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是为了指导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而制定的一份详细规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份教学计划参考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S版三年级(通用15篇)篇一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提出质疑。
齐读课题,通过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狼会摇尾巴吗?为什么要摇尾巴?狼在什么情况下摇尾巴?狼摇尾巴的目的是什么?)。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纠正读音。
“陷”:应读“xi4n”,不要读成“xu4n”
“模样”的“模”应读“m*”,不要读成“m$”。
“驯”:应读“x)n”,不要读成“x*n”。
“露出”的“露”应读“l)”,不要读成“l^u”。
“收拾”的“拾”在文中读“shi”。
3、识记字形。
“狡”:左右结构,右边的第四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劲”:左右结构,左边第二笔是“点”,不要写成“捺”。第五笔是“提”,不要写成“横”。
“凶”:第二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善”:上中下结构,上边是“羊”,中间是“”,下面是“口”。
“猾”:左右结构,左边是“犭”旁,右边是“骨”字,上半部第三笔是“横折”。
“狠”:最后一笔是“捺”不要写成“点”。
4、教学中可采取区别形近、同音字的方法巩固练习。
特性()骗()。
待()姓()偏()。
狡()猾()狠()。
郊()滑()很()。
四、理解词语。
1、查字或词典,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狡猾:“狡”是狡猾,诡诈的意思。“狡猾”在课文中形容不老实,诡计多端、不可信任。
轻蔑:“蔑”在这里是小的意思,“轻蔑”在文中指老山羊识破了狼的诡计,轻视,瞧不起它。
的的确确:的确,完全确实的意思。在本课指狼着急了,赶忙说自己是真正的狗,没有一点假。
花言巧语:虚假、动听、用于骗人的话。
毫不犹豫:毫,一点儿。犹豫,拿不定主意。“毫不犹豫”是一点儿也不迟疑的意思。本文是指狼说自己在救小鸡时,丝毫没有迟缓,一下子就拿定了主意。
2、比较词义,理解词语。
“善良”与“驯良”都含有好、善良的意思。不同点:“善良”是形容心地好、纯洁正直的意思,“驯良”还带有非常听从主人使唤的意思。
3、注意多义词的用法。
“收拾”是多义词,常指整理、收藏的意思。在“猎人会来收拾你的。”一句中,“收拾”带有惩罚的意思,指猎人会来把狼杀掉。
五、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文中主要讲的是一只掉进陷阱里的狼,用欺骗和威胁的手段让老山羊救它。老山羊从它的花言巧语和硬尾巴上认出它是一只凶恶的狼,没有受它的骗。
六、作业。
1、写生字新词。
2、读三遍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S版三年级(通用15篇)篇二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
3.继续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自然段的方法,体会一段话是如何写具体的,并积累词汇。
4.体会小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细致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教育他们要爱护小动物。
二.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以及各种有趣活动。
2.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一段话,体会一段话是如何写具体的,
积累词汇。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内容。
1.谈话激趣。
2.复习生字词。
3.说一说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都了解了有关小虾的哪些内容,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二)读书品悟,体会虾趣。 。
2.请生读最喜欢的段落,根据自渎提示体会虾趣。
3.请生用动作,表演小虾吃食时小心的样子。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比一比谁能读出小虾吃食时的小心。
4.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根据比较让学生体会一段话是如何写具体的。并让学生任选其中一些词语说一句话,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5.体会吃饱了的小虾是如何有趣,理解词语“自在”。
6.发挥想象,吃饱的小虾还会怎样?练习句试“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7.师小结,师生分工合作读第三自然段,再次体会虾趣。
(三)自学感悟,体会坏脾气的小虾。并体会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1.根据自渎提示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坏脾气的小虾。
2.理解词语“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观察事物的仔细。
3.请生边读边表演第四自然段,再次感受坏脾气的小虾。
4.师小结,如此可爱的小虾,它的主人又为它做了些什么,小虾快乐吗?
5.带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齐读文章最后两段。
(四)读说结合,训练表达。
1.说一说自己还喜欢哪些小动物。
2.师出示一些小动物图片,请生结合生活中的观察,说说它们有趣在哪?
3师总结,激发学生细致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教育他们要爱护小动物。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画一画你喜欢的小动物,并把它的特点写一写。 。
教学反思: 。
《小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第四单元“可爱的小生灵”主体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文章通过"我"观察小虾吃食、打架等细节的描写,突出了小虾有趣、脾气不好两个特点,抒发了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语文课标中强调阅读就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同时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有所悟。在教学时既要有知识的传授,又有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更有做人的指导、情感的体悟,各方面应灵活交融、不着斧凿,才能达到知、情、德、行的完美统一。本着对课标的理解,我在教学本课时,从小虾的有趣和脾气不好入手。引导学生以情为主,细加体会,畅所欲言,强调从整体理解课文,既不脱离课文又不限于课文,注意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珍视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将探究发现的阅读主动权、空间占有权、时间支配权还给学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一.抓词抓句,理解感悟。
“课堂是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过程”,为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教学中围绕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如在感悟中引导学生抓住段落的中心句体会,在体会“小虾有趣”这一特点时抓住“先、然后、接着、又、直到、才”等词语,把小虾吃东西时有顺序的动作展现在学生面前,体会“脾气不好”时抓住“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等词语体会小虾的特点,并通过替换这三个词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作者观察事物的仔细,随机教会学生观察与写作的方法。同时让学生感受小虾的可爱,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二.读说结合,发展语言。
三。过程开放,体现自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搭建展示平台。学习课文时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从而使学生更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在学习中采取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独立品悟的基础上彼此交流,相互补充,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在教学小虾小心吃食和小虾坏脾气时,让学生用肢体语言再现小虾吃食时的小心和坏脾气,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小虾的可爱,然后再读课文,动静结合。通过自渎、自演、自悟,自主地学习课文。学生在自学课文第四段时,对上一段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为自学打好基础,同时也掌握了学习方法。
四.利用电教,提高效率。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但扩大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维的扩展,也为学生的说写表达提供素材。在教学中,利用画面欣赏动物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结合画面内容进行表达,从而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那在本课的教学中,当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问题设计上过于零散,在体会小虾有趣和坏脾气时只抓重点词,对重点句的体会少了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吸取以往的长处,改进不足,争取上好每一节课。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S版三年级(通用15篇)篇三
在语境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处于学习的转折点,是各种能力飞速发展的“腾越期”。尤其是语言概括能力。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也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如:请学生分别说说两次比试绝招的过程中,三个小朋友分别表演了什么绝招时,请学生用上“尴尬”和“羡慕”两个词语,把比绝招的内容串联起来,既精简了语言,又抓住了重点。又如:小柱子回家以后,在与奶奶的对话中又大受启发,为了让学生理解重点,我就把6个自然段的内容精简成几句话的填空,让学生在分析、概括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大意。
略读课文,更多的应是让学生自由去读,自由去学,自主体会。但我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对学生扶的多、牵的多,放的太少。我们今天的课堂,不应该是以学会为目的的'课堂,而是应以会学、掌握方式方法、获得人生体验为目的的课堂;是促使人人获得不同发展的课堂,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观;并力求使学生通过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产生情感的共鸣,感悟生活的智慧,并经历语文知识的“再创造”,明白课文中所蕴涵的道理。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S版三年级(通用15篇)篇四
教学准备: 认真观察自己熟悉的小动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你从哪儿读出了小虾的有趣和可爱呢?说一说,再指导读。
(3)抓“总是”体会小虾一贯的警觉和非常小心;
3、小虾吃东西是有这么多动作,小作者又是怎样按照顺序写出来的呢?
