写作是一种能力,是通过不断练习和学习才能够逐渐提高的。阅读优秀的作文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开阔思路,提升写作水平,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读的作文范例。
家乡的年糕(专业21篇)篇一
妈妈的腰疼又患了,疼得躺在床上动弹不得。爸爸又很早出去上班了。我只好乖乖地起床烧早餐。
烧什么好呢?我想,妈妈平时最爱吃年糕,就烧年糕吧。但自己又没有烧年糕的经验,我壮着胆子,硬着头皮,烧一顿早饭。
于是,说干就干,我捏了平时积攒下来的十元钱,买来了年糕和青菜,匆匆忙忙回到家。由于我人矮小,够不着水笼头和灶头。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搬来了小凳子,站在上面,嘿!这下我与妈妈一样高了。
我先洗了洗菜,又切好菜和年糕,在把煤气灶打开,倒上菜油。过了一会儿,我把青菜和年糕全放进油锅里。“哧!”的一声,吓了我一跳,我赶快避得远远的,看看有没有其他情况发生,大着胆子拿起铲子又靠近锅灶,用力翻动锅里的菜和年糕。然后加上一小勺盐,放上水,盖上锅盖,等水开了,我又放上味精,关上煤气灶。
我端上一碗给妈妈,妈妈直夸我能干,我心里像吃上蜜糖一样甜。虽然及不上妈妈做的好吃,可毕竟是我自己烧的啊!而且还是第一次呢!
家乡的年糕(专业21篇)篇二
余杭溪口村的“竹意百丈”小镇要“过大年”了,爸爸妈妈决定带我去那体验一下过年的气氛。
一大早,我们就来到了目的地。这是一个美丽的村庄,四周群山环绕,一条小溪缓缓地从村中流过,村里村外张灯结彩,热闹极了。
“开炸了”,随着一阵吆喝,传来了一声巨响。发生什么事情了?我拉着爸爸妈妈朝着声音方向奔去,走近一看,原来有人在爆“年糕胖”。一个慈眉善目的老爷爷坐在小板凳上,先把细细长长的年糕片一把把地装进一个黑乎乎的炉子里,盖好盖子,弄好支架,点上火,再把炉子抬到支架上,然后,飞速地转动着炉子。过了大约两分钟,老爷爷把炉子轻轻地放在地上,在炉子口套了个口袋,把炉子微微竖起,踩了一下炉子底部的一个按钮,“砰”的一声,一股白色的烟冉冉升起,白白胖胖的“年糕胖”像洪水一样冲了出来,湿润的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芳香。老爷爷抓了一把“年糕胖”给我,我忍不住一口咬了下去,脆脆甜甜的味儿迅速充满了我的小嘴。
这就是家乡的“年糕胖”,我记住你了。有“年糕胖”的地方,就有浓浓的年味儿。
家乡的年糕(专业21篇)篇三
第一段:引言(150字)。
年糕是中国传统的美食之一,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年糕来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我来自一个美食之都的家乡,特色的年糕让我在外地的时候时常思念。家乡的年糕有着独特的口感和味道,带给人们更多美好的回忆与体验。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关于家乡特色年糕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制作过程(250字)。
家乡的年糕制作非常简单,但是却需要耐心和经验。首先,将糯米浸泡一夜,然后用细碾磨成米浆。接着,将米浆过滤掉杂质,只留下纯净的米浆。随后,将米浆倒入蒸锅中,用文火慢慢蒸煮。蒸煮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搅拌,以防止煮糊。当米浆逐渐变得黏稠时,就可以倒入模具中,冷却后切成块状即可食用。制作年糕需要耐心和技巧,掌握适当的温度和时间是非常关键的。
第三段:口感与味道(300字)。
