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教师充分调研和了解教学资源,确保教学过程中所需的教学材料和设备的准备充分和有效。了解一下其他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好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方法。
化学盐酸教案(热门17篇)篇一
铁是银白色光泽的金属,密度大,熔沸点高,延展性,导电导热性较好,能被磁铁吸引。铁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氧、硅、铝,排第四。铁是一种副族元素,化合价主要有0价、+2价和+3价,+6价(高铁)不常见。
铁可以与许多非金属单质发生反应,与氧化性较强的反应生成三价铁,如氯气,液溴;与氧化性较弱的.反应生成二价铁,如硫、碘。
(3)铁在氧气中生成四氧化三铁:3fe+2o2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fe3o4,四氧化三铁中含有1/3的二价铁和2/3的三价铁。
与氧化性酸反应,铁遇冷的浓硫酸会发生钝化反应。
铁可以与金属活动顺序中排在它后面的金属的盐发生置换反应:fe+cuso4=cu+feso4。
化学盐酸教案(热门17篇)篇二
教学目标:
1.物质的溶解性。
2.固体的溶解度及温度对它的影响。
3.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4.气体的溶解度及压强、温度对它的影响。
教学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过程:
[复习]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2.饱和溶液要在哪两个条件下讨论才有确定的意义;
3.如何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若该溶液不饱和,怎样才能使它变成饱和溶液。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也就是说各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能力不同。我们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讨论]根据生活经验,溶解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讲述]在很多情况下,仅仅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不够的,人们需要精确地知道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最多能溶解多少溶质,这就要用到溶解度这个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分析]条件:一定温度下;
标准:100克溶剂里;
状态:饱和状态;
本质:溶质的质量;
单位:克。
[举例]在20。c时,10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我们就说氯化钠在20。c时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克。又如:在20。c时,氯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度是7.4克,那就表示在20。c时,100克水中溶解7.4克氯酸钾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练习]1.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1)食盐在水里的溶解度时是36克。
(2)2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
(3)20。c时,50克水中加入18克食盐后溶液恰好饱和,因此,20。c时,食盐在水里的溶解度为18克。
(4)10。c时,100克水里溶解了15克蔗糖,所以,10。c时,蔗糖的溶解度为15克。
2.6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24克,填表:
课题:溶解度。
溶质。
溶剂。
溶液状态。
温度。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液质量。
3.20。c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1)20。c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
(2)20。c时,食盐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讲述]物质的溶解性和溶解度是什么关系呢?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它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溶解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与溶剂间的关系。而物质的溶解度,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所能溶解的不同质量,就在客观上反映了他们溶解性的区别。
化学盐酸教案(热门17篇)篇三
6.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的治理方法。
重点。
1.知道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特点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废弃的材料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其危害,提出可能解决污染的合理措施;
3.实验探究纯棉纤维、羊毛纤维、化学纤维,聚乙烯及聚氯乙烯等常见材料的.鉴别方法。
难点。
实验探究纯棉纤维、羊毛纤维、化学纤维,聚乙烯及聚氯乙烯等常见材料的鉴别方法。
1.材料的发展过程。
2.材料的分类。
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复合材料。
3.金属材料。
包括纯金属和各种合金。
(1)金属材料的发展历程。
古代——近代工业——现代工业。
(2)常见金属材料及应用。
球墨铸铁(fe、c、si、mn)——可代替钢。
锰钢(fe、c、mn)——钢轨、自行车架、坦克装甲、挖掘机铲斗。
不锈钢(fe、cr、ni)——医疗器械、炊具。
黄铜(cu、zn)——机器零件、仪表、日用品。
青铜(cu、sn)——轴承、齿轮等。
白铜(cu、ni)——钱币、代替银饰品。
焊锡(sn、pb)——焊接金属。
硬铝(al、cu、mg、si)——火箭、飞机、轮船等。
18黄金(au、ag、cu)——金饰品、钱币。
18白金(au、cu、ni、zn)——金饰品。
铂金(pt)——铂金饰品。
4.无机非金属材料。
分为传统材料和新型材料。
传统材料:陶瓷、玻璃、水泥。
新型材料:新型陶瓷、光导纤维等。
5.合成材料。
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1)合成纤维。
纤维分为:天然纤维、人造纤维、合成纤维。
天然纤维:吸水性、透气性好。
合成纤维:强度高、耐磨、弹性好、耐腐蚀。
化学盐酸教案(热门17篇)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
(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
(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教学建议。
(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
化学盐酸教案(热门17篇)篇五
