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优秀作文需要不断积累词汇和思考能力,提高自己的表达和写作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借鉴和启示。
天净沙秋思翻写范文(17篇)篇一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简介:
马致远小时候非常好学和上进,为马氏的后人所津津乐道,他们还不时以此来激励自己的子孙后代向之看齐。
天净沙秋思赏析
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非常出名的小曲,由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就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的时候;小桥流水人家给人的感觉是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天净沙秋思翻写范文(17篇)篇二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
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体会思乡之情。
六、: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天净沙·秋思》教案11(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主读课文。
预习积累:
1.查找元散曲文体知识。
2.了解作者马致远。
3.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天净沙秋思翻写范文(17篇)篇三
小山上,一束束柔软的残光从那边斜射过来,远远望去,仿佛一只翠玉盘挂在天边,也许,再过一些时候,它也会不见了。
风无情地向我袭来,仿佛一根根的鞭子抽打着我。衣袖儿随风舞动,落叶在空中盘旋,仿佛一只只枯叶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我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流浪,如今,只有瘦骨如柴的老马陪伴着我。我有气无力地牵着它踉踉跄跄地向前方走去。
绿树村边合,而如今,只剩下光秃秃枝桠,仿佛是饱经风霜老人的脸。一株枯藤爬得很高,大概是在眺望些什么吧!此刻,在外忙碌了一天的乌鸦也飞回了巢,飞回了它朝思暮想的家。我与老马由得停下了脚步,仰起头痴痴地着乌鸦归巢。
一座狭窄的木桥出现在了眼前,小桥看上去晃晃悠悠的,踩上去还会发出吱吱的响声,仿佛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远处座落着几乎人家,在夕阳中静默着,屋顶上还冒出了袅袅的白烟,时而传出嬉戏打闹声。也许,在家中,母亲早已煮好了晚饭等着我回去而如今,有的只是空空的想念。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天色渐渐暗下来,应该为自己找个归宿了。
望着弯弯曲曲的古道,无穷无尽的通向远方,望不到尽头,何时才能回到我的家乡呢?
天净沙秋思翻写范文(17篇)篇四
夕阳斜映在古木之上,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大的。几只黑鸦立在枯藤之上,发出嘶哑的叫声。
一位青衣侠客骑在瘦马上。侠客身背一把青锋宝剑,是当年越国良工欧冶子之作,其名曰“工布”。此剑剑身极薄,文如流水,连绵不断。刃上宝光流动,变幻莫测。
侠客摸了摸身上的剑,长叹一声,胯下一匹骅骝也跟着停下了脚步。此马虽瘦,可看起来很精干,毛是呈浅灰色的,缠口很好,戴着白银的马鞍。侠客仰望北方,那是他故乡的方向,几只鸟雀从他视野里飞过,一片寂静。“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此时的侠客回想起他的家乡,门前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眼眶不由润湿了。想起自己少年时,喜纵横术,击剑好任侠,从年轻时就抱定大济苍生的志向。“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海县清一。”于是在十八岁那年就辞亲远游,仗剑去国。
在这一路走来,结交许多江湖豪杰。犹记八年前,在咸阳古道上,遇到一锦衣少年,切磋武功。那场面仍在眼前:“青衣侠客一声叱喝,长剑从左下方滑落,势劲力急。锦衣少年身手矫捷,如凌波微步,只见剑气闪烁,两人被罩在剑光中,越斗越勇,势均力敌,不分上下。
少年游侠,偶然相逢。意气相投,柳树边把马一拴。两如携手到酒楼上畅饮,何等的豪气干云!
