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内容,具有系统性和操作性。下面是一些小学教案的成功经验分享,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最新小学语文教案江南(专业17篇)篇一
1、了解江南的工艺品、风景、人物的特点。
2、感受乐曲的柔和之美,能用与音乐相匹配的动作表现江南。
3、体验合作表演的快乐。
1、实物:刺绣、扇子、泥人、绸伞、丝巾等。
2、课件、图片、音乐磁带。
一、欣赏音乐、感受乐曲:
1、第一次欣赏。
提问:你感觉这首音乐怎么样?
介绍乐曲名称:望江南。
2、第二次欣赏。
提问:你好象听到音乐里有哪些景色?
(通过欣赏让幼儿感受乐曲的旋律和节奏,并让幼儿通过想象来感受乐曲所要表达的内涵。)。
二、随乐而行,眺望江南:
1、结合课件,望江南的景和人。
看课件后提问:江南美不美,美在哪里?
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小桥、流水、人家;采茶、刺绣、划船。请幼儿尝试用动作学一学。提醒幼儿跟着乐句变换动作。
2、结合实物,看江南的工艺品。
(1)划着船儿去参观:
教师用语言提示幼儿想象路边的景物,并用动作表演出来。提醒幼儿工艺品街到了,引导幼儿观察。
(2)提问:你看到了哪些工艺品?你觉得哪样工艺品最美,为什么?
(3)教师:精致的刺绣是美的、别致的纸伞是美的、可爱的泥人是美的`、古朴的扇子是美的。
(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幼儿感受江南的美景,并通过模仿来体验江南人的生活与劳动,为下面的表演作铺垫;通过另一个角度欣赏江南的工艺品来感受江南的物美,从而将《望江南》的内涵演变的更为丰富。)。
三、多种形式、合作表演。
1、选道具(既上环节中展示的工艺品),自由表演。
2、个别表演。
3、尝试合作表演。
(从选道具自由表演到个别表演再到合作表演即是一个逐步深入和提高的过程,同时也给《望江南》的音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让幼儿对音乐的体验达到了又一高的台阶。)。
四、分享交流,拓展延伸。
1、分组表演。(将选用同一种道具的幼儿分为一组)。
2、教师在每组表演完后及时。
(通过分组表演让孩子体验合作体验快乐,同时无形中也对孩子的表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对形的排列、动作与音乐的配合、合作的默契和谐等等。可以说分组让孩子的表演更加成熟了。最后的则是活动的延伸更突出了本次活动的生成的理念。)。
收集关于江南的诗、画,带来与同伴交流。
最新小学语文教案江南(专业17篇)篇二
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华阳奔命,有去无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天道周星,物极不反。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下亭漂泊,高桥羁旅;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
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
我之掌庾承周,以世功而为族;经邦佐汉,用论道而当官。禀嵩华之玉石,润河洛之波澜。居负洛而重世,邑临河而宴安。逮永嘉之艰虞,始中原之乏主。民枕倚于墙壁,路交横于豺虎。值五马之南奔,逢三星之东聚。彼凌江而建国,始播迁于吾祖。分南阳而赐田,裂东岳而胙土。诛茅宋玉之宅,穿径临江之府。水木交运,山川崩竭。家有直道,人多全节。训子见于纯深,事君彰于义烈。新野有生祠之庙,河南有胡书之碣。况乃少微真人,天山逸民,阶庭空谷,门巷蒲轮。移谈讲树,就简书筠。降生世德,载诞贞臣。文词高于甲观,楷模盛于漳滨。嗟有道而无凤,叹非时而有麟。既奸回之奰逆,终不悦于仁人。
王子滨洛之岁,兰成射策之年。始含香于建礼,仍矫翼于崇贤;游洊雷之讲肆,齿明离之胄筵。既倾蠡而酌海,遂测管而窥天。方塘水白,钓渚池圆。侍戎韬于武帐,听雅曲于文弦。乃解悬而通籍,遂崇文而会武。居笠毂而掌兵,出兰池而典午。论兵于江汉之君,拭玉于西河之主。
于时朝野欢娱,池台钟鼓。里为冠盖,门成邹鲁。连茂苑于海陵,跨横塘于江浦。东门则鞭石成桥,南极则铸铜为柱。橘则园植万株,竹则家封千户。西赆浮玉,南琛没羽。吴歈越吟,荆艳楚舞。草木之遇阳春,鱼龙之逢风雨。五十年中,江表无事。王歙为和亲之侯,班超为定远之使。马武无预于甲兵,冯唐不论于将帅。岂知山岳闇然,江湖潜沸,渔阳有闾左戍卒,离石有将兵都尉。
天子方删诗书,定礼乐;设重云之讲,开士林之学;谈劫烬之灰飞,辨常星之夜落。地平鱼齿,城危兽角;卧刁斗于荥阳,绊龙媒于平乐。宰衡以干戈为儿戏,缙绅以清谈为庙略。乘渍水以胶船,驭奔驹以朽索。小人则将及水火,君子则方成猿鹤。敝箄不能救盐池之咸,阿胶不能止黄河之浊。既而鲂鱼赪尾,四郊多垒。殿狎江鸥,宫鸣野雉。湛庐去国,艅艎失水。见被发于伊川,知百年而为戎矣。
彼奸逆之炽盛,久游魂而放命。大则有鲸有鲵,小则为枭为獍。负其牛羊之力,肆其水草之性;非玉烛之能调,岂璇玑之可正。值天下之无为,尚有欲于羁縻。饮其琉璃之酒,赏其虎豹之皮;见胡柯于大夏,识鸟卵于条枝。豺牙密厉,虺毒潜吹。轻九鼎而欲问,闻三川而遂窥。
始则王子召戎,奸臣介胄。既官政而离逷,遂师言而泄漏。望廷尉之逋囚,反淮南之穷寇。出狄泉之苍鸟,起横江之困兽。地则石鼓鸣山,天则金精动宿。北阙龙吟,东陵麟斗。
尔乃桀黠构扇,冯陵畿甸。拥狼望于黄图,填卢山于赤县。青袍如草,白马如练。天子履端废朝,单于长围高宴。两观当戟,千门受箭;白虹贯日,苍鹰击殿;竟遭夏台之祸,终视尧城之变。官守无奔问之人,干戚非平戎之战。陶侃空争米船,顾荣虚摇羽扇。
将军死绥,路绝重围。烽随星落,书逐鸢飞。乃韩分赵裂,鼓卧旗折。失群班马,迷轮乱辙。猛士婴城,谋臣卷舌。昆阳之战象走林,常山之阵蛇奔穴。五郡则兄弟相悲,三州则父子离别。
护军慷慨,忠能死节,三世为将,终于此灭。济阳忠壮,身参末将,兄弟三人,义声俱唱。主辱臣死,名存身丧。敌人归元,三军凄怆。尚书多算,守备是长。云梯可拒,地道能防。有齐将之闭壁,无燕师之卧墙。大事去矣,人之云亡!
