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使教学过程更加有序和高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编写教学计划,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教学计划的范例。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热门17篇)篇一
沿海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23124页,复习已学过的各种计量单位,完成练习二十相关的练习。
2)让学生学会分类归纳,有序整理,系统复习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
3)让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发挥个人与小组合作讨论的作用,体现协作精神、创新意识。
4)能够较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化聚和换算。
对量的计量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有序整理,使其知识系统化。
对量的计量知识有序整理及其各种计量单位间的特殊进率。
实物投影仪,米尺、单位体积、重量的实物等。
略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热门17篇)篇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2、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谈话。
1、口算练习(开火车)。
2、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数学知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对表内除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一)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师出示一道乘法算式:12÷3=。
提问:看到这道算式你想到了什么?
追问:为什么12÷3=4,你怎么知道的?(引出乘法口诀。)。
1、小组比赛背乘法口诀。
2、同桌互考口诀,补充口诀。
3、根据口诀写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追问:任何一句口诀都能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对吗?
(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看到12÷3=4这道算式你还想到了什么?
引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三)除法运算的含义及解决问题。
看算式12÷3=4,利用学具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
摆学具的形式:
1、自己先摆一摆。
2、同桌合作摆。
3、指名板演。
引出除法运算的含义。
练习题。
1、看图列算式。
说一说是怎么想到?怎么算的?
2、解决问题。
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做?
三、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热门17篇)篇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2、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谈话
1、口算练习(开火车)
2、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数学知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对表内除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一)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师出示一道乘法算式:12÷3=
提问:看到这道算式你想到了什么?
追问:为什么12÷3=4,你怎么知道的?(引出乘法口诀。)
1、小组比赛背乘法口诀。
2、同桌互考口诀,补充口诀。
3、根据口诀写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追问:任何一句口诀都能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对吗?
(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看到12÷3=4这道算式你还想到了什么?
引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三)除法运算的含义及解决问题
看算式12÷3=4,利用学具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
摆学具的形式:
1、自己先摆一摆
2、同桌合作摆
3、指名板演
引出除法运算的含义
练习题
1、看图列算式
说一说是怎么想到?怎么算的?
2、解决问题
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做?
三、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热门17篇)篇四
1、对全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忆整理,使学生体会分类总结,归纳整理和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其计算方法的理解。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加深学生对其计算方法的理解。
口算卡片,
一、分类整理:
出示一组口算卡片。
25+839+4036+759+2。
50+1621+642+347+30。
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情况:
1、25+821+636+759+242+350+1639+4037+40。
2、21+642+325+836+759+250+1639+4047+30。
告诉小朋友你为什么会这么分呀?
(板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不进位加),两位数加整十数。)。
二、计算各题,总结计算方法:
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知识,你能很快算出来吗?比一比谁算得快?
总结: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突出进位加法。(请学生说算法)。
三、练习:
这类的题目有很多,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谁愿意再给大家出几道这样的题?(分小组活动)。
每个小组都有这样的.一张表,请你们把表填写完整,各个小组四个朋友合作完成。
(小组活动)。
四、汇报交流:谁愿意把你们的结果公布给大家,让大家评评(重点讲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回忆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小朋友们自己出题,自己做题都很棒。
两痊数加整十数。
加法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进位。
减法两位数减整十数。
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
退位。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热门17篇)篇五
2.能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1.教学重点:归纳整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最近这段时间我们都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个单元的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回顾本单元的相关知识。
二、师生互动。
1.呈现问题。
出示问题:本单元学习了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说说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对照教材第42页情境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用图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并说明为什么。
(2)在长方体中分别指出与红色线标示的棱平行的棱和垂直的棱,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全班反馈。
2.全班反馈。
相同点: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
不同点: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正方体: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继续呈现以下问题。
(1)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知识你学到了什么?
