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加深对书中情节和人物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和启发。
口袋博物馆读后感(通用17篇)篇一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看过的推理书籍只有东野圭吾的《恶意》和《嫌疑人x的献身》。
不得不说的是推理书籍总让我意犹未尽,一看就停不下来。这本《诡计博物馆》也是如此。精巧严密的逻辑,不断反转的情节,迥异神秘的搭档,成就了这里面五篇短篇推理的精彩。
五篇短篇彼此独立,分开并不影响观看,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一篇是河畔第二次杀人事件,因为一个看似“古怪”的原因,杀人者舍弃家人,优渥的生活,连累无辜的别人,犯下和二十六年前一模一样的杀人案。究起根本,“家庭”“爱”是重要原因。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童年受到的伤害要靠一生来治愈”,不幸的童年造成了杀人者对自己儿子的暴力倾向,儿时生活的阴影一直存在,对儿子的爱让杀人竟然成为了唯一的救赎。所以这个案件让我最为感触,我感受到了爱与恨,情与理的纠缠,感受到了真实的人性,也让我思考起一些东西。
口袋博物馆读后感(通用17篇)篇二
《诡异博物馆》这本推理小说是一部很经典的日系本格推理小说,全书由5个小故事组成。作者文笔写的行云流水,给人一种非常顺滑的感受,让人一开始读就停不下来的感觉;作者的推理构思也极为巧妙,看到最后你会有一种出乎意料,然而仔细想想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感受。
在这五个推理小故事中,我尤其喜欢的是《直到死亡之日》。这则小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交换杀人的推理案件。交换杀人一直就是我比较喜欢的推理题材。故事中一名男子在生命尽头坦白,在25年前自己和另一人一同实施了交换杀人,但某些关键的信息却因为含糊不清不得而知。于是一组奇怪的搭档:因粗心失误被降职的检察官和外表高冷的“雪女”下定决心要找出案件的真相。根据男子的提示,当年符合交换杀人的有6个案件。一开始随着检察官的调查,案件貌似是前两个案件。但是听了天才侦探“雪女”的分析后,发现思考的方向一开始就错了!(检察官的作用其实就是给雪女当陪衬)甚至死前坦白的男子的真实身份也并不是男子本人!在得知结局之后,我不禁大呼:作者的思想真是天马行空!立马就被作者的小说圈了粉。
口袋博物馆读后感(通用17篇)篇三
我很喜欢这种形式的书籍,由一个又一个小故事组成,有些人也许写得好长篇小说,但却很难写好一篇短篇小说,短篇小说可以说是聚集了很多精华,如何埋下伏笔,将一个又一个故事娓娓道来,或者说是全面陈述,这需要一定的文学功底。一些作家也许就不擅长讲好一个小故事,但是大山诚一郎的这一本《诡计博物馆》,小故事都写的很精彩,让我回味无穷。我很期待作者接下来的作品,以及他是否会出一系列的续作。
每看完一个案件,我都会十分感叹,作者的脑洞为何这么大,但是确实,世界很大,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灾祸就降临在身上一些人在承受了难以忍受的痛苦之后,心理或许会扭曲这或许就是犯罪的开始。绯色冴子的聪慧,敏锐的洞察力,强大的推理能力让人为之惊叹。寺田聪也是一位厉害的搭档,他或许遭遇了不公,但他任然坚守本我。
可以说,大山诚一郎的作品一如既往地高水准,故事很有趣,确确实实地吸引了我。
口袋博物馆读后感(通用17篇)篇四
