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写作的技巧和要点。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备受好评的范文范本,它们以其独特的研究思路和优秀的写作技巧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新课标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汇总18篇)篇一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指出:“数学真正的组成部分应该是同题和解,解题才是数学的心脏”.解数学问题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环节与基本途径.所谓解题,就是揭开“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或是探索“已知”可以导出怎么样的“未知”.数学问题千千万万,难易不一,每个题目的.要求也不一,所起的作用也不一,就是用一个题目对不同的人来说难易也不一样.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同题的能力.因此,解题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以上三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志.这就需要数学教师通过解题教学,帮助学生明确数学问题的意义、分类、解数学题的基本要求和程序,掌握解题的策略原则和解数学问题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水平等等.
作者:兰海防作者单位:广西省罗城县第二高级中学,广西罗城,548400刊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educationinnovationherald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4关键词:学生解题培养能力
新课标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汇总18篇)篇二
摘要: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是高中体育教学的核心。从体育教学规律出发,注重教育理念的创新,是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四个方面对此进行探讨和阐述。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是其最显著的标志。对于高中体育教学来说,要实践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没有教学理念的创新是无法想象的。因此,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是更新体育教育理念,提高体育教师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的认识,推动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整体素质,培养终生体育能力。
在当前的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学生体育锻炼能力障碍的实质性问题。由于我们在教学观念上固守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技能灌输传授为中心的教育,忽视了富有情趣的游戏和比赛,教学上常常是光练不玩的“演练式”、“重复式”的老套路,使学生失去了应有的`情趣体验和兴趣积累,教学也失去了活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要克服这些,我们体育教师应以终身体育的思想为行动指南,把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与习惯自觉地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充分地挖掘运动的内在乐趣,增强体育健身意识,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保持良好的学习锻炼热情。在趣味情境中引导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积极科学地锻炼身体,使自己具备健壮的体魄和旺盛的生命力,将来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
教师应该把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锻炼习惯的培养,放在第一位,提高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主要要抓好四个方面:一是通过体育健身的事例,充分让学生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明确体育锻炼对于文化学习的促进作用,自觉从思想接上认同、从行动上实践,形成终身锻炼的思想;二是教给学生日常锻炼的方法,引导学生善于利用晨起、课余、睡前进行体育锻炼活动,参与全民健身运动;三是将踢毽、跳绳、掰手腕等民族体育项目引入教学中,看看谁踢毽更轻灵、更艺术;谁跳绳坚持时间更长、花样更多;谁掰手腕更有你力量、更具技巧。四、经常性创造竞赛活动,让学生在体育竞赛中的体验到乐趣和快感,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水平,促进学生充分感受自我成长,为培养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只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学校体育才能成为一门使学生受益终身的课程。
二、创新教学方法,突出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高中体育教学向来重视技能与技巧训练,训练过程比较简单枯燥。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思维方式,创新教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整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挖掘教学潜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是目前高中体育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创新教法,就是要放弃过去机械古板的教学模式,少一些讲解多一些练习;少一些生硬性的传统练习,多一些自主练习;少一些限制,多一些创新;少一些检查与批评,多一些引导和鼓励。这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鼓舞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断超越自我。进行技巧练习的创新、技能示范的创新。其次,要求教师要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创新,创新活动形式、活动载体、活动组织,以故事情节和各种模仿练习来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要求教师积极利用一切手段为体育教学服务,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带动学习学习的效率。
三、创造性使用教材,发展学生智力、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新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育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体育教学立足教学目标要求,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方法设计上,要积极从过去以教师单纯“教”、“灌”为主,转向在教师指导、启发下的导法和学生“学为主”的学法设计;在训练主体上,由过去学生跟着练,转向学生“自主练”为主;在训练目标上,由过去“育体”、“练身”为主的方法,扩展向同时“启智、求知、调心、育人”的综合多样化方法体系。要改变由简单的“一刀切”,向促使学生在已有水平上都有所发展且能够充分发展的方向迈进,使学生的一般发展、共同发展与特殊发展、差别发展相结合。在学生参与体育教学,实现个体发展中,发展其创新精神,提高其体育实践能力。
四、创新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新教学评价就是要从单一评价转向多角度、多方法的综合评价,综合对学生的体能指标和练习质量进行考评,既重视学生在体育课上达到的绝对水平成绩,更重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幅度与努力求知程度。从评价主体上说,要努力改变教师为终结性评价者的角色,允许学生某一项目多次重复测试,取自己最满意的成绩,注重体育成绩对学生成长的功能;要允许师生、生生进行多向的互动评价,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评价、学业评价。从评价手段,可以用眼神给予处于意志动摇的学习鼓励,用话语给予产生迷惑思想的同学引导,用手势给予获得体育锻炼较佳状态(或成绩)的学生鼓励,书面成绩考核要立足于实践考核的基础上进行。要尽可能通过考核评价的多种作用,实施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良性反馈调节,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是伴随学生成长的终身教育。做为新时代的高中体育老师要富有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更新教育思想、积极推动体育课堂教学优化设计实施,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恒久的体育锻炼热情,不断推动高中体育教学的创新。
参考文献:
[1]薛平安浅析高中体育教学发展趋势《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3期。
[2]张国会高中体育教学改革之我见《现代教育探索》204期。
[3]郭德中高中体育教学模式之创新《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期。
新课标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汇总18篇)篇三
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读指“阅读。”阅读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吸取丰富的语言知识、增加学习兴趣,还能扩大词汇量,促进听、说、写的能力的发展。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通过平时广泛的、大量的、快速的阅读等训练来实现。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可以看出,阅读题的比例达到了50%以上,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目前高中英语在阅读和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的认识不到位,教师对怎样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怎样合理的解决所面对的问题和怎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信心。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在此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教学大纲中尽管明确规定高三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要达20万字左右,能每分钟70~80个词的速度,读懂生词不超过3%的文章。阅读能力的培养取决于教师对学生阅读训练的调控。很多英语教师认为利用正课进行阅读教学浪费时间,忽略规范的阅读教学。事实上高级中学英语新教材每个单元一般都有两篇中心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题材广泛、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大多涉及到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如生态平衡、环境保护、饮食健康、体育、音乐等,它们都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真实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素材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针对每篇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采取下列步骤进行训练:
首先对材料进行扫读,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有关信息,寻找关键词,把握文章的主题。
其次对材料进行略读,寻找主题句,把握文脉以及语篇衔接的关联词。
再次对材料进行细读,辨认事实,把握细节,理解难句以及进行词义推断。
最后进行深层次精度,掌握语言所载社会文化的背景,理解文章的`内涵,进行逻辑推理,评价判断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态度,揭示文章的深层意义。这样,在教学的同时就能够逐渐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拓宽阅读范围,夯实能力基础。
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词汇、语法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之后,阅读由课内转向课外成为一种必然。这时对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就需要教师把握好,选材难度控制要恰当,切合学生水平,既利于巩固又利于提高;内容教育性、趣味性要统一,寓言故事、戏剧文学、人物传记、科普小品等文体,都要有所涉猎,这样可以接受更多各方面的信息,巩固词汇、充实语言材料和英语背景知识,为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品质。
阅读能力的高低与阅读习惯有很大联系。例如:有的学生一面阅读,嘴唇一面动,有甚者还要发出轻微的读声。嘴唇和声音影响眼睛的扫视频率,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速度,妨碍着对材料内容的全面透彻的阅读理解,。fryedward曾说过“一个有效率的读者能够只要看到印刷符号,就直接获得信息”。有的学生用手指着要有的学读的词,一个词一个词逐词移动,孰不知,眼睛移动的速度要比手指移动快得多,有的学生阅读时头随着眼睛来回移动,或边看阅读文章手里边玩弄钢笔、铅笔之类或用手敲打着桌面。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及时地加以纠正。
2.抓住关键词、句。
高考阅读文章的题材颇为广泛,各种各样的文章都有,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这一特点有目的的来指导学生,让他们明白各种文章的特点后,再去进行阅读。比方说一篇议论性的文章,其开头往往就给出了议题,那么在阅读时就应该让学生明白重点是抓住开头的句子;而像科普性文章,一般来讲逻辑很严密,往往一环紧扣一环,在阅读这一类文章时就要细心、谨慎,注意推理和分析,抓住数据,吃准主旨思想;再如记叙文,我的观点是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抓住六个“w”,即when、where、who、what、why及how。
