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爱国演讲稿,希望能给大家启示。
爱国人物的故事(通用19篇)篇一
1916年6月,陈毅同志和其他几个留法勤工俭学的青年,决定乘船从重庆去上海。联系船票的人告诉大家,有三家轮船公司的船可供为国牺牲敢惜身:一家是日本人办的,这家轮船公司给每个乘客赠送洋伞;一家是英国人办的,他们给每个乘客赠送床单;还有一家是中国人办的,大概是赔了本,没有什么送给乘客。
大家在乘坐哪家船的问题上争论起来。有的'同学主张坐日本人或英国人的船,因为可以得点洋货,开开眼界。陈毅对大家说:“北京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列强欺侮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重庆人民也正在抵制日货,罢课罢市,声援北京爱国青年。在这种时候,我们怎么能为了贪图一点洋货去坐外国船呢?这还有一点民族气节吗?”大家都觉得陈毅说得句句在理,一致决定坐中国船去上海。
爱国人物的故事(通用19篇)篇二
同日,佟鳞阁、高树勋等十四名将领在张家口联名通电,响应冯玉祥的号召,参加抗日同盟军。内称:奉读宥电,慷慨陈词,抑郁精神,大为振奋,表示今后愿在冯总司令领导之下,团结民众,武装民众,誓以满腔热血,洒遍疆场,保我河山,收复失地。
冯玉祥任命佟麟阁为抗日同盟军第一军军长,仍代理察省主席。第一军辖四个师及一个独立旅,这是支抗日同盟军的基本队伍。在召开的.抗日同盟军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成立了同盟军委员会,选举了委员三十五人,常委十一人,佟麟阁是委员和常委之一。
6月20日,佟麟阁、吉鸿昌、方振武等二十六名将领联名通电表示:为民族生存而战斗,应民众要求而奋起,敢对国人一掬肺腑。凡与敌人同一战线者皆为吾仇。并宣布:重整义师,克日北指,克复察省失地,再图还我河山,……四省不复,此心不渝。佟麟阁积极与北路前敌总指挥吉鸿昌,北路前敌总司令方振武等密切配合,并派出第一军的第二师受吉鸿昌指挥,出兵张北,猛烈攻击敌伪军,先后收复康保、宝昌、沽源,又乘胜挺进,7月12日克复多伦。共击毙日军茂木骑兵第四团及伪军李华岑等千余人。抗日同盟军军威大振。佟麟阁在此期间,治军理政,运筹帷幄,筹备军需,安定后方,出版《国民新报》,宣传抗日主张,组织民众武装,担任前方运输,救护伤员,收容难民,殚精竭虑,甚获察省军民的爱戴。
对日作战,加上蒋介石、何应钦的军事压迫,使抗日同盟军腹背受敌。察省地瘠民贫,补给也极其困难。冯玉祥迫不得已,乃于1933年8月5日发出通电,把收复国土,交诸国人。15日离开张家口。至此,深为日寇所恐惧的察省民众抗日同盟军不幸夭折。
爱国人物的故事(通用19篇)篇三
面对“立时枪决”的命令,吉鸿昌镇定安详地向敌人要来纸和笔,挥笔疾书,写了自己坎坷曲折而终于走向革命道路的`一生,历述蒋介石祸国殃民的种种丑行。在给夫人胡红霞的遗嘱中写道:“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吉鸿昌披上斗篷,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他用树枝作笔,以大地为纸,写下了浩然正气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声色俱厉地对国民党喝道:“我为抗日而死,为革命而死,不能跪下挨枪,死后也不能倒下,给我拿把椅子来!”吉鸿昌又命令道:“到前面开枪!共产党员要死得光明正大,决不能在背后挨枪,我要亲眼看着蒋介石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当特务在吉鸿昌面前颤抖着举起枪时,他振臂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革命万岁!”。
爱国人物的故事(通用19篇)篇四
1465年4月,多铎统领十几万清兵,把扬州城围了个水泄不通。明朝抗清统帅史可法组织军民奋起抗击。多铎给史可法发出5封劝降信,史可法只字不看,全部投进火里烧掉了。
