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需要与学生一起制定和执行计划。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精选的教学计划案例,期待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云识天气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一
教学目标:
1、积累丰富的词汇,摘抄文中的生动活泼的句子。
2、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云和天气之间的关系,了解怎样看云识天气。
3、体会文章在写作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留心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是否关心天气变化?(比如我们明天要开运动会了,我们就会关心么,还有明天要出门,去旅游,去出差……我没也会关心么,正所谓“进门看脸色,出门看天色”嘛。今天我就要来学习一篇跟天气有关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二、理解课文。
1、解题:标题中“看”可以理解为“观察”的意思,“识”可理解为“识别、推测”的意思。文章标题即点明了要介绍的事理。
2、主体(具体地更详细地观察云的特点与天气的关系,我们就要学习课文中的知识了。)。
晴天云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2000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
2000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课堂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但要了解有关云的知识,学会通过观察云来识别天气,而且还要知道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观察自然,了解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就会有我们人类美好的明天。
课后作业。
收集其他与天气有关的谚语,在此基础上写一篇《身边的“天气预报员”》为题写一篇小科学作品。
看云识天气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二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4.培养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预习】。
1.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注音:
峰峦一霎间点缀绫纱。
弥漫晕头转向月晕崩塌。
(2)释义:
峰峦: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崩塌: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并在课本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3)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4.在文中圈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其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展示预习。
2.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二、重点研讨。
1.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达标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1)鱼鳞()(2)峰峦()(3)一霎间()(4)冰雹()(5)弥漫()(6)圆弧()。
三、课后作业。
1.练习:一、二、
2.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3.收集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看云识天气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三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灿烂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在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将转阴。接着,云层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了云看太阳或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这时卷层云已经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这种云叫雨层云。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降临了。
夏天,雷雨到来之前,在天空先会看到积云。积云如果迅速地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了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了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这对工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学会看云识天气,就要虚心向有经验的人学习,留心观察云的变化,在反复的观察中掌握规律。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重点: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难点:
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1、进行说的比赛,其中还可以培养观察能力。
2、听音乐,描述可能出现的画面。
3、分小组讨论,进行制表。
4、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谚语,班上交流,并建立一个小天气预报站。
导入新课。
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当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变化。(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一)明确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段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段、第6段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1)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8、由多媒体演示云和天气的变化,并伴随音乐,同学们看着画面进行复述。
9、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着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四)总结、扩展。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春云可以识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助于把“春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拟题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阅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组拟题,互作答案。
结尾总结全文、点题,同时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业。
在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
课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成功之处:
1、不求知识点的全面,抓住语言训练这一重难点,去除细枝末节。对说明性文章的阅读教学作了一些探索。
2、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避开以往教学中过多的强调修辞和语法知识,不作繁琐分析,不是用定论的方式传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的结论,而是进行了知识的生成过程,符合“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的发展的过程”的新要求。同时,教师以课文为蓝本,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让学生评析、加工,虽然稚嫩和粗糙,但却是学生对文本真实的体验和对话,并在对话中经历类似于科学发现的某些思考、分析、概括的过程。实践证明,这样的语言训练,是有效的,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
不足之处:
1、教师在时间的控制上,不尽合理,显得前松后紧,使得预定内容没有结束。
2、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制作的课件无法形象生动的体现云的特点,使得课堂使用不够流畅。
3、对于学生的发言,缺少有针对性的评价以及适当的激励性评价。
看云识天气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四
1、学习并启发学生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教学方法】。
朗读法,列表法。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云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如文中所说的?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试着填空找出中心句,最基本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是:
“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领会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用了常常,往往,表示不是绝对化的,是表示一般情况下的如此。
三、课文研讨。
1、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列表:
云的种类形状位置天气情况。
2、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谚语:
“云交云,雨淋淋”
“江猪过河,大雨滂沱”“棉花云,雨快临”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绵绵”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西北天开锁,明朝大太阳”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山戴帽,大雨到”
“云吃雾下,雾吃云晴”
试着用科学现象解释你所知道的一两句谚语。
四、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五、总结课文,延伸探讨。
六、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3、课文作业本。
看云识天气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五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二、重点•难点。