3.猜测词义。
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生词,如果一见到生词,就停下来查词典(平时作练习时可以查一查词典,如果是考试的话就肯定不可以了,尤其是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可以看出,阅读中会遇到许多生词。),不仅会影响阅读速度,还会挫伤阅读的积极性。为了既看懂材料,又不浪费太多时间,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一些猜测技巧。一方面,材料中有些生词所涉及的内容可能与后面的问题是无关的,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让学生忽略他们;另一方面,教师应教会学生运用构词法猜测词义。英语中的单词有很多是由词根加前缀或后缀或前、后缀构成,通过加前、后缀来改变词义、词性。如,mis―表示“wrong”或“badly”:mislead(误导);dis表示“not”或“oppositeof”:disagree(不同意)。
阅读不是被动的接受型语言活动,而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贵在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改变,重在课文教学和实际操练的有机结合,难在教师有毅力,能够持之以恒地进行阅读训练,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才能成为现实。
新课标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汇总18篇)篇四
[内容]。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首先明确目标,做好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准备。否则,是很难把事情办成或办好的。同样,我们要能较快、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首先就得让学生明确快速阅读的目标。本文所谈的目标,其外延包含两大方面。
首先是明确主体目标。这是就阅读者主体而言的,要求阅读者主体――学生应该明确自己在阅读方面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即应了解自己懂得快速阅读的哪些知识,不懂得哪些知识,应该在理论上重视弄懂自己不懂的快速阅读的知识(当然,对于这点,教师也应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有了正确的理论方法指导,实践就成功了一半。其次,要求阅读者主体――学生应明确自己对阅读材料方面的知识知多少。对于自己不懂的,应找机会弄懂,力求使自己的知识、技能更丰富、更全面。不能扬长避短,而只能是查漏补缺。
其次是明确客体目标,这是针对阅读材料本身而言的。它包含三个小问题。
第一是明确试题目标。对于学生来讲,虽然他们学习的目标是渴求知识,但直接的现实目标还主要是为了应对考试(及平时的练习题)。而近年来的各种类型的语文试题中,阅读理解题的比重都是很大的,并且,学生答题时都比较被动,盲目性很大,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养成答题前弄清题目要求的习惯,搞清楚试题要求学生回答的是语音知识,或词语理解、或词语运用、或是句子分析等等。尤其是近几年试题中出现了一些较灵活的阅读题型,如词、句、段歧义的分析、辩证等。
第二是明确自我阅读目标。(这主要指学生课外阅读而言)。由于学生学习负担本来就很重。(经有关调查表明,走读学生白天从早自习到下午放学,其中只有下午第四节课才有一部分时间学生能自由支配,晚上在家大都要做一小时的家务,除有时看自以为好看的电视节目外,每晚用于学习的时间至多两小时,住读学生除下午那一课时外,也仅多出晚上的一小时。何况,他们还要利用这点时间来完成课外作业和温习功课),学生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间至多有两小时。所以,采用快速阅读来充分利用这可怜的两小时,必须有明确的快速阅读目标。关于总体阅读计划,本文不赘述,只谈单个的一次阅读活动的目标。这就是,指导学生首先速读书前的序言(或出版说明,或内容提要)、书的后记、或刊物的目录、或报纸的各版大标题等,了解其大致结构,揣度其内容框架。筛选出自己要寻求的信息范围,如人物形象、环境的描写,语言的运用艺术或是知识性文字的某个知识点,或是该文章(作品)的写法,或其它科技知识。
第三是明确阅读对象的文体规律性特色。因为对阅读对象的文体规律性特色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阅读的速度。比如,议论文,就要涉及到论点、论据及论证,讲求语言的逻辑性和语言的书面化等,而小说则更多的是讲求塑造成功的典型形象,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而语言方面的要求是更讲求形象性和生活化等。如果我们象阅读小说那样只注重议论文的形象性,那将导致事半功倍。又如,人们发的一封电报,文字简略到几乎不能再简略的几个字或几十个字的程度,但如果是写成一封信,那文字恐怕就会增加到几百字甚至几千字。其实,它所包含的阅读信息量也还是电报那点。了解了这一层,我们即使是快速阅读这电报,也必须一字一字地“看”在心里,而不能象阅读这信那样“一目十行”,甚至有些句、段根本就不看。对于这个问题,有的还涉及到作者的文风和学风、写作背景等因素。因此,学生只有在阅读前明确阅读材料的文体特色,才能更好地加快阅读的速度,提高阅读的效率。
实践证明,学生在阅读前明确了这些目标,就能更好地减轻阅读负担,从而提高阅读的速度。
二、交给快速阅读的方法。
使学生明确了快速阅读的目标,还仅仅是具备了速读的一个基本条件,其更重要的,带有关键性的条件乃是懂得快速阅读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较灵活地运用于阅读实践中去。
首先是,使学生明确何谓快速阅读。所谓快速阅读,是指利用视觉运动的规律,通过一定方法的训练,达到变声读为视读,以记忆快、理解快、阅读快为标准进行阅读的科学阅读活动。当前,对于速读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虽然国外对此研究的成果已喜人,但对于汉语来讲,还有它的特殊性,而且还只是刚引起人们的重视),还没有一套较系统的科学方法。这里只谈点肤浅认识,只根据前文的定义来说明我们在教学中应交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而已。
根据人在阅读时的眼跳规律和“视读野”的特点,人眼在眼停时具有摄取相当多的文字信息的能力,不仅如此,它还具有把摄取到的大量信息及时传递到大脑的能力。因此,人就能够通过一定的快速理解方法,把输入在大脑的信息整理加工,快速记忆掌握所需要的信息。实践证明,传统的声读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科学文化现实的需要,必须变声读为视读,提高视觉扫描的速度,在不影响理解和记忆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扩大“视读野”,充分调动大脑的积极性,综合左脑得来的信息,并充分利用右脑的图式认识能力,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对于快速阅读的速度,到底以多快为标准,综合诸位专家的测定,我认为,一般中学生以每分钟600―800字的速度阅读,是切实可行的。当然,这个速度也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我们要能使学生很好地进行快速阅读,其实际情形又是极为复杂的。我们要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既要针对学生的阅读情形、知识水平和教学实际,也要看阅读材料本身的难易程度等灵活运用。
快速阅读能力怎么培养呢?除了前文所谈的使学生明确快速阅读的目标,交给快速阅读的方法外,还得进行一些必要的快速阅读课堂训练和快速阅读习惯培养。
第一,快速阅读课堂训练。按三步训练法进行有计划的系统训练:
1.提出要求,讲明目标。提出本次训练要达到的目标,训练的题目。开始训练时,可提示该次训练的目标,逐渐地就取消了目标提示。题目由单一逐渐到复杂全面、循序渐进地过渡。最初训练,可只注重字词的注音、注释的运用,这时就可采用“误读”(此指阅读学上讲的,读者根据上、下文按自己的理解诠释的高级阅读方法);然后到训练语、句的诠释、运用、“误读”;再到段、篇的分析;最后是对一些有较高艺术成就的作品进行艺术鉴赏。使学生得到比较系统的、反复的整体训练。
2.给予材料,规定时间。所给予的材料,既要讲求新颖、规范化,又要注意地道、大众化,还要针对学生实际,循序渐进,由语言通俗化、大众化、内容单一的材料,逐渐加深到形式多样化的、内容复杂的材料。总之,注意材料的丰富性、多样性。同时,选择的材料要讲求知识性,使其通过对该材料的阅读,既培养了快速阅读的能力,更又达到了学习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对于时间的规定,一定要注意科学性。即是说,所给的时间,不能过多,导致达不到快速阅读训练的目的;也不能过少,导致学不到知识、回答不了问题的后果;而应是针对学生实际,以全班中等偏上一些学生的阅读水平为准。一般地讲,要求初中学生每分钟阅读500―600字,要求高中学生每分钟阅读600―700字为标准。同时还要给予适当的思考时间。所有这些,都应在实际运用中灵活处理。
3.到时检查,纠正评析。规定的时间一到,应立即交卷,严格检查、总结,纠正错误答案。重要的是对典型的错误进行精到的分析,找出其中产生错误的原因。提出补救的办法。而且,检查评析,还要注意兼顾评析上、中、下各等级学生的答案。实践证明,最好是采用现身说教法,即由答案正确的学生介绍自己怎么地进行快速阅读的,把他成功的思路介绍给其他同学;同时,由答案错误的学生谈自己的错误思路,老师纠正;对于根本就没能安时完成的学生,更应让他们谈自己的阅读情况,然后给予正确引导。
第二,快速阅读习惯的培养。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只要形成了习惯,要改也难。所以,我们要想切实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单靠课堂那点训练还远不够,还必须重视习惯的培养。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相对于教师来讲,我们对学生进行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养成习惯。我认为,除了要求背诵默写的课文和需要逐字逐句进行讲解、研讨的课文外,都应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即是说,每个单元,可重点讲析、研讨一两篇课文,其他的课文,就可大胆地按照前述的“课堂三步训练法”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既可进行篇与篇的快速比较阅读,也可选择该篇中精彩的片断进行快速阅读。既可口头回答,也可书面回答。二是相对于学生来讲,既要通过课堂训练逐步养成习惯,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生活中的阅读(包括课外阅读)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其实,生活中的快速阅读的机会是很多的,而且是快节奏的生活逼迫人们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掌握尽量多的阅读信息。所以,从社会的角度讲,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习惯是可行的,也是势在必行的。
新课标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汇总18篇)篇五
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将阅读能力作为中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来培养。反观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受知识本位教育观的导向和现实中考压力的影响,我们过分地侧重于一种“技能”训练,想方设法地训练学生尽可能多的得到些分数,因此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就成了一句空话。
一是教师缺少指导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处于放任状态。
二是学生缺乏浓厚的阅读兴趣。因为学生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父母或老师安排和规定的,缺乏自主性。
三是农村学校图书不多,还都是一些旧书,时代性不强,自然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使学生无课外书可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是学校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
五是没有热爱读书的家庭环境。农村学生的家长受自身认识的限制,对子女的课外阅读采取了一种相当敌视的态度,他们把学生看的课外书籍一律视为闲书,把学生观看有意义的影视节目视为是浪费时间。
六是缺乏有效的阅读评价机制。由于受到中考评价机制的影响一唯的追求分数,功利性很强,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许多学校没有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缺乏评价的积极引导,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
这每一个因素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影响都是巨大的,都十分重要,都不容忽视。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面世,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努力改变过去一言堂的现象,让我们的阅读教学设计向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课文,有利于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向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发挥更大的效果,充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度重视阅读课的教学。
1.阅读教学要加强思想的交流。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由此看来,语文教师如果把教学的视角由作品转向学生(读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读者)的平等自由对话上,更能体现阅读的意义,同时也充分尊重学生(读者)“各有会心”的权利。
2.阅读教学要重视理解的深刻。
我们强调语文阅读教学应体现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忽视深入的文本感受和细致的艺术分析。相反,深刻的思想碰撞和成功的情感交流并非走马观花的阅读可以达到。但必须说明的是深入的文本感受绝不是抠字眼儿,钻牛角尖;细致的艺术分析绝不是“目无全牛”的肢解,一切都应在作品本身潜在含义所能辐射的范围里。可以说,一种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在寻找作品潜在的含义、教师所理解的含义和学生所能接受的含义这三者的交叉点。而寻找的过程远比寻找的结果更有意义。因为,这种交点有时可能找不到,或者即使找到了,也不可能使最后的结论成为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但却完全可以因为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而使每一堂语文课成为精彩的瞬间而永驻学生心中。
