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的教学要求进行合理设计。希望这些二年级教案范文可以帮助到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2023年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优秀18篇)篇一
第4课时认识线段。
课本5页及练习一第7、10题。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
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2023年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优秀18篇)篇二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估计实际测量。
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
2023年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优秀18篇)篇三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页“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知识解读:测量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认识厘米”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教材以古代人们用身体尺为测量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度得到不同的结果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接着,教材介绍学生比较熟悉的尺子,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为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逐步让学生形成对厘米的长度表象。这样的安排意在让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动手实践体会测量的方法,经历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解读: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习中认识了比较物体的长、短,本节课是他们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厘米”。在此之前,学生对长度单位及测量知识的了解均来自生活中一些琐碎的、不系统的经验。对什么是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1厘米有所长都缺乏准确的认识。
目标解读:
1、创设情境,从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1、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2、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
〖教学预设〗
1、师谈话引入,课件播放故事。
2、引导思考:为什么同样是5步,熊二却找不到蜂蜜呢?
3、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思考〗
以有趣的故事为素材,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有声有色的故事讲述,提出“这是为什么呢?”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充分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激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浓厚的兴趣,自然地进入到对新知的探究中。
二、借助直观、建立1厘米的概念
〖教学预设〗
1、借助模型、建立表象
师出示1厘米的学具,感受厘米是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单位。
(1)记忆1厘米的长度
(2)找生活中的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理解: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
〖设计思考〗
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标准的1厘米小棒,同桌竞猜记忆1厘米、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认识几厘米等活动,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经历“充分感知--丰富表象--领悟内涵”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的长度观念,理解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自制直尺,认识几厘米
〖教学预设〗
1、同桌合作、制作直尺
2、拿出直尺,与自制尺子作比较。
(1)认识尺子上的元素:刻度、数字、单位(厘米cm)
(2)在直尺上认识1厘米
3、明确不同尺子的1cm的长度一样。
4、认识尺子上的几厘米
〖设计思考〗
引导学生经历“造”尺子的过程,让学生在测量、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测量的本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
四、实践运用、学会测量
〖教学预设〗
1、探究测量方法
思考:你能用直尺量出这张名片的长边是几厘米吗?
(1)操作、交流
(2)呈现各种量法,比较量法的优劣。
(3)小结正确的测量方法,理解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的好处。
2、测量身体上的数据
师: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拇指的长度、一拃的长度等
(1)学生选一个部位进行测量。
(2)填写测量记录单
(3)交流测量方法
〖设计思考〗
在测量长度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测量,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并通过交流,比较,辨析、评判,逐步完善测量的方法。在学生积累了实际测量的经验后,将学生的认识延伸到“身体”这把尺子上,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开放性的活动中得到培养。
五、全课总结。
六、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cm)
尺子:刻度线、数字
2023年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优秀18篇)篇四
1、知识目标:认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
2、能力目标: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3、德育目标: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1、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第一课时: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第二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
第三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四课时:
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估量物体的长度。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用厘米量较短的物体。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第四课时。
教学重点: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线段的概念。
分课时作业布置。
第一课时:
做一做第1、2、3题。
第二课时:练习一1~3题,第6题做在课本上。
第三课时:练习一4、5题。第8、9题做在课本上。
第四课时:练习一第7、8、10题,填在书上。
疑难问题解决办法。
1、因为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究过争购减起来的,因此,在教学是应该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
3、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课时。
教案设计者:姬王小学--田茂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小木块、曲别针、硬币、铅笔盒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创设情景。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数学课,数学课上我们都经常用到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出示:课本、练习本、铅笔、铅笔盒等。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测量统一长度。
(1)我们先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2、(屏显数学课本)你们认为该怎样量呢?(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边的物品来量。
同学们,别镇、三角形、和小方块,你们任选一种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学生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示学生测量方法)。
(2全班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分组汇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问。
为什么大家量的都是数学课本的宽,而结果却不一样呢?