读读课文,划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谁愿意再来读读?
生谈对比读的感受。
4、那吃饱了的小虾,他们又在干什么?(指名读)。
小结:小虾你们吃东西的时候小心翼翼,吃饱后又这样悠闲自得,真有趣啊!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全班齐读。通过读,你仿佛看到了小虾是什么样子的呢?
(2)抓“蹦”。置换对比读,(游、走、跳)体会小虾生气时的可爱;
评价: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小虾生气时吹胡子瞪眼的可爱模样!
(4)平时老师生气时,你有什么感觉?(害怕、不喜欢)。
那为什么小虾生气时你却觉得有趣?(生谈理由)。
三、拓展练笔:
3、交流展示(根据时间进行修改)。
4、小结,点题,下课。(围绕单元主题“可爱的小生灵”展开。)。
下课!
板书设计:
非常小心 表达有序写清楚。
脾气不好 用词准确写形象。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S版三年级(通用15篇)篇五
教学目标:
1、使同学了解小虾的生活的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一段话,体会一话是如何写具体的。
3、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同学细致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教育他们要保护小动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
生:喜欢。
师:今天,咱们来认识一种小动物,请大家集体喊出它的名字(板书课题上:小虾)。
师:喜欢它吗?能不能带着喜爱的感情再读一遍?
生:小虾(读出了喜爱之情)。
二新授:
师:这么喜爱小虾,你都想对小虾有哪些了解?
生:小虾长什么样?
生:它吃什么?
生:它生活在哪里?
……。
师:看来大家对小虾充溢了好奇,那就请大家读课文,看看你都会有什么样的收获。
生:俺知道了小虾生活在小溪里。
生:你知道了小虾长得什么样,它们有的通体透明,像玻璃似的,这是才长大的;有的稍带点黑色,甚至背上、尾巴还积着泥,长着青苔,这是老的,大家都叫它千年虾。
生:俺知道了小虾吃东西的时候非常小心。
生:俺知道了小是的脾气也不好。
生:俺知道了小虾的格斗很猛烈,蹦出水面是常有的事。
生:俺知道了最后缸里的小虾多了起来。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想了解小虾更多有意思的事吗?
生:想。
师:快来读读,课文对小虾的哪些描写最能吸引你?边读课文边找出来。
生:小虾吃东西的时候的一段,最能吸引俺。
生:它们吃东西的时候非常小心,总是先用钳子轻轻碰下食物,然后迅速后退,接着再碰下,又后退,直到学得没有危险了,才用两个钳子捧着食物吃起来。它们东西很小心,样子很可爱。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小虾吃东西的时候非常的小心。
师:小虾吃东西这么小心翼翼,连续做好几个动作才干吃到食物,你能在课文中找到表示连续动作的词语吗?用圆点标出来。
生:总是、然后、接、又、直到、才。
师:从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中,就可以看出小虾吃东西的时候是非常小心的。
师:文中还有表示小虾吃食物时动作的词语呢,再来找找。
生:碰、后退、捧、游来游去。
师:小作者这样写就更能突出(小虾吃食物时的小心),也能表示出作者对小虾的(喜爱)。
师:小虾吃食物时是这么的有趣,你能试着读读吗?(生读并评议)。
生:扮演读。
师:你们真是一群讨人喜欢的小虾,可爱的小虾,能试着用总是、然后、接、又、直到、才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来说句话吗?先和同桌说说。
生:俺每天早晨,总是先收拾好床铺,接着收拾好书包,然后洗脸刷牙,又去吃饭,直到一切都准备好了,才去上学。
师:你的句子说得好,生活习惯更好。
生:爷爷去钓鱼时,总是先整理好钓鱼工具,然后推出自行车,接着把工具和小撑子捆到自行车上,又检查一下,直到觉得没有问题了,才动身。
师:说得真不错,吃饱了的小虾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略。
师:是呀,它们吃东西的时候是一个样子,吃饱了又是另一个情形,所以小作者说“小虾真有趣。”
师: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吸引了你?
生:小虾脾气不好。
师:课文是怎样写小虾脾气不好的呢?自由读,并动笔画画,再和同桌交流。
生:在课文第四自然段,从“要是你用小竹枝去动那些正在休息的小虾”直到这一段的最后。
师:谁还标出了写小虾生气的词语?
生:是“蹦”“舞动”“打起来”,还有“猛烈”。
生:还有“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
师:你认为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生:“蹦”说明小虾跳得很高,速度也很快。
生:“猛烈”说明它们打架打得凶。
生:“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写小虾生气的样子很生动,俺就像是亲眼看见了它们生气一样。
师:“就像是亲眼看见了它们生气一样”,说得多好啊!你能读读这吗?
生:读这一段。
师:小虾在生气的时候也这么的可爱,能不能借着作者的描述再发挥你的想象,给大家描述一段精彩的格斗。
生:略。
生:俺“就和阿成哥到小溪里采了一些金鱼草,拾了些石块放在缸里。”
生:课文最后一段说小虾产卵了,不久小虾也多了。这是因为俺对小虾很关心,他们才会吃得好,玩得好,长得快,才会生出更多的小虾。
师:正是由于小作者的关爱,保护,小虾们才生活得如此的快乐。
拓展延伸:
师:喜欢小虾吗?喜欢它什么呢?
生:略。
师:小作者就是怀着对小虾的喜爱亲自养小虾,认真观察小虾才把小虾写得如此的有趣。
师:你喜欢什么小动物,喜欢它什么?
