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请点击下方链接,获取一份完整的教学工作计划模板,供您参考使用。
六年制第一册教案(汇总14篇)篇一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填写算式。
3、在教学中渗透数的顺序,并进行社会秩序教育。
4、学会与人合作,体会计算的多样化,发展学生思维。
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初步建立数的概念。
每组一个数位计数器及40-50根小棒等。
抓问题,用多种游戏,把抽象的数位具体化。
一、创设情景,寻找关键问题。
1、数学课研究数学问题,一些小棒会有什么数学问题。
(每张桌子发40-50根小棒,玩小棒时间为3-5分钟)。
2、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目的.:练习20以内数的顺序,也可以在玩小棒中发现十根捆一捆)。
3、游戏,看谁的手小巧。
老师报数,学生用棒子表示,讨论:快的同学的诀窍。
出示:十根可以捆一捆。
再进行游戏,让学生习惯中把1捆当作10根用。
4、完成:
()个一()个十。
试一试,在计数器拔出10。
个位只有几颗珠子,怎么办?(10个一是1个10)。
在个位拔上一颗珠子,表示1个十,也表示10个一。
二、自主合作,解决数位顺序。
在解决了10是1个十也是10个一后,还能过度试一试在计数器上表示。接下来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数位,组成和算式结合,理解11-20各数。
1、11-20各数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呢?
问题提出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加以解决,并结合p68的图示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实现生生互动。
(这儿注意11-20的表达多样,只要求至少一样,方法选择,方法应用应由学生通过自主交流来确定。)。
2、
1个十,1个一是1110+1=11。
10和11,十位上是1,没有变,个位由0变成1,就是11。
3、15、19、20的数位可重点检查。
(20的数位可由10-20,也可19-20来描述。)。
4、小结,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数位不一样,数也不一样,十位上1表示1个十,个位上1表示1个一。
5、练习(口算)。
10+910+810+710+610+5。
10+410+39+108+107+10。
6+105+104+103+10。
二、实践应用,实现知识延伸。
1、寻找粗心丢失的数。
游戏报数。(报数时丢一些中间数)。
2、开火车顺数。
游戏:数数(顺数和倒数)。
3、拔珠游戏(师生――生生)。
报数13,拔13并写出13,同时说13的含义,还可画珠。
4、p691-6自己完成。
四、课外实践,拓展知识应用。
1、完成10-20各数数位图及小棒图。
2、和父母互说10-20各数组成。
六年制第一册教案(汇总14篇)篇二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水的净化——。
过滤和蒸馏的原理及实验操作。
复习提问: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由什么元素组成的?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新授:
提问:什么地方存在水?
学生思考回答: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
提问:有没有同学看到黄河?(电视上也行)黄河水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答:很浑。
提问:能不能说一下原因?
学生:因为含有大量的泥沙。
提问:那么你说黄河水是纯净物还产混合物呢?
学生:是混合物。
提问:捧起一捧海水是否是清澈透明的?尝一下是什么味道?为什么?
学生:是,是咸的。因为含有食盐。
提问:那么,海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学生:是混合物。
总结:自然界的水都或多或少的含有象泥沙这样不溶性杂质还有象食盐这样可溶性的杂质,因此自然界的水都是混合物。如何除去这些不溶性和可溶性杂质,这就是水的净化问题。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怎样除去这些不溶性的杂质。请同学们看书参照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总结一下可以采取哪些操作来除去这些不溶性的杂质。
1.沉淀演示实验:观察混浊的水的静置,并比较颗粒大的和小的沉淀的快慢,从而得出加絮凝剂的作用:使小的颗粒凝聚成大的颗粒,加快沉淀。
原理:小的走,大的留。
问题:上述操作哪个净化效果最好?
通过上述操作得到的水已经是澄清透明的了,这些水是纯净的吗?
学生答:不是,还有可溶性的杂质。
提问:对我们的'身体来说,喝矿泉水好呢?还是喝纯净水好呢?为什么?
学生答:矿泉水,化学教案《水的净化——》。因为矿泉水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矿物质。
学生答:钙的化合物、镁的化合物,叫硬水。
提问:能带来什么样的麻烦?请同学们看书。
提问:你能鉴别硬水和软水吗?
