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评价的实施等方面。通过以下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大家可以了解到一些关于教学工作计划的具体内容和编写方法。
原子的结构教案(汇总14篇)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原子构成的初步知识,使学生懂得质量数和az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2.了解关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和常识。
3.理解电子云的描述和本质。
4.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能画出1~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核
注意: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近似原子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决定原子质量的是: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主要是:,决定原子种类的是:
2.质量数。
质子的相对质量==1.007≈1中子的相对质量==1.008≈1
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整数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a)。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n=acz。
练习:用azx表示原子:
(1)求中性原子的中子数:n=。
(2)求阳离子的中子数,axn+共有x个电子,则n=。
(3)求阴离子的中子数,axn-共有x个电子,则n=。
(4)求中性分子或原子团的中子数,12c16o2分子中,n=。
:.
二、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请一位同学讲述宏观物体的运动的特征。
比较电子的运动和宏观物体的运动。
1.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1)带负电荷,质量很小。
(2)运动的空间范围小。
(3)高速运动。
学生阅读课本p91,播放电子云形成的动画。
2.电子云。
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一定范围内出现,可以想象为一团带负电荷的云雾笼罩在原子核的周围,所以人们形象地把它叫做“电子云”。
注意:(1)图中的每个小黑点并不代表一个电子,小黑点的疏密表示电子在核外单位体积内出现机会的多少。
(2)“电子云”是核外电子运动的一种形象化表示。
2.以下有关电子云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电子云示意图的小黑点疏密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机会的多少。
b电子云示意图中的每一个小黑点表示一个电子。
c小黑点表示电子,黑点愈多核附近的电子就愈多。
d小黑点表示电子绕核作圆周运动的轨道。
第二课时。
原子的结构教案(汇总14篇)篇二
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学校继续实施以“导学案为载体,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旨”的教学模式,并在基础年级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中全面展开。对我来讲,是第一次接触,凡是得从头开始。
我通过以前听说过导学案的情况,又认真学习了县编材料——《教海引航》中有关导学案的理论知识及精神,特别是关于化学学科对于实施导学案的模式及过程或程序。学校也不时的统一打印有关材料集中学习。虽说有了大面的认识,但具体实施到每一节课中,这是一项既艰巨又重大的工作。慢慢摸索了近半个学期,可以说现在设计一节导学案比较得心应手,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进一步改进的问题,下面我就《原子的结构》这节课谈谈我的想法。
通过《水的分解与合成》这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建立起分子、原子的微观概念,知道分子、原子很小,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原子。而对于原子是否再分,学生可能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有的学生认为,既然分子可分,原子就一定可分;也有的同学认为,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不可分,原子应该是最小的粒子。对于这两种想法,不要盲目给出结论。可以通过再现原子结构发现的历史,使学生感受认识物质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同时培养学生敢于对权威质疑的科学态度。所以本节的起点应建立在了解人类原子结构的历史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认识物质的方法,培养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学习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上。
1、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发现史,学会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
2、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电子数的关系。
1、课前准备:(1)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2)分子与原子的联系。
2、自学: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己学习本节内容。
(1)原子能否再分?有哪些化学家参与了发现原子结构的过程中?
(2)谁的观点更科学?为什么?
(5)学生以自己发现原子结构的身份,能简单描述过程?
根据导学案的实施,我认为还没有很好的达到预期的目的,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一)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起原子的微观结构问题——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原子的结构知识在初中化学中是很抽象的一部分内容,学生很难理解。只凭课本彩图和文字描述,学生对原子的发现过程没有很好的在脑海中建立,只是填压给学生,为了起到更好的效果,最好加以幻灯片或动画演示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这样的问题进行设计:
1、道尔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提出了一个什么论断?这个论断对吗?
2、你如果是汤姆森,你该怎样反驳道尔顿?
3、汤姆森提出了一个原子模型,符合实际吗?
