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能够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组织教学活动,确保教学顺利进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教师参考和借鉴。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热门18篇)篇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你了解我国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热门18篇)篇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泥土为什么是特殊的礼物,肖邦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两者之间有什么必要的联系。
2、深刻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挚爱。
教学准备:小黑板摘抄两段话:一是肖邦的遗言,二是老师的临别嘱咐。
教学时间:两教时。
1、审题自学,初步明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肖邦外出原因。(是战斗还是逃避)——(英雄—懦夫)。
教学设计: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义。
2、自由读课文:读通句子,将课文读正确。
3、分节读课文,在归纳节意的基础上,练习分段、合并段意。
(1)不得不离开祖国(2)带着泥土,离开祖国。
(3)思念祖国,忘我工作(4)与世长辞,请求将心脏带回祖国。
4、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波兰被列强侵占(沧陷),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以奋工作,弥留之际请求姐姐把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5、默读质疑(疑是学习进程的推进器,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通过质疑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1)国难当头,肖邦选择离开,到底是英雄还是懦夫?
(2)埃斯内尔老师把“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到底是什么用意?
二、围绕小专题,展开学习讨论。
1、国难当头,肖邦选择离开,这是为什么呢?
(1)列强瓜分十分之九陷入深渊。
(2)满怀悲愤不得不。
简介肖邦。他是如何发挥才华,为祖国工作的经历。
2、老师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赠送给肖邦呢?
(1)通读第二自然段,划分场景。
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泥土——接受礼物——登车疾驰。
(2)理解老师的话。
“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祖国呀!”
“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3)此情此景,肖邦的表现是什么呢?
——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
(4)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什么呢?
师生之间的真挚情感。
老师对肖邦的厚望:虽然离开了祖国。但不能忘记祖国。
波兰人民对祖国的挚爱。
“一腔热血化作了音符”
“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
“时间在消逝,可是他已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爱国之情与爱国之曲《革命进行曲》。
(2)肖邦为什么要求把心脏带回祖国?其用意是什么?
(3)出示老师的临别嘱咐(读)。
体会肖邦临终遗言,能体会到什么?此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4)补充阅读陆游的《示儿》——临终遗言。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体会古今中外爱国志士的共同心愿:渴望和平、统一。
三、指导背诵,体会感情,积累语言。
1、熟读第二自然段,准备背诵(交流记忆方法)。
(告别—送行—叮嘱—送礼—受礼)。
2、按自己的记忆方法练习背诵。
(背诵能加深课文的理解,是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有效结合。这里不是机械地强记,而是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创造性地记忆背诵。)。
板书设计。
不得不离开。
肩负祖国人民的嘱托。
(肖邦的心愿)临终寄托心愿。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热门18篇)篇三
学习内容:精读课文第2—6自然段。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第2—6节,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品味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肖邦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法指导:读、思、议圈点勾画、做批注,组内交流,练习拓展。
学案内容:
一、资料搜索。
1、课前搜集古今中外的一些爱国人士及关于他们的感人事迹。
2、课前搜集积累与爱国有关的名人名言。
二、互动探究。
1、探究的问题:
(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2、探究的方法:读、思、批注、组内交流。
(上课前每个同学自主预习,在书上相应位置批注,写下自己的想法和疑问,语言要简洁。)。
三、矫正反馈。
1、埃斯内尔给肖邦的特殊礼物是,用意是。
2、我学习了课文知道肖邦的钢琴曲代表作,那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
3、“弥留之际”意思是,肖邦在(城市名)与世长辞,当时,他才岁,“才”表达了作者之情。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我从这句话中读出了。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热门18篇)篇四
辞——告别,指去世。
绝——死亡;气息中止。
际——时候。
疾——快,急速,猛烈。
亡——灭亡。
腔——说话的腔调,还特指胸腔的意思。
1、作为一个音乐家,他的所作所为对政治和军事的影响力基本为零。而他留在波兰反而会给自己惹麻烦,所以无论对波兰或者对他个人来说,到国外都是正确选择。
2、因为肖邦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有很强的民族性,它弘扬的是波兰文化,波兰民族魂,对波兰人民来说,是反抗的动力。对侵略者当然也就是大炮了。
3、钢琴用音乐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让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就像诗歌用语言、用意向表达感情一般。钢琴曲和诗歌两者同为艺术的表达形式,都可让作者的思想抽象的传达到听者的脑海中。
4、冼星海、聂耳。
1、acb。
2、院子,阔大;
纪念碑,简洁爽朗;
故居房子,普通。
3、表达了作者对肖邦故居的倾慕,更表达了他对肖邦的敬仰、崇敬之情。
4、想象一个多星期后这里会有盎然春意,是为了表达对肖邦故居会更美好的赞美;
想象肖邦会在缤纷的花丛中迎接我们,是为了表达对肖邦景仰怀念之情。
5、本文的表达顺序是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
表达了对肖邦的深情缅怀的思想感情。
因为它历尽了整个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也见证了近海外人民心酸的奋斗史。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热门18篇)篇五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认识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重点难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
三、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2、读课题,自由谈谈感受,提问。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怎么会离开祖国的?为什么要离开?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自读课文。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读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
2、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
3、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
……。
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说说对词语的理解。齐读词语。
绝:停止。辞:辞别,离开。催:叫人赶快行动。
雾霭:雾气。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的时候。
(四)分段。
根据读了课题后的提问,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1):写波兰被列强瓜分,肖邦被迫离开祖国。
(2):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亲人。
(3-4):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五)精读指导。
1、学生各自再读课文,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
2、检查:a、“我”是谁?你怎么知道的?
