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的撰写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确保教学内容全面、有机地展开。教案模板的编写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要求,以下是一些适用于不同阶段和科目的教案模板。
化学平衡化学说课稿(汇总14篇)篇一
1、地位与作用。《化学平衡》是人教版选修4第二单元第3个课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必修2中化学反应的限度等;学生初步了解了化学反应原理等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由于后续学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实际是化学平衡知识的延续,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根据本课题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并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计算,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化学平衡的学习为线索,通过阅读、查阅资料、讨论和概括等,培养学生获取及知识信息加工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3、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3、勒夏特列原理的归纳总结。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点,才能顺利达成设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是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学法。
我们知道化学是一门培养人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考虑到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维能力,注重他们的心理状况。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具体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相关化学实验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密切,学生已经具有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列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化学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总结反思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具体说说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穿插对重难点的处理和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我将本节课分为六个部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反馈练习、板书设计和布置作业。
1、导入新课:由上节课学习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知新,激发学生未知欲望。
2、讲授新课:活动一……探究一……。
活动二……探究二……。
活动三……探究三……。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师的特长、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归纳总结:归纳总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能力;简单扼要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鉴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取学生先总结,老师后总结的方式训练学生总结概括能力,更加深刻理解本节课内容。
4、反馈练习:在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我趁热打铁,来几组针对性的课堂练习,题目要涉及到对重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对相关知识点都有所考察。
5、板书设计:板书是微型的教案。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能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力求清晰完整,突出重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我的板书设计是:
6、布置作业: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
最后我谈谈我的教学反思。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所增减。在教学策略的选用上我首先运用模拟活动,强化生活体验。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我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乱放从学生的生活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其次组织学生探究,形成新的知识。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各位专家,本节课我根据高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中,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化学平衡化学说课稿(汇总14篇)篇二
从知识结构来说:物质的溶解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的重要,教材把它放在自然科学第三册第一章第七节课,以作为学习物质性质和结构的过渡和承接。
从能力结构来说: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非常的普遍,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目的:通过对物质溶解度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的判断哪些是饱和溶液,哪些是不饱和溶液,学会简单的溶解度计算。了解什么是浓溶液,哪些是稀溶液,然后得出结论。学会用溶解度来表达物质的溶解能力。
能力目的: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德育目的: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探讨,激发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溶解度的概念,及固体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的简单计算。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溶解度的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利用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充满乐趣,并且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破教学难点。
1)新课导入: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菜的咸与淡的讨论来引入新课,为同学们创造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当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
2)课讲解: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安排学生亲自来配制溶液,来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概括、总结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了解在一定的条件下,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
归纳总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因此在本节课前及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自已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反馈练习:为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在讲完一个知识点是,会有一些针对性的习题。而且变化比较灵活,来激发学生的性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化学平衡化学说课稿(汇总14篇)篇三
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位于苏教版必修一专题3第一单元第二节,是属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范畴。它是高中学生学习的重要化学知识。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使学生能初步积累一些对化合物的变化的规律性认识,可以为后面学习其他的元素打好基础。
2、目标分析。
在本节课中,课程标准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铝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所以,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氧化铝、氢氧化铝的两性和相关性质。
2、能分别写出它们与强酸强碱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与离子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得出氧化铝氢氧化铝的两性。
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进一步了解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学习构建知识结构和原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索,掌握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体验实验与探究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难点是:对两性氧化物的理解和化学方程式。
