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编写教案时应该注重教学目标的明确和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以下是一些值得学习的小学教案案例,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小学语文四年下全册教案反思(通用20篇)篇一
-->
由于本课教学资料是线的认识,小学四年级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理解起来有必须的困难,不容易掌握它们的特点,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我是这样预设以下情节的: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火车的轨道是怎样的?斑马线是怎样的?等等这样的问题能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我们从日常生活体验数学知识,如从三个图形中归纳总结出直线、射线和线段,学生从直观到抽象,从生活中的事例到学生的学习知识的转变,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并且贴合学生发展的认知体系。这样的情景设计即完成了衔接了新课资料,培养了学生的的学习数学的进取性。
2、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在小组合作前,我先是让同学们看到直线、射线、线段以及结合图上,说一说三种线的特点(独立思考3分钟),用自我的话说你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让学生敞开心扉,对三种线的理解到底是怎样的,再经过小组合作相互理解、相互促进、达成共识。完全在学生开放的情景模式下展开。有的教学搞小组合作在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样的教学我个人认为是不完美的,是不以不一样学生发展为基础的。假如说在小组合作前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时间,这往往是优等生的专利,而后进生只能是跟着走路没思考。在小组合作4分后时我也和同学们互相交流说一说,逐步引导从端点、长度、与直线的关系中说一说。学生完全开放学习后要适当的引导是有必要,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轻负高质是现代教学的一个永恒话题,我们不能脱离这个目标。
3、实践活动、体会规律。
让学生动手操作,体现了学生自主性。从学生自我玩中体会经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从学生枯燥乏味的教学中解脱出来,贴合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的数学学习资料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资料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学的有滋有味,发挥了学生自我应有的个性特点。
有付出定会有收获,认真反思,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点处理的较妥:
1、目的性与情境性相融合:
在教学中许多资料较抽象,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抽象资料的学习中学生只是凭死记硬背,而不是理解记忆。直角在本册资料中就比较抽象,教学时我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巧妙的以拟人的方式,把一个直角说成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以故事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如:你们能在生活中找到我吗?你能给我画张像吗?等富有挑战性的语言,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好胜的心理,在简便的玩中学到了新的知识。
2、兼顾各层次学生学习需求,体现分层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果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教师再努力也无济于事,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资料与学生实际水平不相适应,异常是学困生,在旧知识尚未掌握的情景下,又要学习新知识,长时间失误积累只能更加厌倦。而本课实施分层教学,体此刻资料分层、练习分层,使学生依据各自的学习水平,充分调动原有知识经验,运用各自的思维方式解决不一样问题,使每个学生能在适合自我的层面上进行学习,得到不一样程度的发展,都有成就感,提高了学习数学兴趣,使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了发展。
3、改善教学方式,适时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搭设脚手架。
新的教学观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过程不是单纯的知识理解,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在以往的教学中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无条件的服从与教,使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改变原有的单纯理解式的学习方式,经过创设情景,为学生供给要探究的对象,让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发现、掌握知识。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仅展示出自我的想法,还能够相互启发、相互吸收、相互补充,使认识渐趋完善、深化,这样学生就能够逐步构成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四年下全册教案反思(通用20篇)篇二
识记: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理解:学生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运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培养:经历对语言的品质、朗读,通过讨论交流,熟悉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来刻画心理活动的方法。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
2、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3、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三、所用媒体作用。
1、创设情境,学生感受“南非”与中国在地理位置上的遥远,与南非人民与中国人民深厚的友谊形成对比,从而导入本课。
2、课件出示探究学习的核心问题:我们来找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象他当时的想法。
3、课件出示游戏,巩固字词与课文内容。
四、课时安排。
本课教学: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认识本课11个认读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本课词语。
2、读通课文,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3、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回顾课文,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世界地图,显示:非洲与中国的距离。
2、我们看到非洲与中国地理位置上有距离,但非洲人民与中国人民的友谊非常深厚,现在,大家和我就走进《卖木雕的少年》一课,去感受这种友谊。
小学语文四年下全册教案反思(通用20篇)篇三
生:不信。
师:魏王也不相信。听了更羸的话,他有什么反映?请找出相关的句子来。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直喊:我来,我来。师指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魏王说的话。)。
师:听你读,我怎么感觉不到魏王的怀疑。
(再次指名朗读)。
师:请注意,这时候魏王是用疑惑的语气在问更羸。你对事情感到不可思议的时候,你会怎么说?请你试着用疑惑的语气读给同桌听。
(学生与同桌练习读:是吗?你有这样的本事?)。
师:哪位大王愿意再来试一试啊?
(学生朗读)。
师:你读得真好。看得出你对更羸的话是半信半疑。让我们也学着他这样朗读吧。
【教学反思】:
如果说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敲门砖,情趣则是语文教学的精神催化剂。在看到学生没能读出魏王疑惑的语气,我并不急于范读,而是用戏剧性的语言点出学生读书的不足,然后引导学生读书感悟。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声,还做到了有感情,看来激情、激趣与鼓励是良好的催化剂。
小学语文四年下全册教案反思(通用20篇)篇四
现在我们的教育科研还有一种体裁,就是写教学案例,我在论坛上也看到有同行们问如何写作?今年风舞参与了一个课题研究,在成果中也要求写教学案例,这也是我从未写过的,于是我找了以下资料,准备摸着石头过河吧,也把资料贴出来,给大家一起参考。
学校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疑难问题,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例证。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案例不仅记叙教学行为,还记录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它既有具体的情节,过程,真实感人,又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高度进行归纳、总结,悟出其中的育人真谛,予人以启迪。可以说,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具体教学情景的故事。在叙述这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1、案例与论文的区别。
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
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来看,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
1、背景。
所谓背景,即是向读者交待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也不必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和条件。
2、主题。
每篇案例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即这个案例要说明的某个问题,是反映对某个新理念的认识、理解和实践,还是说明教师角色如何转变,教的方式、学的方式怎样变化,或是介绍对新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等等。
3、细节。
有了主题,就要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选择最能反映主题的特定的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要特别注意提示人物的心理。因为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面对同一个情景,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学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揭示这些,能让读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4、结果。
案例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待教学的结果--某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等。
5、评析。
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表明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的看法和分析,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评析可以是自评,就事论事,有感而发,也可请专家点评、深化。
小学语文四年下全册教案反思(通用20篇)篇五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六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一、资料展示,引入新课:
(课前布置学生找原始森林的图片,文字资料)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感受原始木森林的美丽神秘。
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喜欢)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儿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
4、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5、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6、指名朗读课文。
1、读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一段或哪一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比如:学生说喜欢第一句:“爷爷说,那原始森林。
是我们祖先的摇篮。真有意思,这该是多大的摇篮哪!”学生可能说,我也觉得很有意思,摇篮本来应该是很小的,婴儿睡的地方,我们祖先的摇篮居然是一个大森林。就指导读出有意思的情趣来。
4、配乐读课文。
1、学完了课文,你也展开自己的想像,来画画这美丽的摇篮吧。想想我们的祖先可能在这里做什么?来画一画,写一写。
2、全班交流,适当点评。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小学语文四年下全册教案反思(通用20篇)篇六
教学要求:
1、了解五彩池的奇特景观,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
2、了解每段落之间的联系并划分段落。
3、学习12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二、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和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教具准备:风景图、幻灯。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布置预习。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去过哪些地方?
