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要注意控制篇幅,合理组织内容,避免赘述和冗长。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端午节的来历故事(优秀17篇)篇一
相传瑶族有一个支系,原来也住在平原大地上,和其他民族友好相处。有一年,穷人造反失败,官兵追杀过来,村寨遭到血洗,百姓纷纷逃难。
路上有个瑶族妇女,背着一个五岁的孩子,领着一个三岁的孩子,踉踉跄跄,拼命奔逃,来到一座长满葛藤的山前。后有追兵,前无去路,好不急人呐!她抱起身边的三岁孩子,紧紧地搂着,流着眼泪对他讲:“孩子啊,莫怪阿妈心狠!拖着你,大家都逃不脱。为了救你背上的哥哥,只好忍心丢下你啦!”那三岁的孩子却死劲抓住阿妈的腿,哇哇哇地哭个不停,喊着:“阿妈,莫丢下我啊!”
就在这时候,一个白发银须的老人,顺着牵挂的葛藤,从山上降落到这个瑶族阿妈面前。他问:“你怎么不背小的孩子反而背大的呢?”
阿妈说:“我背上背的是壮族的孩子,抱的这个才是我亲生的孩子。”
白发银须老人觉得奇怪,忙问道:“那你为什么丢掉自己的孩子,去救别人的孩子呢?”
阿妈说:“他的爹妈都被官兵杀了,救了他,留下一根苗,将来报仇雪恨。”她心一横,把自己的孩子丢在路边不管。
那白发银须老人看见这瑶族阿妈舍己为人,十分感动,便拦住去路,对她讲:“你莫慌,你顺着这根最粗最长的老葛藤爬上去吧。”说罢,他扯动葛藤抖了两下,旁边就现出一条山路来,阿妈背着壮族孩子,沿着山路爬了上去。刚爬到山顶,官兵就追到山脚了。阿妈回头往山下一望,奇怪,那条山路不见了,只看见满山牵挂着葛藤。她不忍心看见官兵糟蹋自己的亲生骨肉,便扭头跑往对面山里去了。官兵走投无路,眼看陡壁悬崖挂满了葛藤也就退兵了。等阿妈下到山脚一看,更奇怪了,自己的孩子正在那里喝山泉水哩。
阿妈抱起孩子问道:“孩子,你是怎么到这里来的?”
孩子回答:“是那个老公公背我飞来的。”
阿妈问:“老公公呢?”
孩子四下张望,怎么也找不到那个白发银须的老公公。他们自然不会知道那白发银须老公公是仙翁。
找不到那老公公,他们心里很难过。阿妈又背着壮族五岁的孩子,领着自己三岁的孩儿,继续赶路。走了没有多少路,他们来到了一个山冲。这山冲里,有一个寨子,不少逃难的人,都涌到这个寨子里来。
“阿爸!”三岁的孩子眼睛尖,在人群里一眼认出了自己的爸爸,跑了过去,让他父亲抱了起来。
阿妈觉得奇怪,就问丈夫为什么也跑到这里来。他说:“造反失败了,我们被打散了,找不见你们,我就随逃难的人们一块到这里来了。”
他也问妻子是怎么来的,她就把路上遇见白发老翁用葛藤解救他们的经过讲了。她丈夫听了,惊讶地说:“哎呀,我们也是这位白发银须老人搭救的呀。是他叫我们几个年轻力壮的人走在后面,每人拖一把葛藤,清扫路上的脚印,掩护大家撤退。等官兵赶来,踩上葛藤扫过的路,就像毒蛇碰着半边莲一样,怕得赶紧退兵了。”
人们纷纷议论开来。一个老婆婆讲:“那个白发银须老公公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一个老头子讲:“今天是端午节,我看一定是汉人的那个屈原显圣了,我们瑶人以后也纪念他吧!”年纪的长老说:“往后,每年端午节,我们瑶寨的家家户户门口都要挂葛藤,它能驱邪避魔保平安。我们看见葛藤,就会记起仙翁救命的恩德,让瑶家的子子孙孙永远纪念他吧!”
