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应当遵循教育教学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能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汇总18篇)篇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米饭的主要营养成份是淀粉,淀粉遇碘酒会变色。
2、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思维推理能力、学会动手实验验证的训练。
3、通过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蜡烛、勺子、筷子)做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并不那么深奥,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可以随时研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会用工具研究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了解米饭的主要营养成份是淀粉,淀粉遇碘酒会变色。
三、教学难点:
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思维推理能力、学会动手实验验证的训练。
四、教学准备:
1、教师材料准备:粳米、籼米、糯米、杂交米一份以及这四种米变成的米饭一份、淀粉每组各一小份、糖一块、碘酒、滴管每组一个、棉签、水、视频投影仪等。
2、学生材料准备:放大镜、筷子、长把勺子、蜡烛。
3、介绍淀粉的录像或课件。
五、教学过程及评价要求:
教学步骤。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
一、比较米饭和米粒。
2、学生小组合作,试着把这四种米粒变成的米饭区分开来,并排列在深颜色的卡纸上,教师把部分小组的分类情况放到视频投影仪上,让小组代表向大家介绍为什么这样分的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做好启发引导。
本课在前五个单元的大量观察能力训练的基础上,本节课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思维推理能力、学会动手实验验证的训练。教师的教学方式:提示研究问题,辅导学生自己研究,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只做合作者、引导者,不当主角。
二、观察研究米饭的味道。
1、请学生仔细品尝一口米饭,说说米饭到底是什么味道的。
2、如果有同学说有甜的味道,就与糖的甜味进行对比,体会甜味出现的时间有什么不一样。
3、猜测:米饭变甜可能是什么原因?
4、介绍淀粉的录像或课件:淀粉在慢慢咀嚼时变成糖类的过程。
在教学米饭中的营养时,教师要作两手准备,如果学生中有人知道“淀粉”那就让学生来介绍,其它同学补充有关淀粉的知识,如果没有老师就将事先准备的资料介绍给学生。
三、对淀粉的观察。
1、淀粉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你们小组打算怎么研究呢?
2、小组商讨方案。
3、小组介绍方案。(如观察外表、加水搅拌有什么变化、加热有什么变化、加入其它物体会发生什么变化等。)。
4、小组实验,教师指导。
a、观察一小包淀粉。看看淀粉是怎样的。
b、把一些淀粉倒在铝汤匙里,加几滴水,调成稀糊状观察。
c、在蜡烛火焰上加热铝汤匙中的淀粉糊,观察并描述淀粉糊的变化。
d、在淀粉糊里滴一滴碘酒,观察发生的变化。
e、在米饭和饭粒上滴一滴碘酒,观察发生的变化。
f、小组讨论: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知道了什么?你们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把你们的实验成果写在活动记录卡上。
g、小组汇报交流。
在活动、汇报交流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事先强调清楚活动要求,交流时采取小组集体上讲台交流的方式,并请其他小组提出“参考意见”,使学生养成注意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
四、课外延伸。
猜测一下:哪些物体遇到碘酒会发生变化?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汇总18篇)篇二
我以“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建立对蜗牛的认识。
本课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他们对蜗牛有一些模糊地认识,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本课是他们开始观察动物的第一课,他们能积极参与到观察活动,但观察比较随意,缺乏目的性。
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历经观察植物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本课的教学,主要使学生认识蜗牛身体的特点,经历细心地有目的的观察活动,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1、知识与能力目标: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得关于动物的观察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细节观察的过程,培养学生在观察中不断生成一些新的问题的能力,进行一些猜测和推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蜗牛以及身边的小动物的兴趣。
在有序观察活动的基础上建立对蜗牛身体特征的进一步认识。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学生准备:每组2-3只蜗牛、放大镜、培养皿、观察记录纸。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水、新鲜蔬菜。
本节课我以“注重经历、体验和发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以“猜想—合作观察—交流发现—总结”为主线,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一、猜谜语引入。
1、课件出示谜题。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可要考考你们:说它是头牛,不会拉犁走,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打一小动物,猜猜看。揭谜底(蜗牛)。
2、你们仔细观察过蜗牛吗?对蜗牛的身体你都知道吗?
3、这节课我们一起观察蜗牛,好吗?
揭题。
观察蜗牛。
二、蜗牛身体的观察。
(蜗牛躲在壳里不出来、想观察蜗牛的腹部看不清楚、蜗牛太小看不清楚)。
2、现在你准备怎样观察蜗牛的身体?(用放大镜,看蜗牛的头部、腹部、尾部等是怎么样?)。
3、观察蜗牛可以从蜗牛软的一部分开始,你打算用怎么样的顺序进行呢?
(指导学生按头、腹、尾的顺序进行观察,了解有序观察是一种科学的观察,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得更多,更仔细。)。
4、出示观察要求。
(1)小组合作,可用放大镜观察。
(2)依次观察蜗牛的头部、腹部、尾部,仔细观察蜗牛的头部有什么?
(3)及时记录观察到的内容。
5、观察要求有了,观察目标有了,我们的观察活动可以开始了。
6、学生分组观察蜗牛,教师下组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并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观察收获。
7、完成的小组用玻璃盖把蜗牛暂时盖住。
8、汇报交流。
(1)、通过观察,蜗牛身体的特征你们发现了没有?