4.继续反馈。
指名学生反馈,教师适时板书总结。表面积是各个面的总面积。
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容积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其计算公式与体积的计算公式相同。
三、巩固练习。
1.基础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十”第1题。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十”第2题。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热门17篇)篇六
教学目标:
1、对前一阶段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熟练地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2、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回顾与反思的能力。
3、先让学生在交流汇报中将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与整理,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数学、怎样学数学和用数学,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对一至四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有条理地进行整理与复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淘气和笑笑以及他们的同学一起学习的图片,大家想看吗?
1、出示教学情境挂图。
2、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分小组交流前一段时间学到了什么?
2、组织全班交流,对前一段时间所学的内容进行整理回顾。在整理回顾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言将前四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分类板书,并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强调与说明。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第1题。(1)学生弄清题意后独立完成;(2)抽取几道算式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
2、第3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数字信息?
(2)独立完成第(1)---(4)个问题。
(3)全班订正。
3、第3题。教师可根据本班实际,适当规定时间(2~3分钟),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查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今天我们对开学来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收获,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你留下怎样的成长足迹?我们来一起说一说吧。
1、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提示,从什么是数学、怎样学数学、怎么用数学等角度来寻找自己的成长足迹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成长足迹以写“数学日记”的方式纪录下来。
3、课外作业:第2题。
教学反思: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热门17篇)篇七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比例的有关知识,能用比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整理知识的能力。
3、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理清知识间的结构,形成完整的知识网。
难点: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一)回忆知识点。
师:刚才同学们很认真地进行了交流。在比例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生:意义、基本性质、用比例解决问题、正、反比例(板书)。
师:同学们的整理能力真不错。
(二)复习比例的意义。
师:什么叫做比呢?
师:比例又是怎样的?(课件出示:比和比例的意义)。
师:还有什么不同吗?(基本性质不同)。
师:比的基本性质怎么说的?这可是我们上个学期学习的内容,还记得这么清楚,真不错。再说一下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出示)。
师:形式上也有不同,比a:b,比例a:b=c:d。
(三)复习比例尺。
生:比。
师:1:40000000在地图当中你知道又叫什么吗?
生:比例尺。
师:什么叫比例尺?
生: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板书)。
生:图上距离。
师:在这幅地图中,测得浙江到北京的距离是3.5厘米,你又会求出什么?
生:实际距离。
师:拿出我们刚才发的练习纸,写在反面。(表格出示)图上距离3.5厘米。
师:看大屏幕,请发表意见。
生:他0少(多)算了一个。
实际距离2400千米比例尺1:400000001:40000000。
师:数量关系对吗?你觉得要注意什么?
(四)复习正反比例的含义。
师:小明一家是坐磁悬浮列车去北京旅游的。小明还得到了列车行驶时间和路程的统计表。小明的妈妈花300元买一些老北京的特色小吃——艾窝窝,带回来分给亲朋好友。艾窝窝的单价和数量如下表。
生:成正比例。2345列车行驶1。
生:反比例。
师:请说说你的想法?1015203060数量/袋。
师:老师描出路程和相应时间的点,再按顺序连起来,形成的图像是怎样的?是的,的确是一条直线。
师:根据右表中的数据描出来的图像也是一条直线吗?(课件出示)它是一条光滑的曲线。在初中学习正反函数时,图像也是一块重要内容,大家现在可要记住图像的样子哦。
师:真不错,找出了这么多的不同点。这里还有几道题,请你判断一下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1)小华从家里去学校所需的时间和速度。
(2)《小学生作文》的总价和数量。
(3)圆周长一定,圆周率和直径。
(4)图上距离一定,比例尺和实际距离。
(四)解决问题。
师:现在老师把这张表格边变一变,(出示表格)时间路程。
师:从这张表中,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课件出示:
a、一辆汽车2小时行600千米,照这样计算,行驶210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师:大家读的能力真不错,一读就读出了两道应用题,老师相信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一定很棒的,请你用比例来解决。
反馈:2:160=x:560。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每千米行的时间一定。160:2=560:x。
生:速度一定。20×15=25x。
生:工作总量一定。
师:回忆一下,解答比例应用题有哪些步骤?
1、分析题意,判断成什么比例。
2、600:2100单价/元数量/袋201525?