就这样,这个风俗世代祖传下来了。
端午节的来历故事(优秀17篇)篇二
【别名】冰台、遏草、香艾、蕲艾、艾蒿、艾、灸草、医草、黄草、艾绒、艾叶。
【科属分类】菊科,艾属。
【出处】鲁迅《故事新编·非攻》:“墨子让耕柱子用水和着玉米粉,自己却取火石和艾绒打了火,点起枯枝来沸水。”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地下根茎分枝多。株高45~120厘米,茎直立,圆形有棱,外被灰白色软毛,茎从中部以上有分枝,茎下部叶在开花时枯萎;中部叶不规则的互生,具短柄;叶片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基部裂片常成假托叶,裂片椭圆形至披针形,边缘具粗锯齿,正面深绿色,稀疏白色软毛,背面灰绿色,有灰色绒毛;上部叶无柄,顶端叶全缘,披针形或条状披针花,头状花序,无梗,多数密集成总状,总苞密被白色绵毛;边花为雌花,7~12朵,常不发育,花冠细弱;中央为两性花,10~12朵。花色因品种不同,有红色、淡黄色或淡裼色。瘦果长圆形,有毛或无毛。
端午节的来历故事(优秀17篇)篇三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它就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就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就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就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端午节的来历之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就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的来历之二,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就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祖的日子。其主要理由就是:
(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就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就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端午节的来历之三:恶日说。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就是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东汉《风俗通义》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桔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就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端午节的来历之四: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三)岁时风物名著《岁华纪而》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就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也即端午节正就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看来,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端午节的来历之诸说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伟大,诗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在端午节时受欢迎的食物就就是粽子,粽子就是以米包着肉、花生、端午节风俗习惯及其他材料,再以竹叶包裹。而粽子的传统则来由于汩风俗边的鱼夫,将关于清明节的文章入江中平息江中的蛟龙,希望他们教师节短信将屈原吃掉。
粽子就是端午节的节日端午节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各地的华人,无论就是本地、中国、风俗习惯、香港,还就是海外的唐人街,都会按传统,在农历五月初五前准备各式粽子应节。
但你知道吗,粽子的由来已久,汉代腊八节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已有“粽子”的记载,就是习惯用芦叶裹米的食品。
不过,在古代,粽子可就是称为角黍。
明清以后,风俗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端午节,而称粽子了。
因地区不同,由材料以至粽叶,都有着很大的习惯,连“裹”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为祭祖春节的文化内涵之一。此外,一般还有正端午节、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而粽子的口味,也依地方的不同,而有差异,唐代时,长安街有许多粽子铺,有多种果仁馅。
西晋端午节风俗习惯《风土记》说,端午节用菰叶裹黍米栗枣,叫做筒粽,也叫角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钟馗捉鬼,就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就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腊八节就是佛教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元宵节的来历、龙船花,制成人形重阳节短信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就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就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对中国人而言,除了屈原的故事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意义。许多中国人相信五月就是一年中容易引发疾病的危险时节,因此必须有许多防备家人生病的措施。许多家庭会将一种特别的植物—艾草挂在门口,作为保护之用,而人们也会挂带香包,它就是以含有多种香味的药用植物所做成,也可以保护人们远离疾病。