结合这4个问题的引导,以人物为叙事线索,从师生关系入手,既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认。
原子的结构教案(汇总14篇)篇三
首先复习提问“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还可以再分吗?”引入,然后引出探讨原子内部结构的话题。由学生自学课本并讲解“原子内部有一个体积很小但质量很大的核”。让学生想象原子结构像什么?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有的说像地球,有的说像苹果,有的说像太阳系,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异同,效果较好!交给学生讲解是成功的,而且以后还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把课堂交给他们,让他们做主人,效果会更好。
数据分析环节学生不是很活跃,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于两个等式的结论已经有所了解,所以讨论和交流的并不热烈。这也是本节课一个难以突破的地方,因为问题挑战性不强,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课后,有老师提出本节课悬念不足,总是有一个固定的结论引导着学生,使他们不能展开想象和打开思维;也有老师提出学生活动还不够。其实这两个问题是一类问题,就是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由于原子的构成是抽象和微观的,所以不能由学生进行动手实验,生动性和趣味性减少了很多。不过我利用一些图片和动画来模拟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做了弥补,但总的来说值得继续探讨的地方还很多,有收获更有遗憾。
原子的结构教案(汇总14篇)篇四
原子能级结构的提出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以往的教材是从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模型的矛盾出发,给出玻尔理论基本内容和由这个理论推导出的氢原子电子轨道半径和能级公式。而现今教材的处理是在对氢原子光谱不连续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能级结构的猜想。为什么这么处理呢?一方面是为了达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对氢原子光谱的分析,了解原子的能级结构”;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学生对原子的结构的不理解和错误认识。在理解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模型的矛盾中,大多数学生没有“做加速运动的带电粒子要辐射能量”这样的认识;另外玻尔理论中“轨道”的概念是不正确的,氢原子的电子是没有轨道的,这在第二章中已经阐明,所以书中只提到能量量子化的概念。在“资料活页”中给出了玻尔理论。
除了使学生明确原子跃迁时所遵循的规律,教师还应强调:原子无论吸收能量还是辐射能量,这个能量还是任意的,而是等于原子发生跃迁的两个能级间的能量差。原子辐射和吸收的光子也只能是某种特定频率的。这一点可结合前一节的“资料活页”中的“氢的明线光谱和吸收光谱”加深学生理解。
当选取电子处于无穷远处时氢原子的能量为零,氢原子在其他状态的能量为负值。其中的原因是:要使原子电离(即电子处于无穷远处),外界必须对原子做功,使电子摆脱与原子核之间的.束缚力。所以电子处于无穷远处时氢原子的能量比氢原子的其他状态的能量都最高。此原因可让学生自行分析,教师可提示他们用功能关系去理解。
原子从不同能级跃迁到某一特定能级就形成一个线系,这名话学生应理解:一个原子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能量状态,但在某一时刻,一个原子不可能既处于这一状态也处于那一状态。如果有大量的原子,它们之中就有的处于这一状态,有的处于那一状态。氢光谱的观测就说明了这一事实:它的光谱线还是一个氢原子发出的,而是不同的氢原子从不同的能级跃迁到另一些不同能级的结果。
氢原子光谱的波长满足。
原子的结构教案(汇总14篇)篇五
1、通过实验观察,掌握木本植物、草本植物茎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理解年轮形成的道理。
通过用显微镜观察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茎的横切装片,进一步巩固使用显微镜的技能和在显微镜下识别体结构的观察能力。
1、通过分析“木本茎年轮的形成”,使学生树立生命物质的发展变化观点和内、外因辩证观点。
2、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工作者在“抗倒伏”方面做出的贡献,弘扬他们献身科学的精神。
1、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是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可作为其它植物茎结构的代表,弄清了木本茎的结构,可以更好解茎的功能和年轮形成的原因,并为了解其它植物的茎奠定基础。
2、对维管束概念的理解和年轮概念的理解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