(2)、请几个小组上台汇报一下?发现了几条就汇报几条,汇报的时候,我们比哪一组的同学听的最认真。(学生汇报)。
(3)、别的小组有新的发现继续展示。
三、蜗牛壳的观察。
1、根据小组汇报情况引申出来蜗牛还有一个壳。
2、观察过吗?有观察过的,请学生说说观察到了什么?是不是这样呢?还想不想再仔细地观察蜗牛的壳?你认为壳可以观察些什么内容?(利用放大镜,把观察中的发现记录下来)。
3、汇报交流。
(1)蜗牛壳上的线,像田螺壳上的线,取名叫“螺线”。
(2)如果有学生数圈数,汇报一下怎么数?在图片上数。示蜗牛数圈图,一起数一数。还有不同的数法吗?请学生上来展示。
(3)展示学生画出来的蜗牛壳图,观察螺线展开的方向。
示图。
了解左旋和右旋。
(4)你看了这些图,想做什么?学生仔细辨认自己的蜗牛是左旋还是右旋,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并把自己的发现及时汇报。
1、我们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了一些关于蜗牛身体的知识,关于蜗牛你还有什么新的问题?
2、看来同学们想观察研究的问题真不少,我们课后可以继续研究,只要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像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学习,你一定会有很多重大发现。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汇总18篇)篇三
这是学生接触《科学》课的第一节课,在此之前我们的学生对科学观察没有概念。本节课是要让学生记录一次学习科学观察的经历。教材先安排一棵相对静止的大树,当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他们所能说出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然后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他们所看到远远要比书本上看图片要多的多。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观察,体验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
初步了解什么是观察,我们要观察什么?经历科学观察活动的过程;
想办法进行观察,努力知道得更多;能和同伴合作,认真进行观察;
能够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获取一些关于树的知识,并且对自己的科学观察活动进行记录。
学生观察用:记录本、放大镜等简单的观察工具。
一、引入。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开始上《科学》课了。
科学书看过了吗?
上面都有些什么内容,请大家翻到第一页,书上的大树看过了吗?
二、在照片上我看到了什么?
从书上这幅大树的照片里,我看到了什么?
自己边看边数,数数在这张照片上你看到了哪些内容?
把你看到的内容与小组成员相互说说。
现在来说说你们小组看到了哪些内容,我们大家帮他们数数。(学生上台说,教师记录。)。
三、在真正的一棵大树前看到什么?
以前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我们看到过什么?(学生说老师记录)。
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
肯定!为什么这么肯定?
出示课件。
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估计我们现在去观察一棵大树,你能观察到的哪些内容?
四、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我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如果现在我们来到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你想观察关于大树的什么内容?
在一棵大树前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小组可以讨论一下。
在一棵大树前我们看,我们闻,我们听,我们摸,我们还能……(出示课件)。
五、来到一棵真正的大树下进行观察。
我们已经有自己想观察的内容,现在想不想到大树前去观察?
我们现在就到操场上去观察大树,要爱护花草树木。
全班去观察大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汇总18篇)篇四
教学目标。
·会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朵)来观察水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通过比较方法认识水是什么样的。
·你知道哪些地方有水?如果没有水会怎样?
·如果没有水我们能活多久?关于水的事情,你知道多少?
·有这么多的方法,谁能安排一个合理的观察顺序?为什么这样安排?
·出示玻璃、毛玻璃等,它们与水一样吗?想一想,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透明)。
·总结:谁能说说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板书:
一杯水的观察。
眼睛。
看:
没有颜色透明。
鼻
闻:
没有气味。
舌
尝:
没有味道。
手
捻摸:
(不腻、粘)。
耳
听:
好听(爽,脆)。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汇总18篇)篇五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学会细致的观察,逐步培养对事物本质的合理猜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米与饭之间观察特征变化的兴趣;培养既敢于发表自己意见,又能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
科学知识:通过比较观察米粒和饭粒,了解两者的特征变化;初步认识不甜的糖类——淀粉,知道淀粉遇碘酒会变蓝色。
二、教师用具和学生用具。
信封里分别装好米和饭,每组各一份,电饭锅中煮好米饭,塑料碗每组一只,汤匙每人一个,每人一杯温开水,淀粉若干。(学生2人一组材料,4人围坐)。
三、教学活动过程 。
·出示两个信封(里面分别装着米和饭),要求学生不用眼睛看,猜猜哪个装着米?哪个装着饭?而且要说出猜测的根据。
·学生交流猜测结果和根据。(软硬、干湿、气味、粘不粘、有无声音等)。
·打开信封看看猜测的结果是不是正确,并且评一评猜测的根据是否合理。
·打开信封之后,在引导学生还能通过其他方法找到饭和米之间的变化吗?(大小、颜色、轻重、容易变形、形状)。
·小结:猜测中所运用的观察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平时吃饭的时候米饭的味道。(如果学生说米饭的味道有咸、苦的时候,引导学生说说咸或者苦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在一时说不清米饭是什么味道的情况下,一起来尝米饭。(明确今天尝米饭跟平时吃饭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尝米饭——要求尝尝米饭的味道,并想好自己是怎么尝的。
·交流米饭的味道和尝的方法,分析部分学生尝不出味道的原因。(咀嚼的次数不够、品味得不够细心)。
·第二次尝米饭——要求第一次尝出米饭的味道的学生,边尝边体会的甜味是大概咀嚼了多少下以后出现的;要求第一次没尝出米饭的味道的学生,继续尝尝米饭的味道。
·交流“米饭甜味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和“第一次没尝出味道的同学第二次尝米饭的结果”。
·交流尝米饭的体会。
·引导学生发问:为什么米饭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会出现甜味?·引导学生猜测“米饭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出现甜味”的原因。
·引导学生通过查资料、看书等方法解决疑问。
·学生交流对“米饭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出现甜味”的认识,引出淀粉。
·教师出示淀粉(一生一包),请学生课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究淀粉,下节课继续来交流、研究淀粉的情况。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汇总18篇)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观察出各种不同的叶片之间存在的共同之处。
2.培养学生比较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叶片存在的共同特征。
教学准备:
枝条、各种不同的叶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枝条。
·为了今天的观察,老师特地向一位园艺工人要来了一些树枝。
展示一根叶片完整的枝条。
·你们觉得可以观察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从数数枝条上有几片叶,看看叶与枝条的连接处有什么特点等方面进行观察。
·小组观察实验组中的枝条,并作简单记录。
·全班交流,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会观察到每张叶与枝条的连接处都有芽。
二、观察一片完整的叶。
·这是一张完整的叶吗?(出示一张无叶柄的叶)。
·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
·学生反馈。
·在实验组中选出你们认为完整的叶来。
·完整的叶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通过比较归纳得出:植物的叶由叶片、叶柄构成。
三、观察各种不同的叶片。
·找一找小组内有几片完整的`叶?仔细观察,它们是不是都长得一样呢?
