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不仅能够传递我们的阅读体验,还可以激发其他读者的兴趣并促使他们去读这本书。在下方的读后感范文中,可以看到对不同题材、不同文体的作品的思考和评价,体现了读者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知行合一读后感大全(16篇)篇一
坦白说,这本书看了不下三遍,只记住了书中的故事,对于王阳明的哲学,是完全没有看懂的。尤其是核心思想“知行合一”,越看越是迷糊,只知道,知行合一并不是我们常常说的感知、言语要与行动一致,其中的“知”指的是“良知”,那究竟什么是“良知”,百思不得其解,仿若眼前迷糊,不见真容,甚至有点玄乎。为了弄清,又看了遍《明朝那些事儿》中关于王阳明事迹的片段,也听了樊登读书上《王阳明哲学(蔡仁厚)》《王阳明大传(冈田武彦)》的解说版,解说也是偏故事性,同时也搜索了网络上的一些相关资料,遗憾,还是没有弄明白,感觉像是佛学禅学,但因为不懂佛学禅学,无法断言,无法悟道。在纠结和摸索了近三个月后,由于还是悟不到“知行合一”的真谛,所以本书的读后感不敢就此进行展开,便聊聊几个让自己印象深刻的片段和故事带来的体会吧,待未来某时顿悟了,再来写一写“知行合一”。
关于做圣贤的想法――敢想远方与自我意识。王阳明能够讨匪平乱,立言讲学,确实是圣贤。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中评价曾国藩时同时提出了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这里,我们不讨论评价的内容,可以看看王阳明是在什么时候说出了做圣贤的想法。王阳明在私塾读书时,一日问老师“何谓天下第一等事”,老师告知“读书做大官”,而王阳明反驳老师,认为天下第一等事是读书做圣贤。小小年纪便能够挣脱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束缚,想他人不会想,想他人不敢想,想他人不能想。在生活中蝇营狗苟的我们,何时才能抬头看星星,看月亮,看耀眼的太阳,想一想诗和远方呢。我们可以想,在生活喘息的间隙,在行色匆匆的路口,在夜深人静的灯下,只有我们自己才真正在意自己的想法,既如此,我们又有何不敢想。那些质疑你,否定你,嘲笑你,肯定你,赞美你,安慰你的声音,便犹如每天的落日,让它沉入大海吧。如王阳明落地之时,亲友安慰,其不以落地为耻,而以落地动心为耻,我动不动心,远比外界的事实和反馈来得更重要。我思故我在,停止了自己的想法,忽略掉自己的内心,我便只剩下各类社会角色,而那个“我”就没有了。
关于龙场悟道――遇挫坚韧与悦纳现实。在被迫害,被贬至苦荒之地,瘴气湿重,言语不通等艰苦条件下能够得大道,总少不了坚韧的品质和对艰苦现实的悦纳。这让我也想到我的父亲,前两周,查出了疑似声门癌,在做各项术前检查时,他发出了感慨,大意是“我这一生怎么这样,这么坎坎坷坷”。确实,儿时玩耍,从三楼之高阳台跌落,幸得同村大叔路过伸手接住;少时外出务工,被滚烫的开水烫伤大腿,高烧不退,幸得当地老奶奶草药相助悉心照料;青年远洋潜水求生绳索被卡,拉回甲板时脸色已青紫,竟也奇迹般苏醒;关岛海域触礁沉船,幸得当地驻军所救,通过卫星电话与外交官员汇报沉船细节及伤亡情况,安抚船员并协助组织船员回国;在甲板上被钢索狠狠打中头部,身体被甩出甲板,所幸没有葬入大海…如此这般,竟是关关难过,关关过。上帝的眷顾,海员的坚毅,不困于过往,悦纳后前行,才创造了这些奇迹。他的经历,于大多数人和我而言,太过跌宕起伏,而我这只小小的帆船,怎能遇到一些小风小浪就放弃远航。平凡的我们可能难以悟得大道,但可以坚韧,可以努力悦纳一切。
关于平匪平乱的套路――发挥特长与谋定后胜。王阳明擅于写文章,擅于传播自己的思想,这些都成为他平匪平乱谋略的来源与支撑。中外不少名将,擅长的战术不同,但通过攻心来攻城,上胜。由此,我们反思,在工作生活中,我们是否更倾向于蛮干,确实,从生物本能来看,动手可比动脑容易得多,但我们努力的,不就是克服自己的生物本能吗。工作,家庭,生活,社交,尽可能去发挥自己的特长,创造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可能工作我们很难把控,毕竟大部分的我们,在工作中还难以做到自己说了算的程度。但家庭,生活和社交,我们是可以的。比如我不擅长带孩子玩,那就把带玩这件事情交给更擅长的成员去做。我不是个天生的社交达人,那就不求自己朋友遍地,经营好现有的朋友关系即可。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是一件投入产出比最高的,不在于事情取得的成效,而在于做这个事情时,我们的感受愉快,那便足够啦。
读这本书的收获,暂未收获心学的真谛,但从王阳明生平的几个标示性事件中能够有所启发,足矣。我想,这便是读书的魅力吧。
知行合一读后感大全(16篇)篇二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终于完整的读完度阴山先生的《知行合一王阳明》,更加发觉自己的无知和浅薄!也对王阳明心学有了更深的感悟,对知行合一有了更正确的理解。
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
“行”不单单指行动,而更指要听从良知的指引,祛除私欲,不断用心地在“事上练”!专心在良知上下功夫,用良知去做事,你就能获得幸福,成为心灵的圣人。
王阳明先生还说,“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所以,良知中本就包含行,这就是“知行合一”。
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过“知行”,但却是分开提出的,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对那些只知道实践却不知道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只知道学理论知识而不去实践的人提出的建议。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则认为,当我们有了知就会有行的出现。比如当我们渴了,我们就会去喝水,当我们饿了,我们就会去吃饭等等。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在受到心的指导,光明自己的良知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看了这本书,自己内心真的收到了极大的触动。以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并且会钻牛角尖,会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如果王阳明在世的话,他一定会对我说:这一切都是你的私欲在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这些私欲就会被控制,而你自己也会活的更加自在。
