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不仅在形式上具备一定的艺术性,更重要的是能够给读者带来思考的启示和情感的共鸣。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各类优秀作文的精彩摘录,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思考和共鸣。
美食美食中的甜与苦(专业14篇)篇一
我记忆中的道道美食是在我们学校门口的小摊上的小吃。
每到放学的时候,我就手里拿着钱一蹦一跳地跑到校门口买那些小摊上的小吃。虽然家长说过那些食品非常不卫生,但是我们还是我行我素,把家长的话忘到一边去了。
那时,我总是会跑到卖臭豆腐的小摊前,买一份“臭气十足”的臭豆腐。那个卖臭豆腐的老奶奶十分和蔼,她做的豆腐味道十足,很受欢迎,小摊旁总是排着长长的队。
还有小蛋糕,那小蛋糕的样子十分好看:外面金灿灿的,里面是鸡蛋。吃起来软软的,甜甜的,很是好吃。五元四元三元的都有。放学买一份边走边吃,所有的烦恼忧愁都撒在了马路上,一切烟消云散了。
还有很多别的小吃,凉面、鸡柳、煎饼……全部都从我的脑子里复活起来了。真想找它们一一叙旧,可它们又太调皮了,谁也不来见我——因为我确实很久没有去买来吃了。
美食美食中的甜与苦(专业14篇)篇二
我儿时很喜欢吃桂花藕,一盘桂花藕,蒸得粉中透着浅紫的藕片摆在洁白的瓷盘上。藕孔中填着软嫩的糯米,瓷盘上淋着金黄的、裹着几朵花瓣的桂花蜜,用筷子轻轻夹起一片,会看到细细的丝线从藕片中被拉长,滴落着香甜的桂花蜜。
小孩子都喜欢吃香甜软绵的东西,我也不例外。若是放学回家能嗅到空气中有那沁人心脾的香甜弥散,我便会高兴地欢呼雀跃。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繁重的学业使我来到了离学校更近的外婆家。外婆是个地地道道的北方人,一辈子见惯了西北的风沙和暴雨,说话做事总能带着一股子让人眼前一亮的干练。
但她不会做桂花藕。
这种本应独属于江南水乡的、带着淮南气息的甜甜糯糯的菜肴,外婆没吃过,更没做过。因而我那仿佛浸在桂花蜜里的童年似乎就此戛然而止了。
日复一日的学习也使我逐渐淡忘了儿时萦绕在鼻息和嘴角的甜蜜味道,直到那一日。
一个在普通不过的午后,我推开外婆家门,那种清淡的、熟悉的香甜又钻入我的鼻翼。我顿时来了精神,撂下书包直奔厨房。果然,外婆正背对着我,矮小的身躯前后忙碌着,手边摆着一罐桂花蜜。
“知道你喜欢吃,一直想学来做给你。这第一次完工的成品不知道味道咋样。快来尝尝!”外婆见了我开心地挥手招呼。她笑得那样慈祥而和蔼,连眼角的笑纹都焕发着精气神。
我瞪大了双双眼,抓起筷子迫不及待地尝了一片。刹那间,香甜、软糯和桂花的清香一齐充盈在口腔。看着外婆的双眼,那双饱经风霜的浑浊的眼中又迸发出了微光——那是在见到我满意而幸福的面部表情后油然而生的一种满意与幸福。
我快乐所以她快乐。
我几乎不舍得将那块藕一气吞下,非要细细慢慢地品,非要体验那甜中裹挟着的每一分爱意与关怀。析出的丝丝缕缕的爱意与关怀在我心尖汇合,形成一股足以让我徜徉其中的洪流。
那盘桂花藕的余韵久久徘徊在我心中,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甜。那是一种不会随着时间而消散的、最深切的甜。那是来自我外婆的爱。
美食美食中的甜与苦(专业14篇)篇三
小时候待在老家过年,放完迎新的鞭炮总要去美食街上逛一逛,也正是因为新年,各家各户都满开大灯,街上人来人往。
我迫不及待的过去排队,虽说只是一个小摊子,但嘴馋的人可是很多的,摊前排满了慕“香”而来的人们。