3、学生预习,教师巡视。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读音。
2、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开火车读课文。
3、五彩池在什么地方?五彩池是什么样子的?
三、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如何描写五彩池的?
四、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五彩池是什么样子的?(第二自然段,共四句话)。
(1)第一句为什么用“漫山遍野”“大大小小”来形容五彩池?
(2)第二句为什么说水池像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
(3)第三句写的是什么?
(4)第四句为什么说水池像葫芦,像镰刀,像盘子,像莲花?
2、五彩池中的水都有什么颜色?是什么“令我惊奇”?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想想五彩池中的水为什么会显出不同颜色?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学生理解第四自然段。
1、默读,把讲原因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
2、课文有几句话说明原因的?(4句话)这四句话是怎么把原因说清楚的?(第一句说池中长着不同形状的石笋;第二句说石笋表面附着石粉;第三句讲阳光折射;第四句讲池边树木花草的倒影。)。
三、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讨论:
为什么说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
(因为课文开头说奶奶讲过天上神仙住的地方叫瑶池,而我却真的看到了像瑶池那样神奇的五彩池。)。
四、练习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后说说这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划分段落并说明道理。
五、指名读“读读写写”中所列词语,并抄写两遍。
六、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二、三自然段。
小学语文四年下全册教案反思(通用20篇)篇七
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语言和兴趣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愉快地接受新知识,获得发展。基于上述认识,我在语文教改实践中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参与。下面以我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我牢牢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激发学习的兴趣。在课前我收集有关冬天的各种图片录制成一组冬景图。在导入新课时,我凭借多媒体辅助手段,把这一组冬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把生活带进了课堂,把学生引入了一个美丽的冬天的世界里。
学生内心世界是丰富的,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能尽情抒发内心的感触,能够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宣泄。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课中操和游戏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游戏是学习知识的有效载体。在阅读教学中用比赛形式促进学生朗读。这些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也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因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学习导语的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阅读过程的展开则是留大量的时间给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这样的设计让知识点有机渗透在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之中。
生活处处皆语文,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合理开发课外学习资源,这也是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于是,在课外延伸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会在雪地里画画?还有哪些动物像青蛙一样要冬眠?这些都是课内与课外学习的有机融合,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小学语文四年下全册教案反思(通用20篇)篇八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早已颁布实施,它改变了过去语文课堂只注重教师的教的片面性,更加注重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更加注重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诸此改变,无疑会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使所谓的自主、探究、合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进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看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广大教师已逐步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但我们也同时看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将会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将学习交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愿意采取的方式去获得所要掌握的知识。这无疑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我们遗憾地看到,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大都还滞留于表面。比如,有些小学语文课堂上,所谓的学生自主学习仅仅是将课文泛泛地读一遍,找出课文中的几个生字词,查一查字典;还有的课堂上,学生刚刚进入到自主学习的情境中教师就又开始进行教学,使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深入分析课文,对课文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自然就会比较肤浅。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呢?其实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教师这一因素来讲,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教师的忧虑。
有些教师担心如果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会影响教学的进度,使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地完成。比如,有的教师说:课堂上,我也想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但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担心学生的自主学习占用了过多的时间,会影响教学进度,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这种说法代表了很多语文教师以及其它学科教师的普遍看法。教师存在着这种思想,必定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流于形式,浅尝辄止,仅仅成为课堂的一种装饰。
(二)教师理解的偏颇。
有些教师认为,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将课堂彻底交给学生,教师的干扰越少越好。于是,当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这些教师往往无所事事,甚至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
试想,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如果没有适当的引导,他们的自主活动是否始终围绕着教学任务进行?这些教师没有考虑到小学生心理的特点和小学语文学科的实际,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自主学习活动浮于表面,学习效果不佳。
如何改变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不佳的现状,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断走向深入,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针对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应切实做到以下两点:
(一)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充分地思考、探究、理解,让学生充分体会课文,万不可让自主学习流于形式。那种担心自主学习占用过多的时间,会影响教学进度,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会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对学习的效果也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
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它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所谓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为了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我们必须使这两个过程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否则教学必将失败。
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做到收放自如,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自己的引导下进行。教师要做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速度。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会始终围绕教学目标,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同时教学效果亦会非常不错。
