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合理的教学工作计划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专业21篇)篇一
我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生活物象.把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转为丰富的感性实物.注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开展.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联,体验自己的创造结果.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把新的课程理念融入课堂之中.将教材的意图与学生的认识特点进行有机的结合,整堂课是以学生的参与活动为主,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保证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落实到实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用剪纸给学生带来个“新朋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探究美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概括轴对称图形的意义,然后进行判断,这样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理解就更深刻、掌握就更牢固。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我安排了剪一剪、折一折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导入阶段。老师的实际操作就激起了学生剪纸的欲望。于是老师又趁热打铁,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剪一剪。并通过同桌动手操作来验证。在接下来的判断轴对称活动中。先让学生观察,再动手对折检验。这样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在巩固练习中也安排了一些学生操作的活动。为辨别是否轴对称图形打下了基础。
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对称在生活中运用的广泛性,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你留心观察,美就会时刻伴随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专业21篇)篇二
1、在观察、操作、交流中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辨认轴对称图形,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充分感受数学中的对称美,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具:多媒体课件、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蝴蝶图形。
学具: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一些对称、一些不对称)。
1、游戏“猜一猜”:课件依次出示“剪刀、扫帚、飞机、梳子”的一部分,分男、女生猜。
2、认识对称物体。
(1)师质疑:为什么女生猜得又快又准呢?
(2)小结:像这样两边形状、大小都完全相同的物体,我们就说它是对称物体。(板书:对称)。
(一)初步感知对称图形。
1、将“剪刀、飞机、扇子”等对称物体抽象出平面图形,让学生观察,这些平面图形还是不是对称的。
2、师小结:像这样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板书:图形)。
(二)猜想验证对称图形。
2、寻找验证方法:师引导学生寻找验证对称图形的方法。(板书:对折)。
3、小组合作验证:用对折的方法,验证以上平面图形。要求学生对折后认真观察:将对称图形对折后有什么发现?理解“重合、部分重合、完全重合”。
师小结:这些对称的图形通过对折能够完全重合。
(三)理解认识对称轴,轴对称图形。
师:打开折过的对称图形,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小结:对称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这条折痕,我们就把它叫“对称轴”。这些图形就叫“轴对称图形”。
1、基础练习:判断。(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应用练习:猜一猜。(课件出示p120的.第2题)。
3、生活中数学:例举生活中的轴对称物体。
1、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物体,感受对称美。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图形?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板书设计:
完全重合。
对折。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专业21篇)篇三
教学过程:
直线、射线、线段。
提问:1)分别说一说什么叫直线、射线、线段?
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
完成123页上面的“做一做”。(学生笔做)。
角
提问:1)什么叫做角?
2)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整理:把表中的空格填写完整。
完成123页下面“做一做”的1题、2题。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大于0°。
小于90°。
垂直与平行。
提问: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有哪几种情况?
2)什么样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
什么样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平行?
回答:下面几组直线中,哪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哪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平。
完成教材124页的“做一做”
三角形。
提问:
1)什么叫做三角形?
2)在下面的三角形中,顶点a的对边是指哪一条边?
先笔做:以顶点a的对边为底,画出三角形的高,并标出底和高。(前页一幅图)。
在下面的表中填写三角形的名称和各自的特征。
名称。
图形。
特征。
回答: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联系与区别。
四边形。
提问:什么叫四边形?
回答:看图说出下面各图的特点,再说一说图中各字母表示什么。
完成125页“做一做”中的1、2题。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专业21篇)篇四
这是一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
两只小兔到外地旅游,介绍沿途参观的很多著名景物(这些景物都是对称的),带领学生一起畅游了一番,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开始观察优美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领略了对称物体之美,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的事物。这种营造宽松愉悦、开放式的环境,学生纷纷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观察这些实物的特点——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从而引入对称,逐步将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通过操作实践发现其共同特征,导入教学新授,达到串连教材的效果,让学生在这种欣赏美的教学情景中快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领悟美,达到情境交融的教学效果。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新授课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让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并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采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通过操作发现图形的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时教师就引入“完全重合”,让学生反复地操作体会,再配合课件的动画演示,初步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最后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配合课件动态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为主导,在巩固练习中也安排了一些学生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完全重合”和“不完全重合”的区别,为辨别是否轴对称图形奠定了基础。在最后的制作轴对称图形时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操作,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专业21篇)篇五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材第34,35页。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小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难点: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具准备:投影 实物
教学过程:
(一)感知“体”
教师出示袋子(内装铅笔、苹果、书、魔方等)。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神秘的东西,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呢?(想)
师:我发现他们都要先摸一摸物体的形状,再判断它是什么,可见物体的形状很值得研究,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些物体的形状。
出示课题:认识图形。
生齐读课题。
(二)建立模型
1、分一分
师:同学们的桌上有许多物品,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我们还要请它们帮助我们学习呢!首先老师要求同学们在小组里合作,把这些物品整理一下,分一分类,注意,要把形状相同的'分成一类。(小组合作)
2、反馈分类结果:学生把这些物品进行分类,汇报分类结果。
师:看来,同学们分得差不多啦,谁愿意说一说你们组的分类结果。
同学们同意他的分类吗?(同意)那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呢?
3、命名:
师:我们已经把它们分类,再给每类形状起个名字好吗?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请小组派一名同学选择一种形状,说出它的名称,教师板书名称。
那么,我们数学上叫这几种图形为立体图形。
4、抽象直观图:教师说名称,再出示相应的立体图形的正视图,贴在名称上面。
1、师:我们知道了每种形状的名称,现在来感受一下每种形状的不同。组长组织组员各选一个物体拿在手里,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玩一玩,等一下老师请你来说一说你的感受。(如:长方体:长长方方,有6个平平的面,大小不一样,无法自由滚动。正方体:四四方方,有6个平平的面,无法自由滚动。圆柱:直筒筒的,上下一样粗,两头圆圆、平平的,在平地躺着能滚动。球:圆圆的,在平地上能自由滚动。)
2、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师:那么立体图形在我们身边非常地常见,你能不能找一找身边的立体图形呢?
