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微课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一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8页。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走一走100米或200米的路程。
2.课件。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目标确定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二)策略选择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千米”这一观念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因此,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从教材的设计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重组了教学过程,具体用到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如课题引入时,让学生估计老师到上海经过的路程,引出千米这个概念,同时感受千米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又如综合练习“我当西博小导游”,让学生置身生活情境中,既充分应用米、千米互化的知识,又让学生体验到千米存在的必要性。
2.选择验证: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存在差异,如学生放学经过的路线的不同,导致学生印象中从学校到某处大约是1千米的观念大不相同,教学设计时,教师根据学生常走的三条路线进行了步测,在学生回答后,课件中有选择地验证,强化“千米”的观念。
3.合作解疑:在建立和强化1千米的观念时,让学生在教师指导的前提下进行交流,互相纠错,实现互学共进;在综合练习“我当西博小导游”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或合作解答,或自主探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片段实录】
教学片段一:初步建立千米的观念
生1:我走了100米用了 60秒时间,照这样算走1000米就需要600 秒时间。
师:600秒也就是几分钟时间?(10分钟)有不一样的吗?
生2:我走100米用了70秒,照这样算走1000米需要700秒,大约12分钟。
生3:我走了200米用了3分钟,照这样走1000米,需要15分钟。
生4:我走了100米走了82步,照这样算1000米就需要走820步。
生5:我走200米走了132步,我以前走过1000米,大约走了754步。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6:不同意,200米走132步,1千米是200米的5倍,应该是660步。
生5:我走到后面越来越累,步数当然就多一些了。
师:同学们,她的话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6:我们如果按照走100米或200米的速度匀速走的话,可以直接将时间或步数直接乘5,但考虑我们小朋友身体状况的话,实际上走1千米所花的时间和步数就比匀速走多一些。
师:看来我们还要尊重实际状况。下面请同桌两人交流走1千米所花的时间和走的步数。
……
教学片段二:强化1千米概念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从校门口出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
生1:到邵逸夫医院吧。
生2:我认为不对,因为从学校门口到采荷路的34路车站就有一站路,而34路车站到邵逸夫医院还有三四站路呢,比1千米可远多了。
师:那你认为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呢?
生2:大约到采荷路口,因为到那儿大约两站路,接近1千米。
师:是这样吗?我们一起看(看课件演示)
生(全体):哦,是采荷路口。
师:如果往庆春路方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
生3:我觉得到庆春立交桥大约是1千米。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3:因为我家在立交桥边,我早上走到学校一般用14分钟,我走100米大约75秒,走1000米大约13分钟,13分钟和14分钟很接近,所以我认为到那儿大约是1千米。
师:让电脑叔叔告诉我们是否正确(电脑演示)。
生(全体):完全正确。
师:下面请你和同桌交流,学校出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并说说理由。
……
教学片段三:练习1选一选、填一填
师:下面请同学们完成练习1,请看清题目要求。
(学生填写后反馈)
生1:我认为青春医院到众安桥的路程是1千米500米,因为青春医院到浙一医院是两个500米,刚好是1千米,再从浙一医院到众安桥500米,合起来就是1千米500米。
师:答案完全正确,有其他想法吗?
生2:我是这样想的,因为青春医院出发到众安桥有3站路,每站路大约是500米,也就是1500米,1500米=1千米500米。
生3:我认为是2千米500米,因为湖滨到大学路口有5个500米,也就是2500米,2500米有2个千米1个500米,即2千米500米。
师:同学们,复兴大桥是杭州新造的大桥,它的信息谁能补充完整。
生4:我认为复兴大桥长约80千米,宽约26米。
生5:我对长约80千米有意见,我看过报纸,钱塘江的宽大约1200米,桥不可能80千米长,我认为填1千米500米比较合适。
师:其他同学有意见吗?
生6:我认为长填2千米500米比较合适,因为1千米500米第一小题已经用过了,钱塘江宽1200米,桥身加上两边的长度,大约是2500米,也就是2千米500米,填80千米、15千米更不符合实际。
师:正确,同学们很善于比较和估计,那么第三题谁来解决?
生7:我觉得飞机每小时行的路程大约是800千米, 坐小轿车每小时行的路程大约是80千米,步行每小时行的路程大约是15千米。
师:你们认为对吗?为什么这么填?
