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的制定不仅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
单元试卷教学设计(专业21篇)篇一
主题单元标题作者姓名学科领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历史。
适用年级所需时间。
20世纪以来的中国发生了三次历史巨变:
(1)孙中山:辛亥革命,推翻千年帝制,宣扬民主共和。
(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3)邓小平: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内容概述初中二年级。
共用2课时,每周2课时。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伟大转折,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学习重点。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民主法治建设。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国企改革。
4、学习难点。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之间的关系。
(2)理解“伟大的历史转折”的主要含义。
(3)农村改革的必要性,农村和城市改革的核心。
5、学习方式。
知识与技能:掌握关于整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历史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联系历史时代事实,从普通中国人命运改变的视角,认识伟大的历史转折和改革开放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今天强大的繁荣的中国,主要的源动力是来自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对应课标。
1、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和深圳特区的发展,2、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3、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1、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伟大的历史转折?
2、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是如何逐步展开的?专题一:破冰之旅—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课时)。
专题划分专题二: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之行(1课时)。
其中,专题二中的活动“改革开放中的家乡美”作为研究性学习。
专题一破冰之旅: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所需课时1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
通过一位老教授的日记,感受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生活的变化,理解掌握: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如何完成“拨乱反正”、民主法治建设一步步加强。
人物故事情境导学要点:
专题问题设计。
1、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背景、意义。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成就。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1、学生学习小组:自主思考、合作及竞争。
2、多媒体运用:老教授日记演示、“真理标准讨论”视频、“拨乱反正”图示。
以此探讨:
1、“文革”结束了,中国为何还在“徘徊不前”?
2、“两个凡是”的实质是怎样的?
活动二:举例说一下你印象中的真理?你为什么觉得那就是真理呢?以此探讨:
1、真理的“面貌”应该是怎样的?真理为什么会经得起考验?
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有何重要意义?活动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怎样完成“拨乱反正”的?以此探讨:
1、何谓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2、“伟大转折”的主要含义?
以此探讨:
1、“文革”最主要的经验教训是什么?
2、民主和法制建设为什么都要同时加强?
活动五:小组间文字游戏竞赛--“心有灵犀”:相互配合来猜猜本课中的“热词”。
1、学生是否能根据历史时代背景,来认识人物生活变化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评价要点。
2、学生是否能理解前后事件之间的关系,及类似事件之间的关系。
3、学生的小组探究及合作竞争精神的肯定。
专题二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之行。
所需课时1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
通过报道普通农民梁满囤、著名企业海尔集团的故事,走进改革开放的波澜画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改革及对外开放的逐步进行。
人物、企业故事情境导学要点:
专题问题设。
1、农村改革的原因、措施,及其影响计。
2、国企改革的措施。
3、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渐形成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1、学生学习小组调动:自主思考、合作探讨。
2、多媒体的合理运用:人物、企业的故事情节演示,辅以改革开放的画面和视频、音频。
活动二:农民梁满囤的故事:生活改善后有了“新烦恼”--果园丰收后,果子销路不理想。
以此探讨:
1、农村改革的核心是什么?(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和积极性)。
以此探讨:什么原因束缚企业发展?
活动四:学生扮演企业、政府、职工代表,各抒己见:怎么帮助企业和自己走出困境?
以此认识:逐渐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研究性学习:
1、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你的家乡还有哪些方面亟需改善和提高?
2、家乡有哪些方面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你为家乡想到哪些独到的发展策略?
评价要点。
1、能否正确认识时代与具体人物、企业发展的关联。
2、学生个体参与的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个体发言的独到性是否值得肯定。
3、能否理解农村和城市改革共同的核心。
单元试卷教学设计(专业21篇)篇二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重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
中国地图,重点词句的出示。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学生展示课前两分钟。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象怎样?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找出相对应的插图。
学生朗读课文。
2、师生交流:
第1自然段:远看长城,蜿蜒盘旋,如同长龙。(第一幅图)。
第2自然段:近看长城高大坚固。(第二幅图)。
第3自然段:由长城联想到我国古代伟大的劳动人民。
第4自然段: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再读课文,认读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认读生字。
2、用横线画出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它们。
3、重点点拨:垛口、瞭望口、射口等词语。
4、写字:
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进行书写。
五、练习朗读课文。
要求:准确、通顺。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学生交流。(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板书:长城气魄雄伟。
伟大奇迹。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指生读,齐读。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一、二自然段,看看那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长城气魄雄伟?
(1)学生朗读课文后交流汇报:
长:像长龙,蜿蜒盘旋,一万三千多里。
宽:城墙顶上平整得像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高大坚固:城墙外沿的垛子有两米多高,长城用巨大条石和城砖筑成……。
作用: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每隔三百多米就有城台,打仗时……。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鼓励学生从所搜集的资料中选择相应内容进行补充。
(2)朗读课文,读出气势。
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指生读第一自然段。
(3)观察插图。
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以小导游的身份,试着介绍长城的雄伟气势。
学生在全班介绍,学生互动评价。
2、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
生交流句子。
师出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学生朗读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交流感受,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血汗”,补充资料,结合《孟姜女寻夫》的故事及当时的劳动条件,体会劳动的艰辛。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生读。
师:让我们包含着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再读读这句话。
三、再读课文,升华情感。
1、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学生交流。(指导学生整合认识,感悟情感。)。
2、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
四、课后延伸:
1、抄写课后生词。
2、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五、板书:
17.、长城。
气魄雄伟。
伟大的奇迹。
血汗与智慧。
单元试卷教学设计(专业21篇)篇三
课型:讲评课。
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生能用完整的话表达,并且能熟练地运用陌生字的拼音。2、学生能熟练地运用标点符号中的逗号和句号,知道开头空两格。
3、学生的审题能力有所提高。过程与方法:
在相互交流、评价、订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自检的能力,激发乐于合作、探究的精神。教学重点:用完整的话表达自己教学难点:写话教法:教师指导点拨学法:相互交流法教具:试卷、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从整体来看,同学做的都不错,我们班中很多同学都有很大的进步,尤其是这些同学。但是也有个别同学出现以下问题,造句中标点忘了加,不会写的字拼音写错了。下面我们就这次的试卷进行讲评。
(设计意图:试卷评析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通过简单的。
总结。
对好的一方面进行表扬、鼓励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提高学生评析试卷的热情。)。
三、
学生自查、自改、互问、寻找原因。
同学们,我们完成了单元检测,已经发给了大家,这节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不足的地方补上,下面你们需要完成三件事:
1、自己检查错题原因。
2、自改:把自己能改正的地方用红笔改过来。
3、自己不会的问一下同桌,都不会的把题记下来。
1、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
---。
强化练习:
(1)天渐渐--..。
(2)天气渐渐----。
强化练习:
(1)。
分析原因:学们表达能力较差,标点容易丢掉。
方法:教师指导、点拨、讲解。
4、(鱼)游来游去。
羊(走)来(走)去。
()飞来飞去。
船()来()去。
()跑来跑去。
小朋友()来()去。
()爬来爬去。
我()来()去。
强化练习:
()钻来钻去。
()飘来飘去。
5、写话:夏天的池塘真热闹!看看池塘里有哪些朋友?他们都在干什么?