师:看来,同学们都学得很好,我们现在一起到立体图形的王国里闯一闯关,有信心吗?(有)
1、师:第一关:分一分。下面这些图形比较凌乱,我们来分一分。
2、师:同学们真棒。接着看第二关:判断一下这几个图形,哪个是正方体,在方框里打 。
3、师:我们的图形朋友失散了,我们来帮一帮它们找朋友吧!
4、师:同学们,机器人也来找我们帮忙啦,请拿出我们的答题卡,帮助机器人数一数每种图形各有多少个。
5、师:同学们学得真好,我们来闯最后一关了,请按要求填一填。
6、猜谜语。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专业21篇)篇六
在上课之前,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支蝴蝶,却只画出它的一半,说“这只蝴蝶和我们玩捉迷藏呢,谁能帮我们把它找出来?”让学生上来将它画完整。这部分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既让学生进入了学习的情境,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观察挂图上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找找他们共同的特点,使学生兴趣浓厚的,注意力集中的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通过学生的发现交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轴对称图形建立初步的表象。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设计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作用,让他们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等多种方式,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展示在黑板上,最后大家一起评出最美的作品。并且让孩子总结你是怎么制作的?怎样制作才能保证你的作品是轴对称图形呢?进一步深化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这部分环节的设置,使学生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学生经过“操作一观察一概括一认识”的学习过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了知识。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专业21篇)篇七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突破重点。
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难点。
1、教法:谈话法、直观教学法。
2、学法:自主探究法。
多媒体课件,剪好的一些轴对称图形,每名学生准备一些彩纸和一把剪刀。
播放课件,故事导入新课。
1、引导观察,感知对称。
师: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小蜻蜓、小蝴蝶、树叶都是一家子的呢?
生自由发言。
生1:我认为......
生2:我觉得......
生3:我想......
师:同学们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下面,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给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想法。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我发现......
生2:我发现.....
2、认识轴对称图形。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的想法正确吗?我们可以去验证一下。
(让学生用手中的图形对折试一试)
教师小结:如果把一个图形对折以后,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3、剪轴对称图形。
师:现在,同学们都知道小蜻蜓、小蝴蝶、树叶为什么在图形王国里是一家的了吧。因为它们都是......(学生看板书回答: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专业21篇)篇八
在最近的听课活动中,恰巧连续听了几节关于轴对称图形的教学研讨课。以下就听课后的几点思考整理出来,以便大家同时讨论、批判。
一、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应注重直观感知和更加贴近生活。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新课标的这一理念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应注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踪影,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从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轴对称图形有一节课的知识目标是:探究平面图形中哪一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一些不是轴对称图形?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教师发给学生各种有代表性的平面图形,放手让他们自主去解决。学生通过亲自去折一折,能够很快的辨别出来是还是不是。又趁机让学生再次对这些图形按照对称轴的条数进行分类,这样,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又有了新的认识。因为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是这一部分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所以又指导学生对这些图形进行再次总结。这一过程的自主学习,可以随机出示几道判断题。对于知识点的处理,要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去认知、去体验,学生将会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另外可以促使学生动手做“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着剪一剪。当学生有不同的剪法时,可引导学生比一比:谁的剪法好?说说怎样剪,剪出来的图形才能对称?这样,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很自然地引出“对称轴”的概念。这一活动的开展,以激起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为前提,将观察、思考、操作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充分感知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
轴对称图形在现实生活中到处可见,它的实际应用与美的.感受到处可见。课下,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这种美,最好让他们做一件轴对称图形的物体,将学到的知识再次融入到生活中。
二、有形象直观转为抽象概念要注意引导方法。
教师的语言引导很重要,语言的精确性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
如有位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了抽对称图形的特征之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概念。学生在讨论之后说:一个(长方型、一张纸、一片叶)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而教师的本意是想让学生说“一个图形”,可由于引导语言发生错误,(这位老师在课堂上一直问学生手中拿的是什么,学生就说是长方形、树叶,没人说是一个图形,老师就一直逼问。)学生怎么也拗不过来,不知道老师想要什么样的结果,导致再无人敢发言。随后的半节课,出现了很尴尬的局面,而教师也不知该怎么调整,导致教学计划未能顺利地完成。由此说明课堂教学语言的精确性直接关系到知识的生成,如果教师不注意训练自己的语言,很可能导致一节课的失败。
又如另一位教师由于准备不充分,对等腰三角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根本就没考虑在教学内容中。当学生讲到等腰三角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时,由于在学生的学具中根本就没准备。于是,教师就在黑板上用小尺画了一个等腰三角形来讲解。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动手画。因为完全可以让学生拿出已经准备好的完全相同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等腰三角形来演示给学生看。这样,既直观易懂,又省事。
三、小组合作要到位,应充分体现合作学习的优越性。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是不需要教师精讲的,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相互合作,互帮互学。教师只要适时给学生一些点拨,帮助学生去挖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关注更多的深层次的问题。
