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学习中一定要善始善终,只有总结才标志工作阶段性完成或者彻底的终止。通过总结对工作学习进行回顾和分析,从中找出经验和教训,引出规律性认识,以指导今后工作和实践活动。总结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总结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总结书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高中化学离子共存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总结口诀篇一
-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推荐度:
- 高中化学有机化合物知识点整理 推荐度:
- 高中化学教学总结 推荐度:
- 高中化学教师年度总结 推荐度:
-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在现实学习生活中,说到知识点,大家是不是都习惯性的重视?知识点也可以理解为考试时会涉及到的知识,也就是大纲的分支。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化学离子共存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有气体产生。如co32-、so32-、s2-、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2)有沉淀生成。如ba2+、ca2+、mg2+、ag+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存;mg2+、fe2+、ag+、al3+、zn2+、cu2+、fe3+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pb2+与cl-,fe2+与s2-、ca2+与po43-、ag+与i-不能大量共存。
(3)有弱电解质生成。如oh-、ch3coo-、po43-、hpo42-、h2po4-、f-、clo-、alo2-、sio32-、cn-、c17h35coo-、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式弱酸根如hco3-、hpo42-、hs-、h2po4-、hso3-不能与oh-大量共存;nh4+与oh-不能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如alo2-、s2-、co32-、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如fe3+、al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如3alo2-+3al3++6h2o=4al(oh)3↓等。
(1)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如s2-、hs-、so32-、i-和fe3+不能大量共存。
(2)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mno4-、cr2o7-、no3-、clo-与s2-、hs-、so32-、hso3-、i-、fe2+等不能大量共存;so32-和s2-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由于发生2s2-+so32-+6h+=3s↓+3h2o反应不能共在。h+与s2o32-不能大量共存。
例:al3+和hco3-、co32-、hs-、s2-、alo2-、clo-等;fe3+与co32-、hco3-、aalo2-、clo-等不能大量共存。
如fe2+、fe3+与scn-不能大量共存;fe3+与不能大量共存。
①酸性溶液(h+)、碱性溶液(oh-)、能在加入铝粉后放出可燃气体的溶液、由水电离出的h+或oh-=1×10-10mol/l的溶液等。
②有色离子mno4-,fe3+,fe2+,cu2+,fe(scn)2+。
③mno4-,no3-等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④s2o32-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2o32-+2h+=s↓+so2↑+h2o
⑤注意题目要求“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
(1)注意溶液的酸性对离子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如:fe2+与no3-能共存,但在强酸性条件下(即fe2+、no3-、h+相遇)不能共存;mno4-与cl-在强酸性条件下也不能共存;s2-与so32-在钠、钾盐时可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不能共存。
(2)酸式盐的含氢弱酸根离子不能与强碱(oh-)、强酸(h+)共存。
如hco3-+oh-=co32-+h2o(hco3-遇碱时进一步电离);hco3-+h+=co2↑+h2o
溶液的酸、碱性可用氢离子浓度(记作[h+])表示,但稀溶液中[h+]少,计算不便。因此,化学上采用氢离子浓度([h+])的负对数来表示,叫做ph,即ph=-lg[h+]。ph的范围通常在0―14 之间。
ph=0 表示酸度较强
ph=7 表示溶液呈中性
ph<7 表示溶液呈酸性
ph>7 表示溶液呈碱性
ph 与[h+]的关系是:
ph越小,[h+]越大,酸的强度也越高;
ph越大,[h+]越小,酸的强度也越低。
ph减小一个单位,相当于[h+]增大10 倍;ph增大一个单位,相当于[h+]减小至原来的1/10。
测定ph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即把待测溶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这样便可知道溶液的ph。如果要精确地测定溶液的ph,可以采用测量ph的仪器(参看酸碱指示剂、ph试纸的使用)。
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任何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由于原子的实际质量很小,如果人们用它们的实际质量来计算的话那就非常的麻烦,因此国际上规定采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来表示原子、分子的质量关系。