轮到我了,我将手里紧紧攥着的六块钱小心翼翼的放进已是装满钱的罐子里,然后便直勾勾地盯着还没有炸过的灰色泛黑的臭豆腐,店家用娴熟的手法把这些臭豆腐铲进了油锅里,一阵噼里啪啦的声音在耳边响起,这时进入鼻腔的香味更浓了。
过了几分钟,臭豆腐终于炸好了,店家用锅铲将炸得硬邦邦的臭豆腐放进了一个纸碗里,快速地操作着调味勺,将调味料悉数放上去,最后,店家拧起一个大勺子,像完成什么仪式一般,将一勺咸汤淋在臭豆腐上面,我轻轻接过店家手中热乎乎的纸碗,拿上一个竹制的小牙签,退到路的一旁,慢慢品尝起来,虽说问起来有点臭,但味道还是极其不错的。
想来如今回家乡过年的机会是少之又少,但臭豆腐却也并不稀奇,随处可见,但我也少有闲心再去静静品尝这份美味了。
最近一次再买臭豆腐应是学校组织的春游吧,小镇上满是吸引学生眼球的小吃店,而发黑的臭豆腐店却略显暗淡,我像小时候那样,走向与其它店比起来稍显冷清的臭豆腐店,将十块钱纸币递给店家,静静看着他的动作,一股味道钻进我的鼻子,心里不由衍生出一种怀念的感觉。
我郑重地接过那装有臭豆腐的纸碗,拿起签子品味,“喀嚓”我一口咬下去,臭豆腐的香味与鲜味从我嘴里漫开,我仿佛就在吃当年的那碗臭豆腐一样。
我幸福地眯起了眼,心里想:“臭豆腐味道真香啊!”
美食美食中的甜与苦(专业14篇)篇四
每个人都有某一种食物的美好回忆,可能是一根奶油棒冰,可能是一个热乎乎的饭团,也可能只是一颗小糖。
一天,我问了奶奶,她印象中最好吃的东西是什么。她不假思索地说:“土豆。”我又问奶奶,她为什么喜欢吃土豆。奶奶想了想对我说:“小时候啊,我们家里很穷,买不起外面的菜。家里有一块自留地,所以自己种了各种各样的蔬菜,最多的是土豆。每天都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吃着吃着就爱上了土豆。”
那时候,奶奶每天变着法子吃土豆,炒土豆丝、煎土豆饼、糖醋土豆、红烧土豆、油焖土豆……不过奶奶最喜欢的还是盐烤土豆,一来做法简单,二是保留了土豆的原味。拿起一个也不剥皮,直接一口咬下去。刚开始嘴巴里是盐的咸味和土豆皮的涩味,过一会儿却是土豆天然的甜味了。也正是有了外面的苦咸,里面的甜就更加明显了。可能奶奶就是喜欢这种苦中有甜、苦尽甘来的味道吧。
我又问了妈妈,在她的记忆里最好吃的东西是什么。她想了想说,紫葡萄。我又问她为什么。她边回忆边说:“小时候,每当我生日那天,我的爸爸总会买一大串紫葡萄回家。每次我放学一进家门,就看到餐桌上那紫得发亮的葡萄。我的妈妈早已将葡萄一颗颗用剪刀细心剪下,用面粉揉搓清洗得干干净净。我迫不及待地把葡萄一个个扔进嘴里,用牙在q弹的果皮上轻轻一碰,香甜的汁水就充满整个口腔了。那味道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呢。”
妈妈那个年代生活已经比较幸福了,不用像奶奶那一辈挨饿受冻、辛苦劳作,生活确实就像葡萄那样甜。
到了我这一代,生活就更加富足了。我有琳琅满目的新奇文具、各种款式的漂亮衣服、数不清的零食。你如果问我最喜欢吃什么,我一时半会儿还想不出来。因为我喜欢:冰激凌、棒棒糖、山楂条、鱿鱼丝、海苔卷……每一种都那么美味!但我们现在吃的很多美味都有添加剂,有时候反而觉得新鲜自然的食物味道更好。
记得有一次,妈妈带我去一家卖农副产品的店里。一进店就看到架子上摆满了西红柿。那些西红柿红彤彤的,看起来很好吃的样子。店主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挑了一个让我尝尝。我说了声谢谢,拿起来就准备咬。店主突然叫住我,给我一根吸管,说他们家的西红柿饱满多汁,是可以吸着吃的。嘿,真新鲜!我照着店主教我的方法,喝到了西红柿那鲜甜可口的汁水,味道真是好极了!这是目前我印象中最好吃的东西了!
