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工作之一,它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效果。以下是一份五年级教案的详细内容,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些有用的教学经验。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全册(汇总20篇)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
2、初读课文,理清课的顺序,知道鲁本的秘密是什么。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一、谈话导入。
1、很多同学都知道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这一天,许多国家的人们都会以各种方式向自己的母亲表示祝福和感谢。相信你们也不例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鲁本的秘密》,就讲述了一个与你们同龄的小男孩与母亲之间的动人故事。
2、板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质疑)。
二、整体感知,理清顺序。
1、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
(2)在各自然段写上序号。
(3)思考:鲁本的秘密是什么?
2、汇报:鲁本的秘密是什么?(秘密赚钱为妈妈买胸针)。
三、自主合作,感悟情感。
(一)赏读“心愿实现”部分。
1、你觉得课文中最温馨的是哪部分?
2、学生看插图,听老师朗读,想象这温馨的一幕,分享鲁本的快乐。
3、齐读体验鲁本实现心愿的快乐与幸福。
过渡:
为了这一天,为了向日夜操劳的母亲表达自己的爱,鲁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秘密赚钱”部分,体会鲁本为实现心愿所付出的艰辛。
2、从故事中受到关爱他人,疼爱父母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一些赞美母爱的格言。
教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鲁本的秘密是什么?
(过渡):鲁本为了实现自己的心愿,为了向妈妈表达自己的爱,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秘密赚钱”这部分,看看他是怎样实现这美好的心愿的。
(二)细读“秘密赚钱”部分。
以小组合作学习。
(1)在文中勾画出能体现鲁本捡麻袋艰辛的句子。
(2)有感情地读一读。
(3)老师相机出示重点句,指导朗读。
(4)分角色朗读“鲁本卖最后四个麻袋”情节(感悟鲁本捡麻袋的艰辛和对妈妈的深切的爱,为实现心愿的迫切心情)。
(三)展延伸,体验情感。
2、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都在哪一天吗?你为爸爸、妈妈做过什么?今后打算怎么做?
3、展示收集到的赞美母爱的格言。
(四)结束语。
高尔基说过,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当我们渐渐懂事,我们应学会感恩,学会关爱。让我们齐背孟郊的《游子吟》,再来回味母亲给予我们的无私而伟大的爱。
板书:
27鲁本的秘密。
心愿的萌生——秘密赚钱——心愿实现。
鲁本妈妈。
100条麻袋。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全册(汇总20篇)篇二
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科学课程。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因此我在平时的生活中必须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充电,使学习跟上发展的步伐。通过不断的学习,广泛地收集资料,认真的备课,努力上好每一堂课。
一、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在课堂上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首先要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在学习过程中就会觉得有很大的难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不能挫伤他们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的提出问题,朝着我们的课堂目标一步一步的逼近,直至完成我们所需要探究的课题。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总之,科学课是一门全新的综合性学科,理想的科学课堂应该是怎样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科学课没有绝对的模式可套用,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教材的不同,去精心设计。要想顺利地推进这门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就不能仅仅把学习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要全面地把科学课理解为一种特殊的探究自然的活动,这也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素养的过程。我通过反思认识到自己有太多的不足,太多需要改正和改进的地方。作为科学教师,我需要不断去探索、去尝试、去体验,并且不断反思、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把科学探究落到实处,让科学课课堂成为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大舞台。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全册(汇总20篇)篇三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体会这首诗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诗中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教学设想这首诗写于19。当时,“五四”运动____已过,正值北洋军阀混战时期。诗人从日本回到祖国,强烈不满黑暗现实,但并未绝望,仍然执着追求光明和理想。这是创作这首诗的社会现实和诗人思想感情的基础,也是诗篇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第二、三段,教师并作扼要补充,为学生提供深入体会诗篇的前提条件。联想和想象,特别是想象,是诗歌创作重要的表达手段,也是这首诗突出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把理解联想和想象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把体会想象描写的表现力量,统一于分析诗篇的过程当中。这是一首现代格律诗,双数行隔行押韵,每节换韵,节奏感较强,适于朗读。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这首诗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比喻联想描写灯星的表现力量;驰骋想象描写天街的表现力量。
教学过程:
1.由开学学的《繁星》引出即将教学的新诗《天上的街市》(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让同学们谈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情况,教师做适当补充;请学生看注释,理解诗句,提出不理解的词句,教师答疑。
3.请学生简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情况。这首诗写于1921年10月24日。这时“五四”运动____已经过去,北洋军阀连年混战,中国社会一片黑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郭沫若在“五四”运动爆发时正在日本留学。当时,“五四”革命汹涌澎湃的浪潮曾激起身居异国的诗人深切炽热的爱国之情。他在19初写的《炉中煤》中,把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以炉中煤自比,抒发了为祖国奋发献身的炽热感情。
1921年,诗人回到祖国,面对着一片黑暗的社会现实,先前对祖国的美好憧憬陡然破灭,陷于苦闷失望;但并未绝望,仍然执着追求光明和理想。《天上的街市》就产生于这样的年代,表达这种思想感情。
4.指定学生二人朗读这首诗。要求读音正确,读出节奏。教师指导断句。
5.引导学生分析第一节。
(1)第一节是写实还是想象?写实。
(2)在写实当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既把“街灯”比作“明星”,又把“明星”比作“街灯”。
(3)这样运用比喻修辞方法,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路?创造出了什么样的境界?这样运用比喻修辞方法,体现了作者联想的思路。“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作者看到“远远的街灯明了”,联想到地面“明了”的“街灯”像是天上“闪着无数的明星”。联想到街灯像明星,自然会仰望星空,自然地引出“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作者仰望天上“现了”的“明星”,又联想到它们像是地面“点着无数的街灯”。这样街灯与明星相互比喻,回环往复地展开联想(板书:相互比喻回环往复)。地面街灯和天上明星互相辉映,创造出了一种光亮闪烁、深远优美的境界(板书:灯星辉映深远优美)。
(4)“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这两句在原诗中都没有“是”字,为什么在编入教材时加上了“是”字?次句中的“点”字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两句都在“好像”后面加上一个“是”字,就凑足了音节,构成了舒缓的节奏,更抒发出作者赞美街灯和明星的感情。次句中的“点”字,很有表现力量。既是“点”着灯,也就有点灯人,既有人,天上也就有一个世界。“点着无数的街灯”,既渲染出一派神秘奇丽的色彩,又为以后各节描写作好了铺垫。
6.引导学生分析第二节。
(1)第二节是写实还是想象?想象。
(2)怎样由写实进到想象?是由上节写实中的联想进到想象的。由联想天上的明星“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进而想象出天上的街市。
(3)这一节怎样逐步驰骋想象(板书:驰骋想象)?想象出了什么样的天上的街市?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这一节分两层驰骋想象。“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写街市。句首冠以“我想”,表明了下面写的都是作者的主观想象,如把“我想”改为“在”字,就成了写实的文字了。用“缥缈”修饰“空中”,从隐隐约约当中表现出天空的高远深邃;用“美丽”形容“街市”,总写出街市的美好;“定然”一词,语气肯定;从而表现出诗人想象在那高远深邃天空中必有美好的街市(板书:天街美好)。“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写街市上的物品。用“陈列”修饰“一些物品”,表明店铺中物品相当多,摆布很得当;用“世上没有”修饰“珍奇”突出了珍贵奇异物品世上绝无;“定然”一词,语气肯定;从而表现出诗人想象在那天上街市的店铺中必有世上绝无的珍贵奇异物品。(板书:物品珍奇)两层驰骋想象,由写街到写物,连接紧密,逐步展现,表现出诗人飞翔想象羽翼,神游天上街市,表达了诗人想象天上必有一个远胜人间美好世界的坚定信念(板书:远胜人间)。
