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以爱情为选读课文篇一
《飞驰在高速公路上》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多媒体显示:沪宁高速公路图。同学们,经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讲了“我”和爷爷乘车到上海去,飞驰在高速公路上的新发现和感受。)
(从复习的问题看,把课文当作记叙文来教,是对的。这样的课文,千万不要把它当作说明文来教。)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过渡:作者发现了高速公路的哪几个特点?请大家阅读课文,用“——”画出有关的句子。
1、整体明确沪宁高速公路的三个特点。
(1)自读。
(2)交流。学生答后,板书:宽平长
(3)多媒体出示三句话,有感情地朗读。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阅读思考,抓住三个自然段的总起句,这样的设计是对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细读,进一步理解三个特点。
过渡:作者是怎么发现沪宁高速公路三个特点的?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学习、讨论。
自学,研读。
交流。
(1)汽车一驶上高速公路,作者就发出一声赞叹:“这条路好宽啊!”作者怎么会这样赞叹?他又是怎样向我们介绍的呢?
学生阅读第3自然段。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分别显示高速公路示意图:双向四车道的结构、分隔带、超车道、行车道、紧急停车道和防护网。从而很好地理解高速公路的“宽”的特点。
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
(2)高速公路“宽”的特点,是给人一眼就能看出的。那么坐在汽车上能知道它很平呢?
多媒体显示(动画片)课文上所描绘的情景。学生看后回答。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举了哪两个例子作了说明?
哪几位同学乘坐过高速公路的汽车。你们有什么感觉呢?
(3)看到了高速公路的宽,感受了公路的平,作者又是怎么知道它很长的呢?
多媒体出示:沪宁高速公路经过的城市图。
讨论“这条路全长274千米,真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呀”的意思。“珍珠”和“黄金纽带”分别指什么?
介绍六个城市在我国举足轻重的地位。
指导朗读。我们有这么重要的一条高速公路,心情会怎么样?爷爷的话应该怎么读?分角色朗读对话。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讨论作者是怎么发现沪宁高速公路的三个特点,又是怎么向人们介绍的。这一步的教学层次很清楚,而且把阅读、观察、表达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3、小结。
小作者坐在车上,通过看、感受和听,了解了沪宁高速公路宽、平、长的特点,了解了它的作用。今后我们出门参观、旅游时,不仅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要用心感受,这样才能有所发现。下面让我们跟随作者再次感受一下高速公路带给我们的全新感觉。
4、播放录像。
(在这里播放全文的录像,教学效果比较好。)
三、讲读第三段
1、轻声自由朗读,思考: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汽车跑得很快?用线画出来。
2、汽车跑得快了,给人们生活带来什么方便呢?
3、指导朗读。
高速公路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好处,创造了更高的社会经济价值,要读出自豪感,幸福感。
四、质疑拓展。
阅读了这篇课文,了解了高速公路的三个特点,你还想知道关于高速公路的其它知识吗?
学生质疑,课堂交流或课后探究。
(课文介绍了沪宁高速公路的三个特点,就文章而言是够好的了。也许同学们对它的了解还不止这些,或者同学们对它的了解还不满足。因此,安排这样的交流或探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收集、整理有关高速公路的知识。
以爱情为选读课文篇二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
教学要求: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隐喻的写作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你有没有发现路途上美丽的风景?本文作者就发现了上学路上的美丽风景,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学会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2.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张秋生,诗人、儿童文学家,1939年8月生于上海,天津市静海县人,长期从事少儿报刊编辑工作,曾任《少年报社》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创作集童话、诗歌、散文于一体的文学作品,作品抒情、幽默,篇幅短小,富有儿童情趣和内涵,颇受小读者喜爱。本课就选自张秋生的童话集《小巴掌童话》。
4.法国梧桐:大量传入我国约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主要由法国人种植于上海的租界内,故称为“法国梧桐”,简称“法桐”或“法梧”。叶子有5个叶尖,少有3个或7个,叶子长宽差不多。正式的名称叫“三球悬铃木”,属落叶乔木,是世界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有“行道树”之称。
二、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指正字音。
3.边读边思考: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用横线标出来。
2.课文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3.通过上下文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四、交流课文内容。
1.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提出自己的疑问(简单问题当堂解决,解决不了留待进一步读书解决。)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生字,提醒学生与熟字区分比较。
3.书写点拨。
4.写生字和词语,当堂展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从哪里可以看出门前水泥道的美?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2.小组内合作交流。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3.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励学生朗读。
4.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借助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把一物当作另一物来写。如,本文中“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使人一目了然,形象生动。
5.你能说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吗?
6.短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还有什么样的美景?
