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能够有效地引导教学实践和评价反思。以下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经验分享和教学案例,可以供教师们参考和学习。
风筝教案一等奖(专业23篇)篇一
本课六年级下册第7单元中的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记叙了腿有残疾的刘老师课上笑谈残疾、转写板书、课下和学生一起放风筝这三件事,在对刘老师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腻描写之中,在作者叙事后的议论中,表现出了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以及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追求理想的思想品质,同时体现出作者对他深深的思念、钦佩之情。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三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课文夹叙夹议,借景烘托的写作方法。
在语言描述中体会人物精神境界。
多媒体课件。
一、春景导入,引发阅读。
1.出示古诗《村居》,配乐朗读。
2.春天可是一个放风筝的好时节,你喜欢放风筝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感受春天放风筝的快乐,唤起学生放风筝的真实体验)。
3.揭示课题:是啊,放风筝能带给我们快乐,可在著名作家苏叔阳的心中,风筝,不仅带给他许多快乐,还寄托着不尽的思念呢。课文预习了,你知道他思念的是谁呀?(板书:刘老师)。那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啊,使得作者难以忘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在离开刘老师近三十年后写下的文章——理想的风筝。(齐读课题,强调风筝中“筝”的读音,在词语中读轻声,单独时是一声,再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文章的生字,词语。(出示)。
你能读准它们吗?谁想来试一试?(圆口韵:蜈蚣;多音字:翘)。
板书:笑谈腿疾转写板书放、追风筝。
3.总结课文主要内容:你能根据老师的板书总结一下课文内容吗?
指导总结方法:将各部分的内容弄清楚,再将他们连起来,就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预设一)在笑谈腿疾中初感刘老师。
师:下面让我们走进刘老师的第一个故事——笑谈残腿。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细的品读第四自然段,用心的感受:哪些词语或者是句子让你怦然心动?从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乐观、幽默)。
1.这些外貌描写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刘老师是一个慈祥、忠厚的人。还让我们知道的他身有残疾。
2.真不简单,一个笑字,你读出了幽默的刘老师;你读出了开朗的刘老师;你读出了乐观的刘老师。
总结:刘老师虽然肢体残疾了,可是他的心理并不残疾,他是那样的'乐观开朗,风趣幽默。(板书:乐观)。
你能学着刘老师的样子,笑着读读这些语言吗?(试读、指读)。
【师评:真好,你读出了一位乐观幽默的刘老师!】。
3.同学们听完故事后,是什么反应呢?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指名读)。
同学们笑,是因为——(幽默,把同学们逗乐了)。
那“酸涩”的感情是以一种怎样的情感?能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吗?【酸是(辛酸)涩是(难受)】“泛起”一词说明这种感情是怎样产生的?(从内心深处,这样的感情更为深刻)同学们的心中为什么会泛起一股“酸涩”之情呢?(同情、理解)。那么,又是什么让学生们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呢?(乐观、坚强)。
4.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呀,能读好吗?(齐读)。
过渡: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同样,他在课堂上所特有的板书姿势也永远的定格在了我的心中。
(预设二)在板书的动作中了解刘老师。
1.孩子们,默默地读一读第五自然段,看看刘老师上课时的哪些动作拨动了你的心弦?将它们圈画出来,并边读边想象着刘老师写板书时的样子,在书本的空白处写一写批注。(学生默读,边画边写自己的感受,然后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动作)。
(“撑地”“离地”“急速”“转”等词语感受老师的板书的不容易,尤其是“急速”中不是轻松,而是竭尽全力的感觉。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
2.【转】。
这段话中连续多次用到了同一个字——“转”,转对我们来说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可是对刘老师来说却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每一次板书刘老师都要这样转过来,转过去,可他却从不嫌麻烦,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体会敬业、顽强的精神)。
过渡:多么敬业顽强的老师啊!
3.指导读好这段话。
【评价:你的朗读也激起了我激动的心跳】。
孩子们,相信那一次次的跳跃旋转已经成为每一位学生心目中最美的舞蹈,让我们共同来记住这美丽的舞蹈吧!(学生齐读)。
(预设三)在放风筝中感受刘老师。
过渡:这一切都是那么的令人难以忘怀,然而,留给作者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时的情景。
2.刘老师哪些放风筝的细节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1)他制作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体会心灵手巧)。
(2)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自然——不便于——决不肯失去——亲手——送——快乐等词体会出身体的残疾也阻挡不了刘老师的放风筝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板书:热爱生活)。
这句话写出了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深情,也就是神态描写。
“漾”就是……(水纹荡漾开来)这里用“漾”你感受到什么?(体会刘老师的快乐满足)这依然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
(4)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出示这段文字)。
师:这段话写出了刘老师在追逐风筝时一连串的——(动作),(教师重复:这是动作描写),还写出了刘老师叫喊时的——(话语)(教师重复强调:这是语言描写)从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啊?(我被刘老师的自信,顽强不屈、对生活充满了爱与追求、自强不息的品质打动了)。
“我自己来!”——刘老师相信自己能够征服困难,自信,挑战自我,
师:怎么喊?你来喊(生读)“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师:还不够,你再来(生读)。
师: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情景,然而对于一位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人来说是何等的不易。咱们一起来读(齐读)(相机板书:自信)。
写作指导: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刚刚我们品读过的这两件事是选取了一个方面的典型事例来写刘老师的,哪个方面(工作方面)?那每年春天刘老师放风筝这件事又是从哪个方面来写的呢?(生活方面)。
选取两个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的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品味心声,深化风筝。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配乐读“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刘老师在苏叔阳心中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还有什么——(人生的理想、榜样;做一个乐观顽强、热爱生活的人……)。
(补充苏叔阳的资料)。
2.那一只只自由翱翔的风筝成为作者心中最美的风景。即使过了30年,刘老师放飞的那一只只风筝将永远飘飞于作者的世界里。(齐读)。
四、提升感悟,放飞风筝。
过渡:春天又到了……(配乐朗读)孩子们,作者仅仅是在这儿写景吗?(板书:借景抒情)。
此时此刻,让我们与苏叔阳一起默默地对刘老师说——刘老师您在哪里?(出示)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五、作业设计:
从你们迈进小学的第一天起,老师就用她的智慧与心血陪你们走过了数个春秋。趁你们还没有淡忘,那就像苏叔阳写他的老师一样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多个方面,选取不同方面的典型事例写一写自己的老师,为自己的小学时光留下一段美丽的记忆吧!
风筝教案一等奖(专业23篇)篇二
1、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
1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对结尾句有什么理解?(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的天地间在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启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风筝教案一等奖(专业23篇)篇三
是鲁迅诸多优秀回忆性散文中的一篇。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要通过社会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作者严厉的自责精神充塞在字里行间,这更是文章的动人之处。
1、知识目标: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2、能力目标: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3、德育目标: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一、设境导入:
在大屏幕上展示放风筝的图片,用直观的画面和欢快的旋律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谈谈放风筝的感受。为课文学习设置情景,营造氛围。
二、作者简介。
三、背景简介。
四、出示目标。
五、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写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听读要求: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
(1)生听读后解答。
(2)师总结。
六、研读课文。
(一)寻找误解和冲突。
1、在文中找出描写弟弟对风筝入迷情状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生读句子后做答。
2、我对风筝是一种什么态度?我为什么认为小孩玩风筝是没出息的?
(1)生答。
(2)师总结。
3、找出我毁坏风筝的动词,体会这些动词的作用。
(1)生答。
(2)师总结。
4、面对我的行为,弟弟是怎样的反应?
七、研读课文。
(二)自我反省、感受亲情。
1、是什么原因让我闪电般苏醒过来了?