所以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美食记忆,奶奶那辈求吃饱,妈妈那辈能吃好,我们现在吃的是新鲜!生活一代比一代更好了,我们要珍惜食物,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美食美食中的甜与苦(专业14篇)篇五
我爱吃,而我爸爸有着一手好厨艺,我尤其爱他做的红烧肉,从小吃到大也不觉得腻。他用自己的厨艺撑起了我的一片美食天地。
我一直是他的小“粉丝”,只要他一做红烧肉,我就会站在旁边“偷师”。都说“名师出高徒”,不过,我也不知道自己算不算得上“高徒”。
在我看来,做菜不难,便夸下海口,要亲自为爸爸做一次红烧肉。
那天,我将五花肉、姜、蒜、八角、桂皮和糖准备好,开火,放油。可能是因为火太大,油花溅得到处都是,溅到手上,疼得我直跳,幸好有妈妈及时救场,不然,我就成“红烧肉”了。虽然开头不太好,但我越挫越勇,将姜蒜用油煸香,和五花肉一同翻炒,等到香味溢出,再放入八角、桂皮和糖调味,同时放入几滴酱油上色——这可还不是最后步骤,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还要用温火煨两小时。
我将红烧肉端上餐桌。餐桌上,爸爸妈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却都不动筷子。我站起来,夹起一块卖相最好的红烧肉,放到爸爸碗里:“老爸,快尝尝!虽然没你做的好吃,但也该鼓励鼓励吧,毕竟这是我第一次下厨!”
爸爸夹起肉,放到口中嚼了嚼。我盯着他的脸,不放过任何一个表情——爸爸的脸就像个调色盘,由红到绿再到紫。
“好吃,好吃,就是有点儿甜了。”最后,他总结道。
“真的?”我连忙夹起一块尝了尝,刚碰到舌头,就条件反射般吐了出来,连喝好几口水才冲淡那怪味。“这根本不是有点儿甜,分明就跟吃糖没什么区别!”说完这句话我就后悔了,这盘“黑暗料理”是出自我的手啊,我脸上的尴尬一览无遗。
“没有,没有,下次别手抖放多了糖就是。”爸爸安慰些我。
我不禁汗颜,说:“真是一勺糖毁了一锅肉啊!”
现在,爸爸还是会给我做红烧肉,味道还和以前一样好。只是爸爸更忙了,我吃到红烧肉的机会少了。我也长大了,不再黏着爸爸,不过,红烧肉的味道永远留在了我心中。
这就是我的美食记忆,一段与爸爸的红烧肉相关的专属记忆。
美食美食中的甜与苦(专业14篇)篇六
一直到现在,我还能吃上奶奶亲手包的蛋饺子。
超市的冰柜里,总有成盒的现成蛋饺,蛋皮均匀光滑,馅很多,足以称为“皮薄馅厚”。但买来一尝,只有蛋皮和肉的腥味占了上风,新鲜和美味却成了若有若无的小角色,根本比不上奶奶包的。
奶奶很喜欢我,每顿饭刚一吃完,就问下一顿吃啥。那天我实在觉得没什么好吃的,奶奶又一个劲儿问,有些不耐烦了。
“明天搞什么吃啊?”
