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之后对于书中内容、故事情节以及所带给我们的思考和感悟的一种总结和反思。下面是一些关于读后感的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灵感。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优秀18篇)篇一
当你热爱,便有价值。
初看书名及封面,以为只是一本美食流水账,翻了几页之后,发现并不是。当然,书里介绍了很多四川美食,正经川菜和路边小吃,包括制作方法都介绍得极为自然,不禁感叹扶霞对于外国食物和文化的了解程度和包容度。(比绝大部分人都强)。
书中另一个很打动我的部分,是关于她作为一个留学生,来到异国他乡,被思乡之情笼罩又与异国文化不和,成为了孤独的个体。在这种情形中,完成与自我的沟通。
一直以来,很多人按部就班地走着其他人的路,并没有真正了解或尝试自己想做的事情,只是去上学、去工作,去做“应该”的事情。
社会默认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不能去做厨师,或是进入所谓“不匹配”的行业。而当这样的外部舆论终结,进入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反而可能最容易抛开以前的负担,走进自己的内心。真正去做想做、愿做、愿意将自己的时间、生命所付诸的事情。从中感受到挚爱、生命的力量与温度,哪怕并不伟大,并不辉煌。
真的勇敢就应该迈出第一步,去真正做点什么。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优秀18篇)篇二
上世纪九十年代,成都西北边的偏僻后街上,水泥建筑里一扇敞开的窗户传出切菜的声音,轻柔而充满韵律的捶打声、瓷勺与瓷碗的碰撞声在空气中产生共鸣……这里是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的课堂。
正在这时,两张“洋鬼子”的面孔满含着急切与兴奋地冲进房间,在师生们当中引起一阵骚乱。原来作为美食发烧友的英国女留学生扶霞和她的德国朋友沃尔克打算到这里偷师学艺。
他们等来了一场漫长的谈判。办公室里,烟抽了一包又一包,烟灰缸都装满了;茶杯里一次又一次地续上热水,又不断地被喝光。经过各种讨论和善意的讨价还价,终于定下了费用、上课形式和时间。在流连于餐馆和小摊,在朋友家中开眼尝鲜之后,扶霞这才正式进入四川美食的堂奥。
这还是她在成都居住的第一年。早在1992年,扶霞初次看到中国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开始学习汉语,试验一些中国菜谱。两年后,她前往四川大学留学。也是去国离乡的生活,让她开始重新省视自我的认同。“我来中国到底是干嘛的呢?”过往的生活好像一条传送带,她顺着它走,用别人的眼光来定义自己。上剑桥大学,走向新闻事业,从事学术工作,这却并不是她真正感兴趣的,成为专业厨师的想法一直以来被压在心底。抛开了过去的世界,她自然而然追随异国他乡的指引,重新发现并探索自我的方向。
在书中,扶霞用她的生花妙笔记录了她浸淫于成都的美食、文化和城市生活之中的感受。细腻而鲜活的场景,铺陈这个城市的声色犬马,如同中国古诗的意象连绵排布,从中可见她卓异的观察力和发自内心的好奇、包容和热忱。食物和场景刺激着她的多重感官,成为油腻腻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图画,留下回味无穷的记忆与关于文化和自我的反思。
美食事关美味,还事关身体和文化,乃至于宗教、祭祀、爱情、亲情、生意往来、行贿受贿。经由美食,扶霞拥抱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使之嵌入了自己的身体和心理之中,剥离了从小在欧洲生长起来的文化和习俗,“像一条蛇一样慢慢蜕皮”。自我的探寻和改变这条线索隐藏在她在成都最初的跨文化体验背后,也贯穿了她日后走遍大江南北品尝和考察的路途。比如,她接受了英式价值观认为“恶心”的中国食物,接受了用食物的凉性或热性疗愈身心,关注属于食物本身的口感,放弃了原来的“干净”或“安全”的标准,对英国人可能认为的危险见怪不怪……总之,“奋不顾身”投入到不同文化的冒险之中。
融入了这片“友谊的绿洲”,研究中遭遇的任何挫折和不快都能在爱和欢乐中化解。她感到自己这才真正将自我迷失在了中国,在与当地好朋友的对话中,思维方式也变得和他们相似,“我可真是个变色龙,再也记不起自己原本的颜色。”
“变色”后的扶霞面临回家势必陷入身份转变的危机,她选择在香港这个多元文化之都寻求缓冲,正如她初次去成都时一样。中国的吸引力与回家的渴望、以及中国与英国的不同自我在互相冲突,正如香港本身也充满了反差及大的几种元素之间的角力——贫富、东西、传统和现代,她在这座都市身上看到了胶着中的自己的面影。
当然,扶霞也有过厌倦了中国的时候。面对这里“疯狂”的生活方式和食物,她倦怠了;面对正在高速改建中的老城,她失望了。乡愁牵引着她,回归到年少时的生活。