小组讨论汇报。
再次让选用统一物品测量的学生展示测量结果。
小组讨论看能得到什么启发。
小结: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
测量不同的长度。
(1)用你喜欢的方法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
小组操作,教师巡视。
(2)全班汇报交流,提出质疑。
启发学生根据汇报结果提出为题。
小组讨论。
总结:因为选用不同的物体做标准去量,他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和实际不服,应该选用统一物品计量单位去量。
(3)单项练习课本与铅笔盒哪个更长一些,请同学们用小木块测量一下。
汇报测量结果。
练习。
1、做一做第1题:提示学生:上面的集中可以用小刀等东西对准各自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测量。
3、做一做第3题:
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脑子里完成。
总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
安排作业:略------。
反思。
2023年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优秀18篇)篇五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
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2023年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优秀18篇)篇六
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线段的特征。
初步理解线段的概念。
尺子、课件等。
创设情景。
(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
我们在画这些图形的时候,他们的边都是由线段组成的。
课件演示:将图形分解成线段。
告诉学生上面这些都是线段。
测量线段的长度。
用尺子量一量课本第五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把两德的结果些在书上。
线段与曲线的对比认识。
线段“直”的特征。
屏显:
在这些图形中哪些是线段?分组讨论。
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多线段有哪些认识?
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在纸上任意画一条线段。
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线段的画法。
指导线段的画法。
猜一猜游戏。
课件出示同一条线段(横着和竖着的)猜一猜哪条线段长一些?
引起学生的争论,争论后课件演示:把两条线段重合比一比。
学生操作:
如果你不相信,你就做两张同样长的纸条式一式,要一张横着,一张竖着看。
动手做一做。
请同学们任选一条铁丝,做成自己喜欢的图形,并量出每条线段的长度。
谁能找出我们生活当中物体上的线段。
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线段的有关知识,你对线段有了哪些认识?
2023年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优秀18篇)篇七
1、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多媒体课件,常规学具。
自主探索、交流合作、质疑反思。
一、创设情境,导出问题。
1、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学生用手比划。)。
2、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
3、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参与活动,探索交流。
(一)教学例8。
1、教师谈话:欢迎大家来到动物王国,这里有几种动物,你觉得哪种动物最高?
2、你们在现实生活中见过长颈鹿吗?在哪里见过?
3、联系实际想一想,你和长颈鹿比,谁高?长颈鹿到底有多高呢?
4、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我给大家提个问题:长颈鹿的高度是5厘米还是5米?同桌互相说说想法。
5、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方法一:排除法。
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5厘米就只有这么长,长颈鹿不可能这么矮,所以是5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长颈鹿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长颈鹿的这个高度,所以长颈鹿应该是5米高。4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5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长颈鹿的高度应该是5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二)探究练习,巩固新知。
1、问:学校的旗杆高是13厘米还是13米?
2、同桌交流,再全班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知。
1、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进行练习并讨论。
2、辨析题。
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3、猜一猜。四人小组讨论,小军的身高是多少?
四、拓展提升,自主盘点。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023年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优秀18篇)篇八
1.知识与技能: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多媒体课件。常规学具。
自主探索、交流合作、质疑反思。
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
(学生用手比划。)。
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
1.教学例8。
教师谈话:(多媒体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方法一:排除法。
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
(多媒体出示)。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交流。)。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做一做。
(l)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高90()。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位。
2023年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优秀18篇)篇九
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地位与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这一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
能力目标: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德育目标: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重点与难点。
单元教学重点: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四、单元教法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五、分课时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第二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
第三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四课时:
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分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估量物体的长度。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用厘米量较短的物体。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第四课时。
教学重点: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线段的概念。
六、注意的问题。
因为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究过争购减起来的,因此,在教学是应该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3年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优秀18篇)篇十
2、小结:通过画线段的操作活动,同学们发现了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知道了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今天,我们就要应用这些知识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板书课题)。
1、教学例1。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请同学们取出自动铅笔的笔芯,仔细观察,猜猜大约有多长?
