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不仅要有好的观点和论点,还要有恰当的结构和合理的语言运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借鉴和提高。
清明节的说明文(热门18篇)篇一
中国的传统佳节丰富多彩,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元旦,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清明节,还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中秋节。今天,就来说说古老的清明节吧。
清明节那天,老天显然很配合,很明朗。我们在村口等叔叔婶婶和妹妹,他们来了,叔叔拎着两箱烟花,跟别人在说笑,时间到了,我们大家总共八个人,一起去太公墓地。一路上,油菜花开得很旺,金灿灿的,杜鹃花也开得火红,那儿一簇,这里一丛,满山遍野都是五彩的。蜜蜂嗡嗡地叫着,蝴蝶飞舞着,在油菜花这片金色的海洋表演着。
不知不觉中,我们便到了太公的墓地,墓地前长满了杂草,爸爸幸好早有准备,拿起锄头过去除草,我就在旁边和别人有说有笑,过了差不多一刻钟,杂草都被消灭了,墓地两旁,我们偶然发现长了两颗笋,仿佛是两个女神守护者墓地。叔叔从其他地方挑来一些新土,把旧土换成新土。爷爷走过去,拿了几只碗放在墓地前,里面装了一点肉、鱼和青菜,还倒了一点浅浅的酒。然后,爷爷让我和妹妹过去祭拜一下,我接过三柱香,在那里左拜一下,右拜一下,嘴里还在说“祝我们读书好一点。”拜完后,我又去旁边玩了,显然没有“欲断魂”的感觉。
我和妹妹决定去找笋,顺便带上婶婶,我们找她挖。挖完后,有十多颗笋。爸爸和叔叔让我们先回家,他们要放烟花了,我们在路上,听着阵阵烟花声,头上还会落下一些泥土。就这样,扫墓结束了,我们都踏上了归程。
虽然我和太公不亲,但我祝太公在天上一切安好。
清明节的说明文(热门18篇)篇二
今天是清明节,按照规矩应该去祭祖。
可是我为什么要去祭祖必须在清明呢?我带着这个去问他,他不知道我又是查。原来是这样:
“在春秋时期时,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就逃到了国外,逃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没有力气站起来时,随行的大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就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有一个随行大臣介子推走到没有人的地方,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皇帝,也就是晋文公。上位后晋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逃亡的功臣,就是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感到不公平,就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讨厌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便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原来清明节祭祖是因为以前的'君王在清明节前后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就成了现在的清明节。”
所以,每个节日背后都不知道经历多少的变化,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来之不易的生活。
清明节的说明文(热门18篇)篇三
清明节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也称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到1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时候人们清明踏青,并开展以系列体育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然盛行。
清明节的说明文(热门18篇)篇四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之一,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前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节的后一天。扫墓活动在节前后可延续十天左右。
清明节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节的说明文(热门18篇)篇五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表示春季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交清明节气。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
