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寓言的教案篇一
《伊索寓言》原名《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萨摩斯岛上一个丑陋无比,但智慧无穷的叫伊索的奴隶所作。伊索寓言脍炙人口,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说理深邃,诙谐有趣,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本课所选的三则寓言,故事情节紧凑,意蕴丰厚,以浅显的语言把角色刻画得绘声绘色,生动传神,令人读后兴味盎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教益。
《狐狸和葡萄》讲狐狸吃不到葡萄却说葡萄“是酸的,不好吃”;《牧童和狼》讲一个牧童屡次大叫“狼来了”欺骗村民,当“狼真的来了”,谁也没去帮助他;《蝉和狐狸》讲狐狸想吃蝉,便假装赞美蝉的歌声美妙,但蝉看穿了狐狸的诡计,没有上当。每则寓言都以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之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寓意。
引导学生赏析理解“蝉和狐狸”中蝉为何能识破狐狸的骗局,避免上当?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对伊索寓言有所了解。
3、弄清每则寓言中的角色和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揭题:大家听过《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这些有趣的故事都是从伊索寓言里选出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伊索寓言中的另外三则故事。
2、简介寓言及伊索寓言。
二、感知三则寓言大意。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及不理解的词。
3、学生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自学生字。
4、每人选择其中一则故事朗读,思考:
(1)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
(2)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
(3)每则寓言故事分别揭示了什么道理?
5、指名了解学生朗读思考情况。
(1)指名三组有感情地朗读三则寓言。
(2)指名学生对故事主人公、主要内容的掌握
6、有感情地朗读整篇课文,从整体上抓住每则寓言的主要意思。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3、课文中你对哪个故事感兴趣,给同学、家长讲一讲。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一、复习
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其中一两则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
(一)《狐狸和葡萄》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来体味葡萄的诱人。
4、可狐狸是怎样说的呢?为什么这样说(“这些葡萄是酸的,不好吃。”
(二)《牧童和狼》
1、集体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主人公是牧童,任务是在村边放羊。闲得无聊,大喊“狼来了”,拿村民们的“惊慌失措”取乐。)
2、到底有没有狼?
(哪里有什么狼?)
3、牧童“好几次”大叫“狼来了”,是什么行为?
(
欺骗、撒谎、不诚实、不老实。)
4、引读第二自然段,村民们好几次上当受骗后,会怎么想?怎样说?
(村民们以为牧童在撒谎,不愿意再上当。)
6、小组之间讨论:牧童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蝉和狐狸》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圈套”本来指什么?在本则寓言中指什么?(使人上当受骗的、坏的、害人的计谋、计策,阴谋诡计。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他。)
2、怎样骗的?(细读第二自然段。并画出突出表现狐狸会骗的词语。)
3、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从哪里看出来的?他是怎样想?(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线画出最能说明上述问题的内容。拓展思维:想象蝉的思考过程。)
4、对待狐狸这样的*诈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三、理解寓意
(一)
1、齐读第一则寓言的第三自然段。(联系狐狸想吃葡萄的谗样儿,狐狸的言行,刚才分析的狐狸的形象。)体会寓意。
2、现实生活中你还想到了哪些类似的.话语?
3、对于这些不良话语和心理,我们应该怎么办?
(三)1、这则寓言中蝉聪明在哪里?(读“蝉和狐狸”的最后一自然段。)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四、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的主人公形象。
主要把握“乌鸦”爱听奉承话,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抵不住诱惑,失去戒心。而“蝉”善于思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存有戒心,识破了狐狸花言巧语的险恶用心。
五、总结
1、启发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先讲故事,再揭示寓意。
2、本课通过学生朗读故事、感知大意、分析形象、揭示寓意、拓展想象,使学生不但感受寓言的形象,感悟寄托的道理,还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六、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
葡萄:诱人狐狸:谗得直流口水(揭示道理是什么?)
