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一个提升学习和工作效果的有效方法,帮助我们不断从经验中汲取营养,进步和成长。4.这次比赛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潜力和能力,也让我明白了付出努力和持续学习的重要性。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模板20篇)篇一
最近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书籍还原了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7年知青岁月,访谈内容丰富、事例生动活泼、文字朴实感人,读完以后感触颇多。
习总书记有坚持学习和思考的态度。
习总书记在知青岁月里,从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甚至是“痴迷”阅读,阅读面十分广,像《中国通史简编》等各种书籍,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几公里路才借到。习总书记同时注重阅读的深度,饿着肚子也要把喜欢的书读完,要研究透彻。如同书中说的那样,习总书记执政理念、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
自己所在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曾经提出了“五必读”,即读原著原文、时事政治、法律法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要深入了解一方面知识必须舍得花时间、下功夫。因此,要真正干好一件事情,必须要能沉下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及时自觉充电,博学深究,领跑团队。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自己深刻感受到,作为承担着富国强军神圣使命的国防武器装备科研单位,我们要担负起引领国家空天防御事业发展的重任,支撑起打造航天强国的重担,就必须对系统工程、军事智能、大数据、云作战等新知识、新技术加强学习,学以致用,做到习总书记说的“功以学成,业由学广”。
习总书记有敢做、敢担当的作风。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时,因为敢说、敢做、敢担当,被推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采访时提到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他说的有错大家指出来,他肯定改;如果说的没错就要求大家不打折扣的执行。建沼气池、挖水井、打坝地等等,都体现了他敢做敢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作风。
自己所在的单位承担的某些项目都是非传统领域竞争项目,靠着敢打硬仗的作风,才取得不断的成功。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前几年本单位刚进入某领域,团队去某单位开展试验,为了抢进度和不把风险留在后期,队员每天都是干到凌晨以后,第二天在迷雾的清晨中又出发,最后仅仅用了7天便完成了该领域传统单位15天的工作任务。这支年轻的队伍在艰难的环境中得到了锻炼,做到了习总书记说的“勇于担当,做发展的开路人”。
习总书记有勇于创新的胆识。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很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比如建沼气池,我觉得是技术创新,办铁业社、缝纫社和代销店,是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以代销店为例,以前村里人买东西要走70多公里到公社去,走一天时间,改为代销店后村里一两个人统一去采购,大家再去店里买,这样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老百姓方便了。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那时候,属于实体经济短缺时代,习总书记围绕实体对象开展了很多创新工作,如今面对信息经济时代,需要发展新的创新模式。最近几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大力发展专有云平台和航天云网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我觉得和习总书记当时的创新理念是相通的。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智慧社会的目标。现在我们正在开展复杂产品智能制造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智慧总体部建设,作为参与者,感到挑战巨大,学习完习总书记当年创新实干的事例后,进一步增强了信心。争取2020年前,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引领,夯实智慧总体部基础,支持跨专业、跨厂所的协同设计与联合验证,实现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快速转化和复杂决策支持,开创研发和管理新模式,为建设智慧社会贡献航天人的智慧和力量。
习总书记曾经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我觉得正是在艰难岁月里的学习、思考、实践、创新,才使得习总书记有了坚定的目标并持之以恒为之奋斗。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的“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我们这代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当“坚定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我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岗位上砥砺奋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航天人应有的贡献。
近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广大读者一致好评。这是探寻党的领袖成长足迹的珍贵实录。习近平总书记是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培养下、在共和国旗帜下成长起来的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是从黄土高原最基层的农村一线党支部书记干起、一步步历练成长起来的深受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爱戴的领袖。《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撷取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x月至1975年10月的七年知青岁月,生动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艰难磨砺和丰富实践中的成长历程,直观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的深厚历史逻辑、实践基础、人民意愿。
这是指导广大党员干部淬沥党性的生动范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寄语青年朋友,“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习近平总书记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诠释了如何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1969年x月,习近平总书记时年15岁,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与当地农民一同吃粗粮、住窑洞、睡土炕、干农活。当时的陕北农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不仅食品匮乏、饮水困难、环境恶劣、卫生条件极差,而且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比较陈旧。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就在这样极度困难的环境中,经受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七年艰辛磨炼,不仅真实而深刻地了解了中国农村和中国社会,也锻造了极为坚强的意志品质,铸就了高尚的人格精神,系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及感受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及感受。《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不仅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也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坚定理想、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
最近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书籍还原了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7年知青岁月,访谈内容丰富、事例生动活泼、文字朴实感人,读完以后感触颇多。
习总书记有坚持学习和思考的态度。
习总书记在知青岁月里,从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甚至是“痴迷”阅读,阅读面十分广,像《中国通史简编》等各种书籍,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几公里路才借到。习总书记同时注重阅读的深度,饿着肚子也要把喜欢的书读完,要研究透彻。如同书中说的那样,习总书记执政理念、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
自己所在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曾经提出了“五必读”,即读原著原文、时事政治、法律法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要深入了解一方面知识必须舍得花时间、下功夫。因此,要真正干好一件事情,必须要能沉下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及时自觉充电,博学深究,领跑团队。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自己深刻感受到,作为承担着富国强军神圣使命的国防武器装备科研单位,我们要担负起引领国家空天防御事业发展的重任,支撑起打造航天强国的重担,就必须对系统工程、军事智能、大数据、云作战等新知识、新技术加强学习,学以致用,做到习总书记说的“功以学成,业由学广”。
习总书记有敢做、敢担当的作风。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时,因为敢说、敢做、敢担当,被推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采访时提到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他说的有错大家指出来,他肯定改;如果说的没错就要求大家不打折扣的执行。建沼气池、挖水井、打坝地等等,都体现了他敢做敢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作风。
自己所在的单位承担的某些项目都是非传统领域竞争项目,靠着敢打硬仗的作风,才取得不断的成功。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前几年本单位刚进入某领域,团队去某单位开展试验,为了抢进度和不把风险留在后期,队员每天都是干到凌晨以后,第二天在迷雾的清晨中又出发,最后仅仅用了7天便完成了该领域传统单位15天的工作任务。这支年轻的队伍在艰难的环境中得到了锻炼,做到了习总书记说的“勇于担当,做发展的开路人”。
习总书记有勇于创新的胆识。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很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比如建沼气池,我觉得是技术创新,办铁业社、缝纫社和代销店,是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以代销店为例,以前村里人买东西要走70多公里到公社去,走一天时间,改为代销店后村里一两个人统一去采购,大家再去店里买,这样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老百姓方便了。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那时候,属于实体经济短缺时代,习总书记围绕实体对象开展了很多创新工作,如今面对信息经济时代,需要发展新的创新模式。最近几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大力发展专有云平台和航天云网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我觉得和习总书记当时的创新理念是相通的。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智慧社会的目标。现在我们正在开展复杂产品智能制造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智慧总体部建设,作为参与者,感到挑战巨大,学习完习总书记当年创新实干的事例后,进一步增强了信心。争取2020年前,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引领,夯实智慧总体部基础,支持跨专业、跨厂所的协同设计与联合验证,实现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快速转化和复杂决策支持,开创研发和管理新模式,为建设智慧社会贡献航天人的智慧和力量。
习总书记曾经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我觉得正是在艰难岁月里的学习、思考、实践、创新,才使得习总书记有了坚定的目标并持之以恒为之奋斗。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的“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我们这代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当“坚定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我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岗位上砥砺奋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航天人应有的贡献。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了学了,从按照要求读,到自觉自愿读,到最后手不释卷。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的成长历程和青春实践,他在那个时期的所思所悟所为,他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光芒,深深地震撼了我、感染了我、教育了我,受益良多。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本人工作实际,谈几点初步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20多人的真实回忆和深情讲述,质朴而生动的语言,一个个看似平淡但有血有肉的故事,仿佛跨越时空,把我们带回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段激情燃烧而又峥嵘蹉跎的年代。“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当年的习近平,身处其中却又那么与众不同。越是艰难困苦的环境条件,越能体现出青年时代的习近平“坚硬如钢、矢志为民”的特质:
一是能坚忍,肯吃苦。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农村劳动期间,其父母正处于被迫害、审查当中,他本人也背负着“黑帮子弟”的压力,而且初到梁家河的时候,对艰苦农村生活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但他能够很快调整好了自己,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等几大关口,与当地农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一样的农活,真正在农村扎下了根,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了一体。
二是爱学习、有信念。在陕北农村艰苦环境中,尤其是知青的两大出路“征兵、招工”对他来说都是奢望的时候,习近平依然没有放弃对自己精神世界的提升、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他随身携带着两大箱子书,数年如一日保持着刻苦学习的习惯,常常看书到半夜。在其他很多人专注于满足口腹之欲时,他痴迷于学习和思考,为今后在更大舞台发挥更重要作用奠定了扎实基础。2002年他的《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曾这样写到“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三是重实干、敢担当。“近平干活跟咱农村人一样”、“近平教我写字”、“近平帮我找猪”,这些话出自陕北老乡之口,自然实在,但处处体现着青年习近平的不凡。当年的习近平就是靠着这一桩桩“小事”,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心。当选梁家河村支书后,他带领群众办沼气、打井、种烤烟、办铁业社、代销店、河桥治理、打坝地,一件件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小事”,让梁家河至今受益。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有这么一句话,“梁家河的经历让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根基深深扎在中国最广阔的土地上,扎在最广阔的人民群众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自己也说过,“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习近平总书记与陕北农民交朋友,一交就是一辈子,他深刻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国农村的真实情况,他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和理论,正是在汲取基层农村丰富营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的壮大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精髓,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我们党的重要工作方法。
掩卷沉思,我经常扪心自问,我们和青年时期的习总书记的差距到底在哪里?的确“时位在移人”。作为一名×0后的××级干部,我出生于改革开放的时代,成长于经济体制不断改革、社会结构加速调整、利益格局快速变化、群体诉求日益多元的时期,特定的出生背景和成长经历,决定了我们这一代主体意识强、竞争意识强、民主意识强,但抵御挫折的能力弱、团结协作的能力弱、真抓实干的能力弱。读完这本实录,我时常想,如果是在习总书记当年所处的艰苦环境下,我会成为一种什么样的人,能不能做到脚踏实地为农民群众做一些事情。真正向青年时代的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加强党性锻炼、磨练意志品质、强化作风建设、对于我们这一代是多么需要而迫切、多么重要而现实,应当成为我们毕生的努力和追求。
部里一贯高度重视干部深入农村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多年坚持组织“百乡万户调查”和青年干部“接地气、察民情”活动,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我还曾受部里委派,于20××—20××年间,到××省××县××局进行挂职锻炼,使我有机会真正接触到了基层的工作状态、基层的工作方式,体会到了基层的不易。我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凡是我能想到的,基层干部往往都能想到;基层干部能做到的,好多地方我却做不到。比比他们我经常想,我能够而且还在农业部工作,并不是天生注定、也不是天赋异禀,往往只是机遇和选择的不同、境遇和环境的差异。基层有着深厚的土壤养分,群众有着丰富的经验智慧。作为一名部机关青年干部,不能沾沾自喜、固步自封,简单地做“记录员”和“传声筒”,而是要虚心向农民学习、拜群众为师,在深入基层实践、在感知群众冷暖中总结工作经验、汲取新鲜营养。要善于在调研中发现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带有普遍重大意义的重大政策问题和制约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从群众的意见中分析我们工作利弊得失、积极思考改进措施和对策建议。
“人之贵,在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面对新的时代使命和时代要求,作为一名青年农业干部,我们现在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不能仅仅只为书中的故事所感动,为习总书记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更重要的是要把认识的提高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作为渔业渔政管理局的一员,我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懂渔业。在认真学习国家关于推进三农发展重要政策、深入领会渔业转方式、调结构和绿色发展政策要义、准确掌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渔业发展总体规律和工作重点的同时,积极利用各种机会,走出机关大楼,进渔港、上渔船、下鱼塘,深入了解基层渔业实际情况,真正发现基层渔业工作的闪光点,学习总结广大渔民群众的智慧经验,切实提高服务渔业渔民本领和政策研究水平,做到“深情洒在大海上,政策出在池塘边”。
二是要爱渔区。渔区渔村是广大渔民的家,更应该成为我们渔业工作者的家。作为青年农业干部,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广大渔区渔村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在不断深入渔区渔村的过程中,把是否有利于保护渔区渔村传统文化、是否有利于推进渔区渔村社会建设,是否有利于维护渔区渔村和谐稳定,是否有利于促进渔区渔村振兴发展,作为我们制定实施各项渔业政策举措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是要爱渔民。始终把“为渔民服好务”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共享发展的理念,把维护渔民权益与增进渔民福祉为我们工作的主旨,保护渔民合法捕捞权和养殖权,保障渔民发展权益、尊重渔民经营自主权和首创精神,激发广大渔民群众创新、创业和创造活力,真正让渔民成为渔业现代化进程的积极参与者与直接受益者。要学会换位思考,充分体谅基层的困难,充分倾听基层的诉求和意见,地方提出的要求,能办的要做到尽快办,有难度的要积极争取创造条件尽量办到,不能办的事情,要耐心做好解释说明,并共同研究寻求解决办法。真正为基层和渔民服好务,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向青年时代的习总书记学习,坚持一颗对渔业、对渔村、对渔民的赤诚之心,做一名渔业发展的开拓者、渔村振兴的推进者、渔民群众的守护者,以实际行动,为现代渔业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模板20篇)篇二
去年11月28日至今年3月17日,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续刊发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实录共19篇。为了满足社会期待,中央党校决定把这一系列采访实录结集成书,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8月17日,第一批成书出版发行,当晚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了消息。
这段时间,这部书受到了广泛的社会欢迎,目前发行已超过200万册,并且增长势头强劲。这部书之所以如此受到欢迎,主要在于人民领袖成长的独特魅力、在于崇高思想精神的独特魅力、在于生动感人故事的独特魅力。作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的忠实读者,我抱着一颗虔诚的心研读全书,深受教育,深受感动,我谈几点体会。
一是七年的知青岁月,锻造了习近平总书记刚毅坚定、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格。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梁家河。他与几个知青一起住窑洞、点煤油灯、睡土炕;窑洞里跳蚤很多,他被咬得浑身都是包;一开始,不会干农活,就跟着老乡学,老乡咋干,他就咋干。从种地到拉煤,从打坝到挑粪,插队那些年,几乎什么活都干过。梁家河的插队生活,不仅让青年习近平练就了强健的体魄,还学会了“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样样都行”的生活技能。多年后他回忆道,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几年中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了村里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他说:“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二是七年的知青岁月,培育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群众、爱民为民的家国情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展开一幅幅青年习近平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历史画卷。总书记曾经回忆道:“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当村支书时,他带领群众在梁家河打出了第一口深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代销店、磨房,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打建了至今仍是梁家河村最好的淤地坝。多年后总书记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是七年的知青岁月,铸就了习近平总书记不变的“初心”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生动再现了一位涉世不深、质朴厚道的青年成长为一名信念坚定、果敢担当的党员领导干部的历史过程。作为老一代革命家的后代,习近平总书记从小受到的革命家庭教育熏陶,传承着红色基因。梁家河的7年磨练,他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转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7年中,他矢志不移,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终于得以入团、入党,并担任梁家河村大队支部书记。他在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写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四是七年的知青岁月,养成了习近平总书记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为他积淀厚重广博的文化素养奠定了扎实基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青年习近平带着沉甸甸的一木箱子书下乡来到梁家河,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读书,跑几十里山路借书以及带领大家读书的情节。据北京知青孔丹回忆:插队期间,劳动是艰苦的,生活是艰难的,好在政治上还是平稳的,书还是可以读的,读书的时间也是有的。总书记当年读的书很多,主要是政治、经济和文学类书籍。受访者曹谷溪回忆说:“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他从来没有忘记博览群书。在土窑洞里的煤油灯下,每天他都要读书到深夜。据我所知,上大学前,他就三遍通读《资本论》,写了厚厚的18本读书笔记!”。受访者北京知青戴明说:“在梁家河那段艰苦的日子里,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我和近平都看过一部书,对我而言,大概就是读过了,了解了历史,丰富了知识。而对近平来说,他就会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总书记自己曾说:“在德国,我讲了自己读《浮士德》的故事。那时候,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读书学习成为总书记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的生活爱好和精神追求。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养成了他特有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积淀了厚重广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历史素养和理论素养。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让我们从历史和生活的层面,生动、真切地分享了习近平总书记一段极其重要的人生经历。我们由衷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有深刻的实践基础、群众基础的,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7年知青岁月,为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青年树立了可亲可近可敬可信的光辉榜样,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心中应该珍藏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确实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生动范本,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提高党性修养、提升政治能力的鲜活教材。
当前,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全党全国上下热切期盼。我们要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同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增强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感情认同,提高政治能力,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优异工作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一赞少年鸿鹄之志。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同龄人都跑出去玩耍,他还能饿着肚子坐得住,能踏下心来看书、阅读、思考。这种强大的控制力、求知欲和上进心为他后来的的执政理念形成了很好的积淀。
二赞少年风雨前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七年时光,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和思想关,苦不坠志,艰难前行,在困难的环境中,锻造了极为坚强的意志品质,铸就了高尚的人格精神。
三赞少年不舍初心。在梁家河,他是真正的“普通农民”,是“我们老陕”。他与民同行、与民劳作,他说:“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四十五年前,在梁家河的沟沟坎坎,“永远为人民服务”的种子已然在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前行的脚步,不分年龄,莫等闲、无奋斗、不青春。
一赞少年鸿鹄之志。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同龄人都跑出去玩耍,他还能饿着肚子坐得住,能踏下心来看书、阅读、思考。这种强大的控制力、求知欲和上进心为他后来的的执政理念形成了很好的积淀。
二赞少年风雨前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七年时光,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和思想关,苦不坠志,艰难前行,在困难的环境中,锻造了极为坚强的意志品质,铸就了高尚的人格精神。
三赞少年不舍初心。在梁家河,他是真正的“普通农民”,是“我们老陕”。他与民同行、与民劳作,他说:“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四十五年前,在梁家河的沟沟坎坎,“永远为人民服务”的种子已然在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前行的脚步,不分年龄,莫等闲、无奋斗、不青春。
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之后,人生历程中拉开的差距,除了所处的不同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影响外,很大程度上与青年时代的主观世界、主体努力与人格状态不同直接相关。习近平同志之所以在今天能担任我们党的总书记,并明确为全党的核心,应当说,与他在陕北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辛磨炼、积极努力,以及之后的历练密切相关。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民王宪平一语中的:“习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曾任延川县革委会通讯组组长、1975年采访过习近平的曹谷溪说:“陕北七年是习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曾任延川县文安公社党委书记、县教育局局长的白光兴也说:“入党、提干、上大学都是习近平奋斗的结果。”这些亲眼看见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锻炼且成长的人这样来评价习近平,充分展现了习近平真实的知青岁月和成长历程。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年出版),习近平知青岁月的整体形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有追求。
大部分人不同程度上都会有艰难困苦的人生历程。艰难困苦可以成就一个人,它可以锻造你的心智和心志,也可以毁害一个人,它可以成为摧毁你的借口,究竟如何,关键看你的人生态度。要么在困境中崛起,要么在困境中毁灭。习近平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他有追求,志存高远。曾任延川县文安公社知青专干的刘明升说:“近平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王燕生说:“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在梁家河7年,习近平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这种毅力和决心,是一般人少有的。他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这就是养成了他胸怀为民谋福利的信念和抱负,这就决定了他所走人生道路的不同。习近平后来返回北京,又有了有前途的工作,但他反而放弃了看似更平坦舒适的道路,下沉到基层,沉到社会实践的最前沿去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走得很充实。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有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为什么?这与他“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信念和抱负直接相关。一句话,在农村7年,习近平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7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他整个成长、成熟、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之所以能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的第一步,一是与他这7年努力拼搏、自强不息、刻苦锻炼有关,他不甘于平淡生活,认为人活一世,要做一番事业,要在“修齐治平”方面有所作为,这是他成长的内因;二是外部因素。如党组织的培养,家庭与环境的影响,陕北老乡的关怀教育,等等。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的“有追求”,主要体现在“为民族担当”“为人民担当”“为党担当”。
能吃苦。
在困境中生存和生活,首先意味着要经受苦难。能吃苦者,就能经受苦难的考验,能磨其心志,苦难会成为他人生成长的教科书和难得的精神财富。怕吃苦者,会整天处在抱怨之中而不可自拔。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就是说,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和担子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们的内心痛苦,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们经受饥饿,使他们受到贫困,通过这些来使他们内心警觉,使他们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们原来所不具备的才能。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习近平把7年最珍贵的青春岁月,留在梁家河这个山沟里。7年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延川县梁家河村民张卫庞、吕侯生、刘金莲说:“近平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1969年在延长县插队的知青孔丹说:“陕北七年,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这些朴实的话都是真实的写照。习近平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一开始要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应当说,这四关过得很艰难。就是说,要找出一条从梁家河走出的路,对那时的习近平来说,实在太难了。如果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得不到升华,就会处处怨天尤人。别人是从零开始,而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然而,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没有消沉,他不对身边的人抱怨什么,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反而比较坚强,能吃苦,能顶住压力,这使他度过了这四关,也使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思想得到了提升,认识得到了提高,这就是: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的“能吃苦”,主要体现在他为民族、党和人民的事业夙夜在公、竭尽心力。
爱学习。
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学习能改变命运。这是不争的事实。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另外两个与习近平一起到梁家河插队的知青赵华安、张春富也说:“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他读的书有政治、历史,有文学、哲学、军事,他还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政治能帮助他明确政治方向,哲学能帮助他抓住事物的矛盾、本质、问题、重点,历史能使他看到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并从中汲取历史智慧,文学能丰富他的精神世界,了解五彩缤纷的人生。他读书注重分析对比,力求知其所以然。当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就与他注重学习、读书有关,与他“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关。而这,对他今日治国理政,尤为重要。今天,他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建立在他对中国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担当大任,不仅需要劳其筋骨,还要博览群书,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好比领导干部完成工作任务是过河,而过河需要船,需要桥,这里的“船”和“桥”,就是思想方法,就是工作方法。这种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既从实践经验中来,也从学习、读书中来。习近平说得好:“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办实事。
只有心里想着、装着群众,才会想着为群众办实事,进而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试图改变当地落后面貌。为群众做实事,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无论是在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在当大队书记的时候,习近平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要为群众办实事,就要先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了解当地实际情况。一个党的工作者,只有真切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才能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才能够有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当习近平越来越多地了解当时农村的落后与老乡生活的艰苦,就越激发他为群众做实事的激情。习近平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他认为,是陕北人民收留了他,爱护他也保护了他,他要为民办事。
习近平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通过调研研究了解实际情况后,习近平就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并脚踏实地去做,去苦干实干。习近平在梁家河的7年,靠自己的苦干实干作出了一番成绩。他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从刚到梁家河才几天就去吊唁一位老党员过世的母亲,到对智力有点缺陷的灵娃之包容、关心;从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到帮助果农提高苹果产量质量;从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到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的真诚相待;从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给讨吃老汉,到慷慨助他人,目的都是为了让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这样,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近平的为民情怀。习近平认为自己“就是个普通农民”,还经常说他是“老陕”,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这说明他已经完全把自己融入农民之中了。当今,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三番五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强调“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要把人民作为我们力量的源泉”,之所以经常到那些贫困地区体察民情,与他这7年知青经历所培养起来与人民的深情有关,与他在梁家河插队所形成的为民情怀直接相关。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扶贫要攻坚、扶贫要精准,就是因为他曾经就是一名农民,他懂农民。1969年到延川县段家疙瘩大队插队的知青陶海粟说:“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黑荫贵说:“我和近平一起到四川学习办沼气。”延川县梁河家村民石春阳说:“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梁家河村民武晖也说:“近平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这些都道出了习近平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的务实精神和开拓精神。正因如此,习近平入党、当村支书、上大学,“大家都拥护他”。
重辩证。
习近平所读的书,最多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辩证法。习近平认为,简单孤立地谈论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不顾其他方面,是片面的。如果认为辩证法仅仅是一个“斗”字,就把整个问题简单化了。习近平强调,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习近平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处理各种矛盾,做各种细致的工作。他做群众工作很注意方法,也很人性化,从不采取强势、高压的做法,总是尽量做思想工作,认为把人的思想做通了,心理疙瘩解开了,事情也就顺理成章做好了。习近平看问题,习惯从多方面考虑,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方式,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反复推敲,互相印证,而不是简单地只从一个方面刻板地考虑问题,更不自以为是。这使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雷平生说,习近平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较多思考。当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树立辩证思维,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就与他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注重学习唯物辩证法有关。
