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长方形变正方形的心得体会篇一
首先,长方形变正方形是一项常见的操作,在数学中经常通过缩放来实现。我学习这个操作的初衷是因为我经常需要在平面设计和绘图中将矩形转变成正方形,矩形不仅难以美观地排列,而且缩放后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所以学习长方形变正方形是我的必修课之一。
其次,既然长方形变正方形需要缩放,那么我们就需要明确缩放的比例,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一般采用的方法是,通过计算长方形的较短边和较长边的长度差,得到比例值。比例值等于较短边长度与较长边长度之比,例如从一个长宽分别为10厘米和20厘米的长方形变成正方形,比例值就是1:2。
接着,我们可以开始调整长方形的尺寸了。我们可以将这个长方形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下各占一半,然后将较短的一半和较长的一半分别放在一个正方形内,之后将较短的一半沿着与它相邻的边缩小到正方形的一边长度,最后我们将长方形的另一边垂直地拉长或压缩,就可以得到正方形了。
同时,切记在操作中要保持平衡。由于缩放是成比例地进行的,而且较短的一半尺寸比较小,所以在缩小时要保证放大后的尺寸保持与较大部分保持平衡。如果出现了不平衡现象,要及时进行调整。
最后,长方形变正方形的过程需要反复练习,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够掌握它的精髓。我曾经在绘图时多次尝试了这个操作,一开始经常出现不平衡的情况,但是随着反复练习,我逐渐掌握了正确的技巧,能够更加快速、精确地操作。
在总结这个过程中,我认为长方形变正方形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更是一种思维能力的体现。在操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在运用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断和预判,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利地将长方形变成正方形。这种思维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处理种种难题,并寻找到最优解。
长方形变正方形的心得体会篇二
面积
教材分析:
1、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直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教学活动。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正确的表象。教材还特别安排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比较,以免混淆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部分内容很重要,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积计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从而总结出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里教材内容包括单位间进率和简单的换算,学好这个内容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每个面积单位大小的印象,而且又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公顷、平方千米。这一内容主要是介绍教大的面积单位,它常用测量土地面积,我们有时称它为“地积单位”。认识这两个面积单位,对以后的生活 、生产劳动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正确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解答,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增强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4、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正确的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单位的推导过程。
教学关键:
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
第三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77~78页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
2、通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引导学生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自学反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二、教师点拨,领悟方法
1、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呢?学生可能进行猜测,用面积单位来测量,教师指出:这么大的地面用面积单位来测量太麻烦,所以,我们就要研究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2、动手操作,研究方法
三种: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2)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用1平方厘米来测量或只测量长和宽,相乘即是面积。)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指导,后一种方法比较简单。
(3)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独立思考后交流。
教师指导:长方形的长摆了5排,说明是5厘米;宽摆了3排,说明是3厘米,那么,面积15平方厘米等于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课件出示:例2 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三、知识的迁移