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x10-26千克,则(1.993x10-26)/12=1.667x10-27千克。然后再把其它某种原子的实际质量与这个数相比后所得的结果,这个结果的数值就叫做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如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求法为:(2.657x10-26)/(1.667x10-27)≈16,即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6,其他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也是按相同的方法计算的。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一般为其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相对原子质量是有单位的,其单位为“1”,通常省略不写。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它的各种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根据其所占的原子百分率计算而得的平均值,计算方法为,a=a1·a1%+a2·a2%+......+an·an%,(a是相对原子质量,a1,a2......是该元素各种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a1%,a2%......是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百分率)。例如,氯元素有2种同位素,为氯-35和氯-37,含量分别为75%和25%,则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x75%+37x25%=35.5.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水h2o,高锰酸钾kclo3、五水硫酸铜cuso4 5h2o 等都是化合物。
化合物是元素以化合态存在的具体形式。它具有固定的组成,即组成该化合物的元素种类、质量比和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均是固定不变的。由于化合物的组成固定,所以可以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它的组成,这就是化学式(或分子式)。就水来说,从宏观上看,纯净的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从微观看,水是由同一种分子――水分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由于水的组成固定不变,所以可以用分子式h2o来表示水的组成。
化合物种类繁多,有的化合物由阴;阳离子构成,如氯化钠 nacl、硫酸铵(nh4)2so4 等;有的化合物由分子构成,如氨气nh3、甲烷ch4、五氧化二磷p2o5、二硫化碳cs2等;有的化合物由原子构成,如二氧化硅sio2、碳化硅sic等。化合物可以分为无机化合物(不含碳的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含碳的化合物,除 co、co2、h2co3和碳酸盐等)两大类。按化学性质的不同,可以把化合物分为氧化物、酸类、碱类和盐类(参看单质、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等)。
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根据已知化学式和相对原子质量,可计算出化学式量,例如,氯酸钾的化学式为kclo3,k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9.098、cl 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453、o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5.999,kclo3的式量:39.098×1+35.453×1+15.999×3=122.548。cuso4 5h2o 的式量应该是cuso4与5h2o的式量的和,不要把式中的“?”误为“×”而错算为cuso4与5h2o的式量的乘积,cuso4 5h2o的式量=63.546×1+32.066×1+15.999×4+5(1.008×2+15.999×1)=249.683。和相对原子质量一样,化学式量也是相对比值,没有单位。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如可燃性、不稳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跟某些物质起反应等。用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方法可以得知物质的化学性质。例如,加热kclo3,可以生成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表明kclo3受热达较高温度时,能够放出o2。因此kclo3具有受热分解产生o2的化学性质。
应该注意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如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蜡烛能够燃烧是它的化学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它的结构决定,而物质的结构又可以通过它的化学性质反映出来。物质的用途由它的性质决定。
用化学式或分子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又叫化学反应式,简称反应式。
化学方程式表示客观存在着的化学反应,所以不能任意编造,并且化学方程式一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即等号两边各种原子的数目必须相等,不符合以上两点的化学方程式就是错误的,例如:
2na+cuso4=na2so4+cu
此反应客观上不存在
mg+o2=mgo2
化学式mgo2不正确
fe2o3+co=2fe+2co2↑
等号两边各种原子的数目不相等(配平有错误),反应物中有气体co,生成物的co2气体不应标“↑”。
欲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切实理解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例如:
表示:
①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
②每2个水分子分解生成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
③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2×18:2×2 :32
即每36份质量的水,分解生成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
在化学方程式各化学式的前面配上适当的系数,使式子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这个过程叫做化学方程式配平。
配平的化学方程式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正确表现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为化学计算提供准确的关系式、关系量。配平方法有多种:
(1)观察法。观察反应物及生成物的化学式,找出比较复杂的一种,推求其它化学式的系数。如:
fe2(so4)3+naoh―fe(oh)3+na2so4
fe2(so4)3所含原子数最多、最复杂,其中三个so4进入na2so4,每个na2so4含有一个so4,所以na2so4 系数为3;2 个铁原子fe 需进入2 个fe(oh)3,所以fe(oh)3系数为2,这样就得到:
fe2(so4)3+naoh―2fe(oh)3+3na2so4
接下去确定naoh 的系数,2fe(oh)3中有6个oh,3na2so4中有6 个na,所以在naoh 前填上系数6,得到:
fe2(so4)3+6naoh―2fe(oh)3+3na2so4
最后把“―”改成“=”,标明fe(oh)3↓。
(2)单数变双数法。如:
c2h2+o2―co2+h2o
首先找出左、右两边出现次数较多,并且一边为单数,另一边为双数的原子(氧原子)。由于氧分子是双原子分子o2,生成物里氧原子总数必然是双数,所以h2o的系数应该是2(系数应该是最简正整数比),如下式中①所示:
由于2h2o中氢原子个数是c2h2的2倍,所以c2h2系数为2,如下式中②所示:
又由于2c2h2中碳原子个数为co2的4倍,所以co2系数为4,如下式中③所示:
最后配单质o2的系数,由于生成物里所含氧原子总数为10,所以反应物o2的系数是5,如下式中④所示:
核算式子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已经相等,把反应条件,等号、状态符号↑填齐,化学方程式已配平。
(3)求最小公倍数法例如:
kclo3―kcl+o2
式中k、cl、o 各出现一次,只有氧原子数两边不等,左边3个,右边2个,所以应从氧原子入手来开始配平。由于3 和2 的最小公倍数是6,6 与kclo3中氧原子个数3 之比为2,所以kclo3系数应为2。又由于6 跟o2的氧原子个数2 之比为3,所以o2系数应为3。配平后的化学方程式为:
2kclo3 =2kcl+3o2↑
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
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与杂质占0.03%
no2、co、so2、h2s、no等物质
nh3(氨气)、co(一氧化碳)、co2(二氧化碳)、ch4(甲烷)、
so2(二氧化硫)、so3(三氧化硫)、no(一氧化氮)、
no2(二氧化氮)、h2s(硫化氢)、hcl(氯化氢)
so42-(硫酸根)、no3-(硝酸根)、co32-(碳酸根)、clo3-(氯酸)、
mno4-(高锰酸根)、mno42-(锰酸根)、po43-(磷酸根)、cl-(氯离子)、
hco3-(碳酸氢根)、hso4-(硫酸氢根)、hpo42-(磷酸氢根)、
h2po4-(磷酸二氢根)、oh-(氢氧根)、hs-(硫氢根)、s2-(硫离子)、
nh4+(铵根或铵离子)、k+(钾离子)、ca2+(钙离子)、na+(钠离子)、
mg2+(镁离子)、al3+(铝离子)、zn2+(锌离子)、fe2+(亚铁离子)、
fe3+(铁离子)、cu2+(铜离子)、ag+(银离子)、ba2+(钡离子)
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与上面离子的电荷数相对应:课本p80
一价钾钠氢和银,二价钙镁钡和锌;
一二铜汞二三铁,三价铝来四价硅。(氧-2,氯化物中的氯为-1,氟-1,溴为-1)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在化合物里,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1)化学式的意义:
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③量的意义: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
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
a.金属单质。如:钾k铜cu银ag等;
b.固态非金属。如:碳c硫s磷p等
c.稀有气体。如:氦(气)he氖(气)ne氩(气)ar等
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h2(氢气)
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
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3等
(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
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
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
(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
a.按元素化合价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
b.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
c.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核外电子排布:1-20号元素(要记住元素的名称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排布规律:①每层最多排2n2个电子(n表示层数)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最外层为第一层不超过2个)
③先排满内层再排外层
注: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
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易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he有2个),结构稳定,性质稳定。
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配”、“注”“等”。
说明:(1)ph值=7,溶液呈中性;ph值<7,溶液呈酸性;ph值>7,溶液呈碱性。
(2)ph值越接近0,酸性越强;ph值越接近14,碱性越强;ph值越接近7,溶液的酸、碱性就越弱,越接近中性。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说明:(1)越左金属活动性就越强,左边的金属可以从右边金属的盐溶液中置换出该金属出来
(2)排在氢左边的金属,可以从酸中置换出氢气;排在氢右边的'则不能。
(3)钾、钙、钠三种金属比较活泼,它们直接跟溶液中的水发生反应置换出氢气
(1)化学符号的意义:a.元素符号: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b.化学式:本知识点的第5点第(1)小点
c.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d.化合价符号:表示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
当符号前面有数字(化合价符号没有数字)时,此时组成符号的意义只表示该种粒子的个数。
(2)化学符号的书写:a.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表示
b.分子的表示方法:用化学式表示
c.离子的表示方法:用离子符号表示
d.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用化合价符号表示
注:原子、分子、离子三种粒子个数不只“1”时,只能在符号的前面加,不能在其它地方加。
气体氧气(o2)氢气(h2)二氧化碳(co2)
药品高锰酸钾(kmno4)或双氧水(h2o2)和二氧化锰(mno2)
[固+液]
反应原理2kmno4==k2mno4+mno2+o2↑
或2h2o2====2h2o+o2↑zn+h2so4=znso4+h2↑
[固(+固)]或[固+液]锌粒(zn)和盐酸(hcl)或稀硫酸(h2so4)
zn+2hcl=zncl2+h2↑
[固+液]石灰石(大理石)(caco3)和稀盐酸(hcl)
caco3+2hcl=cacl2+h2o+co2↑
仪器装置p36图2-17(如14的a)
或p111.图6-10(14的b或c)p111.图6-10
(如14的b或c)p111.图6-10
(如14的b或c)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进集气瓶,若木条复燃,是氧气;否则不是氧气点燃木条,伸入瓶内,木条上的火焰熄灭,瓶口火焰呈淡蓝色,则该气体是氢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看是否变浑浊,若浑浊则是co2。
