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渴望创作一篇优秀作文,因为它代表了一个人的思想和才华。这些优秀作文是作者用心写作的结果,也是他们对于生活、社会和自我思考的一种表达。
最新介绍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专业18篇)篇一
勇士的心胸,能容下大海。(维吾尔族)。
搬家太勤,羊群受罪。(维吾尔族)。
情人哭声都好听,仇人的笑脸难看。(蒙古族)。
没吹灭人家的火把,却烧了自己的胡子。(维吾尔族)。
家乡的水是仙水,家乡的土是金子。(蒙古族)。
向不忠实的姑娘求爱,不如狠狠咬自己嘴唇。(蒙古族)。
睡多得疾病,哭多烂眼睛。(壮族)。
煮饺子要水多,蒸包子要猛火。(维吾尔族)。
茶水喝足,百病可除。(维吾尔族)。
胜利是克服了无数困难取得的。(哈萨克族)。
阔人埋在钱堆里,穷人埋在债堆里。(维吾尔族)。
喷泉的水堵不死,爱情的火扑不灭。(蒙古族)。
喝了开水,心里清醒。(维吾尔族)。
毛毛细雨湿衣服,流言蜚语伤好汉。(蒙古族)。
骏马怀念草原,勇士怀念故乡。(柯尔克x族)。
嘴上的高楼大厦,不如用手盖起来的茅屋。(哈萨克族)。
聋子的眼睛大,吹牛的话头大。(哈萨克族)。
毡房里的火苗危险,内部的敌人危险。(柯尔克x族)。
敌人发一千次誓,你也不能相信半句。(维吾尔族)。
吃美味的东西有如听称赞的话。(藏族)。
多施肥料苗儿壮,苗旺自能多打粮。(蒙古族)。
有弊病的人,心虚;长背疮的马,胆怯。(蒙古族)。
只要当药使,蜜糖都变苦。(朝鲜族)。
大刀可以砍下头颅,却砍不断一根细发。(柯尔克x族)。
认清了有毒的东西,就等于找到了良药。(藏族)。
蚂蚁虽小,大象却怕。(柯尔克x族)。
家天天是喜穷人家天天是忧。(维吾尔族)。
水利不修,有田也丢。(苗族)。
肚子里没有病,喝茶也会胖起来。(哈萨克族)。
强摘的果子不甜,包办的婚姻不谐。(朝鲜族)。
爱叫的猫捉不到老鼠,好吹的人办不成大事。(满族)。
往老熊嘴里抹蜜,定会咬你的手。(拉祜族)。
千千万万匹走马,换不来真正的爱情。(藏族)。
胸怀忠诚比漂亮有钱强。(蒙古族)。
不怕风雨的牧民,羊群为他歌唱。(柯尔克x族)。
搞阴谋的人,不会做出众人喜欢的事。(哈萨克族)。
小数怕长算,零数怕整算。(壮族)。
威武面前不屈膝,困难面前不折腰。(蒙古族)。
四月种芋,一本万利;五月种芋,一本一利。(白族)。
肥牛骏马多点好,闲言滥语少点好。(蒙古族)。
可怜狼的人,要被狼吃掉。(维吾尔族)。
白水挤不出油来,废话找不到内容。(柯尔克x族)。
没有当过流浪汉的人不知在故乡的幸福。(维吾尔族)。
恶狗到处碰到木棍。(白族)。
种菜老婆吃菜脚,做鞋老婆打赤脚。(壮族)。
别困河深不渡河,别因困难不进取。(蒙古族)。
可怜麻雀的农民,粮堆不会升高。(柯尔克x族)。
树叶当不了烟草,漂亮话当不了粮食。(傣族)。
强盗也喊家里来了贼。(维吾尔族)。
寒从脚下起,病从口中入。(蒙古族)。
骗子的嘴里,什么漂亮话都会说出来。(藏族)。
懂得医术的是医生,不懂得医术的屠夫。(藏族)。
与其较量唇舌,不如比赛工作。(蒙古族)。
不买远处马,不娶近亲女。(x孜别克族)。
天仙不算美,爱人才算美。(维吾尔族)。
好马儿不用鞭挞,好情人不需媒婆。(维吾尔族)。
见了坏人要拔刀,见了野兽要放(景颇族)。
穷要穷得干净,饿要饿得硬心。(壮族)。
上路前先找好同伴。(柯尔克x族)。
大海虽然大,滴水对它也有益。(蒙古族)。
不要看人的衣服,要看人的肺腑。(维吾尔族)。
好猫不在多,废话嫌罗嗦。(维吾尔族)。
木炭的乌黑露在外表,坏人的污黑藏在里头。(蒙古族)。
要想长寿,先戒烟酒。(满族)。
还没有做的事,不要到处去夸。(哈萨克族)。
别让朋友恨你,别让敌人笑你。(哈萨克族)。
失败不要垂头丧气,胜利不要得意忘形。(维吾尔族)。
地位低下的,有口也地言。(朝鲜族)。
市上人成千,心上人一个。(维吾尔族)。
马是人的翅膀,饭是人的力量。(哈萨克族)。
机器不擦要生锈,人不卫生要短寿。(壮族)。
贪图个人利益,是敌人的温床。(维吾尔族)。
只要情投意合,清水无糖也甜。(苗族)。
懒汉的'嘴里“明天”多。(柯尔克x族)。
阿谀没有牙齿,能把骨头啃掉。(回族)。
要象奔忙的蜜蜂,为着后代去酿蜜。(柯尔克x族)。
炼铁需要有硬火,交友需要有诚心。(蒙古族)。
聪明的人用口说话,愚蠢的人用角撞人。(藏族)。
劳动暖身,空话冷心。(壮族)。
对狐狸要下夹子,对敌人要动刀子。(维吾尔族)。
狗的肚皮能喂饱,王公的肚皮饱不了。(蒙古族)。
墙破麻雀多,人穷灾难多。(维吾尔族)。
养蚕的裤子破,游手佬穿绫罗。(壮族)。
可怜狼的牧人,羊群不会增多。(柯尔克x族)。
一根瓜藤绊不住骆驼前进的脚步。(蒙古族)。
风能吹开乌云,钱能打开衙门。(维吾尔族)。
懒媳妇爱打扮自己,勤媳妇爱打扫屋子。(哈萨克族)。
石头虽小能砸烂罐,火种虽小能烧掉群山。(蒙古族)。
开水比饭桶大夫强。(藏族)。
盐巴水不解渴,漂亮话不顶用。(藏族)。
向天空吐口水,落在自已脸上。(维吾尔族)。
要珍惜时间,别相信命运。(维吾尔族)。
聪明人用成果说话,傻瓜才用舌头吹牛。(藏族)。
说起话来没个完,一见干活就摇头。(蒙古族)。
谷子早种三天好,迟了三天就成草。(白族)。
好女人人爱娶,好马儿人人爱骑。(蒙古族)。
不怕嘴歪怕话邪。(维吾尔族)。
百万金银财宝,不以带进棺材。(佤族)。
树大影大,树小影小。(蒙古族)。
相处是好是亲家,相处不好是冤家。(柯尔克x族)。
吃人家的饭,砸人家的锅。(维吾尔族)。
枯干的木头容易破裂,虚伪的爱情容易破裂。(蒙古族)。
枯树无果实,空话无价值。(蒙古族)。
表扬恶人就是犯罪。(维吾尔族)。
害胆病的,连海螺也看成黄色的。(藏族)。
肉的精华是汤汁,奶的精华是酥油。(藏族)。
逃出云层的太阳光明,逃出财主家的奴隶聪明。(藏族)。
在阿谀的人嘴里,从来不说真话。(鄂伦春族)。
爱吹牛的人,嘴边冒着青烟。(柯尔克x族)。
养牛没有巧,水足草料饱。(苗族)。
一荷包金钱,一麻袋苦恼。(维吾尔族)。
不到异乡看看,不知故乡的美丽。(维吾尔族)。
只会汪汪叫的狗,决不是猎人的好帮手。(傈傈族)。
对敌人要拿出刀来,对朋友要拿出心来。(傣族)。
正月栽竹,二月栽木。(苗族)。
爱上的猴子也觉标致,看中的狗熊也漂亮。(蒙古族)。
有钱人假话是真言,无钱人真言成假话。(维吾尔族)。
羊嫌草场掉肥膘,人嫌饭食必瘦弱。(蒙古族)。
冬忌生鱼,夏忌狗肉。(壮族)。
不声不响的狗,比张牙舞爪的更危险。(维吾尔族)。
身冷的人和衣裳亲近,有病的人和医生亲近。(蒙古族)。
栽花要栽月月红,种树要种不老松。(满族)。
钱财买不到真正的爱情。(维吾尔族)。
只顾个人利益的人,会变成瞎子。(维吾尔族)。
如果总是勒紧缰绳,最驯服的马也会踢人。(高山族)。
没有意思的话不如蛤蟆叫。(维吾尔族)。
捕捉狐狸时,要作好捕捉老虎的准备。(哈萨克族)。
朋友面前莫昂首,敌人面前别低头。(哈萨克族)。
爱上的猴子也美丽,看中的角鹿也是天仙。(蒙古族)。
忠诚是爱情的桥梁,欺诈是友谊的敌人。(苗族)。
婚礼铺张,两败俱伤。(满族)。
眼睛虽小,可以看到世界。(维吾尔族)。
买马要看看口齿,交朋友要摸摸心底。(藏族)。
笨汉对妻子耍威风。(蒙古族)。
不作异乡人,不知故土亲。(维吾尔族)。
勤松土的甘蔗甜,勤施肥的芭蕉香。(傣族)。
愤怒中看出智慧,贫困中看出朋友。(毛难族)。
聪明的鸟儿珍惜羽毛,聪明的人儿珍惜时间。(朝鲜族)。
废话喂不饱肚子。(维吾尔族)。
毛拉的心是填不满的井。(哈萨克族)。
穷勿信命,病勿信鬼。(壮族)。
一线缺口,往往酿成巨大水灾。(藏族)。
真正的爱情越久越不生锈。(苗族)。
失去良心的人,象泥神一样,空有一副架子。(蒙古族)。
一嘴蜜,一肚脓。(藏族)。
最新介绍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专业18篇)篇二
汉族104248万人,占中国人口的92%。是中国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遍布全中国。汉族是我国古代华夏族同其他一些民族同化、融合形成的。汉代开始称汉族。汉语属汉藏语系。汉文字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中国,有将近四千年的历史。作为中华民族主体,对世界文明发展有过重大贡献。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著称于世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有许多重大发现和发明。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与各兄弟民族发展了政治、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共同缔造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汉族和各兄弟民族人民共同建立了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新关系。现在正共同努力,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汉族以勤劳智慧著称于世,并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受儒、道、佛学思想影响,崇尚仁义忠孝。重要节日有春节、端午节、重阳节等。
蒙古族分布在内蒙古(占70.4%)、吉、辽、黑、新、甘、青、宁、冀、豫等省区。是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善畜牧、骑射,住蒙古包。汉文帝时,王昭君与匈奴呼韩邪单于和亲,促进胡汉民族团结,自古引为佳话。历史上,蒙古族曾出现过军事家、政治家成吉思汗,数学家、天文学家明安图等代表性人物。宗教信仰藏传佛教喇嘛教。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其后忽必烈建立元朝。1947年,蒙古族聚居区内蒙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半个多世纪以来,发展民族经济、文化,蒙古族聚居地区工农业迅速发展,草原牧区面貌大为改观,实现定居放牧。以回鹘文字母为基础的蒙古文已有700多年历史。每年夏秋之际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传统节日。
回族860万人。17.7%回族聚居宁夏,其余大多数散布全国,以甘、豫、冀、青、鲁、滇、皖、新、辽、京、津等省(市)区较多。1958年在宁夏建立省级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是公元713世纪以后,中亚、波斯、阿拉伯人部分迁居我国西北,与汉、维吾尔、蒙古等族相处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扎马鲁丁、思想家李贄、航海家郑和都来自回族。回族通用汉语言文字。信仰伊斯兰教。教历十月一日开斋节与十二月十日的古尔邦节是其两大盛节。
乌孜别克族1万多人。新疆占99.9%,散居新疆85%以上市县城镇,部分分布在农牧区。其余散居在京、甘等省市。17世纪起陆续从中亚细亚安集延、浩罕等迁入中国形成的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曾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现通用维吾尔文和哈萨克文。宗教信仰伊斯兰教。居住城镇的多经营商业、手工业(丝绸业等),居住乡村的经营农牧业。妇女善刺绣。乌孜别克族头戴各式瓜帽,喜喝奶茶。乌孜别克族舞蹈轻盈,音乐悠扬。
藏族459万人。分布在西藏(占全国藏民45.9%)及川(23.7%)、青(19.9%)、甘、滇等省部分地区。西藏、川西藏族分别自称博巴和康巴。唐代吐蕃王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地区,并与唐文成公主和亲,成为千余年来藏汉民族团结的佳话。西藏1959年废除封建农奴制度,1965年成立藏族为主体的西藏自治区。藏族多从事农牧业。使用藏文。宗教多信仰藏传佛教喇嘛教。藏族文化遗产丰富,藏历新年是藏族传统节日。藏民习俗喜穿藏袍长靴,饮酥油茶,主食糌粑。
俄罗斯族1万多人。新疆占59.8%,主要居住在伊犁、阿勒泰等地。内蒙古占32.4%,其余分布在黑、辽、京等省市。18世纪以后陆续从俄国迁来。俄罗斯族语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使用俄文。主要从事商业、服务业和园艺、养畜、养蜂业等。生活习俗、服饰等基本上与独联体俄罗斯民族相同。多信东正教。民风勤奋。不少人在邻邦俄罗斯有亲戚。
维吾尔族721万人。全国99.8%的维吾尔族人口聚居在新疆,大多数分布在天山以南的绿洲,其余分布在湘北常德等地。1955年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史称回纥。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字。宗教信仰伊斯兰教。维吾尔是本民族的自称,有联合、协助之意。新疆维吾尔族有经营农牧业和手工业的悠久传统,擅长植棉和瓜果园艺业。维吾尔族能歌善舞。汉唐丝绸之路开通后,吸收外来文化,创造了风格独特的文化艺术,口头文学阿凡提的故事广为流传。维吾尔族民风热情好客,男女老幼喜戴四楞小花帽。民族节日有古尔邦(库尔班)节、肉孜节等。
鄂温克族近3万人。内蒙古占88.8%,主要聚居区在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其余分布在黑龙江和北京等省市。鄂温克族曾有索伦、通古斯等称谓。鄂温克是本民族自称,为通古斯语大山林中的人们之意。民族种源与北魏时黑龙江上中游的室韦及唐代贝加尔湖东北林区的鞠部落有渊源关系。牧区通用蒙古语文,农区通用汉语文。饲养驯鹿有经验。宗教信仰萨满教为主,有的残存着对熊的崇拜。鄂温克人好客,口头文学丰富,民歌悠扬,舞蹈豪放。
苗族740万人。贵州占49.8%,主要聚居在黔南、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湘、滇、川、桂、鄂等省区。苗族过去因居地、服饰不同而有不同称谓。新中国依照人民意愿,统称苗族,是古代“南蛮”的后裔。尊奉始祖蚩尤,为我国古老民族之一。封建王朝时期有的苗区尚为中央政府管辖不了的“生界”。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多通用汉语汉文。1956年创制的拉丁拼音苗文字正普及使用。苗族的刺绣、蜡染、剪纸和首饰制品,绚丽多彩。苗族的飞歌、芦笙舞享有盛名。苗族祀奉祖先,崇拜自然。苗族节日多,主要有十月苗年和纪念民族英雄亚努的四月八。
德昂族近2万人。云南占99.3%,主要聚居地在德宏的潞西、临沧的镇康。唐代“朴子蛮”的后裔。曾用名崩龙族。通用傣文、汉文字。宗教信仰小乘佛教。主要从事农业,善种茶,有古老茶农的美称。传统手工艺制作银器。德昂族嗜饮浓茶。住宅多竹楼。有较丰富的口头文学成果。民族乐器有芒锣、象脚鼓等。
