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编写教学工作计划时,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学情和学习目标,以确保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希望大家在编写教学工作计划时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制定出更好的教学计划。
教案示例之一(优秀18篇)篇一
这周,讲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在上轮教学时,复习初中讲的串并关系,主讲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改装,内接外接的判断方法,整节的知识点是直接灌输给学生,。
这次教学过程中,从恒定电流电路内电荷的稳定分布,分析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关系;根据电势和电势差的概念,通过理论分析的到串、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使学生对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的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到,许多概念、规律都是靠逻辑关系联系着,物理学是一个自洽的体系。在介绍完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改装后,让学生通过做一道例题,自己体验,不管是内接还是外接都会有误差,对那个更靠近真实值,有了直观感受,最后带领学生学生一起总结。
虽然教学过程流畅,但还有许多遗憾,教学过程中,若让学生上台分析电表改装过程,教学效果会更好。
教案示例之一(优秀18篇)篇二
教学要求:
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对牛顿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2.知道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工具,知道它的构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教具:拉力器,弹簧测力计。
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5分钟)。
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到讲台前,分别拉拉力器.要求其他同学观察,然后回答: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二、力的单位(5分钟)。
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为纪念牛顿而命名。
板书:1.力的单位;牛顿。
拿起2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
提起质量为1kg的物体的力约为10n。
举起20kg的小孩的力约为200n。
三、弹簧测力计(10分钟)。
说明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工具.根据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制成。
让学生拿起弹簧测力计,观察它的构造:弹簧、指针、外壳、刻度、挂环、挂钩。
介绍使用方法:
2.使用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量程、
3.讨论“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四、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20分钟)。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分度值:
水平拉木块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
拉断头发的力:
五、小结。
教案示例之一(优秀18篇)篇三
1.从实验和实例中,能概括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明确功的大小是由这两个因素的大小所决定的。
2.写出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
3.能在具体事例中指出是什么力做功,谁对谁做功。
4.初步学会用公式w=fs及变形式计算。
二、教学过程。
(一)引人新课。
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学生实验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较大的拉力。
[附板书1]移动相同的距离,需要的力越大越“累”
学生实验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
(附板书2)用同样的力移动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越“累”。
[学生实验3j用手将书包提5厘米左右和将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
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机械功(简称功)。
板书:。
一、功。
(二)讲授新课。
设问: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看图。
(用幻灯片打出课本70页图4-2人推小车,图4-3起重机吊重物。)。
问: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
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
答: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这两幅图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如图,人的推力对小车做了功。是因为小车移动的距离是在推力的作用下,沿推力方向移动的。同样,因推力是人施加的,也可以说人对小车做了功。
请同学们观察图4-3,什么力(或什么物体)对何物做功?
答:起重机的拉力(或起重机)对重物做功。
问:由此物理学中必须满足什么条件才算对物体做功?
答:物体必须受到力,而且还要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教案示例之一(优秀18篇)篇四
阅读:指导学生阅读本节课文第一段和图11―9。读后回答:
(1)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强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2)发生这个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演示:
(1)介绍自制的水气压计:看课后“小实验”和图11―19,看后老师讲解。
(2)演示:请各位同学看准水管中水的位置;教师做好标记后,然后请一位同学拿住这个水气压计到楼上(或楼下),并做好玻璃管中水面变化后的位置的标记,回到教室后告诉全班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室内的其余学生可阅读课文)。
(3)小结:根据图11―9和刚才的实验表明: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教师板书这一结论)。讲述:大气压强随高度而变化的原因。
3.气压计讲述:测大气压强的仪器叫气压计。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金属盒气压计。(教师板书)。
(1)结合挂图介绍水银气压计,这是根据托里拆利实验装置而制成的,由于不方便携带,常竖直挂在实验室内使用。