学生猜测。
用直尺量量笔芯的长度是多少厘米?(测量的结果取整厘米)。
学生测量。
笔芯的长度如果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交流想法,汇报,学生的.想法可能有:
(1)1毫米1毫米地数出来。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2)10毫米10毫米地数出来的。
(3)推想出来的:1厘米=10毫米,6厘米是6个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
2、“想想做做”第1题:指名读题,一起动手量出每个图形中各边长是多少厘米,全班校正量的结果,把量得的厘米数换算成毫米数,指名说说各自的想法。
2、教学例2。
(1)出示例2,指名读题,板书:
1、做“想想做做”第1、2、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学生交流想法。
2、做“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说出比较的方法,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3、做“想想做做”第5题:先估计各线段的长是多少厘米;测量线段的长,验证估计结果的正确性。
问:“测量的长度用毫米做单位是多少毫米?”
4、做“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先估计,再量。最后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课后做“想想做做”第6题。
(1)拿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看看它几天后开始发芽。
(2)从发芽的第一天起作好记录,记录发芽后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填写记录表。
80厘米=()分米。
2023年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优秀18篇)篇十一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难点: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教具学具,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他帮妈妈锄地。他干了一整天,饿极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第二天,他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他吃了8碗饭。这可能吗?(碗有大有小)。
2、矛盾冲突:。
(1)、我们先做一个量铅笔的游戏吧!游戏分两个小组,一组男生,一组女生,女生先来1人,男生捂上眼睛不许偷看,你们量的铅笔的长度有几根小棒那么长,记住了吗?先别说。女生捂上眼睛男生来1人,你们量的铅笔的长度有几根小棒那么长,记住了吗?别说。
(2)、女生说你们的铅笔有几根小棒那么长?男生呢?
(3)、你们说哪支铅笔长?
(4)、出示两支铅笔,你们看怎么样?这是怎么回事?
二、小组合作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究。
1、量数学课本的宽,
(1)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时候,教师进行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4)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身边不同物体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等去量桌子、铅笔盒、椅子等物体的长度。
(2)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够怎么办?(可以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用一个物品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
3、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1)用同一物品量,既可以量书上提供的,也可以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2)做一做第3题,用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作标准(为过渡到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做准备)。先看图估计所测物体大约有几个正方体长。再用正方体进行实际测量。
三、做一做(第1题和第3题)。
四、课后延伸:要想准确的进行测量要用什么测量工具?什么单位?怎样测量呢?
课后反思:
2023年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优秀18篇)篇十二
: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023年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优秀18篇)篇十三
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等物品。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他帮妈妈锄地。他干了一整天,饿极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第二天,他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他吃了8碗饭。这可能吗?(碗有大有小)。
2、矛盾冲突:。
(1)、我们先做一个量铅笔的游戏吧!游戏分两个小组,一组男生,一组女生,女生先来1人,男生捂上眼睛不许偷看,你们量的铅笔的长度有几根小棒那么长,记住了吗?先别说。女生捂上眼睛男生来1人,你们量的铅笔的长度有几根小棒那么长,记住了吗?别说。
(2)、女生说你们的铅笔有几根小棒那么长?男生呢?
(3)、你们说哪支铅笔长?
(4)、出示两支铅笔,你们看怎么样?这是怎么回事?
二、小组合作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究。
1、量数学课本的宽,
(1)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时候,教师进行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4)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身边不同物体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等去量桌子、铅笔盒、椅子等物体的长度。
(2)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够怎么办?(可以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用一个物品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
3、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1)用同一物品量,既可以量书上提供的,也可以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2)做一做第3题,用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作标准(为过渡到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做准备)。先看图估计所测物体大约有几个正方体长。再用正方体进行实际测量。
三、做一做(第1题和第3题)。
四、课后延伸:要想准确的进行测量要用什么测量工具?什么单位?怎样测量呢?