彝族657万人。云南占61.7%,其余分布在川、黔等省。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楚雄和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不同地区还有撒尼、阿西等自称。彝族与隋唐时的乌蛮民族有渊源关系。原有象形表意的老彝文,1975年确定800多个规范彝字,在凉山州推广使用。彝族文化绚丽多彩,发现有许多彝文抄本、碑刻、铸铜、医学著作,天文历法、音乐舞蹈、民间文学等都有独特的创造。彝族过去流行多神崇拜,祭奉祖先,并受道教、佛教影响。服饰男裹布帕包头,右前方扎英雄结,妇女头复绣花瓦式方帕,外出时男女常穿黑色“擦尔瓦”(似斗篷)。夏历六月廿四日的火把节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保安族1万多人。甘肃占97.1%,主要聚居区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青、新等省区。是元明时期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在青海同仁一带驻军垦牧,设保安营,在同周围回、汉、藏、土各族长期交往逐步形成的一个民族。通汉语用汉文。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手工业(冶铁、制作保安腰刀有名)。习俗受伊斯兰教影响较深。擅长吹奏丝竹乐,喜唱“花儿”和宴席曲,舞姿刚健。
壮族1549万人。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占全国壮族人口的91.3%)及滇、粤等省。壮族由古代百越民族发展而来。自称布壮,原汉译为僮,1965年改为强壮的壮。壮族历史上出现了明代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将领萧朝贵、右江人民革命领导者韦拔群等杰出人物。1955年创制了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壮乡源于秦汉的铜鼓、岩壁画和源于唐宋的壮锦很有名。壮族民风兴尊老祭祖、热心公益。民间喜对唱山歌,三月三歌墟远近闻名。中元节是壮族地区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日。
裕固族1万多人。甘肃占96.0%,主要聚居区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新、青等省区。是古代河西回鹘后裔同蒙古、汉等族长期相处发展形成的民族。通用汉语汉文。宗教信仰萨满教和喇嘛教。裕固族从事畜牧业有丰富的经验。擅长织绣、造形艺术。多民间传说故事。民歌曲调优美、内容丰富。
布依族255万人。贵州占97.3%,主要分布在黔南、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安顺地区。其余分布在滇、桂等省区。布依族旧称仲家,自称布依。由古代百越民族分支发展形成的。曾创制新文字。多通用汉语汉文。崇拜自然,祀奉祖先。布依妇女善纺织、蜡染。布依族口头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善歌舞,山歌内容形式多样,常以歌代言。民族节日六月六是仅次于春节的盛会,相传为纪念布依族起义领袖的节日。
京族近2万人。广西占86.9%,主要聚居北部湾内京族三岛上。其余散布在黔、粤等省。京族曾被称为越族,1958年按本民族意愿称京族。京族有本族语言及土俗字,但很早以来就通用汉语文。主要从事渔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宗教信仰多神,崇拜祖先。京族青年男女喜对歌,舞蹈有跳天灯,民族乐器独弦琴音色悠扬。
朝鲜族192万人。吉林省占97.1%,最大的聚居区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黑、辽等省。是1719世纪中叶起至20世纪初从邻国朝鲜迁居中国的民族。朝鲜族擅长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对我国东北水田开发有所贡献。朝鲜族早在15世纪时就创造了文字,由40个音素字母拼写迭成方块形文字。朝鲜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文化教育较发达,人们喜好本民族歌舞及摔跤、荡秋千、压跳板等体育活动。朝鲜族喜着素白色服装。特色食品冷面、泡菜。宗教信仰有基督教和信奉孔孟的儒教。民风尊老爱幼、讲礼貌、讲卫生。
塔塔尔族0.5万人。新疆占99.9%。塔塔尔族与古代鞑靼人有渊源关系。曾用过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但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宗教信仰伊斯兰教。居住北疆城镇的塔塔尔族多经商,一部分人从事手工业或畜牧业。宗教信仰伊斯兰教。民族音乐舞蹈节奏鲜明活泼。还兴赛马、摔跤、拔河等民族体育活动。
满族982万人。辽宁占50.4%,其余分布在冀、黑、吉、内蒙古、京等省市自治区。17世纪中叶清朝定都北京后大批满族人入关,满汉民族文化融合,和各兄弟民族一道为祖国的统一、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出现了康熙帝玄烨、曹雪芹、老舍、程砚秋等杰出人物。曾有满文,现普遍习用汉文汉语。满族重视礼节。曾信奉萨满教、盛行祭祖祭天。民族体育活动有跳马、滑冰等。
独龙族0.6万人。云南占95.3%,主要聚居区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黔、川、粤等地。无本民族文字。主要从事农业,兼事采集、狩猎业。独龙族人好客、讲信用。过去有纹面的习俗,相信万物有灵。民族节日腊月过年,跳牛锅庄舞。
侗族251万人。贵州占55.7%,集中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玉屏侗族自治县,其他分布在湘、桂等省区。1958年曾创制拉丁字母为基础的侗文字。现在侗族人多能用汉语汉文。侗族擅营杉木林业。妇女善织侗锦。有优良的木结构建筑艺术传统,侗乡风雨桥、鼓楼独具特色。侗族善歌,尤以演唱悠扬的大歌著名。侗族民风有敬老爱幼、热心公益的传统。侗族节日有春节、祭牛节、吃新节等。民间崇拜祖先,信奉圣母神灵。
鄂伦春族0.7万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占51.9%)、内蒙古的鄂伦春自治旗(占44.5%),其余散布在辽宁等省。自称鄂伦春,为山岭上的人之意。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在大小兴安岭山区,现基本定居,狩猎驯养结合,多种经营。一般通用汉语汉文。鄂伦春人纯朴好客。男女都善骑射。妇女善刺绣和制作皮制品和桦皮器皿。男女老少都善歌舞,编唱民歌、仿动物起舞。
瑶族213万人。广西占62.2%,集中分布在都安、金秀、巴马、大化、恭城等瑶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湘、滇、粤、黔等省。是由古代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发展形成的民族。过去有过山瑶、盘古瑶、茶山瑶等多种称呼。解放后统称为瑶族。瑶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另有一些人操汉语或者苗语、侗语、壮语。瑶族多经营农林业,狩猎业也占有一定地位。还精于染织、刺绣。瑶族爱唱歌,节日几乎月月有。宗教信仰盘瓠,是原始图腾信仰的残余。
赫哲族0.4万人。88.2%分布在黑龙江省,其次在吉林省。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汉文。赫哲族长期在三江平原完达山区从事渔猎生活。解放后在国家扶持下,民族兴旺起来。有丰富的口头文学传说故事,普遍喜好音乐、即兴编词歌唱。
白族159万人。云南占84.9%,主要聚居大理白族自治州等地。其余分布在黔、湘等省。白族自称白尼。明清以后称民家。白族历来与汉族经济文化联系密切,普遍使用汉语汉文。白族擅长农业,并创造了灿烂的白族文化,如大理三塔、剑川石窟、鸡足山佛教建筑群等。三月街又称观音市,是白族盛大节日和街期,另一个盛大节日是六月“火把节”。白族的民族音乐、戏曲独具特色。信仰佛教。
门巴族0.7万多人。95.4%聚居在西藏东南部地区。门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现也成为门巴族的自称,意为住在门隅的人。族人大多通晓藏语藏文。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牧业和狩猎业。有少量手工业,擅长制作木碗、藤器。门巴族与藏族长期往来,生活习俗相似,关系密切。男女都着氆氇长袍,足登软底皮靴。吃大米饭、辣椒,也吃糌粑,喝酥油茶。
土家族570万人。分布在湘、鄂、川、黔等省。主要聚居区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是本地人的意思。绝大部分人通用汉语汉文。土家人织造技艺较高,与“摆手舞”被称为土家艺术之花。土家族受汉族影响较深,许多习俗同于汉族。大端午、六月六等节日都要祭土王。山歌对于土家人几乎是人人会编会唱。
珞巴族0.2万多人。96.8%集中在西藏东南部地区。其余散布在川、黔、辽等省。少数人通晓藏语藏文。主要从事农业,兼狩猎,擅长射箭,竹编工艺精巧。妇女戴银、铜制耳环手镯。主食大米饭,也有糌粑。宗教信仰喇嘛教(藏传佛教)。
哈尼族125万人。云南占99.5%。曾有和尼、哈尼、*尼等不同的自称。自称哈尼的主要聚居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自称*尼的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和澜沧。1957年创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哈尼文字。哈尼族人善种梯田,有的高达数百级。常用自己染织的青布制衣,男子以黑或白布裹头,妇女系绣花腰带。宗教信仰多种自然神。哈尼历法以农历十月为岁首,过十月节即是过新年。哈尼人能歌善舞。
基诺族1.8万人。99.0%在云南省。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景洪市基诺乡。其余分布在川、湘等省。基诺族自称基诺,过去汉译为攸乐。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无本民族文字。基诺族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普洱茶)。关于基诺族的汉文记载始于18世纪。传说基诺族是从普洱、墨江甚至更远的地方迁到基诺山区的。20世纪50年代基诺族尚保留氏族社会的古俗,长老在村社里有崇高威望。宗教信仰万物有灵,崇拜祖先,尊奉诸葛孔明。基诺族人喜歌舞,每当节日兴会,长者乘兴高歌,少者随之翩翩起舞。三月间过年,是基诺族重要节日。
哈萨克族111万人。新疆占99.8%,主要聚居区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其余分布在甘肃。哈萨克族是由古代突厥人、契丹人等长期相处发展形成的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原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解放后创制并推广使用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哈萨克族大部分从事畜牧业。民情耿直好客,有的人信伊斯兰教。民族体育刁羊、摔跤、骑射、姑娘追等大都为马上功夫。
土族19万人。青海占84.8%,主要聚居区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甘、滇、黔等省。旧称青海土人。该民族的形成发展与古代吐谷浑、蒙古诸族有渊源关系。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通汉语,用汉文。土族早期从事牧业,长于养羊,明代以后多经营农牧业。宗教信仰喇嘛教。土族擅长歌舞体育,一年多次的花儿会是他们对唱花儿的盛大节日。
傣族103万人。云南占98.4%,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的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川、粤等省。关于傣族先民早在汉晋时就有史籍记载。傣族有本民族语言文字。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原傣文字1954年作了适当改革。傣族善种水稻和热带作物。宗教信仰小乘佛教。妇女传统着装短衣筒裙。傣家民居竹楼颇具特色。清明前后的.傣历年泼水节是傣族传统节日,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傣族能歌善舞,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柯尔克孜族14万人。新疆占97.9%,主要聚居区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其余分布在黑龙江省。《史记》称属于匈奴的坚昆。清初称布鲁特(准噶尔语为高山居民之意)。经营畜牧为主,兼营农业。柯尔克孜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原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解放后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今居南疆者通用维吾尔语文,居北疆者通用哈萨克语文。宗教信仰伊斯兰教,部分信喇嘛教。主要从事畜牧业,部分经营农业。民间文艺丰富多彩,有号称百科全书的史诗《玛纳斯》。人们好客、重礼节、善歌舞。柯尔克孜族历法年初的诺劳孜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黎族111万人。海南省占92.0%,主要聚居区在海南岛中部、西南部各黎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湖南等省。黎族是从古代百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的,唐时称黎人。黎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1957年曾创制黎文。许多黎族群众兼说汉语。黎族对海南省农业开发作出了贡献。黎族妇女精于以木棉纺织黎锦。黎寨多同姓聚居,口头文学丰富,人们能歌善舞,黎族民歌曲调优美。
达斡尔族12万人。内蒙古占58.7%,主要聚居区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其余分布在黑、新等省区。17世纪中叶曾在黑龙江上英勇抗击沙俄侵略。相当多的人兼通汉、蒙、维、哈语。清代多用满文,民国以后普遍使用汉文。主要从事农业,兼事牧、猎业,妇女善织绣,制作狍皮坎肩。宗教崇拜自然。民间口头文学内容丰富,人们喜好歌舞。节日盛装绸衣套坎肩,着装与清初满族相似。
傈僳族57万人。云南占96.9%,傈僳族主要聚居区在滇西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四川。1957年改制了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主要经营农林业。过去傈僳族信奉自然万物神灵,有的残余民族图腾崇拜。住房为竹木结构,中置火塘。傈僳族善歌舞,每年十月“收获节”,狂饮高歌,通宵达旦。