(1)维管束是对茎结构整体而言,是茎的立体结构。是由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三部分合起来构成的结构(木本植物茎)。课本上维管束的图和茎的横切装片,都是一个平面的结构。如何使学生对维管束的理解形成立体概念,教师可自制维管束教具或利用多媒体制作三维立体图像加以说明,避免学生对维管束的理解形成片面性。
(2)年轮的形成是多年生木本植物茎的形成层在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进行周期性活动的结果。学生能够理解年轮是植物的生长线,但容易把年轮的概念与年轮线的概念混淆,造成理解上的误差。为了避免这种误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挂图、模型或自画板图配合相应的文字进行说明。准确地把握年轮的概念及年轮线的概念。
3、组织学生观察木本植物茎和草本植物茎结构的横切、纵切装片,也是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学生对茎结构的认识还只停留在书本和教师的挂图上,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茎结构在认识上存在差距,需要有一个“重新认识”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中,要耐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把观察到的结构特点与教科书中的挂图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茎的结构》一节,由于名词较多,可以用两课时讲授。本节是这一章带有关键性内容的一节。
关于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教师可以利用杨树或柳树的枝条或木本植物茎的立体结构模型进行教学。教学时,可以按层次观察。使立体感增强,形象清楚,学生容易理解。而韧皮纤维,可以准备一些麻的纤维(剪几段麻绳,搓开后备用),让学生体会到韧皮纤维的柔韧性。
关于草本植物茎的结构,要指出它在结构上的特点,一是要指出它在表皮以内有几层机械组织;二是要指出它的维管束分散排列,而且它的维管束里没有形成层。在指出这些特点的时候,还应该与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相比较,以便使学生获得鲜明的印象。
由于要求学生用肉眼观察木本植物的茎,课前应该采集1~3年生的新鲜的椴树茎,切成长约5厘米的茎段,供学生观察。如果没有椴树,杨树、柳树、木槿、泡桐、臭椿、月季等都可以代用。杨树、柳树的树皮易于剥开,便于观察形成层。泡桐、臭椿、月季等颜色较深。认清三部分结构以后,可以让学生剥下一部分树皮,看到木质部表面粘滑的一薄层,这就是形成层。因为形成层只有几层细胞厚,所以用肉眼在横断面上看不到。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树皮内层和木质部从上到下撕下一些纤维状细丝,从而为讲述韧皮纤维和木纤维打下基础。
关于用显微镜观察木本植物的茎,因为茎的结构复杂,课前可以培训实验小组长,以便课上帮助学生顺利地进行观察。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显微镜幻灯机打出茎横切面的放大图像或挂出相应的挂图,帮助学生观察。关于树皮的外侧,只要看到一些个体较小、排列紧密、细胞壁较厚的细胞,能联系到树皮的保护作用就可以了,重点是观察筛管和韧皮纤维。显微镜下的形成层并不难看到。在木质部中,要看到导管和木纤维。
由于要求学生用肉眼观察草本植物的茎,应该事先收集好玉米茎,并切成约5厘米的茎段。如果材料不好找,可以用甘蔗代替(每人有半节即1/2个茎段即可)。玉米茎外层的硬皮,可以让学生用手剥开,体会到它有保护和支持作用。包埋在薄壁细胞之间的一条条细长的`“筋”,就是维管束。
用显微镜观察草本植物的茎时,要引导学生找一找茎的横切面上有没有形成层,从而为讲述有关的知识打下基础。
在显微观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时,启发学生认识某种组织结构应关注存在位置、细胞形态、细胞结构特点和生理特征(如死亡)等。在学生讨论基础上,让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并以表格形式写出板书。
在讲述年轮的时候,要讲清形成年轮的条件:内在条件是形成层,外在条件是气候的定期变化,主要是冷热的定期交替。
关于年轮的标本,可以把生长多年的松、杉、杨、榆、槐等树木的枝条锯成小段。为了便于观察和保存,可以把断面磨光并涂上一薄层蜡。
原子的结构教案(汇总14篇)篇六
1、会建构实心圆、直线,尝试连接组合表现圆圆的水果。
2、能观察并用语言表达对常见水果(苹果、梨、橘子等)的认识。
3、愿意介绍自己的作品,体验果园丰收和建构成功的快乐。
1、经验准备:
(1)幼儿认识常见水果。
(2)幼儿有玩雪花片的经验并会插实心圆和直线。
2、物质准备:
(1)教具:开心果园场景(各种水果树上挂有假的水果、地上有西瓜、菠萝等,熊猫手偶);苹果、橘子水果模型;ppt课件;雪花片建构实心圆(大小各一个)、直线一个。
(2)学具:各色雪花片16篓,实心圆半成品。
1、逛果园情景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宝宝们,谁来了?小熊猫有一个开心果园,它想请我们去逛一逛,我们一起出发吧!”
2、观察各种水果,感知水果的颜色和形状等外形特征。
(1)师:“这是什么树啊?苹果是长在哪里的?地上还有什么水果呀?”
师:“开心果园可真大,有许多水果长在树上,还有的长在地上。”
(2)引导幼儿观察感知水果的外形特征。
师:“这是什么水果?它是什么形状的?颜色呢?吃起来是什么味道的?”
