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不仅能表达作者的个人情感,还能折射社会的热点问题和文化的特色。通过阅读优秀作文范文,可以开阔自己的写作思路和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
高考指导立意技法(精选19篇)篇一
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如:
美国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然而鹿的体态愚笨,失去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又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从材料中看,鹿和狼的关系,鹿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狼和鹿共处,相克相生,才能保证它们不失本性,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据此可立意为:生态平衡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亦如此,自然规律不可违。从鹿和周围自然生活环境的关系看,鹿没有了狼这样的天敌,生活太安逸、舒适,于是体态愚笨;后来又有了狼的介入,鹿因躲避狼的捕食而奋力奔跑,终于又恢复了生机。可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总之,根据材料写作文,审题立意,不能偏离材料自行确定立意,而要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从材料出发选择立意的角度。上面的几种方法不是孤立运用,而是相互联系、综合使用的。每则材料都可从多个角度分析立意,然后再选择构思作文。
高考指导立意技法(精选19篇)篇二
“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议论文写作立意准确是重点之重。准确立意才能迅速打开写作思路,高屋建瓴,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一、踏花归来马蹄香——化虚为实。
宋徽宗赵佶是北宋末代皇帝,治国无能,艺术造诣却颇高,画坛留下了不少轶事。相传某年,宋画院曾以“踏花归来马蹄香”为题考画师。“香”无形无色,难以描摹,画师们绞尽脑汁,最后,一画师画了一群蜜蜂、胡蝶追逐马蹄,这幅画最终夺得第一。很显然,这位画师在构思画境时用的正是“化虚为实”的方法。
画画如此,写文章也是如此。考场上,考生遇到的作文题无非“实题”、“虚词”两大类,“虚题”相对主观、抽象,如从虚到虚,内容必然空洞,唯有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文章才能言之有物,内容充实。
2009年浙江高考以“绿叶对根的情意”为材料写作文。这个话题看起来很大、很虚,很难写好,但是如果考生能化虚为实,把“绿叶对根的情意”落到某一具体的人和事上,文章就容易写多了。如高分作文《浙江根,精魂叶》:
浙江若化为古树,梵宇隐然的普陀山是其主干,吞天沃日的钱塘湖是其枝条,柳烟荷漫的西湖是其繁花,而其根与精魂则是“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这一精魂如根,吸取人民实践土壤中的营养,又如叶,不断地吸收阳光似的时代光芒,使浙江在“叶”对“根”的情意中茁壮成长。
浙江为根,黄宗羲便为叶……浙江为根,宁波便为叶……浙江为根,新文化运动便为叶。
考生把“根”定位为“浙江”,把浙江大地上的典型人和事定位为“叶”,化虚为实,以实写虚,虚因实而更显其抽象,更能启发读者的无穷想象;实因虚更见其具体,更能使直接的描写显得气氛热烈、背景开阔、内蕴丰富。
二、草色遥看近却无——化实为虚。
春天到了,朦胧的细雨中,草色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走进一看,反而见不到绿色。韩愈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运用的是“化实为虚”的写法。
其实,高考作文,我们也会碰到一些很“实”的题目,写这类作文一般不易跑题,但要想写得深刻、新颖,也绝非易事。遇到这类题目,如果得“易”忘形,就实写实,立意大众化、平淡化,写出的作文无特色、无个性。考生只有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化实为虚,以虚写实,才有可能写出新颖、深刻的文章来。
2009年北京市高考作文题目是“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应该说“翅膀”较实,但“隐形的翅膀”就得虚指了。考生构思时,应思考:“隐形的'翅膀”喻指什么?是不是可以将它喻指为一些虽看不到却对人的成长特别重要的东西,如:信念、理想、意志、品质等。如一篇高分作文:
我一直有一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
……。
我一直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向希望。
……。
考生围绕“信念”,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生动地展现了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带着“信念”这“隐形的翅膀”走过绝望、走向希望的,很显然,文章已将“隐形的翅膀”上升到精神层面,这样构思立意,文章思想必然深刻多了。
化实为虚,一般应先实后虚,写实是引子,是基础;后由实入虚,想象要合理。
2009年湖南作文题“踮起脚尖”,比较具体,就题写文,肯定不好写,也写不好。有一考生从三方面将之喻成“对未来的憧憬”、“对知识的渴望”、“对自己的超越”,这也是一种化实为虚,以虚写实的写法,这样一写,文章思路立马开阔多了,立意也深刻了。
三、半瓣花上说人情——小题大做。
郁达夫的“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说的就是要善于用小事情来反映社会,抒发情感,表现思想。什么是“小”?“小”是指那些发生在个别人身上的小事情,或是日常生活中小的生活细节,或是发生一般社会现象等。所谓“大”就是指小事情发生的大背景、大意义,以及各种社会现象背后的大道理。
2009年湖北高考半命题作文“站在的门口”,一位考生以“站在老屋的门口”为题作文:
先前是爷爷守着老屋。
……。
后来迁入新居,奶奶却执意要待在那所老屋里。
……。
时间久了,老屋也成了摇摇欲坠的危房。村里的人劝爸爸把屋拆了,我肯,爸爸却执意不答应。
……。
而如今,我站在老屋的门口,不愿去推开它,因为怕触及那些尘封的往事。
……。
“老屋的门口”成了作者观察社会人情的窗口。爷爷坐在老屋的门口,是恋旧;奶奶坐在老屋的门口,是恋旧又是恋人;老屋“老了”,爸爸不肯拆,是源于对父母的爱。“中华传统美德”这一重大主题正式通过“老屋”这一窗口表现出来。考生抓住这一特定的“窗口”,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展开联想,深入开掘,为读者创造了一个比现实更广阔、更深远的艺术境界。
四、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大题小做。
宋画院曾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为题考画师。这一回,有的画了荒僻的渡口,一只鹭鸶站在船舷上;有的画了一只乌鸦站在船篷上,但是,这些都是平庸之作。令宋徽宋赏识的一幅画:一只船,船夫倦伏在船尾睡觉了,身边还放着一支竹笛。船夫那超尘脱俗、悠然自得的心境竟然借助小小竹笛表现了出来。这就是“大题小做”的艺术效果。
议论文写作,考生常常会遇到一些又宽泛又抽象的题目,比如,2008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目《他们》。大千世界,“他们”谁?“他们”身上又折射出了什么?“他们”既可以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也可以是远隔千山万水、身处异地的人们;“他们”既可以是踏实进取的今人,也可以是叱咤风云的古人;“他们”既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知名人士,也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等等。考生写作时首先要给“他们”定位,化大为小,将“他们”具体化、形象化。例如:
有考生写钱钟书小说《围城》中的几位女性,虽外貌各异,性格不一,但“她们都不是水做的女人”,因为她们玩世不恭,工于心计,让人捉摸不透;有考生以小说《春蚕》、《陈奂生上城》、《平凡的世界》中的文学形象为依托,采用漫画式笔法描写了三个时代的农民典型,从他们身上折射出中国农民艰难的生存状况;还有考生写汶川地震救灾中的“他们”:
那是我在废墟中见过的最坚强的脸。
……。
那是我在病房里见到的最美丽的脸。
……。
那是我在教室里见到的最刚毅的脸。
……。
考生选择了三组画面分别展现了解放军战士、医护人员和人民教师的坚强刚毅形象。而这三类人只不过是抗震救灾中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缩影。可以说,“他们”虽然没有姓名,但“他们”又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勇敢坚强的中国人!这种写法就叫作以点写面,大题小做,它能化大为小,化难为易,使文章显得更充实更深刻。
总之,考生写作议论文无论采取哪种立意方式,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拓展思路,高远立意,写出新颖别致,思想深刻的好文章来。
朱冬民,安徽省巢湖市二中高级教师。安徽省模范教师,巢湖市优秀班主任。曾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之友》、《阅读与作文》、《写作》、《考试》等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多篇。
高考指导立意技法(精选19篇)篇三
变换角度,从新的视角、新的方位审察和思索客观事物,就会有新的发现,见人之所未见,获得新的意蕴。任何事物都具有很多不同的质,本身具有丰富的自身关联,或者对别的事物有着多方面的关系,这就使变换角度、获得新的发现具有了可能性,从而开辟了立意的多种途径。采用变换角度的方法,就要打破单向、一元的思维定势,不拘于一孔之见或一隅所感,要尽可能寻找新的突破口,从新的侧面切入,使立意别具一格,让人耳目一新。如:
尽管是体裁不限,要是单纯地写成介绍“肩膀”的说明文,估计这个命题好下笔,但是却难得高分。“肩膀”大家都熟悉,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同时,“肩膀”的寓意又是相当狭窄的,这就要突破想象力了。小时候在父亲、母亲的肩膀上,那是每个人快乐的童年。如果变换一下角度去思考,就会发现,其实生活远不止这些,在一个人的生命当中,受伤的时候,在你身边的.人就是你的肩膀;一个肩膀,可以托起你人生的希望;一个肩膀,可以承载无数人的生命;还可以从反面写,一个人的成长,需要自己的拼搏,如果老是靠肩膀,那么如果有一天没有肩膀了,人生就倒掉了。这些都是很不错的“意”。
又如: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面对诗句,不同的考生会读出不同的理解。题目提示的几个切入角度,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发挥天地,考生应该顺着这几个方面的任何一个方面延伸、拓展,进行二度创造,谈出自己对人生、社会、为人处世等方面的体会和感想。比如题目提示的“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的切入角度,就可以结合实际进行二度创造,寻找到新的主题:目前,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严重,我们已经很难再找到古典诗歌中描述的美好意境,在某种意义上,古典诗歌给我们矗起了一座纪念碑,但更是一座刻有灭绝物象的冰冷的殇碑,这是一种倒退,这是一种人文缺失,所以,我们应该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
