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充满着艺术的美感,让人赏心悦目,读后回味无穷。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范文,读后不仅让我们受益匪浅,也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行走在戏曲之间(通用15篇)篇一
古代文学,处处体现着古人超凡的智慧与哲学思想。
诗歌发展到唐宋时期,更是进入巅峰状态,达到精美绝伦的境地。现在的小说和诗已经丝毫没有了文字的美感,见不到唐诗的豪放与宋词的婉约,有的只是俗气的故事和词藻的堆砌。
很怀念唐诗宋词的年代,那时文字像初春江南雨。
[1][2]下一页。
行走在戏曲之间(通用15篇)篇二
见证我成长的不是门框上的条横,也不是要穿大的衣服,而是这么简单的三个数:3.2.1。
小时候,头发不好梳,早上起来,像草窝一样乱,妈妈都会给我扎三个小辫,每次扎好,都会说:”来,自己数数。“我轻轻的数着:”1.2,有两个。“妈妈这时总会拉着我的一只小手摸着后脑勺,说:”这还有一个呢。“这时的我总会开心的笑。那时的我很愿意早起,让妈妈给我扎头发,让她带我数数,虽然总会忘记后脑勺的那个小辫,但妈妈总会提醒我。那时早晨的阳光是那么暖和,我们笑的很灿烂。
后来长大些了,上了小学,妈妈也就只给我扎成两束。那时的我是个离不开妈妈的孩子,而妈妈却很忙。我早上会一拖再拖的去学校。有一次早上,妈妈刚送我到大门口,就让我自己去。我内心十分不情愿,我希望可以请一天假。我低着头,不断的摇头,两束头发也跟着摆动,妈妈着急的问我:”怎么了?不舒服吗?”我没吱声,妈妈越发着急,从妈妈眼神中看出,那似乎比自己生病还难受。我只好说:“没事。”妈妈就说了几句就走了,边走还边说到学校要好好听话,路上要小心点之类的话,我低着头,站在原地,点着头,两束头发轻轻的摆着,眼眶含满了泪水,告诉自己:“妈妈有点忙而已。”
长大了,我把头发扎成一束,妈妈在旁边看着,用手比划着,说:“以前你还只有这么矮,我给你扎头发要扎成三束;后来你长高一些,我给你扎成两束;现在就这么大了,自己会扎成一束。”眼神中有着一种奇妙的东西。我认真的听着,笑着拿着梳子对妈妈说:“那我给你扎头发吧。”妈妈说我神里神经的,扎好了又解下来,但又笑着让我扎成一束,我感到妈妈的头发已渐渐花白,妈妈已经渐渐变老。
行走在人生路上,3.2.1是我长大的最好的展现:“3”是那稚嫩时,“2”是懂事时,“1”是我现在想着:“妈,等你老时,我永远给你扎头发。”
行走在戏曲之间(通用15篇)篇三
记忆的深处有你我都无法触及的冷,没有人懂得。如同天与海一般,只是映射了他的蓝,却不知他的痛。
回忆被时间染成悲戚的色彩,像是被岁月侵蚀的斑驳的墙。宣纸上,泛出微微的月华,如若欣喜而忧伤的眼泪,正如诗中所说:秋千巷陌人初静,皓月除斜,泛梨花。在彩色斑斓的花海与飘香的花蕾里氤氲出一道华丽的朦胧,只是花已落,香已散,那道风景线随着时光也轰散离逝。
行走在六月,静静的,情不知所起,一个离别洋溢着感伤的季节。六月的太阳灼伤了多少人的双眼,六月的雨缠绵了多少人的思绪,也许有人说:你离开的这个季节,没有忧伤,只有无休止的思念在蔓延疯长,也有人说:我思绪的纷飞只因六月的过往。
又是离别的季节。这个残忍的季节里,离别的歌声在耳边此起彼伏的滑过,曾经的誓言,在耳边萦绕,曾经的欢乐,在回忆里依旧酣畅。只是不经意间,不得已而离开,毕业册上互相写下的珍重,有谁不愿意,用此刻隽刻成永恒。流年的记忆,欢与痛,那样的清晰,又那样的模糊。
四年前,带着懵懂来到了学校,四年后,不论成熟与不成熟都一起收割。留下的最多的只是离别的牵挂和月台上不舍的眼泪。一生哭多少次才能不流泪,一生流多少泪,才能不心碎。站在校园的边缘,心里莫名的悸动,因为他承载了太多。
几年的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彼此生命之中的过客,曾在一个城市里看日出日落,在同一个屋檐下躲避风雨,一起的欢笑在分开时,成为泛黄的书签,托着思念,载着眼泪,踏上离别的列车。再次漫步在校园,是那样的亲切与美好,只因这里记载我们放肆的幸福与无畏的青葱岁月。没有人知道,也无法想象曾经飘过生命的飞絮已遗落在红尘陌路。
离别的六月,残忍的六月,行走在六月里,细数着掌间的时光,泪无声的滑落。
行走在戏曲之间(通用15篇)篇四
重新踏上这条记忆中的小路,沥青的味道飘入鼻内,搅得心里的回忆开始发酵。
“小龙,快,快来,帮我把锄头拿过来!”
正在田间四处穿梭的我,突然听见外公的叫喊声,我放下手中轻柔的蒲公英,从不远处的田野里翻出了一把又小又旧的锄头,交给了正在认真修路的外公。
“嗯,今天小龙表现不错!速度挺快的。”
说罢,外公弯下腰,用力地锄起了路边的杂草。我站在一旁,静静的看着外公,他黝黑的皮肤上爬满了汗珠,在夕阳的照射下,一闪一闪的。外公虽然年过六旬,但身子骨仍很健壮。他把锄头插进泥土中,用脚踩着锄头的金属部分,直到它没入了泥土中。接着,外公紧握着锄头的木棍的一端用力向下压着,他的脚使劲地蹬着地面,好像一松手他就会被木棍弹飞。他的袖子卷着,我可以很清楚的看见那上面的青筋,像一片叶儿的生命的脉络。等那些野草铲完后,外公又铲来一堆石头,覆盖住野草的故乡,铲平,跺平,拂泥。简单而卖力。
“外公,回屋休息吧,你修路又没有钱拿,还让你白费那么多力气,进屋去吹风扇吧!”