中国传统从清明起的15天内每隔5天分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中可以见到彩虹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其实清明节和清明节气是同一天。但是这也一说是相辅相成的两个名词。清明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根据气温、物候方面来划分的,有指导农事的作用。而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传统佳节,清明节习俗颇多有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等。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在西北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
“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
但是就一些地区而言,情况并非如此。特别是华南西部常处于春旱时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仅10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带的一半;华南东部虽然春雨较多,但4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过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农业生产之需还须靠年前蓄水补充。此外,5-6月是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应当加强对雹灾的防御。
清明时节,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时节,麦长三节”,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应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要抓紧时机抢晴早播。“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座果率。华南早稻栽插扫尾,耘田施肥应及时进行。各地的玉米、高粱、棉花也将要播种。“明前茶,两片芽”,茶树新芽抽长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虫;名茶产区已陆续开采,应严格科学采制,确保产量和品质。
清明节的说明文(热门18篇)篇六
清明节是中国“一年八大节日”之一,自周代以来已有近25的历史。清明期间,人们会祭祖扫墓,为祖先祈祷,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好。
当然,每个家庭都有祖先,我们家也不例外。清明节的那一天,我一大早就起床了,几缕阳光透过一个小窗户照进了我家,很美,很刺眼。我下了床,跑到窗前,看见天上几朵彩霞,如一个尴尬的小姑娘,脸红了,偷偷笑!我沉浸在这美丽的风景中,不时有几个正在跳舞的女孩在为我表演,我的心里充满了喜悦。突然,一个“儿子”把我从幻想世界带了回来,让我时不时的有点害怕和惊讶。“妈妈!你在做什么?吓唬我!”她回答说:“今天是清明节。我和爷爷奶奶准备去新郑扫墓。你会去吗?我高兴地回答说:“我去,我去,今天天气真好!“我同意后,我妈打电话问我阿姨同意。苦干了一个多小时后,我们九点整出发了。
没那么简单。在高速公路上,我们遇到了交通堵塞,所以我们不得不等待。终于,一个半小时后,我们终于来到新郑扫墓。在我爷爷的带领下,我妈开着一辆颤抖的车来到我奶奶妈妈的坟前。这时,一个不幸的消息传入我的耳中。奶奶说:“小孩子扫墓不好。放开大人!”突然,我怒不可遏,心想:“开了这么久,终于到了,你却不让我走。什么意思?”但我能说会道,还说不过三四个大人!唉!只好带妹妹去菜地玩。于是——我一手拿着相机,一手拿着妹妹,去了外地。
田野里长满了小麦,还没熟,但都长得很高,大约30厘米长,像猴子的尾巴,向上弯曲。在这无尽的领域里,有姐妹,有我,甚至更多的斑点。各种昆虫!偏偏跳舞的蝴蝶,臭屎壳郎,有斑点的七星瓢虫,还有漂亮的不知名的小鸟(其实我不认识)等等。我和表哥一起,享受春天的阳光和软软的土地。这时,远处出现了一个金色的地方。仔细一看,原来是个油菜田!我迫不及待的赶到了那里,但是中间的一条沟挡住了我们,于是我和妹妹“趟过山河”,那些虫子跟着我们一起来到了那里。我和姐姐躺在那里,感受着阳光、鲜花、昆虫和生命的希望。不知不觉,半个小时过去了,该走了。我不愿意和大自然合影。那些昆虫帮助了我们。我拍了一张大自然和人们的全家福。
早晨过去了,我从当初的勉强中走了出来。虽然我没有扫墓,但我对这座城市没有的美丽自然表示敬意。这次我不是白来的。
清明节的说明文(热门18篇)篇七
有时我感觉我和您近在咫尺,却又阴阳两隔,如此遥远,我的千呼万唤也无法和您相见。这怎么不让侄女悲伤,痛苦,而又惆怅满怀呢。
在以前,爸爸我的妈妈工作非常忙,都不在我身边陪我。您就陪在孤独的我身边。我的童年因您而美丽、快乐。
透过那蒙蒙的雨丝,我又看见了那熟悉的小山坡。满山的小草还是那么嫩绿,油菜花盛开了,还有那五颜六色的野花寂寞地开放着。这一切都让我感到亲切极了。景物依旧,姑姑您却早已不在了。画面再次重现,蔚蓝的天空下,一个小女孩握着风筝的线轴,欢快地跑着。那个紧随其后的慈祥妇人不正是姑姑吗,她的脸色为何这样苍白,为什么不停下休息,我明白她是舍不得。
画面模糊了又清晰了,小女孩在妇女那唠唠叨叨的话语中,小女孩知道了传统清明节,清明果,仅此而已。可是粗心的小女孩,你怎么没有看出姑姑眼中的忧伤,老妇人是在用最后的力量延长着小女孩的快乐。最后就无奈地离开人世。
姑姑您走了,在思念和等待中,我一天天长大了。也终于明白,燕子能再飞回来,杨柳有再青之时,姑姑您却再也回不来了,而陪我度过的却是那长长的思念和一年一度的传统清明节!