高考指导立意技法(精选19篇)篇四
所谓立意求新法,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独到的眼光,独特的思维,去发掘材料蕴含的时代意义,构思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中心思想的方法。运用立意求新法,可以写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章。
例如:《真没想到……》一题,有位同学这样写道:邻居王叔叔原是一家工厂的一位科长,工厂倒闭后,他也下岗了,原本欢乐的'家庭也笼罩上了阴影。几个月后,和他同厂的工人大多自谋到了职业,可王叔叔却放不下架子去谋职,整天在家唉声叹气,愁眉苦脸。可有一天放学路上,我到路旁新摆的自行车摊旁修自行车,没想到摊主竟是王叔叔。王叔叔还笑着说:“我又上岗了。以前爱面子,现在想通了,只要靠双手劳动挣钱,都光荣!”这篇文章由王叔叔的“下岗”到“上岗”,反映了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
再如:《我尊敬的一个人》一题,写作之前在先确立“为何尊敬”这一中心。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原因,如因某人“反****”而尊敬。这样一来,再叫学生写一篇《我不喜欢的一个人》,学生马上会想到******,想到他残害人民的思想而确立不喜欢的原因。这样的文章当然具有时代气息。
高考指导立意技法(精选19篇)篇五
“材料”主要用来引出话题,同时对话题的走向起导向和提示作用;“提示语”主要是用来启发审题立意,打开写作思路;“要求”则是写作时注意的事项,写作时不可轻视。
话题作文审题包括:审材料,审提示语,审话题,审要求。其中最关键的是审话题,包括审准话题的写作范围与写作重点。
(一)审材料,领悟命题意图。
话题作文的材料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话题的引语,又是对作文的提示语。话题材料总是隐藏着命题者的某些意图,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等做出的某种限定都是命题意图。审题时,首先就是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意图解读出来,要吃准命题意图材料,需抓住关键问题和词句。话题材料中有一些关键的问题和词句,直接或间接地点明或暗示了话题的中心思想,指示话题的思想价值取向。善于抓住这些问题和词句,读懂话题材料,在领会材料意蕴的基础上构思立意。如:。
每到“五一”“十一”等旅游黄金周,人们纷纷离开喧嚣的城市,前往向往已久而又难得一见的海滨、山林、水乡、牧场……而那些长期生活在景区的人们,根本不觉得本地有多少值得流连的景致,格外羡慕城市生活的丰富与便捷……由此看来,熟悉的地方似乎没有风景。
其实,世间万象,又何止旅游如此呢?请以“风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材料中的这句话“熟悉的地方似乎没有风景”极为关键,它是一把钥匙,可以开启审题立意之门,引导我们找准命题者的命题意图。结合材料开头的叙述,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既然如此,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没有发现身边的“风景”呢?是熟悉,是因为熟悉而产生的麻木,是熟悉蒙蔽了我们的“眼睛”,使我们没有发现身边“风景”的美丽,没有珍惜自己所拥有的“风景”的价值。由此可见,把握关键语句对审题立意是多么重要。我们在面对一则材料时,一定要有意识地去寻找其中的关键语句。
(二)审提示语,明确思维方向。
而“世间万象,又何止旅游如此呢”这一提示语指明对“风景”一词意义的理解不能只局限在它的表面含义上。其实,这里的“风景”已具有了象征意义,象征世间所有的美好事物,比如亲人无私的'关爱,家乡人情的淳朴,朋友一直以来默默的付出,等等。从话题作文的材料特点看,提示语往往处在中间部位,即情境材料之后、话题之前,往往是议论性文字,由前面的情境材料引申到现实生活,谈它对我们的启示。我们把目光集中在这里,自然不难发现它对立意有导向作用,再结合话题与材料,就可准确立意了。如上面作文的立意:我们要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好,或珍惜自己所拥有的身边的美好事物。如果不注意材料关键语句和提示语,只把目光盯住“风景”这个话题,再由此生发联想,凡是与风景有关的便写进作文,极有可能跑题,造成不可挽回的失误。
(三)审话题,避免脱离命题范围。
材料是话题产生的基础,话题又对材料的内涵加以揭示。在审话题时,要辨清话题的形式。
1.话题是独词类形式。
独词类话题作文,是指所给话题是一个词,围绕这个词展开思路的作文。比如2003年上海卷以“杂”为话题,2005年江西卷以“脸”为话题。这样的题目通常有这样的特点:一是所给的话题开放性很强,限制很少;二是话题所涉及的内容多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不可否认,独词话题作文因其少修饰限制,为考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但又往往让考生在写作的时候会产生无处下手的困惑。所以,相比较其他话题而言,独词类话题作文更注重我们在写作之前的审题。独词类话题作文的审题,我们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要辨明话题词性。独词话题的词性,以名词和动词居多,形容词、代词和副词也有。词性不同,话题的性质也就不同。话题“忙”(2004年上海卷)是形容词,“脸”(2005年江西卷)是名词,而话题“读”(2006年安徽卷)是动词。辨明词性是我们对独词类话题审题的前提。只有辨明了词性,我们才能进一步认清话题的内涵。而话题内涵既有字面的含义,又多有比喻、象征意味。常见的“门”“翅膀”“路”等,都是如此。如“杂”既可以指事物的杂乱,也可以指情感的复杂多变,还可以指形势矛盾的繁杂。明确了话题的内涵,我们才能写出既切合题意,又有独特之处的文章。
其次,要扩展话题内容。独词类话题往往不直接表示观点,其意义的外延大,所以埋伏着写空写虚的危险。因此,我们要对话题展开联想,将独词话题扩展成短语或句子,进行有效的限制,宽题窄做。这有利于思路的打开,有助于鲜明主题的确立。扩展话题,我们可以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的方法。如“反思”,我们可以这样扩展:反思什么,如何反思,反思中要注意什么,为什么反思,不反思会怎么样。这样做,我们就可以找到某个适合自己的一个点进行写作。“借”“快乐”“追求”等话题都可以这样写。在延伸扩展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抓特点相关联想,化实为虚。如话题“石头”“路”“桥”等。如“锁”,最容易让我们想到“心锁”,即自我封闭、自我禁锢。还可以大到闭关锁国、改革开放等。而“锁”常与“钥匙”联系在一起,所以又可想到在生活中,要打开“锁”,就必须有适配的钥匙。在审题时要多方思考,多向思维,多角度联想,不可拘泥于浅层表面,而要深入挖掘,写出深度。
2.话题是短语形式。
(1)偏正结构:偏正结构的“题眼”往往是定语或状语。即正部是写作的内容,偏部是写作所限定的范围及重心。如“生存的智慧”这一话题,内容在“智慧”的基础上,只能限定于写“生存”方面的。即在“生存”这方面你如何展现你的“智慧”。
(2)动宾结构:动宾结构的“题眼”往往是谓语。即宾语是文章论述的对象范围,但动词是文章的重心。如“战胜诱惑”这一话题,“诱惑”只是文章限定了你写作的范围与对象。而文章的重点应该放在“战胜”上,要写出为什么要战胜、怎样战胜。
(3)主谓结构:主谓结构的短语话题的主旨、精神或“题眼”往往在谓语动词上。如“我能”这一话题,把握住“能”,“我”只是说明必须从自身出发,但是在文中一定要体现“能”做的事,或者说通过写你是如何做的,如何冲破重重困难,最终体现我“能”的。
(4)并列结构:并列结构重点应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如“走与停”这一话题,走是停的目的,停是为走积蓄力量、调整正确的方向,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考虑。不能只写其一方面的内容。
3.话题是句子形式。
这个句子或直接就是一个观点,或隐含一个观点,如“不要轻易说‘不’”。对于观点型的标题,文章只需说透道理即可;对于隐晦型的标题,文章必须把寓意转化为对应的观点。作文题“我终于笑了”,我们衡量各方,找出重点。可以划分为“我”“终于”“笑”和“了”四个部分。“我”表明这篇文章应是第一人称,也只能写有关考生自己的事情,如果写“他”或者某人,则是“偏题”。“终于”是最后的意思,表明写的文章要有一个结局,有一个交代,要具有完整性。“笑”表明文章内容的性质是高兴的,我的心情是开心的,没有写出这种高兴和开心,则是不符合题意。“了”是一个过去时态的标志词,表明我的开心不是以后的事情,而是经历过的了。进一步分析这几个词,会发现,最为关键的词是“终于”,它隐含了我的笑来之不易,文章没有写出这层含意,就难获取高分。
(四)审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这里指的是显性要求,比如文体、字数等要求。
[典例示法]。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真”字道出了教育的根本,做人的真谛。
生活中,唯真才善,唯真才美,唯真才坚……请以“真”为话题,将你在成长历程中的所遇、所思、所感写下来。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请运用“四审”法,写出你的审题过程。
(1)材料中的关键句:。
(2)提示语:。
(3)话题:。
(4)要求:。
[立意参考](1)一个“真”字道出了教育的根本,做人的真谛。
(2)一个“真”字道出了教育的根本,做人的真谛。生活中,唯真才善,唯真才美,唯真才坚。(提示:从真实而充满本色的生活、纯真而朴实的情感、真切的体验或感受等角度去思考。同时应注意:唯真才善,唯真才美,唯真才坚……这些是立意的着重点。)。
(3)因话题是独词类形容词性的,所以要对话题展开联想,可以将“真”扩展成短语或句子,如:做人需要真性情。
(4)要求语部分中首先明确了作文所要写的具体内容,即所写内容一定要与“真”有关,一定要“真”;其次明确了所写人物“你”即写自己;再次明确了选材的范围“成长历程中的所遇、所思、所感”。常规要求部分中明确了习作中要注意的常规问题,即注意点:立意、文体、拟题、字数。
高考指导立意技法(精选19篇)篇六
就是分析文题材料提供的情况,推断其性质、原因和结果,从而概括出正确的主题,确定出卓尔不群的立意。如:
许多城市都有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称作该城市的符号。故宫、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天桥的杂耍、胡同小贩的吆喝是北京的符号;琉璃厂的书画、老舍的作品是北京的符号;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是北京的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北京符号。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北京人的心愿。
请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
