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应当遵循教学大纲和学科标准的要求,确保教学内容的合理有序。教师们可以通过借鉴小学教案范文的优点和经验,加强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多边形的面积小学教案(实用13篇)篇一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教材把这一内容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之后学习,让学生知道在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时,要把一个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再进行计算,这样既可以巩固对各种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和面积公式的运用,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材在内容呈现上突出了两个部分,一是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二是针对组合图形的特点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索性。
2、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操作,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不会很难,所以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我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达到方法的多样化。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并能根据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渗透转化的学习思想策略。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组合图形的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组合图形,根据图形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它的面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特别是转化图形的几种方法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直观形象,更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2)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学法。
设计中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索,让学生在拼一拼、分一分、画一画、算一算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发展。老师说的很少,基本上都是由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说学法。
(1)自主观察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真正自己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时,才能最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自己来观察组合图形的特点,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后面小组的合作学习以及更好地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2)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获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课让学生在自主观察思考的前提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本节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组合图形的趣味性,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首先,让学生欣赏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说一说共同之处,同时说说这些图片的表面都由哪些图形组合而成的。(这里让学生说出物品表面的图形组成,为建立组合图形的概念和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其次,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组合图形。这时我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说说身边的组合图形,感受组合图形就在身边,体会组合图形的美。最后让学生拆开老师给大家的礼物盒,看看里面是什么礼物,就会使学生立刻认识到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让学生举手发言回答,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分别是什么,谁说的对,老师就把礼物送给谁,这样做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本节课后面环节提供积极活跃的气氛,也可以复习这些图形名称及相应的面积公式,为确保正确的计算组合图的面积打下基础。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这些图形,设计拼搭组合图形,当学生创作完成,我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并鼓励学生上台展示,向小伙伴介绍自己拼的图案像什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从而明确组合图形是由几个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引出组合图形的概念。
这一环节通过拆礼物,送礼物的游戏,让学生在说一说,拼一拼,看一看的游戏过程中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明确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和组合图形有关。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经历了拆礼物游戏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致非常高,这时我在呈现一个这样的生活情境:最近老师家的房子正在装修,正计划粉刷墙面呢,同时多媒体出示墙面的平面图。
(1)首先让学生观察、讨论:这个图形的面积我们是否学过呢?又可以把它分解成哪些基本的平面图形呢?学生通过前面的经验,以及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a、是把这个组合图形分解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来计算。
b、是把这个组合图形分解成两个梯形。(对于这两种情况我都及时予以肯定)。
(2)接着再问学生,你们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吗?那你们能不能开动脑筋帮助老师算一算粉刷这面墙老师需要买多少平方米颜料吗?这样的提问形式,学生当然很愿意去动手、动脑帮老师的忙。然后以比赛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多,谁能更快更好的帮老师算出来,而我就在下面巡视,并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3)当学生独立完成后鼓励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计算方法,并介绍自己的方法。同时,我在用多媒体清晰、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分割的过程。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在让学生自主观察比较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上面几种方法,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可以把一个组合图形分解成简单基本图形,再把分解出来大的简单图形的面积加起来,掌握“分割法”在解决这一生活问题环节中,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通过自主探索,小组交流,获取更多的解题方法,让他们在小组活动中都有成功的体验和经验的收获。
这一环节,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帮助老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激励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分割,以及多媒体的直观生动的演示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
(三)、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练习是为了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能用学到的新知进行迁移。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的下练习:
(1)为了巩固新知,又突出本课的教学难点,我紧接着装修的问题情景,设计了给地面铺地板这一练习,先让学生自主独立的解决,学生会想到用四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并观察第四种方法,让他们自己观察比较出不同?从而引导学生感受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有时也可以用一个图形的面积减去另一个图形的面积。渗透添补法。