“牧童和狼”
牧童:不诚实,经常说谎,自食其果。(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人相信。)
“狐狸和蝉”
蝉:善于观察、思考,保持警觉,存有戒心。(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4。2、选读〈伊索寓言集
教学后记:《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
故事集。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通过简短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小故事言简意赅,平易近人。不但读者众多,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作家,诗人、哲学家、平常百姓都从得到过启发和乐趣。许多故事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龟兔赛跑,牧童作剧,狼来了,狐狸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为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亦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经典作品之一。
寓言的教案篇二
1、 引导幼儿理解故事的内涵,懂得乌鸦上当受骗的原因。
2、 引导幼儿从多种角度推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及大胆表述的能力。
3、 培养幼儿机智灵活,遇事能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师:在大森林里,住着一对邻居,是谁呢?看!
1、欣赏第一、第二段故事后,提问:
2、欣赏第三段故事后,提问:
3、 讲述第四段故事后,提问:
教师小结,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寓意。
活动反思:
活动导入时,我充分运用多媒体,出示狐狸的图片,很快调动了幼儿探究故事内容的欲望,激起了幼儿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我用形象的儿童化语言,逼真的动作,把幼儿带入了故事的情境中,使幼儿充满了学习的乐趣,他们不由得跟着我一起说起来、演起来。在形象的表演中使幼儿受到启发和教育,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另外,在本次教学活动讨论环节中,我很自然的从知识目标过渡到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幼儿大胆发言,气氛热烈。但是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炼,特别是在讲述故事寓意时,教师教代的不明确,教师应先组织好语言。
寓言的教案篇三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纳闷、毫不示弱、威胁等词语的意思。指导书写寓、焦、勃、疲。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角色的心情和语气。
3.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通过表演和讲述,初步感知寓言形象的特点。
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表演、讲述,感知寓言形象。
1.读准生词,理解生词,完成课后描红。
2.读通课文,查找其他寓言故事。
1.同学们,你们都读过哪些寓言故事,交流一下。
说说你们对这些寓言故事的感受。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则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它们已经流传了有两千多年了,分别出自《孟子 公孙丑上》《战国策 燕二》这两本书。
2.谁来读读两则寓言的题目。(指名、齐读。)
1.请小老师到前面来,把生词带领大家读一遍。再指名读,纠正字音。
2.你们理解了哪些词义,交流。
结合课文内容,点拨理解词义,相机渗透方法。
3.描红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哪些字容易写错,哪些笔画不容易写好,提出来,交流。
相机指导:寓、焦、疲、勃的书写,临写两遍。寓的最后两笔要写规范,焦的四点底的写法,疲的撇、捺要舒展,勃的左边子的提笔要写准确。
1.同学们,故事我们已经读了好多遍,请用简短的话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点拨:说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宋国的农夫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快点长高,于是就把禾苗一棵一课地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鹬要啄食蚌,却被牢牢地夹住了嘴巴,它们相持不下,互不相让,被渔夫轻易地捉住了。
交流、点拨、点评、提升。
2.指导朗读。
(1)请同学们到前面来展示朗读。
指名两位同学分别读两则寓言,读好重点语句。师生共评:读出焦急的心情和兴致勃勃的语气,读出鹬威胁的语气和蚌得意洋洋的语气。
(2)自由有感情地练读。男生女生赛读。
3.同学们,故事很有趣,我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表演或者自己讲述的方式来使故事留在我们的心里。
讲故事和表演要注意什么?(可以补充语言,加入形象的动作和表情。)
(学生自主准备表演、讲述。)
4.指名展示,师生共评。
同学们,我国古代寓言是充满智慧的,寓言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交流。
1.完成《习字册》和《一课一练》中的字词部分。
2.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
1.通过合作、探究,对寓言角色作出评价,明白农夫和鹬、蚌傻在哪儿。
2.揭示寓意,说出揠苗助长、鹬蚌相争的成语意思。
3.自主探究,找到两则寓言的相同之处。
4.拓展阅读,对照古文、寓言,初步感受寓言文化的特质。
对寓言角色作出评价,揭示寓意。
把握古代寓言的相似之处,感受寓言文化的特点。
1.查找成语揠苗助长、鹬蚌相争的意思。
2.拓展阅读寓言故事。
1.揭题
2.同学们,请用简短的话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1.寓言是我国古老的文学,它充满了智慧。我们的先人想通过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智慧呢?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农夫和鹬、蚌的身上。请你评价一下他们,也可以说说自己读了故事后的感受。