布置作业:
1.进一步体会前两节,完成课后练习就前两节诗句提出的问题。
2.试着背诵课文,体会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联想想象描写牛郎织女的表现力量;推陈出新的寄寓理想。
教学过程:
1.由上节课分析的天上的街市引到本节课分析天上的人物。
2.引导学生分析第三、四节。
(1)第三节怎样由上节写天上的街市,进到写天上的人物?由上节想象的天上的街市,联想到天河,联想到民间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进而更展想象,描写想象中的牛郎织女(板书:更展想象牛郎织女)。
(2)第三节怎样合情合理地写出想象的牛郎织女?先依据星象来写天河。“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仰望上去,淡淡的天河确是“浅浅的”;诗句在“你看”后面加上一个逗号,表示停顿,也是在引起读者注意天河是“浅浅的”。既然天河是“浅浅的”、那“不甚宽广”的推断也就具有了合理性;“定然是”,语气十分肯定,充分强调了这种推断。有了这天河是“浅浅的”、“不甚宽广”的铺垫,“那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的想象,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3)第三、四节想象、描写出了牛郎织女什么样的生活情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来往”一词,表现出天河不能隔离这一对恩爱夫妻,牛郎骑着牛儿蹚过浅浅的天河去见织女,夫妻朝朝相会,夕夕团圆。“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此刻”,赋予想象的情景以具体的时间,好像诗人都要看见他俩一样了。“闲游”,表现出牛郎织女耕织之暇在天街悠闲游观的情景。牛郎织女获得了解放,获得了自由,生活美满幸福(板书:解放自由美满幸福)。“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由“流星”联想到“灯笼”,说“流星”是牛郎织女提着的“灯笼”,想象奇妙。用“朵”形容“流星”,直接表现出“流星”的美丽,间接表现出“灯笼”的美丽。诗句在“不信”后面加上一个逗号,表示停顿,引起读者注意“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恍如和读者面谈,情趣盎然。
(4)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诗运用民间故事,推陈出新。诗中写的牛郎织女是我国流传很广的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原来说的是真诚相爱的牛郎织女,被王母娘娘活活拆散,夫妻被天河隔离,每年只能靠着鹊桥相会一次,是个悲剧。诗人为什么写成他们夫妻生活美满?这样运用民间故事体现了什么精神?诗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而对这个民间故事进行了大胆的改造,把牛郎织女的悲剧爱情故事,改造成为他们夫妻挣脱了王母娘娘的专制统治,获得了解放,过着自由幸福的美满生活。这理想化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情景,体现了诗人对光明和理想的执着追求,也引导读者憧憬那自由幸福的生活境界。诗人这样想象出牛郎织女美满幸福的生活情景,既源于民间故事,又体现了推陈出新的精神。从牛郎织女命运的质的变化当中,寄寓着诗人的理想(板书:推陈出新寄寓理想),借写天上人物的生活情景,表达世间生活的理想,希望人民能够过上那解放自由、美满幸福的生活。
3.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诗的社会意义。这首诗写于1921年末那社会一片黑暗、人民苦难深重的年代。诗人为什么着力想象、描写天上街市的美好,天上人物的幸福?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中心意思?诗人不满当时黑暗社会现实,执着追求光明和想理,才想象、描写出美好的天上街市和幸福的天上人物。这天上美好幸福情景是世间黑暗现实的反弹,构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憎恶黑暗现实、追求光明幸福的炽热感情。它能够引导读者向往自由幸福的理想生活,激发读者和黑暗现实进行斗争的热情。这也正是这首诗的社会意义。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课后练习三列出的对这首诗中心意思的三种理解,第三种理解是正确的。第一种理解没有体会到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是片面的。第二种理解没有体会到诗人积极追求的思想感情,也是错误的。
4.先指定学生二人朗读,再让学生齐声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出节奏韵律,读出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全册(汇总20篇)篇四
《浮力》。
教学。
设计教学内容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
教材分析学生通过前面四课的学习,探究了构成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感受到在水中的物体有浮力存在。从本课开始,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浮力上,研究物体浮沉的秘密。本课共编排四个活动,分别是感受浮力、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和解释上浮原因,旨在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学情分析在五年级上册《动力和力》这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于重力、拉力等“力”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浮力”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本课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一系列探索活动,帮助学生修正和完善对“浮力”的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一:烧杯一个,泡沫塑料块一块。
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烧杯,细线,记录表。
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两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
学生分组安排五人一组,共五组。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请学生欣赏图片,提问氢气球和汽艇为什么能浮在空中,天鹅和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中?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浮力。
谈话:浮力怎么有这么大的魔力?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浮力。
【设计意图: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现象入手,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中从生活走向科学。】二、感受浮力1.把一块泡沫塑料块放在水面,用手把它压入水中,手有什么感觉?做实验前提问:你觉得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小组每个学生轮流做实验,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感知浮力的存在,明确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感受到越往下浮力越大,同时观察到水面上升。】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3.屏幕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三、
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你们想不想亲手来试试?学生讨论:怎样测量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组中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问题法,让学生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科学的道理,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
第1。
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各小组成员要团结合作。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实验,体验正确的实验方法,科学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0.03 牛顿)。
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拉力大小(牛)。
浮力大小(牛)。
排开的水量(毫升)。
【设计意图:由于泡沫塑料块非常轻,学生无法测出它的重力,故直接告诉学生它的重力是0.03牛顿。】4.投影表格,认真分析数据,让学生充分交流后得出结论:(板书)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逐步形成一种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四、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谈话: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同一块泡沫塑料块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那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是不是也符合刚刚得出的结论呢?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第1、2小组测量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第3、4、5小组测量中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
提问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2.学生参照前一个实验的测量方法,每小组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该填的位置。
以比赛的形势开展实验,看看哪组做得最快,同时得出的数据最准确。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小泡沫塑料块中泡沫塑料块大泡沫塑料块自重(牛)。
0.010.020.03拉力大小(牛)。