仫佬族16万人。广西占98.1%,主要聚居区在桂北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黔、湘、粤等省。多通壮语、汉语和汉文。主要从事农业,部分人从事采煤业。妇女精于织造围裙、背带。人们喜唱山歌和彩调戏。习俗有本族特点,也有一些近似汉族壮族。崇信多神,节日较多,民族节日以庆丰收、保平安的“依饭”最隆重。
畲族63万人。福建占54.6%,其余分布在浙、赣等省。多与汉族杂居。自称山客。现通用汉语文字。种植稻茶富有经验。民间工艺善刺绣、编织。山歌被称为畲族文化明珠。畲族节日与汉族大致相同,民族节日三月三祀祖。畲族宗族祖杖雕刻有龙头,是其图腾信仰的标志。
羌族20万人。四川占99.1%,主要聚居区在川西北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古老民族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通用汉文字。主要从事农牧业,擅长打井和石砌建筑技术。传统工艺有挑花刺绣、编织等。羌族人民能歌善舞,伴奏乐器中的竹笛,称羌笛,是我国著名的古乐器之一。
佤族35万人。云南占96.9%,西盟、沧源一带阿佤山区是我国佤族主要聚居地区。1957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佤族经营农业为主,人们乐歌善舞。旧日信仰多崇拜山川神灵。
布朗族8万人。云南占99.2%,主要分布在勐海县布朗山区。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种茶(普洱茶)。宗教信仰小乘佛教。布朗人喜跳刀舞,青年人喜跳集体舞“圆圈舞”。口头文学主要有抒情叙事诗。
高山族约40万人。台湾省占82.0%,主要分布在台湾中部山区和台东纵谷。其余分布在福建省沿海城市。无本族文字。高山族聚居村社有公有土地。主要经营农林渔猎业。善雕塑、制陶、编织等工艺。民情豪放,善歌舞,有独特的舞乐形式杵杵乐,妇女手持长杵绕石臼舂米,伴以悦耳歌声。有的还存在蛇动物图腾残余。
撒拉族9万人。青海占97.8%,主要聚居区在海东地区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自称撒拉尔,由元代迁入青海的中亚撒马尔罕人与周围藏、回、汉、蒙古等族长期相处发展而成。通用汉语汉文字。宗教信仰伊斯兰教。从事农业,擅长于园艺业。习俗与附近回族相近。口头文学丰富多彩,撒拉族山歌花儿受藏族影响,普遍带有颤音,婉转动听。
拉祜族41万人。云南占99.4%,主要聚居在滇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等地。1957年改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擅长狩猎,农业以茶、药、剑麻等的种植为主。传统的芦笙舞,口头文学陀普科(谜语)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民间曾信奉大神,清初起大乘佛教传入并流行。
毛南族7万人。广西占98.2%,主要聚居区在桂北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毛南族自称阿难,意思是这个地方的人。80年代中期族名用字由毛难改为毛南。通用汉、壮语和汉文字。主要从事农业,有饲养菜牛(食用牛)的丰富经验。擅长雕刻、编织。热情待客,喜好歌唱。祭祀神灵、祖先的五月庙节是毛南族特有节日。
水族35万人。贵州占93.0%,主要聚居在三都水族自治县。通用汉文字。古时有水书,仿汉字反写,又称反书,仅限于宗教活动使用。水族主要经营农林业。传统佳酿九阡酒。水族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喜爱铜鼓舞、芦笙舞、大歌、酒歌等歌舞。妇女喜戴银饰项圈手镯。水族历法以阴历九月为岁首,阴历十一月的端节是水族最大节日。
仡佬族44万人。贵州占98.2%,以黔北道真、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分布较集中。通用汉语及相处较多的其他民族语,普遍使用汉文。主要从事农业。多民间故事、诗歌、谚语,音乐舞蹈优美朴素,“八仙”乐曲富有民族特色。生活习俗与本地汉族相似。
东乡族37万人。甘肃占83.3%,主要聚居于临夏的东乡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新疆、宁夏等省区。是由13世纪进入今甘肃临夏东乡地区的蒙古人与周围回、汉人长期共处发展形成的民族。通用汉语汉文。宗教信仰伊斯兰教。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东乡族几乎人人都爱编唱“花儿”,其曲调高亢悠扬。习俗近似居住西北的回族。
锡伯族17万人。锡伯族自称锡伯,为古代鲜卑人后裔。有本民族文字。有的通用满、汉、维、哈语。锡伯族原是游牧民族,后发展农业,兼营畜牧业。民间文学神话传说丰富,锡伯族能歌善舞。爱好摔跤、骑射等民族体育活动。节日与汉、满族大致相同,农历四月十八日是锡伯族人从东北迁往新疆的纪念日,每年都举行庆祝活动。
纳西族28万人。云南占95.6%,主要聚居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纳西族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创造了象形的东巴文字和带音节的哥巴文字,但仅为巫师使用。1957年又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新文字。当今也通用汉语汉文。兼营农牧业、手工业务和商业。宗教信仰有东巴、道、佛、基督教等多种。纳西族绘画、雕塑、剪纸等技艺较高。纳西人喜歌舞。传统节日有正月农具会、七月骡马会等。
阿昌族近3万人。云南占99.7%,兼通汉语或傣语,使用汉文。主要从事农业,擅于种植水稻,打制铁器技艺高。阿昌族民间口头文学十分丰富,对歌和象脚鼓舞、猴舞广为流行。工艺美术刺绣、染织、雕刻、银器制作等做工精细。
景颇族12万人。云南占99.4%,主要聚居区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曾以刻木结绳记事。近代创用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民风爽朗、朴实,人们能歌善舞,有的是千人以上的集体舞,伴以鼓乐。过去多信仰万物有灵。男女着装黑色对襟短上衣,妇女围艳丽的围裙,喜戴银饰物。
塔吉克族3万多人。99.9%分布在新疆。主要聚居区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许多塔吉克人兼通维吾尔语和柯尔克孜语,普遍使用维吾尔文。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宗教信仰伊斯兰教。塔吉克族把山鹰看作英雄的象征。重要节日有春节、古尔邦节等。
普米族约3万人。云南占95.3%,主要聚居区在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1960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正名为普米族。原是青甘川边区的游牧部落,后来农业逐渐占居主要地位,兼营畜牧。通用汉文。宗教信仰喇嘛教,崇拜多神,祭祀祖先。普米族能歌善舞,婚丧喜庆都举行对歌。普米族大过年即过春节,届时要举行赛马、摔跤等活动。
怒族近3万人。云南占98.0%,主要聚居区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怒族人大都使用汉文。主要从事农业,兼行狩猎、采集业。崇拜自然,基督教、喇嘛教等各有所信。怒族人喜歌舞,以此表达喜怒哀乐。服饰特点,妇女耳戴垂肩大铜环,成年男子腰佩砍刀,肩背弓弩。
最新介绍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专业18篇)篇三
我国的少数民族体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风采独特,经历了几千年的从蒙昧到文明的进化过程,负载着少数民族人民崇高圣洁的纯真、奋力超越的意志和崇拜自然的祈祷与愿望,少数民族体育不仅只是少数民族人民感情宣泄,劳动、战斗技能的演习,愉悦游戏的本能反映,而且包含着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宗教与体育等诸多因素,并与少数民族人民祈求丰收、庆祝胜利等皆有关系。要开拓和发展我国少数民族体育,就必须要深入其中琢玉求珠,去除那些不健康、不科学和封建迷信的成分与色彩,使其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与人们的需要,为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身心健康服务。而今,当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已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是发展的动力,尊崇科学是时代的精神,只有科学的改革与创新,才能使民族文化与体育焕发新的活力。使其符合了现代文明的要求与人们健身娱乐的需要,从而为社会体育的发展和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服务,结合几年来在少数民族学校的体育教学经验,根据少数民族少年心理生理特点,我认为,进行少数民族儿童体育训练时,应注意如下的几个问题。
一、注意加强思想教育。
当今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数也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庭中的宠儿,一般均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而体育训练的本身较为艰苦,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品质,因此,对少数民族少年的体育训练要经常地反复地进行思想教育,启发自觉训练的积极性,培养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培养刻苦耐劳、克服困难的精神。
二、注意选择良好环境。
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心理上对少数民族儿童少年起着重要的作用,能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减少疲劳;同时,发展耐力素质,最主要是保证机体供氧充分;如在河边、森林、公园或在氧气充分的露天场地等进行训练练习,就能充分保证机体供痒,完成训练任务,提达到更高地提高人民生命价值的目的。高运动成绩。在训练时,也要注意尽量不在坚硬的水泥等地面上反复进行跑跳等。如果长期在硬地面练习,就会使下肢的骨化点受到过大、频繁的刺激,易引起过早的骨化或软骨的受伤,从而影响骨的正常发育。所以,选择环境场地进行训练和练习是不可忽视的。
三、注意呼吸方法。
在进行耐力训练时,由于儿童少年的大脑皮层对呼吸的调节机能较差,不注意呼吸的节奏,呼吸与动作往往不协调,特别在速度加快时更为显现。所以,要教会他们采用科学的呼吸方法。我们在教学中重点强调采用“二步一吸,二步一呼”或“三步一吸,三步一呼”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和练习,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注意以有氧耐力训练为主。
有氧耐力是指心血管耐力而言的。由于儿童少年的心脏血管正处在发育之中,与成人相比,他们心脏的心肌纤维短而细,弹性纤维分布较少,心脏发育还不完善,心脏的容积、重量都比成年人小,从而心脏收缩力较弱,心脏的每博出量和每分博出量都比成年人小。根据儿童少年心血管系统这一特点;耐力训练应发展以有氧耐力为主的训练,用以改进氧气输送系统和肌肉代谢系统的功能,发展心血管系统功能,逐步提高运动成绩。训练中不宜过早过多地进行无氧耐力训练,以免使儿童少年心脏的心肌壁增厚,心肌增强,短时间内成绩会提高很快,但心腔较小,会缩短运动寿命,拔苗助长,训练应从长远观念考虑。
正确地把握少数民族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帮助他们克服和消除运动心理阴影的重要前提,因为从体育锻炼的心理素质要求来看,开朗活泼、勇敢参与、积极进取,才是一个成长良好的人所应有的,任何的消极、被动都无利于人的正常身心发育。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人格、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体育运动对于他们的成长无疑是极端重要的。另外,从人体生理和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机体的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生理需要,活动具有生物学的含义。所谓“生命在于运动”,没有运动也就没有生命。然而体育运动心理是受着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的,特别是来自于家庭、社会,以及人自身的一些消极势力,是足以在未成年的小学生当中造成不同程度的运动心理阴影的。我们从事体育教学工作,任务就在于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阴影,积极投身到体育运动中,以培养其良好的身体素质,培养其坚忍不拔、勇敢顽强的心理素质,以达到“增强体质,陶冶精神”的最终目标,为21世纪的中华民族培养出体格强健、心理素质过硬的一代少数民族新人。
围绕少数民族学生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运动心理阴影的问题,首先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有一种积极的态度,不能视为小问题,或个别现象,而不加以重视解决,更不能对存在心理阴影的学生采取简单、粗暴的公开批评,因为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非但阴影无法消除,反而会有扩散之危险。
如何行之有效地帮助这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消除运动心理阴影呢?本人认为,既要点面结合地抓,又要因人而异地教;既须深入细致地进行心理疏导,又须正确无误地给予技术指导。