合作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另一种学习方式。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但囿于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上的探索还不够深入,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大多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合作学习的任务不明确,学生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很盲目;合作学习的任务不适宜,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为合作而合作;学生的合作学习缺乏教师的指导,学生无法有效、真正地合作,合作学习放任自流。
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到的知识,取长补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学习能力的提高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如果学生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一方面它背离了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倡导合作学习的本意,另一方面也白白浪费了学生许多宝贵的学习时间。笔者认为,为了使学生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真正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学习任务。
要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有效地进行,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同时,合作学习的任务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具有进行合作学习的价值。一般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有困难的任务课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小组通过相互配合、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容易使学习任务更好地完成。如果学习的任务比较简单,或者学习的任务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就完全没有必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二)适时进行。
一般来说可以在以下几种情况开展合作学习: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2.部分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凭借个人能力无法解决;3.需要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时;4.学生的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时;5.学生的意见分歧较大,需要共同探究的时候;6.学习任务较大,凭借个人能力无法完成。
(三)加强指导和监控。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小组中去,指导、监控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握学生学习的方向,不至于偏离教学内容,同时也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对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得问题可以予以适时的指导。这一点对小学生来说更为重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于所教学科,要有充分的跨学科的知识储备。这一要求的目的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封闭、死板的课堂,而走向开放式课堂,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但有一部分教师没有真正领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理念,片面追求跨学科的学习,片面追求愉快教学,片面追求活跃的教学气氛,从而导致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了非语文活动过多的现象。例如,有的教师使语文课变成了游戏课;有的教师使语文课变成了美术课;等等。这些活动是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但这种生机与活力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效果与效率并无太大的作用,甚至使学生的注意力过于分散,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我们不能否认,为了使语文的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各种活动。但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不能认为没有活动就不是课改。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不是学生的动手、绘画能力。
活动是需要的,但这些活动必须以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为此,我们在语文课上开展活动要明确一下两点:
(一)活动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服务于语文教学的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各种活动对于促进学生跨学科的学习,促进语文课程走向开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绝不能因此而丧失语文学科的特点,不能迷失预期的目标。我们开展各种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的目标更好地达成。那种为游戏而游戏,为表演而表演,追求课堂表面上的生机与活力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二)活动要适可而止。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研究发现,活动就像在教学内容外面裹了一层糖衣,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往往会被糖衣所迷惑。他说:如果注意力不曾直接作用于实际的材料,那么这些材料就不能为儿童所领悟,更不能在儿童的心目中起什么作用了。这一点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果我们的活动不能适可而止,就很容易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各种活动,而不是所学内容。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1。
[2]徐世贵.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开明出版社,20xx.11。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7。
小学语文四年下全册教案反思(通用20篇)篇九
时间匆匆流逝,在惋惜和感叹过后,才发现自己前面走过的路,收益甚少。听了一些优秀教师、教育专家、教研员的讲座。我的心里豁然开朗,对语文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想法。
回顾过去,劳累、着急、无奈,一直困扰着我。自己每天晚上都像学生写作业一样备课、批作业到九点多,课堂上又声嘶力竭地大声训斥。可学生呢?课堂上多数在摆弄小东西,很少有回答出有价值的答案。课后作业完不成。一篇课文要上三节课。考试结果却不尽人意。为此,我着急上火,可学生仍然无动于衷。作文更是只布置学生观察、写,根本不会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写出的文章要么干巴巴的不具体,要么兔子尾巴式的。看了张主任的作文教案,听了相关专家的讲座,我感到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在体内涌动。
展望未来,自信、希望、有效一直激励着我。认真钻研教材,做到集思广义,及时与同学科老师进行集体备课。针对教研室提出的教学模式,理清思路,按照教、扶、放的思路,提高课堂效率。把预习课文放在课前,让学生做到四会,即会读生字、会组词、会读课文、会做批注。当成作业布置给学生,抓好信息反馈,及时了解情况,教给学生相应的方法。作文指导尽量细一些,让学生有内容可写。作文批改借鉴任君梅老师的方法,抓两处亮点,提一点建议。让每个学生都对作文有新的认识:只要我努力,就有收获!我没有白忙活,老师表扬了我呢!原来写作业并不难啊!
我坚信:有我的不懈努力,有领导的英明指导,有好学上进的学生,就没有不高效的课堂!
小学语文四年下全册教案反思(通用20篇)篇十
1、学习课文2—4自然段,了解火龙怎样出水的情景和巨龙出水后的壮观景象。
2、有感情地朗读2—4自然段,并背诵第四自然段。
3、知道我国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成就,为祖国取得的成功而感到自豪。
通过学生主动的学习,感受火龙出水壮观奇异的景象,并能感情朗读。
课件。
一、复习引入。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2、引入学文:我们已经和小作者一起在博物馆看见了古时候的“火龙出水“,这枚世界上最早的火箭真让人惊叹不已。现在,我们又将跟随作者一起去看看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火龙出水”又是怎样的情景呢?相信那壮观的场面一定让你难以忘怀。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师引读后提问:这一段中你最想研究哪个词?(抓住奇异)。
2、理解“奇异”(特别的、奇怪的、与众不同的)。
3、过渡:这一天,我乘着飞机究竟看见怎样一副奇怪、特别的景象呢?
三、学习三、四自然段。
1、师范读。
2、这样的'情景简直让人难以想象,你感觉到奇异了吗?请你把自己认为最奇异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试着体会一下。
3、指名学生朗读句子。
4、师:有那么多句子都能感受到奇异,看来这景象的确让人惊叹。想不想再仔细地研究一下。请你选一句最有感受的读一读,学一学。
5、学生自学。
6、师:哪些同学研究的句子是一样的?你们可以坐到一起,成为学习小组一起学。
7、分小组自学。
8、汇报学习情况。(边学边指导朗读)。
师随机出示课件:
(3)水帘倒挂,犹如龙身的片片银鳞抖落下来,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烁烁,令人目眩。比较句子“水帘倒挂,犹如龙身的银鳞抖落下来,在阳光的照射下,令人目眩。”理解“犹如”“目眩”。
(4)眨眼间,“巨龙”头一昂,身一抖,迅疾地往九重云霄插去,尾部喷吐出的强大火舌,像扇动的羽翼,把蓝天染得金碧辉煌。眨眼间、一昂、一抖、迅疾、插——表示速度快;金碧辉煌——形容非常华丽,光彩夺目。课件欣赏尾部喷吐出强大火舌的场面和金碧辉煌的壮丽景象。
9、理清火箭发射的先后顺序再填空。
出示课件:
“火龙出水”先听到(),接着看见海面(),海水(),然后看见一条“巨龙”从碧波中(),披着()向上(),最后它头(),身(),迅疾地()。
10、指导背诵。
过渡: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了,如果你亲眼看见这奇异的一幕,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四、学习最后一自然段。1。
师引读。“我的心情像海上的波涛起伏汹涌。”
2、思考:我心里那么不平静究竟在想些什么呢?