b、你从第一段中,还知道了什么?
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了苦难很深。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朗读这一节。(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六)学习生字。
老师范写生字。
学生钢笔描红。
(七)学习第二段。
1、自读。想: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学生再读这三个场景,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
a.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而且老师特地为他谱写了送别曲--《你远在他乡》。(想像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情。
b.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想像他当时的激动神情,指名、集体读。
c.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结合老师前面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5、此时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抓住:”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6、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7、指导学生背诵。(告别亲友离华沙师生咏唱送别曲时老师叮嘱、送礼物肖邦接杯登车去)。
8、练背。检查。
(八)学习第三段。
1、自读:肖邦在国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行动的?
引导学生认识肖邦用深爱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抗争。
朗读有关句子,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2、默读第4自然段,想这段写了什么?
a.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从哪儿看出来?
(全部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地、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b.朗读体会他的这种精神。
c.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引读这一节第一、二句。所以,引读最后一句。
d.看插图小结:他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帮无论在钢琴的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就是这样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九)继续精读第四段。
a.理解:弥留之际。
b.他为何得这样的重病?
c.他为什么要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
(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d.朗读,体会这段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想像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3、引读第6自然段。
a.理解:与世长辞:辞:告别。永远离开人世。
b.比较句子: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c.讨论后小结:第二句中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4、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节。
(十)总结课文。
课文通过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课题用”把心脏带回祖国"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热门18篇)篇六
和学生一起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深信学生们和我一样,也一定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动。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对人的情感与心灵具有很强的冲击力。我又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命工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热门18篇)篇七
今天,我又一次细细品读了《》一文,读完之后,我再一次被肖邦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深深地打动了。
文章主要写了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感人事迹。其中我最欣赏的就是肖邦说的那句话:“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这是肖邦临死前对姐姐的嘱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这是肖邦“生在祖国,死也在祖国,心里永远不会忘记祖国”的爱国情怀。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呢!这种爱国情怀把我给震撼了。
古今中外,像肖邦这样的爱国仁人志士数不胜数。宋朝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他帮助国家抗击金兵,却不断遭到奸臣的嘲笑。在他85岁时,他仍然不忘祖国统一的信念。有一天,他突然感到身体一阵不适,知道自己将与世长辞,便拿来笔和纸写下了《示儿》这首诗。写完之后,他慢慢闭上了眼睛,与世长辞。
肖邦,一个有着爱国精神的人、一个拥有爱国之心的人、一个让我敬佩的人……让我们也像肖邦一样,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吧。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热门18篇)篇八