分析原因:学生只看图写,不注意问题。
方法:教师指导、点拨、讲解。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讲评,同学们对于造句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希望大家把本节课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以后的今后的学习中去。
第五单元。
渐渐。
一边····一边。
像
(鱼)游来游去。
看看池塘里有哪些朋友?
他们都在干什么?
羊(走)来(走)去。
单元试卷教学设计(专业21篇)篇四
一、填空。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组成它的两条直线()。
2、两条直线相交,组成()个角,如果其中一个角是90°,那么其他三个角都是(),这两条直线就()。
3、延长线段的一端可以得到一条(),延长线段的两端可以得到一条()。
4、过一点可以画()条射线,过两点可以画()条线段。
5、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可以画()线段,其中()最短。
6、两条平行线之间可以画()垂线段,这些垂线段的长度()。
7、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就(),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
8、钟面上6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角;钟面上时针从2走到3,分针转过()度,所成的角是()。
9、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可以画()条。
10、在同一平面内,与一条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有()条。
11、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两组对边互相(),两条相邻的边互相()。
二、判断。
1、两条线段相等,它们一点平行。()。
2、角的大小即与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又与两边的长短有关。()。
3、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就互相平行。
4、如果一条直线和另外两条直线都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5、用一个10倍的放大镜,观看一个直角,发现直角变大了。()。
三、选择题。
1、过直线外一点可以向这条直线画()条垂线。
a、2b、1c、3。
2、两条平行线之间的()相等。
a、线段b、长度c、垂线段。
3、长方形中每组相邻的边都()。
a、互相平行b、互相垂直c、相等。
4、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这样的平行线可以画()。
a、2条b、1条c、无数条。
5、如右图,直线a与直线b的关系不能叙述为()。
a、直线a与直线b互相垂直a。
b、直线a垂直于直线b。
c、直线a、直线b都垂直b。
6、图形中有()组互相平行的线段。
a、1b、2c、3。
四、动手画一画。
1、经过a点分别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经过a点分别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在下面图形中,只有互相平行的画,只有互相垂直的画,两种都有的画。
4、从a点到线段bg所画的线中,()最短。
bcdefg。
四、计算。
301×43=13×442=70×250=132×46=。
五、脱式计算。
120×70+1209280-30×80(253+550)×24123×12÷6。
六、解决问题。
单元试卷教学设计(专业21篇)篇五
1、条形统计图的意义: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起来.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可以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2、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1)能够使人们一眼看出各个数据的大小。?
(2)易于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
3、我们学过的统计图有横向条形统计图、纵向条形统计图以及单式统计图和复试统计图。
4、复试统计图一般由图号、图形、图目、图注等组成。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常见的有条形统计图、扇型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网状统计图。
数学教学心得。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材里,编者更加有意识地要求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因此,我在课程改革当中力求能够挖掘教材与生活的联系。
一、利用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用生活中的事物和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对比。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让学生说说现实中看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学生会举出很多,比如水桶底,汽车的轮子等。在教学体积单位时,讲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究竟有多大?让学生伸出食指,指出1立方厘米有如食指第一个指节大小。下一步,就让学生用食指的第一指节来跟身边的事物进行大小比较。然后再拿出一个粉笔盒告诉学生1立方分米有如粉笔盒大小。1立方米这个空间概念有多大呢?可让学生都用手势比划一下,与此同时,马上出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1立方米的正方体木架。于是学生明白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米。为了让学生实际体会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接着可提出1立方米的正方体里可装进多少个同学?这样,在同学们兴奋惊奇的目光中,完成对1立方米这个体积单位的认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感受数学问题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
如在讲授《按比分配》时,可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张某和李某合伙开一间小店。张某出资7万元,李某出资3万元。小店第一个月益利1万元。可是在益利分配时,李某要求平均每人分5000元。你认为这样分配合理吗?通过学生围绕合理与不合理的讨论,让他们自己发现数学问题。如在教学“小数的认识和计算”时,就可以模拟买卖货物的情境,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开展活动。要求学生此次活动的钱数都要以“元”为单位进行交易。如一个学生拿5元钱买单价是1元2角的圆珠笔两支,单价是5角的橡皮一块,售票员应找回多少钱?1元2角等于多少元?5角等于多少元?应找回多少元?这一系列问题既形象直观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三、参与生活实践,认识数学问题。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教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空间中感知。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可让学生到篮球场,量篮球场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让学生量乒乓球台算面积、量国旗算面积。又如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时,可先让学生到操场量教师先画好的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算出它的面积。然后告诉学生100个这么大的正方形就是1公顷。再让学生讨论1公顷应该等于多少平方米?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正方形?然后让学生用测绳量出100米的边长来,让大家体会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大小。在同学生激烈的争论声中结束了这堂课。这样的教学安排,把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参与到生活实践中;又从生活中弥补了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
数学学习计划。
复习内容:
1、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9以内各数的组成。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9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5、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6、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复习目标:
1、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和掌握9以内的加、减法,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相关的式题,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
2、在具体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能应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等方法收集和整理一些简单的数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
3、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复习措施:
1、复习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弄清学生对哪些知识掌握的比较好,哪些知识还存在问题,存在什么问题,从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活动,以增强复习的实效性。
2、复习加减法计算时,可以采用游戏、竞赛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练习,以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促进计算技能的形成。
3、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4、把握好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5、把上半学期所学知识分块归类复习,针对单元测试卷、练习册、作业中容易出错的题作重点的渗透复习、设计专题活动,渗透各项数学知识。专题活动的设计可以使复习的内容综合化,给学生比较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
6、根据平时教学了解的情况,结合复习有关的知识点做好有困难学生的辅导工作。
具体安排:
1、数的组成,物体的位置与顺序。(2课时)掌握数的顺序及组成;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2、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1课时)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球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3、分类(1课时)掌握分类的方法。
4、9以内加减法计算(3课时)通过对算式的计算与分类,整理加减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在复习中感知数学思考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5、图文题(2课时)从量的意义上揭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加、减法的关系。提高学生理解图意的能力,能根据图分析简单的数量关系,渗透图中所反映的事物概念之间的种属关系。
单元试卷教学设计(专业21篇)篇六
学习目标:
1、整理和复习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并利用口诀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复习巩固已学乘法口诀,并应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题意并列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已学口诀,背诵口诀:
(1)师与生对练。
(2)生与生对练。
二、练习设计。
1、24页第一题,利用已学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小明买的物品及价格。
(2)提问:你能区分哪些是学习用品,哪些是体育用品吗?
(3)指名学生说。
(4)提问:买学习用品花了多少钱?买体育用品花了多少钱?
(5)指名学生说。
2、24页第2题。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24页第3题。
(1)看图说图意。
(2)怎样选出冠军?
