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对写作心得体会有所启发和帮助。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习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心得体会范文(18篇)篇一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最根本依据,是课程顺利实施的保证。而2022年颁布的新课标则是“双减”政策下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最新依据。学校数学教研组也在第一时间组织大家聆听了史宁中教授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讲座,讲座中分析了2022年新课标修订的背景与要点、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表达、课标内容的结构与调整,并给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在新课标的内容变化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为了增强几何直观而新增的知识:尺规作图。
新增内容要求学生“会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并要求学生“经历用直尺和圆规将三角形的三条边画到一条直线上的过程,从而直观感受三角形的周长的概念。”
那什么是尺规作图呢?尺规作图就是指用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无刻度的尺,在尺规作图中的主要作用是用它将两个点连接,也可以画直线、射线。圆规是可以用来画圆、画弧,在尺规作图中更多的是截取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其原理就是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半径)不变,画等圆,体现距离相等。所以在画与已知线段相等的线段时,不能直接测量出已知线段的长度去画图,可以借助圆规作图:
方法一:
1、先用直尺画一条射线;
2、再以射线的端点为圆心,以已知线段长为半径画弧,与射线相交;
3、以射线端点和交点为端点的线段即为所求线段。
方法二:
1、先画一个点,以该点为圆心,已知线段长为半径画弧;
2、在圆弧上任取一点,用直尺把该点和圆心连接起来成一条线段,该线段即为所求线段。
而对于求三角形的周长,就是将三角形的三条边画到一条直线上,其本质就是连续三次使用画与已知线段相等的线段,只是作图时以前面的线段端点作为后面作图时的圆心,做到首尾顺次相接,这样就可以把三角形的周长“画”到一条直线上。
初中阶段尺规作图,还要会画与已知角相等的角、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已知角的角平分线等,而小学阶段的新增内容为初中的学习奠定了重要基础,更重要的是在小学阶段感受尺规作图中尺子和圆规的作用,明确尺规作图的基本原理,为小学和初中知识做好衔接。
研读新课标,让我更加明确了教学的内容、目标和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以新课标为“指挥棒”,以核心素养为核心,潜心钻研课标和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素养,努力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心得体会范文(18篇)篇二
本人认真聆听了xx教授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详细解读,有很多收获,印象最深刻的有以下一些内容。
我知道了小学阶段核心素养由原来的10个: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增加为11,增加的一个为:量感。何为量感呢?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等。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我了解了总目标是“三会”: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同时,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和发展性,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将九年的学习时间由原来划分为三个学段变为划分为四个学段。涉及到我们小学阶段的就是,原来一至三年级是第一学段,四至六年级是第二学段,而现在是每两个年级为一个学段,小学阶段分为三个学段了。小学的6年划分得更详细了。
我明白了课程内容组织得安排上也有很大变化。20xx年得课标是以学段为主题,每学段里面细分为四大领域,而20xx年的新课标是以四大领域为主题,在每个领域里面再细分学段,更重视了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xx教授的解读非常细致,而且深入浅出。因为信息量很大,在听了xx教授解读的基础上,后期我还要不断学习,仔细研读,用新课标的里面的新标准,新内容,新理念,新方法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学习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心得体会范文(18篇)篇三
王永春教授给我们讲解了怎么贯彻和落实新课标,这次的新课标是在2011版的基础上改革的,每一次的改革都是在以往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创新,核心素养目标提出了三会:第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第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第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次改革的特点就是让三个学段进行贯通,是用核心素养来进行贯通。这次改革的特点就是要强调用知识与方法来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一定要让学生用来经历和感悟知识。
本次改革强调数的认识具有一致性,从一年级开始,要让学生逐步感悟十进位制的计算原理,数是一个一个的大起来的,从零开始不断的加一,新的计数单位不断产生一致性,连贯性,整体性,逻辑性,发展性。运算的本质上是推理,理解算理的算法就是推理。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结合几何直观,理解算理,会计算新的题目,培养了核心素养。要注意培养孩子思考自学、合作交流、健康乐学、创新实践,通过培养核心素养来打到孩子们对数学的认识理解以及喜欢数学。不管是作为老师和家长,都要给孩子同样的爱,同样的关怀,也许孩子在某一天就会突然的顿悟了,这是我们教育的一个智慧。
通过王永春教授的讲解感悟颇深,希望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自己能够结合新课程标准,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使自己不断的进步超越现在的自己。
学习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心得体会范文(18篇)篇四
聆听了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主要内容和变化的直播讲座,让我对现在的语文新课标有了新的理解。
郑教授首先讲了与20xx版本的新课标有了四个方面的变化,第一是价值引领,以文化人。第二立足生活,实践主线。第三素养为纲,任务导向。第四强调情境,主题统整。