外公笑了笑,随手用搭在肩上的抹布抹了一把脸上的汗,说道:“不用了,这条路是我从小走到大的,我走的次数比你吃的饭还多呢。以前好好的,现在走的人多了,每次下雨,它就会变得又湿又软,上次你不是还摔了一跤嘛,我就估摸着趁早把它修好,你们走着安心。”
看着外公憨厚的笑容,我的心像初春的雪,被悄悄软化了,一股甜蜜在心头荡漾,外公辛辛苦苦顶着大太阳做这些,只是为了让我们能走地顺畅一点,安心一点。
我抬起头,惊讶于外公的毅力,他竟然修了这么长一截!虽然不像大马路那样平坦,坚硬,可是那恰如其分的柔软与起伏却给人一种莫名的温暖。两旁的大树像身姿挺拔的士兵,i卫着这条路。凝视着,凝视着,渐渐产生了一种想走上去的冲动。于是我踏了上去,异常的温暖,像是爷爷在用他布满老茧的手掌挠我的脚掌。
走在路上,我们总是少了忧愁的,因为路会为我们指引方向。可是,渐渐地,在走路的时候,我变得惭愧了,因为我善良的外公告诉过我:这一生的路啊,不会总是平坦的。这路上的风景,也不会总是美丽的。我们要学会停停,看看,补补。不要总觉得路就是应该让人走的,和人一样,路也会痛,也要呼吸,走在路上的人呐,应该好好想想你能够为它做些什么吧!
记忆照进现实,看见正前方下水道不见了井盖,我弄了块木板,一支笔。在上面写上几个大字,立在井盖前,微笑着,大步流星地离开了。
行走在戏曲之间(通用15篇)篇五
浙江安吉县孝丰镇中心幼儿园被评为市级示范幼儿园这说明它无论在硬件设施还是在保教质量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此时园领导决定利用自身优质的教育资源去帮助那些未能接受正规教育的偏远山区的孩子们。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安吉县教育局及幼教中心领导的支持。在幼教中心的安排下孝丰镇中心幼儿园与安吉县最偏远的山村――章村镇高山村结成了对子。明确任务后孝丰镇幼儿园领导马上召开动员大会让教师自愿报名参加支教活动没想到在党员、团员教师的带动下全园教师全都自愿报了名。于是园领导决定定期组织教师送教并把这一活动称为“爱心大篷车”活动。由于人手紧路途遥远幼儿园原本决定每月送教一次但第一次送教进山的情景让幼儿园改变了初衷。因为山区村民多为散居即使教师们送教到村上不少孩子还得走很多路才能到活动点。为了能让孩子按时参加活动有的家长头天晚上就带着孩子住到活动点附近的亲戚家有的家长则在当天背着孩子走20多里的山路来参加活动。这情景深深感动了孝丰镇中心幼儿园的教师们于是她们想尽办法克服困难决定轮流每周送教一次。每次都有一名园领导随同教师进山开展教学和指导活动。
“爱心大篷车”使偏远山区的幼儿有了集体学习和游戏的机会,几年下来,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家长的育儿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周一次的“爱心大篷车”活动已不能满足孩子和家长的需求了,为此县教育局在高山村建立了教学点,孩子们终于有了固定的学习场所和教师,开始接受较正规的幼儿园教育。随之,孝丰镇中心幼儿园也由“爱心大篷车”活动转为“下乡蹲点”,一是派教师到章村镇幼儿园及下属教学点蹲点一年,边承担教学任务,边指导那边的教师开展工作;二是派园级领导每周一天去章村镇幼儿园及下属教学点蹲点,指导管理工作。在指导过程中,农村幼儿园教师吃苦耐劳、虚心学习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大家。为了能使山村幼儿园教师迅速成长,使更多的孩子受益,于起,孝丰镇中心幼儿园还请章村镇幼儿园教师来园学习。就这样,城乡间的教师们为了发展农村幼教事业,为了乡村孩子获得良好的教育,她们互相扶持、共同努力,演绎了一个又一个平凡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
她晕倒在孩子们面前。
胡老师8岁时父母双亡,从小由舅舅、舅妈带大。舅舅是一位小学教师,很有爱心。也许是因为从小失去了父母的爱,胡老师特别爱孩子、关心孩子;也许是受到舅舅的影响,她从小就立志当教师。长大以后,在亲戚朋友的关心下,在大家的帮助下,她终于成了一名幼儿园教师。胡老师工作非常努力,深受家长和同事的好评。得知被派往高山村送教,她非常开心。为了送教活动取得更好的成效,她忙着确定活动内容,寻找活动材料,设计活动方案,制作教玩具。到了去高山村的那一天,她发高烧病倒了,可她强忍着没有吭声,一路的颠簸更加重了她的病情,但一到高山村,她还是打起精神、满脸笑容地站在孩子们面前,坚持组织了两个活动。从孩子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非常快乐和满足,可是胡老师却晕倒了。家长们得知胡老师带病坚持送教都非常感动,连说:“真是个好教师!”