教师借此机会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我们知道正方形是一个特殊的长方形,有长方形的特点,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也可以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相同。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我们用的数学书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先请你估计一下,再算一算。新课标第一网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
2、完成课本第78做一做。
3、完成课本第79页1、2、3、4题。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面积等与长乘宽,正方形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应该注意的是计算面积单位一定要用面积单位,不要与长度单位混淆。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变正方形的心得体会篇三
第一段: 引言(100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而针对这些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积极探索解决的方法,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必要素质。其中,计算几何学中的长方形变正方形问题,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通过这个问题,我认为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技能,不仅能够解决形状转换问题,还能够在其他领域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现实的问题。
第二段: 谈谈问题的转化(200字)
长方形变正方形,听起来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几何问题,也是一个良好的数学思维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问题转化的能力,将难题分解成更容易理解和解决的部分。例如,可以将长方形分解为两个直角三角形,再将这两个三角形旋转、移动、重叠,最后将它们组合成一个正方形。这种思维方式不仅能在几何学中成功应用,也能用于其他复杂的问题,促进我们的综合学习和思维能力。
第三段: 探究问题的解决(300字)
解决长方形变正方形似乎需要很多技巧和努力,但是,如果我们掌握了一些技巧,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可以很简单地解决。例如,我们可以使用代数或几何原理,或者利用图形切割方法。特别是线段分割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将长方形内部的区域分割成若干个小的三角形或矩形,再按照要求组合成正方形。这种方法不仅在几何学中使用广泛,也能用于其他学科和实际应用中,如图画、建筑设计等等。
第四段: 总结应用的意义(300字)
我们可以从长方形变正方形的经验中学到很多应用的意义。例如,在其他领域中,我们能够遇到和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在工程和科学中,问题的规模和难度可能更高。学会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将让我们更好地解决新问题。同时,还有一些更广泛的应用:掌握长方形变正方形和其他形状变换的技能,可以扩大我们的数学视野,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培养我们的逻辑和分析能力。
第五段: 个人体会(200字)
长方形变正方形是一个简单而重要的数学想象练习,可以帮助我们克服难以理解的数学概念。学习和应用这种思维方式,不仅有助于我们在标准化测试和其他学科方面取得成功,而且可以在生活中为我们解决难题,提高我们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长方形变正方形思维,努力将它用于我们的日常工作中。
长方形变正方形的心得体会篇四
教科书51页。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应用。
1、通过练习进一步学会区分、比较周长和面积。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周长和面积的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体验周长和面积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学会区分、比较周长和面积。
1、比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它们的周长是否也相等。
这道题可以先让学生猜想,然后再通过计算来验证。从而得到: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它们的周长不一定相等。还可以进行拓展训练,如果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是否相等。
2、第5题
先让学生交流一下怎样包书皮,亲自动手包一包、试一试,然后再出示该题让学生思考。得到:长方形纸的宽应比书本的长长一些,长要比书本宽的2倍多些。从而判断用这张纸来包书皮是完全可以的。
3、“聪明小屋”
可以先求出一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再算6个长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如果学生还有其他算法,只要有道理,教师都要加以肯定,予以表扬。周长36厘米,面积12平方厘米。在计算周长时,如果学生用(12+6)×2一定要让他说说是怎样想的,并要给与充分的肯定。
4、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加一些练习题。
课堂练习设计:
长方形变正方形的心得体会篇五
长方形面积、周长的比较。
在实际情景中,学习周长与面积的比较。进一步巩固长方形周长与面积。
面积、周长的区分及计算。
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周长。
检查、订正上节课的作业。
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理解图意。让学生说说石膏线的意思。
问:根据以上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可解决的数学问题?
生:房间要用多长的石膏线?房间要浦多少平方米的地板?
师:求石膏线有多长是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生:求长方形周长=长2+宽2
师:求铺多少木地板是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生:求长方形面积=长宽
师:你自己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好吗?