浮力大小(牛)。
排开的水量(毫升)。
【设计意图:直接告诉学生泡沫塑料块的重力。】3.把表格整合在一起,投影展示,分析数据,学生充分交流,发现这一实验结果也符合刚刚得出的结论: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把两次实验的表格放在一起展示,提问:你觉得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重视实验数据分析,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五、解释上浮原因谈话:请你们用今天学生的知识来思考一个问题。(教师演示)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学生交流,得出:这时浮力大于重力。
提问:等到泡沫塑料块浮到水面之后,它为什么不再向上浮了?学生交流,得出:这时浮力等于重力。
总结。
延伸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播放潜水艇视频。
谈话:同学们,你们要好好学习科学知识,将来像我们的科学家们一样,发明出更多的东西,为保卫祖国、造福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设计意图:再从科学知识的体验和学习,升华到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保卫祖国、造福人类。】板书设计5、浮力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教学反思《浮力》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5课。本课的内容主要是感受浮力、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测量大小不同泡沫塑料块的浮力和解释上浮的原因等四个方面。
2、排开水的量,学生不能较好地从烧杯上读出数据;
3、一节课中三个实验,完成时间相当紧;
4、做实验时,小插曲不断出现:有时学生不会系泡沫塑料块,有的学生把线拉掉了,学生之间不知道怎么合作等等。
后期要上录像课,我花了更多的时间挖掘教材,同时在我校商主任和王荣老师的指导下,我对本课有了全新的认识,中间试上三次,每次我都有不同的认识。录像课的效果好了不少,教学效果还是能令人满意的。现反思如下:
一、设计的教学思路适合学生,符合新课改理念。
本节课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出发,由浅入深,学生对浮力的认识逐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充分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建构新知。
二、让学生充分活动,体验科学研究。
在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分工不同。本课我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看、多想、多说,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三、发挥小组合作优势,促进思维的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提出自己的想法,成员之间互相启发,从而掌握学习的内容。本课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组织协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分工合作,有序进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强化表达与交流,理解科学认识的意义。
表达与交流在科学研究领域是非常重要的,本课我重视学生的汇报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特别是在分析实验数据时,我让各小组讨论、研究,再汇报最后的结论,同时小组间互换意见,交流看法。
本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主要有:
1、测浮力的装置提前摆放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装置就能猜测到怎样测浮力,所以在提问“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时,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
2、测量泡沫塑料块的重力难度大。我准备的泡沫塑料块非常轻,用1n的弹簧称根本测不出,课堂上我是直接告诉学生的。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觉得这里可以用木块代替泡沫塑料块,这样就能很好地测量它的重力了。
3、测量排开水的体积时,数据不准确,学生主要是估计出来的,这里需要改进一下。我准备的烧杯是一升的,相邻的刻度是100毫升,而需要测量的小泡沫塑料块的体积才10毫升。这里可以用白纸细化刻度,然后贴在烧杯上,从而方便学生读数。
科学教科版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全册(汇总20篇)篇五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节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活动一,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变化的不同,认识溶解这一概念;活动二,通过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加深对溶解和不溶解的理解。活动三,通过学习使用过滤的方法,理解溶解的本质特征。这一课将帮助学生发展他们关于溶解的概念,同时培养观察和实验的技能,当学生们掌握了一些观察和实验的技能之后,他们就会在课外继续探究,并能有意识地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学会科学的生活,从中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习惯。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例如,学生常喝糖水,生病后常喝板兰根或感冒冲剂等,类似这种情况学生们都比较熟悉。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但不知道就是口语中常说的“化掉了”,更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以及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过亲身实验,细心观察实验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2、使学生了解有些物质可以溶解于水中,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于水中。
3、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4、感知溶解了的物质是不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观察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难点是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现象以及用过滤的方法把沙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
五、教学准备:
小组:烧杯4个、盛有水的水槽1个、食盐、面粉各20克、沙30克、滤纸3张、漏斗1个、玻璃棒1根、铁架台1个。
六、教学过程。
为了重点突出探究的层次性,我始终以“溶解”为主线,安排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开始,我以《小毛驴过河》的故事导入:从前,有一头小毛驴驮着一袋盐过河,河水很深,把它的盐淹没了,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回头一看背上只剩下口袋了,盐到哪里去了呢?估计学生随口会说出(化了),我顺势引出“溶解”一词,那么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溶解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这一环节我以故事入手,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为学生们能以饱满的热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设计实验,展开活动。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实验活动。
活动一:食盐、沙子在水中的溶解。
我让学生利用我为他们提供的材料,自己尝试做实验,自行观察食盐、沙子在水中的变化,并将它们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通过研讨和汇报初步渗透溶解的概念。
活动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
让学生利用初步形成的概念去猜测面粉在水里的情况。对于学生的猜测我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他们自己动手去验证。
(任何的发现、发明都建立在大胆猜想的基础上。通过猜想活动,激活学生思维,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这样基础上进行的验证,学生印象才更深刻)。
活动三:探究实验过滤的过程。
我先拿出一张滤纸,给学生讲解它的作用以及使用方法,之后我出示这样的课件:
“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1)滤纸的边缘应比漏斗口低。
(2)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玻璃棒靠着三层滤纸那边。
(3)烧杯紧靠玻璃棒。
播放完课件后,我把实验过程进行演示,演示完以后学生再进行分组实验,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老师要加以指导和帮助。在实验中,提示学生要注意观察留在滤纸上的物质,并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师生交流,得出结论:
1、溶解了的物质不能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2、不能溶解的物质通过过滤后,颗粒会留在滤纸上。
(这个环节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的眼、耳、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使过滤这个难点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记忆、理解和掌握,播放课件后的教师演示能为下一步学生分组实验正确操作提供帮助,确保分组实验效果的成功率,增强实验的实效性。学生们在实验活动中,不但能加深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协作精神。)。
(三)课后延伸,开阔视野。
理解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到生活生产中去,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题:
1、你还知道那些物质能够溶解?