学生:用肥皂:起沫的是软水,起渣的是硬水。
硬水的软化:有哪此操作?
学生答:煮沸水蒸馏。
提问:同上面的几个操作相比,蒸馏的净水效果怎样?
练习题:56页1、2、3。
下面咱们重点学习一下过滤的实验操作。
“一贴”
“二低”
“三靠”
练习:基础训练。
小结:请学生总结都学到什么?
作业:一课三练。
检测。
板书水的净化。
水:化学符号,组成;构成。(纯净物)。
自然界的水:含有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混合物)。
1.沉淀(加絮凝剂)“一贴”
2.过滤:小的走,大的留“二低”
3.吸附:物理变化“三靠”
1.硬水:含钙、镁的化合物较多。
2.鉴别:用肥皂:渣硬沫软。
3.软化:煮沸:家庭。
蒸馏:液气液。
六年制第一册教案(汇总14篇)篇三
教
学
策
略
一、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从人们旅游观光时使用照相机拍摄留念,提出问题:照相机是怎样把人的`影像留下来的?从而引入新课。
1
.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
目的:研究物体放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时在凸透镜镜中成像规律。
实验方法:
实验结论:
(
1
)当。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像异侧。
(
2
)当蜡烛。
移动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
教师总结:
2、知识目标:
(1)认识液化现象。
(2)了解液化的方法。
(3)知道液化放热。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知道液化现象。
液化的过程。
烧瓶、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小烧杯、玻璃片、水、禁药、注射器。
新课引入。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请大家举出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实例。
水蒸气遇热升到高空,遇冷后变成液态的水落回地面,形成雨。冬季厨房里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窗,变成了水。
新课探究。
教师:水蒸气遇热升到高空,遇冷后变成液态的水落回地面,这就是雨。冬季厨房里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窗,变成了水。
我们做个实验观察这类现象。
教师:我们发现水蒸气吹到玻璃片上,有水珠在玻璃片上生成。这就是物质由气态变成了液态,叫液化。
需要指出的是水蒸气由管内喷出时,在管口外很短的距离内我们什么都看不到,管内部分的气体才是水蒸气。我们看到的雾状的“白气”是已经液化了的细小的小水珠成雾状。切不可把这些雾状物误认为是水蒸气。生活中大家见到人呼出的“白气”,打开冰箱冷冻室的门,门口出现的“白气”,打开热水瓶盖子,瓶内冒出的“白气”等等,都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成雾状。
大量的实验表明,所有气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
教师:这个实验表明,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所以,气体液化的方法是使气体的温度降到足够低;或者是气体的温度虽然没有降到足够低,但是只要温度降到一定程度,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教师:我们从实验中看到,水蒸气只有遇冷时才能液化。所以液化时放热。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沸水烫伤更严重,原因就是水蒸气液化时放热,它比同温度的沸水放出的热要多。
实验1:烧瓶中装入热水,用酒精灯加热,待水沸腾时,水蒸气从瓶口的细玻璃管内喷出,吹到玻璃片上,让学生注意观察在玻璃片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观察思考:烧瓶中装入热水,用酒精灯加热,待水沸腾时,水蒸气从瓶口的细玻璃管内喷出,吹到玻璃片上,让学生注意观察在玻璃片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注射器内的气态禁药又液化了。
家庭用的液化石油气,打火机内的可燃气体都是液态的,是采用在温度不太低的条件下压缩体积的方法实现液化的。液化后,气体的体积大大缩小,便于运输和贮存。
我国向国际市场提供的长征3号运载火箭要用氢作燃料,氧作助燃剂,就是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其液化后装入火箭的。
六年制第一册教案(汇总14篇)篇四
教者。
杨1。
学科。
化学。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7—1溶液。
教学。
目标。
2、了解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一般应用,形成自学能力,溶液——。
方法与过程:实验探究,主动发现,自主学习,培养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认识物质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科学、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重点。
建立溶液的基本概念,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
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法。
实验探究,自学归纳。
教具。
实验用品,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调控。
设计意图。
激趣导学。
引入溶液。
引言。
激发兴趣,
培养动手能力。
探索新知。
溶液定义。
溶液的形成。
生:实验(一)。
师:启发观察,
引导总结,化学教案《溶液——》。
微观演示。
生:实验(二)。
激发兴趣,培养。
动手能力。
引导启发,培养。
观察分析能力。
对比总结,培养。
表述能力。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调控。
设计意图。
探索新知。
定义。
组成。
特征。
应用。
学生:自学。
学生:汇报讲解。
师:必要的指导。
师生讨论问题。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强化学生为主体生生互动。
形成创新能力。
总结提高。
生自主完成。
师做补充。
形成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
§7—1溶液。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
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
组成:
溶剂。
特征:
应用:
课后回忆。
溶液——。
六年制第一册教案(汇总14篇)篇五
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一氧化碳的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
能力:通过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结合一氧化碳的毒性,进行有关的安全教育。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边讲边实验。
仪器;烧杯、尖嘴玻璃导管、硬质玻璃管、带导管的单孔塞、铁架台、酒精灯、试管。药品;氧化铜、一氧化碳气体(贮气瓶中贮存)、澄清石灰水。
碳燃烧可以生成两种氧化物—co和co2,本节主要学习co的性质。
从贮气瓶中排出一瓶co气体。(集气瓶倒置)。
回忆观察引出本节主题。
1。通过观察和推理可得出co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回答后给出co的密度(1。75克/升)。
2。结合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煤气中毒事件,说明co有什么气味?