光明良知的学业是一步步跟进的,不可一蹴而就。在光明良知的路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听从第一感觉,这第一感觉往往便是良知发出的声音,它会指导你走向正确的道路。
我所理解的心学:不可固执自己的成见,不要过度考虑外界的各种评价,要敢于尊崇内心良知的指引,要敢于改变自己,敢于提出质疑,敢于付诸行动。如果知行不合一,再多的知也托不起一个完整的人,人生道路上有苦难不怕,怕的是苦难到来时将自己打倒,未爬起来就先认输。
这本书通过讲述王阳明先生的辉煌传奇,为我们剖析了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让心震撼,让心清明,值得反复研读。
知行合一读后感大全(16篇)篇三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兼军事家、教育家。王守仁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王守仁的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还记得一年前潘细民老师在语文课上意气风发的给我们拓展王阳明心学,当时的我听得似懂非懂,不知道“心学”为何物,甚至对“知行合一”的“知”与“行”也充满了疑惑,不知道何为“知”?何为“行”?今读完《知行合一王阳明》,方知当时潘老师的小心思——潘老师深知我们学生深知高考的重要性,只是正值青春的我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在面对诱惑与孤独时会表现得不知所措,甚至做出背叛梦想的苟且之事。因为放弃远比坚持要容易得多。潘老师向我们拓展起王阳明的心学,在那充满迷茫的惜时如金的高“三”时光,可谓用心良苦。
比方说,你想减肥,又管不住嘴,迈不开腿;你心知该写作业了,又放不下手中正在运着王者荣耀的手机,安慰玩最后一把,结果一把一把又一把;你知道要多读书,却开始了漫长的追剧之旅。而如何帮助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该做什么,要做什么的人们去做他们想做的,该做的,要做的,便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所在。
在这个美丽可爱充满诱惑与挑战的时代,人们很容易在“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中自我麻痹,但退一步讲,“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还算得上不尴不盖,至少它还带有乐观主义的色彩。可当我们的社会中性侵、抑郁、自杀、杀人等事情频频发生时,我们就不得不审视一下王阳明的心学的重要性了。
知行合一读后感大全(16篇)篇四
断断续续用了半个月时间,终于把《知行合一》这本书看完了,整体感觉,这本书虽然有传记的风格,但在某些细节的描述上,还是稍微有点夸张。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的,下面简单回顾下王阳明曲折的一生。
少年时的王阳明,天赋异禀,具有极高的天赋,而且爱学习、肯专研,少年时便励志成为一位圣贤。成年后先是无心仕途,后面直言进谏,入狱,发配边疆。在贵州龙场悟道,领悟到心即理,从此豁然开朗,办学,到处讲学,又有门人的推荐平定江西匪患、宁王叛乱和广西匪患,战功卓著,确没有得到皇帝的认可,虽然他本身不在意这些名利。
关于王阳明心学的东西,主要是强调心(良知)的重要性,我们的心包含了世界的万事万物,用他的话说就是心外无物。我们做事时,只需要做到致良知,知行合一,就能成为圣贤。
特别有意思的是,在第五章,作者还写了关于获得幸福的方法,王阳明认为要获得幸福就不要和外物队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没有善恶可言,都是我们强加在事物上的。要想获得幸福,只要不和外物对立就可以了。不以自己的好恶来评价外物,让外物按照自己的规律自己去发展。专心的在良知上下功夫,用良知做事,你就能获得幸福,成为圣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知行合一读后感大全(16篇)篇五
拿到这本书时?,真不知从何谈?起,深感自己才学?疏浅。随手翻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度阴?山,让我随之联想?“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句诗语,这位当今的“历史奇才”对中国明代的?全儒大师—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心学思想的?分析,让我不得不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其中的哲理?,只能感知一二?。
为此,我找寻了明代?王阳明先生的?相关简介,在其家乡浙江?余姚,他本人则是一?位人人敬仰的?杰出乡贤。了解了王阳明?先生在历史上?能文能武,独创心学,打起了挑战传?统程朱理学的?旗帜。《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还是唯一一本?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呈现王阳?明传奇人生的?传记: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心学》更是是明代的?一盏思想明灯?,且默默地影响?着后世。他的心学秘诀?浓缩为一句话?----知行合一,翻译成今天的?话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个提法,在王阳明那个?时代绝对是挑?战权威、颠覆传统的异?端。
要找出正确?的路径比较困?难,尤其是找到最?佳路径(成本最小,收效最大)则更是难上加?难。有时候,正是因为找不?到正确的路径?,反过来证明之?前所确立目标?的不切实际。也就是说,一切对于目标?的动摇,根源还在于路?径选择的困难?上。也就是说,归根结底,“道路”二字可拆开来?理解。“道”就是正确的方?向,人们对它只是?探索和追寻,但它却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就是说,对真理只能选?择去认识和感?知,但不能妄想去?创造或创新真?理。以上文中富含?哲理性的言语?让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中。
知行合一读后感大全(16篇)篇六
梁启超提出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其中曾国藩被称作半个圣人。孔子自不必说,王阳明究竟是何方神圣,让后世的曾国藩、孙中山等都视为精神导师。在好奇心和对“知行合一”这一神秘内涵的驱动下,决定读读这本经典——《知行合一王阳明》。