她推迟了婚期。
当园领导把去章村镇幼儿园蹲点支教一年的决定告诉方老师时,她既兴奋又犹豫。兴奋的是自己终于如愿以偿,犹豫的是她正在准备婚事,处在癌症晚期的婆婆希望他们早日成婚,并在她有生之年能享受到天伦之乐。方老师认为完成婆婆的心愿固然重要,但那只是家事。而山村的孩子更需要她。最终在父母和未婚夫的理解、支持下。她终于说服婆婆,如期踏上支教之路。她答应婆婆一年后马上结婚,但婆婆终于没有等到那一天。每当提起这事,方老师就觉得特别对不住婆婆,她说那是她和丈夫终身的遗憾。
她没能顾上自己的孩子。
盛老师被派到章村镇幼儿园蹲点支教的那一年,刚好她的孩子到了入园年龄。盛老师的丈夫在另一个镇工作,工作繁忙无法照顾家事。在这种情况下,盛老师去蹲点支教就意味着孩子上幼儿园没人接送,所以她只能把孩子送到乡下外婆家,这就意味着自己的孩子要放弃原本完全有条件接受的优质幼儿园教育。最终,为了让山区的孩子接受优质的教育,盛老师没有太多的犹豫,毅然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乡下上幼儿园。直到现在,盛老师还是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孩子,她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原谅妈妈,理解妈妈。
她贷款买车为支教。
戴老师是孝丰镇中心幼儿园的教科室主任,她是作为园级领导被下派到赤坞村幼儿园蹲点支教的,每周进山一天,指导那里的教学管理工作,其余时间照常在孝丰镇幼儿园工作。戴老师原本除了分管幼儿园的`教科研工作、家长工作和其他园务工作外,还要担任一个班的教学工作,工作非常繁忙。现在她每周要抽出一天去赤坞村幼儿园,就更忙了。所以她特别珍惜时间,从孝丰镇到赤坞村坐公交车要一个多小时,山区的公交车班次又少又不准时,有时错过一个车次就要等上四五十分钟。冬天北风凛冽,夏天炎炎烈日,在这种天气等车。更是对人的严酷考验。为了节省时间,为了方便送教,戴老师贷款买了车。从此以后,戴老师去赤坞村幼儿园更勤了。每当期初期末、节日,她会去那里指导工作,还经常给他们带去玩具、教具。为了尽快还清贷款,戴老师省吃俭用,一年来,戴老师私车公用,从来没有向单位报销过费用。
她的丈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那是一个雨天,许老师的丈夫照常来接她下班,许老师照常没能按时下班。为了早点赶回家照顾年幼的儿子,丈夫用摩托车载着许老师开上了回家的山路。由于下雨能见度低,加上路滑,许老师的丈夫没看清前面弯道上停着一辆大货车,来不及刹车一头撞了上去,车和人被甩出十几米远,许老师的丈夫一头栽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那年,她的丈夫才30岁。事后,婆婆曾责怪许老师,说如果许老师不去孝丰镇中心幼儿园学习,她的儿子就不会离开人世。许老师理解婆婆的痛苦,她没有埋怨婆婆,而是强忍悲伤。毅然挑起了照顾年迈公婆、年幼儿子的重担。(记者夏赛元)。
来源:《幼儿教育》2007.9。
行走在戏曲之间(通用15篇)篇六
9月30号晚上在杨小婷那里歇过,1号早晨早早的来到车站,一辆开往博斯坦的客车正准备出站,迎上去问,答说是第二辆,已经坐满了。
“今天还有车吗?”
他摇摇头,摇上车窗,开出站去。我回头宣告我们来迟了一步。杨小婷摆摆手,指着身边一位女乘务员:“不是,她说还有。”乘务员点点头,指了指售票大厅:“去那里买。”我们慌忙跑进大厅,看墙上的发车时间表,却只看见一个博斯塘,写明下午1点钟发车。好容易排到我们,一句话就被打发了:“没有了,今天都没有了”,大家一阵沉默,波拉提高叫一声:“走,我们自己去站里看,这里跟乌鲁木齐不一样,先上车再买票,人满了就走,咱们去看看还有没有车,有车就上。”
站内站着好多学生,一辆去恰哈的车已经坐满,临发车又从车内抛出好几个女生,上前一问也是去波斯坦的,大家顿时有了希望。
“今天学生放假,这么多人没走,肯定有加车。”
我们拒绝了两辆揽生意的出租车,站着吃谢佳慧带的石榴,聊别来无恙。秦帮兴来电话:“其实博斯坦根本算不上昆仑山,从博斯坦到昆仑山还有一百多里路,到了博斯坦你们还得自己雇车赶路,不然只能爬爬周围的小土包而已,我们是不去了,你们去吧!”
挂了电话,我拍着波拉提的肩膀:“波拉提,博斯坦去昆仑山还有一百多里路吗?”
波拉提眨眨眼睛:“我不知道啊!”
今天走不走的成还不知道,天色又阴,过了二十分钟有人嚷叫:“如果走这么远,只是去爬土包,太不值得了!”
“其实我是想让大家去郎如的,我和波拉提去过,那里有个水库漂亮极了,那里也是昆仑山山脉,是不是波拉提?”
波拉提点点头。
程景楠叫起来:“我的老天爷,刚从和田赶到策勒,这么快就要回去吗?”
李斌说:“算了算了,已经到这里了,就去博斯坦吧!”
谢佳慧用她丰富的想象力展望着:“那咱们先去博斯坦,博斯坦是朱坤红还是刘志?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就买点菜在那里吃午饭,给刘志改善改善生活,晚上咱们不在那儿住,到山上搭帐篷,在帐篷里挤一晚上,我带着手电呢,大家可以打打扑克,哇!真是太美好啦!”她一拍手:“就这么决定了!快给刘志打电话告诉他我们要去,刘志知不知道我们要去看他?波拉提。”
波拉提打个哈哈:“应该知道吧!我只跟朱坤红打过电话,朱坤红应该跟他说了吧!”
我说我给他打个电话,杨小婷问刘志的电话通着呢?一直打不通。我说我给他们点的一个人打,上次他用这个号打给我的。
打电话过去,对方说刘志不在宿舍,回来之后再告诉他。吴亚楠笑说刘志一听这么多人要来可能要吓疯了,我说直接就跑山里去了,你们爱咋咋地吧!大家笑。杨小婷说起中秋节聚会打电话通知刘志,电话那头只听刘志大叫:“哎哎,你们不许赖啊!上一把我明明赢了,你该欠我四块。班长班长!你等下啊,这面儿正忙着呢,待会儿我给你打过去……”接下去就没声儿了。谁说刘志现在猛地很,听说有一天晚上炸金花赢了四十多块,大家听了,一片哗然,就在一个月前刘志还跟杰华晓森一毛一毛斗个不亦乐乎呢!
闲聊一会儿,手机响了,刘志战战兢兢的问:“老曹,你要到我这儿来吗?”
“我们六个。”
刘志咳了咳:“哪六个?”
“波拉提,谢佳慧,李斌,程景楠,吴亚楠,我。”
刘志叹道:“哎呀!你们没事,来这儿干吗呢?”
我笑:“看看你嘛!”
刘志发作道:“看什么看嘛!”然后痛下决心:“好!快到的时候给我打电话。好,就这样,挂了啊,再见。”
一辆汽车从我们身旁滑过:“博斯坦!博斯坦!”
车子在墙边树前停下,司机下车:“班车已经没有了,我这是加车。”
“车票多少钱?”
