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人生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法。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令人感动和思考的人生总结范文,希望能引发大家对自己人生的思考。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一
河南省南阳市二中郭成杰473055。
师:今天我们学习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谁知道冯友兰是什么人?
生无言。
师:冯友兰是当代数一数二的哲学大家。是我们南阳人,他出生在南阳市唐河县祁仪乡,他和他弟弟妹妹,都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称为“冯氏三兄妹”。这么亲近的名人,我们为什么不知道?这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们对哲学非常陌生,我们所接触的哲学只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它是我们的官方哲学。相比之下,冯友兰只是民间哲学。现在改革开放程度深入到哲学了,我们才能够接触到像冯友兰这样的哲学家。
师:闲言少叙,书归正传。考虑第一个问题:冯友兰认为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生: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师:第二个问题:冯友兰认为精神境界可分为几种?都是什么?它们的关系是什么?
生:冯友兰认为人的精神境界可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它们的关系是依次从低到高。
师:第三个问题:各种境界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生:是觉解的不同。
师:“觉解”的意义是?
生:觉解的意义是人对自己做的事情的了解,并且从而使他做事情有了意义。
师:冯友兰把他的四种人生境界分为两个层次,怎么分的?这么分的依据是什么?
生: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第一层次,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第二层次。划分的依据是前者人们现在就是的,后者是人应该成为的。前者是现实,后者是理想与追求。
师:关于课文的内容,问最后一个问题:什么是出世?什么是入世?
生:入世是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出世就应该是超脱人世,看破红尘吧。
师:《人生的`境界》这篇文章阅读理解并不难。但是,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冯友兰说哲学的任务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如何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按理说,他应该给我们举一些例子,可是他在文章中却没有理论联系实际地举例说明。这是本文的一个缺陷。我们现在自己尝试着举些例子思考一下。
先考虑自然境界:处于自然境界的人的特点是什么。
生:他对他所做的事情没有觉解,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者习惯去做。
师: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生:鸡活着,吃饱了生蛋。它对自己的生活意义并无觉解。如果有了觉解,知道自己生蛋要被人吃掉,或者自己长肥了要被人吃掉,它一定会忧愁而死,或者减肥也行。(学生大笑)。
生:一些同学沉溺于网络,他们因上网过多而习惯性地上瘾,知道不对也管不了自己,这一类同学算是自然境界的人吧。还有些同学,一听到上课铃声就犯困,应该也是。
师:这位同学能够就眼前事为例,联系实际的能力的很强。准确地讲,他所说这些同学应该就是没有或者较少“觉解”:他们没有理想,或者是有理想但是他们的理想只是“放在肚里想想”的理想,也就是说他们没有为理想奋斗。他们的日子就过得没有价值。
生:功利境界。
师:为什么这么肯定?
生:因为这表明他做事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符合功利境界的人的特征。
生:(一部分)道德境界。
生:(一部分)功利境界。
生:(齐声)功利境界。
师:总结一下功利境界的两种情况。
生:一是利己利人,一是只有利己。功利境界的特点就是利己,但是排斥利人。
师:现在我们看冯友兰提出的道德境界的标准是--。
生: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做事是“正其义不谋其利”。
师:举个例子。
生:雷锋。
生:文天祥、苏武。
生:林则徐应该也是。
师:陶渊明怎么看?
生:陶渊明?
生:鲁智深。
师:我们看看他是什么境界的人。
生:道德境界。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专杀坏蛋。“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他是个好人,所以应该是道德境界的人。
师:我的看法和你不一样。我认为老鲁(学生大笑)是天地境界的人。他是一个真正“替天行道”的人。所以,他是天地境界的人。
生:(小声提醒)老师,“替天行道”的口号是宋江提的。
师:确实,这位同学看书很细心,记忆很准确。然而,宋江的“替天行道”有个附带条件,就是“忠义双全”。有了“忠”字,他的“替天行道”中的“天”,就变成了“天子”。这也是他投降的原因。这说明宋江正是道德境界的人,他的道德就封建忠义道德。
鲁智深杀的都是坏蛋。还有一个人不分好坏一齐杀的,那是谁?他是什么境界的人?
生:李逵。他是不分青红皂白,乱杀一气。是不是自然境界的人啊?
师:为杀人而杀人。在这一点上,李逵应该是自然境界的人。
我们想一下,梁山英雄中有没有功利境界的人?
生:多了。吴用、晁盖等抢夺生辰纲。武松为报仇杀人也是。他们都有功利目的。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冯友兰所说的天地境界有什么特征。
生:他是宇宙的一员,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情。
师:我们现在看鲁智深符合不符合这一标准。鲁智深这一形象做事遵从一个标准:“路见不平,拨刀相助”。有人曾经说鲁智深傻,他总是为和自己本不相干的事情不平结果弄得越来越狼狈:一开始为不相识的卖唱父女而打死郑屠户,军官做不成,只好作和尚;后来又为林冲惹怒了高太尉,和尚也做不成,只好做土匪。其实,之所以我们觉得他傻,是因为我们是从功利的角度为他“着想”的;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看,鲁智深却是一个“智谋深远”的人,所以作者安排他最后成了正果。
生:鼓掌。
师:我们能不能通过今天所学再睁大眼睛看看我们现在的世界呢?布置一道作业题:从冯友兰的四种境界看反恐的布什和提倡“和谐”发展的胡锦涛。下课!