王阳明天资聪慧,四岁前就熟读诗书,立志做圣贤。可命途多舛,理想被残酷的现实频频打脸,经历了牢狱之灾后,被放逐到偏僻的龙场驿站,竟然淡然了许多,开始潜心悟道。由此可以看出人要有自己的终身理想,不断的追问人生的价值,这是人生的驱动力。
老王这前半生虽然很想做圣贤,可是不知道从何做起。兜兜转转研究了好多思想,比如军事、修仙等等。对于当下推崇的程朱理学,所谓的格物致知,始终无法说服自己。只能自己钻研悟道了。
所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我们每个人身上既然都有圣贤的因子,那人人就是平等的,谁都没有权力支配谁。只有一个人有权力,那就是我自己。只有我才能支配我自己,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一个题外话。养生的秘诀竟然是静坐,让内心归于平静。这和现在的冥想有异曲同工之处。
知行合一读后感大全(16篇)篇七
在这个日益浮华,物欲横流的年代里,我们的内心有太多的困惑与迷惘,让我们看不清前进的方向,而当我们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或许应该收拾心情,静下心来,认真读一读王阳明。《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的封面上映着一个长髯老者,他看上去面色黧黑,身材清癯,病病恹恹的样子,让人想不通:这个人到底做了什么伟大的事情,又创建了怎样的思想,竟然赢得了后世“古今第一完人”的超高评价?带着这个问题,我一头扎进了书中。
其实,王阳明对历史最大的贡献在于“龙场悟道”创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心学体系,并把其中最重要的“知行合一”的`思想用于后来的江西剿匪与平定宁王叛乱等不凡事功之中,以此为后世树立了一个事功与思想并重的圣人典范。所以,了解阳明先生的学说,对现代人实现内心的安宁有莫大的好处。
用“知行合一”武装起来的王阳明,至少有两点值得我们学习。
王阳明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初入仕途的时候,正是刘瑾。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您。
当权的时代,飞扬跋扈的“九千岁”自然不能让这个正直文人屈服,于是他遭人记恨,常年遭受流放和追杀之苦。在颠沛流离中,王阳明竟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心学体系。公元1516年,王阳明下江西平定了土匪之患,又碰上了宁王朱宸濠叛乱,他果断地判明形式,只用了35天就将这场天大的祸事消弭于无形,但当他九月份抵达杭州献俘的时候,却因宦官谗言,平乱功劳被无情褫夺,还险些被再次投入大牢。这些,他都没记在心上,连后来朝廷敕封给他一个有名无实的“新建伯”的爵位却没有铁券和俸禄的事都没放心上。他一直以国家为重,以自己的名利得失为轻,56岁还带病上战场,不料竟客死舟中,令人扼腕叹息。王阳明宽阔的胸襟值得后世的我们反思。
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学习,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在“知行合一”四个字上,其中的“知”解释为良知,王阳明是在说:自己内心最深处的良知一旦被某事所触动,就必须行动起来了解它,参悟它,解决它,而不能“知而不行”或“行而不知”。可以说,正是由于建立了这种坚毅却又淡薄的独特个性,才让王阳明阅遍繁华而宠辱不惊。后来,浙江大学竺可桢老校长把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思想阐发为了“只知是非,不顾利害”的“求是”精神,阳明先生又是功劳不小。
读王阳明,了解他的心学体系,会让我们的良知——我们的心感到光明,所以,我们都应该向阳明先生靠近,哪怕只是翻一翻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也会让我们受益不小,行有余力。
知行合一读后感大全(16篇)篇八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
终于完整的读完度阴山先生的《知行合一王阳明》,更加发觉自己的无知和浅薄!也对王阳明心学有了更深的感悟,对知行合一有了更正确的理解。
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
“行”不单单指行动,而更指要听从良知的指引,祛除私欲,不断用心地在“事上练”!专心在良知上下功夫,用良知去做事,你就能获得幸福,成为心灵的圣人。
王阳明先生还说,“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所以,良知中本就包含行,这就是“知行合一”。
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过“知行”,但却是分开提出的,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对那些只知道实践却不知道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只知道学理论知识而不去实践的人提出的建议。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则认为,当我们有了知就会有行的出现。比如当我们渴了,我们就会去喝水,当我们饿了,我们就会去吃饭等等。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在受到心的指导,光明自己的良知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看了这本书,自己内心真的收到了极大的触动。以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并且会钻牛角尖,会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如果王阳明在世的话,他一定会对我说:这一切都是你的私欲在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这些私欲就会被控制,而你自己也会活的更加自在。
光明良知的学业是一步步跟进的,不可一蹴而就。在光明良知的路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听从第一感觉,这第一感觉往往便是良知发出的声音,它会指导你走向正确的道路。
我所理解的心学:不可固执自己的成见,不要过度考虑外界的各种评价,要敢于尊崇内心良知的指引,要敢于改变自己,敢于提出质疑,敢于付诸行动。如果知行不合一,再多的知也托不起一个完整的人,人生道路上有苦难不怕,怕的是苦难到来时将自己打倒,未爬起来就先认输。