重难点的确立依据:因为学生第一次遇到具有两性的化合物,较难理解和学懂,因此,我把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定为教学的重难点。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卤素、钠和镁等有关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也学习了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方法。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元素理论,学生可能感觉元素化合物知识比较零散,较难学懂。而且,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会相对比较枯燥,学生有可能没兴趣学习。所以,在学习本节内容时,需要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做实验,能够较好的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并加深对于本节知识的印象。
情景引入实验演示小组讨论实验探究课堂小结引入新课来结课。
1、氧化铝。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我会通过投影两组图片,第一组是铝土矿、氧化铝粉末、氧化铝制成的坩埚,第二组是红宝石和蓝宝石。并让同学们归纳氧化铝的物理性质。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资料卡上出现的有关知识创设铝的氧化物的情境,通过展示有关氧化铝的图片,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并通过图片提供的信息,归纳出氧化铝的物理性质。
(2)演示实验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取两支试管各加入少量氧化铝粉末,后分别滴入适量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氧化铝具有两性,是两性氧化物的结论并给出两性氧化物的定义。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探究新知。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2、氢氧化铝。
(1)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知识。
通过向偏铝酸钠水溶液中加入二氧化碳产生氢氧化铝引出氢氧化铝,进而通过观察氢氧化铝得出氢氧化铝的物理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制备氢氧化铝的方法引出氢氧化铝。
(2)提出问题演示实验。
【教师提问】氢氧化铝是否也像氧化铝那样具有两性呢?然后通过实验验证。
【教师演示】向两只氢氧化铝的试管中分别加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氢氧化铝具有两性,是两性氢氧化物的结论并给出两性氢氧化物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演示实验的方法得出氢氧化铝的两性。
3、氢氧化铝的制备。
(1)氢氧化铝制备。
运用所给药品,分小组讨论制备氢氧化铝的方案。
并猜想不断向氢氧化铝溶液中通入氢氧化钠的现象,进行实验,验证猜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能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即活学活用的能力,并培养他们归纳、总结的能力。
4、归纳小结。
分别从氧化铝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两性,氢氧化铝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两性,及氢氧化铝的两种制备方法进行总结。
5、创设新情景,引出下节课内容。
【设计意图】引出下节课所学内容,引起同学们的好奇心,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化学平衡化学说课稿(汇总14篇)篇四
从知识结构来说: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
和混合物。
2、情感目标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标
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
实验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五、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内容应以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所以,本节课题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我把本课题分为两节课,下面主要讲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出示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提出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1/5的?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展示实验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内容: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4、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小结: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这样的物质叫做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化学平衡化学说课稿(汇总14篇)篇五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钠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首先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以启发质疑,引起学生好奇、惊疑,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然后是实验探究,以准确的演示实验现象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从而归纳出钠的性质。
下面从五个方面谈一谈关于钠的第一课时的一些想法:
1、 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碱金属编排在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之后,可以把前一章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知识在此更好地应用,并得到巩固,也为下一章元素周期律提供了丰富的典型金属元素的感性认识,本章实质上起到了承前起后的作用。钠是碱金属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金属,学好钠的性质可为后面学习其它碱金属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教材是本章的重点。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2、 目标分析
2.1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第一次在高中阶段遇到一族元素,要指导学生去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为以后学习其它族元素作一个铺垫。
2.2 在能力方面,通过钠的有关性质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改进实验让学生体验化学实验创造的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 、 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直接放入空气中会变成什么呢?把钠投入水中有什么现象?会不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带着这些问题去观察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二)演示实验,观察现象
通过实物钠归纳出钠的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导电、导热性等物理性质。演示钠在空气中点燃观察其产物;再演示钠和水的反应,让学生总结,最后我归纳其反应现象:"浮"、"球"、"游"、"消"、"红".(课本上对生成气体的检验方法效果不好,我对此进行了改进:用一装有半瓶水的塑料瓶,瓶塞上扎一黄豆大的钠的大头针,瓶倒置使钠和水充分反应,取下塞子、点燃火柴靠近瓶口有尖锐的爆鸣声,效果得到大大改进。)
(三)分析现象,深入探究
钠是银白色的,其表面颜色是灰暗的,而钠在空气中燃烧后又呈现淡黄色,这些说明了钠在常温下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氧化钠、点燃则与氧气反应生成了过氧化钠,条件不同,产物不同。钠与水反应的实质是钠与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反应,当氢离子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钠与稀盐酸的反应会发生爆炸原因就在于此。
(四)总结性质,得出结论
通过钠的性质得到钠是一种活泼金属,具有很强的还原性。结合钠的性质去解释钠的用途,利用多媒体演示钠的用途。
4 、 学法分析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教给学生对金属钠的认识,掌握金属钠的性质,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归纳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利用多媒体演示钠的化学性质。从钠的性质可以类推其他碱金属的性质,这样,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对钠的性质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下课后小组研究:
(1)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
(2)把钠投到苯和水的混合液中钠在水和苯间跳上"水上芭蕾",为什么?