附参考答案:布什提倡单边主义,以“反恐”为口号推动单边主义,一切从维护美国霸权利益出发,是功利主义,所以越来越不得世界各国的人心。胡锦涛提倡世界和谐发展,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符合所有人的利益,符合天地间至大的规律,自然的理想状态是和谐,人类的理想状态也是和谐,所以这是天地境界。境界的不同,正是中美两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发生变化的内因所在。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二
云南省曲靖一中任玲。
时间:5月9日。
学生:云南省曲靖一中高二文科尖子班。
第一课时:
1、明清传奇简说,汤显祖的作品,《牡丹亭》全剧剧情介绍。
2、初读节选一出戏《闺塾》,扫除字面障碍。
3、分清剧中各角色的宾白曲词。
第二课时:《闺塾》课文品读。
师:《闺塾》一出戏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叫“闹学”,或者“春香闹学”。很显然,这出戏的主要内容就是春香闹学,那么,请同学们快读课文,找出春香闹学的地方,看看她闹了几次,怎么个闹法。(看书三分钟)。
师:好,大家顺着找找,看春香从哪里开始闹。一闹是?
生:第一闹在上课之前。
师:把句子念一念。
生:“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如今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春香回答:“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
师:你看春香多乖啊,老师一责怪,她就答应了,表态“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怎么会是闹呢?(生笑)。
生:一般来说不太可能三更起来读书。
师:不是不太可能,是绝对不可能,半夜三更,人们都在睡觉呢。那她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生:她是在给老师出难题,不给老师台阶下。
生:春香不高兴了,她的意思好像是对老师说,你不如叫我们三更起床好了。
师:也就是说,她对老师是有情绪的,她对老师--。
生:不满。
生:二闹应该是先生给小姐讲经书的时候,春香故意曲解经文。
师:这是二闹吗?前面有没有?
生齐:有。
生:应该是这里,春香故意逗老师学鸠叫。
生:“末作鸠声。贴学鸠声诨介”。
生:是故意。
生:我认为不是故意的。让老师学鸠叫,是因为她很好奇,真的想知道鸠是怎么叫的。歪解经文,是因为她不懂诗文的真正意思。
师:有道理。小姑娘是很天真很好奇的,老师只说“关关,鸟声也”,这还不够啊,这“关关”究竟是怎样的,她很想知道呢,所以她不是故意搅闹,而是学的太认真了太投入了。(生笑)。
师:再来看她怎么外解经文,(指一生)你来读读。
生:“是了。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
师:同学说春香压根不知道诗文的意思,确实是这样。原文中的“之洲”,她不理解,她不懂这些之乎者也的东西。但有一个“知州”她是知道的。
生:官名。
师:是的。县里的长官称“知县”,州里的长官称“知州”,小丫头因为两个“知州”音相同,我们称为“谐音”,她就联想开去了,自作聪明,歪解了经文。看来她不是故意的,她是学得很主动呢,抢上前去,嗨,老师我懂啦懂啦,她歪解诗文,又解出了一个喜剧效果。
生:老师说:“胡说!这是兴。”春香说,“兴个甚的呐?”
师:这是闹吗?我们说“闹”么,是要有戏剧冲突哦。
生:应该是春香问老师“为甚好好的求他?”这里。
师:对了,因为有戏剧冲突了。春香又犯傻了,紧追不舍。看看老师怎么回答?
生:避而不答。
生:“多嘴”。
师:老师很生气了,一定是涨红了脸,厉声呵斥:“多嘴”。老先生什么意思?
生:不准问这个问题。
师:为什么不准问?
生:不好意思回答。(生笑)。
生:老先生让春香拿文房四宝,春香故意拿错了。
师:拿了些什么来呢?
生:画眉细笔螺子黛、薛涛笺、鸳鸯砚。
生:“好个标老儿!”
师:什么意思?
生:好个土老头。好个土老冒。
师:看来老先生和小姑娘真是代沟太深了。(生笑)下一闹?
生:“先生,学生领出恭牌。”
师:这为什么是一闹呢?
生:老师让拿来文房四宝,要她们模字呢,她上厕所只是借口,因为她偷偷跑到花园去玩了。
师:可见模字太索然无味了,春香借口逃学呢。下一闹?
生:春香回来后说,“溺尿去来。原来有座大花园,花明柳绿,好耍子哩。”
生:老师教训她,她反驳。
师:你念原文。(生念)。
师:(指另一生)你用自己的话把两个人的对白重复一下。
生:古人读书,把萤火虫装在囊中照亮,(师补充:口袋里)还有趁着月色读书的。
生:在月亮下读书,把眼睛看花了,把萤火虫装在袋子里,把虫虫折磨惨了。
师:看来这两个例子说服不了春香,老先生又举另外两个人的例子。接着用自己的话说--。
生:古人读书头悬梁锥刺股。
师:举了--。
生:孙敬苏秦的例子。
师:说服了嘛?春香怎么说?
生:没有。春香说,好比你自己,头发悬在梁上,一不小心把头发扯下来,用锥子刺大腿,会留下疤痕,有什么好的。
生:第九闹了。
生:春香又捣乱,她说“小姐,你听一声声卖花,把读书声差。”老师就打她。
师:学堂内死气沉沉,老先生迂腐说教,私塾外春意盎然,卖花声起,内外形成鲜明对比,使春香忍不住分心,还又逗引小姐。老先生忍无可忍,拿起荆条,责打春香,这回热闹了,大家想象一下,课堂上,一个欲打,一个躲闪,边躲还边顽皮,学堂里一片混乱,剧情被春香闹到了高潮。这回可闹大了。我们一直是很讲究师道尊严的,学生出错了,要老老实实毕恭毕敬地伸出手来,接受老师的惩戒,怎么能这样呢?简直太不成体统了。所以小姐赶快出面,收拾这狼狈的局面。否则,闹到老夫人那里,春香可就惨了。
还有闹吗?