讲述:co无色、无气味,不易被人察觉,所以易发生煤气中毒事件。因此科天燃煤或使用液化石油气热器时应注意空气流通,防止煤气中毒。
观察并回答:
co是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结合实际回答:
分析后得出结论:co无气味。
思考、理解。
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
进行有关环保和安全教育。
将一盆水放在煤炉上能否防止煤气中毒?为什么?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co的物理性质。
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结合生活实验分析。回答不能,因为co难溶于水。归纳小结:
co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嗅、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课堂练习一(见附1)指导学生完成。
边小结物性边完成。
及时落实及学知识达到承上启下作用。
说明:上面所说的煤气中毒就是由于co的毒性引起的,这是它的化学性质。
二、一氧化碳的毒性。
为什么会发生co中毒,中毒的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99co的毒性记录:学生阅读课文并理解:
co与血红蛋白结合能力比o2强,使之丧失载氧能力,造成人体缺氧。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煤炉或煤气燃烧时火馅的颜色是怎样的?(说明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
2。上述现象说明co有什么性质?
指导学生完成co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用什么方法检验co燃烧产物?
co的可燃性及产物的检验(课本p。97实验5—10)。
三、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
回忆并回答:
co燃烧时发出蓝色火焰。
完成化学方程式:
可燃性。
讨论并回答: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物是co2。
观察、验证实验现象。
结合实际学习。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
完成化学议程式的能力。
巩固co2的检验方法。
巩固所学知识。
根据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分析,co。
可以从o2继续得到氧变成co2。
标出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并进行分析。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
co能否从其它含氧元素的物质中夺取氧,生成co2呢?
co还原cuo。
(课本p。98实验5—11)。
思考。
通过设问,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知识的兴趣。
实验装置图及讨论题讨论题:
加热前为什么选通一会儿co气体?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试管上尖嘴处排出的主要气体是什么?应如何处理?为什么?
思考并完成讨论题结合h2的验纯,对比回答。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多余co气体,散逸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人中毒,应将它点燃。
复习有关可燃性气体燃烧实验注意事项。
应用co的可燃性解决实际问题。
co燃烧时放出热量,可以利用它作为co与cuo反应的热源,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图。
思考并回答:
既防止了co的污染,又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领悟co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用途。
结合co的性质,渗透对事物的认识要"一分为二",不可绝对化的思想。
co为什么能还原氧化铜?说明co有什么性质?