(2)接着为了巩固这一难点,我又设计了一个判断题,淘气、笑笑、小明、和小丽,他们也正在求一个组合图形的面积,请你看一看,想一想,他们的做法都能求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吗?你最喜欢谁的做法,为什么?让学生通过观察他们这四位同学的转化方法和这个组合图形所给的数据信息,来判断出,有的方法能够求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但是有的方法会因为没法得到一些关键数据信息而不能求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从而提醒大家要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3)最后,我鼓励学生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上课开始时,自己设计的组合图形的面积,由课内延伸到课后,做到了首尾呼应,让学生把掌握的知识拓展到实际生活中去。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这节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学习的脉络。
多边形的面积小学教案(实用13篇)篇二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分别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2、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
4、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5、常用时间单位:时、分、秒。
6、时间单位:时、分、秒,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60。
1时=60分1分=60秒半时=30分30分=半时。
7、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8、计算一段时间,可以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
小学数学去括号顺口溜。
1去括号法则内容。
去括号法则,是数学科的一条法则。括号前面是加号时,去掉括号,括号内的算式不变。括号前面是减号时,去掉括号,括号内加号变减号,减号变加号。
法则的依据实际是乘法分配律。括号前面的符号,它是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是否变号的依据。
要注意,括号前面是“-”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的各项均要改变符号,不能只改变括号内第一项或前几项的符号,而忘记改变其余的符号。
2去、添括号顺口溜。
去括号、添括号,关键看符号,
括号前面是正号,去、添括号不变号,
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添括号都变号。
多边形的面积小学教案(实用13篇)篇三
1、通过复习,使学生理清各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能够应用面积计算公式,熟练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组合图形的面积。
3、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熟练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及组合图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磁片。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想一想,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对第五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
二、知识梳理,形成网络。
老师根据学生所说,演示转化过程,形成如教材96页的板书。
(2)从整理图中能看出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回答后老师简要小结。
2、练一练:
老师出示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核对。
选择条件分别计算下列各图形的面积。
3、师:刚才复习的是基本图形的面积,而由几个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叫什么?
出示第96页的第2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集体核对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几种方法。
学生可能会想到下面几种方法。
比较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三、应用拓展。
1、练习十九第1题。
(1)让学生审题,说一说解题步骤。
(2)独立完成。
(3)小组交流,说一说你的发现。
(4)全班交流。
师小结:几个图形都在两条平行线之间,说明它们的`高是相等的,在高相等的条件下,面积不等,说明它们的高都不等。
2、练习十九第4题。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小题,集体核对。
想一想该如何摆放小树?让学生在草稿本上画一画示意图。
集体订正,展示。
四、小结:说一说今天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九第2、3题。
多边形的面积小学教案(实用13篇)篇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六年制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练习。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基础上进行系统整理,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易错易混点进行合理的习题创编,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沟通各种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的内在联系,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再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巩固已学过的各种多边形的面积公式,提高应用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落实减负增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1.通过练习,进一步熟悉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公式的推导过程,加深对平面图形面积计算间关系的理解。
利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各图形之间联系,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
课前谈话:同学们咱们又见面了,还记得我来自哪里吗?胶州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到处都充满了美的事物,少海新城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让我们一睹为快好吗?(播放视频)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少海新城游览一番,让我们一边游览一边发现那里面有什么数学问题。准备好了吗?上课。
一、创设情境,回顾梳理。
1.创设情境,启发导课。
谈话:同学们请看,目前要在这片空地上种植一块花圃,大家猜猜看,它可能是什么形状?
学生可能回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
揭题: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图形,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这些图形,上一节多边形面积的练习课。(板书课题)。
2.回顾梳理。
(1)解决问题。
学生回答:不能。
追问:为什么不能?
谈话:(课件呈现数据)现在你能计算了吗?快速的写在练习纸上。
组织学生交流求花圃面积的做法。
(2)梳理公式。
谈话:同学们做的都很好,你们在计算它们的面积时,先想到什么?学生回答。
追问:那你能说说它们的面积公式用字母怎么表示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字母公式。
(3)突破底与对应高的问题。
学生回答:底要和对应的高相乘。
追问:那为什么非要用底与它的对应高相乘呢?
谈话:看来大家有困惑,没关系,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些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我相信只要同学们边观察边思考,就一定会想明白其中的道理。
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追问:那三角形呢?谁能结合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学生回答: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正好是三角形的高。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三种拼的过程。
小结:看来我们在计算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时,一定要注意用底和它对应的高相乘。
1.基本练——求花圃的面积已在第一环节梳理知识中完成。2.变式练——求草坪的高。
谈话:草坪的面积我们解决了,工作人员还在草坪中修了一条鹅卵石小路,你能求出这条小路有多长吗?(课件呈现)。
提问:要求小路的长,就是求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追问:对就是求9米这条底对应的高,想一想要求高,先求什么?自己在练习纸上做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组间交流。
谈话:平行四边形草坪中小路有多长?