3、师:是呀,我国科技事业迅猛发展,取得瞩目成就,你想看一看吗?课件出示各种火箭发射的情景。
4、齐读最后一句。
五、作业。
小学语文四年下全册教案反思(通用20篇)篇十一
《桥之思》是北师大版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首散文诗,阐述了人们对桥直观上的认识和心智上的联想。通过图文对照,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心桥”的赞美。也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全诗共三节,分别写桥的功能、材料及样式,描述造型优美的桥,联想以尊重、谅解、关注和信任构建的心桥。本课以“桥之思”为题说明路桥虽不可少,但心桥更为可贵。课文丰富,从桥的要素写到桥与人的关系,联系到人与人,心与心的交流,语言朴实,却富有哲理。
今年我接手四年(2)班,经过近半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各种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回想以往,阅读教学中诗歌好像并未涉足上公开课,今天我终于抱着一试的心态,执教了《桥之思》第一课时,总体感觉还是可以的。
一、导入激趣,课前预设。
我以一曲富有北京小调风味的《北京的桥》(配合多媒体的演示)导入新课,吸引学生进入情境,破题而入。当学生欣赏了许多精彩的桥的图片之后,他们兴致盎然,我随即问:这么美的桥,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从而我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归纳出“桥的材料,桥的造型、桥的作用”等,这跟我课前的预设是基本一致的,因为我要利用这些答案来引出学习第一节诗歌,是比较顺当的。可见在备课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第一步。教师利用学生的回答,注意抓准切入点,归纳引导学生到知识点上,将是很有利的。
二、媒体辅助,课堂生成。
一堂课下来,我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毕竟他们是刚升上四年级的学生,还是农村的一般孩子,认知的水平及视野仍然是不足的,对“桥”的知识面比较窄。我利用丰富的图片,配合不同的音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论视觉还是听觉都调动起来。在结合朗读的指导来加强学习的效果。可见多媒体的适当运用是肯定有助教学效率的。
三、注重说话,课外延伸。
我一直认为:语文课就是通过让学生学习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受到祖国文化的传承滋养和熏陶。所以我也一直注重对学生的说话训练,希望让学习的效果得到巩固。在本课教学中,我也结合课文的学习创设了多处训练,例如:
2、学习“这样的桥存在于心灵与心灵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这句诗,我出示了以下补充式的排比句式让学生说话:
心灵与心灵之间构筑起这座桥,()。
民族与民族之间构筑起这座桥,()。
国家与国家之间构筑起这座桥,()。
3、在学习完第三节后,我出示了拓展训练——你想和谁架起一座心桥?说说你的心声吧。
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我还是利用仿写的模式来指导他们进行想象说话:
例句:我想用微笑和新朋友架起一座心桥,使我们建立深厚的友谊。
仿句:我想用()和()架起一座心桥,()。
4、在学习了整首诗后,我联系一年级孩子们学过的《水乡什么多》一课中的片段引出一个我的另一个说话设计:
《桥之多》。
水乡什么多?桥多。
东一座,西一座,
东西南北千万座,
出门就要把桥过。
四、板书设计,提纲掣领。
教学中,我比较满意的还有板书设计,也是我一直感兴趣研究的。本课的设计以简单为主,以抓课文主线为目的,并且与上述的最后拓展相关,形成一个整体,互相呼应:
桥之用和谐。
桥之思桥之美。
桥之珍美好。
结语:
教学是一门艺术,本课教学虽然得到老师们的好评,但其实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如大家提到的“应对全文先通读,整体感知;对学生的说话训练可以在放手些,可用事例加强体会“心桥”;注意不能太依赖多媒体”等。的确,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由此,我不禁想到:由于课堂容量比较大,有些教学环节还是显得有些仓促,说话训练有设计,但不能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尤其对学困生来说,有些拓展迁移有些吃力,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小学语文四年下全册教案反思(通用20篇)篇十二
两天的备课,短暂而又漫长,从课本外闯进课本内,再从课本里走出来,这是一个不断修改,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一种凤凰涅磐的超越感。然后,课堂究竟是一种不完美的艺术,更何况面对的是自己很不熟悉的50张小面孔呢?静心反思,比赛课堂的那一幕幕又展现在脑海中,或在心底欢呼,或愿面壁反思,但对自己来说,却都是宝。
《玲玲的画》是二年级课文课,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课文,却往往是语文老师心中最怕的课文,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用语文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我明白了: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当一位语文老师真正具备了把握教材的能力,那无论是怎样浅显的课文,我们的心灵都可以和孩子们在课堂是共舞。于是,静下心来备课以下几点是自认为课堂中的骄傲。
对孩子们来说,一个陌生的老师让他们既新奇又有些胆怯,如何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尽情地展现自己,无所顾虑地思考问题,是我课前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最后,我决定以夸奖孩子们为契口,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这个深爱他们的卞老师,其实愿和他们做朋友,畅游语文课堂。事实证明,我的决定是正确的。我们的互相夸奖,使孩子们的劲头十足,兴趣盎然。精彩的回答,惟妙惟肖的表演,久举不愿放下的小手和一个个盛满思考之水的小脑瓜,充分说明了好的开头也为整节课堂上孩子们的出色表现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一开始,自由读文,检查生字认读;然后听看动画片读文,理清线索,两次对课文的整体阅读和把握,各有各的任务,层层逼进文章。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
小学语文四年下全册教案反思(通用20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1、认会课文中8个生字,并能在田字格中正确的书写,会在生活中灵活的运用。
2、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抓住第三小节重点词语体会“无形的桥”的深刻含义,并结合个人经历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阅读有关桥的知识,培养学生整理、收集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会积累。了解课文三部分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抓住第三小节重点词语体会“无形的桥”的深刻含义,体会桥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创造美的意识。
教具准备:
各种桥的图片小黑板。
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前几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在泸定桥上战士们的勇往直前和不畏艰险,正是有他们的付出才有我们今天的安定、团结和幸福。出示各种桥的图片,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桥。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作家樊发稼对桥的思考。
出示课题:桥之思。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学习樊发稼先生对桥的思考,我们一起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二、初读感知,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准确。流利,边读边把自己遇到的难认的字画下来,读完后小组合作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小黑板出示课文新词,指名朗读,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3、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4、默读课文思考,概括说说课文三个部分的内容。
三、指导重点生字的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感受樊发稼的《桥之思》。
二、合作探究,感悟品读。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这篇课文中读懂(知道)了什么?
2、这三个小节中都讲了些什么内容呢?
三、朗读感悟,体会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
a、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认为第一小节为我们介绍了什么?
板书:功能材料样式。
b、你是从那里读到的?
你还知道有哪些样式的桥?
c、这些桥有什么好处?板书:方便路桥不可少。
再次播放各种桥的图片。
2.请你放声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读了第二小结你会有什么收获?