敢担当。
敢担当才能办大事,敢担当才能成伟业,敢担当才能为人民。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就与他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气概相关。
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习近平做事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一旦担起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就敢干事,敢干大事。敢于担当与具有战略定力有关。不论大事小事,习近平遇事总是沉着淡定,始终保持情绪上的冷静,因为他认为,做大事者要具备冷静的心态和自控能力,这样即使事务再紧急,也可以条分缕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当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具有敢于担当和战略定力的品格,就与他在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所养成的担当精神和战略定力是直接相关的。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了学了,从按照要求读,到自觉自愿读,到最后手不释卷。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的成长历程和青春实践,他在那个时期的所思所悟所为,他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光芒,深深地震撼了我、感染了我、教育了我,受益良多。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本人工作实际,谈几点初步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20多人的真实回忆和深情讲述,质朴而生动的语言,一个个看似平淡但有血有肉的故事,仿佛跨越时空,把我们带回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段激情燃烧而又峥嵘蹉跎的年代。“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当年的习近平,身处其中却又那么与众不同。越是艰难困苦的环境条件,越能体现出青年时代的习近平“坚硬如钢、矢志为民”的特质:
一是能坚忍,肯吃苦。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农村劳动期间,其父母正处于被迫害、审查当中,他本人也背负着“黑帮子弟”的压力,而且初到梁家河的时候,对艰苦农村生活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但他能够很快调整好了自己,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等几大关口,与当地农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一样的农活,真正在农村扎下了根,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了一体。
二是爱学习、有信念。在陕北农村艰苦环境中,尤其是知青的两大出路“征兵、招工”对他来说都是奢望的时候,习近平依然没有放弃对自己精神世界的提升、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他随身携带着两大箱子书,数年如一日保持着刻苦学习的习惯,常常看书到半夜。在其他很多人专注于满足口腹之欲时,他痴迷于学习和思考,为今后在更大舞台发挥更重要作用奠定了扎实基础。2002年他的《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曾这样写到“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三是重实干、敢担当。“近平干活跟咱农村人一样”、“近平教我写字”、“近平帮我找猪”,这些话出自陕北老乡之口,自然实在,但处处体现着青年习近平的不凡。当年的习近平就是靠着这一桩桩“小事”,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心。当选梁家河村支书后,他带领群众办沼气、打井、种烤烟、办铁业社、代销店、河桥治理、打坝地,一件件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小事”,让梁家河至今受益。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有这么一句话,“梁家河的经历让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根基深深扎在中国最广阔的土地上,扎在最广阔的人民群众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自己也说过,“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习近平总书记与陕北农民交朋友,一交就是一辈子,他深刻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国农村的真实情况,他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和理论,正是在汲取基层农村丰富营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的壮大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精髓,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我们党的重要工作方法。
掩卷沉思,我经常扪心自问,我们和青年时期的习总书记的差距到底在哪里?的确“时位在移人”。作为一名×0后的××级干部,我出生于改革开放的时代,成长于经济体制不断改革、社会结构加速调整、利益格局快速变化、群体诉求日益多元的时期,特定的出生背景和成长经历,决定了我们这一代主体意识强、竞争意识强、民主意识强,但抵御挫折的能力弱、团结协作的能力弱、真抓实干的能力弱。读完这本实录,我时常想,如果是在习总书记当年所处的艰苦环境下,我会成为一种什么样的人,能不能做到脚踏实地为农民群众做一些事情。真正向青年时代的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加强党性锻炼、磨练意志品质、强化作风建设、对于我们这一代是多么需要而迫切、多么重要而现实,应当成为我们毕生的努力和追求。
部里一贯高度重视干部深入农村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多年坚持组织“百乡万户调查”和青年干部“接地气、察民情”活动,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我还曾受部里委派,于20××—20××年间,到××省××县××局进行挂职锻炼,使我有机会真正接触到了基层的工作状态、基层的工作方式,体会到了基层的不易。我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凡是我能想到的,基层干部往往都能想到;基层干部能做到的,好多地方我却做不到。比比他们我经常想,我能够而且还在农业部工作,并不是天生注定、也不是天赋异禀,往往只是机遇和选择的不同、境遇和环境的差异。基层有着深厚的土壤养分,群众有着丰富的经验智慧。作为一名部机关青年干部,不能沾沾自喜、固步自封,简单地做“记录员”和“传声筒”,而是要虚心向农民学习、拜群众为师,在深入基层实践、在感知群众冷暖中总结工作经验、汲取新鲜营养。要善于在调研中发现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带有普遍重大意义的重大政策问题和制约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从群众的意见中分析我们工作利弊得失、积极思考改进措施和对策建议。
“人之贵,在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面对新的时代使命和时代要求,作为一名青年农业干部,我们现在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不能仅仅只为书中的故事所感动,为习总书记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更重要的是要把认识的提高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作为渔业渔政管理局的一员,我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懂渔业。在认真学习国家关于推进三农发展重要政策、深入领会渔业转方式、调结构和绿色发展政策要义、准确掌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渔业发展总体规律和工作重点的同时,积极利用各种机会,走出机关大楼,进渔港、上渔船、下鱼塘,深入了解基层渔业实际情况,真正发现基层渔业工作的闪光点,学习总结广大渔民群众的智慧经验,切实提高服务渔业渔民本领和政策研究水平,做到“深情洒在大海上,政策出在池塘边”。
二是要爱渔区。渔区渔村是广大渔民的家,更应该成为我们渔业工作者的家。作为青年农业干部,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广大渔区渔村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在不断深入渔区渔村的过程中,把是否有利于保护渔区渔村传统文化、是否有利于推进渔区渔村社会建设,是否有利于维护渔区渔村和谐稳定,是否有利于促进渔区渔村振兴发展,作为我们制定实施各项渔业政策举措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是要爱渔民。始终把“为渔民服好务”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共享发展的理念,把维护渔民权益与增进渔民福祉为我们工作的主旨,保护渔民合法捕捞权和养殖权,保障渔民发展权益、尊重渔民经营自主权和首创精神,激发广大渔民群众创新、创业和创造活力,真正让渔民成为渔业现代化进程的积极参与者与直接受益者。要学会换位思考,充分体谅基层的困难,充分倾听基层的诉求和意见,地方提出的要求,能办的要做到尽快办,有难度的要积极争取创造条件尽量办到,不能办的事情,要耐心做好解释说明,并共同研究寻求解决办法。真正为基层和渔民服好务,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向青年时代的习总书记学习,坚持一颗对渔业、对渔村、对渔民的赤诚之心,做一名渔业发展的开拓者、渔村振兴的推进者、渔民群众的守护者,以实际行动,为现代渔业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去年11月28日至今年3月17日,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续刊发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实录共19篇。为了满足社会期待,中央党校决定把这一系列采访实录结集成书,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8月17日,第一批成书出版发行,当晚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了消息。
这段时间,这部书受到了广泛的社会欢迎,目前发行已超过200万册,并且增长势头强劲。这部书之所以如此受到欢迎,主要在于人民领袖成长的独特魅力、在于崇高思想精神的独特魅力、在于生动感人故事的独特魅力。作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的忠实读者,我抱着一颗虔诚的心研读全书,深受教育,深受感动,我谈几点体会。
一是七年的知青岁月,锻造了习近平总书记刚毅坚定、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格。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梁家河。他与几个知青一起住窑洞、点煤油灯、睡土炕;窑洞里跳蚤很多,他被咬得浑身都是包;一开始,不会干农活,就跟着老乡学,老乡咋干,他就咋干。从种地到拉煤,从打坝到挑粪,插队那些年,几乎什么活都干过。梁家河的插队生活,不仅让青年习近平练就了强健的体魄,还学会了“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样样都行”的生活技能。多年后他回忆道,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几年中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了村里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他说:“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二是七年的知青岁月,培育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群众、爱民为民的家国情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展开一幅幅青年习近平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历史画卷。总书记曾经回忆道:“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当村支书时,他带领群众在梁家河打出了第一口深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代销店、磨房,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打建了至今仍是梁家河村最好的淤地坝。多年后总书记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是七年的知青岁月,铸就了习近平总书记不变的“初心”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生动再现了一位涉世不深、质朴厚道的青年成长为一名信念坚定、果敢担当的党员领导干部的历史过程。作为老一代革命家的后代,习近平总书记从小受到的革命家庭教育熏陶,传承着红色基因。梁家河的7年磨练,他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转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7年中,他矢志不移,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终于得以入团、入党,并担任梁家河村大队支部书记。他在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写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四是七年的知青岁月,养成了习近平总书记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为他积淀厚重广博的文化素养奠定了扎实基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青年习近平带着沉甸甸的一木箱子书下乡来到梁家河,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读书,跑几十里山路借书以及带领大家读书的情节。据北京知青孔丹回忆:插队期间,劳动是艰苦的,生活是艰难的,好在政治上还是平稳的,书还是可以读的,读书的时间也是有的。总书记当年读的书很多,主要是政治、经济和文学类书籍。受访者曹谷溪回忆说:“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他从来没有忘记博览群书。在土窑洞里的煤油灯下,每天他都要读书到深夜。据我所知,上大学前,他就三遍通读《资本论》,写了厚厚的18本读书笔记!”。受访者北京知青戴明说:“在梁家河那段艰苦的日子里,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我和近平都看过一部书,对我而言,大概就是读过了,了解了历史,丰富了知识。而对近平来说,他就会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总书记自己曾说:“在德国,我讲了自己读《浮士德》的故事。那时候,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读书学习成为总书记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的生活爱好和精神追求。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养成了他特有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积淀了厚重广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历史素养和理论素养。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让我们从历史和生活的层面,生动、真切地分享了习近平总书记一段极其重要的人生经历。我们由衷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有深刻的实践基础、群众基础的,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7年知青岁月,为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青年树立了可亲可近可敬可信的光辉榜样,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心中应该珍藏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确实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生动范本,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提高党性修养、提升政治能力的鲜活教材。
当前,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全党全国上下热切期盼。我们要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同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增强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感情认同,提高政治能力,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优异工作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最近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书籍还原了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7年知青岁月,访谈内容丰富、事例生动活泼、文字朴实感人,读完以后感触颇多。
习总书记有坚持学习和思考的态度。
习总书记在知青岁月里,从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甚至是“痴迷”阅读,阅读面十分广,像《中国通史简编》等各种书籍,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几公里路才借到。习总书记同时注重阅读的深度,饿着肚子也要把喜欢的书读完,要研究透彻。如同书中说的那样,习总书记执政理念、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
自己所在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曾经提出了“五必读”,即读原著原文、时事政治、法律法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要深入了解一方面知识必须舍得花时间、下功夫。因此,要真正干好一件事情,必须要能沉下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及时自觉充电,博学深究,领跑团队。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自己深刻感受到,作为承担着富国强军神圣使命的国防武器装备科研单位,我们要担负起引领国家空天防御事业发展的重任,支撑起打造航天强国的重担,就必须对系统工程、军事智能、大数据、云作战等新知识、新技术加强学习,学以致用,做到习总书记说的“功以学成,业由学广”。
习总书记有敢做、敢担当的作风。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时,因为敢说、敢做、敢担当,被推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采访时提到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他说的有错大家指出来,他肯定改;如果说的没错就要求大家不打折扣的执行。建沼气池、挖水井、打坝地等等,都体现了他敢做敢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作风。
自己所在的单位承担的某些项目都是非传统领域竞争项目,靠着敢打硬仗的作风,才取得不断的成功。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前几年本单位刚进入某领域,团队去某单位开展试验,为了抢进度和不把风险留在后期,队员每天都是干到凌晨以后,第二天在迷雾的清晨中又出发,最后仅仅用了7天便完成了该领域传统单位15天的工作任务。这支年轻的队伍在艰难的环境中得到了锻炼,做到了习总书记说的“勇于担当,做发展的开路人”。
习总书记有勇于创新的胆识。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很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比如建沼气池,我觉得是技术创新,办铁业社、缝纫社和代销店,是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以代销店为例,以前村里人买东西要走70多公里到公社去,走一天时间,改为代销店后村里一两个人统一去采购,大家再去店里买,这样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老百姓方便了。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那时候,属于实体经济短缺时代,习总书记围绕实体对象开展了很多创新工作,如今面对信息经济时代,需要发展新的创新模式。最近几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大力发展专有云平台和航天云网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我觉得和习总书记当时的创新理念是相通的。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智慧社会的目标。现在我们正在开展复杂产品智能制造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智慧总体部建设,作为参与者,感到挑战巨大,学习完习总书记当年创新实干的事例后,进一步增强了信心。争取2020年前,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引领,夯实智慧总体部基础,支持跨专业、跨厂所的协同设计与联合验证,实现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快速转化和复杂决策支持,开创研发和管理新模式,为建设智慧社会贡献航天人的智慧和力量。
习总书记曾经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我觉得正是在艰难岁月里的学习、思考、实践、创新,才使得习总书记有了坚定的目标并持之以恒为之奋斗。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的“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我们这代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当“坚定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我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岗位上砥砺奋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航天人应有的贡献。
近期,我学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七年知青岁月为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极其丰富的实践经历。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过程中,我们特别强烈地感受到,总书记对基层特别了解、对国情特别了解、对人民群众所思所想特别了解。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是在陕北艰苦的农村度过的。这段插队经历,虽然使他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但这段人生历练,却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他念念不忘曾经养育他的黄土地,念念不忘陕北的父老乡亲,说明既是有情之人,也是有心之人,是黄土地忠诚的儿子。作为当今社会的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发扬老一辈人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犹记得那年那天那个青年,去到了沟沟坎坎的黄土高原。年纪最小的他,去到了环境最苦的地方,并在那里度过了他最平凡却又最不简单的七年岁月。雷平生回忆说,那是一个永远无法忘记的日子,48年前的今天,是他与习近平一起离开北京去到陕北插队的日子。本来因年龄不够,不用被下乡的他,受父母奋斗经历的影响,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了上山下乡的知青活动。在那里,他虽年纪小,且又是书生,但却从不输气势,不怕生,与谁都能聊上几句。我想这与他坚持读书是分不开的。他曾说,在那七年的岁月中,他学到了太多太多,那将会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喜欢读书的他,喜欢写东西的他,即使条件艰苦,也从未放弃过读书和思考。这就是我们的榜样。那份无畏与勇敢,那份热爱与执着,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形式主义者。他帮助梁家河村的人们修井取水,治理环境,改善种植方式...用自己的知识实践,服务于人民。这后生好啊,劳动能吃苦,很憨厚,很踏实,人品极好。与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村民对他的印象是极好的,也都愿意跟随,推崇他。有一种信念叫薪火相传,他是在浓郁的革命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信仰的力量一往无前,源源不断;信仰的传承筋骨相连,生生不息。他出生在一个红色革命家庭,父母都是一生追随共产党、追求真理的老革命。也不难猜到,他从小就有着这样又专又红的思想。有一种磨砺叫百折不挠,他是在苦难历史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
试想:一个在北京长大年仅15岁的少年,孤身来到穷乡僻壤的黄土高原,有多少重的困难需要去面对,又有多少的委屈要自己扛。有人说,没有梁家河的七年,就没有如今他今天的从容执着和大气磅礴。他也曾坦言承认,正是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孕育了如今的他。这份大气,坚持是我们所推崇的。有一种奋斗叫脚踏实地,他是在长期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他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走向成功。早期思想的萌芽,加上他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断前行,才有了今天的成果,并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有一种梦想叫强国强军。他是在新的伟大斗争中确立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的这种气吞山河的气概足以面对一切的难题、重任。他的这份沉着冷静的态度足以担当起对人民的责任,挑起领袖的重任。有一种责任叫全球担当。面对全球环境问题,面对当今国际形式,他没有后退,没有胆怯,而是主动挑起重担,共创美好家园。有一种初心叫人民为本。他是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我就是个农民,普普通通的农民。”他没有官架子,高腔势,他就是他,一个从贫困窝子里走出来的农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就是他,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之后,我感慨颇多。习大大的知青岁月恰好反应了孟子说过的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梁家村当知青的七年,环境条件艰苦,而不到二十岁的习大大不怕吃苦,坚持了下来,还和梁家村村民成了一家人。既来之,则安之,他带领村民修大坝,建沼气池,开代销商店等等,给村民带来了许多方便从而把节省的时间加入到劳动生产中去,时时刻刻与群众在一起,心心念念着为村民谋福利。那段岁月是磨练人的,是为了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础。事实证明,习大大不负众望带领人民走向光明未来,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爱戴他,拥护他。不忘初心,习大大从青年时期就已经这么做了。所以说,青少年时期的发展动态是非常重要的,吃得起苦,耐得起磨练,把底子打扎实了,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我们要坚持听党话,跟党走,不怕苦,不怕累,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
近日,我认认真阅读了《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使我接受了一次全面的党性修养和心灵的洗礼。该书生动反映了总书记总书记在艰难磨砺和丰富实践中的成长历程,直观展现了总书记总书记青年时期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深刻揭示了总书记总书记成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的深厚历史逻辑、实践基础、人民意愿。作为一名基层组织人事干事,今后,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锤炼工作作风,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发挥作用。
把学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学总书记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把学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学习贯彻总书记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总书记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脉络、实践根基和精髓要义,更加深刻地领悟总书记总书记成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进一步增强敬仰核心、信赖核心、跟随核心、维护核心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把学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坚持砥砺党性修养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总书记总书记是当年“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七年的艰苦岁月,总书记总书记坚守梁家河,在养育了中国革命的黄土地上,经受了曲折经历和艰苦磨砺的考验,始终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始终怀抱“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紧地连在一起。要进一步从总书记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中汲取理想信念、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的丰厚养分,以总书记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总书记总书记看齐,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坚守本色,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
把学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与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锤炼工作作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总书记总书记插队在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这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之一。对此,总书记总书记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艰苦劳动中,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冬天冰凉刺骨的泥水照样蹚,劳动中手掌起泡流血也在所不惜,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种种考验,历经了七年的磨砺成长。在闭塞荒凉的黄土高原,总书记总书记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同时,从没忘记学习和思考,坚持博览群书,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山上放羊时学,干活休息时学,曾为借一本书能跑30多里路。读马列、读历史、读政治、读文学,积淀了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当今时代,我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已经大为改善,更要学总书记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不断磨炼意志、品格和能力,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勇于经受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形成拼搏奉献、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习总书记有坚持学习和思考的态度。
习总书记在知青岁月里,从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甚至是“痴迷”阅读,阅读面十分广,像《中国通史简编》等各种书籍,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几公里路才借到。习总书记同时注重阅读的深度,饿着肚子也要把喜欢的书读完,要研究透彻。如同书中说的那样,习总书记执政理念、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
自己所在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曾经提出了“五必读”,即读原著原文、时事政治、法律法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要深入了解一方面知识必须舍得花时间、下功夫。因此,要真正干好一件事情,必须要能沉下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及时自觉充电,博学深究,领跑团队。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自己深刻感受到,作为承担着富国强军神圣使命的国防武器装备科研单位,我们要担负起引领国家空天防御事业发展的重任,支撑起打造航天强国的重担,就必须对系统工程、军事智能、大数据、云作战等新知识、新技术加强学习,学以致用,做到习总书记说的“功以学成,业由学广”。
习总书记有敢做、敢担当的作风。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时,因为敢说、敢做、敢担当,被推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采访时提到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他说的有错大家指出来,他肯定改;如果说的没错就要求大家不打折扣的执行。建沼气池、挖水井、打坝地等等,都体现了他敢做敢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作风。
自己所在的单位承担的某些项目都是非传统领域竞争项目,靠着敢打硬仗的作风,才取得不断的成功。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前几年本单位刚进入某领域,团队去某单位开展试验,为了抢进度和不把风险留在后期,队员每天都是干到凌晨以后,第二天在迷雾的清晨中又出发,最后仅仅用了7天便完成了该领域传统单位15天的工作任务。这支年轻的队伍在艰难的环境中得到了锻炼,做到了习总书记说的“勇于担当,做发展的开路人”。
习总书记有勇于创新的胆识。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很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比如建沼气池,我觉得是技术创新,办铁业社、缝纫社和代销店,是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以代销店为例,以前村里人买东西要走70多公里到公社去,走一天时间,改为代销店后村里一两个人统一去采购,大家再去店里买,这样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老百姓方便了。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那时候,属于实体经济短缺时代,习总书记围绕实体对象开展了很多创新工作,如今面对信息经济时代,需要发展新的创新模式。最近几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大力发展专有云平台和航天云网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我觉得和习总书记当时的创新理念是相通的。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智慧社会的目标。现在我们正在开展复杂产品智能制造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智慧总体部建设,作为参与者,感到挑战巨大,学习完习总书记当年创新实干的事例后,进一步增强了信心。争取2020年前,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引领,夯实智慧总体部基础,支持跨专业、跨厂所的协同设计与联合验证,实现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快速转化和复杂决策支持,开创研发和管理新模式,为建设智慧社会贡献航天人的智慧和力量。
习总书记曾经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我觉得正是在艰难岁月里的学习、思考、实践、创新,才使得习总书记有了坚定的目标并持之以恒为之奋斗。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的“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我们这代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当“坚定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我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岗位上砥砺奋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航天人应有的贡献。
近日,记者从陕西师范大学了解到:由百篇学生学习心得集结而成的《理想信念与卓越教师人才培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导读》将要出版发行。
从2017年秋季开始,陕西师范大学为新入学的免费师范生开设“理想信念与卓越师范人才培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导读”通识教育核心必修课,并逐步将范围扩大到了全体免费师范生。
“课程主要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意志和品格的奋斗故事,引导和激励大学生以青年习近平为榜样,自觉树立‘扎根西部、脚踏实地;爱岗敬业、服务教育;心系人民、矢志报国’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早日成长为优秀教师,为未来成为教育家奠定基础。”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任晓伟说。
自2007年国家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实施以来,陕师大每年承担2000余名免费师范生培养任务,占年度本科招生总人数的45%左右,其中80%来自中西部地区,75%来自西北地区。根据相关政策,这些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将回到生源地从事基础教育工作。
课程设计了4个由专家团队开设的专题讲座,分别为“理想信念的生成”“学习青年习近平的扎根精神”“学习青年习近平的谋事干事思想”以及“学习青年习近平的报国情怀”。专题讲座之外,每15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由主讲教师指导,一位教师和一位研究生担任助教,引导学生开展读书沙龙小组活动,活动包括教师讲授、小组主题交流讨论、小组研讨总结汇报。
“我感到习总书记离我们更近了。”外国语学院2016级英语专业卓越教师实验班学生冉秘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写下了这样的体会。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了解了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也了解了历史、国情,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任晓伟说。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学生的千余篇心得体会进行了梳理,从中遴选100篇归类,分为“像青年习近平那样去吃苦”“像青年习近平那样去奉献”“用青年习近平的精神激扬青春的梦想”等4个篇章结集出版。
近期,认真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书中为我们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扎根陕北,与人民群众一道开荒拓土、耕耘创业的场景,展现了青年习近平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作为青年组工干部,细细品来,深有感触。
一是坚定理想信念,养为民服务情怀。今年七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时,说到“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总书记从15岁刚到黄土高原的迷惘,到22岁离开,七年时间,他立志改变梁家河,通过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当离开陕北时,他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和理想,那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而作为基层青年组工干部,理想信念尤为重要。当前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各种困难和挑战应运而生,如何带领干部队伍做好群众工作,关乎百姓的幸福,关乎社会的稳定。理想信念不是口号,而是如习近平总书记一样,经过若干岁月的历练成长,逐渐建立起来的。作为青年,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二是强化学思践悟,掌为民服务本领。作为青年组工干部,读书是每日必修课。习近平在梁家河“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读书”,求知若渴,走三十多里山路借书,展现了青年对知识的求索精神。学而不思则罔,思考亦是青年进步的重要法宝,作为基层组工干部,面对基层一线群众,如何更高效简洁地实现红色基因的传递和传承是我们不懈追求的动力。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在学习中进步,在领悟中成长,青年干部尤其如此。习近平的七年知青时间,无论外界条件如何,都不断学习,不断领悟,不断创新,带领群众抓生产,引进新技术新方法,通过学习和创新,让大队焕发勃勃生机。
三是弘扬实干担当,守为民服务初心。习近平在梁家河村不到两年时间内,办沼气、办铁业社、缝纫社、办磨坊、种烤烟、办代销点,打井、搞河桥治理、打5大块坝地等。每件事情都不是特别大事,但是把所有事情集中起来就有很大很显著的效果。习近平在梁家河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之前村子里从未有过的事,每一件事都是便民惠民的事,每一件事都是身体力行、苦干实干做出来的事,充分体现了青年习近平苦干实干精神和勇于担当精神。作为青年组工干部,应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想群众之所想,为群众之所需的情怀,切实解决老百姓的生活需求。干在实处,落到实处,方显使命担当。
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每一个党员干部,尤其青年组工干部更应该身先士卒,矢志奋斗砥砺前行。作为青年组工干部,应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岁月精神,在时代际遇与历史潮流中坚定理想信念,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历练品质,在实干苦干创新干中担当作为。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模板20篇)篇三
习近平总书记能塌下心来看书、阅读、思考。对篇幅不长的《为人民服务》也反复地看,反复地读,对于厚厚四大本《中国通史简编》从头到尾认真通读,做到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
在读书时不只是读过了、了解了,而是注重分析对比,能够从不同的侧面了解和分析问题,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努力将自己所学运用到实际中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曾对陶海粟说:“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坚持读书学习,积淀了习近平总书记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他说过“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这种学识,这种修养,这种格局,是他多年磨一剑的结果。
采访中雷平生说:年轻时期的阅读、年轻时期的苦学所能学到的知识和信息,很多已经变化了,或者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但青年时期所养成的不倦学习精神和良好学习方法,以及通过学习所养成的思维能力,则可以伴随人的一生,对后来的各个阶段依然起着作用、发挥着影响。
