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教案是指导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顺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高二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
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热门18篇)篇一
一、导入新课:
1、提起战争,同学们想到了哪些词语?
想到了痛苦、灾难、血腥……还有血肉横飞、枪林弹雨、烈火硝烟、……。
“战争”给我们的印象是总苦痛的。
你感受到的是清新,有的同学说是恬静,还有的同学说是自然,还有和谐。
本文与战争有关,但同学们却感受却是美好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荷花淀》真的被人们称为“战争小说的一曲纯美的绝唱”。(板书美)。
我们在这节课就来重点赏析文章在哪些方面带给了我们“纯美”的感受。
3、我们来看一下本文的学习目标,你来给大家读一下吧。
二、研读文本,品味纯美。
下面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文本,把文本中能给你“美”的感受的地方找出来细品。五分钟。
1、披文入情赏美景。
好,哪一个同学先来说?
这位同学。
奥,前三个自然段环境描写感觉特别美,能具体说一下吗?
你看到了一幅图画,什么画面,月下女人编席图。概括的非常好。
这位同学,你也想说?
你感受到了纯美的意境。
把纯美换一个词?
清新明丽,一般而言,意境的营造离不开意象,那你能说一下作者选取了那些意象吗?
对,有月亮、苇眉子、云彩、薄雾,意象也是那么唯美。
你喜欢这一部分,那你就给大家读读吧,其他同学可以试着想象画面?
他读的怎么样?
节奏感好,声音很美。的确,我也感觉声音与画面很相配。
同学们,我把第一自然段在形式上做了一个小小改动,同学们看一看,读一读。
有什么不一样?
感觉像读散文诗。评论家也这样说,因为孙犁小说散文诗般的语言、朦胧诗般的意境,还称孙犁的小说是“诗体小说”。
2、沿波讨源见真情。
荷花淀不仅景美,人也美,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水生嫂。
谁来结合文本分析一下水生嫂的形象?
好,最后排的这位同学,你来说。
勤劳美丽,从哪里看出来的,从编席的描写中看到的,
还有吗?从大门没有关,端饭看出体贴丈夫、温柔多情。用词十分准确。
谁来补充?
你从他们坐船找丈夫看到水生嫂惦念丈夫,遇见敌人看出她的勇敢,把船划进荷花淀中去,还表现出他们的智慧,很好,这不仅有水生嫂,还有其他女人,只是他们共同的品质。
刚才我们抓住动作细节赏析人物形象之美,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还有一个突出的手法,不知你们发现了没有?对,就是对话,也就是语言描写。
我们来看这三句。
“你总是很积极的。”(投影)。
从这句话,同学们读出了什么?
你读出了嘲讽,嘲讽的话应该是这样的吧“就你积极”,再读一遍,换一个词,有点埋怨,对,水生嫂埋怨什么呢?(太危险了,不和家里商量)除掉埋怨,我们还读出了什么,是肯定和夸赞,由此看出水生嫂的深明大义。
第二句,“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当时出版时句号被改为逗号,孙犁先生不同意,你们看有什么不同吗?
对,句号强调的是我不拦你,更能突出水生嫂的深明大义,如果是逗号的话可能更强调家里的困难了。你对标点理解的都这么深刻,可见很会赏析文章。
第三句呢,妻子对丈夫的忠贞。
中国有句老话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可站着死,对,不可跪着生!这就是我们中华儿女的本色。
同学们将分析整合一下,学总括水生嫂形象。
温柔体贴、勤劳淳朴、勇敢坚贞、深明大义、爱家爱国。
这不仅是水生嫂的品格,也是当时千千万万战地农村妇女的品性,他们像荷花淀里的荷花,有着纯真的的性情,闪耀着纯美的人性的光辉。
3、水到渠成识结构。
环境、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我们来看情节,课前让同学们拟小标题,找一个同学说一下。
好,中间这位同学,你来说。
能够抓住主要场景,概括的很好,“送夫抗敌”“探夫遇敌”“助夫杀敌”,情节简单,没有惊心动魄,也没有曲折离奇,水到渠成,自然成文。这也应是本文被称为纯美绝唱的一个方面。
4、疑义相析探主题。
同学们注意到没有,故事的高潮部分也就是枪战环节,三言两语便被带过,对此提出批判,还有人说,“抗日战争这么严酷,有这么恬静优美的环境吗?人们会这么恬静自得吗?作家这么写是诗化战争,是违反现实的呢?”你们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小组内讨论一下。
一组先来说把。
你们认为我们的祖国本就美好,人民本就纯真,所以与现实相符。是支持孙犁先生这样进行创作的。
三组来说。
这样更能激发人民保家卫国的决心。江山如此多娇,岂容外敌践踏。
这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在《孙犁文集》中有这么一段话,齐读一下,“看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看到邪恶的极致,我不愿意写。这些东西,我体验很深,可以说是镂心刻骨的,可是我不愿意去写这些东西。我也不愿意回忆它。
孙犁就是这样用他独特的笔法,构建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美妙画卷,表达了他对美丽的中华河山、中华儿女、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礼赞。
《荷花淀》是当之无愧的“战争小说的一首纯美绝唱”。
孙犁的创作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虽然荷花淀带给了我们美的感受,但战争无疑是残酷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定当珍惜这美好的生活。
三、布置作业。
还有一篇小说与《荷花淀》并称现代诗化小说的双璧,那就是茹志鹃的《百合花》。课后请阅读,并完成思考题。
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热门18篇)篇二
一、回顾。
沈从文精心营造了一个与世无争,重义轻利的边城环境,塑造了一批生活在其中的淳朴的人们,其中的代表便是翠翠。
二、人物鉴赏。
(学生讨论,回答)。
翠翠是什么样的,并不是大家塑造出来的,不能凭着印象去天马星空的编造。人物来自小说的文字,我们应该回归到文本中去寻找翠翠的样子。
“翠翠正坐在门外大石上用棕叶编蚱蜢蜈蚣玩,见黄狗先在太阳下睡着,忽然醒来便发疯似的乱跑,过了河又回来,就问它骂它:
“狗,狗,你做什么!不许这样子!”
可是一会儿那声音被她发现了,她于是也绕屋跑着,且同黄狗一块儿渡过了小溪,站在小山头听了许久,让那点迷人的鼓声,把自己带到一个过去的节日里去。”——孩子般的天真,容易被外界的热闹所吸引。
“翠翠误会邀他进屋里去那个人的好意,正记着水手说的妇人丑事,她以为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本来从不骂人,这时正因等候祖父太久了,心中焦急得很,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欺侮了她,就轻轻的说:
“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直率。
“翠翠站在船头还是不作声。翠翠对祖父那一点儿埋怨,等到把船拉过了溪,一到了家中,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个老人后,就完事了。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内敛,敏感,在感情上不主动。
“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哪。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其实她那意思就是“我怎么记不得?!”——孩子的顽皮与少女的羞涩。
值得思考的是翠翠看新娘子那一部分:
“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看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引缆索,让船缓缓的过去。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且独自低低的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作者在这一段中的描写十分细腻,使一个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却又不愿表露的小女孩的形象活灵活现。首先,翠翠是“必争着作渡夫”,然后又不愿意表现出内心的喜悦,“懒懒的攀引缆索”,但为了多看以下这些新鲜事物,翠翠又是“让船缓缓的过去”。如果是对待其他的渡客,翠翠就不是这样了。“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当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是“必跟着走”,等东西走远了,“方回转船上”。其中的“必”“很远”“方”都准确的将翠翠对那些事物的不舍,但她仍不愿表现在别人面前。“独自低低的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独自装扮新娘子”这样的描写与李清照的《点绛唇》,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大家各有各的想法,其实在小说的第一部分,作者有这样一段叙述:“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在小说的一开始,沈从文就给翠翠的形象做了这样的一个定格。于是后面的故事堵在这个定格的基础上展开了。那些关于翠翠与傩送的爱情纠葛,那些与祖父的矛盾冲突。
小说《边城》一共有21个部分,课文节选的是三到六部分,也就是翠翠与傩送相识,又被天宝看上的部分。
提问:从文本中,大家怎么判断出翠翠对二老有意思的?
明确:
1、“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2、“……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3、“翠翠同他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4、“翠翠一面听着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发问:
5、“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皆记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祖孙二人便沉默的一直走还家中。”
提问:爷爷又怎么会误会她是对大老有意思的?
明确:“两人沿城墙走去,一面是城,一面是水。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祖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所在,因为今天太高兴一点,便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祖父话虽不说了,心中却很显然的还转着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头。翠翠着了恼,把火炬向路两旁乱晃着,向前怏怏的走去了。”
明确:翠翠虽然在此之前从未见过傩送,但顺顺一家名声在外,她心中对于傩送是有崇拜的,但如果让他们直接相见那就没意思了,所以制造了误会,其实是为了激化翠翠心中的爱情,如果没有误会,这种爱还会因为年纪小而被忽视,但骂过以后又后悔了,这种后悔就直接转化为爱了,迅速而且纯真。从傩送这方面来说,他喜欢翠翠的天真,且以傩送的地位来说被人骂本来就是很难的,更不要说是被一个小女孩骂了,还莫名其妙的,让他心里肯定会有异样的情绪出现。接着,沈从文设计他们三年没有见面,这个也很妙。见不了面,解决不了问题,这个结就打不开,心中的感情就一直郁结在那里,越来越深厚,爱情也就越来越浓烈了。
三、问题思考。
1、翠翠的爱情悲剧的成因是什么?