由于力量对比悬殊,扬州城被攻破,史可法不幸被俘。多铎再次劝降史可法:“你已为明朝尽了忠义,该接受我大清的重任,为我们收抚江南一带了吧!”史可法怒不可遏地答道:“我是大明重臣,岂肯苟且偷生,做万世罪人?我头可断,身不可屈!”多铎又施奸计:“史先生不必太固执,只要你帮我的忙,马上可以给您高官厚禄。”史可法斩钉截铁地说道:“我史可法决不投降!”多铎恶狠狠地说:“史先生既然一定要做个忠臣,那就只好成全你的`名节了!”遂将史可法杀害。史可法,当时年仅43岁。
爱国人物的故事(通用19篇)篇五
孙膑是春秋时期战国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早年曾与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妒忌他比自己有才干,于是暗地里派人请孙膑来,设计陷害他。孙膑忍受被剜去膝盖骨的酷刑之苦,用才智感动了齐使,并在他的帮助下回到齐国。孙膑隐居在田忌幕下时就表现出突出的`军事才能,后于“田忌赛马”后被田忌推荐给齐威王,成为齐国的军师。
后来,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危急,向齐国请求救援。齐威王想任命孙膑为将,孙膑婉言推辞说:“一个受过刑的人不能为将。”于是任命田忌为大将,任命孙膑做军师,让他在有帷幕的`车上坐着出谋策划。在这场战役中,孙膑运用非凡的才智屡出妙计,最终使得魏军大败,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围赵救魏”的光辉战例。后来孙膑又在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之时与庞涓斗智,使庞涓死于万箭中。孙膑因战出名,世世代代也相传他的兵法。
爱国人物的故事(通用19篇)篇六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南宋庐陵(今吉安)人。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国势弱小,北方蒙古族于1271年结束内部争夺皇位的自相残杀局面,建立元朝,接着把侵略矛头直指南宋。1273年,丞相伯颜统20万大军攻下襄、樊,以此为突破口,顺江而下,两年不到,便后临南宋首都临安的'近郊。蒙古兵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农田荒废,百业凋敝,这就是一场空前残暴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南宋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文天祥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的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英雄。
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爱国人物的故事(通用19篇)篇七
汉朝的时候,有一位历史学家叫司马迁。他祖上几辈都是国家的史官,负责记录历史。司马迁年轻时立志继承家业,写出一部完整的史书。他离开长安,到各地远游,考察历史古迹,搜集到了许多珍重的史料,了解了英雄豪杰和人民群众的动人事迹。这使他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决心把那些丰功伟绩记录下来,传给后代的人们。之后他父亲去世了,他之后做了史官,想到自己的志向,就开始写作。
没想到这时候,一次政治事件把他卷了进去。司马迁为国家着想,说了几句真心话,得罪了汉武帝,被处以死刑。要免死只能出钱赎身或理解腐刑。司马迁家里没钱。他万不得已,理解了腐刑,以求活下去。腐刑是最残忍的刑罚,受刑人被割掉生殖器,失去男性特征,成了宦官一类的.人。这对司马迁是多大的打击呀!有的人认为他不该怕死贪生,甘受污辱;朋友们也疏远了他。司马迁不去辩解,只是夜以继日地写作。多少年后,他最后完成了千古名著《史记》。这时候,他才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人都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死了有如九牛亡一毛,有什么可怕的?我是为了写这部史书而求生的呀!我不愿意我们国家的历史在我手里中断,英雄的事迹在我心中埋没。此刻书写成了,就是让我死千次万次,我也不怕了!”
