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成长成长篇一
成长是一件快乐的事,从小到大,经过酸甜苦辣,默默地把我们磨练,使我们长成一个成熟、稳重的男子汉,能承担责任的一个“大人”。
然而能被磨练成一个真正的“人”并不容易,有人在成长的时候就已经退出了,而这些已经退出的人,却在抱怨世界不公平,还企图骚扰“正在成长”的人,这些人便被我们认为成“坏人”。
别人的成长过程也许可以叫作酸甜苦辣了。有时是事事顺心,有时却是事事碰壁,有时被给予嘉奖,有时却鞭在身上……情况不同,父母对待的态度也不同。可是我的成长却不是父母所能主宰的,我自己有自己的主见,即使是这个主见不怎么好,但是它却是我自立的一个“证明”。
一个人如果自立了,那么他(她)就已经长大了。不用依靠别人,不用父母照顾,不用别人的帮助,自立。就如一句话所说的那样: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立是每一个“人”所都要经历的。
成长成长篇二
一涧飞瀑,碎琼乱玉,造就这胜景的不是水;一地竹影,摇曳生姿,练就此态势的不是风。没有侧立千尺的绝壁,好水难为瀑;没有临风飘举的翠竹,劲风不生姿。同样,没有广阔的空间、浓厚的兴趣和美好的期望,人才便难以成长。
空间
心有多大,梦想的翅膀就能飞多高;空间多大,人才的成长就能有多广。热带观赏鱼体形的大小取决于它生存空间的大小,人才的成长同样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成长空间的大小无形之中影响着人才的成长。无边的草原造就了蒙古民族宽广的胸襟,茫茫的戈壁磨炼出成吉思汗的勃勃雄心。袁隆平将自己的研究生送往美国、澳洲攻读博士,让他们接触更多的知识,适应更广阔的空间,增长见识,提高能力。
给人才成长一个良好的的环境,让他们在宽广的空间自由飞翔。
兴趣
兴趣是人才成长不可或缺的先导,是人才成长的阶梯。狼对周围环境的兴趣让它们一次次发现食物,躲避危险,顽强生存;人才亦需要拥有对周围事物的浓厚兴趣,不断探索,积极实践。李时珍对医学的兴趣成就了伟大的《本草纲目》,贝多芬对音乐的兴趣成就了著名的《命运交响曲》,达尔文对自然的兴趣成就了划时代的进化论,巨晓林对专业技术的兴趣让他从一名普通农民工成长为知识型新型工人……太多太多人才的成长,都与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兴趣有着密切的关系。兴趣,是成长途中的绿荫,带给我们希望与憧憬,引导我们走向成功与辉煌。
给人才成长一个兴趣的平台,让他们挖掘出人生的光点。
期望
都说期望是人生独一无二的画笔,期望的存在让人生的纸张倍显辉煌。普普通通的学生,因为肩负老师的'期望,便勤奋进取,成绩进步。人生在世,一路前行,期望则是路途中的加油站,送给人们无限的动力和支撑。因为感受到民族的期望,鲁迅毅然拿起了拯救国人灵魂的笔杆;因为肩负着人民的期望,毛泽东勇敢挑起了民族解放的大旗;因为背负着国家的期望,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勇夺一个个的奖牌……他们的成长,与众人的期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给人才成长一份期望的眼神,让他们自己描绘美好的蓝图。
雄鹰直冲云霄需要翅膀的不停拍打,种子破土而出需要始终如一的钻劲;人才成长亦需要三步曲的轻轻弹唱。奏响人才成长的三步曲,让我们奋发向前,成长为真正有用的人才。
成长成长篇三
时光如梭,一转眼,我已从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小娃娃变成了一个满口“之、乎、者、也”的中学生。
在一年级,坐着一个什么都知道的我:“谁知道矮怎么写?”“我知道!”我说着就写了一个“矮”。老师温和地请我坐下。我好纳闷,老师为什么不表扬我呢?我是知道的呀!——在一年级,坐着一个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我。
在二年级,坐着一个一问三不知的我:“周思颖,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不知道。”“那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不知道。”“那你回答一下书上的第三题。”“老师,我不会。”——在二年级,坐着一个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我。
在三年级,坐着一个默默无闻的我:“同学们,谁来回答一下书上的第五题?”我刚想举手,却又地胆怯放下了。我怕,怕答错被老师、同学笑话;怕自己答题时口吃;怕……直到老师报答案,我才知道自己做对了。——在三年级,坐着一个不知道自己知道的我。
到了现在:预备年级,才坐着一个满口“之、乎、者、也”的我。
如梦如烟的往事中,我欣喜地发现自己也在成长,欣喜地发现成长不仅印在闪光的奖状上,也深深浅浅地印在自己平凡的生活里!