·学生观察各种不同的完整的叶。
·叶片上有什么?
·这些叶的叶柄都一样吗?
·学生汇报交流观察结果。
教师适时给予学生一些概念,帮助学生进行表述,如叶脉、叶缘、叶基等。
四、给树叶分类。
·在众多不同的叶片中你能发现它们的相同之处吗?
·小组商量把相同的叶放在一起。(分类的依据可以是颜色、形状、大小等)。
·交流反馈。
五、作业。
比一比,课后谁搜集的不同叶脉、叶缘和叶柄的树叶多。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汇总18篇)篇七
1、理解面积的含义。
2、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3、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和平方千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3、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4、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使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所给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1、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增加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掌握相关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应注意选择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从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真实的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变机械的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
机械的学习往往体现在概念教学中,机械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联系,更不会灵活地运用。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能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教学“面积单位”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指导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3、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结论。在本单元中,有些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不叫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操作,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算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计算出面积。所以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汇总18篇)篇八
:这篇精读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描写和赞美了春天的景色。《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写的是初春二月柳树、柳条、柳叶。《春日》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两首诗把春天描写得姹紫嫣红,多姿多彩,而又充满了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来的喜悦。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教学准备:
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春天的古诗。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
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指名背诵《咏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1、指名读诗旬,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旬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渐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古诗两首
咏柳春日
碧玉妆成一树高,胜日寻芳似水滨,
万条垂下绿丝绦。无边光景一时新。
不知细叶谁裁出,等闲识得东风面,
二月春风似剪刀。万紫千红总是春。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汇总18篇)篇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台风的语言。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课文,感受台风的狂暴、气势汹汹、疯狂、骄傲自大。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课文,感受台风的狂暴、气势汹汹、疯狂、骄傲自大。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板书:跟踪,指名正音。这个词什么意思?你在电视或电影中看过“跟踪”的情形吗?
想怎么读这个词?为什么要这样读?
2、知道我们今天要读谁跟踪谁的故事吗?板书:台风卫星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台风是什么样子的?怎样跟踪?为什么要跟踪?)同学们真爱动脑筋,学完了课文这些问题我们都能找到答案。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a.读准生字新词。b.把课文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c.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初读。
(1)出示词语,指名读。
盯住、监视、跟踪、嘲笑、自豪
舒展、大声嚷、狂怒、怒吼、狂暴、暴跳如雷、疯狂、泄气、懒洋洋
堤坝、撑牢、谈笑风生、不慌张
a、指名读。这些生字中有那些字的读音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b、这些词语的排列有规律吗?
(一)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认识一下今天的一个主人公——台风。
这个台风可不一般,它会说话呢,请找一找台风说话的句子,并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二)读一读描写台风语言、行为的句子,感悟台风的特点。
1、出示句子:他刚刚舒展开巨大的身子,猛然望见天空中有颗小星星不停地朝他眨着眼睛,便大声嚷道:“你是谁?竟敢盯着我!”
(1)台风为什么要“大声嚷道”?抓住“大声嚷道”来读好句子。
(2)相机板书台风的特点。
2、出示句子:“小东西!”台风狂怒地嚷道,“你可知道我的厉害?鱼儿见我钻入深水,船儿见我避进港湾,树儿见我把腰弯。嘿嘿……”
(1)提醒学生注意“狂怒地嚷道”这个提示语的位置。相机板书台风的特点。
(2)老师这里有段视频,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台风的威力。
(3)有感情地读句子。
3、出示句子:“哼,我要把你甩掉!”台风呼呼呼地朝大海的深处奔去。
相机板书台风的特点。
4、课文除了描写台风的语言,还描写了台风的神态、动作,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出示句子:
台风狂暴地跳起来,对准气象卫星猛扑过去。
台风暴跳如雷,像头疯狂的巨兽,呼呼地向着城市扑去。
台风泄气了,只好懒洋洋地朝海洋的另一个方向奔。
5、配合音效来帮助学生读好描写台风行为的句子。
6、另一个主人公又有什么表现?下节课学习。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朗读。
2、了解第三代气象卫星的主要作用,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为社会造福的志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台风和卫星的对话、神态及动作了解第三代气象卫星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台风为什么会“大声嚷”、“狂暴地跳起来”、“暴跳如雷”?这都跟卫星的“跟踪”有关。
(一)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气象卫星跟踪台风的句子,再读一读。
(二)同桌讨论交流,来概括卫气象卫星的特点。
(三)检查交流:找出句子,指名读。
1、出示句子:“哈,”小星星笑了笑说,“我是第三代气象卫星,人们叫我时刻跟踪你,监视你,直到你消失为止。”
(1)抓住“时刻”,品读句子。
(2)“时刻”说明了什么?