2023年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优秀18篇)篇十四
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空间观念。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现在班里大部分学生都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对学习较为感兴趣、有信心。学习充满热情,能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活学活用。学习习惯方面,学生能够课前做好准备,课堂气氛活跃,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发言、思考,声音响亮。但个别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爱搞小动作,需要及时提醒和引导。
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哪些体育活动?为什么?体育活动可以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大家要多参加。
3.出示图片,你能给图上的这些线分一分类吗?为什么这么分?
4.你能把弯弯的线变直吗?
活动2【讲授】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生操作,把弯线变直。师指出,拉直的这段线就可以看作一条线段。
2.观察线段图,线段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汇报: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3.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4.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线段,举例,学生找线段。
活动3【活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一张长方形白纸上你能找到几条线段?你能再变出一条吗?学生折纸,师说明折痕可以看作一条线段。同桌比较折出的线段,发现什么不同吗?得出结论:线段有长短。
2.线段可以测量吗?怎样测量?学生说测量方法。
3.出示一横一竖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学生通过测量发现同样长。
4.测量书中第五页三条线段的长度。汇报,订正。
5.总结线段的三个特点: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活动4【练习】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出示图形,分别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2.连接两点能画出几条线段?学生动手操作,汇报。三个点呢?完成书第五页做一做的第二题,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四个点呢?两种方法不遗漏。一种是从外到内,一种是从一点出发。按照这两种方法完成五个点,每两个点画一条线段,能画出几条线段,是什么图形。
4.消防员接到任务是怎么样迅速到达的?房间的管子是直的,滑下来可以节省时间。
思想教育:他们的工作很辛苦,我们应该尊敬他们。
5.为什么乘坐电梯?因为电梯的运动轨迹是直的,省时省力。安全教育:乘坐电梯时要注意安全。
活动5【测试】及时反馈,发展思维。
1.填空:线段是( )的,有( )个端点,( )量出长度。
2.选择:下面哪些是线段?
3.量一量下面图形的边长,你发现了什么?
活动6【作业】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数学书第九页第6题,第7题。
2023年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优秀18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初步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
2.知道1米=10分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或卷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认识1米=10分米=100厘米。
2.会测量身边规则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1.复习长度单位厘米、分米:孩子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两个长度单位,是哪两个?(厘米、分米)厘米、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用字母怎样表示呢?(厘米用cm表示,分米用dm表示。)。
2.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分米作单位合适吗?课前大家预习了,你觉得用什么作单位好呢?(米)。
3.揭示课题。米是国际长度单位,用字母m来表示,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米(板书课题:用米作单位量长度)。
(一)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
1.学生轻轻握住米尺的两端,让学生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教师再抽掉米尺,学生继续感知1米的长度。
2.学生闭上眼想想1米有多长。
3.学生比划1米大约有多长。
4.抽生汇报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5.学生汇报交流: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选用米做单位。
(二)观察米尺,认识1米。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观察米尺,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2.集体汇报交流(小组汇报员汇报自己所在小组的发现)。
(1)米尺的长度是1米,
(2)米尺上有100个小格,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厘米,100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00厘米,所以1米=100厘米。
(3)10个小格的长度是1分米,100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0分米,所以1米等于10分米。
(4)1米=10分米=100厘米。
(三)用学生尺拼1米长。
1.教师出示20厘米长的学生尺,学生猜一猜:1米里面有几把这样长的学生尺?
2.拼一拼。活动:要求2名学生到黑板上来拼啊。其他同学在桌上对着米尺拼一拼。小结:小朋友们,刚才我们通过拼学生尺,再次知道了1米实际有多长。下面,我们以米为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
(四)量黑板的长和宽。
1.学生估一估教室前后的黑板大约有多长有多宽。
2.以小组为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和宽。
(1)抽生汇报:在测量黑板的长和宽时要注意什么?(卷尺的0刻度要和黑板的一端对齐;卷尺要和黑板的边沿保持平行。)。
(2)量黑板的长和宽:一个小组测量教室前面黑板的长和宽,一个小组测量教室后面黑板的长和宽。
(3)抽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五)测量小组成员的身高。
1.抽生汇报可以用哪些方法测量身高?