2、沈从文要表现的人性是什么样的?
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热门18篇)篇三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是美籍日裔_物理学家加来道雄的作品。加来道雄是什么人?这位纽约市州立大学的_物理学教授是超弦_的奠基人,而超弦_则是解开当年爱因斯坦冥思苦想却不得其解的“万物至理”(theoryofeverything)的一把钥匙。
虽然身为_物理学家兼科普作家,但加来道雄在这篇文章中却没有向我们讲解科学知识或_,而是回顾自己成长历程中对自己确定人生方向意义最为重大的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即童年时期和青年时期。
文章开头就明确指出“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因此文章自然而然地按照时间顺序将这两件趣事娓娓道来。第一件趣事是鲤鱼世界的幻想。鲤鱼世界的幻想围绕“想象力”展开,作者试图从鲤鱼的角度来认识它所生活的世界,并借此来观照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通过隐晦地比较可以看出,人类和鲤鱼一样,在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的认识方面存在着保守、固执等局限,由此作者提出自己的想法:既然鲤鱼世界之外还有未知世界,那么人类世界之外是不是也有未知的世界呢?于是他童年时期的兴趣定位在了高维世界存在的可能性问题上。
第二件趣事是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这一历程是确立他人生走向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又可以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单纯地因为事件本身的神秘而感到好奇,仅仅停留于浅层次的感性认识;第二层次是在查阅资料了解爱因斯坦和他的_后,加来道雄受到鼓舞和感动,决心对这件事情刨根究底,从而确立了今后的人生方向——_物理学家。
这是他迈向科学研究和探索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第三个层次是他查阅了大量资料、了解到爱因斯坦最后研究的是统一场论之后,也是他真正进入科研状态后遇到的第一个困难——高维世界和统一场论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对这关键的一点他不理解。这就进一步把他的研究范围确定了,加来道雄的科学探索之路由此展开。
为了解决眼前这个难题,他又开始广泛查阅资料,尽管知道科学家中已经有人建造出来产生反物质所必须的原子对撞机,作为高中生的他却没有想过放弃。如果说童年的两件趣事“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名_物理学家的历程”,乃至进一步确定了“我”此后具体的科学研究范围的话,那么在高中阶段完成的第一个实验则更多地磨砺了作者的意志,养成了他的坚韧品质。
这中间有多少困难、多少阻碍他都没有细说,但是他却明确表示他身上具备有“年轻人不被世俗观念所约束而畏葸不前”的特点,因此,他在父母亲的支持下,本着执着和探索的精神,奉献出自己的整个圣诞假期和所有的业余时间,终于建造出了他的电子感应加速器。
文章尽管只具体写了两个阶段的三个事件,但是在他走向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却突出表现了一个科学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想象力(鲤鱼世界幻想)、好奇心(爱因斯坦未完成的论文)、探索精神(思考和大量查阅资料)和实验精神(制造电子感应加速器)。
同时他的成长经历也给我们普通人以深刻的启示:任何人要想成功都离不开大胆的想象、怀疑和猜测,不能固步自封;兴趣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但要达到成功的彼岸离不了坚定的信念、坚持不懈的努力。这或许正是作者要告诉我们后辈的,希望大家能踏着他的脚步,一步一步取得进步。
【教学设想及依据】。
《湖北省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实施指导意见》中提出:我们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独特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提供学习空间,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而《高中语文新课标》也提到高中语文课程“应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也给语文课程自身增添生长活力”。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是美籍日裔物理学家加来道雄自述成长历程的一篇文章。因为是物理学家,所以其中必然涉及到物理知识,而老师在教学中既要使理科生从中学习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又要激发文科生对自然科学探索的兴趣。既要还原加来道雄由一个普通少年成长为一名_物理学家的过程,又要避开物理知识从文本的角度进行解读,这样就必然会遇到一定的阅读障碍和文本解读方面的困难。
因此,教师在讲授这篇课文时,我抓住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的特点,一开始就让学生把握住课文标题中的“历程”在文章中的具体事件。然后再针对每个具体事件展开:第一个事件即鲤鱼世界的幻想部分,让学生在文章中寻找、然后讨论交流比较人类和鲤鱼对世界认识的相似之处,突出其中“想象力”的重要性;第二个事件是“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部分,重点把握作者“好奇(觉得事件神秘)——探索(查阅资料,明确人生方向)——发现问题(查阅资料,确定科研范围)”的过程——这实际上也是他走向科研之路的关键过程;第三个事件是“完成电子感应加速器的实验”,这个相对简单,只突出作者冲破世俗束缚、不畏艰难、执着创新的精神品质即可。
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文章题目为什么是“教育历程”而不是“成长历程”的问题,让学生考虑人的“自我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关注自我兴趣的培养,启迪他们执着的追求精神,尤其注意作者对科学热爱的启蒙和对自然及社会的探索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快速浏览课文,了解作者的成长历程,理清文章思路。
童年时期青年时期(成年时期)。
鲤鱼世界的幻想。
爱因斯坦故事建立实验室成为_物理学家。
三、习读课文。
3.在_研究中遇到困难的加来道雄是怎样面对和解决的?
四、拓展思考。
五、结束语。
科学精神,尊重事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
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热门18篇)篇四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赏析课文。
1、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在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2、结合上一个问题,总结一下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3、其他艺术特色。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三、小结主题。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四、关于练习。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参照古人的评点,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并探寻作者隐藏在“秋兴”后面的思想情感。
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热门18篇)篇五
一、讨论。
思考一:也许大家从很多辅导书上看到了一种解释,翠翠的悲剧来源于自己的性【】格的缺陷——在感情面前不主动,假使翠翠主动主动回应了傩送的好意,可能就不会有悲剧的发生。这是最本质的原因吗?或许我们能追溯的更深。沈从文笔下的翠翠若投之于漫漫历史长河,是连一个水花也溅不起的人物。但是沈从文却选择了这样一个小人物,表现她在变动中的忧患,因为从他们的身上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古老的伤痕。无论从我们说过的别里科夫还是祥林嫂,人生活在社会中,永远也摆脱不了时代以及传统在我们身上打下的烙印。边城,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其实还是一个人性受束缚程度较低的环境,可是,我们依然能够从翠翠身上感受到深刻的历史痕迹,已经深植于中国人血脉中的痕迹。
翠翠,一个青涩、情窦初开的女孩儿,她的羞涩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却是中国几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个女人血液中的沉淀。这是经济文化的产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属于东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而非动物的本能。这种沉淀是什么呢?就是深刻在女性血脉中的面对男性的自卑,那压抑真实感情、等待幸福降临的被动,都是人类几千年历史所赋予女性的性别特质。
那位深爱着孙女、渴望孙女能够得到幸福的善良、可爱的老船夫,亦无法跨越历史和时代所赋予他的局限性。为了孙女的亲事,他内心所呈现出的渴望、焦虑、自尊、自卑、掩饰、吞吞吐吐、欲说还休、矛盾、挣扎,无数的痛心和无奈。老船夫与之斗争的不止是自己的内心,他是在与整整一部人类历史较量。正如瓦连卡无法超越时代的枷锁拯救别里科夫。老船夫也无法超越时代给孙女一份自己把握的了的幸福。而翠翠,除了等待幸福的降临,没有第二条通往幸福的道路。
谁能把握自己的幸福?谁又能跨越历史享有不受时代束缚的幸福?男人与女人的真正相遇,中间隔着千山万水、隔着一部厚重而艰难的人类成长史。
明确:开始好好的,一个美丽的小城,一群简单而善良的人,他们的经济与地位有所差别,但他们都重情重义,待人以善。管理渡船的老船夫勤俭、诚朴、待人宽厚;掌管水码头的顺顺大方洒脱,济人之急;翠翠,为人天真活泼翠色逼人,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天保,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雌送,秀拔出群,一望即知其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便是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有着文明人所没有的健康自然。再加上那美丽的山水,难怪有的读者会认为那里就是他们一直想找的世外桃源。
在这个美丽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幕爱情剧。天保和傩送兄弟俩同时喜欢上了翠翠。于是他们竞争。不过他们的竞争方式是最自然的,最合乎当地淳朴的民风民俗的:不强迫,不会去要任何手段和把戏,而是以赛歌这样优美而淳朴的方式去赢取女孩的心,女孩选谁就是谁。一切就是如此自然健康而又道德。“碾坊”与“渡船”间的争论不过是作者用来表明人性崇高的一种工具,他们恋爱的种种误会在任何爱情喜剧中也都经常出现。
提问:案件的触发点是什么呢?
明确:“这是天意。”老船夫无奈却又真诚的用它来解释这一切。
提问:从这场天意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边城?
明确:这是何等冷酷的“天意”,它对边城人的良好品德和为了维护边城的美好氛围所做的种种努力都视而不见。它像一把无比锋利的巨剑刺破之前一直徘徊在文本之上的桃源,将“边城”真实的一面显示出来:美丽的“边城”其实是一个对人的存在毫不关心的世界。它不是桃花源中那个以“天生万物,爱育之,令长大,无所伤害也”为法则的“世界”,而是那个“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远“的世界。
提问:面对这种天意,善良的人们是怎么理解的?又是怎么做的?