这本书通过讲述王阳明先生的辉煌传奇,为我们剖析了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让心震撼,让心清明,值得反复研读。
知行合一读后感大全(16篇)篇九
4月14日下午,管理利用处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重点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车俊书记在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传达学习李波馆长在馆务会议理论学习中心组上的讲话精神,同时对照“形式主义、官僚主义”25种具体表现,结合巡视整改,举一反三,梳理了问题清单、整改清单。胡元潮副馆长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了主题党日活动。
通过主题党日活动,全体党员进一步认识到,在我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浙江考察,意义影响十分重大。作为党员,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进一步扛起“三个地”的使命担当,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工作提出的新目标新定位和7方面重点任务,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践行档案工作“三个走向”、推动省档案馆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要把巡视整改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和推动工作的重要契机,坚持问题导向,促进大整改大落实大提升。支部党员要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推进年度重点事项任务上,实现支部建设和业务建设“双提升”,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贡献档案力量。
在活动中,支部书记为党员上了一堂《旗帜鲜明地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微党课,分析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本质与危害,分享了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精辟论述。为随后开展的对照25种具体表现进行剖析,做好思想铺垫。支部要求全体党员要提高政治站位,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充分认识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大意义,把集中整治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要对照自身存在的问题,剖析危害和根源,推动问题解决、作风改进,为省档案馆营造敢于争先、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尽好党员应有之责。
胡元潮副馆长用“主题突出、学习深入、准备充分”肯定了本次主题党日活动的开展情况。他指出,管理利用处支部响应快、站位高、接地气,通过“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形成了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的良好氛围。胡元潮副馆长对抓好学习贯彻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要按照省委、馆机关党委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重要讲话的精神内涵,在学深悟透上狠下功夫;二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的新目标新定位,主动靠前作为,努力使学习贯彻的过程成为知行合一的过程,推动浙江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三是要以问题为导向、以实效为目标,积极践行“三个走向”,更加精准有效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使档案工作与浙江“三个地”的政治高度、政治要求相适应,使省档案馆成为服务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模范生;四是要强化责任担当,打造与建设“重要窗口”相匹配的干部队伍,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忠实记录者、忠诚维护者、积极传承者和坚定践行者。
知行合一读后感大全(16篇)篇十
每次看完类似名人传记的书或文章,心中总是有所茫然,这就结束了?大部分知名历史人物,有的生平经历值得大书特书,有的思想著作值得解剖研究,王阳明应该是两者兼而有之,无法分开的。这是我第一次读他的书,早期的印象里只有历史书中心外无物,心即是理或者干脆是一个唯心主义标签,一个思想家。读了书才发现,王阳明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人,早期的发心便是做一个圣人,不拘泥程朱理学,变成一个墨守成规的老学究酸秀才,反而侧重于完善自己的心学思想,致良知并身体力行,做到了知行合一。虽然生不逢时,一直是带着镣铐起舞,但是仍然散发出强大的人格魅力,思想魅力,军事才能也很厉害。
书固然可能带有作者自己的私货和偏见,但是也给了读者一个了解王阳明的一个机会吧。
王阳明先生,文治武功,德才兼备,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他聪颖好学,博采众长,但是前期又郁郁不得志,种种遭遇下,或许是带着使命感促使心学这一思想的诞生,大明各地的叛乱,贵人的赏识,早期磨练的军事才能给了他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也间接促进了心学思想的传播,这种成功未尝不是一种对心学思想的验证和支持,和曾国藩位极人臣的功业,极其自律的克己功夫,对曾氏家书和家训的千古流传,泽被子孙后代,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个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现在我们提到知行合一,心学便想到王阳明,而不是陆九渊,大致原因也是如此吧,书侧重于生平事迹,心学思想只是顺带提出,但是也是值得一读。