2、自己动手做一做油能溶于水中吗?
3、上网查一查什么东西应用了溶解的性质?
(这样的练习题的设计是对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的综合培养,也体现了铃声止,而思维不止,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去的教学思想。)。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全册(汇总20篇)篇六
教学内容: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第三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材分析: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一课,让学生制造几种液体与水的混合物,观察这几种液体能否溶解在水中。第一个是它们在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第二个问题是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学生可以清晰的发现它们在水中缓慢扩散的过程,这可以使他们联想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扩散过程,并与之进行比较。第三个问题是搅拌之后,它们溶解了吗?这一课选用一些学生生活、学习中非常熟悉的几种液体让学生观察、比较它们在水里的溶解情况,发现有些液体可溶于水,而有些液体不溶于水。在充分电动学生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溶解概念。
学生分析:
学生经历了三年级下半学期《混合》单元和《溶解》单元的前2课活动以及平时的生活经验,对溶解已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四年级的学生此时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三年级科学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有对现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已能简单地制定计划、实验设计和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已有初步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特别是通过观察与实验获取证据)的能力,理解收集、处理信息的技术对科学探究的意义;能对一些现象进行科学解释和对他人的研究评价的能力;能具有表达和交流的能力,认识表达和交流对科学发展的意义。学生初步形成分析的能力和综合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2、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3、认识到细致、客观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4、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进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
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教具准备:
醋、酒精、食用油、洗发液、胶水、两个透明杯、一个搅拌棒、三个试管、滴管、小勺、试管架、液体之间的溶解记录表。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了解学生的预备经验,引入本课探究的主题。
1、复习学生旧知,试举一例,物质是怎样溶解在水里的?
2、我们知道有些固体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形成透明、稳定的溶液。那么液体是否也能像食盐和高锰酸钾那样溶解在水中呢?谈谈你们的经验。
3、“那么液体之间是怎样溶解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二、观察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的。
1.教师引入:我们先来看看胶水和洗发液。
2.教师提问:你打算怎样做?
3.组织分组实验:取一小勺胶水或洗发液慢慢地倒入盛水的烧杯中。(实验前一定要明确观察目的。)。
5.交流:与食盐和高锰酸钾相比,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有什么特点?(注重描述)。
6.整理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在记录单上。
三、观察醋、酒精和食用油是怎样溶解的。
1.组织观察:醋、酒精、食用油三种物质。
2.预测:醋、酒精、食用油三种液体在水中会怎么样?
3.组织实验:在三个试管中各盛约15毫升的水,分别往试管中加入1-2毫升醋、酒精和食用油。充分振荡后静置观察。(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观察要做记录。)。
4.组织交流:描述这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6.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涤剂会怎样?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7.整理记录:我们如何来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三、拓展:
1、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同学们看实验后的试管上布满了油,谁能帮帮老师想个好办法,将这些油清洗掉。
2、学生汇报。
3、是什么启发了你?
4、解释这个现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全册(汇总20篇)篇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具体的词句体会“四时”的情趣有什么不同,学习文章的表达顺序。
3.将文中“四时的情趣”与自己平时的体验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独特感受。
4.体会想象的妙用,训练了孩子们的想象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孩子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难点:
感受“四时情趣”的不同,学习作者的表达顺序。
体会想象的妙用,并能学以致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相关资料:
《枕草子》书名的意思是枕边的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文题切入,体现预习效果。
1.齐读文题,说一说,四时指什么?
2.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你愿意来猜一猜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流利、准确。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课文的预习情况。
3.出示书后词语,要求会读会写。
三、再读课文,体会表达顺序。
结合课文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读题,导入课文。
1.齐读课题。
2.四时到底有什么样的情趣呢?我们来细细品析一番。
二、抓关键词句,体会四时的情趣。
1.指名读课文,边听边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情趣”。
2.你最喜欢哪一种“情趣”?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你喜欢它的原因。
3.逐段交流感受,在交流中指导朗读。
(1)“春天”体会出作者对颜色的细致描写。
(2)“夏天”暗夜里的萤火虫。
(3)“秋天”作者对鸟类及声音的描写很细致。
(4)“冬天”雪的描写。
三、体会写法。
1.为什么作者会打动你?你找到其中的原因了吗?
2.结合自己平时生活中的观察所得,谈一谈不同“时间”的动人情趣。
四、总结全文,点明想象的魅力。
想象,是指根据已有的见闻和生活经验,构想出不曾见过,或者从未出现过的形象或情景。
想象的方法很多,作文中常用的有:
(1)编创法。就是编制故事的情节。
(2)组合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事拼凑在一起,形成新的人物形象,新的事情,可称组合法。
(3)扩展法。所见所闻的内容是简单、抽象或粗糙、模糊的,借助想象充实,使其变得清晰、细腻、生动、形象,可称扩展法。
(4)梦幻法。借助梦境或幻觉描绘出眼前并不存在的情景,以表达某种愿望或抒发某种情感,可称梦幻法。
(5)推测法。是指根据已经知道的情景,借助想象推测出未知的情景。
作业:
书上所描写的“四时”情趣”和你平时的感受一样吗?写一写你心中的“四时情趣”。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全册(汇总20篇)篇八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
2.理解并领悟渔船上的船员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
3.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我不怕,解决困难我有办法”的精神。
教学重点:
领悟船员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师:看多媒体画面(海面上一条渔船里装满了鱼,一人说回家喽!)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是啊,辛苦了一天的渔民终于要归航了,他们能平安顺利到家吗?我们看课文《归航》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出不认识的字,并说出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课文,同桌合作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是哪国人叫什么名字?
(2)渔船什么时候归航的?说明了什么?
(3)渔船归航时遇到了什么情况?从哪里看出的你能读出来吗?
(4)渔民们是怎样应对困难的?你领悟到了什么?
(5)生活中遇到困难你会怎样做?