成长成长篇四
;摘要本文从成长小说的起源、主题、形式与叙事特点论述了德国成长小说和英国成长小说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从社会、文化、哲学等视角分析了成长小说变异和发展的原因。进而阐明,成长小说的魅力不会减退,它已在自身成长的道路上迈向成熟。
关键词:比较 英国成长小说 德国成长小说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成长小说的概念源自德国,数百年的悠久传统使其成为西方文学史中重要的小说形式。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1795)标志着一个模式的确立,它对以后的小说发展产生了既深刻又深远的影响。甚至有人把成长小说定义为是在该作品模式之下进行的创作。西方成长小说主要是以一个幼稚无知的主人公为叙事起点,展开论述他在成长历程中所遭遇到的种种挫折和磨难,尤其是精神上的危机,最终得到思想和性格上的发展成熟,认识并确定自身在社会人生中的位置与作用。成长小说在欧洲得到了广泛发展,并彼此借鉴,后又传至美国。下文将从成长小说的起源、主题和发展等方面探讨英德成长小说的异同,以及对中国成长小说的意义。
一 起源
德国18世纪的狂飙运动受到英法启蒙思想的影响,民族意识崛起,人们呼唤民族文学,想要在其中表达对德国统一和向现代化迈进的愿望。在这个时期,德国的教育家歌德、席勒和洪堡等大力提倡成长教育的理念。他们认为要拯救社会、改造社会只能通过对人们修养的改造、个性的改造来完成。德国自古重视教育,对人的改造只能通过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成长小说,也决定了它的主要特征。德国成长小说的鼻祖首推歌德,他的经典作品《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上部是威廉的学习时代,下部则是威廉的漫游时代,这是一个人成长的两个重要阶段。这部作品带有歌德自己的人生见解和经历,歌德要向读者表达的是:青年人要成长必须多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成熟,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
英国文学中的成长主题的源头比德国还早,但在当时没有成长小说的一个背景,所以没有被纳为成长小说,但现在很多学者也将其当作成长小说来对待,如《鲁滨逊漂流记》(1719),因此也有人把成长小说看作是流浪汉小说,这是英国成长小说的传统。在它之前的《天路历程》(1678)也有成长小说的印记。它既是宗教文学又属于民间文学,还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传奇文学。英国小说自古有关注青少年成长的传统,这是因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兴起对儿童社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启蒙运动也大大影响了小说的创作。19世纪末随着文坛大量成长小说的出现,这一小说形式逐渐传到美国并在那里发展创新。
二 主题
人们关注成长,因此引发了对成长的思考和关于成长的文学创作。英国小说的现实主义传统,决定了英国小说对个人成长体验的普遍关注,并把它提升成为一个文学主题。芮渝萍认为“对个人成长体验的普遍关注”是“现实生活”的需要,并从客体的角度来说明主体个人经历的发展。与此看法截然不同的是杨武能。杨武能认为,成长小说之所以是关于成长,就在于小说主人公“通过种种的迷误而走上正途,认识并且实现人生和自我的价值”。这里,杨武能把成长小说的主题归结为“实现人生和自我的价值”是与作品内容一致的。这也是与欧洲和德国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之后一个崭新的时代完全相符的论断。
《鲁滨逊漂流记》(1719)描述的是一个现实中的普通人通过不断地认识和思考来学习和成长的故事。主人公经常困惑、卤莽,犯各种错误。他的错误往往促使他重新理解、不断调整,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不断进步。小说《汤姆·琼斯》(1749)描述了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由此产生的人性特征。作者菲尔丁认为小说必须广泛透视人性,深刻认识事物本质。