端午节的来历故事(优秀17篇)篇四
端午节(dragonboatfestival)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演变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对于诸“屈原纪念说”,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后世牵强附会之辞,难以置信。闻一多认为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是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才出现的,而端午节很早以前便已存在。学者胡适一直怀疑是否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人,因为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之前,史书上没有关于屈原的记载。在司马迁之前至战国屈原所在时期百几年这段时间里对屈原的记载是空白的,屈原是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才首次出现,如果真的有屈原这么一牛人,史书上不该空缺的,司马迁有可能道听途说写了个《屈原列传》。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是在南朝的文献,而南朝离屈原跳江自尽间隔了七百多年。在《荆楚岁时记》记述中,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爱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78年前后,爱国地点和目标是楚国,当时秦国负责扮演的是侵略者的角色。且不讨论历史上是否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人,如果屈原真爱国那可上前线英勇杀敌去,跑到江边去进行“爱国自杀”,这种爱国方法特另类。假如屈原真的是爱国,那他爱的只是他的楚国,此后东亚大陆的这块土地上出现了很多个国家,祖国也换了一次又一次。属于当时楚国的后裔吃粽子纪念屈原是有道理的,但是当时的秦、齐、燕、赵、魏、韩这六个外国的后裔,吃粽子纪念屈原属于莫名其妙了。据考,许多流传至今的端午习俗也与屈原毫无关系,比如粽子,最早文字记载出自许慎的《说文解字》,食粽子习俗早于屈原去世400多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端午节的来历故事(优秀17篇)篇五
“端”其实从字面意思理解的话,就是开始的意思,还有什么端正的意思,也有姓端的,但是从端午节来看的话,“端”字其实开头的意思了,那么“午”字呢,其实也就是中午的意思,也有休息的意思,但是如果在端午节中的话,那就不能从字面的意思去理解了,要从古代的文化去理解。
2.再次从古文化中看。
端午节其实并不是只有一个名字,它前前后后几乎有二十多个名字,其中还有重五、重午、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一系列的名字。从上面的这些名字可以看出来,端午节是有多么的吸引人,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名字,也就说明的它的意义也是非凡的,所关于端午节就得好好说说。
在古书《风土记》中有记载:“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意思就是说仲夏中端午中,端这个意思就是初的意思,所以“端”字在中国的古代就是指的开头的意思,就是一个月,一个时期的开头的初始的意思,所以端午又叫“初五”。
其实古人对古代的节日都非常的重视的,在古代每个月有三个五日,第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在元代有陈元靓的史书《岁时广记》记载:“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意思就是京师市尘人把五月初一叫端一,初二依次类推,初五就是端五了。所以古人比较习惯把五月前几天用端来形容。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因此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在流放中,写下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而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这一做法后来被认为是粽子的由来,之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久而久之形成了端午节。
端午节的来历故事(优秀17篇)篇六
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伤不已,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被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伍子胥。
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辅伯嚭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嫦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4.古越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百越族亦写百粤族(越粤互通),指华南越地的百越族原住民。又称为越族、古越族、越人、古越人,是泛指居于古代南方越地的古代部落。百越有许多支系,其中干越、扬越、东瓯、闽越(闽越族)、南越(南越族)等几支百越中的大族,西瓯、驹越、骆越等演变为现代的壮侗语族,如壮族、傣族、黎族等,以及越南、老挝、泰国、缅甸、印度境内的京族、岱族、佬族、泰族、掸族、阿豪姆人等民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来历故事(优秀17篇)篇七
相传瑶族有一个支系,原来也住在平原大地上,和其他民族友好相处。有一年,穷人造反失败,官兵追杀过来,村寨遭到血洗,百姓纷纷逃难。
路上有个瑶族妇女,背着一个五岁的孩子,领着一个三岁的孩子,踉踉跄跄,拼命奔逃,来到一座长满葛藤的山前。后有追兵,前无去路,好不急人呐!她抱起身边的三岁孩子,紧紧地搂着,流着眼泪对他讲:“孩子啊,莫怪阿妈心狠!拖着你,大家都逃不脱。为了救你背上的哥哥,只好忍心丢下你啦!”那三岁的孩子却死劲抓住阿妈的腿,哇哇哇地哭个不停,喊着:“阿妈,莫丢下我啊!”