2。还原性。
讨论并回答:
co可以继续得氧变成co2,它可以使cuo失去氧,还原成cu。说明co具有还原性。
完成现象到本质的分析。
课堂练习二(见附2)指导学生完成。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co的性质。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随堂检测(见附4)。
独立完成检测题。
及时反馈。
附1:课堂练习一。
1.一氧化碳是色味的'气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
2。下列物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相同的一组是。
co和co2(b)co2tna2co3(c)c和co(d)co和caco3。
3。一氧化碳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是因为它。
无色、无气味(b)密度比空气小(c)难溶于水(d)能溶于水。
附2:课堂练习二。
4.一氧化碳燃烧时发出色火焰,同时,一氧化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根据一氧化碳的这一性质,它可以做。
5.一氧化碳能跟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说明一氧化碳具有性,在该反应中做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下列气体中有剧毒的是。
h2(b)n2(c)co(d)co2。
下列物质燃烧后只生成二氧化碳的是。
碳(b)一氧化碳(c)石蜡(蜡烛的主要成分)(d)氢气。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无无难略小2。b3。c。
4。蓝放出热量5。还原还原6。c7。b。
附4:随堂检测。
co燃烧时,火焰的颜色是。
黄色(b)蓝色(c)紫色(d)淡蓝色。
2。下列气体中,难溶于水的一组是。
o2和co2(b)h2和co2(c)co和co2(d)h2和co。
3。下列物质中,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化合物是。
c(b)h2(c)co(d)co2。
4。鉴别h2和co的是根据它们的。
密度(b)溶解性(c)还原性(d)燃烧后的产物。
六年制第一册教案(汇总14篇)篇六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
: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空气,而空气中有氧气。
请你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用到氧气的地方。
氧气与人类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类和动物自下而上不可缺少的物质。
倾听。
回答:人和动物呼吸,急救病人。
倾听。
激发兴趣。
氧气具有哪些性质呢?
化学上要系统的.研究某种物质一般都有一个程序,即先研究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再通过性质研究它的用途。
思考、猜想。
设疑创设情境。
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的程序。
什么是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什么内容?
回答:1不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
一瓶氧气。
1.说出氧气的色态。
2.氧气有气味吗?
4.在1升水中仅溶解30毫升的氧气怎样表示氧气的溶解性?
如果我们改变条件,氧气会由气态变为液态,所以说气体时必须要注明在通常状况下。
观察、讨论,一位学生回答(别的学生补充)。
1氧气是无色的气体。
2氧气是无味的(闻气味)。
3氧气比空气重。
4氧气不易溶解于水。
领悟。
培养学生的面容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闻气味的方法。
一、物理性质。
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
2.比空气略重。
3.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气液态氧固态氧。
六年制第一册教案(汇总14篇)篇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3.培养学生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超重和失重在本质上并不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发生了变化,而是物体在竖直方向有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拉力的变化,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往往困难较大。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本质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后面理解航天器中失重现象的基础。
2.超重和失重中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和拉力的计算,是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一个方面,也应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
三、教具。
演示教具:超重和失重演示装置、弹簧秤、重物、细线、下面扎孔的可乐瓶、录像资料。
学生用具:弹簧秤、钩码、打点计时器用重锤、绣花线。
四、主要教学过程。
文件大小:37k文件格式:doc下载地址: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六年制第一册教案(汇总14篇)篇八
1、探索相关的退位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投影。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左手3支笔,右手2支笔。说说哪只手多?多多少支?
2、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图片,理解题目意思。说说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二、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1、组织小组讨论:谁多?多几只?你是怎么想的?
2、小组代表发言。(允许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3、列出算式:11-7=。
4、研究算法。
(1)独立思考,尝试解题。11-7=?