申子奋发,勇气咆勃。实总元戎,身先士卒。胄落鱼门,兵填马窟。屡犯通中,频遭刮骨。功业夭枉,身名埋没。或以隼翼鷃披,虎威狐假。沾渍锋镝,脂膏原野。兵弱虏强,城孤气寡。闻鹤唳而心惊,听胡笳而泪下。拒神亭而亡戟,临横江而弃马。崩于钜鹿之沙,碎于长平之瓦。
于是桂林颠覆,长洲麋鹿。溃溃沸腾,茫茫墋黩。天地离阻,神人惨酷。晋郑靡依,鲁卫不睦。竞动天关,争回地轴。探雀鷇而未饱,待熊蹯而讵熟?乃有车侧郭门,筋悬庙屋。鬼同曹社之谋,人有秦庭之哭。
尔乃假刻玺于关塞,称使者之酬对。逢鄂坂之讥嫌,值耏门之征税。乘白马而不前,策青骡而转碍。吹落叶之扁舟,飘长风于上游。彼锯牙而钩爪,又循江而习流。排青龙之战舰,斗飞燕之船楼。张辽临于赤壁,王濬下于巴丘。乍风惊而射火,或箭重而沉舟。未辨声于黄盖,已先沉于杜侯。落帆黄鹤之浦,藏船鹦鹉之洲。路已分于湘汉,星犹看于斗牛。
若乃阴陵失路,钓台斜趣。望赤壁而沾衣,舣乌江而不渡。雷池栅浦,鹊陵焚戍。旅舍无烟,巢禽无树。谓荆、衡之杞梓,庶江、汉之可恃。淮海维扬,三千馀里。过漂渚而寄食,托芦中而渡水。届于七泽,滨于十死。嗟天保之未定,见殷忧之方始。本不达于危行,又无情于禄仕。谬掌卫于中军,滥尸丞于御史。
信生世等于龙门,辞亲同于河洛。奉立身之遗训,受成书之顾托。昔三世而无惭,今七叶而始落。泣风雨于《梁山》,惟枯鱼之衔索。入欹斜之小径,掩蓬藋之荒扉。就汀洲之杜若,待芦苇之单衣。
于是西楚霸王,剑及繁阳。鏖兵金匮,校战玉堂。苍鹰赤雀,铁舳牙樯。沉白马而誓众,负黄龙而渡江,海潮迎舰,江萍送王。戎军屯于石城,戈船掩于淮泗。诸侯则郑伯前驱,盟主则荀罃暮至。剖巢熏穴,奔魑走魅。埋长狄于驹门,斩蚩尤于中冀。燃腹为灯,饮头为器。直虹贯垒,长星属地。昔之虎踞龙盘,加以黄旗紫气,莫不随狐兔而窟穴,与风尘而殄瘁。
西瞻博望,北临玄圃,月榭风台,池平树古。倚弓于玉女窗扉,系马于凤皇楼柱。仁寿之镜徒悬,茂陵之书空聚。若夫立德立言,谟明寅亮;声超于系表,道高于河上。更不遇于浮丘,遂无言于师旷。以爱子而托人,知西陵而谁望?非无北阙之兵,犹有云台之仗。
司徒之表里经纶,狐偃之惟王实勤。横琱戈而对霸主,执金鼓而问贼臣。平吴之功,壮于杜元凯;王室是赖,深于温太真。始则地名全节,终则山称枉人。南阳校书,去之已远;上蔡逐猎,知之何晚?镇北之负誉矜前,风飙凛然。水神遭箭,山灵见鞭。是以蛰熊伤马,浮蛟没船。才子并命,俱非百年。
中宗之夷凶靖乱,大雪冤耻,去代邸而承基,迁唐郊而纂祀。反旧章于司隶,归馀风于正始。沉猜则方逞其欲,藏疾则自矜于己。天下之事没焉,诸侯之心摇矣。既而齐交北绝,秦患西起。况背关而怀楚,异端委而开吴。驱绿林之散卒,拒骊山之叛徒。营军梁溠,蒐乘巴渝。问诸淫昏之鬼,求诸厌劾之符。荆门遭廪延之戮,夏口滥逵泉之诛。蔑因亲以致爱,忍和乐于弯弧。既无谋于肉食,非所望于《论都》。未深思于五难,先自擅于三端。登阳城而避险,卧砥柱而求安。既言多于忌刻,实志勇而形残。但坐观于时变,本无情于急难。地惟黑子,城犹弹丸。其怨则黩,其盟则寒。岂冤禽之能塞海?非愚叟之可移山。况以沴气朝浮,妖精夜陨。赤鸟则三朝夹日,苍云则七重围轸。亡吴之岁既穷,入郢之年斯尽。
周含郑怒,楚结秦冤。有南风之不竞,值西邻之责言。俄而梯冲乱舞,冀马云屯。俴秦车于畅毂,沓汉鼓于雷门。下陈仓而连弩,渡临晋而横船。虽复楚有七泽,人称三户;箭不丽于六麋,雷无惊于九虎。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炽火兮焚旗,贞风兮害蛊。乃使玉轴扬灰,龙文折柱。下江余城,长林故营。徒思拑马之秣,未见烧牛之兵。章曼支以毂走,宫之奇以族行。河无冰而马渡,关未晓而鸡鸣。忠臣解骨,君子吞声。章华望祭之所,云梦伪游之地。荒谷缢于莫敖,冶父囚于群帅。硎穽折拉,鹰鹯批。冤霜夏零,愤泉秋沸。城崩杞妇之哭,竹染湘妃之泪。
水毒秦泾,山高赵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饥随蛰燕,暗逐流萤。秦中水黑,关上泥青。于时瓦解冰泮,风飞雹散,浑然千里,淄渑一乱。雪暗如沙,冰横似岸。逢赴洛之陆机,见离家之王粲,莫不闻陇水而掩泣,向关山而长叹。况复君在交河,妾在青波。石望夫而逾远,山望子而逾多。才人之忆代郡,公主之去清河。栩阳亭有离别之赋,临江王有愁思之歌。别有飘飖武威,羁旅金微。班超生而望返,温序死而思归。李陵之双凫永去,苏武之一雁空飞。
且夫天道回旋,生民赖焉。余烈祖于西晋,始流播于东川。洎余身而七叶,又遭时而北迁。提挈老幼,关河累年。死生契阔,不可问天。况复零落将尽,灵光岿然!日穷于纪,岁将复始。逼切危虑,端忧暮齿。践长乐之神皋,望宣平之贵里。渭水贯于天门,骊山回于地市。幕府大将军之爱客,丞相平津侯之待士。见钟鼎于金张,闻弦歌于许史。岂知灞陵夜猎,犹是故时将军;咸阳布衣,非独思归王子!