师:“开心果园里还有许多其它的水果呢,你最喜欢吃哪一种?它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味道呢?”
小结:开心果园里有很多的水果,有的大大的,有的小小的。它们的果实都是圆圆的,上面还有把子和叶子。它们的颜色也不一样,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黄色的,还有的是绿色的。吃起来的口味,有的甜有的酸,但都很有营养。小朋友们要多吃水果哦!
3、示范演示,启发幼儿讨论水果的建构方法。
师:“小兔想请小朋友们用雪花片变成各种好吃的水果,你们愿意试试吗?”
(1)个别幼儿尝试,用圆形和线连接的`方法建构水果。
师:“老师插了一个苹果,它是什么样子的?圆圆的身体上面还有什么呢?谁来试一试给它加上叶子?”
(3)小结:“圆形可棒了,可以变成各种好吃的水果。有的大,有的小,这些水果还有不同的颜色,不管是什么水果都别忘了加上把子和叶子哦。”
4、幼儿建构,教师观察指导。
鼓励幼儿尝试根据水果的形状、颜色建构,提醒幼儿对准、插紧,会有礼貌地跟老师、同伴互动。
5、展示幼儿作品,进行评价:
(1)师:“你插了一个什么水果?是什么形状的?还有哪些小朋友和他一样的?”
(2)分享水果,体验建构成功的快乐。
师:“看,我们的果树上结满了果子,你们的小手真灵巧。小熊猫谢谢小朋友,请大家吃水果喽!”
在区域活动中鼓励幼儿建构表现其它种类水果,进一步激发幼儿对雪花片操作活动的兴趣。
原子的结构教案(汇总14篇)篇七
1、电子、质子各带何种电荷?中子带不带电?为什么原子呈电中性?2、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和电子数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为什么?3、原子的质量主要由哪些微粒决定的?4、若忽略电子的质量,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试推测原子的相对质量的数值与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关系。回答问题1、2结论(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思考]以上关系式是否适合所有的微粒?(以na+、cl-为例进行分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na+cl-。
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研究对象概念。
原子的结构教案(汇总14篇)篇八
请根据表中所列数据讨论:
微粒。
电子。
质子。
中子。
质量(kg)。
相对质量。
0.005484。
1.007。
1.008。
电量(c)。
电荷。
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为什么?
2.原子的质量主要由哪些微粒决定?
1、数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电性关系:
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质量关系: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如果用eqo(sup6(a),sdo2(z))x的形式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那么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可以表达为:
原子eqo(sup6(a),sdo2(z))x。
1.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用eqo(sup5(37),sdo2(17))cl符号表示某种原子,请你谈谈图中符号和数字的含义。
2.某二价阳离子含有10个电子,12个中子,求质量数。
3.元素r的一个原子,质量数为a,其阴离子rn-有b个电子,求中子数。
4.某粒子用rn-表示,下列关于该粒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所含质子数=a-nb.所含中子数=a-z?
c.所含电子数=z+nd.所带电荷数=n?
【回顾】。
【质疑】。
【媒体显示】。
【比较】。
【质疑】。
【板书】。
【迁移与应用】。
【媒体显示】。
【拓展与提高】。
【总结比较】。
【课外拓展】。
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的。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同种元素原子的质子数相同,那么,中子数是否也相同呢?
比较氢元素的三种原子的结构图,填写下表,回答问题。
三种不同的氢原子。
原子的结构教案(汇总14篇)篇九
知识目标:
1.复习原子构成的初步知识,使学生懂得质量数和az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2.了解关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和常识。
3.理解电子云的描述和本质。
4.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能画出1~号元素的示意图。
能力目标:
培养自学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类比推理能力。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第一课时)。
[复习]原子的概念,原子的构成,原子为什么显电中性?
[板书]一、原子核。
1。
原子核。
注意: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近似原子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决定原子质量的是: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主要是:,决定原子种类的是:
2.质量数。
质子的相对质量==1.007≈1。
中子的相对质量==1.008≈1。
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整数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a)。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n=a–z。
练习:用azx表示原子:
(1)求中性原子的中子数:n=。
(2)求阳离子的中子数,axn+共有x个电子,则n=。
(3)求阴离子的中子数,axn-共有x个电子,则n=。
(4)求中性分子或原子团的中子数,12c16o2分子中,n=。
:.