生:略。
师:其实每个小动物都有可爱之处,只要俺们走进它,接近它,关心它,保护它,你就会发现它的可爱。与它们和平相处成为好朋友吧!
师: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 ,写一篇日记。
课后反思:
阅读的实质是一个动态的感悟过程。教师只有给予同学独立的与文本对话的机会,同学才有可能在文本的世界内撷取属于自俺的东西,即同学的独特体验。虽然这些独特的体验有时略显稚嫩抑或稍嫌偏颇,但这却是同学创新精神的幼芽。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尊重同学的独特体验,不论其感悟是清晰还是模糊,肤浅还是深刻,片面还是全面,谬误还是正确,都要小心地呵护之,激励之,维护好同学这种独立感悟的积极性,阅读才干真正成为同学的个性化行为,同学才干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语文教学,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有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更有做人的指导、情感的体悟,各方面应灵活交融、不着斧凿,才干达到知、情、德、行的完美统一。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S版三年级(通用15篇)篇六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介绍了我国的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条理清晰,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叙述。分述部分又按照“海面—海底—海滩—海岛”这样的层次围绕“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展开具体叙述的。着重写了物产丰富,从而突出了主题“美丽、富饶”,课文又抓住每一事物的特点来描述。
用词准确、生动、形象,是本课表达方法上的特点。
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
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是本课的学习难点。
多媒体课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有很多很多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在东海和南海上有许多岛屿,如台湾岛、南沙群岛、海南岛、西沙群岛等等。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写的就是西沙群岛。
2、出示地图,介绍西沙群岛的概况。
“岛”是海洋里被水环绕,面积比大陆小的陆地。“群岛”指海洋中互相接近的一群小岛。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四大群岛之一,在海南岛东南330公里。它处于太平洋的交通咽喉,是我国的海防前哨。
二、欣赏图片,你能用一两个词语或句子称赞这些美丽的风景吗?
(学生自由发言)。
过渡:那么课文是怎么样描写西沙群岛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三、集体探索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西沙群岛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
汇报: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板书)。
2、过渡:西沙群岛的海水是什么样的'?
四、探索讨论第二自然段,提练学习方法。
1、默读课文。
2、讨论:
(1)海水显示了哪些色彩?
(2)为什么会显示出那么丰富的色彩?
(3)这些色彩给我们总的印象是什么?用书本上的词语回答。
板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3、在课文中画语句。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西沙群岛的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下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海水的美丽。(突出“五光十色”)。
5、练习背诵。(出示背诵方法,学背)。
6、小结学法:
(默读--讨论--画语句--有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五、小组合作探索第三、四、五、六自然段。
1、请你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小组合作探索学习第三、四、五、六自然段。
2、出示学习提纲,小组自由选择你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探索学习。
第三自然段学习提纲:
a、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几种海产?
b、找出描写珊瑚的句子,说说海底的珊瑚是什么样?这些珊瑚多吗?从哪个词语看出来?
c、找出描写海参的句子,说说海参什么样?有什么特点?说说海参活动的样子。
e、说说你喜欢的好词好句,并把它抄下来。
f、有语气地朗读,读出珊瑚的又多又美、海参的多和懒洋洋、大龙虾的威武。
(突出“全身披甲”)。
g、质疑。
第四自然段学习提纲:
a、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几种鱼?
b、鱼的种类这么多,数量呢?课文哪些词语直接告诉我们鱼的数量多?
d、说说你喜欢的好词好句,并把它抄下来。
e、用你喜欢的语气读读这一自然段。
f、质疑。
第五自然段学习提纲:
a、默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海滩上的什么?
b、找出描写贝壳的句子,说说贝壳的特点。
c、找出描写海龟的句子,说说“庞大”和“产卵”是什么意思?
d、说说你喜欢的好词好句,并把它抄下来。
e、有语气地朗读,读出贝壳的千奇百怪、无所不有的特点。
f、质疑。
第六自然段学习提纲:
a、默读第六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b、为什么说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c、说说你喜欢的好词好句,并把它抄下来。
d、有语气地朗读。
e、质疑。
3、小组汇报探索学习情况。
(1)出示第三自然段课文,小组有感情地朗读。
(2)投影小组合作探索学习的内容。说说你学到了什么?怎样学的?
(3)出示第四自然段课文,集体有感情地朗读。
(4)学生就课文内容提问合作探索学习的小组。
(5)理解句子“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这一句讲西沙群岛海里的鱼非常多,并非真的是水和鱼各占一半。用“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来讲鱼多,显得很恰当,也很形象。
(6)小组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
(7)出示第五自然段课文,小组有感情地朗读。
(8)投影小组合作探索学习的内容。说说你学到了什么?怎样学的?
(9)出示第六自然段课文,集体有感情地朗读。
(10)解决为什么说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说说海岛上有什么?
(11)小组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自然段。
(12)默读第三、四、五、六自然段,集体完成板书设计。
六、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默读,想想哪句是主要的,为什么?这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议论小结:
明白岛上的军民保护着那里的环境,资源,保护着那里的安全,也是保卫祖国。
3、有感情地朗读。
七、总结全文。
1、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介绍了我国的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2、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条理清晰,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叙述。分述部分又按照“海面—海底—海滩—海岛”这样的层次围绕“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展开具体叙述的。着重写了物产丰富,从而突出了主题“美丽、富饶”,课文又抓住每一事物的特点来描述。
3、用词准确、生动、形象,是这篇课表达方法上的特点。
4、课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位导游,请你为游客介绍西沙群岛。
(2)假如你刚从西沙群岛旅游回来,请你向亲朋好友介绍西沙群岛。
附板书: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S版三年级(通用15篇)篇七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展开想象,指导朗读,体会我对雪儿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复习第一自然段。
2、过渡:我一个人在家是多么孤单,我多么向往外面那明媚的春光!这时,爸爸给我带回来一只鸽子。
3、看图。
可是在爸爸刚带回家的时候它没这么可爱,也没这么漂亮。那它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读读第二自然段。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带着疑问读课文,交流。
爸爸带回来一只怎么样的鸽子呀?(看图)。
这只鸽子是怎么受伤了?
(2)如果你看到这只受了伤的鸽子,心里会怎么想?(生答)。
“我”和爸爸也是这么想的,那他们是怎么样对待这只可怜的鸽子的呢?(请大家再读课文,用直线划出我和爸爸怎么对待鸽子的语句)(相机板书:同情洗澡敷药取名)。
(3)想象: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结合实际生活,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4)经过我和爸爸的精心治疗,这只鸽子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再看图)。
它变得雪白雪白的,所以“我”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引说)。
想象:看到这么美的雪儿,你想说什么?