2、出示句子:“可我偏偏爱跟着你走……”
(1)这个“你”是谁?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物?(回顾板书)
(2)这么厉害的台风,卫星却偏偏爱跟着他,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呢?
(3)生读。
(4)过渡:台风会善罢甘休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我们一起读。
3、出示句子:他感到有点累,正想歇歇脚,无意中发现气象卫星仍然紧紧地跟踪着自己。
(1)老师也是找到的这一部分,我也想读给大家听听。
师读漏掉“无意中”、“紧紧地”,行吗?
(2)体会台风满以为把卫星甩掉了,但卫星却不放松地紧跟它。
4、读好对话。
出示对话:
“哼,我要把你甩掉!”
“想甩掉我?没门儿!”气象卫星用嘲笑的口气对他说。
5、过渡:最后台风甩掉卫星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句子::“哈!这里的人们早就知道你快要来了。”气象卫星自豪地说,“每隔二十五分钟,我就向他们报告一次你的行踪。”
(1)抓“自豪”。气象卫星为什么会“自豪”?
(2)人们早就知道台风会来了,可是他们仍然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谈笑风生)
(3)理解“谈笑风生”并用这个词造句。
(4)指导朗读“台风暴跳如雷,像头疯狂的巨兽,呼呼地向着城市扑去,可是他很快发现,堤坝筑高了,树木撑牢了,人们谈笑风生,一点也不惊慌。”
6、出示句子:气象卫星迅速地转过身,有紧紧地跟踪者,监视着……
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完成课后第五题:你还想知道哪些人造卫星?选择一个做点研究,再把结果跟同学们交流交流。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汇总18篇)篇十
1、有语气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欢乐情绪的感染。
2、学习课文是怎样把打乒乓球、爬竿和丢沙包这三项活动写具体的。
能力目标。
3、总结围绕一个意思写好场面片段的方法。
热爱学校丰富多彩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1、学习课文围绕一个意思把活动场面写具体。
2、学习作者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
教具投影、每人发一张纸(画方位图)。
学生现状分析及学法指导。
学生写文章往往部分重点,部分主次,像记流水账。通过学习本课,失学生在写作方法上得到指导。
一、教师启发谈话。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三、读词语卡片,理解词语意思。
四、引导学生自学课文。
五、学习二、三、四自然段。
六、小结写活动场面的方法。
七、比较句子,进一步体会怎样把内容写具体。
八、练习找中心句。
九、再次总结把场面写具体的方法。
十、多音字组词。
同学们在学校里每天要度过好几个课间十分钟。在这十分钟里,同学们可以得到休息、放松,做好下节课的准备工作。也可以玩耍、做游戏、聊天,做各种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课间十分钟带给了同学们欢乐和幸福的童年。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中的同学们是怎样度过他们的课间十分钟的。
(一)读准字音,了解大概内容。
(二)请五个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在书上标出课文中的同学们课间做了哪些活动。哪是详写,哪是略写,(板书:打乒乓球、爬竿、丢沙包是详写;跳皮筋、跳绳、踢毽子、玩“老鹰捉小鸡”等活动是略写。)。
(二)理解词语,学生查词典。顿时:立刻。沸腾:指情绪高涨。喝彩:大声叫好。回合:指双方较量。敏捷:迅速而灵敏。沉着:镇静,不慌不忙。
(一)默读课文,在书上画出方位词组。(校园的东墙边;球台右边的大槐树下;操场的西边;操场中间。)。
(二)在老师发的纸上,根据方位词组画一张简单的活动分布图。因各人的绘画水平不同,可以画出简单的人物动作和景物,也可以只把活动的名称写在相应的位置上。
(一),思考这三段的开头都先交代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先交代了各种活动的位置,这样写清楚、明白。)。
(二)默读这三段,看一看各项活动中作者都写了哪些人物。(写了参加活动的人和围观的同学们。)。
(三)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这些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情、心理活动、情绪等。)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初步知道了怎样写活动场面。学生讨论,然后说一说。
(一)要有详有略,抓住两三个小的场面作为重点来写,其它的一带而过。
(二)写活动场面不光要写参加活动的人是怎么做的,还要写出周围观众的表现和情绪,这样才会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写活动场面时要注意写出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情、心理活动、情绪等。
(一)投影打出第一组句子,进行删词比较。
1、沙包飞来了,只见这个同学轻巧地一抬腿,沙包嗖地从裤腿边飞了过去。沙包飞来了,只见这个同学一抬腿,沙包从裤腿边飞了过去。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一组句子,找一找哪里不一样,在意思表达上有什么不同。(第二句比第一句少了“轻巧地”和“嗖”两个词。“轻巧”说明了这个同学的动作敏捷、灵活。“嗖”这个象声词说明沙包飞过来的速度很快,还带着风声。如果没有这两个词,这个句子就没有了生气,就不够具体。)。
(二)投影打出第二组句子,进行比较。
2、两头丢包的同学密切合作,向中间的同学发动猛攻。两头丢包的同学向中间的同学发动进攻。(第二句少了“密切合作”,“猛攻”变成了“进攻”)“密切合作”说明了两头丢包的同学配合得非常好。“猛攻”说明了他们丢包时速度很快,来势凶猛。这两个词突出了丢沙包这个活动很有意思。
(一)本课写了课间十分钟同学们的活动情况,是围绕课文中的哪句话来写的?(课间活动真是丰富多彩。)。
(二)读一读这句话的上文和下文,它在这里起着什么作用?(承上启下,概括写出了活动场面的特点。)除了前面总结的以外,还要注意:(一)抓住场面的特点来写。本课就是围绕“课间活动真是丰富多彩”这一特点展开写的。提到的.七种课间活动说明了“丰富”。打乒乓球、爬竿、丢沙包这三项活动写得比较具体,写出了活动非常有趣,表现了“多彩”。(二)要把句子写具体,可以用比喻及准确的动作词语、形容词、象声词等。从本课中找出三个多音字练习组词学生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指名读词语卡片,学生查字典理解词语。学生默读课文,在课本上画出方位词。听三个同学分别读2、3、4自然段学生讨论,说说你学会了怎样写活动场面。教师用投影片出示句子,进行比较。请同学们读一读,说说有什么不同。
达标测评回答问题:课文中都写了哪些活动?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针对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汇总18篇)篇十一