3.集体订正,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重在第四、五题的讨论与探究。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4.指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作业。
一篇面对困难的态度与做法的日记。
四、教师总结。
是啊,人生的舞台就像大海一样有他的多面性,我们从小就要有“面对困难我不怕,解决困难我有办法”的思想。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成为生活中的勇者与强者。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下课。
板书设计:
归航。
发生发展xx结局。
返航波涛突起勇战凶险平安到家。
人生的启迪:勇气+力量=成功。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全册(汇总20篇)篇九
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了爱科学,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事物有关的科学知识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形成大胆想象,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兴趣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
三、教学内容的扩展。
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学生对问题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是重要的教学前提,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开拓学生的信息渠道,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路,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全册(汇总20篇)篇十
教学目标:
1.认识“炭”一个生字,会写“紫、炭“2个生字,结合课文理解”破晓、微细、漂横、流萤“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提高想象力,自主发现生活之中、自然之中的美,感受一切美好的事物。
教学重点:
感受“四时情趣“的不同,学习作者的表达顺序。
教学难点:
体会想象的妙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一下文中的“四时“是什么意思?
2.本文并没有壮观浩大、强烈动感的景色,而是一些细物微景,清淡物象,让我们带着想象的翅膀来更好的体会这四季的情趣。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快速默读,找出“四时”藏在课文中的哪些句子里?请同学们找出并画下来,读出每句话。
2.这些句子在每段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在作者眼中四季最美的是什么时候?
4.把四个句子连在一起看,这四个句子构成了什么句式?
5.全文是按什么顺序额描写的?
6.回顾一下四个清晰的段落。
7.结合课文解释一下“情趣”的意思。
下面我们就再次走进课文看看课文时如何来写四时的情趣的?
三、精读品悟。
(一)首先我们来看看当下的秋天在作者眼中是什么样的?
1.轻声读描写秋天的段落,看一看作者写出了秋天傍晚哪些地方有趣。找一找,画一画,品味一下其中的趣味。
2.学生汇报,师板书:秋天傍晚:乌鸦归巢,大雁南飞,风响虫鸣。
师
(1)我们如果把乌鸦归巢拟人化可以怎么说呢?
(2)大雁变得越来越小可以用几何中的变化来形容一下,是由什么变化成什么?
(3)寂静的夜里有了这些风响虫鸣,像是他们在做什么呢?
3.再读课文,看看哪些词或句子能体现出情趣。(生汇报)同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一下这样的情趣。
4.再出声读一读,不同形式的读,去深刻的体会这里面的情趣。
(二)总结学法。
师生共同回顾第三自然段的学法进行总结。
读、找、品、诵。
(三)自学。
师:运用这种学法小组交流学习其他三个季节哪些地方有趣,哪些词、句能体现出情趣,找一找,画下了。
1.生汇报第一自然段:春破晓:漂横的紫色云(板书)。
师
(1)文中都出现了哪些色彩?这些色彩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早晨?
(2)哪个词最能体现出云的情趣?
(3)不同形式的读,想象画面的情趣所在。
2.生汇报第二自然段:夏夜里:流萤(板书)。
师
(1)在这样黑夜里,闪闪发光的萤火虫,想象一下这些萤火虫像什么?用一些形象的词来比喻一下。
(2)哪个词最能体现出流萤是有趣的?用你的体会去读读这句话。
3.生汇报第三自然段:冬早晨:生火送炭。
不同形式的朗读,体会这寒冷的冬天了的那份温暖的情趣。
四、回读赏析。
欣赏过这些清淡,细小的画面后,再通读课文,你发现“四时”的情趣有什么不同吗?
五、续读升华。
下面我们看看在我们的古代人是怎样用诗句描写四季的?大屏幕展示。
春晓[唐。孟浩然]暮江吟白居易。
春眠不觉晓,一道残阳铺水中,
处处闻啼鸟。半江瑟瑟半江红。
夜来风雨声,可怜九月初三夜,
花落知多少。露似真珠月似弓。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板书设计:
四时的情趣。
时春天破晓:漂横的紫色云。
间夏天夜里:流萤。
顺秋天傍晚:乌鸦归巢,
大雁南飞,风响虫鸣。
序冬天早晨:生火送炭。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全册(汇总20篇)篇十一
当我拿着烧杯,让学生观察烧杯中,土壤冒出的空气所形成的的气泡,学生关注到土壤沉淀后的不同分层,四年级的每一次探究活动,都让我感受到他们学习态度的不同,学习热情的不同。
我走到教室每一个学生的身旁,他们认真的样子,着实让我感动。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收获,尽管我担任了几年科学教师,每一次实验探究,我都用心准备,关注可以改进与调整的实验。看到这届学生,我想几年探究科学实验的态度,若是如此。他们所积累下得绝不会仅仅是知识层面的。
因为特殊原因,上一节课学生没有来得及准备土壤,所以,我在调整教学方案之后,也进一步体会到教材编写的过程中,知识之间的过渡衔接也是比较紧密的。
刚刚担任科学教师的时候,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猜测的能力,当我的教学水平获得进步之后,通过指导,我发现四年级的学生有了很大的改变。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全册(汇总20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
3、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讨论探究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本领的关系。
2、通过分析讨论探究物体吸热与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3、将物体的颜色与升温情况的实验数据绘制成折线图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
2、认同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地观点。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重、难点: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对太阳的了解有多少呢?说说看吧!学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对太阳的了解还真不少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两种工具可以聚集太阳光?(凹面镜和凸透镜)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得到太阳更多的光和热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板书课题。
书本上有一段话是介绍太阳的,请你们仔细阅读,然后告诉老师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学生阅读课本第一段,说收获。
师: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人类只利用了太阳能量的很少一部分,还有大部分的光和热没有充分利用。
2、探索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
1)出示一组物体颜色与吸热关系的数据,分析讨论。2)得出结论:深色比浅色升温快。
3、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1)出示一组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数据,分析对比。2)得出结论:与太阳光垂直角度摆放的物体升温快。
4、将观察到的数据绘制成图表1)教师讲解绘制的方法2)学生完成折线图。
5、总结归纳。
6、作业设计。
附:板书设计。
深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物体吸热快。与阳光垂直的物体吸热。
泾川县2017年中小学课堂教学讲赛。
教学设计。
授课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课时安排:一课时授课教师:史玉兰工作单位:东街小学。