德国成长小说中的青年充满了幻想和自由理念,他们踌躇满志地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但却与现实发生激烈冲突。他们的理想幻灭、沉沦或被社会异化了。而英国成长小说中强调的教育过程就是要学会与社会妥协和融合,青年要掌握有用的技能和实践的能力,成为社会的中坚分子。因此小说中自强又有文化认同的青年形象被建构出来。这种经验主义的教育观是英国中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表现,它强调了对乡绅子女的教育。
德国的成长小说大都是讲富裕家庭的子弟出去接受社会教育然后成长的。而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成长小说则大部分讲的是贫寒子弟的成长经历。19世纪另一位探讨成长问题的重要作家狄更斯写了三部堪称经典的成长小说:《奥列弗·退斯特》(1838)、《大卫·科波菲尔》(1850)和《远大前程》(1861)。这三部小说都以社会下层的孤儿为主人公,通过他们的磨难和成长过程揭露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各种黑暗面以及富人和穷人生活状况的巨大反差,也歌颂了中、下层人民勤劳、互助、乐观的美德。
从传统上看,成长小说讨论的是男性主体,男主人公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利用女性,甚至在迈向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抛弃女性。女性成长小说对主人公只能是男性的这种说法提出了异议。英国成长小说对女性成长的关注值得一提。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出现了几个很有影响的作家,如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1813)、夏洛蒂·勃朗特(《简·爱》,1847)、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房》,1860)。在她们的作品中,女主角像男性一样表达着她们独立的思想,寻找着发挥才能的机会。但有的时候,寻找伴侣和她们的成长混在一起,她们一结婚就结束了其成长的历程。德国成长小说中少有对女性成长问题的探讨,现代德语文学作家普雷斯勒发表于1980年的《苦味巧克力》可以算作一部优秀的女性成长小说。
三 形式与叙事特点
从形式上看,德国文学中的成长小说类别之间的界限非常严格;但在英国文学中,类别的划分却很自由。成长小说在英国文学中的包容性更强。依照巴克利在他的《青春的季节》一书中的解释,英国文学中的成长小说“从广义上说,是青春小说或者是学徒小说的同义词”,它包含的内容更广。成长小说在英国文学中有着深厚的传统,对德国成长小说的创作也有影响,如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就临摹了英国女性成长小说《帕美拉》(1740)的书信体形式。由此可见英德成长小说的相互借鉴。
从叙事来看,成长小说可以看作是一部编年史,也可以说是对主人公成长过程中主要事件的记录。成长小说一般会按时间顺序记录主人公的成长状况。主人公和命运、自然、他人,甚至自我的矛盾都是成长小说记录成熟过程的一部分。由于反映了真实生活的经历,各种冲突对于成长小说来说都是可信的。同时由于成长小说集中描写的是人物,情节和叙事相对于主要人物的活动来说是次要的。所以运用对话来传递故事是成长小说的又一特点,因为它能使读者感到情景的真实可信。主人公通过和别人谈话了解到的事情读者也会知道,因而事情一发生读者就会和主人公有同样的见解。
成长小说一般想要表达的是:年青人必须接触生活,在生活过程中逐渐长大成人。小说往往会以正面语调结尾,但也有一些成长小说会以主人公的死亡作为结尾,留下未被实践的对生命的承诺。这些是成长小说的共同特征。但比较英德成长小说会发现德国成长小说的叙述往往有开放式的结尾,不对主人公的未来作预先安排,它只为主人公的成熟和未来生活做准备,但不会继续描写那种生活。如维廉·麦斯特发奋学习,但到头来却一无所成,只是证明了他没有艺术才能。英国成长小说往往将结局处理成一个融合的结果。如代表英国中产乡绅和城市资产阶级的伊丽莎白改变了自己的尖刻和偏见,而达西也去掉了自己贵族的傲慢。通过学习双方都修正了自己原来的特性,幸福地结合在一起,为成长的故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此外,英国的小说家一般重在描写主人公与外在自我相冲突从而确立起他的个人身份。德国小说家则特别专注于刻画主人公内心的斗争。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可以看作是对有意义生活的一种追求,也可以被看作是作者用来表达社会价值和道德观念的一种手段。德国成长小说具有一贯的宏大叙事传统,从来都重视对重大题材的书写和对重大命题的开掘。如现代小说《朗读者》就秉承并超越了这一传统,主人公米夏的成长心路历程被由内而外的加以塑造。凭借这一人物形象,作者重新审视了那段渐行渐远的历史,反思人性,从而达到成长的目的。
