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论语读后感100到200字篇一
论语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说的话。背论语,真是受益匪浅。
8月8日,是奥运会的开幕式。有一个环节,是有2008个人在击缶,他们一边击缶一边诵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当时,我大声地跟着背,我弟弟则在一旁跟着小小声的背。
论语蕴含的道理实在太多了,而且都是精华。我的理解虽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考,你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精华;光思考而不去学习,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如果我们不去细细品味,就不会尝到它的精华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尝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没用。两全其美,那才叫好。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中的道理就是:见到品德高尚的热爱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像那种人学习;见到品德低下,不热衷于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问问自己有没有像那种人那样。有时候,我们考试成绩下来了,考了95分,自我感觉不错,因为还有好多同学排在我后面呢。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道这样是不会有前途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没想到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了那么多道理的精华,在我们现在那么发达的社会都那么需要它。
论语的内容实在太深奥了。一时是理解不过来的。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会慢慢的体会到它的精髓。
小学论语读后感100到200字篇二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宣扬“仁”。在《论语》中,孝道有着不可动摇的.低位。中国人自古认为百善孝为先,把孝道作为道德之根本。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年轻学德的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对现在的你来说,你一定认为孝只要做到能养父母孩子吃饭就行了,但狗了、马了之类的动物都会喂饱幼崽儿,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恒的照顾老人小孩,那人还跟动物有区别吗?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可以探知他人的心理,对父母尽孝不只是物质上的供养,还有精神、心理的关爱。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使父母为自己忧愁。只有自己有疾病时,父母才为自己担忧,其余一切都不能使父母担心。“事父母能竭其力。”一个人通过努力可以做好很多事,让父母欣慰。只有生老病死,这种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让父母担忧也是没办法。除了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余的都做好,不让父母担心,这样就是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句话告诉我们: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这句话明确了侍奉父母不能唯命是从,孔子反对愚孝的绝对无违,应该以道义为标准,客观对待父母的对错;如果父母做错了,却不听从自己的劝告,也要履行孝道,绝不能对父母产生怨怼之意。
《论语》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是一座思想的宝库。如何做人,是一个终生的课程。
小学论语读后感100到200字篇三
这个假期,我捧着厚厚的一本《论语》,带着疑惑和新奇,细嚼慢咽地品尝起书味。
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学问是不同的。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
《论语》中,曾子讲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读到这儿,我不禁停顿下来,脑子如相册一般开始翻着页……小组成员递着作文草稿给我,恳求道:“组长组长!帮我改改作文呗。”我咬着笔头,看着手里的奥数题,绞尽脑汁也做不出来,只瞥了一眼她的作文,就不耐烦地应道:“知道了知道了,放着!”说完我用笔尖敲了几下桌面,便不再理会。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难题只解了没几道,作文也是没有修改,午休的时间就结束了。上课铃响起时,我收回作业,把作文草稿归还给她,准备上课。她激动地问道:“通过了吗?”“过了吧。”我看也没看她。作文上交批改过后,她的作文要重写,我心里“咯噔”一下,低下了头……
课余时间,女生们一堆一堆地围在某一个人的课桌旁,不知谈论着什么。可我们这一堆聊的,我可清楚得很。“她这几天穿得可真花里胡哨!”一个人指着远处的女孩小声说道。“就是就是,一点儿也不好看啊。”另一个人起哄到。
……
当那个女孩走过来时,大家却还是笑脸相迎,我看着这幅局面,心里似冰寒……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直至整本书读完,这句话仍扣我心弦,我们应也像曾子学习“吾日三省吾身”!
小学论语读后感100到200字篇四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每天都需要学习大量的新知识,需要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需要汲取为人处世的智慧。其中,学习是最关键的前提。可是在当下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学什么,为什么学,如何去学,都需要我们细细思考,踏实去做。《论语》一书给予我很多启迪。
人生在世,必须树立学习目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也与我们一样,在十五岁时把追求学问作为人生的志向,并用自己的行动践行自己的志向,终其一生,学而不辍,最终开创了儒家学派。可见志向对一个人的重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便是从反面论证这个道理。
学习的态度直接决定者学习的效果。孔子一直强调“学而不厌”,并赞赏孔文子“敏而好学”,说的正是这种态度与精神。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端正学习态度,主动学习,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要为自己而学,为自己的梦想而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此之谓也。
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我们还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弄清如何去学习。子曰:“学而时习之。”告诉我们学过的内容要按时复习,经常练习,直到把知识理解,并能熟练地运用它为止。即使这样,也还不能说是真正理解透彻了,还要做到“温故而知新”,在巩固与复习中举一反三,可以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那么怎样才可做到“温故而知新”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强调就是“学”与“思”的结合,他认为“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这更是验证了学思结合的重要性。在新知识的汲取中,我们更要做到这点,不能只学习不思考,一味的记忆与练习,是无法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
学会了学习,学到了知识,孔子更强调“学以致用”。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把所学的知识落到实处,这就是学习的目的。不要让知识去支配你!不要做知识的奴隶,古代的掉书袋多半是这样,我们应该让学习的知识,与品德融为一体。无目的的学习,就如同失去了梦想,让我们无法向更远的前方迈进。
这就是《论语》中的“学”,同时也是孔子主张的“学”,我身同感受,作为高中生,应该遵循圣贤的学习之道,去探索去发现学习,同时应该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读懂《论语》,读懂《论语》中的“学”,让你我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