(3)钾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写出其离子方程式。
化学平衡化学说课稿(汇总14篇)篇六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说课对于广大考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考生不清楚围绕哪些内容进行展开说课。今天,中公教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篇关于《爱护水资源》的说课范例,希望能够为各位考生的考前备考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爱护水资源》,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爱护水资源》教材主要介绍了人类拥有的水资源概况和爱护水资源两部分内容。人类拥有的水资源概况,一方面从储量上说明水的丰富,另一方面从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上说明水的短缺。这种从事物两个方面认识事物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水资源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爱护水资源部分,主要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增强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从科学角度认识水的积极性。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初三的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尤其对于像水这种生活中学生可以接触到的事物,更能增强学生的兴趣。在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任务,通过搜集信息使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在学习后能够加强学生对爱水和节水的责任意识。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
】
了解自然界水的存在和分布,知道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情况,掌握水体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防治水体污染的措施。
通过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学会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
懂得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意识。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
水资源概况,水资源保护。
水资源的保护。
为了落实课程目标中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全面的发展,这节课我将采用信息搜索法、讲授法、多媒体展示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和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
用投影仪播放节水标志,教师提出疑问,引出水资源的宝贵,提高学生对水资源的重视,引出今天学习的重要内容—爱护水资源。
1.人类的水资源既丰富又短缺。
(1)教师调查了解预习作业中搜集有关世界和我国储水量的信息,说明水资源丰富。
对于以叙述性材料为主的学习内容,我设计了学生信息搜索的预习环节,一方面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对课堂上学生讨论探究打下基础。对于具体数据和图片的搜集更能直接的增强爱水、节水意识。
(2)淡水资源极度缺乏。
淡水资源的缺乏与人类水资源丰富形成对比,从事物两个方面认识事物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水资源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更加鲜明的证实水资源的宝贵。
(3)我国属于严重缺水的国家。
教师通过了解学生搜集的信息和展示我国水资源总量图片和人均水量数据,说明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学生对于缺水几乎没有切身体验,但缺水的问题却一直存在。浪费水的现象普遍存在,运用学生们所说的浪费现象,进行下一板块爱护水资源的学习。
2.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
运用20xx年7月紫金矿业发生铜酸水泄露事件,表明爱护水资源不单单要节约用水,还要防止水体污染。
(2)防止水体污染。
我会组织学生对搜集的资料和教材中关于水污染的话题,讨论总结如何防治水污染,增强学生对污水处理时的科学理念。之后我会归纳总结工业、农业、人类生活三方面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及防治,使学生初步了解从哪些方面防止水体污染,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我会提问学生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是哪几天?激起学生对身边节水活动的注意,增强节水意识。在此基础上为同学们普及中国水周等节水措施。
向每个学生发放一张生活用水调查表,了解各个家庭用水量及其是否做到节约使用。课后学生交流汇报,讨论有效建议,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
化学平衡化学说课稿(汇总14篇)篇七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烃的衍生物》第一节《醇、酚》第二课时,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并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际能力,体现新课程“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理念,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等精神,我将从以下四方面设计这节课:
1、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内容从知识结构上看,可分为四部分,即苯酚的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它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从教材整体上看,芳香族化合物在中学化学里面,教材只重点介绍两种物质—苯和苯酚,其中苯是最简单的芳香烃;而苯酚既是很重要的芳香烃衍生物,又是酚类物质的代表。可见,《苯酚》在高中有机化学里面也处于较重要的地位。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内容是安排在《乙醇》后,学生在学习乙醇的过程中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团对有机物主要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对乙醇中官能团羟基的性质也已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在这一基础上紧接着安排苯酚知识的学习有其独特的作用,既能联系前面已学过的知识,又能为后面烃的衍生物的学习提供方法,作好铺垫。而苯酚的结构与乙醇结构中都含羟基,因此,苯酚和乙醇的性质有相似之处,但事实上苯酚与乙醇性质又存在不同。苯酚安排在此节既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又有对比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对比学习,使学生对酚羟基和醇羟基的性质将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理解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的化学环境有一定的相互影响,从而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更深层次地掌握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认知特征并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认识酚类物质,能够识别酚和醇;
b、掌握苯酚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了解其主要用途;
c、理解苯环和羟基的相互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比较、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b、通过对结构决定性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教育;
c、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生活的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苯酚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
难点:官能团—oh和苯环的相互影响
1、学情分析
本节课前,学生已学完了烃、卤代烃和烃的衍生物中的乙醇等内容,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特别是有机分子中的官能团和有机物的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一定的认识,能掌握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及操作能力。
苯酚结构与乙醇结构的相同点(都有羟基)为学生对苯酚性质的探究提供了基础;苯酚结构中与乙醇的不同点(羟基与苯环相连)又为学生进一步探究提供了空间。因此,我将本节的内容设计成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创设情景—探究实验—理论推导—反思应用等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实物感知、演示实验和现代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给学生提供更多 “动脑想”、 “动手做”、 “动口说”的机会,体现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2、教法选择
创设情景、实验探究、理论探究
3、教学辅助手段
利用实物感知、教学模具和多媒体动画演示
4、学法指导
和教法相呼应,引导学生采用观察、对比、迁移、分析、和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
【情景一】新课引入
我利用生活中的化学来引入新课,先展示一段新闻:塑料奶瓶含有双酚a奶瓶会诱发儿童性早熟,引出双酚a的结构式(2,2—二(4—羟基苯基)丙烷,)进一步构建酚类物质的定义。由此引入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接着借助对比醇的定义判断是醇还是酚,让学生学会区分醇和酚,加深理解。
【情景二】探究苯酚的物理性质
展示苯酚软膏以及苯酚软膏的说明书,让学生阅读苯酚软膏说明书。提问:从化学的角度分析苯酚可能具有哪些性质?再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引导学生初识苯酚,组织学生观察苯酚的颜色、状态,指导学生动手做探究实验一,根据苯酚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自主探究苯酚的溶解性。在此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主动地获取苯酚物理性质的知识,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把物质的物理性质直接传递给学生,显然,这些知识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比教师将知识简单地传递更易接受和掌握。
【探究实验一】物理性质(思考:苯酚不慎滴在皮肤上如何处理?)