(2)结合挂图和模型介绍金属盒气压计(又叫无液气压计):先讲述它的简单构造,指着挂图、模型让学生看它的部位,接着讲它的工作原理。由于大气压强的变化使盒的厚度变化,随着弹簧片的弯曲程度变化,通过传动机构带动指针旋转,指出大气压强的值。如果在刻度盘大气压强的值的对应位置刻上高度,就成了航空、登山用的高度计。
4.讲述标准大气压:大气压强不但随高度变化,在同一地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通常把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一般取1.01×105帕,如果粗略计算可取105帕(或100千帕)。(教师板书)。
5.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1)讲述:由于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在同一地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对人们的生活,健康有重要影响。请同学们先观察一个实验。
(2)演示:演示课本图11―11的实验。
先介绍实验装置。然后演示气压增大,水的沸点升高。将备用开水倒入烧瓶,加热烧至沸腾,测出此时的温度,即沸点。用两用打气筒向烧瓶内打气(注意:水停止沸腾,就停止打气,避免气压过大烧瓶不能承受而爆破)。讲述,要使水重新沸腾必须再加热,使温度升高。表明,气压增大,水的沸点升高(教师板书)。
接着让水的温度降低后,测出水的温度(低于100℃),用两用打气筒对烧瓶内抽气,观察到水又重新沸腾。表明,抽出一部分气体,瓶内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降低(教师板书)。
(3)讲述:以上实验,用其他液体,可得到同样的结果。表明:一切液体的沸点,随气压增大而升高,随气压减小而降低(教师板书)。
四、归纳本课内容和巩固练习:
1.归纳本课内容。
(1)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测量大气压强的仪器叫气压计,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金属盒气压计。1标准气压约为105帕。
(2)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2.巩固练习:
(1)读节后练习第1题,查一查图11―9,看谁先回答出这个题的结果。
(2)课堂讨论:讨论节后练习第2题。看谁的办法好?而且理由又恰当(组织学生不离位进行讨论)。
讨论后教师评讲。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阅读课文时,还要注意看图11―9和图11―10。
2.阅读课文以后,把章后的习题第4题做在作业本上。
(四)说明。
1.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本课采用温故知新,复习提问的办法来引入.我觉得对于本课来说,这样引入比较自然,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质疑,把知识引入一个新的课题,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渴求知识的愿望。
2.课本图11―11的实验,是一个重要实验,要保证做好。在增大气压,向烧瓶内打气时,酒精灯不要熄灭,而要继续加热,使学生观察到本来已沸腾的水,为什么一打气就停止沸腾,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同时,打气不能过量,此时瓶口密闭,又在不断加热,如果气压过大,烧瓶不能承受而爆裂会伤着学生,实验时一定要考虑到这点。
在做减小气压沸点降低的实验时,如果让水温降低到低于100℃,所需时间较长,可另外换用备用开水(此时保温瓶内开水已低于100℃)测出温度,立即抽气就能观察到水在低于100℃时沸腾,这一实验本人做过多次,都能成功,效果很好。
3.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凡是在课内练习或讨论过的题目,一般都没有要求学生再写到作业本上(重要的基础知识、需要理解或掌握的物理概念、规律除外),这样学生就有充分的时间阅读课文,阅读课外读物或完成其他学科的作业,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身心健康都有好处。
教案示例之一(优秀18篇)篇五
课时:1课时.。
教学要求:
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对牛顿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2.知道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工具,知道它的构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教具:拉力器,弹簧测力计.。
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5分钟)。
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到讲台前,分别拉拉力器.要求其他同学观察,然后回答: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二、力的单位(5分钟)。
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为纪念牛顿而命名.。
板书:1.力的单位;牛顿.。
拿起2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
提起质量为1kg的物体的力约为10n.。
举起20kg的小孩的力约为200n.。
三、弹簧测力计(10分钟)。
说明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工具.根据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制成.。
让学生拿起弹簧测力计,观察它的构造:弹簧、指针、外壳、刻度、挂环、挂钩.。
介绍使用方法:
2.使用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量程.。
3.讨论“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板书:2.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四、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20分钟)。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分度值:
水平拉木块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
拉断头发的力:
五、小结.。
教案示例·力的测量由收集及整理,请说明出处。
教案示例之一(优秀18篇)篇六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
【辅导参考】。
1,观察和实践蹦床运动,分析在接触蹦床过程中,蹦床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和能量转化.。
2,拆开一个玩具小车,观察上弦时,发生的弹性形变,以及它在恢复原状过程中的特点.。
【评价方案】。
1、学生自评.。
2、写出分析和观察的过程.。
3、应用到其他的实例.。
教案示例之一(优秀18篇)篇七
根据液体压强公式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液体中某一点的压强与其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与液体的质量、体积无关。这是由于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并且具有流动性: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是因为液体具有流动性。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是因为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液体压强原理可表述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液体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的各处,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不同的'液体,在同一深度产生的压强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