2、对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弥补的方法有哪些?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2、我想讨弟弟的宽恕,但弟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1)生交流。
(2)师总结。
八、合作探究。
生交流。
(2)师总结。
(1)生分小组讨论。
(2)师总结。
九、品味语句,渗透感情。
生自由找出自己认为用的贴切的词语或精彩的语句加以品味。
十、体验反思。
对待早年的鲁迅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老先生的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呢?
生自由发言,师归纳。
十一、拓展延伸。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在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所犯的错误称为精神虐杀,可是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老师却不让我们上网玩游戏,难道他们也是在对我们进行精神虐杀吗?请大家针对这一事件谈谈对爸爸妈妈及老师这种做法的看法或对游戏的看法。
风筝教案一等奖(专业23篇)篇四
1、进一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画的能力,学习想象描写。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根据课后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1、重点理解对荷花静态美的特点描写部分。
2、体会想象部分中出现的景象及其动态美的叙述。
教具准备:放大的一张荷花图或cai课件。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看过荷花吗?荷花盛开时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教师揭示课题:16。荷花。
二、观察挂图、了解图意。
1、先从整体上引导学生看图。
2、引导学生从局部观察。
三、初读课文,拼读生字。
1、作者是怎样描写这幅图上的荷花的呢?
2、学生自学,勾画。
3、检查自学情况。
4、指名初读课文。
四、图文结合,讲读课文。
2、综合学生的回答,围绕闻看想这一顺序组织教学。
(1)学习1自然段。
a、指名朗读。
b、一......就......这个词说明什么?(荷花散发出来的清香传得很远)。
c、哪一个词表达了我去荷花池看荷花的迫切心情?(赶紧)。
(2)学习2、3自然段。
默读课文并讨论:
a、我跑到荷花池边,看到了一幅什么景象?
b、作者着重观察描写了荷花的哪部分?
c、作者是怎样描写荷花的叶子呢?他们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d、作者描写荷花时,抓住了哪三种不同的样子来写?请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
e、在2自然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把荷花写活了?
f、面对满池美丽的荷花,作者流露出了一种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词语看出?
g、为什么说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呢?
讲述:课文前三段描写了荷花的香、多、美。
指导朗读。
(3)学习4、5自然段。
a、从哪些词看出是作者的想象?
b、当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的时候,面前起了什么变化?
c、我仿佛变成了荷花以后,蜻蜓和小鱼有什么表示?
d、让学生合理想象。
e、默读4自然段,看共有几句话,可分为几层意思?
小结:这两段写作者被荷花的美景陶醉了,仿佛变成了一朵荷花,过了好一会儿,才回到现实中来。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指名读全文,其它同学看图听读,展开想象。
六、回顾全文,理清思路。
风筝教案一等奖(专业23篇)篇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2、阅读与学法指导:质疑法与讨论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难点:文章深层的情感体验与思想教育。
教学策略: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感悟、体验、讨论、交流。
资源与教具:cai辅助教学
(二)教学思路:
从情感角度切入,说说读读,初识人物,把握情感基调,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利用已学知识,理清线索,了解记叙文六要素。这篇散文思想深刻,可以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在情境剧中让学生走进文本,充分解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领会写作意图。
(一)教法:
利用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再现情境。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表达。
(二)教学流程及学法
一导入:
听歌激情:播放歌曲《三月三》。
作者简介。
二学生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学法: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字词的注解,然后抢答竞赛。
三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两件事?
学法:合作讨论,交流。
四播放情境剧一:
思考:(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的态度?
(2)从哪些神态和动作可以看出小兄弟对待放风筝的态度?
学法: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五播放情境剧二:
思考:(1)本文的记叙要素(出示课后第二大题表格),
学法:对于思考(1),学生分组合作完成,然后进行抢答。
对于思考(2),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风筝教案一等奖(专业23篇)篇六
《纸船和风筝》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七彩的友谊长桥。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纽带。
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的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的方式和感人场面。只要我们带着一颗童心,带着对真挚友情的向往,去朗读这篇课文,就一定会受到深深的感染。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悟。
2、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
尊重和相信是实现平等对话的前提。在课堂学习中,要实现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交流,首先要尊重学生,而尊重学生首先要相信孩子学习的能力,尊重孩子的情感体验。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一、谈话导入:
1、每个人都会有好朋友,你和你的好朋友发生过争吵吗?有过不愉快的事情吗?指名述说。(学生各抒己见)。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两个好朋友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谁愿意读课题。(风筝的筝要读轻声。)。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初读要求: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划出难读的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学生朗读时可能有困难的句子,课件出示,重点指导。
a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
b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c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件小事吵了一架。
d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
(2)检查学生识记生字的情况。
课件出示:扎、坏、抓、莓、幸福、受、吵。
具体操作:指名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三、学习课文,感悟体会。
1、学习1——6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1——6自然段,然后按照——当我读到()时,我觉得很(),因为()。
(2)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随机进行第3、第5自然段的朗读指导。
具体操作:借助课件让学生体会小熊和松鼠快乐的心情,再指导朗读,并理解词语“乐坏了”。
(3)松鼠和小熊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引导学生小结。课件演示过程。
师: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他们乐坏了,那我们就在音乐中去体会快乐吧!挺起腰来,看谁读得最幸福、最快乐。
生在音乐伴奏下齐读1——6自然段。
过渡: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正当他们沉浸在幸福和快乐中时,这快乐却没有了,因为他们吵了一架,从此,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在也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2、学习7——11自然段。
(1)这时,小熊和松鼠的心情是怎样的?到7——11自然段中找找答案吧。
(2)汇报交流:小熊和松鼠的心情怎样?你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感受到的?
相机指导第7自然段的朗读(读出小熊和松鼠的心情)。
指导读11自然段。
(指名说)。
三、指导书写。
1、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找出关键笔画。(重点指导“幸”。)。
2、写好后冲写得满意的字笑一笑。
风筝教案一等奖(专业23篇)篇七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2、想象拓展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相应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在理解孩子们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1、 巩固生字新词
2、 说说课文介绍了孩子们与风筝间哪些情景?(“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1、 自由读第2小节,找找孩子们做了什么样的风筝?是怎样做的?(找出重点词语)
2、 交流:重点:1理解“精心”
2从“精心”可以体会到什么?
3你做过什么风筝?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4仿说句子:a-----我在-----精心------
b-----在-------精心-------
3、孩子们在做风筝是,他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划出来。
4、交流结合重点:1理解“憧憬”找反义词(“希望、“向往”)
2想象孩子们心中充满了怎样的希望?
3联系上下文理解“依然”,用“依然”仿说句子。
4说说为什么“我们”做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但我们依然快活?
5、有感情读出做风筝时的`“快乐”
1、你放过风筝吗?加上动作说说你是怎样放风筝的?
2、全班演示放风筝,说说放风筝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兴奋、激动”)
3、自由读第3小节,找出文中表达孩子们放风筝时“兴奋、激动”的词句。
4、交流:结合:想象:1“我们快活地喊叫着”,我们在喊着什么?
2想象说话:天上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有-----有-----……,一会儿------,一会儿-------,让人看了真-------。
5、有感情读第3小节
1、正当风筝放得最高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这时的我们是怎么样的?(“惊失色”、“千呼万唤”)
2、理解:1“大惊失色”,让学生作表情。
2“千呼万唤”,想象我们怎样的呼唤?
3从这两个词体会我们当时的心里是怎么样的?(“着急”),读好这两个词
3、 风筝不见了,我们四处寻找,想象我们找了哪些地方?