学生实验:
(1)组织学生观察苯酚的色、态,并小心的闻它的气味。
(2)溶解性实验(溶剂分别为冷水、热水和乙醇)
重点归纳出苯酚的色、态、味和溶解性。
【情景三】探究苯酚的化学性质
回顾情景二,提出问题1:在苯酚药膏说明书中提到了“放置时间过长色泽变红”,色泽变红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们通过分析色泽变红可能是苯酚与空气中某些成分反应了,首先,我引导学生们分析空气的成分,得出最有可能与苯酚发生反应的物质是水和氧气,设问:苯酚是与水反应而色泽变红吗?根据刚才的探究实验一,学生很容易判断出苯酚变红不是与水反应造成的,既然不是与水反应造成,那就是与氧气反应造成的,说明了苯酚很容易被氧气氧化。
【探究实验二】苯酚的酸性
(1)验证苯酚是否具有酸性?
提供试剂:石蕊试液、ph试纸、苯酚饱和溶液(约为1mol/l)。
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苯酚溶液的ph大约在5—6,且浑浊的苯酚溶液滴加naoh溶液后变澄清,说明苯酚显酸性。但向苯酚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并不显红色,学生产生了疑问,苯酚既然是酸,为何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呢?引导学生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苯酚酸性太弱。因此,苯酚又名石炭酸,那苯酚的酸性究竟有多弱呢?教师演示实验:向苯酚浊液滴加naoh溶液至澄清,再向溶液滴加hcl至溶液出现浑浊,说明苯酚的酸性比盐酸的弱。接着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向co2的水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会变红,说明苯酚的酸性弱于h2co3。哪些酸可将苯酚钠转化为苯酚?这样自然地过渡到co2与苯酚钠的反应,此时苯酚钠与co2的反应产物是na2co3还是nahco3?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确定苯酚钠与co2的反应产物是苯酚和nahco3。
思考与交流:乙醇和苯酚都含有—oh,乙醇不显酸性而苯酚显酸性,这说明了什么?
分析:通过相同浓度的乙醇和苯酚的ph和结构简式对比分析,对比苯酚和甲苯的性质,得出结论苯环对有—oh活化作用,使苯酚具有弱酸性。
【探究实验三】苯酚的取代反应
联系前面已学的知识:苯与液溴的反应,推测:将浓溴水加入苯酚中会发生什么反应呢?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实验三,根据已有知识学生很容易得出是取代反应,那么,是几元取代呢?引导学生回忆甲苯与浓硝酸反应的产物,类比类推苯酚与溴水反应的产物是三元取代。接着,我请学生回忆苯和液溴发生取代反应的条件和产物现象,并与该反应对比,哪个取代反应更容易?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苯酚更易取代,为了加深理解苯酚更易取代这个事实,我从苯和苯酚的结构上对比说明,由于—oh对苯环的影响,使得苯酚中苯环上—oh邻、对位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易被取代。因而苯酚中苯环的性质与苯的性质有了差异,加深对官能团对所处的化学环境有影响的理解。
【探究实验四】探究苯酚的显色反应
请学生演示fecl3与苯酚的显色反应,此反应操作简便,现象明显,也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这也是区别于醇的另一种性质。
性质小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用途
【情景四】苯酚的用途
苯酚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制造酚醛树脂、染料、医药、农药等,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条件。但其对人类的环境也带来一定的危害,如有毒“香味”的玩具、以及轮船的苯酚泄漏事件,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情景五】学以致用,整合提升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带着刚才的思考、讨论的结果再次梳理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最后通过酚类废水处理的流程来运用本节课的知识。
1、教材p55课后习题1、2 、 3 、 4
2、家庭小实验:遇到fecl3会变色,请查阅资料,制取蓝黑墨水。
第三章:第一节:醇、酚;第二节:苯酚
(一)物理性质
1、无色、特殊气味的针状晶体;2、常温下,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二)化学性质
1、易被氧化:
2、弱酸性:
3、取代反应:
4、显色反应:遇fecl3溶液显紫色(检验苯酚)
(三)结构决定性质
(四)用途
化学平衡化学说课稿(汇总14篇)篇八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烃的衍生物》第一节《醇、酚》第二课时,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并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际能力,体现新课程“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理念,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等精神,我将从以下四方面设计这节课:
本节课内容从知识结构上看,可分为四部分,即苯酚的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它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从教材整体上看,芳香族化合物在中学化学里面,教材只重点介绍两种物质—苯和苯酚,其中苯是最简单的芳香烃;而苯酚既是很重要的芳香烃衍生物,又是酚类物质的代表。可见,《苯酚》在高中有机化学里面也处于较重要的地位。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内容是安排在《乙醇》后,学生在学习乙醇的过程中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团对有机物主要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对乙醇中官能团羟基的性质也已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在这一基础上紧接着安排苯酚知识的学习有其独特的作用,既能联系前面已学过的知识,又能为后面烃的衍生物的学习提供方法,作好铺垫。而苯酚的结构与乙醇结构中都含羟基,因此,苯酚和乙醇的性质有相似之处,但事实上苯酚与乙醇性质又存在不同。苯酚安排在此节既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又有对比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对比学习,使学生对酚羟基和醇羟基的性质将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理解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的化学环境有一定的相互影响,从而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更深层次地掌握知识。