生:有。下课后。
师:课后闹。而且这一闹是小丫头背地里骂塾师:“村老牛,痴老狗,一些趣也不知。”文章到这里,真可谓让老先生尊严扫地了。
师:好,春香十闹学堂,我们都一一读过了,请大家揣摩形象的特点,用朗读把各自不同唱就好了(生笑)。曲白相生啊,多有趣。可是我们唱不了,所以就给大家宽松,用“开心蒙太奇”的方式,小春香和老先生可以用本地方言来对白,甚至可以对宾白加以一定的创造发挥。请上回演《雷雨》和《三块钱国币》中表现最出色的同学来读。(学生兴奋不已)。
学生分角色创造性朗读讲经片断和追打片断。由于学生揣摩形象模拟口吻和随意发挥很成功,课堂阵阵爆笑,喜剧效果极佳。
师:什么叫人物形象跃然纸出,我们有感受了。但是,我们学习《闺塾》到位了么?如果读到这个层面就停住的话,有人犯嘀咕了:汤显祖把老先生写的如此尊严扫地,如此不堪,是在贬低老师吗?是在亵渎师道尊严吗?有老师就在网上发表文章说,《闺塾》不适合作中学教材,这不是在怂恿学生和老师对着干吗?所以,阅读只停留在这个层面,远远不足于将文章读懂,更不用说读透。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
(布置有《诗经》的同学,课外读读与本课有关的诗)。
第三课时:探究阅读。
师:我们要把文章读懂读透,不能停留在闹学的表面,还应该思考很多问题。比如说,春香与陈最良的冲突本质是什么?(指一生)你说说看。
生:年龄差距太大了。
师:一个六十左右,一个十六上下,肯定有这个因素。但只是年龄差距吗?如果是这样,老师再过几年就不敢教书了。(生笑)。
生:思想观念的差距。
师:凭什么说是思想观念的差距?
生:老先生已经年逾六十了,他应该是比较陈旧迂腐、比较传统和保守的代表吧。
师:凭什么说人家传统保守?
生:春香问老先生“为甚好好的求他”的时候,他说春香多嘴。(生笑)他还说《诗经》“只无邪二字,付于儿家”,意思就是要学生不要想歪了,不要想到爱情啊什么的,说明他很封建很保守。
师:很好。同学们注意到了,老先生讲《诗经》是有问题的。这问题到底在哪里?这就是我们应该继续探究的课题。假如我给大家一个问题要大家弄清楚,可以通过怎样的路径去完成呢?我们模拟一下这个探究的过程。这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陈最良与春香冲突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我们由此可以看出这两个形象的意义是什么?刚才同学已经给我们其中一个路径了,也就是说,从老先生解经入手。我们的结论应该持之有据。为了持之有据,我们得细致深入。请看老先生怎样解经。(打幻灯片,《关雎》)。
这首诗大家初中时候已经学过,是一首--。
生:爱情诗。
师:是的。是描写爱情的诗歌,这是大家都认可的。但老先生拿的《毛诗》可不这么认为。(打幻灯片:毛诗序云:“关雎,后妃之德也……是以关雎乐得淑女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生:不赞同。
生读:论六经,诗经……。
师:《关雎》已经讲不下去了,老先生还要接着说教,“只无邪二字,付与儿家”,来自于孔子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孔子的“思无邪”,有人认为“思”是虚词,“无邪”一般认为是思想内容纯正,韵律和谐。《诗经》中大量描写爱情的诗歌,孔子总不会是说,表达爱情就是“邪”吧。但老先生是这样理解的,他警告两个小姑娘,你们可不要想歪了,想到爱情方面去了,你们应该读的是女子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我们说,《诗经》本来多美啊,一旦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学作品被注入某种政治教化的东西,牵强,曲解,那么,它必然令人生厌了!好,我们接着请拥有《诗经》的同学来说说,老先生提到的那些诗,究竟是讲什么的。
生:参考注释,“有指证,姜产哇;不嫉妒,后妃贤达”,说的是《诗经大雅生民》;“咏鸡鸣”与《诗经齐风鸡鸣》有关,“伤燕羽”与《诗经邶风燕燕》有关;“泣江皋”与《诗经召南江有汜》有关;“思汉广”与《诗经周南汉广》有关;“宜室宜家”与《桃夭》有关。
师:具体说说这些诗是讲什么的。
生:《诗经大雅生民》内容是周人陈述周始祖后稷诞生经过及播种五谷的成就。
生:说的是妻子催促丈夫早起上朝,意在讽刺在朝者的荒淫怠惰。
生:《诗经邶风燕燕》内容是卫庄姜送归妾。
生:《诗经召南江有汜》,内容是媵女不能陪嫁的怨词。
生:《诗经周南汉广》追求汉广游女,终于失望的恋歌。
生:《桃夭》,表现的是祝福女子出嫁。
师:大家有印象吗?见过没有?