4、 找了那么多地方,那么长的时间都不见风筝的踪影,当时我们是怎么样的?(“垂头丧气”)
5、 交流:1说说“垂头丧气”是什么样子?(表情演示)
2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 “垂头丧气”的时候,仿说“垂头丧气”
3体会“垂头丧气”的时候,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4读出“伤心”
1、我们的风筝真的找不到了,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吗?引读“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2、想象:我们到了水磨坊,会发生什么事?有没有找到“幸福鸟”。
3、以“我们向水磨坊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开头说一段话。
1、积累写写描写心情的词语。
2、续写课文。
风筝教案一等奖(专业23篇)篇八
刚才,我们只是粗略地了解了文章的大意,要想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去体验这文章中的情感和美感,还应该多阅读,在阅读中细细地品味。
下面,听老师范读1、2自然段,请大家思考:
1、“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见到风筝,人之常情应该是愉快的,但“我”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情呢?
(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开始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
提问回答:
写“我”心情的“惊异和悲哀”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奠定全文的基调。
3、讨论问题组: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2)、我对小兄弟放风筝采用了哪些措施进行严厉管教?
(3)、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
明确:
(1)我:嫌恶、鄙视。
小兄弟:最喜欢。
(2)我:不许放。
毁风筝。
(3)小兄弟:看得出神、惊呼跳跃。
苦心孤诣偷着做蝴蝶风筝)。
4、“我”少年时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因为“我”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5、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教师讲解)。
当时的思想观念是小孩子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至于放风筝这些玩乐的活动当然就会被认为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在这种旧思想旧观念的影响下,理所当然地认为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表现;我又很希望小兄弟能够成才,而又“恨铁不成钢”,所以粗暴地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
从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点击幻灯,出示答案)。
6、从小兄弟喜欢风筝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一个小孩?
从看别人放风筝的表现:天真、活泼;
从他所做的蝴蝶风筝与众不同这一点,可以看出他聪明、善于创新的特点。
第五自然段,中年时,“我”偶然读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此时,“我”才知道自己做错了。知道了自己的脚下不只践踏了一只风筝,还践踏了一颗幼小的心灵,践踏了小兄弟的创新精神。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才不至于干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后的事情。
8、古人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有错,就应该改正,我做错了,也渴望补过,希望自己沉重的心能够轻松起来。那“我”的心轻松了吗?为什么没有轻松?请在6——11段中找出答案。
风筝教案一等奖(专业23篇)篇九
孩子们在谈话的时候,很多孩子说到公园、广场放风筝,风筝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享受溢于言表。《纲要》中指出:要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于是我抓住孩子们的兴趣,设计了《风筝》这节活动,让幼儿了解风筝的相关知识,知道风筝是中国人发明的,增强幼儿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
1、让幼儿了解风筝的起源。
2、鼓励幼儿大胆地在同伴面前表述自己的情感。
3、让幼儿感受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1、家长与幼儿共同制作风筝,并把场地布置成“风筝展”。
一、请幼儿介绍自己制作的风筝。
1、幼儿和教师走进活动室欣赏风筝展。
教师:孩子们,这儿是我们大家制作的风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幼儿介绍自己和爸爸妈妈制作风筝的情况。
(教师先请大家说出自己喜欢那一只风筝,再请风筝的制作者介绍自己和爸爸妈妈制作风筝的一些情况,增强幼儿的自豪感。)。
二、让幼儿了解风筝的起源。
1、教师出示“龙”形风筝的幻灯片。
教师提问:这是什么样的风筝?(龙形风筝)龙代表什么?(代表中国)。
教师:没错,“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风筝就诞生在我们中国,是我们的祖先发明创造的。
教师小结:风筝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叫墨子的人发明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艺术。
三、幼儿欣赏风筝的幻灯片。
1、教师:很多年过去了,到了现在,每当春天来临的时候,我们喜欢到大自然里放风筝。你们有放过风筝吗?老师这里有一些风筝图片,一来欣赏一下。
教师: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蝴蝶风筝?(五颜六色的、好看的……)它的形状左右是一样的,有什么特点?(对称)是的,这是一只五颜六色的对称的蝴蝶风筝。
图二:鱼形风筝。
教师:这只风筝上有什么?(可爱的胖娃娃抱着一条红鲤鱼、荷叶、荷花……)人们在制作风筝时为什么会画上这样的图案?教师:这是一只具有年画特点的风筝。红鲤鱼在我们中国代表着吉祥、富裕,人们把对生活的美好愿望画在风筝上,是希望年年有余,日子过的一天比一天好。
图三:小狗风筝。
教师:这只风筝是有几只小狗组成的?(三只)这种象糖葫芦一样由几只串在一起的叫串形风筝。
图四:夜光风筝。
图五:最大的风筝。
图六:最小的'风筝。
教师:看见风筝在哪了吗?这是世界上最小的风筝,只有零点几厘米长,比我们平时用的硬币还要小。
教师:你们知道吗,世界上最长的风筝和最小的风筝是谁做出来的?都是咱中国人制造的,你觉得中国人怎么样?(聪明、能干……)作为一名中国人你有何感想?(骄傲、自豪……)是的,我也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3、幼儿说说自己见过的风筝教师:看了刚才的风筝,你还见过和它们不一样的风筝吗?(幼儿答)。
1、幼儿观看风筝节幻灯片。
教师:现在制作的风筝样式可真多。春天到了,人们便喜欢聚集在一起举办风筝节,进行放风筝比赛。
教师:为什么大家这么喜欢风筝,对风筝感兴趣?回复。
3、教师小结:风筝很美,可以装饰环境;放风筝给我们带来快乐;风筝还可以帮我们传递信息,放飞心愿。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有这样的习俗,把心中美好的愿望寄托在风筝上,在放风筝的时候把风筝线剪断,让心中美好的愿望随风筝一起放飞。
五、放飞心愿。
1、教师拿出自己制作的京剧脸谱风筝。
教师:我也制作了一只风筝,我喜欢京剧,因为它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艺术。我把自己的心愿寄托在风筝上。
2、幼儿相互讨论自己的心愿,并说一说。
教师:你们的愿望是什么?
3、教师:孩子们,带着我们的心愿,拿着我们的风筝,一起放飞心愿吧!