直到2007年,她来到扬州,老城的姗姗古意、温柔收敛的淮扬菜,成为了一剂有效的补药,化解了她面对中国狂飙突进的发展和自己的研究的疲累。她从之前打仗一般的研究中脱身,同时也离开中国积贫积弱而后暴饮暴食的历史,遇见了中国人对吃开始有品位和讲究的时代,重见这个国家的优雅和古朴。
许多记忆在脑海中翻滚而来:她学会了中文,会烧中国菜,改变了自己的口味,广交中国朋友,甚至丢失了妈妈从小为她苦心培养起来的英式餐桌礼仪。但无论在她朋友眼中,还是自己看来,她仍然是一个外国人,只是突破了西方习俗的界限,敢于自己决定自己吃什么和怎么吃,“老娘一点儿也不管别人怎么想。”
通过饮食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意味着一种内心深处的自由。只有被地大物博的神州所滋养和磨练过的心灵,才能享有这般丰盛,得以自如地被安放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而不迷失。这关乎吃,也关乎身份和自尊。那个自我认知的灵光时刻,扶霞记了很久很久。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优秀18篇)篇三
“咚,咚,咚,咚”,伴随着楼下每天准时不断地修建地铁的声音,花了一天多的时间,读完了《鱼翅与花椒》,这本书留在我的读书清单里面接近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在回到成都后,伴随着火锅和乡音,几乎没有停顿地读完了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如果有英语版,我想买几本作为以后送给外国友人的礼物,让他们从一个最容易接触和体验中国文化的领域去了解我成长的地方。特别是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生活后,我发现当地人或许对中餐的了解或许只有咕咾鸡,咕咾猪肉,咕咾鱼以后,他们能吃到的和体验到的只留下了中文名字的中国饮食后,对遥远中国的理解,也只能隔着屏幕想象的时候,《鱼翅与花椒》绝对是一本让外国友人了解中国的好书籍。
《鱼翅与花椒》是英国女孩扶霞.邓洛普于90年代初期,最初抱着对中国文化的好奇与兴趣来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来到中国后,却一发不可收拾地被四川美食所吸引,并在中国饮食的引领下发现了自己一生的天职后,旅居和游历中国几十年后,写下的有关中国各地美食的文化体验。或者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本以饮食为契机,记录了近2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中国文化的分享和中西方对话交流的书籍。
首先,我想说下翻译,这本书绝对是一本会让四川人觉得亲切的书籍,译者信达雅地还原了作者对中国饮食和文化的理解,甚至在很多词语和段落中地道地使用了四川话,让我忍俊不禁地怀疑这个英国女孩是不是真的有一个四川灵魂住在她身体里。就连粤语的部分,也是绝对地使用了很传神的口语,让读者很容易被带入她描写的美食王国,跟着她一次次冲破自己对饮食和文化的禁锢,伴着老妈兔头,莲香楼的早茶,卤煮火烧,大闸蟹,扬州炒饭,完成了一趟中国美食之旅。
作者写到,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而我们的饮食又不仅仅是只是饱腹,而是涉及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比如饮食与社会发展(宴席文化),饮食与社会地位(夏商时期的鼎文化),饮食与性之间的关系(溥仪与妃子),食物的历史(花椒的历史),地域饮食与本地人性格之间的关系(四川人的温柔和爽快)。饮食更具有治愈的作用,到让受伤的人找到一处温柔抚慰的地方,美食亦是人生避难所,“生活是苦的,食物却能带来一丝暂时的甜”。
三年前去伊朗旅行,从德黑兰到伊斯法罕的大巴车上,售票的师傅很热情地帮我们搬行李下车,虽然他只会简单的几个英语单词,却匆忙地打开一名中国男性生吃老鼠的视频,并好奇洋溢着惊讶和激动的心情问我们:“是不是中国人都要生吃老鼠?!”我看得出来他的复杂的表情中除了好奇激动,还夹杂着种种难以理解的疑惑。对于一个以kabab为主菜的国家,除了整块的牛羊肉和鸡肉,对视频里的一切可以用惊为天人来形容。这就是扶霞在书上写的,所谓的文化误解,外国人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偏见,或许来自她书里写到的根本毫无根据的”猴脑“宴,或许来自因为非典被演绎的野生动物饮食,或许来自鸡爪猪蹄毛肚肥肠,这类习以为常的家常菜里。
而我也清楚地记得,当我第一次踏上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生活时的恐惧,从网络和报纸上看到的有关抢劫和谋杀的新闻,促使我在那里的头几个月生活战战兢兢,连下楼买生活品都得鼓足勇气时,而在一年半的生活期间,当我越发了解那里,越懂得那里的文化后,其实所有的恐惧都来自于我自己的假想,我也在反问自己,是否对其他文化带有先入为主的态度呢?!