侠客不由又叹了一口气,都十年了,书剑飘零江湖。到现在,他的梦想,他的抱负一次一次不能实现。看着眼前的景物,寂静的小桥,潺潺的流水,稀疏的村落。荒凉的古道旁,一棵历经沧桑的古树上,缠着枯萎的`藤蔓,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流逝。
天净沙秋思翻写范文(17篇)篇五
在那遥远的地方,那里峰峦起伏,形成了一个包围圈,将一个孤零零的村庄——净沙村围住,仿佛众星拱月一般。傍晚的时候,夕阳西下,它的半边脸被山峰遮住,好似一个害羞的姑娘。虽然不能目睹她的全貌,但她的华丽依然显现出来,就连白云见到她也红了脸,对落日心生爱慕。
呀!什么东西那么香?原来人们开始做饭了,那香味伴着淡淡的白烟弥散在空中。村口,一棵千年的槐树屹立着,就是村庄的守护神,它的皮肤已经很粗糙了、灰黑了,但是头发依然很密,有成千上万根呢!他的脚很有力,紧紧地抓住土地。这千年的槐树上还有一只“寄生虫”——乌鸦,它的眼中泛着红光,让其它鸟儿见了就胆颤,他在错杂的枝桠中隐藏着,随时准备偷袭猎物。
突然,一个黑影从远处飞向村庄,装瞬即逝,那是一只大雁似乎和乌鸦一样,也在扑食,只见它围绕村庄以飞快的速度侦察者,它的爪子不停地挥舞,又仿佛在向人们打招呼。
当落日所剩无几时,余光映在山上和水面上。高大挺秀的青山在人们的眼中就是庞然大物。在这庞然大物中,有许多美景,可以说是怪石嶙峋,有的像兔子、有的像小房子、有的像小鸟——当然,也有许多危险,悬崖峭壁层出不穷,让人心惊肉跳。在群山之下,还有群山——水中的山,水面上并不平静,碧波荡漾,水面好似网,痕迹清晰可见。水中很多的小鱼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一只小鹿在河水,边喝边问水中的倒影“你是谁呀?”。
在村中的都是古老的房屋,村外白色的草,红色的叶,黄色的花遍地都是,有名字的、没名字的眼花缭乱,数也数不清。
十分的恬静,让人心驰神往的地方,这里就是天堂!
天净沙秋思翻写范文(17篇)篇六
一轮残阳从荒山上斜射过来,将一切都笼罩在寂凉之中。
凉风无情的撕开我的面具,侵蚀着我弱小的心灵。
我独自流荡异乡,陪伴我的只有那匹骨瘦如柴和我朝夕相处的`马。它和我一样,早已经疲惫不堪,我们一步一步往前走,只希望能有一户人家能让我们借宿一晚,过了今天还有明天,过了明天还有后天,我们没办法,走一步就算一步,走得了多少就算得了多少吧!
我们在一个大树下休息片刻,这棵树已经老了树下全是它已经枯黄的残缺的碎叶,从它身上我们看不到一点生机勃勃的迹象,它已经枯萎了,他和我们一样弱不禁风,它曾经的风光早已经不见了,连一点影子都不见了。
看见了一条潺潺的小溪,席上驾着度不巧,独木桥是那样的凹凸不平,溪水哗哗的流着,有事那样的舒畅,为何我的心里那么悲伤。
看到了一户人家,一家三口其乐融融,欢聚在一起,袅袅炊烟飘香天空石那样的安静祥和!
秋风萧瑟,瘦马疲倦,老树枯萎,思乡之心,那么强烈,涌在心头,多么难受我漂泊在远方,我和家人何时才能够快乐的团聚在一起啊!