活动延伸:
1、幼儿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到户外放风筝。
2、把放风筝时的情景画下来。
活动反思:
现在的孩子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更谈不上体验劳动的快乐。为此我想到教幼儿自己亲手制作美丽的风筝,从而让幼儿在此活动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珍惜劳动成果。
一、活动目标:
1.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学习两声部轮唱。
2.借助图谱、指挥,保持两声部的和谐。
3.培养专注的学习态度。
4.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5.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二、活动准备:
1.幼儿已会演唱歌曲。
2.两声部轮唱图谱。
三、活动过程(一)复习歌曲1.幼儿看图谱或指挥演唱。
2.幼儿边唱边表演。
(二)学习二声部轮唱1.欣赏范唱,初步感受二声部轮唱的形式。
2.出示第二声部图卡,引导幼儿摆放在图谱相应位置。
3.师生、生生合作用二声部形式演唱。
﹙三﹚全体幼儿用轮唱的方式合唱表演。
教学反思: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难点在角色表演中解决了,又利用图谱教学让幼儿轻松的记住了歌词和二分音符,因为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目标达到了所以幼儿能在活动中始终保持愉悦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歌唱的兴趣,透过幼儿动听的歌声,准确的节奏,我们一起享受到了音乐赋予生活的情趣,我想这就是艺术活动最大的乐趣。
风筝教案一等奖(专业23篇)篇十
通过背景介绍,让学生预先感知诗歌内容,从诗歌跳跃的画面中理清情节。
背景资料(投影显示)。
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北大娄山上,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由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使毛泽东重获军事指挥权。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率领第一方面军离开遵义,挥师北征,四渡赤水,成就了他人生中军事指挥上最得意的一笔。这首《娄山关》词写在二渡赤水后。红军二渡过赤水河,回师黔北,集中主力进攻桐梓和娄山关以南的黔军,乘胜夺取遵义。娄山关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这次战役,先后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队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约三千人,取得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就写在娄山关战斗胜利之后。
2.作品欣赏。
(1)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初步把握诗歌感情。
(2)赏读上阕。
自读上阕,学生思考:从词中获得哪些信息?能联想出怎样的情景?(指导学生通过意象感知内容和情感)。
西风雁叫、白霜晨月——点明季节、时间,渲染苍凉沉郁的画面。
马蹄、喇叭——军队特有事物。
碎——杂沓、细碎——行军之急、之速。(山路难行,侧面反映“雄关漫道”)。
咽——西风中时断时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染上词人的主观色彩(乐观者即使走在雨里也有晴天的心情)。红军自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长征以来,打的多是败仗,湘江一役,损失更是惨重。这一次回军遵义,重攻娄关山,任务是极其艰巨的,红军能否取胜,红军的命运如何?作为党的领袖,作为重新回到军事指挥岗位的毛泽东,心情是极其沉重的。他深感任重而道远。通过这个“咽”字,既表现出红军斗争生活的艰苦卓绝,又渲染了行军途中庄严肃穆的气氛。
(3)赏读下阕。
朗读下阕,学生思考:下阕表现娄山关战斗的哪一阶段?表达词人怎样的感情?
从头越——攻破险要,战斗胜利。
真如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让人联想,这里的“雄关”,虽首指娄山关,但又不只指娄山关,还应该包括漫长的革命道路上有形无形的各个关口。如铁的雄关漫道反衬红军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的自豪,反映遵义会议以来的变化。
如海——多。
“残阳如血”这个比喻是否形象?请你造一个比喻句,你把残阳比作什么?(引领学生比较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感情、胸襟,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投影显示。
(一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知识分子眼中的残阳,“浓处如酒,淡处如梦”,这是秀美。)。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梦唐·温庭筠。
(脉脉斜晖写出思妇的失望与愁怨,是缠绵悱恻的凄美。)。
如血——色彩浓烈,气魄雄浑,与“苍山如海”共同构成凝重与雄浑的壮美。血色残阳又让人联想到牺牲,象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象征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两个比喻句寓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如海的苍山象征革命征途上还会遇到更多的关隘,面临更多的困难。“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预示着未来斗争的艰辛和曲折。也只有经历血雨腥风的战斗洗礼的军事指挥家,担负着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伟人,才有这样的人格与气魄,才有这样的胸襟、这样的境界,能正视未来,能预见未来,在眼中呈现“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壮美。
3.小结。
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总结诗歌的特点,总结阅读诗歌的方法:
(1)感情充沛(雄壮、顿挫、刚毅、肃穆、自豪)。
(2)意境优美(肃穆雄浑)。
(3)语言凝练(一字传神、寓意深刻)。
(4)内容跳跃(只选择一个片段或一个画面,给人联想、想象的空间)。
4.朗读、背诵。
在学生充分理解诗歌内容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直至成诵。
让学生间互相点评,讨论朗读方法。
风筝教案一等奖(专业23篇)篇十一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春天,作者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
1.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讨论解决。
3.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作者含蓄的叙述中,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热爱生活,顽强地面对生活。
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小黑板。
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课题),说说你在放风筝时的心理感受。
2.师导入: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教师出示提纲,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认真品读,联系全文,想想这些句子有何象征意义。
3.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围绕刘老师讲了哪些事。
4.标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说说自己为什么感动?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逐题反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生字。
(二)检查读通课文情况。
(三)结合问题反馈,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思想。
1.品读描绘春天景色的语段。
2.读文,了解刘老师,受他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
3.谈谈你了解到关于刘老师的事后的心里感受。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总结全文,感情朗读课文。
1.谈谈你学文后有何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谈。课文内容思想;文章的表达方法。)。
2.教师系统地小结。
3.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为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上课。
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
放风筝。
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风筝教案一等奖(专业23篇)篇十二
设计理念和思路:。
《纸船和风筝》是人教版第三册第五组的一篇阅读文,是一个非常感人的童话故事。根据新课程规范的要求,文章的特点,以和二年级同学的年龄特点,我精心设计了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现把我的设计意图做一下简单介绍:
一、生字局部:
新课程规范明确指出:“识字教学应注重教给同学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根据这一要求,我注意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突出教学重点。
1、识字过程中由借助拼音读到结合句子读,然后用合作的形式认记生字,交流识字方法,最后巩固认字。体现了由整体到局部,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符合同学的识记规律。
2、利用“放风筝”的方法,给同学创设合作识字的情境。“大风筝都被大家胜利的放飞到蓝天上去了”让同学体会到胜利的喜悦。“大风筝”和“草莓生字卡”的出现调动了低年级同学的识字兴趣,使识字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3、在识字过程中,根据同学情况和生字特点,有重点有区别的对待不同的生字,教给同学识字的方法。如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识字、读准字音,强调“扎”的读音等。
二、课文局部:
1、创设情景,体现童趣。
精心设计课堂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环节,努力将同学带入一个富有色彩的童话故事中。如让同学给文中的小动物打招呼,并协助他们找到自身的家等。这样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使同学在情境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2、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朗读交流是感悟的基础,老师要充沛尊重同学的感受、体验,让同学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让同学用心去读书,与故事发生共鸣。因此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读、互读、指名读、配乐读、老师范读等,引导同学在阅读中一步一步走向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
3、精心设计作业,体现文本的延伸与拓展。让同学动手做一做,动笔写一写,在互赠礼物的过程中,让故事的教育意义在同学的生活中得以落实。
周三听了两位老师讲得节课,给我的感觉,她们的课上得很精彩,很生动,两位教师能领会编者的编写意图,发明性地使用了教材,课堂上教师教得声情并茂,同学听得津津有味。
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和建议:
1识字教学。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教师光凭借一张卡片,让同学死读硬记的这种保守教学显然已不能满足同学发展的需要。这两位老师在认读生字环节的时候,巧妙的采用了各种手段,如“放飞生字”、“给风筝点名”、“草莓卡片”、“读小果子上的词语”等方式,在游戏中识字,由句到词,由词到字,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协助认读生字。在记忆生字时,鼓励同学自主识字,说识字方法,渗透生活中识字,以和形声字识字的方法,让同学在课堂上顺利记住字型。
2语文老师的语言。
两位老师在讲课时语言生动活泼,这种以语言烘托渲染气氛的手段,可以恰当的将同学带入到学习的氛围中。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说话时要做到抑扬顿挫,节奏鲜明,优美动听。为了能更好的吸引同学,还可以将语言的表达更夸张一些,并加上动作烘托气氛。
3配乐朗读课文。
配乐朗读课文是渲染课文情境的好方法,选择适合课文内容的音乐十分重要。在《纸船和风筝》一棵中,前半局部选择了欢快的节奏的音乐与课文内容较符合,但后半局部的内容感情是难过到高兴的一个变化过程,但老师所选择的音乐没有和时的变化,以“悲伤”的基调结束课文,处置的不够恰当。在这里音乐的选择应该突出出松鼠和小熊由伤心到高兴的变化。
风筝教案一等奖(专业23篇)篇十三
“哇,好高啊!”“看,我的也很高!”“你那不算高,我的最高!”争论声此起披伏。因为今天何老师带着我们在放风筝。
阳光下,一群少年站着整齐的队伍,何老师把一个个白色的风筝发给我们,让我们在上面画上自己的梦想或者是喜欢的图案。
眼看着别人都在画,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道画些什么好。这时,妈妈提醒我说;“画动物怎么样,你不是很喜欢那些小动物吗?你来画我帮你涂颜色。”听了妈妈的话,我眼前一亮,开始画起来。因为有了妈妈的帮忙我不着急了。我先在风筝的左边画了一只小白兔,右边画了一只小熊,然后又画了一只小猫咪,最后画了一个小女孩,那就是我。我觉得画那些小鸟没有意义,因为它们本来就可以飞,那我还把它们画到风筝上干嘛。看着风筝上的小动物,想着等会我就带着小兔、小熊、小猫咪一起飞上蓝天,我会心地笑了。
风筝能放飞我们的梦想,让我们既开心快乐又锻炼身体,怪不得它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风筝教案一等奖(专业23篇)篇十四
一、词串复习,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1、教师谈话导入,课件出示词串。
读下面每组词语,联系课文想一想每组词语使你想到文中刘老师的哪件事?