总之,课堂上阅读课的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阵地。当然教无定法,不同的阅读材料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多方位的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仅仅靠阅读课的教学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配合大量的阅读练习。
二、强化有效的阅读训练。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真正的完成,因而阅读能力必须注重有效的训练,即训练时必须讲究“适度”、“梯度”、“力度”。训练犹如登高,坡度太陡,使人无法攀登,当然不行,但如果坡度过于平缓,也会让人无法领略克服困难的愉快而丧失攀登的兴趣。因此,训练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定,“跳一跳”便“摘到果子”。
讲究“梯度”,就是要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一步步登堂入室,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加大训练难度,以便最终达到学“一篇”而读“一类”之目的,讲究“力度”,就是“除非不练,练就要练得学生一辈子忘不了”,训练起点不要高,但要求要严,训练要实,讲求实效。
在七、八年级的阅读教学阶段,我们要紧扣课本编制试题或导读提纲,进行按部就班的阅读能力训练。
第一步,教师为学生示范:如何将深广的阅读知识、阅读理论、阅读方法,充分运用于阅读的具体过程中,示范课文可以是各年级教材中的象《社戏》和《春》等各单元难度较大的讲读课文。
第二步,找来难度不大的课文,如《雪》、《海燕》等课文,对学生彻底放手,积极鼓励并耐心引导他们根据教师示范,通过有意识地运用阅读理论和方法来自编阅读提纲,具体自读课文。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因人而异的点拔。
在此基础上,便开始实施阅读能力培养的第三步:适当选编有一定难度的课外阅读材料,其来源主要是近几年的中考题,因为这些阅读材料及试题是经过许多专家精心选择和设计编制的,完全能够较为准确地测试学生的阅读水平,也便于我们对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查漏补缺。对这些阅读材料和测试题,学生阅读解答时要真正消化阅读知识和阅读理论,要熟练运用阅读方法;教师讲析时,要举一反三地讲透讲深,要着重分析三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实践证明,初中阶段如能对学生进行这三个层次的基本训练,其阅读能力是能够得到真正培养的,阅读水平也是能够得到较大提高的。
三、转变思想观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像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对文章的体会和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发掘这种不同,激发学生的感悟力,而不是只求一个千篇一律的统一答案。首先我们不能把课外阅读仅仅定义为课外时间的课外阅读。我们教师能做的大量工作其实是在课内的。所以我们应该把语文的课堂真正变成文学阅读的天地。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应再是照本宣科、“满堂灌”,而是应和学生共同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如果学生体会到了探究问题根源的快乐,并开始试着自己去阅读,从而获取更丰富的知识,那么真正的阅读也就开始了。
课外阅读很多时候都是在课外和家里完成,这就需要家长给予配合。老师应利用家长会、家访等时机,向家长介绍学生课外阅读的整体趋势和个体情况,再针对家长文化素质较低的情况,教给家长督促帮助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让课外阅读发挥最大的功效。
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的课业是很繁重的,如果只是机械地将一些课外内容强行塞入他们手中,只会增加他们的负担,引起他们的反感,要使学生的阅读从被迫消极转向主动积极,就必须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使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
首先要具体引导,激发兴趣。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使他们在课外阅读时易受情感的支配,兴趣在于阅读一些不太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刊上,更有不少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缺乏课外阅读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具体引导和指导,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文学欣赏课、诗歌朗诵会、演讲赛、文学社活动、甚至学校老师对学生的各项奖励以赠书的形式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健康的阅读兴趣。
其次要配合教学,选择读物。学期或年度的推荐,一定要根据课外阅读计划,配合教材的学习,认真审慎地选取高品位、高质量的读物,开列一个比较适量的系统的清单。重点要推荐一些中外名著,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作为语文老师更要广泛涉猎,及时了解阅读有关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课外阅读,这样更有利于向学生推荐书目,更有利于与学生交流,对其进行引导。
再次要传授方法,培养习惯。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必须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切实截决“怎么读”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包括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分门摘录法、提纲挈领法、写心得体会法等)。传授这些方法要指导学生在具体运用时要不拘一格,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运用。
最后要组织交流,检查督促。在课外阅读中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间的互相影响产生的作用有时比教师指导更大。另外,交流活动还能激发兴趣,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教师应分阶段地开展一些活动:召开读书报告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开展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举行读书知识比赛;举行朗读或快速阅读比赛;举办手抄报、演讲会、故事会、网上作文比赛等等。组织这些活动要有计划,认真实施,才有效果。
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不管采取的是什么方法,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哪怕一点点,也要予以充分肯定,同时也要中肯地提出不足之处。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阅读兴趣会大大增加,听说读写能力也会全面得到提高,从而形成了课外阅读的良性循环。
当然,教与学都无定法。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方法也是很多的,老师们也许有更好的办法,这里仅仅只是我个人的一点肤浅的看法。但是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我们每一位农村语文老师的职责和义务。希望我们携起手来为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努力奋斗。
新课标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汇总18篇)篇六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中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口头上的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听、说、写能力提高的关键。通过阅读,扩大了知识面,增加了词汇量,交际时就不会因为知识或词汇贫乏而言不达意,写作时才能语言地道,内容丰富。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中学阶段阅读能力的高低对学生以后的`进一步深造也有很大影响。据了解,许多中国留学生初到国外,阅读这一关很不好过。他们每天除了要应付上课外,课后还往往需要阅读数十乃至数百页参考材料。而对于习惯于逐字逐句地阅读的学生来说,要完成这样的阅读量,显然是很困难的。问题的关键就是阅读速度慢。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人们要从浩如烟海的科技情报资料中获取所需的信息,就必须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在近年来的全国高考统考试题中也体现出来。1978年以来,阅读理解题在高考试题中的比重逐年增加。1978年的阅读理解部分仅有一篇短文,1986年增加到三篇,而从1989年起又增加到四篇。计分也从1978年的20%增加到1989年40%。测验的目的从考查词句的理解到篇章的理解,从了解事实细节到确定中心思想、进行正确推论、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等等。文章的题材和体裁也逐步多样化,包括各种记叙文和说明文、议论文。由此可见,高考对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在阅读速度、而且在理解的深度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适应这样的要求,不进行教材、教法的改革,显然是不行的。只有大胆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努力改革教材,教法,才能把学生的阅读能力抓上去。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一步步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课内精读和课外泛读都很重要。只强调精读课本,不进行课外泛读,就无法扩大知识面,无法提高阅读速度,就只能是逐词逐句爬行式的阅读;而不重视精读课本,一味强调课外泛读,势必造成基础不实,对所读材料理解不透的后果。因此,必须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一定量的课外泛读。
1、改革课文教学,打好语言基础。
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材料。课文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课文教学中,我们着重抓了三个方面。
(1)课前预习,培养能力。
[1][2][3][4]。
新课标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汇总18篇)篇七
长期以来,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教学,在语言学习尤其是英语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毕业时的阅读要求是 :“……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 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 ,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 。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训练其阅读技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量是不行的。成功的英语教学要依赖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实践。刚接任五年级的英语教学,课本已出现能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read and write"、“story time"、绕口令等阅读材料,又鉴于自己是一名新教师,教学经验尚浅,就想在阅读教学方面着手研究,希望能找到恰如其分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当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小学英语课堂,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在阅读课堂中,许多教师长期遵循固定不变的教学流程:首先,教师通过设计各种教学环节呈现新词汇,讲授新单词;其次,就课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教学,并让学生做好笔记;最后听录音,跟读全文。最后导致小学生在阅读时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学生阅读兴趣不浓的现象。通过观摩和总结,我认为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形成。
由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扎根于课堂中,又因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高、教师有效的课堂时间有限等等,在小学英语教学的最初阶段,教师往往只侧重于听、说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对词汇的认读和拼读,这导致了学生到了高年级接触一些篇章较长的阅读材料时,一遇到新单词或新句式时,觉得束手无策,惊慌失措,无从下手,最后学生不能流畅地阅读,从而影响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与信心,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教师忽视对学生阅读策略的培养。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使用学习策略能够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发展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相互促进。”新课标要求重过程、讲策略,传统课堂只注重考试的结果。因此,培养学生有效地阅读策略至关重要,只有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策略,学会在训练中灵活运用这些策略,才能确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之前参加教育实习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方法单一,过分地重视了词汇和语法教学,完全忽略了阅读训练或只叫学生划划新单词,教师解释一下新单词,对对答案就完事了。如此走过场的教学,不但学生的阅读时间得不到保证,而且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其阅读能力也就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了。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成为我教学中的一个重中之重。
