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各类文章的写作样板,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以下是一些著名作家的范文范本,值得我们认真阅读和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的大学论文范文(15篇)篇一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在内容和结构上作了很大的调整,改变了原来的“零起点型”、“技术型”的结构模式,以“实践、探究、拓展”型为主导,以案例分析为主线,层层剖析教学内容;以交流、任务和探究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挖掘学生学习潜能;要求学生在进入高中前,必须完成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具备一定的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操作能力。但由于受到原学校师资水平的影响,使得高一的新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上存在极大的差异,特别是市、县级高中,差异尤为突出。其一,生长在市县城里,学习条件好的学生,小学、初中阶段接受了很好的信息技术教育,有的参加过各种竞赛培训,已成为信息技术领域中的专家,达到了学习新课程的标准;其二,来自周边农村的学生,学习条件较差,基础不好,有的甚至没碰过电脑,不具有学习新课程的基础。
面对如此大的差异集体学习显然是行不通的,“分层教学”则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种重要模式。
2.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分层教学的源端;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将集体教学与小组教学、个别辅导、个人自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现代的分层教学思想。
3.1调查模底,动态分层。
首先,理论和技能测试。结合本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理论和操作技能的测试,认真分析测试结果以及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问卷调查。以调查表、集体讨论、个别谈话的方式,进一步掌握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态度、方式和水平,为合理的分层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最后,合理分层。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水平和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差异,以动态的发展的观点,将学生分为三层,特长生:掌握相当的信息学知识,自学能力强,学习兴趣浓厚,能够超前学习的学生;普通生:具有新课程所要求的基础知识,能够完成新课程学习的学生;急需帮助生:以前没有学过或学的很少的学生。根据各层学生自身的特点,合理安排学生在机房的位置,互相结合、互助协作。
3.2教学目标分层。
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既要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同学超过课程要求去自主学习。对特长生来说在掌握课本知识后,应巧妙设计,更大的发挥他们的特长及个性,最大程度的提高他们信息技术的能力;普通生要让他们完全掌握基本知识,完成作业,并逐渐缩小与特长生间的差距;对急需帮助生,促进他们打好基础。例如在教学第三章第一节“报刊类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单元教学时,我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帮助生:给定素材、主题利用word软件能制作3-4页电子报刊;普通生:能自行设计主题,搜集素材,制作8-10页电子报刊;特长生:能够制作出精美的电子报刊。通过这三个目标的落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该单元的学习,各层次的学生掌握都相当不错,教学效果很好。
3.3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分层。
新教材在内容上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的发展,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和创造性,适合于普通生的学习;对于特长生,其过于浅显,挖掘不出学生内在的潜能,需在教学内容上给予充分的补充。如我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爱好增加了pascal语言、c语言、算法设计和flash动画制作等内容;而对于急需帮助的学生,跳跃太大,无法按部旧班的教学,所以在教学时增加了过渡教材,弥补他们以前学习的不足。这样,就会让每个学生每节课都会学习新的知识。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特长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主动的思考和分析问题,在学习中引入信息学奥赛知识,分组竞争,共同探讨,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普通生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加入必要的演示和讲解,依照教学大纲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逐步教学,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急需帮助的学生则须耐心讲解,个别辅导,教会他们一些常规的方法,让他们克服自卑的心理,具备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对学生的任何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唤起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和信心,完成高中信息技术的学习。
3.4练习设计的分层。
一般情况下,课堂练习每节课都有,有师生共同完成的,有学生独立完成的,在练习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操作技能等因素,尽量分出不同层次,使学生学习具有弹性,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又“吃的饱”。在练习上可分为基础题、变式题和综合题,要求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基本题和变式题达到教学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学有余力的同学要求完成综合题。总之,通过练习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教学第四章每1节“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一课时,我安排了三道题:(1)运行“c:学生练习文件夹下的“”程序”,查看其功能,回答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分为几个过程。(2)运行“c:学生练习文件夹下的“”程序”,查看其功能,并修改口令密码。(3)设计一小软件,对某一指定的文件加密。对于上面三题,都是依据书本而产生的侧重实践的练习题,所有同学都可完成(1)(2)两题,加深对书本知识的巩固,而少数特长生则可完成第三题,完成小软件的制作。在安排练习的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和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论基础水平如何,人人都有练习能完成,个个都有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
3.5学习评价的分层。
通过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的有效记录和评价,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习评价和考核,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性公正的评价,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和达到分层目标的情况,评价要求是差异性、及时性和鼓励性。通过评价以及下课堂或课后给学生的矫正、调整能够使学生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深;通过评价对少数不能达到目标的学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帮助排除障碍,不使问题积累;通过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优势,及时调整。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有效的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适应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的解决了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为学校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培养高深信息技术人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学信息技术教育》.3。
[2]《信息技术教育》2007.4。
[3]付裕东《落实因材施教原则的最佳途径——分层次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的大学论文范文(15篇)篇二
自从国家教委于1985年颁布《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87年首次将“写作”列入四、六级考试项目以来,全国各高校的英语教学教师开始重视写作教学,就如何提高写作水平进行了许多探索和研究,使学生写作水平在原来不善于写作的基础上有了不小的提高。
但是,从分项得分率来看,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统考的学生的作文成绩仍不甚理想。全国的作文平均分一直在6-7分(总分15分),成为学生失分最多的一个项目。由此可见,要达到大纲所要求的:除了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除了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的能力,还要使他们具有初步写的能力,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因此,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寻求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四、六级考试的及格率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
在目前以笔者所在的安康学院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仍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写作教学模式。上写作课时,老师一般先讲授一些writingstrategies,分析一些教材上的samples,让学生模仿范例自行写作,然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进行批下节课来课上点评,若没时间讲解,学生就自行消化。这种方法,教写作的老师相当辛苦,通常是一篇作文被改得面目全非。
同时,学生看到那么多批注,也很伤自尊,从此厌恶写作。不少学生常常也会在以后的作文中又犯老师以前批改过的'作文中所纠正的错误,而且不止一次地犯同样的错误。这说明学生虽然在这种传统的写作课堂上学习了一些英文写作技巧,但并没有真正掌握相应的写作技能。
另外,由于受条件和课时的限制,许多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写作课没有得到学生的足够重视。课时都很紧张,写作课就更流于形式,教师难以两全其美。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投入多而收效少,仅仅以提高学生写作技能为目的,单一以体裁教学为教学内容,只着眼于写作成品的教学忽略了“写作学习者”这一“人”的因素,忽略了学习者在写作时的认知和思维过程,也忽略了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因素对其英语写作的影响。因此,对于英语写作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已经是迫在眉睫。
作为语言输出(languageoutput)的一项技能,写作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除了语言条件本身之外,还有许多其它制约学生写作的因素,如:想象能力,知识面的宽与窄,以及逻辑思维和总结概括能力等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的现状,从教师教学方式,教师教学理念,考核方式以及教材方面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进行改革,以期对人才培养产生明显的效果,改进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方法。
3.1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教师教学不仅仅以提高学生写作技能为目的,而且要注重“写作学习者”这一“人”的因素,学习者在写作时的认知和思维过程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因素对其英语写作的影响。
3.2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
英语写作的教师转对英语写作的教学理念,使写作教师了解学生,特别是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思维状况、注意/关注的内容和所付出的注意力的分配情况,从而在写作教学中能够有针对性地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利用课堂指导写作过程、课后辅导以及最终评价等措施实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3.3考核方式的改革。
改变传统以学生最终的写作成品评估学习成绩的单一评估方式,采用将行为表现评估、平时作业形成性评估、教师评估和学生自评和终结性评估结合起来的形成性评估学生成绩的方法。不仅能很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写作热情,而且能充分发挥教师的评改作用,最终使学生受益。
3.4自编关注写作过程的教材。
针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特点,以及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将特色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体现在自编教材中。教材中设计多种课上和课下的小组活动,引导学生的写作过程以及历年学生自己的优秀范文。
4.小结。
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懈的努力。我们有必要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的现状,从教师教学方式,教师教学理念,考核方式以及教材方面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进行改革,以期对人才培养产生明显的效果,改进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的大学论文范文(15篇)篇三