(2)交流11-7=411-7=411-7=4。
101因为4+7=11。
10-3=711-1=10所以11-7=4。
3+1=410-6=4。
(3)小结算法。
5、运用知识,尝试练习。
(1)、独立完成,试一试。
(2)、选几题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三、巩固知识。
1、指导练一练第1题。
(1)、独立计算。
(2)、选2题说说思考过程。
2、指导第2题。
(1)、让学生观察图画独立填写。
(2)、交流。
3、指导第3题。
(1)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2)观察题目,说说每一组题有什么特点。
4、指导第4题。
(1)计算,交流结果。
(2)观察算式,说说有什么规律。
(3)交流规律。
四、总结。
五、板书:
飞行表演。
11-7=411-7=411-7=4。
因为4+7=11。
10-7=311-1=10所以4+7=11。
3+1=410-6=4。
六年制第一册教案(汇总14篇)篇九
这个星期一直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在这之前已经学习了口算和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和不进位加法以及进位加法;与此前最大的区别在于现在学习的内容需要退位,属于逆向思维,因此在学习的层次和难度上就有了一个高度。
在进行教学时,侧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课堂中捕捉信息,体会方法。和前面的不同,加法对于小棒的操作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知道够十个就可以捆成一捆,而减法中,个位不够减就需要学生思考整捆的小棒如何操作;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在操作的时候,已经有意识的要拆一捆小棒,在这个地方就要问学生为什么想到要拆一捆小棒?一捆就是什么,是多少个一?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再进行操作。接下来小结的时候就可以提炼这个方法了。
二、及时引导,为笔算作好铺垫。以前学的进位加去都是强调满十向十位进一,属于顺向思维,而现在是退位减法,属于逆向思维,难度比较大。所以我们在学生操作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在个位思考,个位不够减的时候,怎么办?能不能借一些过来?借一个十实际上就是多少个一?可以怎样去表示?让学生上台演示说说操作的方法。突破个位不够减,退一作十再减的难点。也为后面的笔算作好铺垫。
四、计算题教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要注意,这个环节如果注意不好的话,前面的一切努力都有可能是白费。就是要特别注意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良好的计算习惯包括:
1、要提醒学生做计算题时,首先要看楚题目,摆竖式的时候不把题目给抄错。
2、要规范、合理的摆竖式。要告诉学生摆竖式的时候要写一个数字然后空出一个数的位置,再写下一个数字。这样的竖式学生在计算时,不会因为数字挤在一起,而出错。
3、要提醒学生摆完竖式后,要记得把答案写在横式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六年制第一册教案(汇总14篇)篇十
1、探索相关的退位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投影。
1、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左手3支笔,右手2支笔。说说哪只手多?多多少支?
2、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图片,理解题目意思。说说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1、组织小组讨论:谁多?多几只?你是怎么想的?
2、小组代表发言。(允许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3、列出算式:11-7=。
4、研究算法。
(1)独立思考,尝试解题。11-7=?
(2)交流11-7=411-7=411-7=4。
101因为4+7=11。
10-3=711-1=10所以11-7=4。
3+1=410-6=4。
(3)小结算法。
5、运用知识,尝试练习。
(1)、独立完成,试一试。
(2)、选几题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1、指导练一练第1题。
(1)、独立计算。
(2)、选2题说说思考过程。
2、指导第2题。
(1)、让学生观察图画独立填写。
(2)、交流。
3、指导第3题。
(1)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2)观察题目,说说每一组题有什么特点。
4、指导第4题。
(1)计算,交流结果。
(2)观察算式,说说有什么规律。
(3)交流规律。
11-7=411-7=411-7=4。
因为4+7=11。
10-7=311-1=10所以4+7=11。
3+1=410-6=4。
六年制第一册教案(汇总14篇)篇十一
1、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在集体的情境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在活动中明白算理。
:1-10数学卡片、算式卡片、头饰。
:情境活动教学。
今天,动物园来了很多小客人,他们都想找一个好朋友,可是却没能找到。让我们班这些聪明的小朋友们一起来帮忙找一找。
分给10个人动物头饰,一张数字卡片。
要求:
1、找出的好朋友必须是两个数合起来组成10。
2、边唱《找朋友》边做。
3、汇报:________的好朋友是_________。
解放军叔叔想考考我们班的小朋友打靶的本领。
看第2题,明确题意。
独立完成,校对。
1、整体估计是黑棋子多,还是白棋子多。
2、数一数每种棋子的数量。
3、进行比较:_______比______多_______。
_______比______少_______。
4、完成练习,校对。
1、看清题意。
2、独立完成。
3、小组交流。
老师看时间,要求在2分时间内完成。
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
1、分小组模拟比赛。2、小结评议。
理解8的组成:你出6,我出2。你出,我出()。
六年制第一册教案(汇总14篇)篇十二
1、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巩固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思考过程。并能正确计算加减法。
2、发现算式间的规律。
1、(1)出示一些写有进位加法的卡片,贴在黑板。
(2)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把哪能些算式排在一起?(小组讨论)
(3)小组代表发言。
(4)师小结。
2、出示加法表。
(1)、填写加法表。
(2)、观察加法表,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3)、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
1、(1)出示一些写有退位减法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2)讨论:哪些算式能放在一起?