“20。”
我说大家快上车。司机打开行李箱,我说我们的行李可以放车上,司机说可以。等我们占了座下车,谢佳慧问司机:“师傅,去博斯坦多少钱?”司机狡狯的笑:“二十五,加的车。”然后就朝车站大厅去了。去博斯坦的孩子们,沿路很远的几个乡的孩子们也涌了过来,挤上车放下行李,隔着窗子好奇的看我们,谢佳慧活跃气氛:“孩子们,我们说好了就给他20,好吗?”女孩子们兴奋地点头,“剩下来的钱你们可以留着买棒棒糖吃,好不好?”孩子们一起笑了。
在车上坐不几分钟,收了钱,买了票,车就开了,我跟身边的一个维吾尔小姑娘聊了起来:“你们十一放假回家吗?”
“是的。”
“放几天假?”
“三天”
“只三天?你们是几年级的学生?”
“高三的”
“双语班吗?”
“不是,普通班的。”姑娘指了指后座两个女生,“她们是双语班的。”女孩子们礼貌的向我点点头。
“你汉语讲得很好。”
“是吗?”她眼睛一亮。
“是的。”
她满脸堆欢。
“博斯坦有山吗?”
“山?有!有!”
“是昆仑山吗?”
“昆仑山?”她皱了皱眉:“没有。”
“那就是只有一些……呃,土山,土山吗?”
“土山?你说的是土丘吗?那不是山。”
“哦!那就是说你们那儿有石头山是吧!”
她欢快的点头:“是的,是的!”
我大声告诉大家:“博斯坦有山,有山!”
“博斯坦有狼吗?”
“狼嘛!”她笑了笑:“没有。”
我笑了笑,说我是支教老师,我们办公室有个叫美合日妮萨的女老师,家在策勒,她们每年夏天都到博斯坦度假,“博斯坦是不是特别漂亮?”
姑娘一脸自豪:“特别漂亮,博斯坦的汉语意思是鲜花盛开之地的意思,那里的草原很美,羊都是一只一只排着队走,是的!排队。”
“你们家养羊吗?”
“养的,我们家也种地,也养羊,还有马。”
“也养马吗?”
“是的。”
“波拉提!”我叫道:“她们家也养马的。”
“他是哈萨克族小伙子,阿勒泰的,家里养了很多马,波拉提,你们家有多少只马?”
“二十多头。你们家呢?我们到博斯坦可以骑马吗?”
小姑娘说:“我们家没有那么多。现在不能,马在山上呢。”
“你爸爸在山上放牧吗?”
“没有。”
“那你哥哥在?”
“没有。”
“那谁在?”
“没有人,就放在山上,过一段时间去牵回来就行了。”
看了一会儿窗外的风景,我想起我的那些女学生不确定的命运:“你要上大学吗?”
“要上的,我要考医科大学。”
“医科大学吗?你要当医生吗?”
“因为,博斯坦的医生很不好,所以我想当医生。”
“噢!”我心一动:“那毕业以后要回博斯坦吗?”
姑娘一愣,好像我问了一个多么奇怪的问题呀!“当然啦!我非常高兴我的家乡。”
“不留在城市吗?不留在乌鲁木齐吗?”
“不。”
我拿眼看李斌。上一届支教老师汇报演出,有一位女生说她尽量帮助孩子们,教她们汉语,给她们讲外面的世界;她希望孩子们能走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李斌觉得她很虚伪,后来就写了一篇文章说要是你想奉献,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中国,要是你热爱孩子们,五十六个民族的哪一个孩子都是中国的孩子,外面的世界!不要拿外面的世界装饰你的窗子,为什么你认为这些孩子们渴望的就是外面的世界,你生活在“外面的世界”,你热爱这个世界吗?如果你想奉献,那就去做吧!如果不,那就闭嘴吧!这个世界已经够喧闹了。
当时我受不了这篇文章的口气,简直像是人类的导师在教训愚昧的众生。跟他谈起对文章的看法,他直截了当的说:“你愿不愿意一辈子呆在南疆的农村?那就行了,不用再说了!”我说你对每个人的要求已经达到抽象的的水准了。
“像这样,半年换一批老师,刚习惯一个老师,就换了一个新的,你说有什么用,如果你是这些孩子,你会怎么想?”
我说这确实是个问题,但是我们学校每年都会有支教老师,内地的高校也有学生来,他们每年都会有大学生老师,影响肯定有,但是不会像你所说的是决定性的。
这个分歧我们始终搞不拢,因为他有两个坚定的信念:
1、人性都是自私的。
2、大学生应该到农村去。
为什么我们问到每一个孩子的理想,他们都会说教师、科学家、警察、医生,为什就没。
有一个孩子想去做农民,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他希望有一天中国的农民能跟大学教授不卑不亢的谈话,那时候中国才算有了希望。
其实我是非常赞同这两点的,但是把这两点捆绑到一起,不正是一束矛盾吗?我个人就是一束矛盾,我无法解决这个矛盾。
他对于“外面的世界”还有一个观点;他认为这是“外面的世界”强加给一种不同于“外来文化”的“土著文化”的强盗逻辑,“土著文化”自有其幸福家园,自有其不渝信仰,不用你来聒噪;自生自灭是宇宙给予每一种生态文化的权利,给这些孩子们灌输连你自己都不相信的一套东西,就是在逆天行事。
对于这一点,我总觉得不对,但是李斌往往把一个实际问题放到他无限拔高的抽象思想体系里阐释,你如果要击垮他,只能用具体的例子就事论事,而那时候,我还没有由实践得来的具体例子。
到了南疆之后,我渐渐明白了该怎么回答他,在杨小婷厨房的帐篷里,我告诉他:这不是外面的世界和山里世界的问题,这不是两种文化谁吞并谁的问题。孩子们渴望的并不是外面的世界,他们渴望的只是知识;他们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想了解城市文明,不是要逃离什么,而只是对知识的渴望,而知识本身是没有文化偏见的。你可以问问孩子们,他们上大学是不是为了进入外面的世界,他们是要回去的,他们热爱他们的那片土地,热爱那片土地上的人们。我们支教老师不是“外来文化”的传教士,我们带给他们的只是知识,他们渴望的也只是知识,——当然,如果你懂维语,你们还可以得到彼此都渴望的一份伟大的友谊;这根本不是文化侵略,丝路上传输的只有知识,如此而已。
行走在戏曲之间(通用15篇)篇七
―题记。
是啊,春天总会带给人们一种活泼,富有生机的感觉,
春天是温和的,是生命的代表,是青春的象征鸟儿北归,树木发芽,泉水叮咚无一不让人们搞到冬天的存在,它已经被春姑娘叫走了尽管北国的春天是多风的,却为春天增添的`几分生气。
现如今的青少年,可谓是养尊处优,常常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作文。
我们都是青春的孩子,我们都精力充沛,我们都体力旺盛,我们为什么不全神贯注地去学习呢,我们可以的,我们完全可以,因为我们正经历着春天。
春天是四季的基础,只有在春天打好基础,在夏天才会成荫,在秋天才会结果,在冬天才会御寒。我们的人生正处于春天,让我们一起走在春天里!
