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是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能够提供教学过程中所需的各种信息。精心准备的教案模板范文,能够为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
练习三教案设计(模板19篇)篇一
(3)集体回答.
1)出示第五题的图,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
2)独立完成书上第五题的填空。
3)说说梨比苹果少4个是怎样看出来的?(要让同桌互相说说,并多请几名学生口述想的过程o)。
三.布置作业.
四.教学后记:通过同桌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35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34+3=80+17=53+20=4+75=。
61+8=20+52=20+35=48+50=。
直接说出答案.
2.导入新课.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
二.新授.
1.操作:。
同学做抓花片游戏,排一排比一比哪种花片抓得多?多多个?
除排一排的方法,想想还有别的方法吗?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看排成的花片想出从13个里面去掉8个,剩下的就是红花片比蓝花片多的。用减法算。13―8=5.所以红花多,多5个。
同桌说说是怎么想的?
4)再抓几次比比看,谁抓得多,多多少个?(每次都要说出怎样计算花片比另一种花片多多少个)。
2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已知合唱队女生有24人,男生有20人,求女生比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和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
2)你会解答吗?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求“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
板书:24―20=4。
集体口答:。
3)求“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也就是求什么?该怎样解答.
3.老师小结:。
像这样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的题目物品们可以用减法计算,从较大数中去掉同样多的一部分,就得到多的那一部分.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1。
指名说说题意,图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怎样算,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算?
集体回答后说说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问?
2.完成“想想做做2。
1)指名说说题意,图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怎样算,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算?
3)集体回答后说说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问?
3.完成“想想做做3。
1)指名说说题意,图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怎样算,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算?
3)集体回答后说说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问?
4.完成“想想做做”4。
四.全课小结.
五.教学后记:通过图文结合,能让学生更直观,学得轻松.
练习三教案设计(模板19篇)篇二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
2.认识部首的意义,并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在括号里选择能够和后面的名词相搭配的动词。
4.练习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古诗《竹里馆》。
7.补充图意,再把几幅图连贯起来说一说。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l.审题。
(1)指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题中的这段话。
(2)学生思考并说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3)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说哪些字不易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晨”、“碧”、“澈”、“粼”4个字。(“晨”和“碧”要把竖画缩短,写得上紧下松些;“澈”和“粼”要把横画缩短,把字写紧凑)。
练习三教案设计(模板19篇)篇三
(1)根据上面的推测,想想有哪些字属于这个部首。(例“彳”:伙、伯、休;“子”:孙、孤;“立”:站、端;“见”:观、览、觉)再口头汇报,并说出理由。
(2)翻开字典,找到检字表中这四个部首的所在页次,再找出若干例字,填写在书上。
4.反馈。
(1)指名说出所填写的字,可以补充。
(2)师生共同评议正误。
(3)比比看谁写得又对又多。再读一读这些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让学生说说本题要求。(画出能够搭配的词)。
2.指导。
(1)分别读一读每个括号里的两个词。
(2)讨论:括号里每一组的两个词在意思上有什么联系?(意思相近)。
(3)明确即使是意思相近的词,也会有其不同的用法,和不同的词语相搭配。
练习三教案设计(模板19篇)篇四
(1)两人一组讨论括号里的词哪一个能和括号后面的词搭配。
(2)用“――”画出选出的词语。
4.反馈。
(1)指名说出所选的词语。
(2)把选出的词语和后面的词语连起来读一读。(先指名读,再齐读)鼓舞斗志,改正错误,推广经验,提高水平。
(3)小黑板出示“鼓舞”、“改正”、“推广”、“提高”4个词,要求学生说出后面分别和它们搭配的.词。
(4)说一说括号里剩下的词语可以和哪些词相搭配。(如:鼓励同学、克服困难、推动生产、增加收入)。
二、学习第四题。
1.审题。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用小黑板出示题(1),指名读句。
(2)要求学生做缩句练习。(夏天是个城市)。
(3)说一说这个句子的毛病所在。(搭配不当)。
