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反抗命运篇一
我们不愿意倾听时间和命运对我们的宣判,因为我们始终相信命运始终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曾经看到过那些小孩子在街上嬉笑怒骂,他们玩耍打闹,那个时候无忧无虑的时光该有多好,很多人都很羡慕,很多人都觉得的是一去不复返的快乐时光,可是问题是我们在那段时光里的时候,没有人觉得那是一段多么好的时光,每个人的着眼点都是放在自己当时的忧愁当中的,尽管那些忧愁是多么的渺小,你没有得到自己心仪的玩具,你没有见到自己心爱的姑娘,也许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多忧愁和欢喜交织在一起,然后就变成了你的一生。
你也许都不愿意去相信你原来在这个世界上是如此的渺小,因为当你是小孩子的时候很多人都顺着你听从你的话,把你当成小皇帝小公主一样的捧在手心里,可是当你长大之后你变成了成年人,你和他们享受了一样的待遇,那么你就会明白你再也不会是世界的中心,很多事情溺爱其实解决不了问题,有时候给孩子说真相,却更有利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前几天一直都在琢磨着写文章的事情,可是想来想去那些没有灵感的文章写出来也像行尸走肉,前几天在刷知乎的时候看到很多人都在谈论他们的抑郁症问题,我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每个人本身都是一座孤岛,他们总是由着自己的烦恼和痛苦,也许那些被自己放大,也许那些被别人忽视,无论怎样他们好像是被监禁在自己一个人的。在监狱里没有办法走出来了。
其实时光本身也是很残酷的,他在创造一些人的同时也毁坏了一些人。就好像光明与黑暗相对,有希望就有绝望的存在,这世界上所有的争论与矛盾都在生生不息的。
又或许这本身就是人生的最本质面貌,不带修饰的那种。
反抗命运篇二
;摘 要:《红楼梦》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紫鹃也是《红楼梦》中着墨不多但个性鲜明的一个艺术形象。本文将从紫鹃本身角度上去分析她作为一个被压迫阶级的人物的一些反抗表现、爱情婚姻观和无奈归宿,通过微小人物体现一个现实环境,进而探讨她在整部作品中的作用。
关键词:《红楼梦》 紫鹃 反抗 爱情婚姻观 出家结局
一、紫鹃言行举止上的自觉反抗
大胆逾越封建伦理,否定等级观念,不畏封建权贵,是紫鹃形象的一个独特之处。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紫鹃生活在封建道德、封建礼法统治极为森严的封建贵族家庭——贾府,这个平凡的丫环,却在她平常生活的言行举止中,显示出了她其与众不同的性格优点——反抗色彩。
紫鹃与黛玉基于心性相通的知己之情,远远超出了封建伦理规范中的主奴关系。正如第五十七回中紫鹃自己的话说“偏生他又和我极好,比他苏州带来的还好十倍,一时一刻我们两个离不开。我如今心里却愁,他倘或要去了,我必要跟了他去的。我是合家在这里,我若不去,辜负了我们素日的情常……”而且第五十九回中紫鹃从宝玉处回来后批评黛玉,黛玉也没有说什么;平儿只对凤姐说了一次,凤姐便马上提醒她。由此可见,黛玉与紫鹃两个人关系之密切。与其她丫环相比,紫鹃与黛玉这种超越主奴界限表现,本身就是对封建主仆关系的一种否定。她们名为主仆,实际上却建立了一种超越主奴关系的近乎平等或平等的知心姐妹关系,这在十八世纪的中国封建社会,在等级森严的豪门贵族贾府是十分难得的。
在行为举止上,紫鹃处处代替林黛玉张罗,俨然成为了了林黛玉的代言人,这是对封建礼法的逾越。在第五十七回中紫鹃试玉后怂恿黛玉:“一动不如一静,我们这里就算好人家。”她这样在黛玉面前坦率地撮合他们的婚姻,这在封建道德与封建礼法牢牢桎梏着的贾府,简直是胆大妄为。薛姨妈和薛宝钗来潇湘馆做客,谈及儿女婚事时,紫鹃跑来笑道:“姨太太既有这个主意,为何不和老太太说去?”按照封建礼法,主子谈话时奴婢是不能随便插嘴的,何况婚姻大事,女子就更应该回避,否则就是不守礼法,不懂规矩。而紫鹃竟然不顾繁文缛节勇敢站出来充当了说客,于礼不合。且紫鹃作为大观园中一个地位无足轻重的丫环,在宝黛爱情的过程之中,敢于指出主子们(黛玉、宝玉)的错误,在思想上她把自己与“主子们”放在了平等的地位上,是对等级森严的尊卑观的一种否定和叛逆,这无疑也是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二、紫鹃爱情婚姻观上的自觉反抗