学生回答。
提问:三角形草坪中小路的长是多少?
学生可能出现:
生1:12×6÷2=36平方米。
36÷9=4米。
生2:12×6÷2=36平方米。
36×2÷9=8米。
谈话: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谈话:说得真有条理,同学们来看当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面积和底,要求高,别忘了先用三角形的面积乘2,得到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再除以底,得到这条底所对应的高。(课件呈现)。
3.综合练——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1)利用“加加减减”的方法求面积。
谈话:景区里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同学们去解决,敢继续接受挑战吗?在这块平行四边形草坪旁边是一片底为4米,高为6米的三角形的竹林,草坪和竹林一共占地多少平方米?(课件呈现)。
学生独立解决。
学生交流做法:
生1:平行四边形面积加上三角形面积。
生2:求梯形面积。
小结:刚才同学们用部分面积加部分面积的方法,我们可以把它看成“加”的方法。(板书:加)。
谈话:同学们继续看,在三角形草坪周围增设了健身区,你能求出健身区的面积吗?(课件呈现)。
学生独立解决。
学生交流做法:用梯形的面积减去空白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健身区的面积。
(12+18)×6÷2-12×6÷2。
谈话:同学们这种用大面积减小面积的方法我们可以把它看成“减”的方法。(板书:减)。
小结:其实我们在求组合图形面积时经常会用到这种“加加减减”的方法。(完善板书:加加减减)。
(2)减少信息,利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
谈话:刚才同学们的表现很出色,继续看,现在你还能求出健身区的面积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和小组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课件呈现缺少上底的图形)。
组织学生交流。
谈话:请同学们请看,蓝色三角形和黄色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追问:为什么它们的面积相等?
根据学生回答,借助课件演示利用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将两个阴影部分的三角形转化成一个大三角形,渗透转化思想,让学生体验转化思想在数学上的应用。(板书:转化)。
4.发展练——求喷池面积。
(1)学生独立做。
(2)组织学生交流。
谈话:谁愿意把自己的解决方法介绍给大家?学生到展台讲解,可能出现:
生1:15×2÷5=6(米)。
5×6=30(平方米)30+15=45(平方米)。
生2:15×2÷5=6(米)。
(5+5+5)×6÷2=45(平方米)生3:15×(1+2)=45(平方米)根据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小结:虽然他们解题的思路不一样,但都用到了画图的方法。看来,在解决图形问题中,画图确实是一种很好的策略。(板书:画图)。
谈话:同学们,快乐的少海之旅就要结束了,我们在观光游览的同时,还解决了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老师希望同学们从学会了什么,获得了哪些方法,有什么感受等方面全面进行总结,先在小组里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并进行评价。
教师总结提升: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都能像今天这样从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总结,这种回顾梳理知识的能力,对我们今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多边形的面积小学教案(实用13篇)篇五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认识不同图形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网络,能正确应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在整理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逐步形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解决问题后的反思意识。
建构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灵活解决问题。
理解掌握多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ppt课件、图片、复习单、易错题单等。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观察南湖校区全景图,呈现土地形状,提出问题从而唤起学生记忆,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景,将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提出问题,自然引出了本课复习的内容,为后面的复习做好铺垫。)。
二、整理回忆,再现旧知。
师:课前我们已经对这五种多边形的面积计算知识进行了回忆整理。请问,关于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你都整理了什么?(计算公式、公式的推导等)。
(一)展示收集到的学生自主整理的复习单,让学生体会整理面积计算公式的方式多样化。
(二)回忆旧知。
1、忆公式。
学生根据自主整理,汇报交流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文字表达、字母表达式)。
2、忆推导。
(1)小组内交流公式的推导过程。
(2)小组代表全班交流。
(3)师引导学生小结:在推导上述图形的面积时,都用到了转化的方法。转化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
(三)理清联系,深化认识。
(四)公式延伸,进一步感受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课件动态演示:梯形上底长度渐变为0时,梯形演变为三角形。梯形的上底长度渐变成等于下底时,梯形演变为平行四边形。
三、纠错分享,查漏补缺。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升。
1、有一块草坪,求草坪的面积。
五、全课总结,自我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或者感受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节课复习的知识和复习方法的总结,将知识系统化,也教给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多边形的面积小学教案(实用13篇)篇六
教学内容:(机动1课时)。
3.梯形面积的计算(3课时)。
4.实际测量(1课时)。
5.组合图形的面积(1课时)。
6.整理和复习(2课时)。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计算它的面积。
2.使学生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测定直线和沿着直线测量指定的距离;了解步测和目测的方法,能够计算常见的规则形状的土地面积。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应用各种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求它们的面积和解决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测量工具及其用途;掌握测定直线和沿直线测量指定距离的步骤和方法;初步学会测定直线和沿着直线测量指定的距离;了解步测和目测的方法,初步学会步测和目测。
3.使学生能够正确计算常见的规则形状的土地面积,并会解决有关土地面积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各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灵活地应用它们解决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测定直线和沿着直线,测量指定距离的方法。
多边形的面积小学教案(实用13篇)篇七
包含知识、技能、价值观、情感、态度、过程、方法等。教师根据学科及教材内容特点制定。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平行四边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过程。
一、自为:
1.我们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
2.哪个平面图形的面积会求?
二、共研。
1.数方格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1)提出要求: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2)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两个图形的面积并填写表格。
(3)反馈汇报数的结果,得出:用数方格的方法知道了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
(5)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6)引导学生交流发现并全班反馈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7)提出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操作验证。
(1)提出要求:请小朋友利用三角尺、剪刀,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想办法转变成我们已学过面积计算的图形,完成后和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方法。
(2)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展示不同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
(5)小组讨论:
a.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b.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6)交流反馈,引导学生得出:
a.形状变了,面积没变。
b.拼成的长方形,长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7)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8)活动小结: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了同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得出了平行四边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验证了前面的猜想。
3.教学例1。
(1)(出示例1)平行四边形的花坛的底是6m,高是4m。它的面积是多少?
(2)学生独立完成并反馈答案。
三、看书质疑。
1.判断题。
(1)一个平行四边形一定能剪拼一个长方形。()。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3)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实际上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2、填空。
3、练习十五第3题。
4、选择题。
5、思考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回答。)。
学生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求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很直观,也很容易让学生发现问题。
大胆鼓励学生进行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通过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把平行四边形想办法转变成我们已学过面积计算的图形,在这里渗透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将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材料。
在学生出现沿着高来剪的时候,老师可以适当的加一句:“为什么要沿着这条高来剪呢?”
讲授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后,出示例题1就显得水到渠成了,老师在讲授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增加变式练习,多增加一条高,问学生能不能底乘高,引导出相对应的高才能相乘。
自学部分可以增加学生看书时间,有不懂的马上提问解决。
常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
课堂最后提问,唤起学生的记忆,老师适当加以小结,巩固新知。
多边形的面积小学教案(实用13篇)篇八
这次研究课的课型是复习课,对于复习课我们应该怎样上呢,可以参考的课例很少,依照教学以来形成的方法,我认为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一般都是先归纳整理、后总结、再通过练习巩固,这样一个过程。怎么能组织学生形成一个新的复习的方式,我在本次研究课中大胆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己在小组内进行总结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虽然学生还不能很完整的进行归纳,但给学生渗透一定的教学思想才是我设计的关键。在进行练习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效果很好。练习中我还注意关注全班学生,比较简单的题目就请学困生来回答,给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在练习设计上还设计了一些提高题,让优等生也能充分开发他们的思维。
在讲完课后,和老师们的交流中,我意识到自己的备课过程中、课件设计中还存在一些考虑不够周到的地方。例如在进行单位换算时应该让学生讲一讲换算方法,而不应该只填单位。在讲解比较难的题时,如果设计课件进行演示学生就更容易懂了。
在以后的教学中,设计习题时考察的内容应该是课程标准中的内容,应当注重考察学生的数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数学的基本认识。注意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多边形的面积小学教案(实用13篇)篇九
1、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长8厘米,是高的2倍,它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是。
2、一个梯形的上底是16米,下底是24米,高30米,它的面积是()平方米。
3、一堆钢管,最上层有3根,最下层有13根,每相邻两层相差1根,这堆钢管一共有()。
4、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10厘米、8厘米、6厘米,它的面积是(样的三角形拼成的长方形面积是()。
5、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面积也相等,已知三角形的高是32厘米,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厘米。
6、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8平方分米,高是2分米,它的底是()。
7、一个近似梯形的花坛,高10米,上下底之和是16米,面积是()。
8、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6平方分米,底3分米,高是()。
9、用四根硬纸条钉成一个长方形框架,将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周长(),面积()。
10、三角形的底扩大3倍,高不变,面积会()。
11、0.45公顷=()。
12、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形。
13、一个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是15厘米,高是8.8厘米,面积是()。
14、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分米5厘米,高是底的1.2倍,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5、梯形的上底增加3厘米,下底减少3厘米,高不变,面积()平方米。
多边形的面积小学教案(实用13篇)篇十
难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四、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媒体:大屏幕、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师: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你知道吗?