(4)口头修改,要求不改变原意。(“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或“南京的夏天是美丽的”)。
(5)教师归纳修改病句的步骤:一是读句子,二是找出病因,三是进行修改。
练习三教案设计(模板19篇)篇五
(1)学生大声自由练读。
(2)同桌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4.反馈。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集体齐背。
(4)指名背。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让学生借助查字典自读这首诗。
(2)指名试读。
(3)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范读和领读。
(4)教师讲解这首诗的意思。
篁:竹林,也泛指竹子。
啸:即啸歌,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诗的大意:“我”独自一人坐在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撮口长啸。竹林幽深,没有人知道“我”的存在,只有明月与“我”相伴。
(5)教师讲解后再次范读这首诗。
练习三教案设计(模板19篇)篇六
教学目标和要求1、能读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重点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
1、出示教科书第86页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先引导学生读懂图表,再回答三个问题:
(2)从哪幅图能更明显地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
(3)从哪幅图能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
2、师生共同小结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
二、合理选择适当的统计图。
1、教科书第87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一说选择某种统计图的理由,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每一种统计图的特点。
第(1)题反映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所以选择扇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第(2)题反映的是喜欢各种课外活动的人数情况,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第(3)题反映的是小学生身高的变化情况,所以选择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2、教科书第87页“实践活动”。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和要求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难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区别。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去找工作时,他一般最关注什么?
生:工资。
生:工作环境和待遇。
师:是呀,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注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招聘广告上写着:本超市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1000元,现招收工作人员若干。李叔叔一看条件还不错,就去应聘。超市副经理拿出了超市工作人员的工资表。
某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表单位:元。
经
理副。
经
理员工a员工b员工c员工d员工。
e员工。
f员工g员工h员工。
i
月工资3000900800750650600600600600550。
问题1(投影呈现)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2)你有什么想法?
生:刚才我算了一下,这11个数的平均数是1000,所以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
师:对,我们学过平均数的知识,平均数是1000元是没有错的。
生:不过,我还是认为存在欺骗性,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而工作人员的工资都不到1000元。
师:你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看来这组的数据中,由于出现了两个很大的数据所以平均数1000不能反映真实超市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水平,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数反映这个超市的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比较合适呢?请大家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然后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小组讨论。)。
生1: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用600元是比较好的,因为这里600元的人是最多的,有4个人。
生2:我认为650元比较合理,因为它正好是中间那个数。
生3:我们还认为可以把两个经理的工资去掉再求平均数。
师:大家分析的不错,很有自己的想法。除了平均数外,数学上还有两种统计表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那就是中位数与众数。(板书)。
师:按照你的理解能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吗?
生1:中位数可能就是中间的那个数。
生2:我要补充一下,应该是按大小顺序排好后,中间的那个数。否则,如果把经理的3000元放在中间,就不行了。
生:650。
生:用中位数更合适,两位经理的工资太高了,平均数太大。
师:对,平均数会因为一些特别偏大或特别偏小的数据的影响,不能很准确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而这种极端的数据对中位数没有影响。数据650处于中间,反映的是中等水平的工资,能表示这组数据的中等水平,李叔叔应当关心中位数。
师:大家再想一想,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众数?