最新小学语文教案江南(专业17篇)篇三
1、朗读古诗,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从中感受自然美。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入情入境,读中感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反复诵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
三、教学过程
四、举行诗歌朗诵赛,引入新课,理解诗题,感受美。
1、以地名入手,向学生提问:江南是指哪个地方?
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
2、师提问:“春”又让你联想到哪些诗词呢?
学生诵读学习过的关于描写春景的古诗。如《游园不值》《惠崇春江晚景》
3、江南之春是一番怎样的美景呢?(生发挥想像,自由表达)
过渡:我们一起看看诗人杜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板书课题:江南春杜牧
五、整体感知,初步自学古诗,品词析句,体会美。
1、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发挥想象,自由发言)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对照注释,理解诗意。(借助工具书或根据需要进行探讨研究,合作式学习),学生读通古诗后,师抽读,后再齐读。
3、师提问: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呢?(把诗中描写描写景物的词画出来),表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让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说说词语所表达的意象)
5、师提问:表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江南地域辽阔,春景繁富。“千里”之内,处处杂花生树、红绿相映、黄莺歌唱;“千里”之内,水村山郭,处处酒旗飘扬;“千里”之内,“南朝四百八十寺”点缀于山水佳胜之处,金碧庄严,楼台隐现。霏霏细雨,淡淡轻姻,使无边春色在烟雨空蒙中更显出迷人的风韵,这正是“江南春”的典型特色。突出这一特色,就把“江南春”写活了。)
6、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擅长的方式来展示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想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爱画画的可以画一画。
在江南一带,到处可以听到莺的啼叫。百花开放、山青水绿,在邻近水边的村镇酒家的酒幔子在风中飘扬。
南朝的各代皇帝所建许多寺庙。
佛寺中的这亭台楼阁在蒙蒙的春雨中留着。
7、学生分组练习、展示并进行评价。
八、理解诗意,诵读古诗
1、学生说说对这首古诗的理解。
2、生有感情的再次朗读课文。
3、师生共同背诵古诗。
九、展开想象,拓展学习
1、根据这首诗,结合插图,发挥想像写一段话。
2、说说自己喜欢的词或句,为什么?
3、把收集到的诗写在读书笔记本上。
十、课堂小结
最新小学语文教案江南(专业17篇)篇四
培养幼儿爱老师、爱同伴、爱学校的情感。
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心情,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学习游戏的玩法及规则。
由于孩子年龄小,刚入园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平日在家里大人包办的事又太多,在幼儿园中集中表现为部分孩子中午起床后不会穿衣、穿鞋,或者常常把鞋左右穿反。所以,我设计了《学穿鞋子》这个游戏活动。
游戏开始前,我让孩子们围成两个圆圈,坐在小椅子上。然后我分别从两个小组中分别拿出三双鞋子以圆圈状放在教室的前面。我说,今天我们要玩一个《学穿鞋子》游戏,等一下请张宇航、张宇、王宁、刘文浩......老师说到的小朋友,请你们来比赛。
现在,比赛正式开始了。在我“预备,开始”的口令中,孩子们纷纷从自己的位置上一哄而上。十几个孩子乱成一团,有的二个人抢一只鞋,边抢边说:“老师,这只鞋子是我的。这是我舅舅在北京给我买的,上面还有唐老鸭呢。”“老师,这鞋子是我的。这是我妈妈给我买的,这上还有喜羊羊呢”......教室里顿时闹成一片。
令我头疼的是我没料想到会出现这样的局面,赶紧请大家回到自己的位置重新开始。我反复强调“现在请张宇航、张宇、王宁、刘文浩......其他的小朋友等一下老师再请。”
比赛重新开始,“预备,开始”,我的话刚说完,第一次的场面又出现了,八、九个孩子不约而同地从小椅子上冲到中间,我反复强调请没有点到名字的孩子下去,可是那几个孩子总是说那里有我的鞋子。这次游戏活动令我很难忘。
为了这次比赛,我把班级里鞋子样子比较接近、尺寸较大、穿着难度差不多的鞋子从孩子们脚上脱下来,作为比赛道具,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任凭我好言相劝“一会儿再让你上来比赛”,孩子们还是我行我素,找回自己的鞋子。
活动结束后我想,首先,在组织这样的活动时,我应该考虑到,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还处在非常个人化的世界中,根本不能容忍别人擅自把自己的东西借给别人用。其次,练习穿鞋子这是一个生活活动,完全可以结合孩子的生活,把这样的活动放在每天中午起床时不是更好吗?这时孩子们有这样的需要,有学习的内在动机,这样根本不需要老师的组织,在很随意很自然的活动中达到目的。最后,学习穿鞋子的目的是什么?学习穿鞋子不是活动的结束,更不是目的所在,而是在于让每个孩子有积累大量生活经验的机会,同时让孩子在积极探索过程中,能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有自信才能摆脱依赖,才能让孩子走向独立。
经过这次活动我反思如下:
首先、教师要明白什么是生活课程。生活课程是生活和教育的有机整和,日常生活是非常重要的资源,教师要在组织一日生活活动中渗透教育的'因素,同时要挖掘生活的价值。像这类教育内容要体现生活的特点,它是一种日复一日的重复活动,不仅要依靠老师,更要靠孩子自己主动地学。教师要随机地自然地在相应的生活环节中开展。其次、要挖掘生活活动的多种价值。生活活动生动形象、多姿多彩、鲜活具体。在组织这类活动中主要是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巧。培养幼儿的坚持性、独立生活能力,学习自己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能摆脱依赖,走向独立。另外、组织的活动要能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使用的教学方法要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
最新小学语文教案江南(专业17篇)篇五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译文:
江南水上可以采莲,莲叶多么茂盛,鱼儿在莲叶间嬉戏。
鱼在莲叶的东边游戏,鱼在莲叶的西边游戏,鱼在莲叶的的南边游戏,鱼在莲叶的北边游戏。
最新小学语文教案江南(专业17篇)篇六
多媒体显示江南夏季的荷塘人们采莲和水中鱼儿戏游的情景。(学生一边看画面、听音乐,一边想象)。
小朋友,看了刚才屏幕上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觉得这个地方美吗?想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想不想到那里去游玩呢?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那里去游玩一番吧!板书课题。学生借助拼音齐读课题两遍。
教师讲解:江南就是我国的长江以南一带,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的鱼米之乡。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地轻声读课文。要求:先读读拼音,再看看下面的字,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特别要读准生字的音。
2、数一数,课文共有几行,是由几句话组成的。
3、检查自读情况。问: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抽几个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用“·”画出生字,教师抽查。