要解读“北京的符号”,只需抓住一点,写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这个“符号”应该有历史和现实的含义,可是北京的符号到底是指什么呢?是那些古老的建筑,是胡同文化,还是小吃名流?建筑承载的是历史的延续,胡同承载着生活的气息,小吃名流各大城市应该都有,这些似乎都不足以说明“北京的符号”。这个“符号”,应该是中国的符号,它有中国过去的屈辱,也有中国今日的辉煌;应该是世界的符号,它是一个国家的首都,也是一个文明的象征。据此分析,可以这样确定文章的立意:“北京的符号”是对中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种承载,也是华夏民族的文明、文化的象征。
又如:
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赠300万元,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当他自己病危住进医院经济困难时,几位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竟然没有一个来看望他。这件事被媒体披露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丛飞说,不要责怪他们,我已经不再需要医疗了。
华农大的学生小李和同学们将卖废品的钱捐给了一所希望小学。不久,小李被查出得了白血病,这所希望小学的师生给小李捐款,一个四年级的女生捐了10元,问她为什么把春节压岁钱全部捐出来,她说:“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说的那句话就满足了。”问她那是一句什么话,她说:“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两则对照式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生活在世间,要学会感恩,要心存感恩。正如材料所说“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草一木都对我们有恩情,所以,每一个有良知的人,应该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只要你胸中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心中就会不断地涌动着温暖、自信、坚定,生活就会处处充满阳光;而一个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往往见利忘义,甚至欺师灭祖、背叛祖国。分析到了这些,文章的主题就明确了,可以这样确定文章的立意:常怀感恩之心,生活充满阳光。
高考指导立意技法(精选19篇)篇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非洲的戈壁滩上,有一种叫依米的小花。花呈四瓣,每瓣自成一色:红、白、黄、蓝。它的独特并不止于此。在那里,根系庞大的植物才能很好地生长,而它的根却只有一条,蜿蜒盘曲着插入地底深处。通常,它要花费五年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然后,一点一滴地积蓄养分,在第六年春天,才在地面吐绿绽翠,开出一朵小小的四色鲜花。这种极难长成的依米小花,花期并不长,仅仅两天,便随母株一起香消玉殒。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受或联想?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文体和标题;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嘉宾谈审题。
首先,梳理材料的叙述层次。这则材料包含四个层次:(1)在戈壁滩上有一种美丽而独特的四色依米花;(2)它的独特还在于它的根“只有一条,蜿蜒盘曲着插入地底深处”;(3)它花费五年时间在地下穿插根茎,一点一滴积蓄养分才开出鲜花;(4)花期不长,仅有两天。
其次,分析叙述层次,展开联想,确定立意。隐喻型材料作文的材料是一个喻体,写作时应据此作合理的辐射性联想,才能避免文章立意狭窄。由材料中依米花的成长特点可联想到人的成长特点,分析可知材料第一层次对艰难环境中四色花的特点描述是为下文铺垫,材料的叙述重点在“并不止于此”之后,应该沿着“为什么在艰难的环境中还能开出美丽而独特的四色花”这一思路去挖掘。材料第二层次表明四色花专一深入才能在艰难的环境中开放,由此可以联想到“一心一意地扎根深处”是取得成功的前提。第三层次表明四色花的绽放还源自坚持、积蓄,所以只有不懈地积累才能取得生命的辉煌,只有永不言弃才能实现自我突破。第四层次与前几层次构成对比关系,五年的积累带来的只是两天的美丽绽放,可见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活得精彩。
只要抓住以上任何一个角度进行写作,便能切中题意。当然,从材料整体出发,将这几种观点综合起来,则角度更全面,更易论述。如果审题时只抓住材料中的一两个词,不理清材料中各个层次间的逻辑关系,就会导致偏题,甚至离题。比如只抓住第一层次叙写逆境使人成功、苦难造就美丽,或者阐述生命的奇妙现象等,都不符合材料的内涵。
感动于生命的坚持。
温州中学夏依宁。
广阔的非洲戈壁滩,干旱荒凉。印象中,它应是漫天的黄沙和到处散布死亡讯息的昼夜不止的烈风,稀稀落落的植物耷拉着脑袋,了无生机。而依米小花却凭一条深入地下的根,顽强地生长着。为着短短两天的花期,它长年累月一点一滴地积蓄养分,并且花费五年的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这着实让我感动,感动于它生命的坚持。
因为唯有坚持,才能凸显对恶劣环境的极限挑战;唯有坚持,才能焕发生命蓬勃的力量。虽然坚持的过程是那么艰难,但是顽强者并不畏惧艰难,而把艰难当做一个果实厚厚的外衣,一点一点地撕下它,最终品尝到那甜美的成功。正像依米小花,它最终吐绿绽翠,开出一朵小小的`四色鲜花,红、白、黄、蓝,它生命的多彩昭示着坚持的魅力。
河蚌忍受了沙粒的磨砺,坚持不懈,终于孕育绝美的珍珠;铁剑忍受了烈火的赤炼,坚持不懈,终于铸成锋利的宝剑。
胡杨树也好,依米小花也罢,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其长短,而在于厚重,它因一种信念而坚持,并因顽强的坚持而厚重。
我想,每个人活着,心中都应有那么一份信念存在。它是一根支柱,撑起我们的脊梁,让我们面对风雨也绝不弯腰。也许生命的本身是苍白的,而信念却使生命的灵魂坚韧起来。那坚韧就像生命的弹簧,不论你怎么拉伸和挤压,生命的脊梁都不会变形,最终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历史如沉沙折戟,自将磨洗。是坚持,让刘禹锡历经了“二十三年弃置身”的悲苦后,终成出淤泥而不染的清莲;是坚持,让身陷“乌台诗案”的苏子瞻写出“老夫聊发少年狂”;是坚持,让柳永全然不顾“衣带渐宽”而留下了千古绝唱。欧阳修年幼丧父笃学成材,匡衡家境贫寒凿壁偷光终成大学,曹雪芹举家食粥写下了不朽的《红楼梦》……无一不是执著的信念结出的硕果。
在这世间,我们也走过那么些年,过去曾面对艰难,现在正应对挑战,将来还要面向无数的未知,但我们要为自己的梦想而坚持,为内心的那一方净土而坚持。
如果说生命有什么值得我去感动的,我想就是体现生命韧劲的坚持。纵使满目荒漠,世事飘摇,我们也要像依米小花那般,一心一意地扎根深处,耐得住寂寞,坚持不懈地追求。
文章选择了“坚持”这一角度,论述坚持之于生命的重要性,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章“提得出,展得开,收得拢”,由材料引出论点,围绕论点选择恰当的论据,既有对自然的感悟,又有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例足理透。作者有强烈而鲜明的紧扣材料的意识,文章首尾与文中都有对材料的点染和评价,体现了材料作文的行文特色。
文章在语言表述上长短句相间,整散句错落,排比和对偶手法运用自如,比喻的多方运用使说理更形象。但是,一些语句,如“历史如沉沙折戟,自将磨洗”,由于太过追求文字古奥,对古诗词的引用改编不当,显得十分艰涩。
主如夏花。
温州中学叶一倩。
溪水奔流,不舍昼夜,只为汇成浩渺江海;。
飞蛾扑火,不惧灼烧,只为追随一点光明;。
凤凰涅,浴火焚身,只为重获华丽新生。
生命以奔跑的姿态彰显着鲜活与蓬勃,用急促强劲的步点积累成最终的飞跃。
远古的日光透过历史的滚滚黄尘刺乱迷眼,我仿佛看见夸父在荒野如飞的箭步,踏破尘土,震碎山河。他那执著的眼神一如炎炎的烈日迸射出火热的光芒,他不懈的奔跑超越了时空的桎梏,闪耀着人类的自我觉醒,灌注了一个民族的博大厚重。
思绪渐行,黯黯汉服下太史公伏案行笔,眉宇紧锁着坚忍,字里行间透露着决心――“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生命不因难以承受之重而自殒,司马迁忍辱负重,为先父遗愿的完成而艰苦奋斗;韬光养晦,为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永不言弃。他艰难奔跑,终于赶上了时代的浪尖,镌刻的碑文见证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鸿篇。
大洋彼岸,海明威笔下那穿行在滔天骇浪间的老人圣地亚哥,在海上拼斗了两天两夜之后,仅仅赢得了一具空空的鱼骨架和自己的遍体鳞伤、疲惫不堪。但是,老人的坚持和执著一直贯穿于搏击的全过程,他虽败犹荣。尽管老人是故事塑造的人物,但硬汉精神却真实存在,并激励世人“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这是一曲英雄主义的赞歌,唱出了人的灵魂和尊严。
且看当下,运动健儿用汗水浇灌梦想,用伤病铭记年华,几十年磨一剑,只为领奖台上的万众瞩目,只为国旗升起时的热泪盈眶;莘莘学子十几年书海沉浮,寒窗苦读,虽不及圣人韦编三绝,却也不逊古人悬梁刺股。那纯粹的知识诱惑和精神磨炼,因为有理想的清辉普照而胜过了尘寰间风舞的林林总总,潜心研修,闻鸡起舞,奔跑在生命的百卉初萌。
再思量,我们都只是天地间荏弱的一员,而浮生若梦,一如昙花一现,稍纵即逝;一如依米乍开,转瞬消殒。但是,一次激扬的青春,一次微乎其微的成功,一次无悔的人生……生命因为有此般绝世的惊鸿一瞥,哪怕只有短暂的一次,也值得漫漫求索,苦苦跋涉。
一次,便足矣!
人生的光华必定要经历风雨后才能大放异彩,生命的春风必定要饱经风雪后才能吹面不寒。即便最终的绽放没有超凡脱俗的惊艳,也能生如夏花之绚烂。
这篇文章引用夸父、太史公、圣地亚哥、运动健儿等事例,从不同层面阐述“生命虽短暂,但仍要发出夺目光彩”的主题。事例充分,层次分明,语言精美凝练,富有意蕴。
但文章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一是个别语句追求新奇另类而导致晦涩费解,如“因为有理想的清辉普照而胜过了尘寰间风舞的林林总总,潜心研修,闻鸡起舞,奔跑在生命的百卉初萌”等。
二是缺少一个鲜明的统率全文的中心句,引用的事例中也没有对主题的点化,造成事例与主题结合不紧密,使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中心论点需读者自行概括是考场作文的大忌,可能会因阅卷老师一时看不清文章主旨而影响了得分。
高考指导立意技法(精选19篇)篇八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
《盲子过涸溪》:有盲子过涸溪,失坠,两手攀木盾,兢兢握固,自分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无怖,只要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木盾长号。久之,手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是实地,何久自苦耶?”
译文:有个瞎子经过一条干涸的小溪,在桥上(突然)失手坠落。(他)两手攀住桥栏,胆战心惊地抓得紧紧的,自认为(一旦)失手,一定会坠入深渊。过路的人告诉他说:“别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实地了。”瞎子不相信,握紧桥栏大声呼号。过了很久,力气(渐渐)消失了,失手坠落在地上。于是(他)嘲笑自己说:“嘻!早知道(下面)就是实地,何必(让)自己辛苦这么久呢?”