所谓点面结合地抓,那就是要让学生普遍地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教师每个学期都应坚持上一两节,甚至更多一些理论课,从道理上向学生讲讲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发育、智力发展、性格形成、精神陶冶等方面的意义;讲世界体育的发展;讲今天我国体育的伟大成就等等,以此激励广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另外,在每堂新课也不妨结合体育界的新人新事,向学生灌输体育知识。例如,上短跑课可以可以讲讲美国的刘易斯,上长跑课也提提中国的“马家军”,让学生们在心中树起榜样,激励他们克服消极因素,积极投身体育运动。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还应努力营造一种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的气氛。小学生毕竟还是小学生,只有让他们快乐地学,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有针对性地结合游戏开展有趣味的体育活动,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消除心理阴影积极投身于热烈的大集体中。然而,只是面上的工作还不足以消除部分学生的运动心理阴影,作为教师一定要深入到每个具有心理阴影达到学生身边,了解造成他们运动心理阴影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加以心理疏导。例如,对于保守型的少数民族学生,要根据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他们在体育方面的上进心,找到他们的闪光点,时时根据他的实际能力,给他提出新要求新任务,并且在需要学生演示动作时找他出来,客观上给他显示自己的机会,多给他赞扬,刺激他的荣誉感和上进心,从而改变其保守的心理。
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对于消除学生运动心理阴影是极有效果的。因为对小学这个年龄的学生来说,运动机能的差别在后天培养上的差别还不是非常明显,成绩的高低,关键问题乃在于心理的影响。但是对于一些少数民族学生仅有心理疏导还是远远不够的,更要通过在练习确保其动作的正确性、安全度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例如,对于“小心型”的少数民族学生,教师应该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克服紧张、拘束的心理反应,同时还要对他们的练习多加注意,多予以必要的技术保护,特别是在一些器械项目上,教师站在一旁,包以一个信任的目光,一句勉励的话语,对他们来说无疑都是极大的心理安全点,会提高他们的动作成功率,从而组逐步消除紧张的心态。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只运用各种手段,多种途径,努力帮助存在运动心理阴影的少数民族学生,不仅有利于这些学生身心的正常成长,甚至还能造就出一些难得的少数民族体育人才。例如,我上过一个五年级班的课,其中有一个少数民族男孩在速度协调型项目上天分极高但是他却偏偏存在运动心理阴影,所以成绩总是不高不低。分析起来,原来这个学生在家只是独生子,从小骄生惯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爱运动。家人在任何事情上多满足他,他什么都不缺。惟独在学习上,缺乏乐情,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劲,属于“懒惰性”和“保守型”的综合表现。面对这块天生的运动好料子,作为体育教师,我深感可惜。于是我开始设法帮助他消除运动的心理阴影。先是了解掌握他的优势项目,比如跳绳。在课堂上有意多让他作表演,并多次赞扬他的表现,以激发他的荣誉感。其次利用课余时间与他家长进行思想上沟通,使家长同意他参加学校体育兴趣小组。开始他总想偷懒,我就监督他不让他有偷懒的机会,又多方指导他,他提高很快,他惊奇发现自己的进步。平常,我时常与他谈心,让他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弱点,终于使得他有了较大的热情投身到训练只,并在当年学区小学生运动会上获得跳绳冠军。从此,他渐渐地克服了自身的懒性,在学习上也有了较大的进步。
体育锻炼是人类获得自身健康的一种高级形式。毛泽东主席在建国之初就发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今天阔步迈向21世纪的中国更需要一代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良好的跨世纪少数民族人才。让我们从少数民族的小学生抓起,培养起一代有良好身体素质、竞争意识、进取精神的少数民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介绍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专业18篇)篇四
中国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最突出的便是独具民族风格的戏曲,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少数民族传统的话题。
作文。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少数民族传统就好比世界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闪耀奇葩,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北京的京剧雍容华美。梅、程、荀、尚四派尽显风姿。生动曲折的唱腔,娴熟多姿的舞步,将其推为“东方歌剧”。外柔内刚、柔美娇婉、刚健婀娜的特有风格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江苏的昆剧典雅精致。这“中国戏曲之母”已有四百多年的光辉历史,主宰剧坛两百余年,其其他吸取几乎都受昆剧艺术的影响。演员表情极为丰富,双目忽愁忽乐,演绎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浙江的越剧轻柔婉转。它如同一只彩翼的神鸟,细步沓来。它犹如灵芝草,当人们悲哀沮丧时,它轻柔地抚慰你的身;当人们恍惚懒散时,它高昂地激励你的心。
山西的秦腔高亢激昂。那唱腔吼得地动山摇、惊心动魄,壮阔、豪放、火烈的氛围表现的痛快淋漓。这是力量的奔腾,生命的升华。它恢弘的气势、铿锵的节奏吸引了无数人民群众。
这众多的戏剧种类是中华的瑰宝,倘若中华文化是一棵千年古树,那么种种戏曲就是条条深根,这么多跟在大地里息息相通,不断为枝叶送去养分。然而百年后的今天,随着流行音乐的火爆、影视文化的传播,戏曲艺术日趋衰弱,曾经人才辈出的剧团青黄不接,曾经广为传唱的曲子曲高和寡。民族文化的根呀,它需要的是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而这大地就是广大的中华儿女啊!众多戏曲艺术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若这根少了水分和食粮,后果只能是整棵大树的枯萎!这根是前人天赋和才智的结晶,我们中华儿女有责任将它发扬,让这根扎得更深!
“甘甜的美酒,醇香的奶茶,让我看不够草原如画……”在众多草原歌曲中,手把肉,羊排,奶豆腐,奶茶,让人垂涎欲滴。放假第一天,我便有幸来到“金陀尼”蒙古风味大营。这才让我这个生活在内蒙古的人第一次感受到了家乡的文化气息。
“金陀尼”蒙古风味大营呈蒙古包状,由白、蓝两色组成,既干净又漂亮。
一进门,好客的蒙族姑娘正站在门口向你用蒙语问好。整齐的蒙古袍,高贵的蒙古家具,浓厚的蒙古气息,让人感觉仿佛已置身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别有一番风味。
进了吃饭的屋子,蒙式餐具映入眼帘,画有祥云的银色底盘上整齐的摆放着白色盘子和瓷碗,筷架上搭着筷子,干净整洁,令人舒坦。
过了几分钟,羊汤上来了。一股浓浓的羊膻味扑鼻而来,我拿起勺子在装有羊汤的大锅里翻着,羊肚、羊肝等羊杂混在羊汤里。我吸了吸鼻子,嗯,真香啊!我禁不住大夸其词起来:“还是内蒙古好,有吃的还有喝的,不比别的大城市差!”
细细品味时,服务员又端上来了奶皮子和奶豆腐。这次飘来的可不是羊肉味,而是奶香味。我夹起一块奶豆腐,慢慢地品,慢慢地嚼,慢慢地尝,闭上眼睛,仿佛坐在毡房里,听蒙古族人唱长调,看蒙族舞蹈,赏草原美景,品草原美食。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少数民族——回族,也是祖国未来的骄傲——一名中学生。
我想我是自豪的,因为有了我们这些少数民族,祖国变得统一,更加拥有了文化内涵。
bird是我最好的朋友,他告诉我其实我很优秀,我并不是那种人。我知道他对我很好,是为了安慰我才说的。我真的很想告诉那些同学,其实回民很棒的,我们有很丰富的文化!
我开始从妈妈那里学会一种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别人惊叹,这样自然而然的别人就会刮目相看。
我要努力的像妈妈一样,向别人证明我的能力。
最新介绍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专业18篇)篇五
1、肥料是土地的宝贝,汗水是丰收的蜜汁。(维吾尔族)。
2、只怕不勤,不怕不精;只怕无恒,不怕无成。
3、天无一月雨,人无一世穷。
4、夏天多流汗,冬天少挨冷。(蒙古族)。
5、不担三分险,难练一身胆。
6、小人记仇,君子长志。
7、见强不怕,遇弱不欺。
8、人争气,火争焰,佛争一炷香。
9、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
10、当废墟上的国王,不如当果园的园丁。(哈萨克族)。
11、水深难见底,虎死不倒威。
12、有一份耕耘才有一份收获。(朝鲜族)。
13、不怕路长,只怕志短。
14、不磨不炼,不成好汉。
15、辛勤劳动的人,双手是万物的父亲。(哈萨克族)谚语。
16、不怕山高,就怕脚软。
17、劳动会给明天带来欢乐,团结会给明天带来胜利。(哈萨克族)-谚语。
18、山高流水长,志大精神旺。
19、不怕学不成,就怕心不诚。
20、天不生无用之人,地不长无名之草。
21、金钱是一天的财富,劳动是用不完的财富。(柯尔克孜族)谚语。
22、好逸恶劳千金也能吃空,勤劳勇敢双手抵过千金。(纳西族)。
23、艰苦的劳动会迎来战斗的喜悦,辛勤的汗珠换来连年的丰收。(柯尔克孜族)谚语。
24、人往大处看,鸟往高处飞。
25、清洁是健康的基础,劳动是财富的基础。(哈萨克族)谚语。
26、雨水使大地青绿,勤劳使人敬佩。(柯尔克孜族)。
27、人有恒心万事成,人无恒心万事崩。
28、山高有攀头,路远有奔头。
29、不下功夫是得不一果实的。(锡伯伯族)。
30、不劳而获的珍宝,不如劳动得来的羊羔。(哈萨克族)谚语。
31、人怕没志,树怕没皮。
32、别人给的饭能饱一天,自己劳动得来的能饱一年。(哈萨克族)谚语。
33、财富的父亲是劳动,财富的母亲是大地。(哈萨克族)谚语。
34、冬不节约春要愁,夏不劳动秋无收。(锡伯族)谚语。
35、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36、人起心发,树起根发。
37、木尺虽短,能量千丈。
38、只给君子看门,不给小人当家。
39、人不在大小,马不在高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40、只要自己上进,不怕人家看轻。
41、月缺不改光,箭折不改钢。
42、劳动好,生活才会幸福;水草好,牛羊才会肥壮。(塔吉克族)谚语。
43、浩瀚海洋,源于细小溪流;伟大成就,来自艰苦劳动。(满族)。
44、偷窃得来的财富有腿,劳动得来的财富有根。(哈萨克族)谚语。
45、愚蠢的人幸福是钱和官,聪明的人幸福是劳动和贡献。(哈萨克族)谚语。
46、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47、人要心强,树要皮硬。
48、只有上不去的天,没有过不去的山。
49、人凭志气,虎凭威势。
50、狩猎才能得禽兽,勤劳才能有收入。(鄂伦春族)。
51、春季多流汗,秋季歌儿唱不完。(柯尔克孜族)。
52、水往下流,人争上游。
54、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55、人有志,竹有节。
56、人老心不老,身穷志不穷。
57、劳动暖身,空话冷心。(壮族)谚语。
最新介绍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专业18篇)篇六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包括多种文化娱乐内容的盛大庆典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等场合举行。今天的那达慕,在每年夏秋之交举行,规模一般是看当年牧业的生产情况,小丰收小开,大丰收大开。活动内容除了传统的“男子三竞技”,还有文艺演出、田径比赛和各类经济文化展览以及订货洽谈、物资交流等。
傣族:泼水节。
泼水节即“浴佛节”,是傣族的主要节日,相当于傣族的新年,一般在每年的四月中旬,持续4——7天。当天清晨人们便沐浴礼佛,之后的'几天内大家用清澈的互泼洒,以清洗掉过去一年的不顺与坎坷。活动有文泼和武泼,文泼用木盆装满清水,同时用树枝沾满水,轻洒在对方身上,而武泼是将一整盆水直接全泼出去。在泼水过程中,谁被泼的越多,谁越幸福安康。
彝族: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彝族各村寨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驱除邪恶,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体现了彝族人民尊重自然规律,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傈僳族:刀杆节。
傈僳族刀杆节,傈僳语叫“阿堂得”,意思是“爬刀节”,它是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境内的傈僳族以及彝族的传统节日,节期是每年正月十五日。傈僳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流行于保山地区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傈僳族地区,表演者表演“上刀山”、“下火海”,表现了傈僳族人民不畏艰险的精神。刀杆节这天,几名健壮男子先表演“蹈火”仪式。他们赤裸双脚,跳到烧红的火炭堆里,蹦跳翻滚,表演各种绝技。第二天,他们把磨快的36把长刀,刀刃口向上分别用藤条横绑在两根20多米高的木杆上,组成一刀梯。表演者空手赤足,从快刀刃口攀上顶端,并在杆顶表演各种高难动作。如今,这顶惊险的传统祭奠仪式,已演变为傈僳族好汉表演绝技的体育活动。
哈尼族:扎勒特。
“扎勒特“是哈尼语音译,又称“大年“。时值农历十月,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节日当天各家要在天井里杀一只红毛公鸡,就地煮食,表示祭天。家中成员都要吃一块鸡肉,己出嫁的姑娘不能吃。在农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举行,至属猴日结束,历时5天。哈尼族信奉原始宗教,扎勒特节主要是祭献天神和祖先。夏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开始过年,历时五、六天至半月不等。节日期间杀猪宰羊,舂粑粑,蒸黄糯米饭祭祀天地和祖宗,并宴请邻近村寨、民族的宾客。人们身着盛装,走亲访友,求亲订婚,出嫁的姑娘也要带着酒、肉、粑粑回娘家献祖拜年。白日里开展荡秋千、摔跤、打陀螺、歌舞等娱乐活动。夜晚,在村边草坪上燃起篝火,各户抬来桌子,摆上酒肉、粑粑、水果等互相宴饭,充满友爱欢乐气氛。