女娲造人捏泥人甩泥巴丢了腿。
旋转跳跃撑离急速一转。
手持线拐翩翩起舞扶摇直上翱翔盘旋。
撒脱蹦跳气喘吁吁得意满足。
2、指名读词语,概括每组词语所描述的事件及全文主要内容。
3、师:对了,课文就是从具体的三件事来写刘老师的。作为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在回忆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
伴乐课件出示作家图片及作家心灵独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教师深情朗读,学生倾听中进入文本情境。
4、师引入:这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呢?刘老师仅仅放飞的是风筝吗?他还放飞了什么?让我们深入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咱们先来学习刘老师放风筝的内容(第8、第9自然段),去感受刘老师放风筝的快乐。
二、学习第8、9小节,感受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2、学生圈画出相应的词语或句子。
3、指名学生交流所读的句子,随机引导品味重点语句。
句子1: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放上蓝天的快乐。
师:刚才有同学说从这句话中感受到刘老师的不肯放弃。哪个词最能给你们这种感受?
师:你从“决不肯”感受到什么?
师:请你带着快乐读一读这句话,好吗?(指名朗读。)。
句子2: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
生想象回答。
师:也就是说,刘老师把他的理想与愿望寄托到这风筝中去了。
2)、师:想着想着,刘老师的脸上怎么样?(体味“漾”字的用法妙)。
师:我们平时用哪些动词刻画笑容?
师:作者为什么用“漾”字,你体悟到什么?
生:我读到一个童心未泯的刘老师。(无忧无虑、人老心不老、心中充满阳光、快乐的刘老师、热爱生活的刘老师)。
句子3: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一蹦一跳地飞跑。、
1)师:刚才我听你们读这句话时很投入,这句话震撼着大家,能说说为什么吗?
师:读这句话你们最想强调哪两个词?
师:你能把你的感动读出来吗?
2)指导个别读、齐读。
句子4:他笑着,叫着,……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1)、动画课件展示刘老师追风筝情景。
师:从他追逐中的笑容,你看到了什么?
师:你从刘老师的叫声中听出了什么?
师:是啊,他像孩子一样天真,一个老顽童形象,笑出了他的乐观,叫出了他心中的快乐,天真,叫出了挑战困难的决心。
2)请喊出他的心声来。
生:“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师:喊出他的忘我与自信来。(指名读)能喊得更自信点吗?
指导男女生读、齐读,赞赏评价。
3)(品味刘老师的动作,指导读书)师:这句话中哪个词最使你们震憾?
生:“蹦跳着”,我从这个词看到了刘老师超乎寻常的毅力。
生:刘老师蹦跳着,他却全然不顾自己,他完全沉浸在放风筝的快乐中了。
师(指导再读):读出你的震撼,读出刘老师的执着来!(指名读,齐读)。
4)(品评追逐结果)师:这样蹦跳着的结果怎样?
引读“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师:他脸上流淌的是得意和满足,得意是因为什么?
生:刘老师觉得我终于战胜了困难,证明了自己的力量。
生:那是追风筝胜利后的喜悦!
三、品读第4、5节,感受幽默、敬业。
生:谈腿疾、写板书。
师:我们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学习这两个自然段。
课件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2、学生按要求自学、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点。
3、指名学生读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汇报读到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4、引导品味朗读第4自然段句子:
1)从谈腿残疾感受幽默坚强:
师:刘老师是怎样谈他的腿疾问题的?
师:你们觉得故事怎么样?
师:其实,刘老师丢腿肯定不是故事中所说的那样的,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师:痛苦是他一个人扛着,却把悲伤化作趣事,而且你们发现没有,刘老师是怎样讲这个故事的?注意他的神态。
2)指导读书:你从这个“笑”看到刘老师的什么?
生:乐观幽默。
师:老师的笑,刘老师的幽默也感染了同学们,同学们有什么反应?
句子5: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刘老师的尊敬。
师:笑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什么?又为什么泛起酸涩?为什么更增加尊敬?
课件出示填空补充题,学生填空。
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______;泛起酸涩,是因为______;更增加对刘老师尊敬,是因为______。
5、品悟刘老师写板书的艰辛。
1)过渡:刘老师上课时的哪些动作拨动了你的心弦?
2)指名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动作:
句子6: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再转向讲台。
(生找出关键词,课件红色字体显示)。
生:刘老师板书艰难、板书很累,刘老师很坚强、刘老师的敬业。
师:谁能用动作演示一下?
(同学读文,指名学生动作演示理解,教师采访刘老师扮演者。)。
师:刘老师板书是这样不容易,甚至很吃力,但他却竭尽全力,因为什么?
师: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仅仅是靠那根圆木拐杖吗?还靠什么?
6、师小结:30年过去了,刘老师上课时的笑容以及写板书的情景一直浮现在作者眼前,他用圆木棍撑地、跳跃旋转,成了同学们心中最美的舞蹈。
四、品味心声,深化风筝。
1、过渡: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请快速浏览第10、11自然段,说说你感受到什么?
2、生带问题自读后谈感受,指导体会作者对刘老师的赞美与思念。
3、品味“风筝”:
生:刘老师希望自己的生命充实有意义。
生:他还放飞了放飞自己的理想。
生:他放飞了自己的快乐与信念。
……。
师:是啊,一只只风筝寄托了自己对事业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与不懈追求。风筝就是他乐观坚强、自信自强的标志。
4、拓展延伸,深化风筝:
1)师: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刘老师的坚强与乐观,在作者的心中从小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时时影响着他。
2)教师介绍苏叔阳如何坚强面对失败和挫折的资料。
3)课件出示苏叔阳作家感慨,学生齐读。
师:这正是刘老师一生的写照、正是刘老师借理想的风筝告诉我们的。
5、指导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回顾开头,升华情感。
1、师:30年的不见,30年的思念绵延,正因为这份浓浓的思念,所以每逢春天,每逢人们放风筝时作者就会怎样?(引读)。
生(齐读)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师: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当疾病、灾难来临时,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也就是另外一种风景,另外一种境界。
3、伴乐课件出示小诗(小诗是由课文中刘老师的几件事改编而成),学生诵读。
4、师:我希望刘老师放飞的一只只理想的风筝,飞入你们的心中,希望你们树立信心和理想,努力拼搏,飞向你们更广阔的蓝天,去实现你们的理想和志向。
风筝教案一等奖(专业23篇)篇十五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对称的方法装饰风筝,体验作画的快乐。
2、激发幼儿欣赏美、创造美的兴趣与能力。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ppt美丽的风筝、风筝半成品、记号笔、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活动主题“小朋友,老师这里有个谜语请你们猜一猜:天上一只鸟,用线拴得牢,不怕大风吹,就怕细雨飘。”
(二)出示风筝ppt,让幼儿观察。
1、图一:提问:你们都看到了什么风筝?(蝴蝶,金鱼)觉得好看吗?你觉得哪里好看?