司马迁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得到传扬,甘受屈辱。他的爱国情感多么深厚啊!强了。
爱国人物的故事(通用19篇)篇八
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爱国人物的故事(通用19篇)篇九
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爱国人物的故事(通用19篇)篇十
1955年5月,程思远来访北京的时候,与外交部副部长谈起李宗仁回国之事。他将此事报告给周总理,考虑到美国对华、对台政策,中央认为李宗仁回国不必操之过急,应该慎重,静观其变。
就这样,李宗仁一直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期间他多次让程思远传话给毛主席和周总理,表达了想归国的意愿。
毛主席对李宗仁归国一事一直很上心,对周总理说:他愿意回来,我们就欢迎他回来。住不习惯,可以再回去,来去自由嘛!可以说,毛主席的态度非常好,对李宗仁归国是完全支持的,没有任何限制。得知可以“来去自如”,李宗仁非常感动,他表示:我只要回到祖国定居,安享晚年。
1965年6月,李宗仁抓住机会,摆脱了特务的追踪,离开美国后,先前往欧洲,取道归国之路正式开始了。
6月18日,程思远再次来到北京,当面领受了由周总理亲自安排的任务:护送李宗仁顺利归国。程思远接到任务后,立即赶赴瑞士,与李宗仁夫妇见面。
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安排下,在李宗仁夫妇的全力配合下,7月18日,一架飞机在上海降落,李宗仁夫妇顺利归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短暂休息一天后,李宗仁夫妇于20日飞抵北京,由周总理为首,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及无党派民主人士、国民党起义将领、当年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成员等一百余人在机场提前等待,为李宗仁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
面对如此盛情接待,李宗仁热泪盈眶,在机场大厅,面对着欢迎他的人群,宣读了一份声明:今后有生之日,即是报效祖国之年,耿耿此心,天日可表……。
得知李宗仁回归大陆后,蒋介石为了让他与共产党生出嫌隙,强迫昔日桂系又一位实权人物白崇禧写文登报攻击白崇禧。老蒋这一切的小动作,注定是不会奏效的,李宗仁回归之心已久,岂会在乎白崇禧的那几句闲言碎语。
爱国人物的故事(通用19篇)篇十一
一天傍晚,乾隆皇帝来到午门散步。抬头一望,只见午门至正阳门那段御道由于年久失修,不少处已磨损得坑坑洼洼,觉得有失皇家体面,非整修一下不可。于是他便令和坤承办此事,让他造出预算,限两月之内竣工。和坤得皇上宠信,但贪婪成性,是个雁过拔毛的角色。他奉旨之后非常高兴,觉得又得了个发财的良机。
三天后早朝时,和坤就带本奏道:“皇上,这段御道确实有碍观瞻,必须全部换新。由于所需石料要从数百里外的房山采办,石匠精雕细刻,故而工程浩大,即使从紧开支,至少也需白银十万两。乾隆皇帝二话没说,立即照准。
此后,御道旁立即搭起了不少工棚,并将御道两旁用草苫遮住,数百匠人叮叮当当地日夜干了起来。结果,不足一月,御道就提前峻工了。
乾隆皇帝在和坤陪同下一看,果然见御道平坦,焕然一新,不由龙心大喜,连声赞好。
次日早朝时,乾隆皇帝就当众宣旨:“和爱卿这次主修御道,夜以继日,既快又好,提前一月完工,劳苦功高,朕赏你白银一万两,再升官一等。
和坤得意洋洋,名利双收,连忙谢恩。
谁知过了没几天,此事的底细被刘墉无意中发现了:原来和坤根本没有去房山采办石料,只是将原来的石块撬起来,令石匠在反面雕刻了一下,把下面的路基平整后,一铺上便跟新的一样。因此,工期缩短,成本又省,总共只花了一万两银子。
刘墉便决心将它揭露出来,让和坤当众出丑。
第二天上早朝时,刘墉待大家进太和殿后,飞快地将身上的朝服脱下,反过来套上,然后悄悄跟了进去。
这一细节很快被向来看着皇上眼色行事的和坤发现了。因当时明文规定:上朝时如果朝服不正,要判罪的。他心想:刘罗锅,这下你有好果子吃了。便故意幸灾乐祸地说:“刘大人,你今天怎么啦?和坤这么一咋呼,群臣见了都为刘墉捏了一把冷汗。
奇怪的是,那刘墉却低着头置若罔闻。
刘墉话音一落,刚才正趾高气扬的和坤,顿时像矮了一截,脸色大变。
“什么?你说这御道是翻个面铺的。乾隆皇帝一听,连忙追问,“刘爱卿,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快细细奏来。
刘墉大步向前,伏地奏道:“万岁,此事为臣偶然听说,并已去现场查勘。不过,还是请皇上先问和大人为妙。
乾隆皇帝暗吃一惊,便问和坤:“你还不实说?