生7:飞机速度最快,所以应该填最大的数量800千米,小轿车比飞机慢多了,但也比较快,填80千米,步行最慢,我想我8分钟走1千米,60分钟大约走8千米,大人比小孩快,所以填15千米比较合适。
……
【教学反思】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究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达到这一要求,在反复的教学尝试中,我觉得该节课做到了以下几点。
1.找好知识的“生长点”,教学流程通畅。
本课开始就让学生通过估计铅笔长度、教室前后的距离、杭州到上海的路程这些具体问题感知单位由小到大的客观存在,以及千米这个单位出现的必要性,使千米这个单位的学习过程自然通畅。
2.尊重学生的真实体验,观念建立自然。
在1千米概念的建立初期,难度比较大,但教学中能充分尊重学生走100米和200米的真实体验,并在课前让学生进行整理,通过合理的推理,知道1千米大约走多少步或走多少时间,利于概念的建立,特别是从学校到何处为1千米的估计、公交车站的路程估计,层次明显,不断帮助学生唤醒原有的生活经验,强化1千米的观念。
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学习方式合理。
在整堂课中,1千米观念的建立,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教师不断引导,提供相应的学习任务,根据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决定学习方式,如通过100米和200米来帮助建立概念时,学生既全体交流,又个别讨论,又如最后的综合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合作还是自主探索。
在整个教学中,我也深切感受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环境在该课中应予以高度关注,因为教师的设计不可能考虑到所有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在教学片段二中,教学时就发现有的班级学生大部分就住在校园后面,课件演示难以启发学生去强化1千米的观念。此外我们也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多种结果出现以后,教师要灵活处理,如片段一中出现了一个学生走了1千米发现实际结果并不是按照乘5得到的,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应对……,显然,这些问题既可能导致教学失败,同时也是教师反思成长的有效资源,值得我们回味和珍惜。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微课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二
2、建立空间观念,知道平方米与公顷以及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
3、能借助计算器,估计或计算相关的土地面积。
4、培养学生积极参加活动的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提炼新知
①我国土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
②:北京的面积大约2万平方千米,天津的面积大约1万平方千米。
③:秦始皇陵的占地面积为56万平方千米。
……
师:你们在收集这些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交流,引出课题:认识平方千米
二、学习新知,建立表象
(一)猜想1平方千米有多大:
1、说说你心目中的1平方千米有多大?
生:我觉得比1公顷小。
生:我觉得比1公顷大。
(二)认识1平方千米:
1、师: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生:哇,太大了!
师:不计算,你觉得1平方千米和1公顷比,谁大?
生:当然是1平方千米大,因为1平方千米边长是1000米,而1公顷边长是100米。
1000000平方米,那么100个昨天我们看到的1公顷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就是1平方千米。
3、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千米有多大?
(三)结合实际,进行估算
(四)学习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1平方千米的土地有多少公顷?你能推算出来吗?
学生尝试,说出推算过程。
2、交流,完成板书: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3、同桌交流自己对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认识与掌握情况
三、应用巩固,深化拓展
2、出示练习十三第7题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4、出示你知道吗?
让学生读一读,看一看,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洋的面积最大,哪两个洲的面积差不多。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又有哪些收获呢?
记在自己的数学日记上。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微课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三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3、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多媒体课件
①走100米,数数大约有几步。②走200米,看用多长时间。③了解交通工具的一般速度。
一、复习导入:
师:谈话:小朋友们,听说过五指山吗?西游记里如来佛的手掌就叫五指山,在数学王国里,也有一座五指山,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
1、复习已学过的四个长度单位。
(学生比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说出表示的符号并板书;说出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2、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
世界上最小的鸟体长约2( );世界上最高的建筑高约452( );
世界上最矮的成人高约8( );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电脑厚约15( )。
师:导入:拇指峰上住着谁呢?
二、认识千米:
1、生活中的千米
(1)板书课题:认识千米(公里 km)
千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你曾在那里听过或看过“千米”?
①指路标志:(北京距天津?千米)
②虎坊桥距广渠门?千米
(3)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①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②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4)小结:学到这儿,你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了什么初步印象?
2、、教学1千米与1000米:
师:现在大家一定很想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长,一起来看:
板书:走200步的路约是100米
(走200米的镜头)现在走了200米,大约花了3分钟?
板书:走3分钟的路约是200米
(录象快放部分学生走10个100米的镜头)
1千米=1000米,读来不易区分,你能巧用停顿,把它们区分开吗?
生:读
(3)小结:1千米是1米的1000倍,所以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先自己想一想
集体订正
生:
3、感知、体会1千米
(1)咱们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00米,( )圈是1千米。有的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50米,( )圈是一千米,如果是400米一圈,( )是一千米。
(3)让我们跟着摄像机镜头到校门外的大街上去走一走,看看一千米究竟有多长?(播放录象)
请学生闭眼在脑海里把这段路走一遍。
(4)估计:看了录象,你知道从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呀?你们怎么估计1千米的距离?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组内讨论)
板书:人走15分钟的路约是1千米
人走20xx步的路约是1千米
汽车行驶1分钟的路大约是1千米
(5)建议学生课后用这些方法验证刚才的猜测想象。
(8)森林公园
看了画面,你知道哪些信息?26千米远吗?你会怎么去森林公园?