二、培养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精选阅读材料,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课外视听、课外阅读等课外英语学习提出了以下的要求:一级是能看懂语言简单的英语动画片或程度相当的教学节目;每学年不少于10个小时(即平均每周20~25分钟)。二级是能看懂英文动画片和程度相当的英语节目,每学年不少于10小时(平均每周20~25分钟)。因此,阅读材料的来源不应限制在课本内,教师应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更多、更丰富的阅读材料。在我看来,小学生英语阅读材料比较少,教师有必要替学生选择一些课外阅读材料,以扩大学生的课外知识,开拓学生的想象思维,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在全国小学生英语竞赛的考题中,如果学生要取得优异的成绩,除了英语基础扎实,最关键的是课外阅读视野要开阔、阅读能力强。
然而,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必须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譬如一些英语歌谣、人物趣事、英语小故事、英语笑话等,对于优等生我会推荐英语辅导报给他们看,开拓他们的视野,增长其英语知识。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我会利用学生合作学习、同桌讨论,小组扮演等形式对阅读材料进行讨论,表达各自的想法,分享各自的知识经验,相互启发与学习,达到他们能看、爱看,看后有一定收获的效果,逐渐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俗语有云:“ 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阅读是一项长期性的活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而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阅读的效率。然而,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我发现刚接手的两个班,大部分学生并不知道如何很好地去阅读,阅读速度很慢,要靠老师正确的指导和讲解。为此,我在平时教学中会有计划地进行阅读训练,利用面批面改的方式及时地反馈,不断地纠正学生存在的陋习,日益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学生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毕业时的阅读要求是 :“……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 ,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 。意群,就是一组词共同构成一个意思上的`主体,一个句子由多个意群构成。有的小学生在平时阅读时经常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认读,这不但影响了阅读的速度,又阻碍对句子以及整篇文章的理解。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应逐步培养学生以意群为单位认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猜词的阅读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新课标中指出:“培养学生在阅读时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 而有些小学生一遇到新单词就会急于问老师或同学,有的会去查字典,而不是通过上下文、文章给出的背景知识等猜出词意。长期下去,学生在阅读中必会产生依赖的不良思想,进而影响阅读速度和效率,更不利于进一步的学习。为此,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注重培养学生猜词的阅读习惯,经常引导学生在训练中学以致用,以提高他们阅读的能力。
(三)、创设教学情境,促进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
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在阅读教学中,由一句句枯燥的语句堆砌成的阅读材料,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弄懂文章大意,而且能把它复述出来呢?教师可创设语言运用的真实情境,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全心投入、乐于表达,把所学的语言知识掌握牢固。如我在教学《pep小学英语unit 2 b read and write》中,我会设计一个supermarket的情境,通过go shopping引出文章的重点句型:“what's your favourite fruit?i like......”这样学生在情境中不断反复操练句型,熟能生巧地掌握这篇阅读课文,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
(四)、精读和泛读相结合,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英语能力,单纯通过书本上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读物。”为此,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泛读的训练。泛读就是广泛地、大量地、快速阅读。只有具有泛读能力,一个人才可以说具有了阅读能力。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精心选择阅读材料,根据阅读的内容,让学生做判断和回答问等类型的理解性练习,逐渐培养小学生阅读的能力。现在英语课堂的阅读教学多为精读教学,即分析性阅读,着重于语言和语义的细节。为了理解语言结构的意义和相互关系,学生必须注意语法形式,通过解剖句子成分,以帮助理解文章大意,从而解决问题。小学高年级已涉及语法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在阅读中贯穿一些相关的语法知识,教会学生分析句子结构,以减轻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逐步提高阅读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阶段,阅读是巩固和扩大词汇量的好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得到乐趣,从而体验到阅读的快乐,促使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逐渐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汲取经验丰富老师的经验,在摸索中前进,把自己的教学推向更高的台阶!
新课标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汇总18篇)篇八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实施已有一段时间,但农村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却仍然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开展英语阅读教学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之一,英语阅读教学具有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信息量大,涉及的社会文化知识面广的特点,正因为它这个特点而成为制约农村中学英语阅读课教学的瓶颈。究其根本原因,首先教师受传统英语教学法影响根深蒂固,没有转变教学理念和方式,其次农村地区相对来说较为闭塞,信息不发达,学生的知识面相对较窄,兴趣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参与不够等。如何在农村中学开展符合新课标的英语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制约的因素较多,但着重应从课堂内外两个方面下功夫,下面就此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的看法。
1、精心设计导语,引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组织实施教学前,首先必须从内容着手,关注兴趣,研究有艺术的导入。导入方式可利用课文插图、幻灯片等就课文内容提出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动脑思考,预测其中内容,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学生投入阅读,建立起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语境;也可利用文章的标题及相应词汇,设置信息沟导入。例如在教book3lesson42thomasedison时可以这样提问导入:doyouknowthomasedison?whocantellmeanyinventionbyhim?可以引出发报机、电话、电灯、电视机、留声机等让学生讨论,然后指出尽管edison是个大发明家,但他早期的成长道路是否也是一帆风顺的呢?产生悬念,激起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
2、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层层深入,全方位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1)导入新课后,可以限时让学生默读,读后快速给出导读中心问题的答案。在这个阶段,可采用小组同学抢答的形式,多让几个同学发言,可以暂时不给出问题答案,等一定数量的学生答过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做总体评价。这样既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2)在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了解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做些简单肤浅的表层知识理解性的问题,如trueorfalsetest或填空题等。教师可借助投影仪、挂图、黑板、讲义等方式将问题直观的呈现出来,要求学生用简练概括的语言做口头或书面回答,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要让学生再看课文,从而培养他们在识记、分析、判断方面的能力。此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教师要注意对生词的处理,应依据学生认识能力区别对待:有些生词适宜在阅读中自己推测;有些则在阅读后处理;有些还可以在导入时,边导入相关的话题,边呈现部分生词。
(3)在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后,再次让学生朗读课文。朗读后,教师进一步作深层次理解的提问,培养学生利用作者所传递的信息,用自己的社会背景知识、生活经验进一步理解和吸收读物中没有明确表达的,但又与主题有联系的思想与信息,即理解“弦外之音”的能力。在这个阶段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可提供一些必要的英语单词或词组,也可以让学生适当用中文表述。
最后每组推选代表发言,也允许个人举手发言,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同学之间不同意见的争论,创设一个自由、宽松、活泼的用英语进行讨论的热烈气氛,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和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起学生的情感,点燃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逐步使学生实现由知识技能到交际能力的转化。
(4)最后抓住重点,言简意赅,归纳复述。教师可以以提问为线索追忆,把问题的答语组织起来复述;也可以借助挂图等,胺画表示一个内容,让学生各用一句话把它描述出来;还可借助图表把主要的情节发展成对话,有序地列出来,帮助学生归纳,从而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技能,培养能力。
1、选好读物,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教师要认真地选择课外读物,不宜马虎了事以免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认为读物内容应广泛、新颖,体裁和题材多种多样,语言生动,引人入胜,力争让学生读起来想读、爱读,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尤其重要的是所选材料要适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难度与课文相当,内容尽可能与课文相联系,生词率控制在百分之二左右,难易适当,使学生读起来轻松愉快,以增强自信心。这样,既增加了阅读量,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阅读有要求,辅导到实处。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目的不仅是增加阅读量,更为重要的是以量求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故平常我要求学生每人每天看一篇600个词左右的短文,读速为每分钟60个单词,要求准确理解率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每天坚持10分钟。
由于阅读基本是在课外进行,以学生自学为主,因此教师要有得力的措施才能保证持续进行,除要对学生的读量、读速严格要求并记录在案进行评比外,更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提高阅读质量。具体来说,首先应指点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如有的学生阅读时爱出声;有的学生用笔和尺之类的东西指点着助读;有的用眼不科学,每次只能看到一个单词;有的咬文嚼字,边读边查字典,一词一句地分析;有的.学生回视的现象太严重,在阅读时,眼睛往往回看,重读一个词、短语、一个句子,不仅影响阅读速度而且不利于把握整个句子、段落、全文的意义。应帮助学生克服上述等不良阅读习惯,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帮助他们尽量减少停眼次数,扩大视力范围,能在单位时间里捕捉更多的语言信息。其次,指点学生阅读时抓住文中的重点段,段中主题句和句中关键词。教给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句意义的方法。避免学生遇到生词惊慌,而是通过一定的线索或根据构词法、同义词、反义词、等同关系、因果关系或上下文暗示猜出词义。再次指点学生依“纲”阅读。每篇材料都配有相应的阅读理解题,其既可以作为理解检查题,也可以作为学生阅读的“纲”。通常我指导学生先看问题,后读短文,再做选择答案,这样使学生的阅读速度因有的放矢而大大的提高。