四 发展
启蒙运动前的德国成长小说重在人物内在道德的塑造,缺乏外在情节及对人物心理和社会生活的描写。如《痴儿历险记》通过一个痴呆儿童的眼光来揭露战争暴行以及人性的邪恶。它把士兵的残暴行径与基督教义相比,希望读者思辨,实现了基督教义对人的内在塑造。这种文学传统的基础是德国哲学中的超验说和唯意志论,即认为人是意识和认知的主体,人的所见所闻是被动的,知识的来源不是外部经验而只能在内心寻求答案。这种哲学的思辨性深深地影响着早期的成长小说。启蒙运动后的德国成长小说开始注重人物教育,从内在塑造转向外在经验,强调从社会生活中获取知识和人格完善,希望通过人物的社会化来消除人与社会的矛盾。在《少年维特的烦恼》中,歌德把一个源于个人的体验扩张到一个时代,一个年轻的生命最终走向社会,从天真走向成熟。《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主人公向往广阔天地,为实现自我理想而不断努力,最终走上了积极的人生道路。
19世纪是成长小说最流行的时代,那个时代的欧洲战争不断,革命带来了社会的革新。中产阶级逐渐控制生产方式,他们想过一种稳定的生活,需要文学的指导和启迪。而以展现中产阶级标准著称的成长小说满足了这种需要。小说中的主人公常常由低层的工人阶级成为受人尊敬的绅士。主人公通常认定稳定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是他们最好的选择。而维多利亚时代后期,作家更倾向于现实主义。维多利亚时代的价值标准被悲观主义替代。
英国的成长小说到了20世纪产生了流变。在《人性的枷锁》(1915)中,毛姆描写了个人经历挫折后对成长产生的一种怀疑,而那种解脱不了的枷锁就是人内心的挣扎,毛姆将其比喻为魔鬼与天使之间的较量。小说主要通过主人公与四位女性的交往来体现主人公的内心斗争和人性枷锁下人的痛苦。乔伊斯《一位青年艺术家的肖像》(1916)也不同与经典的成长小说,它通过描写主人公的艺术成长过程,讨论了艺术与生活、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小说大量地运用了内心独白的手法,作者在作品中以不同风格的语言来表现人物成长各个时期的思想感情,主张超越中产阶级的价值观,提出通过对生活细节进行加工,把读者引入精神感悟的境界,进而产生豁然开朗的顿悟效果。乔伊斯的这些观点对以后的英美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极大丰富了成长小说的创作。
五 结论
经典意义上的成长小说,有着特定的时代特色和特征,充满了浪漫的理想色彩和人文主义的创作气息。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矛盾的出现和小说理论的不断发展,成长小说也以多种姿态呈现。除了女性成长小说、黑人成长小说、族裔成长小说、战争成长小说、科幻成长小说等分支外,经典成长小说审美的教育性被淡化了,现实的残酷性被暴露出来。而随着社会的变迁,成长小说也相应地具备了自我修整、自我完善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并在自身成长的道路上一步步迈向成熟。
参考文献:
[1] 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杨武能:《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逃避庸俗》,《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2期。
[3] 大卫·莫那翰:《简·奥斯丁和妇女地位问题》,朱虹选编:《奥斯丁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年版。
[5] 巴赫金:《教育小说及其在现实历史中的意义》,白春仁、晓河译:《巴赫金著作集:小说理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简介:董清,女,1977—,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成长成长篇五
不经意间翻起的日记本,里边竟有几分乐趣,多乐乐不如众乐乐,拿来与你们一起分享吧!