最新介绍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专业18篇)篇七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56个民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少数民族传统的话题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一次活动当中,我认识了凯迪里牙这个可爱的维吾尔族小姑娘。一双水淋淋的大眼睛深深地嵌在圆圆的脸上,又长又密的睫毛微微向上翘着,活像一个芭比娃娃。自从我们认识之后,天天都能看到我们在一起的身影。
记得有一次,四年级要开展一次主题班队会,凯迪里牙想在队会课上用汉语为大家朗诵一首小诗,可是,她的汉语发音不是特别准确,她便来找我帮忙。我每天抽十分钟教凯迪里牙读诗,每天只教一句,但每句诗里的汉字读音都读准确之后才能休息。短短的十句诗,我教了十天,但我一点不耐烦的神情都没有,反而还给凯迪里牙指导了怎样有感情地朗读。在队会课上,凯迪里牙的一首汉语诗朗诵,博得了同学们和老师们的阵阵掌声。凯迪里牙更是泪光闪烁,激动万分地说:“在这里,我要对我的好朋友徐静说一声‘谢谢’,是她一句一句地教我读会了这首小诗。”
在肉孜节来临时,凯迪里牙热情地邀请我去她家做客。当我提着白沙糖和茶叶按响门铃时,凯迪里牙早已笑吟吟地等在门边。我们两个好朋友来到客厅一边聊天一边吃酥香松脆的馓子,喝着清香四溢的奶茶,就像一对亲姐妹。
没过多久,我们的汉族传统节日—中秋节到了,我也热情地邀请了凯迪里牙来我家做客。凯迪里牙到我家做客时,我为凯迪里牙准备了新拖鞋,新茶杯,就连擦手的毛巾也换成了新的。我还专门买来清真月饼和凯迪里牙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给她讲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传说。十点钟左右,我和家人把凯迪里牙安全地送回了家。
肉孜节过去了,中秋节也过去了,可是我们这一对好朋友的感情却越来越深,越来越浓,深得像一口井,浓得似一团墨。
“妈妈,你知道10月31号是什么日子吗?”五岁多的悠悠神秘兮兮地问妈妈。
“嗯……十月的最后一天呗。”忙碌着的妈妈心不在焉地敷衍着。
这下,小悠悠可就得意啦:“妈妈,你真差劲,这都不知道——10月31号是万圣节哦!幼儿园会有化妆舞会,我们可以带面具、穿斗篷,打扮成魔鬼的样子,我们还可以要到很多糖果……妈妈,你赶紧帮我准备舞会的东西吧,我要南瓜灯、鬼脸、斗篷、魔杖……”
不得已,妈妈在悠悠的软磨硬泡下去批发市场买他需要的舞会“行头”。不去不要紧,一去才发现,现在的“万圣节经济”可红火得很呀,而采购万圣节用品的,几乎全是幼儿园老师、孩子家长。
一位六十开外的妇女,受孙女“重托”专程来买万圣节服装,忍不住叨叨着:“你说这幼儿园,还特别发了通知,让家长准备万圣节活动的服装,我跑了好多地儿都没买着我孙女喜欢的。我以前可从来不知道‘万圣节’是个啥,这两天净为这个洋节跑腿儿了。孩子上了两年幼儿园,过中国节的时候啥事儿没有,就过这洋节,真折腾。”
同样忙着采购的还有幼儿园的老师们。“现在幼儿园不是尝试双语教学吗?我们就想利用‘洋节’搞些特色活动,让孩子们了解西方的节日与西方的文化,这已经成了我们的办学特色之一,一定得坚持的。”
而据摊主介绍,万圣节销售从半个月前就开始了,一天光斗篷就能卖出百十来个。虽然只能热卖半个多月,但是不怕,“万圣节过了,还有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呢!”
买完东西回家的路上,悠悠妈妈就觉得心里挺不是滋味——这个和绝大多数中国人八竿子打不着的万圣节,在幼儿园怎么就过得那么热闹?仔细想想,近年来,中国人的节日过得越发新奇丰富,什么洋节都“拿来”过,反倒是我们自己的许多传统节日越来越边缘。
回到家,悠悠接过妈妈买来的斗篷、魔杖、南瓜灯,乐得屁颠屁颠的。妈妈告诉悠悠:“其实啊,万圣节不是咱们中国人的节日,是西方的节日。咱们中国人也有这样的节日,名字叫‘中元节’,古代的人们把这节过得可热闹啦。”于是,悠悠妈妈给孩子仔细讲了讲“中元节”的时间、来历、风俗、意义等。末了,她问悠悠:“现在,你知道‘中元节’是怎么回事了吗?”悠悠使劲儿点点头说:“知道了,‘中元节’就是中国的‘万圣节’嘛!”妈妈这下彻底无语了。
孩子的记忆是深刻的,引导他们了解“洋文化”的同时,对于本土文化的记忆和认同会不会断裂?民族节日内含一个民族特有思维方式的想象力和文化意识,这种文化如同基因,必须靠活态传承才会得以发扬光大。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传承民族文化的血脉,坚守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这成为了一个相当严肃的话题。
众所周知,
国学。
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她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等等。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载体,是传承千年世代吟唱的弦歌,她是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五千年历史的脉动,聆听古代圣贤的敦敦教诲,他们的话语点燃我们心底的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脚步。
从《诗经》里走出来,宛在水中央的窈窕女子,荡气回肠的经典楚辞,更不用说老少莫不能诵的。
唐诗。
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婉约思乡更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放。更不乏苏轼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佳作随手捡拾的。
诗词。
都撼动着我们的灵魂。
诵读国学经典,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领略中华民族多彩的风土人情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诵读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的种子悄悄撒播在我们心里,生长在我们的人生旅途,让我们受用一生。
源远流长的国学经典,是华夏文明经久不衰的精神瑰宝,诵读国学经典,使我们情怀高尚,灵魂纯洁,使我们的人生丰满充盈。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56个民族,而我们新疆现如今已有47个少数民族,我们这个油城小城于要的就是维吾尔族。而如今民族问题已是一个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大问题。
民汉合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我们班就有两个维吾尔族同学,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叫依尔夏提的同学,他长得有点黑,一双大大的水灵灵的眼睛,嵌在他那圆圆的脸上,长长的眼睫毛非常漂亮,那的确是一个活泼,可爱,帅帅的民族小伙。他和我们在同一个教室共同学习玩耍。他在我们班,让我知道了很多他们的民族习俗,如开斋节,古尔邦节,肉孜节,他们民族的结婚仪式等等。让我知道了特别多的东西,他们的民族,家里十分喜欢挂挂毯,听说是因为挂毯上的花纹独特,对家里有装饰的作用,这也是他们的民俗之一。
记得,一次他叫我们去和他一起参加他们家亲戚儿女的婚礼。我们先去了新娘家,在物我们进门之前,那家的主人,让我们去洗手,女的在右边,是下一个银色的壶中到出的水来洗;男的在左边,是下一个金色的壶中倒出的水来洗。洗完后,手上的水不可以甩干,只能自然的晾干,说这是对新婚夫妇的祝福,如果在水甩掉,就没了这祝福。我们在新娘家吃了手抓饭,亲自尝试了用手来手提皮抓饭吃。由于我们不懂,只好问依尔夏提,他说“在吃手抓饭”时,应该注意不应该满盘子乱抓,应将五指并拢,做了“七”的手势,然后一点点从盘子的外侧吃到外侧。”听他说完,我似乎懂得了一些,便试着吃,但还是有些怪怪的,无奈之下,依尔夏提只好帮我们要了勺子,让我们吃这可以方便一些。
然后,我们看到了新娘,新娘穿着婚纱坐在一个白色的纱撑起的纱帐中,纱帐的出口有一条条的“金穗穗”。
最新介绍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专业18篇)篇八
曾经炼五色石补天的女娲氏,一天巡视四方,来到西北高原上的大泽旁边,只见周围芦苇丛生,泽内荷花盛开,美丽极了。
女娲氏绕过沙滩,伸手采摘了两朵金色莲花和一朵五色荷花,插在髻旁。她正要走时,忽然一阵大风吹来,把她髻上的三朵花儿一齐吹向天空,直向东南海边飘去。花儿飘呀,飘呀,飘到了大海边上的两越上空才落下来。两朵金色莲花就变为金华山和天台山华顶峰;那朵五色荷花则变为一座“芙蓉山”了。因为“芙蓉”也就是荷花,所以才有这个雅称。这朵五色荷花有一百零八瓣,“芙蓉山”也刚好有一百零八峰。但其中有几个是双峰并立的,只取了一个名,因此人们只说是“百二奇峰”。
女娲氏见三山落成,满心欢喜。过了许多年以后,一天,她偶然遥望东南,不禁大惊失色。原来,那座美丽的“芙蓉山”不知在什么时候已被怪兽“凿齿”咬了三十六个大洞和许多小洞,地面上也被挖掘了几道深坑,正在滔滔地流着水哩。女祸氏知道,这“凿齿”的门齿,足有三尺长,象凿头般锐利,厉害非凡,很难对付。她只好求玉皇大帝帮助除害。这玉皇大帝是天皇氏的化身,他就命令地皇氏的姊姊和阿姨——雨姊和风姨前去除害。雨姊、风姨迅速跟随女娲氏来到了凡间。霎时间,狂风怒号,大雨如注,地面上洪水横流。
那“凿齿”便被这场洪水驱逐到远方去了。从此之后,“芙蓉山”便留下了四十六洞、十七瀑、七溪一涧和十三坑,山顶上也出现了一个碧水粼粼的大湖。
女娲氏把“凿齿”赶跑之后,还不放心,怕它日后重来为害,就到大泽边去采了几枝芦苇,围在“芙蓉山”周围,象是砌了天堑城墙一样,把“芙蓉山”与世隔绝开来。
岁月飞逝。这座美丽的“芙蓉山”矗立于东南大海边上,不觉已过了十万零八千年,依然不为世人知晓。到后来,山外围的芦苇渐渐消失,山径也就逐渐开出来了。只有山顶的大湖畔仍旧芦苇丛生,南归的秋雁都纷纷在这里停留栖宿。于是,人们便把这座“芙蓉山”改称为“雁荡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介绍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专业18篇)篇九
桂林不仅山水风光、人文景观令人神往,而且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也令人迷恋。壮、回、苗、瑶、侗等28个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8.5%左右,共有少数民族70多万人。
淳朴的民风、独特的地域文化,诸如农耕、游牧、节庆、服饰、饮食起居、婚丧、建筑、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构成了一幅浓郁而又色彩斑斓的民俗风情图画,为您的桂林之行增添情趣。
资源七月半河灯歌节:资源县农历七月半河灯歌节(七月十三日―十五日),历史悠久,是当地民间一年一度民族风俗传统节日。每到七月半,以唱歌放灯寄托缅怀先人,消灾避祸的情思。人们自发携灯,沿河漂放,夜幕下灯光辉煌,形成“万盏河灯漂资江”壮景。节庆期间,地方特产、民间小吃琳琅满目,经贸洽谈,形势多样,有顶竹竿、舞狮、舞龙、大象拔河、斗鸡、斗羊、羊鸟等古朴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七月半”莅临资源县城可饱览桂北山区的乡土民情。
龙胜红衣节龙胜县:是多民族的自治县,红瑶是龙胜瑶族的一个支系。红瑶妇女爱穿自己编织的红衣衫,故称红瑶,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或四月初八是泗水乡红瑶同胞的会期、亦称红瑶同胞一年一度的红衣节。
红衣节是龙胜红瑶同胞所特有的民族节庆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元朝期间,红瑶同胞在每年农历3月15这天,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肩担自己生产的土特产品,成群结对来到泪水街举行节日盛会,交换一年所需的生活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用品,未婚青年则在这一天借机唱山歌、吹木叶,以优雅动听的情歌来相约幽会意中人。红瑶同胞能歌善舞,民间体育活动顶竹杠、拉山拔河,打旗公等十分有趣。红瑶妇妇女爱盘发,头发又黑又亮而且很长。红瑶姑娘爱比美,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要有文化、善言善歌、心灵美。因此,对山歌,跳长鼓舞,体育比赛,比长发,评寨花,使红衣节内容丰富、非常活跃。
一年一度的红衣节,举行于寨纳(泗水乡),或举行于龙脊山下。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红衣节已成为龙胜向外界展示自己的一个窗口,并发展成为瑶、苗、侗、壮等少数民族共同的节日。
民间对歌阳朔居有汉、壮、瑶、苗等11个民族,各民族除有自己的`习俗、节日外,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擅长对山歌。不论婚丧嫁娶,还是逢年过节,每每摆起歌台,一比高低,直至通宵达旦仍不肯散去。这些山歌有谈情说爱的,有倾诉生离死别、崇尚忠孝的,也有谈古论今叙事的。唱者少则三、五人,多则几十人,歌声或激越高昂,悠扬动听;或深沉委婉、如泣如诉;或轻呤浅唱、闲适潇洒……尤以壮乡高田的中秋节对歌、福利龙尾瑶民的“歌堂愿”会最富特色。
福利五月八节阳朔县福利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国农历每年的五月初八前后,由民间组织在福利镇上开展的民间文艺、体育及祭奠活动。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个山川秀美、民风古朴的地方,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居住着全国近四分之一的苗族人口,近一半的侗族人口,中国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和最大的侗寨――肇兴千户侗寨都坐落于此。
走进黔东南,就好象进入了绿色世界,苗岭深处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及剑河百里阔叶林,很少有人迹化自然的痕迹。原始森林茫茫苍苍,珍禽异兽自由出没,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空气清新。
黔东南有舞阳河、清水江、都柳江;还有龙鳌河、高过河、杉木河、野洞河、八舟河等,全州境内大小河流2900多条,条条溪河清澈见底,这里有一个国家级六个省级风景名胜区。