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认知特征并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a、认识酚类物质,能够识别酚和醇;
b、掌握苯酚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了解其主要用途;
c、理解苯环和羟基的相互影响。
通过实验探究、比较、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a、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b、通过对结构决定性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教育;
c、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生活的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苯酚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
难点:官能团-oh和苯环的相互影响。
本节课前,学生已学完了烃、卤代烃和烃的衍生物中的乙醇等内容,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特别是有机分子中的官能团和有机物的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一定的认识,能掌握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及操作能力。
苯酚结构与乙醇结构的相同点(都有羟基)为学生对苯酚性质的探究提供了基础;苯酚结构中与乙醇的不同点(羟基与苯环相连)又为学生进一步探究提供了空间。因此,我将本节的内容设计成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创设情景—探究实验—理论推导—反思应用等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实物感知、演示实验和现代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给学生提供更多“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体现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创设情景、实验探究、理论探究。
利用实物感知、教学模具和多媒体动画演示。
和教法相呼应,引导学生采用观察、对比、迁移、分析、和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
我利用生活中的化学来引入新课,先展示一段新闻:塑料奶瓶含有双酚a奶瓶会诱发儿童性早熟,引出双酚a的结构式(2,2-二(4-羟基苯基)丙烷,)进一步构建酚类物质的定义。由此引入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接着借助对比醇的定义判断是醇还是酚,让学生学会区分醇和酚,加深理解。
展示苯酚软膏以及苯酚软膏的说明书,让学生阅读苯酚软膏说明书。提问:从化学的角度分析苯酚可能具有哪些性质?再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引导学生初识苯酚,组织学生观察苯酚的颜色、状态,指导学生动手做探究实验一,根据苯酚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自主探究苯酚的溶解性。在此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主动地获取苯酚物理性质的知识,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把物质的物理性质直接传递给学生,显然,这些知识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比教师将知识简单地传递更易接受和掌握。
学生实验:
(1)组织学生观察苯酚的色、态,并小心的闻它的气味。
(2)溶解性实验(溶剂分别为冷水、热水和乙醇)。
重点归纳出苯酚的色、态、味和溶解性。
回顾情景二,提出问题1:在苯酚药膏说明书中提到了“放置时间过长色泽变红”,色泽变红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们通过分析色泽变红可能是苯酚与空气中某些成分反应了,首先,我引导学生们分析空气的成分,得出最有可能与苯酚发生反应的物质是水和氧气,设问:苯酚是与水反应而色泽变红吗?根据刚才的探究实验一,学生很容易判断出苯酚变红不是与水反应造成的,既然不是与水反应造成,那就是与氧气反应造成的,说明了苯酚很容易被氧气氧化。
提供试剂:石蕊试液、ph试纸、苯酚饱和溶液(约为1mol/l)。
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苯酚溶液的ph大约在5-6,且浑浊的苯酚溶液滴加naoh溶液后变澄清,说明苯酚显酸性。但向苯酚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并不显红色,学生产生了疑问,苯酚既然是酸,为何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呢?引导学生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苯酚酸性太弱。因此,苯酚又名石炭酸,那苯酚的酸性究竟有多弱呢?教师演示实验:向苯酚浊液滴加naoh溶液至澄清,再向溶液滴加hcl至溶液出现浑浊,说明苯酚的酸性比盐酸的弱。接着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向co2的水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会变红,说明苯酚的酸性弱于h2co3。哪些酸可将苯酚钠转化为苯酚?这样自然地过渡到co2与苯酚钠的反应,此时苯酚钠与co2的反应产物是na2co3还是nahco3?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确定苯酚钠与co2的反应产物是苯酚和nahco3。
思考与交流:乙醇和苯酚都含有-oh,乙醇不显酸性而苯酚显酸性,这说明了什么?