2、设未知数,列比例式求解。
3、检验,写答句。
师:现在老师把第一题的问题变一变。
师:什么一定?600+2100表示什么?你怎么想到求出总路程的?
生:现在求的是总时间,那我们就要找出总时间所对应的总路程。
生: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现在求的是剩余的时间,就要找出剩余时间所对应的剩余路程。
师:这三题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师:再把第二题的问题变一变。
a、妈妈用一些钱去买艾窝窝,如果买20元一袋的可以买15带,实际每袋增加了5元,实际可以买几袋?20×15=(20+5)x。
生: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现在求的是实际可以买几袋,就要找出实际可买袋数所对应的实际每袋的价钱。根据实际每袋增加5元,求出每袋的价钱是20+5=25元。
b、妈妈用一些钱去买艾窝窝,如果买20元一袋的可以买15带,实际每袋的价钱是计划的125%,实际可以买几袋?20×15=20×125%x。
生: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现在求的是实际可以买几袋,就要找出实际可买袋数所对应的实际每袋的价钱。根据实际每袋的价钱是计划的125%,求出每袋的价钱是20×125%=25元。
c、妈妈用一些钱去买艾窝窝,如果买20元一袋的可以买15带,实际每袋的价钱比计划多1/4,实际可以买几袋?20×15=20×(1+1/4)x。
生: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现在求的是实际可以买几袋,就要找出实际可买袋数所对应的实际每袋的价钱。根据实际每袋的价钱比计划多1/4,求出每袋的价钱是20×(1+1/4)=25元。
师:这四道题在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单价×数量=总价(一定)。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网络.
课前布置学生自主梳理“比例”单元的知识,学生在自主梳理的过程中刷新了知识、盘活了知识,在小组交流中受到启发,无形中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网络图的模型,在教师的引导下整理出完整的单元知识结构图,并找出比和比例的联系、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异同点。这样让学生亲历梳理知识的过程,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培养学生梳理知识能力的同时,又清晰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与质的区别。复习时还多次采用对比的方法,如比和比例的对比,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求实际距离的对比,用正比例解决问题和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的对比,通过这样一些对比让学生清楚地掌握这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形成一些清晰的概念,正确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解决实际问题,深化梳理结果。
掌握所学的知识,构建认知结构是复习的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应用。通过应用,能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复习应用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简单应用,所使用的数据题目中都是已知的;第二层次,综合应用,需要学生从条件或问题出发,先找出中间量再进行计算。我是尝试练习,再反馈,再反馈时抓住关键进行提问,为什么要先算?为什么要减呀?表示什么呀?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感受要用比例解决问题时量要“对应”。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热门17篇)篇八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分为五部分:小数的乘、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观察物体,可能性。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旨在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向学生渗透“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数学的魅力,不作具体要求,因此,在本单元没有单独安排复习内容。
总复习的内容在编排上,同时考虑了《标准》规定的知识领域和前面教学内容的顺序,并把有些分散学习的内容适当归并,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把小数的乘法和小数的除法集中复习,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同时,把小数乘、除法与整数乘、除法进行比较,加强两者计算法则的联系。
通过总复习,把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计算法则、规律性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代数思想、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得以进一步发展,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这部分内容可分4课时进行复习,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1.复习“小数的乘、除法”时,可先让学生完成总复习第1题,让学生根据具体的题目说一说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乘、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也可以带着复习一下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对小数四则运算的法则进行全面的整理。
2.复习“简易方程”时,要注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体会代数的思想,巩固一些特殊的写法,例如,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一个数的平方的意义和写法,等等。
3.复习“多边形的面积”时,除了要求学生正确应用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以外,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回忆这些公式的推导过程,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4.复习“观察物体”时,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想像等活动去辨认几何形体在不同方向的投影。
5.复习“可能性”时,要结合具体实例综合复习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如总复习第9题中要判断游戏规则是否公平,首先要用组合的知识列出两枚硬币朝上图案的所有可能结果,进而求出朝上图案相同的可能性大小,使学生学会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
第一课时
课题:小数乘法和除法
1、整理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小数乘、除法。
2、理解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结果与第二个因数和除数的关系。
3、应用运算定律能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简便运算。
4、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会用循环小数表示商。
5、能用进一法和收尾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口算:
(1)120页第1题
填书。
(2)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简要小结。
2、在计算中理解法则。
(1)4.05×2
1.84×3.7
7.55÷0.25
15.75÷0.63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计算小数乘法和除法要注意什么?