来到黔东南,你回感觉到这不仅是空间的转移,而是时光在倒流,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积淀,使这里还保存着唐代发型、宋代服饰、明清建筑、魏晋遗风,()居住在这里的苗族、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长期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他们依山建寨,聚族而居,村村寨寨都木青竹翠,绿树成荫。村寨来客,热情的苗侗人民都有用酒拦路、拦门的礼仪,最高的贵客到来,拦路酒达十二道之多。穿着盛装的苗侗少女,用醇香的米酒和动人的歌声表示欢迎,相与同乐。洒脱粗旷的小伙子吹起芦笙芒筒,迎客进寨。
黔东南是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的中心,有“百节之乡”的美称,民族传统节日数以百计,异彩纷呈,犹如一座活生生的民族风情博物馆。
黔东南是“芦笙的故乡”“歌舞的海洋”,芦笙与歌舞交相辉映,已成为闻名天下的民族特色,情丝万缕的芦笙金曲,悦耳动听的苗族飞歌、侗族大歌,精彩激烈的斗牛场面,风情别致的苗家吊脚楼,堪称民族工艺一绝的苗族银饰、挑花、刺绣、蜡染等,无不闪烁着东方文化的光芒。
壮族在八月十五这天,除了要赏月和吃月饼外,一项重要习俗活动就是“闹哥孩”,因为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是女性,闹的对象是男性,所以叫“闹哥孩”,其实就是对歌,内容一般不涉及爱情,多是有关史实、社会一类的,尽兴方散。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畲族把这天视为走亲访友的好日子,而陪客唱歌又是畲族的独特习俗。中秋歌节不但要陪客唱,还要集中到县城去对歌。对歌的时候,男女各站一边,女的还特别喜欢挤在一起,不参加唱歌的妇女,也要和歌者挤在一起,以壮声势。
朝鲜族则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先请老人上架探月,然后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箫,一起合跳《农家乐舞》。
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人员到齐后,大家互赠月饼、香糕、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盛大的对歌,未婚青年趁机寻找未来的伴侣。
每到中秋之夜,苗族全家团聚后,要到山林空地上载歌载舞,举行“跳月”活动。男女青年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吐露爱慕之情。
台湾高山族同胞每到中秋之夜,都要穿起美丽的民族服饰,齐聚在日月潭边的月光下,男男女女玩起“托球舞”的游戏。
瑶族在中秋之日举行“舞火狗节”,舞火狗意在驱邪避邪。是日,姑娘们叩拜完祖先,然后舞蹈,青年男子则在一旁燃放鞭炮。待姑娘们玩够后,男女开始对歌。按照当地习俗,姑娘必须参加三次以上的舞火狗活动,才能结婚。
虽然各民族的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向往,都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
最新介绍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专业18篇)篇十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傣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怒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塔塔尔族。
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
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
这一天要沐浴净身,室内焚香,斋戒半日。
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
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
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
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
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
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
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纳西族。
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
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独龙族。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时间在农历腊月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藏族。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
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
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
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
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
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
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
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
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
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
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
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
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傈僳族。
傈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
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傈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
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傈僳族中很受尊敬。
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
阔什节,“阔什”是傈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
阔什节,是傈僳族人民的节日。
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
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毛南族。
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
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俄罗斯族。
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
纪念耶稣降生。
鄂伦春族。
维吾尔族。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节。
瑶族。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
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
佤族。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
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
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最新介绍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专业18篇)篇十一
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龙胜、三江等地。石、罗姓过“未节”,以立秋后第一个未为节日;有的石姓则在十月十二日过祭祖节。胡、吴两姓过“甲戌节”,即立秋后第一个甲戌日过节。伍姓在六月初六过“双鸭节”或过八月“社节”。陈姓原在除夕早上过“概考送节”(即开酒坛节),后因除夕难以请到客人,改在七月十四过“中元节”。这些节日,多数在黎明前以粗饭、淡菜或冻菜放在芭蕉叶上祭祖,纪念先人在民族压迫下逃难的艰辛生活。到上午或中午才请亲威朋友到家作客。40年代以来,黎明祭祖活动已淡化,白天请客习俗至今盛行。
侗族传统节日。侗语称凝甘,又称冬节或杨节。冬节原为侗族杨姓节日。最初以杨节为侗年的是贵州黎平、榕江、从江三县部分地区(每年十一月十九至二十二日之间)。后来互相仿效,过侗年的人逐渐多起来。80年代初,经各地侗族代表人物商定,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侗年。是日,杨姓侗家备好各种酸菜、冻鱼、糍粑以馈亲友,叫“吃杨粑”。过农历大年时,对方要如数奉还,称“还杨粑”。一般人家过侗年时杀鸡宰鸭,宴请亲友。
见侗年。
最新介绍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专业18篇)篇十二
土族独具特色的刺绣艺术盘绣源于青海省东北部的互助土族自治县,这里地处祁连山东南麓,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错衔接地带。盘绣是土族刺绣中最主要的绣法,是土族女人一生的必修课。
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结合部,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这里是中国惟一的土族自治县,土族,这个古老的民族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使这里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土族是个能歌善舞、酷爱美的民族。在土族服饰文化中,最引人注目、最美丽的算是土族花袖衫。这是土族女人的.传统服饰,土族语称作“秀苏”,是一种用红黄蓝白黑紫绿等七种色料的布或丝绸制作成套袖,缝于长衫上。由于土族女人喜欢穿五颜六色的花袖衫,所以,人们习惯称她们为“穿彩虹衣衫的人”,土族之乡也因此而得名“彩虹之乡”。
这些花袖衫是土族刺绣,尤其是盘绣技艺最集中的反映。盘绣的操作方法为一针两线,一根线盘,一根线订,特点是针法细腻,用面料、选丝线的颜色搭配讲究,结实厚密、耐于保存,图案主要有石榴、五瓣梅、太极图等,蕴涵着家庭兴旺、幸福长久等吉祥含义,有着千余年的历史。
作为土族刺绣中最主要的绣法,盘绣称得上是土族女人一生的必修课。一个土族女人的手巧不巧,针线活儿好不好,都可以从盘绣上看出来。土族女人在出嫁前,首先会在娘家办一个个人绣展,将自己绣制的衣服、佩饰、鞋袜等向娘家人一一展示。然后还要在婆家利用新婚庆典之机,向婆家人、亲戚朋友们展示自己的绣品,并向婆家亲人赠送自己亲手绣制的物件。土族女人有了自己的儿女后,又会花费十几年的时间,把刺绣技艺悉心传授给女儿。
据考古发现,在青海省都兰县发掘出的土族先祖吐谷浑墓葬中就有类似盘绣的刺绣品,由此可以推知,在公元四世纪左右,盘绣工艺已经发轫。土族盘绣在一千多年的传承中,形成了民俗学、美学等多种价值。
青海的土族刺绣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绣法多样。主要表现在对服饰的精心装饰上,土族人的头饰、衣领、衣胸、辫筒、腰带、围肚、鞋袜以及枕巾、针扎、荷包、烟袋、背包等都有刺绣。
土族刺绣的种类按其针法分为盘绣、拉绣、堆绣等,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盘绣用料考究,加工精细,以黑色纯棉布做底料,再选面料贴上。盘绣是丝线绣,有红、黄、绿、蓝、桂红、紫、白等七色绣线,绣时一般七色俱全,配色协调,鲜艳夺目。
盘绣的针法十分独特,操针时同时配两根色彩相同的线,一作盘线,一作缝线。盘绣不用棚架,直接用双手操作,绣者左手拿布料,右手拿针,作盘线的那根线挂在右胸,作缝线的那根线穿在针眼上。上针盘,下针缝,一针二线,虽费工费料,但成品厚实华丽,经久耐用。盘绣的图案构思巧妙,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包括法轮(土语称为"扩日洛")、太极图、五瓣梅、神仙魁子、云纹、菱形、雀儿头、富贵不断头、人物、佛像等几十种样式。
盘绣的图案构思巧妙,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包括法轮(土语称为“扩日洛”)、太极图、五瓣梅、神仙魁子、云纹、菱形、雀儿头、富贵不断头、人物、佛像等几十种样式。最常见的图案有八宝、云气、太极图、富贵不断头、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鼠拉葡萄、寒雀探梅、石榴花以及十二生肖等。运针细密均匀,图案紧凑大方、生动形象、疏密得当、融叠自然、色泽鲜明流畅、平整干练,十分优美。每件绣品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一千多年来,盘绣以母女相传为主,亦在姊妹、妯娌、婆媳间传承。现代主要传承人有麻宝青、牛玛索等。土族盘绣一直传承至今,其文化与艺术的价值不可低估。土族盘绣色彩缤纷,图案逼真,在形、色、质、意等方面体现出独有的审美态度和价值判断,为民族学、美学等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材料。
最新介绍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专业18篇)篇十三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节日具有增强凝聚力、树立核心价值观、加深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是集体的文化记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少数民族的有哪些传统节日,如果喜欢请收藏分享!