“有什么吃什么,不要每天问,蛮烦的。”
奶奶脾气很好,在我面前总是任劳任怨,像一头老黄牛。她仍是一张慈祥的笑脸:“好,那我弄点蛋饺子吃。”那是我第一次知道,饺子里有一种饺子叫蛋饺子。
奶奶年纪大了,手还是那么巧。她先把鸡蛋打散,再用小火煎成一张张小蛋皮,往里面包上一个个小肉团,捏好皮,就成了一个有模有样的蛋饺。
第二天我们再来的时候,饺子已经出了锅,那味道香得谁都想立即咬上一口。我一伸筷子就夹上一个,一把送进嘴里,虽然烫嘴,但确实美味可口。吃了几个饺子,又打了一碗汤,喝上一口,都还能清楚地感受到那一口热汤随着饺子皮(掉下来的小零碎)一起经过喉咙,到达胃里。奶奶满脸笑意的看着我狼吞虎咽,满意地说:“男孩子就得这么吃,就得这么大口大口的吃,才长得壮,才像个男子汉。”
再后来,奶奶去了一家由我姑奶奶开的木料厂当大厨,我们再见一面就十分困难。日子一天天过去,奶奶那张慈祥的、布满皱纹的、总是挂着微笑的脸,也被更多其他的记忆挤在了后面,变得暗淡了。再往后,那张面孔已经陌生了,直到奶奶回来。
一年后,奶奶知道自己年纪大了,不适合继续在那里工作,就回来了。一天中午,我们又接到了奶奶催我们去吃饭的电话,爸爸妈妈都很高兴。爸爸开车把我们带到奶奶家。奶奶似乎没什么变化,我跑过去抱住她,迟迟不肯松手,这时才发现她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多,眼角边布满皱纹,显示出岁月的痕迹。奶奶把我松开,走进厨房,端上来的还是那碗金黄金黄的蛋饺。奶奶温和地说:“这下回来了,就只晓得你蛮喜欢吃蛋饺,就又给你做了碗。”我接过碗,夹起一个放进口中,还是熟悉的蛋黄香,还是熟悉的细肉沫,还是曾经的好喝的汤。
现在,奶奶偶尔也会给我做蛋饺,但她的身体不是很好,耳朵也有些背,说话得大声才行,但那张总是洋溢着笑意的脸却在我心中不曾改变。
美食美食中的甜与苦(专业14篇)篇七
我的成长过程就像是沙滩中的脚印,这些脚印从小到大,记录着在童年中发生的点点滴滴。打开我成长记忆的闸门,那些喜怒哀乐便浮现在了我面前。在如同繁星般多的事中,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便是养猫的过程中让我感受到苦和甜,这两件事就像流星一样,短暂而美丽。
“甜”。在我八岁生日那天,我在上学时就情不自禁地猜想妈妈会送我什么礼物。进了家门,我发现妈妈抚摸着一个箱子中的东西。我一瞧,嘿!原来是一只白中带黑的小奶猫,它的'毛十分柔软,耳朵尖尖的,最好看的是它的眼睛,像春天般温暖的太阳的颜色――金黄色,鼻子粉粉的。我一摸,它竟舒服的发出:“呼噜,呼噜……”的鼾睡声。我拿了一个奶瓶,往里面倒了一些牛奶,再把瓶嘴送到了猫咪嘴边,小猫伸出了它的小舌头舔了几口,当它酒足饭饱之后,嘴上还留着白色的奶液,它用嘴舔干净,接着又用小爪子“洗了洗脸”,便又呼呼睡去。
小猫成为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时光飞逝,转眼间,我越长越大,而它也由从前的小猫蜕变为英气的大猫了。在它陪伴的这段日子中,我也好像变了一个人,会多为别人想,关心他人了。
“苦”,是距离小猫来到我家的一年后。妈妈要残忍地将猫咪送回老家。我听到这个消息后犹如五雷轰顶,当时就无比坚决地说:“不行,绝对不行!”当时我心里伤心地想:“妈妈养了猫咪那么久,竟然忍心将它送走。”妈妈好像明白了我的意思,便说:“我当然也不忍心将它送走,但是,我发现它好像最近在向往自由。我们不能因为一己自私就把它困在家中。如果你真正爱它,就应该让它做自己爱做的事情,让它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我终究被妈妈说服了。在离别的那一刻,我想了很多。我搞不懂这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或许对于它来说,获得自由是一件好事吧。
美食美食中的甜与苦(专业14篇)篇八
期盼已久的美食节终于开始了!
我怀着一颗紧张而又激动的.心情参加了这次活动。一切准备就绪后,我开始了叫卖:“香辣鸭头4元一个,2元半个,快来看一看、尝一尝!”可能是由于我太紧张了,声音太小了,大家似乎都没听到,但我觉得自己已经最大声的了,叫卖了半天,还是旺不起来,我就着急了,可越叫人越少。
看着人家铺子前挤满了人,而我们呢?一个鸭头也没卖出去,醅糕也没有人要。望着满满的两罐子,我便开始失望,干脆一屁股坐在椅子上,盼啊,盼!终于盼来了一位老师,老师问:“一个鸭头多少钱?”