简单粗暴地框定在遇见的每一个人身上。其实对独立个体而言,扶霞不仅仅是一名蓝色眼珠的英国淑女,更是一名热爱中国美食和文化的女性。而我不仅仅是一名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国娃娃(有时候外国友人喜欢叫我chinesedoll),更是一名喜爱探索世界的女性。傲慢与偏见,都只是来源于我们对陌生的不了解。而文化的鸿沟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深沉,当我们愿意放下旧有的陈念,尝试一国的饮食时,其实已经开启了一扇与新文化交流的门。就像扶霞在书里写的一样:“无论在什么社会,一流的厨艺都远不止味道这么简单。和所有的艺术一样,这都是一场关于文化的对话,可以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去探索更丰富的内涵。要是你你不懂菜品展现出来的主题与传统,那就无法完全欣赏其美妙。”
扶霞作为一名热爱中国饮食的美食家,经历了中国巨变的20多年,常常“以我们成都自居”的友人,也提出了她对于中国食品安全,食物浪费,环保等问题的关心,而这些关心应该是每一个社会公民应该关注的。从个人层面上,作为美食作家,扶霞也在反思她的职业矛盾,“一边是多年习惯的杂食和好吃,一边是道德谴责让我没有胃口,真是太矛盾了。”这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价值观,特别是在新冠病毒肆虐至今时,是否也需要反思一下,因为我们的饮食习惯和好恶,导致了人类侵占了地球上多少动物和植物的生存环境。借用苏轼的《浣溪沙》里的一句“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或许这种质朴无华的清欢也是一种值得参考的人生态度。
楼下修建地铁的声音还在持续,离开中国四年后,我本以为这些声音是我早就熟悉的声音。而在这四年中,似乎和扶霞一样,我不得不承认,我心中那个自己也变了。或许是在尝试第一口异域饮食开始的,或许是在学习了第一句波斯语开始的,或许是在爬上第一座亚美尼亚神庙开始的,我也不知道到底那些留在血液里的东西到底是怎么运作影响我的,但已经让我和扶霞一样,分辨不出“文化的界限在哪里”。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优秀18篇)篇四
认识自己如此之难,就从比较柔软的舌头开始吧!