本文的主要对象是盲子,作者对他的态度是讽刺,盲子“久自苦”的原因是不信忠告,兢兢握固,死不放手。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上就可以得出“放下即实地”、“学会放手”、“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等立意及命题了。
高考指导立意技法(精选19篇)篇九
要认真研究文题中提示语的要求,吃透已经出示的半命题中词语的含义,明确半命题已有内容和自己待填内容的关系,从而补出合乎语法的词语或短语,与已有半命题构成完整题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不要忘了填写文章题目这一关键步骤。文题选择好了,在起点上你就高人一筹。确定文题时,本着以下几个原则:(1)熟悉性。选自己熟悉的,你才能顺利地写下来。(2)个性化。选自己能感受到的东西,而不是从作文选中借来的东西。(3)新视角。当你看到题目想到的第一个构思,而大多数人可能也会想到时,就应回避这个构思。运用发散思维,将你想到的新视角、新构思罗列出来,再选择。确定构思之后,运用纵向思维,对题材开掘深一点。
二.扬长避短,掌握主动。
填题时要明确所填内容与自己特长的关系,要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生活积累,打破思维定势,补出自己熟悉的半命题,感悟最深的半命题,自己最有把握的半命题,最容易写出新意的半命题。
1、请以“____也美丽”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立意指导]。
半命题作文首先需要将题目补充完整。那么补充的内容应该着眼于哪些呢?关键点就在于一个“也”字。“也”字表现出了一种出乎意料的效果,也就是说前面所要补充的材料与“美丽”之间不可能是一种必然的联系。所以在补充题目中除了那些公认的美丽的事物美丽的精神之外,需要我们换个角度,逆向思考,比如:人们往往对失败、分手、放弃、遗憾、等没有好感,甚至讨厌,由此我们也可逆向立意为“失败也美丽”“分手也美丽”“遗憾也美丽”……其次,需要明确的是“美丽”是本题的题眼,也是文眼。需要深入理解“美丽”—词,那是一种内涵:坚强、胆识、恒心、宽容、大气、尊重等,并非单纯的表象的“美丽”。
补充题目后,接下来就需要认真构思,建议考生能够冷静的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宽想。面对题目中的关键词,首先要进行辐射性思维,多角度地联想、想象,并将与话题有关的思想、具体材料大致罗列下来,从而找到源头活水。
(2)精思。面对罗列的材料要根据中心进行精心选择,多中选优,优中选深,深中选新。一篇作文只能表现一个主题,防止“意多乱文”。
(3)实写。写“实实在在”的东西,写出“真情实感”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打动读者。在文体的选择上,可以写成议论文,根据补充的关键词选择相应的论据进行写作。也可以写成抒情散文,采用排比段落横向选材进行抒情或从历史长河中起步进行纵向构思,气势磅礴的抒发情感。也可以写成记叙文,把自己亲历之事或耳闻目睹之事用细致的笔墨表达出来。总之作文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加以分析,选定最适合自己的文体。
[审题误区]。
1、“-----也美丽”为题作文。
上文说过,这个半命题作文,审题关键点就在于“也”字。有的学生不去理解“也”包含着一种逆向思维,那么就很有可能出现这样的命题:“春天也美丽”“勤奋也美丽”……这就属于错误命题了。同时这种反弹式的命题,还容易给学生造成另外一种误解,以为只要是反面的事物反面的精神都可以拿来写写,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例如:“自卑也美丽”“醉酒也美丽”……这样的命题也属于错误命题。因此需要注意的是“反弹”也要成曲调,切不可“乱弹”一气。
[拟题示例]。
小草也美丽、落叶也美丽、平凡也美丽、挫折也美丽、简单也美丽……。
2、人生百味,酸甜苦辣样样俱全。请你以“的滋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立意指导]。
看到这一题目,如果匆匆填上“咖啡”、“中药”、“甲鱼”、“黄瓜”等词语,且只是就其滋味写滋味,必然俗气浅薄。如能扣住“滋味”的深刻内涵,掘而深之,那文章的立意就会高人一筹。如写出《打工的滋味》、《得奖的滋味》、《当干部的滋味》、《掏污水沟的滋味》,则既深又新。再进一步,如能逆向填题:《作弊的滋味》——心惊肉跳,《说谎的滋味》——惶惶不安,《挨批的滋味》——打翻五味瓶,则文章的新鲜度、吸引力就更不同凡响。求新的愿望当然值得鼓励,但不能为求新而求新,那样反而会弄巧成拙。
另外,要明确“滋味”是这个题目的中心词,是文眼,它并非指简单的味觉,而是指一个人做某事的内心感受。因此,写作文时,一定要注重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才能突出“滋味”这个中心。
[拟题示例]。
近视的滋味、得奖的滋味、挨批的.滋味、被人误解的滋味、作弊的滋味……。
3、请你以“那一次,我读懂了”为题作文。要求:加上适当的词语,补足题目,扣题作文;文体自选,字数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15行。
[解题指津]。
半命题作文,有了提示语既可能开拓思路,也可圈囿思维。如果没有任何提示或可供选择的项,反而更加自由。
“那一次”既有指向的限定,次数的限定,甚至还有环境氛围的限定。“读懂了”最有可能就是书,还可能有人、生活什么的。“书”的范围很广,教科书、各类名著,但是“想说读懂了,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书”看来最直接,但恰是最不好写的。而且,写“书”很容易忽略题目的前半截“那一次”。再说,写“书”很难在立意上出新。所以“书”不宜写。
“书”不宜写了,那么还能读懂什么?像“书”一样的事物,需人用心品读的东西。如有一首老歌叫《懂你》,那么不《读你》(也是一首老歌)怎么《懂你》呢?所以读懂的应该是“人”。
确定了写作对象,再来构建氛围,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有了“新”的认识、判断、评价等。文体的选择以记叙为主,辅以其他手段。
4、请以“我眼中的”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加上适当的词语,补足题目,扣题作文;文体自选,字数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15行。
[解题指津]。
“我眼中的”确定了视角,必须是来自“我”的判断与认识,感受与体会。要填的是对象,可以是人:自己、父母、老师、朋友、伟人、明星等;可以是物:鲸鱼、沙漠、香格里拉、世界杯等;可以是事:齐达内“顶”人、丛飞之死、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等。选材的新颖、有趣是成功的第一步。
[误区警示]。
忽略了“我”的存在。
5、生活中,许多小事物都会触发我们无穷的联想:如静立在门前,望着淅沥的小雨,想起雨的滋润,万物生长,生活中的烦恼……请以“_____的随想”为题(可补充草、烟、月等词)写一篇作文。
[思路指导]。
高考指导立意技法(精选19篇)篇十
【说明】本文系本人于20xx年3月11日晚在“生成语文研究中心专题讲座”上的讲座稿之浓缩版。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趋向于选取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作为材料,要求考生“结合生活体验与思考”,对相关事件“表明态度,阐述看法”。
面对这些时事类材料作文,教师该如何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的指导呢以下我将结合自己在日常作文教学中的体会与做法——姑且大言不惭地说成是“现身说法”吧——以20xx年以来受《文道》杂志(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广东《少男少女》杂志社编辑出版)“时新素材·热点追踪”栏目和《作文合唱团·鲜素材》杂志(江苏人民出版社)“直播新素材·时事聚焦”栏目之约所写的时事评论类文章(截取片段),略谈拙见。
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值得褒扬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或者同一件事情,既有值得褒扬之处,又有应当贬抑之处,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要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当然,在考场上为了提高作文分数,应尽量选取最佳的角度来立意;应避免模棱两可的“擦边球”式立意。或者,也可以从二至三个方面来立意,但是一定要注意行文时呈现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因果关系等,不可前后自相矛盾。
其实,时评类文章的审题立意和观点陈述最能体现高考考纲在写作“发展等级”中“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的能力要求。教师可以围绕这些能力要求指导学生对时事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构思行文。以下从四个方面举例说明。
一、透过现象看本质。
我们知道,许多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特别是当前一些新生事物,更是当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面对一件事情,我们首先应当“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探究其内在原因。也就是说,面对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首先可以考虑从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反映的本质这一角度立意。
例如,面对以“量多体大人海”为特点的“中国式吉尼斯”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活动走样的根源”这个角度进行思考:
到底是什么促成了“中国式吉尼斯”的大量产生?为什么某些项目非得与吉尼斯“攀亲”?难道没有“破纪录”就不足以彰显其品味?究其原因,是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使然。
据此,可以从“拒绝浮躁心态”“回归事物本真”的角度来确定论点。
再如,面对中国“土豪现象”,我们也应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思考土豪们“大把花钱为哪般”: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有其存在的原因,中国“土豪现象”也不例外,它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就其本质来讲,这是物质主义或金钱至上的一种表现,其心理根源主要是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希望以金钱和财富来体现自己的社会地位,以求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尊敬和追捧。还有一些人一直过着贫苦的生活,现在经济条件好了,想改善生活,于是乎也大把地花钱。
如此思考论述,就使得文章立意深刻,不致人云亦云而肤浅地一味批驳“土豪现象”,将土豪“一棍子打死”。
二、辩证角度析问题。
时事类作文材料中的事件,很多情况下是利弊互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使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对事件“表明态度,阐述看法”,从而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
——虽然我们不必因小学生的理想过于“实惠”而惊叹与担忧,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此种现象为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励志”教育敲响了警钟,值得我们深思。学生的理想不再“高大上”,折射出的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励志”教育的物质化、功利化和庸俗化。
又如,针对“春节抢红包热潮”这一时事材料,我们同样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构思行文。
从正面角度立意,针对许多人对抢红包的贬抑观点,提出此事值得点赞之处——科技创新传统,值得点赞:
存在即合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抢红包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网上发放红包是现代企业运用先进科技和互联网思维,对传统的商业形态和营销模式进行的改变、促进与创新。我们平常都强调社会要创新,都说要有互联网思维,今年(20xx年)的红包大战,其实就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一种创新,是对传统节日进行互联网式的改造。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并参与红包大战,否则就落伍了。
从反面角度立意,针对很多人由于沉溺于抢红包而淡漠了亲情与友情的现实,提出“感情胜过红包,防止走偏”的观点:
春节抢红包,全民狂欢,乐此不疲。然而,在享受抢红包的惬意与激情、快乐与温馨的同时,务必理性对待红包文化,防止走偏。互联网红包固然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趣味性,然而无论如何也无法代替传统的春节红包所蕴含的浓浓的亲情与满满的祝愿。抢红包作为过年方式的创新,与其它新民俗一样,如果不能稳固亲情和友情,只能是昙花一现,最终还是会被抛弃。
三、明确主体作分析。
众所周知,一件事情会涉及不同的主体。因此,对于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涉事主体出发,引发不同的议论角度。组织成文时,可以其中一个角度为主,其它角度为次;也可几个角度的议论内容平分笔力。
例如,针对“高考作文原型遭人肉”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教育反思的角度来立意: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背景下,高中生的品格教育做得怎样?当下的高中教育究竟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据此提炼出以下观点:品格比分数更重要;人格的缺陷比知识的缺陷更可怕;别在人生的考试中不及格。
据此提炼出以下话题:作文的目的;作文如何接地气;作文与语文教育。
场秩序,破坏了城市形象。
据此提炼出以下话题:短视行为与长远目标;诚信与利益。
从消费者的态度来看: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受到侵犯时,是该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还是应该勇敢站出来、与商家“较真”,结果完全不同。
据此提炼出以下话题:沉默与较真;忍让与斗争;侵权与维权。
从相关部门的反应来看:当消费者正当权益受到侵犯而寻求有关部门帮助时,有关部门要么反应迟缓,要么互相推诿。正是因为监管缺位或不力,才使得诸多不良事件屡禁不止。
据此提炼出以下话题:突击式“严打”;呼唤有效监管;根治宰客现象。
从事发地的角度来看:“天价大虾”事件曝光后,又爆出“天价蟹”事件,一时间青岛各种负面新闻云集,城市形象遭受“重创”,“好客山东”亦受连累。
据此提炼出以下话题:城市形象广告;细节胜于口号;恶事传千里。
四、联系现实求拓展。
为了增强作文的思想深刻性,使作文更具现实意义(这也应当是时事类作文的考查目标之一),时事类作文还须在就事论事之外,联系现实作拓展议论。
例如:针对英国“中式教育”实验这一事件,我们可以联系现实,做出如下论述:
无论是一个政府,还是一个部门、一个组织,抑或个人,当我们发现自身发展存在问题时,首先应当敢于正视和剖析问题,探究问题的症结所在和解决办法;其次,应当大胆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勇于实验——即使“拿来”学习和借鉴的东西优劣共存;最后是通过实验,结合自身特点有选择地借鉴和参考。
还可再作进一步的拓展议论:
推而广之,对于任何事物,我们必须理性地看待它的优劣,切勿片面地做出评价,更不可盲目跟风。因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组织,一个个体,一项事业,能够持续稳健发展,离不开发展过程中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道路、适合自身发展的策略方法。否则,就会走弯路,甚至走错路,直至走上不归路。
又如,针对地铁“凤爪女”“瓜子男”事件,我们除了从事件发生的根源提炼出“文明常识”“文明习惯”等话题之外,还应当进一步拓展,提炼出“道德自觉”“违规成本”“法律成本”等话题。据此,可做如下论述:
纵观近年来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不文明现象,我们发现,如果只停留在道德说教或谴责上,而没有相应的违规处罚措施,是很难见效的。如今,社会上不乏形形色色的各种“公约”和“守则”,可大多没有规定若违反了会受到怎样的处罚,会由什么部门去执行处罚。当然,绝大多数人还是能自觉遵守公约和守则的。可是,因为违规成本过低,不少人依旧我行我素,置公约和守则于不顾,屡屡挑战道德文明。须知,良好的社会秩序需要道德自觉和法律处罚的共同维护。
总结一下我的不成熟的观点——对于时事类材料作文,可以从四个方面审题立意:
一、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辩证角度析问题,
三、明确主体作分析。
四、联系现实求拓展。
以上是我结合自己近年来所写的几篇时评类教辅文章,提出的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大师批评指正!