清明节的说明文(热门18篇)篇八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饿晕,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给他吃。后来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忠臣忘了介子推。当重耳想起时,介子推却不愿再做官,背着母亲隐居在绵山。重耳就放火烧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烧了3天始终不见人出来,上山寻找发觉他和其母已烧死了。在烧焦的柳树上大仙了有血诗的衣襟“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于是重耳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发觉老柳树复活,赐名“清明柳”,并定为清明节,以祭奠介子推,并勉励自己勤政清明。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在古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三月节”.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
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清明节的说明文(热门18篇)篇九
清明节是根据二下四节气来推算的。所以不一定每年的清明节都是4月4日。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就在清明那一天,每年的清明大致都在阳历的4月4日至4月6日那天。节气的划分是根据太阳跟赤道的角度来定的,因此农历也没有一定的日子。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到了清明节气,东亚大气环流已实现从冬到春的转变。西风带槽脊移动频繁,低层高低气压交替出现。江淮地区冷暖变化幅度较大,雷雨等不稳定降水逐渐增多。
“清明时节雨纷纷”指的是江南的气候特色,这时常常时阴时晴,充沛的水分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令人烦恼和不能忽视的倒是雨水过多导致的湿渍和寡照的危害。而黄淮平原以北的广大地区,清明时节降水仍然很少,对开始旺盛生长的作物和春播来说,水分常常供不应求,此时的雨水显得十分宝贵,这些地区要在蓄水保墒的同时,适时搞好春灌,以防止春旱的威胁。
清明节气养生吃什么。
清明节气中,不宜食用“发”的食品,如笋、鸡等。可多食些柔肝养肺的食品,如荠菜,益肝和中;菠菜,利五脏、通血脉;山药,健脾补肺;淡菜,益阴,可滋水涵木。
春天,肝阳上亢的老人,特别容易出现头痛、昏眩,这就是祖国传统医学所说的“春气者诸病在头”。老年慢性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饮食防治方法是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
清明节的说明文(热门18篇)篇十
四月,芳菲未盛,红菱消瘦,却仍有那一树桃花,将片片芳菲融进这春天,弥补了北国清明的春殇。久经荒凉寂寞的深冬才发现,乍雨微风的晴明如此美丽。
早晨,在天空尚还朦胧着幽蓝美梦的时候,就开始帮忙了,匆匆忙忙的一天便开始了。街道上却早已灯火阑珊,穿梭于街巷的孩童竟也收敛了脚步,听从大人的教诲,庄严对待这一天。清晨,安静若梦。
往昔,必有一丝丝密雨扰动心绪,激起湖面一圈圈涟漪,却又悄无声息。但是现在渐已阴霾的天空再也不会释怀,站在窗外,仿若一个流连于童年的人却再也等不到童年的'那场雨。
天亮了,依旧匆匆忙忙,刷碗擦桌子。甚至于不常用的酒杯也一个个被抹掉灰尘,整齐地摆放在桌了。
街上渐渐纷扰了,穿行的人亲切友好的寒暄:“嘿!今天晴明哩!”连墙角那颗荠菜都赶着喜庆,褪去冬的暗沉,焕发出新嫩的绿。
中午为了暂收阵脚,竟略显忙乱,不知做什么好了。长巷中,脚步少了。两人间的独白少了,远远传来摆菜上桌,瓷器相碰撞的声音,当然还少不了一家人的熙熙攘攘,抢着发言杂乱而又温馨的场面。
紧随一桌饭菜过后的,当然少不了麻烦的清理。忽然间却发现,曾有一双手,拿不起碗,面对家务,只想躲避,而现在,却也提的起水,抢活干了。不经意间,有一个孩子长大了,与童年远离了,再也找不到往昔那个矮小的身影。每个人,又何尝不是。
下午,热闹才真正开始,祭祖、拜故人、祈福、求平安、满满是长辈的教诲和关怀。
清明节的说明文(热门18篇)篇十一
清明那天,倾盆大雨,雨大得吓死人,因为一定要去祭祖,所以我和爸爸,哥哥,小侄一起穿着胶靴,向祖坟走去。
好戏还在后面。到了奶奶家,水都快涨到家里了,但也有一个好事情:附近小河中的鱼都从河里跑出来了。于是我开始了“抓鱼行动”,水是黄色的,我连看都看不到,怎么抓呀?看着别人抓了那么多,自己连忙用脚踢地。没想到,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一脚踢死了一条鱼,众人哈哈大笑,我也尴尬地挠了挠后脑勺。
清明节的说明文(热门18篇)篇十二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梨花开尽的时候,就到了清明节。几乎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会和妈妈一起,回老家给外婆上坟,今年也没例外。
一大早,天空就布满了乌云,黑压压的一片,树林、小山、田野……都被笼罩在浓浓的灰色中。几只燕子也在屋前飞来飞去,似乎就要下雨了。
果然,没过几分钟,大雨就哗啦哗啦地落了下来,洒在地上,打在树上,溅在花上。就像在演奏一曲最美妙的春天的赞歌。雨越下越大,伴随着滚滚春雷,轰隆隆,叮叮咚,像鼓声,像琴声,真好听!