《统计与可能性》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九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统计与可能性》是在学生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可能性知识,知道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为下面学习可能性的大小打好铺垫。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与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2)能力目标:经历试验的具体过程,能对试验可能发生的结果做出简单判断,并做出适当解释,从中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情感目标: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试验是获得科学结论一种有效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本节课中,我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兴趣知识与经验的需求,设计教学,突破难点。“统计与可能性”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可能性知识,知道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些内容本班学生掌握得比较好。所以这节课的重、难点是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这个知识点不单单是统计就可以了,还要进行分析,为什么可能性的大小与不同颜色的球的占总数量的多少有关。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研究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三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动手操作可以直观形象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所以我通过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突破难点。我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习数学,让活动贯穿始终,既有学生自主也有小组合作完成的数学活动,注意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多种感觉器官密切配合,协调活动,学生通过摸一摸、画一画、数一数等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减轻了学习负担,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在问题解决,拓展应用这一教学环节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所以我认为在本次教学中,学生比较愉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根据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与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2)能力目标:经历试验的具体过程,能对试验可能发生的结果做出简单判断,并做出适当解释,从中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情感目标: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试验是获得科学结论一种有效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汇总18篇)篇十二
1.认识“坝、汉、艳”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通过边读边展开想象,感受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独特美。
3.学习并尝试运用拟人化的表达,体会作者对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喜爱之情。4.关注并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坝、汉、艳”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初步感受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快乐学习生活。
3.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标注出新鲜感的词句。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汇总18篇)篇十三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荷花》小学三年级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1、能正确读写本课9个生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体会作者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理解白荷花开放的不同姿态。
说说为什么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
1、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播放图片配乐。)
师:你看到了什么?(荷花)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
(预设:美丽的荷花、冰清玉洁的荷花、雪白的荷花。含苞欲放的荷花。)
2、揭题,板书:荷花。
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教学“荷”。)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个荷字。(生答)你的办法简单实用。咱们一起来读读课题吧。
1、认读词语
师:有谁能把这些词读准?读对了,老师将让荷叶宝宝陪你一起学并由读对的同学当小老师带读。
2、游戏巩固
习。(生读词语,赠送卡片,师给予表扬。)
1、师:看来,同学们都和这些词语交上了好朋友。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自由轻声朗读2、3自然段,用“——”画出描写荷叶的句子,(板书:荷叶)“﹏﹏”画出描写荷花的句子,(板书:荷花)然后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句子。
3、学习第2小节
师:同学们读得特别认真。谁来读读描写荷叶的句子?
(生读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课件出示句子)
师:我们一起来做个“挨挨挤挤贴荷叶”的'游戏。请拥有荷叶宝宝的同学把中间的黑板当作池塘,送荷叶宝宝回家吧!(生上台贴荷叶)。
:看,你们贴得真好,所有的师荷叶都挤在一起,你挨着我,我碰着你,这就是——(生)挨挨挤挤(板书:挨挨挤挤)(若有同学未贴好。老师调整贴荷叶)
师:那“挨挨挤挤”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说明了荷叶长得非常密,非常多。)你能读出荷叶的多吗?(生读)谁再来试试?(生读)这回老师感觉到荷叶挨挨挤挤了。全班同学读读这句话吧。
师:看看这句话,还有什么发现?(这是一个比喻句,把荷叶比作碧绿的大圆盘。(板书:大圆盘)谁能用比喻的修辞说一个句子。(生说比喻句)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生:写得更加形象、生动)是呀,同学们,咱们在写作的时候恰当地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能使作文更加生动,形象。
4、学习第3小节
(1)体会“冒”的用意。
师:同学们读得特别认真。谁来读读描写荷花美的句子?