最后,衷心感谢生成课堂研究中心、江苏人民出版社《鲜素材》编辑中心和江苏创一文化为我提供此次与大家交流、学习的平台!
感谢后台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同时也感谢广东省《文道》杂志社和江苏省《鲜素材》杂志社平日为我提供发表作品的平台以及对我的悉心指导!希望得到各位专家的不吝赐教与真诚指导!
高考指导立意技法(精选19篇)篇十一
明确中心,就是要弄清材料的寓意,寓意清楚了,立意也就有方向了。
这里的关键既指关键词也指关键句,抓住这些,就能把握材料的中心,做到准确立意。
【例】黑暗中,石头愤愤不平地对身边的钻石说:“我不知道平时人们为什么把你抬得那么高,把你视作宝贝。现在你跟我又有什么两样呢,不都黯淡无光吗?”
钻石说:“是的,我和你一样,也不会发光。但我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
这时,天边露出一丝星光。石头发现,身边的钻石立刻熠熠生辉,它的光芒甚至比星光更闪亮,更耀眼。
这则材料的关键句是:“但我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而该关键句的关键词是“别人的光芒”,第三自然段进一步补充说明了钻石如何对待别人光芒的方式——借用、利用。
立意:懂得借力;善用人者得天下;因你闪亮而闪亮;善假于物;吸收别人的长处并为我所用以成就自我;正确认识自我并善于借助外力以成就自我(彰显自身价值)等等。
有些寓意类材料,主要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几乎找不到揭示中心的关键词句,这时就要通过分析层次、筛选信息、提炼整合等方法巧妙概括出材料的中心。
【例】一个卖草帽的老人,有一天躺在大树下打盹,醒来一看,身边的草帽不见了,抬头一看,树上的猴子都顶着一只草帽。于是就把自己头上的草帽摘下来往地上一扔,猴子见了也把头上的草帽摘下来往地上一扔,他拣起草帽高高兴兴回家了,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儿子和孙子。很多年后,孙子继承了家业。有一天也跟爷爷一样在大树下睡着了,草帽同样被猴子拿走。他突然想起爷爷讲的故事,就把头上的草帽摘下来往地上一扔,结果树上的猴子不但没跟着做,反而冲他嘲笑似地吱吱大叫。他正纳闷,猴王出来了,说:“还跟我们玩这个,你以为就你有爷爷吗?”
这则材料没有揭示中心的关键词句,需要我们分析层次、筛选并整合相关信息进行概括。材料分两层,第一层写一个卖草帽的老人,利用猴子善于模仿的特性智取了被猴子拿走的草帽;第二层写他的孙子遭遇了类似的经历,依旧采用他爷爷的做法,结果出人意料,受到了众猴的嘲笑。材料的中心可以概括为: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立意:要批判地继承;经验主义要不得;要进行创新等等。
寓意类材料作文对象有的比较单一,有的比较复杂,一般说来,材料中涉及几个对象,就可能有几种立意角度。
这类材料,对象往往只有一个,只要围绕这个对象分析其主要的行为就可以提炼出立意。
【例】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这则材料的对象就是蜗牛,主要行为:想东游泰山,但因为时间太长而放弃,后来想南下长江,又因为时间太长而放弃;从此一蹶不振,最终死在草丛之中。
立意:确立目标要恰当,勇于拼搏,执着追求;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干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等等。
这类材料,对象至少有两个或者更多。首先要依次找出材料中的对象;其次要细致分析每个对象的主要行为;然后准确提炼立意;最后要根据材料叙述重点把握主要对象确定最佳立意。
【例】鲸遇到身体瘦小的沙丁鱼时,便张大嘴巴跟在逃命的沙丁鱼后面穷追不舍,离海滩越来越近了,鲸却浑然不觉。等鲸以极快的速度冲向海滩时,要避开险境已经太迟了,巨大的身体因为惯性冲上了海滩,陷在海沙中无法动弹。而沙丁鱼只要很少的水就可以存活甚至逃生。
这则材料主要有两个对象,一个是鲸,主要行为:穷追不舍,浑然不觉,进入险境无法动弹,结果是面对死亡;一个是沙丁鱼,主要行为:逃命,冲向海滩,获得机会,结果是成功逃生。
从不同对象出发,有以下立意:
鲸:强者仗恃优势而无所顾忌,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强者须看到潜在的危险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懂得进退方为智者;该撒手时就撒手(学会放弃)等等。
沙丁鱼:用智慧战胜强敌;要善于利用自身条件;面对强敌不慌乱,从容应对等等。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由果溯因提炼立意通常是比较实用的方法。
这类材料情节单一,从结果推求原因,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不止一种,每一种原因都可以成为立意方向。
【例】山坡上有一具大树的残干,据说树龄有400多年。当初它只是一株树苗,经历了无数次风霜雨雪的摧残,曾14次被闪电击中,然而却顽强地成了一棵巨树。可是后来飞来一群小虫,用微小而不停止的攻击结束了大树的生命。
通过分析,材料的结果是“巨树不惧雷电,却毁于小虫”。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大树对小虫的攻击重视程度不够。
立意:祸患常积于忽微;防微杜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等。
一是小虫不停的攻击。
立意: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咬定目标不放松等等。
这类材料,由多人、多事或多物构成,情节曲折,层次繁复,内涵丰富,首先必须清晰地梳理出各种因果关系;然后提炼立意;最后确定适合写作的最佳角度。
【例】上帝召开一个会议,了解自从赐给了动物的翅膀后,它们是如何使用的。
鹰说:我用翅膀,在天空上飞翔,在这个高度里,一切猎物都逃不过我的眼睛,我也因此而生活无忧。
鸵鸟说:我用双腿在荒漠里奔跑,翅膀从没派过用场,它背负在身上,已经成为了沉重负担。
企鹅说:我已经把翅膀变成了鳍,它使我和鱼一样,能在海洋的深处自由来往。……。
上帝突然发现现场还坐着一个人,便奇怪地问:你没有翅膀,来这里干啥?人说:上帝啊,虽然你没有赐予我翅膀,但是我的灵魂却可以飞翔,它带着我飞翔到任何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
上帝听了后,感喟良久,说:我赐给了你们最珍贵的翅膀,你们却浪费在身上;我没有赐给人以翅膀,他们却有了灵魂的飞翔,这是一切飞翔中最崇高的翅膀!
这则材料涉及的对象非常多:上帝、鹰、鸵鸟、企鹅和一个人,结果也比较复杂,每个结果都有对应的原因。
结果一:上帝把翅膀给了鹰,鹰用翅膀飞翔。原因:鹰需要翅膀。
结果二:上帝把翅膀给了鸵鸟,鸵鸟从没派过用场。原因:鸵鸟不需要翅膀,有了反而成为累赘。
结果三:上帝把翅膀给了企鹅,企鹅却把翅膀变成了鳍。原因:企鹅需要的是在海洋深处自由来往,翅膀对它来说也没有用。
从鹰、驼鸟、企鹅的角度立意:同样的翅膀,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用处,也就是说,相同的东西(工具),在不同的人手里会有不同的用处。
结果四:人没有翅膀却能飞行。原因:可以用灵魂飞翔。
立意:让心灵的翅膀去飞翔;不依赖别人的恩赐;路是人走出来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等等。
结果五:上帝给了鹰、鸵鸟、企鹅翅膀,却没有给人翅膀。原因:有偏爱之心。
立意:对人、事、物要公平公正。
有的寓意类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种现象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或褒或贬,或喜或怒,或爱或憎等等,在审题立意时不能视而不见,否则会导致偏题。
这类材料,作者态度明朗,赞扬什么,反对什么,稍加分析即可知道,一般没有多重理解。
【例】《庄子》中有这样一则寓言:朱平曼喜好剑法,总想练就一身独步天下的绝技。他听说有个叫支离益的人善长屠龙之术,便赶去拜支离益为师,立志将这种人间稀有、世上少见的剑法学到手。他苦学苦练了三年,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终于他的屠龙剑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便辞别了老师,开始仗剑闯荡江湖,希望杀尽天下害龙,显姓扬名。然而他四处寻觅却找不到一条龙的影子。其所谓的一身绝技,最终也没有任何用武之地。
这则材料的情感倾向从“总想”、“所谓”、“最终”等词语可以揣摩出,作者对朱平曼显然持否定态度,如果认为朱平曼为了学成技艺,不惜代价,顽强执着,永不言弃,因而大加宣扬、赞颂,那就偏题了。
以下立意都符合要求:盲目空想者一事无成;脱离实际的理论毫无价值;单纯苦学苦练而不动脑筋、不讲实效,必然劳而无功等等。
这类材料,作者态度不是一味赞扬,也不是一味批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例】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材料中的乌鸦学鹰没有成功,是因为它既不具备老鹰的客观条件,又不能从主观上认识自我,材料借助牧羊人的话表明了对乌鸦的态度。
立意:找准自己的位置;要量力而行;盲目模仿必然导致失败;人贵有自知之明;切不可忘乎所以;一切应从实际出发等等。
但是材料中又说乌鸦羡慕老鹰,不只是“临渊羡鱼”,而是为实现梦想“拼命练习”,这一情感倾向又主要借助于孩子的话来表明。
据此又有新的立意:要有勇气挑战自己;要勇于尝试等等。
还可以综合牧羊人和小孩子的话理解材料的情感倾向,辩证立意:可贵的勇气与科学的态度;精神可嘉,做法不可取等等。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多则寓意类的材料,审题立意时,必须对材料进行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炼出恰当的立意。
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首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例】材料一:在沙漠干旱恶劣的环境中,我们发现仙人掌会把叶片蜷缩成针刺,以减少水分蒸发,在大漠中安营扎寨。
材料二:同样恶劣的环境,沙漠大黄则向四面伸展肥硕碧绿的叶片,通过叶片上许多凸凹不平的纹理,将落到叶子上的每一滴水都导流到根部,开出娇艳的花朵。
以上为多则寓意类的材料作文。第一则写仙人掌在不利的环境中卷起叶片以求在大漠中生存下去;第二则写沙漠大黄伸展叶片从而开出了娇艳的花朵。虽然仙人掌和大黄面对干旱的沙漠采取的方式不一样,但共同点都是为了适应环境更好地生存。
立意:适者(智者)生存;懂得改变自己,以适应变化了(变坏了)的环境等等。
多则材料的内涵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首先也要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这个相异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仍以上述那两则材料为例,我们还可以运用求异的方法立意。为了能够生存,面对同样的不利环境,仙人掌和大黄求生的方法不一样。
一个是内敛,以守为攻。
立意:在恶劣的环境中,我们要收起自己的锋芒,这是生存的智慧。
一个是外放,以攻为守。
立意:在恶劣的环境中,就是要挑战极限,这是生命的怒放。
还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立意:宁内敛不外放;宁外放不内敛;该内敛时则内敛,该外放时则外放等等。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以上介绍的各种方法有时用其中的一种即能奏效,有时需要多管齐下,一切得从材料实际出发,因材制宜,因文生法。审题立意时既要立足文本,不脱离所给材料,又要善于联想和想象,由物及人,由自然及社会;写作时还要联系自己以及社会现实生活,而不能就事论事。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既切合材料意旨、又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感染力的作文!