重点: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难点:
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说的比赛,其中还可以培养观察能力。
2.听音乐,描述可能出现的画面。
3.分小组讨论,进行制表。
4.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谚语,班上交流,并建立一个小天气预报站。
四、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当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变化。(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一)明确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段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段、第6段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1)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8.由多媒体演示云和天气的变化,并伴随音乐,同学们看着画面进行复述。
9.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着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四)总结、扩展。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春云可以识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助于把“春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拟题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阅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组拟题,互作答案。
结尾总结全文、点题,同时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业。
在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
看云识天气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六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灿烂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在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将转阴。接着,云层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了云看太阳或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这时卷层云已经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这种云叫雨层云。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降临了。
夏天,雷雨到来之前,在天空先会看到积云。积云如果迅速地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了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了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这对工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学会看云识天气,就要虚心向有经验的人学习,留心观察云的变化,在反复的观察中掌握规律。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二、重点难点。
重点: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难点:
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说的比赛,其中还可以培养观察能力。
2、听音乐,描述可能出现的画面。
3、分小组讨论,进行制表。
4、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谚语,班上交流,并建立一个小天气预报站。
四、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当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变化。(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一)明确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段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段、第6段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1)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7、同学交流如何看云识天气。
8、由多媒体演示云和天气的变化,并伴随音乐,同学们看着画面进行复述。
9、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着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四)总结、扩展。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春云可以识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助于把“春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拟题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阅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组拟题,互作答案。
结尾总结全文、点题,同时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业。
在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
课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成功之处:
1、不求知识点的全面,抓住语言训练这一重难点,去除细枝末节。对说明性文章的阅读教学作了一些探索。
2、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避开以往教学中过多的强调修辞和语法知识,不作繁琐分析,不是用定论的方式传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的结论,而是进行了知识的生成过程,符合“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的发展的过程”的新要求。同时,教师以课文为蓝本,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让学生评析、加工,虽然稚嫩和粗糙,但却是学生对文本真实的体验和对话,并在对话中经历类似于科学发现的某些思考、分析、概括的过程。实践证明,这样的语言训练,是有效的,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
不足之处:
1、教师在时间的控制上,不尽合理,显得前松后紧,使得预定内容没有结束。
2、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制作的课件无法形象生动的体现云的特点,使得课堂使用不够流畅。
3、对于学生的发言,缺少有针对性的评价以及适当的激励性评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看云识天气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七
1、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2、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教学流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一)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收集各种看云识天气的资料,以便启发学生有效地阅读和欣赏。
(二)学生做好预习,注意观察天空中的云与天气的关系,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三)教师预计教学过程中的生成目标,以便及时开发课堂教学资源。
(四)教师确定自学、合作、探究的具体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跟踪指导和评价。
二、创境设疑。
1、请学生从课前准备中谈谈自己的积累和观察。比如:你观察过天空中的云吗?有怎样的感受?用简短的话说明。
学生看教师制作的多媒体,多媒体投影:天空中不同的云朵,出现不同的天气。点明:云朵与天气有关系。
2、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2)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3、学生自读课文,看看云与天气变化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不同形态的云与天气和不同光彩的云与天气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生对课文有了简要的认识后,明确了与教材有关的学习主题后,开始进一步学习课文。
4、教师导学: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可以遵循规律,即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从以上四个方面去研读一篇文章,文章的脉络会更加清晰。
自主探究:出示表格,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表格,准确列出云及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学生可用作参考)。
可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在阅读中思考:(1)共有几种类型的云?(2)表格如何设计得简洁明了?(3)可以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也可以通过实物投影仪在班上讲述自己的设计和理解,教师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课文。
教师小结:按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的云与雨雪天的云,再按云的光彩分四种。表格只要顺序合理即可,设计得简洁些、详细些都可以。
学生讨论填表后,教师进一步指导:用表格与原文对照,我们就清晰的发现,作者抓住了说明事物的特征(云和天气的关系),同时有一定的合理说明顺序(总分)。
三、导学讲析。
教师进一步导学:为了将事物、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除了合理的说明顺序之外,还要有准确、美丽的语言文字将文章表述出来,和说明文独有的说明方法来进行说明。我们来看看这篇说明文的生动说明,请同学们研读讨论。
1、能举例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吗?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2、能举例说明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吗?它们的作用如何?