3、按照同样方法讲述图四(金鱼)和图五(蜻蜓),侧重对称。
(三)学习点线技巧装饰风筝。
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些美丽的风筝都是由点和线条组合而成的。
1、请小朋友回忆点,并在黑板上画出。
2、请小朋友回忆线,也画出。
3、动脑筋将点和线结合,画出自己设计的图案。
4、欣赏ppt,感知点线结合的美。
(四)创作与体验。
2、教师提出绘画要求。
活动反思:
在“美丽的风筝”这个活动中,我主要是让幼儿能在欣赏风筝的基础上,感知风筝图案的对称美;能利用对称的方法来装饰风筝。这次活动的重点放在对称装饰上,这一点我觉得孩子们完成的很好,已达到预期的效果。
风筝教案一等奖(专业23篇)篇十六
一、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风筝的兴趣。
2.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
法,培养他们喜欢提问、积极应答的良好。
习惯。
二、活动缝备:
录制好的儿歌《放风筝》,风筝一个。
三、活动过程:
1.教师用变魔术或猜谜语的方式引出风筝,激发幼儿对风筝的兴趣。
2.出示风筝,让幼儿互相传着看一看,引导幼儿观察,初步了解风筝的外观结构。
3.小朋友们自由讨论,说一说自己所见到的风筝是什么样的,谈一谈自己在生活中有关风筝的生活经验。
.4.“老师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有关风筝的儿歌呢,可好听了。”在音乐的伴奏下,教师和幼儿共同欣赏儿歌《放风筝》。
5.幼儿可边学儿歌边表演儿歌中表现的情节,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表演,并请几个有自己的创造性动作的幼儿上来表演。
6.布置任务:回家后,请小朋友们一起搜集各式各样的风筝,将它带到幼儿园,大家一起欣赏。
活动二:放飞风筝。
一、活动目标:
1.进一步激发幼儿对风筝的兴趣,喜欢与同伴分享快乐。
2.认识风筝各部分的名称,了解风筝的结构特点。
3.引导幼儿发现风筝飞行的条件。
二、活动准备:
幼儿搜集的各式各样的风筝、线轴、网上下载的风筝图片等。
三、活动过程;
1.今天小朋友们都带来了自己的风筝,请介绍一下你的风筝是什么样的(名称、形状、颜色等)。
2.你还看见过什么样的风筝?
3.带领幼儿到户外去放风筝。老师示范放飞过程,请幼儿自己尝试着放飞。(幼儿分小组学习放飞风筝,三位老师分组指导。)。
4.回班后与幼儿一起总结:风筝怎样才能飞起来,}引导幼儿讨论风筝放飞的条件。幼儿自由讨论,大胆发言。
(引导幼儿说出要有风、要逆看风飞才能飞起来。)。
活动三:设计风筝。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绘画等操作活动中感知风筝的结构特征。
2.激发幼儿创作风筝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实物风筝,画笔,纸。
2.教师事先录制“风筝专集”供幼儿欣赏(教师利用摄像机提前录制)。
3.事先学习一首有关风筝的儿歌。
三、活动过程:
1.欣赏“风筝专集”,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
2.提问幼儿:录像中出现了什么风筝,7(蝴蝶风筝、飞机风筝、蜜蜂风筝、鲤鱼风筝、机器猫风筝、老鹰风筝等。)。
3.如果是一名小小设计师,你能设计出什么样的风筝?(奥特曼风筝、小花风筝、小鸡风筝、黑描警长风筝、小人风筝……等等。)。
4.现在就请小朋友当一个小小设计。
师,用你手中的画笔,设计出与众不同的风筝。看看谁的风筝最漂亮,谁的风筝最有特点。
5.幼儿自由创作,教师引导幼儿画风筝。
6.将幼儿的作品放在事先布置好的“天空”中,同时引导幼儿自评和互评。
7.幼儿边欣赏“天空”中的风筝,边唱有关风筝的歌曲。
8、请幼儿和家长共同搜集可以制作风筝的材料,下次活动时拿来。
活动四:制作风筝。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讨论和探索,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富有个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小肌肉的协调性。
二、活动准备:
幼儿和家长共同搜集的制作风筝的材料,包括线、线轴、各种纸张、塑料管、竹坯、胶水、剪刀、小棍等。
三、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在感知风筝的基础上,利用从家中带来的材料动手制作风筝。
2.放飞试验。让幼儿带上自己制作的风筝到户外去放风筝。有的幼儿的风筝能够飞起来,有的幼儿的风筝飞不起来,为什么?引导幼儿感知风筝飞行的条件。
3.再次利用废旧物品制作风筝。要求:每个幼儿的风筝要体现与众不同之处,要有自己的个性。制作过程能够体现幼儿之间的合作、互助、交流,共同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争取让所有的风筝都能飞起来。
4.再次放飞试验,让幼儿感受成功的快乐。
活动五:飞吧,风筝!
一、活动目标:
1.在共同放风筝的过程中,密切家匠关系,加深亲子感情。
2.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活动准备;
幼儿自己制作的风筝,照相机,摄像机。
三、活动过程:
1.幼儿、家长和教师一起放飞孩子们自己制作的风筝。在路上要求家长引导孩子们说一说路上的风景以及所见所闻,感受春天的气息,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体验生活的无限美好。
2.家长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拴风筝,一起放飞风筝,一起玩耍,一起游戏,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光。孩子们体验和父母在一起的快乐。
3.讨论:孩子们,你们玩得开心吗,为什么,
4.让父亲和母亲说一句话,表达对孩子的爱!让孩子们感受到家长的爱。
5.最后,每个家庭摆一个造型,用摄像机摄下来,用照相机照下来,留下美好的回忆。
风筝教案一等奖(专业23篇)篇十七
目标:。
1、学会“放风筝”儿歌。
2、喜欢讨论风筝的话题。
3、了解风筝的各种造型和颜色。
准备:
1、儿歌磁带“放风筝”
2、各种造型和颜色的风筝或者风筝图片。
过程:
1、播放“放风筝”儿歌,并与幼儿讨论儿歌的内容,激发幼儿对风筝的兴趣。
2、引导幼儿观赏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的风筝或图片,并自由讨论。
3、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风筝话题,并激发幼儿对风筝进一步的认识和想做风筝的愿望。
大家动手做。
目标:
1、了解风筝制作的基本原理。
2、喜欢与他人合作制作风筝,并分享喜悦,交流经验。
3、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准备:
1、竹条,细绳,剪刀,纸,颜料,水粉笔等。
过程:
1、拿出几只不同造型的风筝,与幼儿讨论分析“风筝为什么能飞起来”
(1)发现关键在于骨架重量适宜,左右对称。
2、分析出原理后,鼓励幼儿自由分组(3-5人/组),互相协作准备制作风筝。
3、首先鼓励幼儿用喜欢的颜色和形状制作风筝面,再用竹条和绳子做出风筝架。
(1)在画纸上画出风筝的图案,剪下。
(2)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3)互相交流讨论并适当剪贴修改,使图案更美观,更利于起飞。
(4)风筝骨架应左右对称,大小适合风筝面。
(5)骨架捆绑结实,并与风筝面粘合紧密。
4、制作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协助,并提醒幼儿使用剪刀等工具时注意安全,尽量不要把颜料沾到衣服上。
5、试飞风筝,并做一定修改。
目标:
1、学会放风筝的基本方法,乐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享受大自然的乐趣,乐于与朋友合作放风筝。
准备:
1、教师确定放飞的地点,时间。
2、通知各小组幼儿带上自己制作的风筝。
3、带上修补的工具,如剪刀,胶水,纸,绳子等。
过程:
1、确定地点要开阔和安全。
2、与幼儿讨论怎样才能放飞风筝,确定风向风力。
3、每小组幼儿互相协作放飞风筝、
4、若有某小组幼儿的风筝不能起飞,组织大家讨论风筝不能起飞的原因(骨架太松,不对称,尾巴轻等问题)。
5、鼓励幼儿探索解决的办法,并对风筝进行改进。
6、教师对活动进行,并夸奖幼儿的表现。
风筝教案一等奖(专业23篇)篇十八
课本108页至110页的内容。
1、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想象“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是什么样子;一池的荷花有什么姿态。能够理解“冒”“饱胀”“挨挨挤挤”等词的意思。
2、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想象和体会一池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想象这一池荷花为什么像“一大幅活的画”;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1、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想象这一大池荷花为什么像“一大幅活的画”。
2、想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教具安排]。
教学挂图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接导入新课,揭示教学目的。
(一)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继续学习第21课《荷花》。(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荷花的?(闻花香,赏花姿,赞花美,想花舞)。
(三)接下来我们就按这样的顺序来读课文,体验和想象这一池荷花的美。
二、学文。
(一)第一段。
1、指名读,其余学生想:我为什么赶紧往荷花池边跑?