三、巩固新知,实际应用:
师:1、你们的收获可真多,我来考考你:
4千米=( )米 3000米=( )米
9千米=( )米 6000米=( )米
要求:看清单位名称 换算
集体订正
2、小朋友们看过国庆50周年的阅兵式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完成填单位)
要求:先独立填出答案,再说说为什么?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它就是“公里”,也可以用㏎表示。它住在五指山的拇指峰上。伸出你的左手,掌心向自己,看,你也有一座“五指山”,有了它,你就可以牢牢地掌握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了。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微课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四
1、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一千米的长度观念。
2、会进行关于千米的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能进行有关千米的简单计算。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学情与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特别是假期多数学生会旅游,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跑道及周围的一些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生答
师:远不远?你有没有量一下有多少多少厘米吗?
生答
师:那用分米做单位?
用米作单位?
生答
师:同学们都不同意,确实不能用这些单位,它们都太小了,用它们来测量太麻烦了。比较远距离,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课题)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1、感受千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书上4页四幅图)
a图一: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b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c图3;日照到莒县75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2、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是250米,4圈正好是1千米。
(2)1米多长你知道吗?1000个这么长才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3、学习进率
1000个1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 千米=1000 米(板书)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xx米)
练习:
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想想做做第3题)
找学生汇报,并说说为什么
1、第一关:(算一算)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小明的好朋友小华是个体育爱好者,看,他在早锻炼呢!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练习(在自备本上)。
(2)交流反馈。
(过渡:顺利通过第一关,有没有信心闯第二关?)
2、第二关(填一填)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课件出示
独立思考,也可让同桌交流交流,再指名回答
3、第三关(比一比)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课件出示
让学生说说谁最长?谁第二?谁第三?谁最短?你是怎么比的?
比完这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我国的河流很长,中国的`国土是多么辽阔呀)
4、第四关(估一估)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课件出示)
(1)第1题让学生直接算一算。
(2)第2、3题小组讨论,充分交流估计的方法和思考。
(3)小结:在交通路线图上,依据已知一段的实际长度,估计其他路段的长度是十分有用的本领。
过渡:同学们都是顺利通过了四关,但小明却过不了关,信不信?请看他写的一片数学日记你就知道了。
第五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 小明的日记
20xx年12月5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现在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板书设计: 认识千米(公里)(km)
1千米=1000米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微课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五
课下让学生走走100米的一段路,感受100米的路有多长,让学生课下走一走操场五圈(200米一圈)感受一下1000米。学生准备一根米尺,教师准备卷尺。
(1)让学生在体验中认识千米这一长度单位,并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感知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2)正确运用千米表示长度,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节课我主要通过以下方面突破重点:
第一, 通过对课前活动的回忆建立自己的思维。课前让学生通过“走一走100米”、算一算时间”、“数数步数”等活动,让学生形成对100米的印象,然后让学生推出:2个100米有多远……10个100米有多远。然后推想出是1千米有多远。也就是在100米的路上来回5次是1千米(或操场上5圈),大约走15分钟是1千米,(用平时的速度走)。
第二,让学生举例从哪些地方到学校门口大约是1千米的长度。学生对千米的初步认识后,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
1、同学们你们课下从操场西头走到东头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时间?(大约用了1分30秒)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步?(200步)2、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什么做单位?请举例子(千米除了表示比较远的路程以外,它还可以用来表示河的长度、桥的长度、水的深度、山的高度,以及描述速度等…)
3、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什么?
4、如果学校操场200米一圈自己思考几圈是1000米。1000米你走了几分钟,走了多少步?同学们能不能观察、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长度,再来推想1千米有多少个这样的物体?用你自己的方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
5、1千米=1000米,他们用等号相连说明他们的长度是怎么样的关系。
6、等号两边的数字和单位相同吗?
7、要表示一段距离的'长短能不能只看数字?还要看什么?
8、千米和米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9、米可以用m表示,千米可以用km表示?那么1000米=1千米可以怎样表示。
10、27页3千米里有几个1千米?5千米呢?
11 、例6中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分别说的是什么?
12、自己能估算出从家到学校有几千米吗?自己是怎么估的?
(一、) 情境导入(出示中国地图)
师:谁能说一说自己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哪?怎么去的?用了多长时间?有多远知道吗? 出示一个30公里的牌子谁能明白这些牌子的的意思?(学生自愿起立回答)。
师: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生活中以千米作长度单位是很常见的,1千米有多长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千米。(板书课题)
(二、)根据教师给的预习提纲进行课本26、27课本预习。(教师念一题小组之间寻找并记录一题的答案)在预习之前学生可以先把自己看到的信息写到一张纸上。
(三)汇报交流解决问题:
小组把预习问题回答解决完以后,由组长代表把本组不会的问题提出教师或其他组解决。在解决的时候教师尽量采用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讲解。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引入,增强了数学知识的现实感和亲切感。曾经有本书上说过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有生命力的。
(四、)实践巩固
1、与同伴在家的附近或学校附近走1千米的路程,体验1千米有多远。
3、课本28页1、2、3、4、5
(五)总结评价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让你感到最深刻的地方在哪?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小组之间互相说一说补一补。
(六)小测小组之间互相出一道题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评分。展示小组
本节课的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