我也越发喜爱它了,所以我疼爱地对它说--(出示“我”说的话,生读)。
指导用疼爱的语气读好“我”的话。
(5)师生接读:从此,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你们能给“飘飘悠悠”换个词语吗?(自由自在)。
想象:看着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我”和雪儿会想些什么?
指导朗读:我们不仅要读出对雪儿的怜爱,还要读出我和雪儿对大自然的向往,还希望自己的伤势快点好起来!
(6)齐读第二自然段。
2、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和雪儿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深厚。我还从爸爸那儿知道了关于雪儿的其它事情。我到底了解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下面一个自然段。
(1)学生自读。
(2)学生讨论。
雪儿是一只信鸽,它不怕任何艰难险阻,能飞越千山万水,忠诚地为人们传递信息,是“蓝天信使”,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我们应该真诚地保护它们,真诚地帮助它们。
(出示图片,并相机板书:盼望、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
(3)指导朗读。
3、指导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2)文中的“我”的心情和我们一样,课文第四自然段哪一句话写出来了,请找出来。(板书:欢呼)。
(3)(出示句子)指导朗读,及时评议。(谁能将高兴的心情读出来?)。
(4)师范读第3句,学生边听边闭上眼睛想像雪儿在空中是怎样飞翔的。
雪儿在空中是如何飞的?谁能表演给大家看看?
大家想和雪儿一起飞吗?全班一起边读边表演第四自然段。
(5)雪儿终于又能飞翔了,它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雪儿虽然能飞翔了,可它也十分舍不得离开。第五自然段中哪句话反映了此时雪儿的这种心情?请大家读读第五自然段。(第一句话)。
“雪儿咕咕直叫”,它想对照顾它的小姑娘说些什么呢?
学生练习说话。
(6)一起生活了很长时间的雪儿就要走了,“我”的心里会怎样想?“我”会怎样说?
指导朗读,小结。
4、学习第六自然段。
引读,并出示句子,理解“快慰”一词。
指导朗读。
三、总结,并指导背诵。
1、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文中的小姑娘是个怎样的孩子?
2、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哪一段最感人,你能把它记下来吗?(学生自由练背。指名试背。)。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S版三年级(通用15篇)篇八
教学目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特点及和人类的关系,学习说明方法,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了解太阳特点及和人类的关系了解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太阳公公面具图一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吗?猜猜这个谜语:一位老公公,面孔红彤彤,晴天早早起,按时来上工。(太阳)。
师贴太阳公公图。问:对太阳,你知道多少?
引导阅读课后资料袋并交流收获。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交流:通过读课文,你又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部分。
2太阳公公介绍得不清楚,我们来替他介绍好吗?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然后再来介绍好吗?(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3指多名学生扮太阳作自我介绍。师相机讲解说明方法:数字说明,比喻说明,比较说明,举例说明。
(二)学习第二部分。
2交流:(1)用“有了--才有”来表述太阳和人类的关系。
(2)植物的光合作用。
(3)煤炭为什么和太阳有关?
(4)说说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a太阳水水蒸气小水滴云雨雪。
b太阳热量多热量少热冷风。
(5)紫外线杀菌。
四总结。
1师:现在,你有什么要对太阳说的?
2指导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3师戴上太阳面具: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对我了解的可真不少,想和我做朋友吗?其实我就是你们的朋友。希望你们努力学习,将来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让我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S版三年级(通用15篇)篇九
本课教材是部编教材三年级习作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部编教材的第一个习作单元,重在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
文章记录的就是“我”乘船去乡下的外祖父家的途中的一景,“我”运用善于观察的眼睛捕捉到了这一情景,勾画出了一个孩子爱自然的童心。让“我”感到“美丽”的是鸟的色彩:“红色”的长嘴,“翠绿”的羽毛翅膀带一点“蓝色”。
课文接着描写了鸟捕鱼时的动态,“一下子冲进水里”,“没一会儿,它又飞出来了。”“一下子”,“没一会”表现了翠鸟飞行速度之快。“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抓住了瞬间的动作来描写。因此本课的学习我直接指向让学生在阅读中学表达。
三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习作,会有一点畏难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1.紧扣关键词句,初步学习观察和描写事物外貌、动作的方法。
2.能和同学交流自己观察到的场景并写下来。
紧扣关键词句,初步学习观察和描写事物外貌、动作的方法。
运用描写事物动作的方法,迁移写一写自己观察到的场景。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习作的学习才刚开始,《搭船的鸟》是习作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学习重点就是“留心观察”和“细致观察”,以服务习作指导为主要目的,加强学生的表达训练和习作方法的运用。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2.制作教学课件。
第二课时。
一、直接揭题。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这只“搭船”的鸟,作者是如何抓住翠鸟的特点来观察和描写的呢,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思考。}。
二、聚焦“我”对搭船的鸟外貌的观察。
(一)出示搭船的鸟图,指导观察图画,图画中的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直观感受:色彩艳丽、美丽。
(二)课文又是如何描写的呢?细读第2自然段,你脑海中,这只鸟是什么样子的?
1.自由读、指名读。
2.变成自己的话,怎么说?谁能说的更具体一些?
(三)朗读第3自然段,用“”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彩色翠绿蓝色红色。
(四)边读边想象画面,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
作者主要抓住了搭船的鸟的(外形)特点来写,描写了鸟的羽毛、翅膀、长嘴。
(五)学习学法。
这只鸟鸟明明还有眼睛、爪子等、作者为什么只写了翅膀、羽毛和嘴巴?是疏忽了吗?
作者抓住了这只鸟和别的鸟不同的地方来写,写出了翠鸟的特点。
描景状物,介绍一种事物,一定要抓住它最与众不同、最有特色的地方写。
三、聚焦“我”对搭船的鸟动作的观察。
(鸟是怎样捕鱼的)。
(一)言语引导,视频激趣。
播放翠鸟捕鱼视频,学生观看,感受捕鱼之快。看了视频,我们更能感受到鸟捕鱼之快。
课文是如何去描述的?请打开课本读一读吧。
(二)紧扣动作,感悟表达。
1.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捕鱼动作怎样?快。从哪里可以看出它捕鱼快?