“时效警察”+“安乐椅神探”模式。纵观推理小说史,往往是侦探走到哪人死到哪,因为这样能第一时间获取更多信息,而“安乐椅侦探”类型仅靠第三方材料进行推理,所以比较难写,但也更适合“叙事性诡计”的写法,比如本书中的《复仇日记》,我想称之为《“影帝”日记》,正经人谁写日记啊!虽然故事很悲情,但是就像《金田一少年事件簿外传犯人们的事件簿》一样,站在犯人角度就有些喜剧了。
总共5篇短篇,“凶手的意外性”是本书的最大的特色和亮点。诡计设计上都是对经典本格诡计的再创新;逻辑严谨,大段的推理囊括了所有可能;行文精炼,没有多余的描写,所有的.描述都有作用。大山诚一郎的书的特点之一就是书中人物塑造基本为零,而且后几篇对馆长的描述几乎复制黏贴。
大山诚一郎的厉害之处就在于:算你知道是用的什么诡计,你也依然猜不出来。比如《直到死亡之日》,开头就告诉读者我就是用了“交换杀人”的诡计,但真相依然惊艳。虽然又是左右撇子的老梗。
动机方面也是非常的本格。特别是《烈焰》和《至死不渝的追问》,让我觉得这样也行?但是又无法反驳,感觉情理之中。《面包的赎金》的动机最为薄弱,操作太过复杂,越复杂越容易出错,破绽也越多。
本书最大的问题是出现了很多“惊人的巧合”,这些巧合使得本身并不完美的案件反倒成了悬案。比如:《面包的赎金》中嫌疑人过量饮酒挂了,《复仇日记》和《直到死亡之日》中嫌疑人都是被车撞死了。作者自己也发现了,所以在18年新版中把其中两起案件的死因进行了更改。
本书其实蛮难拍成电视剧的,都是一大段的推理,如果有机会希望“雪女”由菜菜绪出演。
口袋博物馆读后感(通用17篇)篇五
叙事很舒服,时间线的变动很自然,主线整体比较平静,又有不同视角的文体穿插,使得平静中有形式的起伏。
从第一个故事就开始想要跟着主角推测真相,但一直到最后都没有成功,每个故事都有意想不到之处,用平静的语言揭示出来,更有震撼力,读起来舒服又有味道。平静地起鸡皮。
有点疑问,关于馆长外貌和气质的描述反反复复出现,每次的形容都差不多,不知道是不是作者有意为之,加深一下读者印象?否则馆长的戏份就太少了。
口袋博物馆读后感(通用17篇)篇六
虽然都是短篇,但是在故事的叙述上绝对称得上是精品,完全没有因为篇幅的限制让人产生一种故事不完整的感觉,而且大山诚一郎的故事中似乎都有一个神,比如这本书中的绯子,还有密室收藏家,初读的时候,你会觉得,“哇,这人也太神了吧!”的感觉,但是如果深入品味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一切显得合情合理,作为“赤色博物馆”的馆长,女主本人拥有极高的天赋。
而且能够沉下心来从错综复杂的案卷中寻找破绽,然后提出一些看起来与事实不符合,但却是真相的看法,这其中既有自己的天赋,也有多年以来的经验,作为案情真相的揭露者,似乎都有一种不近人情的性格特点,这不禁让我想到,其实所有人为的迷案,作为人类的我们是有一种无法跨越的限制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而恰恰是作为不那么入世的人,将案件的真相看了出来,这也就推出了推理小说中永远的主题,人性。
没有人性的人,恰恰是最有人性的人。
口袋博物馆读后感(通用17篇)篇七
一直以来,人们对短篇类小说嗤之以鼻,快节奏、线收束混乱、毫无营养,这都是贴在短篇小说的负面标签,直到我看到了《诡计博物馆》,接触到大山诚一郎之后我才发现,有些人画彩虹,也许并不需要7种颜色。
短短几笔,勾勒出光怪陆离的推理世界。
大山诚一郎的魅力就在于,能仅凭一两句话,或人物的一个动作,就能老老抓住你的心,便将你带入到这个神奇的推理世界,你所感受的,你所想的,即是主角的所思所想,这种感受,在《诡计博物馆》中尤为突出。
《诡计博物馆》仅仅用了五个故事,从职场到爱情再到生活,从上司到爱人再到亲人,篇幅虽小,但却描绘了一幅非常宏大且细腻的浮世绘。
大山诚一郎的作品一向简介明了,干劲利落,绝不拖泥带水,这样的风格在《诡计博物馆》也有着很好的体现,令人看的是酣畅淋漓,拍手叫好!