6. 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的治理方法。
重点
1. 知道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特点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 知道废弃的材料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其危害,提出可能解决污染的合理措施;
3. 实验探究纯棉纤维、羊毛纤维、化学纤维,聚乙烯及聚氯乙烯等常见材料的鉴别方法。
难点
实验探究纯棉纤维、羊毛纤维、化学纤维,聚乙烯及聚氯乙烯等常见材料的鉴别方法。
1. 材料的发展过程
2. 材料的分类
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复合材料。
3. 金属材料
包括纯金属和各种合金。
(1)金属材料的发展历程
古代――近代工业――现代工业
(2)常见金属材料及应用
球墨铸铁(fe、c、si、mn)――可代替钢
锰钢(fe、c、mn)――钢轨、自行车架、坦克装甲、挖掘机铲斗
不锈钢(fe、cr、ni)――医疗器械、炊具
黄铜(cu、zn)――机器零件、仪表、日用品
青铜(cu、sn)――轴承、齿轮等
白铜(cu、ni)――钱币、代替银饰品
焊锡(sn、pb)――焊接金属
硬铝(al、cu、mg、si)――火箭、飞机、轮船等
18黄金(au、ag、cu)――金饰品、钱币
18白金(au、cu、ni、zn)――金饰品
铂金(pt)――铂金饰品
4. 无机非金属材料
分为传统材料和新型材料。
传统材料:陶瓷、玻璃、水泥
新型材料:新型陶瓷、光导纤维等
5. 合成材料
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1)合成纤维
纤维分为:天然纤维、人造纤维、合成纤维
天然纤维:吸水性、透气性好
合成纤维:强度高、耐磨、弹性好、耐腐蚀
化学盐酸教案(热门17篇)篇六
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的化学性质;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的方法;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及其反应的判断和的用途。
能力目标:
通过对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及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判断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及对化学性质的归纳,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的制法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的`方法和反应原理;
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的基本原理;
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及实验、分析、总结、理解运用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
的性质和用途
本节教材分为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三部分。
这三部分应以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该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教学建议
关于物理性质的教学,教给学生一个认识物理性质的顺序,以便在以后学习其它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即观察的全面,又起到了对照的作用。使记忆更牢。
物质的物理性质,其观察和描述的顺序与人的感觉器官所接受的信息量有关,最突出的是颜色,其次是形状,再是嗅觉、味觉,这样自然的形成一个描述物理性质的习惯顺序。
关于溶解性,由于学生尚不了解溶解过程的实质,对这些基本上不跟水起化学反应的物质的溶解,只能先认为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关微溶于水的事实,可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帮助理解。如许多水中生物呼吸靠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或者让学生想想办法,做个家庭实验,如:用封闭和敞口的容器做水中养鱼的效果对比。
等气体的沸点和熔点都很低,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的,是很难想象到的低温,教师应争取使学生看到液态空气、液氧、液氮做为改进教学的设想。或者至少也应争取看到录像片(液氧、液氮一般制氧厂都有生产,液氮在一般大医院用于冷冻疗法。)
化学盐酸教案(热门17篇)篇七
化学键。
【基础知识导引】。
一、学习目标要求。
1.掌握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
2.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用结构式表示简单共价分子。
3.掌握离子键、共价键的本质及其形成。
4.知道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概念,能够判断常见化合物的类别。
5.知道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知道氢键影响物质熔沸点。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2.难点:离子键和共价键本质的理解。
【重点难点解析】。
(一)离子键。
1.氯化钠的形成。
[实验5―4]钠和氯气化合生成氯化钠。
实验目的:巩固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性质;探究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注意:钠的颗粒不宜太大,当钠粒熔成球状时就迅速将盛氯气的集气瓶倒扣在钠的上方不宜太迟。
讨论: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试用已学过的原子结构知识来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2.离子键的定义与实质。
(1)定义: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离子键。
(2)实质:就是阴离子(负电荷)与阳离子(正电荷)之间的电性作用。
3.离子键的形成和存在。
(1)形成;形成离子键的首要条件是反应物中元素的原子易发生电子得失而形成阴、阳离子。由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涵义可知,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化合时,一般都能形成离子键。
(2)存在:在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里一定存在离子键,同时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也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4.离子键的表示方法。
(1)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式子。
(2)用电子式表示原子、离子原子:如铝原子?、氟原子:离子:如钠离子na、硫离子。
注意:写电子式,首先要弄清原子、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写离子的电子式,要正确地标出离子的电荷,对阴离子还要加一个“[],以表示原子得到的电子全归已有而不是共用。简单阳离子,其最外层电子已全部失去,其电子式就用离子符号表示即可。