4、教师范读、领读。
三、学习生字。
1、指名分句朗读,结合学习生字词。(出示生字卡片)。
第一句:江、可、采;第二句:叶、何;第三句:鱼、戏、间。
2.学生拿出生字卡自读,教师相机正音。
注意“江”、“间”的读音一个是后鼻音,一个是前鼻音。“采”的读音是平舌音,不要读成翘舌音。“可”和“何”韵母相同,“叶”和“鱼”的读音是自成音节。
3、检查识字情况。先打乱顺序认读生字,师出示生字卡,抽读,开火车读,齐读;再朗读包含这些生字的句子。
4、指导写字:可、江、采、鱼。
(1)记住字形。
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如何识记生字。可启发学生用学过的笔画和熟字来分析记忆字形。
“可”:有五笔。扩词:可爱、可口、可以。
“江”:三点水加“工”。江与水有关,所以有三点水。口头组词:江水、江边、江上、长江、江岸。
“采”:上下结构,采要用手,注意上面是一个爪字头。口头组词:采花……。
“鱼”:下边的一横是“鱼”的尾巴,利用课件展示。口头组词:鱼儿、鱼尾巴……。
(2)指导学生按笔顺提示描红。
(3)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写字姿势。
(4)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
(5)生练习写生字后师点评。
四、精读课文。
1、学习诗的一、二行。
(1)指名朗读诗的一、二行。
(2)指导学生看图,观察荷叶。荷花长得怎样。“何”:表示感叹,惊讶;“田田”:指荷叶长得层层叠叠,茂盛鲜亮,非常可爱。
(3)指导反复朗读,展开联想,从这两行诗中你知道了什么?从中感受荷叶茂盛鲜亮、非常可爱的样子。
2、学习诗的后五行。
(1)指明朗读诗的后五行。
思考:在荷塘里除了荷叶、荷花、莲蓬之外,还有什么?(鱼儿)鱼儿在干什么?(游水嬉戏)。
(2)鱼儿在莲叶间是怎样游动的?哪些地方写出了鱼儿的快乐和自在?
指导反复朗读:“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北。”
课件展示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的情景,让学生展开联想,感受鱼儿的快乐和自在、逗人喜爱的样子。
理解方位词:东、南、西、北,并让学生动手画出方位图。这里的东南西北是指荷叶的四周。
展开想象:鱼儿在莲叶间游玩,它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同桌互相描述鱼儿在莲叶间游玩的欢快情景。
教师揭示:鱼儿在莲叶间,一会儿游到东面,一会儿又穿到西面,一会儿钻到南面,一会儿又滑到了北面。五个“戏”字写出了鱼儿的快乐和自在,“东、南、西、北”则写出了鱼儿在水间自由自在、逗人喜爱的样子。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问:小朋友,当你看到鱼儿那样欢快,你心情怎么样呢?
怀着高兴的心情朗读鱼儿戏游的句子,注意重音和停顿。
五、背诵课文。
1、尝试背诵。(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练习背诵课文。)。
2、抽生背诵,说说你用的什么方法背诵课文。(看图记、根据重点字词记、想象记)。
六、戴上头饰表演鱼儿在荷叶中戏游的欢乐情景。
4个同学戴着东、南、西、北的头饰扮演东、南、西、北,3个同学戴着小鱼的头饰扮演小鱼,6个同学戴着荷叶的头饰扮演荷叶,边背诵边表演。
七、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本课的生字,理解了诗句的意思,看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感受到了大自然是多么美好,我们以后要更加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从本课的学习中,我们还体会到了阅读古诗的乐趣,希望今后继续努力,多阅读多积累一些优秀的古诗。
/div
最新小学语文教案江南(专业17篇)篇七
1.技能目标: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尽量做到有感情。
2.知识目标: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会写田字格里的7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姿势规范,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
3.情感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感悟民歌内容。
教学重点。
借助拼音和课文插图,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借助拼音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字。
教学难点。
初步具有阅读古诗的兴趣,在朗读,背诵课文的基础上感悟民歌内容。
教具、学具。
教具:课文的录音磁带、生字卡片、课件(荷花、荷叶、莲蓬图)、与诗歌内容和谐一致的乐曲。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件展示,畅谈所知,引入课题。
多媒体显示江南夏季的荷塘人们采莲和水中鱼儿戏游的情景。(学生一边看画面、听音乐,一边想象)。
小朋友,看了刚才屏幕上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觉得这个地方美吗?想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想不想到那里去游玩呢?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那里去游玩一番吧!板书课题。学生借助拼音齐读课题两遍。
教师讲解:江南就是我国的长江以南一带,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二、熟读诗歌,识记生字。
(一)形式多样,熟读诗歌。
1.生自己尝试着读,勾画出认读困难的字。
2.师范读(或听录音),生听读,重点听认读困难的字的读音。
3.指名大声范读,生小声跟读。
4.自由读。
5.小组读。
(二)小组合作,认读词句。
1.师写“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戏曲、中间、东南西北”等词句。
小组互助,合作认读词句。
2.师检查词句的认读情况。全部会认的组奖励一面“小红旗”“一个大拇指”。
(三)合作探究,识记生字。
1.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2.全班交流方法,识记生字。
3.(出示生字卡片)师检查识字情况,并把东、南、西、北四个字贴在教室的相应方位上。
把东、南、西、北四个字贴在教室的相应方位上,既有助于认读、巩固识字,又有助于对方位的感性认知。
三、质疑问难,感悟内容。
(一)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二)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交流。
重点理解:
其一,“田田”是什么意思?(课件映示荷花、荷叶、莲蓬图,借助图片让学生想象莲叶的样子及莲叶茂盛的特点,看图描述“荷叶怎么样”,以理解“田田”的含义)。
其二,人们采的究竟是什么?(结合图理解)(孩子们看到一个个碧绿的莲蓬,兴致高涨,纷纷谈起了自己夏天吃莲子的感受。很容易就理解了采莲姑娘采的是什么。)。
其三,鱼儿们在干什么?它们在荷叶间玩耍时,心情怎样?想象一下,它们会说些什么?出示这样一个句式:荷塘里,鱼儿有的像在(),有的像在(),还有的像在()……,它们玩得()。(借孩子们喜欢的鱼儿,引导孩子把话说完整。)。
其四,采莲的人们的心情如何?(结合美丽漂亮的荷花、鲜嫩碧绿的荷叶、风满硕大的莲蓬、在荷叶间自由自在玩耍的小鱼来谈)。
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师生共同亲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引领孩子们在问题解决中感悟诗歌内容,体味江南水乡的秀美以及人们劳动的快乐。
(三)假如,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到了美丽的江南,亲眼看到了这种景象,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出示课件,欣赏江南美景,激发孩子表达欲望。)。
除了这些问题,其余的问题也可以提。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面对真实的画面,聆听着教师亲切的话语,孩子们定会身临其境地去欣赏江南的美景,共享采莲人的欢乐!