家乡的年糕有着独特的口感和味道,每一口都能感受到米浆的细腻和粘稠。年糕咬下去会有一种嚼劲,让人欲罢不能。而且,年糕的味道鲜甜可口,回味无穷。家乡的年糕制作得非常合适,既不会太硬,也不会太软,吃起来恰到好处。与市售的年糕相比,家乡特色年糕更加纯正和原味,是家乡人最喜爱的美食之一。
第四段:庆祝的象征(250字)。
年糕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家乡人庆祝新年的象征。对于家乡人来说,每年过年必须要有年糕才算完整。年糕象征着团圆和幸福,代表着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在过年的时候,家人围坐在一起,享用着家乡特色年糕,一家人的脸上都挂满了笑容。年糕将家人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幸福的感觉扩散在每个人的心中。
第五段:传承与变革(250字)。
家乡特色的年糕是一种传统美食,但在现代社会中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今,人们在制作年糕时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创作出不同口味的年糕,以迎合不同口味的需求。虽然口味上有所改变,但传统的制作方法仍然保留着。年糕的传承与变革,使得家乡的特色年糕更加丰富和多样化,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这种美食。
总结(100字)。
家乡特色年糕是一道美味的传统食物,不仅具有独特的制作过程和口感,还代表了家人团聚和幸福的象征。传统的制作方法让年糕保持着独特的味道,传承与变革使得年糕更加丰富多彩。无论是在家乡还是在外地,家乡特色年糕都是值得品味和珍惜的美味佳肴。
家乡的年糕(专业21篇)篇四
老爸不在,我跟妈妈可就自由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星期五的晚上,老妈懒得烧饭,就说我们来吃辣年糕吧!我顿时欢呼起来,因为我最喜欢辣的味道了,要那种辣得能使舌头有麻麻的感觉,这才叫“爽”啊!
老妈先把年糕切好,把菜也切好,从冰箱里拿出满满一大瓶辣椒粉,我问妈妈:“要放多少?"“一勺半!""不,两勺!"“行,辣死不管哦!"不管就不管,反正放两勺辣椒粉!”
终于,辣年糕烧好了,一阵阵辣味跑进我的鼻孔中,我来到桌前,一看碗中什么都是红的。一问才知道里面放了三个酸酸的大番茄!
拿起筷子,夹起一块年糕放进嘴里,咬啊咬,“啊!"我突然大叫一声,“好辣,老妈,快……快给我水!"“啊,你不说不用我管我吗?怎么又要我管了?"老妈反问。我大口大口地喝着水,不一会儿,舌头有点麻麻的了,我叫到:“好爽!"“怎么又爽了?"“舌头麻了!"。
我以后还要吃辣年糕!
家乡的年糕(专业21篇)篇五
大家好,我是一块白白糯糯的年糕,今天我给大家讲讲我的来历。
我本来是普普通通的大米,但我不顾家人的劝阻,跋山涉水来到了年糕加工厂。在工人们的帮助下,我扑通一下跳入大缸,在水里畅游,一会儿沉一会儿浮。就这样过了二十天,瘦骨嶙峋的我变得结实了,浑身上下散发着洁白的光泽。
这时,竹缆车沿着铁索向我驶来。我轻轻一跃,就落在竹缆车里。“吱呀,吱呀。”竹缆车唱着歌把我送到了磨粉机跟前。隆隆作响的磨粉机张开大嘴,我纵身一跃,跳入其中。一阵天旋地转后,我落进了一只大箱子内,变成了细小的米粉。
箱子先生又把我运到和面板上。工人师傅在我身上施展十八般武艺:压、打、搓、揉……如此“按摩”,我还是第一次享受呢!一会儿,我摇身一变,变成了大粉团。
灶膛燃烧着熊熊烈火,木桶散发着热乎乎的水蒸气,我被扔进桶里,慢慢变胖、变大。就在我热得满头大汗,快要冒烟时,有人把我拎了出来。晕头转向间,我感到阵阵刺痛,原来我被扔进了搅拌机。经过压磨机的打磨,我变成长方体模样了。工人们又给我穿上真空的外衣,把我运到了超市。
现在呀,我就躺在超市的购物柜上。你还在等什么,快来把我带回家吧!