(3)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nacl:。
cao:、na2s:、的电子式都是错误的。注意:像、
(4)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nacl的形成过程:
caf2的形成过程:
(二)共价键。
1.氯化氢的生成。
前面我们在[实验4―2]已经做了h2可在cl2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的实验,初中我们也学习了在生成氯化氢分子的过程中,电子不是从一个原子转移到另一个原子,而是形成共用电子对,为cl原子和h原子所共用。通过共用电子h原子最外层形成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cl原子最外层形成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从而就形成了稳定结构共价化合物氯化氢。
2.共价键的定义和实质。
(1)定义: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共价键。
(2)实质:共用电子对(负电荷)与原子核(正电荷)之间的电性作用。
化学盐酸教案(热门17篇)篇八
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电离平衡常数。其中电离平衡常数在最新的教学大纲中已不再要求。
教材从初中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以及高一电离等知识入手,重点说明强电解质在水中全部电离,而弱电解质在水中部分电离,溶液中既有离子,又有分子。
同时,教材中配合图画,进一步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转入到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讨论。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知识的核心和后面几节教学的基础,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关于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是本节的难点,教材并没有具体介绍,而是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自己应用平衡移动原理来分析,这样安排是因学生已具备讨论该问题的基础,而且通过讨论,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法建议
关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建议以复习相关内容为主,进而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组织学生复习高一有关强、弱电解质以及化学键的知识。
(2)离子键、极性键。
建议采用回忆、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组织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电解质的概念并结合实例依据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大小将其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然后再组织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各强、弱电解质中的主要化学键,从而得出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这既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建议教学中运用化学平衡知识及学习方法来学习本内容,并注意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重点介绍下面问题。
从弱电解质溶液中既存在弱电解质分子、又存在其电离出的离子这一事实出发,对弱电解质(如醋酸)溶于水时各微粒变化情况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确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化学平衡建立的条件,结合课本中图3-3(可制成挂图),讨论电离平衡的建立。强调指出当弱电解质分子的电离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时,电离过程就达到平衡状态。有条件的学校可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重点分析醋酸的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的`特征相类比,归纳出电离平衡的特征:
(l)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动”。
(2)在电离平衡状态时,溶液中分子和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定”。
(3)电离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变”。
利用教材中的讨论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外界条件的变化对电离平衡的影响,使学生深刻认识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并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使用范围。
最后,练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重点强调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中要用可逆号、多元弱酸的电离要分步写。
化学盐酸教案(热门17篇)篇九
10.氧气的性质和用途1(新授物质课)。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能力培养: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品质: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
重点、难点: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空气,而空气中有氧气。
[提问]请你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用到氧气的地方。
[讲解]氧气与人类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类和动物自下而上不可缺少的物质。
倾听。
回答:人和动物呼吸,急救病人。
倾听。
激发兴趣。
[提问]氧气具有哪些性质呢?
[引言]化学上要系统的研究某种物质一般都有一个程序,即先研究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再通过性质研究它的.用途。
思考、猜想。
设疑创设情境。
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的程序。
[提问]什么是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什么内容?
回答:1不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
[展示]一瓶氧气。
[讨论提纲]。
1.说出氧气的色态。
2.氧气有气味吗?
4.在1升水中仅溶解30毫升的氧气怎样表示氧气的溶解性?