(配乐讲述故事: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
2.这样的故事流传了二千多年,宋国农夫、鹬和蚌也早已成了我们民族文化中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铭刻在我们的心里。寓言故事的题目成了成语,流淌在我们的文字里,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广泛运用,这就是经典的文化。
我们来交流成语揠苗助长、鹬蚌相争的意思。
3.像这样的故事流传下来的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读读资料中的故事。挑选一则来讲一讲。
指名展示、点评。
1.我们已经学习了这么多寓言,让我们擦亮发现的眼睛,去找一找这么多古代的寓言故事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你可以用笔在文中语句旁圈圈画画,写写关键词,想好以后可以小组交流。
预设:
(1)这些寓言故事简短有趣有趣、寓意深刻、给人启迪。
(2)古代寓言都已经成为成语被广泛运用。
(3)寓言故事中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而且这些形象具有反面的讽刺意味,即角色共有的傻。
(4)语言生动、有想象的空间,适合讲故事和表演。
指名交流。
2.寓言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不仅我们国家,古希腊、印度都曾出现过优秀的寓言作品,我们来欣赏两则。
(课件显示伊索寓言和印度寓言)
学生自读,总结特点。(伊索寓言以动物为主,结尾揭示道理。印度寓言就是民间的故事。)
1.完成《一课一练》中的阅读练习。
2.尝试自由创作寓言故事。
寓言的教案篇四
1、正确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
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学习文章中精美的语言。
一、导入
同学们,相信你们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老师想叫一位同学来复述一下。(同学回答)嗯,这位同学复述得不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做事情要踏踏实实的,这样才能够成功。那同学们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部作品集吗?对了,就是《伊索寓言》,很多同学利用国庆的时间读过伊索寓言,那么根据自己的阅读,对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掌握了多少呢?我来提问一位同学。(同学回答)
寓言是一种用比喻性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文学作品,大多是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含有讽刺意义和教育意义的'故事。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课文第八课也是寓言,但叫做人生寓言,是指有人生哲理的寓言,那这两个故事究竟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呢?现在就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二、作者简介
周国平,1946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自传《岁月与性情》等。
我们大学里学生喜欢的作家及其作品有规律性,就有一种女生喜欢读周国平,男生喜欢读王小波的说法,我也挺喜欢读周国平的作品,最起码在刚上大学的时候,喜欢他用散文的笔调写他的哲学思考,喜欢他用哲学思考来贯穿他的文学写作。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两篇作品吧。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35页,把《白兔和月亮》跟《落难的王子》两篇文章朗读一遍。
2、迅速地回顾一下昨天给词语注音和解释的作业,然后合上课本,给黑板上的这些词语注音(同学回答),老师强调几个难点词语的解释(风韵、正色、归属、险象迭生等),最后让同学们使用这些词语来讲述这两个故事。
寓言的教案篇五
①理解寓言的含义,人生寓言教案设计。
②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③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①理解寓言含义。
②学习精美的表达。
①查字典、词典,扫除字词障碍。
②预习课文内容。
教学内容
《白兔和月亮》:
①介绍寓言。②解读寓意。
③引导学生自相对照,把握人生态度。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
(1出示课题。2介绍寓言。3朗读。
4疏通文意。5感受语言。)
二、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
①感知内容
a.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目的:掌握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
b.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设计目的`:了解身份的改变对于心态的影响。第一问,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相关词语回答。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
设计目的: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d.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设计目的:理解寓意。
(以上问题难度不大,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可以自己完成。)
②感知语言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
(除让学生分析上述词语的妙用之外,还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有关的词句再作分析,并让学生试着仿写,教案《人生寓言教案设计》。)
2、问题研究
①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把握结构)。
②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③这则寓言提到了人类有什么含义?(寓言的讽刺意义。)
④(辩证思维)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3、自我反思
①我们应从白兔身上学到什么?