高考指导立意技法(精选19篇)篇十二
审题三大原则:读透材料——提炼出材料所讲的主要话题,立意便围绕着其制定;读清提示——明白出题人设题的思维方向,便于选取符合要求的最佳立意;看准要求——有哪些特别允许或特别要回避的细节,便于在允许范围内自由发挥。
立意四大方法。1.抓关键词(句)法,作文材料为突出中心,常常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主要位置在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准确理解材料,把握材料主旨并正确立意。2.因果追溯法,任何事物的存在、发展和变化,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探究材料内在的因果联系,从结果追溯原因,由原因入手立意,是简单可行的方法。3.明确褒贬法,出题人在拟定作文材料的时候,不可避免会有潜在的价值取向和教化意图,我们可结合材料、联系现实,爱憎分明地亮出观点。4.比较异同法,作文材料往往不止一条而是多条(多条材料作文题也成为新材料作文题),有的是同质强化,内容、情感一致,如2013浙江卷“三句话看童心”;有的则是辩证互补,甚至完全对立,如2013广东卷“面对捐赠的三种态度”。前者要求理清材料层次、点面结合,后者要求任选其一为立场或辩证思考、综合分析。
我们以2013湖南卷做示范:根据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它被天边的彩云所吸引,奋力飞腾,寒冷、饥寒、风雨都无法阻止它,它毅然决然地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已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一个声音问,值得吗?天地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喃地答道:我愿意!
父亲的书桌对面有一把小椅子,儿子坐在那里陪伴回家在桌子前剪报的父亲,父子俩没有说话,静静相对,儿子望着父亲祥和的面容,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父亲,您辛苦了,能这样陪陪您,我真的很愿意。
审题。第一则材料写一只鸟儿因被彩云吸引而飞上高山之巅,尽管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但它内心充实满足;第二则材料写孩子静静陪伴剪报的父亲,充溢着幸福。关键词“彩云吸引”“筋疲力尽,伤痕累累”“无法阻止”,体现的是一旦有了目标,无论磨难多大,付出多多,都要执着坚定;第二则“静静相对”“您辛苦了”“陪陪您”是对父亲的理解、感恩与回报。再看提示上语“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记叙文或议论文”,就从选材、文体上做了限制——不能全用参考书上的素材,还要写自己的故事;不能写文体不明或创新体裁的文章。
立意。从材料异同看,两则材料属于同质互补的`关系:从个人奋斗和家庭幸福两个层面,展示无悔付出、执着以求的境界。
从因果关系看,为什么“我愿意”?“天地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祥和的面容、宁静的幸福”,这些意味着目标、理想、追求是令人愉悦的,为此付出才是值得的。如果有同学哗众取宠,从反面立意,写“为了功名利禄和身外之物而筋疲力尽、伤痕累累是不值得的,应该过一种平淡、平凡的生活”,那就完全偏题了,没有读出材料中的因果关系。
从情感褒贬看,“毅然决然”“内心充盈而满足”“祥和、宁静、幸福、辛苦”,意味着命题者在情感上对这些做法潜在的肯定,我们的立意当然也应该是积极、正面的。如果有同学立意为“为了目标不择手段”则有悖材料情感倾向。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就可以从如何实现或坚守梦想,如何追求幸福或者追求怎样的幸福,守孝爱家等角度来准确地立意。上等立意包括“幸福需要付出”“态度决定行动,实干成就梦想”“我付出,我幸福”“陪伴也是爱”等;如果能提出“追求精神的富足”和“慰藉父母精神需要也是尽孝”就容易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如果只立足“我愿意”而提出“我付出,我愿意”,就只能算中等立意,虽没有偏题,但忽视了“幸福、宁静、祥和”这一结果。
笔者从阅卷场上摘录如下立意佳句佳段供同学们学习:
高考指导立意技法(精选19篇)篇十三
生活中,惊天动地的事情是少见的,一般人所经历的大多是平凡的、细小的事情。自古以来,好文章数也数不尽,大多写的也是平凡的、细小的事。即使是《红楼梦》,写的也是封建社会大官僚仕宦家族中的生活琐事,这些生活琐事在那样的门第中可以说是平常又平常的了,但它反映出的思想意义却是深刻的。在这一点上,它才成为举世公认的巨著之一。
照相机能摄像,人的双眼也能摄像。然而人的双眼和照相机毕竟不同,双眼是带着思想去选镜头的。这就要求观察的人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要有从生活中的小事情发现蕴含的大道理的思想。只有这样,才可能借助一些平凡细小的事情,由表及里,做到小中见大,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揭示出深刻的主题。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凡事多加留意,尽可能深入地去想一想。不仅要注意到它的表象,还要善于去挖掘它的本质,弄清它的来龙去脉。时间长了,就能日渐训练出一副敏锐的好眼力和一幅聪明的头脑,从而寻找、挖掘出事情中所蕴含的深意。
记叙文常常选择日常生活中的那些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亲自体验过的生活内容作为写作的材料;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作者可以把现成的生活材料照搬到文章中去。以写作成品形式出现的记叙文,不可能是客观生活原原本本的底版,也不仅仅是作者心灵的视像,它是饱和着作者心血的精神产品,是作者心灵和客观事物遇合所孕育出来的创造物。
因而,在记叙文写作中,写人,最好要选择那些内心情感丰富复杂的人物作为描写对象;写事,固然要注意事件本身的脉络,但更要注意流荡在事件中的情感线索,特别要注意选择富有情感内涵的细节来充实、丰满事件的血肉;写景、状物,固然要注意准确地描摹景物的外在状态,但更重要的是,要写出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化合”。
所以,尽管记叙文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又总是通过作者对生活材料进行加工改造、提炼生发的`主观能动性劳动创造而成的,其成品要做到有血有肉,取得以情制胜的效果。
背景,说大了,指的是社会变迁和政治动态等;说小了,就是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背景常常为制造气氛、衬托人物的情趣和心情、表现人物的心理而安排,它往往与文中的人物和情节水乳交融在一起。我们只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对听到或看到的事深入地想一番,认识它的意义,鉴别它的价值,并把它放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去写,就能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反映出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风貌。
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容易犯的毛病是“事”和“意”的榫头对得不准,往往是主观上想把主题写深刻,客观上却是选材肤浅,其结果只能是把鸡皮硬贴到鸭身上。因此,我们在具体写作的时候,要注意通过所叙述的事情提炼出主题,但也要避免在提炼事情所蕴含的意义时,犯任意“拔高”主题的毛病。
这篇题目叫《节日的早晨》的作文,叙的内容是一家人愉快地吃早点的情形,其结尾是:
吃完早点,我开了院门一看,只见人们穿着美丽的新衣服,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走向热闹的大街,走向光明的共产主义明天。
很明显,这段话的结尾,犯有任意“拔高”思想意义的毛病。如果通过写吃早点的情形,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倒是可以的,可是将它和“走向光明的共产主义明天”联系在一起,那“事”和“意”的榫头就对得不合适了。
手抖抖地拿着试卷,也不知道是害怕还是难过。我的脑子里所能想起的只有这不堪回首的一个月的学习。尽管有许许多多沉重的懊悔和自责,但我还是忍不住的一次次心痛:“这样的成绩啊!这样的成绩啊!”
后排的小慧转过身来:“借我看看你的试卷。”说着就伸手来拿我手里那张薄薄的纸片,我一愣,没来得及做任何掩饰,试卷就已到了她的手里。此刻,我多么希望那分数能长腿跑啊,然而奇迹终究没有发生。小慧抬起头,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我多想像过去一样没事似的大笑一场,可这一次,怎么也潇洒不起来。“真烂!”她狠狠地说。我愣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我只觉得身边像有一架战斗机在轰炸,炸弹爆炸的声音是:“不及格!你不及格啊!”
整个上午,我都是这样过来的。中午从教室回宿舍,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到教室,来的太早,门紧闭着。我靠在墙静静地等,头很疼,像要炸开一样。从早上持续到现在的烦闷加心烦,压得我深深地低下了头。
楼梯上传来脚步声,我抬头一看,是小慧。我极力想露出笑脸,可是她似乎没看见我,走到教室那扇紧闭的门前,伸手轻轻推了一下。
门开了!
原来门根本就没有锁,门后的锁坏了,只剩下一个锁壳,我呆呆地望着那扇被打开的门,张着嘴,一言不发,小慧转过身,走到我面前,说:“这扇门我替你开了,可有扇门你得自己开。”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愚蠢可笑,我本可以打开这扇门,但我却深信它已锁上,于是我等待,我无奈,我受尽了被锁在门外的痛苦,却没有伸手去推一推这扇门。
蓦然,我觉得心里轻松了许多,头也不那么疼了,我感激地冲小慧笑笑,握住她的手,她也笑了。
“走吧!”我说:“我们进去吧!”
“进去?你不再等等吗?”小慧笑着问。
“不等了!”