学生可以讨论并畅所欲言,也许所说的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只要敢于探索,大胆讲述,教师都应表示赞赏,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并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许多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不仅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用词准确。
四、固本训练。
学生再次速读课文,看大屏幕所展示的题目,交流思考,看看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比一比,哪一组的思维更敏捷。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3)第三自然段中总结薄云特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4)根据课文举例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举一例即可)。
(5)举例说明看云识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好处。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后,教师引导小结:(1)第一自然段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2)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3)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云。(4)雨层云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5)论述有理即可。
五、评结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进行自己分析学习内容,梳理本课所学知识。
教师明确: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看云识天气,学习到了怎样将事理说清楚的方法,还把握了一般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
2、用本课学过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小说明文,向同学们介绍一种自然现象。题目自拟。
看云识天气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八
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云彩的种类及其预示的天气,完成课后第一题。(列出表格,分类介绍)。
ppt展示积云图片,问题:如果在这种天气出门()。
a.很快被淋成落汤鸡。
b.可以享受美妙的阳光。
c.最好带上雨伞。
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位伟大的预言家,它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已经能够去解读这些神秘的语言。那姿态万千的云朵,在气象学家眼里,就是一块块天气的“招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介绍云彩的科普文章,去认识这些“招牌”。
1.默读课文,认识云彩。
ppt展示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标注段落序号;勾画重点语句。
2.天气播报,了解云彩。
(1)ppt展示卷云图片,举例说明如何依据课文内容介绍某种云的特点。
示例:卷云最轻盈,站得最高,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卷云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2)展示云彩图片,让学生以云的口吻介绍云彩并做天气预报。
1.默读课文,感知语言特点。
提示:这虽然是一篇科普文,但是语言不乏生动之处;同时,作为一篇科普文,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都很有讲究,大家从这些角度找一找,品一品。
2.同桌合作,就各自找的特点交流交流,然后向同学们展示交流成果。
预设:
(1)语言生动形象。
a.精彩的比喻句惟妙惟肖。
b.精彩的拟人句活灵活现。
c.精当的.引用恰到好处。
(注:学生说到比喻和引用时,可稍加提示“打比方”和“引资料”。)。
(2)语言严谨。文章多处运用了“往往”“常常”“有时”等表示不确定的词语,体现了科普文(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3)语言客观。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姿态万千的云彩,但并没有表示自己对云彩的好恶情感,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客观性。
(4)语言富有层次感。
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预言家,它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请同学们联系之前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一谈大自然中还有哪些现象暗示着一些不同寻常的奥秘。
两人一组,观察一些特殊的自然或生活现象,探究其背后的秘密,完成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科普文章。
补充说明。
ppt展示卷云图片举例说明:大家好,我是卷云,我最轻盈,站得最高,而且我身材苗条,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我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我当然不舍得给大家带来雨雪啦,有我的地方就有晴天。
举例:蚂蚁搬家、蚯蚓钻出地面预示着阴雨天气。
看云识天气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九
1、知识和能力:能根据云的变化,较为准确的判断天气状况,掌握一些地理知识;能准确分析比喻句,了解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体会其形象生动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观看云的图片,加强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天气变化,关注大自然,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身边事物、环境、社会的习惯。
【教学重点】。
快速浏览课文,能准确搜集到云的变化与天气变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如何在引导学生“看云识天气”的过程中,既了解了一些地理知识,又能上出语文味。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入题。
师:闲暇的时候,你们会做哪些事来自娱自乐呢?
(生可能会出现的回答:体育运动;玩电脑游戏;逛街;看电视,等等。)。
(生可能答有,也可能答没有,后者的可能性可能更大。)。
引:小时候,并不知道这变化多端的云与自然界的阴晴、风雨、电闪雷鸣休戚相关。(面向回答有时也看云的同学,你们也可能跟我一样,只是纯粹的欣赏吧?)那么,今天,让我们抬起头来,去观察天上的云,做一个气象预报者,如何?(此处,可先打出几幅云的图片资料,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
二、快速浏览课文,这篇课文介绍了几种云?请按先后顺序在文中划出来。
参考答案: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根据云的光彩)晕、华、虹、霞。
三、锁定细读范围(3~6段)。
设计一张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他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晴天云简表。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的光彩简表。
四、出示图片,根据所学的知识判断天气状况(分析课本前的插图)。
例:第一幅图片表明是积云,标志是:云的形状像团团棉花,预示天气晴好。
第二幅图片表明是高积云,标志是:扁球状的,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像羊群,预示天气晴好。
第三幅图片表明是卷云,标志是:像羽毛响绫纱,丝丝绿绿的漂浮着,预示天气晴好。
第四幅图片表明是晚霞,标志是:从黑黑的云幕上可知(判断晚霞的一个最直接的办法是根据观察的时间便知道是朝霞还是晚霞。)预示最近几天天气晴朗(晚霞行千里。)。
五、探究交流。
课文开头,就点出了天上的云的特点: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为了突出云的这一特点,作者用了很多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事物加以比喻,请你把这些比喻句找出来,读一读,并用你喜欢的形式展示各种云的形态特点。
六、从网上下载有关“云”的精美图片,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幅图片,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比喻句的形式,描述云的形状及色彩。
七、作业。
课外搜集关于天气的谚语,分类积累。(比一比,看谁积累得多。)。
看云识天气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十
一、学习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
二、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点: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
一、出示小黑板、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三、讨论全文结构。
四、着重研究一、二部分层次及语言特色。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朗读首句提问什么叫“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2、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3、朗读指出修辞手法?