生:众是多的意思,应该是出现最多的一个数。这里600出现4次,众数600元体现的是多数人的工资水平。李叔叔应该关心众数。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练习三教案设计(模板19篇)篇七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的情况,教师及时小结。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作业,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矫正强化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让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的步骤。(先认识部首,再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2.指导。
(1)分别观察最左边的四幅图,说一说这四幅图上分别画了什么。(提醒学生第4幅夸大的部位是眼睛,此图意思重在用眼看)。
(2)仔细观察第二竖行的4个古文字,再和左边相应的图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古文字是由图形演变而来的)。
(3)认读第三竖行中的4个部首,并与左边相应的古文字作比较,有什么发现?(部首是由古文字演变而来的)。
(4)联系左边的图形和古文字想一想:用“彳”、“子”、“立”、“见”作部首的字必定和什么有关?(以“彳”作部首的字与人有关;以“子”作部首的字与小孩、后代有关;以“立”作部首的字与立、直有关;以“见”作部首的字与眼看有关)。
练习三教案设计(模板19篇)篇八
(1)每个小组派代表站起来汇报他们的想像。
(2)对发言的同学汇报的不足之处,给予补充并发表白己的意见。
4.反馈。
(1)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点,提醒学生想像的内容不仅要合理,而且要健康。
(2)让学生自己准备,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3)指名讲,教师及时给予提醒和帮助。
(4)和同桌互相说说这件事。
教后反思:
练习三教案设计(模板19篇)篇九
教学目的:
1、通过创设“月球旅行”这一情境,使学生综合应用前几个单元所学的知识。
2、能从“月球旅行”这一情境中,提出其它的数学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4、通过观察、独立思考、合作等活动,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创新学习的过程,在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体验。
教学重点:通过创设“月球旅行”这一情境,使学生综合应用前几个单元所学的知识。
教学难点:能从“月球旅行”这一情境中,提出其它的数学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合作探究。
1、看,智慧老人、淘气和笑笑已经进到了飞船里,淘气心里可高兴了,他迫不及待的问大家:“还有多少分发射?”
(1)引导学生认真看时间。
(2)你是怎么想的?
(3)从8:55到9:00经过了5分,从9:00到9:15经过了15分,所以还有20分发射。
(4)小朋友们能用所学的知识帮助淘气和笑笑,那我们就和他们一起去月球旅行吧!(板书课题)。
2、我们安全地来到了月球的快乐城堡,进入城堡的门有2个,你觉得智慧老人、淘气和笑笑走哪个门省钱呢?快来根据两个门的门标价钱帮他们算一算吧!
(1)你帮他们选择哪个门?为什么?
要求学生列出数学算式,说明理由。
他们走第二个门省钱。因为如果走第一个门他们要用:3×8=24(元),走第二个门他们要用:10+6+6=22(元),所以说走第二个门更省钱。
(2)想进入快乐的人可不只智慧老人他们三个,看又来了一家三口人和一家两口人,下面我们来个比赛,男同学帮三口人的算,女同学帮两口人的算,看谁最先让他们走进城堡,而且最省钱。
男生:走第一个门省钱。第一个门要花:3×8=24(元),第二个门要花:10+10+6=26(元)。
女生:两个门都可以走。第一个门要花:2×8=16(元),第二个门要花:10+6=16(元)。
(1)一共需要几艘飞船?
(2)飞1圈需要3分。
(3)最多乘2人。
(4)票价5元。
谁来帮淘气解决他的问题?
飞4圈需要12分。我列的算式是:3×4=12(分)。
谁来解决“一共需要几艘飞船”这个数学问题?
一共需要4艘飞船。我列的算式是:8÷2=4(艘)。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智慧老人的要求是:同桌合作完成校园的设计,用自己的话说清楚、说完整图的位置方向。
6、哪位同学能把自己设计的月球学校展示给大家看看?
三、小结:
1、月球旅行就要结束了,通过你们的表现,我知道你们的收获一定不少,谁愿意来说说?