读《鱼翅与花椒》的两天恰好是周末,于是连着两天下厨,对吃有了关心,忙忙碌碌中也好像重拾了对生活的热情。
高蛋白饮食给身体塑造人群,必吃榜单给观光客,不为人知的私房菜给风雅名流,苍蝇馆子给众生……如今若不是自己擅长厨艺,想在这盘泾渭分明的饮食图谱上发现点新玩意儿,倒成了十分困难的事情。
作为外来者,扶霞克服身份认同困惑的“以身试法”锐化了她的感受力,但作为本土文化原住民,要获得这种持久弥新的热情,非要抱持着开放的心态并上些冒险精神,让身体忠实于观念,才能让舌头复苏。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优秀18篇)篇五
很多年前在长沙读书,喜欢那里重口味的美食,体重也到达过人生的巅峰。后来回了北方,虽然口味依然不算淡,但辣椒却吃的很少了。有次朋友问起我长沙的臭豆腐和北方的有什么不同,我想了想,说长沙的臭豆腐估计吃的是意境吧——阴冷的雨夜,上了一整晚的自习,回寝室的路上,卖臭豆腐的老爷爷支着摊子,亮着橘黄的灯,香辣扑鼻的汤汁淋到炸透了的豆腐上,放一块到嘴里,让人倏忽间清醒和温暖起来,有了继续往前走的能量。
扶霞的这本《鱼翅与花椒》在我读来不太算是美食书,很像用食物串联起来的回忆录,吃食只是具象的物体,想要表达的其实是对不同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态度。看的出来,作者对成都的感情特别深,以至于读她写的成都美食,我却在不自觉地想长沙的好吃的,反而是看她写的关于湖南菜谱的创作,完全没有感同身受。
译者说,遭受挫折时的“生活是苦的,食物却能带来一丝暂时的甜”,但不管“酸甜苦辣,都是人生的营养”,是呀,有食物享受的日子,何其珍贵,愿我们都能珍惜。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优秀18篇)篇六
作者对中国饮食的热忱毫不逊色于本地居民,因其描述还参杂着奇闻异事更添加不少趣味。这本书虽然是以外国人的视角来描述,却引发了很多国人的共鸣。究其原因,一则是因为作者发自内心的对中国饮食的热爱。由于热爱,才有了那么多真情实感的投入。热爱激发好奇心,才有了后面的实地考察,才有了自己下厨的摸索实践。二则是由于作者本身的文化底蕴和亲身体验,文章中有很多引言来自我国古代名篇,引经据典均有所依。其在四川和湖南等地的亲身经历更是给作者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优秀18篇)篇七
作者:昕之所向。有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对吃是秉持一种吃饱即可的态度,偶尔也有一点口舌之欲,但大多数时候都不太在乎,可能在我心里,去学习,去提高才是人生正经要事,吃在这些面前得往后排。于是,在家人问我想吃什么,我都敷衍以“随便”,自己下厨的时候更是草草对付了事。
及至生病居家休养,脱离了以前相对快速的学习工作节奏,然而长期在各种爱好之间徘徊后,有一日顿觉做什么事都索然无味,日常趣事乏善可陈。这时我才知道,我失去的不光是味觉,而是对于烟火人间的感觉。
结果去网上翻了一段原文,暗暗佩服,扶霞的原文就是这样刻木三分地叙述的。看了关于刀工的那段描述,我深夜忍不住去看了好几个刀法视频,恨不得马上买一把好菜刀和一兜土豆来练习。看到豉汁蒸凤爪这道菜谱,我更是食指大动,这是我喝早茶时必点,可惜家常却很少见,而看菜谱之后发现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心中暗许,准备自己亲自试试。还有关于美食的一些思考,包括家乡美食勾起的乡愁,人与动物的关系,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和理解,还有贫富差距的感叹,让我渐渐体悟到,食物其实可以作为一种媒介,它的意义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我也渐渐找回平凡生活中的点滴乐趣。
中午精心炖了一锅土豆鸡翅,赶紧码下这段书评,去品尝人间烟火了。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优秀18篇)篇八
好吃嘴,四川话里面形容一个人很好吃。作者扶霞是一个很可爱的人,申请奖学金,堂而皇之地在申请表上填写前往中国做研究的意义,脑子里都想着水煮牛蛙、鱼香茄子。
真实地记录了在成都留学生生活的状态,经历如何展开学术研究的徘徊以后,下定决心投入到成都辛辣的烟火生活中去。作者也做过跟多真实地查阅,关于四川为何好辛辣引经据典展开了分析。