明确:人无法面对这种情况,于是他们下意识的试图将“偶然的天意”变成“人事的必然”。于是,弟弟说:“大老是他弄死的。”“朴素的善难免产生悲剧”在这里成为现实。这并不是说“朴素的善”造成了哥哥的死亡,而是指那个偶然的死亡事件的突然降临使之前的善在人眼中变得迷离了。因为他们善良,所以他们悲痛;因为他们朴素,所以他们自责;因为找不到原因,所以所有的一切在他们眼里都成了疑似的原因。有了原因,人们就能解释结果、减轻痛苦。伤心的弟弟出北河下辰州、走了六百里,沿河找寻那个可怜哥哥的尸骸,却毫无结果。他之所以将哥哥的死因归于老船夫,未必不是想给自己找个不和翠翠在一起的理由,用这样的方式来惩罚自己。也许他才是自己心中那个害死哥哥的人。“天保大老的死,难道不是真的!”他厉声的质问老船夫,同时质问着自己。和父亲问的那场争吵不过是给了他一个出走的理由。自从他哥哥死后他就已经很少在当地停留。他其实早已走进了自己为自己造的囚笼中。而老船夫的死亡又为这个囚笼加上了一把锁,因为他必定会将“罪”加在自己身上。他还是像以前一样喜欢翠翠,只是他的心在自责中崩溃了。他已无力进行选择。生存对于他来说真的是一种可怜的事情。这不是什么民族压迫造成的,也跟任何外在的政治经济制度无关,所有的社会性原因在这里都是自欺欺人。它只和那颗使人成为人的心有关。那颗心想独自证明人存在的价值,却在冷漠的世界面前撞得遍体鳞伤。到这里,《边城》终于成了个悲剧。
提问:沈从文所要表现的人性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简言之,所有的善良与高尚指向了悲剧的结局。因为我们高尚所以我们悲情。到这里,沈从文眼中的人性出来了。极端的美丽加上悲剧的结局就是他所认识到的人性,就是我们这些沉默的大多数的人生行走的轨道。翠翠的母亲走不出,翠翠也走不出,因为我们不可能走出自然,更不可能打碎自然在我们身上的烙印,这个烙印比之时代的烙印更加深刻,那就是沈从文眼中的人性。
二、延伸思考。
思考:悲剧发生了,假如你是摊送,你会再回来吗?
明确:1、我无法面对大哥的死,也不知该如何在大哥死后,去面对乡邻的眼光,去和父母提口这门亲事……还有翠翠,大哥的死是我间接造成的,我若与她成亲,便是对我大哥不住(原先说好是公平竞争,现在,他去了,我却把我俩共同的心爱女人得了去,我会永远活在深深的自责中……)所以我一定有多远走多远!永远不会再回来了……(但我会永生不娶,以祭奠我那死去的爱情和那坟墓中的心灵。我爱翠翠,这不会变,可悲的是,我俩今生有缘无分。)。
2、应该要回来的,就算他大哥也会理解和支持的,摊送对她是真爱的,就应该给她以幸福,而不是让她就在渡口等待一生。以如果不回来,他自已恐怕也只有生活在对大哥的死的自责中,这也是他死去大哥不愿看到的吧。其实他就应该勇敢一点,放下心中的内疚,坦然接受爱。会的,真正的感情不管经历多少,无论是时间的长短还是世俗的反对都不会停止。两人之间的感情会因来之不易而更加珍惜。如果我是作家我会让他回来的,不过是在老的时候,相聚没有太多的言语,只把对方看成是上天赐予的礼物,手挽手一起坐在渡口看夕阳,生命的尽头有你相伴,此生无憾。
3、如果是我,我会带着翠翠一起远走他乡,不去理会世人的眼光我相信大哥看到翠翠和我在一起是那么幸福,他也应该可以瞑目了。而到了这个时候,我也可以真正的宽恕我自己。
三、回顾总结。
一个模模糊糊的爱情故事决定了一个模模糊糊的结局,翠翠模模糊糊的喜欢上了二老但又在模模糊糊中等待。“这个人也许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回来”是沈从文给一个孤单的小女孩的一个希望。不论傩送回来还是不回来,翠翠只选择了一种生活那就是等待。我们还是一起来欣赏一下黄磊的哪一首《等等等等》。
这原是没有时间流过的故事。
在那个与世隔绝的村子。
翠翠和她爷爷为人渡船过日。
十七年来一向如此。
有天这女孩碰上城里的男子。
两人交换了生命的约誓。
男子离去时依依不舍的凝视。
翠翠说等他一辈子。
等过第一个秋。
等过第二个秋。
等到黄叶滑落。
等等到哭了。
为何爱恋依旧。
她等着他的承诺。
等着他的回头。
等到了雁儿过。
等等到最后。
竟忘了有承诺。
一日复一日翠翠纯真的仰望。
看在爷爷的心里是断肠。
那年头户对门当荒。唐的思想。
让这女孩等到天荒。
那时光流水潺潺一去不复返。
让这辛酸无声流传。
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热门18篇)篇六
在这次期中考试中,高二语文成绩依然保持了在全区的领先优势。年级平均分63.71分,超出了区平均成绩(有的班级甚至超过了重点中学的平均分),从这个方面来看,我们三位语文老师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成绩是可喜的,但是从这次考试当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就这次考试谈谈我的看法和意见。
一、试卷难易比例失调。
1、这次语文试卷对于课本内容、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丝毫没有考查,也就是说客观题的比重下降,从而增大了试题的难度。而名句的考查却演变为10句选5句,分值没变化,考查内容过于简单,课本出现过的和已经接触过的就有9句,难免会导致送分数过当。
二、语文课上什么。
1、题几乎完全脱离教本,不由得让人产生一种想法,那就是教本的作用还有多大?虽然说课外源于课内,是课本的延伸。但是课本中的内容丝毫不做考查,学生上课还那么认真么?老师怎么组织课堂教学,学生该如何学这门课,作业还要不要完成,种。种问题告诉我,不涉及课内知识的考查未必是件好事。
2、组织学生复习迎考到底如何进行,既然不考查课内知识,我们的复习就有点不伦不类,既想放手让学生自己复习,又怕学生过分的“主观能动”;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又担心知识梳理无非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因此,我不得不想下面一个问题:
三、考试考什么?
作为一次大规模的全区统一测试,考试的目的和意义何在呢?是考查学生在一个阶段知识储备和运用的能力,还是考学生凭自己的主观臆断信马由缰胡乱答题的能力?是想通过这次考试给教师一点导向和启示,还是让教师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是在考教师还是在考学生……我有点茫然不知所措,致使我对考试的意义和目的无法领会。
四、对于“二期课改”的。一点理解。
1、以学生为主体。
“二期课改”仍然重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我的理解是,以学生为主体,无非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真正获得知识,学到能力,掌握方法。真正的意义还在于课堂教学的质量是否在根本上得到改善和提高。而不是片面强调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课堂学习,喜欢什么学什么,更不是一个观点的对与错无标准可言。
2、创新能力怎么培养。
凡事都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像一株树苗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一样,它有一个生长发育的过程。创新能力的培养又何尝不遵循这个规律呢?拿语文学习来说,一个学生如果连修辞手法都不能认知,你让他品味词句,甚至赏析诗词,怎么可能做到?所以我认为语文知识还是要强调基础,基础知识掌握好了,创新能力也相应会提高。
3、教师的主导作用。
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热门18篇)篇七
1、了解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了解《战争与和平》的内容和主旨。
2、通过文本分析,把握少女娜塔莎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3、通过娜塔莎形象分析,了解和掌握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4、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对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作用。
2、对作为圆形人物的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个性的理解。
一、文学常识:
1、作家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他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有人评价他是“从文艺复兴以来,惟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崇高的作家,是大师中的大师。
代表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和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2、作品简介:
《战争与和平》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它长达一百三十多万字,是列夫·托尔斯泰历经7年艰辛创作的鸿篇巨制,被列宁称为“了不起的巨著”。小说的主要情节就是围绕着保尔康斯基、别素霍夫、罗斯托夫、库拉金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的。小说的主人公是安德来·包尔康斯基、彼埃尔·别素霍夫和娜塔莎·罗斯托娃。
安德来和彼埃尔是探索型的青年贵族知识分子。安德来性格内向,意志坚强,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他后来投身军队和参与社会活动,在严酷的事实面前逐步认识到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和人民的力量。
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能力,更侧重于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后来主要在与人民的直接接触中精神上得到成长。
女主人公娜塔莎与两位主人公的关系使她成为小说中重要的连缀人物,而这一形象本身又是个性鲜明、生气勃勃的。小说充分展开了娜塔莎热烈而丰富的情感,她与人民和大自然的接近,她的民族气质,以及她在精神上的成长。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选文内容为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因贵族会之事而去拜托罗斯托夫伯爵,在伯爵家他被充满生命力的年轻小姐娜达莎深深地吸引了。但由于秃山老公爵强烈反对,只好互相约以一年的缓冲期,而后,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即出国去了。但是,年轻的娜达莎无法忍受寂寞,且经不起彼尔之妻爱伦的哥哥阿纳托尔的诱惑,而擅自约定私奔,因此,与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的婚约即告无效。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于多勃琪诺战役中身受重伤,娜达莎于伤兵中发现将死的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她向他谢罪并热诚看护他,但一切都是徒劳了,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仍然逃不过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小说的最后一卷,彼埃尔回到莫斯科。他把自己在战争中的历险经过讲给娜塔莎听。他们互相爱慕起来。18,他们结了婚,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
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热门18篇)篇八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课时安排2课时。
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9.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提示: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本教案以介绍沈从文和《边城》情节导入,抓住翠翠的心理活动,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情感,感受边城的人性美。教学中应以学生品读讨论为主,教师适当点拔。
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热门18篇)篇九
(课前播放黄磊的《等等等等》,投影一段话: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
一、导入。
讲到历史,我们很容易便会想到的是一些英雄豪杰的叱咤风云,是那些朝堂上的九五之尊,唐宗宋祖,拿破仑、华盛顿;或者便是那些某一方面的杰出人才,像杜甫、李时珍、牛顿、哥白尼等等。因为他们用自己的行为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但是在历史里沉默着的更大多数,却是一些什么也没有留下的,像我这样的普通人,这个群体在人群中最庞大,也最渺小。谁也不会关注到在中国最广大土地上耕种的每一个农民或者在硝烟里搏杀的每一个士兵。因为他们不是历史的关键,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他们往往消失的无影无踪。但是沈从文作为一个有着深切社会责任感和人文修养的文人,他关注着这沉默的大多数,于是在他的代表作《边城》的题记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如上)。在沈从文朴素的叙事中,展开了一副边城生活的画卷。
二、情节梳理。
(投影课题以及一句话: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长假前,请大家回去读读《边城》的全文,我不知道有多少同学认真去读了,但是我依然很真诚的相信在座的大家真正去读了,而且有所感受。
那么,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简单的把故事理一理,或者大家一起来理一理,讲不完整没关系,你一言我一句,我们先把这个故事拼接出来。
明确: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两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也是两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愿让她自己做主。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约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大老唱的,大老讲实情讲出后边去做生意,几天后他听说老大坐下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责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三、环境分析。
思考一:很明显“边城”除了是这部小说的题目,还是这段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不论大家对沈从文了解多少,或者对边城了解多少,小说中的这个地方给大家的印象是怎样的?换言之,边城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世外桃源,质朴天然)。
1、地理位置处在边缘,客观上与世隔绝。
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地理的偏远带来民风的单纯。
2、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生活习惯与方式。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划龙舟、捉鸭子等。
这就像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思考二:边城与生活在之中的人们有什么样的联系?