练习三教案设计(模板19篇)篇十
教学内容(课题)。
教学目标和要求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能运用百分数表示事物。
2.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问题。
教学重点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问题。
教学难点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组织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分数、百分数。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备注栏。
一、复习旧知。
让学生说说百分数的含义。
二、指导练习。
1.教科书第73页第3题。
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最后全班讲评。
2.教科书第75页第8题。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明白“成活率”指的是成活的棵数与所有植树总棵树的百分几。
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
3.教科书第75页第10题。
先让学生明白“优秀率”的含义,鼓励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4.教科书第75页第11题。
先看表,弄清题意,然后独立完成。
学生汇报全班讲评。
授课教师:
教学过程备注栏。
5.教学“实践活动”
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体会百分数、分数之间的联系。
然后鼓励学生分别总结生活中使用百分数和分数的例子,结合具体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作业设计教科书第73页第1、2题。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整理与复习(第一课时)教科书第76页。
教学目标和要求1.通过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养成对所学知识及时思考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概括和整理能力。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概括和整理能力。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及时思考和整理。
教学准备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备注栏。
一、指导整理。
1.学“你学到了什么?”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并用简单的语言对每个单元进行概括。
学生进行交流然后汇报。
教师鼓励学生富于个性的整理方式,并于全班讲评。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教师参与讨论。
学生汇报,学生自评通过交流从而解决问题。
二、指导练习。
1.练一练。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77页1题。
教师个别指导全班讲评。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77页2题。
数学学科(五年级)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教学过程备注栏。
让学生自评。
然后请学生自己出题进行练习。
三、总结。
教师请学生试着小结相机补充。
作业设计教科书第77页345题。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练习三教案设计(模板19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培养应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会得出不同的形状。
教学重点:培养应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会得出不同的形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国庆节期间,你们有的外出旅游,有的在本市游玩,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有些什么感受?(让几个同学说一说)。
2、国庆节,不仅我们市,全国上下都是一派喜气洋洋。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节日广场”,再次感受一下节日的喜悦。(板书课题:节日广场)。
二、探索学习。
(一)广场上。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节日广场”图,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并体会祖国的美好)。
2、同学们看到了祖国富强、人民欢庆的景象,那你能根据看到的景象提出乘法问题吗?请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仔细观察。
3、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思考,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
4、集体交流。
各小组同学派代表,将本小组问题提出,指名由某位同学或某个小组同学回答。
5、小结:同学们真会动脑,发现了这么多的乘法问题,那请你们在课本上找到每个算式相对应的图画,把算式写在旁边。
(二)瞻仰烈士纪念碑。
1、同学们,在节日中,少先队员在烈士纪念碑前,敬上队礼,他们会对烈士说什么呢?
2、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烈士用鲜血、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烈士,更不能辜负烈士的热血,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美!
3、连一连。请问下面三幅图(课本31页)各是谁看到的?连一连,说一说每一幅图是从纪念碑哪个面看到的。
(观察图画,发挥想像力,独立思考,动手连)。
4、全班交流。
三、实践与应用。
第4单元分一分与除法。
第1节分桃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分桃子”的活动过程,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知道平均分是分得同样多。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数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与同伴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
经历“分桃子”的活动过程,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知道平均分是分得同样多。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故事引入、课件出示8个桃子图。
(1)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喜欢听童话故事对不对?
2、学生动手分桃子,教师巡视辅导个别学生。
3、汇报与交流。
(1)谁愿意把你的分法展示给大家看呢?(请不同分法的学生上讲台展示并说一说)。
(2)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整理并板书。
(3)如果你们是这2只可爱的小猴子,妈妈的这种分法,你们会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4)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那你们说怎样才会最公平呢?
(5)请你们再动手分一分。(生汇报)。
(6)通过你们这么一分,现在每只小猴拿到的桃子就是同样多了。
二、关注过程,自主发展。
1、通过分类,提示“平均分”。
现在猴妈妈又拿出6个小木块,要小猴子把它们分成2堆。你们想想它会怎样分。
2、同桌之间摆一摆、说一说。
3、小组汇报。
4、教师整理板书。
(2)大家说得真棒!聪明星奖给你们。
5、提示平均分。
像这样“每份分得的结果同样多或一样多”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叫做平均分。
6、数学游戏--尝试平均分物体。
(1)下面请大家一起做一个游戏,看谁平均分得快。(请12个同学站在中间)。
(2)谁先来试一试,说一说?
(3)同学们的想法太棒了,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么多。这几位同学是学习上的小能手,奖给他们小星星奖章。
7、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摆学具操作,学习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一份的结果都是一样多,叫做平均分。
三、运用方法,活化提高。
打开书第32页,分一分第2、3题。
(1)每只小猫分到的鱼要同样多,每只小猫分到几条鱼呢?请同学们动一动笔,画一画,连一连,你是怎么分的。
(2)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3)请再看第3题,先自己分一分,再在小组里轮流说给大家听,你是怎样分的。
四、结合生活,练一练。
1、有12根筷子,有()双。用小棒摆一摆。
2、投影出示14支铅笔,2个文具盒,连一连平均每盒放几支?