我站在阳台上,稍抬头,就看见屋前的一根根电线上,停着七八只燕子,就像是五线谱上的一个个音符。它们在大雨中呢呢喃喃,说着悄悄话,商量着等雨停了,就去谁家的屋檐下筑个巢。
大雨一直下着,没有要停的意思。一阵风吹来,我感到一丝凉意,回屋披了一件夹袄。果然是乍暖还寒,昨天我还穿着短袖,今天竟换上棉袄了。我再次来到阳台,坝子里已经积起了一个大水坑。鸭子们三五成群地来到水坑边,一会儿把头扎进水里,一会儿用嘴梳理毛发,好像并不觉得冷。
雨慢慢小了,雾渐渐散去,远处的山像披着一件薄薄的轻纱。放眼望去,满眼的浅绿、深绿色中,夹杂着紫色的泡桐花和白色的`槐花。空气中弥漫着青草和柑桔花的香味,让人心旷神怡。
我们本打算等雨停了就去给外婆扫墓,可雨一直下到天黑也没停。这场春雨虽然打乱了我们原有的计划,可是我们并不觉得遗憾,因为我们陪了外公一整天。
对逝去的人,我们可以把怀念放在心底;更多的时间,应该留给活着的亲人,给予他们更多的陪伴。
清明节的说明文(热门18篇)篇十三
我家坐落于山腰上,往下俯视是成群的小村庄,仰头是寥寥的树林,可以说是居楼中最高的一处。所以房子背后的小山上在早些年间就被葬上了许多坟墓。
每年开春清明节一到,便有许多人提着纸钱来到小山坡上,在土做的'墓上插上彩条,点燃鞭炮,插上蜡和香,供好肉、水果,燃起一堆火焰将纸钱折好放入,嘴中还念念有词。子孙们一一拜礼,说愿祖宗在天有灵保佑他们之类的话,有的在末尾还对着火堆洒上一杯酒。
清明那几天,我家四周必然是热闹非常的,我就亲眼见过一家人,买了几提水果,还请了专门做法的法师。法师不停地敲金钟,家人随着节奏叩拜,且叩拜的样子与平时不同,平时只不过是双膝着地用脑袋往地下轻叩。
而他们则要将脚笔直地贴在地下,双手合辑,叩要叩得有响声,双手要从手顶滑下撑着地。连续一个多小时,有些小孩子支撑不住了站了起来,就被大人一喝,又不得已地跪下去,乱了节奏地乱叩。
法师神情淡淡的,像是什么都没有看见,就这样弄得所有人筋疲力尽后才算完。至于街上那些卖纸钱的来说,可是个耍嘴皮子的时候,多多少少都少不了些吹嘘。说什么:“新时代啦,冥界都要用新纸钱了。”
还推出什么苹果手机,充电器,说是先人们配一个手机什么的。有些商人装似做法人,拿了张特制的红纸写上名字。母亲总是信这些,拉着我在夜光下火堆边惦念那些逝去的人们。一年又一年,我看着身边人渐渐从人世到墓中,清明一过,便是正春,万物复苏。
我想,是不是该忘掉些什么呢?