由于地理上的偏远,改朝换代,战争革命都影响不到他们,就像《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在一种单纯的生活环境下祖祖辈辈的延续着一种生活方式。因此也保持着近似原始的价值观——一种非功利的价值观。
文中描述了当事情与钱发生关系时,祖父的处理方式一定是互相推诿,仿佛钱是人人都不要的东西般,在这些争执里,谁要是最后占了钱的便宜,谁就是输家。文中也安排了几个推钱的场景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与屠夫的争执,还有一个定要留钱的摆渡客。祖父摆渡死不肯收钱,反而到处请人喝酒。买猪肉互相推钱。正因为爷爷的性格正符合茶峒人的道德观,所以为人们所推崇,提起渡船,无人不知那个豪爽老人,当然,可以说每个人都摆渡,所以知道她,但是,从文中人们对老人的熟悉和态度可以看出,人们对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买东西,“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一点敬意”。即便是文中最有钱的顺顺,也是一个不十分在意钱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镇里,有钱人家的儿子喜欢穷人家的姑娘,抛了门当户对的聘礼,要娶穷人家姑娘,也不是什么新闻。可见,边城,这样一个地方,是重义轻利的,不为商业气息所熏染变质。
沈从文极力想表现的是一个非功利的社会形态。最有说服力的,就是文中所说的寄食者——妓女。应该说,妓女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为了生活出卖着自己的肉体。在道学家的眼里,这绝对的是下流可耻的。但是在沈从文笔下的边城里“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时得先交钱,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情意胜过利益】妓女多靠四川商人维持生活,但恩情所结,则多在水手方面。感情好的,互相咬着嘴唇咬着颈脖发了誓,约好了“分手后各人皆不许胡闹”,四十天或五十天,在船上浮着的那一个,同留在岸上的这一个,便皆呆着打发这一堆日子,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定远远的一个人。【即便出卖肉体,也珍视自己的爱情】尤其是妇人感情真挚,痴到无可形容,男子过了约定时间不回来,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船拢了岸,一个人摇摇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边跑来。或日中有了疑心,则梦里必见男子在桅上向另一方面唱歌,却不理会自己。性格弱一点儿的,接着就在梦里投河吞鸦片烟,性格强一点儿的便手执菜刀,直向那水手奔去。【佛洛依德认为梦是潜意识的欲望,由于睡眠时检查作用松懈,趁机用伪装方式绕过抵抗,闯入意识而成梦。梦是淳朴民风的折射。】……短期的包定,长期的嫁娶,一时间的关门,这些关于一个女人身体上的交易,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在边城,即便是社会上最势利的东西的产物,小镇里最势利的角落,也因人的淳朴,也是如此的敷衍着势利,而尽力过着如此人性化的生活。文中处处点出边城的不功利,人人以反功利为荣,沈先生对此类场景津津乐道。夏志清著《中国现代小说史》和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置沈从文于中国现代文学大家地位,1987年西方文学界开始提名沈从文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如果说鲁迅笔下的阿q是国民劣根性的表现,它体现的是国人人性中难堪下作而又无奈的一面,那么边城则恰恰相反,它体现的几乎都是人性中善的一面。
思考三:沈从文为什么选择“边城”作为小说的背景?
读一篇小说,如果你喜欢,你就应该尽可能的去多了解与之有关的信息。这是一个思维延续的过程,当你走进幕后,你会发现许多在读小说时所体会不到的乐趣与风景。所以长假期间老师也推荐了几篇与《边城》相关联的文章希望大家看看。
作品绝对不是作家念一句咒语凭空而来的。小说往往带着作者的身影与愿望。沈从文在《从文自传》中《我所生长的地方》一文里有这样的描述“我想把我一篇作品里所简单描绘过的那个小城,介绍到这里来。这虽然只是一个轮廓,但那地方一切情景,却浮凸起来,仿佛可用手去摸触。……我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小城里,将近十五岁时方离开。出门两年半回过那小城一次以后,直到现在为止,那城门我还不曾再进去过。但那地方我是熟悉的。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当时间渐渐拉长,我们渐渐长大,我们都会发现过去的日子远比现在幸福,就如大家会觉得幼儿园的日子比现在愉快,老师也会感受到当学生的日子比当老师的时候开心。这种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充分的表现在沈从文的小说之中。沈从文是一个天真浪漫的作家。在这里,老师八卦一下。
沈从文1902年生于湖南凤凰县一个军人世家,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1920年在芷江一警察所当办事员后因初恋受骗而出走。他的婚姻相当的富有情趣。当时苏州一个名叫张吉友的富商,除了拥有万顷良田,热心于结交蔡元培这样的教育界名流、投资教育事业,还因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儿而尽人皆知。后来,这个大户人家的二女儿张允和嫁给了颇有建树的语言学家周有光,三女儿张兆和则嫁给了赫赫有名的大作家沈从文。
青年时代的沈从文就因写过一些新潮的白话小说而在文坛崭露头角,由于诗人徐志摩的介绍,他被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聘为教师。18岁的张兆和在中国公学曾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她聪明可爱,单纯任性。兆和身后有许多追求者,她把他们编成了“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二姐张允和取笑说沈从文大约只能排为“癞蛤蟆第十三号”。自卑木讷的沈从文不敢当面向张兆和表白爱情,他悄悄地给兆和写情书。
老师的情书一封封寄了出去,点点滴滴滋润着对方的心。女学生张兆和把它们一一作了编号,却始终保持着沉默。后来学校里起了风言风语,说沈从文因追求不到张兆和要自杀。张兆和情急之下,拿着沈从文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理论,那个校长就是胡适。
兆和把信拿给胡适看,说:老师老对我这样子。胡校长答:他非常顽固地爱你。兆和马上回他一句:我很顽固地不爱他。胡适说: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说说,做个媒。兆和连忙说:不要去讲,这个老师好像不应该这样。没有得到校长胡适的支持,张兆和只好听任沈老师继续对她进行的感情文字的狂轰滥炸。沈从文开始了他马拉松式的情书写作。就在张允和与周有光喜结良缘后不久,她的妹妹张兆和也在名作家沈从文的长时间进攻下举手投降,成为这个情书圣手的俘虏。
可见天真浪漫的沈从文眼里,爱与美是他不懈的追求。在他的许多文学作品里不断闪现着对童年生活环境的追忆,这可以看作是一种缅怀。他对湘西当年的风情,这种人人以情义为重,以不要钱为荣的风情,这便是沈先生所念念不忘的人土风人情。
另一方面,沈从文在《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中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的写作目的便在于表现一种人性的形式。就像大家上化学课、物理课做实验前一定会整理好试验台,洗清每一件容器一样。如果把沈从文写作边城看作是一次关于人性的实验,边城就是一个试验台,如果这个实验台上有杂质就可能影响到实验的结果。因此,要表现纯粹的人性,就需要边城这样一个无论外在还是内在都纯粹的环境。
边城是作家精神追求的一种境界,是一种诗意的栖居所在。我们与其说边城在中国版图上某一个地方,不如说边城是存在于作家心中的一块灵地,一方净土。这是作者生活的理想,是作者所设想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给志在写作者》中说:“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就连他死后归葬凤凰县的墓碑上也刻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批评家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边城〉与〈八骏图〉》)然而,他在《边城·题记》中说:“我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从而唤醒读者对“这个民族真正的爱憎与哀乐”的关注,“更希望的还是可以燃起行将下乡的学生一点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长河·题记》)。
在那样一个年代,“边城”是沈先生的一个梦,——也许就是那样一个边缘城市,在心灵的边缘,人生的边缘,爱憎的边缘,善恶的边缘……在那里,可以怀古,可以让他以及和他一样的人们将自己的心灵或者说是灵魂栖息其中,得以片刻的安宁。
四、问题思考。
1、你觉得故事中翠翠是什么样的?