3、计算机出示20个圆圈,每5个圆圈拼成一个奥运会图标,可以拼几个?请摆一摆。
5、16只蜜蜂在采蜜,飞走了一半,还剩()只。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五、总结:
1、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
2、这节课中,你觉得自己表现最出色的是什么地方?
3、在学习过程中,你碰到过困难吗?你是如何对待的?
练习三教案设计(模板19篇)篇十二
大声自由朗读。
同座位练习背诵。
集体背诵。
第三课时。
第六题。
审题。
揭示话题:
教师对有些同学进行赞美,揭示话题:
学会赞美。
初步体会到赞美的重要性,以及赞美要真诚。
帮助学生明确练习要求。
师生共同表演,学生学会赞美。
分小组表演。
练习三教案设计(模板19篇)篇十三
(1)让学生照刚才指导的样子轻声试说。
(2)学生轮流在小组里练讲,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说话的同学做到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声音响亮,速度适。
当,听的同学要认真)。
(3)小组评议每人练说的情况,并推选出代表。
2.反馈。
3.小组的代表上台讲述。
[要引导全班学生认真地听,并对同学的讲述作出评价,以。
鼓励为主]。
第八题(略)。
练习3由本站会员分享,,请注明出处!
练习三教案设计(模板19篇)篇十四
1通过阅读短文,让学生知道让学生懂得:处处留心随处都能学习语文。
2继续学习把句子写通顺、意思表达清楚。
3练习写好钢笔字。
4熟记成语,积累词汇。
5口语训练,说漫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词句训练、口语交际。
难点:口语交际。
课前准备:卡片、挂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练习4。
二:教学第一题:
1.谁来把第一题的题目要求读一读?(指名读)。
处处留心就能发现“汉字的学问真不少”
2.练习:
读短文思考:
1)我和杨雨恬在预习过程课文时,对哪个汉字产生了疑惑?
2)他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3)阅读短文思考:“醒”为什么不用“目”而用“酉”?
用酉作偏旁的汉字,大多与酒有关,“醒”原指醉酒后醒过来,睡醒的“醒”正是借用醒酒的“醒”,是其引申意义。
4)说说在生活中处处留心你都学会了哪些生字?
5)遇到类似的疑问,大家研究一下,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学习。
(通过查找工具书,也可小组互动)。
第二课时。
教学第二题:
1读读背背。
2下面请大家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由认读,
全对的请举手。错了的同学可要再接再厉啊。
3指名读、齐读、小组比赛读,自由练读这8个成语,读准每个音。
4来把你会读的词语带着大家一起读一读?(指名读)。
5开火车读。齐读。
6同桌商量这8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7交流。
8看谁背得最快。
指名背。齐背。同桌互背。
教学第三题:
1写好钢笔字。
2教师范写提醒:“口”在不同的位置,大小形状也不同。
3笔笔谁的钢笔字写得最棒。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说漫画》。
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本次教学设计在遵守此原则的基础上,力图体现以下目标:
教学目标:
1、看懂漫画,通过编故事和形式和同学交流,并通过练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感受漫画的特点。
2、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在说话的同时,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感受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注意口语交际中学生的情感调动,努力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对学习正确的观点。
(教师上课,师生问好,等到学生完全做好准备,教师才开始正式的教学)。
一、组织教学,引出要求1:
(虾米歌)师:一个小虾米。生:咦!
师:卧在浅水中。生:噢?
师:弯腰又驼背,生:哈哈!
师:我们坐起来。生:不学小虾米!
请评价一下,我们的对话怎么样?