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与研讨,并汇总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四个角加起来,发现内角和是360?。
方法二:把两个三角形纸板拼在一起构成四边形,发现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是360?。
接下来,教师在方法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把一个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知道五边形的内角和吗?六边形呢?十边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个问题再分组讨论。
关注:(1)学生能否类比四边形的方式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生能否采用不同的方法。
方法1: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3个180?的和是540?。
方法2:从五边形内部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然后用5个180?的和减去一个周角360?。结果得540?。
方法3:从五边形一边上任意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然后用4个180?的和减去一个平角180?,结果得540?。
方法4: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然后用180?加上360?,结果得540?。
师:你真聪明!做到了学以致用。
交流后,学生运用几何画板演示并验证得到的方法。
得到五边形的内角和之后,同学们又认真地讨论起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类比四边形、五边形的讨论方法最终得出,六边形内角和是720?,十边形内角和是1440?。
(二)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师:通过前面的讨论,你能知道多边形内角和吗?
思考:(1)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
(3)从多边形一个顶点引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边数的关系?
学生结合思考题进行讨论,并把讨论后的结果进行交流。
发现1:四边形内角和是2个180?的和,五边形内角和是3个180?的'和,六边形内角和是4个180?的和,十边形内角和是8个180?的和。
发现3:一个n边形从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边数n存在(n-2)的关系。
(三)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440?,且每个内角都相等,则每个内角的度数是()。
(四)概括存储。
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2、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五)作业:练习册第93页1、2、3。
八、教学反思:
1、教的转变。
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展示,激发学生自觉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2、学的转变。
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层面,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3、课堂氛围的转变。
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多边形的面积小学教案(实用13篇)篇十一
俞静静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行的面积》一课,着重让学生先通过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通过剪、拼、摆等动手操作的活动来验证猜想的公式,在自主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索的精神。我觉得这是一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很能使学生“五到”,同时对我们平面几何图形的概念教学和高效课堂的建构也起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我认为本节课有几大亮点:
一、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这节课以“激趣导入——自主探究——发现规律——实践应用”为线索,整个教学思路清晰;对三维目标把握准确,达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老师适时地导,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以生活情境导入,注重体现数学内容的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判断停车位面积的大小为生活情境导入,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让学生帮助财主解决这一生活问题,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课伊始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重视操作探究,发挥主体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一环节时,俞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采用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去自主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共同操作中,学生积极动手、动脑,从不同角度思考,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并通过观察讨论,发现了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这样既充分张扬了学生的创造个性,也为概括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活动。
四、注重数学方法和思想的渗透。
在数学课堂渗透科学的数学方法和思想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关系到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等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俞老师在这方面非常注意。例如,“猜想—验证”、“转化的思想方法”等几种思想和方法学生都得到了很好培养,为今后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练习设计注重层次性,体现了对公式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俞老师设计的练习题是从基础到最容易错的难题,习题精。总体上说,体现了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既有层次性、实践性,又做到了前后照应;既注重让学生直接运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更注重强化训练一些学生容易出错的底高对应的问题,并且还回过头来解决停车位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使整节课“圆”满成功。