(一生读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课件随后出示)
还有谁找到了这句?(生举手)你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瞧,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长得那么快,那么急切,那么争先恐后,那么亭亭玉立。让我们读出荷花的这种急切吧!(生读句子)此时此刻你们还体会到白荷花怎样的心情呢?(开心,快乐,激动……)让我们读出荷花的这种开心快乐吧!(生读句子)。
师小结:一个“冒”字就让我们看出了荷花长得急切,一个“冒”字就让我们明白了荷花激动快乐的心情。你看,叶圣陶爷爷用词多准确多传神呀!
(2)感受荷花的姿态。
a:师:让我们看看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
这一朵是什么样的?请用文中的话来说。生: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板书:半开)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师:那这一朵呢?生: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就像小姑娘绽开了笑脸———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真可爱!
师:那这一朵呢?生: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就像吃饱的小肚子———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b:哇,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板书:千姿百态)你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荷花的这三种姿态不同的美和可爱吗?和你的同桌一起练习读读吧!(生自由练读)让我们合作读一读,读出荷花的姿态美吧。(师引读)
3、(课件出示荷花池画面)瞧,这就是作者所看到的一池的白荷花呢!
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所以,作者不由发出这样的感叹: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师:这一池的荷花太美了,就像用彩笔画出的色彩明丽的画面。那为什么说它是一幅活的画?(学生举手回答)
师:是啊,这可是一幅活的画呀!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男同学你们有这样的感叹吗?请你们读读这句话。女同学你们有这样的感叹吗?请你们读读这句话。
1、师配乐范读。
师:多美的荷花图呀!让我们一起用心去体会,请同学们闭上眼晴,边听边想象画面。跟着老师飞到荷花池边去看看。只见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挨挨挤挤的荷叶间,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婷婷玉立,她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伸手摸一摸那荷叶,多么油滑。摸摸那花瓣,多么细腻,把鼻子凑近闻一闻,一股清香沁人心脾,我忽然觉得……(配乐范读第四自然段)
2、产生联想。
师:作者看荷花看得如醉如痴,同学们听也听得如痴如醉,你们和老师一样,已经是荷花池中的一朵荷花了。
师:这朵雪白的荷花,你穿着美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干什么?(生自由回答)
师:这朵亭亭玉立的荷花,我来问问你,当微风吹来时,你怎样跳舞的?
预设:我随风摆动。(觉得自己怎么样?)非常美!
师:这朵洁白的荷花,当蜻蜓在你头上飞来飞去时,它在和你说什么?
预设:蜻蜓说自己很快乐。
师:这朵美丽的荷花,当小鱼从你脚下游过时,它告诉你什么?
预设:小鱼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3、小练笔。
师:我还看见,有一只蝴蝶停在了你的肩膀上,它在和你说什么悄悄话?
师:我还发现,有一只青蛙蹦蹦跳跳地来到你的脚下,它想做什么?还有谁会出现?
师:拿出笔,展开想象,仿照文中的句子,写一写。
我是一朵美丽的荷花,蝴蝶停在我的肩膀上;青蛙蹦蹦跳跳地来到的脚下。
4、交流。(请学生读一读,师评价)
师总结:同学们,叶圣陶爷爷用生动的语言将看到的,感受到的写出来,(板书:看到感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世界,我们似乎也闻到了那股清香,看到了婀娜多姿的荷花,想到了自己变成荷花的情景。下节课,我们将仿照课文,学习叶圣陶爷爷生动的语言,写一写自己喜欢的花。
看到感受
荷叶:挨挨挤挤像大圆盘
荷花千姿百态活的画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汇总18篇)篇十四
教学要求:
1、正确有感情朗读课文。
2、认识10个生字,积累6个词语和1句句子。
3、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沙滩上城堡和城堡发生的故事。
4、培养学生对理想、幸福的追求和向往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10个生字,积累6个词语和1句句子。
教学难点: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沙滩上城堡和城堡发生的故事。
教学准备:投影片、课文录音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揭示课题。
1、出示沙滩图,练习说话。
(1)这是一片怎样的沙滩?你想在那儿干什么?
2、出示孩子垒城堡图及课文第3节。
(1)看图,自由读句子,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
(3)说说孩子们在沙滩上干什么?(指名回答)
(4)根据回答,出示词语:垒城堡
(5)齐读句子,边读边思考:孩子们垒了一座怎样的城堡?
(6)想象说话:(指名说、同桌互说)
在沙滩上,孩子们垒起了一座()的城堡,城堡外面(),城堡里()。
(7)这群聪明的孩子不但垒起了一座美丽的城堡,而且还编了一个非常美丽的童话故事呢。出示课题。(课题出示稍显晚了一点,可以放到前面去,再提早一点。)
(8)过渡:想知道这个童话故事的内容吗?请听课文录音。
3、听课文录音,思考:孩子们编的童话故事的内容是什么?(学生说故事的内容时,比较罗嗦,教师在总结时可简略一些。)
4、指名回答,板书:救公主
5、自读课文,思考:孩子们为什么要去救公主?
6、根据回答出示有关句子,指导读出气愤、焦急的语气:(自由读、小组分角色读)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这里住着一个凶狠的魔王。”
“你抢去了美丽的公主!”
