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散文初一篇一
我的的家乡是美丽的遂平,奔腾的汝河从那里流过。春天柳绿花红,桃花好像天上落下的一大片朝霞,梨花白得纯洁灿烂;夏日树木郁郁葱葱,花朵万紫千红,金色的麦浪,在热风中起伏着丰收的欢畅;秋天天高气爽,梨果金黄,苹果涨红了脸,果林飘香,天籁鸣唱,然后田野慢慢退色;冬天白雪茫茫,万物在雪被下做梦冬眠。哦,我的家乡多么可爱,多么美丽富饶!我愿为家乡歌唱,用勤奋用汗水放飞我的理想。
家乡的汝河,河水多么明澈,像一条明如玻璃的带子,溪水欢快地流淌,那是我戏水的地方;家乡的小树林,小野花层层开放,黄红蓝相间,知了不停地鸣唱,拿起竹竿,马尾丝做成套,轻手轻脚,套知了,哦,多么好玩多么美妙;家乡的田野郁郁葱葱,庄稼在茁壮成长,那地里有可爱的蟋蟀,歇足劲,它就叫起来,细细倾听,找准地方,以稳准狠快的动作将蟋蟀逮,放到罐罐里,养起来,听它歌听它唱,等其他的小朋友来比赛,看谁的蟋蟀强;大地里逮只蝈蝈,怀里装,悠闲地时候它就唱,声音美妙又铿锵;家乡的爬爬多肥美,早晨傍晚树林路旁溜一趟,扣出爬爬一小碗,洗干净腌起来,用油一炸美味香;冬天院子白雪茫茫,扫出一块小地方,洒上把谷子等粮食,支上箩筐,支棍用绳子绑,牵绳隐蔽暗处藏,小麻雀饿得慌,饥不择食寻食忙,唧唧啄食下箩筐,危险安全已全忘,绳子一拉麻雀扣箩筐......
啊,家乡,我喝家乡的水,我食家乡的粮,我在家乡的土地上幸福地成长。
家乡,我是一棵小树,沐浴着祖国的阳光,吸收着家乡的营养,此时家乡的水滋润着我成长……,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努力成长,待长成参天大树,为祖国增彩添光,为家乡建设贡献自我的一份力量……
散文初一篇二
岁月就像湍湍激流,不断地冲刷着我的记忆礁石,许多事我都渐渐地淡忘了,但与母亲在一起的时光,恐怕我今生难忘。
儿时与母亲在一起的时间可是太多了,除了上学的时间,几乎每时没刻我都随在母亲左右,有什么我做不到的事情,就由母亲帮我做,习惯了,也就感觉不到母亲对我的爱
那时母亲有个嗜好——织毛衣,一有空就做在沙发上拿着织衣针织毛衣,而且母亲的技术也很好,各种花纹都很擅长,左邻右舍都委托母亲帮他们织毛衣,母亲给我织的毛衣,堆满了整个衣柜,但我穿在身上,只觉得身上暖暖的,心里却还是冷冰冰的。
上初中后,父亲说不能在村里中学读,要到外面广大的世界于是我离开了家乡,这也是我第一次离开母亲。到外面来后,我十分孤单,由于我性格比较内向,所以我适应环境比较慢,在这段时间里,我过得很不是滋味。
但每次周末时,便是我最开心的那天,因为这天可以打电话回家了,每当我一听到母亲那温暖而慈祥的声音时,我心中的不快和烦躁便一扫而空,母亲会与我谈心,鼓励我,挂了电话,我的心情也好了起来。
过了这段时期,我完全适应了这里的环境,朋友交多了,性格也不再那么内向了,心情自然好了,一天下来,有的是愉快,而少了不快与烦恼,也就因为这样,我打电话回家的频率渐渐地变少了。每次忘了打电话,心里想算了,下次再打吧。
就这样,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一天,母亲打了生活老师的电话给我,在电话中母亲问我怎么两个星期都不打电话回家,妈妈很担心你啊。听着母亲那充满担状的话语,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原来母亲是那么地关心我,担心我。从此,就算生活和学习上面再忙,我也要抽出时间一周打一次电话。
光阴似箭,不久久放寒假了,回到家里,看着母亲那变老的脸,我流下了泪水,从此我无论走到多冷的地方,只要身上穿着母亲亲手织的毛衣,不仅身上是暖暖的,心里更加是温暖的,在一个人的日子里,只要想着母亲的话语,就不再感到孤单了。
散文初一篇三
在所有作文文体中,散文文体最受青睐。其丰富的情感、绵长的韵味,有脱俗厚重的美感。下面是本站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初一散文作文的例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有人说,烟花虽美,但却只有刹那芳华,所以烟花比不上可以长久开放的各种真实的花。
其实,烟花之所以十分短暂就是因为这刹那芳华。烟花太多是五彩缤纷,各式各样的,在点然引线的时候,烟花就会在漆黑夜空中绽放,如果绽放时间久了就会让人觉得平淡无奇,吊不起胃口。而烟花如果一瞬即逝的话,人们就会惊叹于它的美,所以烟花绽放前的黑夜是一面镜子,在镜子里,所有的事物都是不特真实的,烟花可以在镜子中幻出更多美丽,令人浮想联翩。
