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一
我看了课本《差不多先生传》,这篇文章后感触颇深。文中的“差不多先生”是个做事随便,不讲细节的人。
看到这里,使我不由得想起这样一件事。
这是一个周末,妈妈带我去超市买电饭锅。不一会儿,我们挑好了电饭锅。售货员阿姨拿一个没有开封的电饭锅放到我跟前,对我说,“你看看吧。”妈妈说“你看吧!我去付钱”售货员阿姨帮我把包装打开,提出了电饭锅,我只是你简单的看一眼,心里说:没错,是我们挑好的那一种,新的不会有什么问题,差不多就行了。阿姨就把电饭锅放回包装箱内。我们拿着它,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我过去一看,原来,电饭锅的外壳上,有一道明显的撞击的痕迹,足有碗口般大小。我太粗心了,这么大的痕迹居然没有看到!正是这“差不多”的.念头,使我吃了一次亏。
妈妈认真的帮我检查作业。我却在一旁洋洋得意。“今天又有好吃的了”我不由自主的嘟囔着。可是万万没有想到,阴沟里翻了船,妈妈居然检查到错误,在进行计算时字迹潦草,竟然把“5”看成“3”来计算!
哎!就是因为这个“差不多”,让我白白错了两道题,损失了一顿美味不说,还被罚做四道题。“差不多”呀“差不多”,我真的恨死它了。
只因为自己的差不多,往往会给自己的生活和学习造成麻烦。我不能在做“差不多先生”的弟子了。以后我再也不能马马虎虎做事情了,一定要踏实、认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二
其实这篇文章说的就是那些干事马马虎虎,做事不肯认真的人,我们每个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都有过和差不多先生一样的经历。记得我在退火炉岗位上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因为疏忽大意,将一卷退火温度应该设为840度的汽车外板,按照820度给生产了。这件事被作业长知道后,他狠狠的教训了我一顿,告诉我这样的产品如果送到客户手中,极易引起冲压开裂,造成产品质量异议。当时我还有点不服气,认为800多度的工艺温度只低了20度,值得这么大惊小怪吗?第二天作业长,将检化验中心的检验报告给我看,因为我的疏忽那一卷钢果然性能不合,看到我无话可说,作业长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干事情一定要细一点,再细一点!”这样的话,我一直记到了今天,每当我工作中有什么不足之处,我总会告诉自己,我可以再细一点,再认真一点。
同样的事情在我同事的`身上也发生过,当时在生产汽车结构板,其中有一卷要更换其他品种的防锈油,他嫌来回切换油品比较麻烦,就准备不更换了。
我发现后让他立即更换,他不高兴的说,都是防锈油应该差不多,不会出现什么问题,让我不要太较真,于是我就将自己的例子说给了他听,并告诉他:既然每道工序都制定了工艺标准,那么我们就一定要按照标准化进行操作,如果我们对待产品的品质不较真,总有一天市场会较真的将我们抛弃。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三
差不多先生,因为凡事只要求差不多,把自己的命都送了。可最让我心寒的是,他死后,大家居然都称他为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还送他一个法号“圆通大师”。
我觉得,“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不是一种好德行,是一种懒人的行为。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些小朋友做题目时,只要答案差不多,也不问为什么要这么做,交上作业就完事了,可到了考试时,题目稍稍有一点改变,就不会做了。还有些小朋友,像我,做完了作业也不检查,差不多就行了,不用追求那么完美,关键时候就闹笑话了。这不有一次我就把“俄罗斯”写成了“俄罗欺”,把“太阳”写成了“大阳”,差不多先生真害人不浅啊!
胡适先生写得真精辟,如果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中国就成了懒人国。
我希望我不会成为懒人国的一员,我希望差不多先生的“美德”随着差不多先生的逝去而永远消失。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四
读完这篇文章,我哈哈大笑地对妈妈说:“差不多先生真逗人!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可笑的人呢?”妈妈听了,却说:“你笑他,我还觉得你眼他很像呢?”什么,我像差不多先生?我生气了,差不多先生读后感。妈妈让我想一想星期天的事儿,我一听,脸红了。上个星期天,家里包饺子吃。我跟着妈妈学包。我学了一会儿,就马虎起来。许多饺子因为馅太多了,结果皮包不住,皮上裂开了口子。我用力去捏紧破裂处,谁知另一处又裂开了。呵呵,我的饺子成了花脸饺子。妈妈让我认真点包。我晃着脑袋说:“干嘛要包得那么好看?反正都要进肚子,差不多就可以了。”饺子烧好了,分成了两大阵营,上边漂了好多皮儿,下边沉着好多馅儿。在爸爸妈妈的笑声中,我只得把这些饺子消灭掉,这些饺子的味道当然差多啦!