我非常赞同这种说法,习近平总书记能够一步一步的成长为国家最高领导人,他的执政理念,他的思想,正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
以我身边最亲近的人来说,我的父亲虽未有习近平总书记那样的雄才伟略,却也确信“学无止境”的道理。我的父亲是一位半路出家的工程师,从最初开始拿着工程图纸来咨询我三角函数的问题,到现在他可以用专业的绘图软件构画工程图纸,指导工程的实施,再到最终工程交付的所有资料编写。从平地而起至积累到一人高的工程资料册,正是这其中学习与努力的最好证明。
从我自身而言,远则有习近平总书记的榜样力量,近则有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生活中,理应也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相比习近平总书记的艰苦知青岁月,我们不用在煤油灯旁熏到脸颊发黑,也不用生活在闭塞的黄土高原,更不用为了借阅一本书走30里的山路。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渠道,作为网络科的一员,应顺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不断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并运用自身专业所学,在工作中努力做到“举一而返三,闻一而知十”,融会贯通,学有所用,用有所得。
黑发要知勤学早,白首才能不悔读书迟。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模板20篇)篇四
体验是指在阅读和练习后写下的一种接受性写作。语言的阅读体验与数学笔记相似体验是指将学习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和记录来反思学习内容,类似于经验总结。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用真实的历史细节,生动地再现了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为当代青年励志成才提供了鲜活教材。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过程,让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升华。我谈三点学习体会,跟大家分享交流:
一是要敢于吃苦。作为青年必须要培养不畏艰难困苦的气概和精神,在艰难困苦中锤炼成长。
二是乐于吃苦、善于吃苦。我们要以总书记为榜样,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形成拼搏奉献的良好氛围。
三是不忘吃苦。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告诉我们,只要经受了艰难困苦,锤炼了意志和顽强的品质,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都能处变不惊、应对自如,当代青年必须学好吃苦这个人生必修课。
我将以青年习近平为榜样,学习总书记“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的精神,使自己不断成长、前行。
由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秘书处、中央党校报刊社、中央党校团委共同主办的“与信仰对话:青年的楷模,学习的榜样”——全国大中学生《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主题学习交流会在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举行。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出席活动并讲话。全国学联主席王圣博、中央党校机关党委副书记沈黎萍、中央党校报刊社副总编辑辛鸣以及团中央学校部、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中央党校团委有关负责同志出席活动并共同启动“与信仰对话:青年的楷模,学习的榜样”全国大中学生《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主题学习活动。高校团学干部、青年师生代表一同参加活动。
傅振邦在讲话中指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对广大青年学生而言是“青春宝典,精神宝藏,工作宝诀,党史宝卷”。要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众口述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傅振邦指出,广大团学干部和团员青年学生要深学深思深研,体悟把握《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深刻内涵和精髓要旨,要深刻理解书中所生动诠释的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的“根”“源”,深刻理解书中所生动昭示的青年习近平成长之路彰显的磅礴力量,深刻理解书中系统体现的科学方法论。傅振邦要求,各级团学组织要充分汲取智慧力量,服务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把握新时代的际遇和机缘,更加自觉地坚定维护、捍卫、紧跟党的领导核心,更加自觉地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更加自觉地励志勤学、刻苦磨练,更加自觉地把激昂青春梦融入新时代伟大中国梦;要提高政治站位,精心组织实施,广泛动员团学骨干和青年学生学习,创新载体形式学习,紧密联系实际学习,结合团学组织改革攻坚的重点任务学习,坚持将主题学习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活动专门邀请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被采访人之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曹谷溪同志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在活动中,中央党校青年教师曾毅、吴文珑,清华大学团委书记邴浩、中国人民大学2015级博士生唐泽地、北京市八一学校高一学生王垚西以及全国学联主席王圣博分别做交流发言。在互动访谈环节,曹谷溪同志、中央团校教师程立耕、延安大学团委书记李扬、浙江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傅尧力、南开大学2015级本科生贾立甲结合学习总书记的“青春故事”和总书记给青年学生的回信精神,共同分享感想,交流收获。会场外,各地、各大中学校团学干部和青年学生通过中青网、青年之声·微邦、新浪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观看直播,一起参加了主题学习交流。
据悉,“与信仰对话:青年的楷模,学习的榜样”全国大中学生《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主题学习活动由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秘书处共同主办,日前已面向全国各大中学校团学组织下发了通知,对活动内容、形式、要求进行了明确部署。该活动旨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更好地学思践悟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的成长故事,以奋发向上、团结一心的精神状态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活动将结合“学习总书记讲话做合格共青团员”教育实践,通过开展主题团日、举办征文活动、进行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开展,组织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青春故事”,更加清晰地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根源和实践起点,更加坚决拥戴、维护、捍卫党的领导核心,更加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近日,中央党校出版社应广大读者的强烈要求,将今年年初在学习时报上连载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汇编出版,受到热烈欢迎。在全国阅读、学习的热潮中,西宁市委召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座谈会,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重要讲话一周年学习贯彻工作,认真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市委书记王晓与大家交流了自己的学习体会。
王晓指出,党的领袖人物的成长历程是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学习任务。《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以领袖人物的具体成长阶段为切入,素材翔实、笔触生动、情感丰沛,《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是以领袖人物的内在成长规律为主线,视角宏大、脉络清晰、概括凝练,两者经纬相织,全面、生动地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红色基因传承中、艰难困境磨砺中、丰富革命实践中、复杂国际斗争历练中成长的过程,系统、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的深厚历史逻辑、实践基础、人民意愿。
王晓指出,近年来,西宁市委在全面、系统、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坚持每次市委常委会议都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重要批示精神,并结合实际制定落实贯彻措施,努力把总书记重要讲话中蕴含的普遍性、客观性真理转化为西宁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深感学总书记讲话就是学真理,是早学早受益、深学深受益。对于坚持把“始终对党绝对忠诚,坚决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保持绝对一致”作为思想方针、政治纪律、组织原则、实践标准的西宁来说,更应该在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方面学在前列、用在前列、走在前列。
王晓指出,出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关于领袖人物宣传、党的理论传播、党员党性教育等方面的一大探索创新。我们既要将这本书当作“史”来读,更要将这本书当作“经”来读,做到经史结合,实现教育效用最大化。
首先,这是一本关于马克思主义领袖论的生动教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高度重视“权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调权威和服从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确定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向我们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决定人的才干、气质、风范的“黄金时期”的成长过程,以直观生动的事实,让我们深刻领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袖地位是建立在多么坚实、多么深厚的根基之上,让我们深刻领会到马克思主义权威观、领袖论的科学性、重要性,让我们深刻领会到社会主义运动、党的事业发展对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领袖的需要和依靠是内在的、必然的。比如,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心中,习近平总书记是“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的党的领袖。这“三个最”与书中提到的另外“三个最”,即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有着跨越时空的内在联系。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民怀抱,哺育成长。当年梁家河的“三个最”中已经蕴含着当今大国大党领袖“三个最”的初始密码。学习这本书,就是要通过了解习近平总书记追寻真理、脚踏大地、植根人民的成长历程,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新时期党的领袖、人民领袖发自内心的崇敬与爱戴,进一步把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融入血脉、植入灵魂,化为坚定的信仰信念和自觉行动。
其次,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共产党人党性论的重要教材。《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当代中国党性最强、觉悟最高”的领袖人物在青年时期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锤炼意志品质、如何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展示了有中国特色的“党性修炼之道”。学习这本书,就是要从这一个个故事中,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怎么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进而寻找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强大走向强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答案。
第三,这是一本关于新时期群众工作方法论的权威教材。《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全景式地展现了总书记当年“与群众坐在一条凳子上”“与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的经历,是一本总书记“手把手”教我们做群众工作的教材。可以说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是一堂党的群众工作精品课程。学习这本书,就是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融入群众、植根群众、造福群众的群众工作方法,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落到实处。
“要把成长经历结合思想经历来看”
王晓指出,对全党同志来说,《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认真研习、领会精髓、把握要义。一是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是真理力量与人格力量的统一;二是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是历史选择与人民选择的统一;三是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是实践特质与理论特质的统一。
王晓特别强调,要善于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历程”中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历程”,善于从大视野、大环境、大格局来认识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岁月,从源头上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要准确认识深厚思想根脉。七年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总书记提供了一个在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原点(人民群众实践),在诞生毛泽东思想的地方(延安),在孕育邓小平理论的时间(文革结束前夕),系统进行实践、学习、思考,从而实现思想发展的宝贵机遇。这就决定了习近平总书记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的各位思想巨人担负着同样光荣的使命、思考着同样重大的问题、开创着同样伟大的时代,决定了以此为起点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正源的延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脉的传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要自觉认同绝对思想权威。七年知青生活,决定了习近平总书记完全能够回答好、解决好“当代中国之问”。究其原因,其一是感情最深。与人民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生活经历,使人民始终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居于最高地位,也使得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群众的衷心支持中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伟力。其二是国情最清。习近平总书记从梁家河这一学校“毕业”后,基层是什么样、群众在怎么想、事业该怎么干在他心中都清清楚楚。其三是积淀最实。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学习、阅读不是在象牙塔里进行的,而是在广阔天地中,与学习“无字之书”同步进行的,这正如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在湖南开展农村调查的经历一样,能够实现最为厚实的积累。这些积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岁月中,与新的实践进一步结合,产生了改变中国、影响世界、指引未来的重大思想。正是从习近平总书记薪火相传的信仰、百折不挠的磨砺、脚踏实地的奋斗、人民为本的初心中,我们坚信这样一位领袖所凝练的思想、所开创的理论,必定能引领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要深入了解重大思想特质。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同时也是当代世界处于大变革的前夜。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二战”以来所形成的世界格局和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正在酝酿着深刻变革。知识渊博、视野开阔的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自然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那个时代的影响,孕育形成了鲜明的问题意识、强烈的改革精神、宏大的创造魄力。这样的思想特质,使得习近平总书记总是能够敏锐、深刻地把握党情国情社情的重大变化,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要把学习贯彻融入西宁实际来抓”
王晓指出,要组织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7.26”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作为全市党员干部做好迎接党的十九大的思想、政治、理论准备的重要内容。
要把政治自觉与行动自觉结合起来。始终对党绝对忠诚,不是静态的,而是对96年来这段苦难辉煌历程的所有历史智慧、历史经验、历史启示的尊重和掌握。坚决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绝对一致,不是孤立的,是始终对党绝对忠诚的根本保障,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13亿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所有奋斗、所有实践、所有探索的尊重和延续。我们要进一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忠实践行“两个绝对”,把总书记嘱咐的每一件事情都办好、落实好,奋力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幸福西宁”,当好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着力推动“四个转变”、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排头兵。
要把思想养分与精神养分结合起来。既要了解总书记重要思想的起点和源头,更加坚定自觉地维护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又要注重从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中汲取理想信念、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等精神养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总书记看齐,树立正确价值观、成长观、政绩观,努力践行好干部标准,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
要把学习工作与研究工作结合起来。既要抓紧让《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等与总书记成长经历相关的学习内容在党校等教育培训阵地进教材、进课堂,还要把握“领袖人物成长经历也是党史、党的理论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定位,拓展党史研究领域。
要把干部教育与大众教育结合起来。在抓好党内干部教育的同时,积极运用大众化方式、新媒体手段,广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历程和人格魅力,把西宁干部群众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信”与对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党的领袖、人民领袖的“爱”结合起来,形成和保持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整体性、实践性、持续性绝对忠诚,凝聚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中国梦幸福西宁篇章而共同奋斗的强大力量,沿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去年11月28日至今年3月17日,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续刊发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实录共19篇。为了满足社会期待,中央党校决定把这一系列采访实录结集成书,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8月17日,第一批成书出版发行,当晚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了消息。
这段时间,这部书受到了广泛的社会欢迎,目前发行已超过200万册,并且增长势头强劲。这部书之所以如此受到欢迎,主要在于人民领袖成长的独特魅力、在于崇高思想精神的独特魅力、在于生动感人故事的独特魅力。作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的忠实读者,我抱着一颗虔诚的心研读全书,深受教育,深受感动,我谈几点体会。
一是七年的知青岁月,锻造了习近平总书记刚毅坚定、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格。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梁家河。他与几个知青一起住窑洞、点煤油灯、睡土炕;窑洞里跳蚤很多,他被咬得浑身都是包;一开始,不会干农活,就跟着老乡学,老乡咋干,他就咋干。从种地到拉煤,从打坝到挑粪,插队那些年,几乎什么活都干过。梁家河的插队生活,不仅让青年习近平练就了强健的体魄,还学会了“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样样都行”的生活技能。多年后他回忆道,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几年中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了村里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他说:“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二是七年的知青岁月,培育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群众、爱民为民的家国情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展开一幅幅青年习近平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历史画卷。总书记曾经回忆道:“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当村支书时,他带领群众在梁家河打出了第一口深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代销店、磨房,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打建了至今仍是梁家河村最好的淤地坝。多年后总书记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是七年的知青岁月,铸就了习近平总书记不变的“初心”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生动再现了一位涉世不深、质朴厚道的青年成长为一名信念坚定、果敢担当的党员领导干部的历史过程。作为老一代革命家的后代,习近平总书记从小受到的革命家庭教育熏陶,传承着红色基因。梁家河的7年磨练,他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转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7年中,他矢志不移,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终于得以入团、入党,并担任梁家河村大队支部书记。他在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写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四是七年的知青岁月,养成了习近平总书记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为他积淀厚重广博的文化素养奠定了扎实基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青年习近平带着沉甸甸的一木箱子书下乡来到梁家河,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读书,跑几十里山路借书以及带领大家读书的情节。据北京知青孔丹回忆:插队期间,劳动是艰苦的,生活是艰难的,好在政治上还是平稳的,书还是可以读的,读书的时间也是有的。总书记当年读的书很多,主要是政治、经济和文学类书籍。受访者曹谷溪回忆说:“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他从来没有忘记博览群书。在土窑洞里的煤油灯下,每天他都要读书到深夜。据我所知,上大学前,他就三遍通读《资本论》,写了厚厚的18本读书笔记!”。受访者北京知青戴明说:“在梁家河那段艰苦的日子里,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我和近平都看过一部书,对我而言,大概就是读过了,了解了历史,丰富了知识。而对近平来说,他就会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总书记自己曾说:“在德国,我讲了自己读《浮士德》的故事。那时候,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读书学习成为总书记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的生活爱好和精神追求。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养成了他特有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积淀了厚重广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历史素养和理论素养。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让我们从历史和生活的层面,生动、真切地分享了习近平总书记一段极其重要的人生经历。我们由衷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有深刻的实践基础、群众基础的,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7年知青岁月,为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青年树立了可亲可近可敬可信的光辉榜样,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心中应该珍藏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确实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生动范本,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提高党性修养、提升政治能力的鲜活教材。
当前,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全党全国上下热切期盼。我们要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同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增强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感情认同,提高政治能力,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优异工作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今年×月,我认真读了遍《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平实朴素的文字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和艰辛的成长历程。近日,我再次研读了这本书,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书中彰显着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光辉,犹如精神宝藏和磅礴力量,进一步激发了我做好本职工作、服务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激情和热情。
党性是共产党人的灵魂,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这是一本关于共产党人党性论的鲜活教材。总书记是当年“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七年艰苦岁月,他始终坚守梁家河,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八份入团申请书、十份入党申请书,即便是在个人处境极为艰难的条件下,总书记始终没有放弃追求进步,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而是对党组织的执着却越发醇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新修改的党章首次把乡村振兴战略写入其中,这是我们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我们要向总书记看齐,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更加自觉地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更加自觉地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党性和人民性是内在统一的,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利益就是党的利益。这是一本身体力行践行宗旨意识的生动教材。总书记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把蓝色大衣送给上师范的武晖,把粮票和钱悄悄地压在房东碗底下,把一切有用的东西都送给讨吃老汉……他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儿子”“普通农民”“老陕”,忧民爱民为民惠民的情怀深厚真挚、令人感动。知青雷平生说,“在电视上每每看到已经担任党的总书记的近平,依然对困难群众自然而然地流露真情,我就有很多感慨,知道这种真情来自他当年在梁家河上山下乡的经历,来自他人知青时代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他一再强调扶贫要攻坚,扶贫要精准,就是因为他曾经是一名农民,他很理解、很懂农民”。梁河家村民石春阳说,“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我们要学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践行群众路线,把农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作为各项“三农”政策举措的试金石,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发挥农民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交出无愧于农民群众的时代答卷。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政党要走在时代前列,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指导”。青年习近平到陕北插队,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在低矮昏暗的窑洞里,研读了《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了大量政治、哲学、军事、外交、文学等领域的书籍,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知青雷平生说,“近平读哲学书籍,主要还是读马列主义哲学。他下了很大功夫去阅读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梁家河老乡说,“近平读书有‘书瘾’”“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都始终贯彻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精准思维等,这是总书记长期注重学习的积淀和升华。思想贫困往往源自理论贫困,而理论贫困往往由于疏于学习。我们要学习总书记科学的理论思维,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坚决贯彻者,使我们的“××”工作理念、思路、方法顺应时代潮流、适应人民意愿、符合客观规律,才能使乡村振兴的各项举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惠及百姓。
实践是理论之源。总书记曾说,陕北七年生活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他担任梁家河村支书的两年里,带领村民建沼气,方便了群众做饭照明;带领村民打井,解决了生活用水、便利了农田灌溉;创办铁业社,解决了社员劳动工具的需求;办代销点,方便了社员的日常生活……梁家河村民王宪平讲,“不管多累多苦,近平能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这七年是苦干实干的七年,生动诠释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实现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的伟大成就。马克思说,“一打纲领不如一个实际行动。”我们要学习总书记要学习坚韧的务实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实字当头、干字为先,立足基层、大胆探索、把自己的青春梦想融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业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为实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青年习近平十分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与总书记住同一孔窑洞的戴明讲,“我和近平都看过一部书,是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书名虽然是‘简编’,但实际是厚厚四大本。对我而言,大概就是读过了,了解了历史,丰富了知识。而对于近平来说,他就会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习近平总书记去四川学习沼气池建造,他不光学习技术,还去峨眉山向出家人学习,学习佛教道教的思想精华。知青黑荫贵讲,“峨眉山普贤菩萨所讲的佛学思想,就是知和行。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很多东西,他的很多讲话,也强调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与他对历史知识“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史鉴今,以史资政,以史励人。我们要从这本书中学习总书记的历史观,把学习党史、国史作为持之以恒的必须课,深刻体会、自觉继承、大力发扬优良传统,从中获得精神鼓舞、陶冶道德情操、培养浩然正气,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结合本职工作学习“××”发展史、××政策史、××演变史,充分发挥历史对“××”理论创新的推动作用、对决策的资政作用、对××发展的促进作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统一,既要继承和弘扬历史,又要倡导和塑造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当上村支书后,大刀阔斧地抓生产,组织农民打坝打井,改革创新生产组织方式,设立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点、磨坊。梁家河村民石春阳讲,“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国家以粮为纲,一切以粮食生产为中心,近平搞这些副业,是有一定风险的,很容易被扣帽子”“他这个人,心里装着老百姓,又有一股闯劲,他克服困难,最终还是把事情办成了。”梁家河村民说,“当时村里一些老年人比较保守,对新鲜事物比较抵触。近平给他们做思想工作”。特别是习近平到四川遂宁等地学办沼气技术,试验了多种土质构造,分析不同土质建造沼气池的方法,才打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全党同志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惟进取,故日新。我们要深刻体悟总书记的时代精神,做改革创新的拥护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在推进“××”事业中切实贯彻新理念、积极探索新途径,才能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业现代化的新局面、实现××发展的新跨越。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在梁家河的七年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正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知青雷平生讲,“近平思路宽广,思想活跃,分析问题能力很强。”针对陕北良田不足问题,他重视打淤地坝和农田基本建设,提高了当地粮食产量;针对妇女劳动强度大问题,他开办缝纫社,解放了妇女劳动力,满足了村民日常需求;针对村民饮水不便、水质不好问题,他帮助村里打深口井,亲自站在冰水里挖泥土和石头;针对运输工具不足问题,他置办机械设备开磨坊,把毛驴腾出来用于生产运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包括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等等。通过研读这本书,我们要进一步增强问题意识,提高发现问题的敏锐性、正视问题的客观性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作为“××”战线上的年轻同志,我们要注重加强“××”领域尤其是××发展重大关键问题研究,为形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尽智竭力。
担当精神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是人民的期盼,是改革的要求。梁家河村民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近平敢担当,能做事,总是为村里着想。在当村支书之前,他就对村里很很多规划和想法”。针对有人断言“沼气池过不了秦岭”,习近平鼓励战友们说“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他既当指挥员又是技术员。敢担当才能办大事、成伟业、为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与总书记为民族、为人民、为党敢于担当的精神气概密切相关。作为“三农”战线的青年同志,我们要强化责任担当意识,面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难题,敢于碰硬、知难而进,在责任面前不推诿,在矛盾面前不回避,关键时刻顶得上、立得住。
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重温这本书,我进一步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智慧、理论思维、战略眼光和时代精神。我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推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人的一生被划分成了很多的阶段,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经历的差异成就不同的人生轨迹。青年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这意味着青年时期的经历跟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七年来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本书通过访谈生动描绘了青年习近平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作为新时代成长的青年人,品读此书能够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口述史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
毋庸置疑,本书意义非凡,对青年来说更为意义深远。它是当代青年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也是当代青年人励志成才的重要典范,还是当代青年人绽放青春光芒的党史宝典,更是当代青年人汲取真理光辉的精神宝藏。
1969年,从北京同乘一列火车去插队的知青,大多数人在插队一到两年内都陆陆续续离开了,而习近平在陕北一待就是七年。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历练和成长过程,虽然没有“天生伟大”这一说,但习近平七年来经历的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生活劳动、严酷的政治考验、巨大的心理压力,磨炼了其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先贤的这句话在习总书记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印证。
习近平在梁家河村不到两年时间内,办沼气、办铁业社、办磨坊、种烤烟、办代销店,打井、搞河桥治理、打5大块坝地等。对无所事事的人来说,两年时间很漫长,但若想在两年内做出这么多大事实事,两年时间又实在太短。每件事情都不是特别大事,但是把所有事情集中起来就有很大很显著的效果。习近平在梁家河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之前村子里从未有过的事,每一件事都是便民惠民的事,每一件事都是身体力行、苦干实干做出来的事。充分体现了青年习近平苦干实干精神和勇于担当精神。习近平在艰苦时期的苦干实干,为百姓做实事,切实解决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解决了人民生活的后顾之忧。干在实处,取得实效,正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实写照。
2013年习总书记寄语青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习近平“从15岁刚到黄土高原时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七年来,习近平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在这七年时间里,他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在实干中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当今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很多青年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中迷失方向,我们从习近平的知青经历中学习到,年轻人要不畏困难,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经受考验,在努力实干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时就已悄然扎根,“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们可以更加系统、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内涵,更加全面、历史地认识到确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党核心的重大意义,更加深刻、直观地领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精神所在,更加具体、清晰地理解“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的执政为民情怀。习总书记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的执政为民情怀与目前的“厕所革命”是呼应的。五十年前,习近平在梁家河做知青时就进行过厕所整改,此后,从河北到福建,从浙江到上海,都一直高度重视。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三年两次重要指示“厕所革命”,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对百姓民生问题的高度关切,彰显了习总书记“民生之事无小事,民生之事一抓到底”的执政为民情怀。