家乡的年糕(专业21篇)篇六
放学回家,我感到肚子饿得快前胸贴后背了。我跑进厨房一看,发现有几条年糕躺在那里。
我灵机一动,何不自己动手炒盘年糕呢?说干就干,我学着妈妈的样,先把锅子放到灶上,再打开煤气开关,接着把油倒进锅里,然后拿起菜刀切起了年糕。
突然,油锅里“呼”的一下蹿起火苗,我被吓呆了,整个人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举着菜刀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
眼看火苗越蹿越高,慌乱中我想起妈妈平常都是用锅盖来灭火的,就连忙把锅盖扣上去,可是,这一招在我手里竟然不灵验。
没办法,我只好关了煤气开关,端着油锅去冲水。谁知,油一碰到水就“噼里啪啦”地水花四溅,烫得我忙收回了手。
可就在我拿起抹布准备消灭这些“罪证”时,妈妈回来了。妈妈见了,劈头就是一句:“你可真是一个闯祸精啊……”
家乡的年糕(专业21篇)篇七
过年蒸年糕是我们这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习俗了,我们这把蒸年糕称为蒸粑粑,在家乡不论贫穷富裕,人们都会根据家中的人口和对年糕的“爱好”程度来制作一定量的年糕。
每年一到腊月中旬,人们就开始准备蒸年糕。其实早在深秋的时候,就要把蒸年糕用的柴劈好晾干。然后是将上等的糯米放进大水缸里浸泡,大约过了半个月,就要对缸中的“原料”进行观察,根据天气的状况来定浸泡时间的长短。将浸泡好的米清洗干净再准备进行水磨。磨面可是个沉重的“差事”,一般的女人是无法操作那笨重的石磨,就是男人也得轮流“上阵”,所以家乡有句古语叫“樱桃好吃树难栽,粑粑好吃磨难来”,虽然现在有了电动磨面机,按理说可以省去不少人力,可是总有人反对这种“武器”,这个“家伙”不但要浪费电,而且用它磨出的面做的年糕口感粗糙,有种生硬感,人工磨的就大不一样了,不仅细腻而且还硬中带软。
母亲说早在20世纪60年代粮食最紧张时,人们结婚办喜事,年糕可以代替喜饼,在那时可是送给女方家最盛行的彩礼了。喜饼年糕的“生产工艺”较复杂,是将蒸熟了的面放进盆中进行二次搅拌,等待它冷却到一定温度后,捏成乒乓球大小的面块,把它按进模具中,反过来轻轻地敲下来,这样便做好了。其外形很像月饼,上面有精美的图案及福、禄、寿,禧等吉祥文字,不仅它的“可食性”强,还融合了艺术元素。
如今在除夕和正月初一,正月拜年,年糕一般都要上餐桌的,人们都要品尝这带稻草灰味的年糕,不仅是对年糕味道的喜爱,还图个吉利。人们渴望着新的一年那些精美的图案,吉祥的文字能够给每个人带来好运。
家乡的年糕(专业21篇)篇八
过年蒸年糕在我的家乡已是一个古老的传统习俗了。民间把蒸年糕称为蒸饽饽,在家乡不论贫穷富裕,人们都会根据家中的的人口制作一定数量的年糕。
蒸年糕用的蒸笼罩是用稻草做的,但也有用大毛竹劈佑薄片编制的,有两格蒸笼和多格蒸笼,蒸笼不是一般人都能做的,须是有经验的长者做出来的蒸笼才能确保高温不变形,不走气,蒸出来的年糕才够火候。
家乡的年糕(专业21篇)篇九
说起年糕,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快过年了,我们这里有几户人家聚集到一块,要开始打年糕啦!我和奶奶迫不及待地到邻居家看打年糕。
那儿的人可多啦,大人、孩子、老人都簇拥在一起,有说有笑地聊着年糕。小朋友们蹦蹦跳跳,这里看看,那里看看,充满了好奇心。
首先是搓粉。只见几位大妈把糯米粉放在扁里,加入一定量的水。这放水很有讲究,放太多不行,放太少也不行。究竟放多少,全凭老师傅们的手感了。原本一粒粒的小颗粒被“凝聚”在一起,真像一个个白白胖胖的雪娃娃。
接下来,就要把粉倒进大木桶里蒸。一个大伯熟练地操纵着,周围的几位大叔忙上去帮忙。有几处粉可调皮了,赖在上面不肯下锅,但最后经不起地震似的摇拽,纷纷滚了下去。一位老爷爷负责把火。这时,人们纷纷转移“阵地”,跑去看老爷爷蒸粉,“年味”和粉混在一块儿,跑进木桶里啦!大约过了半个小时,粉就蒸好了。大伙儿把充满香味的粉放到一个大碗似的石臼里,准备打年糕了。
终于等到这一刻了,旁边的大人和我连忙拿出手机记录下这难忘的'一瞬间。
只见大伯用手拨了拨粉团,拿起一把大锤子开始打。“咚!咚!咚!咚!”每一下都那么有力,带着浓浓的年味,仿佛是礼炮敲醒了“年”,迎接新年的到来。“咚咚!咚咚!……”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一刻!这声音敲进了每个人的心房,告诉大家:新年要来了!