(3)指名学生汇报结果。
4、25页第4题。
游戏。
5、25页第5题。
板书设计:
练习一。
3×3=9(元)。
5×3=15(元)。
8×2=16(元)。
课题机动练习课。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进一步体会乘法运算的.含义。
2、使学生经历乘法口诀所产生的经过,熟记2~5乘法口诀,比较熟练的口算5以内各数相乘。
3、初步学会乘法的含义,解决一些简单实际的问题。
4、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运用口诀进行表内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并进行估算。
难点:1、熟练运用口诀。
1、在具体情境中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宣布练习内容。
学生明确目标。
二、基本练习。
说说本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举例子说明。
1、2~5乘法口诀。
2、表内计算。
3、根据图画提问。
4、解决问题。
5、估算。
三、巩固练习。
1、补充口诀。
二五()四十六。
三九()()三得九。
五七()()五二十。
2、看口诀写算式。
五六三十四九三十六。
()()。
()()。
3、口算。
2×5=8×5=。
9×4=4×7=。
3×6=6×2=。
4、一个盘子装4个苹果,5个盘子装几个苹果?
四、课堂小结。
单元试卷教学设计(专业21篇)篇七
1、巩固识字,明白偏旁与字的意思有联系,初步感知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2、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自觉积累词语。
3、区分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说好普通话。
4、熟读儿童诗,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
生字卡片
一、温故知新
1、出示带有三点水的汉字,让学生认读。仔细观察这些汉字,说说有什么特点?(都与水流的意思有关)
2、出示带有女字旁的汉字,让学生认读。仔细观察这些汉字,说说有什么特点?(都指女性)
3、出示带有口字旁的汉字,让学生认读。仔细观察这些汉字,说说有什么特点?(都与嘴巴有关)
4、小结归纳偏旁表示意义,形声字的形旁都与它的意义相关。
二、你还认识我吗
1、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人人动口。
2、圈出反义词,多读几遍。
3、多种方式读,巩固生字,积累词语。
三、读读想想
1、自由读这六组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同桌互读,正音。
3、分小组读,注意区分前后鼻音、平翘舌音。
四、读读玩玩
1、读题目,猜猜这首诗会围绕题目鞋鞋什么。
2、自由读文,验证猜想。
3、边读边玩(学蝴蝶飞的动作)。
4、指名4个学生到讲台上根据不同内容表演,去他学生朗读。
五、读读背背
1、出示“汉语拼音字母表”,继续教读音。
2、找出大小不一样的字母(红色),多读几遍,加强记忆。
3、教师教“汉语拼音字母表”,帮助学生记忆。
六、自主识字园地
1、学生自读,同桌读。
2、交流。
七、安全教育一分钟
单元试卷教学设计(专业21篇)篇八
[创意说明]“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的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重的记忆与怀念。”本篇文章也是如此,作者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作者对童年、对故乡、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文中的细节富有情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细细体会琦君那份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和细腻温婉的笔致。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作品。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思念,其间流淌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地怀念。乡情,亲情,民俗,童趣融入一壶春酒,道尽作者诗意心情。
三、品读课文,结合语句体会。
采用跳读的方式,设置三个话题。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要求语言生动形象。
“这是一个的‘我’,你看”
“这是一位的母亲,你看”
“这是一群的乡亲,你看”。
四、欣赏课文细节描写,品味精采的语言。
请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有情趣的细节或词语,品一品,说一说,以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也可以这样说:
我感触最深的是……。
通过对细节和语言的品味,让学生自主阅读,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思考,提高阅读质量。
五、拓展训练。
(一)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
(二)推荐阅读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
琦君《故乡的桂花雨》。
琼瑶《剪不断的乡愁》。
萧乾《枣核》。
六、小结。
本文体现了琦君散文的主要特点。琦君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童年、故乡、亲人、师友占据了她创作题材的绝大部分,她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将这些营造成了一个情真意切,诗近情遥的艺术世界。
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故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都令人神思飘飞。琦君的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如行云流水,于朴素的'自然中独具一份匠心。
[资料平台]。
旧地旧事一种。
长沙的酱园行业算来已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从事此业的有苏、南、浙、本四帮。德茂隆乃属本帮的后起之秀,始创于清代中叶,因其制作的香干子色、香、味俱佳,且饶有特色,于是一跃而为长沙城里最负盛名的酱园。长沙人特别爱吃的家常菜是香干子炒肉,而德茂隆的香干子又是长沙之最,因此如果这么说,长沙市民的日常生活与德茂隆(至少是与德茂隆的香干子)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大致是不会错的。我小的时候,家里来了客人--尤其如果是乡下来了客人的话,我外婆待客的菜肴里,必定便有香干子炒肉(而且必定放好多辣子与大蒜),这香干子呢,又必定是德茂隆的无疑。这就叫做客气。乡下人走时,外婆还每每送几片香干子,很强调地说上一句“这是德茂隆的!”那神态仿佛香干子若不是德茂隆的,那就必定是毒药。这就足见我的外婆对德茂隆的香干子的感情。客人是一年四季都有的,香干子炒肉于是一年四季也都有,我外婆表现她那-份好客、热情和慈悲心的机会当然也就一年四季都有。
德茂隆的香干子为什么那么有名?主要的原因其实十分简单,就是注重质量一门。德茂隆的香干子,不仅厚薄均匀、大小合度,颜色火候也始终如一,而且香干子上还印有圆形的“德”字标记,表明它与别的酱园生产的香干子的区别。这当然还是外观上的,更主要的是它的内在质量,把关甚严。比方黄豆的品种和质量,是经过了极严格挑选的,绝对不掺杂豆、不用劣种。又比方质量验收,决不含糊。德茂隆的老板谢菊生经常出入作坊查验,偶尔发现不合格的次品,坚决不让上柜出售。因此有时工人偷偷将次品塞人地灶洞烧掉,惟恐承担影响信誉的责任。这样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想想也真是令人肃然。
但这都是过去的事情了。世事白云苍狗,倏忽间我的外婆遗世而去已十载矣。外婆一去,乡下的客人就日见其少,很多的乡情就渐渐生疏了。街市上固然香干子不绝,然而再也没有印着“德”字标记的那一种了。很多的外地人涌人长沙,纷纷开起了做香干子的小作坊。但我若说现在的香干子没有从前的好吃,那绝对不是九斤老太的论调。--虽然我的母亲也同样这么说。母亲还说:香干子,只有外婆做的才最好吃,舍得放油、放辣子、放大蒜。
(选自《何立伟散文--月唱》,有删节)。
单元试卷教学设计(专业21篇)篇九
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环境与我们》单元的第1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交流等形式,了解地球为我们提供的生存环境,感知地球是一个独特的星球,是宇宙的奇迹。以“地球有什么独特之处?”“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了哪些生存所必需的条件?”问题的讨论聚焦话题,让学生列举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通过绘图梳理地球为我们提供的生存条件,了解地球的四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恰到好处地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学生通过思考“我们要为宇航员保证哪些生存条件”,进一步感受地球是宇宙的奇迹,培养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情感。
五年级学生对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这些认识来自于平时的生活经验或其他的书籍资料。他们了解地球环境的某一方面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了生存条件,但是他们还不能整体地认识地球的四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恰到好处地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对于海洋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矿产、能源等资源,海洋植物还是最主要的二氧化碳吸收者,知之甚少。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过《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为学习本课打下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
2.地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3.海洋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多种资源。
科学探究目标
1.交流、讨论地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必要的条件。
2.探讨宇宙空间站要为宇航员提供哪些生存条件。
科学态度目标
感受地球的神奇以及生存环境的珍贵。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人类对环境的依存关系。
重点:探索、记录、交流地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的生存所必需的条件。
难点:通过绘图梳理地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的生存所必需的条件。
为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地球圈层图、海洋资源示意图、《神奇的地球家园》视频。
一、聚焦
教师引导:同学们,你听说过“外星文明”吗?说一说你们了解到的“外星文明”的故事。
学生列举“外星文明”故事,看过的有关“外星人”的影视作品。
教师概括:目前,所有的“外星文明”故事都是虚构的,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除地球之外的星球存在生命,地球是已知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播放视频:《神奇的地球家园》。
教师提问:“地球有什么独特之处?”“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了哪些生存所必需的条件?”