紫鹃处在到处充斥着封建道德与礼法的污泥浊水的时代,她清醒的看到封建婚姻的种种野蛮性,在这种情况下她明确地说出了自己的对爱情婚姻的主张。第五十七回中她“试玉”后回到潇湘馆对黛玉说:“要像姑娘这样的,有老太太一日好些,一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辱罢了。所以说,拿主意要紧。”所以紫鹃积极鼓励林黛玉,认为婚姻一定要当事人自己“拿主意”,主动追求。紫鹃对爱情婚姻要自主的看法——自主婚姻,正是作者对迎春等成为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的控诉和对黛玉、尤三姐等封建妇女热烈追求自主婚姻的肯定,这无疑是婚姻爱情观的发展和进步。
在封建婚姻中,紫鹃谴责王孙公子朝秦暮楚、秋扇见捐、遗弃妇女的卑劣行径。第五十七回中她对黛玉说:“公子王孙虽多,哪一个不是三房五妾,今儿朝东,明儿朝西?娶一个天仙来,也不过三夜五夜,也就摞在脖子后头了。甚至怜新弃旧,反目成仇的,多着呢!”她提醒黛玉:“最难得的是从小一处长大,性格、脾气彼此都知道的了。”在她看来,婚姻双方相互了解,彼此知心,比万两黄金还要珍贵。恩格斯曾经指出:“对于王公本身,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在这种条件下,婚姻问题的最后决定权怎能属于爱情呢!”[1]事实也正是如此,四大家族正是通过联姻来巩固和扩大自己家族利益。而紫鹃俨然主张婚姻缔结的双方要有爱情,把爱情看的高于权势、门第、金钱,这与以家族利益为重的封建婚姻相违背,也是一种大胆的否定。
紫鹃的爱情婚姻观中,也包含了渴求婚姻男女平等的意识,这与封建社会“三纲”之基柱“夫为妻纲”有了冲突。第五十七回还提到了“姑娘是个明白人,没听见俗话说的:‘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就“知心”二字,可以看出,紫鹃主张婚姻双方要互相了解,彼此知心,把男女放在了平等的地位来看待的,这就打破了几千年的夫妻间的从属关系,这无意是对“夫为妻纲”的一种决裂和背叛。由此可见,紫鹃的爱情婚姻观打破了千百年的封建传统道德和封建传统礼法,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妇女对爱情婚姻的理想和对男女平等的追求,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三、紫娟的无奈归宿
紫鹃的出家,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也是她作为被压迫的封建女奴的反抗的最后一点微弱的呼声,这体现了她对封建社会的彻底死心。所以,宝玉因寻求解脱出家,惜春因现实绝望出家相比,紫鹃这个作为丫环的封建下层的人物,很多因素让她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情况下,她的出家就带有更多的阶级反抗色彩。她出家也是远离,虽然未免消极,但这种行动表示了她极大的悲哀和绝望,也是她对封建社会的愤慨和全部否定。
紫鹃出家了,这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仍然是一种悲剧,罪恶的封建社会吞噬了这位善良而高尚的少女,但是她留在了读者的心中。紫鹃最终的这个结局也体现了作者在爱情幻灭后对人生去向的痛苦求索和最终解脱。惜春出家是对贾府盛衰巨变的无奈和恍惚人世的逃避,应了“原应叹息”的宿命,紫鹃的出家则是在她亲眼目睹了宝黛爱情悲剧后,对情本身的参透、否定与弃绝,是世俗生命有意义的完成,是“真正的解脱”。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
[2]胡文彬:《红楼梦人物谈之啼尽东风不忍飞——紫鹃之“慧”》,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
[3]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
(杨军柳 山东省嘉祥县第一中学 272400)
相关热词搜索:;反抗命运篇三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下面小编收集了大自然在反抗阅读及答案,供大家参考。
(美)雷切尔·卡逊
我们冒着极大的危险竭力把大自然改造得适合我们心意,但却未能达到目的,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的讽刺,但是很少人提及。
这种“不可能的事情”现在正在两个领域内发生。通过遗传选择,昆虫正在发生应变以抵抗化学药物,不过现在要谈到的一个更为广泛的问题是,我们使用化学物质的大举进攻正在削弱环境本身所固有的、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世界各地的报告很清楚地揭示了一个情况,即在用化学物质对昆虫进行了十几年控制之后,那些被认为已在几年前解决了的问题又回过头来折磨我们。而且只要出现一种哪怕数量很不显眼的昆虫,它们也一定会迅速增长到严重成灾的程度。我们已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现今一些地方,无视大自然的平衡成了一种流行的做法。今天的自然平衡所面临的'状况好像一个正坐在悬崖边沿而又盲目蔑视重力定律的人一样危险。人,也是这个平衡中的一部分,有时这一平衡对人有利。有时它会变得对人不利。当这一平衡受人本身的活动动影响过于频繁时,它总是变得对人不利。