生:见过,在《读本》里。
师:对,“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宜”指和善和美,新嫁娘要出嫁了,咏这首诗对她表示祝福,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啊。
生:还可以看杜丽娘这个形象。
生:汤显祖。
师:对,这在文学鉴赏评论中叫做“知人论世”。即借助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背景,来帮助我们理解作品。
师:汤显祖生活的时代是明代中后期,封建经济局部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稀疏萌芽,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向没落,明王朝政治腐败,内乱外患,虽然几经整治和挣扎,也已无法挽回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颓势。在思想上,明王朝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从一开始就继承了元代的方针,仍定程(程颢、程颐)朱(朱熹)理学为官方正统思想,以理学教民,以理学取士。
师:(打幻灯片)宋明理学家从维护封建礼教出发,在“情”、“理”关系上,简要地说有以下观点:一、把“理”与“情”截然对立起来;二、把“理”说成是“纯善”的,而把“情”看成是恶,是人欲;三、要求以“理”制“情”,直至灭“情”,因而提出了“革尽人欲,复尽天理”,“存天理,灭人欲”。
师:“存天理,灭人欲”,今天看,这个当时被认为是绝对真理的东西,是多么反人本反人性啊。明代统治阶级大力推崇程朱理学,皇帝和皇后亲自编写《女戒》之类的书来提倡“女德”,极力表彰妇女贞节。据《明史列女传序》记载,当时妇女因节烈殉死“著于实录及郡邑志者,不下万余人”,可见这种从肉体到精神的摧残是如何严重。因此,到明代中期,出现了一股怀疑程朱理学的思潮,在这些思潮的影响之下,当时社会上出现了批判封建礼教,提倡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汤显祖的《牡丹亭》诞生了。
师:(打幻灯片)汤显祖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饱读诗书,性格刚正不阿。万历五年(1577年)汤显祖进京赶考,因不肯接受宰相张居正的拉拢,结果两次落第。直到万历十一年(1583年)他33岁时,即张居正死后次年,才考中进士。汤显祖中了进士后,仍不肯趋附新任宰相,故仅能在南京任虚职。在职期间,与东林党人顾宪成、高攀龙等人交往甚密。万历十九年(1591年),他又写文章揭发时政积弊,抨击朝政,弹劾大臣,因而触怒了神宗皇帝。之后被谪迁广东。后又调任浙江遂昌知县。汤显祖在地方为官清廉,体恤民情,深得民心,但最终还是因不满朝政腐败,于万历二十六年(15)弃官回乡,在临川建了一座闲居,号“玉茗堂”,从此致力于文学创作,终其一生。
师:汤显祖除了与东林党人顾宪成等交往密切之外,有两个人对他的影响相当大。
(打幻灯片)著名的进步思想家李贽,一生坚持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提倡个性解放的思想,反对理学,批判封建礼教,提出疑经、非儒、反孔等观点,反对把“理”、“欲”对立起来,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达观,当时一位著名的禅僧,汤显祖与他五次见面,多次书信来往。达观站在佛教立场上,批评程朱理学在论述“理”、“情”问题上有自我矛盾处。作者尊他们为一“雄”一“杰”,认为“寻其吐属,如获美剑”。
师:所以,汤显祖是肯定“情”的,肯定只要出自人的真实感情的东西,其存在就是合理的。同时,也否定把“理”作为绝对的标准,否定以“理”制“情”、存“理”灭“情”,否定把“理”与“情”截然对立起来。如实地表现人之“情”,不能以“理之所必无”去抑制“情”,这就是汤显祖戏剧作品中自觉的指导思想。
师:什么是“理之所必无”?即按理是不应该的。中国就是这样,有人总是制定宏大规则,比如礼教,规定着人们的行为,否定人的俗世生活,完全服从于这个规则。很多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这样进入一个民族的血液中的。
生:最良的',最好的。
师:什么最好?
生:陈旧的东西。
生:不是。
生:昔氏贤文,把人禁杀。
(幻灯片)封建理学对人的禁锢与人的自然天性之间的冲突。
生:“以后不敢了。”
生:笑。偷偷笑。
生:师父,依注解书,学生自会。但把《诗经》大意,敷演一番。
师:她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生:让老师别照本宣科。
生:“这经文偌多!”
师:什么心情?
生:厌烦。
师:是的。虽矜持内敛,极其克制,但轻轻一语,意味深长,厌烦枯燥无味的说教。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是,小姐当着塾师的面训诫春香时候的话,与后面形成鲜明的反差,找找。
生:前面说“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等塾师走后,她忙着问:“俺且问你那花园在那里?……可有什么景致?”
师:丽娘问春香的时候,那心情可急切了,她多么向往美丽而自由的花园啊。有评家这样评价《闹学》:
(幻灯片)“《闺塾》一场,环绕着讲解诗书这一筋节,丫头搅闹,塾师胡闹,春光喧闹,这一切,又促使杜丽娘内心腾闹。剧中人物七情生动之微,就从筋节髓窍中婉曲地传出。”(黄天骥《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所以,我们借用一句话,春香闹学,把心闹醒,把心叫醒。丽娘深受禁锢的心开始解冻了。请大家课后读读《读本》节选《游园》部分。春香的意义,在于将小姐引向了那个最后让她心性复苏的花园。在春香的直接作用下,她做出了冲破礼教牢笼的第一个行动,瞒着父母去游园,全剧的情节从此迅速展开。当她游园时看到姹紫嫣红的春色,更感到良辰美景虚度的苦闷。“游园”所引发的杜丽娘的情窦初开,春心萌动,说到底,就是这种觉醒和复苏的体现。丽娘一经唤醒,就流露难于阻挡的天性,她发现了自己:“可知我一生爱好是天然!”大家把试着“一生爱好是天然”输入搜索引擎看看,就知道这个发现在中国文化中有多重的分量。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曹雪芹借用《西厢记》和《牡丹亭》来开启另外两个反叛封建家庭、追求美好爱情的年轻人的心。
(打幻灯片)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师:探究到这一步,《闺塾》的阅读才算告一个段落。
(幻灯片)结语:在封建教义对人的身心禁锢、扭曲至深的中国,尊重“人”,尊重人的俗世生活,尊重人的情感,尊重人的尊严,关注“个体的人”的存在与幸福,不因宏大的规则而束缚、扭曲、丧失人的个性与尊严,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人”的启蒙,在中国,又是件多么艰巨而伟大的工程。《牡丹亭》“以情抗理”的意义,正在于此,它远远超出了一般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
师:这节课就到这里,请看课外延伸:
师:关注的题很难,老师史学功底差,完成不了,可是你们是文科尖子,有能力也有必要对它进行关注。第二到写在随笔上。