总的来说,俞老师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既考虑了数学学科的特点,也考虑了学生的心理特征,能够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去探索新知识,在教学环节的处理上有详有略,有扶有放,把教学的'重心落在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理解上,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值得商榷的几点:
1、格子图是作为一种用来测量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工具,是让学生数的,是用来验证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种方法,而不是用来剪—拼的,俞老师在这一块内容的理解上有所偏颇。
2、在引导学生分析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异同点时,能否强调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也就是邻边垂直,这样学生在后来的剪拼过程中沿高剪就水到渠成了。
3、学生在剪拼过程中,沿任意高剪和平行四边形面积字母公式的推导这两个环节能否提到前一个环节(这两个环节向老师放在巩固练习中),这样会使条理更清晰,使整个公式的推导过程一气呵成。
4、剪拼后的长方形的长宽和原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的关系能否让学生总结出来,因为大多数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已经明了,这样更能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5、要正确处理预计与生成的关系,对没完成的教案要“舍得”,后面的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以及“变与不变”的关系都可以留下来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而且大多数学生也具备了这个能力。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后再汇报,而不是让优秀的学生直接报一下答案,后进的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
文档为doc格式。
多边形的面积小学教案(实用13篇)篇十二
《多边形面积整理和复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记忆,学会灵活运用公式,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拓宽知识面,学会与人合作,共同学习提高。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复习整理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复习交流能力,所以本节课采取学生课前自由复习,课中交流复习收获、质疑、运用知识、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课后延伸的形式进行教学。
在本章教学中,迁移类比的思路或思维是我们学习新平面图形求面积的一个基本方向,通过一系列的类比迁移我们依次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组合图形的面积,将未知图形的面积转化为已知图形的`面积求解,是学习求图形面积的一种基本编排思路,而推行这种基本的思路,则借助于二种基本的求面积方法,即割补法、拼摆法。所以,在教学上,始终要给学生渗透这种基本的数学思维――由未知转化为已知。实际上渗透一种数学思路要比我们口干舌燥讲多少题都重要,而讲清基本方法则给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应该说,课堂上每一个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是比较清晰的。但是,课后发现,有的学生对计算公式记得很牢,对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却表达不清。
多边形的面积小学教案(实用13篇)篇十三
一、填空题(54分)。
1.用字母表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和()。
2.2.3m2=dm23200cm2=()dm2。
0.25m2=()cm26500平方米=()公顷。
3.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都是1.4m,它的面积是()m2,和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m2。
4.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0.3cm和0.4cm,斜边长0.5cm,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cm2。
5.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240m2,高是40m,底是()m。6.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
2
7.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32dm,那么它的边长是()dm,面积是()dm。
8.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36m2,如果把它的底和高都缩小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得到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m2。
9.一个梯形的上底扩大2倍,下底也扩大2倍,高不变,那么它的面积扩大()倍。10.设计一个面积为24平方米的三角形,底为(),高为()。
11.在一个三角形里能画()条高,在一个平行四边形里能画()条高,在一个梯形里能画()条高。
12.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8.8米,面积是()平方厘米。
13.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街头广告牌,底是12.5米,高是6.4米。如果要油饰这块广告牌,每平方米用油漆0.6千克,需要()千克油漆。
14.一辆汽车的后车窗有一块梯形的遮阳布,上底是1米,下底是上底的2倍,高是0.7米,它的面积是()。
15.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长9分米,这条边上的高是8分米,另一条边上的高是6分米,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周长是()。
16.梯形的上底是3.8厘米,高是4厘米,已知它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下底是()厘米。
二、判断题(12分)。
1.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2.两个花园的周长相等,它们的面积也一定相等。()。
3.一个三角形的底扩大2倍,高不变,它的面积也扩大2倍。()。
4.同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形状不一定相同,但它们的面积一定相等。()。
5.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纸片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6.长方形的周长不变,将它拉成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原来的长方形面积相等。()。
三、选择题(12分)。
四、计算题。
57、一块梯形果园,上底是60m,下底是100m,高是20m。一共种植果树840棵,平均每棵果树占地多大?(保留一位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