1、蒙古族:白节、祖鲁节、麦尔节、祭敖包、打鬃节、那达慕、马奶节等。
2、朝鲜族: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
3、傣族: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等。
4、壮族:祭龙节、过小年、陇端、陀螺节、花朝节等。
5、东乡族: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少数民族是指多民族国家中除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人口比例占少数。其可以是原住民族,也可以是外来民族。由于他们在所居住国家的比例以及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语言、服饰等特质,国际法中设置了一些保护少数民族的规定。
在中国,除主体民族汉族以外的其余55个法定民族均是少数民族。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制定和实施各民族平等权利,组织力量对民族名称与族群进行辨别,确认了56个民族成分。
以前相传唱歌可以让天上的神灵感到快乐,歌唱可以消灾除难,求得风调雨顺,后来就逐渐发展为定期的三月三的歌圩。
在很久以前,有一对青年男女,从小相爱,他们很会唱山歌,谈情说爱都是用山歌来表达,但因受到家人反对,他们不能结为夫妻,便双双殉情。青年们为了纪念这对坚贞的情侣,每年在他们殉情的日子,聚集起来唱山歌,并逐渐形成三月三歌圩。
唐代出了歌仙刘三姐,以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并揭露财主们的罪恶,因而财主们怀恨在心,趁她上山砍柴时,派人斩断山藤,使三姐跌山身亡,后世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三姐逝世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远古时期,某家有三个很漂亮的女儿,上门求婚的人络绎不绝,但父母都看不上。后来父亲想了个点子——让求婚的后生仔当场唱歌,谁唱得最好,漂亮的女儿就嫁给谁。结果通过唱歌,三个女儿都找到了如意郎君。从此之后,唱歌成了一种男性求偶的形式,并发展成为歌圩。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农历三月初三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制作五色糯饭,染红彩蛋,欢度节日,有的持续二三天。各地歌节有特定的聚会场地。一般为峒场坡地。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参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老人小孩亦来游乐助兴。
在歌圩场四周,摊贩云集,民间贸易活跃。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著名的歌圩有巴马的盘阳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田东的仰岩、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处。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对歌交情,情投意合者便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演壮戏等娱乐活动。
歌节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为弘扬民族文化,198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了“三月三”歌节活动,全广西各地歌手云集南宁,全国各兄弟民族和港澳同胞、外国友人也前来观光,盛况空前。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为文化艺术节。
最新介绍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专业18篇)篇十四
这些年,贵州蜡染这种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名气是越来越响了。凡到“多彩贵州”休闲观光的游人,领略过神奇风光与古朴原生态民族文化,收拾起悠闲宁静的心情即将离别这片真山真水之时,都要顺便捎上几块蜡染工艺品,或悉心珍藏,或馈赠亲友,或用于家居装饰,从中不断收获闲情雅趣。蜡染已经成为许许多多人们生活的必备品。
蜡染古称“蜡缬”,与绞染、扎染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染缬基本工艺”。早在《后汉书》、《新唐书》等史籍中就有关于它的记载。贵州蜡染这种古老的传统印花纺染工艺,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年前的西汉时代。当时人们已会“用蜡绘于布面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蜡染似乎总与世代生活在山野村寨的少数民族妇女相伴。当今你做客贵州,徜徉在宁静的乡村间,就会看到农闲时的妇女们坐在家中点蜡、描枫香油,或持一柄铜制蜡刀,不一会儿就绘出各种花纹图状,将画好的蜡片放入蓝靛染缸里浸染,然后在沸水中退去蜡液,布面就出现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花纹。浸染时色料也会渗入蜡液风干的裂缝,布面呈现出裂纹(又称“冰纹”或“龟纹”),形意各异的蜡染图案就这样妙然而成。勤劳朴实的少数民族妇女就是这样借一方土布,尽情挥洒创作热情,展示她们的灵感与才艺。而她们创造出的一件件精美的蜡染艺术品,其清新明快的图案、秀丽洒脱的线条、浓郁粗犷的风味,无一不是在蓝与白之间对所属民族心路历程的文化诠释。
在黔东南丹寨县,不仅拥有全省最多的蜡染民间艺人,而且他们描绘出的蝴蝶纹、鱼鸟纹、蜈蚣纹等八大类蜡染吉祥纹样,可谓首屈一指。丹寨苗族蜡染已被海内外公认为“中国东方第一染”。如果你有幸来到安顺镇宁自治县石头布依村寨,寂静的河桥边上,随处可见布依族姑娘们点蜡、漂蜡的美丽身影。在她们身边,你会不由得停住脚步,由衷地感叹在这个石砌的村寨里,蜡染这种民族工艺不仅世代传承,而且得到至纯至美的再现。她们中的优秀代表、蜡染蜡画大师杨金秀等民间艺人,前些年应邀出访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国家,作蜡染蜡画传统技艺表演,她们用天然染料在家织布料上记载的历史文化事象,以纯朴手法描绘出的斑斓画卷,被外国友人们称誉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身处黔中大地,每逢重大节庆,看身着蜡染盛装的民族同胞载歌载舞,是一种独有的享受。此时此刻,在歌舞欢乐的海洋中,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像,在青山绿水掩映下变幻着,像是一片跃动的生命音符。面对此情此景,你的心澜会不由自主地升腾起阵阵激情,脑海里浮现出“流光溢彩山水画,云蒸霞蔚朦胧诗”的诗句。在贵州,无论过年过节,还是婚丧嫁娶,或是民间宗教活动,人们都要饰以蜡染。实际上,贵州民间蜡染成为了民间文化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与民族音乐、舞蹈、戏剧等文化活动一样,成为独特的艺术语言和符号元素。
伴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日益多元化与时尚化,蜡染这一原本只属于贵州少数民族地域的古朴手工艺品,也焕发出亮丽的光泽,逐渐被现代人所发现所认知所欣赏。蜡染时装、蜡染壁挂、蜡染窗帘、蜡染桌布、蜡染手提袋等产品,正以独特的文化元素与精致的艺术魅力,纷纷挺进国际国内市场。当今,在中国大多数城市和美国、日本、法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只要你稍加留意,定能寻觅得到这朵原本绽放在黔中大地民族艺术之花的美丽踪影。
最新介绍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专业18篇)篇十五
白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我们都知道,白族山美、水美、人更美,而白族的人们都有着什么样的传统节日跟文化风俗呢?在节日当天白族的人们又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举行什么样子的活动呢?小编收集了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这天剑川县甸南、羊岑等地的白族妇女都要参加活动,她们纷纷捐钱,聚会在一起,专门请人扎一个青姑娘的偶像,给她穿上白族的盛装,把她抬到秋千架上荡秋千,众人围着她边舞边唱,娱乐一番,然后到海尾河边举行祭奠仪式。晚上,由一人举着“青姑娘”偶像作前导,众妇女随后,绕遍村中的大小街道,边走边唱叙事长歌《青姑娘》。随后再回到村中的场地上,和“青姑娘”荡秋千,直到深夜。最后把“青姑娘”送进海尾河里。
传说剑川白族妇女的青姑娘节是为了纪念古代青姑娘的。青姑娘聪明美丽,从小父母双亡,被迫当了一家的童养媳,在婆家担负着繁重的家务劳动,还受着婆婆的百般虐待。一天小姑挑唆其丈夫毒打青姑娘,她被逼得走投无路,于是跳入海尾河自尽。这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日,白族妇女便于这一天集会纪念她,以此反对封建礼教和对青姑娘的怀念。
白族接三公主时间是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始于南诏时期。据史籍记载,南诏时期,白子国酋长张乐进求把王位禅让给乌蛮细奴罗时,为保持和乌蛮蒙氏部族的友好关系,同时把白蛮女三姑娘给细奴罗为妻,并于每年都到蒙舍川(今巍川接三公主回大理过节。后来三公主逝世后,大理白族群众在呢好山建三公主殿,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到这里举行祭扫活动,并按生前习俗接三公主回大理过节。
每年农历二月十一日,大理地区的白族群众身着白族盛装,按时到达龙于山举行念经和朝拜三公主的纪念活动,并和当地彝族群众举行联欢,打霸王鞭、打歌和对唱调子,于十三日凌晨用白马驮着从三公主身上换下的白族服装(表示接三公主),接三公主回大理参加绕三灵等节日活动。他们打着红旗,吹着喷呐,敲锣打鼓,边走边喝白族调子,兴高彩烈地离开巍山返回大理。如果接三公主这天下雨,他们更是欢天喜地,认为这一年大理坝子就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绕三灵后,他们又将三公主送回巍山。这个传统的民俗节日,从南诏至今,年年如此,历久不衰。1978年以后,因受条件的限制,接三公主时已不用白马,改为用人背三公主的衣服来代替白马,节日仪式和隆重盛况依旧。
二月十五白族农家会,又叫白族树花会。这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唐朝初年,自恃兵强将勇的蒙舍诏主皮罗阁调兵遣将进犯浪穹诏。浪穹诏主命令数万将士,从山花烂漫的灵映山上折了很多树枝花枝,栽插在广袤的三营坝子里,并在树枝花枝上洒了很多蜜糖水。浓郁的蜜糖气味和各种花儿的清香,使得远远近近的蜜蜂彩蝶闻香而至。
几天后,数万蒙舍诏将士浩浩荡荡开进了三营坝子。面对呈现在眼前无边无际的“花海”,他们一个个眼花缭乱,拍手称奇,继而争先恐后去摘花。被惊动、激怒的蜂群,猛叮入侵者。一个个被叮得鼻青脸肿,叫天喊地。千千万万只蝴蝶,也在蒙舍诏将士眼面前飞来飞去,使得他们辨不清东南西北。在惊天动地的战鼓声中,埋伏在坝子里的浪穹诏将士乘势追杀敌人。一场有“蜂兵蝶将”助战的伏击战,很快就结束了。
浪穹诏的白族村民,煮好了毛驴汤锅,端来了白面馒头和大麦酒,犒劳将士。这一天是农历二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不寻常的日子,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人们都来这古战场遗址上赶会做买卖。会期前几天,白族村寨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买来白布彩线,相互邀约,在一起挑花绣朵,赶做绣花巾。白族绣花巾呈正方形,边长两尺左右。绣花巾的四角分别绣一个彩蝶,绣花巾中央绣的是绿叶红花和蜜蜂。人们以此表达对蜜蜂、蝴蝶的感激之情。
树花会前后,白族村民总要在房前屋后栽上几棵“蜜蜂树”,种上几株“蝴蝶花”,以表达“怀古思祖”的心情,三营坝子有“花果坝”的美称,在一定程度上,是和树花会的传说和风俗分不开的。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街期,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于每夏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在大理旧城西的点苍山麓举行。传说“观音大士”开辟了大理地区,各族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届这个时期,都要远道而来聚会,表演各种舞蹈和赛马等。后来三月街又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明清时期,甘、青、川、藏、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贸易,以骡马、山货、药材交易为大宗,农民也在会期购置耕畜、农具,以备春耕。
绕三灵,追根溯源是由祈雨活动演变而成。相传,过去大理常因干旱无雨而无法栽秧,白族先民只好对天祈祷。于是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栽秧季节到来之前,都要组织大型祈雨活动。而祈雨期间正是人们聚会的好时机,于是就派生出盛大的农家乐――绕三灵民俗盛会。
绕三灵,又称绕山灵、绕三林。白语叫“观上览”,观就是“逛闲”或“游览”之意。三灵,指3个地方:位于云南大理古城西、三塔寺旁的佛都――崇圣寺,位于苍山脚下庆洞村的仙都――圣源寺和位于洱海西北岸的神都――金圭寺。
传说是为了纪念白族男女青年霞郎和雯姑坚贞爱情的一种民俗节日。相传古时候,在大理苍山云弄峰麓的蝴蝶泉边住着一户白族人家,有父母女儿三人,女儿名雯姑,一家靠打柴为生。女儿雯姑和玉局峰的白族青年猎人霞郎结识相爱。后来榆城世袭领主榆王慕仰雯姑的美貌人材,杀死雯姑的双亲,将她抢进宫中霸为姬,雯姑抗拒不从,被关在宫中。霞郎冒死,于深夜翻墙入宫救出雯姑,骑上稚鹿逃到蝴蝶泉边,后榆王家的打手也追至蝴蝶泉,霞郎和雯站无路可逃,就相抱跳入泉中。后从泉中飞出一对彩蝶,栖息在蝴蝶泉边的合欢古树上,四面八方的彩蝶飞来朝贺,首尾相连,从树上直垂到泉中,形成奇观。这天是农历四月十五日,周围的白族群众纷纷前来观看,于是就有了一年一度的蝴蝶会。
火把节是中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都过的一个传统民族节日;时间一般为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节日这天,各村寨都要坚一把大火把,在上面插上写有“五谷丰登”、“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吉祥语言观看过大火把之后,各家各户的小孩耍玩小火把,并在大人的带领下,到田边园内用火把驱逐害虫,还在火把上撒把松香,以除害避邪,直至火把燃尽为止。耍完火把之后,各家聚会吃水果和食物。晚上睡觉时,妇女和小孩要用一种捣烂的“凤仙花根”包捂手指头,第二天即把指甲染红,传说是以此纪念邓赕诏主皮罗造的妻子柏洁慈善夫人,象征忠贞的爱情。大理地区的火把节历史悠久,一说始于汉代,是纪念阿南夫人的;一说始于唐代,是纪念慈善夫人的;一说是纪念古代战争胜利的,众说纷法,各说其是。
根据史籍记载,火把节属于火崇拜,火把节古称“新火节”,因为火是光明的象征,代表理想和希望。其始于时间,应在古代部落时期,古代先民取来火种,重新生火,目的是为了除旧布新,让火永不熄灭。记载大理火把节最早的史籍是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是书《诸夷风俗》条说:“六月二十四日,通夕以高竿缚火炬照天,小儿各持松明火相烧为戏,谓之躯攘。”
由于起源传说不同,耍海会的时间也有前后,一般三至五天不等。邓川、上关、喜洲一带的耍海时间从农历七月二十三日开始,大理、下关一带的耍海时间从农历八月初八开始,耍海的内容大同小异。
石宝山歌会是白族地区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会期从农历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初一。剑川,洱源,大理,丽江,兰坪等地的白族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此,唱曲对歌,观光游览。弦歌之声,夜以继日地飘荡在山间林莽,不管男女老少,只要上得山来便会尽情抒展歌喉。老年人认为,在歌会上唱白曲,可以得到吉祥,亦或是平日在家已向神灵许下愿心,为保清吉平安,会期便一定要上石宝山唱上百十个调子,于是在歌会唱调子便成了还愿之举;中年人借歌会抒发情怀,表现自己的歌才;青年男女则多数以歌为媒介,寻找知音伴侣。曲调均为流行于大理州西北部地区的剑川白族调,以龙头三弦或吹树叶伴奏,唱词均为白族诗歌"三七一五"的传统格式,格律严谨,不能跑调跑韵。因此,对歌既展示歌喉,也比试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优秀的歌手在熟悉掌握传统民歌的基础上,面对当时的情景,加上即兴创作,往往妙语连珠,动人心扉。一旦棋逢对手,便对答如流,连日连夜唱下去而难分胜负。
最新介绍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专业18篇)篇十六
20xx年来,我县民宗局在市民宗局的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结合全县工作实际,认真扎实地开展了培育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工作,成效显著,全面完成了年度工作任务,现将工作简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为了加强此项工作,县局年初就成立了培育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领导小组,建立了由局长任组长,民宗干部、部分重点镇分管领导为成员的班子,负责全县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培育工作。各有关重点镇也成立了相应班子,负责本镇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培育工作,为该项工作提供了组织人员保障。
二、制定方案,早作安排。
年初,我局在安排20xx年民宗工作要点时就重点安排布置了全县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培育工作,并以民宗【20xx】3号文件下发到各镇和县政府有关部门,使大家明确培育对象和任务。
三、摸清家底,针对培育。
今年4月,我局在全县开展了城市、农村少数民族基本情况大普查工作,弄清了全县少数民族的分布、性别、族别、年龄、文化程度、政治面貌、婚否、职业、健康状况、房屋结构、家庭人口、经济状况、主要经济来源、是否享受低保等,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制定了开展培育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具体方案。从而保证了培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开展培训,建立档案。
开展致富带头人培育,我局采取一是开眼界;二是技术培训;三是送信息;四是指导技术;五是帮助资金。今年3月我局组织致富带头人重点户到遂宁、阆中等地参观学习少数民族致富经验。全县共举办少数民族致富科技培训班二期,参训人员110余人。建立了少数民族科技致富带头人档案库,致富带头人30余人。为全县少数民族致富提供致富信息17条,送技术下乡26次,提供致富帮扶资金30万元。全县共建立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实用基地2个(食用菌、柑桔基地),为当地和少数民族解决就业人员400余人。
五、领导关怀,成效显著。
全县培育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工作,县委、县政府、县政协以及县委统战部领导非常重视、关心,亲临培训班,多次过问,并到致富带头人家中了解生产、致富情况,帮助解决有关困难和问题。今年,县领导走访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勤劳致富人家、贫困户32家,关心、鼓励、帮助他们,并送去慰问金、慰问品价值6000余元。
通过培育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他们的视野更加宽阔了,致富实用技术更加熟练了,致富信心更加坚定了,致富步伐和实效更加提升了。建档的30余人致富带头人年家庭人均纯收入高于当地的百分之三十五以上,并带领周围的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群众迅速增收,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省、市主管委、局领导来县检查指导工作时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20xx年12月8日。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介绍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专业18篇)篇十七
叙永县是泸州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县,有着辉煌灿烂的少数民族文化,尤其是境内人口众多的苗族同胞,创造了风格独特的服饰。苗族服饰绚丽多姿,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明珠,而苗族刺绣正是这颗璀璨明珠的艺术精华之所在。
叙永苗族刺绣流传于境内苗族聚居的分水镇、合乐、枧槽、水潦乡等十多个乡镇,广泛用于服饰的衣领、衣襟、袖筒、袖口和裙边,以及腰带、荷包、围巾等小饰品。苗绣无论从布料、选材、构图、针法上都十分考究,一般选用白色、黑色、黄色、红色等多种颜色的棉布为底布,常以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为题材,在上面绣出精美的图案,挑绣出艳丽的鲜花。花样简略粗犷,构图祥和,色彩布局极富特色,具有浓郁的民族民俗文化特色,呈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内涵,深受人们的青睐。
刺绣挑花,是苗族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志。按照苗家的传统习俗,姑娘出嫁要有一套精挑细绣的盛装。因此,绣花是苗家姑娘的“必修课”,她们从七八岁就开始跟着母亲或者周围技艺高超的绣花能手学习挑花,到了青春妙龄,便将对爱情的向往和对新生活的希望倾注在一针一线上,为自己精心准备嫁妆。
如今,叙永许多苗家女已不再学习刺绣这门技艺,她们宁愿在市场上买机织苗装,也不愿意再刺绣,因为手工刺绣耗时、费力。苗绣,这枝独特的艺术奇葩正在濒临失传。希望叙永的苗绣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能制定出一系列传承和保护苗绣的长远规划和措施,建立苗族文化基地,使苗绣得到传承和发展;同时,在苗绣中融入先进的科学文化艺术,使苗绣更具时代性、艺术性,让苗绣有更多机会亮相,有更广阔的空间体现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信,叙永苗绣——这枝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奇葩,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能发扬光大!