②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③我们应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
三、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落难的王子》。
教学内容
《落难的王子》:
①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②与《白兔与月亮》比较阅读。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给大家讲过,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好生活中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还要告诉大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同困难、挫折甚至灾难打交道。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心理准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它可能给我们带来足够的警示。
二、朗读、默读课文
仔细推敲课文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认真揣摩故事情节与中心的关系。
三、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的表现上发人深省,而且在情节的编排上也很具典型性,有普遍的现实意义。教师应组织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由于学生阅历有限,有些问题没有直接体验,教师要很好地引导,还是应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实例,加以印证为好。
讨论题:
①这篇寓言说了个什么故事?
要求学生熟练地复述课文。
②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可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
③“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线索人物。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
寓言的教案篇六
你读过《伊索寓言》吗?从谈看法入手。
1、关于作者钱钟书:阅读圈划“附录”材料。
2、关于寓言及《伊索寓言》:
[小黑板]提示:(1)寓言是一种带有劝谕性的小故事。(2)《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伊索编,共有寓言故事350余篇。
[提供]《伊索寓言》样本。
1、提示:文章比较艰涩难懂,但全文思路清晰,请在预习的基础上,把握文章框架。
2、点拨并明确:文章有两大块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1、学习步骤说明:阅读---思考---讨论---明确
2、研讨问题设计:
ⅰ哪些寓言讽刺了社会上某类人的劣根性?具体说明讽刺了什么。
[明确:1、2、3、4、9结合社会现实说明。
ⅱ哪些寓言揭露了社会上的一些现象?
[明确:5、6、7、8联系社会现象讨论说明。
[明确:引申---2、3、4、5、8
反对---1、6、7、9
3、小结:
作家很善于透过表面挖掘出事物的新意来,常常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这便是发散思维。文章所揭示的社会人事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a级:①练习一1、2、3、4、5、6
②哪些“看法”对你印象最深?说说理由。
b级:练习一1、2、3、4
分组讨论,采用抢答式。
1、将第一题整理到课本上。
2、完成练习四。
寓言的教案篇七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懂得两则寓言所蕴涵的寓意。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师:挂图,生字词卡片。
学生:收集寓言。
两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感知全文
自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理解课文
1.第一自然段。
(1)过渡:羊为什么少了一只?是怎样丢的?
(2)理解“窟窿”“羊圈”的意思。(此二词虽简单,但学生的经验积累和生活状况让他们还不能比较准确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故需引导孩子观察、感受。)
(3)想一想,说一说养羊人此时的心情。(可表演)
2.第二、三、四自然段。
(1)那个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2)你认为这个人的做法对不对?你打算怎样劝他?
(小组表演,教师要借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那个人听劝告了吗?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品味两个“又”字。)
3.第五自然段。
(1)看到羊又丢了,养羊人的心情又如何?他现在是怎样做的?读一读,勾一勾。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提示寓意,拓展思维
1.讨论从养羊人的经历中,你吸取了什么经验?(引导学生说出寓意。)
2.你认为这个养羊人是个怎样的人?说出理由?(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窿”字不要丢一横,“叼”字最后一笔是提。
六、作业
把《亡羊补牢》这个寓言讲给父母听。
附: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丢 劝 又丢 修 再也没丢
(后悔)
有错 就改 不算晚
一、谈话导入
从家里到学校,一般情况下,你愿意多走路还是少走路?是的!我们一般都不愿意多走路浪费时间,但有一个人明明该往南走,他却偏偏要往北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是太聪明了吗?咱们现在就去看一看!
