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访百草园春天的百草园篇一
从我记事起,我就是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我们住在山上,爸爸妈妈住在楼房。
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不把我接到楼房里去住,也许是因为他们白天要上班,没时间陪我吧,也许是怕我爷爷奶奶孤单而让我陪他们吧。
虽然是住在山上的,但当时也非常快乐,因为我家右边有一大片菜地。
春天,是个耕种的季节,大人们都下地种菜、播种……而我也常跟他们一起去,拿个锄头,扛不动,就拖着,而真的到了地里,我就扔下锄头,不知跑哪儿玩去了。有时候,怕大人责罚,也会玩一会儿,再跑去干活,比如:帮他们浇浇水了、把他们挖的坑填好了等等。
夏天,山上蚊子是很多的,不过这些蚊子并不能打消我去玩的念头。但这并不代表我不怕被蚊子咬,而且我还经常被蚊子咬,被蚊子咬了,就回家找奶奶,奶奶就会给我摘片“神奇的叶子”,然后,给挤出水来,涂在疙瘩上,然后我就又去玩了。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我们忙得不得了,摘像一颗颗紫宝石似的的葡萄,摘像小娃娃一样咧开了嘴的石榴,摘一个个小巧玲珑的山楂……这时候,我是最高兴的了,因为每当这时候,我就可以大饱口福了!秋天一般是不去地里的,因为那里没有什么好玩的。
虽然现在不去山上了,但我会永远记得有那么一个地方,有那么一个“百草园”!
春访百草园春天的百草园篇二
父亲与人合伙做生意被骗了钱,母亲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一肩扛起整个家庭,一人养活五口之家。母亲一人分两角色,既是母亲甚是父亲。对我而言,曾经被父亲高举在肩头逛街的童年便与我挥手说再见了。母亲,一位再普通不过的农村妇女,大字不识几个,经济来源只能依靠一间规模很小的杂货店。
“凝,我们一起去玩吧?”同龄的小朋友来店里找我出去玩。
我用渴求的目光望着母亲:“妈,让我出去玩吧!”
我只好用委屈的眼神、嘟哝的嘴跟小朋友说再见,用羡慕的眼光目送他们远去。
如果说童年是一间屋子,其他同龄小朋友拥有的是一间精致的小木屋,我拥有的只是一间用土块堆砌起来的粗制滥造的小土屋,毫无光泽、黯然失色。其他小朋友家里有变形金刚、有芭比娃娃,而我只能在幻想中拥有;其他小朋友过年时穿着光鲜亮丽的衣裳,我只能朴素过节……我常常只能用羡慕的眼光、愤恨的心望着那些笑得如此“狂妄”的小朋友,用远观的方式来平复无法得到这些物质享受的痛苦。
与母亲有形与无形的战争几乎充斥童年的每个角落,一堵“柏林墙”在我内心悄然筑起,我甚至萌发逃离她魔掌的念头,而且这种念头日趋强烈。
春访百草园春天的百草园篇三
在大杨树旁,可以看见一群蚂蚁,爬来爬去,好似在悠闲地散步,若把它的小腿儿揪掉,它便在泥土里挣扎,我们看了都哈哈笑它。
我最喜欢玩木头人游戏。一个人在前面喊,几米外的同学们排成一排准备向他靠近。”一二三,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话音刚落,那个人就转过身,这时总有同学会动一下,被”火眼金睛“发现了,垂头丧气地回到起点,我们则更加小心,当心不小心动下后被喊话人发现。当喊话人再把身子转过去时,我们便经常偷偷地溜到他身边,他灵敏地回下头,我们迅速停下来。为了引诱我们动,他拿起一根狗尾草,骚骚我们的脖子、腋下、脚踝,我们便有人会忍不住笑起来,而没笑的则离成功又近了一步。