就在这时候,一个白发银须的老人,顺着牵挂的葛藤,从山上降落到这个瑶族阿妈面前。他问:“你怎么不背小的孩子反而背大的呢?”
阿妈说:“我背上背的是壮族的孩子,抱的这个才是我亲生的孩子。”
白发银须老人觉得奇怪,忙问道:“那你为什么丢掉自己的孩子,去救别人的孩子呢?”
阿妈说:“他的爹妈都被官兵杀了,救了他,留下一根苗,将来报仇雪恨。”她心一横,把自己的.孩子丢在路边不管。
那白发银须老人看见这瑶族阿妈舍己为人,十分感动,便拦住去路,对她讲:“你莫慌,你顺着这根最粗最长的老葛藤爬上去吧。”说罢,他扯动葛藤抖了两下,旁边就现出一条山路来,阿妈背着壮族孩子,沿着山路爬了上去。刚爬到山顶,官兵就追到山脚了。阿妈回头往山下一望,奇怪,那条山路不见了,只看见满山牵挂着葛藤。她不忍心看见官兵糟蹋自己的亲生骨肉,便扭头跑往对面山里去了。官兵走投无路,眼看陡壁悬崖挂满了葛藤也就退兵了。等阿妈下到山脚一看,更奇怪了,自己的孩子正在那里喝山泉水哩。
阿妈抱起孩子问道:“孩子,你是怎么到这里来的?”
孩子回答:“是那个老公公背我飞来的。”
阿妈问:“老公公呢?”
孩子四下张望,怎么也找不到那个白发银须的老公公。他们自然不会知道那白发银须老公公是仙翁。
找不到那老公公,他们心里很难过。阿妈又背着壮族五岁的孩子,领着自己三岁的孩儿,继续赶路。走了没有多少路,他们来到了一个山冲。这山冲里,有一个寨子,不少逃难的人,都涌到这个寨子里来。
“阿爸!”三岁的孩子眼睛尖,在人群里一眼认出了自己的爸爸,跑了过去,让他父亲抱了起来。
阿妈觉得奇怪,就问丈夫为什么也跑到这里来。他说:“造反失败了,我们被打散了,找不见你们,我就随逃难的人们一块到这里来了。”
他也问妻子是怎么来的,她就把路上遇见白发老翁用葛藤解救他们的经过讲了。她丈夫听了,惊讶地说:“哎呀,我们也是这位白发银须老人搭救的呀。是他叫我们几个年轻力壮的人走在后面,每人拖一把葛藤,清扫路上的脚印,掩护大家撤退。等官兵赶来,踩上葛藤扫过的路,就像毒蛇碰着半边莲一样,怕得赶紧退兵了。”
人们纷纷议论开来。一个老婆婆讲:“那个白发银须老公公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一个老头子讲:“今天是端午节,我看一定是汉人的那个屈原显圣了,我们瑶人以后也纪念他吧!”年纪的长老说:“往后,每年端午节,我们瑶寨的家家户户门口都要挂葛藤,它能驱邪避魔保平安。我们看见葛藤,就会记起仙翁救命的恩德,让瑶家的子子孙孙永远纪念他吧!”
就这样,这个风俗世代祖传下来了。
端午节的来历故事(优秀17篇)篇八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来历故事(优秀17篇)篇九
公元前2,秦国攻下楚国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和谈。楚国大夫屈原劝楚怀王说:“大王不要去,秦王一定设了圈套等着你呢!”
楚怀王坚持前往,没想到,刚进入武关,他就被抓起来押到了咸阳。秦昭襄王逼楚怀王割地保命,没想到楚怀王宁死不屈。秦昭襄王没办法,只好把楚怀王软禁起来。
这时,楚国人就立太子为王,这就是楚顷襄王。
2.楚怀王之死。
楚怀王虽然曾经想办法逃走,但还是被秦国军队抓了回去。公元前2,楚怀王在咸阳去世了。随后,秦国把他的遗体送回了楚国。
3.屈原被流放。
楚国大夫屈原非常愤怒,劝楚顷襄王疏远小人,重用人才,秣马厉兵,替楚怀王报仇。没想到,一些奸臣却在楚顷襄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最后还将屈原革了职,流放到湘南去。
4.苦闷的屈原。
屈原被流放到湘南后,心中非常苦闷,就常在汨罗江边徘徊吟诗。
一天,屈原遇到了一位渔父。渔父问他:“您不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吗?怎么会在这里呢?”