合作交流:石膏线=(5+3)212=8212=192(米)
木地板=5360=900(平方米)
对于有错误的同学,共同找出它们的错误。
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周长和面积的意义、计算方法、计量单位三方面进行区分。
课堂练习
自主练习2两个问题分别求什么?第2问要引导学生,先求什么?(面积)
自主练习4是几个形状各异的长方形面积相同,比较周长是否相等。先让学生猜想,再计算验证。通过交流,让学生初步体会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进行扩展练习:画周长相等的长方形,算算它们的面积是否相等。
作业:自主练习1
板书设计:
石膏线=(5+3)212=8212=192(米)
木地板=5360=900(平方米)
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学习了周长与面积的比较,进一步巩固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对面积和周长大部分同学能够区分开,并能正确计算,对学习较差的同学,课后多给予辅导。
长方形变正方形的心得体会篇六
2.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在创造”过程。
3.“导”中带估,以“估”带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
本节课在引导学生探索研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竞赛方法的同时,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引导学生尝试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估测,“导”中带估,以“估”带练,在练习中体育估算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具体说,在这揭开中安排了研究面积前的“卡片”面积的估算、面积计算公式得出后的数学书面、铅笔盒面等面积的估测与估测丰富的讨论,以及课后延伸的游戏“水的眼力好”等,试图通过这些数学学习活动,提高学生估测面积的意识,并在估测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估测的方法和策略。
长方形变正方形的心得体会篇七
1、面积和面积单位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8~119页的内容,练习二十七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会选择合适的单位,量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或平面图形的面积。
学具准备
每组准备一个长方形的盒子、带色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剪刀、直尺。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认识面积
1、感受物体表面面积
学生动手操作:把带色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贴到长方体的盒子上。
教师提问:“你会发现或体会到什么呢?”(学生可能会说谁大谁中,教师在这过程中引导、总结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体验平面图形的面积。
学生动手画一个学过的图形,然后每组的同学把画好的图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看能体会到什么?(学生可能体会到平面图形有大有小,在此过程中教学“平面图形”这一概念,如果有的学生画出角的图形,教师借此机会让学生把角的图形和学生画的长方形、正方形进行比较,教学“围成”一词的意义。)
引出: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操作矛盾,引出面积单位。
教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来比较它们的大小,
谁能想出办法来?(学生可能想出用划方格的办法、重叠的
办法、剪拼的办法等,只要合理教师给予肯定。)
(建议根据具体情况做成教具,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相等的。)
教师有意出示下列图形比较,看哪一个图形的面积大?
(根据具体情况做成教具)
师生总结:在进行测量、计算面积时规定
了统一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房分米、平
方厘米。
2、动手操作,联系实际,形成表象。
教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1)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教师提前把1平方厘米的平面图形印在白纸上。)
学生涂上颜色,然后剪下来,体会1平方厘米有多大
举出生活中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物体表面。
用1平方厘米的小纸片测量你身边的物体表面的面积。(如扣子、橡皮等。)
(2)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学生剪下来,体会1平方分米有多大。
举出生活中什么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用1平方分米的纸片测量课本的封面面积。
(3)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学生先估计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
教师再出示面积是1平方米的大纸。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三、课堂小结:结合本课的重点,进行总结——板书课题
四、综合练习
1、课本第119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2、要钉子板上围出面积是8平方厘米的图形。
3、课本第121页第2题测量图形的面积。
4、课本第121页第3题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面积是8平方厘米、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板书设计 :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1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 1平方米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0页例题及“做一做”的题目和练习二十七的第4~7题。
教学目的
通过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面积单位,初步明确1厘米、1分米、1米是长度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
明确分清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教学过程
一、步步深入,比较异同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1)学生估计1厘米有多长?1平方厘米的面积多大?
(4)学生动手测出铅芯的长度和纸片的大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及时进行指导。)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1)估计1分米的长度,1平方分米的大小。(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使学生的估计接近正确。)
(2)估计铅笔盒的面有多大?长、宽各是多少?
(3)学生动手进行测量铅笔盒的面有多大,长、宽各是多少?看自己的估计情况。(教师进行指导怎样才能减少误差。)
3、比较1米和1平方米
(1)前面我们学习了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分米和1平方分米。那么,我们可以用1米和1平方米来干什么呢?(学生可能回答用1米来测量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各是多少?用1平方米来测量黑板的面积是多少?教室地面的面积是多少?……)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并向学生说明教室的地面的面积大约是60平方米……。
4、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通过以上学习,同学们讨论1厘米、1分米、1米和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什么异同?学生交流讨论情况,教师及时进行指导。
5、教师总结
1厘米、1分米、1米是长度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板书课题)。
二、巩固反馈,深化认识
1、教科书第120页第2题。
2、教科书第120页第1题。
3、练习二十七第4题。
5、练习二十七第7题。
长方形 长:5厘米 宽:1厘米
6、练习二十七第6题。要求学生围出3个图形 长方形 长:4厘米 宽:2厘米
正方形 边长:3厘米
板书设计 :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
学生板演算式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3~124页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及“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八的第1~5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根据操作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学具准备
学生每组准备一张长5厘米、3厘米;长3厘米、宽4厘米;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沟通知识,建立联系
学生估计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面积大约是多大?