设计意图:有关“外星人”“外星文明”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非常多,这也是小学生十分喜爱的题材。让学生充分表述他所了解的“外星文明”故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明确告知,地球是已知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也只有地球提供给生命足够的生存条件,凸显地球是宇宙的一个奇迹,引导学生关注地球提供给我们的生存条件。
二、探索
(一)讨论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预设回答:
1.地球上的生命都离不开水。
2.生命都必须在适宜的温度下生存。
3.动物都需要食物。
4.植物都需要养分。
学生列举人类和其他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相互补充。生命存在的条件十分苛刻,学生可能会注意到水、空气、温度等,但容易忽视能源、大气层等。
教师补充并汇总,利用班级记录表,梳理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二)画一画我们的地球
学生画图:给学生下发无地球圈层轮廓图,请学生标出与生命活动有关系的部分,填写以下内容。
1.地球上的水圈提供生命所需要的水。
2.地球上的大气层为动植物呼吸提供空气。
3.地球上的土壤提供植物养分,利于植物扎根。
4.地球上的岩石、土壤为动物提供栖息地。
5.地球与太阳适宜的距离,使地球表面的温度适宜生命存在。
6.大气圈使地球表面的温度适宜,大气圈阻隔了很多有害的辐射。
实际上,绘画的主要内容是地球上的生物圈,还可以包括阳光、臭氧层等与生命紧密相关的事物。把地球的环境条件和生命活动关联起来,把前面梳理好的生存条件进行形象化表达。
阅读资料:
阅读太阳系图和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情况对比资料,主要包括大气、水、气候等条件。某一项条件不符,就意味着这颗星球不适合人类生存,进一步理解地球是一颗独特的星球。
这个活动进一步了解地球是一颗非常独特的行星。太阳系中,金星和火星的条件与地球比较接近,与太阳的距离也比较相似,即使如此,金星和火星还完全不具备生命生存的条件。
设计意图:整个活动层层深入,首先讨论、梳理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然后绘画、标注地球上的生物圈提供的生命存在条件,再阅读太阳系图和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情况对比资料,进一步理解地球是一颗独特的星球,它为生命提供了全部的生存条件。
三、研讨
1.学生利用自己关于“地球的环境条件和生命”的画稿汇报地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了哪些生存的基本条件。
2.对探索部分内容进行概括和梳理,再说一说为什么要珍惜我们的地球家园。
3.讨论:其中某一项条件缺失或改变,会带来什么后果?感受任何一项条件的缺失和改变,都可能使地球上的生命面临灭顶之灾。
(二)学生讨论:如果我们设计一个宇宙空间站,我们要为宇航员保证哪些生存条件?
1.有关温度的`条件。
2.有关呼吸的条件。
3.有关饮食的条件。
4.有关重力的条件。
5.有关避免过度辐射的条件。
6.其他方面的生存条件。
与前面交流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会发觉宇宙空间站的生命支持系统极为复杂,类似于地球的环境条件都必不可少,进一步理解地球是宇宙的奇迹。
设计意图:对探索部分内容进行汇报、交流。通过设计宇宙空间站,学生会发觉宇宙空间站的生命支持系统极为复杂。反过来思考,地球提供一切生命的必需条件,并且自我调节平衡。进一步感受地球是宇宙的奇迹,培养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拓展
阅读“丰富的海洋资源”图文资料,交流海洋为我们提供了哪些生存的基本条件,讨论哪些是我们原先没有想到的。
设计意图:学生对“地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了生存的基本条件”的认识更加完整。学生通常忽视海洋为人类提供的资源,更容易忽视的是海洋植物是最主要的二氧化碳吸收者,图文资料很好地补充了学生认识的不足。
【板书设计】
地球——宇宙的奇迹
地球
提供的
生存条件
水
空气
适宜的温度
食物
能源
栖息地
……
独特的条件,唯一的星球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这节课的活动记录是画一画我们的地球,标出与生命活动有关系的部分。因为空白框比较小,可以画地球的一部分,建议教师先示范画一部分。要求学生主要画出地球的四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用文字标注出地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的条件。
单元试卷教学设计(专业21篇)篇十
1、认识本课中的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舟”字旁。
2、根据词语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3、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
4、感受古诗的魅力,产生热爱古诗词的感情。
认识本课中的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舟”字旁。
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
小黑板、字卡、赞美春天的古诗。
(一)创设意境,揭示诗题
播放春景图,诵读有关赞美春天的古诗。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春暖花开,春光无限,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写下了赞美春天的是诗,你们能背几首?(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情况,为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做铺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第三首。相机板书古诗,教师范读。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2、指名读,随机正音:好了,就读到这,我发现呀,同学们读的特别认真,一定能读的很好吧,谁能勇敢地站起来读一读?(小黑板出示词语)
3、有几个词语悄悄地从诗歌中跳了出来,想考一考大家,能不能被他们难住啊?出示词语卡片“黄鹂、翠鸟、翠绿、鸣叫、船长、时令、千古绝唱”等。
4、下面请你拿出字卡,小组同学合作学习,交流识字方法。然后互相考一考。
5、利用偏旁的表意功能识记。如“鹂”、“鸣”、“鹭”对比识记。如“含”、“令”、“岭”,分别含有“今”和“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观察记忆。结合旧字认新字。如:色—绝、天—吴运用字理识记“绝”、“鸣”、“令”。
6、巩固生字:这回都学会了吗?敢不敢开火车读?听好要求:站起来的同学读一遍生字,组一个词语,其他同学当火车检验员,看一看小火车开得怎么样?(猜字游戏,摘苹果等)
(三)指导写字
1、观察本课生字,说一说左右结构的字有哪几个?