下课。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三
健坤外国语学校。
罗佑开。
内容提要:本文站在新课程核心理念——“关注人”的角度,联系中学作文教学实际进行探索思考,以“人生境界”一词涵盖新课程提出的“人文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良好的思维品质”、“健康的审美情趣”等内容,分别从作文动力、语言表达、作文评价三方面论述了作文教学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精选作者本人长期积累的典型实例,鲜明具体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人生境界激活了作文教学,作文教学要注重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关键词:人生境界、作文动力、语言表达、作文评价。
引
言
我国自古以来,教育强调“人”的教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现代教育观念强调“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强调精神达到高处的真实之境。精神的牵引,实际上就是人生境界的提升,而知识能力正是帮助精神提升的阶梯。因而教育的本质聚焦在人的培养上、人的发展、人的精神提升上。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本文所说的“人生境界”包含了新课程提出的“人文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等。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作为一位肩负这神圣责任的语文教师。在为学生作文现状忧虑的同时,很自然地探索着“人生境界”与中学生作文教学的关系。我真切的结论是:人生境界激活了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提升了人生境界。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长时间以一篇文章选人才。今天的高考制度作文题占150分之60,有的占了70分,并有再提高比例的趋势。而且“能说会写”、“笔口两溜”成为社会赞赏人才的常用语。我认为学生作文是语文教学效果优劣的根本性检测。“吃猪肉、吃羊肉”最终要变成自己的肉,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课文阅读学,读了那么多,最终应该通过作文体现其语文素养。
作文如此重要,而学生的写作现状却令人担忧。除了少数爱好文学的同学,绝大多数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视作文为不得己的应付,甚至视为累赘、视为畏途,高中毕业班虽然多写了几篇,不过目的非常明确,为了应试而写。本人参加高考评卷十余次,每次阅看数千篇高考作文,令人眼前一亮,欣兴不已的作文只是凤毛麟角,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作文,词语贫乏,语言干瘪无味、假话连篇、套话一堆,缺乏真情实感,缺乏自己的思想。还记得写“战胜生命中的脆弱”那年,写“死了母亲”的考生还真是难计其数。但是这种作文,除了分数,还剩下什么意义,我们在为高中生的手笔担忧时,更多的是为他们的“人生境界”担忧,为“人生境界”的弱点担忧。
新课程的教学观和学生观,要求教师变以学科为本位为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突出表现在重认识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而作文教学中的重视技巧训练,忽视“人生境界”的动力作用的“目中无人”的做法,便是造成这种令人担忧现状的主要原因。
大家知道,“思想、生活、技巧”是文艺创作的三要素。其中“思想”是首要的。鲁迅之成为写作名家,首先是因为他萌发了疗救国民灵魂的社会责任感,要为勇士们呐喊的激情。“思想”便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之类的人生境界,由此看来,写作教学,教师首先重视的不应是写作技巧训练,而是激活“思想”。在讨论“韩寒现象”时,有人说:韩寒与同龄人最大区别,是对社会生活有独到的见解,有自己的思想。文笔可以模仿、语言可以剪辑、结构可以套用,但是对社会生活的见解尤其是独到的见解是无法模仿的。技巧和思想正如人的衣饰和气质。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首先重视的应该是让学生“我手写我心”“为人生”而写,让他们把写作看成是一种生命活动、一种生命的过程。“作文是生命之流”,作文不是作业,而是一次真实的言语交流,不是生活的模拟,而是生活的存在,不是交给老师评判的应付,而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交代。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写作是对自然,对社会观察与思考的结晶,是对人生感悟与体验的沉思,是对阅读与见闻的提炼,是对经历与情感的升华,是对知识积淀与才情见解的外化,是对语言文字的魅力的深刻领悟与实践。”(于漪语)。
“要成龙,先成人”。文如其人,不做大气的人,就写不出大气的文章,“作文是健康人生的开端”(余秋雨语),一个不热爱生活、对生命缺乏感悟的人,怎能有发现“美”的眼睛。
搞好作文教学,教师当然应该在阅读教学,作文指导,作文讲评,课外阅读等活动中着眼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让他们积蓄写作的内在动力,而教师的言谈举止、气质修养、生活态度、生活质量、人格魅力,潜移默化感染学生对提升他们的精神世界作用重大。写这段话有感于一篇学生作文。有一次,一高二学生自选了《走进语文、走进生活》为题作文,文中写道:
“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这是一个多么贴切的形容啊!我喜欢。“我手写我心,我心写生活”这平淡质朴的话语,赋予了我最好的写作技巧。“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这三句话都是从语文课上罗老师那儿得到的。我真的很感叹吔!罗老师是一位五十多岁却精神饱满的人,他脸上总洋溢幸福温和的笑容,非常亲切。在课堂上,他那充沛的激情,对生活的满足和自信,总带着我们跟随着他的感觉走,那种境界,真的很奇妙!„„老师身上那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他一会带我们来到历史长河,一会儿带我来到现代社会的大染缸,教我们学会逆流而上,让我们振奋语文的双翅在生活这片天空下自由快乐地飞翔,剪取知识的云霞,领悟生活的真谛!
小时候,故事就是一则则故事、童话,长大了一些语文就是一门考试拿分的科目。现在,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享受,它教会我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思考、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流泻!