清明节的说明文(热门18篇)篇十四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也是远足、亲近自然、关爱新生的春季仪式。
“清明时节接连下雨,路上人欲断魂。问当地人哪里买酒省心?牧童指着兴化村。”说到清明,人们自然会想到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但当初清明并没有这个意思,只是节气的一个名字。
清明节是四月,气候变暖,万物复苏。是培养的最好时机。田野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农民。春天,天气不好把握。刚才是晴天,然后开始下雨。因此,当农民去田里时,他们经常被雨淋湿。所以有一种说法是,吃一种艾草做的食物,比如蛋糕,饺子,清明节可以避雨一年。
我的家乡在绍兴。绍兴人过清明节的方式和其他地方不同。
每次放晴奶奶都会做很多艾饺子,笼中蒸,热气腾腾,让人垂涎欲滴。有时候我们做的很考究,不仅让人赞不绝口,而且看起来很漂亮,绿色的外套,漂亮的造型。
这是清明节,这是绍兴人的清明节。
清明节的说明文(热门18篇)篇十五
你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吗?哈哈!不知道了吧还是我来告诉你吧!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最开始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节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节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冷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节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即成为清明节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节的一个习俗。清明节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扫墓。今年清明节前后,我们学校组织了春游,就是去革命英雄纪念碑。我们带着太阳帽,拿着小白花,浩浩荡荡地拉到了革命英雄纪念碑,在那里,有许多高大的石碑,石碑上有很多烈士的名字在上面的,我们低着头,来到长清树面前,把我们的小白花寄在长清树上,默默地看着长清树上的小白花......依依不舍在离开了革命英雄纪念碑......
这是我们纪念已故先人的节日,也是我们中国非常传统的节日——清明节!
清明节的说明文(热门18篇)篇十六
昨天,烈日当空,我们一家十个人一起去扫墓。
在路上,我们需要爬一座小山,小山的路十分狭窄,大约30厘米左右,还有很多树枝挡路,很不好走。
上山时,我还差点摔下去。一直走进去,还长着一些带刺的草,我的裤子被粘得到处都是,后来爸爸用胶布把裤子上的刺粘掉,在山上还有一些小洞,洞口用杂草掩盖住。妈妈提醒我们这里有洞,不要掉进去!走着走着,我们已经到祖先的墓前。
爸爸拿起铁铲把墓旁边的杂草都铲掉,奶奶再拿起冥钱,把糊粘在墓上,然后把冥钱贴在上面,还有贴一些五彩纸钱,爷爷拿起他自己调配的红墨汁,是用鸡蛋青加上红朱砂搅拌合成的,爷爷说:“这种墨汁描在墓碑上,可以保持色彩500年呢!”哈哈,爷爷的牛皮可吹得真大呀!妈妈拿起香,用打火机把香点燃,再把香插在香炉里,放上祭品,每个人拜四拜,让祖先保佑我们,最后,烧金纸,放鞭炮。便去下一个地方。
那里有一条恶狗,凶恶无比,过去的时候,我一直躲在爸爸身后,一动不动,不敢离开半步。汪,汪汪……哎呀,狗还在恶狠狠得叫着。
太祖母的坟墓在山上的`一个池塘边,那里有许多的蚊子在我的头上转着,我们都被蚊子叮几下,弟弟还小,有点害怕那蚊子,我就上前照顾好弟弟,和他说不要怕,我和弟弟接着还是贴着冥钱,听爸爸说:“纸钱贴得越多,太祖母在冥间就越富裕,”于是我和弟弟就使劲多贴点,让太祖母在地下做个有钱人。
爷爷在除草,爸爸在描墓牌……各自都在忙乎着,不一会儿功夫,全搞定啦。
我们慢慢地走回家,我们的身影就在朦胧的夜雾中消失!