教案示例之一(优秀18篇)篇八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弹力;。
(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一、弹力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1)钢尺压弯反弹;。
(2)拉伸或压缩弹簧。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
(1)最大刻度的意义;。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调整。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1)如何调零;。
(2)测量范围;。
(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学生实验:
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
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等图片;。
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课堂小结通过多媒体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弹力,掌握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通过实验探究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有一定了解。
五、课堂作业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实践活动】。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教学反馈】。
本节教学活动应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教案示例之一(优秀18篇)篇九
3,分析和解释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情况.。
4,建立能量的概念,树立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念,为后面学习能的转化和守恒大小基础.。
5、通过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习惯和能力.。
教材分析。
教法建议。
教学设计示例。
教案示例之一(优秀18篇)篇十
能力目标。
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3、两个物体间的滑动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成正比.。
4、动摩擦因数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
5、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6、静存在最大值——最大静.。
二、重点难点分析:
探究活动。
课题1:
内容: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研究,写出对于我们日常活动密切相关的摩擦的认识。
可以选择的课题建议:
1、“如果没有,世界将会怎样”,关于本课题,可以让学生查找一些类似的文章并写出感想……,对于本文的写作形式可以不加限制。
2、“关于在生活、生产中的作用”,本课题具有专题性质,可以针对某一方面详细叙述,如“摩擦在体育运动中”;“摩擦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等等。
课题2:
内容:通过实验研究影响滑动大小有关的因素。
1、实验验证影响滑动大小的因素。
由于教师在课堂上已经详细的讲述了影响滑动大小的因素,因此学生在用实验研究滑动时往往对实验的原理忽略,而注重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的准确性,因此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方案并说明为什么要如此设计,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后写出详细的实验报告。
2、测量滑动。
教案示例之一(优秀18篇)篇十一
1.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________的物理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________。
2.一个灯泡的电阻为484ω,接到照明电路中,通过这个灯泡的电流是____a,通电lh,这个灯泡消耗了__________j的电能。
3.一只灯泡标有“36v,40w”的字样,这说明灯泡的__________是36伏,灯泡的__________是40瓦。
4.将标有“220v,750w”的微波炉接在电压为220伏的电路上,正常工作时,通过它的电流是__________安,它的电阻是__________欧,这个微波炉2分钟共消耗的电能是__________焦。
5.一台电焊机正常工作半小时共消耗了1.5kw·h的电能,那么这台电焊机的电功率为__________w。
6.以下各单位中不是电功率单位的是()。
a.千瓦时b.焦/秒c.瓦特d.伏特o安培。
7.日常生活中所说的1度电的“度”是下列哪个物理量的单位()。
a.电功b.电功率c.电流d.电压。
8.关于电功和电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案示例之一(优秀18篇)篇十二
1.通译全文。
2.分析屠户和狼展开搏斗的情节和过程。
3.掌握小说主题。
(二)能力谰练点。
指导学生认清狼阴险狡诈的本质,体会屠户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结合小说主题,让学生了解到社会中确实存在假、恶、丑等阴暗面,教育学生要同它们作斗争,以净化我们的社会,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四)美育渗透点。
这个故事结构精巧、情节曲折、引导学生从生动形象的描写中体会屠夫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美。
二、学法引导。
1.本文故事性很强,教学时,可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教师或基础较好的学生先讲故事,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如领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以达到铭记于心的目的。
2.查阅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准确理解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要注意分辨。课文中有些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的不同用法,如“故、前、敌、顾、洞、隧、止、几何、股”等。
3.反复诵读,理解课文的意思,领悟小说的生动描绘及作品的中心思想。
4.把握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理清层次线索,分析小说是怎样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表现各自的性格特点。体会一波三折、富于变化的情节特点,文中狼和屠户双方矛盾的白热化的转变过程是“顾野有麦场”的描写,精彩细腻,值得回味。
5.在把握作品中心意思的基础上,对作品做拓展性思考:这仅仅是在写狼吗?