说一说第二小节为我们介绍了什么?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师范读课文。
3、刚才看到那么多美丽的桥,它们都是有形的,看见的,世界上还有一种看不见,却是世界上最值得珍视的桥,你想知道这是什么桥吗?板书:心桥。
这种无形的桥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板书:尊重、谅解、关注、信任。心桥更可贵。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你是怎样理解“这样的桥存在于心灵与心灵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
四、升华主题,拓展延伸。
(1)同学们,路桥必不可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装点着乡村和城市,但心桥更可贵,这样的桥越多越普遍,我们这个世界就越和谐越美好,让我们带着美好的祝愿齐读最后一小节。
(2)中国的桥文化源远流长,希望大家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更多的桥,更希望架在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之桥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我们彼此之间的心桥就会更加坚固更加美好。
四、布置作业。
把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背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总结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先记在读书笔记上,再来背一背。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桥之思。
路桥:功能、材料、形式。方便——路桥不可少。
心桥:尊重。谅解。关注。信任——心桥更可贵。
夜已深,但我辗转反侧,久久难以入睡,白天执教的课《桥之思》的情景,不时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我翻了个身,想到这,不禁又一次感到遗憾。进入了第二节的学习,同学们的情绪开始高涨起来,我引导他们:“同样的语句,每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这些都可以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片刻之后,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我请第一个举起手的男孩,他大声朗读:“幽静的公园里,碧波粼粼的湖面上,因为有了回旋别致的九曲桥,更显出湖光十色的迷人魅力。”我微笑着说:“你感觉读出桥的魅力了吗?”“为什么没有呢?”然后,大家一起加深理解了“碧波粼粼、回旋别致、湖光十色”。“谁再来读?”我环顾四周,教室里小手如林,我示意一个举手的女孩站了起来,她有声有色的突出了重点词,将意境“读”了出来,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
不过,想到第三节的学习过程,逐渐“找到”了我所期望的学习氛围。学生以实际生活的体会畅谈了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小伙伴之间用真诚构筑的心桥;借助课件理解了不同国家领导、艺术家、体育键儿的沟通,共筑了跨越大洋的心灵之桥。他们积极思维,尽情抒发内心的感受。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课本中这种“无形的桥”也在他们的心中也开始架构了。面对学生活跃的思维,我有时觉得自己是多余的角色。没有创设一个精彩的课堂感到内疚。
的确,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学生带给我兴奋之余,也不免有些失落。我预先准备的“点睛之语”及精彩的结束语也没了“用武之地”。我又翻了个身,直觉得身上很冷,心里有一种从未有的恐慌。
我又陷入了深思,今夜无眠……。
小学语文四年下全册教案反思(通用20篇)篇十四
1、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1)(出示学生划出的具体描写)把这些具体描写多读几遍,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比较等大胆的谈出自己对这双手的初步感受。)。
(2)比手感知――大。
出示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在黑板上按照这个尺寸画一只手,先组织学生比一比,然后老师也来比。
(在形象直观的比手过程中使学生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板书:大。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3)生活感悟――硬、粗。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板书:硬、粗。
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把手指比作()。
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联系已有经验进一步体会出手的硬和粗。)。
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出示老茧:指读。什么是老茧?见过谁长老茧?
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老茧的理解,并拿生活中见到的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更深层的体会到底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
结合此时的体会再来读。
【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中倡导: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都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双手的大、粗、硬的特点,老师运用了直观对比、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等方法,帮助学生形象感知,深化理解。从而也启发我们:回归生活,把学生的已有经验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方式。
如:小结: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认识,谈独到的感受,阐发议论,说自己的猜测,讲引发的思考,提不解的问题等)看似简单的小结,却将学生对这双手关注的视角,由表层的特点认识,转移到形成原因上。由此,把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引入深入。
小学语文四年下全册教案反思(通用20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4自然段,了解火龙怎样出水的情景和巨龙出水后的壮观景象。
2、有感情地朗读2—4自然段,并背诵第四自然段。
3、知道我国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成就,为祖国取得的成功而感到自豪。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主动的学习,感受火龙出水壮观奇异的景象,并能感情朗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2、引入学文:我们已经和小作者一起在博物馆看见了古时候的“火龙出水“,这枚世界上最早的火箭真让人惊叹不已。现在,我们又将跟随作者一起去看看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火龙出水”又是怎样的情景呢?相信那壮观的场面一定让你难以忘怀。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师引读后提问:这一段中你最想研究哪个词?(抓住奇异)。
2、理解“奇异”(特别的、奇怪的、与众不同的)。
3、过渡:这一天,我乘着飞机究竟看见怎样一副奇怪、特别的景象呢?
三、学习三、四自然段。
1、师范读。
2、这样的情景简直让人难以想象,你感觉到奇异了吗?请你把自己认为最奇异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试着体会一下。
3、指名学生朗读句子。
4、师:有那么多句子都能感受到奇异,看来这景象的确让人惊叹。想不想再仔细地研究一下。请你选一句最有感受的读一读,学一学。
5、学生自学。
6、师:哪些同学研究的句子是一样的?你们可以坐到一起,成为学习小组一起学。
7、分小组自学。
8、汇报学习情况。(边学边指导朗读)。
师随机出示课件:
(3)水帘倒挂,犹如龙身的片片银鳞抖落下来,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烁烁,令人目眩。比较句子“水帘倒挂,犹如龙身的银鳞抖落下来,在阳光的照射下,令人目眩。”理解“犹如”“目眩”。
(4)眨眼间,“巨龙”头一昂,身一抖,迅疾地往九重云霄插去,尾部喷吐出的强大火舌,像扇动的羽翼,把蓝天染得金碧辉煌。眨眼间、一昂、一抖、迅疾、插——表示速度快;金碧辉煌——形容非常华丽,光彩夺目。课件欣赏尾部喷吐出强大火舌的场面和金碧辉煌的壮丽景象。
9、理清火箭发射的先后顺序再填空。
出示课件:
“火龙出水”先听到(),接着看见海面(),海水(),然后看见一条“巨龙”从碧波中(),披着()向上(),最后它头(),身(),迅疾地()。
10、指导背诵。
过渡: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了,如果你亲眼看见这奇异的一幕,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四、学习最后一自然段。1。
师引读。“我的心情像海上的波涛起伏汹涌。”
2、思考:我心里那么不平静究竟在想些什么呢?