二、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请一位同学讲述宏观物体的运动的特征。
比较电子的运动和宏观物体的运动。
1.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1)带负电荷,质量很小。
(2)运动的空间范围小。
(3)高速运动。
学生阅读课本p91,播放电子云形成的动画。
2.电子云。
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一定范围内出现,可以想象为一团带负电荷的云雾笼罩在原子核的周围,所以人们形象地把它叫做“电子云”。
注意:(1)图中的每个小黑点并不代表一个电子,小黑点的疏密表示电子在核外单位体积内出现机会的多少。
(2)“电子云”是核外电子运动的一种形象化表示。
2.以下有关电子云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电子云示意图的小黑点疏密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机会的多少。
b电子云示意图中的每一个小黑点表示一个电子。
c小黑点表示电子,黑点愈多核附近的电子就愈多。
d小黑点表示电子绕核作圆周运动的轨道。
第二课时。
2.电子云的概念及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对于多电子的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要复杂一些,通常,能量低的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
三、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电子层。
层序数。
1
2
3
4
5
6
7
电子层符号。
k
l
m
n
o
p
q
离核远近。
能量。
研究下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电子层排布的情况。
核电荷数。
元素。
名称。
元素。
符号。
各电子层的电子数。
k
l
m
n
o
p
2
氦
he。
2
10。
氖
ne。
2
8
18。
氩
ar。
2
8
8
36。
氪
kr。
2
8
18。
8
54。
氙
xe。
2
8
18。
18。
8
86。
氡
rn。
2
8
18。
32。
18。
8
讨论。
1.根据上表和在初中学习的部分元素示意图的知识,讨论核电荷数1~20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情形以及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并将讨论的结果分别填入下表中。
学生填写:
核电。
荷数。
元素。
名称。
元素。
符号。
各电子层的电子数。
k
l
m
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结论:
k层为最外层时,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除k层外,共他各层为最外层时,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次外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倒数第3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第n层里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讨论。
2.根据第层最多能容纳2n2个电子的规律,请你检验下你所判断的k、l=m层最多能容光焕发纳的电子数据是否符合这一规律。
[练习]某原子共有5个电子层,则其o层可容纳电子个,n层可容纳电子。
个。
四、元素性质与的关系。
[问]1,举例说明什么是“稳定结构”?
2.指出金属、非金属和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
[说明]元素的化学性与有密切的关系。
[练习]写出具有10个电子的微粒的符号。
原子的结构教案(汇总14篇)篇十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花的结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掌握花的基本结构,理解花的主要部分是花蕊。
2、学会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学习花的结构及其各部分的作用,认识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相统一的观点。
雄蕊和雌蕊的结构和功能;解剖和观察花的方法。
桃花(或一朵完全花)的挂图、模型。新鲜的桃花(或其它完全花)或浸泡的花(或花的解剖塑封标本)。放大镜、镊子、解剖针、刀片、白纸、胶水。
复习提问:
1、一株绿色开花植物体是由哪些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构成的?
2、为什么把花、果实、种子叫做生殖器官?
引言:花、果实、种子与植物繁殖后代直接有关,所以属于生殖器官。绿色开花植物在开花之后,一般都能结出果实和种子,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观察、研究花的结构和功能,就会逐步明白。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花的外形,然后指导学生按要求逐步解剖并观察花的各部分结构。
(一)观察花的外形。
教师结合挂图,指导学生参照课本上“花的基本结构图”,有步骤地观察以下内容:
1、花柄:它的颜色、着生的部位。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2、花托:它的形状、颜色。想一想它的作用。
3、花萼:由萼片组成。数一数萼片的数目,着生在哪里。
4、花冠:由花瓣组成。注意它的颜色和数目。
完成上述观察,由一位同学归纳小结,然后教师再作补充性讲述,指出:
花柄紫红色,一端着生在茎上,另一端连接着花朵。它支撑着花朵,使它展放在空间。顺着花柄往上看,可看到略为膨大,呈杯状,紫红色的部分,这是花托,花的各部分着生在花托上。在花托的边缘上着生有萼片,共5片,它们组成了花萼。在花萼的内侧有花瓣,粉红色,5片,它们组成花冠。花萼和花冠合称花被。
结合挂图,教师指导学生依次解剖花,观察其内部结构,并将花的各部分粘贴在白纸上制成标本。
1、用镊子将萼片摘下,并粘贴在白纸上。
2、用镊子将花瓣摘下,依次粘贴在白纸上。
3、观察雄蕊:摘去萼片、花瓣后,露出雄蕊和雌蕊于它们合称为花蕊。先观察雄蕊,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1)桃花的雄蕊有多少枚。每一朵都一样吗?