4、这一节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三)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1、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形状、位置、厚度怎样,是什么样天气?
2、雨天的“招牌”呢?三种云的特点、高度、厚度、颜色在怎样变化?
3、“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4、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5、归纳与第二节关系。
(四)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1、云上有哪几种光彩?(晕、华、虹、霞)。
2、这些光彩特征怎样?预示着什么天气?
3、引用谚语有什么作用?
五、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六、总结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观察)(推测)(天气的变化)。
总说:看云可以识天气。[总—分—总][现象]。
条理清楚高、轻、薄层次分明形态分类)。
(分类)光彩:晕、华、虹、霞[本质]。
总说:意义与局限。
用词准确往往、常常。
科学严密一般、可能、渐渐等。
生动有趣比喻、排比、对比、拟人;谚语。
幻灯片内容:
(一)、云的形状与天气关系(二)、云的光彩同天气关系(略)。
看云识天气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十一
-->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二、重点•难点。
重点: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难点:
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说的比赛,其中还可以培养观察能力。
2.听音乐,描述可能出现的画面。
3.分小组讨论,进行制表。
4.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谚语,班上交流,并建立一个小天气预报站。
四、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当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变化。(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一)明确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段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段、第6段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1)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8.由多媒体演示云和天气的变化,并伴随音乐,同学们看着画面进行复述。
9.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着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四)总结、扩展。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春云可以识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助于把“春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拟题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阅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组拟题,互作答案。
结尾总结全文、点题,同时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业。
看云识天气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十二
教学目的:
一、学习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
二、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点: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出示小黑板、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三、讨论全文结构。
四、着重研究一、二部分层次及语言特色。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朗读首句提问什么叫“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2、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3、朗读指出修辞手法?
4、这一节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三)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1、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形状、位置、厚度怎样,是什么样天气?
2、雨天的“招牌”呢?三种云的特点、高度、厚度、颜色在怎样变化?
3、“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4、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5、归纳与第二节关系。
(四)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1、云上有哪几种光彩?(晕、华、虹、霞)。
2、这些光彩特征怎样?预示着什么天气?
3、引用谚语有什么作用?
五、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六、总结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看云识天气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本文说明的内容和特点;。
(2)能阐述本文说明的方法及效果。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学习本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探究和概括的方法;。
(2)能在理解本文情感的过程当中运用想象和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感受云的姿态美和光彩美;。
(2)能体会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能说出本文内容的特点及效果。
教学过程:
一、初次“看云”,激趣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大自然现象,人们经常会通过观察它们,了解天气情况。云就是其中一种,万里无云,我们会知道天气晴朗;阴云密布,我们会知道即将下雨。如果再仔细一点,我们会收获更多有趣的发现。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看云识天气》,看一看关于云的现象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注从而引入新课。)。
二、再次“看云”,初读对象。
安排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读完之后自主概括文章的说明对象,概括要经历从粗略到精细的过程,先用一句话概括,再用两句话概括,最后用多句话概括。要求尽量借助文章的原话或关键字词,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10分钟左右。
每人先独立完成后,再展开小组交流,相互评判,得出小组的最佳答案,教师再随机抽取小组的同学回答,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全班的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看法: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看云识天气;用两句话概括是:看云的姿态识天气,看云的光彩识天气;用多句话概括时,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把课文中“云的名称”和“天气的特征”找出,并完成填写。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三、三次“看云”,再读顺序。