天涯沦落人,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翻写范文(17篇)篇七
如果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那么新年便尽是万番姿态萦绕在心间。
漂泊在外,他的身上带着不多的盘缠,骑着瘦弱的马前进。客途的艰辛、疲惫以及那不可言喻的孤独,让他心力交瘁。这个秋天,落叶纷纷,偶尔碰上几场能安静了整个世界的秋雨,听,只有风应和这它的潇潇,于是又勾起了多少游子的乡愁。
从日出到日落,游子的生活是不同却又相近的,因为有那同样的客愁。像一朵朵小蒲公英花,只是看似自由却身不由己,风一吹,你便又只能听凭命运的安排。
他便是每天带着这样的愁苦以及些许的希望一直前进着。一个普通的黄昏,却让人悲凉得不普通,停留在一刻树下,看见枯老的藤树上栖息着一窝乌鸦。或许是年轻的乌鸦外出觅食了,只留老乌鸦停留在树枝上,望着远方,嘎的一声,心里无限凄悲。
长亭外,古道边,那小桥流水的风韵,在此时却是来不及欣赏了。在桥上,听那小溪流水潺潺,两边的人家炊烟袅袅,但此情此景更是让他触目伤怀。他拥有的只是那离家遥远的距离和深沉的思念。
秋高气爽,雁过留声。与其为伴的还有那一轮落日。它拖着沉重的身子,圆滚滚的,在遥远的天际一步步挪下山。它的余晖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金光闪闪。水里倒映着落日的身影,不那么清晰,但明了的,意犹未尽。天空越来越红了,像火烧一般,发光发热,无限激情。黄昏并不等同于绝望,因为在此时,它或许能抛开一切拼劲全力地放手一搏,于是成就了这残缺中的唯美。整个天空为它感到骄傲,也努力呈现出最好的姿态,迎接它的是整个世界陪它从辉煌到黑暗。
人生亦是这样的。即使路途坎坷,即使一无所有,但却可以带着自己的信念、坚持,去放手一搏。在秋日里,在夕阳下,享受着余晖的沐浴,风沙沙,凄凉或许又可以有无限希望。
风中,桥上,他用那深邃的目光,凝望着远方,不知那秋风能否带走他的思念,带到故乡,带给那已年迈苍老的父母亲;或许能吹散多少忧愁,又或许增添了多少伤感。
天净沙秋思翻写范文(17篇)篇八
黄沙弥漫,西风凄厉。
沙丘上古道的尽头,苍黄的太阳疲惫地落下,没有什么人来这边,只有几只乌鸦的叫声,为这个荒凉的`地方增添一丝生气。
嗒,嗒,嗒古道传来一阵马蹄声,一匹黑瘦的老马出现在古道上。它艰难地迈着步子,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嘴边挂着白沫。老马背上骑着的是和它同样憔悴不堪的主人。那人衣衫褴褛,脸色仓皇。他歪着头,在马背上象一根稻草似的摇摇晃晃,看他的脸,应该是个年轻人,但他的两鬓斑白,显得非常沮丧。
他看到不远处的客栈,一家残破的客栈。他将马栓在一棵布满枯藤的老树上,那棵老树的树枝无力地垂下来,已不复往日的高大挺拔,生机勃勃。哈,就像自己一样。他苦笑着想。
他走向客栈,需要通过一座小桥,小桥下是条小河,潺潺河水流过,他走过桥,进入客栈。
他舔舔干裂的嘴唇,摸出几个可怜的铜板,店家,一......一碗酒他结结巴巴地说。小二走过来,看到几枚汗淋淋的铜板,有些嫌弃地看一眼,低声骂一句,沉着脸去拿酒。他百无聊赖地看着窗外,不应该这样的。他在心里默默地说。
他本是一个满腹经纶、饱读诗书的书生,几年寒窗苦读,本以为科举考试胜券在握。他自信地对朋友们发誓担保。结果,他落榜,那长长的榜纸上没有他的名字!他沮丧不已,同伴的成功和朋友的嘲笑让他失魂落魄。他离开京城,但家同样不欢迎他,全家人都等着他的好消息,他怎能将这样的失败与不堪告诉父老乡亲们?他只能到处流浪,找一份差事度过余生。