打年糕是个力气活,每打会儿,就换得个人继续。换人的过程中,一个大叔就马上过去把粉团翻个身,生怕粉团硬了。轮了几个人后,粉团渐渐成型了,变得越来越糯了。大家又急忙把粉团搬到木板上,两人一拉线,粉团就切成了一块一块的。年糕诞生了,香气四溢!
我们吃着又香又糯的年糕,心里开心极了!它预示着大家新的一年“步步高”!
家乡的年糕(专业21篇)篇十
今天去外婆家,我特别高兴,因为外婆告诉我,可以带我去看他们打年糕。
外婆带我到了稻田中搭的一座小房子里。这座房子是临时搭起来的,房子里有不少人了,一些人背着一袋袋米,在门外边排队,他们都是来请工人们打年糕的。有的工人正在用一个个大竹筐子淘米,这些筐子可真大,每个都足够装下我这样一个人了。还有的工人在把淘好的米放进一个大锅子里去烧。很奇怪,他们是把整个竹筐子放进锅里去烧的,筐子就这么大了,锅子就更大得不得了。锅子搭在一个大灶上,灶里烧着旺旺的火,锅子里飘出一团团热汽,整个房子里真暖和呀。
外婆告诉我,打年糕用的米最好是糯米,把糯米烧得出现香味了,就说明糯米熟了,可以打年糕了。
房子里还有一台机器,机器的上面是一个“漏斗”,一个叔叔把烧好的糯米饭从漏斗里倒进去,机器轰隆隆地转起来了。过了一小会儿,外婆让我看机器的另一头。我看见那里有个小小的“嘴巴”,从那里,出来了一长条白白的东西。那就是年糕呀?怎么和我平时看到的不一样呢?我正在纳闷,突然发现“嘴巴”的前方坐着一个大伯伯,他手里拿着一把刀,正在把那一长条白白的东西切成一段一段的,这样,看上去就像我平时见到的年糕了。
工人们把切好的年糕放在一个个竹筐子里,每5条叠在一起。我用手摸了一下,刚出来的年糕软软的,很像橡皮泥。
这时,阿龙爷爷走进来,原来这里打得年糕是他的,他拿了一条年糕让我吃,我咬了一口,软软的,粘粘的,暖暖的,带着一点点糯米的香味和一丝甜味。阿龙爷爷问我好不好吃,我说很好吃。
在外婆家吃完晚饭,我们准备回家了。这时,阿龙爷爷进来了,手里还拎着一袋年糕,原来是送给我的,他还告诉我,要把年糕浸在水里,这样,年糕可以保存很久。
家乡的年糕(专业21篇)篇十一
今年,最开心的日子就是回姥姥家看大人们蒸年糕了。
临近年尾,各家各户就忙着准备蒸年糕:蒸年糕用的糯米是早就精选好了的,蒸年糕的前几天大人们开始淘洗糯米。要等淘净的糯米晒干后磨成粉,蒸年糕的准备工作才告一段落。
到了蒸年糕的那一天,大人们都起个大早,把平时舍不得吃的白糖、红枣、赤豆、莲子、百合、红丝、绿丝……一股脑往笼里倒。此时最焦急的要数我们这些孩子们,紧盯着那诱人的年糕。
“出笼啦——”大人们故意拉长了声调,嗓音特别悦耳动听。于是,大人们把年糕放到盘子里,拿到餐桌上了。顿时,浓郁的香味布满了整间屋子。
诱人的年糕,令人回味无穷的年糕,曾对你“一见钟情”的我,而今感情真挚如初。
家乡的年糕(专业21篇)篇十二
今天上午,我早早地起床,和爸爸妈妈兴致勃勃地一起去宋城游玩。
经过几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目的地。这里真是热闹非凡,到处挂着大红灯笼,一片新春的景象。
我们来到了一条古街上,我听到不远处传来“一打步步糕,二打财富糕,三打学习糕……七打吉祥糕,八打年年糕。”我好奇地走上前去,想看看年糕究竟是怎么打出来的。年,是一种兽,糕,是一种食物,年糕就是为了赶走年兽的一块糕。在打年糕的场地旁边,还挂着一串串的腊肉和鱼干。我看着这些带有年味的美食,真是让人馋涎欲滴。
打年糕开始了,只见店家先把磨好的米倒进了木桶里,接着把它放入了大灶里蒸,过了一会儿,蒸好便成了糕粉。
他们开始打年糕了。“哎呦,哎呦”打年糕的两个人一个拿起重重的锤子打了起来,一个不停地揉着。随着他们的一捶一揉,年糕就打好了。打好的糕团再揉成一块块的长方形后切下来。就这样,软糯的手工年糕就做好了。
妈妈买了一碗油炸年糕,放上我爱吃的调料酱。我端着这碗新鲜出炉的年糕,吃得津津有味!原来打年糕是这么有趣,吃了年糕,希望年年高!