和坤见东窗事发,再也无法隐瞒,忙跪倒在地,说:“为臣该死,确实未去房山采石,只是将原有的石块翻转过来雕刻了一下,重新铺上。
乾隆皇帝顿时怒形于色:“你好大的胆,那么你总共花了多少银子?
“一万两。
“那其余的九万两呢?
“这——和坤光是拚命叩头,再也答不出话来。刘墉奏道:“皇上,这还用问,其余的早落入了和大人的腰包。嘿,想不到这么一项小工程,和大人竟能变出大戏法。望皇上明断。直到这时,群臣才知道刘墉反穿朝服的用意。乾隆皇帝早已怒气满胸,可和坤与自己情投意合,凡事又离不开他,只得高高举起,又轻轻放下:“大胆和坤,竟敢欺君罔上。朕命你速将贪和赏赐给你的银两退回国库,并免去你的官职一级。而这段御道须按你原来方案重新建造,所需银两则罚你出。下不为例,否则严惩不贷。
和坤只得自认倒霉,表示认罚,并连连谢罪。纪晓岚奏道:“皇上,刘大人参奏有功,理该有赏。
乾隆皇帝朝刘墉笑道:“好,朕赏刘爱卿朝服三件。不过,下次你切勿将它再穿反了。
刘墉忙道:“谢主隆恩。如今御道之案已正,为臣岂会再将朝服反穿!
爱国人物的故事(通用19篇)篇十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再也不受外国的欺负了,拥有了完全的主权。我们不依附任何国家,也不允许任何国家侵犯我们的主权。
1958年夏天,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到我国访问,和。
毛泽。
东举行会谈。他提出了两国建立联合舰队的'建议,想让苏联的军舰到中国海面上行驶。大国主义思想很严重的赫鲁晓夫想利用这个机会控制我国的国防、达到他们和美国争夺霸权的目的。如果这样做,中国的领海权就会受到损害。
毛泽。
东一听就火了,他厉声质问赫鲁晓夫:“你讲清楚,什么是联合舰队?我们还有没有主权了!”赫鲁晓夫说:“这不是来商量嘛!”
毛泽。
东说:“什么商量!你们是不是要把我们的沿海地区都拿去?”赫鲁晓夫红了脸,忙说:“你们不愿意就算了。但是让我们在中国有个基地,军舰来加油修理休息,总可以吧?”
毛泽。
东斩钉截铁地回答:“不行!”