收集方法①排水法(不易溶于水)②瓶口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①排水法(难溶于水)②瓶口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①瓶口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验满(验纯)用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氧气已满,否则没满<1>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2>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若“噗”的一声,氢气已纯;若有尖锐的爆鸣声,则氢气不纯用燃着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若火焰熄灭,则已满;否则没满
放置正放倒放正放
注意事项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当用第一种药品制取时以下要注意)
②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凝结在试管口的小水珠倒流入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
③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④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使试管破裂)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长颈漏斗的管口要插入液面下;
③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空气中,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点燃会爆炸。)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长颈漏斗的管口要插入液面下;
③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物质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化学性质用途
氧气
(o2)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①c+o2==co2(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1、供呼吸
2、炼钢
3、气焊
(注:o2具有助燃性,但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燃烧。)
②s+o2==so2(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
③4p+5o2==2p2o5(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
④3fe+2o2==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⑤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氢气
(h2)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最轻的气体。
①可燃性:
2h2+o2====2h2o
h2+cl2====2hcl1、填充气、飞舰(密度比空气小)
2、合成氨、制盐酸
3、气焊、气割(可燃性)4、提炼金属(还原性)
②还原性:
h2+cuo===cu+h2o
3h2+wo3===w+3h2o
3h2+fe2o3==2fe+3h2o
二氧化碳(co2)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固体的co2叫“干冰”。co2+h2o==h2co3(酸性)
(h2co3===h2o+co2↑)(不稳定)
1、用于灭火(应用其不可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2、制饮料、化肥和纯碱
co2+ca(oh)2==caco3↓+h2o(鉴别co2)
co2+2naoh==na2co3+h2o
*氧化性:co2+c==2co
caco3==cao+co2↑(工业制co2)
一氧化碳(co)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有毒气体
(火焰呈蓝色,放出大量的热,可作气体燃料)1、作燃料
2、冶炼金属
①可燃性:2co+o2==2co2
②还原性:
co+cuo===cu+co2
3co+wo3===w+3co2
3co+fe2o3==2fe+3co2
1、na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命题角度为是否违反电荷守恒定律。
2、na的保存:放于煤油中而不能放于水中,也不能放于汽油中;实验完毕后,要放回原瓶,不要放到指定的容器内。
3、na失火的处理:不能用水灭火,必须用干燥的沙土灭火。
4、na的焰色反应:颜色为黄色,易作为推断题的推破口。注意做钾的焰色反应实验时,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避免钠黄光的干扰。
5、na与熔融氯化钾反应的原理:因钾的沸点比钠低,钾蒸气从体系中脱离出来,导致平衡能向正反应移动。【na+kcl(熔融)=nacl+k】
1、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
2、溶解时放热:涉及到实验室制取氨气时,将浓氨水滴加到氢氧化钠固体上,其反应原理为:一是naoh溶解放出大量的热,促进了氨水的分解,二是提供的大量的oh—,使平衡朝着生成nh3的方向移动。与之相似的还有:将浓氨水或铵盐滴加到生石灰上。涉及到的方程式为nh4++oh— nh3 h2o nh3↑h2o。
3、与co2的反应:主要是离子方程式的书写(co2少量和过量时,产物不同)。
4、潮解:与之相同的还有cacl2、mgcl2、
1、非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因其与酸反应除了生成盐和水外,还有氧气生成,化学方程式为:2na2o2+4hcl=4nacl+2h2o+o2↑。
2、过氧化钠中微粒的组成:1mol过氧化钠中所含有离子的数目为3na,或说它们的微粒个数之比为2:1,命题角度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3、过氧化钠与水、co2的反应:一是过氧化钠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二是考查电子转移的数目(以氧气的量为依据)。
4、强氧化性:加入过氧化钠后溶液离子共存的问题;过氧化钠与so2反应产物实验探究。
s("content_relate");【高中化学离子共存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中化学关于离子共存问题的知识点归纳01-26高中化学离子共存问题小结12-27化学知识点离子共存问题解析03-03关于离子共存问题的初中化学知识点01-25高中化学离子方程式知识点总结02-21高中化学离子反应知识点归纳02-10高中化学离子方程式知识点归纳01-262018高考化学离子共存问题复习讲义08-16有关高中化学离子方程式总结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