我说“4元一个。”
老师听了便说:“这么贵呀,我还是到别处去看看。”
我一听,垂头丧气地对同伴说:“看来今天这鸭头还是卖不出去了。”
幸运的是,经过我们大声叫卖,终于迎来了几位鸭头“爱好者”,他们一买就是好几个,看着原本空空如也的钱罐里有了几枚硬币之后,顿时来了精神,又开始了大声叫卖。
这时,吕老师的话筒有了大用场,我戴上话筒之后,大声叫卖,声音大了,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你一个,我一个,不一会儿,就把我们这一组的美食一扫而光,大家欣喜若狂,一起看着钱罐从空空如也到满满的一罐,高兴的嘴都合不拢!
在这次美食节中,我知道了爸爸妈妈挣钱的不容易,也懂得了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
美食美食中的甜与苦(专业14篇)篇九
每到过年吃到那软糯香甜的年糕,我都会不自觉想起祖母。
小时候,祖母对我甚是疼爱,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所以我对祖母十分依恋。一次,我因不听妈妈的劝阻,跑出去买年糕,结果半路下起雨来,我慌了,赶紧冒着雨跑了回去。
回到家,我便发起烧来,祖母担心极了,她一边责备妈妈没有拦住我,一边用冷毛巾帮我敷额头,她说想吃年糕她可以做呀。那一刻,我便下定决心以后一定好好照顾自己,无论是为了我还是为了祖母。经过那次发烧风波后,再过几天,就要过年了,我很是兴奋,祖母也显得很高兴,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忙着采购年货。
新年终于到了,家人们欢聚一堂,祖母家热闹极了,欢笑声、嬉戏声弥漫着整个屋子。祖父端来一个像盆一样的东西,和两根又粗又长的棍子,祖母抱来一大碗蒸得热腾腾的米团。
爸爸和姨父抢起棍子,将碗里的米团倒进盆中,一棍子、一棍子将米团打得啪啪作响,我们几个小孩比大人还兴奋,在一旁加油喝彩。祖母将打好的米团,一个个捏得又大又圆,我们几个小馋猫早就忍不住了,你争我抢地吃起来,外祖母在一旁怜爱地说:“慢点儿,别噎着了……”我们几个只顾吃去了,祖母说的话连半句都不曾听入耳中。
咬一口那洁白的年糕,一种软软糯糯的味道便上心头,根本不需要用牙齿咬,年糕入口即化,比在外面超市买的不知好吃多少倍,在场的人无不称赞祖母制作年糕的手艺之高。
长大之后,我渐渐明白当时的年糕并不是有多么好吃,而是那里饱含着祖母对我深深的爱,它才会变得让我牵肠挂肚,回味无穷。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糕纷纷面市,但再也找不回童年的味道了。
片片年糕虽无语,但随真情留人间……。
美食美食中的甜与苦(专业14篇)篇十
每当看到糖葫芦,我就想起了我的祖父。
“好吃!”“好啦!你慢点吃!”我的祖父很擅长做糖葫芦,山楂被冰糖染得亮晶晶的,糖葫芦上的糖风像一条龙尾巴在我的眼前摇来摇去。看着看着,我口水就流了下来。
闻一闻它的味道,一股酸与甜交织的味道融合得天衣无缝。不行了,再闻,我就要口水直流三千尺了!
第一口吃下去是酸的,但是你不要急,你含着含着,就会有一股甜甜的味道冲向你的舌头,酸味与甜味配合得完美无瑕。只要你吃了一口就想吃第二口,吃了第二口又想吃第三口……不一会儿,一根冰糖葫芦就吃完了,我向祖父请求说:“祖父,再给我做一串吧!”