总之,阅读是一个能动地、积极地认知与思维过程,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建立。开展阅读教学,提高中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需要克服多种相关影响因素,更需要教师立足农村英语教学实际情况,结合现代阅读教学理论,精心开展课堂阅读教学设计,持续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还要与听、说、写同步进行,相互促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是学生的帮促者和辅导者,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会逐步得到提高。
新课标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汇总18篇)篇九
一、阅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中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口头上的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听、说、写能力提高的关键。通过阅读,扩大了知识面,增加了词汇量,交际时就不会因为知识或词汇贫乏而言不达意,写作时才能语言地道,内容丰富。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中学阶段阅读能力的高低对学生以后的进一步深造也有很大影响。据了解,许多中国留学生初到国外,阅读这一关很不好过。他们每天除了要应付上课外,课后还往往需要阅读数十乃至数百页参考材料。而对于习惯于逐字逐句地阅读的学生来说,要完成这样的阅读量,显然是很困难的。问题的关键就是阅读速度慢。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人们要从浩如烟海的科技情报资料中获取所需的信息,就必须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在近年来的全国高考统考试题中也体现出来。1978年以来,阅读理解题在高考试题中的比重逐年增加。1978年的阅读理解部分仅有一篇短文,1986年增加到三篇,而从1989年起又增加到四篇。计分也从1978年的20%增加到1989年40%。测验的目的从考查词句的理解到篇章的理解,从了解事实细节到确定中心思想、进行正确推论、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等等。文章的题材和体裁也逐步多样化,包括各种记叙文和说明文、议论文。由此可见,高考对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在阅读速度、而且在理解的深度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适应这样的要求,不进行教材、教法的改革,显然是不行的。只有大胆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努力改革教材,教法,才能把学生的阅读能力抓上去。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一步步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课内精读和课外泛读都很重要。只强调精读课本,不进行课外泛读,就无法扩大知识面,无法提高阅读速度,就只能是逐词逐句爬行式的阅读;而不重视精读课本,一味强调课外泛读,势必造成基础不实,对所读材料理解不透的后果。因此,必须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一定量的课外泛读。
1、改革课文教学,打好语言基础。
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材料。课文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课文教学中,我们着重抓了三个方面。
(1)课前预习,培养能力。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预习,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教材内容,发现教材的疑难问题,带着问题上课。这样,使学生的针对性更强,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便于教师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预习时我们一般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a)拼读生词、词组,扫清阅读障碍。b)浏览全文,找出各自然段的主题句,或说出段落大意。c)划出语言难点,并提出独立的'见解。d)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供课堂上进行问答。实践证明,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学习变得更主动了,上课时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更高了,从而节省了讲解时间,加强了综合训练。
(2)围绕中心,整体教学。
对于课文的教学,目前存在着二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课文是语音、语法、词汇的综合运用,学习课文,也就是学习语音、语法、词汇和句型。因此,一开始就可以一句句、一段段来讲和练。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课文不仅仅只是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综合运用,而且是围绕着某一主题,某些内容或情节而进行的综合运用。因此,课文首先应做一个整体来教,应该在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要旨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操练。我们认为,前一观点强调了语言结构的学习,但却忽视了语言功能的学习,而一开始便逐字逐句地讲练,势必造成见木不见林的后果;而后一观点既强调语言结构的学习,又强调语言功能的学习,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但能够听、说、读、写,而且做到理解准确,表达得体。
在课文教学中,我们持后一种观点。我们往往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来了解全文的内容大意,再通过做理解习题来检查预习效果。对于故事体裁的课文,我们先通过听、说法来介绍课文背景和内容,再通过问答来检查学生对主要内容的理解。这样做,目的是使学生养成一开始阅读就努力寻找文章要旨的习惯,训练学生根据关键词语捕捉文章大意的能力。在分析句子时,我们强调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不仅注意句子的表达层意义,更要注意到句子的深层意义,注意句子同文章内容及主题的内在联系。例如,在高中第一册第十一课里有这么一句:iknowthatgentlemenlikeyoucarryonlylargenotes.这句话的表层意义是:我知道像你这样的先生只带大钞票。但如果学生对整篇课文的内容和情节已有所了解,他们便可以看出这是一句反语,就能够体会到说话人那种讽刺、嘲弄的口吻。
(3)基础知识,精讲多练。
对于语言基础知识,教师的讲解要精,在有限的时间里,只有精讲,才能够做到以点带面,也只有精讲,才有可能多练。精讲,就是要分清主次,每次重点解决一些主要问题,而不是面面俱到,样样都抓。那种不分主次,不分先后,碰到什么就讲什么,甚至随意发挥、希望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的作法,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连基本的问题都没有能解决好。
比如生词的教学,有些人就喜欢搞词汇开花。每碰到一个生词,除了介绍各条词义外,还要引出一些没有学过的同义词、反义词,介绍各条固定搭配、习惯用法,还要给出例句、进行词义辨析,大搞词典搬家。现在高中每课的平均生词量为40个左右,约占课文总词汇量的10%。学生要记忆这些生词已感困难,如果教师再随意发挥,难度就更大了。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还会造成喧宾夺主,影响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课文教学中,对于生词,我们只要求学生会读、会写,能掌握在本课中所表示的意义和用法就行了,其他用法随着以后出现了再讲。这样,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基本的东西也抓到了,也就达到了目的。
有了精讲,多练在时间上也就有了保证。然而多练不仅仅只体现在时间和数量上的“多”,还应体现在练法上的“活”。这样的练习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句型的练就有许多方法。模仿造句是练,模仿翻译也是练;背诵句型是练,句型转换也是练。采用哪一种方法,或在几种方法中先用哪一种,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这方面,我们往往是先让学生熟悉句型,再做模。
仿造句,后才做变换性练习。因为只有在学生熟悉本句型的基础上做变换练习,才能使学生感到变有依据,才会少犯错误。但这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学习某一句型,估计学生可以用另外一些他们比较熟悉的对应句子来替换,这时,我们也往往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把这些句子说出来,这样做,往往起到了以新温故的作用。总之,多练,就是既要讲“量”,又要讲“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新课标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汇总18篇)篇十
[内容]。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首先明确目标,做好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准备。否则,是很难把事情办成或办好的。同样,我们要能较快、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首先就得让学生明确快速阅读的目标。本文所谈的目标,其外延包含两大方面。
首先是明确主体目标。这是就阅读者主体而言的,要求阅读者主体――学生应该明确自己在阅读方面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即应了解自己懂得快速阅读的哪些知识,不懂得哪些知识,应该在理论上重视弄懂自己不懂的快速阅读的知识(当然,对于这点,教师也应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有了正确的理论方法指导,实践就成功了一半。其次,要求阅读者主体――学生应明确自己对阅读材料方面的知识知多少。对于自己不懂的,应找机会弄懂,力求使自己的知识、技能更丰富、更全面。不能扬长避短,而只能是查漏补缺。
其次是明确客体目标,这是针对阅读材料本身而言的。它包含三个小问题。
第一是明确试题目标。对于学生来讲,虽然他们学习的目标是渴求知识,但直接的现实目标还主要是为了应对考试(及平时的练习题)。而近年来的各种类型的语文试题中,阅读理解题的比重都是很大的,并且,学生答题时都比较被动,盲目性很大,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养成答题前弄清题目要求的习惯,搞清楚试题要求学生回答的是语音知识,或词语理解、或词语运用、或是句子分析等等。尤其是近几年试题中出现了一些较灵活的阅读题型,如词、句、段歧义的分析、辩证等。
第二是明确自我阅读目标。(这主要指学生课外阅读而言)。由于学生学习负担本来就很重。(经有关调查表明,走读学生白天从早自习到下午放学,其中只有下午第四节课才有一部分时间学生能自由支配,晚上在家大都要做一小时的家务,除有时看自以为好看的电视节目外,每晚用于学习的时间至多两小时,住读学生除下午那一课时外,也仅多出晚上的一小时。何况,他们还要利用这点时间来完成课外作业和温习功课),学生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间至多有两小时。所以,采用快速阅读来充分利用这可怜的两小时,必须有明确的'快速阅读目标。关于总体阅读计划,本文不赘述,只谈单个的一次阅读活动的目标。这就是,指导学生首先速读书前的序言(或出版说明,或内容提要)、书的后记、或刊物的目录、或报纸的各版大标题等,了解其大致结构,揣度其内容框架。筛选出自己要寻求的信息范围,如人物形象、环境的描写,语言的运用艺术或是知识性文字的某个知识点,或是该文章(作品)的写法,或其它科技知识。
[1][2][3]。
新课标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汇总18篇)篇十一
阅读的要求,有人认为应该是“既要把握原文的本意,又要得出独特的见解”。章熊认为有效的阅读应该达到以下目标:认识和筛选信息;对抽象的道理加以具体说明,或对具体的材料加以抽象和概括;把阅读所获信息加以组合、调整,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系统;作出扩展,对作品的是非得失、优劣加以判断。新颁布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对高中语文阅读作出了大致相同的几点要求,笔者认为,高中生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阅读能力。
1.认读感知能力。它以敏锐的语感能力为核心,要求认读速度快、广度大,感知选择性强、准确性高。
一般地讲,不发声的默读由于省掉了发声器官的发音过程、听觉分析器的分析过程,直接经过视觉分析器将文字信息传给大脑,所以较之诵读速度快。更重要的是读者的知识水平越高,就越能快速有效地辨识字词篇章所表达的概念、意旨,认读速度也就越快。汉语表达的特征具有很强的“板块”性状,在中心意义――“神”的统摄下,流水一样发展,这就要求在快速阅读过程中加大视觉范围和认读广度,尽可能多地抓住词句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准确把握板块单元的意旨。
识别文字信号,不可能将所有文字信息全部传给大脑,使之对应内化为“义”,而是要通过视觉分析器来扫描有效信息,检索出与自己阅读目标一致的内容,善于跳开与目标无关的内容,这种选择的能力强,则感知的能力强。有人逐字读完一段话、一篇文章却并不能明白意义,其原因多出于缺少选择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要善于认知语言符号的'意义,准确把握语境特征,填补语意空白,准确体识语体风格,这就是感知准确度高。要确保准确度高,还须能抓住初感,因为它是对文字代码的直觉,这种直觉因对新鲜刺激特别敏感,无心理定势干扰,往往最易于捕捉真实可靠而最有价值的信息。
2.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在认读感知基础上对词句所作的解释和对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所作的分解和剖析。要能够理解词句的含义,尤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句,前后关照,统摄整体,注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分散而关联的思考途径;要分析作者的思路层次,分析材料和中心、材料和材料的关系,分析材料使用的详略、先后,分析表达方式和表现方法,从整体感知入手到细部咀嚼体会,进而归纳整合,形成新的整体感知,实现螺旋式上升的理解分析效果。