【内容摘要】合唱与独唱、齐唱等演唱形式相比更富于艺术的表现力。
在幼师声乐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多声部教学,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并通过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创新能力,是许多教师一直探究的问题。
文章从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就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实践和探索。
音乐教学的有效性是指从教学目标的操作性、教材内容的审美性、教学环节的层次性、教学手段的便利性、教学方法的趣味性、教学技巧的艺术性、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教学评价的合理性等方面入手展开多声部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音乐学习,在音乐认知、音乐技能、音乐审美和情感的协调配合上获得发展和提高,有效达成音乐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
一、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注意其可操作性。
幼师合唱课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演唱技能、技巧,还要培养学生的多种意识和品质,包括合作、尊重、平等、分享、自信、责任等,这就要求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有阶段性和可操作性。
幼师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尚未接受过严格系统的训练,对多声部音乐还很陌生,所以这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建立多声部概念,培养多声部听觉。
在二年级进行以班级为单位的合唱教学研究,重点研究二部合唱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中,打破传统合唱教学的内容安排,以学生听懂、有趣、学会为目标;以不同拍子的合唱作品为单元,将内容分为二拍子的合唱、三拍子的合唱、四拍子的合唱、六拍子及其他拍子的合唱、混合拍子的合唱等。
在每一个单元中始终贯穿着节奏、音高、发声方法等技能的训练。
到幼师三年级,教学目标则定位于多声部歌曲的教材处理和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创设上。
多声部教学追求的是整齐柔美的音色、清晰丰满的和声、优美感人的意境,与齐唱、独唱、对唱等演唱形式相比更富于艺术的表现力,其艺术内涵较为丰富。
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合唱作品的分析与处理,并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艺术实践的机会与氛围,从而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文化素质和群体协作水平。
二、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注意其审美性。
在合唱教学中,面对琳琅满目的合唱教材,面对浩如烟海的合唱作品,指挥教师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将直接影响着所教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合格的合唱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更要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高雅的艺术品位。
教师除了将教材中经典合唱歌曲作为基础训练的曲目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专业特点、接受能力等,在教材之外选取一些情趣高雅、风格鲜明的作品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
在选材的难度上,要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进行合唱曲目的选择。
三、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注意其层次性。
多声部演唱一直是幼师声乐教学中的难题,刚开始接触合唱的学生,即使是简单的二部合唱,也往往是高低声部互串,更谈不上相互的配合。
此时如不厌其烦地、机械地练习,学生往往失去兴趣,教学效果也不理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应有层次性。
比如,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基础和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喜欢的由通俗歌曲改编的合唱入手,通过聆听、欣赏培养学生的听觉,体会和声的美感。
教学中,通过对同一首歌曲的齐唱与合唱录音的对比,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不同,启发学生从音色、音量、音响的丰满程度和表现力度等方面去对比,从而为课堂合唱教学打好基础。
在合唱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演唱能力做合唱的加减法。
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合唱作品,可以做加法练习,如转调、变奏、关系大小调之间的转换等。
例如,可以把儿歌《闪烁的小星》在不同的调上让学生分组同时演唱,先从两组唱五度音开始,再慢慢过渡到三组,每组都是三度音演唱,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调性造成的声部立体感等。
而对于一些节奏较为复杂的作品,同样也可以做减法练习,如二部合唱《小鸟,小鸟》的原谱(图1):
如果把它简化成下图(图2):
即第二声部唱每小节的第一个音,建立音准后再照原谱去学习,这样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
四、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注意其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感兴趣的事物面前,学生无不表现得兴奋、投入、思维敏捷……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征,让学生爱学、乐学、勤学,让课堂活起来。
在正式演唱合唱作品之前,教师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儿歌进行二部、三部、四部的轮唱或轮说练习,如图3所示。
在这一练习中,教师唱一声部,学生唱二声部,在反复记号部分,教师可以即兴添加歌词,但每一遍反复的歌词不能重复。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将其拓展为三部、四部的模唱练习。
这个练习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反应能力,而且将合唱中的轮唱技巧巧妙地融了进来;同时,由于师生互动,并且加进了即兴的成分,所以它既融洽了师生的关系,又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再如,在跳音练习时,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把伞,告诉他们身体的丹田部位好比按钮,“按钮”的压力越大,伞就撑得越大、越圆。
五、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注意教学技巧的艺术性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与人的双向建构。
如在排练《春雨蒙蒙地下》之前,可以进行一些辅助性的节奏练习,如风声。
×---、雨声××××××××、水滴声××××,学生分组模仿;再创设情境:起风了,接着天空下起了雨,屋檐下传来了水滴声,引导学生将三个声部节奏合起来(图4)。
通过语言描述,让学生轻松感受和声美。
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的大学论文范文(15篇)篇四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的不断修订,教学内容在不断完善和增加,与其相反,很多高校所制订的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学时却只减不增。以南京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为例,目前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总学时大多为4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为20学时,上机学时为20学时。基本上教师最多两次课就必须要完成一章的教学任务,过快的教学进度使得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时难以兼顾趣味性和互动性。而对于学生来说,初高中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层次不一,绝大多数学生对于繁重的学习任务难以在短时间内进行消化,教师和学生压力都很大。
2.投入少损耗大,硬件实验难以实现。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内容广泛,除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实验外,其余理论知识也都需要有相应的实验环节进行辅助理解。如计算机硬件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多媒体技术基础等,仅仅在课堂上通过图片及简单的动画演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学习该部分知识时都觉得非常枯燥抽象,难以接受。而该部分知识恰恰又是作为当代大学生在信息化程度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工作和学习不可或缺的。因此只有通过硬件实验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直观具体地参与其中,从而轻松而又深刻地掌握相关硬件知识。但由于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是面向全校大一新生的基础课程,人数众多,实验频率高,损耗大,实验所需要的硬件设施必须要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去进行维护和更新,这导致硬件投入巨大,因此硬件实验在很多高校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难以真正开展,学生对硬件部分知识的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
3.教学与专业脱节,无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对象为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教师上课教材的选用、教学内容的安排均一致,缺乏教学对象所属专业特色,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意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更无法提前预知到该课程与其所属专业的可能联系。事实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在很多专业的实践应用中无处不在,是很多专业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必备工具。很多学生在毕业设计尤其是撰写毕业论文时才意识到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要性,结果临时抱佛脚,手忙脚乱,导致毕业设计进度缓慢,无形中与其他同学拉开了差距。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并未发挥其基础的作用,没能真正切实做到为专业服务。
4.课程考核方式单一,难以准确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当前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考核方式大多分为两种:笔试与机试。经过实践,两种考核方式各有利弊。笔试是最为传统也是大多数课程经常采用的一种考核方式,投入少,实现简单,应用范围广,但是其组题形式单一,对于操作技能与理论知识掌握同样重要的计算机课程来说显然无法满足需求。而机试则既兼有笔试的优点,又有着笔试无法与之相比的强大优势,比如组题形式多变,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可以自由组卷,轻松完成操作部分的考核,考试结束后能快速客观的自动得出考核结果,并能对各班各专业的考试情况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但是机试也存在着一些缺点:第一,题库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进行经常性的定期维护更新;第二,由于机房条件的限制,必须分批组织学生进行考核,考试内容难易程度不一致,考核标准也不能完全统一;第三,由于受到自动改卷的限制,机试仍然偏向于概念性的考核,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考核无法实现。因此,制订一个更为合理的考核标准,真实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对于为今后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提供有力依据是非常重要的。
1.教学手段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方式单一枯燥,抑制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教学效果不好。而作为当代大学教师,应该摒弃传统教学的束缚,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师应精通信息技术,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在讲授书本知识的同时,可以结合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印象,提高授课效率,如多媒体动画演示、硬件组装视频演示、计算机软件安装及配置演示等。其次,由于基础硬件实验损耗大,无法安排学生分组完成的弊端,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硬件组件实物演示(如cpu、内存条、硬盘等等),以及带领学生前往实验室进行实物参观介绍等途径进行最大程度的弥补。另外,由于信息技术基础教师学科知识单一以及教学对象专业众多,可邀请相关专业的专家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穿插进行宣讲,让学生能形象而全面的对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在其专业领域的应用有个具体的认识,提前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做好准备。