3、师:是呀,我国科技事业迅猛发展,取得瞩目成就,你想看一看吗?课件出示各种火箭发射的情景。
4、齐读最后一句。
五、作业。
小学语文四年下全册教案反思(通用20篇)篇十六
四年级上册语文《小木偶的故事》是一篇童话故事,这篇童话故事趣味性强,学生理解课文并不难。因此在教这课时,采用了以下教学流程: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读课文,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积累词语,丰富语言——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其中,感觉最有特色的地方是:“积累词语”这一环节。因为这课表情的词特别多,所以安排了让学生划词、读词、理解词、运用词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把“板着脸、笑嘻嘻、愤怒、亲热、温柔、痛苦、伤心、着急、委屈、生气、龇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怜巴巴、放声大哭”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读词,以边读边做表情动作来理解词,最后以选词说话达到运用的目的。
这环节的设计感觉很好,学生因为有着忽喜忽怒忽悲忽怨各的表情演示,兴致高涨,也能比较直观形象的理解词语的意思,个别学生对某些词理解就犹豫着知道如何做表情动作,这时他们会左右观看,从同学的表情理解自己感到疑惑的词语。这样的教学中,既轻松又收效好,老师的解释已显得多余。
这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连自己也被他们丰富多彩的表情所感染,如果每节语文课都能这样轻松愉悦,又何愁学生不爱学语文呢?这就有效教学吧,能让学生轻松的课堂中学到各种语文知识,让学生深深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小学语文四年下全册教案反思(通用20篇)篇十七
《桥之思》通过课文的图文对照,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心桥”的赞美。也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桥之思》教案及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放松一下,注意听啊,听后你可要告诉大家,它唱的是什么。
(播放桥的歌曲)。
师:谁来说说,它唱的是什么呢?
师:你听的真仔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桥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桥之思。在我们的生活中,桥必不可少,它装点着乡村和城市,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各种各样的桥吧。
(课件:播放各种桥的图片,师解说其中的几种)。
师:这么多形态各异,造型优美的桥,引发了作者樊发稼许多的思考,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对它们很感兴趣,也许会引发你更多的思考,那就让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吧。
二、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不要忘记正确的读书姿势啊。开始吧。
2师:课文读完了,生字朋友你们都认识了吗?同位两个比比赛,看谁读得准记得牢。
(同位互相检查)。
师:生词朋友们来了,看看你们是不是都认识它们了,注意了,我可不一定叫到谁啊,一个人读--小组读--大组读--全班读。
(出示生字词)。
幽静碧波粼粼魅力交叉巍峨雄伟构筑和谐)。
师:全班同学再来认真地读一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谁来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引导生用自己的话大体谈一谈)。
(生大体谈谈,谈到第一小节中的桥的功能,样式,材料)。
(生:第一小节)。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小节,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交流)。
(说全了后)。
师:读懂了这么多,真是了不起!你给大家读读这一小节吧。其他同学进一步体会体会桥给我们带来的方便。
(生读)。
师:通过你的朗读,我们听出了桥的确给人带来了许多方便。那各种造型优美的桥,在给人方便的同时,还有些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快快走进课文去读一读、找一找,好吗?(生读)。
师:你找到了吗?来说给大家听听。(第二小节的内容)。
师:谁来说说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了桥的美?
师,你是从哪个词上体会到的?
(抓重点词语"碧波粼粼""回旋别致""巍峨雄伟""浩然坦荡")。
师:你还从哪些句子读出了桥的美?从哪个词上体会到?巍峨雄伟什么意思,你能不能读一读这一句话,让我们感受到桥的巍峨雄伟?)。
师:他读出桥的巍峨雄伟了吗?谁还想来读一读?
师:多么巍峨雄伟的大桥啊!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造型优美,装点乡村和城市,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的桥吧?同学们可以边欣赏边议论议论。
(课件播放九曲桥,立交桥的录象)。
(几句话谈谈,种类多点)。
师:同学们,这么多的桥,引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考呢?小组为单位到课文中去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好吗?(生谈第三小节)。
师:谁起来说说由桥想到了什么?
(边说,屏幕出现第三小节)。
师:是啊,看不见的桥把我们的世界装点的更加和谐、更加美好。同学们,认真的默读一下这一小节,边读边想:桥引发了你哪些思考呢?(平日里你和老师同学爸爸妈妈是怎么做的?)。
(生交流)伊拉克,风俗习惯,互相尊重。
师:你们说的真好!老师真受感动!其实这就是一座"心桥"这样的桥不仅存在于心灵和心灵之间,也存在于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无形的心桥吧。
(课件出示"握手""问好""互帮互助"等"心桥"的画面)师范读。
三、拓展升华。
同学们,路桥必不可少,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装点着乡村和城市,但心桥更为珍贵!这样的桥越多,越普遍,我们这个世界就越和谐、越美好,让我们带着美好的祝愿,齐读最后一小节。
四、小结:
同学们,中国的桥文化源远流长,希望大家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更多的桥,更希望架在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之桥,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相信只要我们不断的努力,我们彼此之间的心桥就会更加的坚固,更加的美好!这节课就上到这,课后请同学们:
作业设置。
1挑选自己喜欢的词句,选择喜欢的句段背诵。
2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一座自己喜欢的桥。
板书设计。
桥之思。
功能、材料、形式。
方便。
心桥。
分享:
教学目标:
1、认会课文中8个生字,并能在田字格中正确的书写,会在生活中灵活的运用。
2、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抓住第三小节重点词语体会“无形的桥”的深刻含义,并结合个人经历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阅读有关桥的知识,培养学生整理、收集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会积累。了解课文三部分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抓住第三小节重点词语体会“无形的桥”的深刻含义,体会桥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创造美的意识。
教具准备:
各种桥的图片小黑板。
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前几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在泸定桥上战士们的勇往直前和不畏艰险,正是有他们的付出才有我们今天的安定、团结和幸福。出示各种桥的图片,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桥。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作家樊发稼对桥的思考。
出示课题:桥之思。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学习樊发稼先生对桥的思考,我们一起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二、初读感知,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准确。流利,边读边把自己遇到的难认的字画下来,读完后小组合作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小黑板出示课文新词,指名朗读,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3、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4、默读课文思考,概括说说课文三个部分的内容。
三、指导重点生字的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感受樊发稼的《桥之思》。
二、合作探究,感悟品读。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这篇课文中读懂(知道)了什么?
2、这三个小节中都讲了些什么内容呢?
三、朗读感悟,体会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
a、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认为第一小节为我们介绍了什么?
板书:功能材料样式。
b、你是从那里读到的?
你还知道有哪些样式的桥?
c、这些桥有什么好处?板书:方便路桥不可少。
再次播放各种桥的图片。
2.请你放声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读了第二小结你会有什么收获?