3.评价和鉴赏能力。这是建立在对文本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准确、深入理解分析基础之上的,它要求读者对作品所传达的知、情、义的丰富或单薄、正确或谬误、健康或消极,表达方式、方法的恰当或不足、高明或笨拙、有益或有害等方面作出判断,从而真正认识阅读作品的价值,形成一种新的情感体验。
这种评价和鉴赏能力,既是以原有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又是知识和能力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具体表现;它既要对现有作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更要通过新旧体验的联系,同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对照;它必须以正确的思想观点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作为标准,并且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提升标准的层次,从而不断提高评价鉴赏的水平。
4.想象和创造能力。阅读是读者的主动的心智活动,它以读者和作者的知识、思想情感的撞击为特征,因此,阅读从来都不只是对文本意义的重建,它还非常突出地表现为根据读者的经历、体验、知识、性格、思想在阅读中作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或是据作品的语言信息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形象的表征,产生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或是在作品语言信息的诱导下,根据经验,延伸想象的时间、空间,强化、丰富现时的体验、感受,或是由文本出发,产生对自己的一种观照、思考,对社会其他事物的比照思考,使阅读成为一种超越文本意义的构建,从而使阅读超越作者的思路,使读者的认识超越作品本身的意义。
[1][2]。
新课标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汇总18篇)篇十二
听、说、读、写能力是英语的四种基本技能,这四种技能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阅读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吸取丰富的语言知识,增加学习兴趣;还能扩大词汇量,促进听、说、写能力的发展。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通过平时广泛的、大量的、快速的阅读等训练来实现。从近几年的全国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试题中可以看出,阅读题的比例达到了50%以上,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在此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阅读能力的培养取决于教师对学生阅读训练的调控。高级中学英语新教材每个单元一般都有两篇中心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题材广泛、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大多涉及到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如生态平衡、环境保护、饮食健康、体育、音乐等,它们都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真实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素材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针对每篇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采取下列步骤进行训练:
首先,对材料进行扫读,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有关信息,寻找关键词,把握文章的主题;
第二,对材料进行略读,寻找主题句,把握文脉以及语篇衔接的关联词;
第三,对材料进行细读,辨认事实,把握细节,理解难句,以及进行词义推断;
最后进行深层次精读,掌握语言所载社会文化的背景,理解文章的内涵,进行逻辑推理,评价判断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态度,揭示文章的深层意义。这样,在教学的同时就能够逐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拓宽阅读范围,夯实能力基础。
有所涉猎,这样可以接受更多方面的信息,巩固词汇,充实语言材料和英语背景知识,为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品质。
高考阅读文章的题材颇为广泛,各种各样的文章都有,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这一特点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让他们明白各种文章的特点后,再去进行阅读。比如,一篇议论性的文章,其开头往往就给出了议题,那么在阅读时就应该让学生明白重点是抓住开头的句子;而像科普性文章,一般来讲,逻辑严密,往往一环紧扣一环,在阅读这一类文章时就要细心、谨慎,注意推理和分析,抓住数据,吃准主题思想。再如记叙文,我的观点是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抓住六个“w”,即when,where,who,what,why及how。
(二)猜测词义。
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生词,如果一见到生词,就停下来查词典(平时练习时可以查一查词典,如果是考试的话,就肯定不可以了,尤其是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可以看出,阅读中会遇到许多生词),不仅会影响阅读速度,还会挫伤阅读的积极性。为了既看懂材料,又不浪费太多时间,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一些猜测技巧。一方面,材料中有些生词所涉及的内容可能与后面的问题是无关的,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让学生忽略它们;另一方面,教师应教会学生运用构词法猜测词义。英语中的单词有很多是由词根加前缀或后缀或前、后缀构成,通过加前、后缀来改变词义、词性。如,mis-表示“wrong”或“badly”:mislead(误导);dis-表示“not”或“oppositeof”:disagree(不同意)。又如,一些形容词加前缀in-,im-,il-,ir-,名词加后缀-less表示否定,independence(独立),illegal(违法的),irregular(不规则的),hopeless(无望的)等等。
最后,教师还应从心理上正确疏导学生,使学生加强心理承受。
力方面的训练,做到遇到困难心不慌,能够理智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总之,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贵在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改变,重在课文教学和实际操练的有机结合。
新课标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汇总18篇)篇十三
阅读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最基本的学习活动。学生有了较强的阅读能力,不仅可以使语文学习本身的听说读写一系列问题得到较好解决,而且对数、理、化、外语等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大有帮助。可是,目前学生阅读能力差的情况却引人注目。这里姑且抛开学生方面的原因不论,就教师方面来说,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就是刻不容缓的大事了。以下从学法指导的角度谈几个阅读能力培养的问题。
一、要特别重视整体阅读能力的培养。
整体阅读能力可分为两个方面、三个层次。两个方面是:读物的整体内容和读物的整体形式。读物的整体内容又可分解成读物材料的整体内容和读物思想的整体内容。读物材料的整体内容是指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问题、什么主张、什么见解等。读物的整体思想内容是指通过材料整体内容的表达所反映出来的社会意义、生活情趣、哲学道理、道德品质等。读物的整体形式也有两个方面:文体方面和语言方面。
整体阅读的三个层次是:篇的阅读、段的阅读、句群的阅读。篇的阅读范围还可扩伸到单元的阅读、系列丛书和宏篇巨著的阅读。在这三个层次的阅读中,就整体把握的意义上看,最关键的是篇的阅读。篇的阅读是读物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必须全面、准确、深刻。
篇的阅读问题解决好了,段的阅读问题才能得到解决;段的阅读解决好了,句群的阅读问题才能得到解决。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段”是指意义段,不是行文的自然段。段和句群是相对于篇来说的,都有其相对的独立性,都有一个整体概念,都是以“篇”的整体为存在前提(基础)的。段和句群的整体阅读方法与篇的整体阅读大致相同,仍然着重于对材料内容的把握,仍然要注意村料内容的观察了解。
要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一方面教师应首先具有整体阅读意识,谙熟整体阅读教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受熏陶感染,得到潜移默化;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中养成良好的整体阅读习惯。比如,每教一篇课文,都不应急于进入分析阶段,而应指导学生在阅读注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主要是材料内容)和形式(文体和语言),要求学生确立对课文的整体观念,让课文中的“人”有个整体形象,让课文中的“事”有个整体概念,让课文中的“景、物”,有个整体轮廓,让课文中的“问题”有个整体思考。
二、分析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是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
阅读能力的第二个大的层次包括分析问题能力、归纳问题能力和排难解疑能力。
阅读的分析问题能力,就是通过读物材料内容去认识读物思想内容的能力,而读物思想内容的显而易见,只有通过对材料内容的分析理解才能得之。分析,是将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并找出每一部分的本质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而有时为了求得对读物某一局部(如段和句群)的整体性思想内容(即本质)的认识,又得用归纳问题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归纳也是分析。
在分析、归纳问题时、阅读的难点在于读物的内容(主要是思想内容)与形式是怎样结合、怎样统一的。比如,茅盾的《风景谈》;通篇以谈风景的材料内容来表达自己对抗日战争时期延安解放区军民火热生活之向往、崇敬的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怎样结合、怎样统一的呢?第一,读物中选取的六个风景片断有五个是陕北黄土高原上的;第二,在描述每一个风景是真正的风景——人类,有崇高精神的人们的活动创造的第二自然;第三,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来写真正的风景中的那些具有陕北黄土高原的地方特色及时代氛围的风土人情。这样就把内容和形式结合、统一起来了。
阅读分析的方法很多,但从使用方法的角度看,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文字分析的层次和哲理审视的层次。前者是较低级的层次,但却是最基本的`层次;后者是较高级的层次,但却较难掌握这个层次的分析方法。而如果阅读只停止在文字分析的层次上,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就难于提高水准。所以,哲理审视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运用,应成为当前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三、认准阅读能力培养的目的性,高屋建瓴,打开阅读新局面就阅读能力而言,阅读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借书迁移能力和求新创造能力。如何培养这两种能力呢?归纳起来要注意两个基点,抓好五项措施。两个基点是:阅读目的的着眼点和阅读过程的着重点。阅读目的的着眼点如前所说,一定不要把教材内容的理解作为阅读的目的,只把教材当作阅读的例子、教学的工具、达到目的的手段、到达彼岸的船或桥梁。要注意对阅读观念的转变、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学手段的转变。阅读过程的着重点是指阅读能力的第二大层次上的分析理解能力,特别是哲理审视能力。此外,培养阅读的借书迁移能力和求新创造能力,教学上还须注意采用五项措施:
第一、从纵向上,时刻注意将课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第二、从横向上,处处留心将正学课文与前后已学或将学课文进行对比阅读。
第三、从读写上,时时处处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以写促读,以读助写,用读与写的有关知识的角度变化和结合来培养阅读的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
语文学习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阅读也应该伴随人的一生。提高语文能力,离不开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学生亲历语文境内,手、眼、耳、心教调动起来,和课文对话,与作者交流,同时代沟通。
总的说来,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借书迁移能力和求新创造能力,教学上要力求“活”起来,力戒“死”下去。只有“活”起来,才给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提供了产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才会如鱼得水,游向海洋。
新课标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汇总18篇)篇十四
摘要: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如何通过引导阅读来培养语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课文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朗读方法多种多样,教师根据课堂具体情况灵活掌握、灵活应用,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方面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朗读教学朗读能力学生教师方法。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如何通过引导阅读来培养语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课文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人从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十种能激发学生读书(主要指朗读)兴趣的方法,简便易行,现介绍出来供大家参考使用。