2.建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教师应做好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全面而先进的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每一个具体而有意义的任务中去,对整个课程所有任务活动设计的难易度和创新性、任务与专业的结合度、学生完成的期望值都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教师布置任务后,由学生分组参与学习、讨论、制作及演示交流等一整套的活动。任务结束后,教师及时对任务完成的效果做出客观中肯的评价,并提出有效的建议,让学生对其所完成任务的目的和意义有充分的认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积累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任务驱动模式解决考核制度单一的问题,将每一个任务的成绩归入最终成绩的计算,使得对学生的评价不再仅停留在对固定知识点和概念的考核,而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主动性、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核。
3.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由于课程学时较少,教师课堂授课时只能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进行把握,无法对所有的细节进行全面的讲授,因此,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变得尤为必要。但是学生在课后自习中因为基础知识的缺乏,常常会遇到很多问题,而大部分学生遇到问题时除求助于网络外缺少其他有效途径。因此,如何保证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准确性也是比较重要的。在实践过程中就充分利用了bbs论坛、留言簿、公告栏等网络手段与学生进行互动式的交流,使学生摆脱了由于单一的网络搜索功能而可能带来的错误信息的干扰。利用网络,教师可以与学生就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经验交流,及时对学生提供帮助。学生在这种非面对面的教学模式中既可以轻松地学习到新知识,又可以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使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提高授课效率。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不仅仅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授,而且是一种信息技术技能的教授,是其他所有专业学习的重要前趋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利用信息化手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从目前的教学效果来看,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的目标还远远没有达到,学生尚未真正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并很好将其应用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仍然非常重要和迫切。虽然目前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普遍面临学时少、教学条件有限等客观困难,但是仍应从教师自身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实自身专业知识,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基础教学真正发挥其作用。
作者:徐新艳杨慧单位:南京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的大学论文范文(15篇)篇五
高中课程中设置信息教育课历来已久,其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各社会阶层的广泛认可,认为掌握信息技术将是走入未来社会的重要能力。但是在高考招生制度的影响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并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其次,由于信息技术并没有纳入到高考的范畴当中,评价高中办学水平、质量其根本条件仍是高考升学率。在这一条件下,学校、教师、考试不得不从行动上和思想上忽视信息技术教育,狠抓文化课的教育与学习。从整体上看,不论是高中、初中还是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地位都处于地下的状况,甚至在某些学校出现了信息技术教师辅助教学的现象,没有充分的精力与实践去研究信息教育本身。从而导致信息技术教育普遍效率得不到提高、乃至流于形式。
1.2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不合理。
我国大部分学校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高中信息技术课更多的往往以一种选修课的形式组合到课程表之中。其次,由于受到高考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普遍实施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很多学校依然采用以成绩为主的单一评判标准,信息技术教育并没有得到校方的充分重视。此外,从学生角度来看,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必然会影响到其他文化课的学习成绩,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在高考中的竞争力,提高文化课成绩别然会主动放弃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从而将跟多的时间投入到高考科目学习当中。从整体上看,我国大部分高中信息技术老师几乎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教授课程,但是受到学校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信息技术教学素质普遍不高,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很难达到信息技术教育应有的效果,提升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及水平。甚至在某些高中还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即信息技术仅仅是一个便利教学的工具,即使没有信息技术,同样也能够通过发挥教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赵月大洼县第三高级中学辽宁盘锦124200主观能动性进行课程讲授,从而学生失去了同计算机接触的机会,进而也导致计算机成为摆设,甚至沦落为应付上级领导部门巡视检查的工具。
1.3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在信息技术教师的招聘方面,我国大部分高中并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从而也就导致高中学校计算机技术人才普遍缺乏的现象。由于教师自身专业素质较低、现代教育意识薄弱,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也就必然无法发挥出教师应有的引导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但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高度缺乏、信息技术教育老师进修难,在这些条件的限制下,大量信息技术教师其教学水平得不到提升、信息技术知识得不到更新。不仅如此,高中中的信息技术老师现代教育意识较为薄弱,很多人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仅仅就是计算机课,将信息技术课作为打字课来进行学习,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为了节省时间、方便教学,采用单纯理论讲授的方式来进行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导致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就更不用说信息教育课教学效果得到实现了。
2.1与时俱进,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有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同高中升学率有机结合才能够实现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观念的提高。但是这一点却很难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事业中得到发展,实际上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和转变教育观念、模式并不矛盾,更不会对高中升学率产生影响。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要得到校方和学生的充分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取得信息技术教育的良好效果。学校应整合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巩固硬软件教学设施;教师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与水平;学生要充分认清形势,努力学习,在这一系列措施的落实下力争实现一个良好的信息技术教育、学习环境,从根本上取得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良好效果,这对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2.2开拓进取,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现阶段,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整体偏低,实现高中教育信息化、现代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如何在短期内取得教育成果,那么教师素质培养首当其冲。一般而言,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有很多种方法。比如开展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学习理论、参与培训等方式,都能够在短期内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但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对学习内容广泛学习以外,还应该关注国内外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向、从而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教育方式。另外,还应该对教学和学习以外的知识加以了解和学习,通过两手抓的方式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起新的教学理念,这对于提高高中教学质量、学生素质水平具有极大的促进意义。
2.3转变方式,完善课堂教学手段。
从一定程度上来看,高中学生差异性较大,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其心理需求和知识需求差异较大。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必须要在整体上对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兴趣等方面加以考虑,结合学生以往的知识经验,并在其基础上促进学生更进一步的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得到重视的是,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而应该充分结合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断的加以沟通、疏导,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在真正的关心他,并给予适当的鼓励,才能够融洽师生间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不断提高学生们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切实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具有先进性、时代性与科技性的课程,能够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高中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不仅能够拓宽学生视野,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个人竞争力水平。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得到忽视,乃至流于形式,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总而言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当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教学行为、手法加以完善和创新,才能够真正达到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应有的效果,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赵月单位:大洼县第三高级中学。
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的大学论文范文(15篇)篇六
近年来,许多师范类专科学校经教育部的批准升为本科性院校。毕节学院就是其中之一,所以,所为一所年轻的综合性、地方性全日制本科院校,和许多同级兄弟院校一样,毕节学院还处于“由专科向本科,师范向综合”的转变过程中。
然而,学院除了本科班级以外,还有大量的专科班级。,学院面向全国14个省招生。因此,几乎所有的专科班级都有部分外省的学生,相对而言,来自外省的学生英语基础较之本省的学生要好得多,在笔者对学校6个专科班级的问卷调查中,高考成绩在90分以上的学生中,外省的占了98%以上。学生的英语成绩距离拉得很大。为此,学院的专科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成了一个不可小视的部分,专科大学英语教学是我院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学校专科生源差,大部分的新生没有英语基础和学习习惯,专科大学英语在起点和目标之间存在极大的差距,这给我院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造成我院专科大学英语教学“低效”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表现在几下几点。
一、学生方面。
20,我院面向全国14个省招生,专科7个班。所招的专科班学生,高考分数英语最高。
的达130,最低分为28分,相差102分。从表面看来,专科学生的英语成绩似乎比往届有所提高,教学的起跑线似乎也提高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遇到许多问题。为了提高英语教学,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作者对中文、数学、及计科系等的6个专科班级226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所涉及的问题包括:
1.来毕节学院之前,你学了几年的英语?