行走在戏曲之间(通用15篇)篇八
“走路”是一个动词,它是对正常人来说极其容易完成的一个动作。然而,它也有属于自己的深层含意:这条路便是指人生之路。
我们所生活的大地上,无处不是人类的气息,生命的脚印。
他们是伟大的,他们走的路也是历史所不能磨灭的。
人们生命只有一次,只有留下深深的脚印的人生才是最为完美的。没有脚印的生命是最为遗憾的。虽然历史不会改变,但是脚印是对历史的回首。所以,我们要走好每一步,只有这样,你才不会为自己碌碌无为的一生而感到惋惜。
走好每一步,是我们对自己应负的责任,也是对他人的义务。好好做人就是走好路的基本准则。
人的一生只有短暂的一瞬间,却也是漫长的,崎岖的。只有走好每一步,才能离成功更近,离完美更近,才能不愧于来这世上一回。
走路,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在人生的道路上努力地走好每一步并不是容易的,或许,我们会遇到挫折,面临失败。但是我们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完成自己的梦想。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出令自己满意的光彩。努力奋进,成为能为国家做出一份贡献的人。让自己不因自己以前走过的庸碌的路而感叹!
行走在戏曲之间(通用15篇)篇九
我没有车,不远的路程,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多选择步行。
那些公交车无法到达的地方,我也选择步行。我必须提前出发,赶在规定的时间到达。
步行是环保的,不但节约能源,还节约了我口袋里的钱。
一路走着,一路思考,思绪可以天马行空。心是自由的,肺也是自由的。
那些步行的日子,让我看到路两旁不一样的风景。步行是艰辛的,也是一种有氧运动,据说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功效。比如说减肥、去脂、瘦腿、防止骨质疏松、防止老年痴呆等。虽说老年痴呆离我还有很远的距离,预防为主嘛!这么廉价的运动就能健身何乐而不为呢?甩开手,迈开腿,朝着心中的目标走去。
我走在公路上,我要去两公里以外的地方。幸好天气不是很坏,我选择在早上出发。因为早上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还可以听到鸟儿的叫声,看到花开的美丽。
秋日的早晨还有些许凉意,天气预期说今天多云。那么应该是有太阳的,只是阳光似乎也很怕冷。这会儿了,还舍不得来上工,它也不怕迟到。这两天玉帝忙着采摘蟠桃,没功夫管他,他便偷懒了。
东方出现了一片红霞,浅浅的自薄雾中升起。我在想昨晚的嫦娥是不是宿在人间,这会儿趁着薄雾的掩盖重返天庭。难道她也怕被天庭发现,偷窥人间那可是天条所不容的。幸好我生在人间,能够在花草树木之间行走,得以感受这人间的冷暖,四季轮回里的精彩。云也是聚集在东方的,正慢慢地向着四周扩散。变得洁白、轻盈、迷幻。
我是要远行吗?恐怕时间已被耽误。这霞的美,这云的媚,还有风儿的多情。就这样地牵住了心,在我的足下使了绊。嗨,你这个多情的妖精。
行走在花草树木间,我抬头望着天空,低头看着脚下的路。
人生的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除去休息,吃饭,我想把美好时光都过得有意义。
听,鸟儿在银杏树的枝头鸣唱,合着停在电线杆子上的那一只。忽然间,鸟儿飞起,惊落一片树叶,鸟儿回头,看一眼那一片因它而落的树叶。那眼神中透着调皮和歉意。“嗨,我不是故意的',让你与树妈妈分离,对不起。”忽然之间,划过天空,朝那电线杆子上的那一只鸟儿飞去。也许那是早就约好了的,也许,它们要相约去远方。
远方,是哪里?我不知道,我踩着脚下的路。草叶儿带着露珠,那是昨晚来的露,刚好把尘土封住。
向前走,向着目标出发,用我的双脚走出一片精彩,一份健康。
一只蚂蚁跃上蒲公英的叶子,它是循着花香而来的。那淡淡粉粉的黄象极了一朵缩小版的金盏菊,寻找着阳光的方向,展露着笑脸。蜜蜂鸣着喇叭提着小蓝向着花蕊落下,采集着那细细碎碎的花粉。
阳光此刻终于跃上了云层,把五彩的光投向露珠。露珠儿眨着大眼睛,看着这多彩的世界。
生活多美好,花草树木都来凑热闹。秋日的阳光挂着笑脸,慢慢地升上天空。在小路上洒下一片金光,晶莹着树上的绿叶。
天晴了,真好。清晨的鸟鸣声变得清脆悦耳,风都显得温柔。
我要走了,向着我的目标行进。
行走在戏曲之间(通用15篇)篇十
上学期,用闲暇时间在手机读书软件上看完了这本书。对于我这种看书要看老半天的人来说,能看完就已经不错了。原因主要有三:一来是这本书确实不厚;二来是白岩松的节目我一直都还比较喜欢;三来就是日本这个国家我一直有兴趣。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这本书是07年“岩松看日本”电视节目的文字版本。
日本这个国度,对于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日本电器,日本动画,日本歌曲,日本电影电视剧,陌生的当然就很多了,比如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意识形态,他们对于中国的看法感受等。而这本书,无疑是一扇窗口,给我们一次了解日本的机会。实话实说,这种专题介绍日本的节目,少之甚少,因此也感觉难能可贵。
这本书由于是中央台制作节目的一种整理,因此不能发现,书的内容还是比较官方的。注重的内容也大多停留在我们一贯关注的那些领域。因此,一些内容我们是事先多少有所了解的。而这本书,有不少地方都只是得到了印证而已。这也是这本书的些许遗憾,但这种遗憾无法避免。毕竟,这本书的言论是很官方,很正式,且很负责任的。
翻到《防灾:无处不有的国民意识》这一章的时候,以经历汶川大地震的心态来读,心情和以前很不一样。日本这个国家,由于以地震为代表的自然灾害众多,防灾意识当属世界第一。特别是看到书中所讲一小学的防灾演习和普通大众准备的防灾生活用品这两项的时候,尤其令人感触良多。联想到学校今天下午将要举行的所谓防灾演习,心里更不是滋味。像这种提前通知时间的防灾演习有任何意义可言么,仿佛可以预见到时候大家是怎样一种心态。我们需要从这次地震中反省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我不知道当发现日本那传说中装备既专业又齐全的地震包的背后印着“madeinchina”的时候,作为一个中国的国民我们应该想些什么。忧患意识是一个国家存在和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基石,而我们不管是离日本健全的预警机制还是全民防灾的国民意识,都还差得太远太远。虽然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这次大地震之后,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如果一切更深入的认识都要来自于亲身经历都要来自于这样有切肤之痛的大灾难,那我们付出或者将要付出的代价是不是惨痛了些?我不敢想象。