波兰著名作曲家及钢琴家肖邦,19岁从音乐学院毕业时已经很有名气了。后来他决定出国深造。在朋友举行的送别晚会上,朋友们赠送给他一只装满祖国泥土的银瓶。这只银瓶一直伴随了他19年。1849年秋天,肖邦病重垂危。临终前,他嘱咐从华沙赶来的姐姐:“波兰反动政府不会允许将我的遗体运回华沙,就去。”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热门18篇)篇九
"祖国,我亲爱的母亲!"许多人这样深情地赞美自己的祖国。祖国,在他们心中高于一切。无论他走到哪里,都无法把祖国忘怀。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将带我们认识一位爱国音乐家--肖邦。
本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怀着亡国之恨流亡异国他乡,在国外他不忘国耻,投入到音乐创作之中,在他弥留之际,他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课文按照肖邦所处环境的不同可以分为两部分,第1、2自然段讲的事情发生在波兰,而第3~第6自然段内容发生的地点则在异国他乡。
第一部分又可以从两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是第1自然段,讲波兰被欧洲列强瓜分,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
第二层是第2自然段,写肖邦的老师、同学在华沙城外送别肖邦。
第二部分也可以从两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是第3、4自然段,讲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投入到音乐创作之中;
第二层是第5、6自然段,写肖邦在异国他乡去世,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
祖国沦陷--告别祖国--思念祖国--难舍祖国。
二、精品屋。
课文精彩片断欣赏。
点评 。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
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
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 环境描写。
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
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
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离别的时刻,老师的叮嘱里饱含着对学生不忘祖国的殷切希望。
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假使你远走他。
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
:"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
记自己的祖国呀!"肖邦感动地点了点。
头。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
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
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
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
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
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
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
上马车,疾驰而去。
【欣赏】。
别情依依,纵有千言万语也不足以道尽离别的情怀,而"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quot;是言虽简而意味深,老师的一片诚心可鉴啊!年轻的肖邦此时内心一定涌起着情感的波澜。当老师送上特殊的礼物--祖国的泥土时,他终于"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是什么让他如此感动?是什么让他如此牵挂?从他接过盛满泥土的银杯时的"郑重"里,我们分明找到了答案:是祖国!从他的回首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坚定的目光传达出的信念:祖国,我永远不会把你忘怀!这是一个去国离乡的游子对你深沉、炽热的爱恋!
动情的语言,入微的神态刻画,为我们绘就了一幅送别的动人图面,让读者可以直达文章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一段的情境是多么感人至深啊!
三、金手指表达方法提示:抓住一点写透彻。
肖邦,波兰乃至世界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虽然一生短暂,只活了39岁,但在他身上值得书写的地方是很多的,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作者仅仅抓住肖邦热爱祖国这一点,通过几个具体的事例着重表现,写得深入而透彻,使读者对肖邦热爱祖国的情怀有深刻的感受。
文章先从肖邦和祖国的命运入手,一下子切入"肖邦与祖国"这一主题范围,然后具体描写肖邦的老师和同学郊外送别肖邦的场面,把这个送别过程中涉及肖邦和祖国深情难舍的情节作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接着写肖邦在国外的行动,也是选择肖邦关心祖国命运的素材,直至写肖邦弥留之际的遗言无不关乎对祖国的依恋。有始有终,一以贯之,正是在这一系列关于对祖国的态度的事情中,我们认识了肖邦音乐才华之外的另一面,体会到他深沉的爱国情怀。
这种抓住人物的某一特点,着力具体表现的方法值得我们注意并学习。如果我们在习作中写一个人,想突出他身上的某一个特点,就应围绕这一特点,选择足以表现这一特点的材料,有条理地写下来,从而使读者印象深刻,感受强烈。
四、益智园。
创新与实践。
1、课文第1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
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你能换一种说法而不改变句子的原意吗?试试看,然后想一想你改后的句子读起来在语气上和原句有什么不同。
2、课文第4自然段中有这样的话—。
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的作曲、弹琴。时间在流逝,可是他已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3、与世长辞的"辞"是什么意思?