语文课当然不是政治课,但是“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没有“道”的文章不成为文章,有了“道”的驱动才有文笔的涌动。
写作训练,离不开语言表达的训练,而写作训练首先是炼思想,其次是炼文字。因为思维先于语言而存在,语言是思想的外衣,没有一定的对事物认识水平、判断能力、独特的见解、真挚的感情,文字就美不起来、生动不起来、深刻不起来。
“义理、考据、辞章”。“义理”是文章的统帅和灵魂。余秋雨说:作文“是灵魂的表述方式,也是灵魂的挖掘方式”。如果灵魂空虚,当然挖不出什么了。
作文的第一要着是审题立意,其次才是结构谋篇和语言表达。就拿过去的几个高考题来说,北京题《说“安”》,上海题“关注当代文化生活”,江西题《脸》,湖南题《“跑”的体验》、“谈意气”。考生看题目,首先要做到的是联想到一个真切的生活情景,捕捉到一个鲜明的人生主题,激起一次难忘的体验经历,回忆起一段情感故事,领悟到一个深刻的生命道理。
上海题实质上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的情感态度对武侠小说、言情小说、校园流行歌曲、品牌广告、卡通音像、休闲报刊等主流文化与热势文化的思考,作出自己的人生价值判断。
学生作文语言干瘪,词汇贫乏。首先是思想的贫乏,这里有一个不同年龄阶段的读书兴趣分期:
第一阶段(4-6岁)绘画期。
第二阶段(6-8岁)传说期。
第三阶段(8-10岁)童话期。
第六阶段(17-)思想期。
从上述阅读分期,也可以看出学生“人生境界”的层次变化以及我们要做的引导工作。
中学生正处在第4至第6阶段,故事期是学生从现实生活的具体描绘中获得间接经验;文学期是挖掘社会内在东西的自我追求期;思想期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定未定时期。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渗透的情感因素和思维轨迹,利用教材优美的语言文字组合,自然风光与社会环境场面的展示,情境意象瑰丽画面、人物命运与形象的揪系人心等,带领学生进行“精神存在”之间的灵魂交流,开启人的心灵与富有的大脑,让学生拓展思想、认识世界、感悟生活,明白作文立意的妙处,以强化学生对于“文学应有的灵敏的感觉”。
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谈过: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能只解作‘红色’,“夜”不能只解作‘昼’的反对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情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诗味吧。这情趣、诗味是一种意向心理因素,同时与情感相连与思维相系,就是一种境界。
在我的作文教学资料中记有这样一件事。2002年12月27日,起床开门,满地皆白、银光耀眼,原来是天公悄悄地送给我们一场久违的大雪,起床铃响后,校园里学生欢呼雀跃,一片惊喜„„。趁着学生兴致,老师改变了教学计划——今天作文,写写雪天的感受,在老师的心里千言万语、激情滚滚,而学生张张兴致勃勃的脸,在作文的压迫下顿然黯淡且下笔千钧重。为什么,关键还是认识事物、感悟生活的层次境界问题。于是老师十分亲切地与学生走进雪地,通过自身经历的几次风雪中生死搏斗及学生们能见过的一些雪中情境,引导学生感悟到“雪景”折射的多种生命话题。后来学生的作文大概有了如下的一些立意:
1、青年的心就像雪,纯洁无瑕;青年的心就像雪,酥松自然,没有压力;青年的心就像雪,可感可触,不像无形的水,藏而不露,难于捉摸;青年的心就像雪,鲜活可爱,捏啥像啥。
2、为什么玩过雪的手,即便发热、自暖,那是冷的刺激,发掘了潜能吧?
3、大雪之野平整无垠,不辨深浅,掩饰了陷阱,隐蔽了污秽,给人以短暂的盲目的乐观。
4、大雪洗尽了世界的尘埃,消除了猖狂的虫蝇,饿慌了攫食的豺狼,坚韧了松、竹、梅的性格。
5、下雪是世上最公平的事,可是心情不一样,农夫曰“瑞雪兆丰年”、诗人曰“看到雪,我想起了„„”乡下人怕大雪压断了果枝,城里人希望雪下得更大。
由此,我感到:有了思想,便有了语言,优美的语言,出自丰富的人生感悟。
在教与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师的“帮助、引导”作用,教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
基于上述认识,作文评价除了作文格式技巧等显性的规范要求外,更应该重视选材立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辩证思维等隐性的方面。
1、作文评价应注重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消除厌恶感,从而激发其写作兴趣和积极性。评价时,每篇作文,包括最差的作文,都要肯定其某一优点,甚至夸张地评价某一优点。如作文甲,根本不符合体裁要求,该判为不及格,我的评语是:“语言功底不错,且有幽默特色。可惜不合‘记叙文’要求,写成了‘杂文’,暂未给分,面谈吧”。又如作文乙,原来评语为“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想一想,这样给学生打击太重了,太没“人性化”了,便改为“本文意在写对母校的眷恋和感激也使用了不少优美的词语,但缺乏具体、细致的材料,如果能用二三件真实可感的事,寄托你的真心,那该多好啊!下次吧,相信你会成功的”。作文丙,语文功夫较差,病句多,老师仅在眉批中指出某类病句的原因,而总批都只用肯定的调子:“真情流泻笔端,不错,加油吧!”