至于本书的其他部分,我也不知道怎样评价才好。试想在生活中要全面了解一个人尚且困难如此,何况我们想了解的是一个国家,还是这样一个与我们有着恩恩怨怨的复杂的国家。像白岩松这样一个经历过众多新闻事件的成熟的中国记者尚且把握不好这个话题,更何况是年纪与阅历都尚浅的我们。像我和身边相当大一部分人,说是在日本文化的浸染之中长大,毫不过分。虽然我们接触的方便很狭窄,大部分是所谓的文化,包括文学动漫音乐影视。但文化是思想的载体,还是很能反应一部分真实的。有时候觉得年龄的代沟的确阻塞人的思想,像白岩松在对待日本流行文化这样一个话题时,把握得就很差强人意,至少在我眼中是这样。以采访滨崎步那一节为代表,感觉不管是整个访谈还是他自己的感慨,有种很表面的感觉,也许就是因为年龄层次的问题。总而言之,日本是个太复杂的国家,也许我们还要用上更多的时间,更长更艰难的历程才能看清。
白岩松毕竟是一名中央台的著名记者主持人。因此他的言语都相当谨慎。这是可以理解的。同时,由于他年龄略微偏大,因此他对于诸如日本东京潮流集散地的报道,以及对于滨崎步的报道这类涉足青年人的话题,都显得比较苍白,同时,又限于政治考虑,还有时间上的略显仓促,所以这次对于日本的“看”还很不全面。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我很感谢这本书,感谢白岩松以及他的同事们,给我们一个极难得的机会了解日本。透过他的语言,摄像,照片,我能够很清楚地感受到宛如近在眼前的日本社会的一个侧面。这不单是了解一个国家那么简单,正如书里所说,它是一面镜子,通过日本来照照我们自己。看我们能够学到什么,了解到什么,并更清楚地看清自己。这样我们既不会盲目自大,也不会盲目自卑。最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吸取并把有益之处及时运用于我们的国家与社会。
行走在戏曲之间(通用15篇)篇十一
断断续续的把白岩松的《行走在爱与恨之间》看完了,作为一本电视节目的文字版,图文并茂,读起来不枯燥,文字也浅显易懂,不费神,很适合现在的自己阅读。
在序里,白岩松写了一些关于中国和日本现在的政治局面,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关系,中日双方这几年的关系等等,说实话不太看得懂,不过大概明白了为什么就做的电视节目,要到又重新做一遍。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对方,同时也了解自己。这既是一次节目的记录,也是一次认识日本的旅程。
书里分了好多章节,分别介绍了对日本的初印象,靖国神社、和平博物馆等,还有对日本政界、财经界、影视界、文化界、音乐界等代表人物的采访。但让我印象深刻却不是这些,是那里的国民意识,有许多值得探讨和学习的地方。
其次是日本的环保。舞洲垃圾处理工厂外形五颜六色,像个大型的儿童乐园,十分干净,不是印象中的垃圾堆埋区那种又脏又臭的样子。许多专门为儿童设计的介绍环保知识的大屏幕、科普观摩走廊,亲身体验垃圾处理的流程,不得不说,这个国家真的非常懂得“一切从娃娃抓起”。变废为宝,让这个自负盈亏的大房子在投资巨大的情况下,既能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100%的无害化处理,居然还能保持略有盈利,这才是“双赢”。我们也开始有了垃圾分类的认识,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分类垃圾筒已经在大街小巷遍布开来,但是有几个是能真正按着分类正确投放的。细致的垃圾分类箱分为许多,有投入垃圾塑料瓶的,有投入新闻报纸杂志的,有厨余垃圾的,有回收电池的,细致的垃圾分类可以分到17类。不同的类别分期分时收集,给每个家庭逐步养成习惯,这个过程或许会非常漫长,但却是非常值得学习的。细致的分类,可以减少多少人工分类的时间,我们不会再在微博上看见环卫工人满是伤痕的双手,不再担心会有垃圾桶里的玻璃碎片划伤他们。环保,该是全民的环保。
第三,日本的落语,厦门的南音。书中有一章,专门介绍了日本的单口相声——落雨。本不懂,却忽然记起了和好友三人在厦门旅行时,一定要去寻找的厦门古老乐种——南音。同是民间曲艺演出的小剧场,虽已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却仍在变化的时代中寻找生存空间和传承的传统表演艺术形式。
第四,饮食。关于吃,众所周知的有日本的拉面、生鱼片、抹茶,还有非常有特色的日本寿司。现在我们习惯将一些国家的食物用料理来称呼,比如日本料理、韩国料理,它们都具有一种将食物和器具完美融合的美感。就像书里说的,“日本的饮食是很在意仪式感的,不光在于味道,他们很注重食物的摆放和美,甚至切的薄片要用底下有颜色的盘子衬托出来。”比较喜欢关注各色各样的家居用品,最爱在淘宝上闲逛那些有特色的碗、盘子、茶杯等等,不难发现,带有日式风格的许多日常用品,已慢慢进入我们的生活,成为好多女生的心头爱,而我们传统的茶具、青花瓷、漆器已经逐渐淡出生活,在年轻人眼里成为了“古董”。当然,或许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不代表所有,但这种美感却是让人记忆深刻的。
第五,银色一族。千叶县的老人求职中心为不少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找到重新就业的机会,开启了银色一族的“第二人生”。感觉被社会需要,是这些前来登记求职意愿的老年人最重要的理由。他们会有自己非常明确的工作意愿,而工作人员也会尽可能地按照老人们的要求为他们安排合适的工作,例如:自行车停车场的整理、公园清扫、垃圾分选、园木修剪等一些轻体力劳动,把工作和自己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同时还能增加点收入,便成为了更愉快的事情。老龄化的问题每年都提,要不要延迟退休日期成了多方专家争论的话题,其实,我们也不妨尝试这样的办法,让愿意工作的老年人继续在自己喜欢的工作上继续发光发热,继续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