结语:
在如今快餐小说横行的年代,像《诡计博物馆》这样的短片推理小说作品无疑是一种无声的反抗,虽然在节奏与逻辑上有着短篇小说独有的缺陷,但瑕不掩瑜,还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佳作。
口袋博物馆读后感(通用17篇)篇八
大部分推理类的小说破的都是刚发生的案件或者正在进行的案件,但这本书破的是差不多二十多年前的悬案,这代表着寻找真相更加艰难,案件发生地可能已不复存在,相关人士的记忆可能已经模糊,甚至有些案件已经过了诉讼期,就是推理出真相,找出了真凶,也无法将之缉拿归案。
除了这些,因为主角所在部门的特殊,所以查出真相,还会导致其他部门的不满。但他们还是突破重重困难去寻找真相,因为寺田聪认为“不管事件的真相如何,将其公之于众,本来就是警察的使命。”
当然,吸引我看的不仅仅是这些,更有作者对细节的把控。冴子让寺田聪去询问证人的问题总让人摸不着头脑,在其讲解后才恍然大悟,发现了问题竟然至关重要。真相来的猝不及防,却又在前文早有伏笔,让人拍案叫绝。
这本小说的推理对我来说有点烧脑,与此同时,这本小说的故事性非常好,不管是凶手的,还是证人的话,甚至是案件的推理都可以当做完整的故事来看,仅仅是改变一些细节,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故事,这可能得益于作者的细心与严谨,最终的结局总令人唏嘘。
口袋博物馆读后感(通用17篇)篇九
花了很快的时间就将这本小说给看完了,而这本诡计博物馆应该属于推理小说中的本格派,所以读这类的短篇推理小说,给人淋漓尽致的畅快感。因为读过不少的日式推理小说,这本小说也具有浓浓的日式推理风格,一位憨厚的警察和一位高智商的美人搭配,从而带领我们进入每一个案件的背后,去找寻真相,探寻结果。
诡计博物馆是由五个短片构成,是一种单元剧的类型。最喜欢的应该是前两个故事——《1亿日元面包赎金》和《复仇日记》,对杀人动机的刻画其实描写的很细腻。而且在每一个案件之后,你读者自以为找到了真凶,但是想却在不断的反转。这种反转不断的吸引你一直往下读,一直往下读。对于《复仇日记》中,以一本日记的方式来铺垫故事,在最终的结局也在颠覆读者的预期。
我所认为推理小说一直都是有市场的,日式推理的方式也比较的被我所接受,这非常有可能是受到了东野圭吾作品系列的影响。比起各种的犯罪手段,我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犯罪动机,而犯罪动机带给我们的效果更加强烈。
口袋博物馆读后感(通用17篇)篇十
谭伟华。
读一本书时,没有什么是比腰封上的大字更不靠谱的了。如果有,那就是腰封上的小字……读完《纯真博物馆》的最深刻感受居然是这个!
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伊斯坦布尔,1975年,有婚约在身的30岁少爷凯末尔爱上了自己的穷亲戚、18岁的清纯美少女芙颂。他做了有点"二"的决定,邀请芙颂参加他的订婚仪式。
第二天,芙颂消失了。半年后,当芙颂再次出现时,她已为人妇。凯末尔借口走亲戚,经常到芙颂家做客,还顺手"带走"了许多芙颂使用过的物品。
八年后,奇迹发生了,芙颂恢复了单身,与凯末尔订婚,与家人自驾去欧洲旅行,途中,发生了车祸……痴情、忧伤的凯末尔将自己八年中收集的心上人触摸过的物品,那些盐瓶、小狗摆设、顶针、笔、发卡、烟灰缸、耳坠、纸牌、钥匙、扇子、香水瓶、手帕、胸针……甚至是4213个烟头,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纯真博物馆",纪念他永失的所爱。
20xx年(在他参观过5723个博物馆后),凯末尔溘然长辞……。
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觉得,奥尔罕帕慕克想讲的并不是一个爱情故事,从爱情的角度来说,这个忧伤而平淡的故事的情节简直弱爆了,随便一个网络写手也能比他写出更热烈、更曲折、更狗血的爱情。故事中,爱情是主线,但不是主题。帕慕克讲的是土耳其的故事,是伊斯坦布尔的故事。