这时经常会有一个让我们很失望的铃声——上课铃。
我们不得不暂时与百草园告别。
回忆起这些事情,可以永远留在童年的幸福里。
春访百草园春天的百草园篇四
我的老家在汉中勉县,那里都还是乡村,我奶奶家就在那儿。以前,我常常缠着爸爸妈妈去看奶奶,其实,我只是为了在奶奶家屋后的那片土地撒野罢了。
五年级时,无意间读到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幼小的心灵便把奶奶屋后的那片土地亲切地称为“百草园”。
每年的春天,“百草园”里便是一副茂腾腾的景象——各行各色的牵牛花,鲜艳夺目的杜鹃花,亭亭玉立的玉兰花,还有几多芍药以及一些我不知名的小杂花,在春光的沐浴下,一朵朵争先恐后地怒放着。好一副“百花争艳图”!如此,便会有几只飞舞的彩蝶前来欣赏。这是,我便会慢慢靠近它们中的一只,悄悄伸出双手,待靠近后,猛地一罩,它便会在我手中了。它拼命挣扎,当扑打的翅膀把我的手心弄得奇痒难忍时,我便把手松开,放走它。这是,我又会去逮另一只。
“百草园”的夏天,秋天,冬天在我的记忆中是枯燥乏味的的。夏天我还能在树林间寻找蝉蜕,在水沟里“扑腾,扑腾”捣鼓一会儿水,秋天与冬天就只是荒芜了。只在个别冬天,会下一层薄薄的雪,即便如此,我也很兴奋了。东抓一把雪,西捋一把雪,待收集多了,便一股脑地倒进奶奶家烧饭的锅里,不等奶奶骂我,我又一蹦一跳积雪去了。
正如文章所说,我也该告别“百草园”去我的“三味书屋”了,但我依稀看见,昔日的“百草园”里印下了我如痴如醉的身影。
我爱那片土地,我爱“百草园”。
春访百草园春天的百草园篇五
四月的江淮大地早已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草长莺飞,到处是一派花团锦簇,美景如画的美好季节。在我的家乡——蚌埠,由西自东也是美如画卷。然而,四月中旬的一股倒春寒由北向南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在此反季节的气候里,我们蚌埠市老年大学的50名学生在老师张福田先生的带领下,前往河南的洛阳龙门石窟学习写生。
4月14日凌晨5点钟,在寒流、狂风和漆黑的夜色中,50名学生陆续来到蚌埠市文化廣場西面的家乐福华夏店门前等候去往洛阳的汽车。
5点30分鈡,满载着50名老师、学生和导游的大巴车启程出发。由于是春寒的天气,天还没有大亮,夜色依然笼罩蚌埠这座江淮大地上的城市,路灯依然亮着,大巴车沿着城市的道路向着西面驶去。
中午2点多钟,我们来到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的龙门石窟风景区。车一进风景区我们就看到,公路上到处都是前来景区的各种车辆,一辆接着一辆,交通很是拥挤。景区里的大小饭店更是人满为患,到处都是来景区游玩的客人。坐车的,步行的,老人和孩子,年轻的,中年的。南来的,北往的,既有中国人,也有外国的。大家一个共同的目的都是来观看这千年遗留下来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具有石雕佛像的石窟,可以追忆到北魏时期。它与莫高窟石窟、摩崖石窟、红石崖石窟等为我国历史最久,保存最为完好的石窟之一。
特别是大佛像,更是有着千年的历史,当时的唐朝是武则天执政,造佛者为了博得女皇的高兴,特意将大佛的照相雕刻成武则天的模样,因此,很有当时的现实意义和今天的历史意义。