结束时,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在日本,我们总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比如文字,比如建筑,比如唐诗和宋词。同样在日本,我们也时刻感受到日本当代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比如动漫,比如时尚,比如流行音乐。那么,我们当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多吗?回答是否定的,这个答案并不让人愉快。我们的确该底下头来仔细的想一想。”
合上书,仿佛跟着笔者的足迹粗略的游览了一遍日本,东京的樱花、京都的街道,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映在脑海里。而不可忘却的历史也会像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里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照片深深映在心里。
行走在戏曲之间(通用15篇)篇十二
断断续续的把白岩松的《行走在爱与恨之间》看完了,作为一本电视节目的文字版,图文并茂,读起来不枯燥,文字也浅显易懂,不费神,很适合现在的自己阅读。
在序里,白岩松写了一些关于中国和日本现在的政治局面,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关系,中日双方这几年的关系等等,说实话不太看得懂,不过大概明白了为什么就做的电视节目,要到又重新做一遍。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对方,同时也了解自己。这既是一次节目的记录,也是一次认识日本的旅程。
书里分了好多章节,分别介绍了对日本的初印象,靖国神社、和平博物馆等,还有对日本政界、财经界、影视界、文化界、音乐界等代表人物的采访。但让我印象深刻却不是这些,是那里的国民意识,有许多值得探讨和学习的地方。
其次是日本的环保。舞洲垃圾处理工厂外形五颜六色,像个大型的儿童乐园,十分干净,不是印象中的垃圾堆埋区那种又脏又臭的样子。许多专门为儿童设计的介绍环保知识的大屏幕、科普观摩走廊,亲身体验垃圾处理的流程,不得不说,这个国家真的非常懂得“一切从娃娃抓起”.变废为宝,让这个自负盈亏的大房子在投资巨大的情况下,既能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100%的无害化处理,居然还能保持略有盈利,这才是“双赢”.我们也开始有了垃圾分类的认识,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分类垃圾筒已经在大街小巷遍布开来,但是有几个是能真正按着分类正确投放的。细致的垃圾分类箱分为许多,有投入垃圾塑料瓶的,有投入新闻报纸杂志的,有厨余垃圾的,有回收电池的,细致的垃圾分类可以分到17类。不同的类别分期分时收集,给每个家庭逐步养成习惯,这个过程或许会非常漫长,但却是非常值得学习的。细致的`分类,可以减少多少人工分类的时间,我们不会再在微博上看见环卫工人满是伤痕的双手,不再担心会有垃圾桶里的玻璃碎片划伤他们。环保,该是全民的环保。
结束时,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在日本,我们总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比如文字,比如建筑,比如唐诗和宋词。同样在日本,我们也时刻感受到日本当代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比如动漫,比如时尚,比如流行音乐。那么,我们当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多吗?回答是否定的,这个答案并不让人愉快。我们的确该底下头来仔细的想一想。”
行走在戏曲之间(通用15篇)篇十三
别人是靠不住的,还是要靠自己。
——白岩松。
时隔七年,《岩松看日本》再次以文字形式重现,然而,七年的时间,沙漏倒流了一次又一次,世界早已物是人非,有些过去再也回不去了。但是,《行走在爱与恨之间》却带我们于文字中窥探过去点滴,为中国寻找更好的明天!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是的电视访谈节目《岩松看日本》的文字版本,节目策划初衷,就是真正全面的了解日本,知己知彼,取长补短,让自己更加强大。
中日关系总是剪不断理还乱,一水相隔的邻邦,国仇家恨的敌人,合作共赢的朋友……日本之于中国,注定身份复杂。中日的往来,几经波折,几度温暖。白岩松就是在这样一个日本与中国即将陷入冷战的状态下,选择穿梭在日本的大街小巷,去了解一个我们所看不到的不一样的日本!从日本的政治、经济、生活、文化、时尚、娱乐等,去看这个邻国用短短百年时间,如何创造出如此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只有当我们能在冷静中悟出日本的强大,中国才能更上一层楼。
日本如今留给我们的最大问题,就是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看法和态度。从靖国神社到和平博物馆,迥然不同的声音此起彼伏。供奉日本二战战犯的靖国神社,许多扭曲二战历史的解说蒙蔽游人的世界观,右翼分子的频繁参拜,更加体现出神社的特殊性。尽管我们很愤怒,各种反对的声音也不少,但是,我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的国家更加强大,用实力去说话!都说,爱与恨同时存在。在京都,就有着一家与靖国神社历史观截然不同的纪念馆。它是由立命馆大学创立的国际和平博物馆,里面整理了许多二战期间日军犯下的罪行,对那段历史有着清醒的认识。是啊,即使身处日本,你也能找到与你共鸣的同行者,他们相信,人间需要爱,人类需要和平!