2、师范写“船”:把“舟”字旁和“舟”字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横变成提,且右边不出头。右边的部件是横折弯而不是横折弯钩。
3、生书空,描红。
4、观察“令、含、岭”三个字,说一说应注意什么。
5、师范写“含、岭”,生书空,描红。
单元试卷教学设计(专业21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感受平移和旋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会用所学的图形拼出图案,培养欣赏美的能力。
3、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感受图形自身蕴含的丰富的形态美。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打开思路进行创作。
教法:
谈话法。谈话讲解,通过语言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适当点拨,突出重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再现,复习引入。
1、谈话:同学们,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小结并过渡: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这两种现象,老师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运动现象,你能说说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吗?(课件出示“练习七”第7题。)。
学生自己判断,指名汇报,逐个说出自己是怎样判断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8题。
课件出示3个钟面图。
分针走到“3”的时候是几分?(15分)。
分针走到“1”的时候是几分?(5分)。
分针走到“10”的时候是几分?(50分)。
2、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6题。
谈话:明明用这些图形通过平移拼成一个火箭的图形。(课件出示图形)。
请你猜猜下面的四幅图中哪幅是明明拼的'?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明确平移是直线运动的,只有第2幅图是由所有图形平移而成,所以应该是第2幅。
3、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13题。
谈话:同学们爱照镜子吗?把脸对着镜子,镜子里面就会出现和这边一样的图像,小明把这个图形对着镜子,镜子里面出现了另一半,(课件演示),你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蝴蝶)。
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小结:照镜子时,镜子外的是物体和镜子内的成像前后、上下。
单元试卷教学设计(专业21篇)篇十二
课型:复习课(指:新授课、复习课、作文课等)。
第二章比较抽象,比较难于理解,针对此种情况分析,通过讲解试卷让学生对一些题型的解法有所了解。
针对于期中考试班中大部分学生对于第二章的知识已经掌握,班里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第二章的知识有所模糊,对一些题型的解法还不太熟悉,所以进行系统的复习巩固一下。
三、设计思路:
回顾旧知,打开思路;整理思路,击破难点;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四、学习目标:
通过期中试卷的讲解,学生们自己掌握归纳解题的方法和思路,整理解题的过程和方法,从而提升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题的能力。
五、教学流程:
回顾旧知,打开思路。
一、选择题。
请同学们独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思考完后请举手回答。
1、结合金属性强弱判断规律,思考第6题。
2、影响反应速率的条件有哪些,结合这些条件思考第10题和第14题。
3、白炽灯工作时电能全部转化为了光能了吗?
4、回忆金属性判断规律和原子半径比较的方法,思考第12题,思考完的同学请举手试着给大家讲一下。
5、第16题,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不会的同桌间可以互相讨论,完成后请举手。
6、请同学们回忆中和热的定义,然后独立思考第18题,不会的同学可以查阅笔记或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完成后请举手。
7、回忆原电池的组成条件,然后思考一下第20题。
二、选择题。
1、请同学们打开高考调研101页第9题,自己订正期中试卷21题答案。2、22、23、25请同学们独立先思考,有困难的可以小组间相互讨论。
三、计算题。
26题,注意方程式在书写时中间必须可逆号。27题,参照高考调研104页第14题,自己订正答案。
整理思路,击破难点。
通过刚才的讲解与讨论,对于刚才所讲题还有不明白的同学可以同桌间相互讨论,把所有题订正一下答案。
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最不应该丢分的题写到一张纸上,并写上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由每个组的组长收上来。
设计:精英中学教务处。
2011.4.11。
单元试卷教学设计(专业21篇)篇十三
本套试题难易适中,分别考察了生字词,文学常识,古诗文,名著,材料,记叙文,议论文方面的知识。
第一大题是积累与运用。前两小题考察字音字形。虽然考试之前每课的字词都一一提写,但依然有将近一半的人做错。这与平时不注重现代文,只注重古文有很大的关系。在以后的学习中,应学习永威的“一读,扫除生字词”这样的教学模式。3小题错误率最高,几乎全军覆没。这与学习古文时只重视重点词解释,不重视文学常识有很大关系,另外学生做这一类题,方法不够灵活。4小题错误最多的是(2)、(3)。由于不是课标要求记背的古诗,而且还是课后补充的,所以不够重视,连号名句时也隔过去了,造成了失误。另外学生也不能够自己主动去学习,老师点到什么他们才去学习什么。(3)小题失误可以看出,学生记背古诗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题目、作者、诗句不能一一对应,仍不够扎实。做的相对好的是5、6小题。7小题要求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一少部分学生只审出其中一条,属于审题不清。另外不能正确把握、概括文段的意思也是造成失分的原因之一。关于欢迎词的设计题,学生审题不够细致,面对的对象只体现了一个,造成失分。
失误相对高的是记叙文部分,相当一部分学生只得了一半分。试题考查了文章内容、词语赏析、中心句的含义和作用、根据语境进行合理想象、表达方式以及仿写句子。失误的原因是学生训练少,缺少做题方法和经验。以后要加强记续文训练,尤其是对照近几年的中招记叙文考查题型进行着重训练。
现代文阅读(二)是一篇议论文。由于文段结构清晰,内容易于理解,又只考察了论点和内容,并没涉及到论据、论证方法及作用、语言的严密准确、论证过程等,所以普遍做得较好。只有17小题由于没加上品味语言而造成一分之失。
古诗文阅读中,失误较高的是20题、21题。究其原因是学生不能细致审题。“秦王的什么言行”,不知是亲王的具体表现,都去概括地说,如“傲慢、强横,霸道、恃强凌弱”等,或答“是因为秦王对自己的恐吓和轻视”回答不够细致、具体,而且不能根据“唐雎挺剑而起”分析第二段,却去分析了第一段。这与平时教师只重视课文翻译,不重视课文分析有很大关系。以后要多运用课件的优势把自己本身的缺陷补上来。21题,学生不会对比,不会综合,要么只写了一个人的,要么笼统的放在一块说。不能找到两人的差别。由此可见,学生的分析能力太低了,做题也不够规范。好像除了多多训练外没有什么再好的方法了。
22题、23题,普遍较好,只有极个别学生回答诗人的感情时,只说了一种情感,造成失分。另外,有些学生心里知道是两种情感但不能清晰地表达出来,造成失分。教师在讲古诗时,对于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要给学生一个清晰的答案。
关于作文,第一个题目是半命题作文,学生都能从一些积极乐观的活动中得到快乐,如“在读书中”、“在学习中”、“在帮助别人中”、“在挫折中”、“在奋斗中”、“在友谊中”、“在家庭中”、“在成长中”、“在劳动中”。但有些学生忽略了“快乐”,仅仅描述了一个过程,并没有刻意地提到自己快乐的感受,造成了失分。这属于审题不清,只重视过程不重视结果,不重视自己的情感体验,没有正确领悟出题人的意图。
第二个题目是一个材料作文,要求学生根据寓意写一篇文章。材料通过一个蜗牛的故事,告诉人们:只有空想是不行的,重要的是行动。或者,一个人定目标时不能好高骛远,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订合适的目标。首先读懂寓意就是一个考察,另外,关于行动,不能光空想的事例以及要定好合适的目标这样的事例也不好找。所以写成议论文的学生得分普遍较差。平时在训练议论文时,为了好写,教师往往直接给一个观点鲜明的中心论点,让学生去找一些论据来证明。教师直接把分析材料,提炼寓意这一步给省了,结果造成了学生不会分析材料,提炼寓意相差很远的结果。
综上所述,我要在下步的教学中,细中更细,学生过关要稳中更稳。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做题能力,答题的规范性。该让学生体验、思考的过程要还给学生。
单元试卷教学设计(专业21篇)篇十四
考试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为达到考试的目的,作为教师在考试后要及时搞好试卷分析,有效地进行试卷讲评。试卷讲评起着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熟练技能,弥补缺漏,纠正错误,拓宽思路,提高能力等重要作用。
因此,上好讲评课对提高整体成绩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我自己上试卷讲评课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考后及时分析学情,做好讲评课的准备。
试卷的统计与分析,不仅是对分数的统计与分析,更是对试卷的正误情况进行统计。对教师而言,要提前“知错”,仔细记录错误:
(1)、每一道题出错的人数。
(2)、出错学生的层次。
(3)、比较容易出错的知识点。
(4)、学生出现错误的主要类型。
(5)、各层次学生出错的'特点规律,对学生在试卷中的表现真正做到心中有数,但绝不要在试卷讲评课上说分数。
二、讲评课要突出重难点,不能面面俱到。
讲评应把出错率高的题作为重点,挖出出错的根源,帮助学生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出错少的可一带而过或小组合作解决。个别的可以单独辅导,以帮助他们彻底弄清没有弄懂的问题。
三、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以上是我对试卷讲评课的一些反思,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怎样使试卷讲评课更有实效性,仍是我在这节课后继续应该去思考,在实践中继续不断去摸索的问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单元试卷教学设计(专业21篇)篇十五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82、83页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24时计时法学生在生活中有广泛的运用,这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24时计时法”还是个很抽象的概念,因此在课堂上,我为学生精心选取了大量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素材,通过让学生比一比、拨一拨,说一说、辨一辨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一天中时间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24时计时法的计时方法,体会时间与生活密不可分,利用钟面等直观教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探索“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获得成功的体验。