试着再找几个带有"辞"的词,并分别说出每个词中"辞"的意思。
附:课后习题5提示:
(1)埃斯内尔把泥土送给肖邦,意在要他永远记住祖国。
(2)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的时候。肖邦的话表达了他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爱。
五、万花筒。
相关资料。
肖邦简介。
波兰作曲家肖邦1810年出生于波兰华沙,父亲是法国人,年轻时移居波兰;母亲出身于没落波兰贵族家庭。肖邦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时举行了公开音乐会并发表他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由于身体不好,14岁才进学校读书。1826-1829年在华沙音乐学院学习,毕业时已被异常严厉的老师称为天才。
1830年,由于国内局势动荡,他听从老师和亲友的规劝出国进行深造,争取为祖国争得更大荣誉。这一去,正如他自己的不祥预感那样,就此同他的祖国永决了。当他到达维也纳时,发现波兰人处于被排斥的境地。因此,他决定去巴黎或伦敦。在去巴黎的途中,他听说华沙陷入了俄军手里,波兰革命失败断绝了他的回国之路。到达巴黎之后,肖邦就此在那里定居下来。当时的巴黎是欧洲的文化艺术中心,他的优雅气质和杰出才华使他--一个刚过20岁的青年获得了云集巴黎的音乐家的包括李斯特、门德尔松在内的好评,在法国还结识了其他一大批艺术家,包括文学家雨果、巴尔扎克、大仲马、海涅,音乐家舒曼等。这使他开阔了眼界,对他的思想成熟起了有益的作用。
早在1839年,肖邦潜伏的肺病已经开始恶化,感情的挫折进一步损害了他的健康,加之当时波兰民族解放运动的连续失败,使肖邦对前途完全失去信心,如他自己所说,已经"没有任何感觉,只是拖着生活,耐心等待自己的终场"悲观、忧郁的情绪支配了他的晚期创作。1849年,肖邦的病情迅速恶化,于10月17日在巴黎辞世。
肖邦敬仰莫扎特的才华,死前要求在下葬时给他演奏莫扎特的安魂曲。葬礼上也演奏了肖邦自己写的送葬曲,他在这首曲子里埋藏了自己对祖国的思念。巴黎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参加了他的葬礼。根据生前的遗愿,他的心脏被送回华沙,葬在一所教堂里。
肖邦的作品具有魅力,却没有任何哗众取宠的意思,全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露。他是从诗的角度来吟唱每支曲子的。因此,波兰钢琴家阿瑟·鲁宾斯坦称他为"钢琴诗人"。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热门18篇)篇十
《》是一篇饱含主人翁挚热情感的文章,那发自内心的呼喊,用心才能体会。可是,文章内容及其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是国外是事情,就更加了一份距离,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但是,我相信情感是相通的,爱国情感是没有距离的。在教学《》一文时,我将古诗穿插于中,让大家用古诗来诠释肖邦的爱国情怀,受到了很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又使学生对肖邦的爱国情怀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引导学生读懂“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一段的时候,我对孩子们说:“这时肖邦想离开自己的祖国吗?”
“不想。”
“为什么?”
“他看到自己的祖国被列强瓜分,看到自己的同胞被强盗欺凌。不忍心离去。”
“是啊。祖国被瓜分,人民被欺凌。如何能走,但是手无寸铁的肖邦面对凶残的侵略者,只能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仇恨和抗争。”作为音乐家的肖邦,他的武器是音乐,一个个音符像一颗颗子弹穿过敌人的耳膜,洞穿敌人的心脏,那是肖邦强有力的武器。他颠沛流离,在法国巴黎,为了生计,到处流浪,当他在异国他乡得知国内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心中郁积的情感一下子迸发了出来,他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流淌了出来。要让孩子真切体会肖邦在临死前的一句话,让孩子深刻地体会肖邦的爱国思想,我让孩子用情地朗读肖邦最后一句话后,引入了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
学生起:“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这悲愤的诗句中让孩子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的同时,让孩子感受肖邦的感情。诗歌的加入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降低了难度,同时也为这首诗作了全新的解释。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热门18篇)篇十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8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2、读课题,自由谈谈感受。
二、自读课文: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读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
2、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
3、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
……。
四、再读课文,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
五、采用多种形式读懂、读好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2、第二小节(重点指导)。
(1)指导阅读埃斯内儿的两句话,感受师生情深,爱国情浓。(采用评读、议读的方法)。
(2)最后一句,在朗读时指导学生从肖邦的动作、神情“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3、第3、4小节,引导学生认识肖邦用深爱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抗争。
4、第5、6小节,抓重点句“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与祖国的地下。”激发学生理解肖邦对祖国的赤忱之爱。
六、轻声自由再读全文,检查对问题的理解,交流。
老师相机评论,总结。
七、默读,感悟。
八、交流感悟。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热门18篇)篇十二
今天,我读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文章之后内心受到很大的感触。这篇文章主要讲了19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被逼无奈,20岁的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后来,肖邦在法国一呆就是18年,在法国时,肖邦一直在用音乐和敌人作斗争。由于劳累和忧愤,肖邦终于倒在了病床上,临终前肖邦对他的姐姐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就这样,肖邦带着亡国之恨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39岁,正是一个音乐家风华正茂的年龄,但是肖邦却这样离我们而去,不得不令我感到惋惜。可是肖邦的爱国情怀却是我们不能忘记的。他临终前肖邦对他的姐姐说的那番话深深的打动了我。这句话表达出了肖邦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以及希望魂归故里,与祖国为伴的美好愿望。在法国期间,他还念念不忘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用音乐来和敌人作斗争,《革命练习曲》就是其中之一。我以后也要做一个像肖邦一样热爱祖国的人,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祖国有贡献的人。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读后感(四)。
十九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迫不得已离开了自己的祖国,来到了法国巴黎。他日思夜想着自已的祖国,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的工作,用音乐来表达对沙皇***的憎恨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弥留之际,他还请他的姐姐将他的心脏带回到祖国去,但是,最后肖邦还是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被肖邦的这种爱国情怀给震撼了。从始至终祖国是他唯一的牵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的充分体现,他就算死,也要和祖国永远在一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国精神啊!