在我的请求下,祖父就再做一串。
首先,先把几块冰糖放进锅中融化,然后加点白芝麻,接着把山楂一个一个串起来,用勺子在山楂上淋上糖,然后再甩糖风。一串糖葫芦就做好了。不要看做糖葫芦的工序很少,但每一步都不能马虎。
美食美食中的甜与苦(专业14篇)篇十一
从小,我便很喜欢吃焖罐肉,但那是我一年到头吃不到几次的美食,因为那是老家的菜。
老家是山区,为了能改善生活,家家户户都会养猪,养了一年的猪到了过年前会宰杀,然后储存起来供来年食用。但是新鲜的猪肉放不久就坏了,为了方便保存,人们便“发明”了焖罐肉。
去年回老家,我有幸看到了姥姥制作焖罐肉的全过程。姥姥将买好的猪肉清洗干净,在肉上均匀地抹些许盐,并放入盆中腌制数天,再将肉放到室外晾晒以便能去除水分。嘴馋的我,已经是迫不及待了。两天后,只见姥姥麻利地将一长条肉切成一个个“小胖子”,再将一个个“小胖子”放入锅中,只见他们逐渐变得金黄,我的口水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姥姥不停翻炒,待到从肉中脂肪中炒出的油已经漫过肉,姥姥便连肉带油放进一个陶罐里封存。我也依依不舍的向我的“朋友”道别。
若你真想品尝焖罐肉的真正的美味,要静等些日子才好,姥姥说刚炒好的肉口感和味道不好,等肉在罐中封存一个月后,味道才是最好的。开罐的日子终于到了,只见姥姥打开罐盖,一阵浓郁的肉香铺面而来。姥姥把肉连着油一起舀起放入锅中,“呲啦”一声油炸开了。姥姥不慌不忙的将多余的油倒出来,再加入姜片和萝卜等食材一起翻炒片刻,加些开水用小火慢炖,从那袅袅的蒸汽中便能闻到那香味。30分钟后,肉香味弥漫整个屋子,全家人的目光好似都聚集到了厨房。撒上切好的蒜苗,大火收汁后便可以起锅了。金黄的焖罐肉、雪白的萝卜、翠绿的蒜苗构成了一副垂涎欲滴的画面。“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便抢先夹了一块焖罐肉,热汁便从肉中喷出来了,我连忙放下筷子。姥姥看到我狼狈的样子,便笑了出来,我也笑了。一老一小的笑声让家乡那本来寒冷的冬天变得温暖。
记得母亲有一次在菜场特地买了带皮的猪肉,准备想用家乡的传统的方法做一次焖罐肉。虽说技艺没有姥姥那样的熟练,但是成品的样子与姥姥做的差不了多少。数天后,全家人都迫不及待的想尝尝母亲的手艺。但是口感与味道远没有姥姥做得好。母亲觉得自己做的没有错,但是全家人都很纳闷为什么味道和口感会差这么多。
后来才得知,焖罐肉做好后是要放到约1个月才是最好吃的。原来经过热油罐闷、封存后口感与味道才是最好的。
可能有一些东西就像焖罐肉一样,需要等待,需要沉淀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陈酒比新酒口感更好,味道更香。知识不经过沉淀,无法真正地应用到生活中去造福人类,造福社会。这是闷罐肉教给我的哲理。
了解了焖罐肉制作过程的我,觉得这实在是太麻烦了。仅仅为了保存就要费这么大的力,为什么现在的人们还这样做,冰箱不是更简便吗?那时,我的答案是,这是传统。
随着思想逐渐的成熟,我又想起了那个问题,我也觉得那时的答案,太肤浅了。有一些不好的传统,我们应该去舍弃,比如一些繁琐的礼节,而且这种舍弃,是从潜意识中发出的。但是为什么人们丢弃那么多东西,却始终没有丢弃制作焖罐肉这种看似十分复杂,十分繁琐的古老做法呢?这个问题一直埋藏在我的心中,久久没有解开。
后来,我去查阅资料,科学探究焖罐肉为什么放几个月都不会坏,才得知盐可以使微生物与细菌脱水并死去,而放入陶罐中的肉与外界的空气接触的甚少,从外界照射的光也不会照射到肉上。油也保存了其香味与口感。经过高温炒熟的肉类含有的细菌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所以焖罐肉存放几个月后,口感与营养依然鲜美。这可能就是古人的智慧吧。有一些传统我们是不能抛弃的,因为这里面有古人的智慧和经验。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我国的一些传统工艺濒临失传,而传统工艺又是我国作为文明古国的一个名片,所以保护传统工艺显得尤为重要。
记忆中的味道在我的记忆中、在我的味蕾中、在我的血液中存在着。
愿在将来,还能品尝到焖罐肉,还能记起那存于记忆中的味道……。
美食美食中的甜与苦(专业14篇)篇十二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美好回忆,回忆中的人与事,都是不可磨灭、无法改变的。但我相信他们一定都是很美好,犹如被定格了一般,与岁月无关。
我的回忆中,总带着一股热干面的香!
早晨,奶奶来探望我和妹妹,还特意从小区的巷子里带来一份热干面,我呆呆地望着那份热干面,陷入了沉思!