2.学生思考测量身高时要注意什么?
3.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测出本组所有成员的身高。
4.小组汇报员汇报本组成员的身高。
5.教师抽测其中一组,检验他们的测量是否正确。
1.填空(大屏幕出示练习题目)。
2.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
孩子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存在哪些问题?
这节课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学会了测量规则物体的长度,那么不规则物体的长度怎样测量呢?下去以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测量树干一圈的长度和小组成员的腰围。大家思考一下可以用哪些方法测量树干一圈的长度和小组成员的腰围?下次上课请同学来汇报。
2023年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优秀18篇)篇十六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的长度最好用相同的工具来量,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1角硬币回形针小方快小刀。
课前谈话:二年级的小朋友,比身高。
师国庆节到了,聪聪和明明正在准备宣传板报,看多漂亮!(出示没有花边的板报)咦,好象还缺点什么。贴上美丽的花边吧。一会儿,他们就完成一大半了(出示贴了两种花边的板报),聪聪说:我的贴得快。明明说我的贴得快。同学们你们说谁的速度快?(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1:聪聪的速度最快。她贴的花边长些。
生2:明明的速度最快。他贴的花边长些。
生3:一样快。他们贴的花边一样长。
师:到底谁贴的花边长?我也看不出来。你们有什么办法比出花边的长短呢?
生:可以用铅笔来量一量。
师:你的办法真好!当我们用眼睛不容易看出物体的长短时,就可以找一个物品作标准来量一量。
1、用不同的物品量相同的长度。
生1:我找三角片。
生2:尺子。
师:不用尺子,还可以用什么来量呢?
生3:小刀。
生4:橡皮。
师:老师准备了一些物品,就放在你们桌子上的文具盒里。下面就两人一组,没个同学选取一种物品来量数学书的宽。开始吧。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量数学书的宽)。
师:都量完了吗?请你上去量给大家看看。(点一生带回形针上展示台来量数学书的宽)。
师:请大家仔细看看,他量怎么样?
师:你也是这样量的吗?谁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来量的?数学书的宽有几个物品那么长?
生1:数学书的宽有7个硬币那么长。
生2:数学书的宽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
生3:数学书的宽有2把小刀那么长。
生4:数学书的宽有15个小方块那么长。
师:都是量的数学书的宽,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1:因为我们用的物品不一样有的是回形针、有的是硬币。
师;对呀,用不同的物品量得到的结果都不一样。有的人量的结果又相同,这是为什么?
生:他们用的饿物品是一样的。
师:看来我们要得到相同的结果就要用相同的物品去量。
2、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
师;好,我们再用手中的物品作标准来量一量文具盒的长度好吗?
(学生动手量,师巡视指导)。
师:都量完了把谁来说一说你们组量的结果。
生1:文具盒有3把小刀那么长。
生2:文具盒有9个硬币那么长。
生3:文具盒有7个回形针那么长。
生4:文具盒有20个小方块那么长。
师:请观察并比较一下两次测量的结果,你发现了怎么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小组交流讨论)。
生1:课本的宽有7个硬币那么长,文具盒有7个回形针那么长,它们的长都是7,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师:为什么它们的长都是7,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生:因为两次用的物品不一样。
生:文具盒比课本的宽要长,正好7个回形针比5个回形针长。
师:你们听清楚他们说的吗?请你在说一遍。
师:你们真会观察,用同样的物品做单位来测量就能很快比出物体的长短。(板书)。
生1:相同。
生2:同一物品。
生3:一样的物品。
……。
师:对,要用统一的物品,要有统一的标准,要把长度单位统一。(补充课题:统一)。
师:我们把课题一起来读一遍。(学生读)谁来说一说统一长度单位是什么意识?