2.用“”圈出描写翠鸟捕鱼动作的词语。
冲、飞、衔、站、吞。
(三)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指导朗读。
很快,不是一般的快,你加了一个很字。谁能来读一读。
1.鸟动作快吗?谁能读得让人觉得更快一些。
2.我听你读,觉得后面很多人在追着你,你上气不接下气了,读这一段速度要快一点,但是要把鸟捕鱼的动作的几个词读清楚,这些字要咬死重读。大家一起读读。
3.注意动词,边读边想象捕鱼的场景。
4.总结方法:动作分解法。
在细致的观察上,用“动作分解法”来描述,就是把连续的几个动作一一分解开,再把每一个动作写清楚,然后再将分解的动作连接起来。
{设计意图:本环节抓住捕鱼动作的关键词,学习动作分解法。}。
四、小结留心观察的好处,习得方法。
在这次平常的探亲之旅中,因为留心观察,“我”认识了一位可爱的新朋友,给“我”的旅途增添了快乐。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自己也应该像小作者这样留心观察,积累习作的素材。
五、小练笔。
(一)观察打篮球,抓住打篮球的动作完成片段。
写法指导:
1.要留心观察,对打篮球的动作进行细致观察,按一定的顺序来写。
2.把动作分解开来,想想哪些动词描写更准确,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他一个转身,
(二)评议修改。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传授方法,既锻炼学生书面写作能力。}。
xxx。
《搭船的鸟》是一篇内容浅显而富有童趣的文章,作者以儿童的口吻和视角,来写自己观察到景象。文章语言虽然简洁,读起来却耐人寻味,不仅介绍了翠鸟的美丽,而且生动刻画了翠鸟捕鱼时动作的敏捷、灵动。在教学当中,我让学生围绕“细致观察”进行学习。着重学习第二、四自然段作者观察到的翠鸟的外形以及翠鸟捕鱼时的动作。
我重点教学第二、四自然段,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在学习翠鸟的“外形”时,首先学生带着“翠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的问题自读思考。我叫了几个学生来谈,其实应该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切实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让学习真正发生。小组内交流讨论后再由小组代表汇报。今后的教学中要做到真正关注学生学习。我进行小结后引导学生边读第二自然段边想象画面,并出示翠鸟图片进行观察,说一说翠鸟的样子,感受翠鸟外貌的美丽,体会“我”观察的细致。学习作者从整体到部分并把每一部分观察得清清楚楚的方法。
本节课重点学习了观察翠鸟的外形,在学习翠鸟捕鱼时的动作时,进行了简单处理,聚焦动词,观看翠鸟捕鱼视频。继而引导学生体会观察事物不仅仅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要用心去感受。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
一、让学生读课题后提出自己的疑惑,明确想学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通过抓重点词语,词语的替换,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体会作者用词是经过反复推敲的。
三、提出问题要全班讨论,让学习真正发生。
四、课堂上要多读书,多有感情地朗读和精心的默读。对学生的评价方面还需要下功夫,力求让自己的教学更上新台阶。
文档为doc格式。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S版三年级(通用15篇)篇十
三年级下册《争吵》教学设计(第1课时)
小编导语:《争吵》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两个很要好的朋友,为了一件小事,而吵了起来。一个同学得了奖,不小心把同桌碰了一下并且把同桌的本子弄脏了,同桌沉不住气,也把他碰了一下,同桌不但碰了他,而且还说:“你得了奖,还碰我,肯定是故意的在炫耀自己” 。他被同桌误解了很伤心,他们就吵了起来。争吵过后,经过一段时间双方都冷静反省了自己的行为,并且向对方承认了错误。下面是本文的教学设计。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宽容。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生字词,练习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争吵后“我”和克莱蒂的感情变化及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三课时
(一)初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为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课文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
归纳段落大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争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只求了解,暂不做检查。)
“嫉(j0)妒(d))”的“嫉”不要读成“j@”的音。
(是指心里嫉恨别人比自己强。)
“我火了”的“火”,“偷偷”的第二个“偷,在这里应带儿化韵,读“火儿”,“偷偷儿”。
“衣肩上的线缝都开了”的“都”,应读“d#u”,不要读成“d&”的音。
“终于挨到了放学”的“挨”应读“2i”的音,表示困难地度过时间的意思,不要读成“你挨(1i)着我”、“挨(1i)家挨(1i)户”的“挨”字的音。“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的“诉(s))”应读轻声。
“哼”的右下是“了”,不要写成“子”;“防御”的“御”的中间是“”不是“缶”;“毕竟”的“竟”不要少写一横,注意与“竞”区别。
1.概括自然段段意
第1、2自然段:克莱蒂把我的笔记本弄脏了,我火了,骂了他。他说不是故意的。
第3自然段:我报复了他,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第4自然段:克莱蒂气得要我在外边等他。
第5自然段:我很后悔,想向他认错,可是没有勇气。
第6~8自然段:克莱蒂表现出悲哀,又说在外边等我。我想起父亲的话,功课也没听进去。
第9、10自然段:在街上,克莱蒂来了,我举起尺子,他却要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
第11~13自然段:我友好地表示以后再不吵架了。
第14自然段:回到家,父亲说,错了就该第一个伸手请他原谅,并把尺子折断扔向墙角。
2.讨论划分结构段:
提示:“争吵”的故事可归并为争吵、反思、和好及受教育四个阶段(一般为时间、地点或情节上的`变换),划分四个段落。
第一段(第1~4自然段):我的笔记本被克莱蒂弄脏了,为了报复,“我”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第二段(第5~8自然段):“我”很后悔,但没有勇气向克莱蒂承认错误。
第三段(第9~14自然段):放学后,克莱蒂主动要求跟“我”重归于好,“我”受到了教育。
3.再议四个段落划分的四个阶段:
第一段“争吵”的情节是集中的,显然是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看得出是在教室。
第二段“反思”是“争吵”完毕,集中讲“我”的后悔和反思,主要表现“我”不安的内心活动。地点仍在学校,时间推后了。
第三段“和好”情节有了大的进展,时间又推后到放学,地点移到了街上,情节也相当集中。
第四段“受教育”,是故事的尾声,突出了父亲的教育情节。地点转移到家里。
4.根据结构段段意,自己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写在练习本上(注意语言连贯,重复的删掉),再读一读。然后教师检查订正。
课文主要内容:
“我”的笔记本被克莱蒂弄脏了。为了报复,“我”也把他的本子弄脏了。“我”很后悔这样做,但没有勇气向他承认错误。放学后,在克莱蒂主动要求下,我们和好了。回到家,父亲又教育了我。
自由读或默读,边读边想:
1.这一段是讲“我”和克莱蒂“争吵”经过的,究竟谁对谁不对?为什么?