要求学生梳理文章的说明顺序,并判定其所属的类别,在开始之前,教师先介绍说明顺序的三大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8分钟左右。
每人先独立完成后,再展开小组交流,相互评判,得出小组的最佳答案,教师再随机抽取小组的同学回答,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全班的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看法:本文是逻辑顺序。课文一至五段写云的姿态,第六段写云的光彩,第七段有一个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提高对文章结构和写作思路的整体把握。)。
四、四次“看云”,精读方法。
教师先介绍说明方法主要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列图表、打比方、援引用等。再让学生进行自主概括说明的方法有哪些,分别举一些句子具体说明,并说说这些说明方法各有什么表达效果。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10分钟左右。
然后小组交流,相互评判和完善,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学生说说,边说边自评和互评,细化深化每人的学习。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有三种:打比方、分类别、援引用。“打比方”集中在第1段,把云的不同姿态比喻成不同的物象;表达效果是生动形象,活泼有趣。“分类别”集中在主体部分,把云的姿态和光彩分成多种类别,分别说明;表达效果一是条理清楚,二是能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援引用”集中在第6段,引用了许多民间谚语;表达效果是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且增长了读者的知识。
完成以上学习任务后,深入一步,让学生创新运用:本文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说明方法是比喻,我们也仿造着造一个。题目是:“河对岸的霓虹灯亮了,远远望去,……”时间:3分钟左右。
然后小组交流,相互评判和完善,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学生说说,边说边自评和互评。
五、五次看云,细读语言。
要求学生再次细读课文,品味赏析课文语言,每人找出文本中修饰性的词语和补充性的句子,并用词语准确概括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3分钟左右。
每人先独立完成后,再展开小组交流,相互评判,得出小组的最佳答案,教师再随机抽取小组的同学回答,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全班的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在句中加入一些词语的例子,比如第2段中有“往往”“常常”,第3段中有“一般”“常”“都”等。这些词如果删去,意思就有差异了。在段中加入一些句子的例子,比如第7段最后两句:“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如果删去这两句,就片面夸大了看云识天气的作用。由此可见,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准确和严密。
(设计意图:对文本语言进行提炼和解读,提高学生的文本感受力。)。
六、六次“看云”,回顾总结。
下课前,每人想一句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先在纸上写下来。时间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互相评判,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个小组的代表发言,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之后,随机自主发言。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总结,继续激励学生的学习。
今天的学习内容是看云识天气,具体来说是看云的姿态和光彩识天气。说明文的基本学习方法是自主阅读和自主概括;边阅读边概括,先概括它说明了什么,即说明对象;再概括它怎样说明,即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以及说明的语言等。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希望大家多多观察,尝试用说明文的方式,书写喜欢的一种现象。
看云识天气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十四
1、学习并启发学生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方法】。
朗读法,列表法。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云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如文中所说的?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试着填空找出中心句,最基本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是:
“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领会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用了常常,往往,表示不是绝对化的,是表示一般情况下的如此。
三、课文研讨。
1、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列表:
云的种类形状位置天气情况。
2、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谚语:
“云交云,雨淋淋”
“江猪过河,大雨滂沱”“棉花云,雨快临”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绵绵”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西北天开锁,明朝大太阳”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山戴帽,大雨到”
“云吃雾下,雾吃云晴”
试着用科学现象解释你所知道的一两句谚语。
四、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五、总结课文,延伸探讨。
六、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3、课文作业本。
【教学反思】。
云和天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其科学知识是可以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加以掌握的,但最好的效果是放在具有文学性欣赏的过程中进行,而不是纯科学的学习,可在提问的方式上多样化,用文学的形象化充实科学的东西,这样驾驭语文教材的能力会提高的更快,除了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外,也不应忘了对其表达能力的提高。
看云识天气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十五
一、出示小黑板、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三、讨论全文结构。
四、着重研究一、二部分层次及语言特色。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3、朗读指出修辞手法?
4、这一节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三)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1、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形状、位置、厚度怎样,是什么样天气?
2、雨天的“招牌”呢?三种云的特点、高度、厚度、颜色在怎样变化?
3、“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4、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5、归纳与第二节关系。
(四)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1、云上有哪几种光彩?(晕、华、虹、霞)。
2、这些光彩特征怎样?预示着什么天气?
3、引用谚语有什么作用?