通过学习20xx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感触颇多。从主要变化的内容中发现了新趋势。“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和“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这两个课程理念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之前的教学基本上仅以教科书为教与学的资源,单一、低效,现在要尝试着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积累,鼓励自主阅读: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味,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在学习任务群的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部分,我认识到教学任务中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属于“基础性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属于“发展性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属于“拓展性学习任务群”,更注重学生的思考、积累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新的课程标准对于作为普通的一线的农村教师来说又是一次新的挑战,我将紧跟新课标改革的步伐与时俱进,坚持终。身学习理念,更好地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所体现。好好地服务学生。(长丰县北城力高学校郑楚涛)。
学习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心得体会范文(18篇)篇五
《新课程标准》对于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一、更新观念、改变教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而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所以要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首先必须从教师的“教”开始,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
1、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备教的方法,更要备学生的学习方法。要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到文字的表达,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二、活跃思维、改变学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拙劣的学习方法(如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学生的智彗得不到发挥。
1、要有好的学习习惯。
避免机械性学习,实现有意义的学习。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
2、要多说。
教学中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还要教会学生一些数学方法。如,比较法、线段图法、分析法、归类法等等。指导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除了上课的潜移默化外,还有如,讲授式、交流式、辅导式等等。
总之,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索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让学生主动学习、发散思维去思考,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要时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引发其对学习的热情,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心得体会范文(18篇)篇六
近段时间,我们按照中心校要求,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通过学习,我感触很深,对规范办学行为有了深入的体会和新的认识。引发了很多思考,现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作为一位普通的小学教师,通过此次学习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规范办学行为、回归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标准带来的变化。规范办学行为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是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们顺应时代潮流,迎接新的挑战的必然选择;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现实基础。
新时代要求我们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教师的职业特点是永远和学生在一起,教师需要的是永远拥有一颗火热、诚挚的童心,一颗不停跃动着的爱心。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爱学生的教师不会是一个好教师。教师要容忍学生的无知,宽容学生的过错,忍让学生的挑剔,精神世界愈辽阔,心理境界就愈丰富。所以,教师只有时时、处处、事事都以身作则,以身立教,才能完成对学生的思想品质的感化效能。在工作之余,要多读书,读文学经典、教育专著,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教育教学能力,让自己成为知识渊博、充满魅力的教师;让自己成为深受孩子欢迎的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关心爱护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积极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课堂效率,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反思自己,我们经常会把考试成绩奉为教育的方向,导致教学中片面强调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忽视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通过这次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严格按学校的课程表上课,不能只重视考试科目的教育教学,忽视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科目的教学。我们要把学生的健康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后进生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关心和鼓励,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占用学生的体育课及大课间活动时间,不布置过多的家庭作业,切实把课内外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依法保障学生的休息权利。把属于学生的体育、睡眠、娱乐时间真正还给学生。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早就说过,人者,德为先。学校工作,育人为先,知识次之。一个人的品德好坏往往能决定他行事结果的正与负,合理地进取,合理地忍让,适当时敢于竞争,关键时能顾全大局。但如今的学生们已越来越不会接受批评,受了点委屈后就要死要活或喊打喊杀,不能不引起大人们的注意。所以,我们有责任做好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尤其心理疏导,抗挫折教育,培养健全人格学生是我们的使命与职责所在。