青年有理想,国家才能有希望,青年有信念,民族理想才能实现。七年的知青岁月将青年习近平于黄土高原和基层百姓深深融合到了一起,其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促使他在大学毕业后果断走向穷困人民、走进基层百姓,选择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青年习近平从破旧的农村通过苦干实干走进繁华的大都市,大学毕业后又从繁华的大都市主动回到农村,其青春再次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楷模和榜样。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有大责任感和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
习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当时的严酷考验与巨大困难,准确把握了当时的时代际遇与历史潮流,在艰难的岁月里爱学习、能吃苦、有追求、办实事、重辩证、敢担当,充分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和鲜明的创新创业精神。习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告诉我们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不忘初心,励志勤学、刻苦磨炼,敢为人先,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争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见证者和全程参与者,争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实践者和奋力开拓者。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记述了40多年前总书记在梁家河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反映了青年习近平重感情、讲情义,勤于思考、善于思辨,志存高远、知行合一的品格风范。
黄土地之子:重感情、讲情义。
青年习近平是一个重感情、讲情义的人,他对群众的感情是实在的、具体的,而不是空洞的、抽象的。他把自己称作农民,把这看成很光荣的事。他和群众打成一片,无论是老汉、后生、娃娃、婆姨,他都能跟大家聊到一块儿。他办事有条理,说话有道理,群众把他看成自家人。他眼里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尊重每个人。他与人交流、谈话的时候,即使对方是再穷的人,他也全神贯注地听。
青年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这种感情,从书中可以看到很多例子。比如,年纪轻轻的他就很本能地看重中国的人情,对革命前辈很尊重。他们一帮知青刚到梁家河的一天早晨,习近平和同伴走到一户人家院子里,得知主人的老母亲——一位当年支持革命的普通妇女,因年迈过世,习近平先是客客气气地征求主人家的意见:“我们能不能进去看看”,然后进到窑洞,面向炕上老人的遗体恭恭敬敬地鞠了几个躬。只要对革命做过工作,哪怕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青年习近平都对她们怀有崇高的敬仰之情。这是一种朴素的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感情,也可以说是流淌着红色血脉的亲情。
青年习近平对人民有感情,人民对他也有感情,1975年在他离开梁家河时,一推开窑洞门,全村男女老少站满一院子自发为他送行,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村民们唯一一次看到习近平落泪,是他这时赶忙走过去搀扶一位前来送行的双腿残疾的村民。离开梁家河后,他还是念念不忘当地人民,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比如,在厦门工作时他写信给延川县委书记帮忙给村里通电;在福建省委工作时联系给村里办了所学校;他两次帮助一位患骨髓炎的村民治病,救了他一条命。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15岁时,习近平来到黄土地时也曾迷茫、彷徨,然而22岁离开时他已有了坚定的信念,那就是:“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干一切事情都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通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书中的许多事例可知,这一坚定的理念是有其情感基础的,这和他青年时代对人民的深厚情怀是一脉相承的。
豪放青年:志存高远、善于辨析。
青年习近平思想很活跃、很解放,他勤于思考、善于思辨。他头脑中新思想新观点新想法很多,有年轻人特有的激情与闯劲儿。比如,他读诗读到兴奋处,会跑到院子里大声朗诵,有时在山上劳动时也会朗诵。每每读到书中这些地方的时候,一个慷慨激昂、豪放自信的青年形象就跃然纸上。
青年习近平勤奋好学,读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这在同伴中是有口皆碑的。但重要的是他不读死书、死读书,而是带着问题读、带着思考读,有自己独特的分析对比方法。一方面,他会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和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他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也会跟别人进行讨论。这样,就历练出他思路宽广、思想活跃、善于辨析的能力。
青年习近平是一个志存高远、有远大抱负、崇尚革命英雄主义,而又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有为青年。
在陕北的7年,不论头顶上“黑帮子弟”的帽子多么沉重,青年习近平追求进步的信念执著而坚韧,他一次又一次地写入团、入党申请书,他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直至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
青年习近平在插队生活中,带头参加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学会地道的延川方言,把每件事都干得很漂亮。他在借调到赵家河大队整队时,把公窑外面又臭又脏的厕所修好了,这看似一件小事,意义却很大。他搞整队成绩出色而被提拔担任了梁家河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以满意的答卷踏上他步入政界的第一步。在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他办沼气有模有样,真把农户家的灯点亮了;他亲自下到井里带领村民打水井,解决了全村的吃水问题;他办了一个铁业社,解决了社员劳动工具的需求;他带领村民打坝地,给村里增加了几十亩耕地;他还种烤烟、办代销店、办缝纫社,等等。上世纪80年代,他从耿飚秘书的岗位决定下基层到河北正定做农村工作,也是抱着“干好了成就一番大事,干不好就在下面为老百姓做些实事”的踏实态度。
人格魅力: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青年习近平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特别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既有执行力又有很强的战略定力。
他刚上任要办铁业社,村子里的能人根栓尥蹶子不干,他通过谈心谈话,把工作做通了,铁业社的事办成了;他办沼气,从四川来陕北帮忙的技术员要回老家,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技术员最终没有半途而废;改造村里一个“二流子”,在批斗会上他不仅没有骂人家,而是一条一条说理,最后还让这个有艺术特长的“二流子”在会上唱了一曲信天游,后来,那个50多岁的“二流子”转变成了一个好社员。
青年习近平从来不说过头话,但该做的事说一不二,丁是丁,卯是卯。当时有些人当领导,裙带关系严重,把亲戚朋友照顾得很好,多吃多拿多占。青年习近平当书记后对知青、社员一视同仁,绝不用公家的资源额外照顾朋友,绝不做不公正的事,所以大家都信服他,认为他公正,没有私心。
习近平自己也说:“要当好一个村的领导,必须一碗水端平。群众最讲究的就是‘公道’二字,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哪怕一毛钱的事,你处理得不公,群众也不答应;10块钱的事,你处理得公道,群众也不会有意见。无论大事还是小事,该咋办就咋办。”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青年习近平身上体现的品格风范仍然是非常宝贵的,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
去年11月28日至今年3月17日,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续刊发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实录共19篇。为了满足社会期待,中央党校决定把这一系列采访实录结集成书,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8月17日,第一批成书出版发行,当晚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了消息。
这段时间,这部书受到了广泛的社会欢迎,目前发行已超过200万册,并且增长势头强劲。这部书之所以如此受到欢迎,主要在于人民领袖成长的独特魅力、在于崇高思想精神的独特魅力、在于生动感人故事的独特魅力。作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的忠实读者,我抱着一颗虔诚的心研读全书,深受教育,深受感动,我谈几点体会。
一是七年的知青岁月,锻造了习近平总书记刚毅坚定、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格。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梁家河。他与几个知青一起住窑洞、点煤油灯、睡土炕;窑洞里跳蚤很多,他被咬得浑身都是包;一开始,不会干农活,就跟着老乡学,老乡咋干,他就咋干。从种地到拉煤,从打坝到挑粪,插队那些年,几乎什么活都干过。梁家河的插队生活,不仅让青年习近平练就了强健的体魄,还学会了“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样样都行”的生活技能。多年后他回忆道,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几年中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了村里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他说:“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二是七年的知青岁月,培育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群众、爱民为民的家国情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展开一幅幅青年习近平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历史画卷。总书记曾经回忆道:“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当村支书时,他带领群众在梁家河打出了第一口深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代销店、磨房,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打建了至今仍是梁家河村最好的淤地坝。多年后总书记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是七年的知青岁月,铸就了习近平总书记不变的“初心”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生动再现了一位涉世不深、质朴厚道的青年成长为一名信念坚定、果敢担当的党员领导干部的历史过程。作为老一代革命家的后代,习近平总书记从小受到的革命家庭教育熏陶,传承着红色基因。梁家河的7年磨练,他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转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7年中,他矢志不移,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终于得以入团、入党,并担任梁家河村大队支部书记。他在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写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四是七年的知青岁月,养成了习近平总书记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为他积淀厚重广博的文化素养奠定了扎实基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青年习近平带着沉甸甸的一木箱子书下乡来到梁家河,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读书,跑几十里山路借书以及带领大家读书的情节。据北京知青孔丹回忆:插队期间,劳动是艰苦的,生活是艰难的,好在政治上还是平稳的,书还是可以读的,读书的时间也是有的。总书记当年读的书很多,主要是政治、经济和文学类书籍。受访者曹谷溪回忆说:“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他从来没有忘记博览群书。在土窑洞里的煤油灯下,每天他都要读书到深夜。据我所知,上大学前,他就三遍通读《资本论》,写了厚厚的18本读书笔记!”。受访者北京知青戴明说:“在梁家河那段艰苦的日子里,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我和近平都看过一部书,对我而言,大概就是读过了,了解了历史,丰富了知识。而对近平来说,他就会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总书记自己曾说:“在德国,我讲了自己读《浮士德》的故事。那时候,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读书学习成为总书记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的生活爱好和精神追求。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养成了他特有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积淀了厚重广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历史素养和理论素养。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让我们从历史和生活的层面,生动、真切地分享了习近平总书记一段极其重要的人生经历。我们由衷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有深刻的实践基础、群众基础的,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7年知青岁月,为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青年树立了可亲可近可敬可信的光辉榜样,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心中应该珍藏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确实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生动范本,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提高党性修养、提升政治能力的鲜活教材。
当前,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全党全国上下热切期盼。我们要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同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增强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感情认同,提高政治能力,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优异工作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习近平总书记与当代大学生心贴心,总书记对青年学生无限关爱、寄予厚望,当代大学生由衷拥护、爱戴党的领袖。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追寻他的青春足迹、奔赴延安开展“青春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回信,勉励他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总书记的这一回信及勉励南开大学新入伍大学生“淬炼成钢,书写绚烂、无悔的青春篇章”的回信,与风靡全国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下简称《岁月》)一道,引起了强烈反响,菁菁校园中掀起了学习青年习近平的热潮。
《岁月》是绽放青春光芒的党史宝典和充溢真理光辉的精神宝藏。学习这本书,可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众口述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总书记四十多年前的梁家河峥嵘青春,具有无比强大的感染力感召力,跨越历史时空共振共鸣,震撼心灵洗礼精神,像磁铁般深深吸引着当代大学生,照亮着莘莘学子把激昂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征程。
一曲嘹亮的青春之歌,生动揭示了青春成长规律。
同人民一起奋斗是亮丽青春的厚重底色。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无论时代场景如何变化,与祖国共成长、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路,都是青春永恒的主题。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与当地百姓“一块吃、一块住、一块干、一块苦”,当了整整七年农民。上山下乡,是那个时代所要求的知识青年的人生选择。习近平接受艰巨挑战,一步一步迈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将青春燃烧在了革命圣地广袤的黄土地上。青年习近平的苦难辉煌,为“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做了最好注脚。
理想信念是青春远航的动力引擎。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他以实践做出了诠释。即便作为“黑帮子弟”处境艰难,但他坚持追求真理和进步,始终对党充满信心,矢志要为群众办实事。与他同窑洞住过的雷平生说,习近平有强烈的使命感,在农村的7年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正因如此,习近平先后8次写入团申请书,先后10次写入党申请书,不屈不挠,饱经周折方入团入党。理想信念犹如定海神针。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青年习近平已经把理想信念深深地内化于心,外化成行。当身边的知青或当兵、或招工、或推荐上大学,一个个相继离开梁家河,只剩下他一个人,他还能从容淡定,奋发作为。因为他把自己看作了黄土地的一部分,立志改变梁家河的旧面貌。
艰难困苦是砥砺青春的“磨刀石”。逆境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意志和追求。青年习近平面对的苦与难无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正如一位受访者说的:“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自然环境、劳动环境、生活环境乃至政治环境风霜刀剑严相逼下,他毫不气馁,不怨天尤人,而是砥砺前行,从15岁刚来到黄土地时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2013年总书记寄语青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细品《岁月》,青年学子无疑会对这段话有更感性深刻的体悟。
勤学实干、创新创造是青春飞扬的通行证。习近平在梁家河“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读书”,渴求知识,崇学尚读,留下了许多好读书善读书的佳话轶事,如煤油灯下熏面看书,走三十多里山路借书。他的博学多识赢得了村民的尊重。在梁家河的几年里,他一直苦干实干,同他一起劳动过的王宪平说“很卖力气,肯吃苦,一点儿都不惜力”,因而被誉为“好后生”。当上村支书后,他大刀阔斧地抓生产,组织农民打坝打井,改革创新生产组织方式,设立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点、磨坊,在全省率先引进沼气新技术,实干苦干创新干,让全村较短时间内就焕发勃勃生机,也让自己的青春在梁家河格外熠熠发光。
一幅壮美的历史画卷,生动诠释了人民领袖锻铸“根”“源”
深深扎根中国大地。《岁月》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黄土高原,在山沟沟里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历史画卷。7年的岁月,让他更加深入了解了国家的现实状况和最底层农民的生存状况,真切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冷暖甘苦,扎深了根基,接足了地气。习近平总书记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如果说上山下乡是时代使然,那么,他在读完大学在中央军委机关上班后,又到县里工作则是主动的自觉的选择。历史地看,基层沃土确乎成了青年习近平练就过硬本领、淬炼坚强党性的“大熔炉”。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模板20篇)篇五
读总书记的七年,学他的勤学苦读。总书记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尽管条件艰苦,但总书记从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甚至是“痴迷”阅读,有一点点空闲时间就坐下来看书,读书成瘾。作为青年的我们,更要多读书,读书可以汲取知识、改变思考、开阔眼界,可以使自己在工作中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可以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采,充满情趣。
读总书记的七年,学他的敢于担当。因为公道正派,头脑灵活,又肯干,被大家推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办沼气、打水井、办铁业社,积极作为,心系群众,干了许多好事。作为正处于成长时期的我们,更要学会担当,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工作和生活,养成遇事沉着冷静,即使事务再紧急,也要条分缕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读总书记的七年,学他的志存高远。曾任延川县文安公社知青专干的刘明升说:“近平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王燕生说:“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总书记寄语青年人,忠于祖国不负时代,勉励青年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放飞青春梦想。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鞭策,要牢记在心,付诸于行,扣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在强国逐梦的新征程上绽放光彩。
今年×月,我认真读了遍《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平实朴素的文字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和艰辛的成长历程。近日,我再次研读了这本书,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书中彰显着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光辉,犹如精神宝藏和磅礴力量,进一步激发了我做好本职工作、服务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激情和热情。
党性是共产党人的灵魂,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这是一本关于共产党人党性论的鲜活教材。总书记是当年“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七年艰苦岁月,他始终坚守梁家河,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八份入团申请书、十份入党申请书,即便是在个人处境极为艰难的条件下,总书记始终没有放弃追求进步,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而是对党组织的执着却越发醇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新修改的党章首次把乡村振兴战略写入其中,这是我们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我们要向总书记看齐,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更加自觉地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更加自觉地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党性和人民性是内在统一的,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利益就是党的利益。这是一本身体力行践行宗旨意识的生动教材。总书记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把蓝色大衣送给上师范的武晖,把粮票和钱悄悄地压在房东碗底下,把一切有用的东西都送给讨吃老汉……他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儿子”“普通农民”“老陕”,忧民爱民为民惠民的情怀深厚真挚、令人感动。知青雷平生说,“在电视上每每看到已经担任党的总书记的近平,依然对困难群众自然而然地流露真情,我就有很多感慨,知道这种真情来自他当年在梁家河上山下乡的经历,来自他人知青时代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他一再强调扶贫要攻坚,扶贫要精准,就是因为他曾经是一名农民,他很理解、很懂农民”。梁河家村民石春阳说,“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我们要学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践行群众路线,把农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作为各项“三农”政策举措的试金石,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发挥农民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交出无愧于农民群众的时代答卷。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政党要走在时代前列,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指导”。青年习近平到陕北插队,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在低矮昏暗的窑洞里,研读了《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了大量政治、哲学、军事、外交、文学等领域的书籍,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知青雷平生说,“近平读哲学书籍,主要还是读马列主义哲学。他下了很大功夫去阅读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梁家河老乡说,“近平读书有‘书瘾’”“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都始终贯彻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精准思维等,这是总书记长期注重学习的积淀和升华。思想贫困往往源自理论贫困,而理论贫困往往由于疏于学习。我们要学习总书记科学的理论思维,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坚决贯彻者,使我们的“××”工作理念、思路、方法顺应时代潮流、适应人民意愿、符合客观规律,才能使乡村振兴的各项举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惠及百姓。
实践是理论之源。总书记曾说,陕北七年生活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他担任梁家河村支书的两年里,带领村民建沼气,方便了群众做饭照明;带领村民打井,解决了生活用水、便利了农田灌溉;创办铁业社,解决了社员劳动工具的需求;办代销点,方便了社员的日常生活……梁家河村民王宪平讲,“不管多累多苦,近平能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这七年是苦干实干的七年,生动诠释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实现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的伟大成就。马克思说,“一打纲领不如一个实际行动。”我们要学习总书记要学习坚韧的务实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实字当头、干字为先,立足基层、大胆探索、把自己的青春梦想融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业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为实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青年习近平十分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与总书记住同一孔窑洞的戴明讲,“我和近平都看过一部书,是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书名虽然是‘简编’,但实际是厚厚四大本。对我而言,大概就是读过了,了解了历史,丰富了知识。而对于近平来说,他就会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习近平总书记去四川学习沼气池建造,他不光学习技术,还去峨眉山向出家人学习,学习佛教道教的思想精华。知青黑荫贵讲,“峨眉山普贤菩萨所讲的佛学思想,就是知和行。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很多东西,他的很多讲话,也强调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与他对历史知识“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史鉴今,以史资政,以史励人。我们要从这本书中学习总书记的历史观,把学习党史、国史作为持之以恒的必须课,深刻体会、自觉继承、大力发扬优良传统,从中获得精神鼓舞、陶冶道德情操、培养浩然正气,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结合本职工作学习“××”发展史、××政策史、××演变史,充分发挥历史对“××”理论创新的推动作用、对决策的资政作用、对××发展的促进作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统一,既要继承和弘扬历史,又要倡导和塑造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当上村支书后,大刀阔斧地抓生产,组织农民打坝打井,改革创新生产组织方式,设立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点、磨坊。梁家河村民石春阳讲,“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国家以粮为纲,一切以粮食生产为中心,近平搞这些副业,是有一定风险的,很容易被扣帽子”“他这个人,心里装着老百姓,又有一股闯劲,他克服困难,最终还是把事情办成了。”梁家河村民说,“当时村里一些老年人比较保守,对新鲜事物比较抵触。近平给他们做思想工作”。特别是习近平到四川遂宁等地学办沼气技术,试验了多种土质构造,分析不同土质建造沼气池的方法,才打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全党同志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惟进取,故日新。我们要深刻体悟总书记的时代精神,做改革创新的拥护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在推进“××”事业中切实贯彻新理念、积极探索新途径,才能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业现代化的新局面、实现××发展的新跨越。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在梁家河的七年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正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知青雷平生讲,“近平思路宽广,思想活跃,分析问题能力很强。”针对陕北良田不足问题,他重视打淤地坝和农田基本建设,提高了当地粮食产量;针对妇女劳动强度大问题,他开办缝纫社,解放了妇女劳动力,满足了村民日常需求;针对村民饮水不便、水质不好问题,他帮助村里打深口井,亲自站在冰水里挖泥土和石头;针对运输工具不足问题,他置办机械设备开磨坊,把毛驴腾出来用于生产运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包括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等等。通过研读这本书,我们要进一步增强问题意识,提高发现问题的敏锐性、正视问题的客观性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作为“××”战线上的年轻同志,我们要注重加强“××”领域尤其是××发展重大关键问题研究,为形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尽智竭力。
担当精神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是人民的期盼,是改革的要求。梁家河村民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近平敢担当,能做事,总是为村里着想。在当村支书之前,他就对村里很很多规划和想法”。针对有人断言“沼气池过不了秦岭”,习近平鼓励战友们说“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他既当指挥员又是技术员。敢担当才能办大事、成伟业、为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与总书记为民族、为人民、为党敢于担当的精神气概密切相关。作为“三农”战线的青年同志,我们要强化责任担当意识,面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难题,敢于碰硬、知难而进,在责任面前不推诿,在矛盾面前不回避,关键时刻顶得上、立得住。
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重温这本书,我进一步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智慧、理论思维、战略眼光和时代精神。我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推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用真实的历史细节,生动地再现了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为当代青年励志成才提供了鲜活教材。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过程,让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升华。我谈三点学习体会,跟大家分享交流:
一是要敢于吃苦。作为青年必须要培养不畏艰难困苦的气概和精神,在艰难困苦中锤炼成长。
二是乐于吃苦、善于吃苦。我们要以总书记为榜样,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形成拼搏奉献的良好氛围。
三是不忘吃苦。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告诉我们,只要经受了艰难困苦,锤炼了意志和顽强的品质,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都能处变不惊、应对自如,当代青年必须学好吃苦这个人生必修课。
我将以青年习近平为榜样,学习总书记“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的精神,使自己不断成长、前行。
2月24日,xx地税局一分局全体干部职工在区局四楼会议室集中学习《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选载“陕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学习过程中,一分局干部职工了解到:1969年1月13日,习总书记背负行囊,与北京市其他学校的知青同乘一趟知青专列奔赴陕北延安农村,开始了上山下乡的艰苦历程。
习近平同志在陕北插队的过程中,让人影响深刻的是首先要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吃不好、住不好、睡不好、劳动强度大,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知青来说,这是一种磨练。青年习近平将青春燃烧在了广袤的黄土地上,他的从容淡定,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在习总书记身上得到完美的诠释。也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习近平同志的思想有了变化、与老乡接触多了,劳动也习惯了,像农村人一样干活,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的升华,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劳动的效率也越来越高。
通过本次学习,xx分局干部职工切实地感受到青年习近平成长过程中保持的那种合格党员吃苦在前、任劳任怨的优秀品质。字里行间中,遥不可及的大国领袖形象一下子变得亲切具体、可触可感,书中当年生活的场景以及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让干部职工深受教育和感染,习总书记是我们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为纳税人服务能力的活教材、活榜样。
作为税务干部,我们深刻认识到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要更深入、更细致,从故事里找差距、找方法、找力量,自觉用领袖的思想、精神、干劲武装自己,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不断地锤炼自己,提升自己。见贤思齐,以习近平总书记为学习榜样,抓住“学习”这个牛鼻子,发扬“挤”和“专”的精神,把为纳税人服好务、办好事作为不变的精神追求,认真破解纳税人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要像习近平总书记一样给自己定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在有限的时间里立足自身岗位,踏实工作,挥洒汗水,为推进税收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
近日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翻开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从书中我得知,知青岁月,那是段激情燃烧又五味杂陈的一个历史时期,有苦、有泪、有心酸、有彷徨、也有人生的历练与厚重。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做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作为新一代青年人,我们生长在新中国新社会,无法真正了解那个时期的艰苦与奋斗,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有幸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和成长空间,但也面临着来自社会的无形的压力,工作、婚姻、生活等摆在我们面前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青年人一定要认清自我,坚定自我信念,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要被众多诱惑所蒙住双眼,要立足岗位、主动作为、积极实践、接受磨砺,敢于吃苦,勇敢担当。
那个时代的环境是艰苦的,无疑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是幸运的,生活的条件以及展示自己的机会等等,因此我们更应该坚定自我信念,努力提升自我价值,有朝气敢想敢干。虚心学习那个时代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发扬继承老一辈革命优良传统,遇到困难不要气馁,不回避,积极想办法解决,保持一颗乐观的心,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在工作中要敢于挑战自我,敢于尝试,破旧立新,推陈出新。展示新时代青年人的风貌,干出一番成绩,回报祖国社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记述了40多年前总书记在梁家河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反映了青年习近平重感情、讲情义,勤于思考、善于思辨,志存高远、知行合一的品格风范。
黄土地之子:重感情、讲情义。
青年习近平是一个重感情、讲情义的人,他对群众的感情是实在的、具体的,而不是空洞的、抽象的。他把自己称作农民,把这看成很光荣的事。他和群众打成一片,无论是老汉、后生、娃娃、婆姨,他都能跟大家聊到一块儿。他办事有条理,说话有道理,群众把他看成自家人。他眼里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尊重每个人。他与人交流、谈话的时候,即使对方是再穷的人,他也全神贯注地听。
青年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这种感情,从书中可以看到很多例子。比如,年纪轻轻的他就很本能地看重中国的人情,对革命前辈很尊重。他们一帮知青刚到梁家河的一天早晨,习近平和同伴走到一户人家院子里,得知主人的老母亲——一位当年支持革命的普通妇女,因年迈过世,习近平先是客客气气地征求主人家的意见:“我们能不能进去看看”,然后进到窑洞,面向炕上老人的遗体恭恭敬敬地鞠了几个躬。只要对革命做过工作,哪怕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青年习近平都对她们怀有崇高的敬仰之情。这是一种朴素的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感情,也可以说是流淌着红色血脉的亲情。
青年习近平对人民有感情,人民对他也有感情,1975年在他离开梁家河时,一推开窑洞门,全村男女老少站满一院子自发为他送行,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村民们唯一一次看到习近平落泪,是他这时赶忙走过去搀扶一位前来送行的双腿残疾的村民。离开梁家河后,他还是念念不忘当地人民,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比如,在厦门工作时他写信给延川县委书记帮忙给村里通电;在福建省委工作时联系给村里办了所学校;他两次帮助一位患骨髓炎的村民治病,救了他一条命。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15岁时,习近平来到黄土地时也曾迷茫、彷徨,然而22岁离开时他已有了坚定的信念,那就是:“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干一切事情都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通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书中的许多事例可知,这一坚定的理念是有其情感基础的,这和他青年时代对人民的深厚情怀是一脉相承的。
豪放青年:志存高远、善于辨析。
青年习近平思想很活跃、很解放,他勤于思考、善于思辨。他头脑中新思想新观点新想法很多,有年轻人特有的激情与闯劲儿。比如,他读诗读到兴奋处,会跑到院子里大声朗诵,有时在山上劳动时也会朗诵。每每读到书中这些地方的时候,一个慷慨激昂、豪放自信的青年形象就跃然纸上。
青年习近平勤奋好学,读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这在同伴中是有口皆碑的。但重要的是他不读死书、死读书,而是带着问题读、带着思考读,有自己独特的分析对比方法。一方面,他会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和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他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也会跟别人进行讨论。这样,就历练出他思路宽广、思想活跃、善于辨析的能力。
青年习近平是一个志存高远、有远大抱负、崇尚革命英雄主义,而又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有为青年。
在陕北的7年,不论头顶上“黑帮子弟”的帽子多么沉重,青年习近平追求进步的信念执著而坚韧,他一次又一次地写入团、入党申请书,他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直至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
青年习近平在插队生活中,带头参加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学会地道的延川方言,把每件事都干得很漂亮。他在借调到赵家河大队整队时,把公窑外面又臭又脏的厕所修好了,这看似一件小事,意义却很大。他搞整队成绩出色而被提拔担任了梁家河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以满意的答卷踏上他步入政界的第一步。在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他办沼气有模有样,真把农户家的灯点亮了;他亲自下到井里带领村民打水井,解决了全村的吃水问题;他办了一个铁业社,解决了社员劳动工具的需求;他带领村民打坝地,给村里增加了几十亩耕地;他还种烤烟、办代销店、办缝纫社,等等。上世纪80年代,他从耿飚秘书的岗位决定下基层到河北正定做农村工作,也是抱着“干好了成就一番大事,干不好就在下面为老百姓做些实事”的踏实态度。
人格魅力: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青年习近平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特别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既有执行力又有很强的战略定力。
他刚上任要办铁业社,村子里的能人根栓尥蹶子不干,他通过谈心谈话,把工作做通了,铁业社的事办成了;他办沼气,从四川来陕北帮忙的技术员要回老家,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技术员最终没有半途而废;改造村里一个“二流子”,在批斗会上他不仅没有骂人家,而是一条一条说理,最后还让这个有艺术特长的“二流子”在会上唱了一曲信天游,后来,那个50多岁的“二流子”转变成了一个好社员。