(从争吵的情形看,克莱蒂没有错,是“我”不对。因为克莱蒂不是故意弄脏“我”的笔记本的。“我”做得不对,不应该为了报复故意弄脏了克莱蒂的本子。)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S版三年级(通用15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明白真正有学问的人才能得到人们的尊敬。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孩子想考科学家原因。
3.分角色朗读达尔文和兄弟俩的对话。
教学重点:
明白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
教学难点:
理解达尔文为什么称兄弟俩为“叫虫”,以及兄弟俩为什么对达尔文更尊敬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下面的词语.兴趣扑捉蚱蜢揭开鬼脸网兜。
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
2、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自由读第1~4自然段。
兄弟俩为什么非要见见达尔文不可?
(结合理解“甜滋滋”、‘著名“的意思。)。
2、指名读6自然段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3、有感情朗读。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出小哥俩这种高兴、兴奋的心情吗?
4、补充课文留白。弟弟在哥哥耳边说了几句悄悄话,,想象一下他说了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想象弟弟的话。
5、导语:噢,原来他们想考依靠达尔文呀,他们是怎么做的呢?请你读课文第7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
根据学生发言课件出示句子:“第二天清早…….捉了许多虫子。”
读句子,说说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
7、重点指导学习第8~16自然段。
自由读第8~16自然段,了解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
反复朗读:分角色读、示范读、表演读,通过反复朗读来。让学生自己弄清楚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同时体会到兄弟俩不盲目相信别人。
理解两个“叫虫”的不同意思。
第一个“叫虫”学生联系上文自己说说意思。即“会叫的虫子。”
第二个“叫虫”则让老师作适当的讲解,即“说谎虫”。
说说达尔文称兄弟俩为两只有趣的“叫虫”说明了什么?
8、齐读第17自然段。
事后,兄弟俩为什么对达尔文更尊敬了?
(正由于达尔文见多识广,平时对虫子观察得细致,所以才不会被考住,兄弟俩对达尔文爷爷更加尊敬了。)。
课外拓展:
1、你觉得达尔文是怎样的人?学生发言后教师出示课件简介达尔文。
2、交流收集达尔文的故事。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S版三年级(通用15篇)篇十二
教师谈话。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能直呼的先拼再直呼,难读的多读几遍。
(2)二读课文,要求给自然段标好节号。
2、检查自学效果。
(1)检查读书,先组内读,学会互评,后汇报读,教师纠正字音、停顿。
(2)出示字词:(略)。
点名读,相机正音。
开火车读,去掉拼音读。
指名3人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冰花是谁看见的?是在什么时候看见的?它是什么样子的?
(2)提问,相机板书:晶亮。
(3)冰花多不多?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4)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突出“一朵朵”和“晶亮”。
(5)过渡。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点名读第二自然段。
(2)出示第一句:他惊奇地喊:“妈妈,你瞧,玻璃窗上开花了!”
小童为什么觉得惊奇?
你能像小童一样惊奇地喊一喊吗?
指名读,评价。
再指名读。
指导边说边做动作。
齐读。
(3)用“因为……所以……”把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四、指导写字。
1、出示并认读生字。
2、记忆字形,注意区分同音字“他”和“它”。
3、范写“见”、“丰”、“这”,提醒注意。
4、学生在《习字册》上练习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选字填空。(略)。
二、继续精读训练。
1、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继续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人自然段。
(2)小童觉得冰花怎么样?为什么?
点名读。
比较:(略)。
(3)指导学生用惊叹的语气读前一句,用喜爱、赞美的语气读后一句。
(4)尝试背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点名读第三自然段。
(2)“这花”指什么花?
(3)指导学生用疑问的语气读好小童的话。
(4)妈妈是怎么说的?
(5)分角色朗读。
三、指导写字。
1、出示字卡读。
2、说说在写这些字的时候,你准备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
3、范写“说”、“时”。
4、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写字姿势。
四、作业 。
细心观察冰花,看能不能帮小童找到更新的发现。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S版三年级(通用15篇)篇十三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三、四、五自然段,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
2、进一步认识过渡句,体会它的作用。
3、理解课文抓住庐山云雾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紧扣云雾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庐山云雾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趣(1分钟)。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庐山云雾》,美丽神奇的庐山云雾是多么令人心醉(板书)。有同学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庐山云雾为什么会如此令人心醉?”今天就让我们也走进庐山,去领略探究庐山云雾,去解开这个谜。
二、创设情境,进入角色。(5分钟)。
1、读读课文3、4、5自然段,想一想,同桌再议一议,每个段落分别写的是在什么地方看云雾。
2、交流:
师:第三自然段写的是在——山间路上看云雾,第四自然段写的是在——山镇牯岭看云雾,第五自然段写的是在大天池看云雾。板书(山间路、牯岭、大天池、)。
3、师问:哪个地方的美景你印象最深?