知行合一读后感大全(16篇)篇十一
我们的每个职工对工作都是有“良知”的,即使工作上不上进的职工,我相信在他内心深处还是想把工作干好,想干出点成绩来向领导和同事证明自己的价值。作为管理者,如何唤醒职工的“良知”,如何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就需要利用心学的理论来引导职工了。王阳明的心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新事物新思潮层出不穷的当代社会,我们要用心学来武装自己,要淡定处理身边的每件事。比如供电段,点多线长,职工众多,职工思想千变万化,车间班组中的各种“疑难杂症”怎么处理?则就要求管理干部不但要有深厚的技术底蕴,还要有优秀的管理才能,而“知行合一”无疑是解决这些疑难杂症的良方。首先是知,干部要学好业务知识,在技术层面上要能够服众。有了“知”做理论基础,做起事情来才有理有据,安排起工作来才会目的明确,思路清晰。其次是“行”,干部要多下现场,多巡视设备,多了解工区现状,多掌握职工思想动态。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作为管理干部只有在充分了解现场实际情况后才能避免盲人摸象、盲目指挥情况的出现。最后是“合”,专业干部要善于思考、勤于琢磨,要把认知和实践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升华理论。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前面已经讲了知行合一具体到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本书的作者度阴山在书的后记中也写道:“王阳明的心学不是理论,而是生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这句话让我豁然开朗,有多少人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是高大上的理论,是“故弄玄虚”的学术,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关系不大。但是我们看了这本书后,才发现心学就是我们生存于世的工具。在我们做人做事中,心学的应用太广泛了。学以致用,就是我们阅读此书的终极目标。
知行合一读后感大全(16篇)篇十二
阳明,大明帝国时期诞生的一位著名的心学家,而在当时以朱熹理学为主流的明朝,也足以体现出阳明的艰辛以及心学发展受到的.阻碍程度。
刚上大一时,接触到马哲的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我偶然看到这本书时,却也被阳明的心学所打动,被阳明的“致良知”说服,同时也被他新的格物致知所吸引。生活在大明帝国的阳明,也曾受理学的影响,也曾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去格物,当他对着一堆竹子去格的时候,却什么都格不出,于是他对理学的权威提出了质疑。他曾研究过道教,也曾想落入空门,但都没有成功实现,于是才有了后来的龙场悟道,才有了其心学的横空出世。自龙场悟道以来,阳明的弟子大增,为其心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他在仕途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阳明的心学,讲究的是人人平等,讲究的是光明良知,讲究的是内心的平静。朱熹主张去心外格物,而阳明则认为物就在己心,只要良知是光明的,就能得到其中的真谛,现在所做的事不过是对心学悟道的践行而已。自龙场悟道以来,阳明的仕途就变得光明起来,南赣剿匪以及平定宁王都是他心学的运用。我认为在他的心学中有心理学的应用,似乎他的心学可以运用到任何领域,而阳明则解释为这都是良知的作用。
阳明提倡众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所以每个人都不应该把自己看的轻贱,但其在剿匪时却因为士兵剿匪时士气不高,当众砍杀了几名士兵以儆效尤。既然他提倡众生平等,那他又为何以别人的生命来换取其他人的前进,这无疑违背了他提出的观点。不过阳明也说自己在运用战术的时候是违背良知的,所以他在以后的讲学过程中从没有提过这些战术的运用。
阳明的心学看似与理学背道而驰;但无论是心学还是理学,讲求的都是“存天理,去人欲”。人的心可以分为性与情,但朱熹理学却硬要将“情”从心中分割,而要去寻找外物来填补心中的空洞。阳明心学则认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与佛家的枯坐亦没有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个度内。按照他的学说,良知自然也成为了这个控制的度。
天地间的心是人,而人的中心则是良知,只要良知光明,便可所向披靡。但现如今的我们使自己的良知蒙上了一层污秽:对名与利的向往,私欲的产生,使我们不能正确听从良知发出的命令。而我个人也认为,生活在现在的时代里,除了名与利,除了自己的私欲外,还有什么会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即使会有心怀天下的人的出现,但毕竟我们大多数都为普通人,这些无疑成为了我们所能追求的目标。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如何使这些追求控制在一个度内。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有做官的能力,为何要委屈了自己的这份才能呢,坐上了这个位置又要思考的则是如何在这个位置上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才能,在不违背良知的情况下创造出最大的利益。
阳明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过“知行”,但却是分开提出的,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对那些只知道实践却不知道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只知道学理论知识而不去实践的人提出的建议。而阳明的知行合一则认为,当我们有了知就会有行的出现。比如当我们渴了,我们就会去喝水,当我们饿了,我们就会去吃饭等等。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在受到心的指导,光明自己的良知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看了这本书,其实对自己也有很大的触动。以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并且会钻牛角尖,会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如果阳明在世的话,他一定会对我说:这一切都是你的私欲在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这些私欲就会被控制,而你自己也会活的更加自在。光明良知的学业是一步步跟进的,不可一蹴而就。在光明良知的路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听从第一感觉,这第一感觉往往便是良知发出的声音,它会指导你走向正确的道路。