2、作文评价应注重引导学生抱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让他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下面是几个肯定语气的评语,讲评时,我们以此来让同学们“见贤思齐”。评语(1):本文从一个拾破烂老人的身上,发现了爱人助人的美德,让人听到了和谐社会的优美音符„„。评语(2)本文通过姐妹车站惜别的一个特写镜头,进行了细致感人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亲情的弥足珍贵„„真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有的同学习惯于用电视、小说、《优秀作文选》中的题材改装成自己的作文。老师一看,似曾相识,我们会有这样的评语:(1)语言很优美,真情价更高,留意身边事,不愁没柴烧。(2)拼凑为文终觉浅,写到真实品自高。(3)细心察得身边材,作文源头活水来。语文老师阅看作文时,应能敏感地看到学生的人生态度或实时的情绪状态,对于思想格调灰色低落、消沉忧虑的作文要写上令其激扬奋发的评语。本期一位学生写《好想握住你的手》,内容是自己一贯努力奋斗,可是中考成绩差一点点,与一重点中学失之交臂,书信形式作文,署名为“一个失败的人”,情绪很悲观、自卑,因而老师的评语内容基本上是心理上的积极暗示、感化:“从语言结构方面看是篇好作文,但是调子太消沉,请记住:优秀作文总是让人奋发向上的!”
3、作文评价应注重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两只眼睛”看世界。在市场经济时代,学生容易受到金钱至上,道德淡化,片面极端等思想浸染,学生作文为什么缺乏自己的思想,独创的见解,主要原因之一没有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辩证思维是培养良好思维品质的主要内容,也是许多考场作文重点考查的内容。尤其是关系型作文题。像全国考题的玫瑰的“花与刺”,“挖井”中的量变与质变,《树木·森木·气候》,《忘记与铭记》,《出人意料的情理之中》,《位置和价值》,《遭受挫折与放大痛苦》,至于《说“安”》,其实也存在一个“安”与“不安”的辩证关系。
因此,我们在作文评价时,特别注意肯定辩证思维的个例而重点指出片面思维的个例。例如:作文甲中有“再小的鱼也有长大的时候”一句,老师即加一眉批,予以肯定,并在讲评课上作为典型大加赞赏。作文乙写以《初到××校》为题,文中仅见学校未尽人意处,文中写道:“面对的一切是那么不完美,我开始后悔了,我将如何是好?”流露出“悔不该来,大失所望,前途黯然”情绪,我们的总批语便引导他如何看待局部与整体、表面与实质、暂时与长远等关系,培养他对一切事物的完美与不完美的辩证思维。
在以《水的联想》为作文后,我们在讲评课上,对同学们的作文内容进行分类,得出“水的多角度立意”:(1)污身垢体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2)没有涓涓细流就没有汪洋大海。(3)不放任自由,才能勇往直前。(4)柔弱的点点滴滴照样能穿透岩石。(5)纵然千回百折,终要流入大海。(6)地位越高,向下心越切。(7)安于潭中的宁静,就永远流不进大海,甚至腐臭。(8)为了自由,即使是“蚁穴”也要开拓“通途”。(9)险恶之处,往往饰以漩涡的笑魇。(10)总是把比自己贵的油举在上面。(11)前进的道路不会是笔直的。(12)离开群体,容易干涸。(13)无论怎样混浊,终有澄清的时候。
此外,我们还在“0的联想”、“手的联想”、“月亮的联想”、“花、叶、根、果”、“春夏秋冬”、“风、雨、雪、晴”等多角度立意作文讲评时,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品质,全面正确地看待生活、看待一切事物,活跃思维,涌动文笔。
总之,作文要站在育人高度评文育人,带领学生评文的同时,引导他们明辨是非,区分美丑、褒善贬恶、奋发向上,要重在正面激励,评出练笔的信心,评出练笔的热情,评得作者心里热乎乎,听者心里很羡慕。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学生贴肤之感,强于急功近利读范文。
结
语
有专家分析高考作文命题特点,主要观点有:(1)作文内容,从“遵命作文”到“心声作文”。(2)作文题的考查点重在4个方面:偏好事理关联,重在人文引导,考查思辩素质,辐射广阔生活。(3)将来作文题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作文章。
上述观点、理由充足,我们也深有同感。高考作文取胜,并非纯属功利目的,而是育人成功的结果。以提升人生境界为手段达到高考作文取胜的目的,是作文育人,相辅相成,以不变应万变的科学作法。因此,我们有了本文的论题,作为耘地拾穗一束且求正于大方之家。
二00六年九月二十八日。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四
在上次我们以生命的质量为话题的作文中,孙晓蓉同学写道:生命历程不只是平淡岁月的流淌过程,不只是四季花草的枯荣过程,不只是人间沧桑的变化过程,而是内在情感丰富的过程,内在品德完善的过程,内在灵魂铸就的过程。
人的生命质量是由人的素质决定的。素质高低决定人生境界的高低。什么是人生境界,是什么造成人生境界的高低,我们该如何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锁定知能目标:
1、探讨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提高质疑思辨的能力。
2、培养理清思路、揣摩语言的能力。
3、理解本文短小精悍、深入浅出的特点。
4、学习读书心得的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学习方法点拨:
1、整体阅读,把握结构及重点内容,通过分析、归纳、概括,重点把握四种境界的内涵。
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句子,深入探讨作者的观点,通过质疑、讨论,解决难点、疑点。
文学常识:
冯友兰:哲学家、哲学史家。他的主要成就是三史六书。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简编》;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道》《新原人》《新知言》。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柏拉图: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斯多德的老师。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是:哲学家应为政治家。著有《理想国》。
阅读释疑解惑:
冯友兰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境界说”。
王国维的境界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本文的说理特点和语言特色是怎样的?
提示:《人生的境界》是一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化随笔。引证分析是其主要手段,全文有两处间接引用、三处直接引用,从引用的内容看,有引自自己文章的《新原人》,有引自中国古代文献的,有引自古希腊哲人的。这些引用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增强了说理的力量,简约而恰到好处。
从语言看严谨而浅显,讨论哲学却没有令人生畏的哲学概念,议论人生却不是空洞的说教,娓娓道来,如诉家常。
2、什么是人生境界?