(生:山间路;生:牯岭;生:大天池)。
(生发表不同意见。师:我们现在站在大天池,云海就在眼前,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它为什么会令人心醉?)。
三、体验庐山云海的美,教学第五自然段(12分钟)。
现在让我们拿起照相机去把令人心醉的景色拍下来,你选哪些画面拍呢?老师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自己反复读一读,划一划,然后同桌议一议。
1、自读体验美,同桌交流。
2、协作交流感悟美。
基本流程:
(1)说照片。
(师:现在请你介绍一下,你拍了哪个画面的照片。生:……师:能不能用课文中的语句说说你拍的照片。生读。)。
(2)出示照片(看照片,说照片)。
(师:这是某某同学拍的照片,真令人心醉啊,谁来说说照片上哪些地方令人心醉。生1:生2:……)。
(3)读照片文字。
(师:(如果学生说不清)照片真美,我们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清楚,咱们来读读课文中的这句话,体验一下这种令人心醉的美感;(或)真是一张令人心醉的照片,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体验一下这张照片令人心醉的美感。)。
(4)咬文嚼字,体验文字美。
(这张照片哪个地方最美,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读一读,再划一划有关词语,想一想你从这个词中体验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然后同桌再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5)交流,学生谈体验。
(师:你划了哪个词,从这个词中你体验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6)(如果学生说不出)。
师:大家再读一读,你还发现了什么?相信你们还会有新的体验。
讲到哪一句随机出示句子。
1)生:每当雨过天晴,站在“大天池”等处俯瞰,只见万顷白云转眼间汇成一片汪洋大海。
a、出示相应画面。
b、画面上出示文字,读文字。
c、自由反复读,划出感受最深的词,想想为什么划这个词,相互说说感受。
d、交流感受:如:生:“汪洋大海”这个词我感受最深,因为写出了云海的气势。
e、品读体验,理解词语:俯瞰,转眼间(时间短)汇成(四面八方)万顷、一片、汪洋大海(面积大)。
那么大面积的白云一下子从四面八方汇成云的海洋,那是多么……。
真可惜这样的画面,速度太快我们没有办法拍下来,类似这样的画面还有很多。
2)云海茫茫,波涛起伏,青峰秀岭出没在云海之上,变成了云海上的小岛。(句式:词语:云海茫茫、波涛起伏、出没)。
a、学生说拍了哪个景的照片。
b、出示照片,欣赏照片(你们看这就是他拍的云海,你们感觉怎么样?)。
c、生欣赏照片。
d、师出示文字。“云海……小岛”
e、咬文嚼字,体验感悟。
师:把句子反复读读体会一下,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生……。
f、齐读,感悟。
3)特别是太阳照耀下的云海,更是绚丽动人。雨后的夕阳如同一轮火球,燃烧在云絮翻飞的银涛雪浪之上,将云絮染上斑斓的色彩。微风吹拂,云絮好像仙女手中的彩练;又如万朵芙蓉,竞相开放。(感受云海的“色美”与“形美”)。
a、生:我拍了太阳照耀下的云海这张照片……。
b、师:请你用课文中的语句说说你拍的照片。
c、学生初读。
d、师出示照片欣赏照片(这是某某同学拍的照片,真令人心醉,谁来说说,它为什么让你心醉?)。
e、生说。
f、师出示文字(多媒体)。
g、齐读。
i、生发表不同意见。
j、理解斑斓、云絮翻飞、银涛雪浪、火球、燃烧、染。
k、理解比喻句,展开联想。
(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l、师:场面壮观,色彩绚丽动人。
出示“庐山云海中最壮观的要算云海”
师:用哪个词概括一下令人心醉的原因。生:壮观。师:加上最。
(三)师:说说你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在哪里拍的。
生:回答(理解“俯瞰”、“尤其”)。
(四)第五小节梳理(先讲时间地点,再讲云海的美景),作者写庐山云海就是先介绍了时间、地点,重点描述了云海壮观的画面,咱们再把这一段读一读,去感受庐山云海的壮观吧!
(五)配乐读。
三、体验雾美,学习第三自然段(8分钟)。
过渡:庐山的云海确实壮观,令人心醉,刚才有同学对山间路上看到的雾印象很深,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速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哪一句话概括的写出了雾的特点。
1、速读。
2、交流(说特点:瞬息万变,趣味无穷)理解“瞬息万变”
3、再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哪些词句写出了庐山雾的“瞬息万变,趣味无穷”划一划,同桌议一议。
4、交流。
5、协作交流感悟美:
(1)生读,随机出示多媒体画面。
(2)反复读,你读懂了什么?
a、游客乘车登山,刚刚在九江看到的山间云,转眼间变成弥漫窗外的`浓雾。(生:“刚刚……转眼间……”)说明变化快。
b、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重点品读)。
(3)学习“雾来时……去室时……浓时……稀时”
a、生:我觉得(……)这句话写出了雾的瞬息万变、趣味无穷。
b、师:整体感知:反复读一读,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
c、交流:生说。“雾来时……去时……浓时……稀时……,比喻)。
d、细读,品词品句。
e、一边播放录象,一边说感受。
师:雾来时……生:风起浪涌:师:(出示画面)你感到浓雾的气势……生:风起浪涌,气势很大。师:读雾来时。
师:雾去时,你感觉到了什么?生:飘飘悠悠(理解体验)。
依次体验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体验飘逸外衣。
f、欣赏读(配乐)。
四、体验雾气的美丽,学习第四小节(5分钟)。
过渡:庐山的雾,真是瞬息万变,趣味无穷,那么山镇牯岭的雾气呢?
自由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哪些词句写出了雾气的令人心醉,你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然后与你的同桌说说你的感受。
理解“朝夕相处”随机出示--朝夕相处。
1、交流读。
重点学习:a、庐山雾时而冉冉升起,使人终日不见庐山真面目;时而雾气团团相衔,浮游荡漾。(理解冉冉升起,终日,团团相衔,浮游荡漾)。
b、牯岭一半隐进仙境,一半留在人间。
c、句式:时而……时而……。
a生:我觉得…………。
b师出示“雾气团团相衔、浮游荡漾”“一半……一半……“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词句。
d细读文字,小结:特别有感情,时间长。
五、梳理。
刚才我们从九江出发,来到庐山,在山间路上领略了庐山浓雾的——瞬息万变,趣味无穷;又来到半山腰的山镇牯岭感受了庐山雾在牯岭的时间长,最后我们来到山顶的大天池,去领略了云海的壮观。
当我们体验到了庐山云雾的特点之后,也就回答了上节课庐山云雾为什么会如此令人心醉这个问题了。
六、整体感悟令人心醉的庐山云雾,(5分钟)。
让我们再去感悟一下这令人心醉的庐山云雾,再读3、4、5自然段(音乐)。
七、课堂小结(1分钟)。
1、说感受:欣赏了美丽神奇的庐山云雾,你有什么感受呢?(出示句子:望着这美丽的庐山云雾,我真想……)。
2、质疑:上一堂课我们提出的问题,这节课我们解决了。那么在我们脑中是不是又有新的疑问产生了呢?(生问:……)这样美丽神奇的庐山云雾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的问题咱们下节课再来探究。
3、拓展,提供信息:庐山云雾是庐山的一绝,庐山象这样的美景还有很多,有机会大家可以去上上庐山旅游网,去领略一下庐山的美;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像庐山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咱们有兴趣可以上中国旅游网,去领略一下祖国美好的河山。
附2:板书。
庐山云雾。
(令人心醉)。
大天池:壮观:汪洋大海。
绚丽动人。
牯岭:朝夕相处时而……时而……。
一半……一半……。
刚刚……转眼间……。
山间路:瞬息万变雾来时……雾去时……。
雾浓时……雾稀时……。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S版三年级(通用15篇)篇十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 8 个生字,认识绿线内的 2 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笔画:弯钩。
3.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自然界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理解“祖国就是我们的家”的意思。
1、教法选择:
a 、指导看图,训练观察。
b 、启发想象,训练思维。
c 、引导赏析儿歌,培养初步的阅读能力。
2、学法引导:
a 、看懂图意,并结合图理解字词。
b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描绘的画面。
c 、小组合作,发挥想象,培养热爱生活的意识。
3、课堂组织形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4、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利用学生原有认知(对“祖国”的了解和对生活的观察),激趣生情。
5、教具媒体组合应用:教学光盘、生字卡片、祖国风光图片和 vcd 《娃哈哈》。
两课时
( 一 ) 提出学习目标。 昨天我们学习了第五课:家,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出示挂图)
( 二 ) 复习检查。 上节课学习的字词还记得吗?依次出现:蓝天、祖国、泥土、大家,齐读两遍。
( 三 ) 读词贴图,整体感知。
1、黑板上还有几个词,谁想上来把它们翻过来,读一读?(课前将“白云、种子、鱼儿、小鸟”四个词做成小房子形状贴在黑板上) 请大家认真听,他读对了,咱们跟他读一遍;如果读得不对,请你举手告诉他。
2、同学们,你们知道它们的家在哪儿吗?请大家翻开书本第 83 页,找一找哪几行诗告诉我们它们的家在哪儿。
3、大家都知道:蓝天是……树林是……小河是……泥土是……(引读前四行诗)
( 四 ) 精读训练。
2、讨论交流,启发想象,创设情境,指导朗读,组织点评。
( 1 )要让学生知道:一边读一边想象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以后大家在读书时可以经常采用这种方法。
( 2 )读后评议:谁来说说他读得怎么样?