东又领导中国人民和它们的大国主义作了坚决斗争,捍卫了我国的主权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爱国人物的故事(通用19篇)篇十三
蒙古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朝前期,因为蒙古族当权者和明朝政府有矛盾,经常发生武装冲突,双方的关系疏远了,传统的贸易往来也停止了。这样,明朝不安宁,蒙古族百姓也得不到内地的产品,生活上受到很大影响。
后来,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重新和明朝和好,服从明朝的统一管理,蒙汉关系改善了。俺答去世后,他的夫人三娘子掌权,更是坚持与明朝的'友好关系。在三娘子的促进下,蒙汉的互市贸易又恢复了。每当大集的时候,蒙古族百姓都到集市上购买和换取内地的丝绸、茶叶和各种生活用品,他们的皮毛等产品也是汉族商人喜欢要的。场面十分热闹。三娘子经常亲自骑马到集市上巡视,发现有纠纷的,都秉公处理,尤其注意保护汉族商人的利益。她还主动到宣化城,拜访明朝官员,交流情况,关系非常密切。明朝封她为忠顺夫人。遇上有的蒙古贵族想用武力侵扰内地,三娘子总是坚决反对,加以制止。
三娘子掌权时期,为蒙汉友谊做了许多好事,使双方好多年没动干戈,促进了民族团结。
爱国人物的故事(通用19篇)篇十四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过许多赞美山河的诗,至今被人们传诵。李白的诗,不是单纯写景,而且饱含着他的爱国感情。
李白少年的时候,就立志为国效力,贡献自己的才智。可他性格直爽,又不愿意巴结权贵,所以一直不被统治者重用,有一次还差点被流放到边塞。他宁肯不做官,宁肯受穷,也不向那些人屈服。于是,他把一腔热血都寄托在奇山丽水之间,把自己化在了祖国美丽的大地上,用诗来赞美,来歌颂。比如他写长江三峡的激流:“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写庐山的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写钱塘江的潮水:“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写秦岭的险要:“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依绝壁。”
和长江在他的`笔下是:“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在李白的诗中,祖国的山河多么壮美呀!他正是陶醉在这块土地上,才誓不改志,坦然地走完了自己坎坷的一生。
爱国人物的故事(通用19篇)篇十五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工人成了国家的主人,劳动倍增。振兴中华,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成了人民群众共同的愿望和行动。被称为“铁人”的.王进喜就是胸怀祖国、发愤图强的一代工人的典型。
王进喜本来是玉门石油矿普通工人,可他一心为国分忧。有一次在北京街头上,他看到汽车没油烧,在车顶上放着大大的煤气包,靠烧煤气行驶。他难过得吃不好睡不着,心想:“我是石油工人,现在国家缺油,我有责任啊!”不久,他被调到大庆,参加开发新油田的会战,他兴奋得像有使不完的劲,恨不得一拳头砸出一口井来。没有住房,他和大家住在干打垒的简易棚子里,吃冷饭,睡地铺。钻井机到了,可没有吊车下不了火车,他一声呐喊,带着工人用绳子拉,肩膀顶,终于把机器卸下来运到工地。第一座井架竖起来了,没有水灌井,他和工人们用脸盆、水桶,硬是把水一盆一桶地弄来,争分夺秒地开了钻。发生井喷事故时,没有搅拌机,他纵身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为的是尽快打出石油,改变祖国石油工业落后的面貌。
因为常年劳累,饮食没规律,王进喜得了严重的胃病,经常疼得不能入睡。可他说:“为了拿下大油田,我宁可少活20年!”正是这种铁人精神,正是这种为国忘我的劳动,使得大庆油田很快建成了,使我国摘掉了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
爱国人物的故事(通用19篇)篇十六