如一节“轴对称图形”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课,练习时,教师给学生设计了一道具有开放性的题目: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个学生发挥想象,剪出一些轴对称图形。这个合作题目我们细想一下,是很能体现数学学习的合作学习的。然而教师布置后,学生在事先准备的彩纸上剪出一些轴对称图形,基本上是独立完成的,小组之间几乎没有交流,基本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地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学习效果没能真正代表本小组的水平。而且在汇报时,教师只是让学生展示了一下自己的作品,没有进行知识的总结和挖掘。仔细思考一下,如果让每个小组利用所剪的轴对称图形拼成一幅美丽的画。不是更能体现合作学习?合作过程中可以让组长分配,学生互帮互学,汇报时说出自己是怎样剪的,正好复习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那么教者这样处理,其原因何在?追其根源,主要是教师片面地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和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合作意识不强,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内讨论。合作又没有时间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老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教师在合作学习中不是个引导者而是个仲裁者,教师只是在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框架里赶。这是典型的应付式、被动式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专业21篇)篇九
在家网上教学已经3周了,上一周我们班学习了本册书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其中教学《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我是这样做的:
1、直播同步观看《同桌100》课例视频。
在保证所有同学都在线的情况下,采用了集体观看课例视频的方法进行本节课的授课。探究轴对称图形时,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蝴蝶、蜻蜓、树叶、天安门照片,实物图片引入,初步发现“对称”的特点。接着通过“剪一剪”的活动,对折,画线,沿线剪一剪,制作并剪出了一件小上衣,直接揭示出像上面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这位老师的授课环节就是按照书上的顺序进行授课,到这里时,我觉得我们班的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什么叫轴对称图形,学生还是停留在对称的含义上,能感知出它是对称的。
接着我暂停了视频,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找身边的对称现象。并且将学生找到的身边的对称现象的轮廓利用媒体展示出来,自然而然地把对称现象中的立体图形引向平面图形的探究。让学生通过“对折”到“完全重合”不同认知层面来验证图形是否对称,从自发的、粗浅的“对折”,到更加严谨的“完全重合”,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得到了发展,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了。
2、作业布置。
利用钉钉家校本和《同步课堂》开展了“剪一剪”、“猜一猜、“画一画”三个活动作业。通过“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对称轴”,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对折后对称轴两边完全重合。
在此基础上,利用《同步课堂》布置同步练习让学生根据图形的一半猜整个轴对称图形。
最后,通过“画一画”活动,从“实物图形剪纸”到”画轴对称平面图形”。
对线上教学的反思:听课学习是采用钉钉直播和观看《同桌100》,作业布置采用《同步课堂》、《小猿口算》,和家校本上传作业图片的形式。网课刚刚开始的第一周,孩子们还没有完全从寒假的状态中调整过来,进取心不强。书写时漫不经心的随意涂改,作业很难做到书写工整。部分家长没有掌握网上学习的技巧,没有按时进入直播间听课。作业提交也不及时,不完整。直播课堂师生交流互动有限,不能很好的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情况。
诸多的问题,不可能一次沟通就改正。在接下来的这两周里,通过家长会的沟通,微信沟通,电话交流,微信群内的表扬,情况有很大改善。
面对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都是挑战,但我们能做的是认真做好当下的每件小事,脚踏实地。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专业21篇)篇十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圆与扇形、对称图形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征和性质;以及各图形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圆与扇形。
请你画一个半径为2厘米的圆,并用字母o、r、d分别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回答:
什么叫圆的半径?直径?
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半径?有多少直径?它们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什么叫扇形?(让学生笔做上题再回答)。
想一想:扇形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完成126页的“做一做”
轴对称图形。
什么叫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什么叫做对称轴?
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图形中,还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观察你周围的物体,看看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
完成127页练习二十六第1~4题。
空间与图形。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直线、射线、线段。
提问:1)分别说一说什么叫直线、射线、线段?
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
完成123页上面的“做一做”。(学生笔做)。
角
提问:1)什么叫做角?
2)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整理:把表中的空格填写完整。
完成123页下面“做一做”的1题、2题。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大于0°。
小于90°。
垂直与平行。
提问: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有哪几种情况?
2)什么样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
什么样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平行?
回答:下面几组直线中,哪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哪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平。
完成教材124页的“做一做”
三角形。
提问:
1)什么叫做三角形?
2)在下面的三角形中,顶点a的对边是指哪一条边?
先笔做:以顶点a的对边为底,画出三角形的高,并标出底和高。(前页一幅图)。
在下面的表中填写三角形的名称和各自的特征。
名称。
图形。
特征。
回答: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联系与区别。
四边形。
提问:什么叫四边形?
回答:看图说出下面各图的特点,再说一说图中各字母表示什么。
完成125页“做一做”中的1、2题。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专业21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1、复习变换图形位置的方法。
2、能按要求对图形进行平移、旋转以及放大缩小的操作。
3、复习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4、运用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进行一些简单的设计。
教学重点:按要求对图形进行平移、旋转以及放大缩小的操作。
教学难点:按要求能很准确地对图形进行平移、旋转以及放大缩小的操作。
设计理念: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图形的轴对称以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掌握相应操作技能。运用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进行一些简单的设计,通过这样的设计活动,进一步体会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整理与反思一、复习图形变换的方法:
提问:你知道变换图形位置的方法有哪些?
(平移、旋转)。
决定平移后图形位置的关键是什么?
(1、平移的方向2、平移距离)。
决定旋转后图形位置的关键是什么?
(1、旋转的方向2、旋转的角度)。
怎样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而只改变它的大小?
(按比例放大或缩小)。
学生回答。
指名回答。
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
练习与实践一、指导完成第一题。
提问: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小结: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
先判断给出的几个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
集体交流校对,突出对称轴的条数。
(第一个图形是五条对称轴,第二个图形是一条对称轴,第三个图形是三条对称轴,第四个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二、指导学生完成第二题。
集体讨论:怎样画出图a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小结:先以虚线为对称轴,描出上半部分的对称点,再顺次连接各点,就可以得到图a的另一半。
提问:图形b怎样进行平移?