分析:通过相同浓度的乙醇和苯酚的ph和结构简式对比分析,对比苯酚和甲苯的性质,得出结论苯环对有-oh活化作用,使苯酚具有弱酸性。
联系前面已学的知识:苯与液溴的反应,推测:将浓溴水加入苯酚中会发生什么反应呢?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实验三,根据已有知识学生很容易得出是取代反应,那么,是几元取代呢?引导学生回忆甲苯与浓硝酸反应的产物,类比类推苯酚与溴水反应的产物是三元取代。接着,我请学生回忆苯和液溴发生取代反应的条件和产物现象,并与该反应对比,哪个取代反应更容易?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苯酚更易取代,为了加深理解苯酚更易取代这个事实,我从苯和苯酚的结构上对比说明,由于-oh对苯环的影响,使得苯酚中苯环上-oh邻、对位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易被取代。因而苯酚中苯环的性质与苯的性质有了差异,加深对官能团对所处的化学环境有影响的理解。
请学生演示fecl3与苯酚的显色反应,此反应操作简便,现象明显,也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这也是区别于醇的另一种性质。
性质小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用途。
苯酚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制造酚醛树脂、染料、医药、农药等,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条件。但其对人类的环境也带来一定的危害,如有毒“香味”的玩具、以及轮船的苯酚泄漏事件,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带着刚才的思考、讨论的结果再次梳理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最后通过酚类废水处理的流程来运用本节课的知识。
1.教材p55课后习题1、2、3、4。
2.家庭小实验:遇到fecl3会变色,请查阅资料,制取蓝黑墨水。
第三章第一节醇酚第二课时苯酚。
(一)、物理性质。
1、无色、特殊气味的针状晶体;
2、常温下,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1、易被氧化:
2、弱酸性:
3、取代反应:
4、显色反应:遇fecl3溶液显紫色(检验苯酚)。
(三)、结构决定性质。
(四)、用途。
化学平衡化学说课稿(汇总14篇)篇九
1、巩固学生在初中化学中的已学知识点。比如它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途。
2、在巩固旧知识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甲烷的分子结构,着重介绍它的正四面体型结构。
3、在学生初步了解甲烷的正四面体型结构基础上,联系它的结构和得失电子情况讲述它主要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取代反应,受热反应)等。
4、着重强调甲烷的取代反应。
5、注重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帮助学生进行理解甲烷的分子结构和由分子结构决定的化学性质。
学生现状分析:大纲中只要求学生了解甲烷的.结构式。但结构式只表示出了甲烷分子中各原子的结构方式,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出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学生将会产生甲烷分子是平面型分子的错误认识---而对分子的立体结构的认识有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有机分子结构的了解,并最终影响他们对有机物分子化学性质的了解和学习。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三维空间中对有机物分子有个真正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其化学性质。
1、由于学生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知识的局限性,因此教材在介绍甲烷分子的结构时,从甲烷分子的组成引入。首先通过学生对物质组成知识的回忆,再结合碳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共价键的知识,逐步给出甲烷分子的结构式,然后再利用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介绍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使学生在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学生互动):请学生总结甲烷的分子结构的特点。并能预示由甲烷的分子结构特点所决定的甲烷的化学性质。
化学平衡化学说课稿(汇总14篇)篇十
我所执教的是鲁教版五·四学制初中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常见的酸和碱中的到实验室去的内容,本课时的内容是在整个单元学习完,学生能够系统的认识溶液酸碱性及其规律,并对检测溶液酸碱性的方法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学生们体验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熟练基本技能的一节课,以下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说明: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学生们已经掌握了溶液酸碱性的判断并能找到合适的方法检测溶液的酸碱性,但是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扔存在困惑,甚至不敢去做实验,教材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节设计这么一节实验课,目的在于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增进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1.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酸、碱的化学通性及部分酸碱的特性。
2.通过未知溶液酸碱性的检验,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酸碱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3.通过对对未知溶液的检测,初步学会运用间接观察法收集证据,感悟探究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4.通过对废液处理,了解中和反应的应用、进而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
重、难点: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运用科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决措施:课堂中注重小组合作,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带头作用。
首先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组内未知溶液是酸还是碱,这一部分的内容完全放手给学生,因为学生已经有了对酸和碱的同行的知识基础,所以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去探究,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探究中收获知识和技能。课堂中注重学生们实验后的交流环节,学生们交流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实验中的一些收获,从知识上、能力上已经合作过程上充分的交流,并对自己在操作中遇到的一些失误或者错误能及时的更正,这一部分的内容预计时间要稍微长一些,目的也是能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适应自主探究,有充分的时间去完成。
其次,在已经确定溶液是酸还是碱的基础上,让学生继续确定是哪种酸和碱,考察学生对酸和碱的特性的掌握程度,这一部分内容有了前面的基础,所以可能进行的要稍微快一些,学生们确定了具体是何种酸和碱以后本节课稍微进行总结一下,酸碱的通性和个性分别是由什么粒子引起的,从微观上更好地认识酸和碱。
第三部分,通过对废液的处理,让学生体会到酸碱对生命活动的意义,体会到中和反应的好处,并能从情感上感觉到酸碱甚至是化学带给我们生活的变化和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总之,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们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化学平衡化学说课稿(汇总14篇)篇十一
开场白: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化学平衡(第5课时)》,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化学平衡》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中的第三节。本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及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知道化学平衡常数并进行相关计算。