家乡的年糕(专业21篇)篇十三
年糕,是历经千锤百打之后产生的。家乡的年糕,亦是如此。
——题记。
弋阳年糕,是江西最好的年糕。
今年过年时,我和爸妈回老家弋阳。有幸观看了一场家乡传统的打年糕表演秀。
“一、二,打!一、二,打!”雄浑有力的声音在这个小院子里回响。这是一户人家过年在打年糕——寓意来年节节高。
先把弋阳特有的大禾米浸泡,之后用大锅蒸,蒸好之后放在一口臼里。一个男人站在臼边,拿一个大号木锤捶打臼内的米饭,使其从颗粒状转变成团状。而一个女人,在男人举木锤时,迅速的翻转臼内的米团,使米团能平均受力。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告诉我,年糕,要打,才能将其中的韧劲打出。这是弋阳年糕出名的重要秘诀之一。
在回程的路上,回想着桌上冒着热气的一碗碗年糕,和同样冒着热气的家长亲人的一张笑脸,令我总会不由得想起老奶奶的那句话:年糕,要打,才能将其中韧劲打出,这是弋阳年糕出名的重要秘诀之一。
在我反复品读之余,忽然顿悟:人也是这样。如年糕一般,要经历千百次的磨炼,才会韧劲十足,成为人上人;家乡年糕,因能扛住千百次打击,才成为上品。
发明大王爱迪生,在众人的不解和999次失败后,发明出能照亮历史的光芒;童话之父安徒生,在打击中写出了让3至99岁的人都可品读的童话;居里夫人,在一次次失败后,成为了人类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是他们有年糕般的经历,历经了人们不可想象的打击和磨难,方成人上人。家乡的年糕历经木锤的千锤百打,成为了年糕中的精品,品牌中的名牌。
是的,家乡的年糕告诉我:千锤百打出精品。此次家乡之行我受益匪浅。——后记。
家乡的年糕(专业21篇)篇十四
说起美食,我可以滔滔不绝地想你们说出许许多多的美食,因为在家里我可以称得上是个“小厨师”、“小小美食家”!我做过很多佳肴和甜点:有香芋糕啦,扬州炒饭啦,麻辣豆腐串啦,手撕鸡啦,蒜香虾等等。其中,我对红糖年糕却是情有独钟!
第一次吃到红糖年糕,它就给我留下难忘的味道。它看起来晶莹剔透,红得像一块方形的红宝石。一口咬下去,放在嘴里,它就像一颗东跳西跳的乒乓球一样,非常有弹性。在口中咀嚼,满嘴甜得比花蜜还甜,这种甜,甜得不是很甜,甜得不是很淡,味道到刚刚好。
尝过它后,我赶紧找菜谱学做这道甜点。如今,我想“传授”给你们!
只要的材料有:面粉十千克(其中包括七千克糯米粉和三千克的大米粉),红糖两千克,水三千克。
开始动手做了:
步骤一:先把红糖与水煮溶,把它倒入面粉中里,均匀地搅拌十五分钟。
步骤二:把面糊倒入扫好油的方盆里,或者倒入自己喜欢的模型里,蒸煮大约一小时,出炉后把它放在另一处,让它慢慢变凉。做好后,你还可以把它煎、炒、炸都行哦!这样会更好吃哦!