2、“边城”真的是一个如此美好的地方吗?
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热门18篇)篇十
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在对比中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一、预习准备: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文章背景。
2、预习课文,大致疏通文意。
二、课堂教学:
1、学生简介背景:
教师掌握: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2、作者介绍: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3、生读课文,标注重点实词虚词。
4、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自己不懂的内容。
5、合作讨论。
班固是怎样用对照、映衬的手法塑造主人公形象的?
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照。
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
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
6、以班级为单位,交流补充。
四、布置作业:赏析《苏武传》中的'人物形象。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自幼聪敏”,“九岁能属文,诵诗赋”;成年后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为它编写续篇。据《史通·正义》记载,写过《史记》续篇的人就有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人,书名仍称《史记》。班固的父亲班彪(3—54)对这些续篇感到很不满意,遂“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为《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后,年仅二十几岁的班固,动手整理父亲的遗稿,决心继承父业,完成这部接续《史记》的巨作——《史记后传》。就在班固着手编撰《汉书》不久,永平五年(公元62年)有人向朝廷上书,告发班固“私改作国史”。皇帝下诏收捕,班固被关进了京兆监狱,家中的书籍也被查抄。其弟班超担心他受委屈而难以自明,便上书,在汉明帝面前申说班固著述之意,地方官也将其书稿送到朝廷。汉明帝了解情况后,很欣赏班固的才学,召他到校书部,任命他为兰台令史。兰台是汉朝收藏图书之处。兰台的令史共有六名,秩六百石,掌管和校定图书是其职责。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将军窦宪奉旨远征匈奴,班固被任为中护军随行,参预谋议。窦宪大败北单于,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命班固撰写了著名的燕然山铭文,刻石记功而还。班固与窦宪本有世交之谊,入窦宪幕府后,主持笔墨之事,关系更为亲密。永元四年,窦宪在政争中失败自杀,洛阳令对班固积有宿怨,借机罗织罪名,捕班固入狱。同年死于狱中。
班固还擅长作赋,撰有《两都赋》《汉书·苏武转》、《幽通赋》等。
班固个人成就:
1.开创了正史地理志的先例。
2.开创了政区地理志的体例。
3.开沿革地理之始。
4.记录了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料。
5.保存了宝贵的边疆地理资料。
《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汉书》包括帝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
《汉书》在吸取《史记》成果的基础上,纠偏补缺。如补立《惠帝纪》,补叙了当时有影响的制度和法令。又增王陵、吴芮、蒯通、伍被、贾山诸传,还将张骞事迹从《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抽出,加以扩充,设立专传。此外,于贾谊、晁错、韩安国等传中,增补了不少诏令奏疏。其中,如贾谊的《治安策》,晁错的《言兵事疏》和《募民徙塞疏》尤为著名。比较完整地引用诏书、奏议,成为《汉书》的重要特点。此外,边疆诸少数民族传的内容也相当丰富。
《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答苏武书李陵。
子卿足下:
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远讬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
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韦鞲毳幙,以御风雨。膻肉酪浆,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异方之乐,秖令人悲,增忉怛耳。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
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
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热门18篇)篇十一
1、把握对环境的铺陈,了解自然环境对小说主题的作用。
2、通过细读,品味翠翠的人格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小说的主旨,明确边城所要表现的的人性内核。
把握主旨和翠翠的人物形象。
理解边城的文化内涵。
1课时。
品读法、分析法。
(课前播放黄磊的《等等等等》,投影一段话: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
讲到历史,我们很容易便会想到的是一些英雄豪杰的叱咤风云,是那些朝堂上的九五之尊,唐宗宋祖,拿破仑、华盛顿;或者便是那些某一方面的杰出人才,像杜甫、李时珍、牛顿、哥白尼等等。因为他们用自己的行为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但是在历史里沉默着的更大多数,却是一些什么也没有留下的,像我这样的普通人,这个群体在人群中最庞大,也最渺小。谁也不会关注到在中国最广大土地上耕种的每一个农民或者在硝烟里搏杀的每一个士兵。因为他们不是历史的关键,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他们往往消失的无影无踪。但是沈从文作为一个有着深切社会责任感和人文修养的文人,他关注着这沉默的大多数,于是在他的代表作《边城》的题记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如上)。在沈从文朴素的叙事中,展开了一副边城生活的画卷。
(投影课题以及一句话: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长假前,请大家回去读读《边城》的全文,我不知道有多少同学认真去读了,但是我依然很真诚的相信在座的大家真正去读了,而且有所感受。
那么,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简单的把故事理一理,或者大家一起来理一理,讲不完整没关系,你一言我一句,我们先把这个故事拼接出来。
明确: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两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也是两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愿让她自己做主。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约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大老唱的,大老讲实情讲出后边去做生意,几天后他听说老大坐下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责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思考一:很明显“边城”除了是这部小说的题目,还是这段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不论大家对沈从文了解多少,或者对边城了解多少,小说中的这个地方给大家的印象是怎样的?换言之,边城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世外桃源,质朴天然)。
1、地理位置处在边缘,客观上与世隔绝。
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地理的偏远带来民风的单纯。
2、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生活习惯与方式。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划龙舟、捉鸭子等。
这就像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思考二:边城与生活在之中的人们有什么样的联系?
由于地理上的偏远,改朝换代,战争革命都影响不到他们,就像《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在一种单纯的生活环境下祖祖辈辈的延续着一种生活方式。因此也保持着近似原始的价值观——一种非功利的价值观。
文中描述了当事情与钱时,祖父的处理方式一定是互相推诿,仿佛钱是人人都不要的东西般,在这些争执里,谁要是最后占了钱的便宜,谁就是输家。文中也安排了几个推钱的场景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与屠夫的争执,还有一个定要留钱的摆渡客。祖父摆渡死不肯收钱,反而到处请人喝酒。买猪肉互相推钱。正因为爷爷的性格正符合茶峒人的道德观,所以为人们所推崇,提起渡船,无人不知那个豪爽老人,当然,可以说每个人都摆渡,所以知道她,但是,从文中人们对老人的熟悉和态度可以看出,人们对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买东西,“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一点敬意”。即便是文中最有钱的顺顺,也是一个不十分在意钱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镇里,有钱人家的儿子喜欢穷人家的姑娘,抛了门当户对的聘礼,要娶穷人家姑娘,也不是什么新闻。可见,边城,这样一个地方,是重义轻利的,不为商业气息所熏染变质。
沈从文极力想表现的是一个非功利的社会形态。最有说服力的,就是文中所说的寄食者——。应该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为了生活出卖着自己的肉体。在道学家的眼里,这绝对的是下流可耻的。但是在沈从文笔下的边城里“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时得先交钱,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情意胜过利益】多靠四川商人维持生活,但恩情所结,则多在水手方面。感情好的,互相咬着嘴唇咬着颈脖发了誓,约好了“分手后各人皆不许胡闹”,四十天或五十天,在船上浮着的那一个,同留在岸上的这一个,便皆呆着打发这一堆日子,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定远远的一个人。【即便出卖肉体,也珍视自己的爱情】尤其是妇人感情真挚,痴到无可形容,男子过了约定时间不回来,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船拢了岸,一个人摇摇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边跑来。或日中有了疑心,则梦里必见男子在桅上向另一方面唱歌,却不理会自己。性格弱一点儿的,接着就在梦里投河吞xx烟,性格强一点儿的便手执菜刀,直向那水手奔去。【佛洛依德认为梦是潜意识的欲望,由于睡眠时检查作用松懈,趁机用伪装方式绕过抵抗,闯入意识而成梦。梦是淳朴民风的折射。】……短期的包定,长期的嫁娶,一时间的关门,这些关于一个女人身体上的交易,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在边城,即便是社会上最势利的东西的产物,小镇里最势利的角落,也因人的淳朴,也是如此的敷衍着势利,而尽力过着如此人性化的生活。文中处处点出边城的不功利,人人以反功利为荣,沈先生对此类场景津津乐道。夏志清著《中国现代小说史》和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置沈从文于中国现代文学大家地位,1987年西方文学界开始提名沈从文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如果说鲁迅笔下的阿q是国民劣根性的表现,它体现的是国人人性中难堪下作而又无奈的一面,那么边城则恰恰相反,它体现的几乎都是人性中善的一面。
思考三:沈从文为什么选择“边城”作为小说的背景?