(2)每枚雄蕊由哪两部分组成,各有什么作用。
(4)观察完成后,用镊子摘下部分雄蕊,粘贴在白纸上。
4、观察雌蕊:摘去全部雄蕊,这时在花托的顶部只剩下1枚雌蕊了。
(1)观察雌蕊由哪三部分组成。
(2)同桌的两位同学互相配合,用刀片分别将子房作横切和纵切。然后用放大镜观察横、纵切面,注意看看有几个胚珠。
完成上述观察后,组织同学讨论归纳花的结构。花的主要结构是什么?接着教师进行总结性讲述,指出:花蕊是花的主要部分,它包括雄蕊和雌蕊。雄蕊由花丝和花药组成,花药里有花粉。雌蕊由柱头、花柱、子房三部分组成。子房里有胚珠(桃花只有一个胚珠)。花开放后,花粉落到柱头上,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这些变化今后再研究)。由此看来,只有花蕊与结出果实、种子有关,所以它是花的主要部分。
有些植物的花(如桃花)除了上述的基本结构外,还有其他一些结构,例如蜜腺。
用放大镜观察子房的基部,看到有小突起,这叫做蜜腺。蜂蜜采集的花蜜就是由蜜腺产生的:
有些植物的花,能散发出芳香的气味,它是花瓣里的一些细胞分泌出来的物质。这些物质容易挥发成气体,从而使花散发出香气。人们利用它可制取香精,如玫瑰花、桂花。
花的颜色、香气、花蜜都能吸引昆虫前来帮助传粉。
由此看来,花的结构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小结如下:
2、构成雄蕊的是_____和_____。
a完全不同的b完全相同的c基本相同的d不确定。
a花丝b花梗c花萼d花托e花粉。
6、胚珠位于()。
a雄蕊的花药中b雄蕊的花丝中c雌蕊的子房中d雌蕊的柱头中。
7、花生是由花的哪一部分发育来()。
a、子房b、胚珠c、柱头d、花柱。
8、街道两旁的银杏树,到了秋天有的能结出白果,有的不能,可见银杏属于()。
a、两性花植物b、单生花植物c、雌雄同株植物d、雌雄异株植物。
原子的结构教案(汇总14篇)篇十一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及知识结构是:苯作为必修内容中有机物的典型代表之一,介绍了苯的发现、基本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2.作用与地位。
这一部分的知识属于必修有机物的范围,是在学习烷烃和烯。
烃之后的知识,是有机物学习中重要的、必不可少的部分,能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有机物奠定基础。
3.课程标准及其解读。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了解苯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课程标准解读中这样建议:“这个内容主题在知识上承载着必修课程中有机化学知识的教学功能。要求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对有机化学极为初步的认识基础上,比较系统地学习个别重要有机化合物的框架性认识,进一步体会有机化学对于人类文明、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对于高一学生而言,通过甲烷、乙烯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碳碳单键、碳碳双键所具有的性质,初步意识到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的必然联系,苯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的学习能够加深他们对这种联系的认识并逐步形成探究有机物性质的科学方法,为后面继续学习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和乙酸提供理论基础。因此,学生学习这一部分知识的欲望比较强烈。但是由于学生的有机知识还比较少,对于苯的结构比较难用化学语言表示出来。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苯的物理性质。
(3)掌握苯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和实验,学会归纳和总结苯的一些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乐于探究物质性质的精神。
(2)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喜悦,从而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苯的结构特征及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苯中碳碳键是一种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特殊的键。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法;
(2)讨论式教法。
2.学习方法。
(1)阅读法:通过阅读苯的发现,苯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图标激起学习苯的欲望,总结苯的特殊物理性质。
殊的键。
(3)对比法和归纳法:在理解了苯环中碳碳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特殊键基础上对苯的化学性质进行总结归纳,并与烷烃、烯烃进行比较。通过图比较苯和甲烷、乙烯燃烧的共同点与差异性。
六、教具使用。
多媒体、实验器材。
七、教学过程。
教学引入:通过复习回顾烷烃与烯烃知识从而导入新课。
介绍发现:激起学习苯的欲望和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探究结构:通过问题共同探究苯环中碳碳键不是简单的单双键交替,而是一种特殊的键。
讨论归纳:在理解了苯环中碳碳键基础上讨论归纳苯可能具备的化学性质。(苯的燃烧通过实验直观说明苯的含碳量高)。