担担面,相传成都挑夫们走街串巷挑着扁担吆喝叫卖而得名。行文从谢老板不起眼的街边面食店开始,讲述了成都街边小吃文化的演变,钟水饺、赖汤圆再到后来上海炸鸡、新疆土豆、烤肉烤串。文末留下了谢老板担担面的食谱,好想试着做一下呀,哈哈哈。
活色生香地描述了四川人做饭讲究的一个鲜字,通俗又称点杀,现吃现杀。文中比较了中西方对内脏的不同处理,下水向来是中国百姓家常美食之一。通过冯锐,简洁探讨了大厨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所谓“君子远庖厨”,知识分子向来是不啻与庖厨一类为伍。
扶霞抱着投桃报李的心情想让身边的朋友了解到西餐的多姿多彩,改变西餐在朋友们心中单调刻板野蛮的印象,却不甚有效。进去到专门的烹饪学校,开始正规化的烹饪学习。我很感动扶霞在若尔盖途中嗅到四川酱心中涌起的归家之感,她是真的喜爱川菜呀。
调味和火候是中国菜里至关重要的环节。川菜富含多种复合口味的调制手段,极具包容性。自味精问世以后,大部分四川厨师都会选择用味精代替高汤熬制加入菜品中,这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西方的营养学本不健全,相反,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食补之方显得神奇而有效,根据不同的季节变化,年龄阶段,来选择食物,达到调理身体,滋养精神的目的。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优秀18篇)篇九
今年到现在我只读过两本关于美食的书,一本是汪老的,一本是扶霞的。虽然文字里描述的都是地域饮食文化,但是文字背后我们能感受到作者不自觉显露出来的人生态度。
读鱼翅与花椒时,我真是被扶霞震撼到了,在第四章,她写道:在中国,把不认识的人称为生人,认识的人叫熟人,这样的态度反应了一个事实,中国人传统上就是不爱吃生食的。她真是比中国人还懂中国菜,也善于在中国菜里探索中国文化,也许就是因为她的西方背景,她对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甚为敏感,如刀工,火候等等。她帮助国人认识自己已习以为常的厨事,也通过美食寻找到她内心深处的自我。感谢扶霞,要不是她我还真不知道伊尹这位有厨师背景的宰相。“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这句人人皆知的口头禅还是伊尹留下来的名句。
简单写一下我们广西名菜柠檬鸭的做法,抖音有详细的视频教程。不敢保证是人人爱吃,广西人都爱吃。
主料:
鸭子半只(买便宜的鸭子,不需要超级有嚼劲的土鸭)。
辅料:
酸姜一块,酸藠头八粒,酸辣椒六粒,咸柠檬两粒,若干蒜瓣,姜片。
(家里有能干的母亲,每年夏天她都会腌好一缸缸的酸玩意儿)。
酱料:。
1.姜蒜切片,酸辣椒酸藠头切片,咸柠檬切碎去籽(柠檬籽有苦味需要丢弃)。
2.将所准备的酱料混合备用。
3.鸭子斩成小块,用盐腌一会。
5.放入酸姜酸藠头以及调好的酱料放入锅内快速翻炒,盖盖子焖至水分快干。
6.放入咸柠檬快速翻炒就可以出锅啦,(咸柠檬苦,不要炒太久)。
柠檬鸭是武鸣高峰的名菜,当地人给这道菜冠地名:高峰柠檬鸭。其实已经是南宁市的家常菜了,味道是差不多的,主要的差异在于大厨掌握的火候适不适合客人的胃口,像我就特别喜欢炒得干干香香的鸭肉,而我的家人喜欢点到即止保留鸭肉的口感。
回忆美食,我更多的是想念家乡菜们,不管离开多久!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优秀18篇)篇十
这本书出版两年多了,都说这是一本供消遣的小书,说的最多的就是:不要深夜拿来看,否则会控制不住食欲,看到半路起身去做个饭!!!用了3个晚上,将近6个小时看完这本书,感觉也还好。其实我并不觉得这是一本仅供消遣的书,相反,我认为这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
1.书的作者扶霞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子。她从刚一开始来到四川的不适应,到最后能把中文运用自如,且可以用中国思维考虑问题,这个难度很大,但是霞做到了。其实,在看何伟的《寻路中国》的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外国作者写中国的故事会让人觉得更容易读进去呢?现在,我意识到,他们是放下一切的过去,全身心地融入进普通老百姓,甚至可以说是底层人民的生活,他们的写作并不是快餐。何伟,一个美国人,居住在北京郊区的小山村里,用灵魂去感知村民日常;扶霞,一个英国人,住在川大的留学生公寓,每天骑着自行车穿梭在成都的菜市场、街边小店,不辞辛苦去汉源县的某个村庄去寻找上等好的花椒。他们的写作是类似的,在体验的时候能够去掉自己发达国家的标签,全身心融入当地生活;但是又懂得适时利用自己“外国人”的身份,去做中外文化的交流使者,而这可能是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很难有的机会。