2、小结:作者知道荷花开了,他想看荷花的心情是多么急切呀,哪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急切的心情?(板书:赶紧)。
3、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第二段。
1、作者跑到荷花池边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自读第二自然段,读时注意用横线画出描写荷叶姿态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荷花姿态的句子。
2、荷叶。
(3)用现实做类比,引导学生想象一池荷叶的景象,有感情朗读第一句话。
(1)荷叶很美,荷花更美,荷花是什么样的?(一生读)一共写了荷花的几种姿态?
(2)请一生读描写荷花三种姿态的句子,其余在图上找对应荷花。
(3)请生上台指这三种荷花,板书:全开半开花骨朵。
(5)学生读——说理由——师点评——有感情朗读。半开的:多像个羞羞答答的小姑娘呀,她也想和别的话一样美呢!全开的:花瓣全展开了,里面这嫩黄色的是什么呢?(小莲蓬)可爱吗,那些词写出了它的可爱呢?花骨朵:花骨朵像什么?(后面根据学生所说进行点拨)。
(6)这三种姿态的荷花都很美,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4、冒。
(1)么美的荷花,这么美的荷叶,作者是怎样从写荷叶过渡到写荷花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2)“冒”可以换成“长”吗?为什么?它与前一句话中哪个词呼应?(这个问题可以在学生说的基础上酌情问)。
(3)是呀,这么密的荷叶挡也挡不住这一朵朵的荷花,它们的生命力真旺盛。(请生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5、想象:
(1)瞧,这三朵姿态的荷花从荷叶间冒出来笑着看大家呢,谁来当当它们,用手摆出它们的.姿态。
(2)请生上台做动作。
(3)还有什么姿态呢?请生上台做动作。
(4)这一朵朵的白荷花欣喜的看着周围的世界,仿佛会说些什么?
(5)生想象。
(6)师:谁愿意赞美她们?生赞美。
(三)第三段。
1、师范读第三自然段,请生读这一段。
3、那让我们再一次赞美这美丽的荷花和神奇的大自然吧!有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第四段。
2、学生想象。
3、荷花太美了,怪不得这么多的小动物都愿意和他做朋友,怪不得我们都以为自己仿佛是一朵荷花呢。
三、总结。
今天,我们跟着作者闻了花香,赏了花姿,赞了花美,想了花舞,我们从中充分可以感受到这一池荷花的美。
四、作业布置(任选其一)。
(一)小报。
(二)收集小诗。
(三)画一幅荷花的画。
(四)背课文。
风筝教案一等奖(专业23篇)篇十九
风筝是人类最早的飞行器,作为玩具的中国风筝在飞机发展史中的重要作用。下面是小学美术风筝飘飘教案,欢迎来参考!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与依据。
针对学情,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了解风筝的流派、色彩图案特点、制作方法及制作一个风筝。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及观察、分析,不断递进探究、合作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合作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对传统风筝艺术的热爱之情,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爱护和保护民间美术、关注民俗文化,并通过放飞风筝的活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风筝的传统文化艺术特色,并学会风筝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风筝的制作与步骤。
教法:
1、情境教学法2、直观演示法3、引导、启发教学法。
教学过程:。
前提:(上网查找)。
一、中国风筝简史。
二、关于风筝的起源。
五、风筝的特点。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喜欢。
放风筝是一项深受我国人民群众喜爱的传统活动,早在二千多年前,风筝就。
带着祖先遨游太空的愿望飞上了蓝天,因此一直流传民间。
(二)请欣赏图1、2、3、4请问这些风筝都有哪些特点?你见过哪些风筝呢?
学生回答。
(三)风筝的种类。
1、硬翅类(见图)2、软翅类(见图)3、板子类和长串类等(见图)。
――主要是竹蔑和薄纸(丝绵纸)。辅助材料:棉线、浆糊、放飞用锦纶线适量。
竹蔑要求:竹蔑应用竹子的外表面竹青部分,俗称蔑青。
她重量轻、韧性好、有弹性、便于弯曲造型,而蔑黄(竹子内侧)一般不宜制作风筝。
(五)制作过程。
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扎、糊、绘、放。
裱糊包括:选材、裁剪、裱糊、边缘处理、校正。
彩绘包括:构图、铺底、描线、染色、修饰。
放飞包括:场地和天气的选择、风、拉线、放飞、调收。
1、翻转下跌2、侧飞、3、摇摆4、前俯。
5、后仰、6旋转。
(七)欣赏。
(八)谈一谈。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风筝,谈一谈亲身体会。
(九)总结。
这“四艺”的综合活用就要达到风筝的设计与创新的水平。
风筝教案一等奖(专业23篇)篇二十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书后)(指名读、自由读)。
2、读句子,(自由读,想读哪句读哪句,把幸福和快乐送给小伙伴;齐读,师生共同享受这份幸福和快乐。)。
是呀,纸船和风筝让小熊和松鼠成了好朋友,给他们俩带来多少快乐呀!正当他们沉浸在这幸福和快乐的时候,这快乐却不没有了。
二、初读课文。
读了课题,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读读课文了吧?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要想办法认识它,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词。
1、学习生词。
把你们读的情况汇报给大家,谁愿意读?(请一对同位起立读词,出现问题及时纠正。)。
2、学习生字。
单个读生字,齐读生字。
四、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板画。
(2)贴房子。
(学生以课本为依据,在相互交流中贴对房子的位置。)。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至六自然段。
1、了解课文大意。
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他们却成了好朋友,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读读二至六自然段,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2、重点学习三、五自然段,体会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
他们俩收到对方的礼物,可高兴了!书上有两个自然段写了他们高兴的心情,是哪两个自然段?(出示三、五自然段。)。
试着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读。(学生自己读。)。
哪里直接写了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
3、配乐朗读一至六自然段,体会友谊带来的快乐。
4、区别“漂”和“飘”。
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出示两个句子。)。
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松鼠的家门口。
教师小结:你看,这两个字读音相同,表示的意思却不一样,这个“漂”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表示在水上“漂”;而这个“飘”是风字旁,和风有关,表示在风中飘。我们的汉字多奇妙啊,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一定会发现汉字更多的秘密。
二、学习第七自然段。
出示第七自然段,教师深情朗诵,感染学生情绪,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感情,理解课文内容。
三、学习八、九自然段。
1、小熊、松鼠,此刻他们的心情怎么样?(很难过)能告诉小鸟原因吗?