“你们快听,公主在城堡里哭呢!”(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没能做到恰当地表达焦急的语气,可以通过比较读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热情。)
7、我们想了什么办法去救公主呢?出示有关内容引读:
师:在我们编织的童话中,我们亲手建造的城堡成了……我们也成了……我们又在商量着……一个伙伴说……我说……我的方法得到了大家的赞赏。于是……我挖呀,终于……我把手……,就……。
读后学习生字“窟”、“塌”。
8、救出了公主,我们的心情怎样?出示下面句子,指导学生读出兴奋的语气。(指名读、男女生轮读)
噢,公主被我们救出来了!在这儿,在这儿!
我们欢呼胜利,欢呼炸死了魔王,欢呼救出了公主。
9、小组分角色读课文。
(1)组内练习。
(2)指名小组交流、简评。
二、总结课文,想象说话。
1、齐读全文。
2、想象说话:(内容可在两题中自选一题,形式可自编或与同桌合作编。)
(1)城堡里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是怎样把公主从城堡里救出来的?编故事《沙滩上的童话--勇救公主》。
(2)你在那金色的沙滩上垒了什么?那里发生了什么事?编一个童话故事。
3、指名讲故事,评议。
三、复习巩固。
1、读词语。
2、引导积累带有建字低的字。
3、指导抄写句子。(指导抄写时要注意提醒学生不要看一个字,抄一个字,要读通整句句子的意思再抄,同时要注意抄写完成后要检查。)
板书设计:
4、沙滩上的童话
成勇士(孩子)
编织童话:攻城堡
炸魔王
救公主(妈妈)
教后反思:交流所学的生字,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在交流时有侧重点。我觉得,在初读课文时,要求不可过高,先读正确,教师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赢得胜利的无比兴奋的心情。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汇总18篇)篇十五
2.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1.使学生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1.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通过主题图的展示,使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使学生感觉到计算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
2.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
本部分知识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材在教学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之前,先教学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3.体现弹性要求。
计算有余数除法时,可以用口算,也可以用笔算。
1.主题图。
教材上呈现了一个校园里的活动场景图,图中显示了一些表示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情境,如每棵树之间都插着4面小旗子,跳绳的小朋友每4个人一组,篮球场上每5人为一组,黑板报下面的花每3盆摆一组,这些都为用除法计算提供了素材(因为都是平均分),至于分的结果是整除还是有余数除法,要具体看被除数和除数的数量关系而定。通过这样的情境展示,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就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的,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例1(利用表内除法教学竖式)。
(1)利用情境引出计算问题。
(2)利用学过的表内除法教学竖式,通过在竖式中注明各部分名称,帮助学生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教学时要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讨论交流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和竖式的写法。
3.例2(有余数除法)。
(1)采用例1情境的延续。
(2)体现弹性要求,可以从图上看出结果,可以写成横式(口算),也可以用竖式计算,重点教学笔算,把横式和竖式对比,使学生了解余数的含义。
(3)教学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并注意两者所用的不同单位名称。
4.例3(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通过改变被除数的数量,使学生自行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具体教学时,可以采用两种方式:除数不变,改变被除数;被除数不变,改变除数。
5.练习十二。
第2题,与例3有所不同,被除数不变,改变除数的大小,仍可以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第3题是有余数除法的一种变式练习。
练习中还编排了一些乘加的题目,如第5(4)题、第8题,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乘加和有余数除法的互逆关系,为利用乘加来检验有余数除法打好基础。
6.例4(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同样体现弹性的要求,可以用口算,也可以用笔算。
7.p55“做一做”
体现开放性,学生可以自由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8.练习十三。
在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实际情况的合理性。
第5题,其中一个条件隐含在图中(每张桌子能坐4只小动物),解决问题的角度可以不同,可以用乘法算出9张桌子最多可以坐多少人,也可以算出35只小动物至少需要多少张桌子。
第6、7题都是要注意答案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如第6题,44除以5,商8余4,但实际需要租9条船。第7题,可以在教材问题基础上接着提问“到底需要多少个房间?怎样安排房间比较合理?”让学生以数学的解决为基础再结合实际的因素加以解决。
第8题,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生活经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不能简单地用总的枝数除以每束花的枝数,也不能凭某一种花的情况来决定,而是要分别考虑三种花的情况,再综合解决。
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虽然除法竖式在这儿是第一次出现,但表内乘除法的计算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要让他们自己探索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学会用竖式计算。教学时,也可以对表内乘除法进行适当的复习。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汇总18篇)篇十六
1、课前同学们收集了有关贝尔的资料,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
先在小组内交流,发现有价值的资料,在班上交流。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认会生字,读通课文。
2、检查自读效果。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述的主要内容时什么?是通过哪些段落讲述的?请在文中标记出来。
1、“贝尔是怎样研究和发明电话的?”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第二——七自然段,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象,同时把自己的体会旁记下来。
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读书、体会。
2、同桌交流阅读收获,也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体会。
3、指名学生谈体会,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畅所欲言,重点引领学生体会贝尔刻苦钻研、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严谨认真的实践精神。
4、小结:你佩服贝尔吗?佩服他的什么?从中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5、感情朗读全文,进一步感受文章精髓。
1、师深情引述:贝尔研究和发明电话的过程告诉我们搞实验研究、走科学探索之路是艰苦的,但更是伟大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尖刻创造、伟大发明,才推动着世界走到了美好的今天,我们生活中的时时处处无一不在享受着他们的发明创造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和幸福。就说电话把,它带给我们怎样的便利,同学们一定深有体会。请大家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也可以联系自己的课外所知,告诉120多年前的贝尔先生,我们有多感激他。
2、学生畅所欲言。
五、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六、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课外阅读其他科学家搞发明创造的故事,写写自己的体会。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汇总18篇)篇十七
(3)让学生通过本科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淀粉与碘酒能发生变色反应,并能根据蓝色的深浅判断淀粉的含量多少;以及淀粉与唾液一起会变成新的东西(糖)等科学知识。
:组织学生开展找淀粉的探究活动的过程。
淀粉碰到唾液后又会消失了。
淀粉、滑石粉、碘酒、滴管、白纸、棉签、小毛巾、蔬果、米饭、馒头、马铃薯等食品。
一、激趣引入。
1、谈话:老师给大家玩一个魔术,看谁能最快的猜出其中的秘密。
2、演示实验(把碘酒溶液迅速喷射在用淀粉液写的“淀粉的踪迹”的贴纸上)揭示课题。
3、引入新课:对。这和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是一样的道理。这秘密一个在喷壶里一个就在纸条上。字条上涂有淀粉溶液,当碘酒溶液喷射在淀粉上,他们就会发生反应变成蓝色,“淀粉的踪迹”五个字就显现出来了。
(板书:淀粉+碘酒变蓝)。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碘酒寻找淀粉。
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都要使用到碘酒,说说看,你对碘酒知多少?