通过思考作品给人们的启示,认真体味议论性文字的深刻含义,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意义。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对情节和主题的把握上。要通过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在充分了解屠户与狼之间攻防转换和最终结局的基础上加以解决。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朗读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学生制作文言实词以及“眈眈相向”、议论性句子的卡片,进行知识积累。
3.投影仪。
4.有条件的可制作多媒体课件,效果会更好。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熟读课文,根据注释尝试翻译,了解故事梗概。
2.分析屠户和狼展开搏斗的情节和过程。
3.思考、归纳小说的主题。
4.背诵全文。
七、教学步骤 。
导入 新课。
一提起狼这种动物,同学们马上就会意识到它是我们人类最狡猾、凶残的敌人之一。当然.对于狼的本质的认识,也是经历了一段过程的,东郭先生不是就险些被狼吃掉吗?今天,我们再来讲述一个发生在屠户和狼之间的故事。(教师板书课题。)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狼三则》,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为其书房——聊斋所题的对联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一)明确目标。
1.掌握重点词句的翻译,了解文章大意。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3.分析、归纳文章的主题。
4.熟读、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
学生参考文下注释,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通译全文,了解大意,思考、分析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翻译重点词句,疏通文义。教师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参考文下注释或依据自己的理解用现代汉语翻译词句,教师讲评。
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恐前后受其敌——(屠户)恐怕前后都受到狼的攻击。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犬坐——像狗似的坐。洞其中——在其中打洞。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也是很狡猾的了,可一会儿功夫两只狼先后毙命,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2.分析小说的情节。
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全文分为两大部分,前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叙述故事情节;
第一自然段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自然段写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自然段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进一步发展。
分析完情节后,要求学生复述,加以巩固。
3.归纳小说的主题。
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问题的答案就是本文的主题所在——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四)总结、扩展。
这篇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故事的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大家要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五)布置作业 。
1.背诵、翻译全文。
2.解决课后练习二、三。
教案示例之一(优秀18篇)篇十三
一、活动目标:
1、了解物体间相互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2、能与同伴合作实验、观察、记录不同材质对摩擦力大小的变化。
二、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物体间相互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难点:能与同伴合作实验、观察、记录不同材质对摩擦力大小的变化。
三、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两种不同表面的“斜坡滑梯”。
2、粘有狐狸的木块16块。
3、普通木块、粘有光滑即时贴的木块、粘有砂纸的木块、粘有皮筋的木块总共16块。
4、光滑斜坡与草地粗糙斜坡玩具4组、光滑斜坡玩具4组。
5、记录表、活动课件。
经验准备:
1、活动前教师可让幼儿体验摩擦力现象,如:尝试在草场地面上推小木箱,可以用什么方法让小木箱更好推?(可放进小推车里)初步感受摩擦力产生时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感受,初步了解身边与其相同现象的事物。
2、幼儿有用各种符号记录来表达自己想法的经历,会用符号以及数字等方式进行记录。
3、家长在家中与幼儿通过观看新闻等方式对中国的科学技术有所关注和了解。
四、活动过程:
1、出示《母鸡萝丝去散步》图片,教师讲述故事引出科学实验。
(1)出示母鸡萝丝和狐狸路过稻草堆、路过池塘的故事图片,教师讲述故事。
(2)出示母鸡萝丝和狐狸越过栅栏的故事图片。
提问:狐狸跳进了山坡上的小车里,你们猜,狐狸会发生什么事情呢?2、实验:小狐狸滑斜坡,探究不同光滑程度的滑道摩擦力是不同的。(1)教师出示教具,两个相同高度的斜坡,一个斜坡表面光滑,一个斜坡表面是人造草地,引导幼儿猜测实验。
提问:如果你是狐狸,你会选择从哪个斜坡上快速的滑下来抓住母鸡萝丝呢?为什么?那就让狐狸来试一试吧!