细数来,那家卖热干面的小店已经有些年头了罢!从记事起,它便一直坐落在小区门口的一排商铺边。小区来来往往的人群必会经过那里,上小学的我也加入了其中,每天早上上学总会端着一份热干面在路上边走边吃。偶尔时间比较宽松时,便坐在店里吃,有时还会碰到儿时的玩伴和同学。那一份热腾腾的热干面,便成了我儿时记忆中的美味!我承认,其实店里还有许多其它的面类食物,但无论是那时还是现在,我都一直认为只有那里的热干面才是最好吃的,小店也因此而小有名气。吃早餐的大都是小区里的人,却每隔三两天都要来这里一趟,小店也因此而不断的升级环境,桌子从老式铁皮桌换成了木桌,数量也从四张变成了六张,挤满了整个店面,却也不及络绎来往的人群,我也懵懂的混在其中,稀里糊涂地就长大了,搬了家,便再不怎么来了。
仿佛是黄金期过了一般,小学毕业后,许多人家与我一样搬走了,小店冷清一些了,桂花不盛了!那里很少听到孩子们的打闹了,我们也成长为一名青涩的少年,也时常回忆起那个稀里糊涂的童年,去品尝年少不知愁滋味的用意。每每回想起儿时,我总会记起巷角的那份热干面,小店独特的味道,以至于我曾跑遍武汉每个大街小巷,试图去寻找和比它要好的味道,却还是不如巷角小店的这份热干面!有些东西,总能使人无法忘怀,以至于它哪怕有一点变化,也能使人一眼看出当时的景,当时的人,当时的物,仅有一次,无法重复。但它们却可以被深深地刻在脑海中,不断回忆,永远定格。便纵然也与岁月无关,但经过时光岁月冲洗的人,会永远携带,重温它们!每每回想,便会有一次新的历程与收获,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我挑起一筷热干面,放入口中,还是原来的味道,不过,果然已经感觉和原来不同了!
但是,已经没关系了罢!我望着湛蓝的天空,仿佛心中,也有一片蓝天!
美食美食中的甜与苦(专业14篇)篇十三
每天早上六点钟到校,首先要去舞蹈室,开始几天还觉得新奇,可是。
记不清那是哪天了,总之,早上,我又早早地来到了舞蹈室,不一会儿,欧阳老师便来了。她一反常态地对我们说:“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正式学习舞蹈了,你们一定要加油呀!”话音刚落,老师便把舞蹈鞋派发给了我们。
冬去春来,现在的我基本功已经不在话下了,什么劈腿、下腰,样样都行。老师还让我当上了舞蹈中的男主角呢(声明,严重声明:我是一个女生哦,不过,能让我当上主角就行了,计较是男是女干嘛!再说,我小时候长得本来就像男孩嘛,更何况男主角在舞蹈中的难度系数并不高,有这等好事,我当然求之不得喽)!那时候的我甭提多高兴了!
美食美食中的甜与苦(专业14篇)篇十四
人总是健忘的,所以在行走一段人生旅途后,总要不自觉地停下来,整理一下自己这段时间的所得。这时看来,你得到的一切,都会是记忆的珍宝。
至今还不能忘记与伙伴们穿行在鳞次栉比的小吃摊前的感觉,摊子前的灯泡昏黄的照在滋滋冒油的葱油饼上,烤羊肉串在火光中爆出热油,烤面筋在猛火之中闪着诱人的油光,各种香气在空中混合成一种独特的气味。
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翻滚在沸水之中的关东煮,在所有的小吃中,关东煮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高档”食物,那九宫格中的高汤慢煮的丸子,福袋和萝卜是让无数学生节省数日甚至数周零花钱才能享用一次的美食。我也经常为了那一份关东煮而放弃四五天的烤面筋,但此物让我无法忘记的原因却是因为一个人。
颓废的我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充满享受地咬着丸子,自己默默的吞着口水。但就在我沮丧地向回家的路走去时。一份关东煮却被送到了我的眼前,我一愣,回头看时却发现是我的挚友,他微微一笑,说道:“我请你!”接着把那一份关东煮塞进我的手中便跑走了,我注视着他的背影,只觉得那关东煮的温暖,从手心一直漫延到全身……
如今,我坐在教室中,还时常闻到那来自校门口的独特香味,虽然明知那是不复再来的味道,可是它还是让我想起了那份关东煮,和从此天各一方的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