3、简便运算
(1)123页第2题
填书,集体订正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乘法的运算定律.
(2)用简便方法计算。
0.25×32×1.2510.1×85
2.85×5.2+2.85×5.8-2.853.6÷0.25÷0.4
3、计算结果有几种取近似值的方法?
4、什么叫循环小数?
1、两个因数都是两位小数,它的积是两位小数。
2、m×0.98的积一定小于m.
3、3.636363是循环小数。
4、2.5×17+2.5×13=2.5×(17+13)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5、小毛看一本120页的故事书,每天看35页,要看4天。
师:学会小数乘除法,还要学会运用知道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1、120页第2题
学生审题,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时说一说怎样想的。
2、123页第4题
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3、李老师用200元买字典,每本40.8元,可以买几本?
4、工地上有171吨货物,用载重8吨的汽车要运多少次?
今天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p123页第1、3题,p125页第13、15题。
本课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完成了计算部分的复习(包括口算、笔算、对计算结果取近似值)、相关概念的判断。第二课时完成简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复习。
在第一课时,建议笔算选取学生易错的几类题型进行针对性练习。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错误:转化成整数后是两位数乘三位数的小数乘法。如:1.4乘1.32;整数乘小数,且整数未尾有0的乘法。如:140乘1.3;商中间有0的小数除法,如:89.44÷43。
在第二课时,对于简便运算中乘法分配律的灵活应用应适当加强,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根据实际情况对计算结果取近似值,即去尾法或进一法教材的练习中没有涉及,教师要有意识地补充相关内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时
课题:简易方程复习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热门17篇)篇九
教学准备: 光盘。
教学过程:。
1、复习小数乘法、除法的意义和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
1、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2)计算:1.89÷0.54 7.1÷2.5 0.51÷0.22。
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
2、练习与应用:
(1)练习九第1题: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题略)。
(2)练习九第2题:
让学生计算后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
(3)练习九第5题:学生独立审提题解答,教师巡视。
让学生根据平均数的意义估计得数范围。然后组织学生计算。
(题略)。
(4)做第6题。
主要让学生练习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合理截取商的近似值。
3、小结。
4、课堂作业。
3、4、题。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热门17篇)篇十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负数和小数的认识,能正确使用负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
:教学光盘。
一、揭示课题。
二、复习负数。
1、什么样的数是负数?请大家举例说明。
2、完成第1题。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用到正、负数?
三、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什么样的是小数?举例说明。
2、小数的性质是什么?
5、完成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四、复习小数的大小比较。
2、完成第4题说说为什么4.3和4.300是相等的?
五、复习小数的改写和求小数近似值的方法。
1、怎样把一个数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怎样把一个数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
2、通常情况下用什么方法求近似数?
3、改写与求近似数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4、完成第5题。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价。
六、课堂总结 。
今天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还有什么疑问吗?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热门17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
1、通过复习加深对乘法意义的认识,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
重点、难点:
熟记口诀是重点,运用口诀解决问实际题是难点。
学、教具准备:
口诀卡片、空白的“九九乘法口诀表”
教学过程 :
归纳整理、互相交流。
1、师:提问。
请同学们想一想咱们一起学习了第六单元,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举手说自己学会了什么。
(1)集体回忆整理乘法口诀表。
生:独立用算式表示出所有乘法口诀。
(2)展示评价学生的作业 。
3、介绍“九九歌”
(1)自己从课本99页中找到答案。
4、整理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1)回忆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2)小组合作:提出一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3)结合学生举的实例来回忆总结这类题的计算方法。
练习巩固。
练一练,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1、基本练习。
完成91页第一题。(完成后,同桌开火车对答案)。
(2)分蛋糕。(91页第二题)。
做完后举手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综合练习。
(1)观察水上巴蕾舞,课本91页第三题,看问题,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2)展示时说解题思路。
(3)独立分析完成四题。
3、创新练习。
自己编出自己心中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热门17篇)篇十二
教材第113~119页总复习及相关内容。
1.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应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并学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复习克和千克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在复习简单推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巩固克和千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课件。
(一)回顾复习过程
请学生回忆已经复习过本学期的哪些内容,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继续复习克和千克、推理这两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反思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二、
(一)复习克和千克
1.梳理。
(1)说一说,你在水果店买东西时都见过什么?