(先在图形b上确定一个点,将这一点向右平移5格,再依次描出其它点,再连接各点)。
指导将图c绕o点旋转90度。
小结:先描出图形绕o点旋转以后的各点再连接。
提问:将图d按3:1的比放大时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画图,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出示正确画法,集体校对。
三、指导学生完成第三题。
1、请学生根据要求把圆进行平移。
提问:在平移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可以确定圆心,将圆心向右平移5格。
2、画出圆平移后与已知线段所组成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启发学生思考:画出的对称轴与圆和已知线段的关系。
(相互垂直)。
四、指导学生完成第四题。
1、先让学生按1:2的比画出把一个三角形缩小后的图形。
2、让学生算一算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面积比。
3、引导思考:什么样的比是要求将图形的放大,什么样的比是要求将图形缩小。
指名回答。
集体交流总结。
学生独立判断。
并在书上画出所有的对称轴。
集体交流校对。
学生回答。
集体交流总结。
指名回答,进行补充。
学生小结。
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
集体交流补充小结。
学生独立画图,集体订正。
指名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按要求画图。
指名回答。
学生先画图。
独立计算。
学生对比习题,总结结论。
实践与创新指导学生完成第五题。
1、指出(1)题图中选择了哪两种瓷砖。
2、从4种瓷砖中每次选择两种设计不同的大正方形图案。
3、交流展示。
4、全课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巩固了哪些本领。
学生回答。
学生运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独立设计。
集体交流。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专业21篇)篇十二
第2课时(总第11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知识要点】。
1.平面图形的特征。
图形边的特征角的特征。
长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
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四个角的内角和是360。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个角的内角和是180。
圆由一条曲线围成通过圆心两端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2.画平面图形的高。
3.三角形的内角和。
求三角形中未知的一个角或几个角的度数,涉及到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的特征,等腰三角形的特征以及有关比的知识。
4.把多边形分成几个简单的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这些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完善认知结构。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学习有。
关平面图形知识的经验和方法,发展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产生继续探索学习的积极心向,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建议。
复习近平面图形的特征时一、要抓住从直观图形到抽象知识的概括,由具体的某个图形再进行归类,找出共同特征。二、可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具有怎样的关系?它们与三角形具有怎样的关系?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四边形具有怎样的关系?正方形.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具有怎样的关系?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的含义分别是什么?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三、解决“练习与实践”的7.8.9题时,要注重学生方法的指导,画法要规范,围三角形时要考虑全面,求角的度数时的方法是否最优。
三、知识链接。
1.长方形和正方形(教科书三上p58例题)。
2.平行四边形.梯形(教科书四下p43.47例题)。
3.三角形(教科书四下p23例2,p24例3,p28的例题)。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并整理“围成的平面图形”
1.提出要求:请大家回忆,我们学过哪些围成的平面图形?先画出相关的图形,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2.进一步要求;如果把这些平面图形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
引导学生认识到: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分为一类,由曲线或由曲线和线段共同围成平面图形分为一类。
4.让学生在画出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上作高,在画出的圆中用字母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二)回顾并整理三角形的特征.分类,以及有关特殊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1.提出要求:关于三角形的知识,你能想到哪些?小组先交流再全班交流。
2.出示三角形的分类图。(图1)。
(图1)(图2)。
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图形的?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追问:能不能找到一个三角形,既不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讨论: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直角,最多有几个钝角?为什么?
3.出示三角形的集合图(图2)。
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1)等边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一定是等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你能用学过的其他知识来解释上面的结论吗?
4.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9题。
第8题让学生先独立选一选,再要求说说选择时是怎样想的。
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算一算.填一填,再指名说说计算时的思考过程。
(三)回顾并整理四边形的特征,以及相关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2.学生尝试画图并进行交流。
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1)长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一定是长方形。
(3)正方形一定是长方形。
(4)长方形一定是正方形。
提问: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达?
3.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题。
提醒学生要借助工具规范地作图,再指名说说具体的画图过程。
(四)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0题和思考题。
第10题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分割图形的方法,并试着分一分,再通过交流和评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分割方法的特点。
思考题可以先让学生在图中画出相应的线段,再数一数三角形一共有多少个,并说一说这些三角形各是什么三角形。
(五)全课小结。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专业21篇)篇十三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年龄还小,知识面窄,生活经验不足,构成了概念教学中的障碍。作为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把纯粹的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就有利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6~18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体会“面在体上”。
(2)通过观察操作、合作和交流等活动,只管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并嫩个识别这些图形。
过程与方法:通过摸一摸、画一画、找一找,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化形象为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并能识别这些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体”与“面”的关系,知道面来自于体。
【教学准备】。
学生:一盒积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识,导入新课。
老师出示实物(牙膏盒、魔方、水彩笔笔筒)。请同学分别来说一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谈话:同学们都带来了一些积木。请拿出相应的物体,向大家介绍介绍它的名称,好吗?
这三位好朋友呀看到我们的小朋友这么热情,所以又给我们带来了几个新的图形朋友。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形,提问:你们认识吗?(学生口答后,把图形卡片贴在黑板上)。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操作领悟,探究新知。
1.摸一摸。
谈话:刚刚我说今天的这些朋友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它们带来的,可它们到底藏在哪里呢?请你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手中的积木,看谁先发现其中的奥妙。
学生在几何体上找图形,教师巡视。
组织交流时,注意让学生说一说摸这些物体面的感觉。
2.画一画。
谈话:刚才我们分别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面上找到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如果它们能从物体上走下来跟大家见见面,那该有多好啊!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请小朋友在小组内商量商量。
谈话:小朋友想的办法都很好,下面就请小朋友像老师那样把这些图形画下来。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先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再组织全班交流。
3.找一找。
谈话:其实我们生活的周围就有很多这样的朋友,只是我们平时没注意罢了。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的,哪些物体的表面是正方形的,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的。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三:操作练习,巩固新知。
1.围一围“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组织反馈。
提问:你是怎样围的,怎样想的?
追问:能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圆吗?(帮助学生体会圆的边是弯曲的,在钉子板上围不出圆)。
2.画一画“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并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画出的图形。
3.涂一涂“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你能用三种颜色分别涂下面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吗?请小朋友们按要求涂上颜色,并数出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学生在小组内完成涂色,并填表。
组织全班交流。
4.游戏。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随着音乐的节奏,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形,把它们分别放入相应的盒子里。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五: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长方形正方形圆。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专业21篇)篇十四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页的“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加深对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理解,进一步明确有关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体会整数与小数、小数与分数、分数与百分数的内在联系。
2.让学生体会到数在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方面的价值。
3.发展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分数和小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整数、小数和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学过了哪些数?举例说明。
(1)追问:-1、-2…是整数吗?