清明节的说明文(热门18篇)篇十七
清明节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主要项目是扫墓。清明节的起源,有传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被大众纷纷仿效,在这天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民间传说中寒食扫墓的源头,则有两说。一说三国时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但他去世后朝廷却没有为之盖庙,于是百姓在寒食期间于田野道路上拜祭。其后朝廷自省措置不当,正式附祭诸葛亮于先祖(刘备)庙,但寒食野祭的风俗却已经形成,并演变为各人祭扫先人的坟墓;另一说则称寒食扫墓的习俗与寒食节同时形成于春秋时期,都因纪念隐士介子推而起。
还有人认为,寒食扫墓来源上古先民在春分时祭祀高禖的习俗。高禖即高母,在人们只认其母,不认其父的原始社会,高母就是祖先。祀高禖就是祀祖先。而寒食节的.原本节期就在二月下半月,在时间上与古时祀高禖的时节是一致的,故唐玄宗立寒食为祀祖节。后世寒食节缩减成最后三天或两天,或者直接与清明节结合在一起,所以寒食扫墓也就成为清明扫墓了。
清明扫墓是承袭寒食的习俗
民俗学家认为“寒食墓祭”大约在南北朝时形成习俗。据《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寒食节上墓拜扫礼经无文,但近代相沿,积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节无不祭扫。”鉴于此俗已久,唐玄宗就于开元二十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墓祭于是作为国家礼俗确定下来。
后来寒食与清明混为一体,清明节祭祀遂成习俗。清明节祭扫先人墓地,历来为百姓十分看重。如果不祭扫,就会被认为是“断后”。因此无论多穷困,这天都要到祖坟上去压一张黄表纸,以尽缅怀思念之意。
清明节的说明文(热门18篇)篇十八
清明节,一般在公历4月5号前后,在我的家乡,清明节的风俗有很多,这一天,可踏青出游;可怀念故人,祭奠祖先。今年的清明节,我们一家人早早出了门,要去干什么呢?当然是去踏青了。
在路上,爸爸说起了“踏青”这个习俗。不要认为踏青就是出去游玩,这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在古时,有一个节日叫做“上巳节”,每逢这个节日,人们便一起携带酒食,出门踏青,由此来放松一下劳累了一春的自己。这是“踏青”的由来。说话间我们到了一处村旁的草地,去年的荒草地又有了星星点点点的新绿,好奇地看着来往的行人。
十点钟的时候,城区传来了长长的警笛声,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肆虐,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许多英雄牺牲在第一线,这警笛声是对英雄的致敬,感谢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的爱国情怀,是他们在一线的默默付出,才有了我们后方的安全生活。听到警笛声,我们全家立刻站好,为他们默哀。
默哀完毕,爸爸从车里取出一叠黄纸,并拿出一个大木棒似的东西印到上面,然而上面什么也没有留下。
“这叫纸钱”。爸爸给我看了看木棒下的花纹。
“这是给那边的人用的”。
“那边是哪一边呢?”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纸烧起来了,在这萧条的山野,火光照着我们的脸,大家没有说话。这是不是寄托着我们对故去亲人的思念?我看着燃烧的火焰,心中若有所思。