怎么样?是不是非常简单呢?你也来做做吧!
家乡的年糕(专业21篇)篇十五
年糕中“糕”字与“高”谐音,所以寓意着万事如意年年高。在我的家乡,年糕又叫“糍粑”,不管是刚会走路的小孩子,自己认得路的大孩子,还是唇上有几根银丝的老孩子,在春节前后,都必须吃软糯香甜的糍粑。
今年春节,妈妈说要自己在家里做糍粑,我乐呵了一早上——我最爱吃年糕了。
下午,终于把糯米蒸熟了。妈妈把糯米全倒进一个洗脸盆大小的大碗里,还拿来一根擀面杖。“妈妈,要用擀面杖干什么?要把糯米擀平吗?”我很好奇地问。只见爸爸接过擀面杖,把擀面杖竖起来,一下一下捣着糯米,糯米很快变成糊了。原来是这样弄的,真好玩!“妈妈,我也想打糍粑!”我甩着妈妈的胳膊,请求妈妈的同意。妈妈点点头,爸爸把擀面杖给了我。
“嘿——”我用尽力气向下捣,可再想拿起来时却发现怎么也拔不起来,反而把碗也连着拔起来了。好吧,看来我不适合做这个,还是让爸爸来捣吧。
把糍粑捣成糊后就该给糍粑糊塑形了。这个我肯定能搞定!我想着,带上手套,开干,这个工作果然简单多了!揪一团糍粑糊,搓圆,再捏成碗形,“啪”地一下拍在桌子上,压一压,按一按,一块糍粑就做好了!我们一家三口都撸起袖子加油干,六只手起起落落间,一大碗糯米就变成了糍粑。不过这还不是最终的步骤,要把塑好形的糍粑凉干,凉干后就能蒸着吃啦!
蒸熟后的糍粑又糯又香,又软又嫩,可炸可炒可沾糖,热乎乎的放嘴里一咬,那味儿马上就流出来了。我一块接一块地把糍粑往嘴里塞,直到嘴里实在装不下了,才肯好好嚼嚼。我们一家吃着糍粑,有说有笑地围着餐桌聊天,心里是说不出的快乐与幸福。
年糕年年高,香香糯糯的糍粑,谁不喜欢吃呢?
家乡的年糕(专业21篇)篇十六
“爆竹声声辞旧岁,喜气洋洋迎新年。”每到腊月廿十七、八,村里就会组织大家打年糕,作为年末最后一次集体活动,无论大人小孩都是非常期盼,踊跃参与。
今年打年糕的场地设在了我们村靠河边的一个杂货铺前面的场地上。石臼、木锤、蒸箱等装备就绪。首先上场的是几位人高马大、身材魁梧的老汉。只见其中一位老汉搓了搓手,拿起了那个有我身高那么长的大木锤,上下锤了几下,试了试手,2接着点了点头对前面的黑脸老汉说“好了,开始吧!”
只见黑脸老汉用手沾了沾身后那盆热水,起身走过去把锅里热腾腾的面团搬了出来,放进那个粗超又老旧的石臼里。
我好奇地向蒸笼那边望去,蒸笼里热气腾腾,什么都看不清。后来问了几位爷爷,才知道面团是由糯米和粳米按一定比例磨成面粉,然后加入合适的水进行调和,盖上纱布,最后放进蒸笼蒸,无论是水的多少和蒸的时间都是极其讲究的,没有多年打年糕经验是做不了这个工作的。
我回过头,只见刚刚的老汉一边喊着“嘿咻、嘿咻”,一边有节奏地抡着木锤打年糕,对面的黑脸老汉此时配合木锤的节奏快速翻动着年糕。
经过几轮的锤打,中间还换了一对年轻小伙上阵,这锅年糕终于打好了。那一团一团的年糕被均匀地搓成一个长方形,接着我的爷爷拿出了一根棉线,用线将年糕分成一小块一小块。我目测,差不多每块都是20厘米长度,10厘米宽度,高3厘米。最后爷爷还用年糕2头不规则的边角料做了一对“元宝”形状的年糕,这也是爷爷的拿手绝活。到最后几乎每家都会让爷爷帮忙做一对“元宝”,在大年三十祭祀祖先时用,意寓新的一年财源广进。
我在旁边看着也跃跃欲试,最终在我的软磨硬泡之下,爷爷终于答应在打我家那份年糕的时候把“印花”这个任务交给我。我拿了一个印花章,沾了沾杯子里红色的水,轻轻地摁在年糕的中间,那一朵朵小花给乳白色的年糕增添了几分靓丽的色彩。
家乡的年糕(专业21篇)篇十七
今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我们小区里一些大伯叔叔组织起来做年糕,我也跟着爸爸去看做年糕。
一到小区的亭子里,就看见一张长长的桌子上摆着一些已经做好的年糕:有的像金元宝,有的像小鱼,有的像小狗......旁边的叔叔和大伯不停地用双手搅拌像雪一样白的米粉。
没过几分钟,米粉已经搅拌得很均匀了,一位大伯把它放进炉里蒸。不一会儿米粉也蒸熟了,热气腾腾的米粉变成了糕花,白白的浓雾在空中飘着,还散发出一阵阵糕香。那糕香扑鼻而来,我赞叹道:“啊!真香啊!”