我所理解的心说:不可固执自己的成见,要敢于改变自己,敢于提出质疑,敢于付诸行动。如果知行不合一,再多的知也托不起一个完整的人,人生道路上有苦难不怕,怕的是苦难到来时将自己打倒,未爬起来就先认输。
知行合一读后感大全(16篇)篇十三
阳明,大明帝国时期诞生的一位著名的心学家,而在当时以朱熹理学为主流的明朝,也足以体现出阳明的艰辛以及心学发展受到的.阻碍程度。
刚上大一时,接触到马哲的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我偶然看到这本书时,却也被阳明的心学所打动,被阳明的“致良知”说服,同时也被他新的格物致知所吸引。生活在大明帝国的阳明,也曾受理学的影响,也曾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去格物,当他对着一堆竹子去格的时候,却什么都格不出,于是他对理学的权威提出了质疑。他曾研究过道教,也曾想落入空门,但都没有成功实现,于是才有了后来的龙场悟道,才有了其心学的横空出世。自龙场悟道以来,阳明的弟子大增,为其心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他在仕途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阳明的心学,讲究的是人人平等,讲究的是光明良知,讲究的是内心的平静。朱熹主张去心外格物,而阳明则认为物就在己心,只要良知是光明的,就能得到其中的真谛,现在所做的事不过是对心学悟道的践行而已。自龙场悟道以来,阳明的仕途就变得光明起来,南赣剿匪以及平定宁王都是他心学的运用。我认为在他的心学中有心理学的应用,似乎他的心学可以运用到任何领域,而阳明则解释为这都是良知的作用。
阳明提倡众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所以每个人都不应该把自己看的轻贱,但其在剿匪时却因为士兵剿匪时士气不高,当众砍杀了几名士兵以儆效尤。既然他提倡众生平等,那他又为何以别人的生命来换取其他人的前进,这无疑违背了他提出的观点。不过阳明也说自己在运用战术的时候是违背良知的,所以他在以后的讲学过程中从没有提过这些战术的运用。
阳明的心学看似与理学背道而驰;但无论是心学还是理学,讲求的都是“存天理,去人欲”。人的心可以分为性与情,但朱熹理学却硬要将“情”从心中分割,而要去寻找外物来填补心中的空洞。阳明心学则认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与佛家的枯坐亦没有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个度内。按照他的学说,良知自然也成为了这个控制的度。
天地间的心是人,而人的中心则是良知,只要良知光明,便可所向披靡。但现如今的我们使自己的良知蒙上了一层污秽:对名与利的向往,私欲的产生,使我们不能正确听从良知发出的命令。而我个人也认为,生活在现在的时代里,除了名与利,除了自己的私欲外,还有什么会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即使会有心怀天下的人的出现,但毕竟我们大多数都为普通人,这些无疑成为了我们所能追求的目标。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如何使这些追求控制在一个度内。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有做官的能力,为何要委屈了自己的这份才能呢,坐上了这个位置又要思考的则是如何在这个位置上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才能,在不违背良知的情况下创造出最大的利益。
阳明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过“知行”,但却是分开提出的,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对那些只知道实践却不知道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只知道学理论知识而不去实践的人提出的建议。而阳明的知行合一则认为,当我们有了知就会有行的出现。比如当我们渴了,我们就会去喝水,当我们饿了,我们就会去吃饭等等。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在受到心的指导,光明自己的良知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看了这本书,其实对自己也有很大的触动。以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并且会钻牛角尖,会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如果阳明在世的话,他一定会对我说:这一切都是你的私欲在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这些私欲就会被控制,而你自己也会活的更加自在。光明良知的学业是一步步跟进的,不可一蹴而就。在光明良知的路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听从第一感觉,这第一感觉往往便是良知发出的声音,它会指导你走向正确的道路。
我所理解的心说:不可固执自己的成见,要敢于改变自己,敢于提出质疑,敢于付诸行动。如果知行不合一,再多的知也托不起一个完整的人,人生道路上有苦难不怕,怕的是苦难到来时将自己打倒,未爬起来就先认输。
范文(通用10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
知行合一读后感大全(16篇)篇十四
简单即深刻,就像要用一生和几吨麻袋的草稿纸去证明?1+1=2,良知,心外无物,万物一体等其实我认为,每个作者想要表达的哲学片段我都能理解,但我没有把他串在一起,也就是没有把他们一个个的珍珠变成一串项链,没有建立起一个体系,所以我的理解是碎片的。看来,我还是需要再读狡猾的第二部,第三部了。