最新介绍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专业18篇)篇十八
黎族是中华南方少数民族,列中华地区第18大民族。海南是黎族世居地,除海南以外,现代黎族聚居区分布于中国大陆贵州、广东、广西和江西等省区。根据2019年人口普查,中华地区黎族人口有1,248,022人,其中海南有1,172,181人,占黎族人口的93.9%列第一位,其次是中国大陆贵州省,有56,082人占黎族人口的4.5%列第二位,但实际上贵州的“黎族”并非民族学意义上的黎族,而是一支来源和黎族无关的少数族群“里民子”,只是因为他称接近被划为黎族;中国大陆广东、广西、浙江和云南四省黎族人口超过千人,依次列第三至第六位,其余各个省份及现役军人均有黎族人口分布。
黎族有哪些传统节日?小编收集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黎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儿女成年后即住在屋外的“寮房”里。婚后妻子一经在夫家定居,夫妻便与父母分居别炊。建国前多早婚,由父母作主,但婚前司以自由谈恋爱。盛行婚后不落夫家(婚后新娘返回娘家居住一、二年乃至七、八年后,才定居夫家)的风俗。非婚生子女不受歧视。离婚和寡妇再嫁比较自由。
黎族妇女束髻于脑后,插以箭猪毛或金属、牛骨制成的发簪,披绣花头巾,上衣对襟开襟无扣,尚青色,下穿无褶织绣花纹的统裙,盛装时戴项圈、手镯、脚环、耳环等,有些地方的妇女的耳环多且重,耳根下垂至肩,史称“儋耳”。部分地区居民仍保留古代称为“雕题”的文面、文身风俗,特别是妇女有文身风俗,一般从十二三岁开始至婚前陆续完成,个别有婚后完成的。文身工具是植物刺针、小竹木棒和植物染料。文身的部位主要是脸、颈、胸和四肢等处。不同地区,文身图案差别很大。这种习俗已基本消失,仅在偏僻地区能够见到。男子结鬃缠头,上衣无领对襟,下穿前后两幅布的吊檐。这些衣服都以棉、麻为料,自纺自织自染自缝而成。饮食比较简朴,以大米、番薯、玉米为主食,多以狩猎、采集所得为副食,只种少量蔬菜,且多从汉区引种。妇女爱嚼槟榔。住屋多为金字形茅屋,泥糊竹笪为墙。在白沙县偏僻山区和合亩地区还保留屋顶似船篷,地板架空离地的船形屋。
[3]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会日子。会场一般设在开阔的橡胶林里,头上绿叶蔽天,脚下“叶毯”铺地,幽邃、凉爽、安谧。难怪“三月三”就成了当地人自由选择配偶而被称为“爱情节”。传说远古时代,聚居于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灾。只有一对恋人坐在大葫芦瓢里幸免于难,被漂流到燕窝岭边。三月初三,洪水退去,俩人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儿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劳作,又渐渐使黎族繁衍发展起来。后人奉他们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纪念。节日里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带着糕点、粽子,小伙子们捕鱼,姑娘们做饭烤鱼,然后把祭品供于有天妃和观音化石的岩洞口。拜祭毕,青年们来到活动会场,进行射箭、爬竿、摔跤、拔河、荡秋千等。夜幕降临,岸边燃起堆堆篝火,小伙子撑开花伞,姑娘们的银饰及贝壳饰物在火光下闪闪烁烁。情歌婉转,舞蹈渐起,由平缓抒情而进入欢乐奔放。有时一对对情人悄悄离开篝火旁,小伙子把耳铃挂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发钗插在姑娘的发髻上,姑娘把自己亲手精心编织的七彩腰带系于情郎腰间,双方信誓旦旦,相约明年三月三不见不散。因三月三从其来历和主要活动内容来说,都与婚恋有关,故而也称为爱情节。
黎家风俗,女孩子一成年,父母便在村边盖一小茅屋,让女孩子独自居住。《坐在隆闺等情郎》便是见证:
春天来到山花香,
不见蜂来妹心慌,
爬上高岭望路口,
坐在隆闺等情郎。
另一首写山盟海誓,生死与共的情歌《白藤红藤永相牵》:
白藤红藤生来同,
生欲相跟死相牵,
生就同床合席睡,
死就同棺合坟埋。
也有情丝绵绵,恋情依依的送别情歌《越送越远心越闷》:
两人相送岭过岭,
越送越远情越深,
放头低低送哥去,
眼汁流流送哥行。
送哥送过大山堆,
愈送愈远心愈闷;。
站在路边捻草尾,
看风扬土埋脚痕。
也有以歌为媒,如《要想交情妹做媒》:
男:要想吃烟没有火,
要吃槟榔没有灰,
要想吃酒没有配,
要想交情没有媒。
女:哥要吃烟妹送火,
想吃槟榔妹送灰,
哥要吃酒妹送肉,
要想交情妹做媒。
黎族情歌有不少长叙事歌,如《尔蔚》、《甘工鸟》、《抗婚歌》等。较有代表性的当属《抗婚歌》,它叙述一对抗婚情侣,不满父母婚姻包办,双双逃到遥远的地方去的经过。兹引一段,以观全貌:
我俩坐在山坡上,
闷闷地拔着茅草尖。
在山林里转来转去呵!
对着溪水和深潭痛哭。
隔着滚滚的溪水,
你在那边痛哭,
我在这边饮泣,
眼泪呀,不知流了多少!
能够把多少纱线染上血色,
……。
父呀母呀疼疼我们吧!
你们却死死不肯,
退掉定婚的山牛,
给我们弓和箭吧!
让我们到处流浪,
……。
丧葬仪式各地不同,接近汉区的有停棺打醮、看风水择地起坟的风俗。因黎族相信鬼魂无处不在且会害人,所以对包括祖先鬼魂在内的所有鬼魂都十分惧怕。因此合亩地区死者葬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以独木棺土葬,不筑坟立碑,葬后不再祭扫。
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过春节前,家家年饭、酿年酒,舂“灯叶”(即一种年糕,也吃糯米饼,做法是:将煮好的糯米饭倒入臼中,舂至副有弹性,然后捏出一块,揉拍成巴掌大小,即可尝新)。灯叶可存放一段时间,即变得很坚韧,可用利刀切片,再烤或炸,别有风味。有些地区的黎族同胞还包一种没有肉馅的过年粽子。除夕傍开始祭拜祖宗,吃年饭,喝年酒。初一都要闭门守在家中,初二才出门访亲探友,或上山打猎,或下河摸虾,并举行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喜庆活动,直至正月十五才告结束。黎族特有节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传说,每逢这天,青年男女要穿戴着美丽的民族服装,男的手执黑伞,携带山兰酒,女的手提小腰篓,巾藏糯米饼、晒干的腊肉等,到传说中的娘母洞前祭拜祖先,然后一起吃带来的食物,共同娱乐,相看意中人。相中后,男女双方对歌互诉心曲,吃一种嵌入糖心的“灯叶”糕饼。
典型食品竹筒饭是黎族的传统风味食品。此外还有:“祥”,黎族风味菜,有两种,即汉语称为“鱼茶”和“肉茶”;糯米饼。
倘若小伙子与姑娘情意相投的话,小伙子必须告诉家长,然后请两名媒妁。她们是善于言辞,见缝插针的。穿着漂亮的花桶裙,戴着崭新的精制斗笠。用两条新毛包头上四个要好的槟榔到女方家“查”(查即试探女方父母对此婚事的态度)若女方家长辈开毛贴吃槟榔,则表示同意,接着双方就可商定放槟榔的时间及议价。时间多定于农历六月或八月的双日,象征成双成对。
媒妁分送槟榔看辈分,大的给吃,小的只好自己讨吃,有时小辈想吃槟榔竟把媒妁围得水泄不通。款宴时,女方家也只要两名妇女待客(忌寡妇)。桌上只四人、吃饭时讳忌掉筷,碰盘之类事发生。菜类多为双尾鱼(即尾巴开的鱼),一般不吃肉类。媒妁送来的600个槟榔中,40个是刻上形色多样的花纹,这是专送给父母,至亲的。
男方筹足资金后,便于农历十二月份,又派两名媒妁挑着一对鸭、两小坛米酒、八个槟榔往女方家“问日”(问日包括择日,议商品价)。一般情况下,还得交给女方家400至600元人民币,桶裙两套,戒指一只,百斤以上的猪一头,米酒八坛,待男方家许诺后,女方家同意择定吉日,多定龙、牛、马、羊双日。
结婚的前天,男方家派人挑了上述议价物品给女方,第二天晚便算结婚日。
送女,娶妻均在晚上。一到下午男方家便派族内两名女青年带上槟榔,香烟,糖果到女方家迎亲(须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到)。一入晚,嫂或(堂表、嫂)帮嫁女梳妆打扮。完毕、女方姊妹或者表、堂姐妹簇拥嫁女抱头痛哭。哭声象征了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感怀。依依惜别,姊妹要天各一方。悲喜交加。此时,姐夫(或堂,表姐夫)从簇拥的姊妹中,把嫁女往外拉、两方争夺,哭声震天。姐夫也得拼命,若多个姐夫,便好办了。
一位出客堂,嫁女边哭边托着槟榔盘,让亲戚朋友吃槟榔。于是有两名或四名弟弟(表、堂弟)跟其后面。被一行乐队,敲敲打打送至男方村庄。
一到村庄,新郎伴郎便对弟弟、嫁女鞠躬,连行三遍。嫁女一踏进门槛,鞭炮轰响,接着便拜堂(须穿上婚礼专用长筒)、一般均在鸡叫前、拜堂完后,闹洞房,通宵达旦、此晚夫妻两个不能洞房花烛月,强熬强耐。天一亮,亲戚朋友便蜂拥而至。喝喜酒,约上午10点,夫妻还得回娘家,到女方家问候父母,叫“回路”。
婚礼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