判断:a、自然数都是整数b、整数就是自然数c、负数比0小d、负数都是整数。
填空:个一千是一万;一亿里面有()个千万;30是由()个万组成的;49个亿、49个万个49个一组成的数是()。
3.回顾分数的意义。
(1)你能想到哪些用分数表示信息的例子?
(2)谁来说说分数的意义?你对单位“1”是怎样理解的?
(3)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交流。
4.回顾小数的意义。
(1)举例什么样的数是小数?你认为小数与分数有怎样的关系?
(2)小数的性质是什么?
5.回顾百分数的意义。
(1)你能想到哪些用百分数表示信息的例子。
(2)百分率、百分比。
二、巩固练习。
1.完成83页的第1题。
学生填写在书上。
2.3.7元=()元()角0.45时=()分。
4000千克=()吨200秒=()分()秒。
3.完成84页的第3题。
先说说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指出:“23:00”不表示数量的多少。
3.课后完成84页第4题。
学生交流。
三、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四、作业新课标第一网。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数的认识的复习。
关于数的认识的复习。
教学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因数与公因数、倍数与公倍数、奇数与偶数、素数与合数的含义。巩固读数与写数的方法。
2.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联系和综合。
3.使学生感受新知识获得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整除中的有关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反思。
1.结合第5题练习。
让学生说说正数与负数、
分数与小数、
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2.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一写,
再让学生适当小结写法。
3.完成第7、8两题。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怎样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学生交流。
4.结合第9题小结。
(1)读表中各数,并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怎样读。
(2)改写与求近似数的区别。
(3)适当小结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二、练习与实践。
(1)读出下面的数。
4003400340033043000000。
指出:读整数时,每四位一级,每级按个级上的数读,并读出级名“万”或“亿”。
(2)写出下面各数。
三千五百。
三千五百万三千五百。
十二亿三千五百万。
注意:每个数中“0”的个数。
三、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数的认识的复习。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专业21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1、复习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可以用不同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物体位置的关系是相对的。
2、进一步体会确定位置的学习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方向和距离描述平面图中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准确用数对、方向和距离描述平面图中物体的位置。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在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确定物体位置的不同方法,体会用不同方法确定物体位置的特点和作用。让学生用数对、方向和距离来描述平面图中的物体位置体会确定位置的学习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整理与反思提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般是怎样描述位置的?
(用上、下、前、后、左、右主要用来确定现实空间中物体的位置。)。
在平面图形上可以怎样确定图形的位置?
(可以用数对确定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
请学生利用语言来描述教室里的一些物体位置。
(如:小明坐在我的左边;讲台在我的前面,我的位置在教室可以用数对(3,2)表示……)。
确定位置时还应用过哪些知识?
(用东、南、西、北,南偏东,南偏西,北偏东、北偏西……,还可以将方向与角度距离结合起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小结:方向以及把方向和距离结合起来,既可用来确定现实空间中物体的位置,又可来确定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
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
同桌的学生互说。
集体交流。
分组讨论。
分组汇报。
练习与实践一、指导学生完成第一题。
1、提问:孔雀园在大门的哪一面?(北面)。
2、2、提问:孔雀园在狮虎山的哪一面?(南偏西)。
3、3、讨论:为什么孔雀在北面,现在又在南偏西的位置?
小结:物体的位置可以用不同方法确定,物体。
位置的关系是相对的。
4、4、同桌的同学用方位词相互说一说平面图上某一景点的位置。
5、让学生用数对描述各景点的位置。
提问:在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在用数对确定位置时要先确定表示该景点所在的列,再确定该景点所在的行。在列和行之间用逗号进行分隔,并加小括号)。
二、指导学生完成第二题。
出示平面图。
提问: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哪些信息。
(如:电信大楼在电视塔的北面;市民广场在电视塔的东面……还可以知道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50000)。
提问:要知道市民广场、电信大楼、市政府、少年宫的实际距离可以怎么办?
(必须先量出这几个位置距离电视塔的图上距离,再根据图上距离计算出实际距离)。
适时追问:怎样求实际距离?
(可以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列方程解答。也可以用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
让学生量一量,并计算出市民广场、电信大楼、市政府、少年宫距离电视塔的实际距离并将(1)、(2)两个问题填完整。
集体校对。
提问:要在图中表示出百货大楼和图书馆的位置,必须明确哪几因素?
(确定方向、角度、图上距离)。
适时追问:如何求出图上距离?
(可以根据实际距离和比例尺列比例式解答,也可以用实际距离乘以比例尺进行解答……)。
提问:在确定角度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要以南北方向的这条线为0刻度线并确定好方向)。
学生独立计算并画图教师巡视适时对后进生进行辅导。
三、指导学生完成第三题。
让学生根据提供的2路公共汽车的行驶路线图,说说这路公共汽车从红梅新村到淮定桥的具体行驶方向和经过的站点。
指名回答。
学生思考回答。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同桌学生相互交流。
学生自由回答。
独立在书上的景点旁用数对表示出来。
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
新课标第一网。
同桌相互交流自己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1)、(2)两个问题。
集体交流订正。
学生自由回答。
同桌交流自己的方法。
指名回答。
独立先计算再在书上完成画图。
同桌先互相交流。
学生集体交流纠正。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专业21篇)篇十六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立体图形的概念和特征,掌握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正确运用公式,熟练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复习。
基本练习(立体图形的认识)。
说出各图形的名称,说一说图中各个字母表示什么。
如果把这些图形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为什么?
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它们有什么不同?
说一说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特点?