3、四行诗写得多美啊!咱们把它连起来读一读吧。(注意停顿和连贯,提醒读书姿势。)
( 1 )讨论交流。
( 2 )欣赏祖国风光图片。看后简单交流感受。
( 3 )听歌表演 有一首唱出了我们生长在祖国大家庭里的快乐。(播放 vcd 《娃哈哈》)同学们可以坐在座位上唱,也可以站起来表演,有没有同学想上台来表演的?(鼓励大胆展示自我的孩子。)
( 4 )指导朗读最后两行诗。
5、朗读整首诗。
( 五 ) 指导背诵。
1、试试看,能不能不看书,把这首诗背给你的同桌听?
2、边欣赏画面边背诵,会背的同学大声背,不会背的同学跟着背。
3、请大家站起来,配上动作再背一遍。
( 六 ) 总结全文,扩展练习。
1、做“找家”的游戏。(教学光盘“我要做”中第二个游戏)
2、学做小诗人 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搜集有关“家”的资料,现在请四人小组合作,用“什么是谁的家”的句式每人说一句话,小组作出一首诗。
( 八 ) 指导写字:土、种、子
1、翻到书本 84 页,昨天我们练习写了前五个生字,剩下三个生字,请一个同学把它们读出来。
3、利用课件演示“土”字笔顺,师范写,生描红。
4、同法学习“种”“子”,注意“种”的第四笔是“点”,“子”的最后一笔“横”要长些。
5、学生在《习字册》上练习写生字:土、种、子。师巡视指导,提醒书写姿势。
6、利用投影展示学生写字作业,师生评价。
1、诗中“祖国”是一个抽象的词,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尤其不容易理解。卢老师让学生通过课外搜集资料、课上交流汇报的教学设计,将抽象的`“祖国”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突破了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的意识。
2、课中设计游戏环节“学做小诗人”,以课文为凭借,把语文课的视野延伸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不仅巧妙地进行语言训练,丰富了对诗歌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且体现大语文观教学,培养他们观察世界、热爱生活的意识。
3、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卢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视写字教学,且扎实有效,同时重视写字的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并倡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字形,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S版三年级(通用15篇)篇十五
朴实语言、平凡细节的深刻内涵;父子间的深挚感情。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也感受到了一位普通的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今天我们继续探讨这篇课文。
二、精读赏析(背景音乐:父亲)。
(一)思考讨论一:父疼子。
1、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答: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体现:细心关照,周到入微。
2、其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答:望父买橘见背影。
过渡:接下来请同学们一齐朗读这一自然段,并将描写父亲外貌神态及动作的句子勾画下来,然后我们一起品析。
3、作者在文中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刻画,作者首先写了父亲的衣着:(学生齐读课文)“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1)描写父亲的穿着突出了什么颜色?
黑色。
为什么突出黑色?
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2)父亲的步伐怎样(走路的姿势)?(蹒跚)。
(动作描写,“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沉重的背影)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动作: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维艰(艰难的背影)过渡: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细小繁琐的事,还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关爱?(语言描写)。
2、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明确: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为什么这样说?
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说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
(4)进去吧,里边没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
总结:这四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二)思考讨论二:子爱父。
1、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a、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
b、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c、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
d、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
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这一背影让我了解到父亲的爱子之心,对他的.种种做法“我”由衷地感激。
现在父亲要离开了,不免产生浓浓的离情别绪。因此,当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自己回车厢坐下来的时候,感念之情涌上心头,禁不住“眼泪又来了”。这一段两次写流泪,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真诚的爱。
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对父亲的感激、理解,为自己曾经幼稚的举动的深深忏悔、无声的谴责,都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三、研讨探究。
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朗读二三段,总结:
特定的环境:家境惨淡,祸不单行。
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变卖典质,父亲失业。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借债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日渐苍老的父亲,还要承担家庭的重担。然而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地爱护着自己的儿子。其实,父亲为儿子做的这些事有的不是他非做不可,如送儿子上火车;有的既不是他非做不可,又不是他所能胜任的,如过铁道买桔子。但他不做便心中不安。为照顾儿子,什么灾祸,什么劳累,他都置之度外。父亲在千辛万苦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贵多少倍。所以儿子当然会感动得多次掉下眼泪。
总结:饱经忧患的父亲:一如既往爱护儿子,万般体贴关爱。所以说:父爱如山。
2、在这篇文章在选入中学课本时,有人却认为,父亲穿过铁道是违反交通规则,不宜当作教材,你怎样认识?(合作交流)。
过渡:父爱是一座山,伟大而坚强,严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情感,沉重的负担压弯了脊梁,甚至于以透支生命的方式为儿女开出一条成功之路。
四、情感迁移(背景音乐:懂你)。
其实何止是父爱,所有的亲情都是无价的。
(齐读、打出)世间的爱千万种,唯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心中,时刻温暖着我们的生命历程。
其实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这些可贵的爱中间,但也许你承受着却没有发觉,也许你失去了才觉珍贵。请你仔细品味这记忆中的珍宝,说说在你的家庭里,你所感受到的至爱亲情。请同学们将你的感受写下来。(抽读)(可略)。
过渡:同学们都把藏在心底很久很多的亲情感悟写了下来,说了出来。相信有你们父母、亲人无私的爱,有同学们一颗颗感恩的心。你们的家庭将更加幸福,同学们将更加友爱,全社会将更加和谐。
五、感受深情。
同学们,至爱亲情是我们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的感动着我们。请全体同学起立,让我们深情的对他们说一声:我懂你们,我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