真的不等了,因为我知道,还有许多门要我自己去打开。
叙事真切,主题深刻,情深而理蕴绵长。作者取生活中成绩不及格这一小事细细写来,写心情、写行动、写他人反应,真实感人。面对挫折、沮丧、痛苦,情真意切,自然而然地牵动读者思路,思路清晰,引人入胜。显然,本文作者立足于小,把小事写透,小中见大,立意求高,事意相谐,揭示主题,彰显理性。
高考指导立意技法(精选19篇)篇十四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他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对想接上断臂的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坚持就是胜利或攻书莫畏难就明显偏离题意。
高考指导立意技法(精选19篇)篇十五
宋献良以2016年海口市高考调研测试作文为例,为考生上一堂“公开课”。
例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聊天群和朋友圈中,常能看到有人津津有味地在分享地铁里、公交车上斗嘴打架的视频。视频里,当事者暴戾毕露,女的“撕衣大战”,男的“拳击比赛”,围观者要么侧目以对,要么举起手机拍照,极少有人拉架劝和。视频分享到网络上,一些看客如看动作电影一般不亦乐乎,有的人甚至从专业格斗的角度对打架者进行评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白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宋献良分析:上述材料中涉及两类人,一类是因为抢座、推搡之类的芝麻小事,轻则粗口相向,重则拳脚相加的人,另一类是围观或传播这类丑恶事情的人。前者的行为毫无疑问是不文明的、不理性的,应该批评。但材料的重点是后者,审题立意时应抓住重点,指出看客的冷漠和麻木。
确定立意后就要命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题目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对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题目要贴切,也就是题目概括的内容要和作文内容相一致,能明确体现自己的观点;题目要简练,简短精炼,有高度概括性,不宜过长;题目要生动,要新鲜、独特、醒目,不能陈旧呆滞,让读者望而生厌,兴趣索然。
而后要筛选素材。一般来说,一道作文题会在主题、体裁等方面有一定的限制。我们要根据题目要求选择相应的材料来组合文章,围绕中心选材,要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要选择典型的具有说服力的材料;要关注近期热点话题。就考场作文来说,在文章中加入一些有关社会上热点话题的材料,会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比如选取最近发生的“北京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来抨击人们的冷漠和麻木,说服效果就会更好。
同时要针对材料中的现象、反映出的问题和题目的观点去布局谋篇。首先指出材料中体现的问题,其次要去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以及问题带来的后果,最后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高考指导立意技法(精选19篇)篇十六
要认真研究文题中提示语的要求,吃透已经出示的半命题中词语的含义,明确半命题已有内容和自己待填内容的关系,从而补出合乎语法的词语或短语,与已有半命题构成完整题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不要忘了填写文章题目这一关键步骤。文题选择好了,在起点上你就高人一筹。确定文题时,本着以下几个原则:(1)熟悉性。选自己熟悉的,你才能顺利地写下来。(2)个性化。选自己能感受到的东西,而不是从作文选中借来的东西。(3)新视角。当你看到题目想到的第一个构思,而大多数人可能也会想到时,就应回避这个构思。运用发散思维,将你想到的新视角、新构思罗列出来,再选择。确定构思之后,运用纵向思维,对题材开掘深一点。
二.扬长避短,掌握主动。
填题时要明确所填内容与自己特长的关系,要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生活积累,打破思维定势,补出自己熟悉的半命题,感悟最深的半命题,自己最有把握的半命题,最容易写出新意的半命题。
1、请以“____也美丽”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立意指导]。
半命题作文首先需要将题目补充完整。那么补充的内容应该着眼于哪些呢?关键点就在于一个“也”字。“也”字表现出了一种出乎意料的效果,也就是说前面所要补充的材料与“美丽”之间不可能是一种必然的联系。所以在补充题目中除了那些公认的美丽的事物美丽的精神之外,需要我们换个角度,逆向思考,比如:人们往往对失败、分手、放弃、遗憾、等没有好感,甚至讨厌,由此我们也可逆向立意为“失败也美丽”“分手也美丽”“遗憾也美丽”……其次,需要明确的是“美丽”是本题的题眼,也是文眼。需要深入理解“美丽”—词,那是一种内涵:坚强、胆识、恒心、宽容、大气、尊重等,并非单纯的表象的“美丽”。
补充题目后,接下来就需要认真构思,建议考生能够冷静的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宽想。面对题目中的关键词,首先要进行辐射性思维,多角度地联想、想象,并将与话题有关的思想、具体材料大致罗列下来,从而找到源头活水。
(2)精思。面对罗列的材料要根据中心进行精心选择,多中选优,优中选深,深中选新。一篇作文只能表现一个主题,防止“意多乱文”。
(3)实写。写“实实在在”的东西,写出“真情实感”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打动读者。在文体的选择上,可以写成议论文,根据补充的关键词选择相应的论据进行写作。也可以写成抒情。
散文。
采用排比段落横向选材进行抒情或从历史长河中起步进行纵向构思气势磅礴的抒发情感。也可以写成记叙文把自己亲历之事或耳闻目睹之事用细致的笔墨表达出来。总之作文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加以分析选定最适合自己的文体。
[审题误区]。
1、“-----也美丽”为题作文。
上文说过,这个半命题作文,审题关键点就在于“也”字。有的学生不去理解“也”包含着一种逆向思维,那么就很有可能出现这样的命题:“春天也美丽”“勤奋也美丽”……这就属于错误命题了。同时这种反弹式的命题,还容易给学生造成另外一种误解,以为只要是反面的事物反面的精神都可以拿来写写,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例如:“自卑也美丽”“醉酒也美丽”……这样的命题也属于错误命题。因此需要注意的是“反弹”也要成曲调,切不可“乱弹”一气。
[拟题示例]。
小草也美丽、落叶也美丽、平凡也美丽、挫折也美丽、简单也美丽……。
2、人生百味,酸甜苦辣样样俱全。请你以“的滋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立意指导]。
看到这一题目,如果匆匆填上“咖啡”、“中药”、“甲鱼”、“黄瓜”等词语,且只是就其滋味写滋味,必然俗气浅薄。如能扣住“滋味”的深刻内涵,掘而深之,那文章的立意就会高人一筹。如写出《打工的滋味》、《得奖的滋味》、《当干部的滋味》、《掏污水沟的滋味》,则既深又新。再进一步,如能逆向填题:《作弊的滋味》——心惊肉跳,《说谎的滋味》——惶惶不安,《挨批的滋味》——打翻五味瓶,则文章的新鲜度、吸引力就更不同凡响。求新的愿望当然值得鼓励,但不能为求新而求新,那样反而会弄巧成拙。
另外,要明确“滋味”是这个题目的中心词,是文眼,它并非指简单的味觉,而是指一个人做某事的内心感受。因此,写作文时,一定要注重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才能突出“滋味”这个中心。
[拟题示例]。
近视的滋味、得奖的滋味、挨批的滋味、被人误解的滋味、作弊的滋味……。
3、请你以“那一次,我读懂了”为题作文。要求:加上适当的词语,补足题目,扣题作文;文体自选,字数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15行。
[解题指津]。
半命题作文,有了提示语既可能开拓思路,也可圈囿思维。如果没有任何提示或可供选择的项,反而更加自由。
“那一次”既有指向的限定,次数的限定,甚至还有环境氛围的限定。“读懂了”最有可能就是书,还可能有人、生活什么的。“书”的范围很广,教科书、各类名著,但是“想说读懂了,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书”看来最直接,但恰是最不好写的。而且,写“书”很容易忽略题目的前半截“那一次”。再说,写“书”很难在立意上出新。所以“书”不宜写。
“书”不宜写了,那么还能读懂什么?像“书”一样的事物,需人用心品读的东西。如有一首老歌叫《懂你》,那么不《读你》(也是一首老歌)怎么《懂你》呢?所以读懂的应该是“人”。
确定了写作对象,再来构建氛围,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有了“新”的认识、判断、评价等。文体的选择以记叙为主,辅以其他手段。
4、请以“我眼中的”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加上适当的词语,补足题目,扣题作文;文体自选,字数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15行。
[解题指津]。
“我眼中的”确定了视角,必须是来自“我”的判断与认识,感受与体会。要填的是对象,可以是人:自己、父母、老师、朋友、伟人、明星等;可以是物:鲸鱼、沙漠、香格里拉、世界杯等;可以是事:齐达内“顶”人、丛飞之死、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等。选材的新颖、有趣是成功的第一步。
[误区警示]。
忽略了“我”的存在。
5、生活中,许多小事物都会触发我们无穷的联想:如静立在门前,望着淅沥的小雨,想起雨的滋润,万物生长,生活中的烦恼……请以“_____的随想”为题(可补充草、烟、月等词)写一篇作文。
[思路指导]。
思路一:紧扣“随想”二字,毫无疑问,选择散文文体最为合适。生活中,许多小事物都会触发我们无穷的联想。花草树木、风雷雨电、鸟兽虫鱼、笔墨纸砚、锅碗瓢盆,无不是我们选择的对象。写这类文章,首先要对横线上所选的事物给予描叙,这描叙要尽量做到细致形象、生动传神,同时还必须将自己融入事物中去思考,只有把外物和内在情感连接起来,才具备感人的魅力,也才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反之就好比眼睛缺少眼珠一样,没有神韵。切记,“随想”的事物要有作者自己独特的感受,因为越是个性化的东西越能给人以新意。
思路二:这个题目,同样能写成议论文,如当你看到乱扔纸屑的现象时,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联想到社会上许多不文明的现象,然后进行分析、挖掘,阐明其危害,得出自己的观点。切记不能空发议论,不然读者不会心悦诚服。总之,求真、求新、求美,方能显出较高的思想性,展现较高的文学性,这就是我们作文应追求的目标。
6、生活中,值得我们关注的事情很多,例如:自己的未来,身边的人和事,我们生存的环境,民族的复兴,世界的和平,金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纪念5·12大地震……你关注什么?请以“我关注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请把题目补充完整;(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
[思路分析]。
“我关注”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是你认为值得关注的大千世界中的任何事物,因此,它有话题作文一样的自由。
本命题中,关键词是“关注”,“关注”意味着“关心重视”,这要求你对写作对象了解并有一定的思考,否则难以写出较好的文章。不管你使用什么文体,都要先选择、确定关注的对象,然后再写作文。文章中要反映关注这个对象的哪些方面,以及为何关注,才能将你想说的话表达清楚。
可以“关注”生活中的小事;还可以“关注”生活中的大事;“关注”可以是对美好的人、事的关心。“关注”也可以是对消极、丑恶的现象的重视。长在江边的“你”,对汉江很关注,你发现汉江变得浑浊了。你呼吁人们要保护汉江。
总之,考题范围宽泛,选材自由,题材不以大小正反论优劣,只要有真实的感受,有一定的思考,就可以写出不错的文章。
要求:(1)文中不能出现与考生本人有关的校名和姓名,若不可避免,用代号表示,如a中学,b老师,小c.(2)补全作文题目.
[思路指导]。
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写作的主体是我们,对青少年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培养青少年群体意识、分析综合能力、把握形象特征能力,都是一个极好的引导。审题没有障碍,考生可以写欢乐、喜悦,也可以写尊严、责任;可以写拼搏、奋斗,也可以写谦让、遗憾;可以让考生更有创造性地描写“我们”的世界,表现“我们”的世界。写出考生在交往、合作和发展中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如写《我们的名字叫子女》,可以用饱含真情的语言,诉说着同学、自己以及“我们”这一群人对父母的理解和热爱;写《我们的名字叫中国人》,以翔实的内容写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我们的文字、我们的文学、我们在世界上日趋发展的辉煌等,字里行间流淌着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真是人人有话说,人人能写好的题目,就看你能不能抓住“我们”这个群体名字的代词所包含的特征特点、特定的事件和场合了。
8、跨入青春的门槛,追求远大的理想,走进美丽的家园,享受爱心的阳光,触摸科学与时尚……生活是多么精彩!请以“生活因____而精彩”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在文题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如:友谊、诚实、歌声等),除诗歌、剧本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9、半命题作文“____之于我”导写示例。
相关展示。
【引言】。
从全方位训练学生的思维考虑,从培养学生全面的作文素养和作文能力考虑,各级各类考试中,作文的考查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教师对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等主流形式之外的作文应该作一些补偿性的训练。半命题作文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半命题作文的基本形式是将一个完全命题省去一部分,省去的部分由考生去补填出。要填出省去的部分,大致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一是补填写文章的选材,如,“我为________塑像”;二是补填出文章的立意,如“________,我所追求的品质”。从本质上讲,半命题作文只是划定了一个写作范围,而把选材、立意的自由留给了考生,因而属于半封闭半开放性的题型。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书法之于林散之,正如音乐之于王洛宾;哲学之于周国平,正如文化之于余秋雨……可以说,他们各自所钟爱的事物也承载了他们生命的几乎全部内涵。
请以“________之于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补全所给题目,立意自定。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800字以上。
【审题提示】。
显然,这是一个要求补填出选材的半命题作文题。与常见的话题作文相似的是,这里也给出了一段材料。但是,二者又有明显的不同,即所给材料在写作构思和立意时的作用是不同的。话题作文所给的材料只是起到引出话题的作用,写作者可以借助材料进行审题立意构思,也可以不受材料的束缚,只要扣住话题来写,就是符合要求的;而此处所给的材料对我们的审题立意和构思却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包含了题目的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这段材料给我们提供的信息主要有以下三点:
1.书法、音乐、哲学、文化等某一事物与某一具体人的紧密联系。
2.这一事物是这个人所钟爱的。
3.这一事物承载。
高考指导立意技法(精选19篇)篇十七
这是一则禅宗故事。从前,有一位少年,渴望练就一身超群的剑术,便千里迢迢来到一座仙山求教于一位世外高人。这位少年一心想早日成名,跪拜之后,便说:“我决心勤学苦练,请问师傅需要多久才能学成下山?”师傅答道:“十年。”少年嫌太长,就说:“假如我全力以赴,夜以继日,需要多长时间?”师父说:“这样大概要三十年。”少年大吃一惊:“为什么全力以赴反而要三十年呢?”师父不答。少年又说:“我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拼死拼活修练,争取早日成功。”师父说:“那么,你就得跟我学至少七十年。”少年冥思苦想,良久,终于大悟。
根据所给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三
根据所给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决定胜负的铜钱。
这是禅宗里的一个故事。古代有一位智勇双全的将军,一次,他率军对敌,但双方兵力悬殊,他的全部人马只及对方十分之一,因此众将士有点信心不足。这位将军就到一座庙里求神问卜,然后,他取出一枚铜钱,当着众将士说:“胜负在天,就让神灵决定我们的命运吧!如果铜钱落地后正面朝上,神将保佑我们战无不胜;如果正面朝下,是神让我们失败,我们只有听天由命。”说着,将军轻轻向上一抛,铜钱落地,正面朝上,顿时全军欣然。接着将军又抛了一次,还是正面向上。这样,将士们欢腾雀跃,士气大振,终于获得全胜。凯旋后,将士们纷纷提出要感谢神灵的保佑。这时,将军才拿出铜钱让大家看,原来,这枚铜钱的两面都是正面。众位将士这才恍然大悟,保佑他们获胜的不是神灵,而是自己。
四
深秋,黄叶纷纷从枝头上落下来。有位哲人看到了说:“落叶并非殒落,是凯旋!”