活动一:做一个有趣的消毒活动(让学生把碘酒分别涂在各自的食指和拇指上)。
(1)小组活动(将两只消过毒的手指,捡出5粒米饭,排列在白纸上。)。
(2)汇报。
活动二:
观察比较淀粉和滑石粉。
(1)观察、实验。
(2)交流汇报。
(3)小结:科学家也像你们一样利用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色的道理科学、快捷的找到淀粉在哪儿。
讨论研究不同比例的滑石粉和淀粉混合后滴碘酒出现的情况。
(2)实验要求。
(3)小组实验。
(4)汇报。
(5)小结:淀粉含量多蓝色就深,几乎接近黑色。淀粉含量少蓝色就浅。
想知道哪些食品含有淀粉吗?想知道哪些食品含有的淀粉最多吗?下面我们就依靠“碘酒”的特殊功能,寻找淀粉的踪迹,看看哪些食品含有淀粉,看看哪些食品含有的淀粉最多。
2、寻找淀粉的踪迹。
活动三:各种食物遇碘发生的变化。
(1)实验要求:
a、先推测后实验验证;
b、注意观察碘酒碰到什么物品会变蓝色,说明了什么问题?
c、作好纪录和汇报工作。
(2)小组实验。
(3)汇报。
(4)小结:它们里面都含有一种共同的东西----淀粉,它平时不变色,一碰上碘酒就会“唰”的一下变成蓝色了。我们吃的粮食如大米、小麦、玉米、高粱、甘薯等,其主要成分都是淀粉。淀粉可以给我们提供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
三、淀粉失踪了。
过渡:同学们今天你们太棒了!这么多的`活动,你们的收获肯定是很多的,说说看你们有什么收获?下面我们还有一个更有趣的实验。
1、演示实验。
2、交流汇报。
3、小结:唾液是一种消化液,它能把淀粉变成糖,糖氧化分解后供给我们人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我们的人体是多么奇妙啊!
四、总结、呼应引题。
今天这节课你们找到淀粉了吗?在哪里?怎么找?今天大家的表现很好,王老师想送给大家一个礼物。把这个魔术带回家跟父母玩。
板书设计:
依据:淀粉+碘酒变蓝。
淀粉的踪迹。
发现:淀粉的含量不同,蓝色的深浅也不同。
学生记录表:
我来找淀粉。
小学班组长年月日。
食物。
猜测。
实验。
馒头。
+碘酒。
马铃薯。
鸡蛋。
梨
白菜。
我的发现: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汇总18篇)篇十八
1、利用实验验证的方法,明白猜想只是一种可能的答案,它和事实并不总是一致。
2、学会使用酒精灯加热的技能,了解材料传热的性能。
3、培养重视实验和证明的科学态度。
了解猜想、假设和事实的区别。
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证明的科学态度。
酒精灯、铁架台、纸杯、火柴、水槽、烧杯、镊子、铁棒、纸团、纸条等。
1、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几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看谁最聪明。(课件出示谜语)
(1)、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个黑葡萄。生:眼睛。
(2)、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生:花生。
2、猜想和验证
(1)、大胆猜想
你们想挑战更难的吗?(想)请同学们来猜想。
1、用酒精灯烧空纸杯的底部,纸杯会烧着吗?
2、把空纸杯倒扣在酒精灯上,纸杯会烧着吗?
3、用酒精灯烧装水的纸杯底部,谁能烧开吗?
生把猜想填入表格,指明说说自己猜想的根据。
(2)、学习使用酒精灯
我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想,猜对了吗?我们要设法验证自己的猜想。要验证自己的猜想,就必须学会安全使用酒精灯。请同学们打开书第6页,阅读左下角的“安全使用酒精灯。”
(3)、验证
小组讨论所用实验材料。小组组长到材料超市选取实验材料,分组实验,是巡视指导,生填写实验报告单。汇报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