屈原说:“我流落到这里,因为别人是肮脏的,而我是干净的;别人都喝醉了,而我还醒着。”
5.屈原投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带兵攻破了楚国都城。屈原知道后,非常难过,眼看楚国就要灭亡了,他就在五月初五这天,抱着一块大石头跳进汨罗江里自杀了。
6.营救屈原。
百姓们听说屈原投江后,都划着船去救他。他们在江里打捞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
那位渔父非常难过,就站在江边,把竹筒里的米撒到江里,以表哀思。
到了第二年的五月初五,百姓们又纷纷划船来到汨罗江。他们把竹筒装的米撒到水里,以祭祀屈原。
后来,人们将米包成了粽子,把划小船变成了赛龙船,使纪念屈原的活动成了端午节的一种风俗。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大习俗,至于赛龙舟这个习俗从何而起,还是来源于历史典故。根据古时传说,屈原含冤投江之后,楚国人十分悲伤,他们相信楚原是忠心贤臣,便划船去拯救屈原。
然而当他们奋力到达洞庭湖时却不见屈原的踪迹了,他们担心湖中的鱼吃掉屈原的身体,便借划龙舟来驱散湖中的鱼。后来每年的端午节都会有赛龙舟活动,赛龙舟之习俗盛行于当时的吴、越、楚三国。之后人们以端午赛龙舟的方式来祈祷风调雨顺。
吃粽子。
从医理的角度来看,端午时节,潮热难耐,人们普遍食欲不佳。在这个节气里吃粽子,不仅健脾养胃,还清浮火。传统的粽子主料是糯米加大枣,在中医里,糯米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粽子里的糯米一般都煮得很软,适量食用对健脾养胃有很好的功效。如果在粽子里加些莲子,可以健脾除湿,加些小豆,还可以消肿。
挂艾草。
在端午节,在门上和床头挂艾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习俗,寓意是驱瘴、辟邪。为什么要挂艾叶呢?艾叶的茎和叶都含有一种挥发性的芳香油,它所产生的香气,能够驱赶蚊子、苍蝇、蚂蚁、净化空气。而且,艾叶是一种纯阳植物,能够帮助祛除体内的寒湿之气。其实,除了挂艾叶,还可以用艾叶来泡脚,进行艾灸,对袪湿驱寒非常有好处。当然,不仅仅是在端午节可以泡脚、艾灸,其它时候同样也可以进行。
佩戴香囊。
香囊不仅能满足爱美之心,还是中医里的一种香薰疗法,根据药材不同,具有疏肝解郁、醒脑提神、驱除蚊虫、芳香化湿、祛毒防疫等功效。端午佩戴香囊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阳气最盛,这时挂香囊养生效果会更明显。香囊内可根据需要选用苍术、藿香、佩兰、艾叶、肉桂、砂仁、白芷、菖蒲、陈皮、丁香、薄荷、檀香、甘松、山柰、冰片、樟脑等芳香药物的几种,研成粉末,然后装入致密布袋中,缝合好,佩于胸前、腰际等位置,或是悬于汽车、室内。
端午节的来历故事(优秀17篇)篇十
山西民俗学家认为,粽子的来历和古时三晋先民治水的故事有关。
台骀,作为远古历史人物,据山西省历史学者考证,台骀治水从年代上要早于大禹治水,是颛顼帝时代治水官员。
当时台骀为治水患,奔波南北,疏导汾水,一路导水至灵石山头被阻,台骀带领百姓奋战在灵石山头,开山泄水工程异常艰难,人们日夜施工吃住都在山上,挖山不止。
当时水满为患又无路可通,也没有船只,(禹王治水时也是徒步上下,才有三过家门而不进的故事,据考证台骀治水要早于大禹,台骀治水以汾水为主,是以治水的历史和传说只在山西流传,而大禹治的是黄河,所以大禹的治水足迹和功绩要大于台骀)台骀和他带领的开山百姓每天的.饮食来源就成了问题,汾河两岸每家都有劳力在随台骀治水,为了保证粮食的按时运送到工地,不耽误和影响人们的饮食保障,人们想出了以水送食的办法,用竹桶和芦叶等包裹食物,以木筏相乘顺流而下,把食物送给下游的治水的人们,途中也有不少食品被水中的鱼虾吃掉。随着人口的流动,很快(粽子的最早原形)这种食品就传遍了整个汉民族。
现在山西民间,五月五日祭奠汾神台骀,祭品中就有粽子。
端午节的来历故事(优秀17篇)篇十一
年年过端午,年年吃粽子。可是对于端午节的来历,恐怕好多人却并不清楚。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节的来历故事(优秀17篇)篇十二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关于端午节的来历,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屈原的故事。趁着爸爸放假的时间,我缠着爸爸给我讲端午节的故事。爸爸的兴致看来很高,他把握抱在腿上,搂着我,慢慢地给我讲起了屈原的故事。
传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