2.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你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3.你每天都读英语或说英语吗?
4.你来自哪个省?农村还是城市?
5.你原来的英语老师是怎么上课的?他注重的是语法与词汇的讲解还是听说能力的培养?
6.我院的专科生英语底子差。这给现在的老师上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这是造成我院专科大学英语教学“低效”的原因之一。
二、教师方面。
任我院专科大学英语专科班教学的教师总共11人,其中讲师1人,助教8人,教员2人,其中8人为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这就是说,专科大学英语的教师都是相对年轻进校较晚的教师,这样的一批教师虽然朝气蓬勃,满腔热情,但这样的一批教师又存在经验相对不足,经济压力、职称提升的压力,学历提升的压力等一系列问题,这给他们全身心的投入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而且,作者所调查的11位教师中,周课时达12节以上的为8人,最多的一位周课时达16节。和其他系的教师相比,外语系的教师的课时数大多是他们的三倍及以上。如学校的政史系,农师系,很多教师的课为周课时两节,这些教师一般是一周一次课,而外语系的教师大多为一周每天有课。工作量如此之大,这给他们的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也是造成我院大学英语教学“低效”的原因之一。
三、学校方面。
首先,我们要明确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初,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要求》),取代原《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将原来大纲培养阅读能力为主要目标转变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为主要目标,同时强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文化交际能力。
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们对本校生源情况,教学条件,社会需求等因素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与分析,明确了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转变教学观念,因材施教,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及测试手段上有所创新,作者以毕节学院级数学专科班和计科专科班的121名学生为对象做了一次实验,将他们分为数学班(控制班)和计科班(实验班),统一使用《anintegratedskillscourse》和《praticallisteningandspeaking》第一册,第一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在数学班,作者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课,注重语法及词汇的讲解,学生被动的听,以教师为中心。在计科班,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1.组建英语学习小组。毕节学院的专科生源来自14个省,但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大多属于生源链的末端,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不可能在常规班级通过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为此,作者在所任课的2007级计科班组建英语学习小组,只要有兴趣学习的同学都可以参加小组的学习,选出一名同学担任组长,平时负责带领同学查阅资料、解决问题以及向老师反映问题,我用课余时间来参加小组的学习及解决问题。
2.教学方法多样化。作者不再按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以教师传授语言知识为主,学生被动的听,学生积极性不高。通过对所任课班级实际情况的了解。首先,把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适当讲解,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实践活动,对不太难理解的课文或论题,作者首先把学生分组,让他们人人参与,共同完成任务。像以前那样尽量把例句写在黑板上,学生一看就一目了然,她一般都是口头举例,从一个单词到一个短语,从一个短语到一个短句,再到一个长句。刚开始,看见的都是学生迷茫的表情,开始下去检查时,学生的记录情况真差点让作者又用原来的教学方法,他们记下的要么是一个单词,要么是不成句的句子,要么什么也没有记录下来。如今,经过了半个学期的训练,大多数的学生已经能在作者说完一个句子时马上反映出所表达的意思。
3.取得的成效。此次实验用了10个星期,学生每星期3节课,在此次实验中,作者进行了两次口语与听力的测试。两次测试的材料难易相当。实验证明,作者所尝试的教学方法多样化,给学生集中精力听课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组建英语学习小组等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是很有帮助,此教学方法明显的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且,这有助于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虽然目前我院专科大学英语教学仍处于“低效”,但是在老师及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在《课程要求》的宏观指导下,立足我院实情,立足各班学生具体情况,不断改革创新,我们坚信,专科大学英语是教得好、也是学得好的。
参考文献: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的大学论文范文(15篇)篇七
我国大陆地区自从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一批新建本科院校便是这次转变发展的产物,用来缓解社会需求和高等教育不足之间的矛盾,如今已成为我国普通本科高等教育的一支生力军。这些院校大都由地方高等专科学校或高职院校发展而成,其主要生源与办学经费主要依托地方,这一特性也决定了其人才培养定位。教育界不少专家也针对这类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大多将其目标区别于研究性院校。我国的全日制高等学校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类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目标为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第二类为单科性或多科性专业型大学或学院,目标为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第三类为职业技术型院校,目标是培养管理、生产和服务等一线人才。目前教育界基本把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第二类,即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适度培养部分基础性复合型人才。这也就要求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要探索出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用当地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大学英语是各专业本科生的基础必修课,因此,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学贯穿始终,对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教育部于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其中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为贯彻《课程要求》,实现其确立的大学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全国各高校均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了努力尝试和探索,但是由于全国高校的客观条件不尽相同,学生入学水平和教学资源分配不平衡,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这类资源分配中处于较弱的地位,因此要结合实际,探索出一条符合此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改革途径。
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的大学论文范文(15篇)篇八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经过这么多年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与地方发展需求的联系更加紧密,但是由于多方面的条件制约,这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如今仍面临着不少问题。本文将找出问题所在,深入分析内在原因,并试图探索出能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建议。
(1)大学英语教学跟不上形势发展,脱离人才培养目标。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服务地方发展建设。依此办学定位,大学英语教学应当积极服务专业发展,与其他专业课程协同推进,适应并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但是从目前这类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来看,大部分院校依然把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作为学生学习英语的目标,教学也过分强调四六级通过率,这种课程定位脱离人才培养目标,也脱离学生实际水平,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同老牌本科院校比较,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生源质量相对较差,英语基础薄弱,个体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普遍不高。不仅学生个体水平差异大,不同专业之间学生英语整体水平也不平衡,尤其是艺术类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较差,但是学生所用教材相同,教师也基本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这样必定造成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程,教学效果不佳。
(3)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都是由高等专科学校或者高职院校升级而成,因此师资力量需要加强。大部分教师都熟悉大专英语的教学情况和模式,院校升级为本科后,还是由这批教师直接去教授大学英语本科课程,虽然这些教师也经过一些学习和培训,但是学历不高、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课堂上常用的方法依然是以单词、课文、语法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而不能主动有兴趣地主动参与其中,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的大学论文范文(15篇)篇九
摘要:音乐教学的有效性是指从教学目标的操作性、教材内容的审美性、教学环节的层次性、教学手段的便利性及教学方法的趣味性、教学技巧的艺术性、教学效果的有效及教学评价的合理性等方面入手展开多声部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音乐学习,在音乐认知、音乐技能、音乐审美和情感的协调配合上获得发展和提高,有效达成音乐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
本文从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就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幼师;合唱教学;有效性。
一、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注意其可操作性。
幼师合唱课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演唱技能、技巧,还要培养学生的多种意识和品质,包括合作、尊重、平等、分享、自信、责任等,这就要求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要有阶段性和可操作性。
幼师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尚未接受过严格系统的训练,对多声部音乐还很陌生,所以这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建立多声部概念,培养多声部听觉。
二、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注意其审美性。
在合唱教学中,面对琳琅满目的合唱教材,面对浩如烟海的合唱作品,指挥教师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将直接影响着所教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合格的合唱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更要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高雅的艺术品位。
教师除了将教材中的经典合唱歌曲作为基础训练的曲目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专业特点、接受能力等,在教材之外选取一些情趣高雅、风格鲜明的作品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
在选材的难度上,要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进行合唱曲目的选择。
三、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注意其层次性。
多声部演唱一直是幼师声乐教学中的难题,刚开始接触合唱的学生,即使是简单的二部合唱,也往往是高低声部互串,更谈不上相互配合。
此时如不厌其烦、机械地练习,学生往往会失去兴趣,教学效果也不理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应有层次性。
比如: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基础和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将学生喜欢的通俗歌曲改编为合唱入手,通过聆听、欣赏培养学生的听觉,体会和声的美感。