本节说课内容为化学平衡常数。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公式、表达时的注意事项、意义、应用以及相关的计算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如何定量描述化学反应进行的限度,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来理解化学平衡常数,学会利用数据分析和解决化学平衡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总结规律。学习化学平衡常数,一方面是对化学平衡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另一方面学好化学平衡常数的知识对后续探究溶液中离子平衡的具有指导作用,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我说一下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学习过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建立、特征等方面的知识,初步掌握了化学平衡中有关反应速率、浓度等的计算方法。在能力方面,该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观察能力、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改理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会有关化学平衡常数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能用化学平衡常数、转化率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及化学平衡常数的简单计算。
【难点】理解化学平衡常数与反应进行方向和限度的内在联系。
过渡: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基于本节课主要是知识理论性和逻辑思维性,因此我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交流讨论法、习题练习法进行教学。问题探究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表格所给信息,教师提出引导问题,自主探究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和意义;交流讨论法: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习题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检验对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理解、书写和计算过程。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化学平衡化学说课稿(汇总14篇)篇十二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溶液的形成》,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节。这是一节课前说课。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及教学程序三个方面来进行说课。首先是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介绍溶液的基础知识,是以后学习溶解度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在以后的学习过程当中,有很多化学反应都是在溶液当中发生的,所以要求学生系统的掌握溶液的基本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a.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知道溶液的特征与组成;
2)了解乳浊液的概念,知道乳化现象;
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产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好习惯;
b.教学重点。
1、溶液的概念,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2、溶液的特征与组成。
c.教学难点。
1、乳浊液的概念,乳化现象的解释。
2、溶液与溶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溶液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类物质,它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很大的联系,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物质入手,通过对这些物质进行分析归纳,使学生对溶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的概念,更加直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化学学科的社会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首先从学生们最熟悉的物质入手,引出新课溶液的形成,通过蔗糖溶于水的实验介绍溶液的概念,讲解溶液的特征和组成。通过实验介绍溶质与溶剂之间的辩证关系。再由实验引出乳浊液、乳化现象,最后介绍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9.1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的定义。
特征:均一、稳定。
组成:溶质、溶剂。
二、乳浊液的定义。
乳化现象。
溶液的应用。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说课内容。恳请老师、同学批评指正。谢谢!
化学平衡化学说课稿(汇总14篇)篇十三
首先感谢区教研室给我提供展示的平台,同时也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给我的课提出宝贵的意见。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如何识别酸和碱。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酸和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两种物质,酸和碱的生产及使用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作用。本节课主要目的是把酸和碱的知识与前面学习的这些有关章节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巩固前面学习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为学生直接参加工农业生产,更好的使用酸和碱做好知识和思想准备。
因此,用酸碱指示剂识别酸、碱的方法及从微观粒子h+和oh-的角度去认识溶液呈酸性或碱性的原因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对于有酸味的物质(白醋、柠檬汁、西红柿等)和有滑腻感的物质(熟石灰、肥皂、洗衣粉等)学生并不陌生,但这些物质为什么有的有酸味,而有的有滑腻感?怎样用化学方法识别它们?这些问题虽然学生以前没有认真思考过,但却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所以教学起点应定位于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设计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和创造的化学学习情境,让他们去观察、去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并探索出规律来,在“做科学”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主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用酸碱指示剂、石蕊试纸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过程和方法:通过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初步学会从h+和oh-的角度去认识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以轻松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化学知识,初步建立将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理念。
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包括实验探究法、谈话法、讨论法等在内的过程式教学方法。
下面谈谈授课过程的设计,授课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一)课前背景资料的准备:
学生准备。
1.提前一周让学生去准备有酸味的物质和有滑腻感的物质。
2.搜集牵牛花和酸雨的有关知识。
教师准备。
牵牛花和酸雨的有关媒体材料,酸碱指示剂的制作方法。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从实物到资料,从生活到化学,学生感觉比较亲切,同时给学生一种震撼,激发起学生强烈地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渴求,以求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效果。
(三)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通过探究,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如何识别酸和碱?