听爸爸讲完故事,我对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有了很清晰的印象。今天,我要好好享受这美味的粽子,看看电视里划龙舟的热闹场面,好开心哦!
尽管中国各地过端午节的习俗不同,但是他们都是为了祈求健康、防疫祈病。到了每年的五月五日,家家户户都要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等活动。这种习俗可是经过2千多年的演化而形成的。人们选择五月初五那天作为端午节的原因是因为屈原是在公元前278年五月五日那天抱着大石头跳下汩罗江自杀的。赛龙舟的习俗也是从当时的人们划着小船去寻救屈原这种形式演化过来的。因为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他们就把竹筒里的米撒在水里。他们认为鱼儿吃饱了就不会去吃屈原的尸体了。后来这种活动变成盛着米饭的竹筒,到现在演化成粽子。这种纪念屈原的活动渐渐变成了一种风俗;这种风俗渐渐地在各地流传开了。
在流传的过程中,活动的内容也不断地增加了。因此,南北方的习俗也有所差别。
端午节的来历故事(优秀17篇)篇十三
你们想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重午节。关于端午节还有一道儿歌:“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但是今天的端午节,更多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相传赛龙舟,就是为了捞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投到江河,是为了不让鱼蛟虾蟹吃屈原的遗体。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屈原的故事。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以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为雄,它们各国之间为争夺土地,使中原大地战火连天。当时,屈原是楚国的左徒官,他劝楚怀王要仁治,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可怀王不但不听,还听信谗言革职屈原。悲愤痛心的屈原,便写下了不朽的诗篇――《离骚》和《天问》。公元前278年,楚国被秦国攻破,屈原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打击,面对国破家亡,百姓疾苦,自己却无能为力,于是在极度失望和痛苦中,抱石投入长江东边的汨罗江。闻讯赶来的楚国百姓纷纷划船,到江中打捞屈原的尸体,并拿来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蛟虾蟹,让它们不要啃吃屈原的尸体。两千多年过去了,但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如今,每到农历五月初五,人们就要划龙舟,吃粽子,来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当然,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但都要吃粽子、插艾叶、戴香包、赛龙舟。我们这儿除了上述的这些,还有送绿豆糕、吃绿豆糕的习惯。
我喜欢端午节。因为这天不仅仅能吃到粽子和绿豆糕,而且还能表达我们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的来历故事(优秀17篇)篇十四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来历故事(优秀17篇)篇十五
每逢端午龙舟赛后,厦门还有一个独创的乡土节目,称为水上抢彩头,即水上捉鸭子。从岸边腾空伸出l根10多米长的圆木柱,上面涂满油,木柱的末端安装一只盛鸭子的小木箱,参加竞技者要登上木梯,走过这圆木柱的末端,用手拉开小木箱的门,让鸭子掉进水里,人也跃人水中,去抓鸭子作为胜利品。这个在厦门存在了600多年的习俗,最早就是渔民们的节日狂欢。
海上赛龙舟很热闹。
端午节划龙舟是厦门民间不可缺少的一项民俗活动。郭坤聪说,清代道光年间出版的《厦门志》,对厦门赛龙舟的特色就有记载,端午日“竞渡于海滨(龙船分五色,惟黑龙不出)。富人以银钱、扇帕悬红旗招之,名曰‘插标’,事竟,各渡头敛钱演戏……或十余日乃止。”可见历史上,厦门在端午节期间,民间赛龙舟的时间很长,参与者众多,场面热烈。