人们在制定控制昆虫的计划时忽视了两个重要事实。第一是,对昆虫真正有效的控制是由自然界完成的,而不是人类。昆虫的繁殖数量受到限制是由于存在一种被生态学家们称为环境防御作用的东西,这种作用从第一个生命出现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昆虫学家伯特.麦特卡夫说:“防止昆虫破坏我们世界安宁的最重大的一个因素是昆虫在它们内部进行的自相残杀的战争。”然而,现在大部分化学药物被用来杀死一切昆虫,无论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我们的敌人。
第二个被忽视的事实是,一旦环境的防御作用被削弱了;某些昆虫的真正具有爆炸性的繁殖能力就会复生。托马斯.赫胥黎勒曾计算过,一个单独的雌蚜虫在一年时间中所能繁殖的蚜虫的总量相当巨大。
没有一个人知道在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种昆虫,现在,已经记录在案的昆虫已超过七十万种。这些昆虫的绝大多数都被自然力量控制着,而不是靠人的任何干涉。糟糕的是,往往在这种天然保护作用丧失之前,我们总是很少知晓这种由昆虫的天然敌人所提供的保护作用。
这种起天然保护作用的昆虫种类繁多。黄蚂蚁捕获那些不移动的蚜虫,并且用它的汁液去喂养幼蚁。黄蜂在屋檐下建造了柱状泥窝,并且用昆虫充积在窝中,作为黄蜂幼虫将来的食物。黄蜂飞舞在正吃着料的牛群的上空,它们消灭了使牛群受罪的吸血蝇。大声嗡嗡叫的食蚜蝇,把卵产在蚜虫出没的植物叶子上,而后孵出的幼虫能消灭大量的蚜虫。瓢虫,也是一个最有效的蚜虫、介壳虫和其他吃植物的昆虫的消灭者。草蜻蛉靠捕食蚜虫、介壳虫或小动物为生,每个草蜻蛉都能消灭几百个蚜虫。
昆虫由于存在着这样的天然特性,因此它们一直都是我们在保持自然平衡使之倾向对我们有利一面的斗争中的同盟军。但是,现在我们却把炮口转向了我们的朋友。一个可怕的危险是,我们已经粗心地轻视了它们在保护我们免受黑潮般的敌人的威胁方面的价值。
杀虫剂数量逐年增大,环境防御能力的全面持续降低正在日益明显地变成无情的现实。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可以预料昆虫的骚扰会逐渐更加严重,并且将超出我们已知的范围。
但你会说:“这种情况肯定不会真正发生——无论如何,在我这一辈子里将不会发生。”但是,它正在发生着,就在这儿,就在现在。如安大略的黑蝇在喷药后。其数量比喷药前增加了十六倍;在英格兰,随着喷撒一种有机磷化学农药而出现了白菜蚜虫的严重爆发。虽然有理由认为杀虫剂在对付要控制的那种昆虫方面是有效的,但它们却打开了整个盛放灾害的潘多拉盒子。
(选自《寂静的春天》,上海译文出版社,有删改)
1.“大自然在反抗”体现在哪两方面?导致“大自然反抗”的原因是什么?(4分)
2.文中写黄蚂蚁、黄蜂、瓢虫等昆虫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3.本文作为一篇科普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4.从全文看,作者写“大自然在反抗”的意图是什么?.(6分)
1.(1)体现:①昆虫通过遗传选择,正在发生应变以抵抗化学药物。(1分)②曾被化学药物控制的昆虫,不但又回过头来折磨人类,而且还会以更为严重的程度爆发性繁殖。(1分)
(2)原因:人类大量使用化学药物(或人类忽视了自然的“自我”控制的能力),削弱了环境本身固有的、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2分)
2.(1)通过列举黄蚂蚁捕食蚜虫、黄蜂消灭吸血蝇、瓢虫消灭蚜虫等具体事例(1分),证明“大自然有天烈保护作用,无须靠人为的干涉”这一观点(2分)。(2)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说服力。(1分)
3.(1)文章既有文学的生动与形象,又有科学的严谨与扎实,趣味性与科学性兼备。(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
(2)引用和举例等多种方法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
4.(1)指出人类使用化学药物控制虫害的做法破坏了大自然平衡,导致自然灾害曰趋严重。
(2)表明反对人类使用化学药物来控制虫害这一做法的态度。(3)表达对人类至今仍未意识到过多干预大自然最终会导致更大灾难的忧虑。(6分。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