作为教师,要积极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育人环境。注重优化家庭教育,正确引导家长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和管理孩子。和家长多联系、常沟通,了解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状况以及思想动态,同时向家长汇报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及其它方面的情况。家校联手,共同教育孩子,以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标准》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我们为之奋斗最终的目标。
学习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心得体会范文(18篇)篇七
2022年5月13日,在程兰超名师工作室的带领下,我们几位平顶山市第8批骨干教师们认真聆听、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经过马云鹏教授的解读与答疑,我深刻领悟到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主要变化,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四是增强了指导性。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坚持利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数学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通过新旧课标的对比,从指导思想、修订原则、主要变化、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数学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新增核心素养内涵;课程内容全部更新优化整合;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形成了教学评的闭环。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纲,这一系列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教师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变,使我倍感压力,我会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细致地去研读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用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教学,从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一、在课程标准引领下落实核心素养。
提到“数学核心素养”其实我们并不陌生,近几年“核心作文吧素养”一直是各类教研培训的热门话题。在此之前我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能力”、“直观想象”、“数据分析”这六个方面以及10个关键词。“核心素养”的概念在我头脑中还是很空泛的。今天听了教授的解读,我才明白数学核心素养是在学生本人参与的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的。这就完全颠覆了传统课堂,比如《乘法分配律》用一节计算课的集训就能提升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掌握和应用。核心素养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要求老师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展开。这次新课标的修订就是要让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
二、在学科融合中凸显数学本质。
其次就是实现学科融合的理念与潮流,数学绝不是孤立的学科,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为各门学科尤其是理工科方向的学科奠基。有些孩子排斥数学学科主要是因为传统数学课主要局限在教室里,虽然教材中也有综合实践课,但真正落实的或者说有效落实的并不是很多。如何以新课标为依据,设计出既凸显数学本质又能学科融合的主题式学习课程,将成为老师们思考的重点方向。
学习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心得体会范文(18篇)篇八
人间万事出艰辛,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是人生出彩的金钥匙,也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人们耳熟能详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警句,也从惜物的角度,提醒我们珍视劳动的价值。
前不久,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届时,劳动将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课程。相关课程标准的施行,有益于播撒热爱劳动的种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过去,一些人对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的认识存在偏差。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上,社会上一定程度存在着“重书本教育、轻劳动教育”的倾向,甚至认为读好书、当白领,就是为了“告别劳动”。对此,政策持续纠偏。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每学年设立劳动周的明确要求。此次劳动课程标准的出台,不仅对课程内容作出了规划,而且提出了细致的实施建议,实效值得期待。
落实落细相关课程标准,学校肩负重任。如何创新机制、优化模式,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是一道现实考题。一方面,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真正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像对待其他课程一样对待劳动课。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编制课程内容,统筹好短期的劳动技能培训和长远的劳动精神培养,在循序渐进中真正激发学生们对劳动的热爱。多措并举、春风化雨,才能把劳动的种子深植在青少年心中。
让热爱劳动的种子生根发芽,家庭教育、社会引导不容忽视。良好的家校互动至关重要。在学校的劳动课程之外,家长也应在以身作则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孩子力所能及做一些家务,让他们体会劳动的乐趣,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意识。进而言之,在全社会倡导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让热爱劳动蔚为风尚,青少年才会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对劳动的理解,真正以劳动为荣。
