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具有观点鲜明,内容具有鼓动性的特点。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需要使用演讲稿的事情愈发增多。优质的演讲稿该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演讲稿模板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中秋节国旗下演讲稿篇一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们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寄予中秋》。
中秋的月最美,是那样诗情画意;中秋的月最柔,是那样柔情似水;中秋的月最明,是那样皎皎似镜。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又被认为是我们中国人的团圆节,每到这一天,许多远离家乡的游子,纷纷赶回家中,与父母亲友欢聚一堂,把酒言欢。
同学们你们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吗?
“中秋”一词最早在周朝就已出现。为什么叫“中秋”呢?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还有许多称呼:“八月节”、“八月半”、“月节”、“月夕”等。
中秋节原是丰收的节日。过去,人们在丰收的季节里,总要大事庆祝一番,庆祝一年的好收成,享受丰收的喜悦。中秋时节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中秋节还有许多美好的传说,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等等。这些无不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在这佳节到来之际,我倡议每位同学都做三件事:
第一,孝敬父母长辈,为自己小家的幸福和谐做能力所及的努力,小家安定才是祖国繁荣的前提!
第二,为那些不能回家辛苦工作的亲人发送一条温馨的祝福短信。
第三,为祖国的繁荣,国力强盛,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立下壮志.请记住: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是国家的希望!
最后我衷心地向学校的各位领导,忘我工作的老师,向勤奋学习的全体同学,向你们的家人和朋友提前道一声:中秋快乐!
中秋节国旗下演讲稿篇二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寄语中秋。
秋浓了,月圆了,我们又度过了一个中秋!昨天是农历的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它仅仅次于春节,是我国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的月最圆,中秋的月最明,中秋的月最美,所以又被称为“团圆节”。金桂飘香,花好月圆,在这美好的节日里,人们赏月、吃月饼、走亲访友„„无论什么形式,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果有人问我:“为何庆祝中秋?”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中秋节是我国古老悠久的传统佳节,象征一个民族的迷人魅力,它本身就是一种奇特而又神秘的艺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享受着它的缤纷,我们仰慕她博大的胸襟,我们钦佩她对中国古文化的重大影响。年轻的我们,担负着延续古老文明的重任,中秋欢欣鼓舞时,更不要忘记自己的职责,做一个合格的继承人,这么一笔丰厚的财富,是我们耗尽心血也学不完的。
中秋最美是思念。“每逢佳节倍思亲”,月亮最美,美不过思念;月亮最高,高不过想念。中秋圆月会把我们的目光和思念传递给我们想念的人和我们牵挂的人,祝他们没有忧愁,永远幸福,没有烦恼,永远快乐!
圆月知人心,和家人共进一顿晚餐,为远在他乡的亲人送上真诚的祝福,是中秋节最重要的章节,家庭主妇把一大块月饼切好,为远在异乡的亲人留下一份思念,举杯共进,分享点点滴滴地家常事,说说生活中的烦恼,也是情感最真诚的吐露吧!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此时此刻,我们也更加期盼祖国统一,民族昌盛,国泰民安。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
中秋节国旗下演讲稿篇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秋情思
在中国,中秋节是一个特殊的节日,她寄托着我们无限柔美的情思,承载着我们无比浪漫的情怀,传承着我们无比高雅的文化精神!中秋!风清月明,柔情四溢。中秋!小河与大海相思,旷野与天空互唤,草木与阳光相依,星星与月亮相悦。中秋!更是把父母与儿女,爱人与亲人,游子与故乡的心紧密相连。
中国人是重情谊的,中秋节是个多情的节日!“但愿人常久,千里共婵娟。”中秋节,人们毡席地坐,登高赏月,遥寄远方,倍思亲人。无论何时何地,云卷云舒、星月轮回,改变不了的是人们心中深远悠长的思乡之情,挥之不去的是我们对爱人、亲人、友人最缠绵最真挚的不了情。这些深情浓浓的汇成了中秋节圆圆的明月,汇成了人们心中深挚的期盼:让天宫月娥免去凡间灾难,送去我们对亲人朋友最真诚的祝福,愿我们的海外游子、台湾同胞早日回归祖国怀抱!