授课时间:2017年10月19日。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全册(汇总20篇)篇十三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全册(汇总20篇)篇十四
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全册(汇总20篇)篇十五
1、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感悟能力。
2、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重视精彩句段积累、仿写。
3、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积累优美词句,体会文章精彩之处。
2、赏析精彩句段,培养多角度思维的习惯。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本,采用“预习,发现问题”的学习方法,将预习时的整体感受、精彩积累和提出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猜测回答写在本子上,供老师备课参考。
教师:在看过学生的预习本,了解学生的困惑和认识状况的前提下备课。准备投影、电脑及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
导入。
法语中有“文如其人”或“文即其人”的说法,它是从布封的名言“风格是属于个人的”引申而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马》,就体现了“文如其人”的风格,让我们大声地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化的科学小品,去感受人性化描写的艺术魅力。
朗读。
两人或四人一组,互相读、听找感觉。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小结。
学生谈读的感受。
教师总结朗读全过程。
积累、仿写、感悟。
背诵你最喜欢的三句话,仿写其中的一句。
记住你最喜欢的一段,说说理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全册(汇总20篇)篇十六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提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
【教学过程】。
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板书设计:略。
教学后记:略。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全册(汇总20篇)篇十七
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动物的关爱、尊重、平等、欣赏的情感态度。
3.了解散文看起来内容零散,但是表达的中心却是一致的特点。
4.学习用详略结合的手法叙事。了解直接表达与间接表达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动物的关爱、尊重、平等、欣赏的情感态度。
教学准备。
冰心的资料,《和小鸟最相亲爱》的写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
2—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相信同学们一定很喜欢小动物吧/那么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呢?它给你怎样的感受?给你带来了哪些乐趣呢?(生说)在生活中你又是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动物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同学习冰心的《和小鸟最相亲爱》。
二、阅读感知。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a.作者简介。
冰心:现代作家,原名谢婉莹。她为儿童写了许多作品,如《寄小读者》《山中杂记》等,代表作有〈〈繁星〉〉〈〈春水〉〉。
b.写作背景:本文选编的是《山中杂记》的第十篇原名为《鸟兽不可与同群》意思是不能与鸟兽同群。这是一句反语,其实是说喜欢与小动物亲近,与鸟兽同群,因此被同伴称做傻子。
c.字词检查(生标音及解释)。
2.指名读文,巩固字音。
3.生点评读文情况(纠正多音字,个别语句的语气)。
三、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课文中写了哪几种动物?
2.作者认为每种动物各有什么特点?自己感受到了怎样的乐趣?(鸟的快乐,虫的可爱。)。
3.学生畅所欲言,回答问题。
四、写法借鉴。
从大动物到小动物,使成层次非常清楚,那其中自己打交道追最多,观察最仔细,最喜爱的是哪一种动物?(小鸟)所以她自然重点叙诉和描写,对内容的处理详略得当,我们应该借鉴这一写法。
五、归纳总结。
六、布置作业。
重点研读文中写小鸟的语段,思考每段在写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结合(1-5)段,思考:课文中怎样描写小鸟一家相亲相爱的情景?为什么重点描写它们?(从对鸟的描写中,最能体会出存在于动物之间的伟大的爱)。
二、体会作者是如何安排内容详略的?
虫――略写。
鸟――详写。
(尊重、关心、欣赏动物,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动物)。
四、体会好的句子,积累。
五、朗读课文。
六、谈感受。
七、小结:内容和方法。
八、作业:预习下一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全册(汇总20篇)篇十八
形形色色的动物。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能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2.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3.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4.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
5.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准备:
1.图片:各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的动物。
2.动物适应环境的相关资料或影片。如保护色、迁徙、饮食、身体形态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出示一组动物图片,让学生认识这些动物。让学生分别谈一谈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等。
2.引导学生分类。
二、新授。
1.出示第二组图片。让学生观察、交流。
2.让学生将情况整理后记录下来。
动物名称。
生活的环境。
…
…
…
…
3.学生分小组汇报。
4.学生阅读p4小资料。
三、课外及延伸。
1.查阅资料,填写下面的表格。
动物特点。
动物名称。
资料来源。
最大的动物。
最高的动物。
在寒冷地方生活的动物。
夜间活动的动物。
3.搜集资料、图片。办一期“有趣的动物”展览。
教学后记:
动物吃什么。
教学目标:
1.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2.知道动物按食性可分为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3.能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收集证据。
4.知道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5.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写成一份“生活中常见动物吃什么”的调查表。
教学过程:
1.学生出示“生活中觉动物吃什么”的调查表。
2.点部分学生汇报。
3.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记录学生汇报的情况。
4.学生看黑板,分小组交流。按食性可以把动物分为哪几类?
5.学生汇报分类情况。
6.教师小结:
按食性动物可分为: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7.学生分小组交流。猫、狗、鸡、兔四种动物平时吃些什么食物。将结果记录在课本p6页。
8.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9.课后及延伸。
你知道哪些肉食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把它们填写在下表中。
肉食动物。
草食动物。
杂食动物。
动物怎样运动。
教学目标:
1.认识动物运动的多样性。
2.通过观察,了解猫、狗和蜗牛等动物的运动特点。
3.能想办法解决在观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4.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的结果。
5.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1.课件:多种动物的.运动。
2.提供观察对象:小猫、小狗,每小组的蜗牛或蚂蚁。
教学过程:
1.放课件,让学生观察,里面的各种动物是怎样运动的。
2.学生汇报。
3.实物观察。
(1)将教师准备的活物放在讲台前让学生观察。
(2)学生交流并记录。
(3)学生汇报。
4.学生分小组观察。
(1)学生分小组观察蜗牛或蚂蚁。
(2)边观察边记录。
(3)学生汇报。
5.课堂延伸。
问:动物还有哪些运动方式?