劳动是成长成才的必修课。“伟大的精神导致伟大的劳动,强有力的劳作培养强有力的精神,正如钻石研磨钻石。”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只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本质和价值,准确掌握历史前进、社会运转的内在机理。劳动是光荣而高尚的,热爱劳动、不懈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
学习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心得体会范文(18篇)篇九
日前,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规定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版块,共设置10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1年,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主要面向学校,重点针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细化了有关要求。而在今年秋季学期开始的中小学劳动课程,是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
要想把劳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仅有纸面规定肯定不够,还必须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相关教材的编写和出版;还要结合各地实际,让劳动教育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本站际,就像成都的中小学这样。总之,一定要符合新时代要求,从而避免劳动课流于形式。这需要创新驱动,更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由此才能使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态度。
众所周知,如今的孩子都忙于学业,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把所有经精力都用在了“主课”上,连起码的劳动能力都快丧失了。生活中很多孩子没有养成劳动习惯,有些孩子连铺床叠被、洗袜子、收拾书包都不会,甚至懒得洗脸、洗脚,喝水也懒得自己倒!可见,是时候补上“劳动教育”这门课了。
不过,劳动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孩子们“生活能够自理”,而是成长过程中的必须。通过劳动认识社会感悟自然、观察生活、认识生命、了解社会,培养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人生观。总之,劳动教育目的远不是“生活能够自理”,是为了让孩子全面发展打好底子,也为其未来打牢基础。学校、家长和学生,都必须对此做好充分的认识和心理准备。
学习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心得体会范文(18篇)篇十
英语课程内容由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要素构成。围绕这些要素,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活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在义务教育全程中的持续发展。六个要素构成一个紧密关联的结构,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目标。内容结构中不仅包含语言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包含了能够促进学生心智、情感、终身学习以及态度和价值观发展所必须依托的学习主题和多模态的语篇内容。语言学习不再仅仅围绕语言这一符号体系展开,而要同步关注语言背后所承载的与立德树人直接相关的主题和跨文化知识以及其背后所隐含的态度和价值观。所有的课程内容都按照三个基本级别提出具体要求,对各“级别+”的内容用“+”标识。可以看出,新版义教课标的分级体系适切性和灵活性都更强。
学习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心得体会范文(18篇)篇十一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是教师,教学又是一门有难度的工作如何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是我们每位从事教学工作者应当深思的问题。
过去的课堂教学是由老师教学生学(被动接受),后来发展为我要学、我会学、自主学、互相交流学,这也是教学的必然发展过程。课堂教学模式也由学生的指名、轮流转化为发言不必举手,想说就说,井然有序的发言变成迫不及待的抢答,课堂教学更民主化学生有了大胆表现自己的.机会。
在教学中我们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它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我认为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时候用,讨论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绝不能留于形式,以防止教学出现“浮躁与虚假”“课堂教学热热闹闹,结果却为低效”等现象。
新时代,新要求,新挑战。让我们从事教学工作的每一位同行树立良好的形象,用爱心和睿智去谱写自己的教育人生。虽然很早以前就参加过课标、教材的培训,但是以前在很多时候只是走走形式,自身并没有真正走进研究与探索中去。现在我校要在开学初对所有的教师要进行专业的测试,我发现我对新课标认识还很肤浅,一次次的自己研究,面对新的体制我在理解新课标时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这些问题迫使我不得不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新课标,从而也有了更新的体会。
新教材编写体现了“新”“实”“活”的特点。新主要表现在选材新、结构新;实主要表现在更贴近学生实际、更强调实际运用、更突出实用效果;活主要表现在活用教材,既教材需要整合处理和开发、教法学法要活泼、为生活化学习提供范例。这样既拉近了信息技术与生活的关系,更体现了信息技术本身的个性而且也可以让学生感觉到信息技术与生活更贴近了。
使学生愿学乐学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新教材体现“新”“实”“活”三个特点,在此,我只想谈谈对“活”的认识,“新”“实”“活”三个特点,在此,我只想谈谈对“活”的认识,尤其是在课堂上,如何使一节课鲜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曾尝试这样做:在阅读教学中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尽量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在探索中体验阅读的快乐。
实践操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一个感情体验的过程。老师不能为完成教学任务和所谓的教学秩序而剥夺学生探索和体验的权利,而是要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享受探索的乐趣,在实践操作中得到高尚情感的陶冶。探索和体验是个体生命独有的心理过程,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要允许有差异,不要把专家的实践操作体验强加给学生。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我总是不断地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讲对操作的了解,对结果的理解,对不同问题的见解。
努力做到上课使人喜闻乐见,下课使人回味无穷是我追求的理想境界!