中国人是浪漫的,中秋节是个诗情画意的节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当我们吟诵这耳熟能详的诗句时我们脑海中是多么浪漫的画面,我们心中洋溢着多么神圣的情感,我们为古老的中华民族而自豪,为我们崇高不朽的中华文化而骄傲!
中国人是富有想象力的,中秋节更是一个浪漫的节日。月球,是离我们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是人类未来希望的 “第八大洲”, 早在远古时代,中国就有了嫦娥奔月的传说,中国人的想象就已经超出了地球的引力,在月色清朗,灯火阑珊的中秋,明月寄托的,是中国古代人民对月亮的美好想象与神往,寄托的是中国人富有创造性的飞天梦想。 如今,飞天已不再是梦想,2019年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 “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壮美升空。 火箭腾空的那一刻,西沉的夕阳和火箭喷出的烈焰在天幕上组成了一幅奇妙的画卷。从此,中国的航天事业走进了一个新的里程,中华民族的振兴又开启了新的篇章!
今天,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兴旺和平的时代里,在这个祥和美好的节日来临之际,我更想对大家说:请珍惜家人和师长对我们的爱,珍惜我们的同学情,珍惜我们拥有的幸福生活吧!让我们为亲人更加幸福,祖国更加富强而努力学习,奋力拼搏吧!
最后,祝我们的亲人、友人健康平安,祝我们的老师和同学合家欢乐,幸福美满!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中秋节国旗下演讲稿篇四
大家好!
在这秋高气爽的金秋九月,我们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喧嚣的都市车水马龙,奔波的人们已很难使自己停下来,但是每到八月十五中秋节到来之时,一轮皓月高挂天空,传统佳节的温馨便俘虏了忙碌着的人们的心灵。我们互相传递的礼物,不止是礼物,还是问候,是祝福,是浓浓的民俗文化。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均源于此。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这个中秋,我们又将欣赏到皓月当空的美景,当我们仰望天空那一轮明月时,脑海中会浮现那些优美的诗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古往今来,寄托着多少中华儿女的乡愁与离情。每逢佳节倍思亲,同根同宗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将在这一节日里重温民俗再叙乡情。
面对国旗,面对辛勤的老师,我们想说:是师院附中把我们汇集到成才的摇篮,让我们在这个摇篮中互相团结,努力拼搏。
最后,在这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之际,祝全校师生合家幸福,中秋快乐!
中秋节国旗下演讲稿篇五
早上好!
中秋节在我们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中,文化已发展成表达美满、和谐、富饶和安康的美好愿望,也成为团结、团圆、庆丰收的象征,但团圆是中秋节最重要的思想。中秋节强调的是团圆,他符合中华民族的伦理观,对构建和谐社会是很有意义一个节日。如果把它的文化发掘出来,我们会发现,原来传统中秋节是这么有意思。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根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等活动。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
"八月十五月儿明啊,爷爷为我打月饼啊,月饼圆圆甜又香啊,一片月饼一片情啊……"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儿童电影《啊!摇篮》中小朋友们一起唱的歌谣,每当听到这首歌都会令人心潮澎湃,为了那与圆月相映生辉的片片月饼,更为了我们心中那份挥之不去的浓浓亲情。晴朗的夜空中,一轮圆月如金轮玉盘,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甜丝丝的月饼,吃茶、饮酒,倾诉着团圆的喜悦,遥祝着远方的亲人。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传统节日应该是民族文化的盛典,是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符号,是来自历史深处不可磨灭的记忆。传统文化在节日的承载下薪火流传,生生不息。传统节日不仅仅是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载体,更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载体。只有当我们明白"我们从哪里来",也才能回答"我们朝哪里去"。应该说,中秋节在几个传统节日中,颇具民族特色和文化。
中秋节源初是古代劳动人民感谢大自然赐予的节日,其时既是赏月的最佳季节,也是庆祝丰收的时节,其蕴含的文化意义是人们对团圆、和谐的情感诉求以及人类对自然的尊重,这种情怀是跨越国界的,身处世界各地的华人都会认同,所以它既是沟通心灵的纽带,又是文化的桥梁,正所谓“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节寄托了中国人多重的情感和审美情趣。”人大校长纪宝成说:“花好月圆是中国人一种非常美好的愿望,中秋明月被赋予很深的文化,既象徵着团圆合满,也给人一种恬静、温和、安定的美感”。
几千年来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通过中秋佳节的形式得以大众化地传承下来,在当今时代有助于倡导重视家庭、尊重自然、崇尚和合的意识,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而言具有积极意义。通过传统节日,我们可以保持民族特色,在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可以说,中国的传统节日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特点,千百年来发挥了传承、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用。传统节日对于华人而言,除了传承文化,还起到了文化纽带和精神桥梁的作用,这种凝聚力、向心力是其他任何载体所难以实现的。
到了中秋,月上中天时,最难忘怀的还是那几句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中秋时,每当看到一轮圆月挂上了天空,不由的就会想到远方的亲人,不由得想到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而变得感伤。此时家乡亲友的问候最是暖人心怀,遥在他乡的你也该连线父母,道声平安,一诉乡思。
当然中秋节也是东亚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日本、韩国等国的传统节日。
春华秋实:春因繁花而美丽,秋因收获而充实,花好月圆:则映射出人们对人和事吉祥的美好祈盼。
老师们、同学们:在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之际,让我们为创建和谐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一起努力吧 !