叔叔把木桶里的糕花倒在了石碗里,就开始捣年糕了。一位叔叔拿着一个沉甸甸的锤子用力地咂向糕花,另一位叔叔用盐泡过的水揉向糕花,以免粘在碗上。两位叔叔齐心协力,就这样,锤一下,揉一下,锤一下,揉一下......很快,糕花就变成了糕团。
大伯们把揉好的糕团揉成条,眨眼间,年糕就做好了,看得我直流口水,我吃了一口,可真是回味无穷啊!
通过这次观察,我体会到了虽然年糕吃起来很甜,但是做起来很复杂。
家乡的年糕(专业21篇)篇十八
前几天,外婆说要回家做年糕去。年糕是怎样做成的呢?平时我只见过市场上摆的,餐桌上吃的,我很想去看一看。
星期六一大早,我和爸爸妈妈一块儿去了外婆家。
那天,外婆家与其他人家一样都集中在村里的祠堂里做年糕,我们一下车就直奔那里。一到那儿,发现到处都是忙忙碌碌的人群和箩盛着的水淋淋的大米。场地当中还放着一些不知名的小机器,整个祠堂到处都是白腾腾的热气、人声、机器声,杂在一起,好不热闹。
年糕是怎样做成的呢?我仔仔细细地观察起来,发现做年糕的基本工序是:先把洗干净的大米碾成粉,接着把粉筛一筛,撒上些盐,搅匀了后,用蒸气把粉蒸熟,然后将蒸熟的粉倒入一台小机器里搅拌,通过这台机器的口子,长长的年糕条子就接连不断的“吐”出来了,坐在一旁的师傅把它们一一切断、凉干,便成了年糕。
这时,外婆家的年糕也做好了,我和爸爸妈妈争着上去帮忙,把年糕码成堆,最后高高兴兴地搬回家。
现在我终于弄清楚这美味的年糕是怎样做成的了。
家乡的年糕(专业21篇)篇十九
说起家乡宁波,可不能忘了年糕,一碗碗炒年糕,一块块炸年糕,还有年糕汤……不管怎么烧,都是我的最爱。
年糕,年糕,寓意“年年高”。古时候,人们只有在过年时才吃年糕,为了祈求来年大人小孩都步步高升。关于年糕的来历,相传,吴王夫差赐伍子胥自刎。伍子胥料到吴国很快便会陷入包围,在临死前告诉百姓,如果城中缺粮,就到城墙下掘地三尺,会有救命之物,说完就一刀自尽了。果然不出伍子胥所料,吴国很快就被包围了。城中断粮,已经饿死了好几十人,人们这才想起了伍子胥的话,到城墙底下挖了三尺深,发现了似城砖的糕,就是现在所说的年糕。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伍子胥,家家都会烧年糕。
现在的年糕,不只是过年才吃,平常也可以吃。放学回家,外婆会到厨房里,拿出提前泡过水的年糕,切成小片,放进有炒好青菜的锅里,加一点水,撒一些盐,翻炒几下,一晚青菜炒年糕就诞生了!上完培训班,爸爸有时会烧一碗香味四溢的桂花年糕汤,几朵金桂浮在汤中,闻一闻,疲劳一扫而空,喝一口,香甜溢满唇齿,吃一块,糯滑融于口中。这是何等之美味!