“鞠个躬吧!”于是我们郑重其事地鞠了三个躬。太阳要落山了,光线正无可挽回的消逝在村落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时间过得飞快,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有到了。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在这一天,人们要带酒食果品,纸钱到墓地去悼念已逝的亲人。
今年清明这一天,天气特别好,可不像诗句上说的那样。那天我起了个大早,因为我们一家人要一起去扫太爷爷的坟。刚出门时,感觉心情特别好,一路上蹦蹦跳跳的,像刚出笼的小鸟,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上山扫墓。可从大人的表情上看,可没我这么高兴,也许是去扫墓的原因吧。
在山脚下,我觉得和别的上没什么两样,可到了半山腰可就不一样了。那里杂草丛生,杂草高出了我一个头。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太爷爷的坟墓前,在坟墓的周围到处是一些树枝和杂草,它们仿佛懂得扫墓人的心情似的没有生机。
最后,我们在坟墓前的空地上把纸钱烧了,等烧完了还用带来的水灭了火星。因为太爷爷坟前有一座凉亭,我们就坐在凉亭里吃东西。爷爷还把吃完的蛋壳撒在坟墓上,我好奇地问:“爷爷,为什么要这样呢?”爷爷说:“表示祖先和我们在一起啊!”死人明明就在这嘛,怎么会和我们在一起呢?也许他活在爷爷的心中吧!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最后爸爸再检查了一遍,我们就下山了。
在下山的路上,大家有说有笑,心情非常轻松。回来时我想:原来清明节是表示对先人的怀念日,也是家庭团聚,也是踏青赏春的好机会。
今年的清明节我过得特别有意义,明年我一定再来扫墓。
我的家乡在雄村,每年清明节,爸爸都要带我去老家扫墓,今年当然也不例外,我们全家早早就到了雄村的姑婆家。
“该要上山了”,爸爸叫道,我和爸爸、爷爷、奶奶一起走在上山的崎岖小道上。在路上,我看见山路两过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杜鹃花。它们一朵连着一朵,竞相开放着,它们像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我摘了几朵,仔细一看,像一个小喇叭,在枝头上拥抱着,非常漂亮,于是我采了一大把杜鹃花,想献给我亲爱的太奶奶。
到了墓地,我看到爸爸把坟墓上的野草用刀除去,然后又从篮子里拿出了几个盘子,盘子里有长寿面、鸡蛋、红烧肉……,小盘子里还有糕点,还有几只杯子装了一些酒。我看见这么多好吃的东西,情不自禁地把手伸了过去,爸爸连忙阻拦说:“这是给太奶奶的贡品,不能吃。”我赶紧把手缩了回去,心里嘀咕着:“为什么不能吃?”爷爷笑着说:“就你嘴馋,来,帮爷爷把纸钱挂上去。”我爬到坟墓的顶上,找了一根又长又粗的竹子插在坟头的中央,把纸钱绕在竹子上。纸钱在微风中随风飘荡,接着我们点了香,磕了头,烧了纸钱,最后爸爸拿出鞭炮开始燃放,随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墓地。
这就是我家乡的清明节,一个令人留意、令人悲叹的节日。
清明,烟雨。
呷一口碧螺春茶,饮不尽我对祖母的悠悠思念。
“碧螺飞翠太湖美,新雨吟香云水闲”。祖母家住太湖边。每逢清明谷雨之前,她会斜背一个自制棉布袋,趁着白露刚晞,赶往碧绿葳蕤的茶园,采摘新茶。
“手提着篮儿将茶采,片片采来片片香……”祖母虽是个村妇,不懂音律,却不想能将采茶的民谣唱得如此宛转,像一只黄莺在枝头歌吟。她身着藏青衣服,头扎一块蓝印花布,看上去是那么的淳朴自然。而我,像一只蜜蜂尾随着她。看她兰花指轻翘,倾着上身,像一羽轻盈的蝴蝶在翠绿的茶园里翩跹起舞。
春雨过后的茶叶疯长。狭长的叶片根部掖着一小枚翡翠般碧绿的幼芽,那就是新茶了。祖母的眼特别尖,只要长度略满一个小指甲就微微低头,轻轻一掐,拳头一握,待掌心里茶叶鼓鼓囊囊,便可放进那只粉红色的布袋里了。听她说,这只布袋还是用我儿时的小衣缝制而成的呢。我却不以为然,笑她的傻。不就是一只茶袋么,买个不就成了。