课堂小结:通过媒体展示进行小结,着重于重、难点的小结。
巩固练习:通过课堂训练,达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效果。
作业设置:适当的课后练习达到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并升华的效果。
八、板书设计。
简单地写需要了解的知识,比如物理性质。详细地写出重、难点内容,比如化学性质。(包括方程式反应机理、生成物名称、重要结论等等)。
九、反思。
原子的结构教案(汇总14篇)篇十二
目的要求1、学会拼飞机,增强动手动脑能力。
2、体验结构游戏的乐趣,愿意与同伴一起分享玩具。
3、发展幼儿的小手肌肉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培养幼儿爱护建构材料和建构成果的意识,培养幼儿合作能力,学会自己收玩具。
准备1、雪花片若干筐。
2、教师范例一个。
内容与指导一、结构游戏:飞机1、教师出示拼好的范例飞机,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看,老师手上拿的这是什么?飞机你们见过吗?谁有坐过飞机?那你们说说看飞机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来拼一架小飞机吧!
2、教师讲解拼插过程。
3、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1)不能和小伙伴抢花片,并保持地面的整洁。
(2)可以用你自己喜欢的颜色来拼。
(3)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完成作品。
4、幼儿拼插,教师在旁指导。
重点指导幼儿配色的能力。
5、教师小结。活动结束。
二、户外活动。
原子的结构教案(汇总14篇)篇十三
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3、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
【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回顾:1.什么是分子?
2.什么是原子?
3.用分子和原子知识解释化学变化的实质:(展示氧化汞分解的动画)。
过渡启发: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能再分。用其他方法能不能再分呢?认真听题;思考并回答。
由回忆旧知识引入课题,不仅巩固了旧知识,又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原子的结构。
发挥想象,说说你对原子的最初认识,原子的外形可能是什么样的?
教师点评,肯定学生。
那原子是否像同学们想像的那样呢?
阅读课本53页“原子的构成”这一部分的内容。
1)原子由哪两部分构成?原子核由什么构成?
2)质子、中子、电子的电性和电量怎样?
播放动画(几个小粒子绕着一个大粒子作高速运动):
根据动画,你能说出原子的构成吗?
猜想:原子不能分。学生发挥想象说:
1、原子可能是一个实心球体。
2、原子可能像一个乒乓球。
3、原子可能像一个樱桃。
自主学习。
阅读课文。
思考问题。
观看原子构成的动画,小组交流后汇报。
培养学生善于想象的精神,体验探究学习过程。
问题激疑。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感知原子可以再分。
引导学生正确表述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还能不能再分呢?
播放原子弹爆炸的图片:
原子的结构教案(汇总14篇)篇十四
请根据表中所列数据讨论:
微粒。
电子。
质子。
中子。
质量(kg)。
相对质量。
0.005484。
1.007。
1.008。
电量(c)。
电荷。
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为什么?
2.原子的质量主要由哪些微粒决定?
1、数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电性关系:
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质量关系: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如果用eqo(sup6(a),sdo2(z))x的形式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那么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可以表达为:
原子eqo(sup6(a),sdo2(z))x。
1.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用eqo(sup5(37),sdo2(17))cl符号表示某种原子,请你谈谈图中符号和数字的含义。
2.某二价阳离子含有10个电子,12个中子,求质量数。
3.元素r的一个原子,质量数为a,其阴离子rn-有b个电子,求中子数。
4.某粒子用rn-表示,下列关于该粒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所含质子数=a-nb.所含中子数=a-z?
c.所含电子数=z+nd.所带电荷数=n?
【回顾】。
【质疑】。
【媒体显示】。
【比较】。
【质疑】。
【板书】。
【迁移与应用】。
【媒体显示】。
【拓展与提高】。
【总结比较】。
【课外拓展】。
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的。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同种元素原子的质子数相同,那么,中子数是否也相同呢?
比较氢元素的三种原子的结构图,填写下表,回答问题。
三种不同的氢原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