2.书里面写到中国人是“杂食”的,其实这些内容真的引起了我很大的不适。我也是佩服扶霞的这种冒险的精神,去尝试狗肉、昆虫、蛇肉等等那些并不在大众饭桌上的食物。而且要把她看到的宰鸡、宰鸭、宰鱼、杀猪、杀蛇等令人毛骨悚然的残酷场面用很多的篇幅描述出来,这真的是我不愿意看到的。但扶霞的“求生欲”很强,基本每次说到这里的时候,她都要补充一下,其他国家并不是不存在这种情况,而是在屠杀场处理完毕后进入超市,市民看不到而已。所以她称那些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批评中国饮食文化的外国人为“伪君子”。
3.书里也写到很多关于“美食”的描写,且写的很中国化,我觉得译者的翻译功不可没。比如,作者在成都某个烹饪学校学习时候对刀工、火候、调味、口感等的描述,就非常到位。我相信,有很多即便很年长的妈妈们都可能不知道这么多吧。他真的是个可以称得上的“中餐美食家”。她说“脆”,说脆的食物一开始会“抵抗”你的牙齿,但最终会缴械投降,咬下去干脆地断掉,令唇齿愉悦。还有弹、嫩、滑、爽、麻、味厚等等不同的口感描述。毫无疑问,作为一本以“食物”为载体的书,它里面也写到了很多可以带给人幸福感的食物,比如“毛笔酥”、“全鸭宴”、“点心”、“木瓜炖鸡”、“扬州炒饭”、“毛氏红烧肉”等等,确实会刺激到自己的味霉。
4.其实给我最大的冲击是作者扶霞关于文化的思考以及食物背后的“引经据典”,这是我能给这本书打4颗星的原因。全书一共有16个小的章节,基本每个章节里他都有提到,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这个国家正在失去什么,又在陆续得改变着什么。就像我们在很多书里或者网络上看到的那样,90年代,我们的经济开始腾飞,科技开始进步,随之而来的是无休止的“拆”、“建”、“吃”,同时也导致“建筑森林”、“食品安全”、“传统丢失”、“拜金主义”等等问题的产生。比如作者在川大留学的时候,“我们那些中国校友住在混凝土的宿舍里,八个人挤在一个房间,冬天没暖气,夏天没空调,洗澡的话要走很远,每天还是特定时间限时供水。我们住的是摆了两张床的双人间,铺着地毯,暖气空调俱全。”,这就是很现实了。还说了中国四大地方菜系的来源:鲁菜——皇族贵胄的饮食(孔子),淮扬菜——文人,粤菜——重食材轻调料,川菜——点石成金、化腐朽为传奇,还有“夫妻肺片”、“胡椒”、“胡萝卜”等带“胡”字食物、生人熟人说法的来源;还有历史上著名的厨师、以溥仪为代表的皇宫的饮食、贫穷农村的春节、客家人的生活等等,描写鲜活生动、真实自然,对饮食文化里面的“文化”又多了很多的了解。
作者说,“中国压抑克制了那么久,其实只是在追赶全世界贪婪的脚步,只不过动作快了点、规模大了点而已”,没有错。同时,作者心中最好的生活方式,“主食是一碗蒸饭或者煮面;大量简单烹饪的应季蔬菜;各种各样的豆腐;极少量的果脯;再来一点点能够增添风味、供给营养的肉和鱼”,也始终是我心中最喜欢的生活方式。
译者说,日复一日的饭桌上,浓缩着你我倏忽而过的'年华。酸甜苦辣,都是人生的营养;烟火人间,全是温情的味道。是的,总体而言,这是一本让你读前有期、读中有趣、读后有思,写食物又不只写食物、写文化又不只说文化、写差异而又不只谈差异、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人间烟火气的书。
最后,作者的“红楼梦”给我种下扬州的一片草原,希望有一天能在一个柳吐绿的季节,去好好体会一下这座城里的美食、美景、美物,还有那些美的故事。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优秀18篇)篇十一
作者扶霞·邓洛普在香港工作时对中国味道产生了兴趣,在中国四川大学留学期间因为喜欢中国美食而到厨艺学校学习川菜,后又深受中国博大精深的美食诱惑多次来返中国前往广东,湖南,浙江,江苏等地去追寻中国各地区的美食特色,从最先的花椒豆瓣酱的家常菜带来的满足感,到后来鱼翅麂子山珍海味带来的奢侈体验,扶霞去过的地方越来越多,对中国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优秀18篇)篇十二
从没想过看一本写中国美食的书,而且是地道的成都美食,包括四川火锅,还有穿梭在大街小巷的餐馆,小贩,菜市场会是一个外国留学生写的,她的描述让我看的饿了,口水直流,而且呢,里面竟然还有食谱!