小二端来酒,他一边喝着,一边望向远处。突然,他愣住,一个小村子出现在他的视线里,几座小房子正冒着袅袅炊烟,几个可爱的孩子正在嬉戏玩耍,当长辈们呼唤他们吃饭时,孩子们便笑嘻嘻地跑进屋里。他们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而自己却只能在破旧客栈里喝着劣酒。想到这里,他的眼眶湿润。他喝完酒,离开客栈,再次骑上老马,向古道的尽头走去。刚走几步,他停住,他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遥望小村,眼里充满不舍和哀愁。然后他回过头继续走,那个落寞的背影消失在落日的余晖之中。
他将会不停地流浪,也许永远都回不到故乡,但那个可爱的,让他一生牵挂的地方,会不时浮现在他的心上。
天净沙秋思翻写范文(17篇)篇九
几片枯黄的落叶静静地望着秋风咋呼着大地。枯干的树藤松垮跨而无精打采地盘绕在老树之上。
听,风吹着树干,那发出的声音似乎是老树不停息的抱怨着命运的不平等;看,日晒着枯藤,那无光泽的亮光似乎是枯藤即逝的生命之火。
黄昏下,几只乌鸦在瑟瑟的秋风之中,发出凄切而空远的叫声。
心中那种感伤不住向前涌着伤心欲绝的人我行走在大江南北。
天净沙秋思扩写作文:秋天的黄昏,虽然景色对我们来说佷美,可是对乡下荒凉之地的游子来说,却异常凄凉。
大名鼎鼎的诗人马致远正在古道上行走,在这秋风萧瑟,北雁南飞的秋季,诗人心里不竟起了一丝凉意。
忽然间,诗人对眼前的一幕触景深情,已经枯死的藤蔓还缠绕着即将老死的一棵古树,显得非常凄惨,小桥之下,一条清澈的小溪流水潺潺,旁边还有几户乡下人家的屋子,虽然没有人进出,但诗人可以想象出他们一家人团聚时的喜不自胜,想到这,诗人顿时感觉自己心如刀绞,是啊!远离亲人并久日不能相见,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啊!身为游子的诗人只能一个人孤独的骑着消瘦的马儿走在古老而又荒凉的道路上,吹着萧瑟的确风,望着将要西落的太阳。诗人还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他不竟肝肠寸断,悲痛欲绝。
天净沙秋思扩写作文:清冷的天空中泛起微白,斑斑点点的云朵装点其间。行路间,总有清风拂过。造型奇异的树枝尽力地佝偻着,干枯的藤蔓如苍老的手指,缠绕着,上指着,它是在质问上天吧!枝杈的顶端伫立着几只乌鸦,不断从嘴里发出怪异的叫声,心禁不住一阵寒意。
乍一看,远处似有人家,缓缓流淌的河水映衬出天空的微蓝。小小的拱桥安静地伏在上面。袅袅的炊烟从屋檐处升起,温馨至极。
枯黄的树叶零散地飘落,不经意地停驻在衣边,萧瑟的风中与我为伴的只有这削瘦的老马。
夕阳的余辉散尽最后一丝光芒,最后的苟延也已消逝,遥指峰尖上,孤松峙立,怎得倚着树根看日落。夜幕降临,天涯中依旧有我在流浪。
天净沙秋思翻写范文(17篇)篇十
我独自走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望着眼前的一切。
沧桑的老树长满了凹槽,有的树枝上还残留了几片枯叶,一阵凉风吹来,树叶不动声响的飘飘悠悠地飘落下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安静、那么的悲凉……一只乌鸦若隐若现的在削尖的树梢上飞过,发出它呱呱的叫声。黄昏了,那乌鸦或许是赶紧回家照顾孩子了吧,一副急匆匆的样子,很快很快就消失在我的眼际。
我骑着瘦弱的马来到一条平静的小溪边,一座小桥巍然屹立在两岸中间,上面落满了一层灰白的尘土。
瘦弱的老马仰面朝天地嘶嚎了一声,我轻轻地拉了一下缰绳,然后侧着身子下了马背,走到看着它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显出一点憔悴。那凸出的眼睛里充满了细小的血丝,眼里微微有些湿润,慢慢的红了起来,我俯身捡起地上的缰绳,轻轻地拉着它走到老树旁,将绳绕着树桩打了个结。摸了摸它那粗糙的毛发,它小声地鸣啼了一声。很快,它搭拉着眼睛睡着了,或许,他正在做一个美梦吧!