一、群体朗读法。
即全体同学齐读,类似于音乐中的大合唱,显得气势宏大,令人振奋。全体学生宏大声音的烘托,容易感染学生读书的热情,使他们减少顾忌,朗读的潜能容易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比较朗读法。
就是在朗读教学中引入比较的方法,通过多种多样朗读方式的比较,寻求适合特定内容的最佳朗读方式,从而揭示朗读的一般规律,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一是老师和学生的比较。通过对比,能悟出文章的朗读要点。让学生通过对比去发现问题,而不是老师自己来指出问题,这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能让学生的思维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得以发挥,使他们主动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比较。人都有一种强烈的自我展现和被别人欣赏的心理,学生也不例外。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让几个或者几组学生读相同一段课文,或者在课堂上举行朗读比赛,然后彼此之间指出对方的优点与不足,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心理,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让学生在这种互相激励的气氛中,不仅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朗读感情及朗读的能力提高得也特别快。比较方式在教学中运用的要义在于:不能忽视学生的主导地位,但也不能忽略老师指导的作用。所以,教师对学生难以把握感情的课文,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加以指导。
三、表演朗读法。
就是分角色朗读。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揣摩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表演,就会对课文加深理解;有了更深的理解,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就能更好地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而学生在表演中,通过人物角色的表演对情感的.再现,就会形成一些表演的技能技巧,这样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
四、交替朗读法。
即一个一个的交替来读,第一位同学读书时由全班同学监督,一旦有读错的地方立即停下来纠正,然后由下一位同学接着往下读,依然是读错就停,有错必纠,依次类推。读错可以理解为:添字、掉字、错字等。这种方法能使学生精力高度集中,易于培养学生读书专注的心态。
六、自选朗读法。
即由学生挑选课文中的某一部分朗读。这种方法适用于抽取朗读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多挑选自己能熟读的部分,因此能增强他们正确朗读的信心,使其逐渐的对读书发生兴趣。
即由老师指定一名学生让他推荐另一名学生朗读。这种方法易于使被推荐者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荣誉感,读书的时候会更加认真。这种方法可以和“接力朗读法”配合使用。
八、模仿朗读法。
先由老师自我范读或放录音,然后抽取若干名学生作模仿训练,可模仿速度的快慢、重音的把握、抑扬顿挫的运用等。这种方法能促使学生重视范读的效果从而有意识地规范自己平时的朗读习惯。
九、设疑朗读法。
就是教师在让学生读书前设计一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朗读寻求答案。这种读书法目的针对性较强,容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限时朗读法。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的长短读前限定好时间,看哪些同学在限定的时间内最先读完。这种方法易于培养学生速读的能力,增强学生读书的效率意识。
以上十种朗读方法适用于中小学生,除此之外,配乐朗读、补充资料朗读、换词比较朗读、教师示范引领朗读等策略也能使学生在朗读中读出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受到熏陶、获得启迪、享受乐趣。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具体情况灵活掌握、灵活应用,它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新课标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汇总18篇)篇十五
摘要:小学语文作为小学阶段三大基础课程之一,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也能使学生获得思想的提升。但是,就当前我国不同地区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的开展情况来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普遍存在问题。学生对作品的感情体会以及理解程度均不能达到相关要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据此,本文在简要叙述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培养重要性的基础上,重点结合笔者实践,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进行分析,希望对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培养。
1引言。
语文阅读能力作为学生必备能力之一,指的是人们在阅读时,对书面语言的理解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体现着学生的语文水平。尤其是新课改实行以来,教育界认识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认为,阅读教学应当正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尤其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加他们理解作品情感的能力做出应有的贡献。但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故而,研究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2.1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理解知识是建立在认知文字的基础之上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加深学生对课上所有基础知识的理解。小学生由于理解能力的不足,必须经过教师对课文中内容进行讲解、概括、分析才能理解文章的含义,进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就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关键所在。
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觉: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通常也较好。这是因为阅读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传递出来的情感,进而形成自己的思想,有想法的学生更愿意跟其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最终也提升了他们的表达能力。虽然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的方式形成自己的思想,但是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通常会组织学生进行文章大意概括或者课堂讨论,让学生主动寻找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渐渐地学生就会发现每篇文章的闪光点,找到作者和自己的共通点,进而通过语言表达,展示出自己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还能够增加自己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3.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小学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是帮助他们形成主动阅读意识的关键。笔者通常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讲故事是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式。小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讲故事可以诱导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设置特定情境。情景引起的感性思维更能激发小学生的共鸣,教师如果能在授课过程中设置合理的情境,用感性情绪来感染学生,那么学生理解起来就更为容易。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通常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播放视频、图片或者课件的方式设置特定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开展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更愿意参加。课外活动的添加也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例如,笔者在讲解《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会在课后让学生就某一主题展开讨论,将讨论结果写成读书笔记,然后进行组内评比。
3.2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调动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尤其是良好的读书氛围,对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有非常大的激发作用。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调动起学生的感觉享受,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讲《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教师可以展开朗诵比赛,通过学生饱含感情的朗诵将人们对总理离去的不舍之情表现出来。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拓展一些周总理的课外故事,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同作者产生共鸣。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之中,课外的好书也是非常值得学生去阅读的。对于课外书籍的阅读,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技巧。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区分好书和坏书。教师可以指定一些对学生的发展有帮助的健康书籍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记录下一些优美的词句和格言,这些都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帮助。
教师必须要认清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新课标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和辅助者,课堂教学的重点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学生主动要学习知识,也就是说,现代化的课堂更注重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只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喜欢阅读的书籍进行阅读。学生也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才能真正享受阅读,爱上阅读,最终从根本上提升其阅读能力。
4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营造出适宜学生阅读的氛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3]张云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培养[j].课外语文,2013,(12).
新课标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汇总18篇)篇十六
中国的传统教育,主要是背书教育,听话教育和应试教育三者的混合体,背书教育的功能是把本来活泼聪慧的孩子们教呆、教笨、教傻,教成不会动脑、不拘言笑的小木偶;听话教育的结果是,把原本禀赋各异渴望百花争艳的孩子们教成普遍缺乏独立意识、没有个性没有己见、遇事只会人云亦云从众随俗的庸碌之辈,至于应试教育,它的本质特征就是:只管考分,不管育人。对于培养现代有用人才而言,以考学生的背书功为主的考分,它的含金量实际上是很低的,有些甚至低的可怜!对于学校教育的这种状态,我们老师是有可作为的,但对老师的评价体制,使大多数老师急功近利,丢弃了完全可优化的教学教育。举个最浅显的例子:从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上开始,教材每单元就安排了“口语交际”和“回顾拓展”,初中课本上每单元都设置了语文实践活动,这本身就是给了学生一个真正的舞台,在一个个中心的指引下,让他们主动获取外部的信息和知识,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拓展学生的视野,展现个人的品味和魅力,体验成就感,从而获得更为积极的动力。而这一切,需要教师这个总导演来提纲输领。大多数教师认为这在考试中体现不出来,还不如多写写生字词,多背背优美段落有效呢。殊不知这就是每个教师所标榜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啊。只读课内的书,不涉及课外知识、课外读物的话,只会让学生走入死胡同。
阅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别是其阅读技术的水平造成的。阅读是一种能力,这是大家所公认的`。阅读是一种技术,有些人可能不甚理解。要谈阅读,阅读的能力和阅读的技术,我们得首先让孩子喜欢阅读,才能求其次。
怎样才能让孩子有阅读的兴趣呢?