师: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都知道统一长度单位非常重要,让我们一起回到古代看一看吧——(故事略)。
他们为什么要打架?
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不打架?
生1:小刀。
生2:硬币。
生3:小方块。
生:小方块。
师:好,我们就用小方块做单位来量贺卡的长边和短边。
学生操作后汇报。
师:贺卡的长边有——14个方块长,贺卡的短边有——10个方块长,长边比短边多几个方块长?(4个)。
(1)师:先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几种蔬菜——(师演示课件:由凌乱到整齐。)。
(2)同学们在看,这里有一些文具——。
(师出示课件:)估一估,这些文具大约有多少个方块长?
略
2023年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优秀18篇)篇十七
“统一长度单位”是小学阶段学习法定计量单位的开始。人教版教材在安排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这是新课程与老教材的明显差异。教材的主题情境是:先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硬币、曲别针、三角形、木块)作标准去量数学课本的宽,并提示:“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再让学生用不同物品作标准量不同长度,教材让学生自由量,并思考:“为什么不同的东西量出的结果一样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相同的物品(如方木块)进行测量,去解决上面两个矛盾冲突,由此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材安排的意图十分明显:两个操作层次,实际上都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通过研读教材,我们发现,虽然教材中两个操作层次最终指向的目的一致,但各自的思维角度不同,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数学呈现时,常常省略了知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这样的知识还是会感到抽象困难。尤其是本教材面向的上课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在生活中交流物体长度的经历比较少,要他们分层、理性地还原本教材知识内容的建构过程,是有相当难度的。
通过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们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呈现以及预期落点有必要作适当的调整。
1、变素材,降落点。
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同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现有思维发展水平,改变操作层次,简化思维难度。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建立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本节课的落点也适当调低,让学生能体会到长度单位不统一会给日常生活、交流带来不便,能初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重操作,重体验。
针对知识内容特点以及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实践操作、体验感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因此,本节课应注意安排设计多项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探究的活动,努力使知识的还原建构过程生动活泼,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同样,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单位的名称,更重要的是了解该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估一估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的长度表象。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初步体会统一单位长度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实际动手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以及估测意识,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学具准备:课件、边长1厘米的正方体、尺子等。
1、导入新课,交流测量方法。
2、动手测量:桌子的宽。
3、汇报结果:测量工具和结果。
4、讨论交流:多样的结果。
1、认识尺子。
2、认识1厘米。
(1)教师介绍1厘米。
(2)学生找找1厘米。
(3)师生比比1厘米。
(4)学生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的物体。
(1)撕一撕:动手撕一段1厘米长的纸条。
(2)估一估:书本等物品大约有多长。
2023年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优秀18篇)篇十八
2、小结:通过画线段的操作活动,同学们发现了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知道了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今天,我们就要应用这些知识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板书课题)
1、教学例1。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请同学们取出自动铅笔的笔芯,仔细观察,猜猜大约有多长?
学生猜测。
用直尺量量笔芯的长度是多少厘米?(测量的结果取整厘米)
学生测量。
笔芯的长度如果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交流想法,汇报,学生的想法可能有:
(1)1毫米1毫米地数出来。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2)10毫米10毫米地数出来的。
(3)推想出来的:1厘米=10毫米,6厘米是6个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
2、“想想做做”第1题:指名读题,一起动手量出每个图形中各边长是多少厘米,全班校正量的结果,把量得的厘米数换算成毫米数,指名说说各自的想法。
2、教学例2。
(1)出示例2,指名读题,板书:
1、做“想想做做”第1、2、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学生交流想法。
2、做“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说出比较的方法,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3、做“想想做做”第5题:先估计各线段的长是多少厘米;测量线段的长,验证估计结果的正确性。
问:“测量的长度用毫米做单位是多少毫米?”
4、做“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先估计,再量。最后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课后做“想想做做”第6题。
(1)拿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看看它几天后开始发芽。
(2)从发芽的第一天起作好记录,记录发芽后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填写记录表。
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
80厘米=( )分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