青年习近平从来不说过头话,但该做的事说一不二,丁是丁,卯是卯。当时有些人当领导,裙带关系严重,把亲戚朋友照顾得很好,多吃多拿多占。青年习近平当书记后对知青、社员一视同仁,绝不用公家的资源额外照顾朋友,绝不做不公正的事,所以大家都信服他,认为他公正,没有私心。
习近平自己也说:“要当好一个村的领导,必须一碗水端平。群众最讲究的就是‘公道’二字,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哪怕一毛钱的事,你处理得不公,群众也不答应;10块钱的事,你处理得公道,群众也不会有意见。无论大事还是小事,该咋办就咋办。”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青年习近平身上体现的品格风范仍然是非常宝贵的,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了学了,从按照要求读,到自觉自愿读,到最后手不释卷。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的成长历程和青春实践,他在那个时期的所思所悟所为,他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光芒,深深地震撼了我、感染了我、教育了我,受益良多。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本人工作实际,谈几点初步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20多人的真实回忆和深情讲述,质朴而生动的语言,一个个看似平淡但有血有肉的故事,仿佛跨越时空,把我们带回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段激情燃烧而又峥嵘蹉跎的年代。“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当年的习近平,身处其中却又那么与众不同。越是艰难困苦的环境条件,越能体现出青年时代的习近平“坚硬如钢、矢志为民”的特质:
一是能坚忍,肯吃苦。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农村劳动期间,其父母正处于被迫害、审查当中,他本人也背负着“黑帮子弟”的压力,而且初到梁家河的时候,对艰苦农村生活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但他能够很快调整好了自己,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等几大关口,与当地农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一样的农活,真正在农村扎下了根,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了一体。
二是爱学习、有信念。在陕北农村艰苦环境中,尤其是知青的两大出路“征兵、招工”对他来说都是奢望的时候,习近平依然没有放弃对自己精神世界的提升、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他随身携带着两大箱子书,数年如一日保持着刻苦学习的习惯,常常看书到半夜。在其他很多人专注于满足口腹之欲时,他痴迷于学习和思考,为今后在更大舞台发挥更重要作用奠定了扎实基础。2002年他的《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曾这样写到“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三是重实干、敢担当。“近平干活跟咱农村人一样”、“近平教我写字”、“近平帮我找猪”,这些话出自陕北老乡之口,自然实在,但处处体现着青年习近平的不凡。当年的习近平就是靠着这一桩桩“小事”,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心。当选梁家河村支书后,他带领群众办沼气、打井、种烤烟、办铁业社、代销店、河桥治理、打坝地,一件件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小事”,让梁家河至今受益。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有这么一句话,“梁家河的经历让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根基深深扎在中国最广阔的土地上,扎在最广阔的人民群众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自己也说过,“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习近平总书记与陕北农民交朋友,一交就是一辈子,他深刻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国农村的真实情况,他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和理论,正是在汲取基层农村丰富营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的壮大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精髓,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我们党的重要工作方法。
掩卷沉思,我经常扪心自问,我们和青年时期的习总书记的差距到底在哪里?的确“时位在移人”。作为一名×0后的××级干部,我出生于改革开放的时代,成长于经济体制不断改革、社会结构加速调整、利益格局快速变化、群体诉求日益多元的时期,特定的出生背景和成长经历,决定了我们这一代主体意识强、竞争意识强、民主意识强,但抵御挫折的能力弱、团结协作的能力弱、真抓实干的能力弱。读完这本实录,我时常想,如果是在习总书记当年所处的艰苦环境下,我会成为一种什么样的人,能不能做到脚踏实地为农民群众做一些事情。真正向青年时代的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加强党性锻炼、磨练意志品质、强化作风建设、对于我们这一代是多么需要而迫切、多么重要而现实,应当成为我们毕生的努力和追求。
部里一贯高度重视干部深入农村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多年坚持组织“百乡万户调查”和青年干部“接地气、察民情”活动,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我还曾受部里委派,于20××—20××年间,到××省××县××局进行挂职锻炼,使我有机会真正接触到了基层的工作状态、基层的工作方式,体会到了基层的不易。我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凡是我能想到的,基层干部往往都能想到;基层干部能做到的,好多地方我却做不到。比比他们我经常想,我能够而且还在农业部工作,并不是天生注定、也不是天赋异禀,往往只是机遇和选择的不同、境遇和环境的差异。基层有着深厚的土壤养分,群众有着丰富的经验智慧。作为一名部机关青年干部,不能沾沾自喜、固步自封,简单地做“记录员”和“传声筒”,而是要虚心向农民学习、拜群众为师,在深入基层实践、在感知群众冷暖中总结工作经验、汲取新鲜营养。要善于在调研中发现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带有普遍重大意义的重大政策问题和制约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从群众的意见中分析我们工作利弊得失、积极思考改进措施和对策建议。
“人之贵,在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面对新的时代使命和时代要求,作为一名青年农业干部,我们现在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不能仅仅只为书中的故事所感动,为习总书记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更重要的是要把认识的提高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作为渔业渔政管理局的一员,我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懂渔业。在认真学习国家关于推进三农发展重要政策、深入领会渔业转方式、调结构和绿色发展政策要义、准确掌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渔业发展总体规律和工作重点的同时,积极利用各种机会,走出机关大楼,进渔港、上渔船、下鱼塘,深入了解基层渔业实际情况,真正发现基层渔业工作的闪光点,学习总结广大渔民群众的智慧经验,切实提高服务渔业渔民本领和政策研究水平,做到“深情洒在大海上,政策出在池塘边”。
二是要爱渔区。渔区渔村是广大渔民的家,更应该成为我们渔业工作者的家。作为青年农业干部,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广大渔区渔村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在不断深入渔区渔村的过程中,把是否有利于保护渔区渔村传统文化、是否有利于推进渔区渔村社会建设,是否有利于维护渔区渔村和谐稳定,是否有利于促进渔区渔村振兴发展,作为我们制定实施各项渔业政策举措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是要爱渔民。始终把“为渔民服好务”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共享发展的理念,把维护渔民权益与增进渔民福祉为我们工作的主旨,保护渔民合法捕捞权和养殖权,保障渔民发展权益、尊重渔民经营自主权和首创精神,激发广大渔民群众创新、创业和创造活力,真正让渔民成为渔业现代化进程的积极参与者与直接受益者。要学会换位思考,充分体谅基层的困难,充分倾听基层的诉求和意见,地方提出的要求,能办的要做到尽快办,有难度的要积极争取创造条件尽量办到,不能办的事情,要耐心做好解释说明,并共同研究寻求解决办法。真正为基层和渔民服好务,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向青年时代的习总书记学习,坚持一颗对渔业、对渔村、对渔民的赤诚之心,做一名渔业发展的开拓者、渔村振兴的推进者、渔民群众的守护者,以实际行动,为现代渔业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近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广大读者一致好评。这是探寻党的领袖成长足迹的珍贵实录。习近平总书记是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培养下、在共和国旗帜下成长起来的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是从黄土高原最基层的农村一线党支部书记干起、一步步历练成长起来的深受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爱戴的领袖。《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撷取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x月至1975年10月的七年知青岁月,生动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艰难磨砺和丰富实践中的成长历程,直观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的深厚历史逻辑、实践基础、人民意愿。
这是指导广大党员干部淬沥党性的生动范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寄语青年朋友,“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习近平总书记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诠释了如何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1969年x月,习近平总书记时年15岁,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与当地农民一同吃粗粮、住窑洞、睡土炕、干农活。当时的陕北农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不仅食品匮乏、饮水困难、环境恶劣、卫生条件极差,而且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比较陈旧。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就在这样极度困难的环境中,经受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七年艰辛磨炼,不仅真实而深刻地了解了中国农村和中国社会,也锻造了极为坚强的意志品质,铸就了高尚的人格精神,系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及感受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及感受。《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不仅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也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坚定理想、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
近日,我认认真阅读了《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使我接受了一次全面的党性修养和心灵的洗礼。该书生动反映了总书记总书记在艰难磨砺和丰富实践中的成长历程,直观展现了总书记总书记青年时期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深刻揭示了总书记总书记成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的深厚历史逻辑、实践基础、人民意愿。作为一名基层组织人事干事,今后,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锤炼工作作风,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发挥作用。
把学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学总书记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把学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学习贯彻总书记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总书记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脉络、实践根基和精髓要义,更加深刻地领悟总书记总书记成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进一步增强敬仰核心、信赖核心、跟随核心、维护核心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把学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坚持砥砺党性修养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总书记总书记是当年“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七年的艰苦岁月,总书记总书记坚守梁家河,在养育了中国革命的黄土地上,经受了曲折经历和艰苦磨砺的考验,始终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始终怀抱“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紧地连在一起。要进一步从总书记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中汲取理想信念、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的丰厚养分,以总书记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总书记总书记看齐,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坚守本色,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
把学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与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锤炼工作作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总书记总书记插队在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这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之一。对此,总书记总书记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艰苦劳动中,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冬天冰凉刺骨的泥水照样蹚,劳动中手掌起泡流血也在所不惜,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种种考验,历经了七年的磨砺成长。在闭塞荒凉的黄土高原,总书记总书记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同时,从没忘记学习和思考,坚持博览群书,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山上放羊时学,干活休息时学,曾为借一本书能跑30多里路。读马列、读历史、读政治、读文学,积淀了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当今时代,我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已经大为改善,更要学总书记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不断磨炼意志、品格和能力,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勇于经受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形成拼搏奉献、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记述了40多年前总书记在梁家河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反映了青年习近平重感情、讲情义,勤于思考、善于思辨,志存高远、知行合一的品格风范。
黄土地之子:重感情、讲情义。
青年习近平是一个重感情、讲情义的人,他对群众的感情是实在的、具体的,而不是空洞的、抽象的。他把自己称作农民,把这看成很光荣的事。他和群众打成一片,无论是老汉、后生、娃娃、婆姨,他都能跟大家聊到一块儿。他办事有条理,说话有道理,群众把他看成自家人。他眼里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尊重每个人。他与人交流、谈话的时候,即使对方是再穷的人,他也全神贯注地听。
青年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这种感情,从书中可以看到很多例子。比如,年纪轻轻的他就很本能地看重中国的人情,对革命前辈很尊重。他们一帮知青刚到梁家河的一天早晨,习近平和同伴走到一户人家院子里,得知主人的老母亲——一位当年支持革命的普通妇女,因年迈过世,习近平先是客客气气地征求主人家的意见:“我们能不能进去看看”,然后进到窑洞,面向炕上老人的遗体恭恭敬敬地鞠了几个躬。只要对革命做过工作,哪怕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青年习近平都对她们怀有崇高的敬仰之情。这是一种朴素的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感情,也可以说是流淌着红色血脉的亲情。
青年习近平对人民有感情,人民对他也有感情,1975年在他离开梁家河时,一推开窑洞门,全村男女老少站满一院子自发为他送行,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村民们唯一一次看到习近平落泪,是他这时赶忙走过去搀扶一位前来送行的双腿残疾的村民。离开梁家河后,他还是念念不忘当地人民,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比如,在厦门工作时他写信给延川县委书记帮忙给村里通电;在福建省委工作时联系给村里办了所学校;他两次帮助一位患骨髓炎的村民治病,救了他一条命。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15岁时,习近平来到黄土地时也曾迷茫、彷徨,然而22岁离开时他已有了坚定的信念,那就是:“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干一切事情都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通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书中的许多事例可知,这一坚定的理念是有其情感基础的,这和他青年时代对人民的深厚情怀是一脉相承的。
豪放青年:志存高远、善于辨析。
青年习近平思想很活跃、很解放,他勤于思考、善于思辨。他头脑中新思想新观点新想法很多,有年轻人特有的激情与闯劲儿。比如,他读诗读到兴奋处,会跑到院子里大声朗诵,有时在山上劳动时也会朗诵。每每读到书中这些地方的时候,一个慷慨激昂、豪放自信的青年形象就跃然纸上。
青年习近平勤奋好学,读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这在同伴中是有口皆碑的。但重要的是他不读死书、死读书,而是带着问题读、带着思考读,有自己独特的分析对比方法。一方面,他会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和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他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也会跟别人进行讨论。这样,就历练出他思路宽广、思想活跃、善于辨析的能力。
青年习近平是一个志存高远、有远大抱负、崇尚革命英雄主义,而又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有为青年。
在陕北的7年,不论头顶上“黑帮子弟”的帽子多么沉重,青年习近平追求进步的信念执著而坚韧,他一次又一次地写入团、入党申请书,他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直至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
青年习近平在插队生活中,带头参加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学会地道的延川方言,把每件事都干得很漂亮。他在借调到赵家河大队整队时,把公窑外面又臭又脏的厕所修好了,这看似一件小事,意义却很大。他搞整队成绩出色而被提拔担任了梁家河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以满意的答卷踏上他步入政界的第一步。在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他办沼气有模有样,真把农户家的灯点亮了;他亲自下到井里带领村民打水井,解决了全村的吃水问题;他办了一个铁业社,解决了社员劳动工具的需求;他带领村民打坝地,给村里增加了几十亩耕地;他还种烤烟、办代销店、办缝纫社,等等。上世纪80年代,他从耿飚秘书的岗位决定下基层到河北正定做农村工作,也是抱着“干好了成就一番大事,干不好就在下面为老百姓做些实事”的踏实态度。
人格魅力: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青年习近平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特别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既有执行力又有很强的战略定力。
他刚上任要办铁业社,村子里的能人根栓尥蹶子不干,他通过谈心谈话,把工作做通了,铁业社的事办成了;他办沼气,从四川来陕北帮忙的技术员要回老家,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技术员最终没有半途而废;改造村里一个“二流子”,在批斗会上他不仅没有骂人家,而是一条一条说理,最后还让这个有艺术特长的“二流子”在会上唱了一曲信天游,后来,那个50多岁的“二流子”转变成了一个好社员。
青年习近平从来不说过头话,但该做的事说一不二,丁是丁,卯是卯。当时有些人当领导,裙带关系严重,把亲戚朋友照顾得很好,多吃多拿多占。青年习近平当书记后对知青、社员一视同仁,绝不用公家的资源额外照顾朋友,绝不做不公正的事,所以大家都信服他,认为他公正,没有私心。
习近平自己也说:“要当好一个村的领导,必须一碗水端平。群众最讲究的就是‘公道’二字,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哪怕一毛钱的事,你处理得不公,群众也不答应;10块钱的事,你处理得公道,群众也不会有意见。无论大事还是小事,该咋办就咋办。”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青年习近平身上体现的品格风范仍然是非常宝贵的,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
一枝一叶总关情。
陕西,亦泛称“三秦”。三秦大地,自古兵家必争。一者“三秦天府之国”,二者“三秦饶俊异”,物阜民丰、人杰地灵。陕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西安历史上曾是13个朝代的国都和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华历史上最辉煌的周秦汉唐时代,均与陕西有关。厚重的历史文化,养育了朴厚的人民。习近平初到梁家河插队落户,他就想:“黄土高坡曾养育了我的父辈,她也一定会以自己宽大的胸襟接纳我这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事实也正是如此,黄土高坡不仅接纳了习近平,磨砺了他坚定的意志品质,更养成了他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同样有着知青经历的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梁家河村是习近平总书记下乡插队、担任过党支部书记的地方,是对他确立世界观、选择人生道路、磨砺意志产生很大影响的地方,也是他向全世界用以诠释中国梦的地方。在这里,总书记形成了热爱人民、服务群众的思想,形成了崇尚科学、尊重规律的意识,形成了保护生态、坚守底线的观念。总书记告诫大家,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他多次强调:“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第二故乡,我时刻铭记陕北人民的养育之情。”
是啊,不忘人民养育情,“人民”二字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永远占据最重要的位置。陕北人民的养育之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作为一名共产党人的自觉担当,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之根本所在。娄勤俭说,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为他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
在陕北农村,习近平总书记与乡亲们一起苦、一起干,建立起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了为人民办实事的理想。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多次提到“人民”,讲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时,深情地说:“当年我离开梁家河,人虽然走了,但是心还留在这里。那时候我就想,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从政,就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大洋彼岸的西雅图出席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时,动情地说:“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后来,我当上了这个村子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我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娄勤俭随同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这次访问,他感慨良深:总书记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因为在梁家河的时候,“人民”这两个字就深深地刻在他的心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陕西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自觉把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作为引领全省发展的根本遵循。娄勤俭表示,陕西省将认真组织党员干部扎实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结合工作实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绿色惠民、协同共享、开放融合战略,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补齐短板,积极培育新动能、打造新支柱,推动陕西发展站上新的起点。
陕西省省长胡和平在接受采访时,手边就放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他说,原来《学习时报》的连载我都剪下来留着,现在出了书,学习起来就更方便了。这本书能让我们更真切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领袖,是如何成长起来的。我们要通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激发我们昂扬奋进,以更好的工作实绩回报总书记对陕西的期望和关怀。
苟日新,日日新。
当记者谈起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的知青岁月,梁家河村民武晖说:“习近平是当年知青中最小的一个,我只比他小一岁。我对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富有创新精神,工作中敢负责敢担当。”拿着手中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他感慨万千:“看到这本书,40多年前和习近平在一起的许多事情就浮现在眼前。现在来梁家河参观学习的人很多,但苦于没有很好的教材,这本书出得太及时了,这可是梁家河的宝贵财富。”
当问起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有哪些创新性的工作时,武晖掰着手指头如数家珍:“第一个就是办沼气,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并点火成功,解决了困扰我们这个地区多年的燃料不足问题;第二个就是习近平能够合理配置劳动资源,建了铁业社、缝纫社,把村里会打铁的社员组织起来实施定额管理,把缝纫手艺好的妇女组织起来专门帮社员补衣服、做衣服。既减轻了社员的负担,又提高了劳动效率。还建了代销点、办了磨坊,等等。”
创新的精神源远流长,创新的事业薪火相传。创新既是青年习近平孜孜以求的一份自觉承揽的“任务”,亦是他担任党的总书记以来十分关心的大课题。他多次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陕西,地处中国内陆腹地,自然资源富集,人文资源丰富,教育资源深厚,具有扎实的创新基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更好引领陕西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顺应大势所做出的重大抉择。2015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调研时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考察西安光机所时,他强调,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科技人员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责任和创新自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国际科技发展制高点,努力多出创新成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多作贡献。看了西安光机所的诸多创新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赞许地说:“看了西光所后,我反复强调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了依据。”
当前,陕西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速换挡、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能否顺利升级,能否成功闯关,能否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五个扎实”(扎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扎实加强文化建设、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扎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实现追赶超越,创新的作用尤为重要。娄勤俭表示:“我们充分挖掘、利用和滋养陕西科教资源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建设创新型省份、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西安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大国家战略任务为契机,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不断巩固陕西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胡和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陕西要充分发挥科教大省的优势,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方面闯出一条新路来。他介绍说,近年来,陕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教育发展和开放水平,综合科技实力优势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创新型省份、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西安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示范效应逐步显现,在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进步水平、科技资源统筹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
刚见到记者,梁家河村民张卫庞就迫不及待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充满屏幕的是头戴羊肚头巾、面带微笑的半身像。记者问这是什么,他自豪地说,这是我自家生产的苹果的品牌,就叫张卫庞牌苹果。他介绍说,自从总书记2015年来梁家河看了我种植的苹果,夸我“这下你可发了”之后,我种植的苹果知名度就更高了。“不过,我种苹果确实有一套,我的苹果就是好吃。”他又笑着补充道。当记者问,现在的苹果收入能有多少?张卫庞伸出四个手指头:“40万。”看着记者惊讶的表情,张卫庞更得意了。他感叹说:“其实总书记早在梁家河当知青时就说过,解决梁家河农业发展的问题,就是山下打坝,山上种林,就是经济林。”山下打坝,解决的是提高粮食产量,吃饱肚子;山上种林,解决的是增加农民收入,吃好穿好。
大梁家河党总支部书记石春阳(1975年10月习近平离开梁家河后,石春阳接任村党支部书记)谈及打淤泥坝种经济林时,深有感触地说:“近平是从北京来的,到了梁家河,反差太大,后来当了大队支部书记,他一直思考的就是怎么做好农业这篇大文章。无论是修厕所、建沼气、打水井,其实在他心里就是想让农民也像城里人那样生活。通篇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能感受到习近平当年在梁家河的时候所做的许多工作,其实都包含着城乡协调发展的意识在里面。”
梁家河村民刘金莲(1969年1月,初到梁家河,包括习近平在内的6名知青就是挤在刘金莲夫妇家的一孔窑洞里)拿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摩挲着封面,看着挎着书包的青年习近平的照片,很是感慨,“当年就是这个样子。”“不过,我们现在的日子可比当年好多少倍了,孩子们都搬到镇上的楼房里去住了,我住不习惯,觉得还是窑洞好。现在我们梁家河的日子不比城里人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下好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关于陕西如何实施协调发展,娄勤俭介绍说,我们针对陕西经济对能源资源依赖程度较高的实际,既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明确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重点方向,着力构建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又紧紧把握能源基地高端化这个方向,通过减量置换、深度转化等方式,有效抵御了能源资源价格下行带来的巨大压力。
让三秦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2007年8月和9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在给梁家河村民的两封回信中,无一例外都提到“得知延安变了,山绿了,水清了,交通发达,人民生活改善,我感到十分高兴”。《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收录了这两封信。从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回信中对延安生态环境良性改善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在梁家河时日日面对荒凉的、植被稀疏的黄土坡时所留下的深深烙印,还有心中那份对荒山秃岭有朝一日能够满目苍翠的期冀之情。
采访中,娄勤俭谈起初次到梁家河听乡亲们讲起总书记当时插队的境况仍难掩激动:“这种苦远远超过我的想象,一个15岁的少年从北京来到梁家河,每天早上起床对着黄土高坡‘面壁’,被险峻的黄土高坡包围着,况且当时的山坡是没有植被的,甚至生火做饭的柴火也成了最大的考验之一,这种场景是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想象的。”
现在的梁家河,已然面貌一新。记者采访时,正赶上秋雨绵绵,梁家河四周苍山环绕,山上植被茂密,山下涓涓细流,一个个小院子错落有致,新修的马路整齐宽阔,在微风细雨中别有一番韵味。自然环境的改变,没有比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人更有发言权,武晖感触尤为深刻:“小时候十年九旱,当地人只能到河里担水抗旱,实在不行,我们就杀猪宰羊求雨。”说到这儿,武晖不好意思地笑了。“这几年像现在的这种阴雨天气多么?”记者问。“多,现在一到秋天就秋雨连绵的,你看我现在出门还得穿件夹克。以前我们这儿有句老话叫‘秋晒如刀刮’,要么干旱,要么突然一场暴雨,山水(陕西方言,意思是山洪)就暴发了,山上没有树,水也存不住,下完雨还是干旱,现在的小娃娃们都不知道啥叫山水了。”道别时,武晖还不住感叹:“2015年总书记来的时候是冬天,要是夏天来,就能看到梁家河现在的绿化搞得有多好了。”
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陕西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自身建设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格局”;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要求“紧紧抓住山、河、江、坡综合治理,让三秦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胡和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陕西自古是生态优美之地,但由于“生齿日繁”带来的粮食、燃料等问题,全省土地资源过度开发、植被大面积破坏,生态环境系统比较脆弱。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陕西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强化“不要污染的gdp”发展导向,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一体治理,努力偿还历史旧账。
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
1975年曾采访习近平,写成延川县大办沼气的通讯《取火记》的曹谷溪先生,在他自办的“学习园地”给我们介绍了当年的情景。他说,我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已经讲了许多,今天我想再补充一下。1974年1月8日《人民日报》介绍了四川推广沼气的报道后,引起习近平的关注和兴趣,他产生了到四川学习办沼气、解决当地缺煤缺柴问题的想法。为了将办沼气的各种技术和经验熟练掌握,他们一行7人在40多天时间里跑了四川17个县,最终学成归来,在陕北建成了第一口沼气池。这就是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善于琢磨问题,思路开阔,视野宽广,有开放的襟怀,主动走出去,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以开放的思维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强调:“陕西是西北地区的重要省份,是实施。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模板20篇)篇六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在顾城的诗里,陪伴就是这么简单而美好。在我们的青春里,也会有很多陪伴,除了人和事,还有志气、勤奋、实践与告别。
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国家领袖。
青春需要志气的陪伴。我们正青春,我们需奋斗,青春仿佛是一种宣言,是一种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激情;青春也是一种态度,心有猛虎,细嗅蔷薇;青春更是一种勇气,加速奔跑,带着渴望奔向明天。一个15岁的青年,突然从大城市来到偏僻的穷山沟里,住土窑洞,干农活,白天面朝黄土背朝天,晚上几个知青躺成一排,挤在一个炕头上。面对巨大的落差,他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他没有因为困难被打倒,而是在真正融入梁家河的农村生活、深切了解农民生活现状后,立下了“为群众做实事”的理想。就是这份志气,让习近平总书记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坚持不放弃。
青春需要勤奋的陪伴。人生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人生不得勤奋,不明智理。在做知青的时候,听说,为了找一本书,青年习近平跑了三十多里路。上山放羊时,他揣着书;锄地休息时,他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在那个年代,社会文化很落后,再加上黄土高原的闭塞和凄凉,青年习近平以书为伴,在知识里寻找心灵的慰藉。正是这种勤奋,这种对知识的渴求,让他在当时的社会下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事物有自己的思想与看法。
青春需要实践的陪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止矣”。在担任村支书之后,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办沼气,解决了当地缺柴烧的问题,沼气普及以后,梁家河点燃了陕北第一盏沼气灯,当地人做饭、照明都可以用沼气,沼气池里清出来的肥料,还可以给庄稼上肥,一举多得。办铁业社和代销点,起到了方便群众的作用,类似这样的实事好事,他在短短两年时间里还做了很多。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正是这种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支撑他在陕北这块红土地上取到了父辈革命者缔造的“真经”,完成了他最初的梦想。
青春也需要不停地告别。海子说“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路”。最后这个主题我想写给自己。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不禁会问自己:如果换作是我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还能否坚持初心呢?在信息发达的当代,知识的获取变得轻而易举,但我们的思考却越来越少。遇到困难,没有足够的勇气面对。不想再逃避问题,也不能再逃避,所以我想跟自己的怯懦和懒惰告别,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下去,不负青春。
读罢此书,我思绪万千,没有这些陪伴的青春注定是苍白无力的孤行。雨果有一句名言,“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褪色”,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挥霍的。而我终会找到克服困难的勇气,锲而不舍地努力,将想法付诸于行动,让它们陪伴在我的青春里,活出自己的精彩!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模板20篇)篇七
《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是2017年8、9月份出版的,印象很深,当时是由团中央带领广大青年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之风,特别是青年干部,可以说是推荐必读之书了,这本书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我本人由于各方面原因当初没有特别在意,也就没有做到相关的学习要求,现在想起来很惭愧,如今有机会我借到这本书,利用一些时间,很快读完了,并且很有感触。
我不是一个特别喜欢读书的人,相反作为一个工科男生,对科技和本专业的相关内容更感兴趣,所以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就让我的同学、研友不太理解,认为我现在做的事情不合时宜,我能理解,因为作为一个还在任的学生干部,有很多事情,并且还要上课,在这个时期其余时间只能全部用来考研复习,才不会被别人甩在后面。我借这本书的初衷原本是换换心情,调整自己,让自己的心态更加稳定,对复习有很多好处,后来逐渐读完这本书,我知道我不仅没有选错,而且我还“赚大了”。
先介绍一下这本书,这本字数在31万字左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的前身是16年11月到17年3月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载刊出的采访实录。这是我读过的唯一一本全部以采访实录为内容的书,里面共有19篇采访实录,采访对象包含“当年的知青”、“当地的村民”和“各界人士”共30人左右,从各个角度全面的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到1975年在梁家河插队时的种种经历。