读一篇小说,如果你喜欢,你就应该尽可能的去多了解与之有关的信息。这是一个思维延续的过程,当你走进幕后,你会发现许多在读小说时所体会不到的乐趣与风景。所以长假期间老师也推荐了几篇与《边城》相关联的文章希望大家看看。
作品绝对不是作家念一句咒语凭空而来的。小说往往带着作者的身影与愿望。沈从文在《从文自传》中《我所生长的地方》一文里有这样的描述“我想把我一篇作品里所简单描绘过的那个小城,介绍到这里来。这虽然只是一个轮廓,但那地方一切情景,却浮凸起来,仿佛可用手去摸触。……我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小城里,将近十五岁时方离开。出门两年半回过那小城一次以后,直到现在为止,那城门我还不曾再进去过。但那地方我是熟悉的。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当时间渐渐拉长,我们渐渐长大,我们都会发现过去的日子远比现在幸福,就如大家会觉得幼儿园的日子比现在愉快,老师也会感受到当学生的日子比当老师的时候开心。这种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充分的表现在沈从文的小说之中。沈从文是一个天真浪漫的作家。在这里,老师八卦一下。
沈从文1902年生于湖南凤凰县一个军人世家,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1920年在芷江一警察所当办事员后因初恋受骗而出走。他的婚姻相当的富有情趣。当时苏州一个名叫张吉友的富商,除了拥有万顷良田,热心于结交蔡元培这样的教育界名流、投资教育事业,还因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儿而尽人皆知。后来,这个大户人家的二女儿张允和嫁给了颇有建树的语言学家周有光,三女儿张兆和则嫁给了赫赫有名的大作家沈从文。
青年时代的沈从文就因写过一些新潮的白话小说而在文坛崭露头角,由于诗人徐志摩的介绍,他被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聘为教师。18岁的张兆和在中国公学曾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她聪明可爱,单纯任性。兆和身后有许多追求者,她把他们编成了“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二姐张允和取笑说沈从文大约只能排为“癞蛤蟆第十三号”。自卑木讷的沈从文不敢当面向张兆和表白爱情,他悄悄地给兆和写情书。
老师的情书一封封寄了出去,点点滴滴滋润着对方的心。女学生张兆和把它们一一作了编号,却始终保持着沉默。后来学校里起了风言风语,说沈从文因追求不到张兆和要自杀。张兆和情急之下,拿着沈从文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理论,那个校长就是胡适。
兆和把信拿给胡适看,说:老师老对我这样子。胡校长答:他非常顽固地爱你。兆和马上回他一句:我很顽固地不爱他。胡适说: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说说,做个媒。兆和连忙说:不要去讲,这个老师好像不应该这样。没有得到校长胡适的支持,张兆和只好听任沈老师继续对她进行的感情文字的狂轰滥炸。沈从文开始了他马拉松式的情书写作。就在张允和与周有光喜结良缘后不久,她的妹妹张兆和也在名作家沈从文的长时间进攻下举手投降,成为这个情书圣手的俘虏。
可见天真浪漫的沈从文眼里,爱与美是他不懈的追求。在他的许多文学作品里不断闪现着对童年生活环境的追忆,这可以看作是一种缅怀。他对湘西当年的风情,这种人人以情义为重,以不要钱为荣的风情,这便是沈先生所念念不忘的人土风人情。
另一方面,沈从文在《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中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的写作目的便在于表现一种人性的形式。就像大家上化学课、物理课做实验前一定会整理好试验台,洗清每一件容器一样。如果把沈从文写作边城看作是一次关于人性的实验,边城就是一个试验台,如果这个实验台上有杂质就可能影响到实验的结果。因此,要表现纯粹的人性,就需要边城这样一个无论外在还是内在都纯粹的环境。
边城是作家精神追求的一种境界,是一种诗意的栖居所在。我们与其说边城在中国版图上某一个地方,不如说边城是存在于作家心中的一块灵地,一方净土。这是作者生活的理想,是作者所设想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给志在写作者》中说:“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就连他死后归葬凤凰县的墓碑上也刻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批评家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边城〉与〈八骏图〉》)然而,他在《边城·题记》中说:“我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从而唤醒读者对“这个民族真正的爱憎与哀乐”的关注,“更希望的还是可以燃起行将下乡的学生一点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长河·题记》)。
在那样一个年代,“边城”是沈先生的一个梦,——也许就是那样一个边缘城市,在心灵的边缘,人生的边缘,爱憎的边缘,善恶的边缘……在那里,可以怀古,可以让他以及和他一样的人们将自己的心灵或者说是灵魂栖息其中,得以片刻的安宁。
1、你觉得故事中翠翠是什么样的?
2、“边城”真的是一个如此美好的地方吗?
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热门18篇)篇十二
卡尔·萨根(carlsagan,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利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接》《宇宙》《布鲁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
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热门18篇)篇十三
1.激发学生愿意写字的兴趣。
2.熟读句子,用听读识字的方法认读7个生字;初步知道什么是笔画、笔顺。
3.学法和习惯:学习用指读的方法听读识字。
读词语,认读7个生字。
初步了解关于笔画的知识。
1.观察书中图画:谁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老师在上语文课,小学生在听讲。)。
小朋友们在怎样听讲?(认真、专心等,启发学生说出不同词语,同时进行说完整话的训练。)。
2.想知道他们在学什么吗?丁丁也在那上课呢,瞧,他告诉你们他们在学什么了。出示书上的六个词语。
1.谁能帮丁丁告诉大家他们在学什么?谁愿意带着大家读?
2.原来,他们在学写字、学笔画、学笔顺呢!
(1)板书汉字的5个基本笔画,说出名称。(横、竖、点、撇、捺)。
(2)老师书写,学生跟着书空。
(3)小结:汉字就是由笔画按一定顺序组成的,写字时要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写,别忘了哟!”
3.丁丁当小老师教会了你们笔画和笔顺,谁还想当小老师教大家读读这些?指名带读,学生跟读。
4.你们学得真认真,能自己读了吗?打开书第8页,自己指读,看看谁的指读姿势最美。(学生自读)。
5.同桌互相读:
(1)互相检查指读姿势;
(2)有不认识的字互相帮助。
(培养合作意识和指读习惯,渗透另一种识字方法——向别人请教。)。
6.全班齐读。你们真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就读的这样好,说明你们都能像丁丁和图中小朋友那样认真学习。
7.摘词游戏:学生上黑板摘一个自己认识或喜欢的词,大声的读出来并带着大家读一遍,然后邀请小朋友做游戏。
8.游戏:
(1)对对碰:小朋友把字卡边读边摆,然后其中一个人说出一个字,另一个小朋友找到这个字,两个同样的字组成一对。
(2)找朋友:在黑板上竖着摆好:“用、写、”两个字,让学生从剩下的生字中给他们找朋友,即组成词语。
小朋友们,我们马上就要学写字了,老师希望每一名同学都能把字写的特别漂亮,希望你们每上一节课都能有收获。
开火车读生字:
笔皮本写字用心。
附:板书设计。
学写字。
铅笔橡皮田格本。
写字用心很认真。
笔皮本写字用心。
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热门18篇)篇十四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2.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学生活动设计。
1.阅读分析全文结构。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浩瀚的宇宙无边无际,自古以来人们对宇宙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自从科学产生以来,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迫切地想了解宇宙的奥秘。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卡尔·萨根(carlsagan,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结》《宇宙》《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
2.解说词的文体特点。
课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
(2)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如课文中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
(3)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课文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
3.文章结构解读。
题记:用名人名言提示主旨.
一、解说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以及宇宙的广阔。(1-6段)。
二、解说星系的组成。(7-11段)。
4.本文的说明顺序。
解说词具有一定的视觉性,随着摄影镜头由大尺度空间到小尺度空间,缓缓推进。就我们的阅读来说,课文已经脱离了电视视觉画面(还能感觉到电视画面对文字的影响,如“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等介绍性词语),独立成篇,从说明顺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间顺序:
宇宙吟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阳系行星。
这样的说明顺序,好处在于:
(1)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2)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5.本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重点。
说明对象:这篇文章说明的对象是宇宙,目的是想读者(或观众)介绍有关宇宙的知识。
说明重点:。
1.说明宇宙的辽阔无垠的性质,例如地球到太阳之间,地球到已知的宇宙中心的距离,星系之内和星系与星系之间的距离。
3.第三个重点是推测。在说明宇宙之大的时候,在说明行星系组成的时候,两次推测生命或高级动物的存在。
四、文本解读。
理解下列语句。
1.从宏观来看,人类所关心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
人类对宇宙来说,是渺小甚至微不足道的。
2.这些探索活动提醒我们: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本能的,是人类拥有智慧而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人类拥有未来的希望。
3.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像。想像经常能够把我们带领到崭新的境界,没有想像,我们就到处碰壁。怀疑可以使我们摆脱幻想,还可以检验我们的推测。
人类探索宇宙所需要的勇气和素质。
4.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惟一典型的地方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
宇宙大部分是虚空(当然不是绝对的真空),所以人类能生活在一个固体的星球上,是非常幸运的。
5.宇宙汪洋茫无际涯,范围之大,难以想像,而这个星球仅是其中之一,完全淹没于宇宙汪洋之中,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
宇宙广阔无垠,地球只是其中的沧海一粟,人类更是渺小。人类对宇宙的存在也许毫无意义。
6.我们这个世界人才济济,人们勤学好问。我们的时代以知识为荣,我们是很幸运的。人类是宇宙的产物,现在暂时居住在叫做“地球”的星球上。
虽然人类是渺小的,但人类也是伟大的。人类以知识、智慧和勇气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五、深入探究。
1.【提问】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议论与抒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补充了许多相关知识,但是更突出的,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如开始的三段文字和结尾的两段文字,强烈的议论和抒情色彩,融说理和抒情为一体,而且和说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传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语段中的议论和抒情也是随处可见的,如“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等。
【明确】当然,按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历程来介绍,也未尝不可。课文的介绍顺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规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这样介绍便于知识的梳理;其二,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由摄影的角度来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体,表述上容易混乱,视觉画面也不好协调。
3.【提问】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4.【提问】作者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窗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进发出宇宙般的伟大。
5.【提问】课文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是否干扰了对宇宙的说明?