中秋节国旗下演讲稿篇六
大家早上好,再过几天便是国庆节与中秋节,这是普天大喜的日子。我是115班的刘xx,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话题是:我们的节日————“中秋节”。
中秋是月节,是以圆月为标志、寄寓着中华儿女团圆的梦想、积淀着中华儿女团圆的心理诉求的节日,这是我们的节日。韩国已经将端午祭申遗,正准备中秋申遗,曾引发网友声讨。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应当骄傲,我们的华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依然傲视寰宇。从民族的信仰角度而言,今天我们重视传统文化与传统节日是必然的。
月亮崇拜古已有之————远古先民看见月出月落、月缺月圆,感受到一股神秘的力量支配着大地,心生敬畏。自周代起,中国就有祭月仪式,现在北京的月坛即为明清帝王祭月的场所。祭月扩至民间,民众亦有广泛的拜月习俗。在对月亮的观察中,人们逐渐发现“月到中秋分外明”。农历八月十五日秋高气爽,夜空如洗,月亮又大又圆,于是中秋节就选择在了八月十五。加之这时正是秋收时节,五谷丰登、瓜果满架,人们的心情最是喜悦。到唐代,中秋节正式形成,赏月逐渐成为全民族的习俗。这大概是中秋节来历。
我们有自己独特的月亮文化。月亮称“太阴”,与太阳分别成为中华文化中代表阴阳的“两极”;每月十五总是月圆,正月十五元宵、七月十五中元、八月十五中秋,都是传统大节;太阳总是圆的,而月亮变化不居,中华儿女细致地为之命名:朔月、望月、晦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月牙儿、一钩新月、一轮满月。美丽的传说,动人的故事,还有灿若星辰、浩如烟海的诗文著作,无不诉说着我们是既有仰望星空的深邃,又有脚踏实地的厚重的民族。中秋我们的节日。
中华儿女赋予了“月圆”丰富的人伦,“圆”在中华文化里不仅仅是简单的几何图形。古人认为“天圆”,圆是“完整”“周全”“没有缺欠”,“圆”又与“和美”“合欢”内在相融相通。月圆时人们希望人间也团圆,夫妻团圆、亲友团聚、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团圆”成为中华儿女共同追求的生活愿景,成为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之一。这种团圆意识很是宝贵,因为团圆是一种群体意识,强调个人与亲人、朋友和周围人的团圆,强调个人对集体的义务。这种群体意识,造就了国人的整体感、集体观,造就了国人的人伦责任感。
国家的团圆叫“金瓯无缺”,金瓯是圆的,没有缺欠,代表领土完整。中华儿女的心灵深层认为我们国家需要各民族大团结,领土完整、国家统一才是团圆、才是圆满。这种大团圆心态,亦是我们民族的性格和心理特征,且成了家国观念生成的重要元素。它是爱家爱国情怀的具体体现,是民族凝聚力的心理凭借,也是我们圆梦中华的重要精神资源。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