这本书所描绘的情景,都具有很鲜明的时代背景,这七年处在“”期间,老实说,我对这段历史细节知之甚少,这本书很大的充实了我对这段历史的了解程度,也清晰的看到当时国情在最基层、最贫困地区的真实表现。简单概括总书记当年的成长变化就是,从一个为了减少“迫害”牵连选择去陕北插队的年龄最小的普通知青,成长为所在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一心努力为当地老百姓做实事的大队支书。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模板20篇)篇八
体验是一种在感受之后的书写,主要用来记录你的思想和感受。它是一种在阅读和学习实践之后的感觉写作。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习总书记在知青岁月里,从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甚至是“痴迷”阅读,阅读面十分广,像《中国通史简编》等各种书籍,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几公里路才借到。习总书记同时注重阅读的深度,饿着肚子也要把喜欢的书读完,要研究透彻。如同书中说的那样,习总书记执政理念、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
自己所在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曾经提出了“五必读”,即读原著原文、时事政治、法律法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要深入了解一方面知识必须舍得花时间、下功夫。因此,要真正干好一件事情,必须要能沉下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及时自觉充电,博学深究,领跑团队。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自己深刻感受到,作为承担着富国强军神圣使命的国防武器装备科研单位,我们要担负起引领国家空天防御事业发展的重任,支撑起打造航天强国的重担,就必须对系统工程、军事智能、大数据、云作战等新知识、新技术加强学习,学以致用,做到习总书记说的“功以学成,业由学广”。
去年11月28日至今年3月17日,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续刊发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实录共19篇。为了满足社会期待,中央党校决定把这一系列采访实录结集成书,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8月17日,第一批成书出版发行,当晚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了消息。
这段时间,这部书受到了广泛的社会欢迎,目前发行已超过200万册,并且增长势头强劲。这部书之所以如此受到欢迎,主要在于人民领袖成长的独特魅力、在于崇高思想精神的独特魅力、在于生动感人故事的独特魅力。作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的忠实读者,我抱着一颗虔诚的心研读全书,深受教育,深受感动,我谈几点体会。
一是七年的知青岁月,锻造了习近平总书记刚毅坚定、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格。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梁家河。他与几个知青一起住窑洞、点煤油灯、睡土炕;窑洞里跳蚤很多,他被咬得浑身都是包;一开始,不会干农活,就跟着老乡学,老乡咋干,他就咋干。从种地到拉煤,从打坝到挑粪,插队那些年,几乎什么活都干过。梁家河的插队生活,不仅让青年习近平练就了强健的体魄,还学会了“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样样都行”的生活技能。多年后他回忆道,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几年中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了村里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他说:“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二是七年的知青岁月,培育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群众、爱民为民的家国情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展开一幅幅青年习近平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历史画卷。总书记曾经回忆道:“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当村支书时,他带领群众在梁家河打出了第一口深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代销店、磨房,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打建了至今仍是梁家河村最好的淤地坝。多年后总书记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是七年的知青岁月,铸就了习近平总书记不变的“初心”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生动再现了一位涉世不深、质朴厚道的青年成长为一名信念坚定、果敢担当的党员领导干部的历史过程。作为老一代革命家的后代,习近平总书记从小受到的革命家庭教育熏陶,传承着红色基因。梁家河的7年磨练,他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转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7年中,他矢志不移,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终于得以入团、入党,并担任梁家河村大队支部书记。他在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写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四是七年的知青岁月,养成了习近平总书记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为他积淀厚重广博的文化素养奠定了扎实基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青年习近平带着沉甸甸的一木箱子书下乡来到梁家河,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读书,跑几十里山路借书以及带领大家读书的情节。据北京知青孔丹回忆:插队期间,劳动是艰苦的,生活是艰难的,好在政治上还是平稳的,书还是可以读的,读书的时间也是有的。总书记当年读的书很多,主要是政治、经济和文学类书籍。受访者曹谷溪回忆说:“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他从来没有忘记博览群书。在土窑洞里的煤油灯下,每天他都要读书到深夜。据我所知,上大学前,他就三遍通读《资本论》,写了厚厚的18本读书笔记!”。受访者北京知青戴明说:“在梁家河那段艰苦的日子里,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我和近平都看过一部书,对我而言,大概就是读过了,了解了历史,丰富了知识。而对近平来说,他就会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总书记自己曾说:“在德国,我讲了自己读《浮士德》的故事。那时候,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读书学习成为总书记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的生活爱好和精神追求。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养成了他特有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积淀了厚重广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历史素养和理论素养。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让我们从历史和生活的层面,生动、真切地分享了习近平总书记一段极其重要的人生经历。我们由衷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有深刻的实践基础、群众基础的,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7年知青岁月,为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青年树立了可亲可近可敬可信的光辉榜样,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心中应该珍藏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确实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生动范本,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提高党性修养、提升政治能力的鲜活教材。
当前,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全党全国上下热切期盼。我们要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同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增强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感情认同,提高政治能力,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优异工作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习近平总书记与当代大学生心贴心,总书记对青年学生无限关爱、寄予厚望,当代大学生由衷拥护、爱戴党的领袖。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追寻他的青春足迹、奔赴延安开展“青春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回信,勉励他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总书记的这一回信及勉励南开大学新入伍大学生“淬炼成钢,书写绚烂、无悔的青春篇章”的回信,与风靡全国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下简称《岁月》)一道,引起了强烈反响,菁菁校园中掀起了学习青年习近平的热潮。
《岁月》是绽放青春光芒的党史宝典和充溢真理光辉的精神宝藏。学习这本书,可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众口述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总书记四十多年前的梁家河峥嵘青春,具有无比强大的感染力感召力,跨越历史时空共振共鸣,震撼心灵洗礼精神,像磁铁般深深吸引着当代大学生,照亮着莘莘学子把激昂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征程。
一曲嘹亮的青春之歌,生动揭示了青春成长规律。
同人民一起奋斗是亮丽青春的厚重底色。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无论时代场景如何变化,与祖国共成长、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路,都是青春永恒的主题。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与当地百姓“一块吃、一块住、一块干、一块苦”,当了整整七年农民。上山下乡,是那个时代所要求的知识青年的人生选择。习近平接受艰巨挑战,一步一步迈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将青春燃烧在了革命圣地广袤的黄土地上。青年习近平的苦难辉煌,为“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做了最好注脚。
理想信念是青春远航的动力引擎。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他以实践做出了诠释。即便作为“黑帮子弟”处境艰难,但他坚持追求真理和进步,始终对党充满信心,矢志要为群众办实事。与他同窑洞住过的雷平生说,习近平有强烈的使命感,在农村的7年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正因如此,习近平先后8次写入团申请书,先后10次写入党申请书,不屈不挠,饱经周折方入团入党。理想信念犹如定海神针。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青年习近平已经把理想信念深深地内化于心,外化成行。当身边的知青或当兵、或招工、或推荐上大学,一个个相继离开梁家河,只剩下他一个人,他还能从容淡定,奋发作为。因为他把自己看作了黄土地的一部分,立志改变梁家河的旧面貌。
艰难困苦是砥砺青春的“磨刀石”。逆境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意志和追求。青年习近平面对的苦与难无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正如一位受访者说的:“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自然环境、劳动环境、生活环境乃至政治环境风霜刀剑严相逼下,他毫不气馁,不怨天尤人,而是砥砺前行,从15岁刚来到黄土地时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2013年总书记寄语青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细品《岁月》,青年学子无疑会对这段话有更感性深刻的体悟。
勤学实干、创新创造是青春飞扬的通行证。习近平在梁家河“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读书”,渴求知识,崇学尚读,留下了许多好读书善读书的佳话轶事,如煤油灯下熏面看书,走三十多里山路借书。他的博学多识赢得了村民的尊重。在梁家河的几年里,他一直苦干实干,同他一起劳动过的王宪平说“很卖力气,肯吃苦,一点儿都不惜力”,因而被誉为“好后生”。当上村支书后,他大刀阔斧地抓生产,组织农民打坝打井,改革创新生产组织方式,设立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点、磨坊,在全省率先引进沼气新技术,实干苦干创新干,让全村较短时间内就焕发勃勃生机,也让自己的青春在梁家河格外熠熠发光。
一幅壮美的历史画卷,生动诠释了人民领袖锻铸“根”“源”
深深扎根中国大地。《岁月》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黄土高原,在山沟沟里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历史画卷。7年的岁月,让他更加深入了解了国家的现实状况和最底层农民的生存状况,真切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冷暖甘苦,扎深了根基,接足了地气。习近平总书记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如果说上山下乡是时代使然,那么,他在读完大学在中央军委机关上班后,又到县里工作则是主动的自觉的选择。历史地看,基层沃土确乎成了青年习近平练就过硬本领、淬炼坚强党性的“大熔炉”。
矢志为人民谋福祉。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忆:“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旦告别了最初的迷惘和彷徨,他就找到了坚定的目标,建立起了对党、对党的事业、对为人民服务的坚定执着。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说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从《岁月》中可清晰看到,这一执政理念的形成,奠基于在梁家河村的最初执政实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无疑也发轫于梁家河。可以说,总书记从梁家河读懂了中国梦,也读懂了民心,梁家河“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
铸就干事创业的历史担当。习近平总书记的雄才伟略和担当作为其来有自。青年习近平插队在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这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之一,而他是陕北知青中年龄最小、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的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印证。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劳动生活和严酷的政治考验,磨炼了其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在组织上要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他没有患得患失推脱,而是毅然决然担起责任,在带领乡亲们干事创业的实践中,“干一件成一件,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力挽狂澜,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无疑与他这种意志品格和敢于担当的精神气概密不可分。
永葆赤子情怀本色。从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到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无不真诚相待;从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把蓝色大衣送给上师范的武晖,到把粮票和钱悄悄压在房东碗底下;从“解衣推食”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送给讨吃老汉,到离开梁家河多年后还给吕侯生治病慷慨助人;从在赵家河村“整队”果断治理神车沟,到在梁家河村打淤地坝办沼气,无不体现了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怀和大仁大爱。他把自己完全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千方百计想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生活。这样的赤子情怀,让梁家河村民对他也一往情深,举村为他上大学送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样的赤子情怀使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对普通群众充满真情,这充分体现在他成为总书记后开展的精准扶贫等诸多治国理政实践中。
一部鲜活的团课教材,生动指引了青年工作根本遵循。
青年群众工作本领是共青团的看家本领。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在党领导下做好青年群众工作,是团的固有职责。共青团如何在青年工作领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当时以团员身份被派到赵家河村“整队”的习近平以实际行动,回答解决好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有知青回忆,“近平做群众工作很注意方法,也很人性化,从不采取强势、高压的做法,总是尽量做思想工作,把人的思想弄通了,心里疙瘩解开。”他苦口婆心动员27岁的武刚文重新担任生产队长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经典案例,办青年夜校扫盲,带领村民打坝修梯田,开会拉话“讲得可有意思了”,独特的人格魅力让村民们至今津津乐道。无论在哪里,他都会尊重人团结人,把群众当亲人,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干。重温习近平的梁家河记忆,团干部必须坚决摒弃“青年官”的倾向,要当“青年友”,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强化群众立场、深化群众感情,知青年懂青年爱青年,练就青年群众工作过硬本领。
先进性是共青团发挥作用的关键。读完《岁月》,习近平知青岁月的整体形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个有追求、能吃苦、爱学习、办实事、重仁义、敢担当的“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先进青年,也为我们今天如何定义先进青年指明了方向。实际上,正因为他学习上先进、思想上先进、劳动上先进、工作上先进,他是1974年延川县第四次团代会代表,还参加了1975年的延安地区先进青年代表大会。1975年,共青团延川县委9号文件,专门号召团员们在大办沼气运动中以习近平为学习榜样,争当先锋。青年习近平为彰显共青团先进性作出了突出表率。
服务青年利益是共青团工作生命线。青年习近平为什么在梁家河村和赵家河村群众尤其是青年中有那么高的威望,说到底,是他把群众的利益装在心里,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所有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后来指出,党和政府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天的共青团开展工作,理应眼光向下,扑下身子,牢牢把住维护青年利益的大旗,从小事做起,努力为青年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一个光辉的楷模榜样,照亮着激昂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征程。
7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的历史起点。《岁月》让我们从源头上更加深刻理解党的领导核心成长的实践根基,从源头上深刻理解人民领袖诞生的历史逻辑,从源头上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的理论根脉。结合《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学习《岁月》,广大青年学子可深深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独特的领袖魅力、青春魅力、思想魅力和人格魅力,同时也找到了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根脉源头。这些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既是直接让广大青年学生受益的人生宝典,也是新时期做好团学工作的行动指南。学思践悟《岁月》和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以青年习近平为光辉榜样,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当代大学生必将开启激昂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征程。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捍卫、追随党的领导核心和人民领袖。通过学习《岁月》,青年学子要更加深刻理解,党确立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核心地位顺应党心民心,具有深厚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关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关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迫切需要。领袖的成长不是偶然的,领袖来自人民,其思想和魅力的形成是有源头的。精心研读《岁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重要思想,切身体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对广大青年学生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进一步激发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衷心爱戴,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维护、捍卫、追随党的领导核心和人民领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遵循青年工作规律,坚决按照强“三性”去“四化”的根本要求推进团学改革攻坚。学校共青团尤其是高校共青团在全团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的地位和作用,团学改革是共青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把握《岁月》中指引的青年工作规律,贯彻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团学改革要奔着脱离青年学生群众的本质问题去,牢牢把握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根本要求,以自我革新的精神和钉钉子精神落实好团学改革方案,着力改革创新团学组织的制度机制、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着力夯实学校共青团的基层基础,着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着力改进团学干部工作作风。在改革攻坚中,尤其要注重与时俱进做好青年学生群众工作,切实维护青年学生合理权益,充分彰显共青团先进性,不断提升团学工作科学化制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巩固扩大党执政的青年学生群众基础,更加紧密联系和团结广大青年学生坚定跟党走。
把握时代际遇机缘,积极服务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将激昂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习近平总书记7年的知青岁月,牢牢把握了当时的时代际遇与机缘,集中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和鲜明的创新创业精神。什么是当代大学生的时代际遇与机缘呢?就在于当代大学生注定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冲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见证者、全程参与者、关键实践者、荣光分享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他勉励广大青年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随着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阶段。接续“五四”以降的光荣与梦想,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当代大学生就要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奉献磅礴青春力量。学校共青团将切实增强历史自觉,充分发挥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服务育人作用,组织动员和服务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创新创业创优,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将激昂青春梦紧紧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模板20篇)篇九
张翼鹏。
近期,认真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书中为我们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扎根陕北,与人民群众一道开荒拓土、耕耘创业的场景,展现了青年习近平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作为青年组工干部,细细品来,深有感触。
今年七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时,说到。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总书记从。
15。
岁刚到黄土高原的迷惘,到。
22。
岁离开,七年时间,他立志改变梁家河,通过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当离开陕北时,他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和理想,那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而作为基层青年组工干部,理想信念尤为重要。当前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各种困难和挑战应运而生,如何带领干部队伍做好群众工作,关乎百姓的幸福,关乎社会的稳定。理想信念不是口号,而是如习近平总书记一样,经过若干岁月的历练成长,逐渐建立起来的。作为青年,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作为青年组工干部,读书是每日必修课。习近平在梁家河。
“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读书”,求知若渴,走三十多里山路借书,展现了青年对知识的求索精神。学而不思则罔,思考亦是青年进步的重要法宝,作为基层组工干部,面对基层一线群众,如何更高效简洁地实现红色基因的传递和传承是我们不懈追求的动力。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在学习中进步,在领悟中成长,青年干部尤其如此。习近平的七年知青时间,无论外界条件如何,都不断学习,不断领悟,不断创新,带领群众抓生产,引进新技术新方法,通过学习和创新,让大队焕发勃勃生机。
5
大块坝地等。每件事情都不是特别大事,但是把所有事情集中起来就有很大很显著的效果。习近平在梁家河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之前村子里从未有过的事,每一件事都是便民惠民的事,每一件事都是身体力行、苦干实干做出来的事,充分体现了青年习近平苦干实干精神和勇于担当精神。作为青年组工干部,应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想群众之所想,为群众之所需的情怀,切实解决老百姓的生活需求。干在实处,落到实处,方显使命担当。
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每一个党员干部,尤其青年组工干部更应该身先士卒,矢志奋斗砥砺前行。作为青年组工干部,应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岁月精神,在时代际遇与历史潮流中坚定理想信念,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历练品质,在实干苦干创新干中担当作为。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模板20篇)篇十
近日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翻开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从书中我得知,知青岁月,那是段激情燃烧又五味杂陈的一个历史时期,有苦、有泪、有心酸、有彷徨、也有人生的历练与厚重。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做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作为新一代青年人,我们生长在新中国新社会,无法真正了解那个时期的艰苦与奋斗,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有幸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和成长空间,但也面临着来自社会的无形的压力,工作、婚姻、生活等摆在我们面前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青年人一定要认清自我,坚定自我信念,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要被众多诱惑所蒙住双眼,要立足岗位、主动作为、积极实践、接受磨砺,敢于吃苦,勇敢担当。
那个时代的环境是艰苦的,无疑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是幸运的,生活的条件以及展示自己的机会等等,因此我们更应该坚定自我信念,努力提升自我价值,有朝气敢想敢干。虚心学习那个时代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发扬继承老一辈革命优良传统,遇到困难不要气馁,不回避,积极想办法解决,保持一颗乐观的心,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在工作中要敢于挑战自我,敢于尝试,破旧立新,推陈出新。展示新时代青年人的风貌,干出一番成绩,回报祖国社会。
近日,记者从陕西师范大学了解到:由百篇学生学习心得集结而成的《理想信念与卓越教师人才培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导读》将要出版发行。
从2017年秋季开始,陕西师范大学为新入学的免费师范生开设“理想信念与卓越师范人才培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导读”通识教育核心必修课,并逐步将范围扩大到了全体免费师范生。
“课程主要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意志和品格的奋斗故事,引导和激励大学生以青年习近平为榜样,自觉树立‘扎根西部、脚踏实地;爱岗敬业、服务教育;心系人民、矢志报国’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早日成长为优秀教师,为未来成为教育家奠定基础。”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任晓伟说。
自2007年国家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实施以来,陕师大每年承担2000余名免费师范生培养任务,占年度本科招生总人数的45%左右,其中80%来自中西部地区,75%来自西北地区。根据相关政策,这些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将回到生源地从事基础教育工作。
课程设计了4个由专家团队开设的专题讲座,分别为“理想信念的生成”“学习青年习近平的扎根精神”“学习青年习近平的谋事干事思想”以及“学习青年习近平的报国情怀”。专题讲座之外,每15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由主讲教师指导,一位教师和一位研究生担任助教,引导学生开展读书沙龙小组活动,活动包括教师讲授、小组主题交流讨论、小组研讨总结汇报。
“我感到习总书记离我们更近了。”外国语学院2016级英语专业卓越教师实验班学生冉秘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写下了这样的体会。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了解了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也了解了历史、国情,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任晓伟说。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学生的千余篇心得体会进行了梳理,从中遴选100篇归类,分为“像青年习近平那样去吃苦”“像青年习近平那样去奉献”“用青年习近平的精神激扬青春的梦想”等4个篇章结集出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了学了,从按照要求读,到自觉自愿读,到最后手不释卷。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的成长历程和青春实践,他在那个时期的所思所悟所为,他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光芒,深深地震撼了我、感染了我、教育了我,受益良多。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本人工作实际,谈几点初步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20多人的真实回忆和深情讲述,质朴而生动的语言,一个个看似平淡但有血有肉的故事,仿佛跨越时空,把我们带回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段激情燃烧而又峥嵘蹉跎的年代。“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当年的习近平,身处其中却又那么与众不同。越是艰难困苦的环境条件,越能体现出青年时代的习近平“坚硬如钢、矢志为民”的特质:
一是能坚忍,肯吃苦。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农村劳动期间,其父母正处于被迫害、审查当中,他本人也背负着“黑帮子弟”的压力,而且初到梁家河的时候,对艰苦农村生活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但他能够很快调整好了自己,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等几大关口,与当地农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一样的农活,真正在农村扎下了根,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了一体。
二是爱学习、有信念。在陕北农村艰苦环境中,尤其是知青的两大出路“征兵、招工”对他来说都是奢望的时候,习近平依然没有放弃对自己精神世界的提升、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他随身携带着两大箱子书,数年如一日保持着刻苦学习的习惯,常常看书到半夜。在其他很多人专注于满足口腹之欲时,他痴迷于学习和思考,为今后在更大舞台发挥更重要作用奠定了扎实基础。2002年他的《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曾这样写到“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三是重实干、敢担当。“近平干活跟咱农村人一样”、“近平教我写字”、“近平帮我找猪”,这些话出自陕北老乡之口,自然实在,但处处体现着青年习近平的不凡。当年的习近平就是靠着这一桩桩“小事”,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心。当选梁家河村支书后,他带领群众办沼气、打井、种烤烟、办铁业社、代销店、河桥治理、打坝地,一件件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小事”,让梁家河至今受益。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有这么一句话,“梁家河的经历让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根基深深扎在中国最广阔的土地上,扎在最广阔的人民群众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自己也说过,“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习近平总书记与陕北农民交朋友,一交就是一辈子,他深刻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国农村的真实情况,他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和理论,正是在汲取基层农村丰富营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的壮大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精髓,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我们党的重要工作方法。
掩卷沉思,我经常扪心自问,我们和青年时期的习总书记的差距到底在哪里?的确“时位在移人”。作为一名×0后的××级干部,我出生于改革开放的时代,成长于经济体制不断改革、社会结构加速调整、利益格局快速变化、群体诉求日益多元的时期,特定的出生背景和成长经历,决定了我们这一代主体意识强、竞争意识强、民主意识强,但抵御挫折的能力弱、团结协作的能力弱、真抓实干的能力弱。读完这本实录,我时常想,如果是在习总书记当年所处的艰苦环境下,我会成为一种什么样的人,能不能做到脚踏实地为农民群众做一些事情。真正向青年时代的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加强党性锻炼、磨练意志品质、强化作风建设、对于我们这一代是多么需要而迫切、多么重要而现实,应当成为我们毕生的努力和追求。
部里一贯高度重视干部深入农村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多年坚持组织“百乡万户调查”和青年干部“接地气、察民情”活动,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我还曾受部里委派,于20××—20××年间,到××省××县××局进行挂职锻炼,使我有机会真正接触到了基层的工作状态、基层的工作方式,体会到了基层的不易。我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凡是我能想到的,基层干部往往都能想到;基层干部能做到的,好多地方我却做不到。比比他们我经常想,我能够而且还在农业部工作,并不是天生注定、也不是天赋异禀,往往只是机遇和选择的不同、境遇和环境的差异。基层有着深厚的土壤养分,群众有着丰富的经验智慧。作为一名部机关青年干部,不能沾沾自喜、固步自封,简单地做“记录员”和“传声筒”,而是要虚心向农民学习、拜群众为师,在深入基层实践、在感知群众冷暖中总结工作经验、汲取新鲜营养。要善于在调研中发现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带有普遍重大意义的重大政策问题和制约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从群众的意见中分析我们工作利弊得失、积极思考改进措施和对策建议。
“人之贵,在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面对新的时代使命和时代要求,作为一名青年农业干部,我们现在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不能仅仅只为书中的故事所感动,为习总书记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更重要的是要把认识的提高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作为渔业渔政管理局的一员,我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懂渔业。在认真学习国家关于推进三农发展重要政策、深入领会渔业转方式、调结构和绿色发展政策要义、准确掌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渔业发展总体规律和工作重点的同时,积极利用各种机会,走出机关大楼,进渔港、上渔船、下鱼塘,深入了解基层渔业实际情况,真正发现基层渔业工作的闪光点,学习总结广大渔民群众的智慧经验,切实提高服务渔业渔民本领和政策研究水平,做到“深情洒在大海上,政策出在池塘边”。
二是要爱渔区。渔区渔村是广大渔民的家,更应该成为我们渔业工作者的家。作为青年农业干部,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广大渔区渔村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在不断深入渔区渔村的过程中,把是否有利于保护渔区渔村传统文化、是否有利于推进渔区渔村社会建设,是否有利于维护渔区渔村和谐稳定,是否有利于促进渔区渔村振兴发展,作为我们制定实施各项渔业政策举措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是要爱渔民。始终把“为渔民服好务”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共享发展的理念,把维护渔民权益与增进渔民福祉为我们工作的主旨,保护渔民合法捕捞权和养殖权,保障渔民发展权益、尊重渔民经营自主权和首创精神,激发广大渔民群众创新、创业和创造活力,真正让渔民成为渔业现代化进程的积极参与者与直接受益者。要学会换位思考,充分体谅基层的困难,充分倾听基层的诉求和意见,地方提出的要求,能办的要做到尽快办,有难度的要积极争取创造条件尽量办到,不能办的事情,要耐心做好解释说明,并共同研究寻求解决办法。真正为基层和渔民服好务,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向青年时代的习总书记学习,坚持一颗对渔业、对渔村、对渔民的赤诚之心,做一名渔业发展的开拓者、渔村振兴的推进者、渔民群众的守护者,以实际行动,为现代渔业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继往开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篇章。我们解决了过去长期想要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要办却一直没有办成的事情,这一切成就离不开总书记的正确领导。作为在苦难历史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我党领袖,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的七年知青岁月不仅仅是总书记个人宝贵的实践经历,更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学习和深挖的精神宝库。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在当年上山下乡的全国知青中,总书记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他插队去的陕北是全国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他也是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知青之一。1969年上山下乡的时候,总书记属于老初一学生,只有15岁多。那时候的总书记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打坝、挑粪……几乎没有歇过。到1975年末,当初来延安的26200名北京知青只剩590人。总书记插队的梁家河,到1974年10月就只剩他一个知青了。我们要从总书记的知青岁月里找寻奋斗的目标,弘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立足实际,克服困难,努力奋进,方能成长成才。
青春是用来奉献的。‚近平还是那个为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打拼的‘好后生’‛。最美的青春在一线,最美的青春是奉献,总书记把七年的打拼岁月奉献给了黄土地、奉献给了老百姓,这是青春里关于理想信念和事业追求的最美的奉献。这种奉献足以启示我们,要把奉献当作自己的人生追求,把人生追求融入到国家事业发展的洪流之中,把‚小我‛凝聚成‚家国‛,把点滴真情奉献给祖国人民。要坚定信念,爱岗敬业,以无怨无悔的奉献书写人生价值,这样‚有血有肉‛的青春,无上光荣。