四、感情诵读,体味其情。
(一)依据自己的理解,看图,自由感情诵读,可以边读边加动作(尤其是东、西、南、北等几个方向的指示)。(可结合后面练习中辨别方向的儿歌,帮助辨别“东南西北”)。
(二)指名配乐感情诵读。
(三)全班配乐感情诵读。
在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配以优美的乐曲,加上个性化的动作,孩子们一定会很好的诠释出江南的美景,采莲的欢愉!
五、合作探究,指导书写。
(一)小组合作,书空交流“江、南、可、叶、鱼、西、北”几个字的笔画、笔顺。
(二)全班交流。
(三)讨论:每个生字怎样写才好看?
(四)自己在书上练习书写。
(五)小组互评,自我修正,精益求精,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教师巡视,书写规范的奖励“小笑脸”。
最新小学语文教案江南(专业17篇)篇八
课题:
江南本课初备。
课时:
共2课时,本课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诗歌大意。
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课前准备:
江南水乡采莲的情景图;11张生字卡片;古筝曲磁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小朋友,大家喜欢学诗吗?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儿童诗了。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代人写的诗,诗的题目是:江南(教师在田字格中板书课题,并注音。指名读,齐读课题。)学习“江、南”这两个字。谁能记住这两个字?写字的时候,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地方吗?。在我国的长江以南,有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这里是中国有名的鱼为之乡。清清的小河从每家每户的'门前屋后流过。一到夏天,那就更美了。你们瞧,(出示图)这儿就是美丽的江南。多美的地方呀!这儿有什么?(鱼、荷花、采莲的小姑娘)(荷花就是莲花,荷叶就是莲叶,小姑娘采的是莲蓬)。
二、初读。
出示词语:莲叶、江南、采莲、鱼儿(带拼音)。
(1)你能读准这些词语吗?自由读、指名读。
(2)提高难度,去掉了拼音你还能读出来吗?
2、初读课文。
(1)谁来提醒大家,翻到第几页。比一比谁的姿势好。
(2)要求:读准字音,碰到不会读的就请我们的好朋友拼音帮帮忙,拼读几遍。
(3)学生借拼音自渎课文。
(4)分句指名读,注意正音。
(5)齐读课文。第一次读就读得这么好,你们想不想和老师比一比?师配乐朗读,老师读得怎么样?知道为什么这么好吗?老师有秘诀:就是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诗句里的画面,这样就把课文读得好了。
1、出示生字:可叶田鱼西北。
2、开火车读生字;给生字找朋友;自学生字笔顺。说说识记字形的方法。教师板演范写,学生在书上描红练习。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最新小学语文教案江南(专业17篇)篇九
教学目标。
1.会认“江、南”等八个生字,会写“可、东、西”三个字和竖钩、竖弯两个基本笔画,认识“氵、十、艹”三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让学生通过诵读体验诗人的感情,大胆发挥想象。在说说、演演、画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
4.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所描绘的鱼儿在莲叶间嬉戏的画面,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课前知识。
准备。
1.认识笔画。
2.下载图片,制作课件。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引导法、情景教学法等。
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
教学过程。
一、ppt展示。
1.美景图激趣导入。
教师略带神秘地对学生说: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看看美景。这是哪里呢?(江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开课:这里的江指长江,江南就是是我国的长江以南一带,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就像孩子们看到的那样,江南有着风景秀丽的水乡景色,还有着碧绿的、层层叠叠的荷叶,荷塘里还有快乐的游来游去的小鱼,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其实,这样的景色,在两千多年前,我们古代的诗人也看到了,所以呢,就写下了这一首流传千古的汉乐府歌辞《江南》。为什么叫汉乐府歌辞呢,因为是诗歌流传之后,由汉朝的乐府官员收集起来的,所以称为汉乐府歌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描写这幅美景的诗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读,生听准读音。
2.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识字。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8页,自由指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也可以问同学或老师。
3.同桌互读互评,师巡视指导。
4.出示生字词检查认字情况:(字卡)。
(1)带拼音的字:抽生拼读,他生跟读。
请一个孩子当小老师拼读,其他孩子跟着读,如果读错了,另外的孩子改正,并换老师。特别提示易错音节。
注意: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南”是前鼻音、鼻音,“连”是前鼻音、边音,“江”是三拼音节。
(2)去掉拼音的字:开火车读(个人开,全班跟读)。
(3)带拼音的词:游戏。
(4)去拼音的词:组词。
给生字组词。先和同桌交流,你想选哪几个字组词,你能组几个?
再全班交流。注意让孩子说的时候说出:我选谁?组词。
三、再读课文。
1.现在你能把整首民歌读准确吗?小朋友们打开书自己再读一读。
2.抽生读文,他生评价: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流利?应该怎样读?