教学中,通过对同一首歌曲的齐唱与合唱录音的对比,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不同,启发学生从音色、音量、音响的丰满程度和表现力度等方面去对比,从而为课堂合唱教学打好基础。
在合唱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演唱能力做合唱的加减法。
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合唱作品,可以做加法练习,如转调、变奏、关系大小调之间的转换等。
四、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注意其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感兴趣的事物面前,学生无不表现得兴奋、投入、思维敏捷……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征,让学生爱学、乐学、勤学,让课堂活起来。
在正式演唱合唱作品之前,教师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儿歌进行二部、三部、四部的轮唱或轮说练习。
在这一练习中,教师唱一声部,学生唱二声部,在反复记号部分,教师可以即兴添加歌词,但每一遍反复的歌词不能重复。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将其拓展为三部、四部的模唱练习。
这个练习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反应能力,而且将合唱中的轮唱技巧巧妙地融了进来。
同时,由于师生互动,并且加进了即兴的成分,所以它既融洽了师生的关系,又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五、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注意教学技巧的艺术性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与人的双向建构。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艺术的精髓并不是技术而是心灵。
一旦心灵可以毫无障碍地自由表达,便能创造出完美的音乐效果。
”教师应尽可能地用眼神、表情、手势与学生交流,引导他们去表现音乐,这样才能达到心灵上的默契,这种非语言的交流也正是合唱艺术的魅力所在。
启发学生学会处理、表现歌曲的情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歌曲的情感化为自己的心声,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享受到美的愉悦,被音乐的情感所感动,与音乐浑然一体。
六、在评价方式的选择上,注意其合理性。
已故知名合唱指挥家、中国合唱学会理事长聂中明先生说过:“艺术和竞技体育不一样,它的精神是给人带来幸福和美的感受,而不是紧张的情绪,更不是锱铢必较……”在课堂合唱教学中,笔者认为,应给学生更多的信任、时间、空间,让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要在合唱教学中善于运用评价这一教学手段,要对学生的合唱能力持信任态度,而不要以音乐权威自居,尽可能地寻找学生的优点。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特别是对于个性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来说,鼓励是对学生的一种态度评价,也是一种反馈。
但鼓励并不代表完全赞同,教师在肯定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是很有必要的。
此外,不要使评价方式更加多元。
总之,“多读、多思考、多写、多改,一切技巧问题都在几‘多’之中”,这是现代作家严文井的一句名言。
幼师声乐多声部教学的创新和完善也需声乐和合唱指挥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反复实践、思考、再实践、再思考。
要在实践中去找方法,在思考中去改善方法,从而改善和提高幼师合唱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的大学论文范文(15篇)篇十
在小学阶段,转化“学困生”的工作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剖析学生“学困”的心理状态,是有效转化“学困生”的基础和依据。
形成学生“学困”的原因各异,但他们却共同存在着如下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一种觉得自己不如他人并因此而苦恼的感情。“学困生”由于学习基础差,方法又不对头,尽管曾做了努力,但学习成绩仍然不理想;或由于自身表现不佳,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同学的取笑而自暴自弃。因此产生自卑心理。有了自卑心理,会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与评价,表现为过分夸大比别人差而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终日意志消沉,不思进取。这是“学困生”进步的最大障碍。
2、逆反心理。
在“学困生”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以消极、冷漠,甚至敌对的态度来对待生活和学习的心理现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逆反心理。“学困生”往往处于冷漠、歧视、嫌弃的环境中,长期得不到周围人们的信任与尊重,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长此以往,容易导致“破罐破摔”的思想状态,整天沉溺于烦闷和痛苦之中,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用怀疑和敌视的心态对待周围事物,以求得暂时的心理平衡。表现为把老师、家长的批评、教育当做“耳旁风”,对老师的表扬不作反应,对家长的劝导感到厌烦,他们不顾场合地点顶撞老师、家长甚至还有大动干戈的。
3、“自我表现”心理。
喜欢自我表现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学困生”也不例外。由于“学困生”在学习、纪律等方面长期得不到外界的肯定,常常自己找机会“逞强”以满足自我表现心理。他们把违纪行为视为“才能”而时时“自我表现”一下。在课堂上纪律涣散,有时故意把课文读错,出怪声等,搅得老师无法正常上课。课下以强凌弱,找茬打架,不讲公德,损坏公物,对老师的批评,情绪激动,头脑发胀,极其反感。
4、矛盾心理。
“学困生”的心理常常是矛盾的。他们有时想接近老师,但又怕讨个没趣;想接近同学,又怕被人歧视;想做点好事,又怕遭人讥讽。持这种心理的学生,往往在正确与错误之间徘徊。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很强,发展潜力很大,教师应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原因,找到开启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矫正不良行为,促其转化。
一、增强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
增强自信心,是促使“学困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消除自卑心理的最有效的方法。美国诗人爱默生说:“自信心是成功的第一秘决”。有了自信心,才能激发拼搏精神,产生顽强的意志,保持坦然心境和乐观的态度,才能挖掘出自身潜在能力,在学习中激起热情和力量。事实证明,一个人成功的经验越多,他的期望也就越高,自信心也越强。可见,通过一次又一次微小的成功,可以使自信心得到增强和升华。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学生都会有优点和缺点,“学困生”身上也会有“闪光点”,只要他们有优点,哪怕这些优点还不稳定、不突出,仅仅是一点“苗头”,也要倍加爱护和扶持,利用“闪光点”,因势利导在表扬中指出不足之处,发挥其特长,努力调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创造机会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他们“只要努力,就一定能上进”的自信心。从而使“学困生”增强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
如:我班一名男生,其父母均是聋哑人,他一向学习成绩差,自认为笨,并以此自卑苦恼。但他却会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并会熟练的哑语,我发现他每次上体育课都非常活跃,无论是篮球、足球、多么难掌握的技术要领,他一学就会,跳绳、踢毽也能玩出许多花样。我多次找他谈心,摆事实、讲道理,说明他并不笨。其学习困难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长期自认为笨的不良自我暗示的作用,另一个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时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我把这一分析讲给他,他觉得有道理。此后,我注意在课堂上专门为他设计几个提问,每当他顺利答出,我就及时表扬鼓励,帮助他逐渐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他尝到了成功的滋味,上课发言更加积极,作业也能及时完成,学习成绩渐渐提高了。班会上他得到了一朵小红花,非常高兴,逢人便说:“我也能得上小红花了!”从此,他有了明显的进步。
二、爱心倾注,消除逆反心理。
苏霍姆林斯曾经说过:“教育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做学生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爱能给人以温暖、信心、力量。每位学生都希望从教师那里得到真诚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可使学生自尊的情感得到满足,由此激发出学习热情。正因为灵魂只有用爱的真情来塑造,所以对“学困生”,教师更要倾注全部的爱心,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爱护他们,以民主、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满腔热情地为其服务,融洽师生关系。这样,即使是批评的语言,也会令学生感到温暖,乐于接受。“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消除逆反心理,还会把对老师的情感迁移到学习上,由喜欢老师到喜欢学习。
如:我班曾有一名学生,父母离异,从小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他打架、骂人、不写作业,经常“光顾”游戏机厅。爷爷、奶奶管教他,他不听,还说:“等我长大了再收拾你们。”我想给他个别辅导,而他不是偷偷溜走,就是躲在男厕所不出来。于是,我多次找机会接近他,经常与他谈心,了解他的兴趣爱好、心理活动,还从生活上关心他。为了不让他感到孤独,我鼓励同学们与他一起学习、玩耍、共同关心,帮助他。使他深深体会到:老师是和蔼的,是善解人意的。终于,他的心扉敞开了,开始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了。期末考试语文、数学成绩均达到了“优”等。
三、创造成功机会,满足好胜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具有表现自己和渴望成功的欲望,具有希望被人尊重和认可的心理需求。喜欢“自我表现”的学生,一般都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往往不惜力气,愿意为他人服务。应抓住这类学生的特点,正确引导为他们创造自我展示的机会。
如:我班一名学生,组织纪律性差,常常管不住自己,但他特别爱劳动,我就让他担任“卫生委员”兼小队长,告诉他:“你现在是小队长了,凡事要为同学做个榜样,首先必须管住自己。”为此,他每天很早到校,扫地、拖地,认真检查班级卫生,学习、纪律也进步了。我在班会上充分肯定他的工作,提高他在同学中的威信,变消极的“逞强”为积极的行为展示。
四、观察、矫正、消除矛盾心理。
对矛盾心理较严重的学生,教师应多观察、多调查、多引导、多矫正。同时,要充分利用良好的班风,良好的人际关系去影响和教育他们。
如:可鼓励这些学生与同学建立友谊,乐于帮助他人,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消除矛盾心理,获得信任、尊敬、喜悦等心理满足,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总之,对“学困生”的转化,绝非一蹴而就,一朝一夕便可以完成的。教师一定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针对其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千方百计地疏导他们,严格要求他们,厚爱他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不断地变换教育内容和手段。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增强教育的力度和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做人,走出心理误区,培养出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的大学论文范文(15篇)篇十一
论文摘要: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多媒体网络辅助大学英语教学的问题及对策。调查结果表明:学生能较快适应英语多媒体教学,但由于缺乏利用网络学习英语的意识、习惯、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偏差等因素,适应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的网络教学尚存在一定困难。
根据教育部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要求,我校于2004年9月起开展了大学英语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多媒体与网络辅助英语教学体现出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但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本文旨在通过调查我校学生对多媒体网络教学的适应性,总结多媒体网络辅助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便更好地开展多媒体网络教学,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自2004年9月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用外研社《新视野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先后在04级、05级小范围内进行了大学英语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试点,鉴于教学改革效果显著,即在随后几年内逐步扩大网络教学的范围。笔者于2008年11月在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中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英语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的适应性,并从学生的角度评估教学效果。