2、让我们带着难过的心情读读这两个自然段。(齐读。)。
四、学习第十、十一自然段。
虽然吵架了,但心里还都想着对方,还想和对方做朋友啊!那结果怎样了呢?请大家自己读读第十、十一自然段。
结果怎样?(小熊和松鼠和好了。)。
友谊失而复得,他们的心情一定很复杂,咱们能不能通过读把你的心情表达出来?先自己试试。
五、拓展练习。
2、小熊、松鼠,经历了这一切,他们以后还会闹别扭吗?
我知道你们都学会了珍惜友谊,你们有什么话要对我说吗?
大家说得太好了,我一定牢牢记住你们的话,用一颗真诚、宽容的心去对待朋友,呵护友谊,愿我们大家永远是朋友!
风筝教案一等奖(专业23篇)篇二十一
教学要求: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句子和词语,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教学重难点: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自学法、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风筝的资料、图片、课件。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学习。
2.出示课题:有一群孩子和大家一样也有着快乐的童年,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
二.初读课文。
1.自由、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3.指导书写生字,特别注意“却、命、丧“的写法。
4.词语解释。
憧憬:向往。
凌空:升,高出天空。
垂头丧气:情绪低落。
三、学习课文。
1.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读读这些句子。
2.交流句子,教师出示。
(1).我们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2).我们快活地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3)我们都哭了……。
(4)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3.教师引导:你发现了什么?
(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时是挺高兴,放风筝时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
四、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1.创造比素氛围,读好第二自然段。
a.在读、评、赛中读通课文。
b.移情悟情:你们在做风筝时会想写什么?课文中的小伙伴和大家是不是一样的心情?
c.感情朗读:让学生自己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读好课文。
2.想象入境学习第三自然段。
a.风筝做好了,大家最想做什么?
b.谁想放风筝?大家是怎样放风筝的?
c.出示课文的填空题,填进有关的字和词,然后把怎样放的告诉同桌。
d.风筝越飞越高,你们在快活地喊着什么?说听听。
3.感情朗读,带着高兴、喜悦的心情朗读课文。
4、齐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2.体会放风筝时的高兴和找风筝时的难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风筝》,谁能说说这风筝是怎么制作的呢?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4—8自然段。
1.教师引述: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起舞,风筝带着我们的憧憬和希望。突然,发生了一件事,画出课文中的句子。
2.教师引导:此时,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请画出我们心情难受的句子。
3.交流,教师出示。
a.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一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b.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4.朗读这些句子。
5.教师引导:这些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6.学生汇报。
7.“小小的风筝,你寄托了孩子们多少欢乐,多少向往。”大家能读出这份情怀吗?
8.指导朗读。
三、谈感受。
1.放风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很着急,你们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吗?
2.学生交流。
四、拓展练习。
1.亲手制作风筝。
2.写一写制作风筝的过程。
五、布置作业。
1.继续制作风筝,到公园放风筝,感受一下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
2.收集有关风筝资料、图片,互相交流。
3.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风筝教案一等奖(专业23篇)篇二十二
新课标下的语三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对教学目标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三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怎么编写呢?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三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学习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字词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学习重难点】。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2、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学习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师:板书(憧憬)孩子通过工具书认识该词语,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与童年有关的故事,这个词就贯穿了全文。孩子们,看大屏,这是什么?(边说边播放有风筝的课件)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题目就是风筝。(板书:风筝)读轻声,筝是竹字头,这说明风筝是用竹子和纸做的。
师:风筝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很多文人墨客就写过有关风筝的诗篇,一起欣赏一下吧。说不定你早会背了。
二、初读课文。
(一)学生个人读。
请你认真读课文,待会我们一起来谈谈感受。
遇到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问问老师或同学,把课文读通顺,看看课文到底写了什么。
行间巡视,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写下学生难理解的词语。
憧憬倏等(相机指导)。
师:畅所欲言吧,谈谈自己的感受,体会,甚至是对词语的理解,疑问都行。
过渡:对于每篇课文,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大家应该大胆地说说自己的看法,我们请几位同学读一读课文,这个幸运的机会会降临到谁的头上呢?竖起耳朵听听,老师随时点到你的名字噢!
二)分自然段读。
认真思考:
这篇课文围绕风筝主要讲了什么?
抽生读。出示课件:(课文围绕风筝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齐声读第一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我们在做风筝与放风筝过程中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把你能够体会到心情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出示有要求的课件)。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精读句子我们精心做着,心里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师:谁来说说我们在做风筝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读一读你找到的心情的句子。
相机出示句子:我们精心做着,心里充满了憧憬和希望。我们--做着,心里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师:对于什么都不像的“幸福鸟”为什么还要把名字写在上面呢?
《风筝》一课讲的是作者儿童时代和小伙伴一起放风筝的事情,文中写了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也写了因风筝丢失焦急失望的心情,而最后又燃起一丝希望。课文充分展现了儿童时代的天真、快乐,也展现了儿童内心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中我主要应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在读中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在学生说课文叙述顺序时,我没有一味要求学生对课文做高度概括,也没有要求语言必须精练,而是充分重视学生的表达欲望,允许他们用自己的话、凭自己读后的印象将课文的内容按叙述顺序讲述下来,当然,也鼓励概括能力强的同学能用简洁的语言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
叙述顺序理清以后,再紧扣“快乐”来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那么,也就是围绕“孩子们做风筝的时候快乐吗?放风筝时快乐吗?找风筝时快乐吗?”,在“是否快乐”这样的宏观问题的调控下来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体会中再来读出自己的感受。
风筝教案一等奖(专业23篇)篇二十三
一、 教学要求:
1、认识“坏、扎”等生字,会写“坏、松”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学习课文,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二、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学会交友。
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 教具:字卡、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折纸船和放风筝吗?它们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却引发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0课《纸船和风筝》。(板题)。
二、 读课题,初读课文,划出难读的句子。
三、 读带有本课生字的四个句子。
1、小组交流读。
2、指名读。
四、 识记生字(我会读)。
1、显示生字。
2、说说识字的好办法。
3、摆字卡读。
五、 做识字游戏。
1、抛魔方,读字,举字卡。
2、摘苹果。
六、 我的发现:扎、抓。
七、 我会写(范写扎、抓),学生练写。
八、 我能读好(“乐坏了”的两段话)。
1、读第一句话,看小熊的表情,师画简笔画板书,并贴图。
2、看松鼠的表情(乐坏了),师画简笔画板书,并贴图。
3、生齐读第二段,学生齐读这两段(体会“乐坏了”)。
九、 师:是啊,这纸船和风筝为他俩带来了多少快乐呀,让他们成了好朋友,等他们沉浸在这幸福和快乐之中的时候,这快乐却没有了。(音乐响,师范读7-11自然段)。
1、学生读7-11段,边读边体会。
2、读“漂流”、“漂荡”这两个词,指名贴在黑板上,说说为什么这么贴(达到理解词语的意思)。
3、读课件上显示的“漂荡的风筝”、“漂流的纸船”,读“山顶上再也……”取“纸船”与“风筝”,引导体会感悟。
4、指读自己喜欢的段。
5、你能想象出松鼠每放一只纸船在心里会为小熊说些什么?(指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