大诗人白居易晚年看中这块风水宝地,落居于此,经常召集长安城内的达官贵人、文豪巨子在此饮酒作诗,谈书论畫。每日里驻足伊水河畔,西望龙门石窟,浮想联翩,留下许多美好诗篇。就连死后也埋在石窟的东岸,留下今日的——白园,以供后人来凭吊参观。
春访百草园春天的百草园篇六
一冬暖阳,少有刺骨的寒风。进入腊月,院中玉兰树的枝头,竞然站立几朵半开的白花。
正月初五立春,浓浓的年味还未散去,隔天就迎来了漫天飞舞的大雪。
老天,就像顽皮的小娃脸,喜欢玩笑。本应温润暖和的正月,反而阴晴不定,雾霾不散。
几声喳喳的鹊叫声,把我从梦中唤醒,窗纱透出灰白,天似乎要放晴。
推开屋门,惊起阶前桂花树上的喜鹊,张开翅膀飞落到院南的樱花树上,头朝正房又张口一唱一和的叫了起来。
久违的阳光,透过缀满毛茸茸穗芽的玉兰疏枝,不大一会就懒懒地走下西房檐,爬上月季丛中的残雪堆,融化的水慢慢洇湿了花池边的砖地。
趁这难得的晴天,我和病逾的老伴要去探寻那春天的气息。
出家门往西,街道两旁的`柳树,低垂枝条,冒出如豆嫩黄。松树身上的灰尘经过雪水洗涤,显得越发挺拔郁苍。
走进千唐志斋大门,大院空阔,棚架无花,草坪上有点点绿芽。
听香读画之室的墙壁上,布满了爬山虎交错的枯藤,越发显现质朴古意。
昔日西窑砖柱前的那片丰茂翠竹,不知移栽何处。嵌满墓志铭的窑洞,虽显露亮堂,倒失去了清幽静谧的韵味。
依次穿天井,过窑室,入目满壁冰冷黝黑的唐志石,想像着它们在土穴中陪同墓主熬过上千年的孤独黑暗,莫名的重见天日,又在这里的砖壁上,默默站立近百年。
最里边天井,两条石刻对联靠墙竖立:“百二闗山嚴鳯闕,五千衜悳跨龍門。”老伴说,当年水源村几个姑娘来街上赶集看热闹,俺们见到这对联,有几个字都不认识,还是回去问了你表姐夫才知道,就是这“衜悳”二字,应念“道德”。这石联原镶嵌在铁门镇东城门上,可那围镇一周的土石城墙和七座城门,建成才八十余年,现今只剩一座南门和百米临河石墙,真让人感叹世事变化之快。
踩着蛰庐院中碎石小径向东,徐步登阶转弯上坡,穿过月亮门,来到平坦的窑洞顶上,两座唐代风格的亭子分站东西对望。
东边“千千亭”,大唐已去千载多,千片墓志存久远。
西立“又又亭”,友石老人建斋藏唐志,两亭并列又又合成双。
两亭匾额均由启功大师亲题,八根石柱分刻张海、欧阳中石等当今八位书界国儒墨宝,字呈行草隶篆,联意深蕴寄情。
走过曲折的碑廊,看池塘有几株半折荷茎,水面数片枯叶浮,红鲤不知藏何处,呈现“暂谢铅华养生机”的残照,想象那“一朝春雨碧满塘”的生机盎然,再来看时定会半塘“映日荷花别样红”。
跨过分隔荷塘的小拱桥,登上错落有致的矮土山,进入松树掩映仅容数人的“抱亭”。
缓步下山,迎面花圃中有几株梅树,枝横斜径半空。春节后大雪天曾在此拍照,雪压弯了清瘦的梅枝,溢香的花蕊抖落偎脸白絮,舞动那簇簇醉人的黄裙。
许是天放初晴,园子里游客无几。
平常时日,前呼后拥的权贵达人,装腔作势的显摆商贾,急急而来听讲似懂频点头,匆匆离去观后芒然不知所云。
文人墨客,面壁久读志石字;良师学子,精心细研难舍离。
城乡平民,过院穿室摸壁石,消闲游人,游园寻景嗅花香。
细思揣摩“谁非过客,花是主人”这八字联语,能领悟出其饱含的喻世禅意。
那碌碌俗烟嚣尘中,正演绎着多少人间闹剧:
莺歌宝马,几多权贵心贪欲,自哀戴枷阶下囚;
金屋肉林,朝纵胆威施虎势,暮丧心良命难留。
戏台已搭起,静等开幕唱。
哎呀!老伴一笑,明日是二月二,龙要抬头啦!
春天,真的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