3.小组读——齐读。
四、教学生字词。
1.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会写两个生字:“可、东”。
2.仔细观察,看看该如何写。
3.分析字形,指导书写。可:横要稍长一些。东:撇折与竖勾交叉。
4.教师示范写生字,生书空。
5.学生描红,练习书写,师巡视,强调写字姿势。
6.展示优秀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活动。
上节课学的生字词还会读吗?(开火车读。)。
2.课文会读吗?(指名朗读。)。
二、谈话揭题。
1.字、词会读了,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江南》。
3.为了把课文读美,我们得看图帮助弄清楚文章中每句话的意思。然后边读边在自己的脑中勾画出一幅江南的美景图。
三、品读课文。
1.教学第一行。
(1)课文第一行句子告诉我们,江南一带是采莲的好地方。“莲”就是荷花,你们能看图说说“采莲”是什么意思吗?(采莲子。)。
(2)指导朗读。
2.教学第二行。
1)江南水乡的美,还美在荷叶。看图说说莲叶是什么样子的?(碧绿的,像小钟的。层层叠叠的)(指名回答。)。
(2)这荷叶不光多,而且还很美。“何”:表示感叹,惊讶;“田田”:指荷叶长得层层叠叠,茂盛鲜亮,非常可爱。
(4)齐读前两行,感受荷叶茂盛鲜亮、非常可爱的样子。
3.教学第三至第七行。
过渡:在荷塘里除了荷叶、荷花、莲蓬之外,还有什么?(鱼儿)鱼儿在干什么?(游水嬉戏)。
(1)是啊,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连鱼儿也似乎特别高兴。瞧,它们在莲叶中间欢快地游着,一会儿游到东,一会儿游到西,一会儿游到南,一会儿游到北。书上为什么不用“游”而用“戏”呢?(鱼儿就像在欢快地做游戏,可高兴啦!)。
(2)指导朗读。(边读边想像鱼儿嬉戏的情景。)。
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条快活的游来游去的小鱼,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把你的心情送入你的朗读中。(反复练习、指明朗读、齐读。)。
指导停顿: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评价:小朋友们通过朗读,让老师感受到了鱼儿在荷叶间欢快地嬉戏的情景。小朋友们真棒!
四、背诵课文。
1.尝试背诵。(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练习背诵课文。)。
2.抽生背诵,说说你用的什么方法背诵课文。(看图记、根据重点字词记、想象记)。
五、教学生字词。
1.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会写“西”两个字。
2.自学观察,看看这个字如何写。
3.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西:下面边的部分应写得上宽下窄。
4.教师示范写生字,生书空。
最新小学语文教案江南(专业17篇)篇十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插图,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美丽。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读准“南、莲”等生字的字音;会写竖钩和竖弯。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由景入文。
二、诵读诗歌,感悟意境。
1、导学:刚才同学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了课文,课文中一定有你喜欢的地方,把它找出来,读一读,多读几遍,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2、学生先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然后反复朗读画出的句子,读出自己的理解。
(1)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2)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引读:这真是一群快乐的小鱼,到处游――鱼戏莲叶间,一会儿游到东――鱼戏莲叶东,一会儿游到西――鱼戏莲叶西,一会儿游到南――鱼戏莲叶南,一会儿游到北――鱼戏莲叶北。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5、引读背诵,积累语言。
(播放古筝曲《渔舟晚唱》)学生随着音乐背诵。
三、布置作业,适度拓展。
江南水乡美,江南的荷花尤其美。学完了《江南》这首诗,请同学们把它背给家里人听,并请爸爸、妈妈帮忙搜集关于江南或荷花的诗词,带到班里来交流。
最新小学语文教案江南(专业17篇)篇十一
一、看图导入。
1、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2、板书课题。
二、分析课题。
这是古代的一首民歌。
“江南”是指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就是江苏、安徽两省南部和浙江的北部。
自古以来,江南就是一片富饶美丽的地方。
三、初读指导。
1、范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可采莲田田鱼戏间西北。
(2)指名朗读,指点学生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的意思。:采莲、戏。
(4)齐读生字词。
(5)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四、教学生字词。
1、自学书后第二题,练习书空。
2、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3、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二、精读训练。
1、第一行:江南可采莲。
“莲”指荷花,看图说说“采莲”是什么意思。
“江南可采莲”是什么意思?
2、第二行:莲叶何田田。
看图,莲叶是什么样的?
莲叶挺出水面,像擎在手里的一把把小伞。
小结。
3、第三至七行。
(2)指导朗读,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3)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小结:这五行写鱼儿在莲叶间四处游动,穿来穿去,好象在游戏作乐。
三、巩固。
1、指名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采莲田田戏。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四、小结。
1、学习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如果你是采莲人,你的心情如何?为什么?
五、指导朗读背诵。
1、要读出采莲人愉悦的心情。
2、指导停顿。
3、反复练习朗读。
4、自由练背,指名背诵。
最新小学语文教案江南(专业17篇)篇十二
《父亲的菜园》这是一篇第七册选读课文,记叙了父亲在一片荒凉的山坡上开垦一块土地,使它成为“我家”菜园的事,表现了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体现出作者对父亲、对土地深厚的感情。
课文通过对父亲言行的具体描写,表现父亲的优秀品质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引导学生从描写父亲开垦菜园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的爱是是教学重点。体会父亲在荒坡上开垦菜园的艰辛,对城市或平原地区的学生来说是教学上的难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记事写人这一类文章的感悟,进一步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从父亲坚忍不拔的品质中受到教育,培养热爱土地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文本的价值取向,按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我确定本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读课文,最大限度地促成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学习从课文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从中体会父亲在开垦菜园的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劳动,感受父亲身上表现出来的那种坚毅、自信、勤劳的品格,知道要想获取成功必须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努力奋斗的道理。
3、在读悟结合、丰富言语实践活动中,发展历练学生语言,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父亲的崇敬。
最新小学语文教案江南(专业17篇)篇十三
教材分析:
《忆江南》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诗人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江南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四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词这种体裁,教师可以做简单介绍。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对作者描写的江南美景能够欣赏,对作者对江南景色的赞美之情可以理解,但都是粗浅的认识,透过短短27个字,理解江南景色的特点和作者的江南情怀,对学生确属不易。所以,教学中,分层次逐步推进深入的朗读欣赏就显得尤其重要。本节课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能正确认识、理解生字新词,正确书写“谙”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看注释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词句意思,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教师准备:熟读教材,熟读课标、制作多媒体课件。
环境准备:网络教学环境、白板软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一)谈话导入。
(二)简介诗人“白居易”。
(三)揭题(板书课题:忆江南)。
(四)了解什么是词。
1、出示古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词和诗的不同。
2、师相机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外一种文学体裁——“词”,因为句子的长短不一,所以我们又叫它长短句。
设计意图。
1、开头先以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接着介绍诗人,让学生对作者有个初步的了解,然后直奔主题,这样既简洁又明快。
2、对词和词牌名的简单介绍,体现了对中国诗词文化知识的渗透。
二、初读感知,欣赏江南。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并把课文读通顺)。
2、指名朗读,评议后再读。
(二)学习生字“谙”。要求:读准音,认清形,理解意思,并能正确书写。
1、指名读。
2、分析字形。
3、理解“谙”的意思。
4、指导书写。
(三)再次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词的节奏感)。
1、指名读(评议)。
2、范读。
3、齐读。
(四)反复诵读,借助注释、插图,初步感知课文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意思。(方法:自读、探讨、思考、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诗词的节奏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运用阅读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词意,逐步培养并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一)找词眼。
1、品读“好”。这首词中哪一个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赞美?