[讲解]如果我们改变条件,氧气会由气态变为液态,所以说气体时必须要注明在通常状况下。
观察、讨论,一位学生回答(别的学生补充)。
1氧气是无色的气体。
2氧气是无味的(闻气味)。
3氧气比空气重。
4氧气不易溶解于水。
领悟。
培养学生的面容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闻气味的方法。
[板书]一、物理性质。
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
2.比空气略重。
3.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气。
液态氧固态氧
无色淡蓝色淡蓝色。
看课本第14页、记录。
加深记忆。
[课堂练习]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____色___味的____,____溶解于水,比空气____。
2.液态氧为____色,由气态氧变为液态氧属于____变化。
做课堂练习。
及时反馈。
[提问]什么是化学性质?
[引言]氧气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回答: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思考、猜想。
复习提问,引出新知识。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板书]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氧气与木炭反应。
[演示]。
[观察提纲]1木炭的色态。
2用坩埚钳夹住木炭伸入氧气瓶中有什么现象?
4观察反应后生与物的色态,再向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可看到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记录。
观察、记录。
木炭是黑色固体,用坩埚钳夹住木炭伸入氧气瓶中没有发生变化,点燃的木炭在空气中发出红光,在纯净的氧气燃烧发出白光,生成物是气体。倒入澄清的石灰水后石灰水变浑浊。
设疑问。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讨论]木炭与氧气发生反应的条件是什么?说明提纲2中不能发征反应的原因。
[小结]上述实验说明木炭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讲述]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出化学反应,写法如下: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名称,即反应物写在左边,生成物写在右边,中间划箭头。
2.箭头上写反应条件。
下面表示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板书]木炭+氧气二氧化碳。
讨论并回答:
反应条件是点燃,因为2中反应条件没有达到,所以反应不能发生。
记忆。
领悟。
试着书写文字表达式。
记录。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加深对文字表达式的认识。
加深记忆。
[板书]2.氧气与硫反应。
[演示]展示硫粉。
[讨论题]这种气体对空气有污染吗?
[讲述]这种气体叫做二氧化硫,近年业我国禁止燃放鞭炮,是因为放鞭炮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污染环境,所以我们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思考、猜想。
观察并记录。
硫粉是淡黄色固体,点燃的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火焰为淡蓝色,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火焰为明亮的蓝紫色。生成物有刺激性气味。
讨论并回答:有。
倾听。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提问]怎样写出硫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写出文字表达式、记录:
加强记忆。
[板书]3.氧气与磷反应。
[设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
[讲解]产生的白烟是白色的固体小颗粒。
[提问]怎样写出磷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引言]氧气能与碳、硫、磷发生反应,能否与铁丝发生反应,通过实验来验证。
[板书]4.氧气与铁反应。
[演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观察题纲]1.观察铁丝的颜色、状态。
2.观察集气瓶底放的是什么?
3.将铁丝点燃后伸入氧气瓶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4.观察生成物的色态。
[讨论题]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加少量的水或细沙。
[提问]怎样写出铁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回忆成分的实验。
回答:产生大量的白烟。
倾听写文字表达式、记录。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倾听。
猜想。
观察、记录。
铁丝是银白色的固体,绕成了螺旋状,集气瓶底部放了少量的水,被加热的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回忆实验现象。
记忆物质色态。
加强记忆。
质疑,激发兴趣。
培养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加强记忆。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讨论]1.氧气能与碳、硫、磷、铁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那么氧气是不是活泼气体?
2.物质在空气中与纯氧气中燃烧哪个剧烈?
[小结]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
[讨论]如何检验一个集气瓶中是否是氧气?
[讲解]一般我们用最简单的方法来检验,请看实验。
[演示]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提问]有什么现象发生?