杨靖宇用兵战术灵活,指挥得当,连战连捷,成为日、伪军的心腹大患。为此,敌军集结重兵,企图将杨靖宇领导的队伍困死在白山黑水之间。1936年,杨靖宇率领部队取得摩天岭大捷,接连失败的日、伪当局见情势不妙,便开始实施并村移民和保甲连坐政策,严格控制老百姓出入,尤其是控制粮食进山,并悬赏两万元收买杨靖宇的人头。这样一来,部队的后勤工作变得更加雪上加霜。为了打破敌人封锁,杨靖宇在深山密林中建立了多个密营,用以储存粮食、布匹、枪械、药品等。但在生死关头,第一军一师师长程斌叛变,带着敌人把抗联的70多座密营一一破坏,一夜之间,杨靖宇的队伍陷入弹尽粮绝之境。
1940年2月23日,和大部队打散且数天没有进食的杨靖宇遇到几位上山打柴的村民,便拿出钱让他们帮忙买些食物和棉鞋。没想到,其中一位村民竟然将遇到杨靖宇的消息泄露给了敌方。敌军接到情报后,马上将杨靖宇所在的`濛江县附近的密林包围起来。带队的敌军头目向他喊话:“如果你肯投降,一定会得到重用。”然而,杨靖宇斩钉截铁地回答:“我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不可能如你所愿。虽临难,但我的同志们还在各地转战,帝国主义灭亡之日必将到来,我也将抵抗到底,开枪吧!”劝降不成,敌人恼羞成怒地朝着杨靖宇藏身处猛烈开火,在敌人四面八方的包围下,在密集的枪林弹雨中,民族英雄杨靖宇顽强抵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将最后一滴热血洒在了他挚爱的濛江大地上,时年35岁。
在杨靖宇将军牺牲后,惨无人道的敌军割下杨靖宇的头颅回去邀功,还极其残酷地剖开了他的遗体,他们不能理解,被包围追击了五天五夜、没有丝毫机会取到食物的杨靖宇是怎么在冰天雪地中生存下来的。然而,解剖的结果让所有人讶异——他的胃里只有没消化的树皮、棉絮和枯草梗,竟没有一粒粮食!面对这样的铁血英雄,连当时对他恨之入骨的日寇都为之震惊和敬佩。当时参与围剿杨靖宇将军的伪通化警务厅厅长岸谷隆一郎,在日本投降前夕剖腹自杀,他在遗书中写到“中国拥有像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
爱国人物的故事(通用19篇)篇十七
吉鸿昌是河南省扶沟县人。1913年吉鸿昌入冯玉祥部队,因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从士兵递升至军长。1932年秋在北平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吉鸿昌由一个爱国的旧军人转变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从此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1934年11月9日晚,吉鸿昌在法租界秘密开会时遭军统特务暗杀受伤,被法国工部局逮捕,后引渡到北平军分会。11月23日,北平军分会举行了一场所谓的"军法会审".吉鸿昌在法庭上义正词严地说:"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由于党的教育,我摆脱了旧军阀的生活,而转到为工农劳苦大众的阵营里来,为我们党的主义,为全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这正是我的光荣……"。
1934年11月24日是吉鸿昌殉难的日子。面对蒋"立时枪决"的命令,吉鸿昌镇定安详地向敌人要来纸和笔,挥笔疾书,写了自己坎坷曲折而终于走向革命道路的一生,历述蒋祸国殃民的种种丑行。然后披上斗篷,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他用树枝作笔,以大地为纸,写下了浩然正气的就义诗:
恨不抗日死,
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
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声色俱厉地对特务喝道:"我为抗日而死,为革命而死,不能跪下挨枪,死后也不能倒下,给我拿把椅子来!"吉鸿昌又命令道:"到前面开枪!共产党员要死得光明正大,决不能在背后挨枪,我要亲眼看着蒋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当特务在吉鸿昌面前颤抖着举起枪时,他振臂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革命万岁!"在这震山撼岳的呼喊声中,英勇的共产党员、中华民族的英雄吉鸿昌壮烈地牺牲了,年仅39岁。
爱国人物的故事(通用19篇)篇十八
1955年,完成博士学业的林兰英因美国政府的施压,暂时无法回国。美国的半导体科学正在蓬勃发展,为了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深度接触半导体材料研究的前沿领域,学习实用技术,为回国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林兰英来到美国著名的索菲尼亚公司担任高级工程师,专注于半导体材料研究。