书中王阳明离去的那些描写令人印象深刻,唏嘘不已,能感受到作者对王阳明深深的心痛,这是唯一本书中带有浓重情感的一幕,对于我这样的女性读者还是很享受的,否则我会对本书调低几个分值,之前之后仿佛都是理性略带调侃的文风,一看就是一位非女性作者的作品。(也难怪,对哲学和黑瘦男人感兴趣的女人大多无趣吧)。
作为一名老鸡汤提供者,我最烦的就是我这样的,好为人师,而作者在全书中其实想要做的也是好为人师,不知度阴山几岁,反正觉得他年龄不大,心性不小,好似通过王阳明通晓了人生真理,在外二篇里(?对啊,外一篇哪里去了?)小心翼翼的熬起了鸡汤,还好,与别的鸡汤味道不大一样,没有那么浅陋直白,就好像他放置的调料有一些你是不知道的,但并不难吃。
知行合一读后感大全(16篇)篇十五
人心本无善恶之分,当你的心处于无善无恶之时,才是力量最强大的时候。就像我在工作中,会接触很多小孩子,每个人的本能反应都会喜欢特别懂事乖巧的小孩子,但是有时候我真的要被特别捣蛋的孩子给气到了,我想不到制服她的办法,束手无策时容易让自己心烦意乱,内心特别烦躁,但是我又不能发脾气,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我的良知告诉我,我可以解决问题的,只要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只要满足他们自己内心小世界的需求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小孩子是需要教育的,不仅要用爱去教育她,更要感性中带点理性地去和她们相处,王阳明提出万物一体,无非是希望每个人都发自良知地去爱人,爱世界,爱天地万物。仁者爱人,更何况,小孩子的本性都是纯真的,有什么理由不多爱他们一点呢。
在适宜的时间做良知认为是最好的事,就足够了,变动不居,刚柔相易。
王阳明认为,七情唯有适当地表露出来,才能让你的心更为强大,由此不动心。?七情就是雷区,只有把雷在平时排除干净,当火来时才不会大爆炸。做到这点,也就恢复了活泼泼的心的本体。
程颐说“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会出现悲观和乐观的态度,良知的指引会告诉你,悲观的念头是错误的,迎难而上后你会发现原来当初的困难其实根本就微不足道,只是需要在那刹那间,你要有勇气地去做出正确的'抉择,搞定困难的关键点还是在自己的心中,只是看你求还是不求,只要你求,你的心能满足你所有的要求,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你懂得了良知的力量,你的良知会“格物的“意”,也就是“正”这个不好的念头,修身在正其“心”,心有良知,无所不知,修心在意其“诚”。
如果有人对你嗤之以鼻,息思虑,切勿动气,正好这是一个让自己内心强大的机会,锻炼心性,像这种清高又居功自傲的人,我们不趋之若鹜。就像书中所说的,所谓“自信”不是被动地坚信自己“问心无愧”,而是要把遇到的坎坷、磨难当作正面的东西,要把它当成是砥砺人、磨练人的东西。而且你应该感谢它,荣誉是从正面磨砺你,诽谤和侮辱是从反面磨砺你。
知行合一读后感大全(16篇)篇十六
所谓知行合一,就是: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知行合一随笔【第一篇】:由“敬天爱人,知行合一”想到。
敬天爱人,知行合一,敬畏天地父母公司领导和员工以及客户。爱护所有的人爱护社会及公司,知行合一,要努力学习找到正确的方法,言行一致,用做人的良知去完成一切事务。用理念来约束沟通,要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从培养人格开始,让团队有明确的方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要有所畏惧,有一种敬畏的精神,做有道德有良知的员工。
要经常学习业务知识,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恪尽职守,抓质量创品牌,以实际行动敬爱公司,带领员工参加各种训练,让团队学习正确科学的方法,使产品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完美。使企业更加强大起来。
用制度来管理和监督,让团队知行合一,统一执行。要对生命和人性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畏之心。好的制度不仅总结企业过去,规范企业的现在,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未来,没有制度的约束,任何事都不可能做到更好,要对制度有一种敬畏的态度,必须绝对服从,要维护制度的完整威严,发挥出制度该有的作用。
最后通过学习,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找到正确的工作方法。不断创新,从专业到专家最后到真正的赢家,以更加丰富的阅历和知识为公司发展壮大做贡献,使企业大步前进,勇于担当言行一致,行有所止,做人的道德行为一致,说做合一,努力学号“弟子规”,使我们更加有责任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敢于担当乐于奉献。
敬天爱人,知行合一,克勤克俭。
知行合一随笔【第二篇】:读《王阳明知行合一》有感。
“知行合一”是习主席推荐六次的哲学理念,《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是首部全面解读“知行合一”哲学理念及其创始人王阳明的通俗全传!我看这部书,也是把它当作一本国学书籍来看了。
王阳明,1472年生于浙江余姚,父亲是状元。他一生的核心主张叫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的意思,而是指良知。每个人的良知与生俱来,看到小孩落井,自然会动恻隐之心,见到父母受苦,心中自然痛苦万分。这份道德感和判断力绝非后天习得,而是先天就存在。王阳明认为,只要时刻遵循内心的良知,就不会有做不对的事,也不会有做不成的事。外在环境再怎么复杂,我以良知一以贯之,就能制胜决断,了然于心。
王阳明前半生是不得志的,甚至是坎坷的,但他由于有做圣人的强烈愿望(他认为:做官只是风光一代,而我却要建功立业流芳百世),自觉不自觉地做了大量的积累,所以后半生才能大放异彩。或者说前半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寻找一个人生的理论支撑,后半生是将这种理论支撑运用到实践中去。
王阳明通过半生坎坷,精研儒、佛、道之后,他毅然决然地回到儒家学说的轨道上来,在流放南蛮的孤野危僻之地――龙场,终于悟道。
知行合一其实就是王阳明心学中“心即理”和“事上练”的延伸。心即理是说,我心中有个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一切道理都在我心上呈现;事上练是说,凡事从良知出发,去实践中锻炼。出于良知的行为就一定要做,反过来,所做的事一定都是出于良知。如此,便达到了知行合一的境界。