让学生将准备好的有酸味的物质和有滑腻感的物质拿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归纳得出识别酸和碱的方法。再通过小组间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酸和碱的不同。这样通过观察实验直观了解,再到查阅资料丰富见闻,学生便总结出的识别酸和碱的方法:即用用酸碱指示剂、酸碱试纸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酸和碱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识别酸和碱的成功探究为酸和碱的本质区别的探究增大了内驱力,学生们兴致勃勃。教师可提供盐酸、醋酸、熟石灰、氢氧化钠、食盐的化学式,在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们说说看酸和碱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学生进行交流分析,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也参与进去,形成了生生交流与师生交流的局面,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认识,达成共识:酸溶液中都有h+,碱溶液里都有oh-,由于它们的存在,使酸和碱分别具有各自的通性。
然后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牵牛花可变换不同的颜色,能否用它来制作酸碱指示剂,请说出制作方法,有没有其他植物也可用来制作酸碱指示剂?在展示酸碱指示剂的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是否实用、经济等角度上自我评价和反思,形式上可采用辩论的方式。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评价和反思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从实际出发思考问题的品质,为将来参与实际工作奠定了基础。至此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得到了突破。
(四)总结评价与反思。
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自我总结回顾,不但要弄明白我学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而且教师随时让学生把自己感受至深的东西记下来,作为其珍藏一生的积淀。
然后教师设计一个挑战自我的题目:酸雨是三大环境问题之一。酸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大气化学和物理现象,主要是大气被污染,工业废气等有害物质so2、no2,进入大气形成。由于我国的能源结构是以煤炭为主,所以为so2排放大国,也是酸雨的受害国。酸雨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可以使大片的森林死亡,农作物枯萎,破坏水生态环境使水中没有任何生物活动,还能加速建筑物、文物的腐蚀和风化过程等。枣庄作为“煤城”,煤炭被广泛应用,调查一下各用煤单位有没有采取一些减少大气污染的措施,同时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并思考如何知道枣庄是否也遭受酸雨的危害。
通过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我深刻体会到了“生活是最好的素材”这一艺术创作的理念,并把它运用到了化学课堂设计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理性地分析生活,研究生活,得到经验,获得真知,然后将得到的东西再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展现了科学研究与发现的真实过程,实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要求。
本节课由于实验探究、讨论整理的环节偏多,所以课堂节奏的调控需要深入思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地处理和把握,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化学平衡化学说课稿(汇总14篇)篇十四
碱金属化合物是高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钠是碱金属元素的典型代表。而过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钠的化合物。学过过氧化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以后其他碱金属元素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也有利于本章知识的系统掌握。
1,知识目的:了解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过氧化钠的氧化还原反应,掌握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和水,酸等的反应。并了解过氧化钠的漂白性,掌握过氧化钠与氧化钠的区别与联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化学的探索精神使学生会主动地学习化学。
1,新课的导入:过氧化钠为什么可以作为呼吸面具上和潜水艇里氧气的来源?过氧化钠可以作为羽毛等的漂白剂而氧化钠却不可以,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些联系到生活的话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老师就可以轻易地把好奇的学生带到新课的教学内容之中。
2,新课的讲解:
(1)通过现场演示可让学生了解过氧化钠的一些物理性质。
(2)写出过氧化钠和氧化钠分别跟水反应的方程式,通过两个方程式的对比,让学生掌握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特点以及氧化钠和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区别与联系。1)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而氧化钠与水是非氧化还原反应。2)氧化钠与水反应无氧气生成,而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有氧气生成,这就是过氧化钠可以作为呼吸面具上和潜水艇里面氧气的来源的原因。而且在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中,过氧化钠既作为氧化剂,又作为还原剂。3)两者都有氢氧化钠生成。
(3)过氧化钠跟二氧化碳的反应与过氧化钠跟水反应类似,可用相同方法分析。
(4)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过氧化钠的漂白性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用实验方法验证过氧化钠的漂白性。
1)将过氧化钠粉末假如到滴有酚酞的水中,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而向过氧化钠跟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只变红不褪色。现象解释:开始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使酚酞变红,继续加入过氧化钠则煺色。通过以上实验演示,说明过氧化钠有强氧化性,将酚酞氧化使其煺色。
2)将一有色羽毛放入试管,加水,再加过氧化钠粉末,也可见有色羽毛煺色。
(6)用列表法比较过氧化钠和氧化钠。
氧化钠过氧化钠。
颜色状态白色固体淡黄色固体。
(7)归纳总结:让学生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能对知识有个系统的掌握,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8)反馈学习: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对有疑问的地方提问,最后找一些有代表性的练习加以强化,使学生对本节的内容能更好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