我转过身,独自一人走在古老的道路上,看着古道边暗黄的小草和枯萎的小花被风吹得往一边倒,不由地为它们伤感。旁边小溪只听见一点点“哗哗啦啦”的流水声,小溪旁几颗老树的落叶“唰唰啦啦”的飘落在轻盈的水面上,随着清澈的流水一起朝着远方流去。
我继续往前走,看见了一个脸蛋有些胖胖的还泛着红晕的小男孩正在玩沙泥,他用他那肉嘟嘟的小手把那潮湿的泥沙堆建成一座简单的宫殿。突然,宫殿的一座城墙倒了,男孩不紧不慢地将疏松的散沙捧起,用双手里摁了摁,小心翼翼放在上面,用双手将沙团往上拖了拖,这样,城墙的一小部分就完成了,然后他慢慢的反复着刚才的动作。不一会儿,一面牢固又整齐的城墙就完成了,他高兴的地拍打着双手庆祝,突然,不远处传来了一阵呼喊声,声音越来越近,不久,一位老妇人出现在我的视野里。他走到男孩的身前,小声地嘀咕着什么,便拉起小男孩走了,小男孩依依不舍地回头看了看他好不容易建成的“宫殿”被风吹的散落一地。
他们渐渐走远了,我望夕阳西下,忍不住想起故乡的亲人。小声地吟诵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翻写范文(17篇)篇十一
原诗: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我把这首诗改成了故事般的,虽然里面有一些虚构的,但是绝对没有影响诗的本意。
我飘泊在外已有几十年了。年轻时,满环壮志地离开家,看着向我挥手告别的母亲,虽然有些依依不舍,但我还是自信满满地踏上了漫漫的求学之路。
那天,天气很好。清亮清凉的蔚蓝天空下,几只刚刚北归的小燕子飞来飞去,在筑巢,让我想起了一句杜甫的诗:“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成行地冲天大树郁郁葱葱,柔和地阳光,从茂密地叶缝中争先恐后地投下来,形成十分有趣地阴影。远处地山坡上,绿草茵茵,淡黄色地野花星星点点地随风摇曳。
美丽地风景把我迷住了,暂时忘记了离家地伤感。
我从黎明走到深夜,从初春走到深秋。就这样度过了几十个春。在外漂泊了几十年,我时时刻刻地想念我地家乡。
现在又是秋天了,攀在树上地藤椅变得枯槁,黄昏时地乌鸦成群结队地飞到叶子已经枯黄了地老树上,因为那里有它们地家。
“连乌鸦到了夜晚时还能回家,我何时才能回到我的家呢?”我不禁这样想。
在老树旁的消息静静地流着,在他身上有一座小巧的桥,看上去是那么的静谧。
在小溪的不远处,有一座小村庄。男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纷纷从庄稼地里走出来,家里有妻子和小孩等着他们。每个屋顶上都朦朦胧胧,亦真亦幻,使女人们在为辛苦劳动了一天的丈夫做饭。小孩子们呢?他们都在外面打打闹闹。玩得不亦乐乎。
每个屋子里都陆陆续续地亮起了灯火,是那么温馨、和谐,而那一盏灯是为我点亮的呢?
我骑着因为长途跋涉而累得筋疲力尽的瘦马走在古道上,秋风萧瑟,使我感到阵阵凉意。这时,我想起了王维的一首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太阳下山了,它也回家了。而我,此时却在离家好远的地方,思念着我的家乡。
天净沙秋思翻写范文(17篇)篇十二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天净沙·秋思》赏析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今天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新颖。其中“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壶中天·扬舲万里》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仙吕·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个意象出现在马曲之中。
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
十分明显,《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模拟痕迹犹在,二曲中出现的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秋思》纯朴、自然、精练。
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了重新创作。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他删了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
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悲秋,是人们面对秋景所产生的一种悲哀忧愁的情绪体验,由于秋景(特别是晚秋)多是冷落、萧瑟、凄暗,多与黄昏、残阳、落叶、枯枝相伴,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确能给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的种种悲哀之情。宋玉首开中国以悲秋为主要审美体验形式的感伤主义文学先河,他通过描写秋日“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萧瑟景象,抒发自己对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他将自己面对秋色所产生的凄苦悲凉的意绪形容成犹如远行一般,“僚僳兮(凄凉),若在远行”,“廓落兮(孤独空寂),羁旅而无友生”。这就说明悲秋与悲远行在情绪体验上有着相同之处。宋玉之后悲秋逐渐成为中国文人最为普遍的审美体验形式之一,而且将悲秋与身世之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马致远这首小令也是如此。虽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颖,所表达的情感也不算新鲜,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练的艺术表达方式,表达出中国文人一种传统的情感体验,因此它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净沙·秋思》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尽管它属于曲体,但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体现着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天净沙:曲牌名,又名《塞上秋》。
枯藤:干枯的藤条。昏鸦:黄昏的乌鸦。
断肠人:极度悲哀的人,此指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游子。
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
黄昏时分,苍茫的天底下,几只乌鸦正在围着缠绕着枯藤的老树寻觅着栖身之所,依傍着小桥和流水居住的人家,此时也升腾起袅袅炊烟,漂泊天涯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在荒凉的秋风古道上漫无目的地艰难移步前行。夕阳的余晖已经昏暗西下,只有远离家乡的游子还漂泊游荡在天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另有学者认为这首散曲不是马致远的作品,而是无名氏之作。
马致远(约1250—约1321至1324间),一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被后人誉为“马神仙”,汉族,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约在公元1250年,卒年约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现今北京)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已选入7年级上人教版语文4课古代诗歌四首之一)(8年级下苏教版语文书诗词曲三首之一)(8年级下上教版语文书第十六课)。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元贞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四大家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6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合作的。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有《东篱乐府》。