年月日,晴
天蓝蓝的,天白白的,如果将天比作成画布,那云一定是绵软可口的棉花糖,好想去咬一口。那年我七岁。简简单单的我那时好像真的是那样以为的吧?但现在的我是无论如何都找不回那样的心境了吧?不如记着,曾经也有过天真。
年月日多云
闷闷的天气,弄得我心情都不好了,不小心又和妈妈吵了,怎么办?好想去道歉,去吧!才不喜欢和妈妈冷战呢!那年我十岁。那时的我真的以为道歉就会得到妈妈的原谅,事实也是如此,但现在的我,好像连道歉的机会都没有了,只因为昔人已不再,想到那时想要道歉又不好意思的场景,嘴角好似不小心张扬了,如此美好,自是要珍藏。
年月日,雨
难得的雨,难得的静,身边只剩下花与草,也是一种静态美。怀着美好的心境去欣赏下自然景色,了解一下与众不同的美!那年我十三岁。正值花季的我那时好似真的不懂什么烦恼与愁绪,只是以淡然的心态去面对,无一点目的,只是随心而已。现在的我早已失去了那份淡然,做事也懂得三思而后行,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如此美景,不如怀念。
年月日,雪
成长成长篇六
——题记
蓬头稚子
豆蔻年华
正在长大
因为成长,今天的我是幼稚的,明天就会慢慢成长;因为成长,今天的麦苗是鲜绿的,明天就会变成金黄;因为成长,今天的麦穗是成熟的,明天就进入了打麦场。
成长?成长!成长意味着什么?
成长真是一件令人感到幸福的事。
成长成长篇七
我们不再满足于随意的玩乐;我们不再迷信父母、老师绝对的权威;我们有了独立思考的习惯,不再一味模仿;我们大胆地挣脱父母牵引的大手,登上高山极目远眺,领略新的风景;我们有了自己的处事原则,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也隐隐地感到了肩上的担子、做人的压力……是的,我们不再单纯。当我们学会用怀疑、探究的目光去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也在不断地改变自己,在风风雨雨中磨砺自己,独立体味着与生活作斗争的酸甜苦辣。
其实,在我们咀嚼痛苦的同时,我们的人生也就多了一份完美。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快乐,无论是风和日丽,还是阴霆蔽日,我们都应该微笑着去面对。
长大了便不再单纯,这也不是错误。我并不后悔我所得到的,虽然我丢失了曾经拥有的美德,但只要我意识到了,便更懂得珍惜已有的,并努力去找回那失去的。我不会因此而抱怨自己的成长。如果说孩提时代对美好生活的理解是天生的,单纯的,当我们逐渐学会把自己与客观外界和谐地统一为一个整体时,谁能说那不是一种美呢?是的,那是一种美,只要我们的心境始终清纯如一。
成长成长篇八
我爱旅游,父母也从来没有间断让我洞察这个世界。
——题记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我刚出生时,家里的条件并不是很好,加上交通的限制,“旅游”一词还只是梦想。可那高大的荒山,狭隘的小屋并没有阻挡我心灵旅行的步伐。那满天星辰,轻柔风雨,路边花草是我成长路上的第一站。我常常在奶奶的怀抱中仰望星空,在父亲的陪伴下雨中散步。在爷爷的方言里倾听遥远首都的故事,了解九百六十万中国大地上的民风民俗。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六岁,我第一次离开出生的山城,来到秀丽的峨眉山,背着背包,带着干粮,我们向金顶进发,山腰突降的大雪令我们措手不及,却又给我带来奇异的雪景。我裸露的手托住轻柔的雪花,鞋底还流淌着冰凉的雪水。在齐头并进,并肩前行之下,我们登上了金顶,看到了萦绕在山间的云雾。我没有感觉,我的手,已冰如冰雪。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被千古文人传颂的西湖,终于在我面前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三潭印月,断桥残雪的西湖奇景尽收眼底,随着交通渐渐便利,广阔的神州大地已经遍布我的足迹,我已听过黄浦江的风浪,感受南京三十万遇难同胞的悲凄。眺望钱塘江大潮的宏伟。我走过九曲黄河,畅游彩云之南,风景尽收,心智成长。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如今,当知晓中国千年历史,了解祖国神奇文化的我走在每一寸土地上,拍照嬉闹的同时有了对人生的思考,当国外战乱不止,我在为生活在和平的祖国而骄傲。我向往雪域高原的冰封圣洁,向往古蜀四川的浓郁风情,我知道,人生的风景千千万万,世界的文化奇妙新颖。祖国的风景是十三亿中国人共同的奉献,是祖国成长的足迹。