古代有很多这样有着爱国精神的人,像我们学过的课文《郑成功》就是一个好例子,里面的郑成功为祖国收回了宝岛台湾,让台湾同胞重新回到了我们的怀抱,他还赶走了荷兰侵略者,建设了台湾,大量发展生产,让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变得越来越好,这种一心为国的高尚品质也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作为祖国花朵的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像那些爱国英雄一样,发愤图强,用我们丰富的知识和领先世界的创新技术回报祖国,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热门18篇)篇十三
苏教版语文十一册《》的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找出语言、动作、情感的描述)。
1、“他们(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
(这是祖国、这是你的根、这是生你养你的土地、这是波兰人民、这是你情感的源泉[受《长江之歌》的影响]、这是你艺术创作的动力……通过这样几个环节,学生对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上了一个台阶。反思:“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给我看,我可能会记不住;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和发现。”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中介桥梁。一堂课能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能不能使学生透过特定的文学符号理解其中的深藏的意蕴,进入教材规定的情景,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师这个中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我们只有将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在生动活泼地在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读书,去感悟,去思考,去创造,去表现,我们的教学质量才会获得切实的提高。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热门18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肖邦,学会简要介绍人物。
3、学习第二小节,感受送别的感人场面。
教学过程:
一、听写。
异国他乡亡国之恨弥留之际。
二、揭题导入。
1、齐读课题。
2、质疑(我指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请求?)。
3、按老师所给出的格式简要介绍肖邦。
肖邦是__(国籍)音乐家。他的创作以___(乐器)作品为主,代表作有___、___等。他被称为_________。
4、指导:我们在介绍人物时要抓住主要信息。
三、学习概括主要内容。
1、肖邦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请求?(指名说)。
2、第一小节为我们介绍了当时的背景(引读第一小节)总结:心怀亡国之恨。漂泊异国他乡,当他(弥留之际)请求姐姐将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
3、了解到这些内容,你体会到什么?(爱国之情)这正是作者所要表达的。
4、总结学法:我们针对课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把这些问题的答案连成一段通顺的话,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
四、品读第二小节。
1、下面我们就随着作者的笔端,走近这位爱国音乐家——肖邦。
2、出示自读要求:默读课文,画出打动你的语句,请关注细节,抓住字词,用心品读,将自己的点滴感受写在旁边。
3、交流。
(1)如果你是送行的人,会说些什么?
(2)读读这首小诗:
即使你远在他乡,
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
愿你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热爱。
即使你远在他乡,
祖国依然是你灵魂的故乡。
不要忘记用你的双手效力祖国,用你的智慧振兴祖国。
即使你远在他乡,
祖国依然是你思念的地方。
唤醒你的祖国吧,
用你的音乐去感染她!
赞美你的祖国吧,
用你的激情去点燃她!
即使在你的生命结束的那一刻,
也别忘了,
吻你伟大的祖国!
(3)你从老师的话中读出了什么?为什么说是特殊的礼物?
(4)指导朗读。
(5)那是难离的故土,难舍的友情,殷殷的嘱托……承载的太多太多,在肖邦的手中是那么沉那么重,此时此刻(引读下文)。
(6)肖邦会想些什么?