[小结]用带火星木条来检验氧气。
讨论并回答:
自由回答。
思考。
观察。
回答: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会检验氧气的简便方法。
[课后小结]。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初步掌握气气的化学性质(会写文字表达式及对反应现象的描述)。
分析、归纳并回答。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明确各知识点要达到的目标。
课后记:从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起,初中化学开始具体研究物质,物质的性质决定其有何用途。而物质的性质主要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方面起,因此,掌握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区别与联系;物理化学性质都包括哪些方面是要求学生熟记的。
化学盐酸教案(热门17篇)篇十
盐酸是一种无色液体,为氯化氢的水溶液,具有刺激性气味,一般实验室使用的.盐酸为0.1mol/l,ph=1。盐酸与水、乙醇任意混溶,浓盐酸稀释有热量放出,氯化氢能溶于苯。
铝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商品常制成棒状、片状、箔状、粉状、带状和丝状。铝粉在空气中燃烧的时候,会发出眩目的白色火焰。
文档为doc格式。
化学盐酸教案(热门17篇)篇十一
稀盐酸即质量分数低于20%的盐酸,溶质的`化学式为hcl。稀盐酸是一种无色澄清液体,呈强酸性。有刺激性气味,属于药用辅料,ph值调节剂,应置于玻璃瓶内密封保存。主要用于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和氢气,除水垢,药用方面主要可以治疗胃酸缺乏症。
稀盐酸用途。
化学盐酸教案(热门17篇)篇十二
铜元素是一种金属化学元素,也是人体所必须的一种微量元素,铜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金属,是人类广泛使用的一种金属,属于重金属。
铜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早在史前时代,人们就开始采掘露天铜矿,并用获取的`铜制造武器、式具和其他器皿,铜的使用对早期人类文明的进步影响深远。铜是一种存在于地壳和海洋中的金属。铜在地壳中的含量约为0.01%,在个别铜矿床中,铜的含量可以达到3%~5%。
化学盐酸教案(热门17篇)篇十三
硝酸银是一种无色晶体,易溶于水。纯硝酸银对光稳固,但由于一般的产品纯度不够,其水溶液和固体常被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用于照相乳剂、镀银、制镜、印刷、医药、染毛发检验氯离子,溴离子和碘离子等,也用于电子工业。
化学盐酸教案(热门17篇)篇十四
盐酸是一种无色液体,为氯化氢的水溶液,具有刺激性气味,一般实验室使用的.盐酸为0.1mol/l,ph=1。盐酸与水、乙醇任意混溶,浓盐酸稀释有热量放出,氯化氢能溶于苯。
铝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商品常制成棒状、片状、箔状、粉状、带状和丝状。铝粉在空气中燃烧的时候,会发出眩目的白色火焰。
化学盐酸教案(热门17篇)篇十五
盐酸分子式为hcl,相对分子质量36.46。盐酸为不同浓度的氯化氢水溶液,呈透明无色或黄色,有刺激性气味和强侵蚀性。易溶于水、乙醇、乙醚和油等。浓盐酸为含38%氯化氢的水溶液,相对密度1.19,熔点-112℃沸点-83.7℃。3.6%的`盐酸,ph值为0.1。注意盐酸绝不能用以与氯酸钾反应制备氯气,因为会形成易爆的二氧化氯,也根本不能得到纯净的氯气。
化学盐酸教案(热门17篇)篇十六
外观:无色液体,有腐蚀性。为氯化氢的水溶液(工业用盐酸会因有杂质三价铁盐而略显黄色)。有刺激性气味。由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作用形成盐酸小液滴,所以会看到酸雾。
pka值:-7。
密度:1.18g/cm3。
熔点:-27.32℃(38%溶液)。
沸点:110°c(20.2%溶液);48°c(38%溶液)。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1.26。
饱和蒸气压(kpa):30.66(21℃)。
黏度:1.9mpa·s,25°c(31.5%溶液)。
溶解性:与水混溶,浓盐酸溶于水有热量放出。溶于碱液并与碱液发生中和反应。能与乙醇任意混溶,氯化氢能溶于苯。
化学盐酸教案(热门17篇)篇十七
活泼金属与水/水蒸气反应,都是生成碱和水的。例如说铁单质与水蒸汽的反应,钠单质与水的反应。
氧化镁是纯离子键组成的化合物,而氢氧化镁是混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既氢与氧需先行共用电子对形成最外层7电子结构,再用镁转移知的2个电子分配给两个氢氧根从而形成最外层的.8电子结构,最终形成稳定的化合物。而水本身就是共价化合物(纯共用电子对的化合物,这样说比较容易懂吧),所以没可能生成单纯的离子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