伊斯坦布尔这个连接欧亚、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美丽都会正在精神上变成另一个不知名的美国城市。《我脑袋里的怪东西》讲了另一个伊斯坦布尔的故事,几十年走街串巷卖钵扎的麦夫鲁特也看到伊斯坦布尔的变迁,从他的眼中,看到的城市化的进程,从麦夫鲁特的失落中,我们还能感受到经济腾飞的喜悦。
而在《纯真博物馆》里,凯末尔有幸看得到各个阶层的人物,从他平静的叙述中,我们读到的是文化蜕变的无助和迷茫。纯真博物馆想要留下的,不只是凯末尔和芙颂的爱情,它更要留下那个还没有完全被西方文化同化的伊斯坦布尔的真实生活和精神。
我们身处在今天的中国,40年改革开放,造就了比伊斯坦布尔更加天翻地覆的剧变,作为一个七十年代生人,亲眼看到了这样的剧变。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这些天《大江大河》火了(阿耐是不是会觉得悲哀,一部10年前的倾心力作,最后要靠流量小鲜肉来捧红?),它写中国的改革开放,饱含激情地讲述着那些让人瞠目结舌的故事,这可不是《大时代》里的模拟商战,而是每天都在中国上演的真实故事。
end。
口袋博物馆读后感(通用17篇)篇十一
没去过大英博物馆,所以读这本《大英博物馆:第一座公众博物馆的诞生》,我是期待从这本书中找到“憧憬感”,万一这辈子有机会花数万元的旅费换得一张“免费”的参观门票,站在“44根廊柱”前,或者立于“阅览室”的玻璃穹顶之下,内心里万一能升腾起“终于抵达”的感慨呢。
读完这本书,对大英博物馆有了一个相对“宏观”的认知。作为世界上“第一座公众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是英式创造性思维的独特产物”。对公众开放,没有特别“严苛的条件筛选”,是它有别于其他博物馆的重要标志。有“创举思维”的这位先驱是汉斯·斯隆爵士,他的个人藏品成为大英博物馆的“原点”。
在这个“原点”之上,大英博物馆的“肆意生长”。随着馆藏展品的不断丰富,大英博物馆经历了改扩建等一系列的“扩张”,“勾画出大英博物馆矩形格局的这批建筑群最早完工于19世纪40年代,博物馆一层层的扩容就像一株生长年轮的大树一样:数十年的时间里这个有机体经历了转换和变迁,它本身保护、储藏和展览的功能却始终如一地更新再造。”
读完大英博物馆“二百五十多年”的历程,更加觉得它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经历诸多思潮变革之后,还能一如既往地坚守着当年出发的“原点”,坚持向公众开放,以“平等之心对待过去和未来”,特别得不容易。运维一个体量庞大的博物馆,不仅仅需要实力雄厚的资金,同样也需要能够立身于世的理念。这是我对大英博物馆最为直观的理解。
洋洋洒洒上中下的,译成中文可能就缩水成了“一本”,原先颇为厚实的“专著”译成中文,体量就变得有点像“专题报告”或者“毕业论文”一般。这本书的中译本体量比我想像之中的要轻薄不少。
当然,在阅读的过程之中,我对博物馆也有一点点“动物园式的残酷”的认识。动物园将那些原本在天地间自在呼吸的动物圈养在一方“牢笼”里面,虽然方便对公众进行科普教育,方便对动物进行繁殖研究,但对于动物本身而言是失去“自由”残酷的。
大英博物馆的展品不断丰富的过程之中,战争、殖民、掠夺等阴暗面其实也是它不断发展壮大的一条“伏线”。那些原本与其环境相贴合的展品,被剥离了“原始环境”放置在玻璃柜之中,失掉了它的最初状态,这与动物被圈养应该也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尤其是对于被掠夺的他人民众来说,属于自己的珍宝一直流落在海外,是一种文化之殇。