青春是用来沉淀的。‚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再艰苦的生活环境都没有动摇总书记追求思想进步的决心。他在梁家河的打磨锤炼中通过学习和思考,积蓄成长力量,也正是梁家河的经历为他的基层经验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他了解民情、体察民情,从不曾忘记那片土地教会他的民生之义。15岁来到黄土地时,他曾迷茫、彷徨;22岁离开时,他已经有着坚定的目标、充满自信。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到基层与群众说白话、打交道、讲感情的精神,真正了解社会民生的真实状况,了解基层民众的疾苦,从而培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提高处置复杂问题的能力。只有到艰苦环境中去打磨,才能在实践锻炼中沉淀自我、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为走好人生道路沉淀和积蓄力量。领袖的成长经历,深深镌刻着时代发展的历史烙印;领袖的品格风范,鲜明地展现着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气质形象;领袖的智慧情怀极大地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前途。有人说,没有梁家河的7年,便没有总书记今天的从容执着和大气磅礴。我们要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情岁月》融入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学习总书记不畏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总书记心系群众、为国为民的情怀,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紧紧围绕总书记这个核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了学了,从按照要求读,到自觉自愿读,到最后手不释卷。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的成长历程和青春实践,他在那个时期的所思所悟所为,他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光芒,深深地震撼了我、感染了我、教育了我,受益良多。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本人工作实际,谈几点初步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20多人的真实回忆和深情讲述,质朴而生动的语言,一个个看似平淡但有血有肉的故事,仿佛跨越时空,把我们带回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段激情燃烧而又峥嵘蹉跎的年代。“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当年的习近平,身处其中却又那么与众不同。越是艰难困苦的环境条件,越能体现出青年时代的习近平“坚硬如钢、矢志为民”的特质:
一是能坚忍,肯吃苦。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农村劳动期间,其父母正处于被迫害、审查当中,他本人也背负着“黑帮子弟”的压力,而且初到梁家河的时候,对艰苦农村生活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但他能够很快调整好了自己,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等几大关口,与当地农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一样的农活,真正在农村扎下了根,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了一体。
二是爱学习、有信念。在陕北农村艰苦环境中,尤其是知青的两大出路“征兵、招工”对他来说都是奢望的时候,习近平依然没有放弃对自己精神世界的提升、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他随身携带着两大箱子书,数年如一日保持着刻苦学习的习惯,常常看书到半夜。在其他很多人专注于满足口腹之欲时,他痴迷于学习和思考,为今后在更大舞台发挥更重要作用奠定了扎实基础。2002年他的《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曾这样写到“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三是重实干、敢担当。“近平干活跟咱农村人一样”、“近平教我写字”、“近平帮我找猪”,这些话出自陕北老乡之口,自然实在,但处处体现着青年习近平的不凡。当年的习近平就是靠着这一桩桩“小事”,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心。当选梁家河村支书后,他带领群众办沼气、打井、种烤烟、办铁业社、代销店、河桥治理、打坝地,一件件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小事”,让梁家河至今受益。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有这么一句话,“梁家河的经历让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根基深深扎在中国最广阔的土地上,扎在最广阔的人民群众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自己也说过,“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习近平总书记与陕北农民交朋友,一交就是一辈子,他深刻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国农村的真实情况,他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和理论,正是在汲取基层农村丰富营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的壮大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精髓,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我们党的重要工作方法。
掩卷沉思,我经常扪心自问,我们和青年时期的习总书记的差距到底在哪里?的确“时位在移人”。作为一名×0后的××级干部,我出生于改革开放的时代,成长于经济体制不断改革、社会结构加速调整、利益格局快速变化、群体诉求日益多元的时期,特定的出生背景和成长经历,决定了我们这一代主体意识强、竞争意识强、民主意识强,但抵御挫折的能力弱、团结协作的能力弱、真抓实干的能力弱。读完这本实录,我时常想,如果是在习总书记当年所处的艰苦环境下,我会成为一种什么样的人,能不能做到脚踏实地为农民群众做一些事情。真正向青年时代的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加强党性锻炼、磨练意志品质、强化作风建设、对于我们这一代是多么需要而迫切、多么重要而现实,应当成为我们毕生的努力和追求。
部里一贯高度重视干部深入农村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多年坚持组织“百乡万户调查”和青年干部“接地气、察民情”活动,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我还曾受部里委派,于20××—20××年间,到××省××县××局进行挂职锻炼,使我有机会真正接触到了基层的工作状态、基层的工作方式,体会到了基层的不易。我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凡是我能想到的,基层干部往往都能想到;基层干部能做到的,好多地方我却做不到。比比他们我经常想,我能够而且还在农业部工作,并不是天生注定、也不是天赋异禀,往往只是机遇和选择的不同、境遇和环境的差异。基层有着深厚的土壤养分,群众有着丰富的经验智慧。作为一名部机关青年干部,不能沾沾自喜、固步自封,简单地做“记录员”和“传声筒”,而是要虚心向农民学习、拜群众为师,在深入基层实践、在感知群众冷暖中总结工作经验、汲取新鲜营养。要善于在调研中发现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带有普遍重大意义的重大政策问题和制约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从群众的意见中分析我们工作利弊得失、积极思考改进措施和对策建议。
“人之贵,在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面对新的时代使命和时代要求,作为一名青年农业干部,我们现在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不能仅仅只为书中的故事所感动,为习总书记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更重要的是要把认识的提高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作为渔业渔政管理局的一员,我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懂渔业。在认真学习国家关于推进三农发展重要政策、深入领会渔业转方式、调结构和绿色发展政策要义、准确掌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渔业发展总体规律和工作重点的同时,积极利用各种机会,走出机关大楼,进渔港、上渔船、下鱼塘,深入了解基层渔业实际情况,真正发现基层渔业工作的闪光点,学习总结广大渔民群众的智慧经验,切实提高服务渔业渔民本领和政策研究水平,做到“深情洒在大海上,政策出在池塘边”。
二是要爱渔区。渔区渔村是广大渔民的家,更应该成为我们渔业工作者的家。作为青年农业干部,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广大渔区渔村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在不断深入渔区渔村的过程中,把是否有利于保护渔区渔村传统文化、是否有利于推进渔区渔村社会建设,是否有利于维护渔区渔村和谐稳定,是否有利于促进渔区渔村振兴发展,作为我们制定实施各项渔业政策举措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是要爱渔民。始终把“为渔民服好务”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共享发展的理念,把维护渔民权益与增进渔民福祉为我们工作的主旨,保护渔民合法捕捞权和养殖权,保障渔民发展权益、尊重渔民经营自主权和首创精神,激发广大渔民群众创新、创业和创造活力,真正让渔民成为渔业现代化进程的积极参与者与直接受益者。要学会换位思考,充分体谅基层的困难,充分倾听基层的诉求和意见,地方提出的要求,能办的要做到尽快办,有难度的要积极争取创造条件尽量办到,不能办的事情,要耐心做好解释说明,并共同研究寻求解决办法。真正为基层和渔民服好务,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向青年时代的习总书记学习,坚持一颗对渔业、对渔村、对渔民的赤诚之心,做一名渔业发展的开拓者、渔村振兴的推进者、渔民群众的守护者,以实际行动,为现代渔业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习总书记在知青岁月里,从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甚至是“痴迷”阅读,阅读面十分广,像《中国通史简编》等各种书籍,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几公里路才借到。习总书记同时注重阅读的深度,饿着肚子也要把喜欢的书读完,要研究透彻。如同书中说的那样,习总书记执政理念、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
自己所在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曾经提出了“五必读”,即读原著原文、时事政治、法律法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要深入了解一方面知识必须舍得花时间、下功夫。因此,要真正干好一件事情,必须要能沉下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及时自觉充电,博学深究,领跑团队。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自己深刻感受到,作为承担着富国强军神圣使命的国防武器装备科研单位,我们要担负起引领国家空天防御事业发展的重任,支撑起打造航天强国的重担,就必须对系统工程、军事智能、大数据、云作战等新知识、新技术加强学习,学以致用,做到习总书记说的“功以学成,业由学广”。
去年11月28日至今年3月17日,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续刊发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实录共19篇。为了满足社会期待,中央党校决定把这一系列采访实录结集成书,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8月17日,第一批成书出版发行,当晚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了消息。
这段时间,这部书受到了广泛的社会欢迎,目前发行已超过200万册,并且增长势头强劲。这部书之所以如此受到欢迎,主要在于人民领袖成长的独特魅力、在于崇高思想精神的独特魅力、在于生动感人故事的独特魅力。作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的忠实读者,我抱着一颗虔诚的心研读全书,深受教育,深受感动,我谈几点体会。
一是七年的知青岁月,锻造了习近平总书记刚毅坚定、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格。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梁家河。他与几个知青一起住窑洞、点煤油灯、睡土炕;窑洞里跳蚤很多,他被咬得浑身都是包;一开始,不会干农活,就跟着老乡学,老乡咋干,他就咋干。从种地到拉煤,从打坝到挑粪,插队那些年,几乎什么活都干过。梁家河的插队生活,不仅让青年习近平练就了强健的体魄,还学会了“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样样都行”的生活技能。多年后他回忆道,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几年中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了村里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他说:“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二是七年的知青岁月,培育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群众、爱民为民的家国情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展开一幅幅青年习近平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历史画卷。总书记曾经回忆道:“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当村支书时,他带领群众在梁家河打出了第一口深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代销店、磨房,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打建了至今仍是梁家河村最好的淤地坝。多年后总书记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是七年的知青岁月,铸就了习近平总书记不变的“初心”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生动再现了一位涉世不深、质朴厚道的青年成长为一名信念坚定、果敢担当的党员领导干部的历史过程。作为老一代革命家的后代,习近平总书记从小受到的革命家庭教育熏陶,传承着红色基因。梁家河的7年磨练,他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转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7年中,他矢志不移,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终于得以入团、入党,并担任梁家河村大队支部书记。他在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写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四是七年的知青岁月,养成了习近平总书记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为他积淀厚重广博的文化素养奠定了扎实基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青年习近平带着沉甸甸的一木箱子书下乡来到梁家河,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读书,跑几十里山路借书以及带领大家读书的情节。据北京知青孔丹回忆:插队期间,劳动是艰苦的,生活是艰难的,好在政治上还是平稳的,书还是可以读的,读书的时间也是有的。总书记当年读的书很多,主要是政治、经济和文学类书籍。受访者曹谷溪回忆说:“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他从来没有忘记博览群书。在土窑洞里的煤油灯下,每天他都要读书到深夜。据我所知,上大学前,他就三遍通读《资本论》,写了厚厚的18本读书笔记!”。受访者北京知青戴明说:“在梁家河那段艰苦的日子里,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我和近平都看过一部书,对我而言,大概就是读过了,了解了历史,丰富了知识。而对近平来说,他就会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总书记自己曾说:“在德国,我讲了自己读《浮士德》的故事。那时候,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读书学习成为总书记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的生活爱好和精神追求。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养成了他特有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积淀了厚重广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历史素养和理论素养。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让我们从历史和生活的层面,生动、真切地分享了习近平总书记一段极其重要的人生经历。我们由衷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有深刻的实践基础、群众基础的,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7年知青岁月,为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青年树立了可亲可近可敬可信的光辉榜样,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心中应该珍藏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确实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生动范本,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提高党性修养、提升政治能力的鲜活教材。
当前,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全党全国上下热切期盼。我们要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同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增强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感情认同,提高政治能力,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优异工作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人的一生被划分成了很多的阶段,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经历的差异成就不同的人生轨迹。青年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这意味着青年时期的经历跟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七年来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本书通过访谈生动描绘了青年习近平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作为新时代成长的青年人,品读此书能够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口述史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
毋庸置疑,本书意义非凡,对青年来说更为意义深远。它是当代青年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也是当代青年人励志成才的重要典范,还是当代青年人绽放青春光芒的党史宝典,更是当代青年人汲取真理光辉的精神宝藏。
艰苦奋斗磨砺七载。
1969年,从北京同乘一列火车去插队的知青,大多数人在插队一到两年内都陆陆续续离开了,而习近平在陕北一待就是七年。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历练和成长过程,虽然没有“天生伟大”这一说,但习近平七年来经历的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生活劳动、严酷的政治考验、巨大的心理压力,磨炼了其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先贤的这句话在习总书记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印证。
实事求是干在实处。
习近平在梁家河村不到两年时间内,办沼气、办铁业社、办磨坊、种烤烟、办代销店,打井、搞河桥治理、打5大块坝地等。对无所事事的人来说,两年时间很漫长,但若想在两年内做出这么多大事实事,两年时间又实在太短。每件事情都不是特别大事,但是把所有事情集中起来就有很大很显著的效果。习近平在梁家河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之前村子里从未有过的事,每一件事都是便民惠民的事,每一件事都是身体力行、苦干实干做出来的事。充分体现了青年习近平苦干实干精神和勇于担当精神。习近平在艰苦时期的苦干实干,为百姓做实事,切实解决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解决了人民生活的后顾之忧。干在实处,取得实效,正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实写照。
坚定理想绽放青春。
2013年习总书记寄语青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习近平“从15岁刚到黄土高原时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七年来,习近平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在这七年时间里,他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在实干中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当今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很多青年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中迷失方向,我们从习近平的知青经历中学习到,年轻人要不畏困难,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经受考验,在努力实干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情系人民磨砺初心。
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时就已悄然扎根,“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们可以更加系统、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内涵,更加全面、历史地认识到确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党核心的重大意义,更加深刻、直观地领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精神所在,更加具体、清晰地理解“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的执政为民情怀。习总书记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的执政为民情怀与目前的“厕所革命”是呼应的。五十年前,习近平在梁家河做知青时就进行过厕所整改,此后,从河北到福建,从浙江到上海,都一直高度重视。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三年两次重要指示“厕所革命”,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对百姓民生问题的高度关切,彰显了习总书记“民生之事无小事,民生之事一抓到底”的执政为民情怀。
矢志奋斗砥砺前行。
青年有理想,国家才能有希望,青年有信念,民族理想才能实现。七年的知青岁月将青年习近平于黄土高原和基层百姓深深融合到了一起,其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促使他在大学毕业后果断走向穷困人民、走进基层百姓,选择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青年习近平从破旧的农村通过苦干实干走进繁华的大都市,大学毕业后又从繁华的大都市主动回到农村,其青春再次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楷模和榜样。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有大责任感和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
习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当时的严酷考验与巨大困难,准确把握了当时的时代际遇与历史潮流,在艰难的岁月里爱学习、能吃苦、有追求、办实事、重辩证、敢担当,充分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和鲜明的创新创业精神。习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告诉我们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不忘初心,励志勤学、刻苦磨炼,敢为人先,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争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见证者和全程参与者,争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实践者和奋力开拓者。
古今中外以勤学苦读而成大事者不计其数,因不学无术而一事无成甚或败绩声名狼藉者更是数不胜数。因此,本人着力克服厌学懒思的坏习惯,抽时间读书,但缺乏持之以恒,只停留在蜻蜓点水的层面,收获甚少。近日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颇有心得。深深被书中习总书记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所感动。如果说,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是艰苦生活中的历练,那么,勤奋读书,刻苦学习则是成长成才始终如一的底色。
“学之所以益才,砺之所以致刃”。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书中,回忆起当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生活时,习总书记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始终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沉淀了他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政治素养。在习总书记的许多讲话中,我们都能感受到那种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和充满睿智、充满情怀、充满自信的魅力。这都是他多年磨一剑的结果,更是勤读、实读、深读、巧读以及注重思考的结果。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7年间,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读完了当年所能借到的所有书籍。反观现在我们的读书条件,阅览室,窗明几净,书架上,琳琅满目。可一提读书,却总说没时间。把大把时间都空耗在闲聊中,浪费在吃喝玩乐中,却不愿静下心来读一本书。今日世界,一日千里,不学无所适应,不学就要落后于他人,不学将注定被社会淘汰。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们都应像习总书记那样,勤于思考、善于钻研,抓紧大好时光,持之以恒地多读书,读好书。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习总书记读书十分注重方法,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在刻苦学习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习总书记读书,一方面,看一本书时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同时寻找相关书籍作为佐证,从不同侧面了解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形成独到见解和观点,经过反复论证、消化吸收后归纳进自己的知识体系。“非学无以成才,非志无以成学”,如果不下功夫认真揣摩仔细研读,就不可能深入领会书中的精髓要义,不可能深刻把握精神实质。只有定下身来读书,静下心来钻研,像习总书记那样,刻苦学习的同时认真的思考,才能提高质量和效率,掌握知识间的关联,也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素质。联系工作实际去读书,作为检察人来说,就是要时刻钻研法律业务,不断提高履职能力,不忘使命、不辱使命,确保忠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以过硬的业务素质,务实的工作作风,努力使各项工作不断创出新特色,取得新突破,创造新业绩。
苏轼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读书带来的知识储备让我们受益终身,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孜孜不倦的精神、高效的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更将伴随我们的成长,产生愈来愈重要的影响。掩卷沉思,心潮澎湃。习主席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广大检察人员唯有像习主席那样坚持读书、博览群书、勤学不辍,不断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厚实根基,才能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激发和增强投身检察工作,奉献检察事业的信心和力量。
读总书记的七年,学他的勤学苦读。总书记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尽管条件艰苦,但总书记从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甚至是“痴迷”阅读,有一点点空闲时间就坐下来看书,读书成瘾。作为青年的我们,更要多读书,读书可以汲取知识、改变思考、开阔眼界,可以使自己在工作中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可以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采,充满情趣。
读总书记的七年,学他的敢于担当。因为公道正派,头脑灵活,又肯干,被大家推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办沼气、打水井、办铁业社,积极作为,心系群众,干了许多好事。作为正处于成长时期的我们,更要学会担当,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工作和生活,养成遇事沉着冷静,即使事务再紧急,也要条分缕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读总书记的七年,学他的志存高远。曾任延川县文安公社知青专干的刘明升说:“近平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王燕生说:“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总书记寄语青年人,忠于祖国不负时代,勉励青年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放飞青春梦想。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鞭策,要牢记在心,付诸于行,扣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在强国逐梦的新征程上绽放光彩。
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之后,人生历程中拉开的差距,除了所处的不同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影响外,很大程度上与青年时代的主观世界、主体努力与人格状态不同直接相关。习近平同志之所以在今天能担任我们党的总书记,并明确为全党的核心,应当说,与他在陕北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辛磨炼、积极努力,以及之后的历练密切相关。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民王宪平一语中的:“习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曾任延川县革委会通讯组组长、1975年采访过习近平的曹谷溪说:“陕北七年是习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曾任延川县文安公社党委书记、县教育局局长的白光兴也说:“入党、提干、上大学都是习近平奋斗的结果。”这些亲眼看见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锻炼且成长的人这样来评价习近平,充分展现了习近平真实的知青岁月和成长历程。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年出版),习近平知青岁月的整体形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有追求。
大部分人不同程度上都会有艰难困苦的人生历程。艰难困苦可以成就一个人,它可以锻造你的心智和心志,也可以毁害一个人,它可以成为摧毁你的借口,究竟如何,关键看你的人生态度。要么在困境中崛起,要么在困境中毁灭。习近平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他有追求,志存高远。曾任延川县文安公社知青专干的刘明升说:“近平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王燕生说:“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在梁家河7年,习近平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这种毅力和决心,是一般人少有的。他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这就是养成了他胸怀为民谋福利的信念和抱负,这就决定了他所走人生道路的不同。习近平后来返回北京,又有了有前途的工作,但他反而放弃了看似更平坦舒适的道路,下沉到基层,沉到社会实践的最前沿去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走得很充实。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有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为什么?这与他“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信念和抱负直接相关。一句话,在农村7年,习近平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7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他整个成长、成熟、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之所以能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的第一步,一是与他这7年努力拼搏、自强不息、刻苦锻炼有关,他不甘于平淡生活,认为人活一世,要做一番事业,要在“修齐治平”方面有所作为,这是他成长的内因;二是外部因素。如党组织的培养,家庭与环境的影响,陕北老乡的关怀教育,等等。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的“有追求”,主要体现在“为民族担当”“为人民担当”“为党担当”。
能吃苦。
在困境中生存和生活,首先意味着要经受苦难。能吃苦者,就能经受苦难的考验,能磨其心志,苦难会成为他人生成长的教科书和难得的精神财富。怕吃苦者,会整天处在抱怨之中而不可自拔。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就是说,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和担子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们的内心痛苦,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们经受饥饿,使他们受到贫困,通过这些来使他们内心警觉,使他们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们原来所不具备的才能。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习近平把7年最珍贵的青春岁月,留在梁家河这个山沟里。7年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延川县梁家河村民张卫庞、吕侯生、刘金莲说:“近平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1969年在延长县插队的知青孔丹说:“陕北七年,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这些朴实的话都是真实的写照。习近平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一开始要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应当说,这四关过得很艰难。就是说,要找出一条从梁家河走出的路,对那时的习近平来说,实在太难了。如果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得不到升华,就会处处怨天尤人。别人是从零开始,而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然而,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没有消沉,他不对身边的人抱怨什么,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反而比较坚强,能吃苦,能顶住压力,这使他度过了这四关,也使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思想得到了提升,认识得到了提高,这就是: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的“能吃苦”,主要体现在他为民族、党和人民的事业夙夜在公、竭尽心力。
爱学习。
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学习能改变命运。这是不争的事实。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另外两个与习近平一起到梁家河插队的知青赵华安、张春富也说:“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他读的书有政治、历史,有文学、哲学、军事,他还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政治能帮助他明确政治方向,哲学能帮助他抓住事物的矛盾、本质、问题、重点,历史能使他看到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并从中汲取历史智慧,文学能丰富他的精神世界,了解五彩缤纷的人生。他读书注重分析对比,力求知其所以然。当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就与他注重学习、读书有关,与他“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关。而这,对他今日治国理政,尤为重要。今天,他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建立在他对中国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担当大任,不仅需要劳其筋骨,还要博览群书,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好比领导干部完成工作任务是过河,而过河需要船,需要桥,这里的“船”和“桥”,就是思想方法,就是工作方法。这种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既从实践经验中来,也从学习、读书中来。习近平说得好:“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办实事。
只有心里想着、装着群众,才会想着为群众办实事,进而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试图改变当地落后面貌。为群众做实事,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无论是在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在当大队书记的时候,习近平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要为群众办实事,就要先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了解当地实际情况。一个党的工作者,只有真切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才能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才能够有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当习近平越来越多地了解当时农村的落后与老乡生活的艰苦,就越激发他为群众做实事的激情。习近平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他认为,是陕北人民收留了他,爱护他也保护了他,他要为民办事。
习近平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通过调研研究了解实际情况后,习近平就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并脚踏实地去做,去苦干实干。习近平在梁家河的7年,靠自己的苦干实干作出了一番成绩。他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从刚到梁家河才几天就去吊唁一位老党员过世的母亲,到对智力有点缺陷的灵娃之包容、关心;从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到帮助果农提高苹果产量质量;从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到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的真诚相待;从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给讨吃老汉,到慷慨助他人,目的都是为了让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这样,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近平的为民情怀。习近平认为自己“就是个普通农民”,还经常说他是“老陕”,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这说明他已经完全把自己融入农民之中了。当今,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三番五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强调“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要把人民作为我们力量的源泉”,之所以经常到那些贫困地区体察民情,与他这7年知青经历所培养起来与人民的深情有关,与他在梁家河插队所形成的为民情怀直接相关。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扶贫要攻坚、扶贫要精准,就是因为他曾经就是一名农民,他懂农民。1969年到延川县段家疙瘩大队插队的知青陶海粟说:“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黑荫贵说:“我和近平一起到四川学习办沼气。”延川县梁河家村民石春阳说:“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梁家河村民武晖也说:“近平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这些都道出了习近平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的务实精神和开拓精神。正因如此,习近平入党、当村支书、上大学,“大家都拥护他”。
重辩证。
习近平所读的书,最多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辩证法。习近平认为,简单孤立地谈论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不顾其他方面,是片面的。如果认为辩证法仅仅是一个“斗”字,就把整个问题简单化了。习近平强调,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习近平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处理各种矛盾,做各种细致的工作。他做群众工作很注意方法,也很人性化,从不采取强势、高压的做法,总是尽量做思想工作,认为把人的思想做通了,心理疙瘩解开了,事情也就顺理成章做好了。习近平看问题,习惯从多方面考虑,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方式,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反复推敲,互相印证,而不是简单地只从一个方面刻板地考虑问题,更不自以为是。这使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雷平生说,习近平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较多思考。当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树立辩证思维,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就与他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注重学习唯物辩证法有关。
敢担当。
敢担当才能办大事,敢担当才能成伟业,敢担当才能为人民。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就与他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气概相关。