二、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呢?学生可能进行猜测,用面积单位来测量,教师指出:这么大的地面用面积单位来测量太麻烦,所以,我们就要研究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板书课题)
2、动手操作,研究方法
(教师准备三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只选择一种进行研究。
一种: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指导,后一种方法比较简单,最好是做成多
媒体课件显示给学生看。)
(3)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独立思考后交流。(教师指导:长方形的长摆了5排,说明是5厘米;宽摆了3排,说明是3厘米,那么,面积15平方厘米等于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4)学生思考:求长方形的面积事实上是求什么呢?(看它包含了多少个面积单位。)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课本第124页上面“做一做”:量长方形的长和宽,并计算它的面积。
2、练习二十八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3、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
5、练习二十八的第5题。学生先自己做,然后交流。教师小结:半场的面积是操场总面积的一半。
板书设计 :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4页正方形的计算及“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八的第6~11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2、通过对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根据操作理解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
边长20厘米的正方形手帕,面积是1平方米的硬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利用迁移,探究知识
先测量,再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1) (2) (3) (4)
学生做完后进行交流。
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引导、点拨。
如果有的学生选了(2)、(3),教师借此机会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首先学生说明自己的算法,再让学生讲明这样做的道理。教师引导:用课件演示长方形的长变短与宽相等时就变成了正方形,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相同。也可以这样想,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其计算方法是相同的。
如果学生没有选(2)、(3),教师直接引入:图(2)、(3)正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呢?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说明想法,教师再引导。
练习:课本第125页第7题。 2厘米 9分米
(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2厘米 9分米
2、学生讨论正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教师板书公式,并说明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3、学生把课本例题填完整。
二、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1、动手测量正方形手帕的边长再计算它的面积。(遇到有小数的情况,计算结果可以用整分米来表示。)
2、学生思考:在生活中什么地方还用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练习二十八的第8题。学生独立思考后,提问:“要配上一块与桌面同样大的玻璃是什么意思?”(要配的玻璃面积与桌面的面积一样大,也是边长8分米。)
2、练习二十八的第6题。口算在课本上,订正时说一说13×14、84÷4、
630÷30是怎样口算的。
3、练习二十八的第9题。让学生拿一个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纸板,实际做一做。
4、练习二十八的第10题。学生先独立做,然后说明为什么这样列式。
5、练习二十八的第1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
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5分米
3、面积和周长的比较
面积和周长的比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7页的例题及“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九的第1、3、5、6题。
教学目的
通过面积和周长的比较,使学生分清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分清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分清长度和面积单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小手帕。
教学过程
一、情境体验,对比不同
1、多媒体演示(或幻灯片):一块长方形的白菜地,周围围上篱笆。学生根据这个情境提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如下问题:篱笆有多长?菜地的面积是多少?……)
继续演示:菜地的长是5米、宽是2米。
然后选取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中的主要问题:篱笆有多长?菜地的面积多少?让学生进行解答。
2、计算下面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3厘米 6厘米
12厘米 6厘米
3、学生估计教科书封面的面积大致是多少?
4、学生讨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各是指什么?
周长和面积各是用什么计量单位?