完成131页“做一做”中的1、2题。
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八1、2、3。
第六课时。
巩固练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掌握立体图形表面和体积公式的推导,并能熟练运用公式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基本练习。
说出各图形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说一说它们有什么联系。
说出它们的表面积应怎样计算。
圆柱体表面积=正方体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
134页第11题。(计算后让学生说一说理由)。
第七课时。
综合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熟记它们的公式,正确计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说一说你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它们的计算公式各是什么?
说一说你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它们的计算公式各是什么?
说一说你学过哪些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它们的计算公式各是什么?
说一说你学过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它们的计算公式各是什么?
比较。
平面图形的面积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有什么不同?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单位有什么不同?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量单位有什么不同?
巩固练习。
149页练习三十三和153页练习三十四自编练习题。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专业21篇)篇十七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研究、类推等数学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通过互助活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通过自行设计方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倒数的含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找找下面文字的构成规律。
呆---杏土---干吞---吴。
2.按照上面的规律填数。
--()--()--()。
能根据分之和分母的位置关系,给这三组数取个名吗?揭示课题:倒数。
(二)教学实施。
关于倒数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学习倒数的含义。
1.观察教材24页的例1,归纳,总结倒数的含义,
2.举例验证:4和1/4,7和1/7,3和1/3。
4乘1/4的积是1,所以4和1/4互为倒数;7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后就是1/7,所以7和1/7互为倒数。
归纳: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特殊数:0和1(引导学生辩论0有没有倒数,1有没有倒数,是多少?)。
教师归纳板书:0没有倒数,1的倒数就是它本身。
4.学习例2--求倒数的方法。
5.
完成教材24页的“做一做”,完成练习六的第3、4题。
(二)课堂练习。
找一找下列数中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2101/21/10。
填空。
1的倒数是(),()的倒数是2/3。
10的倒数是(),()没有倒数。
(三)课堂小结。
学完本节课,我们知道了乘积是1的来年各个数互为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0没有倒数。
课后反思:
整理复习。
教学目标:
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掌握乘法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的推广和分数乘法的简便计算;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及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重、难点: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提高灵活计算的能力,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熟练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
1/2×6=2/3×5=2/5×8=。
口算。
75×2/15=3/2×1/3=4×3/8=36×5/9=。
以上几道题有的是整数乘分数,有的是分数乘分数,都可以看成是一个数乘分数,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分别说出以上几道题的意义。
(一)复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新课标第一网。
让学生看教材第26页的第1题,问:为了计算简便,在分数乘法中应该先做什么?(先约分,再做乘法)在本题中,都有一个因数是整数,约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整数与分数的分母约分)。
(二)复习乘法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
问:我们学过哪些乘法定律?它们在分数乘法中适用吗?然后独立完成第26页第2题,练习七第1、4题,再请个别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着重说说在进行简便运算时运用了什么定律。
(三)复习分数乘法的应用题。
1、完成教材第26页第3题,练习七第2、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时请一名学生板演,并讲一讲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在计算中把什么数量看着单位“1”。教师要进一步强调在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时,一定要找准单位“1”。因为分数乘法应用题是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的,求哪个数量的几分之几,就是要把哪个数量当做为单位“1”。在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要注意每一步是把什么数量关系看作单位“1”,在两步计算中的单位“1”可能是不同的。
(四)复习倒数的知识。
什么是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完成教材第26页第4题及27页第7题。
课堂小结:
通过复习,我们能正确分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可以熟练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专业21篇)篇十八
教学内容:教科书105页“整理与反思”的前半部分,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几何体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的意义的认识。
2.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3.运用立体图形表面积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表面积知识正确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表面积计算。
1.复习表面积的意义。
提问: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拿出立体图形的教具,观察这些形体,一边用手摸一边说出每个形体的表面积包括哪几部分的面积。
2.复习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联系?
3.归纳表面积计算方法。
互相说说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然后指名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4.引导思考圆柱表面积有没有其它计算方法?结合圆柱表面展开图和圆的面积推导过程,学习小组展开讨论。
5.第3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
二、复习体积(容积)知识。
1.复习体积(容积)的意义。
提问: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物体的容积?体积和容积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复习体积(容积单位)。
提问: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
让学生用结合实际生活比画出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师:你能说一说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吗?
3.第1、2题。
说明单位换算的方法:在名数换算时,要先看是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还是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再想这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然后用相应的方法求出结果。
三、综合练习。
1.第6题。
要求说一说解题的每一步求的什么,三道题解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第4题。
配上的这块玻璃是什么形状?它的长、宽各是长方体的哪条棱?
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3.第5题。
要求学生合作小组讨论,学生独立完成。
四、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105页“整理与反思”的后半部分,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11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常见几何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体会相关体积公式的内在联系,感受探索几何体体积计算方法的一般策略。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灵活应用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理解几何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相关数学知识正确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整理与反思。
1.提问:你能说一说各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公式吗?
学生口答计算公式。
2.请大家回忆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想一想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三、练习与实践。
1.第7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并解答,重点使学生认识到:填在沙坑里的沙可以看成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长和宽大约等于沙坑的长和宽,高就是填入的沙的厚度。
2.第8题。
学生读题后说说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如由题中已知的圆柱储水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可以知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都是6.28分米。
3.第9题。
学生读题后说说解题思路,如根据圆锥的底面周长可以先求出圆锥的底面半径,然后求圆锥形小麦堆的体积,最后求小麦堆的重量。
追问: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计算圆锥体积时不能忘了乘以1/3;最后要将小麦堆的重量改写为“吨”。)。
4.第10题。
学生读题后说说对计算机包装箱尺寸的理解,即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长是380毫米,宽是266毫米,高是530毫米,然后计算体积,并将最后结果取近似值。
5.第11题。
学生思考每一个问题是求什么,如:第一个问题是求圆柱的底面积;第二个问题是求圆柱的表面积--一个底面面积加上侧面积;第三个问题是先求圆柱的容积,然后再求水的重量。
四、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教学内容: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2~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能在展开图中找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对的面,能判断一些平面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正方体。
2.通过选择几张合适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通过“包装箱的设计”,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选择出合理的包装样式,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相对的面在不同展开图上的分布情况,发现其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长、正方体的展开图。
1.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的特征。
2.提问:沿着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棱剪开,可以得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展开图。
(投影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各一幅)。
展示学生的不同的展开图,发现规律。
二、围长方体或正方体。
1.第12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第一,每种规格的长方形或正方形铁皮都有若干张,无论怎样选择,铁皮的张数都有足够多;第二,焊接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水箱是无盖的,因此每次只需选择5张铁皮。
(2)学生自行选择后进行交流,教师及时评价。
三、
1.出示两只火柴盒,让学生思考,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怎样包装最省料?