王阳明的思想总是在不断困惑求解明朗中循环度过,所以人的认知、总结、规则、理论、规律、真理……,总是一个不断积累、升华的过程。《金枝》的作者弗雷泽说,当人类的思维之舟“从其停泊处被砍断缆绳而颠簸在怀疑和不确定的艰难之海”时,他们会感到痛苦和困惑,只有一种方式可以抹平这种痛苦,消除这种困惑,那就是,思维之船必须重新进入一种“新的信仰体系和实践的体系中”。更关键的是这个人要有不断进取探索之心,有宏伟志向,比如王阳明。
知行合一随笔【第三篇】:知行合一与止于至善。
喝水是因口渴,读书当为求知。若知梨味道,唯有亲口尝。这些个普通而又简单的道理恐怕是三年级的学童都能一目了然的。
鄙人年轻时因为家境贫穷,除了那些语录式的课本外,从未读过什么外国文学或中国名著之类的书籍,就连许多孩子滚瓜烂熟的唐诗宋词儿也未曾颂咏过一篇。记得是刚刚进入大学的第三天,鄙人兴冲冲地去图书馆借了一套《红楼梦》,准备好好地欣赏一下被人们传扬为津津乐道的宝黛爱情故事。谁知一翻开那竖排版的带有浓烈油墨味道的石头记,自己的脑子像进了水似的根本就看不下去,没等看完三页就呼呼睡着了。如此这般在同学面前硬着头皮坚持翻了顶多半本书的样子,书中究竟说了什么只有老天才知道,实在是有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感觉。这所谓的古典名著比起那朗朗上口的《毛主席语录》简直就是天书。
后来因为成家立业的缘故,鄙人始终对这些古今中外名著保持了那种近而远之的不良姿态。转眼天命之年,那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时不时地涌上心头。面对着书柜里已经沉睡了不知多少年的摆设书籍,自己真的是觉得内疚万分。万一百年之后远行西天,恐怕是无颜面对孔老夫子的。鄙人一向对吃穿不甚讲究,也没有多少家产可以留传儿子,只是觉得此生最大的遗憾可能就是人走了家中的书还未读完。呜呼哀哉!鄙人书柜之中的颜如玉岂不要空耗了自己的美丽青春,那痴情的林黛玉莫非真是要死不瞑目了?如厮,鄙人真的算作是枉活于人世,或许只能算作是个一介莽夫而已。
一个靠背书起家的人,能从黄土地拼了性命转移至水泥地营生,虽历经千辛万苦总算是成了家也立了业,其个中滋味恐怕只有自己心知肚明。鄙人浑浑噩噩在茫茫人海之中匆匆地游走了几十年,不过是以耗费大半的阳间之寿为代价,纵然略晓“知行合一”之大概,然“止于至善”却是收获甚微。倘以知性天命比兑知行至善,实为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也,亦可谓知之匪艰,行之亦惟艰矣。
小学二年级时曾因行知不一而遭遇启蒙老师的大发雷霆,那掷地有声的“言必信,行必果”至今响彻在耳边。几十年后的一次校友聚会,当那位老师说起这件事儿之时,我是感到那样的亲切和温暖,甚至在心里产生了一种厚重而难言的感恩之情。
随着年岁的痴长,鄙人那愚钝之脑袋终于有所开窍。知先行后者,乃可雕之才也;知轻行重者,乃实干之才也;知行合一者,乃栋梁之才也。人生旅途本来就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或者还是边行边知,若能以知为行,以知定行,则万事皆可成矣。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正如有人好好色,亦有人恶恶臭。见色而不动心,见利而不忘义,是谓止于至善也。
依鄙人知性天命之心路历程,知之匪艰,行之亦惟艰矣。虽知易行难,然知行合一则更难矣。
农夫种田,尚有知行之别,讲究的不过是个工夫而已。除去温饱口粮外,适合种些什么东西,应当种多少为宜,市场行情至关重要。盲目跟着别人种土豆,只能是丰产不丰收。倘若别人都在种西瓜,自己则大量种些甜瓜,焉有不赚钱之理?物以稀为贵,恐怕连文盲农夫也懂得这个道理。
种田营生尚且如此,人生经营更当知行合一。鄙人以半百之坎坷经历换得练世心经,实为人生之一大意外收获。虽说“笃学尚行,止于至善”是人生最高境界,但修心固志毕竟是终生大事,由不得半点马虎。以鄙人之领悟能力,当然明白这样一种道理,那就是以知为行者,善谋大业也;以知定行者,始可立业也;知行合一者,终成家业也。英雄与狗熊,其实就是一念之差;知与行,无非就是一刻功夫而已。
鄙人虽然一生都在追求止于至善,或者是上善若水那种几乎完美的状态,但说句心里话,自己究竟不是那种喜欢被约束或刻意去约束别人。既然自己在尘世诱惑之中做不了一名真正的隐士,那就只能好自为之了。虽然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倘若真是百年人生而功成不能名有,岂不枉活人间而空耗了青春和时间?种了大半辈子的人生田,虽说有点儿辛苦甚至还有点儿辛酸,可上帝是不会轻易原谅那些计较人生得失之人的。既然上帝他老人家已经将那一亩三分人生责任田分配给了自己,这深耕复垦之事儿也得由自己来做主。清理心灵浮尘,打扫精神卫生,谋求知行合一,自然就是鄙人下半辈子经营人生的重中之重了。真可谓:知之匪艰行亦难,止于至善心勿满。深耕复垦休言苦,修身养性忌空谈。
知行合一随笔【第四篇】:佛法也讲知行合一。
最近在看明月兄的《明朝那些事儿》,其中说到王阳明先生的伟大事迹,不禁令我顶礼而无限崇拜并向往之,可见佛菩萨与圣贤并不局限于某宗某教,也不一定是某行某业,王守仁先生的最伟大的见解便是“知行合一”,他本人也是这方面最彻底的执行者与混乱时代的终结者。
圣人的见解,都是相通的,王阳明先生说,心体合一,这个和佛所说的色空不二,是何等的一致,甚至可以说,王阳明先生的悟道,也有本师的启迪也未可知,可见圣人都是一脉相传的,这里的传不是指血缘,谁和我说辈分说衣钵传统,我跟他急,这里的一脉相承是指其思想,其精髓。
王阳明先生是明代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这个是明月兄给他的评语,也是许多人的评语,其实何止如此,凡是本质的东西,都是永放光芒,永垂不朽的,王阳明先生应是中华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放眼世界,王阳明先生作为全人类伟大的哲学家,也不过分。
呜呼,王阳明虽已不在,但其思其行,仍影响无数中国好汉,世界男儿,本师虽已灭迹,但其思其行,仍影响无量悲苦迷惘众生,世界虽多愚昧黑暗,但时有明灯指路,你我当奋发有为,为众生而粉身碎骨,不求其它,方不虚此行。
南无阿弥陀佛!
知行合一随笔【第五篇】:知行合一,天下无敌。
这个世界上总是有很多矛盾的东西,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有人就认为知易行难,而同时有人则认为知难行易。
看起来这是一个矛盾,而实际上并非如此。认为知易行难的人,一般来说都是梦想家,而认为知难行易的人一般都是实干家,他们各自都在自己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他们都没有错!梦想家喜欢构想,不管其是否能够实现,想法多多,但能实现的毕竟很少,而实干家则少了很多想法,一味努力做事,孺子牛一般,虽然敬业,但是少了许多想象。
知易行难?知难行易?知行合一,天下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