祖母,站在茶圃里继续采摘着新茶,一刻也不愿停歇,说是:“采茶,要趁早。好卖个高价,供娃念书。”我不懂,闹着祖母要陪我玩。扯她的衣角,抓她的头巾,在空中甩着玩。
有一次,祖母突然停下来,招手示意我过去。只见,她小心翼翼地从叶子间掐一粒芽尖,放进自己的嘴里,抿一抿,嚼一嚼,眉头渐渐皱成一个“川”字,又渐渐舒展开来,绽放成一朵菊花。我觉得好奇,也伸手摘一枚,吐出舌头,轻轻放在舌中央,一卷,嘴里顿觉苦涩,鼻子陡然一酸,骂祖母坏。
祖母,弯下身子,用衣角轻轻擦拭我的泪水。郑重其事地对我说:“娃啊,生活就像这枚新芽,在没炒熟前,是有点苦味的。你再仔细地回味下,这苦中是不是还带点甘甜呢?”我默默点了点头,似懂非懂。
没想到,这一句箴言竟成了祖母最后留给我的珍贵遗言。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又是一年清明至。祖母,我和爸妈说好了,等这个周末就回来看您。我还想沏一壶今年刚出锅的碧螺春,洒在您荒凉而寂寞的青冢。
因为,只有我知道,您最爱喝碧螺春。
风轻轻抚过心房,带来一丝清凉,带来一丝回忆。
在我还小的时候,父母在清明节那一天总会带我回到家乡。
踏进了乡土,一种从未有过的熟悉感涌上心头,南方独有的闷热似乎被这应景的小雨淅淅沥沥地浇灭了。父母带着我,一同去给先祖扫墓。
我们踏着不算平坦的石子小路,两边的花草也因雨的冲洗而绿的发亮,昆虫趴在草丛中,一曲又一曲地鸣唱,世间的一切都寂静了下来,共同倾听着这自然的赞歌。花草的清新伴着泥土的味道扑面而来,我贪婪地吸着家乡的味道,向着先祖的墓碑走去。
大理石制成的碑前,放着父母带来的鲜花,较弱的花朵与肃穆的石碑相结合,让年幼的我小小的心肃然起敬。父亲手里拿着罐清酒,他表情严肃,轻轻将就打开,酒洒在先祖的碑前。酒水溅落,在空中爆裂,碎成一个个水珠,落在地上,快速的消失在土里。不算浓重的酒气飘了上来。在这个安静又有些淡淡悲伤的日子里,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虫也仍鸣着,一切好似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却深深的印刻在我的心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如今我已多年没有再回到那个充满我童年回忆的地方,那清明的小雨,唱着故乡的歌,清淡而值得回味,如浓墨一般,全力展现着乡土的魅力,吸引着我这游子,能早日回到那个美丽的宝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唐诗流传着多少的思念和缅怀。
今年的清明节不同以往,今年不仅是要追忆革命先烈,还有缅怀牺牲在抗议一线的白衣天使,他们都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用血肉之躯建立起了坚不可破的防线。
清明的这一天,我起了个大早,开始为十点的默哀做准备。妈妈给了我两个鸡蛋,让我吃掉,听奶奶说清明吃了鸡蛋不头疼,然后奶奶在门上插上了刚拔下来不久的柳枝,据她说这叫插柳,是为了辟邪。
不一会儿到了十点钟,我们全身正装,随着钟声的响起,全国人民低头默哀,降下半旗。默哀完毕,我坐在椅子上,突然想到,我们不仅是为抗疫牺牲者默哀,同时也是在为我们自己默哀,我们都在同一个伟大的祖国里,他们死去了,我们还活着,只能说我们更幸运一点而已,一点儿,而已。
生命是宝贵的,不管是谁的生命,为生命而默哀,是对死人的尊重,也是对活人活着的安慰。
活着真好,活着就要活出个意义来,那样我们死去的时候才会得到像抗疫牺牲者那样的敬礼。
这次清明节让我收获了很多,比以前加起来都多,以前去扫墓,从来不知道为什么长辈会如此伤心的哭,但这次疫情规模之大,却让我们感受到了牺牲者们的亲属有多么的伤心,多么的悲痛。愿灾难不再发生,愿悲剧不再重演,也愿天堂一切安好。
此生不悔入华夏,来生还做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