2.交流归纳:有三种不同的包装方法,a面重叠(上下叠);b面重叠(前后叠);c面重叠(左右叠)。大面重叠,比较省料。
3.练一练:完成教科书p107页第13题。
(1)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比较合理的三类方案,第一类,摆2层,每层12块;第二类,摆3层,每层8块;第三类,摆4层,每层6块。每一类的具体摆法都有若干种。
(2)学生完成后教师及时展示学生的方案(可画出每种方案的示意图),做出评价。
四、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专业21篇)篇十九
教学内容:教科书97~98页“整理与反思”前半部分,“练习与实践”第的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直线、射线和线段特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3.感受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加深对直线、射线和线段、角等特征的认识,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量角器量角、画角,理解垂直与平行的关系,画垂线。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将对小学里学过的几何初步知识进行系统复习。
今天我们先用“画一画”的方法复习线和角。
二、复习线段、射线和直线。
1.用两点画线:根据已知的两点,你能画怎样的线?看看你画的线有什么特点?
(先独立画线,然后互相说一说各自的发现再填在表格里)。
指出:线段、射线和直线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和直线都是无限长的。
2.完成“练习与实践”第2、3题。
三、复习角。
刚才,我们复习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知识,接下来用同样的方法来复习角。
1.让学生自己画一个任意角。
让学生过一点画两条射线,说一说这两条射线组成了什么?(板书:角)。
你能说说怎样的图形是角吗?(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叫做角。)。
2.画不同的角:从一点引两条射线画不同的角,并将角分类,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角种类多,并交流各种角的特征。
3.完成“练习与实践”第5题。
4.量角。
尝试完成练习与实践第6题,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量角的方法:顶点与中心对齐,一条边与0刻度线对齐,从0度起读出另一条边指向的刻度,就是角的度数。
每位同学任意画一个角,先判断是锐角还是钝角,再测量,同桌互相检查和指导量角的方法。
四、复习垂线和平行线。
1.任意画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画两条直线,并研究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4题。
学生交流。
五、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六、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97~98页“整理与反思”后半部分,“练习与实践”第的7~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平面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
2.感受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复习。
请大家回忆,我们学过哪些围成的平面图形?如果把这些平面图形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
引导: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分为一类,由曲线或由曲线和线段共同围成平面图形分为一类。
学生画出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在画出的圆中用字母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二、复习三角形的知识。
1.三角形的概念。
我们已经学过三角形,请同学们自己画出几种不同的三角形。教师巡视。
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这一特性?
想一想三角形的高指的是什么,怎样画一个三角形的高。
2.三角形的分类。
同学们刚才画了几种不同的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不同?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类的?
(两种标准:按角分类,按边分类。)。
按照三角形中角的不同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几类?它们分别叫做什么三角形?
(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每类三角形的三个角各是什么角?我们学过什么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3.出示三角形的集合图。
提问:你是怎样理解上面这个图形的?
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9题。
第8题让学生先独立选一选,再要求说说选择时是怎样想的。
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算一算。填一填,再指名说说计算时的思考过程。
三、四边形的复习。
1.四边形的概念。
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自己画-个四边形。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教师可以用准备好的活动的平行四边形进行演示。正方形与长方形有什么关系?”
2.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题。
提醒学生要借助工具规范地作图,再指名说说具体的画图过程。
四、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0题和思考题。
第10题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分割图形的方法,并试着分一分,再通过交流和评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分割方法的特点。
思考题可以先让学生在图中画出相应的线段,再数一数三角形一共有多少个,并说一说这些三角形各是什么三角形。
五、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六、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专业21篇)篇二十
第10课时(总第19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知识要点】。
1.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2.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的方向;
3.用数对表示物体的具体位置;
4.比例尺的知识。
【新旧教材差异】。
这部分知识旧教材中没有安排,新教材增加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比较系统地综合地运用各种描述的方法描述并确定物体。
的位置,体会用不同的方法确定位置的特点和作用;能综合地运用比例尺的知识确定物体之间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2.在复习中训练并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观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识图、作图的能力。
3.在复习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利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发展学生对。
数学积极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建议。
1.教学p.110“整理与反思”,主要复习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在组织学生讨论“我们学过哪些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以及“在确定位置时,还应用过哪些知识”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在讨论和教师的引导中进一步明确确定物体位置的不同方法,体会用不同的方法确定物体位置的特点和作用。
2.在完成p.110-111的“练习与实践”时,第1题先让学生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描述动物园中各景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再让学生用数对描述上述关系,帮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以及物体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第2题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平面图用方向和距离描述图中建筑和场所的位置,再让学生根据给出的两组方向和距离在图中确定百货大楼和图书馆的位置,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方向和位置综合确定位置的方法,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第3题根据提供的公共汽车的行驶路线图,说说公共汽车行驶的方向和经过的站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确定位置的学习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三、知识链接。
1.位置与方向(教科书二上p.56例题,p.58例题)。
2.认识方向(教科书二下p.45例题,p.47例题)。
四、教学过程。
(一)交代学习任务。
谈话:同学们,我们今天复习“图形与位置”。
板书:图形与位置。
(二)整理与反思。
1.我们学过了哪些确定位置的方法?
2.请大家利用我们教室里面的物体,用上、下、前、后、左、右来描述这些物体的位置?