说一说第二小节为我们介绍了什么?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师范读课文。
3、刚才看到那么多美丽的桥,它们都是有形的,看见的,世界上还有一种看不见,却是世界上最值得珍视的桥,你想知道这是什么桥吗?板书:心桥。
这种无形的桥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板书:尊重、谅解、关注、信任。心桥更可贵。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你是怎样理解“这样的桥存在于心灵与心灵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
四、升华主题,拓展延伸。
(1)同学们,路桥必不可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装点着乡村和城市,但心桥更可贵,这样的桥越多越普遍,我们这个世界就越和谐越美好,让我们带着美好的祝愿齐读最后一小节。
(2)中国的桥文化源远流长,希望大家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更多的桥,更希望架在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之桥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我们彼此之间的心桥就会更加坚固更加美好。
四、布置作业。
把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背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总结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先记在读书笔记上,再来背一背。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桥之思。
路桥:功能、材料、形式。方便——路桥不可少。
心桥:尊重。谅解。关注。信任——心桥更可贵。
夜已深,但我辗转反侧,久久难以入睡,白天执教的课《桥之思》的情景,不时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我翻了个身,想到这,不禁又一次感到遗憾。进入了第二节的学习,同学们的情绪开始高涨起来,我引导他们:“同样的语句,每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这些都可以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片刻之后,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我请第一个举起手的男孩,他大声朗读:“幽静的公园里,碧波粼粼的湖面上,因为有了回旋别致的九曲桥,更显出湖光十色的迷人魅力。”我微笑着说:“你感觉读出桥的魅力了吗?”“为什么没有呢?”然后,大家一起加深理解了“碧波粼粼、回旋别致、湖光十色”。“谁再来读?”我环顾四周,教室里小手如林,我示意一个举手的女孩站了起来,她有声有色的突出了重点词,将意境“读”了出来,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
不过,想到第三节的学习过程,逐渐“找到”了我所期望的学习氛围。学生以实际生活的体会畅谈了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小伙伴之间用真诚构筑的心桥;借助课件理解了不同国家领导、艺术家、体育键儿的沟通,共筑了跨越大洋的心灵之桥。他们积极思维,尽情抒发内心的感受。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课本中这种“无形的桥”也在他们的心中也开始架构了。面对学生活跃的思维,我有时觉得自己是多余的角色。没有创设一个精彩的课堂感到内疚。
的确,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学生带给我兴奋之余,也不免有些失落。我预先准备的“点睛之语”及精彩的结束语也没了“用武之地”。我又翻了个身,直觉得身上很冷,心里有一种从未有的恐慌。
我又陷入了深思,今夜无眠……。
《桥之思》是北师大版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首散文诗,阐述了人们对桥直观上的认识和心智上的联想。通过图文对照,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心桥”的赞美。也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全诗共三节,分别写桥的功能、材料及样式,描述造型优美的桥,联想以尊重、谅解、关注和信任构建的心桥。本课以“桥之思”为题说明路桥虽不可少,但心桥更为可贵。课文丰富,从桥的要素写到桥与人的关系,联系到人与人,心与心的交流,语言朴实,却富有哲理。
今年我接手四年(2)班,经过近半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各种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回想以往,阅读教学中诗歌好像并未涉足上公开课,今天我终于抱着一试的心态,执教了《桥之思》第一课时,总体感觉还是可以的。
一、导入激趣,课前预设。
我以一曲富有北京小调风味的《北京的桥》(配合多媒体的演示)导入新课,吸引学生进入情境,破题而入。当学生欣赏了许多精彩的桥的图片之后,他们兴致盎然,我随即问:这么美的桥,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从而我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归纳出“桥的材料,桥的造型、桥的作用”等,这跟我课前的预设是基本一致的,因为我要利用这些答案来引出学习第一节诗歌,是比较顺当的。可见在备课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第一步。教师利用学生的回答,注意抓准切入点,归纳引导学生到知识点上,将是很有利的。
二、媒体辅助,课堂生成。
一堂课下来,我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毕竟他们是刚升上四年级的学生,还是农村的一般孩子,认知的水平及视野仍然是不足的,对“桥”的知识面比较窄。我利用丰富的图片,配合不同的音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论视觉还是听觉都调动起来。在结合朗读的指导来加强学习的效果。可见多媒体的适当运用是肯定有助教学效率的。
三、注重说话,课外延伸。
我一直认为:语文课就是通过让学生学习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受到祖国文化的传承滋养和熏陶。所以我也一直注重对学生的说话训练,希望让学习的效果得到巩固。在本课教学中,我也结合课文的学习创设了多处训练,例如:
2、学习“这样的桥存在于心灵与心灵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这句诗,我出示了以下补充式的排比句式让学生说话:
心灵与心灵之间构筑起这座桥,()。
民族与民族之间构筑起这座桥,()。
国家与国家之间构筑起这座桥,()。
3、在学习完第三节后,我出示了拓展训练——你想和谁架起一座心桥?说说你的心声吧。
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我还是利用仿写的模式来指导他们进行想象说话:
例句:我想用微笑和新朋友架起一座心桥,使我们建立深厚的友谊。
仿句:我想用()和()架起一座心桥,()。
4、在学习了整首诗后,我联系一年级孩子们学过的《水乡什么多》一课中的片段引出一个我的另一个说话设计:
《桥之多》。
水乡什么多?桥多。
东一座,西一座,
东西南北千万座,
出门就要把桥过。
四、板书设计,提纲掣领。
教学中,我比较满意的还有板书设计,也是我一直感兴趣研究的。本课的设计以简单为主,以抓课文主线为目的,并且与上述的最后拓展相关,形成一个整体,互相呼应:
桥之用和谐。
桥之思桥之美。
桥之珍美好。
结语:
教学是一门艺术,本课教学虽然得到老师们的好评,但其实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如大家提到的“应对全文先通读,整体感知;对学生的说话训练可以在放手些,可用事例加强体会“心桥”;注意不能太依赖多媒体”等。的确,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由此,我不禁想到:由于课堂容量比较大,有些教学环节还是显得有些仓促,说话训练有设计,但不能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尤其对学困生来说,有些拓展迁移有些吃力,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小学语文四年下全册教案反思(通用20篇)篇十八
1、结合课文和“积累运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学生对语言的积累。
2、根据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平时教学中,做到了认真备课(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精心设计教案,按时批改作业,落实三维目标,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逐一分析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接受知识能力的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3、在教学中重视发展学生智力,加强学生思维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能力。结合“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4、重视课前的预习工作,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
二、不足之处。
1、全班有五分之三的学生比较努力学习,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五分之二的同学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学习不用心,理解能力差、记忆力差,学习用品缺少,家长忙于打工,不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还要继续做思想工作。
2、本班落后面较大,语文基础很差,所以好多学生基础知识也掌握不住,书写速度慢、潦草,说话不通顺,对作业不能按时完成。
3、现代技术教育手段的运用有待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坚持继续学习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对不完成作业或不用心学习的同学重抓到底,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延伸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灵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根据本课学习目标,我把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把知识点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教学过程零而不散,教学活动多而不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拓宽视野。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结合学习内容,确定指点路径,引导课外延伸。