【明确】作为电视片的解说词,不仅要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还要表达人类对宇宙的主观认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这样才能感染观众,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兴趣。所以,议论和抒情不仅没有干扰介绍,反而使介绍更具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
六、总结。
全文通过对众多宇宙画面的说明,向我们展示了宇宙空间的奥秘及天体的物理特征和遨游太空的收获,引发世人对宇宙探索的兴趣,激发献身宇宙科学、造福人类的勇气和斗志。
七、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热门18篇)篇十五
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
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
3.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要认真思考,听出这个故事渲染的是怎样一种情境,并希望大家把故事的中心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记录下来。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瞒珊,跃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他疾病缠身,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写下了一首“七律之冠”:
(师深情地朗读)。
风急天高猿啸哀,绪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通过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来指导诵读、背诵。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
律诗,从格律上说,只要求颔联、颈联对仗。经过仔细玩味,该诗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因此,同学们在诵读或背诵时应注意体会这一点。
三、诗文赏析:
1、译诗。
风猛天高猿叫声悲哀,岛清沙白鸟飞翔徘徊。
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来。
万里漂泊悲伤居他乡,年老多病一人登高台。
国衰国破可恨白发增。穷困潦倒浊酒也停买。
2、首联和颔联写了几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答:风、天、猿、渚、沙、鸟、落木(指纷纷飘落的干枯的树叶)和长江。
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
3、我们把这些寄寓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接下来我们看看诗人是如何把自己的“悲愁”情感通过秋景体现出来的。来吧,点击字体就有分析!
答: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回鸟,这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到处盘旋,形单影只。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
4、诗人的“悲”除了体现在首联、颔联描写的秋景上之外,还体现在哪里?
答:还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长年漂泊他乡,壮志难酬,处境艰难。“万里”写出流浪之远,“常”写出流浪时间之长。
补充:安史之乱时,李白从48岁开始流浪,一直到58岁去世,11年来安无定所。
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年老了又身缠重病。诗人孤身一人去登台,倍感凄凉。
补充:诗人这个时候已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一只手不能动弹,处境堪忧。
5、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
答:“艰难”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补充: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6、“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是怎么体现诗人内心愁苦的?
答: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7、总结:
这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真是怎一个“悲”字了得啊!
四、检测:
1、古人诗歌中写到“高猿长啸”,大都抒发文人的悲伤,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答:这是一只展翅高飞、壮志凌云的鸟(鹰击长空);而杜甫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3、请同学以尾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如:尾联艰难对潦倒,形容词相对,苦恨对新停,偏正式动词相对,繁对浊,又是单音节形容词相对,霜鬓对酒杯,偏正式名词相对。可见,尾联也对仗工整。加之颔联、颈联本身要求对仗,所以,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这也是该诗被誉为“七律之冠”的原因之一。
4、填空: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热门18篇)篇十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2、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请看视频《大国崛起》,并同步认真听同步解说文字,感受这段文字的特点:
征服是从被征服开始的。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1世纪的两千多年中,伊比利亚半岛上战火连绵不断,这块土地曾先后被罗马人、日耳曼人和摩尔人征服。正如一个个奋不顾身的斗牛士,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一刻也没有停止同入侵者的抗争,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那种仿佛根植于基因中的追求刺激、喜欢冒险的豪情。
漫长的两千多年,眼泪、创痛和牺牲终于换来了宝贵的自由。
公元1143年,一个独立的君主制国家葡萄牙,在光复领土的战争中应运而生,并且得到了罗马教皇的承认,这是欧洲大陆上出现的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
同学们,请你们分析这段文字应该是属于什么体裁?总体上看,是说明性文字,但是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说明文,因为我们还会强烈地感受到其中有强烈而浓郁地抒情。其实这是中央电视台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第一集“海洋时代”的解说词片段,那么解说词有什么特点,我们能否也写出一篇漂亮的解说词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宇宙的边疆》一文来了解解说词吧!
三、快速浏览全文,并思考下列问题(多媒体显示)。
1、本文的解说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请写出顺序流程图。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2、解说词开篇三段和结尾两段有什么特点?
3、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
四、具体分析:
1、从说明顺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间顺序:
宇宙--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阳系--行星(地球)。
这样的说明顺序,好处在于:
(1)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2)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厂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明确:当然,按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历程来介绍,也未尝不可。课文的介绍顺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规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这样介绍便于知识的`梳理;其二,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由摄影的角度来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体,表述上容易混乱,视觉画面也不好协调。
总结:解说词特点1:具有一定的视觉性,随着摄影镜头由大尺度空间到小尺度空间。
拓展:文中增加了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还将宇宙比做大海,有什么作用?
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
所以解说词特点2:还肩负着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
但是解说词又不能随意的拓展,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
所以解说词特点3:有明确的主体和说明重点。
2、很明显,这几段文字有强烈的议论和抒情色彩,融说理和抒情为一体,而且与说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其实语段中的议论和抒情也是随处可见的。
总结:解说词特点4:
解说词是对展览、实物、影视、图片、名胜古迹和历史文物进行解释说明的一种文体。它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叙,词语的渲染,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意义,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所以,解说词注重文艺性。是说明和描写的结合,具有文学的一些特点,好的解说词是一支感人的歌,一首动人的诗。
3、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4、作者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
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窗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进发出宇宙般的伟大。
这其实也传达了某些人文精神,具有人文内涵!
如此看来,这是一篇优秀的解说词,(在此插入作者简介:卡尔萨根(carlsagan,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结》《宇宙》《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正基于此,才有这样优秀的解说词面世。所以要写好一篇优秀的解说词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我们还是可以试着写写,来感受一下!
课外拓展阅读:
宇宙诞生之争(蒂姆雷德福)。
当今世界上两位研究宇宙的大师在时间的开始与延续问题上相持不下。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们正在阅读两篇论文,这两篇论文在为什么宇宙可能永远没有终点的问题上各执一词。
一方是坐在轮椅上的宇宙学家斯蒂芬霍金(他可能是仍然在世的最著名的科学家)及其剑桥大学的同事尼尔图罗克,他们在将由《物理快报》发表的论文中提出的论点是最初万万万亿分之一秒时间里发生的一切可能决定了宇宙永恒不灭的本质。
另一方是俄罗斯物理学家安德烈林德(他是膨胀理论的泰斗之一,试图解释在最初的一刹那时间里发生的事情),他在已发表的论文中说,霍金和图罗克理解错了,因为类似于我们所处的这个砰然一声就诞生的宇宙时时刻刻都在出现,因此试图找到时间的开始或终止是毫无意义的。
天文学家们一再提出的假设认为,我们的宇宙密度还不足以使其自身的扩张停下来。再过数十亿年之后,所有星系都将会衰颓,但是尚有余烬的星系残骸还将永恒飘荡,彼此间的距离越来越远。霍金在其最新写就的论文中检验了爱因斯坦的某些思想,并利用纯理论得出同样的结论:我们宇宙的未来是由其诞生时的条件决定的。
天文学家马丁里斯教授最近说:“他们声称以某种比其他关于这些问题的设想更自然的方式建立了低密度宇宙理论的模型。这是一个变异理论,利用了霍金早些时候提出的某些思想。”他还说,林德认为霍金和图罗克的理论模型没有给出正确的宇宙密度。“他们的理论已受到天文学泰斗林德的抨击”。
这两种论点都以名为宇宙膨胀的瞬间为论据。在宇宙膨胀的瞬间,宇宙砰地一声从无到有诞生了,并以比光速快得多的速度自我膨胀。这种膨胀是一种反引力。但是这种论点认为,由于引力是负能量,所以这种反引力肯定代表正能量。爱因斯坦的理论认为,物质只不过是冻结的能量,因此,所有恒星及星系在这种膨胀瞬间都因为其固有的能量而出现塌缩。
宇宙膨胀问题已经让天文学家们着迷了17年之久。它会形成一个在扩张和崩溃之间实现临界平衡的宇宙吗?或者会形成一个具有“负曲线”和无限未来的宇宙吗?马丁里斯教授说:“这正是林德以及霍金和图罗克试图要弄明白的问题。他们都在想方设法得出不同的膨胀结果,使我们能够推导出最终统一的但是拥有负曲线的宇宙。霍金一图罗克论文中的新东西将证明,你也能够更自然地做到这一点。”
霍金提出的新论点,意味着哲学家现在不得不考虑时间有始无终的问题。这可能是更令人头痛的问题。
马丁里斯教授说:“林德对他所称的永恒膨胀笃信不疑。一旦某个宇宙运转起来、它就会持续膨胀,并不断滋生新的大爆炸。林德提出的反对意见之一是,他认为霍金所说的起源大爆炸根本就不存在。如果发生一次大爆炸,那么就会引发无数次大爆炸。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霍金所关心的初始条件就会消失在比我们所能料想到的更深的宇宙史迷雾中。”
(选自《大家知识随笔》,李绍明译,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热门18篇)篇十七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
3、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一、谜语导入:
1、猜谜语: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小树见它招手。(风)。
2、板书课题:风娃娃长大了,它想出门为人们做好事了,它还想和聪明的孩子交朋友,大家想和它交朋友吗?快去读一读吧!