五、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六、总结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看云识天气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十六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句。
2、揣摩文中的对比描写,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3、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对比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初知大意,并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2、阅读注释,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布封。
3、安排一个学生准备书法作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展示书法作品:学生用小篆和隶书写的“马”及教师用楷书在黑板上写的“马”。
要求学生说出三个“马”字分别属于哪种字体。
学生回答后,教师语:时代不同,“马”的写法也不同,这是汉字形体演变的结果;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马的生存方式及其命运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布封的文章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马。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请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马马。
2、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并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
3、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三、交流研讨。
围绕上述问题,请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将学生的意见进行归结。
文章写了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等),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分别是“驯良”、“自由奔放”。
表现自由奔放的词句: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
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二、三自然段。
四、重点研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读二、三段。
1、自读读二、三段,发现问题。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力求在小组内解决问题。3、班上交流,重点研讨以下几句:
1)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2)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3)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
4)所有的家马则都只有人工所能赋予的东西,即技巧与媚妍而已。
(二)深层探究。
1、请同学介绍布封情况,明确作者是人文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要求点到为止)。
3、班上交流:由男女生各派两个代表到班上交流自己的看法。
4、教师小结: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也是一篇礼赞自由的优美散文,它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两种马的特质,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人文情怀,实为文质俱美之文。
五、延伸拓展。
用多媒体展示梁晓声《如果我为马》中的片段,学生齐读。是的,如果在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
六、作业。
找出自己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语句(段),作点评(完成在资料卡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展开讨论,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一、导入。
布封的马为我们展示了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是驯良与自由。下面我们来欣赏这两种马的生活片段。
二、延伸、拓展。
1、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家马、野马的生活画面,请学生欣赏。
2、请同学谈自己欣赏哪一种马,并陈述理由(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要受作者的影响)。
3、讨论。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下例问题:
1)家马的驯良的天性吗?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自己的观后感,并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3)我们身。
看云识天气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十七
《夏》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多彩四季”,分别编录了朱自清的《春》、郦道元的《三峡》、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衡的《夏》四篇文章,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景物的不同特点,重在引导学生在美的事物中发现美,用美的语言来表现美。考虑到前面几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景物的一些方法,如调动多个感官、不同角度、状态等观察景物;学习了品味语言的一些方法,如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夏》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学生能基本读懂课文的内容,能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能从修辞的角度品味文中的一些语句。根据“长文短教、浅文多教”的教学理念,想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对初一的学生培养相应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意识,树立一种教材即范本的思想。因此,本次教学的尝试分作三个活动进行:深情并茂地读课文,读出夏的特点,体会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给相关的段落拟写小标题;体会本文的文章结构布局,学会模仿拟写作文提纲;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会运用动词生动地描写事物。希望实现“读写结合”的效果。
2.体会本文的文章结构布局,学会模仿拟写作文提纲;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会运用动词生动地描写事物。
1. 体会本文的文章结构布局,学会模仿拟写作文提纲;
2.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会运用动词生动地描写事物。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文
1.导语:天气渐渐凉了,冬天的脚步近了,这种时候,我就特别想念夏天的阳光、草地、蓝天……夏天离我们远去了,但他的影子却留在我们心里,在这样的冬日,让我们一起走进梁衡先生的《夏》去重温夏天的旋律!(渲染学生学习的气氛)
2.问题:说到夏,同学们会想到了什么,会感受到什么,你能用一个词、短语或诗句说一说吗?(积累字词)
二、读写结合
〔问题〕
1.同学们精彩的分享已经把我们带进了夏的氛围了,让我们大声自由的朗读课文,想一想要怎样读才能把夏天的旋律读出来,为什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请给相关的段落拟写小标题,并说拟写的理由?(读写结合: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金黄的夏到黄金的夏的赞美,由景美到人美的赞美,感悟夏是生命的延续,是生命的创造的深刻意义。 )
活动二:体会本文的文章结构布局,学会模仿拟写作文提纲
〔问题〕
1.同学们对文章的理解很到位,让我们想一想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的结构布局有什么好处?(明确文章的结构布局)
2.这种文章结构布局很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模仿这种方法来给《春》这篇作文拟写一个写作提纲。(读写结合:模仿方法,培养学生拟写写作提纲的意识。)
活动三: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会运用动词生动地描写事物
〔问题〕
1.一篇优美的散文,如果说精巧的结构布局好比优美的身段,那么生动的语言就是一件漂亮的外衣。让我们用生动的语言从刚才同学们拟写的《春》的写作提纲中选取一段,写几句话。(读写结合:学情分析)
2.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夏》这篇文章中的一些语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事物写活了?(体会动词在语句中的精当与生动)
3.法国小说家福楼拜曾说:“不论描写什么事物,唯有一个动词可以使他生动。”让我们学着运用动词把刚才描写春的几句话再修改修改,使它更生动。(读写结合:学习运用动词把事物写生动)
三、课堂小结
1.学生小结,谈收获;
2.教师结语: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文章中不是缺少美,也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希望同学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美的事物中发现美,用美的语言表现美!
四、作业:根据自己拟写的《春》的提纲,整理修改完成作文,文章中多用动词来描写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