2、指名朗读“江南好”。
3、齐读“江南好”(体会诗人对江南景色的赞叹之情)。
(二)品词赏句。
1、出示佳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反复诵读,注意读出节奏美。方法:指名读,齐读,师生合作读。
2。想象画面。
(1)我们通过这么多遍美美地读,此时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感受江南美景。
3、入情入境。
(1)课件展示江南美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江南明丽秀美的风景。
(2)赏析“能不忆江南”。这句“能不忆江南”你体会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三)诵诗韵。
1、师生合作读(读出诗韵)。
2、再次有韵味地朗读,把这首词里面的情传送给在座的每一位老师。
设计意图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词以境界为最上”。所以在这一板块中,得从“好”字入手,体会一字所含情感,所用之妙,然后抓住诗词中的具体体现江南景致之“好”的诗句,想象美丽的画面,进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感受诗词意境。在此同时让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以及师生合作读,这样的反复诵读,既能体味韵律,又能悄然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既落实了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训练,又能让学生感受江南自然风光美,从而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一)我是小诗人。
忆海南。
作者。
海南好,风景。
遥看遍地()。
抬头望天()。
能不忆海南?
(二)欣赏佳作,教师讲评。
(三)推荐阅读《忆江南》其二、其三。
设计意图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把写与读相结合,把写与感受相结合,是实现写的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通过学习《忆江南》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情感,又把读与写的教学落到实处。
最新小学语文教案江南(专业17篇)篇十四
白居易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教学目标】。
1、能用优美、柔和、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表达对江南美景的热爱之情。
2、能积极参与合唱,并与同学合作演唱,做到两个声部的演唱音准、和谐。
3、熟记古诗《忆江南》,并能说出古诗表现的意境。【教学过程】。
(本课为二课时,第一课时学唱高声部,基本掌握了高声部的演唱)。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创作的歌曲《忆江南》,我们先来复习一下。
教学提示:
(1)教师钢琴伴奏,学生复习演唱《忆江南》高声部。
(2)教师对学生的演唱从音准、音色、力度等方面进行指导(找一点),可再演唱一遍。(结束句可渐慢)。
教学提示:
(1)教师播放歌曲录音,学生听辨并回答。
(2)教师小结,合唱是从第8小节(第二行第2小节)进入的。
3、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低声部,之后进行合唱。
二、学唱低声部旋律。
1、师:(出示合唱乐谱)请同学们看低声部的旋律,大家看到有几个小节是空缺的,请听老师弹琴,唱出空缺的音。
教学提示:
(1)教师弹奏第一和第二乐句,引导学生听辨出空缺的音,并完整演唱。
第一乐句行演唱。
第三乐句。
(3)师生接唱。
(4)学生完整演唱。
2、师:你们发现了吗?每句结尾的音和下一个乐句第一个音是相同还是不同?
教学提示:
(1)学生讨论。
(2)教师小结:每句结尾的音和下一个乐句第一个音是相同的。这种方法是我国传统音乐中典型的一种创作方法,叫“鱼咬尾”。
3、师:(出示结束句谱例)低声部还有一个结束句,我们来唱一唱。
教学提示:
(1)结束句最后一个音5拍,要把时值唱满。
(2)完整演唱低声部。
(3)“鱼咬尾”的音虽然相同,但不容易唱准,教师要提示音准。可以再演唱一遍。
4、师:低声部旋律大家会唱了,能跟高声部的旋律合起来唱吗?
教学提示:
(1)学生在空拍的地方容易抢唱,可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唱准。
(2)指导学生数拍或默唱旋律“223”,然后接唱第一个音,起音的音准非常重要,一定要多练几次,为合唱时准确进入做好准备。
(4)完整演唱二声部旋律。
(5)提示每个乐句的结束音要唱满时值,再唱一遍。
三、演唱低声部歌词。
师:哪位同学能把低声部歌词给大家唱一唱?
教学提示:
(1)鼓励一名同学填词演唱,师生评价。(音准、节奏、词曲对应)。
(2)全体同学演唱歌词。教师提示“165”是一字一音,(学生可能唱得生硬)要唱得短、弱。
(3)由于低声部的旋律音多在低音区,容易唱得低,要提示低音高位置唱。(与唱高音时的位置一样)。
(4)低声部结束句第一个音的音高不准,需多练几次。
四、合唱。
1、师:现在我们要把两个声部的歌词合起来唱了,大家有没有信心?
教学提示:
(1)两个声部合唱,然后进行评价。
(2)第17小节低声部的节奏165。
(3)注意两个声部的配合。第10、14小节(第二、三乐句最后一小节),高声部弱些,突出低声部的旋律;第11、15小节低声部(第三、第四乐句第一小节),低声部音量弱些,突出高声部旋律。
(4)两个声部每句结束音因为控制音量,有些学生出现时值唱不够的现象。
(5)完整演唱二声部合唱。
2、师:同学们基本能唱下来了,现在,我们把齐唱部分的乐句加上,完整演唱,注意听好前奏和间奏。
3、师:同学们唱得不错,哪些同学能勇敢地到前面来为大家表演?
教学提示:
(1)鼓励两位同学二重唱(只唱一遍),师生评价(从音准、音色、表情进行评价)。不论唱得怎样都要给与掌声鼓励。
(2)再请另一组同学小合唱。
五、拓展。
师:同学们唱得不错。这首古诗大家都会背,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
教学提示:
(1)请同学说出古诗的意思。如说不全教师补充。“谙”是熟悉的意思。
(2)播放古诗朗诵视频。
(3)学生模仿朗诵。
六、小结。
师:江南多美啊!青山绿水、风光秀丽,能不忆江南吗?最后让我们用最柔和、优美的歌声赞美这美丽的江南吧!