三、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指名说一说。
四、总结感受。
1.这篇课文描写了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秋天一夜风雨过后天放晴了,“我”在上学路上,发现水泥道上布满了落叶,通过比喻的手法详细描写了水泥道的美,最后动情地赞赏了水泥道的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
五、拓展练习。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2)梧桐树的落叶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3)棕红色的小雨靴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4)我还知道: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
2.照样子写词语。
(湿漉漉)的水泥道(亮晶晶)的水洼
(绿油油)的麦苗(青灵灵)的树叶
以爱情为选读课文篇三
《航天飞机》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写田字格内九个生字。
3、了解航天飞机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以及不妄自菲薄的个性品质。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航天飞机的特点,写一段航天飞机的自我介绍。
教学用具:
多媒体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兴趣:
同学们看过飞机,坐过飞机吗?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历史的巨轮前进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人类终于造出了航天飞机。
2、幻灯出示航天飞机,了解相关知识。
3、有一架普通飞机也和我们一起看到了航天飞机升空的过程。他呀,有好多好多的疑问解不开,要去请教智慧老人。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19。航天飞机》,也跟着他一起了解一下航天飞机。齐读课题
4、读完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有什么想问的?学生自由发言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动动笔标上自然段的序号,标出生字词并注音。
2、出示生字词。
3、学生自由朗读生字词。
4、指名读带拼音的生字词。
5、去拼音读生字词。
6、读含有生字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读好句子
1、读好含有生字词的句子——2第一句话
出示:突然一声呼啸,一个庞然大物腾空而起。
(1)指名读句子。
(2)理解词语:呼啸(高而尖的声音)
一个很大的东西腾空而起,发出高而长的声音,这样的声音叫~
(3)读好这句话。
2、读好含有生字词的句子——2第二句话
出示:只见他三角形的翅膀,尖尖的脑袋,方方的机尾,转眼间便飞得无影无踪。
(1)指名读句子。
(2)过渡:刚才听到他的声音,现在看到他样子,那“无影无踪”什么意思?
(3)读好这句话。
(4)连起来集体读好两句话。
(5)由这两句话你读懂了什么?(大,快,外形,板书庞然大物))
3、读好含有生字词的句子——3第一句话
出示:他找到智慧老人,想问个究竟。
(1)指名读句子。
(2)理解智慧老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啊?
(3)“究竟”是什么意思,可以换个词吗?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1、智慧老人是怎样介绍航天飞机的呢?找到这一段,自由读。
2、智慧老人说了几段话?请学生分别读
3、出示智慧老人说的第一段话。
4、第一段话介绍了航天飞机的什么特点,把重点词语圈画出来。
5、读好“他比你飞得更高更快。”(板书“更高更快”)
6、高表现在哪里?用书上的语言来回答
体验两万米的高度。
7、快表现在哪里?还是用书上的语言来回答
体验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的距离之长,航天飞机所花时间之短。
(东西直线距离大约4000多公里,汽车大约50多个小时,火车30多个小时)
8、指名读第一段话。
9、出示智慧老人说的第二段话。
10、第二段话介绍了航天飞机的什么特点,把重点词语圈画出来。(板书:本领大)
11、“本领大”表现在哪?用书中的语言来回答。
12、出示卫星回收的图片,用书中的语言来说说图的内容。
13、指名朗读第二段话。
14、集体朗读第三自然段。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
1、指名朗读全文。
2、学生质疑。
六、书写生字词
1、出示九个生字。
2、注意上下结构的字的写法。
指导“慧”的写法。怎样写好这个字?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
以爱情为选读课文篇四
;《军神》教学设计
课前交流:你们觉得陈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自由答
一、在上课前,我要考考你们,看看有这几个词语,你会联想到什么?(三国演义 神医 刮骨)
这是一个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故事,故事的名字是什么?(关云长刮骨疗伤)教师相机小结: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云长不用麻药刮骨疗伤,全无痛苦之色,神医华佗尊称他为“天神”。而今天,我们也要去认识一位这样的人。板书课题“军神” ,齐读课题。
读题之后,你们有没有什么问题想提? (1)“军神”指的是谁?(2)为什么被称为“军神”?。。。。。请翻开书,自由读课文,看看能不能在文章中找到答案。
(刘伯承在不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忍受了72刀的刀割之痛,却一声不吭,为其实施手术的沃克医生尊称其为“军神”。)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1916年的重庆,来到临江门外那个外国人开设的诊所里,与刘伯承、沃克医生一起经历那次特殊而又令人难忘的手术。
1.朗读对话,体会从容镇定。
师:请学生们快速默读课文前11 小节,边读边想: 刘伯承的伤势严重吗?你从哪儿读出来的?(课件出示刘伯承受伤的资料)
资源共享:1916年,在一次战斗中,刘伯承为了救一位战士,猛扑过去,敌人的一颗飞弹射中了他的太阳穴,又从右眼飞出,刘伯承当即昏倒在地,血流如注…… 这么重的伤,可刘伯承却是那样的从容镇定。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
分角色读前11节,注意人物语气、情绪的变化。师读沃克的话,生读刘伯承的话,体会这一部分人物对话的特点。
教师小结:这是一个军医和军人之间的对话,所以他们的语言简短、干脆、有力,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2.借助资料,体会意志之坚。