最早从厦禾路第一码头一直到江头乌石浦,整个沿海都有划龙舟,后来发展到鹭江道,最后是在集美的龙舟池。一般情况,端午节的龙舟竞赛场地都选择在江、河或湖中,而历史上厦门的龙舟赛场地选择在海上,可谓与众不同,因为海上赛龙舟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在江、河、湖中。
厦门的特色端午民俗还有水上活动“掠鸭”活动,地点主要在沙坡尾一带。这是一种考验人们体力、毅力和技巧的民间体育竞赛。将鸭子赶入竹笼关起来,在一根长长的杉木上抹油,杉木的尾端挂上鸭笼。参与者赤着脚,像走钢丝一样,从船上走到杉木尾端抓鸭子,如果抓到便取得胜利。由于身体平衡难度极大,成功者少,失败者多。有的抱着鸭笼一起掉到海里,水花飞溅,岸上观众高呼大笑,场面非常热闹。
女儿回娘家。
厦门有句俗语“未吃五月粽,破裘不敢放”,这说明端午节是一个预示季节转换的节日。厦门民俗专家郭坤聪说,以前每逢端午节,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会在大门口挂熏蚊子的艾草、菖蒲,可以做药用,也可以熏虫,把邪气驱除出门外。同时要进行大扫除,把屋里屋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厦门包粽子不单是纪念屈原,还是古老民间传统的延续。过去端午节女儿回娘家,家中自己做粽子,有肉粽、甜粽等,所以厦门的端午节也叫做女儿节,民间传说和民间风俗习惯相结合。后来街面上的一些商家也包肉粽,粽子慢慢成为厦门200多种名小吃中的一种。
端午节的来历故事(优秀17篇)篇十六
端午节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与春节、中秋同属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传说屈原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但是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传,而且不少都有驱瘟避疫的成分,故此有人推测,端午节源于对恶日的禁忌。
端午节的来历故事(优秀17篇)篇十七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一、赛龙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寓意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二、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其由来已久,据记载,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粽子。民间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
三、佩香囊。
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四、悬钟馗像。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人们在端阳节悬挂钟馗像,用来镇鬼避邪,希求家庭平安。
五、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六、游百病。
贵州地区端午风俗。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穿新衣,在中午一时左右,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非常快乐。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当地人称此举为游百病或洗百病,并认为这样做会使一年内吉利平安。
七、饮雄黄酒。
雄黄是一种中药材,中医药书籍说雄黄能治百虫毒、虫兽伤,故民间有“五月五日饮雄黄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等俗言。
八、拴五色丝线。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端午节日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九、吃鸡鸭鹅蛋。
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
十、驱五毒。
端阳节这天人们在门上贴上纸剪的五毒图像,以避其毒。驱五毒反映了人们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