(根据评价,引出要求――注意语气[板书])。
二、联系实际,激发说的欲望。
1、谈谈你此时的心情,可以根据早上你的经历、昨天的梦境来谈。(指名说,尽量多说,教师及时做出评价。)。
2、引出要求――大方真实。[板书]。
3、谈谈你对张老师的看法?(根据学生实际,抒发内心的感情。)。
4、引出要求――发自内心。[板书]。
5、教师及时做出评价,帮助学生保持本次口语交际的参与热情。
三、引入正题,进行“说漫画”口语交际。
1、提问:同学们喜欢漫画吗?(这一环节中,鼓励学生不同的见解,可以喜欢也可不喜欢,但一定要讲出自己的理由。)。
2、欣赏课文中的漫画[实物投影展示](刚放出画时不要立刻提出要求,留出空白,学生小声议论也可,暗暗赞叹也可。)。
3、谈谈你的感受。(鼓励学生按口语交际的要求,大方的、真实的表达出发自内心的感受。)。
4、根据漫画中小花狗的神态编故事,与同学交流。
四、总结,课堂延伸实践活动。
1、再看图,总结一下漫画的特点,你能用自己的话表述吗?
2、根据回答,教师总结:漫画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往往不需要一个字就可以表达出深刻的思想,让人在会心一笑中受到启发。
3、谈谈你还看过的漫画有哪些?引出漫画种类。
(卡通漫画、生活漫画)。
4、老师与学生同看漫画,分享少年时的快乐。
(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杂志《少年漫画》,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分享少年时的快乐。)。
5、师生同看漫画,个别交流。
6、集体交流一、两幅可笑的或印象深刻的漫画。(实物投影展示)。
五、提出希望。
短短40分钟过去的太快了,和你们在一起的时光真的很快乐!这节课我们了解到……(引出口语交际的要求――发自内心、大方真实、注意语气)下节课再见!
自己评价: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课上的学生反应不错,热情的参与口语交际,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他们的表现看出教师的引导对他们对漫画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
练习三教案设计(模板19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
1、能按笔顺书写本单元所学汉字。
2、进行有关形声字的字词训练。
3、熟记成语与儿歌。
4、按从外到内的顺序,练习书写三框儿且框口朝下的字。
5、口语交际训练,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审题。
1、指名借助拼音读题目。
2、让学生说说题目有什么要求。(认清笔顺,按笔顺写字)。
二、指导。
1、出示所有生字。
指名认读,注意学生读音是否正确。
请小朋友们把书打开,回忆一下每个字的笔顺,遇到自己记得不熟的字,画上一个五角星,多练习几次。
学生自己学习,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3、请同座位的小朋友先检查一下画五角星的字是不是记牢了。
以同桌为单位合作学习,教师巡视、监督。
4、教师随机抽查学生画星的字是否会了,并小结检查结果。
5、师小结。
1、师:同学们用心去记这些字,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是不是真正掌握了。
2、出示:数笔画填空。
瓜:第四笔是()。
桃:第八笔是()。
爷:第三笔是()。
奶:第:四笔是()。
坐:第五笔是()。
指名学生填空,集体订正。
3、出示:按笔顺写字。
指名学生按笔顺写字,集体评议。
4、小游戏:对口令。
游戏规则:(1)生甲:斗怎么写?
生乙:斗这样写:点,点,横,竖。
(2)由学生任意抽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用字词句。
一、审题。
1、指名借助拼音读题目。
2、让学生说说题目有什么要求。
3、师:这次字词句学习分三个部分,借助拼音把每个部分的题目读一读。
4、师:读了小题目以后,我们知道每部分学习都是围绕“丁“的他的伙伴们展开的。
二、指导。
1、同学们你们先自己读一读题目。请同学们看老师手中的转盘,谁会读这个字?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现在丁和谁交上了朋友?谁会读?
3、依次转动字盘,分别让学生说出丁和谁交上朋友?指名认读“灯、盯、钉“。
4、出示词语:丁丁、电灯、盯着、钉子、叮叮当,认读词语。
5、师: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呢?请小朋友们自己借助汉语拼音读读由这组字编的儿歌。
学生自由读儿歌。
检查学生朗读情况,要求读正确。
6、指导学生看书上插图,说说图上有什么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师:看懂了图画,小朋友们你们再去读读儿歌,想想儿歌说的是什么意思,这些词语的意思又是什么。
指名回答。
7、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你就会觉得这些汉字很有趣。
讨论:“电灯“的”灯“为什么用火字旁?