6.课后延伸。
收集各种动物运动方式的资料并观察你所看到的动物怎样在运动。
自由研究。
活动建议。
1、广泛收集关于根繁殖的资料。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种子、茎来繁殖植物的技术,但是对于根的繁殖技术还没有接触过。关于资料的收集方法,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也经常用到,也能熟练地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完成任务。通过该部分的活动,再次强化学生的资料收集能力,并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资料收集的方法。学生将通过资料的收集,进一步了解一些利用根来繁殖的基本技术,为后期的实践累计理论知识。
2、整理资料。
学生收集到的资料是非常广泛的,包含的内容众多。在资料收集完毕后,必须要对资料进行适当的整理和归类。通过该活动,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资料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建立:能用根繁殖的植物、繁殖的基本过程、繁殖的效果几个基本板块。使学生清楚用根繁殖植物需要完成的基本步骤,为繁殖的成功奠定理论基础。分析方式可以参考下面表格:
项目。
收集到的资料。
能用根繁殖的植物名称。
繁殖过程。
繁殖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小组内所收集的种类较多,需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细致的统计和分析,以小组为的单位完成统计分析记载。
3、把收集的资料和同学们交流。
每个小组都收集到了大量的信息,组织学生将整理好的资料进行交流,能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用根繁殖植物。资料的交流过程,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自己收集整理的资料进行讲解,并引导其他学生对其资料进行评价、提问、质疑,形成浓厚的交流气氛,培养善于交流的能力。
4、实验并完成记载。
该部分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用于实践,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资料收集和整理对于实践的重要作用。在进行操作之前,应该提示学生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用于实验的植物品种,进一步指导学生认识到资料的运用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教材提示了使用甘薯,甘薯是一种容易用根来繁殖的植物,且对生长条件要求低,是一种非常好的试验对象。在完成繁殖的过程中,要强调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载,要求内容尽可能详细。该记载应该包括三部分:(1)实验的操作过程;(2)根块的发育情况;(3)移栽后的生长情况及活动总结。
各部分的参考实验表格如下:
实验操作过程记录。
植物名称:
操作步骤。
操作过程。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根块发育情况记载。
根块发育情况。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移栽后实验观察记录表。
移栽后的叶的变化情况。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经过实验,我们发现:
教学后记。
7、植物的繁殖。
教学目标。
1.认识苗圃中的几种常见植物。
2.能根据对苗圃中植物的观察,提出植物繁殖方面的问题。
3.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制定、明确科学调查的各步骤并组织实施。
4.知道科学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联系苗圃,做好参观的组织工作;绘制班级分工表;实物展示台。
2.小组准备:铅笔、尺、记录用纸。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户外活动,提出要求。
带学生去观察苗圃中的植物幼苗,注意里面有多少种不同的植物的苗?
二、相机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插图,认识柏树苗、枇杷苗、杨树苗和月季苗。
三、小组讨论。
这么多的植物幼苗是怎样繁殖出来的呢?
四、学生交流讨论情况,师归纳并板书。
1、由种子繁殖出来的。
2、人工技术培育出来的。
3、用根繁殖出来的。
4、用茎繁殖出来的。
五、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以上的说法是正确的呢(进行科学调查活动)。
六、组织学生进行科学调查活动。
1、明确目标。
2、确定调查方法。
3、完成人员分工。
4、开展活动调查。
5、做好记录。
七、师小结。
第二课时。
资料整理、总结与汇报。
该课时的重点集中在资料收集后的整理和总结,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和自我展示能力。
1.小组汇报各自调查情况。
提出问题:各个小组调查的结果是什么?指导各小组依次上台,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调查记录。各小组汇报完毕以后,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在教材规定的区域填写总结并汇报。
2.其它相关资料汇报。
提出问题: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或者疑惑的地方?学生讨论后提出。学生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必然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和疑惑,要求学生提出来,即为后期教学提供素材,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总结:植物的繁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陆续接触一些植物的繁殖方式和移栽方法。
板书:
7、植物的繁殖。
种子繁殖人工培育。
用根繁殖用茎繁殖。
教学后记:
第八课茎繁殖。
教学目标:
1、知道用茎繁殖植物的方法包括扦插和嫁接。
2、掌握用扦插、靠接来繁殖植物的方法。
3、能熟练运用工具完成扦插、靠接中各个步骤。
4、能进行简单的扦插切面对比实验,知道对比实验中唯一能改变的条件切面的形状不同。
5、能对不同切面的茎的生长状况进行预测,并能与实际结果相比较。
6、能对实验进行长期的观察记录,并知道在观察的过程中尽可能不干扰植物的生长。
7、能区分身边哪些植物是用茎来繁殖。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扦插、靠接操作分解图。
2、分组材料:小刀、草灰、月季成株、净砂、枝剪、培养槽、塑料膜、毛桃树、良种桃树。
3、课前准备:收集利用茎繁殖植物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题。
1、前面我们知道了有些植物的幼苗是用茎繁殖出来的,那么,月季能用茎繁殖吗?
2、这节课,我们就动手试试吗!
二、组织学生动手实验。
1、分别截取两段月季当年生的茎,将一段茎的下端剪成平面,一段茎的下端剪成斜面,并将它们编号。
3、指导学生观察茎的生长情况并做好记录。
4、设立奖品,根据三天后月季的生长情况,为猜中者发奖。
三、师讲述并板书:
像上面实验中这样直接把植物的茎插入土壤中进行繁殖的方法,叫做扦插。
四、让学生说还有哪些植物是用扦插的方法进行茎繁殖的?
每二课时。
一、复旧引新。
1、点名说什么是扦插?
2、今天,我们来了解另一种植物的繁殖方法--嫁接。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全册(汇总20篇)篇十九
教学目标:
1、知道诚实是做人的根本,学习小华顿知错就改,勇于承认错误的美好品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会8个一类生字,14个二类生字。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感悟课文,初识一、二类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熟悉课文。
1、学生边看课文边听老师范读,初步了解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自由读。先读准字音,画出课文中的一类字。
3、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4、.为什么说“华盛顿小时候特别活泼好动”呢?请你快速默读第2自然段,画一画相关的语句。
5、说说华盛顿在砍断小树苗时,心情怎样,为什么会这样想呢?他可能说些什么?