2.1 对多媒体教学的适应程度
被调查者中有30%回答很快适应和接受多媒体教学,60%逐渐适应,10%表示适应有一定困难。这说明90%的学生能够根据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改变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心态、改变学习习惯,以适应新的教学方式。但仍有少数学生无法适应新的教学方式,这些学生对多媒体引入英语课堂还比较陌生,更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说明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改变有一个适应和认同的过程。同时也反映出学生个体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的差异性。
2.2 利用电脑进行单机学习时所遇到的困难
被调查者中22%回答“不熟悉学习光盘上所有内容的功能”,49%回答“光盘上要学习的内容太多,分不清主次”,29%回答“没有学生和老师可以交流”。调查反映出学生在多媒体辅助英语学习过程中需要有人指导、需要与其学习伙伴和教师及时交流学习经验、心得、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等,以更好地促进学习。
2.3 利用网络进行英语学习时,是否经常与同学开展交流合作
被调查者中23.5%回答经常合作交流,35.3%回答有时合作,35%回答基本不交流,6.2%回答从不交流、也不合作。从调查者中可以看出,只有不到1/4的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交流、进行合作式学习,40%以上的学生基本不交流或从不交流合作。说明学生利用网络开展交流、促进学习或进行协作式学习的意识不强,教师应当在此方面加强引导,积极倡导学生间的网上合作学习,鼓励学生间的互帮互学。
2.4与传统教学方式比较,学生英语网络自主学习能力情况
2.5网络英语学习的最大障碍
被调查者中45.3%回答“缺乏利用网络学习英语的意识和习惯”,37.1%回答“没有个人电脑”,10%回答“计算机操作水平有限”,7.6%回答“自己的英语基础差”。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学生承认网上学习英语的意识和习惯缺乏,说明很多学生希望该意识和习惯能够得到正确培养和引导。37.1%的学生认为拥有个人电脑是进行网络英语学习的重要条件。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电脑的依赖,也说明电脑在学生的英语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1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电脑操作水平是进行网络英语学习的最大障碍,说明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还应提高上机能力,即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索式、发现式学习的意识有待于培养。
调查反映了学生对多媒体与网络辅助大学英语教学的肯定及适应,说明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大学英语教学能够起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学习效率的作用,因此应该肯定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代表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它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又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调查也反映出学生对多媒体课堂教学除了存在参与程度低的问题外,其他问题较少;而适应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的网络教学尚存在一定困难。说明网络教学模式真正为学生掌握、应用、适应,仍需探索。自主性学习、个性化学习的观念转变及实践尚需要一个过程。在转变的过程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该倾注更多的精力,关心、引导学生。网络学习中,学生必须学会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学会合理使用网络教学资源,自主分工、合作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当前的主要问题所在。 "
为完善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功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在使用多媒体与网络辅助大学英语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注意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
不可否认,多媒体与网络辅助外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灌输型、独奏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视听说”相结合的立体教学模式随之得以建立并广泛应用。然而,众所周知,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在设计教学手段和过程时,应该考虑到教学任务的执行者和接受者的需求,那种认为“机器能代替人”的观点是错误的。用多媒体展示的材料只是把文中情境和有声语言展示给学生,它无法取代学生在各种情景中的英语语言交流和思维训练,也无法取代师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富有情感的口头交流。教师教授的内容都在屏幕之上,是课件把教师和学生联系了起来。这种情况的出现不利于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它把知识和情感完全分割开,使多媒体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显得呆板、冰冷。根据krashen的“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情感过虑假设),情感因素起着对语言输入进行过滤的作用,学习的情感因素会阻碍或加速语言的习得,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因此,在语言教学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多媒体与网络迅速传递文字、图像、声音的优势,又要注意结合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交流、课堂发言的机会,提高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3.2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尽管我们提倡在多媒体与网络辅助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但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网络资源十分丰富,但也十分杂乱,如果把学生扔到浩瀚的网络海洋中让他们自己汲取知识,对于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些难度的。因此,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如: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网址,让学生有目的地在网络世界里遨游,不至于出现盲目查找资料及事倍功半的现象;不是只设计好教学程序,布置好学习资源,消极地等待学生前来学习,而是适当地安排一定的学习内容,供学生学习时参考,这样有助于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逐渐地过渡到完全自主学习的状态。事实上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的组织和学生对该活动的理解与配合程度。
3.3加大教学硬件投入及资源整合利用
满足软硬件设备需要是进行大学英语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的根本条件。由于一、二年级学生个人电脑较少,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建设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学校应增设多媒体教室及网络语言实验室,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合理安排网络语言实验室免费开放时间,提高现有网络语言实验室的利用率,满足大学英语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需要。
大学英语多媒体与网络教学通过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丰富的视听资料,不仅给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而且促进了学生自主性与个性化学习的发展,形成了师生、人机互动的多样化。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现代素质教育观。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学设施的改善和教学理念的转变,大学英语必将走出一种人机结合的最佳英语教学模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大批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强、特别是听说和写作能力强的外语人才。
[1]陈坚林. 大学英语网络化教学的理论内涵及其应用分析[j]. 外语电化教学,2004(6)。
[2]蔡基刚、武世兴. 引进多媒体网络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j]. 外语界,2003(6)。
[3]朱甫道. 网络辅助大学英语教学条件下教师的主导作用[j]. 外语界,2004(1)。
[4]章任蕾、吴敏. 对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改革试点方案的分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
[5]蔡基刚. 为什么要对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彻底改革[j]. 中国大学教学,2003(11)。
[6]刘萍. 情感因素在大学英语多媒体课堂中的作用[j].琼州学院学报,2007,14(6)。
[7]王云、窦琴、邹宇锋、刘青. 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试验研究[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2)。
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的大学论文范文(15篇)篇十二
所谓“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指的就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全班学生按照信息技术学习水平的高低,分成不同层次的几组,再根据分组情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制定相应的分层教学目标,保证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接受到同等层次的教学方案,进而实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层次化,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练习层次化,高中信息技术作业布置层次化,高中信息技术效果评价层次化。通过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相应的目标,全面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施分层教学是教学内容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个性化特征的需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分层教学,主要是学习内容的分层、技术训练内容的分层和考核要求的分层。
(一)教学内容分层。
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对教学内容的难度、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信息技术掌握程度相对较低的学生采用多鼓励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低层次的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循序渐进地帮助他们逐步提高信息技术课成绩;对中等掌握水平的学生采用多联系的教学方法,帮助中层次的学生不断地积累信息技术知识,实现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而对高层次学生采用高密度的教学方法,让高层次的学生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语言编程的选修课教学中,就要实行分层教学,对那些信息技术基础差的学生就不做选修要求。
(二)练习内容分层。
将高中信息技术平时练习与月考结合起来,根据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目标进行对应的检验。采用“三层”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三层”是指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处理练习时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高中信息技术知识的基础练习,主要是帮助信息技术水平较低的学生初步掌握信息技术;第二层次为高中信息技术简单综合题,以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让学生动一番脑筋,主要是帮助信息技术水平中等的学生形成初步的信息技术思维;第三层次为综合性的信息技术问题,适宜优秀的学生进行延伸拓展。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很多,难度也有很大的区别,在练习中就要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练习要求。否则,不顾及学生差异,对所有学生提出同样的练习要求,那样就会出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够做,而成绩差的学生做不完的状况,缺乏针对性。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作为综合实践的重要课程,由于技术的复杂性和动手操作的艰巨性,要求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要求。