朱权《太和正音谱》评价:“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两相颉颃,有振鬣长鸣万马皆喑之意。又若神凤飞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
天净沙秋思翻写范文(17篇)篇十三
2)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方法。
3)学会品味语言。
4)感悟对祖国对亲人深切感情。
教学方法。
启发合作学习讨论展示。
一导入由元曲四大家导入课题(投影展示)。
1、识记关于元曲四大家的文学常识。
2、了解散曲的有关知识。
3、关于这则小令的定评“秋思之祖”
二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字音及初步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凄凉哀婉浓浓的归思)。
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朗诵这首小令并作出评论。
四小组选派朗诵最好的作展示大家做点评。老师总结。
五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通过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意境。
1)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
2)老树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
3)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
(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
4)小桥流水人家: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由幽雅、安宁、温暖之景,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景触发游子的“愁”(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5)瘦马:浪迹天涯之人的精神清瘦。
夕阳:笼罩整个画面此为背景。
6)断肠人在天涯:篇末点题。人在天涯和断肠的因果关系。突出无以名状的浓重归思之情。
六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讨论的结果,进一步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深秋的黄昏,一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极其消瘦的老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幕鸦,在自己的头顶和树梢之间盘旋,同时发出凄厉的叫声。
正在他为此而倍感凄凉之际,他走到了一座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之上。低头他看到流水清澈见底,偶有鱼儿嬉戏,发出泠泠响声。此时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悦,然而,当他再次抬头看间溪旁的机会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袅袅炊烟之时,他顿时感到,自己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此时太阳就要落山了,迎接他的将又是一个慢慢的长夜。“日暮相关何处是?”至于文中的游子为何流落至此,他究竟从哪里来?今晚当投宿谁家?明天又往哪里去?任凭我们思想驰骋。
七学生展示其作品大家评。
八小结。
1“秋思之祖—”————————元周德清。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
3不是一览无遗,而是留有余味———————冯友兰。
4有意味的形式———————贝尔。
5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宋玉。
天净沙秋思翻写范文(17篇)篇十四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曲牌名,又名《塞上秋》。
枯藤:干枯的'藤条。
昏鸦:黄昏的乌鸦。
断肠人:极度悲哀的人,此指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游子。
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
黄昏时分,苍茫的天底下,几只乌鸦正在围着缠绕着枯藤的老树寻觅着栖身之所,依傍着小桥和流水居住的人家,此时也升腾起袅袅炊烟,漂泊天涯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在荒凉的秋风古道上漫无目的地艰难移步前行。夕阳的余晖已经昏暗西下,只有远离家乡的游子还漂泊游荡在天涯。
马致远,元代杰出的戏剧家、散曲家,他的《天净沙·秋思》历来被人们推为小令中出类拔萃的杰作,被誉为“秋思之祖”,几百年来,它以其“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艺术魅力而脍炙人口,久诵不衰。
马致远少年时曾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在初期执行着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可以说,作者一生几乎都过着一种漂泊无定的羁旅生活,他终生也因之被注定为郁郁不志,困窘潦倒的一生。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子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又使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全篇一共仅28个字,就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和显示主题的,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天净沙秋思翻写范文(17篇)篇十五
这首小令描写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色.在诗人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中,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旅人在秋天夕阳下的孤独与愁苦.因其出色的景物描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水准,被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苍老干枯的树上,缠绕着苍老干枯的藤.黄昏时的乌鸦哀鸣着,寻找着自己的窝巢.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
第二句,诗人笔锋一转,推出一幅幽远恬静的画面.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水边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这是伏笔,与下面的三句相映照,起到强烈的反衬作用.如果说第一句是一幅浓郁凝重的油画,那么,第二句则是一幅清新淡远的水彩画.二者相得益彰.