二、初读课文。
1、自由小声读课文,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在小组内交流。
2、感知内容:风娃娃做了哪些好事?读一读。它又做了哪些坏事呢?读一读。
3、指导识字:
1)出示要求会认的字,让学生自主识字。
2)有不会认的字,向同学请教,同学之间介绍自己认字的方法。
3)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在文中圈出黑板上的生字,并反复读带生字的句子。
4)老师逐一出示生字,学生比赛读带生字的句子,看谁读得准确、通顺。
5)开火车认读生字,注意提醒读准字音。提示:"责、踪"是平舌音;"抽、示、筝、伤"是翘舌音。"筝"在"风筝"一词中读轻声。
4、接力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得流利。
三、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吸、极、表"三个字。
"吸、极"二字都是左窄右宽的字。要重点指导右边"及"字的写法。笔顺:及。第一笔"撇"和最后一笔"捺",要舒展而对称。第二笔"横折折撇"不容易写好,要作示范。
"表"上下结构,上短下长。下面不要写成"衣"。
一、导入:
二、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说一说:文中的风娃娃是个怎样的娃娃?你猜对了吗?通读全文,想想风娃娃做了哪几件事情。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1)吹大风车(2)吹帆船(3)吹风筝(4)吹衣服、吹小树。
2、小组合作找出能说明风娃娃做好事和好心办坏事的段落及重点词句,读一读,
3、提问设疑,小组研读。
(1)风娃娃为什么想到帮人们做事?
(2)风娃娃为什么好心办了坏事?
(3)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问题,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
4、分块研读,反馈交流。
(1)研读"做好事"板块。
(2)风娃娃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5、研读"做坏事"板块。
(1)风娃娃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2)风娃娃听了人们的责怪,是怎样想的?读一读这句话。
(3)读读学习伙伴的话,说说你想对风娃娃说什么。
三、实践活动:
说说风还有哪些好处和坏处。
酸的和甜的。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非常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狐狸用"精神胜利法"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子。如果不是小猴子敢尝试,他们都将错过一顿美餐。它告诉我们做事要亲自尝试,不能光听别人的话。
二、学生分析:
学生的学习起点并不为零,他们的智慧口袋里装满了东西。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独特感受。
三、设计思路:
1、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乐学,积极投入其中。
2、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在朗读指导、以读为本中,让学生感悟道理,积累语言。
四、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酸"等九个字,会认会写"狐"等八个字,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游戏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通过自读、挑战读、评价读等方法,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表演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读书,从而悟出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五、学习重点分析: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和有感情。
2、识字。
六、学习难点分析:读中感悟,明白道理。
七、课前准备:课件、头饰猴子图、狐狸图、写字卡。
八、学习过程:
(一)看图识字,激趣导入。
1、看图识字:(课件出示葡萄图,认读"葡萄")你觉得葡萄成熟了吗?成熟的葡萄把小狐狸吸引过来了。(出示狐狸图,认读"狐狸。")。
2、激趣导课:可是狐狸却说葡萄是酸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让我们学习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
3、板书课题:17酸的和甜的指名读题,认识"酸",强调平舌音。
(通过看图,既激发兴趣,又进行分散识字,由此质疑导入新课,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
(二)初读感知,自主、合作、游戏中识字。
1、激趣引读,感知课文:大家想不想读读这个故事呢?请自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下面的树叶。自己读书吧!
2、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自练带拼音的生字:这个有趣的故事发生在葡萄园里。葡萄园里有许多可爱的字宝宝正想和大家交朋友呢!看,它们出来了,你会读吗?(学生先自己练,然后读给你的同位听。)。
4、合作识字,交流方法:你认为哪个字难记啊?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个字?
5、共同练读不带拼音的字:生字宝宝把帽子摘下来了,你还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指名读与齐读相结合。)。
6、游戏识词:还有调皮的词娃娃躲在了葡萄里面,和大家捉迷藏呢!让我们一起把它叫出来吧!
7、指读课文,了解学情,集体正音。
(通过循序渐进的识字过程,学生在自主、合作、游戏中识字,能力有所提高。这种愉悦的识字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三)指导朗读,读中悟情。
1、播放录音,边读边想: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2、看图读文,学习第一自然段:
a指导看图:狐狸在干什么呢?
b指导有感情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小狐狸非常想吃狐狸的感情来。(指名读,挑战读。)。
3、学习第2、3自然段:
a引语:小松鼠和小兔子是怎么想的呢?b指名读二三自然段。
c总结引读:他们都相信了狐狸的话。这时来了一只小猴子。它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对小松鼠和小兔子说的呢?请自由读4-7自然段。
1、在自读、合作读中学习4-7自然段。
a生自由练读。
b四人小组合作练读。
c请两个小组汇报表演读。在评价中指导读出感情。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迫不及待"和"大口大口"。
2、齐读感悟,学习第八自然段。
a引语:小松鼠和小兔子有些不明白,它们不明白什么呀?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b小朋友你们明白吗?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
3、总结全文,揭示文意:通过这个学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自读、表演读、评价读、挑战读、合作读的过程中明白道理,积累语言。教师的引导让他们在读中再上新高。)。
(四)情趣引入,指导书写:
1、学了这个故事,你一定想给狐狸说些什么,让我们给狐狸写几句话吧。首先,让我们先学写狐狸的名字。
2、投影出示,指导观察。
3、教师范写,学生练写,注意评价。
(五)课外扩展:
课后,你除了给小狐狸写几句话外,你还想干些什么呢?(这种开放型作业的设计,让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机会。他们将带着自己独特的体验走出课堂,走向宽阔的训练场。)。
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热门18篇)篇十八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引导学生掌握探究名著的方法;。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问题探究梳理情节,使学生对“悲剧”这一戏剧的主要体裁有一定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问题反推法把握情节与矛盾冲突;讨论、总结品读人物与鉴赏语言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悲剧实质,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不可避免性与矛盾冲突的不可调和性。
2、难点:《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教学方法:
1、以学生活动为主,课堂上教师以提问者的身份出现,以问题引入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带动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展开讨论,学生总结,教师点拨。
2、以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分析人物性格。
3、用朗读点评法深入鉴赏分析戏剧语言。
4、四个组进行回答评比,回答组加分,辩论加分。评答手。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师课前准备。
1、准备问题卡片和ppt课件。
2、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做成小卡片用便利贴粘在书上,卡片内容为以下四项:
a、莎士比亚简介及其主要作品。
b、《哈姆莱特》内容简介。
c、本课生字、生词。
d、悲剧的定义。
3、布置学生通读全剧和本课,在课文中划出感受深刻的句段,并在旁边作简要评注。
学生课前准备。
1、课外找资料通读《哈姆莱特》全剧剧本。
2、搜集资料完成小卡片内容整理粘贴在书上。
3、朗读课文节选部分,划出感受深刻的句段并在书上做评注。
教师课中活动。
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2、导入。
3、分发问题卡片。
4、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剧情,理解悲剧的实质之一。
问题一:哈姆莱特最后是怎样死的?请为哈姆莱特寻找杀人凶手?
问题二:节选部分还有没有杀害哈姆莱特的阴谋?有没有成功?举例。
问题三:如果比剑杀害哈姆莱特也没有成功,克劳迪斯会怎么办?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问题四:哈姆莱特之死的悲剧有没有不发生的可能性?
师生互动总结:悲剧的实质之一,即,主人公悲惨结局的不可避免。
学生课中活动。
1、学生互查资料卡片及课文句段评注情况,做简要汇报和评比。
2、选择问题卡片上的问题,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全部或者部分问题,推选代表准备发言。
3、推选代表回答自己小组讨论的问题,并评价是否同意别人的观点,说明理由。
教师课中活动。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矛盾的双方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以帮助理解悲剧的实质。
问题一:新王克劳迪斯为什么一定要让哈姆莱特死?
问题二:新王克劳迪斯采用了哪些手段让哈姆莱特死?为什么要这样做?
学生课中活动。
1、思考提出的问题,自由组合进行讨论。
2、选代表回答或自主回答。
师生互动总结:
总结一:从新王克劳迪斯的角度看冲突——悲剧就意味着冲突,冲突就意味着矛盾无法调和甚至是制造死亡。
总结二:从哈姆莱特的角度看冲突——不断的应对冲突不让死亡的悲剧发生,而悲剧最终发生。
总结三:悲剧的实质之二:矛盾冲突的不可调和甚至是制造死亡。
教师课中活动。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品读戏剧人物性格。由于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思想观念、阅读心理的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的评价往往是不相同的。展示恩格斯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问题:你眼中的哈姆莱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不能从课文里找到例证来说明?可畅所欲言。(提示:从——何处——可见,哈姆莱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课中活动。
学生思考,自由讨论后各抒己见,并对别人的观点进行点评。
师生互动总结:品读人物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
教师课中活动。
1、指名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预习时划出的感受深刻的句段。
2、点名让其他同学对其朗读进行点评。
3、让学生评析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特点。
学生课中活动。
1、朗读自己划线的句子,并读出写的评注。
2、评价同学的朗读,说明理由。
3、齐读指定的句段,鉴赏评析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特点。
师生互动总结:鉴赏戏剧语言应立足于什么?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题、小练笔、四周时间读完《罗密欧与朱丽叶》。
教师课后活动。
1、整理学生的问题回馈卡片。
2、针对本课教学中的兴奋点和不尽人意点做教学笔记。
学生课后活动。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思考问题:哈姆莱特既知杀父凶手是谁,为什么不去做复仇这件事?围绕这一问题探讨《哈姆莱特》的写作意图和艺术价值,写出400字的剧评。
3、四周时间读完《罗密欧与朱丽叶》。
学生问题反馈: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负责收集整理本课学习中还存在的问题和见解。写在小卡片上交给课代表统一上交,留在下节课讨论解决。评问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