后记
在今后的道路上,还会有源源不断的风景,中国只是世界风景的一角,我只有不断奋斗,才能欣赏更多的美景,踏遍世界的每一寸土地。
扬起风帆,面朝浩瀚碧海,手握船舵,心中春暖花开。
成长成长篇九
成长,就好比我人生中的一艘小船,行驶在波面上。有时风平浪静,有时也会遇到汹涌澎湃的海浪。但我的成长之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也经历着各种风波。对我而言,酸甜苦辣咸,样样都有。
现在,因为我长大了,正在变成大人,所以在家长眼中,我已不再是小孩了,已变得有意识,有胆量,有知识了。有时,他们东一句“你已经长大了!”西一句“你不再是小孩了!”听得我头都疼了。现在的我无论做什么事,自己都要先认好“罗盘针”,都必须要有原则在身,不能马虎完成,也不能粗心对待,如果稍有差池,随时都会招来暴风雪。
回想起自己小的时候,生活是多么轻松,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身边根本就没什么烦恼。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前方的海浪也更大了,海面也更波折了,我成为一个小学生了,往日那个我已经荡然无存了。我个子高了,上学时间长了,回家作业增了,学习科目多了,我的双肩背起了更重的书包,心中的压力也不断加重。如果是小时候,我无论做错什么事,没有人会来责怪我,再加上还有父母为我当“向导”。可现在的我,长大了,懂事了,要适应独立了,凡是做事都要小心翼翼,三思而后行。这与小时候那悠闲自在的日子相比也渐渐地拉开了距离。
小时候,身为小孩子的我,虽然生活地会自在些,可是我却处处受着长辈与他人的约束,走路时,有父母掺着;摔倒了,有父母扶着。但是我知道,在自己长大了后,我就变成大人了,与小时候不同了。就好比现在的我一样,正在渐渐地成长着,我对凡事都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见。
成长成长篇十
岁月匆匆逝去,然而心中对那未知世界的渴望却更加强烈,我们不顾一切地寻找它,朝着心目中的方向前进。
(一)幻想也可以如此幸福
我们天真地玩着扮家家,想象自己就是当时最有名气的公司老板。每天总是与有钱人打交道,跟着自己的人都是些学识渊博、精练能干的老手,我们的居住环境都是当下最豪华、最气派、最具有高新技术含量的,我们近乎忘我地玩着……。原来,把自己置身于所向往的世界是如此幸福。
(二)充实的现实
踏上载着时间的帆船前进,我们到了另一个世界--现实。我们惊异地发现这个世界和先前的那个世界截然不同。现实世界里有暴风骤雨肆虐,有来自四面八方的竞争压力。它有一个原则:“如果你放弃了前进,那你就自生自灭吧;如果你不懈地奋斗,暴风雨过后,会见彩虹。”这时,我们才觉察到现实的残酷,于是开始努力去做好它,用好每一分每一秒。当你经历了艰辛的付出而迎来收获的季节时,你也会幸福地大笑:现实是多么的充实!
(三)幻想+现实=未来的成功
经历了“两个世界”的我们,身心产生巨大飞跃。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离心中的那个梦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我们要走完它就要充满信心,要有足够的勇气。当我们在幻想的推动下走好每一步时,却蓦然发现未来已成功地掌握在我们手中。
回想我们成长中的一幕幕,是那么的幸福、快乐;有对未来的执著追求,有为成功的奋力拼搏。在时间这艘前进的帆船里,我们走出了生活的光彩,活出了我们的幸福。
追求,有为成功的奋力拼搏。在时间这艘前进的帆船里,我们走出了生活的光彩,活出了我们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