(2)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幼儿进行实验验证。
提问:狐狸在哪个斜坡上滑的快?跟你们刚刚猜测的结果相同吗?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要求:狐狸要从红色线的起点同时出发,来比较一下哪一个斜坡滑的快,哪一个斜坡滑的慢。
(3)教师梳理提升幼儿经验。
小结:当狐狸从斜坡滑下去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阻碍它下滑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因为长满草地的斜坡表面粗糙,所以它的摩擦力大,狐狸下滑的就慢;而狐狸从光滑的斜坡滑下去时,所产生的摩擦力就小,所以狐狸下滑得快。
3、分组实验:小狐狸有办法,发现不同材料所产生的摩擦力大小不同并记录表格。
(1)幼儿自由讨论增加摩擦力的方法。
(2)出示光滑斜坡玩具,幼儿分组用不同材料底面的小狐狸操作实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表格。
提问:哪些材料下滑的比较慢?哪些材料下滑的比较快?谁来与小朋友们分享一下你的实验结果?(请2~3名幼儿上来介绍自己的实验结果)。
小结:原来橡皮筋、砂纸这些材料表面粗糙,下滑时增大了与光滑斜坡之间的摩擦力,下滑速度就会变慢,而光滑的即时贴和小木块等材料表面光滑,下滑时减小了与光滑斜坡之间的摩擦力,下滑速度就会变快。
(3)幼儿分组比赛游戏,找出摩擦力最大的材料和摩擦力最小的材料并用数字排序的方法表征在表格里。
(4)幼儿分享游戏结果,教师小结提升。
4、结合故事情节,尝试运用摩擦力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讲述故事结果,提升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
(2)观看图片,尝试运用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观看视频,了解摩擦力更广泛的应用。
小结:摩擦力的本领真大!随着我们中国科技发展的不断强大,科学家运用减少摩擦力的方法制造出了高铁、动车、磁悬浮列车等,我们国家自主设计的空中客车也是利用减少摩擦力的方法使空中客车又快又稳的飞行,把我们安全的送到目的地,我们中国的科学家真是太棒了!希望小朋友们长大后也能像他们一样,运用身边的科学现象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出一份力,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课后反思。
《摩擦力》选自大班《山东省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教师用书》。
第六主题《世界真奇妙》中的一节科学活动,是幼儿在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了解的基础上又加深了探索的兴趣。
本节活动让幼儿通过“猜一猜、试一试、玩一玩、比一比”,发现摩擦力这一科学现象,通过探索实验知道摩擦力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有关,并能迁移经验,回忆起生活中运用到的摩擦力现象。
活动亮点一:故事贯穿,增加活动趣味性。
《指南》中指出:“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因此我在本次科学活动中,我运用了绘本故事《母鸡萝丝去散步》中的故事情节,沿着“狐狸从山坡上滑下来”引起小朋友们猜测:狐狸从光滑的山坡上滑下来速度快还是从长满草地的山坡上滑下来速度快?引发幼儿动手操作实验的兴趣。
活动亮点二:自主探究,发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指南》科学领域中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对摩擦力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幼儿之间在反复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原来“小狐狸”从山坡上滑下来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阻碍下滑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活动亮点三:游戏实验,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指南》科学领域中指出:“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活动中,将幼儿分组进行游戏比赛,来实验一下粗糙程度、光滑程度不同的材料,下滑速度的快慢,在幼儿激烈的比赛声中,孩子们得到了答案,通过实验发现:原来表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而表面越光滑,摩擦力就越小。
活动亮点四:多媒体感官,回忆已有经验,感知摩擦力在身边的用处很大。
活动最后,请幼儿回忆在生活中自己见到的摩擦力现象,再次提升幼儿对摩擦力的兴趣,通过播放视频,丰富幼儿对摩擦力更多更广的认识,了解中国科学家运用摩擦力为我们制造出来的动车、高铁、磁悬浮列车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捷,感受中国科技发展的伟大,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并体会到摩擦力的本领真大!
本次活动还存在不足之处:应给幼儿充足的时间探索实验,充分验证自己的猜测;最后了解生活中的摩擦力缺乏趣味性,在运用视频的基础上,添加一个游戏情境让幼儿在结束活动后还有继续探索摩擦力的兴趣。
教案示例之一(优秀18篇)篇十四
1、体的摩擦力,表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表面越光滑,摩擦力就越小。
2、体验感受摩擦力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活动准备。
课件3个,幼儿两次实验的材料。
活动过程。
一、引题:
出示图片,分别是爬雪山和冰上芭蕾以及他们的鞋底特写。
教师:比较一下两双鞋子的鞋底有什么不一样?