看一个国家,先看民众的日常生活。走进日本,你会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舒心。因为日本的街道都十分干净,日本的环保做得让人拍案叫绝。日本的垃圾处理厂随处可见,而且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舞洲工厂就是这样一个多功能的垃圾处理中心。既可以进行垃圾处理变废为宝,还会开放给人们参观,并且有许多专门为儿童设计的介绍环保之前的大屏幕。日本环保教育从孩子抓起真的值得中国好好学习。日本人民对于垃圾分类都是十分自觉的,一周两三次,每次都会有家庭自发整理垃圾站。垃圾分类十分细致,不会存在随便乱放的现象。透过日本,审视中国,国人的素质教育还有待提高。也许,只有每个人都把这件事视为自己的责任,中国环境才能有所突破。
即使芥蒂颇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在某些领悟确实比中国出色。白岩松抛开自己的国家情节,以一个媒体人的身份“行走在爱恨之间”,用客观的眼光,一分为二看日本。正是如此,我们才看到了极端右翼分子的二战史观,听到了日本多数民众理性的支持和平的心声,感受到日本引领亚洲的时尚潮流,体验到日本无处不在的国民意识……白岩松是一个理智的人,他用专业的眼光看日本,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新闻人的敬业与责任。没错,不管我们身处哪一行业,只有用理性的眼光,才能看到正确的方向。
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价值观有了不一样的判断。正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节目以爱国为目的出发,用敬业的态度和眼光,挖掘日本的富强密码,创造更加文明的社会。自由编成的歌,唱出我们的爱恨。让我们行走在爱恨之间,感受世界;行走在爱恨之外,审视世界!
行走在戏曲之间(通用15篇)篇十四
我站在城市尽头一盏路灯下,一面是无尽的虚空和黑暗,一面是一串串的灯火,延伸至灯红酒绿、歌声酽酽的滥觞。一面是来来去去的喧嚣和刺耳的喇叭声,一面是不知名的虫子此起比伏,充满原始慰劳式的鸣叫。抬望眼,城市的光芒渲染着夜空,但总逃不过夜空的包裹,几近于无。起风了,一面是看得见的尘埃,一面是青草香味的诱惑。
我伫立河之渚,一面是建筑物如利剑的倒影,一面是青山在水中荡漾。一面是缺乏想象力的灰白,一面是对山林中松蓁虫绵疯狂的思念。用心一嗅,一股恶臭从城市飘来,叠加着山泉的呜咽。极目一眺,有的是浓烟、黑烟、粉尘烟,就是没有“大漠孤烟直”的诗意;有的是刺破长空的大飞机,挂满商味浓浓广告的热气球,就是没有“断鸿声里”、“残照当楼”这如画之意境中的飞鸟掠过,剩下的,只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哀愁。
我斜依都市“鸽笼”的窗口,满眼是整饬如人的人行道木,且沾满了都市那不洁净的尘土,即使来一场雨,叶面上依然残留都市的污渍。这本来自乡下的花草,算是人们对原野最后的一点依念,可在刀剪任意戕害下,让“花开不败”、“怒放的生命”,成为一个永久的传说,让“诗意的.栖居”于梦里寻。梦里寻那湛蓝的天空,抚平山壑的炊烟,犁铧上的泥鳅、黄鳝;梦里寻那沾满我小脚丫上,充满芳香的泥土,和小伙伴一起嬉戏的山坡、小溪;梦里寻那皎洁的月光下,大人们摇着蒲扇,慢腾腾道来的鬼故事,和远方的磷火,以及久久难以入睡的惊恐。
邂逅诗歌,最早始于对《千家诗》的诵读。那琅琅上口的感觉,渐化作一种对知识记忆而最适合采用的模式。稍候接触《诗经》,其一咏三叹的模式,从文化心理来看,就是国人平和而有力求微变的性格使然;再从更宏观的叙事结构而言,如果把唐诗称作“一咏”的话,宋词就是“再咏”,元曲就是“三叹”。再到后来,读到国外的诗歌,明白诗不仅可以跨越国度而存在,更能越过时空,而成为人类表情达意的首选。罗马古城包括帕拉蒂诺、卡皮托利诺、埃斯奎利诺、维米纳莱、奎里那莱、凯里、阿文蒂诺七个山丘,城墙跨河依山曲折起伏,整体呈不规则状,像一只蹲伏的雄狮。这仿佛在告诉我们,国外诗歌的排列形式,和西人随意、不拘的文化心理息息相关。因山川养育着人间的精灵,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再如,亚特兰蒂斯城的一个又一个圆,其核心高就是一种诗意,是人类的终极情怀和普世价值,不断透射出迷人光辉,让一代又一代的哲人、思想家,“神灵的代言者”,“如猩嗜酒,鞭血方休;若蛾扑火,焚身乃止。”
海德格尔说,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已经物化,“大地”被“技术”所统治,人类的出路就在于用“诗意”对抗“技术”,还“大地”以本来面目。是啊!在这滚滚红尘,我们一路行走,追逐许多本不属于我们的名和利,从没有时间停下来想想,所有的这一切,是否是我们精神上的必须?三餐果腹就行,衣足蔽体而ok。而应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养成一颗具有“诗意”的心,虽然我们不必做诗人。
我很庆幸,一路走来,身在红尘,为稻粱谋而尽自己绵薄之力,去呵护学生那一颗颗纯洁的心;并以不断的诗性言说,培养他们拥有“诗意心”。真希望聆听过我言说的你们,行走在红尘和诗意之间,不要只为红尘,而无诗意;也不要,纯诗意而逃避红尘。
行走在戏曲之间(通用15篇)篇十五
当然,人生亦是如此!人们往往会被曾经的埋藏在心底恨意所干扰,如此你便会被情绪左右,便不能真正的了解眼前的事,不能真正的看清眼前的人!此时,不妨先放下那所谓的爱恨,去了解,去熟悉,也唯有如此你才能坦然处理,欣然面对!
当然,从这本书中我们也看得到,一部分日本人对待历史的角度是不正确的!他们在有意的掩盖自己父辈祖辈曾经犯下的错!现实社会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总是有意无意的去掩饰我们的不足!其实这是很愚蠢也是很不正确的做法,不管怎样,事情就是那样,已经发生了,你的不足就是不足,你的错就是你的错误,你永远掩饰不了!你要做的是勇敢的正确面对它,处理它,唯有如此你才更上一层楼!
这书中也介绍了不少日本比较领先的地方!我想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不能因为我们痛恨日本就抵制日本的一切东西!这是不理性的也是不正确的!比如说日本民众的环保意识,比如日本动漫界人物对工作的认真,严谨,热爱!这些是我们所不足的,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这样才能向强国更进一步!才能让我国发展的更好!
岩松的人,话,书,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不管对手与我们有着怎样的情结,有着多少恩怨,不管你多么的讨厌亦或是多么憎恨你的对手,在此之前,请把爱恨放到一边,多去了解,用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如此你的人生之境便会到达更高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