学习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心得体会范文(18篇)篇十二
劳动教育的一般作用,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学以致用”。而且,劳动教育也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紧密相关,密不可分。
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孩子们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就是“德育”;让孩子们思考劳动的原理与奥秘,改进与提升劳动效率时,劳动教育就成为智育;劳动教育可达到强健体魄、增强体能的作用时,劳动教育就是体育;当我们引导孩子们发挥聪明才智去设计关于劳动的美的成果时,劳动教育就是美育。这意味着,劳动教育不是独立、孤立的,而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劳动教育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高度重视,那在具体的操作中,就不能敷衍了事,也不能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应该有更加深入的思考,让劳动教育既有“劳动”又有“教育”,而这,才应该是劳动教育的最终落脚点。
学习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心得体会范文(18篇)篇十三
2022年5月13日,在程兰超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程主任的组织与引领下,我参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线上培训活动,对2022版课程标准进行学习。作为教师大家都知道:课标是我们教学的“指挥棒”,新课标都有哪些变化?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指向性和导向性是什么?以后的日常教学该怎么偏重?教学内容有什么变化?教学目标该作何调整?等等许多问题都是我们急需了解的。
1、新课标明确界定了数学的核心素养为“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导向很明确,强调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让数学回归现实世界,回归实际。
“三会”的要求进一步印证了数学学习总目标“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较2011版的“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虽仅有两字之差,但区别非常明显。
2、学段目标更为细化。
2011版的课标中小学是分为两个学段的,而2022版新课标分为了三个学段。
一到二年级为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当中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三到四年级为第二学段,要求学生尝试从生活当中独立地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五到六年级为第三学段,则要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及探索运用基本的数量关系,以及集合直观,逻辑推理等等其他的学科知识相互关联,每个学段有学业目标和评价标准。
3、学段目标在知识技能方面难度下降。
在新课标中,把部分小学的知识,如负数、方程、反比例等挪到了初中,但知识点难度下降,并不意味着数学就变简单了,根据核心素养的内涵要求,在问题解决方面的要求可能会大幅提升,需要学生根据三会的要求,结合四基(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来发展四能(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新课标的整体目标来看,小学侧重经验的感悟,即在生活中去观察、发现和认知即可。
4、新课标在课程实施上提出了教学建议:要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整体把握教学内容,选择能引发思考的教学方式,加强综合与实践教学,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其中要重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数学教学改革推动作用,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就对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新课标提出评价建议: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评价方式要丰富、维度多元、主体多样。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着重应用。
二、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纲,这一系列的变化必然要更新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使我倍感压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做好以下几点:
1、更新理念,夯实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新课标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2、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究意识,做好引导。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设法营造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实践中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3、课堂教学要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在教学中要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按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我们作为一线教师,要快速的转变观念,紧跟新课标的步伐,提高自我修养,改变课堂模式,注重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做到: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学习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心得体会范文(18篇)篇十四
今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xx年版)》,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名称从“信息技术”更名为“信息科技”,信息技术课程向信息科技课程转变,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突显了素养导向的重要地位,体现课程时代性。近期我又一次学习了20xx版信息科技新课标,收获颇多。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科技课程将侧重点置于素养导向,即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这四个方面相互支持,相互渗透度,促进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培养学生利用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描述事物、总结事物、探寻规律。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为高级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合理安排不同学习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境界性,适应高中阶段学生的特点和结构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创新教学方式以真实问题或项目驱动,引导学生经历原理运用过程,计算思维过程和数字化工具应用过程,建构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在数字化环境规划自我管理评价,鼓励“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多样性,个体性发展。