除了炒、汤两种烧法,炸年糕更令我爱。拿多片年糕放入油锅中,炸至外皮微微焦黄,捞出来,用力撕下一块,细细嚼,只觉得年糕外酥里嫩。如果有酱料,蘸着吃,味道更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
年糕不仅好吃,做的时候还很好玩。宁波慈城的水磨年糕可是一等一的有名,那么,它是怎么做的呢?当然是打出来的呀。首先要将大米粉和米和匀,放入蒸桶里蒸熟,蒸好后放火石雕大舀里。两个壮汉一人拿木锤,另一人负责在捶打的间隙翻动年糕。这两个人的配合真是天衣无缝,一锤、一翻,一锤、一翻……这样反复了好几十次,年糕就成形了。随即交给其他帮手将其揉成长条形,摆成四行四列的“井”字形,刚打出来的年糕十分软糯,还带有余热,可以直接吃。
家乡的年糕,有家的味道,嘴里的年糕,有着无穷无尽的味道。
家乡的年糕(专业21篇)篇二十
今天上午,我早早地起床,我和爸爸妈妈兴致勃勃地一起去宋城游玩。
经过几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目的地。这里真是热闹非凡,到处挂着大红灯笼,一片新春的景象。
我们来到了一条古街上,看到有打年糕的地方。我听到里面传来“一打步步糕,二打财富糕,三打学习糕……七打吉祥糕,八打年年糕。”我好奇地停下了脚步,想看看年糕究竟是怎么打出来的。年是一种兽,糕,是一块糕,合起来就是为了赶走年兽的一块糕,所以才被称为年糕。在打年糕的旁边,还挂着一串串的腊肉和鱼干。看着这些带有年味的美食,真是让人馋涎欲滴。
打年糕开始了,他们先把磨好的米倒进了木桶里,接着把它放入了大灶里蒸,过了一会儿,蒸好了成了糕粉。他们开始打年糕了。“哎呦,哎呦”打年糕的两个人一个拿起重重的锤子打了起来,一个不停地揉着。随着他们的一捶一揉,年糕就打好了。打好的糕团揉成了一块块的长方形后再切下来。就这样,一块块软糯软糯的手工年糕做好了。
妈妈买了一碗油里煎了一下的年糕,放上我爱吃的调料酱。我端着这碗新鲜出炉的年糕,吃得津津有味,真是美味极了!
原来打年糕是这么有趣,吃了年糕年年高!
家乡的年糕(专业21篇)篇二十一
又到了梭子蟹盛产的季节,今天我也来学做一道关于螃蟹的美食。
妈妈早早的从菜市场买来了活蹦乱跳的梭子蟹,梭子蟹又称白蟹,白蟹炒年糕,是我们宁海人们爱吃的一道主食,当季正是螃蟹蟹肥肉美的旺季,此时的螃蟹最为鲜美。
开始制作了,年糕和青菜洗净,等待备用;看着这些张牙舞爪的螃蟹,它们个个都像拿着兵器的“武士”。我不知该如何下手,我灵机一动,拿来剪刀把它们的“兵器”大钳子一个个剪掉,这下危险不到我了吧!我掀开蟹壳,螃蟹就像一位多动症患者,不停的垂死挣扎,去掉腮等多余的东西清除干净,把螃蟹对半切,再用剪刀均匀剪成六份。
准备就绪,就开始制作吧!热锅烧油,开大火,油热后,放入葱、姜、蒜爆香,我急急忙忙的把螃蟹倒进锅里,锅里油花四溅,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和我“嗷嗷”的叫声,合在一起,这可真是一曲好听的交响乐。
炒至螃蟹壳变红,加上料酒,盖上锅盖焖一会儿。翻炒一下,放入青菜,继续翻炒。最后放入年糕,把大火调成中火,快速翻炒,放上各种酱料调味,年糕也变得鲜美可口——出锅前撒上葱花。
新鲜美味的白蟹炒年糕就出炉了!吃着自己亲手做的年糕,觉得特别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