《24时计时法》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充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探索24时计时法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发现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两者之间进行互换。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通过展示时间轴,将一日的时间展开,将抽象的、不断流逝的时间与直观的数轴联系起来,借助几何直观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24时计时法;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真正体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知道一天有24时,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并能对两种计时方法进行熟练的转换。
2.学生经历动手操作、体验感悟,理解24时计时法的计时方法以及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之间的关系。
3.感受24时计时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价值,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合理安排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能够正确的将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转换。
理解24时计时法的计时方法以及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之间的关系。
钟面模型,课件。
一、激趣导入
1.(小视频)播放两个好朋友相约明天7点见面的场景。
2.小结。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
1.探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
2.19时?这是一种什么计时法?他跟我们说的晚上7时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计时法。
(二)探究24时计时法
1.了解1日是24时:
(1)观察钟面,看看和我们平时见到的钟面有什么不同?
(2)介绍:1日为什么是24时。
(3)揭示什么是24时。计时法
2.体验感知24时计时法:
拨一拨,尝试解决三个问题:
a.从0时到中午12时,经过了()小时。
b.从中午12时再到0时,又经过()小时。
c.一天是()小时,经过一天,钟表上的时针转了()圈。
3.经历过程,体验感知:
(1)探究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迎新年视频)
新的一天就是从晚上12时开始的,因为是一天的开始,所以我们也叫作0时。
(2)边解说边用课件演示时针转第一圈。
(3)边解说边用课件演示时针转第二圈。
(4)小结。
(5)完成表格:两种计时法的表示方法。
4.拨一拨:
同桌合作,拨出一天的作息时间,并说说这个时候你在做什么。
5.教学时间轴,探讨今天、昨天、明天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写一写:
师描述,学生用不同的计时法记在练习本上。
2.同桌互出一题,同桌完成。
3.辨一辨:
两种计时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总结两种计时法。
4.找一找:
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用24时计时法来计时的?生说一说,教师课件展示一些。
5.用一用:
出示车辆禁行标志:看到这个牌子,你知道了什么?
老师今天早上开车在7点20准时到校,可以通过吗?
下午18点回家,可以从这条路上通过吗?
四、拓展延伸
1.介绍古代的计时方法。
2.探讨24时计时手表。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24时计时法
1日=24时
24时计时法:(根据课堂生成板书)
12时计时法:
单元试卷教学设计(专业21篇)篇十六
吴昊。
本次测试是八年级第二学期语文三分之一进度测试卷。测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20分。试卷命题是我自己。为了出试卷,我在网络上查找了各种资料,力求能够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并对学生近一阶段的学习作一个有效的检测。但看来,并不是非常乐观。
本次考试试卷难度适中,试题设置合理,对中考复习有指导意义。从考试来看,禀承了中考试卷的一贯作风,注重基础,兼顾灵活性,提倡学生有合理而创意地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同时考查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试卷第一大题考查积累与运用,诗词填空均为考纲要求的必背诗文。题型为上下句填空,理解性默写,分类默写。理解性默写有古诗也有古文背诵,考查了《出师表》中的名句,提醒学生对古文背诵要更扎实才能准确无误地填出。分类默写注重古诗与生活的联系,写出有关节日的诗句,因为此题早前做过,大多数学生能写出。但有一部分学生诗句填写不准确,不能得分。名著阅读考查的是自由写出读后感受,学生回答时对人物形象的概括有的不是很准确,有失分,很可惜。问题比较严重的是对病句的改正。对病句中的成分缺损不能很好地判断,语序不当有部分学生不能调整,总的说来语言敏感性不够,概因平时说话训练过少,不注重语言的准确精炼。综合性学习表现出来的问题是缺少创意,缺少生活积累,表达上的问题是不能紧紧扣住题面要求来答,有答非所问的现象。
阅读题考查了一篇论说文,一篇小散文。因为文章都不难,阅读题总体不是很差。从学生的做题情况来看,理解文章不难,难的是怎么样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要求平时训练解题技巧,形成良好的答题规范,提高阅读得分。
古文考查的是《出师表》与一篇课外古文材料的比较阅读。此题早前也练习过,但是得满分十五分的还是极少数。大部分学生的分数集中在十分至十四分。古文得分不高,就在中考中处于不利位置,下一阶段要抓紧对重点课文的复习与加强,争取文言文阅读少失分不失分。复习重点以课下注解,重点句子翻译,课文的思想与内容整理为主。
作文为半命题作文,审题没有设置障碍,学生能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但是结构混乱,表达平淡,缺少点睛之笔,缺少亮点,高分学生少。作文复习还未展开,应做好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选材、结构的层次性、表达的个性化方面进行训练,争取在作文上找回自信与分数。
三个班的平均分相差不大。及格率正常,但是高分少,优秀人数只有四人。需要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辅导,提高中考胜算。
二四六班语文分数低,原因有基础差,缺少灵活性等,但最根本的是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不愿再学,不想下功夫,只想等到中考结束。如果这样下去放任自流,就不能完成普高的升学任务。这个问题很严重。
2011年4月12日。
单元试卷教学设计(专业21篇)篇十七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0个汉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并用喜欢的方法自主识字。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妈妈平日的爱,懂得要尊重关心父母不让父母操心。
教学重点:体会诗的感情,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并用喜欢的方法自主识字。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1、通过学习课文《妈妈的爱》,了解妈妈对我们爱的各种各样的方式。
2、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能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己学会10个生字,并且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生字卡、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生:自由发言,讲一讲自己身边的故事。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妈妈的爱》。
生:齐读课题。
学生:
1、说一说什么叫默读,有哪些要求?(当学生说不全面时,教师及时补充)。
2、默读一遍课文,并且在不认识的字下面做上标记。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
教师: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学得特别认真,老师相信,如果同学们两人一起学生字,一定会认更多的字。
学生:
1、小组的同学互帮互学,一起读课文,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做小老师评读。
3、师生一起读课文,互相评读。
学生:自由发言,提出不懂的问题,并且生生之间互相解答。
1、教师进行生字检测,会认的生字进行组词。
2、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讨论难记字的记字方法。
(2)、学生当小老师教认生字。
(3)、小游戏:看谁抢的快。
第二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文,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句子,体会感受妈妈的爱。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句子。
教学难点:体会感受妈妈的爱,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
课前准备:课文录音带、歌曲碟、
教学流程:
一、抓住字眼谈话揭题。
二、理解课文培养情感。
(一)初步感知激发情感。
1.播放课文配乐录音,激发情感,让学生初步体会书中从哪几件事描写了妈妈的爱。
2.学生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新词和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3.划出课文中的生字,并连着词读一读。
(二)检查学情及时反馈。
1.开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带读。
2.自由读全文,分小组讨论:课文把妈妈的爱比作什么?