5、学生进行交流,教师总结出示下表:
周 长 面 积
含义 四条边的长度和 四条围成的面的大小
计算方法 (长+宽)×2
长×宽
计量单位 长度单位 面积单位
长方形变正方形的心得体会篇八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是本册教材图形与几何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前一课经历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了解了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求法的基础上的教学。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验证猜想,合作交流,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其它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认识了周长,能够先进行度量,再计算图形周长。学生个性差异大,课堂学习过程中自控力不强,学生排斥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方法,多样的互动环节,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判断、做出选择。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拟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3、在创设情景中,培养严谨求真、刻苦钻研的学科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难点:能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择法”,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将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反馈总结。
(一)情境导入(3分钟)
我以学生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提出学习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数学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探索新知(2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为了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分析教材的难点,在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过程中,我设计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总结归纳这三个环节。
1.首先让学生回忆长方形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得就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这一特点,然后利用周长的定义,让学生独立算出小兔子所走的路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长方形周长=长+宽+长+宽
长方形周长=长×2+宽×2
长方形周长=(长+宽)×2
3.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第三种计算公式是最简便的。在此基础上,反问: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接下来是探索正方形周长公式,有了前面探索长方形周长的铺垫,本环节我完全放手给学生。由于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相等,所以学生很容易得出:
(三)实践应用(15分钟)
(四)反馈总结(2分钟)
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对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能够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长方形变正方形的心得体会篇九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
2、初步感受几何图形的面的特征,体会“形”和“体”的联系。
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学会辨别。
(一)情境引入
板书课题
(二)认一认
1、认识长方形。
(1)让学生拿出几个长方体,并用手摸摸各个面。
(2)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把看到的记在心里。
(3)教师在黑板上画长方形。
指名回答,这些都是什么图形?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板书:长方形。
2、认识正方形。
(1)拿出几个正方体,把其中的一个面对着学生,让学生观察。
(2)教师在黑板上画正方形。
指名回答,这些都是什么图形?
(3)师指出:像这种形状的图形是正方形(板书:正方形)
(三)辨一辨
出示例1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它们是什么图形。
(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认识的)
(四)巩固拓展
1、教师说图形的名称,学生找出教室里相应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教材p29的课堂活动的第1题。
3、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4、完成教材练习六的第1题。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四、教学结束:
布置学生课下做练习六第8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长方形变正方形的心得体会篇十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信息窗1: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1-43页。
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提出相关问题。
瞧,这就是他的新家了。
二、合作探究,理解面积的意义。
1、谈话:我们先来看“客厅和书房哪个大” ?
(学生很容易就看出是客厅大)
(学生这时很难用刚才的方法来判断。)
5、学生在小组中尝试用剪一剪、比一比、摆一摆的方法自己来解决和验证。
6、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发现:
学生可能会用圆片、正方形、三角形或者用量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通过多种方法的验证,学生都能够比较出来厨房比餐厅大。
7、提炼面积的意义。
(3)你知道这些图形的面积指的是什么?(出示一组形状不同的平面图形)
三、联系实际,认识面积单位。
2、认识平方厘米
从你身边找找,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学生可能会找出大拇指指甲或者计算机键盘的按键面等。
让我们一起来画一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吧。
请你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量一量铅笔盒面的面积吧。
3、认识平方分米
请你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面的面积。
它也可以用一个字母来表示,板书d2。
用这个面积单位去量量课桌面的面积试一试,现在感觉怎么样了?
你能不能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你能估一估我们教室的面积吗?
四、巩固练习,学会解决问题。
五、回顾内容,共同交流收获。
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课后反思:
第2课时
(一) 回顾学习内容。
(二) 解决问题。
1、估一估,选用合适的单位填空。
一粒纽扣的面积约是2( )。
成人一个手掌面的面积约是1( )。
一张餐桌桌面的面积约是1( )。
小明身高145( )。
1块手帕的面积大约是4( )。
游泳池的面积是50( ),水深是18( )。
2、自主练习6。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树叶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可先让学生估一估,再数一数。然后说说是怎样数的。
3、动手操作。
a) 拼图游戏。
小组合作拼一拼、记一记、算一算、说一说。
b) 画一画。在格纸上,画出形状不同,面积相同的图形。
4、估一估。
b) 请你估一估身边物体面的面积。
如:黑板面的面积大约是3平方米。
5、请你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面积大约是16平方厘米的漂亮花坛好吗?
(1小格代表1平方厘米)
(三) 课后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
课后反思:
通过有层次、有趣味、有深度的练习题的设计,使学生对面积的意义、面积单位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体会。因为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周长与面积两组概念很容易混淆,我通过两道习题的解决,很好的将这两组概念区分,为学生后面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奠定基础。估算题目的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