……即使我远在他乡,
_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
__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
……。
(8)师生合作配乐朗诵。
4、过渡:亡国之恨,眷恋之情,拳拳赤子之心都化作离人泪,点点滴滴在心头!他(引读下文)念去去,八千里路云和月,祖国啊,我一定会回来!让我们用深情并茂的朗读为肖邦送行!(齐读课文第二小节)。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热门18篇)篇十五
上周,我校有效语文课堂教学过关活动在三位骨干老师精彩献艺中拉开了帷幕。武高云老师以《》一课的课堂教学,向我校全体语文老师诠释了“有效课堂教学”的真正含义,并为我们构建出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教学组织有着很强的示范性,同时,这堂课也让我们认识了一位骨干教师过硬的教学内功和语言素养。我认为,这节课不仅具有有效性,还具有艺术性。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定位准确,为有效、高效的教与学奠定了方向。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教学主题是“心中有祖国”,《》是其中的一篇记叙性散文。高云老师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和单元训练的情感目标,把研读课文“别离祖国”、“埋头创作”、和“将心脏带回祖国”这三个自然段作为教学重点、难点,所有教学环节的设计、展开和延伸都重点建立在这三个自然段上,且步步深入,层层提升,直至学生在认识主人翁崇高人格的基础上,也使自己的爱国之情得以加强。
二、教学重点的突破,立足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使得教学目标的实现,变得水到渠成,教学方法朴实而有效。
如对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高云老师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肖邦爱国的思想根源。老师从此节中肖邦情感变化的两个词“感动”、“激动”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发现:是什么让肖邦感动?又是什么让肖邦激动呢?从而抓住了层次性很强的内容“咏唱送别曲”、“深情叮嘱”、“赠送泥土”,并透过内容让学生品析到,这不是普通的送别,而是祖国和人民对肖邦的真切嘱托和深切希望,这使得肖邦的别离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正是因为对祖国的爱和不舍,肖邦才泪水“盈满眼眶”,“郑重”接过泥土,“回首望了望”华沙城,“疾弛而去”,同学们找出的这些词句,加之他们的理解、汇报和真心朗读,让我们感觉到,同学们已能听到肖邦的心跳了。
再如对肖邦爱国行为这一部分的教学,高云老师又抓住引导对“悲愤忧虑”、“彻夜工作”这些关键词语的理解与交流,再从词深入到句子,到段落,再发散延伸,让学生逐渐感悟到肖邦在国外18年,心却留在祖国。而对于“把心脏带回祖国”这部分的教学,高云老师又引领学生扣住对“紧紧”、“喃喃”这对力量色彩矛盾的词语的研析,让学生真正能穿越时空,清晰地看到一个年青而伟大的爱国音乐家的高尚灵魂。
高云老师就是用以词为作眼点,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章及中心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语文素养的构建,始终植根在具体的语言文字这个基础上。
三、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有效权力交给了学生。
纵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对于文字的理解,对于语意的感悟,对于中心的突破,都是教者经过巧妙地引领,让学生自己走进课文,读文章,找词句,谈理解,想画面,悟中心,有感情朗读,背诵,直至对肖邦18年工作情景的细化和延伸说话,以及“他就是这样的人”的主题写话环节,课堂上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角,老师只是在傍白。课堂容量大,学习环节紧密,学生时刻处于有效而紧张的训练氛围中。这正是小学高年级有效、高效语文课上学生应具备的学习状态。
四、把课文作为载体,基于课文,同时拓展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想象,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语言能力。
课文对于肖邦在法国18年的创作生活作墨不多,但很感人,这一节又是文章的重点。文中的“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作曲、弹琴”“他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这些文辞蕴藏的涨力很大,想象空间很广阔。高云老师抓住这一契机,鼓励学生想象说话,想象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身体状况下,肖邦总在为国创作。这一说话环节的安排,一下子就让人物形象变得更为丰满起来,中心变得更为鲜明起来。类似这样的拓展还有几处。我认为这种教学环节,它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教学方向,它在告诉我们语文老师,要把语文书作为教学的载体,同时要善于利用这一载体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训练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不能教死书。
五、富有文彩的和激情的语言,营造了语文课学习的最佳氛围,使得语文课具有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殊的文化品昧。
高云老师的教学语言凝炼、精美,包含情感,富有文彩。这正是小学高年级语文老师崇尚的语言特色和文学修养。有人喜欢家常话,但我更喜欢文学语言。我发现高云老师整堂课的教学语言的组织,对发展学生语言来来说就是一种示范,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学。如对找课文重点词的提问方式:“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哪些词语一下子闯入了你的眼帘?”等,问话方式富有变化,保鲜!再如,当高云老师结合课文特点用音乐来渲染学生读文情感时,老师在一边独白:“这铿锵有力的节奏,这催人奋进的旋律,这是悲痛中的愤怒,愤怒中的呐喊,呐喊中的抗争啊!”我想老师的这段独白给学生搭建了走进音乐,走进课文,走进主人翁的桥梁,这种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文字,也会让每一个有情感学生的心和主人翁的心共同博动。