当时该公司正在依据美国科学家研究的.方法和工序拉制硅单晶并屡遭挫折,林兰英经过观察和研究,不仅找出了失败的症结,而且提出了改进操作规程和设备的建议,最终使得拉制硅单晶的任务圆满完成。
随后她据此发表的有关论文还被美国列为专利技术。在索菲尼亚公司任职的一年多时间里,林兰英开阔了眼界、增长了学识,深受公司的赏识。
尽管美国拥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优越的生活条件,但一有机会,思乡心切的林兰英依旧决定返回祖国。1956年秋,林兰英以母亲病重为由,向美国递交了回国的申请,并通过印度驻美大使馆的帮助,办好了回国手续。
然而在登机前,美国的调查员对林兰英的行李进行了详细的搜查,检查完行李后,调查员又对林兰英进行了搜身,并在她身上找到了6800美元的旅行支票。
美国人再次以此作为威胁,让她留在美国。林兰英坚决拒绝了,她想,“扣就扣吧,就是平民百姓,我也下决心回国了”。
爱国人物的故事(通用19篇)篇十九
1907年,为了有力地宣传妇女解放,发动妇女团结起来参加斗争,她决定创办一份便于普通妇女阅读的杂志――《中国女报》,提出创办的宗旨,是要“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1907年1月14日,秋瑾与陈伯平、姚勇忱、张剑崖等人创办的《中国女报》出版。秋瑾亲自撰写了发刊词:“吾今欲结二万万大团体于一致,通全国女界声息于朝夕,为女界之总机关,使我女子生机活泼,精神奋飞,绝尘而奔,以速进于大光明世界,为醒狮之前驱,为文明之先导,为迷津筏,为暗室灯,使我中国女界中放一光明灿烂之异彩,使全球人种,惊心夺目,拍手而欢呼,无量愿力请以此报始,吾愿与同胞共勉之。”陈志群为创刊号献辞说:“这个女报能够好好办下去,也可以在20世纪中国帝国报界舞台中,独树一帜。”《中国女报》称“本报之设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女协会之基础为宗旨”。
秋瑾对此倾注了巨大的精力,在这两期上发表了《中国女报发刊词》《敬告姊妹们》《看护学教程》《勉女权》等文章、诗作。她在《敬告姊妹们》一文中说:
秋瑾形象“唉!二万万的男子,是入了文明新世界,我的二万万女同胞,还依然黑暗沉沦在十八层地狱,一层也不想爬上来。足儿缠得小小的,头儿梳得光光的;花儿、朵儿,扎的.、镶的,戴着;绸儿、缎儿,滚的、盘的,穿着;粉儿白白,脂儿红红的搽抹着。一生只晓得依傍男子,穿的、吃的全靠着男子。身儿是柔柔顺顺的媚着,气虐儿是闷闷的受着,泪珠是常常的滴着,生活是巴巴结结的做着:一世的囚徒,半生的牛马。试问诸位姊妹,为人一世,曾受着些自由自在的幸福未曾呢?”
她痛心于当时广大妇女尚不觉悟,希望妇女们不要安于命运,立志从经济上获得自立的能力,以摆脱奴隶地位,争取女权。据说,许多妇女看到这些文章后,感动得流出眼泪,并开始了深刻的思考。
秋瑾重视妇女们团结起来开展斗争,她努力创办《中国女报》,要把它作为“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她还把争取女权的解放与整个国家、民族的解放紧紧地联结起来,号召妇女们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与男子一起承担责任。她在《勉女权歌》歌中写道:
吾辈爱自由,勉励自由一杯酒,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
愿奋然自拔,一洗从前羞耻垢。若安作同俦,恢复江山劳素手。
旧习最堪羞,女子竟同牛马偶。曙光新放文明候,独立占头等。
愿奴隶根除,知识学问历练就。责任上肩头,国民女杰期无负。
作为女权运动的先驱者,她号召妇女们“奋然自拔”,参加反清革命斗争,在民族解放事业中建“素手”之功。
《中国女报》在该年3月出版了第二期后,因秋瑾忙于准备武装起义,加之财资困难,不得不中辍。6月17日,她在给朋友的信中说,编辑好的第三期杂志“约于此月,必行付印”。然而时至7月13日,秋瑾因武装起义失败被告密而被捕,不久被清廷杀害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中国女报》虽然仅出版两期,却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并在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