当然,就像书中所言,“取悦所有人当然是不可能的”,存在有的它的合理性,但每个人都保留“反对”它的权利,这才是更为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如果单单从让公众能够以“更为节约”“更为经济”的方式,逛一个地方了解诸多有价值的人类文明印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引领博物馆领域面向公众来看,大英博物馆还是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的。
口袋博物馆读后感(通用17篇)篇十二
今天,我们去浙江省自然博物馆秋游。
首先,我们乘自动扶梯到了三楼,这里有许多动物标本,讲述了各种动物生活的环境和浙江的动物资源。最吸引人的要算是浙江的山地区域了,这里的树木仿佛都是活着的,灯光也模仿着山林的白天和黑夜。白天,这里处处有鸟鸣,羚羊在安静地吃草,小鹿相互追赶、打闹;黑夜,一切是那么安静,狼群出现在山崖上,仔细听,还有它们的嚎叫和蛇的嘶嘶声。这时,山林深处出现了一匹拥有斑斓毛皮的猛兽,一阵安静后,传来了凄惨的叫声,一切过后,又恢复了平静。这真是惟妙惟肖,仿佛让人身临其境。
然后,我们到了二楼,这里介绍的是地球上生命的故事。从不起眼的海藻到巨大的魔芋花;从令人恶心的蠕虫到现在的人类;从恐龙到鲸鱼……地球上的生物经历了多么神奇的演变过程呀!翼龙竟然不是龙;三叶虫竟然生活在海里;鸟类的祖先竟然是恐龙……地球上的生物竟有如此有趣的故事。在这里,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最后,我们到了一楼,这里的展品虽不多,但却很神奇。这儿有古老的海百合化石,有巨大的灰鲸骨骼,还有许多奇特的观赏石。真是令人大饱眼福。
自然博物馆真是奇妙,下次,我一定再来,学习更多的知识!
口袋博物馆读后感(通用17篇)篇十三
很有幸在毕业之后还享受到了读书的乐趣,最近迷上了推理小说,刚看完了《嫌疑人x的献身》,现在又能够阅读《诡计博物馆》,都是推理类不可错过的好书。
书本内的人物设定很吸引人,美丽冷酷的高级公务员馆长,虎落平阳的资料整理员。两者都有一个共同信念,馆长利用自己高超的思维推理,细致的查证资料;搜查员利用自己的技能,根据馆长指示,两人破获了一起又一起惊世悬案。
由于工作原因,书籍还在观看中,刚看完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人物塑造和剧情走向都是很分明的,但故事的结局不到解密的那一刻是怎么也想不出来的,这就是这本推理小说的引人之处,但又些许对此书中一些观点的不认同,在书中的迷案中,根据推理得到的结果太过确凿,中途没有更多的其他线索迷惑搜查员,就如在面包案中,一开始的警察怀疑是社长的弟弟杀害了社长,馆长多方查证后,最后在推理鸟警警部补是又太过迅速,没有其他人选的怀疑,对于车祸事件也描述的不甚清晰,这就让读者会感到难以论证其中的关系。
但《诡计博物馆》还是在内容和质量上都算的上一流的推理小说。如果喜欢推理类文学的读者一定不要错过。
口袋博物馆读后感(通用17篇)篇十四
四月我跟随着夏令营团队的脚步从承德坐上去往北京的车,一路上山水景色婀娜多姿,形态各异,遍地都是绿色的小芽,春姐姐无时不刻的在告诉我们“春天要来做客了”。我们的终点站是中国航天博物馆,好景色当然要加上一副好心情啦,所以我兴高采烈的期待着。
在细雨中终于到达了航天博物馆。
大门前7个深蓝色的大字——中国航天博物馆,气势磅礴,庄严肃穆的在讲述着自己的故事。走进大门,一架架飞机模型展现在了我的眼前,飞机模型各式各样,但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毛泽东主席的座机,这架飞机机身通体白色,上面有着蓝色条纹,还印着五星红旗,这代表着我们国家志在蓝天。再往前走,我就不得不严肃起来,因为前面就是牺牲的烈士和飞行人员的名单了,看了这些我对烈士和飞行人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对他们肃然起敬。航天博物馆让我对我们国家的航天知识和事业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让人受益匪浅啊!