5.指名说一说,引出并板书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甜甜的吻。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2〉、你们从小长这么大,你觉得那件事使你亲身感受到妈妈的爱。指名回答,学生选哪一节,就从哪一节开始学,重点指导读好一节。
指名读,学生评读。再自读自悟后四人小组讨论:读了这一节还有没有不懂的词、句。指名回答后再讨论:每一句诗应怎样读才能充分表达出感(教师先范读、然后学生试着体会读,再指名读,评一评(让学生懂得妈妈的爱是无私的)。
1.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节。想一想:在这一节里,妈妈的爱指的什么?(妈妈的爱指的是清凉的风)。
(2)提问:妈妈拿着扇子,汗水怎么会湿透了她的衣裳?(在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是妈妈坐在床边为孩子扇扇子,尽管天气炎热,她不顾自己,一心想着自己的孩子,所以汗水湿透了妈妈的衣裳。)。
理解“湿透”、“衣衫”的意思。
(3)告诉学生: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这是孩子亲身感受到的清凉的风就是妈妈的爱。
读时让学生体会出享受妈妈的爱的这种幸福温馨的感情。
(4)教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2.采取以上学习方式,读好另外二节。
(1)指名读。想一想:在这一节里,妈妈的爱指的'什么?(妈妈的爱指的是遮雨的伞,妈妈的爱指的是滴落的泪)。
(3)理解“遮雨”“很烫”“额头”的意思。
(4)要求学生读出一定的语气,感受妈妈的爱是那样真挚。读第三节的最后一句要读得慢些,教师范读。
男生读第二节,女生读第三节。
师: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夏天妈妈给我扇风,雨天妈妈为我遮伞,生病了,妈妈为我着急。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是多么平常的小事。师问:你能再说说生活中妈妈对你的爱吗?(四人小组讨论,相互说说)体会妈妈的爱在这些小事中是多么的无私,多么的伟大。
3.学习第四节。
(1)指名读这一节。想一想:读了这一自然段后,你知道了什么?
(读了这一节,我知道书上说的小姐姐懂得:“三八”妇女节是妈妈的节日,她为妈妈献上一束鲜花,表达她对妈妈的爱,并祝妈妈节日快乐。我还知道妈妈的爱指的是妈妈对孩子甜甜的吻。)。
理解“亲吻”“脸颊”“献”的意思。
(2)齐读最后一句并回答:读了最后一句,你是怎样想的?
(我想:最后一句是书上的小姐姐,其实也包括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在妈妈的爱里一天天地长大,没有妈妈的爱就没有我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三、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同学们想的、说的都很好。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爱里成长起来的,夏天,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雨天,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我们生病的时候,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当我们懂事了,或者有一点进步的时候,妈妈的爱是甜甜的吻,是幸福的微笑。妈妈给了我们许多许多的爱,我们也要用爱回报妈妈,我们永远永远地爱我们的妈妈。
四、深化朗读熏陶情感。
要求学生有感情地品读课文。
五、齐唱歌曲表达情感。
(播放歌碟)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板书:
妈清凉的风爱。
妈遮雨的伞妈。
的滴落的泪妈。
爱甜甜的吻。
教后反思:
单元试卷教学设计(专业21篇)篇十八
本次期中物理考试,在考试的内容上大部分是通过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来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的知识面宽,覆盖面大,减小了考查的偶然性和片面性。同时本套试题,考查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学科基本素养和进一步学习的潜质。
一、基本情况。
试卷满分100分,参考人数83人,平均64分。最高分98分,及格人数47人,优秀人数22人。整体来看学生成绩还算理想,其中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数所站比例较大。从学生来看,学生的层次不同,一部分学优生和中等生,一部分学困生。大多学生在初中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目标不明确,志向不远大。表现在学习上就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打瞌睡,课下惰性强,不及时进行复习和预习。还有部分没有良好或是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阅卷的过程中,看到同学们的三个不足的方面。
(1)做题如喝水,流过无滋无味。怕同学们面对新题不知所措,我们出的大部分题目都是以前做过的,或者把以前的题改了一下数值。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看到应有的结果,有些同学做这些题只是似曾相识,而没有下笔如有神的快感。充分说明我们同学们,对做过的题目的漠然,对就对了,错就错了,而没有好好的反思。
总结。
一下,对是怎么做对的,错又是如何思考错误的,如此泛泛的做了一道题又一道题,到头来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2)审题不清楚,计算出错误。有个同学计算出了汽车通过对距离,而公式写错或不会写。这样的错误能说他不会吗?只能说明他审题不清楚。
(3)思路乱,书写烂。作图题是虚实线分不清,字母不会写、画的五花八门。书写不认真,在这次考试中很显著,不仅物理这样,很多老师如此说。最起码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态度不认真,不认真对待考试;二是思路散乱不清晰。
二、今后。
教学。
具体措施。
2、注重学法指导,开发学生潜能;优化课堂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多给学生施展的空间,参与到探究实验中来;培养学习物理的方法,观察和实验,打好基础,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3、学生不能灵活应用物理知识并对其进行分析。这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脱离生活实际。今后,在平时教学中,要更注意将物理知识情景化,物理情景理性化。让学生的头脑中能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情景化,情景问题理性化。
4、学生在计算上失分较严重。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有针对性训练,同时注重物理计算题的步骤,不行就一个个过关,且把学生进行分类,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方法。
5、课下做到坚持有问题及时解决,利用课间时间找学生,及时找到不足之处。
最后,在教学中把自己的热情与努力积极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单元试卷教学设计(专业21篇)篇十九
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揣摩欣赏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进行生动描述的方法。
1.诵读;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体会语言表达的技巧。
2.理清文章思路。
写景注意层次。
1.诵读教学法。本文是篇美文,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在声情并茂的涵咏中创设欣赏氛围,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得到熏陶。
2.点拨法。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比如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情感,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3.课堂讨论、评述课文精彩片断的基础上,借鉴语言表达技巧。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本节课在充分诵读感知的基础上,揣摩品析精彩词句,体味文章朴实隽永的语言美。理清盼春——绘春——颂春的行文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课件展示冬春对比动态画面,以《蓝色多瑙河》作背景音乐)