“盯着”的“盯”为什么用目字旁?
“钉子”的“盯”为什么用金字旁?
指名学生回答。
8、教师小结:丁在这些字里表示读音,它和不同的部首组合以后就表示不同的意思,像这样的'有规律的汉字,我们把它称作形声字。
1、师:在汉字中类似的形声字还有不少。
出示:包子水泡饱满跑步怀抱。
肚皮披风疲劳山坡破坏。
少年沙子吵闹炒菜抄写。
小朋友你们先自己读一读,想想每个字的意思。
讨论:它们分别用哪个字作基础字,与不同的部首组合而成?
2、提问:你能找到以“青“作基础字的形声字吗?
3、自己用这个方法再认识一组字,交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1、读读背背。
2、学写铅笔字。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借助拼音读题目。
(2)让学生说说题目有什么要求。
(3)师:这次读读背背学习分两个部分,借助拼音把每个部分的题目读一读。
2、指导。
(1)学习成语歌。
看图: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师:这个小朋友从小就学写毛笔字,你看他已经能写二年级才学的一些复杂的字了,他可是从练习写基本笔画开始的呀!
(2)出示: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借助拼音自由读,要求读正确。
检查读正确情况。
(3)这两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想想。
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补充。
(4)指导朗读,读出韵味。
师:你怎么看出他很认真?
师:这个小朋友他今天练习一个类型的字,明天再练习一个类型的字,还不忘记复习前几天写过的字。
3、出示:日积月累温故知新。
(1)借助拼音自由读,要求读正确。
(2)检查读正确情况。
(3)这两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想想。
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补充。
(4)指导朗读,读出韵味。
练习:学生练读,同桌练习背诵。
(5)检查背诵情况。
4、学习儿歌。
(1)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2)生借助拼音试着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指名朗读,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回答教师问题:
“花儿”指什么?
“风雨”指什么?
(3)同学们遇到困难应该怎么做?应带着什么样的心情读呢?
(4)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就好象小一个下雨的早晨,打着小伞去上学,谁来读一读?
(5)练习朗读、背诵。
(6)检查朗读、背诵。
二、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指名借助拼音读题目。
(2)让学生说说题目有什么要求。
2、指导。
(1)复习以前学过的书写规则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2)今天,我们学写“同、问、网”3个字,看看这些有三框儿的且框口朝下的字应按什么顺序书写。
(3)出示:同。
(1)练习描写“同”3个,仿影1个。
(2)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结。
(1)表扬写得好的同学,指出问题。
(2)进行纠正性练习。
其余两个字教学方法相同。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一、审题。
1、指名借助拼音读题目。
2、让学生说说题目有什么要求。
二、指导。
1、出示图一:图上的王洪是怎样看书的?
3、出示图三:图上的张海是怎样看书的?
4、出示图四:图上的韩小是怎样看书的?
5、分成四人小组讨论:谁的姿势正确呢?
汇报讨论结果。
三、拓展训练。
1、请三人按图意表演,其余的小朋友如果你看到了这种情况,你会怎样劝说他呢?