教学提示:
(1)学生随音响伴奏演唱一遍,之后教师指导个别问题。
(2)请同学们起立,教师指挥随伴奏演唱《忆江南》。
(今天的音乐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课后点评】。
本课从课堂过程来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合唱的学习,演唱很投入,两个声部的声音和谐、优美,较好地表现出了古诗的意境。课堂效果较好,基本上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一些教法借鉴:
如何表现歌曲的审美情感: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唱歌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唱出歌曲的情感。本课教学中没有使用空洞的语言,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对声音的指导上,根据歌曲演唱“气、声、字、腔、情”五要素,从音准、力度、音色、唱法等具体的指导中,实现了歌曲的审美情感表现。
注重学生听觉思维的训练:在唱歌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关注歌曲的教唱,忽视听觉的培养,这是一个误区。在这节课学唱低声部旋律时,教师没有完整呈现乐谱,而是让学生通过听辨出每个乐句的首尾音,这一做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视谱能力,更重要的是训练了他们对音高的判断能力。让学生听辨合唱是从什么地方进入的,也是对学生音乐听觉的培养,形成两个声部的听辨能力。音乐听觉能力就是要在这点点滴滴的.听辨中逐步形成。
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歌曲《忆江南》的合唱部分,两个声部不是同时进行,低声部是晚一小节进入的。如何让低声部能够准确地进入演唱?课堂中教师没有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先进行讨论。最后教师指导用“默唱”旋律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低声部准确进入的难点。这就是“先放后收”的理念,虽然结果是一样的,但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音乐思维的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如何适当地渗透相关文化:《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领域,丰富了音乐学习的内容。《忆江南》适度地渗透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用带有视频的诗朗诵,把学生带进了优美的江南景色之中,通过画面和诗朗诵进一步升华了学生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它的目的是升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只有适当地渗透相关文化才能起到升华对音乐的理解作用。
音乐教学是一个整体,要从音乐的听觉、审美情感、音乐技能训练、学生的个性表现等整体来考虑,要将这种理念渗透在每节课中,潜移默化,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达到音乐教育培养人的目标。
最新小学语文教案江南(专业17篇)篇十五
江南这一篇课文诗一首汉乐府诗歌,比较有节奏。在讲课的时候主要是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感和江南这个地方的美丽。
讲这首诗歌的时候首先让学生了解江南在哪里,我选择用多媒体展示江南的地图。首先让学生找我们所在的位置——山西。然后找到长江,长江以南就是江南。知道了江南的位置就开始读课文。读课文的时候,让个别学生读课文,纠正读音。然后让学生读诗歌时要注意节奏和感情。
讲课文内容时,我让学生通过图文结合来观察莲、荷叶、荷花等。图文结合可以直观的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江南可采莲”,江南可以采莲,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认识了莲以后观察课文图片中的姑娘是如何采莲,并模仿器动作。放幻灯片中荷叶,让学生理解很多叶子的样子就是“田田”。在后面的课文,我在黑板是板书东南西北,放一张学生已经画好的鱼儿各个方向游动,来理解课文鱼戏莲叶间、东、南、西、北。这样既调动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理解的课文。
这节课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了课文。但是在内容涉及上,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引入课文,相对一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不应该涉入太多。总体上这节课比较理想。
最新小学语文教案江南(专业17篇)篇十六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古诗与词的区别。
2、理解《忆江南》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4、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说说古诗的特点:有五言诗、七言诗。诗的字数很整齐。
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自读“预习”。读后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好:美好旧曾:以前、过去谙:熟悉。
胜:胜过、强过忆: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五、总结升华。
1、读《忆江南》(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南美景大自然)。
板书设计:
日出江花红胜火。
能不忆江南?
春来江水绿如蓝。
[学生活动设计]:
朗读。
背诵。
教学反思:
最新小学语文教案江南(专业17篇)篇十七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4.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是啊,江南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诗人留下了赞美江南的诗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并认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词。
2.介绍词。
4.介绍作者。学生交流资料后,屏幕出示。
其实,不少人写过《忆江南》。但是流传最广,深受大家喜爱的,还是白居易的这首《忆江南》。这首词究竟有什么魅力,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忆江南》。
二、读通读懂。
1、读准字音,读通顺、流畅。2、指正读音(注意“谙”这个生字)3、齐读。
2、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句的意思。
你读懂了什么?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
1、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
指导朗读(红艳、激烈、热情)[娇艳欲滴、热情似火、争奇斗艳的江花]。
(2)“春来江水绿如蓝”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
指导朗读(朴素、典雅、温婉、平静)[水平如镜、波光鳞鳞、微波荡漾、的江水]。
(3)红与绿的映衬之美。
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绿者更绿。
(3)“风景旧曾谙”理解“谙”与“曾”的含义。
2、想象说话:曾经,诗人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
3、于是,诗人忍不住赞美:江南——好。
引读: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好——春来江水绿如蓝;。
同学们,这两句词啊,我们越读越有味!这味道,其实不仅仅来自风景,还来自词句本身的魅力,大家将上下句对照起来读,发现了什么?(字数相等,上下对称)。
告诉学生,这是对偶。
同桌对读——男女生对读,体会对偶句的独特魅力。
4、正因为江南是如此美丽,因此,作者在词的最后深情地说:能不忆江南?
请大家关注这句词中的标点符号。书上用的是什么标点?(问号)指名读,读出反问的语气。其实啊,在古代,词是没有标点的,这个问号,是今天人加的。如果让你加,你觉得应该加什么标点?加上后读出语气来。
将这首词连起来读。自读——男女生读——师生引读。
四、读出韵味。
1.读出词的韵味。(范读——自读——指读——齐读——师生回声读。
出示资料链接1:
4.出示资料链接2:
师:读了这段文字,你知道了吗?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杭州的山山水水都已经融入了白居易的生命,因此,他觉得特别的美丽。
同学们,把我们刚才的理解,融进这首词,我们再来读读,你一定会读出独特的韵味——学生齐读。
师:这首词和它作者白居易,的确值得我们好好敬畏!就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将这首流传千古的词,背诵下来。
4、情境表演。
——师:在作者眼里,江南就是故乡,江南就是故人,江南就是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思念。
五、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