新课标的实施,会推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的发展,改变其在中小学阶段不被重视或不开课的情况,或者硬件不到位的情况,教师提升学习的机会将得到改善。
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教师任重道远,面对信息科技课程的新变化,教师不仅要更新课程理念,更要进一步提升自身信息素养以及教学技能,增强对信息科技课程的全面认知,从思想和行动上为应对课程变革做出新的努力,在信息科技教育领域下苦功、练真功、立新功,成为卓越的信息科技教师。
学习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心得体会范文(18篇)篇十五
“劳动”成为独立课程,无疑提高了劳动的“地位”,在孩子心中种下“劳动光荣”的种子,让孩子在劳动中理解劳动之美、体验劳动之趣,摆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改变“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状态,领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在基础教育阶段获得更多独立生活的能力。
劳动课要发挥作用,如何落地是关键。一方面,教育部门要做好“五育并举”,因地制宜、因情施策,配齐师资力量、配备实践场地,解决好劳动课落地的软硬件问题;同时要健全完善监督机制,防止劳动课被挤挪占用,导致学生在“纸面上、屏幕里”完成有名无实的“拍照打卡”。另一方面,家长不要“大包大揽”,给孩子养成“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习惯。不妨让孩子“沾沾灰”“闻闻土”。体验过耕作之苦,自然珍惜盘中之餐;感受过打磨之累,必然尊重匠心之作;经历过志愿服务,一定会遇见更好的自己。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磨炼意志,如此,劳动教育才会在孩子成长的“土壤”里扎根萌芽、开花结果。
学习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心得体会范文(18篇)篇十六
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
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及评价的依据,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教材的编写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次的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学业质量,明确指出学业质量标准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及评价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那肯定也是我们设计课堂活动和作业的依据了。当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是作业负担较重,为什么重呢?一是多,小学生的作业实在是太多了;二是滥,各种名目繁多的练习册和测试卷充斥着学校周围;三是烂,大部分题目都差不多,做一套和做十套,不会引起学生学习质量质的变化,无非就是熟练而已。那么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学业质量标准,对其中的三句话细细品味。
第一句是以结构化数学知识主题为载体,在形成与发展“四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数感、量感、符号意识、推理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等。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这些主要素养主要是蕴含在“四基”的形成过程中,而天天的课堂活动、课后作业中,做教师的是否考虑过哪些活动或者作业是发展了学生的“四基”,如果我们的作业中都没有,那再多的作业也是枉然了。
第二句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与社会情境,以及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数学与科技情境中,在经历“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和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思维与数学的语言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模型观念、数据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前一段时间专门谈过情境的事情,一定是学生熟悉的,那么如何让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呢?这就是教师在备课中应该着重考虑的,看看目前的中高考,和社会、生活、国家发展联系那么紧密,我们也应该提高这个意识。
第三句话是学生经历数学的学习运用、实践探索活动的经验积累,逐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初步养成独立思考、探究质疑、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初步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这句话中提出了学生经验的积累,以及学习数学的习惯,这些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格外注意的,也是我们应该给予学生的,现在的教材,缺失了这些,下学期的教学中,用旧教材需要教师丰富课程,增加学习资源,才能满足学业质量的要求。
学习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心得体会范文(18篇)篇十七
近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将劳动课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在一至九年级开设,并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劳动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其独立标志着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一次内涵提升、结构优化与内容重构。接下来如何扎实有效地落实劳动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显得十分重要。
从实现学生完整发展的角度来看,劳动课程是新时代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课程体系的组成要素。近年来,一系列加强劳动教育的政策文件陆续出台,针对劳动观念淡化、劳动能力弱化、不珍惜劳动成果等诸多问题,强调把劳动素养培育放在完整培养人的高度去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基本原则中明确指出,贯彻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劳动课程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在劳动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旨在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过去一段时间,劳动作为学生发展的组成要素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其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在新时代“五育”并举框架下,劳动课程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组成要素,将肩负起新的重要使命。