3.请大家利用我们学校和学校周围的物体,用东、南、西、北来指明物体的方向和位置?
大家还记得用数对的方法表示吗?
(1)用数对表示三角形三个顶点a、b、c的位置。
5.练习:(五下p.16练一练)。
7.练习:(六下p.57练习十二的第1题)。
(1)少年宫在学校的北偏东方向()米处。
(2)科技馆在学校的北偏()方向()米处。
(3)新华书店在学校的南偏()方向()米处。
(4)邮局在学校的南偏()方向()米处。
8.刚才我们复习了把方向和距离结合起来表示物体的准确位置,这里的距离都是已知的,但有的时候需要我们计算,这时又需要用到什么知识?(比例尺)。
9.练习:(六下p.57练习十二的第4题)。
根据下面的描述,在平面图上表示出各场所的位置。
(1)红光中学在中心广场南偏东45度方向800米处;
(2)胜利小学在中心广场南偏西60度方向600米处;
(3)体育馆在中心广场北偏西30度方向500米处;
(4)在中心广场北边700米处修一条红旗路,穿过中心大道,并与中心大道垂直。
(三)练习与实践。
1.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全班讨论。讨论时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交流中出现的错误或不够准确的表述。还要提醒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时,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2.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全班校对讨论。提醒学生注意:量图上距离时要中心点到中心点,计算实际距离时数字比例尺可以转换成线段比例尺,使用量角器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两个重合。
3.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全班讨论。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复习,你对哪些知识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习题精编。
1、用数对表示点a、b、c的位置。
2、
(1)用数对表示图中三角形三个顶点a、b、c的位置。
(2)如果把三角形向右平移4格,你能用数对表示出平移后三角形三个顶点的位置吗?
(3)把三角形绕c点顺时针每次旋转90。,先画出第一次旋转后的图形;再分别画出第二次、第三次旋转后的图形。
(4)用a1、a2、a3分别表示a点旋转后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再顺次连结a、a1、a2、a3、a,看看是什么图形。
3、算一算,填一填。
(1)书店在区政府()面()米处。
(2)银行在区政府()面()米处。
(3)图书馆在区政府()偏()()。()米处。
(4)人民会堂在图书馆()偏()()。方向()米处。
4、下面是新建地铁2号线的行驶线路图。
(1)地铁2号线由市医院向北偏()()。的方向行()千米到达中心广场。
(2)由中心广场向南偏()()。的方向行()千米到达少年宫。
(3)市立小学在体育馆()偏()()。的方向()千米处。
5、下图是一个战斗机的雷达屏幕,每两个相邻圆之间的距离是10千米。
(1)友机a在他的南偏东30。方向40千米处;
(2)友机b在他的南偏西30。方向40千米处;
(3)敌机c在他的北方60千米处;
(4)敌机d在他的北偏东60。方向50千米处,在图中表示出这四架飞机的位置。
6、根据图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1)电影院距中央广场多少米?
(2)汽车站在中央广场南偏东60。方向1200米处,请在图中标出汽车站的位置。
(3)“奥体大道”与湖北路垂直相连,在湖北路西、南京路以北,与南京路相距1000米,请作图表示出“奥体大道”。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学教案(专业21篇)篇二十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100页的“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的1~8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与区别。使学生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运用这些公式进行正确计算。
2.渗透转化思想,并能运用这一思想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复习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并能熟练的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学生回答后出示学过的平面图形。
我们已经了解了它们的周长和面积,今天,我们再来一起回顾一下。
二、整理复习。
1.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1)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呢?
(2)那么谁能概括地说说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
(3)谁来说说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
学生回忆后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1题。
(4)那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5)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呢?它们之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
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2、3题。
2.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我们已经知道了周长和面积的意义,老师这里有两幅图,请你分别比较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出示“练习与实践”的第5题。
学生交流。
小结:由此可见周长和面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周长计算公式。
那同学们还记得怎样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吗?
指名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4.面积计算公式。
我们已经一起回忆了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学生交流。
像这样把新问题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从而解决新问题,是数学学习中一种很常见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6~8题。
学生交流,教师指导。
四、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102页的“练习与实践”第的9~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会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进行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2.对新旧知识点的复习和加深学习,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3.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有关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的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都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
用字母公式表示出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二、巩固练习。
1.第9题。
学生先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再说一说分别怎么画。要注意哪些地方。
2.第10题。
组织学生探索。在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直径是6。面积是28.26。画4个符合要求的圆,每个圆的直径是3,面积也是28.26。画9个符合要求的圆,每个圆的直径是1,面积也是28.26。
引导学生分别计算出各个圆的面积。明确:圆的面积之和占正方形面积的百分比是不变的。
3.第11题。
根据条件进行列举,要提醒学生: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含义是相对的,宽的米数大于长的米数的也要进行考虑。
用16根1米的小棒围成一个长方形,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最大是多少?
用24根1米的小棒围成一个长方形,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最大是多少?
学生交流。
三、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103页“整理与反思”,完成“练习与实践”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教学难点:
进一步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前几节课,我们复习了平面图形的有关知识,从今天开始,复习立体图形的知识。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
出示立体图形,分别说一说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及各部分的名称。
(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
它们有什么特征呢?
1.复习长、正方体的特征。
小结:因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定点数相等,只是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所以正方体可以说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可以用集合图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复习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学生讨论圆柱体和圆锥体有什么特征?
学生从正面、上面和侧面分别观察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3.完成练习与实践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可提醒学生根据这个长方体正面和上面的图形,先摆出或画出这个长方体,再根据摆出的形体判断从左面看到的图形。
三、综合练习。
1.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说出另外三个面在展开图中的位置。
2.第2、3题。
第2题着重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折一折。
第3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转一转,从而根据长方体的长和宽推想相应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由三角形的底和高推想相应的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
3.第5题。
学生拿出学具盒中的小正方体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教师还可以请学生画出从前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图形。
4.完成思考题。
四、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