烟花的消逝可以说成一个词:一鸣惊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没有鸣响之前的一切可谓是藏拙,也可以是对比。在黑夜与烟火之间的比较中从而突出了烟花的美,那美可算得上是惊天动地,但却摸不到也抓不着。
烟花可以皆的上花中的上等花。传说,通往地狱的彼岸花每过120xx年才开一次,开时,可以令天地都黯然失色,因为这一时的美,它才可以获得花中之尊的称号;西天如来佛祖座下的优昙花三十年开一次,开一次就可以救人性命一次,昙花一现,也是因为那一刹那的美丽。
烟花易冷,冷就是逝。一个没有生命的虚体可以绽放惊天动地的美,还可以让人们深深记住它,烟花是要比实花好一些的吧。
水,平复了躁动,也消减了几分碧色。一池的秋意,几枝残荷点缀其上,像一幅简约的水墨画。
雨,如约而至,带着一丝凉意,似是给满湖的秋韵来作诗意的诠释。冷清的水面、凋败的荷叶、单调的雨声,这些萧杀残缺的元素和在一起,却演绎出自然的大美。
于是,在一千几百年前,一位诗人夜宿骆氏亭,面对残秋败荷,听雨思友,挥笔写下一首传世佳作:“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从此,“残荷听雨”便成为中国文人的一种精神体验,成为中国文化里一个不可或缺的意象。
有残缺,才显美的珍贵,如断臂的维纳斯。有残缺,才是真正的美,如人生。
回到那首诗,我们可以想象诗人当时的情形——修竹环抱,湖水清澄,诗人置身在那清幽雅致的骆氏亭,颇有远离尘嚣之感。诗人一直在思念着远隔重城的朋友,由于神驰天外竟没有留意天气的变化。不知不觉间,小雨淅沥而下,雨滴点点击打枯荷,发出错落有致的声响。
秋阴荷枯,本给人一种残败之感,却因了不期而至的雨的敲打,变得充满生机而别有一番情趣。诗人“听”到的,已不止是那凄楚的雨声。枯荷秋雨的清韵,及其蕴含的人生况味,恐常人难解其味。
有人说,“残荷听雨”极为悲凉,有一种无奈中挣扎的味道。有人说,“残荷听雨”意味着对叶绿花红憧憬的终结,这种自觉的终结体验,是一种更加真切的精神体验。也有人说,“残荷听雨”是一种对往事的追忆,这一种残损氛围中的回忆,别具温情。
从李商隐的文字语码中走出来,在秋雨萧瑟的日子,寻一处残荷写意的池塘,闭上眼,静静倾听着雨打枯荷的声音。在那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古曲神韵里品味,不想岁月冷瑟,不思时光萧杀,一种感悟便在心头油然而生,原来,残荷听雨的况味里也深藏着安逸平和的人生,这天籁之音,也是最平凡的声音。
虽然日历已翻过了立秋,但天气依然炎热。
然而此时的热,不像先前的湿热、闷热、燥热。此时的热,多了一份清爽,尤其是夜间,似有幽幽的凉风自地下冒出来,自树顶上滑下来。秋风微凉,无需开电扇,裹一床被单,就能安睡。农谚云:“立秋分早晚。”经历过盛夏酷热的煎熬,此时更能感受到立秋的美好。
秋已立,秋天迈着细碎的脚步,悄悄来到我们身边。
立秋看云,云淡风清。天空像是打了个瞌睡,突然睁开蔚蓝的眼睛,蓝得那样深邃、宁静而悠远。夏日里蒸腾翻滚的低层雷雨云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装靓蓝天的高层卷积云,如盛开的白荷,静静地泊在一碧如洗的湖面。看一眼气定神闲的白云,内心自然也安定下来。
立秋看树,树静如禅。经历过狂风骤雨的锤炼,经历过烈日炎炎的蒸烤,站立在初秋的那些树,多了几分厚重和沉淀,多了几分静默和淡泊,显得老成持重。树上的叶子,由翠绿变成深绿,有的还夹杂着深棕和浅紫,沉淀着时光的流痕。守望在村口的大树,静默如坐禅的僧人,专注于自己的数珠念经,哪管蜂舞鸟喧。看一眼立秋时节的大树,心里也驻着禅。
立秋看山,山高地阔。山还是那座山,但到了立秋,便有了不同的韵味。山上葳蕤的植被,密集的绿障,流淌着黛绿,夹杂着一些微黄的斑斓。山间的溪水,不再咆哮,变得谦逊低调,一路叮叮咚咚。山脚下的水库如硕大的镜面,倒映着山峦、白云、蓝天。站在山顶远眺,可以看到遥远的大地和朦胧的地平线。站得越高,看得越远,越能感受到山的博大、大地的辽阔和自己的渺小。立秋看山,胸怀变得坦荡、悠远而宽阔,宽阔得可以容得下世事万物。
秋已立,夏未央。无论夏天怎样不舍和挽留,甚至放出“秋老虎”来呈威,但它总是挡不住季节转换的步伐。秋天已悄悄来到户外,不妨敞开大门,张开双臂,拥抱正在敲门的秋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