语文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自求、自悟、自得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学的过程,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指导学生学,这样学生才会学,那么课堂上教师就应少讲。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说法,是讲学生读不懂的或体会不深的地方,即指点路径,引导课外延伸扩展。正所谓“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所以像本课这类传统题材的课文由于叙述故文内容远离现代儿童的生活时代,就需要我们花时间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用简短的文字延伸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从中了解周恩来少年立志的原因,领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因此,我想到了《新课标》中提到的多读书、读好书的必要性。
二、结合学,注重情感教育生认知。
拓展本文,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学生立报国之志,若仅限对“中华不振”的理解,仅限对周恩来少年立志而钦佩,那本文的教学目的尚未达到,让学生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在行动中努力落实,才真正达到目标。所以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结合起来,并通过谈读书的目的,激发学生报国之情,在幼小的心灵中根植民族情感。
三、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提高学习能力。
四年级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积淀,他们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语文学习。结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加强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课内外语文学习紧密联系,才能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所以在本节课中设计的讨论和议一议就达到了此目的。
四、通过综合性学习,汲取营养。
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只有注重语文综合性学习才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助于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
小学语文四年下全册教案反思(通用20篇)篇十九
1、、认识生字,并能正确书写;理解“珍贵”、“诚实”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第一、二节。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课文理解词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
教学准备。
生词卡片,多媒体课件(新年钟声片段)。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亲爱的孩子们,当新年的脚步向我们走近,当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你是不是也有许多美好的愿望向大家诉说?你是否也有许多美好的祝福带给大家呢?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走进新年,聆听诗人徐鲁的诗歌《你好!新年》。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孩子,课堂上最美妙的是书声琅琅,请自由、放声地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字字入眼,读得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有没有字音容易读错的生字?(提醒注意“淙”是平舌音,“草垛”的“垛”是四声,“雪橇”的“橇”右边是三个毛字,把学生提出的生词写在卡片上。)。
3、、现在请孩子们读读这些生词。(淙淙、流淌、草垛、雪橇、滑翔等)。
4、、孩子,书是读出来的。请孩子们再读读课文,朗读的美感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声声悦耳,让琅琅的书声在教室里回荡。
三、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三小节。
1、读读第一、二、三小节。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
2、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新年来了?(抓住“冰河”、“燕子”、“冬末”、“草垛”等词语)。
3、新年美吗?让我从你的声音、表情中感觉出来吧。
4、请推荐一位你们心目中读得的同学示范一下。
5、有他的示范,我们都可以把课文读好。朗读接力赛,女士优先。(女生读)。
6、男孩子,不甘示弱。(男生读)。
7、春雪初融,燕子归来,杨柳新枝,鲜花满园,让我也来感受新年到来时的喜悦吧(师范读)。
8、孩子,境界的朗读是能与作者心心相通。这些文字出自我的口,外在表现是把对文章的理解写在脸上,写在眼睛里。
9、学生齐读第一、二、三小节。
10、这么美的一段话,让我们把它记在心中。(学生练习背诵第一、二小节,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
(二)学习第四小节。
1、朗读第四小节。
2、说说你都读懂了些什么。
3、孩子,让我们共同欢呼新年的到来。(多媒体出示:新年钟声敲响时的片段。)。
4、孩子,此时此刻,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让我们双手合十,默默地许下心中的愿望。(停半分钟)。
5、孩子,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新的一年,新的希望;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新的一年里,一切都是新的。孩子,把你刚才在心里默默盘算的计划或者许下的愿望,写一写,画一画,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学生分组交流)。
6、汇报。
(三)学习最后一节。
1、朗读第五小节。出示:
三百六十五片叶子,叶叶青翠,
请你把第一片珍贵的叶子捧在手上;。
三百六十五里路,路正漫长,
请你用诚实的脚步去把它丈量。
2、你从这段文字中体会到了什么?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
4、“诚实”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说句话吗?
6、孩子,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诚实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请看,古今中外,有很多有关诚实的名言警句:
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
我的座右铭是:第一是诚实,第二是勤勉,第三是专心工作。
——卡耐基。
没有一种遗产能像诚实那样丰富的了。
——莎士比亚。
始终不渝地忠实于自己和别人,就能具备最伟大才华的贵品质。
——歌德。
诚实,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未来的教育学家赵苹。
7、孩子,你一定也能像老师一样,写上一两句。把它当做新年的礼物,送给你最想送的`人,你也可以制作成新年卡片。
8、学生汇报。
四、小结。
孩子,今天,在新年到来的时候,我们用最虔诚的心在这里写下自己的心愿。请将这页纸夹在书中,等新的日历撕下第3、65页时,回头再瞧,一年里的努力是否让自己满意,自己双手捧着的是否与今天的期望相同。孩子,祝愿你们在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心想事成!
小学语文四年下全册教案反思(通用20篇)篇二十
-->
又一学期即将结束,依据本学期的教材特点,还算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并且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潜力,离期末考试不远了。静心思索,本学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成功之处,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为了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现将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1、结合课文和语文园地,逐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学生对语言的积累。
2、根据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平时教学中,做到了认真备课,用心设计教案,及时批改作业,落实三维目标,根据班中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理解知识潜力的状况,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3、在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的培养,重视发展学生智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潜力。结合“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潜力,激发学生的想象潜力和创造力。
4、对课前的预习工作也很重视,不断教给学生预习课文的方法,让学生渐渐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5、尽量做到面批作业,重视学生的书写,及时表扬书写整洁的同学,并在全班交流,稍有进步的,及时写上鼓励性的语言或鼓励性的标记,经常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资料,培养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6、加强家校联系,加强与家长间的及时沟通,把每位同学家的电话号码都记载下来,以便和家长联系,把学生在校的状况及时反映给家长,共同搞好学生的学习。家里没有电话的学生,把写好自己电话号码的条子,让学生带回家,以便家长和老师联系。告知老师学生在家的表现。
二、不足之处。
1、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比较努力学习,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三分之一的同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学习不用心,理解潜力差、记忆力差,大多家长忙于在外打工,顾及不了孩子的学习生活,需和家长继续做思想沟通。
2、媒体教育手段的运用有待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坚持继续学习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自己的教学潜力更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