(雪地靴--平面的、粗花纹、又大又重;冰刀鞋--立体的、又滑又?)。
如果换一下穿可以吗?为什么?
二、第一次实验操作,感知物体表面与摩擦力的关系。
1、教师:这里藏着什么秘密吗?我们来做个实验。
2、介绍材料和实验方法。
(2条滑道--纸滑道和绒布滑道,2个纸筒。轻轻放上去,轻轻放手,会发生什么?
3、幼儿四人一组进行实验。
4、交流:小纸筒从滑道上滑下来是又什么不一样?
(距离远近、速度快慢)并记录(出示课件一)。
5、为什么同样的。
纸筒会由这么不同的结果呢?
出示课件二,教师小结:纸筒划下去时,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会牢牢拉住纸筒,不让它滑下去,这种力叫做摩擦力(跟念)。
当物体粗糙时,摩擦力就大,当物体光滑时,就拉不住纸筒了,摩擦力就小。
三、第二次实验,感知。
1、实验要求:同样的滑道,给纸筒穿上不同的衣服(卫生纸、瓦楞纸、毛巾),与光纸筒的比较。
2、交流:你用了什么办法?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毛巾最粗糙)。
四、讨论:
如果登山员穿上冰刀去爬山,会怎样?如果……会怎样?
小结:登山员只有穿上鞋底粗糙的登山鞋才能稳步爬山,冰上运动员只有穿上光滑的冰刀鞋才能翩翩起舞。
五、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出示课件三:厕所里的防滑垫,为什么要垫?(增加摩擦力,防滑)。
滑梯的光滑(减少摩擦力)。
活动延伸:
出示一瓶子,老师说遇到了困难,受手太滑,打不开瓶盖,怎么办?
教案示例之一(优秀18篇)篇十五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3、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成正比.。
4、动摩擦因数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
5、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6、静摩擦力存在最大值――最大静摩擦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教法建议。
一、讲解摩擦力有关概念的教法建议。
1、可以让学生找出生活和生产中利用摩擦力的例子;
2、让学生思考讨论,如:
(1)、摩擦力一定都是阻力;
(2)、静止的物体一定受到静摩擦力;
(3)、运动的物体不可能受到静摩擦力;
二、有关讲解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教法建议。
3、动摩擦因数()是一个无单位的物理量,它能直接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教案示例之一(优秀18篇)篇十六
(1)形成电流的条件:一是要有自由电荷,二是导体内部存在电场,即导体两端存在电压。
(2)电流强度: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q跟通过这些电量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电流强度。
(3)电阻及电阻定律:导体的电阻反映了导体阻碍电流的性质,定义式;在温度不变时,导体的电阻与其长度成正比,与导体的长度成正比,与导体的横截面s成反比,跟导体的材料有关,即由导体本身的因素决定,决定式;公式中l、s是导体的几何特征量,r叫材料的电阻率,反映了材料的导电性能。按电阻率的大小将材料分成导体和绝缘体。
对于金属导体,它们的电阻率一般都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对电阻率增大,导体的电阻也随之增大,电阻定律是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总结出的物理规律,因此也只有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才能使用。
将公式错误地认为r与u成正比或r与i成反比。对这一错误推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电阻是导体的自身结构特性决定的,与导体两端是否加电压,加多大的电压,导体中是否有电流通过,有多大电流通过没有直接关系;加在导体上的电压大,通过的电流也大,导体的温度会升高,导体的电阻会有所变化,但这只是间接影响,而没有直接关系。第二,伏安法测电阻是根据电阻的定义式,用伏特表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用安培表测出通过电阻的电流,从而计算出电阻值,这是测量电阻的一种方法。
(4)欧姆定律。
通过导体的电流强度,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要注意:
a:公式中的i、u、r三个量必须是属于同一段电路的具有瞬时对应关系。
b:适用范围:适用于金属导体和电解质的溶液,不适用于气体。在电动机中,导电的物质虽然也是金属,但由于电动机转动时产生了电磁感应现象,这时通过电动机的电流,也不能简单地由加在电动机两端的电压和电动机电枢的电阻来决定。
(5)电功和电功率:电流做功的实质是电场力对电荷做功,电场力对电荷做功电荷的电势能减少,电势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因此电功w=qu=uit,这是计算电功普遍适用的公式。单位时间内电流做的功叫电功率,这是计算电功率普遍适用的公式。