8.将自己的理解融入朗读中,齐读第四自然段。
10.小华盛顿最终的决定是什么呢?试着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
11.分角色再读4.5自然段。
12.你觉得小华盛顿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13.从爸爸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很多名人小时候的故事都值得我们大家读一读,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找找其他名人的故事,有机会讲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指名读课文,也可以让孩子们互相讲故事。
二、复习二类生字。
采用开火车读字卡、抽读卡片等方法。
三、学习一类生字。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识字。
部件组合法:“法、砍、总、宁、坏、何”等。
区别形近字的方法:
你——您化——华。
字理识字法学习“斗”
1、华:上下结构形声字字义:(1)光彩,光辉(2)繁盛(3)事物中最重要的部分(4)奢侈(5)指中国(6)汉(1)华山,在陕西省(2)姓字谜:一半叶子一半花;花卉除草更鲜艳。扩词:华北、华灯、华东、华丽、华侨、华夏、华中、中华、华而不实、中华民族一半叶子,一半花。各取“叶”和“花”字的一部分。
指导书写:
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字在虚宫格里的位置、工整、规范地写字。注意:“兆”字的笔顺。“专”的第三笔是“坚折折”第四笔是“点”以的最后一笔是“点”。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生字,完成习题。
教学过程。
一、通过游戏复习生字。
二、完成活动。
1、照样子,组一组,写下来。
引导学生将四个单韵母自由组合,使之成为不同的复韵母,再准确地读出它们的读音。
2、读词语和句子。
以后如何专门任何破坏桃花华丽。
通过读词积累词汇,通过说句子发展语言。
3、评价,涂色。
这学期你哪方面进步?
运用激励策略,让学生对自己本学期的学习做一回顾,既可以帮助他们及时地总结进步与不足,又可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添他们的自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全册(汇总20篇)篇二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重点体会“他十分用心地培育花种”。
2、愉快地认识“盆、位”等13个生字。随文理解“继承人、表情、宣布”,正确书写“孩、选、位”三个生字。
3、明白诚实是最美的花。愿意做一个诚实的人。
教学重、难点:
真正明白国王为什么选雄日做继承人,体会诚实的可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重组教材(删掉课文最后一段)。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喜欢看课外书吗?平时你们都读过哪些有趣的故事呀?
2、有人说:读着有趣的故事,就像品尝一顿美餐,能让我们在读后充满智慧、充满想象。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指名读、齐读后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与孩子们聊读过的故事,打开了他们的话匣子,让学生兴致盎然地走进课堂。
3、相机学习生字“盆”,种花的盆子叫花盆,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盆?
设计意图:突破低年级识字教学字义理解的难点,通过问“生活中还见过什么盆”,使“盆”的意思变得形象起来。
4、质疑:读着这样的一个题目,你的脑海中一定冒出了一个小问号,想问点什么?
设计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审题入手,提出问题,形成阅读期待,对阅读过程的展开与深入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那就让我们跟随着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走进故事,让他为咱们解开脑中的小问号。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提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要记得回过头来多读几遍。
(2)边读边想想你脑中的小问号。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生字。
课件出示:规定发芽盛开鲜花一丝一位表情挑选宣布继承人。
(1)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2)理解“表情”一词。
设计意图:创设充满情趣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有效统一。
(3)去掉其他生字,还剩下一个词是——“宣布”(齐读)。
三、研读文本。
(一)品读国王的“宣布”,共“盼望”
1、轻声读第一段,说说国王宣布什么。
出示句子一:谁能用这些种子培育出最美的花。谁就是他的继承人。
(1)指名读,还有谁也想来读读?
(2)现在你就是国王,你来大声地宣布自己的决定吧。(相机评价)。
设计意图:变成国王的孩子们,在特定的情境中宣布自己的决定。角色转变使他们内心的感受更细致、情感表达更真切。
(3)理解“继承人”,成为国王的继承人就是将来的——新国王。
(4)这可是国家的一件大事,让我们好好地宣布老国王的规定。(生齐读)。
2、如果你就是这个王国里的孩子,听到这样的好消息,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二)细品雄日之“盼望”
2、交流。
出示句子二:他十分用心地培育花种。
(1)指名读。
(2)为了能培育出最美的花,雄日会为花种做些什么呢?(浇水、施肥)。
(3)雄日只为花种浇水、施肥一次、两次吗?
出示句子三:雄日又给种子施了些肥,浇了点水,他天天看啊,看啊,种子就是不发芽。
指名读。你从哪个词看到了他十分用心培育花种?(天天又)。
(4)引读。
是呀,为了培育出最美的花,雄日为花种做了许多事情。一个月过去了,种子不见发芽,雄日——(引读)“雄日又给种子施了些肥,浇了点水,他天天看啊,看啊,种子就是不发芽。”
两个月过去了,种子不见发芽,雄日——(再次引读)。
离规定时间只有一个星期了,种子还是不发芽,雄日——(再次引读)。
只剩最后一天呢,种子还是不发芽,但说不定明天会发芽、开花,雄日——(再次引读)。
设计意图:在一次次引读中,雄日培育花种之“用心”已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3、这就是十分用心地培育花种,读着读着,你一定读到雄日的心里去了,雄日,你现在的心情特别的——(难受、着急、奇怪)。
相机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4、为什么这样难受,这样着急?(回读国王的规定。)。
5、是呀,这是国王的规定,国王的规定就是圣旨,能改吗?
6、难怪雄日是那么着急、难过。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捧着一个空花盆”
(三)走进意外,感受美。
1、可是选举的结果却让我们很惊讶,自由读课文第三段,说说什么让你特别惊讶。
2、讨论交流。
出示句子四:国王听了,高兴地拉着他的手说:“你就是我的继承人。”
指名读,“你”是谁?(雄日)。
国王还可以怎么宣布呢?引导读“雄日是我的继承人”。
(3)听了国王的宣布,你最想问些什么?(为什么要选雄日做继承人,他又没有培育出美丽的鲜花呀?)。
是呀,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同走进选举现场。让国王为我们解开心中的疑团吧。
3、解开谜团。
出示句子五:我发给你们的种子是煮熟了的,这样的花种能培育出鲜花吗?
指名读。
你读懂了什么?国王的意思是一。
揭示:花种煮熟了,是不会发芽开花的。
既然是煮熟了,其他孩子的花种肯定也培育不出鲜花。他们的花可能是哪里来的?
再读国王的规定,体会国王的心情。
4、感受诚实之美。
(1)雄日虽然捧着空花盆,可是国王却在花盆中看到一朵最美的花,那是什么?(板书:诚实)。
(2)你就是那些捧着盛开着鲜花的孩子,听了国王的话,你最想说些什么?
四、小结。
鲜花再美,如果浇灌它的是欺骗,是不诚实,谁也不喜欢。记住,只有诚实,才能培育出最美的花,让诚实之花永远开在我们心间。
五、写字指导。
1、出示三个生字:“位、孩、选”。
2、仔细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的具体位置,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
4、学生书写,集体评议。
5、在语境中写字,谁能把字漂漂亮亮地送进句子里?
设计意图:在语境中写字,让学生在写字中感悟语言,使写字不再是机械的抄写,从而提高了写字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