2、组织学生发言。
3、小结:在生活之中我们要注意正确的读书姿势,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4、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不好的读书姿势呢?组织学生发言。
四、练笔。
你想对这些有不良看书习惯的同学说什么呢?用一句话写下来。
练习5由本站会员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练习三教案设计(模板19篇)篇十六
这个练习共安排8道训练题,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用钢笔描红。
2.了解“一”的变调规律。
3.按要求写词。
4.照样子扩展句子。
5.熟记成语。
6.读背谚语。
7.说话练习。
8.学写毛笔字。
[教学要求]。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略)。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引导学生弄清楚题目的要求。
2.指导。
(1)请学生自由试读这两行词语,注意“一”的声调变化。
(2)指名读,思考:“一’’的声调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的?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对这两行词语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悟出:第一行的前三个词语,
“一’’都在词末,故仍读本调第一声;后两个词语,因“切”、“致’’这。
两个字念第四声,在第四声字前面的“一”应该念成第二声;第二行词语。
中“一”,后面的“杯”、“条”、“本”、“丝”都不念第四声,“一”在非第。
四声字前面声调应该变读为第四声)。
(3)集体读,加深体会。
(4)教师小结:“一”的变调是口头上的自然变化。拼写时,声。
调符号仍按原调标注。书上这样标,是为了方便我们学习“一”的。
变调规律。
练习三教案设计(模板19篇)篇十七
教学要求:
准确拼读两拼音节和三拼音节,并说出他们的不同。
区别6组形声字并练习组词。
练习对对子。
练习将排列错乱的一段话整理成为一段连贯通顺的话。
熟记成语。
学会用真诚的语言赞美别人。
第一课时。
第一题。
指名读题目。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
复习两拼音节和三拼音节的有关指示,重点引导复习“声轻介快韵母响”的三拼音节连读方法。
让学生自由读四组词语中带点的字和词语。
教师领读。
学生齐读。
第二题。
齐读题目。
让学生说说这道题应该怎样练习?
指导学生读6组形近字。
分析字形、字音、字义。
口头练习组词。
第三题。
指名读题目。
明确练习要求。
指导。
尝试口头对对子。
第二课时。
第四题。
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复习本册中学过的写人、写景、写事的文章。
自由读五句话,弄清每句话的主要意思。
找出第一句话。
按顺序分别找出其他的话。
再读一读,确定正确、流利、通顺。
第五题。
指名读题。
说说练习要求。
自由读8条成语。
借助工具书和经验理解成语。
练习三教案设计(模板19篇)篇十八
练习四。
拟3课时。
累计。
第81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本单元的生字。说说笔画和笔顺,再按笔顺描红。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认识6个词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养成复习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说说笔画和笔顺,再按笔顺描红。
难点:认识6个词语,练习把句子说完整。
教学简要过程及重、难点的.突破。
一、教学第一题,按笔顺写字。
1、审题。
(1)学生借助拼音读题目。
(2)讲清要求:认识一个新笔画,按笔顺写字。
2、教师指导,学生描红。(反馈)。
二、教学第二题:学习字词句。
1、指导观察图画,自读生字词。
2、指名认读“苹果”一词注意“ping”是后鼻音。
3、说说苹果是什麽样子。
4、指名将苹果与拼音、词语用直线连起来。
5、请学生按照上面的方法与步骤,借助拼音学习词语。
6、句子训练。
(1)你爱吃哪些水果,为什麽?
(2)自己试着用“我喜欢吃的水果有——,有——,有——,还有——。”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实施修改意见。
易错笔顺重点指导。
出示句式指导。
变换内容,拓展练习。
练习三教案设计(模板19篇)篇十九
教学目标:
1、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2、在拼搭和辨认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3、让学生在猜一猜、搭一搭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引发学生对操作活动产生兴趣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从立体图形的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搭积木,同学们高兴吗?今天老师把要求稍微提高了一点,不仅要考察谁会搭,还要考察谁会看、会画。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教师说明活动要求——猜一猜、搭一搭。
2、教师发出指令:用4个正方体搭出的立体图形从正面看有3个正方形。
3、学生分小组讨论拼搭方法并拼搭。
4、学生交流自己所拼搭出的形状。
5、教师发出指令:从上面看有4个正方形。
6、教师发出指令:从侧面看有2个正方形。
7、再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自己新搭的立体图形,你发现了什么?(丛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8、学生分小组做上述拼搭游戏。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第1题:学生先用正方体学具搭出题中立体图形;分别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后,再做判断和选择;组织交流。
2、第2题:学生按题目要求独立想一想、搭一搭、看一看,再连一连。
3、第3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学生先想一想,再独立搭一搭、看一看、填一填;组织全班交流。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总结:通过今天搭立体图形的活动,我们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
2、拓展:你们能将自己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立体图形形状的样子画在方格纸上吗?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