为了保证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情况,来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对于高中信息技术知识接受能力比较强的优秀学生应该提高他们的高中信息技术练习难度,对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应该让他们掌握高中信息技术最为基础的东西。例如,在对“用照片编辑器处理图像”进行备课时,要求信息技术水平较低的学生能够了解照片编辑器的基本功能即可,然而对于优秀水平的学生则不仅要熟练掌握其基本功能,还要掌握其快捷处理方式。这就需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恰当地分布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时间,运用适当的、很灵活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信息技术掌握水平层次学生都有充足的自信心去完成高中信息技术学习过程。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适当放宽对他们的约束度,采用加强引导的教学方式;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水平较低的学生,要严格规范这些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掌握。高中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需要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较多,而且学习的相关知识也要稍微超前一些,对于那些相关水平较低的同学,则是要想办法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主观能动性。
里面的习题,就要求每个学生都得掌握,然而这种题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水平较高学生来说很简单,就可以在完成的基础上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在课余时间进行软件的使用,提升优秀学生对图像素材的处理掌握程度。
综上所述,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情况是存在着显着差异的。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进行对所有学生的统一教学,势必会难以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得到信息技术训练。针对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方法,以高中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层次为切入点,从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各个层面进行分析研究,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理清思路,促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丁继慧。分层教学模式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j].中小学电教(下),,08.
[2]陈丽。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原则[j].新课程(中学),,09.
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的大学论文范文(15篇)篇十三
摘要:文章阐述了初中作文教学中引入有效教学的意义,指出了当前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即加强对教材中生活元素的挖掘;加强对周边生活环境的观察;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加强对写作环境的创设与营造。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教学方式;有效性。
当前的初中作文教学已经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从整体的教学效果来看,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缺陷和不足,需要应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引入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大大降低,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因此,教师需要针对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使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显著增强。
一、初中作文教学中引入有效教学的意义。
在20世纪中期,西方国家就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但一直以来都没有明确的定义,而我国在素质教育的推广和普及下,开始逐渐加大对有效教学理念的应用。不仅丰富了有效教学理论,同时也能够对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进而促进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在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中,不仅仅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将有效教学理论引入到初中作文教学当中,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初中作文教学的效率极低,甚至可以说是无效的,已不能起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虽然教师和学生都非常辛苦和疲劳,但是却很难取得相应的发展和进步,导致初中作文教学逐渐进入恶性循环[1]。因此,在初中作文教学当中,教师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提升其教学质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作文教学水平和质量低下,主要是由于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作文教学存在功利性。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由于在教育价值取向中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特征,导致教师、学生及家长都过于追求分数,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其中的特殊组成部分,教学效果很难一蹴而就。目前初中作文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喜欢借鉴作文大全、作文选等书本中的素材,存在着拼凑、寻章摘句等情况,导致最终的.作品常常与其实际生活之间存在距离感和陌生感,缺乏真情实感和个性;而且教师为了追求功利性,在教学的过程中甚至会让学生套用、抄袭或记忆他人的优秀作品,导致学生的作文中普遍存在着“说谎”现象。
(二)作文教学存在无序性和随意性。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梯度训练,尊重学生的写作习惯、写作兴趣,以及思维形式特点,写作的内容也应该随着学生认识水平、思维能力及年龄等因素的增长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在初中作文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导致教学内容多是依据考试类型来练习,进而导致作文教学缺少重点和明确的目标,存在着较大的无序性和随意性[2]。
(三)作文评改的效率较低。
就目前的初中作文评改来说,由于教师还是深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导致在评改的过程中仍然注重精批细改模式,“主题不突出”“描写不够生动”“语言不流畅”等评语仍是评改中的主要内容,这样学生很难产生共鸣。虽然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下,也加入了适当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环节,但是由于教师没有给予适当的指点和引导,导致最终的效果还是不太理想,总体效率较低。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初中作文教学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这就需要加强对有效教学理念的应用,对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做出相应的改变,这样就能够促进初中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增强,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一)加强对教材中生活元素的挖掘。
为了提高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最关键的就是需要注重对教材中生活元素的充分挖掘。在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小说、诗歌、散文等体裁的著名文章,通过对这些课文的详细分析,能够发现其在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着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能够为人们带来如沐春风、赏心悦目的感受。因此,在初中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学生反复揣摩,了解和感受其中的内涵和意境,通过仔细研读和推敲来学习文章中谋篇布局和用词造句的能力。
(二)加强对周边生活环境的观察。
对于写作来说,其对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周边环境的观察,学生通过直接接触和亲身经历,会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这样在写作的过程中就会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使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能够得到提升。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到野外、乡村地区等地方游玩,通过对乡村生活的观察和体会,不仅仅能够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同时也会增加学生的写作素材。
(三)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
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认识水平还比较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有效引导是十分重要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并树立写作的自信心和兴趣。目前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其课堂教学的时长还比较短,但是教学内容却比较多,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视,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而有效地提高其自主写作能力。同时教师也不应该仅仅只是单一地传授写作技巧和基础知识,还需要制定相关的写作计划,逐步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同时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思维形式来写作[3]。另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还应该加强互动,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以增长学生的知识见解,有效解决其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四)加强对写作环境的创设与营造。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写作,促进其思维的发散,教师需要注重对写作环境的创设和营造。首先,教师需要真正地尊重学生的看法,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这样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的激发。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带有有色眼光来区分学生,而是需要找出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尊重个性差异,实现因材施教。其次,教师需要认真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的作品,用中肯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真心沟通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被信任感,进而激发其写作热情和动力。
四、结语。
加强初中作文的有效性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教学的重要方面,同时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也具有重要作用。为了促进初中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提升,首先,教师需要加强对教材中生活元素的有效挖掘,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其次,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周边生活环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再次,教师教学需要将自身的引导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帮助学生树立写作自信心;最后,教师需要加强对写作环境的创设与营造,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冯飞.浅谈如何提高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3(4):28.