二、感知大意
1.自读《南辕北辙》这则寓言,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不懂?做上符号。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解决问题。重点词语:提醒、把式、盘缠。
三、熟读自悟
1.采用多种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知识,从而抛弃教师烦琐的讲解。)
2.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要到楚国去的那个人取个名字,并说明理由。
3.(学生说理由实际就是在评价此人)这给人真的很笨吗?他是不是蛮不讲理的人?他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解析课文)
朋友 楚国人(学生取的名字)
在南边 马跑得快
越远 车夫是个好把式
哪一天才能到 盘缠多
…………
(板书)
4.假如你是这个楚国人的朋友你会劝他吗?怎样劝?同桌、小组表演。
5.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国?说说自己的理由。(相机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6.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点什么呢?
四、总结寓意
讨论:这个人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
五、学习生字
重点提示:“街”可同“衔”对比;“缠”字别忘一点。
六、拓展
交流大家收集的寓言故事。
寓言的教案篇八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两则成语的寓意,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认读文中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会写15个生字。指导书写生字:“派、虎、茂”。
了解寓言的内容,练习有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
理解“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的意思是难点。
头饰、布景、生字卡片。
两课时
1、理解《狐假虎威》内容,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2、识记文中生字,指导书写“虎、茂、派”。
学习生字,识记字形
理解成语“狐假虎威”的含义。
生字卡片,小动物图片。
贴出虎、狐图:同学们,这是什么动物?
板书:狐虎
谁能说说你对这两种动物的有什么看法?
板书:狡猾威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片关于狐狸和老虎的语言故事:
板书:假威
齐读课题;质疑:有什么问题吗?(“假”什么意思?)
导入: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1、自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采取自己喜欢的办法解决这些不认识的字。
2、标出自然段。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同时思考: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4、再读课文,思考:“假”可能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会说:“狐狸的威风是假的,;老虎的威风是真的。)
5、是吗?你再把最后一节好好的读一读,想一想。(生读“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看出来了吗?这里的“假”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会猜到是“借”的意思。)
6、为什么你确定是“借”,让学生结合故事内容谈理由:(百兽根本就不怕狐狸,因为狐狸前面的是老虎,百兽是看到老虎才吓跑的。狐狸却骗老虎说是自己的威风吓跑了老虎。所以“假”是“借”的意思。)
7、查字典,我们来看看字典中有没有“借”的意思。(学生迅速查字典生回答)
8、这下我们明白了,“狐假虎威”的“假”是借用的意思,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查字典确定“假”的意思(板书:借。)
1、初读课文之后,你感受到故事中的狐狸怎样?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狐狸的狡猾?
3、小组交流、讨论、并研究怎样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4、小组汇报、品味语言、教师点拨、研究朗读。
(1)感悟课文第2自然段:
“骨碌碌一转”“扯着嗓子”:表演:什么样?狐狸这时心里想什么?
“你敢吃我?”怎样读?
课件出示:“你敢吃我?”“你敢吃我?”狐狸再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和狐狸、老虎的心理。探究哪中读法更合适?练习、评议。
(2)感悟第3自然段:
“老天爷”是什么人?狐狸是说话时什么语气?
指明朗读、评议。
(注意在学生朗读后进行适当的评价,在声音读大的基础上,鼓励孩子要将自己的表情放进去)
(3)感悟第4自然段中狐狸说的话:
指名读:思考:此时狐狸什么神态?(昂首挺胸、摇头摆尾)
赛读,感悟狐狸的狡猾。
(4)表演感悟狐狸的动作神态。
指名表演: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狐狸,、老虎、猴子、小白兔、野猪、梅花鹿。其他的小朋友当导演,看看他们表演得对不对。
通过导、演理解: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
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这些词什么意思?