沃克医生决定为刘伯承做手术,请女同学读12-15节,想想刘伯承为什么拒绝使用麻醉剂?从他“平静”的话语中感受他为国效力的坚强决心和钢铁般的意志。读沃克医生的话,感受刘伯承在手术中将要面对的巨痛。
资源共享:“孙膑失去了双腿,依然可以指挥千军万马;我失去一只眼睛,只要还有健全的大脑,也可以驰骋疆场,为祖国效汗马之劳。”
(课件出示刘伯承与沃克争执的资料)资源共享:“敢不敢做是你的胆量问题,受不受得了是我的忍耐力问题!”钢铁般的意志。
3.紧扣细节,体会意志如钢。
教师过渡:这是一个怎样的军人?他竟然为了保持清醒的大脑而情愿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剧痛,摘除坏死的眼珠,割掉烂肉和新生的息肉。让我们去目睹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吧。
(1)自读17小节,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一声不吭”、“紧紧”、“青筋暴起”、“汗如雨下”“居然”等词语,充分感受刘伯承所承受的痛楚和惊人的毅力、钢铁般的意志。(课件出示手术时的录像)反复诵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过渡:难熬的手术终于结束了,当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从病人口中得知自己一共割了72刀时,他惊呆了,称赞道:(课件出示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话)这哪儿是一个普通的军人啊!他分明是一个——军神!
教师相机小结:在手术过程中,刘伯承表现出了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这是我们普通人,甚至是一个普通军人都难以做到的,所以沃克医生赞叹他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堪称“军神”。
(4)刘伯承坚强、无畏的表现,让沃克医生大感意外。课文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语句很多,用“~~”画下来。仔细读一读,看看沃克医生的情绪、神态有什么变化?(师引导学生分‘“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来说)沃克医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变化?从他神态、情绪的变化中,你体会到什么?(本文重墨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是为了衬托刘伯承的惊人毅力和顽强意志。)
本文主要人物是刘伯承,但写沃克医生的文字更多,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了解侧面描写的好处。
教师小结:这种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四、扩展延伸深化情感
刘伯承被称为军神,绝不仅仅是因为这次手术。他文武双全,戎马一生。他领导晋冀鲁豫野战军,用小米加步枪,战胜了全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千里跃进大别山,令蒋介石惊慌失措,心惊胆寒;与华东野战军合作,导演了百万雄狮下江南的一幕;之后,主动请缨,席卷大西南。他创办的国防大学是中国的最高军事学府,被誉为“将军的摇篮”。他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献出了毕生的心血,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堪称中国的——“军神”。引导学生饱含深情再读课题。
1.出示小诗,感情朗读。
英雄壮举泣鬼神,铁骨钢筋铸军魂。
七十二刀生死痛,胜似昔日刮骨人。
同学们,慈祥的刘伯承爷爷就在我们的面前,此时此刻你想对刘爷爷说些什么?下面就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下来吧。(课件出示刘伯承的照片)
(2)学生交流写话内容。教师引导学生饱含激情朗读自己所写内容。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达到彼岸。”同学们,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只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就能跨越困难和挫折,到达胜利的彼岸。
忍受手术的巨痛
⑴手术到底有多痛?指名读句子。
句子:病人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⑵作者是怎么写出巨痛的?(抓住人物的动作、外貌与神态描写)
军 神
刘伯承
从容镇定
意志如钢
相关热词搜索:;以爱情为选读课文篇五
1、朗读课文,学习生字14个认读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孩子们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学习生字14个认读生字。
教学难点:
理解“特别的作业”,引导学生感悟爱护花木,遵守制度。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这个问题从学生身边谈起,能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学生能积极参与进来,对学生的回答我不会从思想层面评价,只会从句子表达通顺上进行指导。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穿插进行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通过学生自己拼读音节读课文,标自然段序号,学生字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交流学习效果。
通过小组交流、同桌互相检测学习效果、教师提问,全班交流、教师小结等环节,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课文,体会课文隐藏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体会课文隐藏的思想感情,并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语感。
三、达标训练升华主题
1、开火车读生字,同桌比赛读文,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深化重难点的学习。
2、思考:学完此文,你懂得了什么?引导学生受到文本的启发,懂得爱护大自然,爱护花草树木。
四、堂清检测
设计了给生字注音、造句、思考题,紧扣课堂教学重难点,检测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
红红的桃花
特别的作业 细细的柳枝 爱护大自然
嫩嫩的桑叶 爱护花草树木
一幅画着玉兰花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