[3]吴斐.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改革作文评改方式,以自主模式全面提升初中作文教学成效:对当前初中作文评改教学的反思与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1(10):56.
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的大学论文范文(15篇)篇十四
在进入高中阶段之前,学生由于所接受的教育不同、环境不同,导致对信息技术能力的掌握情况也不同。使得教师在课程的实施上遇到了困难,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使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而分层教学旨在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分层教学是指依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组,制定适合本小组情况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等展开教学。总的来说,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差异化开展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实施分层教学,能够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如何将分层教学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
1.针对学生做出科学分层。学生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知识技能、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因素上,为了对学生做出科学的分层,教师可以在上课的前两周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从而将学生分层高层、中层、低层三个等级,可以采用如下方法:(1)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并发放给学生填写,收集问卷通过问卷的情况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情况,从而对学生进行差异化分层。在问卷中可以包含诸如学生使用电脑的频率、对软件的使用情况、对电脑的兴趣等内容;(2)访谈法。在接手班级的初期,应尽量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來了解学生在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态度、兴趣、特长等方面的情况。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到哪些学生在初中中小学已经学过word、excel等软件的使用,哪些学生是游戏方面的高手,哪些学生可以黑别人的网站等,通过这些可以了解到有特长的学生,从而方便以后在课上与学生的交流。还可以与一些初中或者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交流,了解其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的开展情况、学生的课堂接受能力、学生对哪些方面感兴趣等;(3)观察法。在上课期间,可以通过观察了解学生的基础。比如在操作技能上,有的学生对鼠标、键盘等的使用很不熟练,甚至不会打字,有的学生打字速度非常快,对电脑非常熟悉。再比如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上,有的学生能够很快完成,有的学生甚至到下课都完成不了。通过观察对这些情况进行了解并记录下来,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4)检查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通过检查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可以看出哪些学生对教师所布置的任务能够认真完成,哪些学生没有交作业,哪些学生任务只完成了一部分等,通过任务的完成情况再对比平时了解到的学生基础技能情况,便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率等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2.教学目标分层。设置分层的教学目标应当遵循“既要让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的要求去学习”的原则,使教学目标能够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实现因材施教。例如在讲解《信息技术基础》中的《利用photoshop合成图像》一课,我将教学目标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划分。初级:能够利用魔棒工具抠图并合成到另一张图上。中级:除了学会图像合成的方法外,还要学会根据图像的`大小对抠出的图像进行大小的调整、旋转等操作。高级:除了实现中级目标外,还要学会利用图层对图像进行美观等方面的设置。通过对这三个目标的落实,不仅使基础差的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而且能够使基础好的学生更大地发挥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很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布置的练习分层。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大纲规定,一堂课学生的练习时间要占整堂课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由此可见课堂练习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处理得好,将会使学生的操作能力产生质的飞跃,因此,教师应当注重练习的布置与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对于学生的差异性能够设计出不同的练习,以适应各层次的学生的需要,从而发挥他们最大的能力。例如,在布置《利用photoshop合成图像》一课的练习时,我设计了三个不同的练习。初级:根据教师下发的图像合成的样板对两张图像进行合成。中级:从教师下发的多张效果图中选择一张作为合成的样板进行图像合成。高级:提供大量的图像素材,学生自订主题并合成图像。通过这样对练习的任务进行分层,使得基础较差的学生通过最简单的图像合成掌握图像合成的基本操作步骤;基础一般的学生可以通过选择具有一定难度的图像进行合成;基础好的学生通过自订主题完成图像合成,不仅使其掌握基本的操作步骤,也促进了他们的创造力的培养。
三、结语。
实践证明,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使用分层教学,能够使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落实了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潜能而达到最优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的大学论文范文(15篇)篇十五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计算机早已深入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全新的学科,必须要有新的教学方法,体现出新的学科特色。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满足他们求知欲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一名信息技术的教师,一方面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一方面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双管齐下,才能培养出全面的人才。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具有许多其他学科所没有的`特点。
(4)实用性:不论是现在的学习生活,还是以后的日常工作,计算机信息技术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上是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些基本特点,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科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步接触掌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知识,实现应用创新的目标。
一、合理安排课程,积极答疑解惑。
作为计算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段,抓住中学生喜欢获取新鲜知识的特点,设计的教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创造的氛围。例如在讲授word、excel等office软件的基础知识时,许多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践上机操作,让他们进行自我摸索探新,锻炼思维和学习方式。理论和实践的课程比例1:1是比较合适的,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适当增加上机的时间。面对新的事物,学生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总是无穷无尽的,教师首先要正确的面对这些提问,尽管其中的某些问题会显得幼稚。然后教师应该对提问的学生积极地解疑和引导,努力开拓学生思维,往创造性的方向发展。
二、布置独特作业,进行个性化考核。
说到底,计算机只是一个工具,所以对一个学生的评判不能只靠一次笔试或机试,因为这样的考核方式是对学生创造性和求知欲的扼杀。internet的普及和发展,让中学生对网上的精彩页面和动画视频念念不忘,我们可以“牺牲”一点静止软件操作的课时,增加一些动态软件的教授,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虽然学生在学过word、画图等之后也能自行设计制作出一些名片贺卡,但对自己从小就钟爱的动画片却知之甚少。所以,我想是否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小动画的制作呢?这样既可以让他们掌握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又可以触及一些稍微有深度的新软件。在教学实践中,flash的引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他们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发挥创新精神打下了基础。布置一些简单小动画制作的作业,可以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也让他们发现其实网上的东西并不复杂。他们充满信心地进行自我实践,加深了知识印象,也拓展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学期结束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设计一张会动的新年贺卡来进行考试。改变千篇一律的试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地通过所学的各种知识和实践去完成考试内容,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鼓励学生思考,拓展创造性思维。
虽然很多计算机知识看上去是“死”的,但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确是一门高速发展变化的学科,创新是其改革前进的灵魂。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能力。一方面,教师需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因为创造从问题开始;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通过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的时候要注意启发他们的辩证创造思维,保持思维的相对性与求真性,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在实践练习过程中,最好不要用一样的题目,可以提供一个范围的框架,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发挥,自己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让学生用word设计书目,什么样的页眉页脚,什么样的版式版花,都由学生自己去决定。计算机教师应该把教学活动当作一种文化的渗透熏陶,让学生产生自觉自主学习的意愿,这样才有可能开发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师对学生的习作首先要进行肯定,然后鼓励他们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向新的角度思考,拓展创造性的思维,学以致用,学以创新。计算机教学,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成为“我要学”的生力军,激励他们自主思考,发挥出潜在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2]韩正涛.中学计算机教学中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04)。
[4]蔡海珠.课程改革中对中学计算机教学的反思[j].新课程(教师),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