(3)交流。
3、出示减法表。
(1)填写减法表。
(2)观察减法表,你能发现什么?在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1、看图理解题意。
2、用书上的句式说一说。
六年制第一册教案(汇总14篇)篇十三
活动目标:
1.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角色对话,初步模仿不同角色的语气,体验儿童诗的情趣。
2.知道遇到事情要自己独立的尝试才能获得成功。
3.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4.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活动准备:
诗歌图谱(小猴、小鸭、小鹰、果树、池塘、大山)、配乐诗、山、池塘、树的场景布置,小猴、小鸭、小鹰、猴妈妈、鸭妈妈、鹰妈妈的胸饰。
活动过程。
一、逐一出示图谱引入诗歌名称,猜想诗歌内容。(老师和孩子的互动中可以用诗歌中的语言回应幼儿)。
师: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好听的故事,树上的果子熟了,小猴子和妈妈来到果树下,小猴想吃果子,他会对妈妈怎样说?(对了,小猴说“妈妈我要吃果子)妈妈会怎么回答(妈妈说:树上多着呢,自己去摘吧)?这样,小猴学会了什么本领?(暗示,爬树)。
师:老师把这几个故事编成一首诗歌,名字叫《自己去吧》,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学习朗诵诗歌。
1.完整欣赏诗歌,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师:诗歌里有哪些小动物?他们都学会了什么本领?
师:我们再来听一遍,听听动物宝宝们是怎样对妈妈说的?(让幼儿带着目的欣赏)。
2.再次欣赏诗歌,引导幼儿掌握动物妈妈和宝宝们的语言。
以游戏的形式学习动物妈妈和宝宝的对话。(老师分别出示小猴子、小鸭子、小鹰图片与幼儿互动)。
(1)学习动物宝宝对话。游戏一“看谁学得对”
指导语:你听清了动物宝宝对妈妈说的话吗?大家来玩游戏“看谁学得对”,你们来当小动物,老师当妈妈,我指着哪只小动物,你就变成这个小动物,还要用诗歌里的话对妈妈说。(这一环节老师可提示幼儿)。
小猴说……,小鸭说……。小鹰说……。
(2)学习动物妈妈对话。游戏二“我来当妈妈”。
指导语:你们太棒了,如果请你来当妈妈会吗?
幼儿当妈妈,教师当动物宝宝,在互动中完整欣赏诗歌。
三、表演诗歌。
1.尝试模仿不同角色的语气。
师:诗歌里的动物宝宝和他妈妈的声音一样?我们听一听他们的声音有什么不同?(示范一句)一起来学一学动物宝宝和它妈妈的声音,(完整朗诵诗歌)。
2.布置场景,幼儿自由选择角色,戴上胸饰,分别表演动物宝宝和妈妈的对话。跟着配乐诗表演。
师:现在老师要带小朋友到森林里去玩,这是果树、池塘、大山,老师准备了动物宝宝和妈妈的胸饰,我们用诗歌里的语言表演一次,表演时一定要注意,宝宝和妈妈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3.互换角色表演诗歌。
师:现在我们换一下角色,刚才当动物宝宝换成当妈妈,当妈妈的换成当动物宝宝表演诗歌。
四、迁移经验。
小结:我们要像小动物一样,自己学本领,不要依赖别人,要自己大胆尝试、独立完成。
延伸活动。
师:回家后请小朋友尝试一件新的本领,要自己独立完成,然后把它编到诗歌里或者画在画纸上。
教学反思:
本科的教学中,我虽然用心的组织教学,想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但在课堂上总会出现偏差。我的教学侧重点在小鸭学游泳这一自然段,通过初读、细读、分角色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道理。
小百科:自己释义自身、本身。
六年制第一册教案(汇总14篇)篇十四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三定律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在这一节课中要充分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会物理学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学生不应把对它们的'认识只停留在大小和方向上。学生应该掌握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正确判断。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力的关系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学生常常把这两种力混淆。两个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但对两个物体产生的效果往往也是不同的,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学生头脑中不正确的认识。
三、教具。
1.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弹力的小车、弹簧片、细线;
2.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摩擦力的三合板、遥控玩具汽车、玻璃棒;
3.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静电力的通草球、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
4.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磁场力的小车、磁铁等;
5.演示两个学生间相互作用力的小车、绳;
6.演示相互作用力大小关系的弹簧秤。
四、主要教学过程。
文件大小:31k文件格式:doc下载地址: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