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习近平做事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一旦担起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就敢干事,敢干大事。敢于担当与具有战略定力有关。不论大事小事,习近平遇事总是沉着淡定,始终保持情绪上的冷静,因为他认为,做大事者要具备冷静的心态和自控能力,这样即使事务再紧急,也可以条分缕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当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具有敢于担当和战略定力的品格,就与他在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所养成的担当精神和战略定力是直接相关的。
习总书记有坚持学习和思考的态度。
习总书记在知青岁月里,从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甚至是“痴迷”阅读,阅读面十分广,像《中国通史简编》等各种书籍,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几公里路才借到。习总书记同时注重阅读的深度,饿着肚子也要把喜欢的书读完,要研究透彻。如同书中说的那样,习总书记执政理念、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
自己所在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曾经提出了“五必读”,即读原著原文、时事政治、法律法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要深入了解一方面知识必须舍得花时间、下功夫。因此,要真正干好一件事情,必须要能沉下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及时自觉充电,博学深究,领跑团队。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自己深刻感受到,作为承担着富国强军神圣使命的国防武器装备科研单位,我们要担负起引领国家空天防御事业发展的重任,支撑起打造航天强国的重担,就必须对系统工程、军事智能、大数据、云作战等新知识、新技术加强学习,学以致用,做到习总书记说的“功以学成,业由学广”。
习总书记有敢做、敢担当的作风。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时,因为敢说、敢做、敢担当,被推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采访时提到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他说的有错大家指出来,他肯定改;如果说的没错就要求大家不打折扣的执行。建沼气池、挖水井、打坝地等等,都体现了他敢做敢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作风。
自己所在的单位承担的某些项目都是非传统领域竞争项目,靠着敢打硬仗的作风,才取得不断的成功。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前几年本单位刚进入某领域,团队去某单位开展试验,为了抢进度和不把风险留在后期,队员每天都是干到凌晨以后,第二天在迷雾的清晨中又出发,最后仅仅用了7天便完成了该领域传统单位15天的工作任务。这支年轻的队伍在艰难的环境中得到了锻炼,做到了习总书记说的“勇于担当,做发展的开路人”。
习总书记有勇于创新的胆识。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模板20篇)篇十一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笔者深深为习主席青年时期如饥似渴读书、孜孜不倦学习的精神所敬服。在回忆当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生活时,习主席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习主席读书,可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在梁家河插队7年间,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就是以这样的毅力和坚持,习主席当年读完了所能借到的所有书籍。反观现在我们的读书条件,阅览室,窗明几净;书架上,琳琅满目。可一提读书,一些官兵却总说没时间。时间都去哪儿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一些同志把大把时间都空耗在闲聊中,浪费在游戏里,却不愿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有调查显示,中国国民年人均图书阅读量仅为4.58本,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们都应像习主席那样,抓紧大好时光,见缝插针地多读书,读好书。
习主席读书十分注重方法,“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习主席读书,一方面,看一本书时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同时寻找相关书籍作为佐证,从不同侧面了解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形成独到见解和观点,经过反复论证、消化吸收后归纳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读《共产党宣言》时,习主席找到著作的不同译本,分析其不尽相同的理解和各有侧重的翻译,在分析对比中真正学深悟透。我们只有像习主席那样分析对比地去读书,才能提高读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掌握知识间的关联,也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素质。
习主席对一些重点书目,总是花功夫认真研读。比如他在读苏联军事著作时,将《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重要战役》图册摊开铺在炕上,对照文章仔细寻找一个个文中涉及的不熟悉的地名,熟悉之后又进行“兵棋推演”复盘,力图从纷繁杂乱的战役经过中总结出两军对垒所展现的战略思维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之处。这告诉我们,“非学无以成才,非志无以成学”,如果不下功夫认真揣摩仔细研读,就不可能深入领会书中的精髓要义,不可能深刻把握精神实质,不可能深度理解精华内涵。只有定下身来读书,静下心来钻研,像习主席那样联系个人成长去读书,联系工作实际去读书,联系客观规律去读书,才能在读书中提升自我,在钻研中掌握真理,在提炼中升华认知。
习主席读书涉猎极其广泛,既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又读中外历史著作;既读中国古代文学,又读世界经典名著;既读军事理论,又读国际政治。广泛的阅读不仅带给习主席思维的拓展、视野的开阔和心灵的滋养,更带给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惊人学识和兼容并包、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读书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读书带来的知识储备让我们受益终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孜孜不倦的精神、高效的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更将伴随我们的成长,产生愈来愈重要的影响。“学不可以已”,多读书、读好书,带来的只有益处。习主席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广大官兵唯有像习主席那样博览群书、勤学不辍,不断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厚实根基,才能在军营中学以成才,成为文武兼备、全面过硬的“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模板20篇)篇十二
与习近平总书记同住一孔窑洞的雷平生回忆时讲到“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正如有些老乡所讲的——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要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白天去山上劳动,晚上回家一有空就看书。”
那时候,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待在屋里就是昏暗的窑洞,出门就是漫山遍野的黄土。在黄土高原的窑洞里,吃不饱穿不暖,每天要上山劳动,想学习只能硬挤出一点时间。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他却依然保持着学习的浓厚热情。上山劳动的时候会带着书,利用生产劳动的间隙在地畔上读书。每天晚上,也要在煤油灯下,坚持苦读深思,经常挑灯夜读到凌晨,可谓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真实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不弃功于寸阴”读书学习,着实是把读书当成一种享受,在不断的自我充实中变得更坚强,更强大。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模板20篇)篇十三
近期通过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学习,让我感慨万千,它既是一部青葱少年的成长史,又是一部干事创业的奋斗史,书中通过访谈实录的形式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展示了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给人以深刻启发。从“知青说”这一篇章来看,我们知道伟人的青春岁月必然是一段激情燃烧又五味杂陈的历程,有苦、有甜、有泪、有辛酸、有仿徨、也有人生的历练和厚重。只有经历这些,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才能为以后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年轻干部,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那段上山下乡的特殊时期,但身处新时期的我们也时刻面临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挑战。特别成为一名乡镇干部,乡镇工作既是各项工作的组织实施者又是国家各项政策的最终落实者;乡镇干部能力素质的好坏,往大的方面说决定了一方的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水平,对乡镇而言就是觉得了老百姓对政府工作能力的满意程度,这就需要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主动适应工作需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一、勤学习。要做学习型的乡镇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当今时代发展迅猛,各种新知识、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快,就拿现在来说,各项惠农政策层出不穷,扶持农民发展优惠政策也跟随时代不断在变,乡镇干部不知道、不清楚、不精通的东西越来越多,如果仅仅停留在当前,必将被社会淘汰。因此,乡镇干部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大力提高学习力,不断强化“学习力就是竞争力”的新观念。作为一名乡镇干部,只有重视学习、持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更好地引领农村改革发展、助农增收致富。一是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不进是退、慢进也是退”的新观念;不做“自以为是、夜郎自大”的干部,要做充满激情、创先争优的干部。二是要学习总书记热爱学习、随处学习的精神,不仅重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还要有针对性地学习多方面知识,静下心来研究各种方针政策,努力成为涉农政策的“活字典”、“百事通”。
二、善谋划。谋划就是筹划、想办法、定计划。作为乡镇干部,要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要谋划好自己负责的工作应重点在哪里?怎么去做?每个阶段工作需要达到什么程度?要在心中提前构思、琢磨酝酿。就正如有句话说“身在兵位,敢为将谋”以前党委政府也提出过,谋划工作要提高两个层次,不能拘于当前,只有在谋划中不断锻炼自己,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三、有担当。乡镇干部担当在哪里体现,当你面对办事群众的询问,能热情周到的接待,并帮助群众办事,这就是当担。现在我们有些干部,缺乏群众工作经验,与群众感情不深,在有些工作中不敢进群众门,不敢和群众说话。乡镇干部的价值就是体现在为百姓服务上,百姓的需要就是乡镇干部的服务方向。适应发展需,创新服务方式,是乡镇干部担当精神的体现。特别是当前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之年,怎么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使我们所思考的,俗话讲“既来之则安之”,乡镇干部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付出责任。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也是乡镇干部担当精神的体现。
四、树形象。乡镇工作说到底就是群众工作,做群众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以心交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对待群众工作真心,以满意赢民心。做群众工作,为群众服务,我觉得要与群众说好“五种话”:以心换心说家常话,上情下达说大白话,实事求是说真话,对症下药说内行话,出谋划策说鼓劲话。把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满意,就是要办好群众的事。因此,在工作中,我们要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经常深入农户,走进田间地头,倾听群众呼声和意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竭尽全力地为老百姓谋利益。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树立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
五、多奉献。农村工作任务繁杂,难度大,工作条件艰苦,因此,作为一名基层干部,首先要能吃若。要有奉献精神,能耐得住寂寞,安心在基层工作,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状态,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好组织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要努力做到“三勤”,一是腿勤,不怕多跑路,不怕多流汗,舍得花力气,把工作做实做细;二是脑勤,勤学善思,注重研究剖析矛盾,解决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三是嘴勤,多向领导汇报工作情况,多与同志们交流,团结共事,密切协作。
当听到“知青”一词,有过亲身经历的人都有着难以忘怀的情感,对那个时代有着或苦或甜的回忆。最近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感触颇深。这本书采用了口述历史的方式,通过受访者的亲身经历,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这本书将我重新带回了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这本书是真实反映总书记青年岁月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题实录。七年的知青岁月不仅仅见证了总书记的成长,也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他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青年时期的习近平从心底里热爱着这片土地,将自己看作是这片土地中的一部分,他一心想让老百姓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总书记勉励当代青年“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句话在我阅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之后感受更加深刻。读完整本书,我主要有以下两点体会。去轻浮化,这个不仅仅体现在个人身上,也体现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将自己的青春贡献给了黄土地,贡献给了农村。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享受着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却缺失了最重要的理想信念,身上多了一分轻浮和虚荣,我们应该将心沉下来,将脚步慢下来,扎根人民,贴近现实,将自己的青春贡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工作中,我们更要稳扎稳打,不要想着走捷径,而是从一点一滴做起。
磨炼耐性,主动学习。总书记的思想和价值观不是扁平化的标语或是口号所造就的,而是与农民们朝夕相处的两千四百多个日夜和读了万卷书后所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的。在这两千四百多个日夜中,有欢笑有泪水,一起吃过玉米团子,一起建过沼气池。在精神和物质都极度贫乏的环境下,总书记锻造了自己不怕困难、有耐性的坚韧品质。在闭塞而荒凉的黄土高原,青年习近平从来没有放下过书本,放弃过思考。“碰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碰到自己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总书记认为七年时间是他打基础的最重要的时光,他也将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贯彻到了他的一生之中,当成一种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
从这本书中,我们感受到只有拼搏的青春,为人民作出奉献的青春,才是温暖、持久的青春。作为一名普通的青年学生,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段特殊的时期,但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考验。总书记为我们青年学生树立了榜样,我们要积极实践,接受磨炼,敢于吃苦,勇挑重担。作为学生要踏踏实实学习,不追求虚荣和浮华的事物。多读书,读好书,充实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传播青春的正能量,我们要树立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身。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模板20篇)篇十四
是一部讲人民领袖的书,是一部记录人民领袖如何“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成长经历的书。这本书是中央党校策划组织的系列采访实录,通过29位受访者讲述自己当年亲身经历的往事,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主席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读后对于青年时期的主席能吃苦、敢担当、重实践等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热爱读书方面,印象尤为深刻。
利用一切可能读书。在梁家河插队7年间,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就是以这样的毅力和坚持,习近平主席当年读完了所能借到的所有书籍。反观现在我们,读书条件良好,书目齐全、借阅方便,但有多少人坚持读书。有调查显示,中国人均图书阅读量仅为4.58本。我们都应像习近平主席那样,抓紧大好时光,见缝插针地多读书,读好书。
利用有效方法读书。“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例如读《共产党宣言》时,习近平主席找到著作的不同译本,分析其不尽相同的理解和各有侧重的翻译,在分析对比中真正学深悟透。我们只有像习近平主席那样分析对比地去读书,才能提高读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掌握知识间的关联,也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素质。
重点书目精读细读。习近平主席对一些重点书目,总是花功夫认真研读。比如他在读苏联军事著作时,将《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重要战役》图册摊开铺在炕上,对照文章仔细寻找一个个文中涉及的不熟悉的地名,熟悉之后又进行“兵棋推演”复盘,力图从纷繁杂乱的战役经过中总结出两军对垒所展现的战略思维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之处。这告诉我们,有些书,需要我们定下身来读书,静下心来钻研,才能在读书中提升自我。
广泛阅读各类书籍。习近平主席既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又读中外历史著作;既读中国古代文学,又读世界经典名著;既读军事理论,又读国际政治。广泛的阅读不仅带给习近平主席思维的拓展、视野的开阔和心灵的滋养,更带给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惊人学识和兼容并包、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我们只有在平时涉猎广泛,才不至于“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模板20篇)篇十五
发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数千万城镇知青奔赴农村和边疆,既面临着从相对优越的城市向贫困农村的生活转变,也面临着从无忧无虑学生向辛苦劳作农民的身份转变。面对这种始料未及的巨大变化,许多人视之为人生的磨难。***就是这众多知青之一,而且他又是其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正是在这“三最”之艰难困苦中,***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课”,系紧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的这七年知青岁月,也给正处在事业发展启点的青年官兵们以深刻启迪。
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知青的最初生活,***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比较孤独、迷茫,没有长期待下去的想法,不过是怀揣一个简单的信念,就是:“听毛**的话,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随着在革命老区的所见所闻,随着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愈益加深,随着日复一日艰苦生活的磨砺,他不断校正着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越来越清晰——要为人民做实事!之后,虽然一起插队的知青,有的招工,有的入伍,陆陆续续离开了农村。***却不急不躁、不慌不忙,仍然该干活干活、该读书读书。为了入党,他先后写过10份申请书,执着的追求,终于使他的愿望得以实现,而且还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经过两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曲折经历和实践积累,他严以律己的过硬作风、务实创新的意志品质、为民服务的真挚情怀、复兴中华的担当精神,在他充分激情的胸膛里已然萌芽、扎根。若将世路比山路,世路更多千万盘。人生始终是在顺境和逆境中游走,从军之路亦是如此。从地方青年到革命军人,从旧体制到新体制,我们时时面临着转变,也迎接着巨大的挑战,更需要有像***同志那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态度,越是身处逆境越要坚守初心,在艰苦的环境中激发潜能、积累经验,磨砺意志、增长才干,打牢成长的根基,铸就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
深厚的感情必须以深刻的认识做基础。知青七年,***干过赤脚医生、记工员、农技员,无论哪个岗位,他心中想的就是把手中的工作干好,立足现有条件干出实实在在的成绩。他带领乡亲修梯田、打地坝、修路种树、打大口井、办识字夜校,还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建成了当时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就连旧厕所他也动手翻修。当时农村的厕所不分男女,听见外面来人,咳嗽一声,来人就避开了。长年累月,老百姓都习以为常。***却主动自己动手改造,建成了赵家河村有史以来第一个男女分开的厕所,既解决了难言的尴尬,又引领乡亲们逐步走向文明的生活。由于他既不甘平庸、善做实事,又能与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找他这个十六七岁的年轻人商量。多年后他感慨地说,陕北七年,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受益终生的东西。”青年官兵大多处在基层,干的是最基础的工作。可能也有部分官兵感到每天都是重复性的训练、工作,认为没有意义、缺少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干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个简单的工作干成精神就是不简单。我们应当向***同志学习那种“干在当下”的精神,脚踏实地,扎根基层,把当前正在做的工作做好,多蹲蹲苗必然能够为成长为参天大树积蓄能量。
插队期间,当时很多知青由于困于眼前的苦难,加上为今后的前途忧虑等,或放弃了读书,或无心读书。但***不一样,他把读书学习作为丰富艰苦生活、充实精神世界、提高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他去时带的两个行李箱装的全是书,无论是田间劳动间隙和晚上的零散时间,还是秋收秋种以后“冬闲”的大块时间,***始终坚持捧书而读、爱不释手。那时候书是奇缺品,他到处找书、讨书,有时为了借一本书,要步行几里路,看完再给别人送回去。他读的书籍也很广泛,涉及中外历史、政治和文学名著等等。这在当时把知识分子说成“臭老九”和“读书无用论”等不良社会思潮的大环境下,更显得弥足珍贵。七年时间,他阅读了大量书籍,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积累了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支撑着他在艰苦中一路走来。读书既是对知识营养的汲取,又是对自己人格品质的提高;既是滋补人身心的“保健品”,又是人心灵的“净化器”。这启示我们,要担当重任,成就一番伟业,离不开勤奋读书。作为新时代强军路上的开拓者,我们更应该认清学习的重要性,虽然部队的各项工作、日常事务比较繁杂,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止步学习的借口。当前是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新军事变革、高技术战争,对军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只有不断学习新理论、掌握新装备,才能获得打赢未来战争的“入场券”和“资格证”。
陕北高原、黄土高坡、缺水无电,窑洞、毛驴、白羊肚手巾,给人的印象无疑是“苦”和“穷”。抢收庄稼、抡锤打桩等苦活累活脏活险活等,从心理到体力都超出了很多知青自身的承受能力。***也从起初的被动参与,到逐渐的主动接受。先后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为村里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梁家河村民刘金莲讲述的一个片段感人至深:“近平从村里往地里挑粪,那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层掉皮、出血。他就把衣服脱下来,垫在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就不怕扁担磨了,也不用垫衣服了。”随着对人民疾苦的直接感受,***不仅不把吃苦受累当作一种“负担”和“愁事”,反而却以苦为乐、苦中作乐。心态的转变、诚恳的劳动,使他能够深入地了解农民、了解农村、了解当时的国情,也使他由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脱胎换骨为群众眼里“吃苦耐劳的好后生”,磨炼出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经历就是财富,苦难也是锻炼。从军之路,有坦途也有陡坡,有平川也有险滩,有直道也有弯路。我们面临的选择很多,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无数人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们一定要勇于迎接挑战,敢于摔打自己,尤其要从难从严从实践出发,提高打胜仗本领,做到苦有所得、累有所获。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今天的我们,时代性地站在“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历史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历史节点上,我们应当以青年***为榜样,把党的创新理论和领袖指引的方向作为人生指南,自觉校正人生航向,系好第一粒扣子,走出一条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内心的正道坦途。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模板20篇)篇十六
阅读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岁月,我感受颇深,很多地方会产生共鸣,像在说本应如此,特别的,有两个方面觉得自己应该加强学习。
一方面是养成爱学习、爱读书,这个会让我们受益终身的好习惯。我感动于下乡时,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个“死沉死沉”的书箱,感动于炕沿上、铺盖上、枕头边上全都是书,感动于晚上凑近煤油灯看书,煤油烟经常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更感动于村民对他手不离书印象深刻,笑称有“书瘾”,“他在梁家河待了七年时间,我就没见他离开过书本,没见他放弃过读书。”
更为可贵的是,对于那时候的习近平来说,因为父亲受到严重的政治迫害,本人也被划分为“黑帮子弟”,即使刻苦读书,一般也是没有上大学的机会的,读书没有明显的功利性,是一种长期坚持的好习惯,是对于知识的渴望。
所以后来的也就是现在的习近平总书记总能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在很多国事访问中,列出诸多不同国家的名师大家的优秀作品,这是多年来的积累沉淀,是爱学习、好读书这个好习惯回报他的宝贵财富。
“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年轻时的阅读、苦学所能学到的知识和信息,很多已经改变,或不那么重要了,但年轻时养成的不倦学习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以及通过学习所养成的思维能力,则可伴随人一生,对后来各阶段起作用、发挥影响。故而,我要努力养成爱学习、好读书的好习惯。
另一方面要志存高远,更要做好小事。与陶海粟的访谈中,他提到之所以会和近平他们多接触、联系是因为他们之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其中的一个共识就是:要志存高远,但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当时上大学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大家都梦寐以求上大学,用知识充实自己的精神和头脑。但1972年有人“戴帽下达”得到了上大学的名额,我们的态度是:内心深处都是想走的,并没有把“扎根农村一辈子”当做挂在嘴上的口号,如果因为各种客观原因走不了,也没什么大不了,不消沉应对,而应把身边的事尽量做好。基于这样的想法,他们几个上学前,都在队里踏实干活、工作,都入了党,担任党、团组织的重要干部。
也正是这样的想法和认识,青年习近平在七年知青岁月里,从扁担把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到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不再怕扁担磨了;从“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到“对跳蚤的毒素产生抵抗力”;从一开始劳动“连婆姨都不如的每天五六个工分”到两年后“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不管多累多苦,青年习近平总是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一步一步地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厕所关,跨过一个一个小磨难,克服一个一个小挫折,踏实勤奋,做好每一件小事,最终成就不平凡。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模板20篇)篇十七
自从拿到《***的七年知青岁月》,我一口气阅读了一遍,感触颇深,对于习总书记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书中通过当年那些与总书记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乡亲和知青们进行面对面访谈,真实可靠,详细讲述了***总书记在梁家河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展现了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
全书内容分为“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是通过采访29名当年的知青和乡亲编制而成,均为口述实录,真实还原当年的历史细节,详细讲述***总书记在梁家河7年间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工作历程。书中人物栩栩如生,故事真实动人,话语朴实无华,特别是青年时期***的形象,跃然纸上,一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青年,深深地激发了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苦干实干的情绪,增强了工作中的担当意识和服务意识。
我作为一名和群众直接接触,为百姓办事的乡镇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向青年***看齐,把基层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为街亭镇各项工作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同时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青年***的七年的艰苦岁月,始终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从来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基层乡镇干部,我们需努力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从中学习把握精神实质,牢固自己的理想信念。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模板20篇)篇十八
古今中外以勤学苦读而成大事者不计其数,因不学无术而一事无成甚或败绩声名狼藉者更是数不胜数。因此,本人着力克服厌学懒思的坏习惯,抽时间读书,但缺乏持之以恒,只停留在蜻蜓点水的层面,收获甚少。近日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颇有心得。深深被书中习总书记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所感动。如果说,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是艰苦生活中的历练,那么,勤奋读书,刻苦学习则是成长成才始终如一的底色。
“学之所以益才,砺之所以致刃”。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书中,回忆起当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生活时,习总书记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始终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沉淀了他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政治素养。在习总书记的许多讲话中,我们都能感受到那种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和充满睿智、充满情怀、充满自信的魅力。这都是他多年磨一剑的结果,更是勤读、实读、深读、巧读以及注重思考的结果。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7年间,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读完了当年所能借到的所有书籍。反观现在我们的读书条件,阅览室,窗明几净,书架上,琳琅满目。可一提读书,却总说没时间。把大把时间都空耗在闲聊中,浪费在吃喝玩乐中,却不愿静下心来读一本书。今日世界,一日千里,不学无所适应,不学就要落后于他人,不学将注定被社会淘汰。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们都应像习总书记那样,勤于思考、善于钻研,抓紧大好时光,持之以恒地多读书,读好书。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习总书记读书十分注重方法,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在刻苦学习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习总书记读书,一方面,看一本书时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同时寻找相关书籍作为佐证,从不同侧面了解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形成独到见解和观点,经过反复论证、消化吸收后归纳进自己的知识体系。“非学无以成才,非志无以成学”,如果不下功夫认真揣摩仔细研读,就不可能深入领会书中的精髓要义,不可能深刻把握精神实质。只有定下身来读书,静下心来钻研,像习总书记那样,刻苦学习的同时认真的思考,才能提高质量和效率,掌握知识间的关联,也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素质。联系工作实际去读书,作为检察人来说,就是要时刻钻研法律业务,不断提高履职能力,不忘使命、不辱使命,确保忠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以过硬的业务素质,务实的工作作风,努力使各项工作不断创出新特色,取得新突破,创造新业绩。
苏轼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读书带来的知识储备让我们受益终身,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孜孜不倦的精神、高效的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更将伴随我们的成长,产生愈来愈重要的影响。掩卷沉思,心潮澎湃。习主席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广大检察人员唯有像习主席那样坚持读书、博览群书、勤学不辍,不断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厚实根基,才能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激发和增强投身检察工作,奉献检察事业的信心和力量。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模板20篇)篇十九
《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是2017年8、9月份出版的,印象很深,当时是由团中央带领广大青年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之风,特别是青年干部,可以说是推荐必读之书了,这本书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我本人由于各方面原因当初没有特别在意,也就没有做到相关的学习要求,现在想起来很惭愧,如今有机会我借到这本书,利用一些时间,很快读完了,并且很有感触。
我不是一个特别喜欢读书的人,相反作为一个工科男生,对科技和本专业的相关内容更感兴趣,所以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就让我的同学、研友不太理解,认为我现在做的事情不合时宜,我能理解,因为作为一个还在任的学生干部,有很多事情,并且还要上课,在这个时期其余时间只能全部用来考研复习,才不会被别人甩在后面。我借这本书的初衷原本是换换心情,调整自己,让自己的心态更加稳定,对复习有很多好处,后来逐渐读完这本书,我知道我不仅没有选错,而且我还“赚大了”。
先介绍一下这本书,这本字数在31万字左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的前身是16年11月到17年3月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载刊出的采访实录。这是我读过的唯一一本全部以采访实录为内容的书,里面共有19篇采访实录,采访对象包含“当年的知青”、“当地的村民”和“各界人士”共30人左右,从各个角度全面的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到1975年在梁家河插队时的种种经历。
这本书所描绘的情景,都具有很鲜明的时代背景,这七年处在“”期间,老实说,我对这段历史细节知之甚少,这本书很大的充实了我对这段历史的了解程度,也清晰的看到当时国情在最基层、最贫困地区的真实表现。简单概括总书记当年的成长变化就是,从一个为了减少“迫害”牵连选择去陕北插队的年龄最小的普通知青,成长为所在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一心努力为当地老百姓做实事的大队支书。
文档为doc格式。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模板20篇)篇二十
最近学习了《***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对不同人从不同的视角和感受对那段令人难忘的知青岁月和***同志在梁家河七年生活的点点滴滴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通过学习,就我所感受到的梁家河精神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同志有着不懈奋斗的精神。一个年仅十六岁的学生,从首都北京到落后贫穷的陕北小山村,面对恶劣的生活条件,他没有退却,而是迎难而上,不仅坚持读书学习,而且很快融入了这里,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一干就是七年。这七年,他不仅积累了自己,更是锻造了自己,这种奋斗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在人生道路上,要志存高远树立远大理想。***同志在梁家河的七年,的确是不平凡的七年。就像他们的知青伙伴们说的,他的表现处处与众不同。一个年轻人,他心系农民,心怀天下,不是因为自己到了穷乡僻壤而浑浑噩噩,而是坚持学习,认真思考。通过这七年的经历,了解了基层,懂得了国情,丰富了思想,锻造了灵魂。终于是自己最终成长为一个大国领袖。这一切皆是因为他心怀天下、志存高远。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越是艰苦的环境,越是他成长成熟的园林。
***同志有着以民为本的情怀,在梁家河的七年中,不仅与群众打成一片,更主要的是他处处为村民着想,特别是当他成为村支书之后,更有机会为群众服务。觉得村民到镇子上买东西不方便,就想办法成立了代销店;觉得村民生火照明等方面条件艰苦,就远赴千里学习沼气技术;觉得村民农用家具购买维护不方便,就创办了铁业社……因为他心里装着老百姓,因为他以民为本的情怀,他处处想着群众所想,实实在在的为群众解决一些迫切的生活需求,让他们生活劳动没有后顾之忧,不用为这些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奔波,从而有更大的力量、更多的智慧、更高的热情投入劳动之中。就像他十八大主政以来,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人民群众也有了更高的热情和动力投身于祖国建设之中,国家日益富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习总书记有着平凡朴实的境界,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高干子弟、一个城里人。他总是默默的努力着、奉献着,真正把自己当成了一位彻头彻尾的农民,打坝、打井、办磨坊,无一不是把自己融入这个集体才能坚持干出的大事情。这也是基于他平凡朴实的思想境界,就是多年以后,当他以国家副**的身份回到延安,当年他村支书的继任叫他副**时,他亲切的说:随娃,你怎么也这样叫我呢?听起来简单的一句话,看起来很不起眼的一件事,反映出他平凡朴实的意识和境界。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反映出一位大国领袖的风范。
习总书记有着勇于创新的担当。在那个年代,对一些东西的排斥性是很强的,当时是以粮食生产为中心,但是,为了给村民们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他们搞了代销店、铁业社、缝纫社等等一些副业,尽管不营利,但很容易被扣帽子,有着很大的风险。但他敢于担当,硬是克服了种种困难,凭着一股闯劲,终于把这一件件事办成,使梁家河的劳动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村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习总书记有着脚踏实地的作风。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生涯,可以说既是他成长的关键阶段,更是他作风形成的重要时期。“他做事公道,敢于担当,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的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很务实,都是为老百姓的利益考虑的。”他的村支书继任者石春阳谈到的,关于近平给村民分粮食的事情,一方面说明他脑子灵活,但我觉得,更能体现出近平同志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关于给村子打坝的事情也是一样,既说明他认准的事情就能够坚持,也反映踏踏实实务实为民的品格。
***同志有着团结友爱的品格,与人相处总是平和朴实,总是以一颗善良的心对待他人。无论和村民还是知青都能团结有爱,平等相处。正是这种品格,他赢得了大家的认同和信赖,使他在村支书的岗位上得到锻炼,他也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把村子治理的井井有条,带领梁家河的村民摆脱贫困。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团结有爱是我们克服重重困难的最有力的武器。***同志的这种品格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