想着想着,我又想起班里有一位同学。老师布置了背书作业后,我们就认真地开始读读背背。还没读多长时间,他就开始玩了。我就问他:“你会背了吗?”他回答说:“差不多了。”我劝他多读几遍,读到会熟练背诵。他却不接受我的劝告。老师来检查了,恰好抽到他。他站起来,他疙疙瘩瘩地背不顺溜,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让他准备重背。下课后,他后悔地说:“要是我再认真读几遍,就很会背了。”同学们出去玩了,这位“差不多先生”的传人,只好乖乖地坐着继续读读背背。
读了《差不多先生》这个故事,我在快乐中深思:远离“差不多”吧!当你想说“差不多”前,请先想一想,后果会怎么样?如果你还“差不多”,让你出丑、让你后悔的事儿会一桩一桩找到你;如果你不再说“差不多”,那胜利、成功会与你相伴。学习做事是来不得马马虎虎的。一时的“差不多”,会导到后来的“差得多”,千万别自找苦吃啊!
差不多在大家眼中肯定不常用,可我看到一本书,名叫《差不多先生》。我心里琢磨着,世界上哪有这么笨的人,就算是童话也不用写差不多先生呀!但我转念想:说不定是想借这本书来给我们警示。不管了,来看看吧!说着,我便打开了书,读了起来。里面满是差不多先生的“笑话”。
差不多先生把早上和晚上看成一样的,听了真让人捧腹大笑。差不多先生的妻子快要死了,他把兽医当成医生,他对兽医说:“医生快救救我的妻子,反正医生都会救命。”他的妻子最后无药可救,差不多先生把死人看作活人。最后,他的妻子死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都不能马虎、不认真。想起这个道理,再想一想从前的我:在语文周练上,把“体”写成“休”,事后,还去和老师争辩;我把“24×5”和“25×4”当成一回事,还为此扣了一分……现在的我,再也不马虎了。
“差不多”危害人人皆知,然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却不乏“差不多先生”。有的.人学了一点东西,拿个文凭后便成了“差不多先生”,不再继续学习,或干脆满足于一知半解。某医院发生医院内感染事件,感染患者达百余人,祸首为消毒液配制错误,即将1%的戊二醛错误稀释10倍使用,使消毒剂无法达到浓度,这样的“差不多”害莫大焉!
“零缺陷”作为“差不多”的天然克星,其核心就是要改变人们对待错误的态度,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对,而不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有人马上会说,“零缺陷”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没有哪个铁路运营商敢保证他们的火车绝不误点。毫无疑问,这是事实,但对“零缺陷”的理解应当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政策层面,即行为导向必须是“零缺陷”,而绝不能是可接受一定的错误率;二是操作层面,即力争把差错降低为零。
“零缺陷”其实是这样一种心态:不害怕错误,不接受错误,不容忍重复犯错误。只有这样的态度,我们才能把工作做好。
一部动画片中有这样一段故事:一位母亲教自己的儿子背《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小儿学习过程中未十分用心,问其记住没有,答“差不多吧,记住了”。隔日母子遇到邻居,这位母亲为向他人炫耀自己的儿子,便让小儿为邻居背诵《三字经》,孩子开口便道:“人是猪,性本馋,性相近,习相远,狗不叫,猫不来……”当时听了真是让人捧腹。这只是一个故事,但也不由得会使人思考,做事认真、到位的习惯要从小培养,“差不多”行为一旦养成,改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我们身边发生的很多疏忽、差错,大多非有意所为,实乃长期的“差不多”习惯所致。
我们的古人提倡: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事实上,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只是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必不可少的基础。“好像”、“似乎”、“将近”、“大概”、“也许”等等,均是常用词,就在这些词汇一再使用的同时,生产线上的次品出来了,医疗事故出现了,矿山的事故发生了,社会上违章犯纪不讲原则的事情也屡禁不止。
在我的身边就曾发生过一件让我痛心良久的事,一个骨科手术。
患者是一名很漂亮、可爱的八岁小女孩,因骨折内固定术后行内固定拆除术,这是一个小手术,所以那位骨科医师很乐意的为小女孩主刀,术前一切准备就术,医生拿起手术刀初步定位,突然助手说“术前的x光定位片没带进手术室”,那个主刀医师幽默而自信的说“带了”,那助手凝惑的问道“在哪”?那主刀神秘的告诉他“在我的脑海里”,那助手好笑又无奈的看着他摇了一下头,手术很快就顺利的做完了,术后助手说“去复查个x光吧”!主刀医师神气的大手一挥“不应,出院前复查一个就得了”。就这样差不多了,没有复查x光片。
小女孩的漂亮与可爱吸引着我,每次走过她病房前时总忍不住去逗逗她,看到我去了她就会唱歌或是朗诵诗歌,每次值班时就能听到她病房里的笑声不断,时间过得很快,伤口一天天愈合了,主刀高兴的替她拆了线,让她去复查个x光片就可以出院了,家属很感激他,但x光片的结果是谁也不愿接受的,还有一颗镙丝钉没拆出来,这时候的主刀医师就不再自信与神气了,慌张的说道,怎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哎!这只能好好反问自己了。不幸的小女孩还要第三次手术,我看到小女孩的笑感到内疚、痛心。这件事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精神、肉体损失。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成了一起医疗纠纷。
我总是牢记“临床无小事”,认真、严谨、规范地对待每一件工作。
“差不多先生”一生与“差不多精神”相伴,最后也是因为以“差不多精神”对待自己的疾病而悲惨地死去。我想,如果我们也以“差不多精神”来对待我们的临床工作,我们的职业生命也一样会死于“差不多”之手!