(6)电热和焦耳定律:电流通过电阻时产生的热叫电热。q=i2rt这是普遍适用的电热的计算公式。
电热和电功的区别:
a:纯电阻用电器:电流通过用电器以发热为目的,例如电炉、电熨斗、白炽灯等。
b:非纯电阻用电器:电流通过用电器以转化为热能以外的形式的能为目的,发热是不可避免的热能损失,例如电动机、电解槽、给蓄电池充电等。
在纯电阻电路中,电能全部转化为热能,电功等于电热,即w=uit=i2rt=是通用的,没有区别。同理也无区别。在非纯电阻电路中,电路消耗的电能,即w=uit分为两部分:一大部分转化为热能以外的其他形式的能(例如电流通过电动机,电动机转动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另一小部分不可避免地转化为电热q=i2rt。这里w=uit不再等于q=i2rt,而是wq,应该是w=e其他+q,电功只能用w=uit,电热只能用q=i2rt计算。
a:串联电路的基本特点: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电路各部分电压之和。
c:给电流表串联一个分压电阻,就可以扩大它的电压量程,从而将电流表改装成一个伏特表。如果电流表的内阻为rg,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ig,用这样的电流表测量的最大电压只能是igrg;如果给这个电流表串联一个分压电阻,该电阻可由或计算,其中为电压量程扩大的倍数。
(2)并联电路及分流作用。
a: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各并联支路的电压相等,且等于并联支路的总电压;并联电路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
c:给电流表并联一个分流电阻,就可以扩大它的电流量程,从而将电流表改装成一个安培表。如果电流表的内阻是rg,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ig。用这样的电流表可以测量的最大电流显然只能是ig。将电流表改装成安培表,需要给电流表并联一个分流电阻,该电阻可由计算,其中为电流量程扩大的倍数。
教案示例之一(优秀18篇)篇十七
课题:功率(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上课时间:20xx年4月17日。
课标要求:理解功率,关心生产生活中机械功率的大小及意义。
立足于培养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功率,理解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理解功率与速度的关系。
2、能力目标:体验功率概念的形成,体会比值法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功率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功率的理解。
平均功率与瞬时功率的计算。
难点: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的计算。
教学手段: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二、温故知新。
三、新课教学。
1.功率概念。
2.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3.额定功率和瞬时功率。
4.功率和速度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联系生活。
思考回答。
思考计算。
对比。
联系实际。
做题练习。
激发兴趣。
探究。
巩固。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板书设计。
7.3功率。
一、功率二、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1、物理意义平均功率——时间。
2、定义瞬时功率——时刻。
3、定义式:
t
w
p?三、额定功率和瞬时功率。
4、单位四、功率和速度的关系。
5、功率是标量?cosfvp?
教学反思。
文档为doc格式。
教案示例之一(优秀18篇)篇十八
a.托盘天平b.杆秤c.弹簧秤d.电子秤。
2.有关弹簧秤的使用,错误的是[]。
a.每个弹簧秤都有测量的最大值。
b.测量后应检查指针能否回复原零位。
c.测量时要防止弹簧与底板摩擦。
d.测量时弹簧秤要保持竖直位置。
3.测一个约6n力时,应选用最恰当的弹簧秤规格是[]。
a.量程10n,最小刻度值0.2n。
b.量程5n,最小刻度值0.1n。
c.量程15n,最小刻度值0.5n。
d.上述三个弹簧秤都可以用。
a.70nb.10nc.35nd.20n。
5.如图1所示是某次测力时的弹簧秤示意图。其最大测量力是______n,最小刻度值为______n,指针位置表示力的大小为______n。
6.弹簧秤在未使用时,指针应与______对齐,加在弹簧秤上的力不允许______。测量后应观察______。
1.c2.d3.a4.d。
5.4,0.2,2.4。
6.零刻度,超过量程,指针能否恢复到零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