读书是一种生活享受,就如同看电视、玩游戏、做运动一样。除了工具类书籍外,一般作家写书,就如同导演拍电影、画家画画一样,是一种艺术创作,是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能从书中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中得到情绪上的宣泄。阅读是一种自我情感享受,是一种个人的内在的需求。
在孩子起初接触书,有读书的倾向时,这是最好的引导时期,只要是符合孩子年龄的故事书或者儿童文学,情节很跌宕起伏,孩子读的时候为了急于知道情节发展当然是会很快速地阅读了。读这样的书也是有好处的,不爱阅读的孩子因此会爱上阅读。如果总是读这样的书,就像总是吃快餐一样,肯定会出问题的,还需要读一些经典的适合年龄段的文学作品来放慢阅读的速度,读完了想一想,甚至再读一遍。还是快餐的比喻,传统的美食是令人回味的,而快餐不过是填饱肚子罢了。当他真正喜欢上阅读时,读两遍读三遍甚至更多都有可能,这时已经属于他的需要了,他要品味揣摩了,从中会潜移默化许多东西。对孩子阅读的要求切记不要功利的思想太严重,应该让他享受阅读的过程,总希望他阅读后能得到些什么,思考些什么,希望对他的写作有帮助。但其实当你看到他阅读中得到那种快乐时,也会非常开心的。从没有听到过哪位作家希望读者看书地时候重点关注他是如何进行人物铺垫的,就像观众看电影,若只关注导演在哪里用了蒙太奇手法,达到了什么效果,不知道这部电影是否还有票房收入。对大多数孩子而言,阅读一旦变成了被动去学习写作技法,这和上语文课又有何区别呢?兴趣是一切学习之动力源泉,只要他有兴趣阅读,那么他读书的范围自然而然就会扩大,涉及的面也会越来越广,阅读的能力自然也会提升。当然,书海茫茫,要有导航员。
说到阅读能力,有两个最高境界令人羡慕:“一目十行”和“过目不忘”。《三国演义》记载,张松能过目不忘。
一个张松,几百年来,不知倾倒了多少人。当然,这种记载,只能半信半疑。严格说来,世界上没有这样的天才的。这样的境界,只能这样理解:有的人阅读速度高,而且记忆效果也非常好。当然,阅读经过有效的科学的训练,是可以提高的。多数不爱阅读的中小学生不知道这一点,进行课外阅读时,也多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啃,速度太慢,这样进行课外阅读,收获不大,不会使人产生阅读兴趣。这点,很多家长也没注意到,这是个失误。进行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扩展知识面,这时宜用快速阅读,用心过滤所读内容,即记忆其中的有用信息、重要信息,这样就会提高记忆的效果了。如果是一些特殊的阅读,如修改作文,审阅试题,这时的阅读不能强求阅读的速度,最好是字斟句酌。如果阅读信息量大且密集的文章资料,如古文、试卷、科普知识等,有特殊记忆要求,阅读速度也不宜高。高速阅读只能用于阅读量大,但有效信息量小、信息密集度低的文章资料,如长篇小说,已度过的文章,一般性的新闻等等。
阅读的能力和技术除了以速度体现外,还表现在准确度上。这个要有意识地训练,而且有个过程。在训练时,也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信息过滤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想结合,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课内外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收获阅读的成功,才能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阅读的快乐,使语文教学呈现健康与活力。
新课标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汇总18篇)篇十七
就是这个简单的图,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翌日,一个女生拿着一幅画来到我的办公室,打开一看,我立刻被感染了。
这是她画的一张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为内容的彩色图画。瞧,顺着山势,公路盘曲而上,山上野花点点,山间小溪流淌。就连洞里的石钟乳、石笋也画得很形象。我不住地点头称赞。
图画触发了我的灵感,我想,在教学中,如果让学生人人动手,画出图示、图表、简笔画、彩色图画等,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于是,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图。这一做法,迎合了孩子们的好奇心理,引发”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如学习白居易的《暮江吟》,学生用彩笔描绘,江上波光粼粼,晚霞倒映水中,天上新月弯弯,江边露珠闪亮,绘出一幅幅各具特点的秋天暮江的优美景象,我抓住契机给以鼓励,让学生主办画展,定期出板报。
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孩子们的手越来越灵巧了。当时女孩子绘画比男孩子技高一筹,男孩子不甘落后,别出心裁,用泥塑、木刻显示自己的本领。模型的'出现,增强了孩子们的空间立体意识。如学习《长城》一文,孩子们用红土捏成模子,凉干后进行雕刻。他们的模型虽然谈不上维妙维肖,但那长城上的一块块方砖、条石,一个个垛口显得非常形象。
随着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动手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老师讲课用的教鞭、卡片、粉笔盒,教室里的图书箱、垃圾箱等,都是学生亲手制做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绘画、小制作也影响到了其他学科的教学。诸如数学课用的园锥、园柱体模型,地理课上绘制的简易地图,自然课上的漏斗、小天平、动植物标本等,都是学生根据课本知识绘画、制作的。
这一活动的广泛开展,不但凝聚了孩子们学习的注意力,而且促进了他们大脑的发育,增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新课标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汇总18篇)篇十八
摘要:在农村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影响学生化学计算能力的因素很多:如学生基础知识不牢、思维惰性、缺乏独立性等,基于这些问题,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通过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解题技巧、拓展学生解题思路等多方入手,为促进学生化学计算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关键词:初中化学;计算能力;影响因素;解决对策。
化学计算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对学生化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单纯的数学计算不同,化学计算是学生对相关化学概念、原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过程,不是简单的方法技能复制。因此,化学计算可以说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部分学生在面对化学计算时,往往有束手无策之感,进而产生学习心理障碍。基于这样的学习现状,笔者认为:教师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应当加强学生化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尤其是对于农村初中化学的教学而言,教师更应当改变传统落后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灵活运用相关的化学知识和原理,全面提升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
结合前面的分析可见:学生在化学计算的过程中,并不是单纯的数学计算,而是一个复杂的知识理解和应用过程。在农村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影响学生化学计算能力的因素很多,主要如下:
(一)相关基础知识、原理掌握不牢。
化学计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直接反映了学生对相关概念、知识和原理的掌握情况。因此,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如果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那将会严重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首先,充分掌握化学概念是提高化学计算能力的基础。如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溶质质量分数等概念,都是学生计算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的,如果学生不了解,将难以进行有效的`化学计算;其次,对化学原理的掌握是学生计算能力提升的保障。在化学计算的过程中,各种化学原理如质量守恒定理、元素化合物等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相关的知识、原理掌握不够充分,则将难以有效地计算出相关的问题,从而不利于学生化学计算能力的提升。总体而言,学生对基础知识、原理等掌握不够牢固,是影响学生化学计算能力提升的最主要因素。
(二)学生存在思维惰性,对化学计算兴趣不浓,自主独立能力低下。
化学计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和独立自主能力。但是,在当前农村初中化学的教学中,一些学生存在较强的思维惰性,不愿意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留守的农村孩子而言,由于父母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处于长期缺位的状态,隔代教育的方式,让学生们养成了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得他们不愿意思考和解决实际的化学问题,进而影响了其在化学计算能力的提升。
(三)教师教学质量有待提升。
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农村初中化学的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教学的方式方法有问题,致使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化学计算的方法、技巧,从而使得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由于对知识、原理和计算方法等掌握不够透彻,最终影响了学生化学计算能力的提升。
综合以上分析可见,影响农村初中生化学计算能力的因素很多,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师的因素。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方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化学计算能力的提升。
(一)夯实学生化学基础知识,提升计算能力。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农村初中化学的教学而言,要想在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首先需要的就是夯实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让学生对相关的化学概念、基础知识、计算原理等烂熟于胸,这样,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才能够很好地审题,了解题目的意义,并懂得用相应的原理来解决问题,提高解题的准确度,促进学生化学计算能力的提升。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应当加强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培养,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奠定基础。
(二)找准问题关键,培养解题技巧。
教师在农村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原理、常规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还需要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能够融会贯通,找准问题的关键点,从关键处入手,快速有效地解决化学问题。例如,在一定温度下,有某种物质的溶液若干克,将其分成两等份,一份通过自然蒸发减少水分20克,溶液即变成饱和溶液;另一份通过加入6.8克该物质后,也变成了饱和溶液,求此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面对这道题,很多学生会感觉到束手无策,觉得问题很棘手。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巧妙地解决问题,找到问题的关键点,这样就能快速轻松地解决问题。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复习饱和溶液的相关概念;其次,认真分析题目中的数据:同样的溶液,一份减少水分20克,一份加入6.8克溶质,两份都成为了饱和溶液,从这两个数据入手,问题马上迎刃而解。所以,面对棘手的化学问题,学生要掌握解题技巧,这样就能快速地解决化学问题,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拓展学生解题思路。
在化学计算的过程中,并不是只有一种类型的题让学生来解答。化学题目可谓是千变万化、各式各样的。因此,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面对不同的题目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有效地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促进学生化学计算能力的提升。例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不同的题目,学生都应当能够触类旁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全面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综上所述,在农村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影响学生化学计算能力的因素很多:如学生基础知识不牢、思维惰性、缺乏独立性等,基于这些问题,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通过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解题技巧、拓展学生解题思路等多方入手,为促进学生化学计算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崔琼琳.有关化学式计算的命题[j].中学考试研究,1999(9):2-3.。
[2]谢绍年.在初中化学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j].成才,2000(8):54-55.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