要求:分析、理解材料寓意,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议论文。
五
根据所给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哲学家在草地上给弟子上最后一课,问:“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甲说:“用铲子铲。”乙说:“用火烧。”丙说:“撒上石灰。”丁说:“连根拔去。”哲学家说:“都试一下。如果没有除掉,一年后再来此相会。”一年后,都来了,哲学家未来。但他的弟子看到满地茂盛的庄稼而无一根杂草,终于悟到了一个真理: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
六
就一则寓言故事,联系思维方法的实际,写篇叙议结合的文章。题目自拟。
一位客人到朋友家作客,受到了朋友的热情款待。为他的到来主人准备了丰盛的午餐,特别是做了十分可口的红烧鲤鱼和鲜美可口的鲍鱼汤。客人吃得十分满意,临别时主人盛情相让,让客人喝了一大碗鲍鱼汤,之后还嫌接待不周,于是又送上了一大碗,还十分热情地说:“再喝一碗鲜鱼汤吧!”于是客人盛情难却,勉强喝了下去,没想到主人又端来一碗,又说:“再来一碗吧!”最后客人只好婉言谢绝,心想:“以后再也不能到这里来做客了……。”
七
根据所给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防冻秘方的不同价值。
《庄子》中的寓言:宋国一个家族能制造一种防治皮肤冻伤的药,因此,这一族人世世代代都以在水中漂洗布絮为业。后来有一个十分精明的商人探听到这一消息,出资百金,买下了他们的秘方。此人拿着这个“专利”来到南方的吴国,他知道当时吴越两国正在大动干戈,吴军将士若使用了这种药在水战时便不会发生冻疮,于是就将此秘方献给吴王。吴王得到这种药后,如获至宝,在严寒的冬天向越军发动进攻。越军虽奋力抵抗,但因将士生了冻疮,战斗力锐减,终于溃不成军。后来,吴王封给这个商人一大片土地,顿使一个小小的商贩富敌王侯。然而,原来发明这一秘方的宋人家族却只能依旧给人家洗布为生。
八
阅读下面给出的这篇短文,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日本所编《欧美逸谭》中,有一则艺术家摔琴的故事:有位著名提琴家将用文艺复兴时期流传下来的最珍贵的提琴演奏,这张琴价值连城。一曲终了,那宝贝乐器的美妙乐音使听众如醉如痴,一致惊叹昔日提琴制造师超群绝伦的手艺。这时,提琴家一挥手,竟将琴摔了个粉碎,顿时四座皆惊。
此刻,主持人上场宣布:“刚才打碎的,只是一把价值一元多的琴。提琴家这样做,是为了告诉诸位,音乐之妙,并不在于乐器好或歹,而在于演奏它的人。现在,请大家欣赏以真正珍贵的提琴演奏的乐曲。”于是,提琴家再一次操起琴,同样美妙的乐音悠然而起。听众再不去注意琴的价值,而专心致志地进入了艺术境界。
九
世界球王贝利喜得贵子,有记者贺道:“看他长得多壮实,今后他一定会成为像你一样了不起的体育明星。”贝利听了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他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绝不会有我这样的成就,因为他现在很富有,缺乏先天竞争意识,而我小的时候却是非常贫穷的。”
十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美国的阿拉斯加自然保护区内,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狼全部消灭了。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饮食林中。十几年的功夫,鹿群由千只发展到四万只,但体态蠢笨,没有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大量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本身也因缺少食物以及安逸少动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人们只好把狼再引进来,不久,鹿与自然保护区又恢复了生机。
要求:准确把握材料所蕴含的中心意思,联系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十一。
阅读寓言《虹和桥》,然后按要求作文。
当虹看到弧形的石桥时,对它说:“我的大地上的姐妹,你的生命比我长。”
石桥回答说:“你那样美,你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永恒的。”
要求:。
1、需以《从虹和桥的对话所想到的》为题,写议论文。
2、运用总分结构,对比论证方法。
3、800字左右。
十二。
阅读下面给出的这篇短文,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1987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获奖者:您在哪所学校,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出人意料,这位学者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话代表了科学家的普遍看法.
总结:。
对于寓言故事类的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时候往往用到提炼本质和道理升华两种方法。提炼本质就是抓住材料所反映的本质性的问题去立意.这种方法适用于平实的叙述性材料.这类材料没有明显的是非曲直,所表达的中心也不含蓄,就靠我们提炼出一个带哲理性的观点.例如第十二则材料在分析材料时,就要抓住学者话的本质.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无私友爱品质.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不贪的本质.东西要放整齐:严禁的习惯.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知错必改的品质.吃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我们看出,老学者在幼儿园学到的是一些良好的品质和习惯,这些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使他取得了成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所以这一材料的本质问题就是: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使人终生受益.以此为论点,深刻,准确.
道理升华适用于比较含蓄的隐喻型材料,寓言,带有哲理性的自然现象.1990年高考作文材料提供的是法国寓言《小姑娘与玫瑰园》,的《智子疑邻》都属于这一类型,分析这类材料,就要揭示蕴涵在材料中的那个”理“,然后再将这个道理的适用范围扩大化.例如《猎户》引《淮南子》中有一段”畋不掩群,不取麕夭;不竭泽而渔,不焚材而猎.“就这一段话联系现实写一篇议论文.
有同学就事论事谈打猎,有的同学谈要保护小动物,要有恻隐之心;有的同学从效益的角度谈方法.这些都不得要领.也有的同学谈要保护生态平衡,不能把野生动物灭绝,这似乎都扣题了,但恰恰犯了一个错误:就事论事,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没有在理论的指导下去”俯瞰“生态平衡这一问题.
不论是打猎,还是捕鱼,这几种做法有着共同的实质: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将来.这就是蕴涵在材料中的那个”理“,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可以这样立意:凡事要有长远眼光,要留有余地.再用它去联系联系现实生活,我们会自然的想到一些与此相似的事情,如弃学经商等.
漫画这种形式也常被采用.如的”截错了"就是如此,漫画一般用夸张,幽默,讽刺的手法反映现实,多属于隐寓型的,所以也应该揭示画面所蕴涵的那个道理,再放之于现实,加以升华,而不能就画论画.
高考指导立意技法(精选19篇)篇十八
李纪镜表示,从考试大纲来看,今年高考语文的考试内容、题型,试卷结构和分数分布没有变化。其中,最大的难点就是阅读题,失分也很多。因为阅读题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全面考察,学生积累不够,有时就难以应付。目前,在做阅读分析题时一定要把题目的选项和原文认真对照,对文本要有充分的理解。
李纪镜说,具体来分,文言文阅读主要是翻译,按点得分,如果可以做到直译就能提高得分率。而对现代文阅读除了对比原文的办法,还可以采用排除法,节省很多时间。而客观题考察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需要学生对文学常识及写作知识有一定的积累。最后的探究题则最难,有很强的的主观性,答案较灵活。
“总的来说,做阅读理解题目要紧扣题目要求,密切联系原文,一切从原文中去寻找答案。”李纪镜说道,主观题要得分,首先要有明晰的观点,在答题技巧上要注意做到有序归纳,分点陈述,让答案明晰,阅卷者一看便可看到要点。
李纪镜说,写作首先需要考生在文字的综合能力,记叙文和议论文有何特点、如何区分,也是很大的问题。所以考生首先就要注意题目明确要求的文体特征,把握准了方向再去求高分。一般作文评分是内容20分,表达20分,特征20分,特征就是要在内容丰富有文采、表达有创意等方面去努力,立意深刻的文章很容易得高分。
而在作文时间分配上,李纪镜认为要因人而异,有人书写速度较快,有人较慢,所以时间大概控制在60分到70分钟之内,作文多花一些时间没关系,毕竟分值较大。其它地方比如默写,记住了就记住了,花的时间就较少。有些题目时间要把握好,不能太纠结,做不来暂时放下回头有时间再来想也是可以的。
高考在即,作为高考的第一科目,当下该如何展开复习?李纪镜说,目前备考首先应该是一个适应性的训练,就是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确保整张试卷都有序地做完,而不是手忙脚乱,或者有些题花很多时间、仓促地去表达,要做到心中有数。
另外,他认为,考生要明确自己哪些方面是比较薄弱的,哪些方面是有一些把握的,在薄弱的环节哪些是可以短时间内还可以提高的,哪些即使花功夫可能也不能见效的,在这个方面对自己备考做出一些选择,很难提高的,现在就不要花太多时间,必须对自己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估。
李纪镜说,考试中调整心态也很重要,考生现在要关注复习过程不必要太多去想结果。如果说考生一直准备得不错,就该怀着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考试,如果准备得不太好,那么可以去想尽最大努力做得最好。只有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得平衡,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尽量避免紧张,才能为整场考试打下良好基础。
高考指导立意技法(精选19篇)篇十九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可以采用多向发散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
示例。
薛潭学讴于秦青,未尽秦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从薛潭角度,我们可抓住他“学讴”、“未尽秦青之技”就“辞归”,得出“要谦虚”的启示;也可从他意识到自己远未学到老师的本事而“谢求反”,总结出“要知错即改”的道理。从老师秦青的角度,我们可从他面对学生的自以为是,并未发怒,而是“弗止,饯于郊衢”,且“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不一般的举动中,受到启发:“教育要讲究方法”。
然而薛潭“终身不敢言归”的做法值得商榷。倘若学生真的将老师的本事全部学到家的话,那又何必“终身不敢言归”呢?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另行拜师,博采众长。当然,提炼出多个观点后,应择优而作。
位了。”
材料中共出现了三个“人物”。无论从让座青年角度提倡“要助人为乐”,还是从抢座位的时髦少妇方面提出“要文明礼让”,似乎均无不可。然而从整个材料的重心、指向来看,应舍弃后两个次要人物,着眼点放在主角抱小孩的妇女身上,宜立意“尽早让孩子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