搞得我这个手残党都想要去尝试一把,做一下尝一下,虽然我知道自己在做饭方面没有天赋,哈哈我的自知之明啊!
印象深刻,是他描述餐馆的老板、叫卖小贩的吆喝、菜市场的新鲜、生活气息、热闹的'、纷杂的、慵懒的、血腥的、脏脏的、作者对于这些描写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仿佛你就在拿着菜篮子在市场里买菜,你就在小摊贩面前尝着美食,你就在饭馆里吃着那可口的担担面!说到这,我都口水又咽了好几下!
关键书中还引入了大量的历史典故,还说到了以前的师父,留一手!就算大字不识的文盲,也有祖传的绝活儿!让我深深怀疑作者不是外国的,就是本土的!
他还说到西方人对于中国人的饭桌,中国人对于西方人的沙拉生菜,双方都有一种不理解、恐惧、格格不入的心态!但是只要花时间,还是可以融入进去的,就是看你想不想?有没有抱着成见的态度?电视上总说音乐无国界,在这本书中体现到淋漓尽致的就是美食无国界!
不禁想说一句,同一个吃货,同一个世界。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优秀18篇)篇十三
她留在四川大学学习,并成为当年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第一位外国学徒。其实在挺多外国人看来中国人吃的东西都奇奇怪怪的,比如我们和一个外国朋友吃火锅的时候他就坚决不肯吃鸡爪、火腿肠、鸭肠和脑花。很多时候,通过外国人的眼睛看中国,才更能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江城》如此,《长乐路》如此,《再会老北京》如此,这本书也是如此。
没有政商巨子的伟大成就,没有知识精英的傲人成果,没有冠绝全球的华彩建筑,没有傲啸四方的杰出事迹,书中聚集的,都是日常的普通人,以及我们每日所见的普通街市。但是这里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与很多其他城市一样,成都的老城区也正在被拆除,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城市正在努力摆脱过去留给它的`成熟风尘,努力的想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青嫩的小姑娘,这里的一些记录就好像是一座城市的墓志铭。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优秀18篇)篇十四
开始是怀着看热闹看出丑看搞笑的心态去读的,后来发现这位英国女孩真不简单,对于烹饪,对于中国菜,她可以说是正宗的科班出身,在正儿八经的专业院校学习过的。对于中国菜,她比我们普通人懂得要多多了,果然人不可貌相啊!
想知道她有多厉害,还是自己去看书吧。这本书写得不错,引用下面的一段话,足以说明。
从四川的热闹市集到香港的私家小馆,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扶霞游历中国,不仅在美食与厨艺上收获颇丰,也从食物中看到了这个与英国截然不同的国家的更多面向。她考究钟水饺、赖汤圆、担担面和夫妻肺片的来历与说道,剖析中国历史上与今天对厨师这一门职业的偏见与轻视;她尝试接受并理解中国人在厨房里对作为食材的小动物的“日常残忍”,但也努力查找资料,纠正西方人对中国人活吃老鼠和生吃猴脑等惊人举动的想象和误会;在烹饪学校里,味精的无处不在让她进退两难,人造调味品违背了她的“一切原则”,但她崇拜的大厨无一不用味精调味,她一方面认为西方对味精的偏见已无形之中破坏了中餐的声誉,另一方面又猜想,原因或许在于“中国人普遍对科学技术抱着积极的态度”,而欧洲的厨师和“吃货”普遍坚持认为“享乐主义必须与‘回归自然’的哲学并行”。她在中国华北贫穷农村过了一个物质贫乏的春节,经历了中国式的祭祀和串门子,她反省自己是凭借外国人的身份,在这个男女极不平等、女性不能上桌吃饭的地方享受到了和男性平等的待遇,但同时又被毫无隐私的生活和每日被人参观的打扰惹怒;她也在成都的街头兜兜转转,看着老木楼变成瓦砾场,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并在木屋房顶投下影影绰绰,措手不及,她觉得自己在记录美食的同时也在书写成都的“墓志铭”,“这个城市是多么迷人多么独特啊,现在要用一个中国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城市取而代之,暴殄天物、可悲可叹。”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优秀18篇)篇十五