5、总结归纳:我们不仅从语言上,也从动作神态上感受到狐狸的狡猾。它假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人们就用“狐假虎威”这个词语比喻一种人,什么样的人呢?(自己没有本领,却仗着别人的势力欺压人的人。)
6、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
(1)自愿结合练习。
(2)带上头饰进行表演。
7、拓展思维:接着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想一想,说一说。
(略)
一、学习《鹬蚌相争》,了解内容,理解寓意。
二、编排课本剧,通过表演、评议理解语言,体会感情。
三、改编课本剧,鹬和蚌如何能不被渔翁抓住。
四、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寓言的教案篇九
1、正确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
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学习文章中精美的语言。
一、导入
同学们,相信你们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老师想叫一位同学来复述一下。(同学回答)嗯,这位同学复述得不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做事情要踏踏实实的,这样才能够成功。那同学们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部作品集吗?对了,就是《伊索寓言》,很多同学利用国庆的时间读过伊索寓言,那么根据自己的阅读,对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掌握了多少呢?我来提问一位同学。(同学回答)
寓言是一种用比喻性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文学作品,大多是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含有讽刺意义和教育意义的故事。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课文第八课也是寓言,但叫做人生寓言,是指有人生哲理的寓言,那这两个故事究竟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呢?现在就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二、作者简介
周国平,1946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自传《岁月与性情》等。
我们大学里学生喜欢的作家及其作品有规律性,就有一种女生喜欢读周国平,男生喜欢读王小波的说法,我也挺喜欢读周国平的作品,最起码在刚上大学的时候,喜欢他用散文的笔调写他的哲学思考,喜欢他用哲学思考来贯穿他的文学写作。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两篇作品吧。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35页,把《白兔和月亮》跟《落难的王子》两篇文章朗读一遍。
2、迅速地回顾一下昨天给词语注音和解释的作业,然后合上课本,给黑板上的这些词语注音(同学回答),老师强调几个难点词语的解释(风韵、正色、归属、险象迭生等),最后让同学们使用这些词语来讲述这两个故事。
寓言的教案篇十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则故事。
2、学习故事《牧童和狼》、《蝉和狐狸》,能结合课文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故事给予的丰富而深刻的寓意。
3、选择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1、小组交流:你解决了预习作业中的哪些问题?
2、小组交流: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哪些问题弄不明白?小组内先试着解决,再大组交流。
1、牧童开始大叫“狼来了”的目的是什么?
3、牧童前后两次大叫各是什么心理?(练读句子)说谎的结果怎么样?
(:学语文要树立大语文观,立足书本,超越书本,从语言文字中解读到做人做事的道理。)
5、练读这个故事。
二、读故事《蝉和狐狸》、《狐狸和乌鸦》,比较这两则寓言有哪些异同?乌鸦为什么受骗,而蝉为什么没受骗?。
1、这两个故事中,狐狸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2、蝉为什么没有受骗?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品读。
3、为什么乌鸦会上当?结合寓意,谈感受。
4、你遇到过或听说过像狐狸这样的人吗?你会怎样对待这样的人?
5、练读这个故事。
(学习建议: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在读书的基础上思考故事的相同点,再深入到每一个故事中,紧扣课文语言,在语言的比较中走进人物内心,联系生活,找到不同点,丰富感知,领悟寓意。)
三、选择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1、《牧童和狼》这则故事中,牧童第一次大叫时的心理是,狼真的来了后,他大叫的心理是。
2、《狐狸和乌鸦》中的乌鸦受骗是因为;《蝉和狐狸》中的蝉没有受骗是因为。我们从这两则寓言中懂得了。
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
狐假虎威兔死狐悲鸡鸣狗盗蛛丝马迹杯弓蛇影亡羊补牢
描写人物语言的成语:
口若悬河对答如流滔滔不绝高谈阔论夸夸其谈花言巧语
(重点推荐: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我们要学会举一反三,使自己的知识更为丰富。)
学了这三则寓言故事,我最想说的是
一、阅读《伊索寓言集》,完成以下的习题。
1、《伊索寓言集》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如、、。其中我最兴趣的一个故事是,它主要讲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2、我知道了《伊索寓言集》的作者是(国家)的一个奴隶,生活在(时间),是个编寓言故事的能手。
(重点推荐:我们要利用语文课本,由精读到博览,由课内到课外,做到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以拓宽阅读面。)
二、(选做题)找一找生活中的“撒谎”小故事,试着写一令自己反省的短文,注意学习寓言的语言之简洁美、内涵美和语句美。(另附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