“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萧瑟西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正逐渐沉到地平线下去,此时,正是人们停止劳作,从田间,从作坊归家歇息的时候.连乌鸦也在此时纷纷回飞,到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寻找自己的窝巢.小桥流水边上的人家,也飘出了袅袅炊烟,等待劳累了一天的家人回到温馨宁静的家.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难怪要悲痛欲断肠了.
这首小令构思精巧.“枯藤老树昏鸦”,等于是给全诗定下了悲凉惆怅的基调,好像是给一幅画抹上了底色,渲染和衬托了后面的“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使得那种悲凉的色彩更为浓重.而“小桥流水人家”却是一幅温馨宁静的画面,与全诗的基调和气氛似乎不甚和谐.其实,这正是诗人的高妙之处.用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宁静,反衬沦落天涯者的思乡愁苦,形成鲜明的对比.正因为这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高度评价了这首小令,认为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在写作技巧上,这首小令也有独到之处.前三句无一动词,而仅仅排列了九个独立的名词.这九个独立的名词,实际上就是九个独立的意象.本来它们之间没有什么自然的联系,但诗人把它们有机地糅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呈现一幅生动、形象、色彩鲜明的画面,给人深刻的印象.在诗歌意象的排列组合上。
天净沙秋思翻写范文(17篇)篇十六
教学目标: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方法:
1、启发。
2、合作学习。
3、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二、简介作者: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三、介绍“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四、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五、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这首诗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
点拨:表现了作者伤心欲绝的感情,这可以从“断肠人在天涯”看出。作者因为思念家乡因而伤心欲绝。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这首小令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屋次作简要分析。
六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讨论的结果,进一步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附:范文。
深秋的黄昏,一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极其消瘦的老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幕鸦,在自己的头顶和树梢之间盘旋,同时发出凄厉的叫声。
正在他为此而倍感凄凉之际,他走到了一座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之上。低头他看到流水清澈见底,偶有鱼儿嬉戏,发出泠泠响声。此时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悦,然而,当他再次抬头看间溪旁的机会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袅袅炊烟之时,他顿时感到,自己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此时太阳就要落山了,迎接他的将又是一个慢慢的长夜。“日暮相关何处是?”至于文中的游子为何流落至此,他究竟从哪里来?今晚当投宿谁家?明天又往哪里去?任凭我们思想驰骋。。。。。。
七:课堂练习。
1、《天净沙秋思》体裁为(),作者(),元代著名戏曲家。
2、《天净沙秋思》中勾勒整个画面背景的句子是否()。
八:小结。
我们通过朗读,将文字转化不画面,体会其中的意象,从总体上感受了诗歌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都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他的艺术境界,我们的文学素养有了一定的提升。
九:作业。
1、背诵全诗,并且要求会默写。
2、学了这首诗歌,你一定有很多感受。请以“我最喜欢的一首诗,(一句诗、一个词,)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3、完成学习指要相关的内容。
板书: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
荒凉古道西风瘦马流水人家温暖。
凄凉(深秋色彩)(普通景色)安宁。
苍凉夕阳西下幽静。
陪衬反衬。
断肠人在天涯。
(归思)。
天净沙秋思翻写范文(17篇)篇十七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古人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