(2)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有哪些?
2.直观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2)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或者1千克?
(3)实物展示:1片口香糖约重1克,2袋500克的盐重1千克。
3.进率关系。
(1)已经明确了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2)说一说多少块口香糖加在一起和2袋500克的盐同样重?
4.测量。
(1)测量物体的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说一说自己所认识的秤。
5.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时重点说一说第3小题,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7题。
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填写调查结果,课上根据调查结果解决问题。
(二)复习推理
1.复习推理(一)。
(1)创设情境:李冰、王明、张强、夏雨一起排队上车。张强在李冰和王明的中间,夏雨是最后一个,李冰不是第一个。请把他们的名字从前往后写下来。
(2)思考:你先确定谁的位置?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推理的过程,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
(4)指名说一说推理的方法及过程,其他同学补充,引导学生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2.复习推理(二)。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点拨。
(一)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复习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热门17篇)篇十三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射线、直线、线段垂线、平行线的概念,会按要求画图形;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认识角、几种不同大小的角以及会量角、画角。
2、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复习重点、难点:
进一步掌握直线、射线、角以及平行和相交等基础知识,在操作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回忆所学的知识。
在角这一单元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几部分知识?(认识角、量角和画角)。
在平行和相交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认识平行和垂直,画平行线和垂线)。
二、复习直线、射线、线段。
1、直线、射线、线段各有哪些特点?
2、p111t12。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方法。
3、量角器量角。
(1)出示两条相交直线。
讨论:在什么情况下,两条直线才能互相垂直?
(2)思考: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些?
学生交流后小结。
三、补充练习。
(一)填空。
1、线段有()个端点,射线有()个端点。直线有()个端点。
2、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与()有关。
3、一个直角的度数为(),一个平角的度数为(),一个周角的度数为()。
4、从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画一条垂直线段,再画几条不垂直线段,其中()线最短。
(二)判断。
1、小明画了一条3厘米长的直线。()。
2、大于90度的角一定是钝角。()。
3、直线比射线长。()。
4、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5、过直线外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四、联系实际,感知概念。
学生观察,小组交流。
2、说一说。
让学生说一说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或互相平行的?
1、感知不同角。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不同大小的角,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学生交流汇报。
2、做p111t13。
指名学生读题。
学生互相交流角的名称、角度。
独立量角,交流角度。
五、动手操作,巩固知识。
1、量角器画角。
画出任意一个锐角、一个钝角、一个直角、一个平角、周角,并两出它们的度数。
学生独立画角。
互相交流画法、角度。
2、p111t14。
(1)用不同的工具画一个75度的角。
学生独立画图,交流不同工具及画法。
(2)指名学生画第(2)题的图。
讨论:画出的两条直线有什么关系?
3、观察物体(p111t15)。
出示直观图。
学生观察、思考、独立连线后互相交流。
提问:添一个同样大的正方体,从正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不变,可以怎样放?
学生汇报交流。
六、补充:
a、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有多少条?位置确定吗?
b、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有多少条?位置确定吗?
c、过直线上一点,能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吗?那垂线呢?有多少条?位置确定吗?
d、画一条直线和直线外一点a,从a点出发,画出a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并量出它的长度。
e、解决实际问题:
1、从王庄村到长江路之间要修一条小路,怎样修最合适?为什么?