同学们,正如圆舞曲之王施特劳斯的经典名曲《蓝色多瑙河》所表达的,人们在饱受了寒冷的严冬之后对春天到来的`企盼、欢悦,春天在人们心目中不仅是一个明媚艳丽、鸟语花香的季节概念,更是有着感知和生命的歌咏对象,许多名句广为传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以声写春,表达喜爱之情;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则以色写春,朱熹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则描写了春游踏青的乐趣。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在尽享诗情画意中去探访作者是怎样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江南春景图的。(板书文题)
二、根据背景材料,感知朱自清及其散文创作
这是一个普通的中学国文教员的永恒记忆: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三日,走出家门,就看见一群小学生在争着抢着地看一张当天的报纸,其中一个惊慌地喊道:“老师,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昨天死了!”看到孩子们那种怆惶悲戚的神情,不禁无言地流下泪来。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人。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他的散文秀丽朴素、真挚质朴、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引》(郁达夫)
“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发他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林非)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此时创作风格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三、感知朴实隽永的语言美
1.学生自由认知阅读,要求读准字音。
(1)正音正字。(查阅字词典,注意辨识)
(2)释义。(结合注解,理解词义)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朗润:明朗润泽。
卖弄:炫耀。
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舒活:舒展,活动。
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宛转:同“婉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单元试卷教学设计(专业21篇)篇二十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教学理论指导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的学习理论相互结构组织形式。
操作程序。
3、学习目标描述中马杰的abcd法则的英文全写:a是。
对象、b是。
行为、c是条件、d是标准。
加涅。
提出“为学习设计教学”。
5、面向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原则:强调。
教与学的结合;重视学习环境的设计;重视教学过程的动态设计;重视可操作性。
6、在教学系统设计实践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设计。按照教学中问题范围、大小的不同,教学系统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多选)。
a、教学系统设计b、学习者特征c、教学策略d、讯息设计e、教学目标设计。
2、“史密斯——雷根模式”在策略设计中提到三种策略,这三种策略是:.abd。
a、组织策略b、传递策略c、评价策略d、管理设计。
a、记忆b、运用c、发现d、知识。
4、影响教学系统设计的变量主要包括:.abd。
a、教学条件变量b、教育方法变量c、教学模式变量d、教学结果变量。
6、在编写教学目标是应注意的是:.bcda、教学目标的主体是教师。
a、理论依附性b、动态性c、可扩充性d、系统性。
8、学习环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abcd。
a、情境性b、建构性c、操作性d、动态性。
10、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特征有:.abcd。
a、以小组活动为主体b、强调小组成员的合作互助c、强调目标导向。
d、强调总体成绩作为激励。
三、
判断题(每题3分,共15分)。
2、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过程的设计。.错。
3、无论教学手段如何先进,教学媒体仍然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对。
5、创设情境就是提供一些相关的情节、景色和现象。.错。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学习需要分析的步骤?
规划、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写出分析报告。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有哪几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3.布卢姆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4.举出当代国外有影响的四种教学程序概念获得先行组织者掌握学习指导学习。
5.教学媒体的共同特性。
固定性扩散性重复性组合性工具性能动性。
请对书本第五章第二节编写学习目标做一个阐明学习目标的教学过程。
答案:
认知学习目标:掌握编写学习目标的基本要求;知道学习目标分三方面,认知、动作、情感。
动作技能学习目标:能编写出任意章节的完整学习目标;能熟练运用各学习目标可选用的动词;是学习目标与其他相关做法相辅相成。情感学习目标:正确评估学习目标。
单元试卷教学设计(专业21篇)篇二十一
家长朋友,您好!
分数段:
100分16人他们是:胡x,向他们表示祝贺!希望其他同学要向他们学习,加油!
99分11人98分3人96分1人95分1人。
94分5分93分1人92分1人91分1人。
90分1人81分2人。
一、看拼音写字。
这道题出错的同学,因为拼音拼错了,说明拼音掌握的不好;因为字写错了,说明汉字掌握的不扎实,家长在家里要加强生字听写。
二、拼一拼,连一连。
这道题有的同学是因为不会拼音、有的同学是因为不认识汉字、还有的同学是因为粗心,少连了一个。
三、我会写,我会填。
这道题考查的是汉字的书写笔顺和和笔画,主要是看看孩子书写的时候是不是倒插笔,凡是上课专心听讲的同学,都会记住老师上课讲的笔顺,另外每课书后面的田字格里的生字,都有笔画顺序,所以,孩子在家中书写的时候,您一定要关注一下孩子的写字笔顺。
四、把意思相反的词连一连。
这部分知识学生掌握的比较好,全班只有一人扣分,还是因为粗心。
五、我会认。
主要考查的是识字和词语搭配,这是知识和能力的考核,这道题目出错的同学要注意加强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双提高。
六、读一读,做一做。
(一)1、这幅画上都画了什么?请你在诗中找一找,用“”画出来。
这是在课上讲过的内容,应该掌握的。
2、请你找出两组反义词写在下面。
因为有没有学过的字,所以是乔老师带着做的。
3、这首诗是一个谜语,谜底是()。
因为画字学生不会写,所以是乔老师带着写得。
(二)1、把诗中的三拼音节画下来。(不要重复画)。
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三拼音节的掌握情况。经过上次考试之后的复习,有的同学已经掌握了三拼音节,但是还是有的同学分不清三拼音节和两拼音节,还要加强练习。有的同学是没有听清老师的题目要求,画了重复的音节。
2、我会连。
考查的是学生的识字能力和拼读能力。
3、选择正确的答案。
考查的是学生的生活常识和词义。
七、连词成句我最棒。
考查的是学生的识字能力和连词成句的能力,如果学生的语感强,这道题就会很顺利的完成,反之就会很困难。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看书,多阅读,多表达。
卷子今天已经发给学生了,请您看看孩子的成绩和卷面上反映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加强这一方面练习。(有极个别同学没有改完错就跑去上兴趣班了,那就只有麻烦家长看着他改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