中国航天博物馆让我难忘,也让我流连忘返。恋恋不舍离开时,我忍不住说:“航天博物馆再见,我会再来看你的”。
口袋博物馆读后感(通用17篇)篇十五
吴晓丹在2014年4月17日下午,我们第二党支部(数学,物理,信息,生物,政治,美术科组)去参观了茂名市博物馆。茂名市博物馆位于茂名市人民北路,是一座地级市综合性博物馆,茂名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隶属茂名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听说博物馆应有20多年的历史了,馆藏文物和标本十分丰富。博物馆主要陈列展览有:“茂名馆藏历史文物精品陈列”、“茂名自然化石标本陈列”、“茂名革命史陈列”、“冼夫人史迹陈列”等展览,每个展馆都有各自的特色。
我们专门认真、详细的了解第三个展馆是“茂名革命史陈列”。在20世纪20年代,茂名市现辖区分为茂名县、信宜县、电白县、和化县,历史上高州六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茂电信的中共党组织先后归属南路特委、特派员、粤桂边地委(广南分委)、高州地委领导。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茂名、电白、信宜、化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不屈不挠,顽强斗争,为祖国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的光辉业绩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光。
今天参观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茂名市博物馆真是让我受益匪浅,使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更加热爱我们的党。
口袋博物馆读后感(通用17篇)篇十六
探寻未解之谜,细品缜密推理。
重读多年未解“悬案”,细思缜密故事情节,让证据开口说话,才知凶手就在身边。以逻辑至上的推理解谜为主,加以惊险刺激的情节与耐人寻味的诡计,本格推理小说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日本“短篇推理之神”大山诚一郎的《诡计博物馆》一书便注重公平与理性逻辑,情节上严丝合缝,毫无破绽,堪称本格推理的最高水平。
当两个性格迥异,各有所长的人因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聚在一起,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因工作失误而被调遣到犯罪资料科担任证物保管员的刑警寺田聪,与不善沟通,冷酷但经验丰富,智商过人,心思缜密的美女馆长绯色冴子相遇,两人面对资料馆里尘封多年的离奇悬案,用证据说话,在一次次紧张而又密切的配合下,通过对情节的逻辑推理,寻找蛛丝马迹,将一桩桩谜团大白于天下。
往往书中每一个案件的开端会使用人们惯常的思考方式去推判,扣人心弦的节奏变化,顺理成章的案情推断,往往就会被得到认同,但就在故事即将真相大白的时候,作者便会来一个大反转,告诉你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样,美女馆长绯色冴子会提出重重疑点,再从细小之处分析,便会得到那些异想天开但又合乎逻辑的推论,令人烧脑。
十分烧脑的故事情节中,对寺田聪、绯色冴子等人的神情、内心情感变化刻画更是细腻,故事耐人寻味,这也可见作者对人及其心理的深度研究,才能创作出如此缜密的推理大作,值得一读。
口袋博物馆读后感(通用17篇)篇十七
今天,我们去大英博物博物馆参观。
我们刚进一楼不久,池松叔叔就去机场了。贝贝依依不舍地说:“再见,爸爸!”然后我们就乘坐电梯来到了三楼。“哇,好多盘子呀!”萱萱惊奇地说。“是呀,是有好多盘子呢,”我点点头,两眼放光地说,“这儿还有好多纯金做的雕像呢!”妈妈认真地说:“这儿的东西可是很有价值的哟,千万不能用手去摸。”我们接着走散了。事情是这个样子的:我们走进了放置木乃伊的地方。小孩儿们不怕,而大人们都怕。在我们几个小孩看得兴致勃勃的时候,大人们就一溜烟跑了。幸好,他们没有跑远,要不然我们就找不到他们了。过了一会儿,也就是我们参观完小小的、而又十分精致的木头雕塑后,葛敏阿姨又跟我们走散了,我们在吃饭的地方找到了她。
午餐过后,我们又去看了很多欧洲的人像。还看到了很多非洲的衣服——可真漂亮!富有艺术感,花花绿绿的。
参观后,我心里忿忿不平,“凭什么其他国家的那么多的好东西都被英国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