长江路。
王庄村。
2、要划船从a点到河的对岸,该怎样划路线最短?把最短的路线画出来.
3、你会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把右边的图形画成一个长方形吗?
你还会用画垂线的方法,把这个图形也画成一个长方形呢?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还有什么问题?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热门17篇)篇十四
三、教学目标 分析:。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20以内退位减法进行整理,找出规律,进一步巩固此类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先安排加法,再安排减法,意图是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二十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和复习是在学生学习了二十以内进位加法及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是二十以内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是对学习两位数减去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巩固复习,能为后继教材的学习做好迁移准备。
五、教学过程 分析:
(一)揭示课题。
(二)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
(三)利用退位减法表复习。
(四)课堂独立练习。
六、教学困难分析及媒体设计:。
七、课堂实施:。
(一)揭示课题。
说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二)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
1.找规律,填表。
出示图片。
要求:仔细观察,从已有的算式中找到规律,把所缺的算式填出来。
(自由发言,想填哪格,就填哪格。)。
2.说说为什么这样填,你是怎么想的?
3.讨论(出示动画:二十以内的退位减法—二十以内退位减法表)。
a.竖着看,第一列的得数有什么规律?算式有什么规律?
b.你还能发现什么有规律的排列?
(酌情启发:横看,有什么规律?竖看,有什么规律?)。
4.小组活动,动手操作,重排退位减法表。(见课本第23页。)。
(提供每组一套20以内的退位减法算式。)。
小组合作把这些卡片重新有规律地排成一个表。
(三)利用退位减法表复习。
1.把差是6……的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课本第24页的第1题。)。
a.差是6的减法算式有哪几道?想不出的可以看减法表。
b.差是7的一组退位减法算式你能都说出来吗?
c.你还能说出一组差是几的退位减法?
(四)课堂独立练习。
1.看图列两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方格图小球图)。
2.口算,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出示动画:十几减几)。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热门17篇)篇十五
1、比较系统地理解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
2、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3、对各种数进行分类整理,体验分类整理的原则与方法。
教学重点: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加深对各种数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分类整理,形成系统,理解数与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关键:数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课前整理,课上交流,形成网络。
1。课前,同学们把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进行了整理和分类,你是按什么分的,分成哪几类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整理出一份你们认为最合理的,小组长做好记录。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整理的既全面又条理。
2。哪个小组愿意给大家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整理的情况,其他小组的同学要认真倾听,一会儿你可以提问,可以补充,也可以反驳。
(学生汇报交流,构建知识网络)。
二、唤醒记忆,沟通联系。
1、用数表示数轴上的各点,唤醒学生对数的认识。
(1)我们所学的这些数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首先确定“0”和1、—1、的位置,然后由学生分别指出2、—2、、0。3、1、1。7所在的点各用什么数表示。
(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从这条数轴上,你能发现什么?
(正数0,负数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从0往右,数越来越大,从0往左,数越来越小,把数按大小来分,可以分成正数,0和负数,真分数1,假分数或=1)。
2。沟通联系,加深认识。
(1)教师:我们认识了很多的数,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这些数呢?(指名学生口答)。
如果生活中缺少了数将会是怎样的呢?(只问不答)。
请同学们看一则新闻:(课件出示)。
看了这则新闻,你想说点什么?
(出示数据)。
看到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80%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小结: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这次地震造成的灾害有多么严重,也同时深刻的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人民的团结和友爱。
(2)这节课我们复习了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这些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先自己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讨论后汇报)。
谁能概括的说一说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试着说给你的同位听。
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都可以表示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但是百分数不能表示具体数量。
三.应用提高。
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今天复习的知识解决下面的数学问题:
1.书p115t5(投影出示)。
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不用抄题直接做。
集体订正:同学们看,这个同学做的,对吗?