要肩负起新使命,需要对劳动课程的结构与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认真设计。从《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劳动课标”)来看,劳动课程的基本结构是以实践为主线,围绕日常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发展需要,按照学段进行进阶性设计。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了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其中,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从结构和内容看,劳动课程要突出实践性、实地性和日常性,避免简单说教和随意讲解,避免简单的劳动技能训练,避免流于表面的浅度尝试,强调跟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密切关联。
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密切关联,是劳动课程实现其价值的重要动力。因为劳动来自生活,又创造了美好生活。劳动课程要扎根学生现实生活,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劳动能力贯穿于课程实施全过程。“劳动课标”明确规定,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提倡劳动、综合实践活动,以及班队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等相关内容整合实施。学校作为实施主体,需要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尽可能多地设置场域和活动,创造机会和条件,创新内容和形式,挖掘身边的资源、利用周边的场地,设计人人可参与、丰富鲜活的劳动实践。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及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完整参与、真实劳动中丰富体验、提高能力、深化理解。
以现实生活为依托落实劳动课程,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当前需要和未来发展,体现开放性,鼓励挑战性。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不仅有日常生活劳动,还有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学生参与劳动不仅是为了当下的需要,更是为了未来的发展。劳动课程设计需要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之间搭建桥梁。现实生活中,劳动所用到的知识往往来自各个学科,学生在劳动中也能应用、检验、反思、改进所学的学科知识。同时,国家也鼓励学校将劳动课程与其他各类课程进行综合性开设。鉴于此,学校可以考虑从学生真实需要出发,设计开放式活动,选择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将劳动的技能技巧、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及所设计活动的任务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劳动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共融共振、反哺互促,进而让学生经历高质量的劳动实践,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学习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心得体会范文(18篇)篇十八
这个暑假有幸加入了周林茜老师的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再次拿起自己早已打印好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通过对比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回看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关于“数学课标修订与核心素养”的报告,结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感受,写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立足育人价值,学有用的数学。
新的课程目标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这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方针的体现。新增数学核心素养,并强调数学课程要从三个方面去培养核心素养:第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第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第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导向非常明确,就是让数学回归现实世界,回归实际应用。这也让我更加体会到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比如九年级上册的利用相似测高问题,旗杆和教学楼是学生所熟知和常见的,而想要通过测量算出他们的高度就要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其次要选取恰当的测量方式,天气和可用工具是影响测量方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进行选择测量方式时,需要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最后要能根据测量出的结果去推理运算,这不正是在用数学的语言在表达世界吗?生活处处有数学,通过学习,让数学知识为生活服务,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塑造和锤炼学生的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落实“双减”政策,学融合的数学。
双减不是减学业质量,而是要减负提质,学业水平考试一直是我们所关注的,新课标评价建议板块关于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规划有这么一条:主观题要探索命制问题解决多学科融合类试题,这就要求我们学融合的数学,就像附录1给出的93号样题,如果你的综合素养不达标,题目你都读不懂,谈何解决问题。联系日常教学,比如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这个知识点,当它以物理电路图中某个开关闭合后灯泡是否发光考察时,难度虽小,但一部分学生由于看不懂物理电路图,就无法解答,如果再换个语文情景,给出两类:偏旁和汉字,让我们分别选取后去组字,问我们能够组成上下架构字体的概率,这时语文功底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日常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加强学科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向标,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教师,接受新课改理念,体会新课改思维,在日常教学中,践行新课改要求,回归课本,学有用的数学,学融合的数学,将是今后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