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根除“差不多”这一恶习。
第一,尊重生命,根除“差不多”思想。我们 从事的是面对生命的工作,从学习解剖学的起步到日常的学科带头人的训练,无不渗透着严谨的风格,像胡先生笔下这种“差不多”之人是不可以从事任何医疗工作的。
第二,整饬学风,避免“差不多”术语。当今医学是建立在数据与精细基础上的,任何不精准的“术语”都会为临床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第三,排除私念,杜绝“差不多”之恶习与操作。外科学的任何操作都需要准确,要牢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道理,排除“面子”,实事求是。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五
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太可笑了: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陕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生,他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不要太精确。”哪有怎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笑了,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饿,自己还不是这样的吗?2年级有一次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掉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我写日记时,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还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现在想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时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看来物品们做事情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样。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
……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六
虽说“有志不在年高”,但若年少无志岂不蹉跎大好年华。而今我们这代90后正赶上新时代,我们拥有比父辈更多的平台和机会去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并实现自己心中的梦。
有人说现在的90后年轻人太浮躁,太急功近利,对待工作和待遇高不成低不就。诚然,在这群年轻中确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好高骛远。但是我相信大部分的90后虽说没经历过父辈那艰苦奋斗的年代,但也绝不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
不负美好青春时光:
我还依稀记得20xx年底,我和其他几十名差不多大的年轻人一起分配到特钢公司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一边感叹钢铁炽热,烟熏火燎的不适感,一边探讨着未来是否还能在这钢铁大熔炉里坚守。时间飞快而过,现在我们已经在各自的岗位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能够很好的完成各项任务了。工作时我觉得如果因为年轻而去逃避责任,那就是懦夫的表现。相反正因为我的年轻,所以我时常告诫自己尽最大的努力去做,不要给自己找任何的借口去推脱责任。在班组我很庆幸自己遇到了很多非常优秀的老师傅们,他们不仅教会了我如何操作技能,更教会了我对待工作任务要一丝不苟的完成,如果你偷懒了就是给别的同事带来了负担。
作为一名年轻人,如果不能趁着自己年轻的时候在岗位上奋斗,实现自我价值,而浪费美好青春时光,年老再追悔莫及,岂不悲哀。
我相信作为一名年轻人,保持一颗谦虚的心去对待工作,既能赢得身边同事的信任的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不断的通过积累经验去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七
寒假,我看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叫做《差不多先生传》。
《差不多先生传》不是一篇真正的人物传记,因为世上没有这个人。作者只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成文,达到讽刺当时那些虚伪,国人的目的,引人深思,增强讽刺效果。
凡是对事不认真的人总会说差不多。“差不多”是每个懒惰的人的一种自我安慰的方法,来隐藏自己懒惰的缺点。
读了《差不多先生传》让我明白了我们应该努力改善自己的缺点而并非隐藏。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八
我和妈妈从超市扫购完满载而归。妈妈在楼下锁车子,我提着“战利品”就要上楼,妈妈赶忙说:“旸旸,你拿轻的,重的放下我来拿。”“没关系,妈妈。反正这些东西轻重差不多。”我满不在乎地上了楼。话音刚落,一个黑糊糊的东西就从我拿着的斜斜的袋子里滚了出来。只听一声清脆的“咣当”声,紧接着是妈妈的尖叫:“我的酱油……”我赶紧跑下楼,只看见妈妈愤怒的脸,还有满是酱油的裤子。
唉!差不多先生,你不是已经去世了吗?为什么还缠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