1.前面一半很不错,后面一半像知乎。
或许是我境界太低,只喜欢跟我自己一样阶层的市民审美,越接地气越好。前一半内容,是作者二十五六岁一文不名来中国留学的时候写的,刚好是黄金年龄,遇到的开放时代,城市旧改还没有开始,半新半旧,所有都是刚刚好。成名以后再看21世纪初的中国,视角非常中产阶级化,内容也很不错,拿来看看也很好,就是有点难共情。
2.知识的关联。
总而言之,看多了关联起来一捋,能更好看懂时代下的趣味。
近来正在看的林毅夫近期演讲发言汇集成的文书,比看学术著作容易懂,比看公众号口水话的体系性强多了,中间位置刚刚好,然后发现好些公众号的分析观点背后的理论基础就是林教授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
3.读书就像吃饭。
搞清楚,啥子是甜点,啥子是主食。
虽然越来越像年轻时我不屑一顾的实用主义人群。
不得不承认的,能够让自己谋生的就是主食,需要持续努力;而放松神经缓解疲劳的爱好就像甜点;都要吃,而且要分清主次,才能有一个比较好的饮食结构。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优秀18篇)篇十六
对我来说,这本关于美食的书有些长。里面走过了文革,还涉及了非典。感觉自己也和扶霞一起从90年代一路走到了现在。
最初吸引我读下去的是外国人对我们食物的不理解哈哈哈,我一直知道很多外国人害怕鸡爪,却一直不知道为什么,直到看了这本书,真的写出了那种恐惧都嘛!(说实话,已经有点影响我吃卤鸡爪了,哈哈)。而且,从那天起,我就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逼别人吃我狂爱的食物了,真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你永远不知道你挚爱,一般人还不推荐,给你只是因为我太爱你的食物,在别人眼中真的很“恐怖”。
当热爱和工作联系在一起时,真的好幸福啊。
扶霞可能经常误以为自己是个四川妹子吧,哈哈哈那种恍惚感,缓过神来也会傻笑吧。啊,扶霞,好开心,当年你来到了四川,选择了四川。想对那个姑娘说一声,谢谢你。
扶霞,当你经历经热爱,失望,再到热爱之后,你真正地爱上了中国。中国也爱你!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优秀18篇)篇十七
一本关于中国美食的记录,一场关于中国社会的变迁,一个人的成长之路。
开始写初入中国经历的文化冲击与年轻时自身旺盛的生命力,因为恰在此时,所以给了我们这般亲切而又不凡的体验。从一个初入中国的西方人角度发现中国社会那些被熟视无睹的美好与辉煌真的是趣事一件,值得体味许久。读着读着便联系上了自己的经历,引发无数回忆。
后来又来到了新的地方,开启新的故事,依旧是食物为主线,却点出了无数的中国社会的伤痛。但是这个话题终究是太大了,太难了,一些没有太多根据的文字难免让人产生抵触情绪。
这期间扶霞自己也在不断变化,同时反思在中国的经历,反观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变化不因为我们而止,唯一不变的就是不停的变化。愿你我在这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寻一个好的角落,找一种好的方式,去守护属于自己的岁月静好,体验属于自己的烟火人生。
花椒与鱼翅读后感(优秀18篇)篇十八
《鱼翅与花椒》是一本关于中国美食的记录,一场关于中国社会的变迁,一个人的成长之路。
开始写初入中国经历的文化冲击与年轻时自身旺盛的生命力,因为恰在此时,所以给了我们这般亲切而又不凡的体验。从一个初入中国的西方人角度发现中国社会那些被熟视无睹的美好与辉煌真的是趣事一件,值得体味许久。读着读着便联系上了自己的经历,引发无数回忆。
后来又来到了新的地方,开启新的故事,依旧是食物为主线,却点出了无数的中国社会的伤痛。但是这个话题终究是太大了,太难了,一些没有太多根据的文字难免让人产生抵触情绪。
这期间扶霞自己也在不断变化,同时反思在中国的经历,反观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变化不因为我们而止,唯一不变的就是不停的变化。愿你我在这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寻一个好的角落,找一种好的方式,去守护属于自己的岁月静好,体验属于自己的烟火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