同位互相批改,做错的请改正过来。
2.t6。
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不用抄题直接做。
集体订正: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做对的同学请举手,
通过用正负数记录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师小结:用正负数记录数据简单,清楚,明了。
3.t7。
同学们看,这是著名的四川乐山大佛,在这次地震中,它幸免于难,请同学们根据提供的信息解决下面的问题:
集体订正时问: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热门17篇)篇十六
1、复习本单元的55个生字,正确读写“沐浴、训斥”等49个词语。筛选出易错、难记的字词重点强化巩固。
2、以读为本,能够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读通读懂课文,背诵相关课文。
3、回顾课文内容从不同人物身上体会做人的道理。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掌握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2、复习课文,体会作者用饲准确、生动。教学方法与手段。
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复习语文第四单元“自尊自爱”(板书)。
二、回顾课文内容。
同学们,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自尊自爱。围绕这个专题安排了哪些课文?(师板书)这四篇课文都用故事的形式向我们说明的一些深刻的道理。
三、预习成果展示:
1、表扬完成复习提纲好的同学。
2、展示背诵情况。
四、精讲点拨。
(一)、复习生字词,课件展示。
1、复习生字:齐读。
3、说说喜欢哪个词语,照样子写一写。
4、形近字(七色光2题)。
5、多音字。
(1)学生找出4小题里的多音字(扎、塞)。(2)找找本单元积累的多音字。(3)集体交流。
(4)完成七色光1小题多音字训练。
(二)、句子训练。
1、填一填出示七色光3小题资源评价40页。
6、7题。
3、体会每组句子表达效果上的不同。(1)“我不能为这些蠢货演奏!”“我决不能为这些蠢货演奏!”
(2)“你成为亲王,是因为你的出身,而我靠自己的努力成功的。“。
“你成为亲王,只不过是因为你的出身而已,而我却是靠自己的努力成功的。“。
4、读读背背七色光四中名言。
四、归纳方法。
1、学生交流复习好方法。
2、教师点拨:背诵积累,认真观察,运用好词佳句和修辞方法,抓重点句段,揣摩大意。
3、回归单元主题:生活中怎样做是自尊自爱?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热门17篇)篇十七
梁凤。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正确掌握分类的含义和方法,进一步体会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
2、并能熟练的按一定标准对物体进行整理分类。
3、进一步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化,能按自已的标准分类。教学重、难点:
1、能熟练的按一定标准对物体进行整理分类。
2、进一步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化,能安自己的标准分类。教学过程:
一、交待目标。
今天,我们上一节复习课,首先,做几道口算题。(卡片出示)9-3=。
9+3=。
11-7=14+0=。
7+11=17-9=。
6+12=。
15+1=。
8+7=同学们算得又对又快。
今天我们复习第四单元《分类》,通本节课的学习能按一定标准正确的对物体进行分类,并能自己定义标准,进行分类。
二、梳理旧知。
1、我们本单元都学习了哪几课?(整理房间、整理书包)。
2、你是怎样整理房间的?(把一类东西放在一起)师小结:按一定标准分类。
(1)指班里四个学生,按男生女生分类。
3、你有几种方法整理书包的?(两种)师小结:按不同标准分类。
(1)拿出一把铅笔,让学生自定义进行分类。
三、
巩固练习。
1、分一分。
(1)苹果、茄子、桃子、香蕉、白菜、西红柿。
水果有()。
蔬菜有()。
(2)2+5。
3+4。
6+1。
9-5按算式分()按结果分()。
2、书中55页第2题。(让学生自己来分类,只要能说出理由就行)。
四、查缺补漏。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单元课时较少,知识点也不是很明显,再结合我班学生在学这单元时掌握较好,所以我在梳理旧知时没有占用很多多时间,而是点到为止。想通过练习来巩固知识点,可是,在做第二小题时,“按算式和结果分类”就出现了问题,学生根本不了解按算式分是什么意思,这个地方我太疏忽了,没有在做题前为学生分析题意,导致学生什么也不会做。再一个,学生在做测试题时,有不少同学没读懂题,主要原因是平时在这方面没有过多的做练习,学生很生疏。通过这次复习课,我对本班学生又有了新的了解,相信以后一定会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