再如,在导入过渡学习第5节时,老师深情朗诵:“18年忘我的工作,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使得这位天才音乐家病倒了,弥留之际,他有多少话要说,又有多少话想说啊,但是他只说了一句话。”这样的过渡一下子就能让学生带着虔诚的学习态度把目光和心定格在反映课文灵魂的这句话上“请,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类似这样撞击心灵的语言有很多,它让我们感到语文课是一门艺术。
这里,我想提两点想法:
一、对于第二节的背诵,在组织形式上可不可以把它同对主题的理解扣连在一起,是否可以先这样引领背诵:爱斯内尔两次叮嘱,在肖邦听来如同烙印,深深刻在心上,因为这叮嘱不仅是老师的,更是祖国和人民的,让我们和肖邦一起记住它,能行吗?试试看。这样就把背诵的目的性提升了,而不是为了背诵而背诵。
二、课文第5节是文章的灵魂,无论内容或思想都是文章的高潮所在,可以从前面的教学中挪点时间来,加强朗读和感悟,让同学们记住这让全世界的爱国人士为之动容的声音“请,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热门18篇)篇十六
通过上一节课的阅读,我们初步体会到了肖邦的拳拳爱国之心,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有人说,“音乐是流淌的诗,诗是凝固了的音乐。”而肖邦也被人们誉为“钢琴诗人”,今天我们就着这个话题,来尝试一下走进肖邦的内心。
【体会诗与音乐】。
1、肖邦想离开自己的祖国吗?
指读齐读两段话。
2、作为音乐家的肖邦,他的武器是音乐,一个个音符像一颗颗子弹穿过敌人的耳膜,洞穿敌人的心脏,那是肖邦强有力的武器。他颠沛流离,在法国巴黎,为了生计,到处流浪,当他在异国他乡得知国内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心中郁积的情感一下子迸发了出来,他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流淌了出来。(播放《革命练习曲》)。
而同样遭遇亡国之恨的文天祥也写下了气壮山河的篇章。(《过零丁洋》)。
小组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3、此时的肖邦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创作之中,用音符来书法自己对祖国的思念和祖国前途的担忧。由于他的忘我工作,使他病魔缠身,终于倒下了。弥留之际,他仍念念不忘:(出示肖邦说的最后一句话)。
一小组开火车连续读肖邦的话,最后齐读。
这句遗言,饱含了什么?(失望、悲愤……)。
再齐读。
一个深深热爱着祖国的人,致死却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空留遗恨,这让我想到了陆游的那首——《示儿》。
出示示儿,指名读。
小结:同学们,你看,诗与音乐是相通的,而爱国之情,无论古今,无论中外,都是一样的。在国家、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每一个人都会拿起武器,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去捍卫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族。这一点,中外音乐家也是相似的。听这首《革命练习曲》的时候,我的耳边又想起了一段耳熟能详地旋律。(起立)。
唱、听《义勇军进行曲》。
【写诗,悟情】。
1、“他们(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着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完成小训练: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亲友设计语言。
“即使你远在他乡,”
(即使你远在他乡,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我们‘天涯若比邻’”“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能把我们忘记。”“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也会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会永远记住这一刻。”“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母亲。”)。
出示歌词,默读。
[习作,走进内心]。
肖邦致死也没有忘记老师和同学们的叮嘱,他做到了。大家发现了没有,课文里肖邦只说了一句话,这样一个满怀爱国热情的人,用他的音乐在倾诉,你听出了他说了些什么吗?请拿起你的笔,写下来。
再次播放《革命练习曲》,学生练笔。
讨论,交流。
齐背,下课。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热门18篇)篇十七
《》写的是波兰遭到外国列强的瓜分,音乐家肖邦被迫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学完了《》,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学生们同我一样,也一定或多或少会有感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上课伊始,我首先抓住课题《》,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题目中的“我”是谁?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督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
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命工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情的爱国者,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热门18篇)篇十八
最近,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读完后,我被肖邦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深深地打动了。
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肖邦被迫离开祖国,来到法国巴黎。他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工作。他用自己的音乐来表达对沙皇俄国的愤怒抗争和对祖国的忧虑。弥留之际,他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结果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