提示:一个人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即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3、文章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是按怎样的思路展开阐述的?
提示:本文从人生境界的角度去论述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二至七段说明人生的四种境界;八至十段,具体阐述中国哲学是如何帮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末段指出中国哲学的特点及未来的哲学的作用。
4、重点句子研讨: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
请联系生活实际解读文中的这句话。
示范:一名儿童趴在地上现看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家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
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则是在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在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属于道德境界。
“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了不同的意义。”
这是课文中精彩之笔。请从中引出一点为人处事的哲理。
示范:《孟子》中有“人人可以为尧舜”,冯友兰先生的这句话可以说就是对这一哲学思想的演绎。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追求崇高要从平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开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于日常细节之中。雷锋是一个士兵,并不妨碍他是一个道德境界的人,《五人墓碑记》中所记载的五人,虽然是普通民众,但也无妨他们流芳千古。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这几句话在文章当中的第六段,是对“天地境界”的阐述,具体应作如何理解?
一般人认为,一个人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就已经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了。但是冯友兰却不这么看,他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还不是一个理想的人,还有比道德境界更高的境界。在此种境界中的人不仅能尽人伦人职,而且能尽天伦天职。他深悟人之所以为人之理,尽人之性,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道德境界中的人,以人性的自觉行人道,而天地境界中的人,是以天理的自觉行天道;这样,天地境界的人便有了更广大的胸怀与更高尚的气节,真正可以“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真正成为“天之骄子”。
课文拓展延伸:
1、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的仁人志士,请列出你所知道的人物,同时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示范: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们的人生境界已如一道道风景,或雄奇,或峭拔,或清逸,或壮美,或险峻。
2、请按照例句的句式续写一句。
有一种人生,铁骨铮铮;有一种人格,鬼神共鉴;有一种精神,自强不息。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述,留一部经典巨著给后人,这种身陷逆境却有所作为的举动,是一种奋发的人生境界。
示范:有一种人生,月白风清;有一种人格,桃李无言;有一种精神,平凡而伟大。雷锋位居平凡,乐于助人,献一生春风温暖给人间,这种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行为,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课内精题巧练:
一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高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1、“是人现在就是的人”的意思是什么?
2、“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应怎样理解?
3、“它们之所以如此”中的“如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二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2、分析“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一句话的含义。
课外拓展探究:
快乐的死亡。
陆文夫。
作家有三种死法。一曰自然的死,二曰痛苦的死,三日快乐的死。
自然的死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一种普遍的死亡形式,没有特色,可以咯而不议。快乐的死和痛苦的死不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人还活着,作品已经或几乎是没有了!
作家没有了作品,可以看作是个人艺术生命的死亡、职业的停顿。其中有些人是因为年事已高,力不从心。这不是艺术的死亡,而是艺术的离休,他自己无可自责,社会也会尊重他在艺术上曾经作出的贡献。
痛苦的死亡却不然,即当一个作家的体力和脑力还能胜任创作的时候,作品已经没有了,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种苦难和折磨包括自我折磨所造成。折磨毁了他的才华,苦难消沉了意志,作为人来说他还活着,作为作家来说却正在或已经死去。这种死亡他自己感到很痛苦,别人看了心里也很难受。
快乐的死亡却很快乐,不仅他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来也很快乐。昨天看见他大会上做报告,下面掌声如雷;今天又看见他参加宴会,为这为那地频频举杯。昨天看见他在高朋中大发议论,语惊四座;今天又看见他在那些开不完的座谈会上重复昨天的意见。昨天看见他在北京的街头;今天又看见他飞到了广州……只是看不到或很少看到他的作品发表在哪里。
我不害怕自然的死亡,因为害怕也没用,人人不可避免。我也不太害怕痛苦的死,因为那时代已经过去。我最害怕的就是那快乐的死,毫无痛苦,十分热闹,甚至还有点轰轰烈烈。自己很难控制,即很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因为我觉得喝酒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少喝一点可以舒筋活血,据说对心血管也是有帮助的。作家不能当隐士,适当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可是怎么才能不酗酒,不作酒鬼,这有益的定量究竟是多少呢?怕只怕三杯下肚,豪情大发,嘟嘟嘟,来个瓶底朝天,而且一顿喝不上便情绪不高,颇有怨言,甚至会到处去找酒喝。呜呼,快乐地死去!
一九八五年四月五日。
1、简要概括作者对三种死亡所持的态度。
2、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本文“快乐的死亡”是单对作家而言的吗?对其他的人有什么启迪作用?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一事一议,短小精悍。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作家的三种死法,然后层层剥开,逐一论去,并重点剖析快乐的死亡,显得条理分明。
b、作者认为,作家没有了作品就是艺术生命的死亡,“艺术的死亡”是可悲可叹的,而“艺术的离休”则是可贺可敬的。这是实事求是的看法。
c、第五段“快乐的死亡却很快乐,不仅他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来也很快乐。”巧妙地运用了反语,极具讽刺意味,引人警醒,发人深思。
d、作者以“呜呼,快乐地死去!”煞尾,呼应题目“快乐的死亡”,既起到点题的作用,又表现出“死”的动态过程和必然结果,富有深意。
e、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体现出一种质朴无华的文风,简练直白,干脆利落,富于变化。美中不足的是仅以作家为例,不免有一定的局限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五
生:老师好。
(学生沉默)。
师:嗯,我记得我们的班长好像对建筑学很感兴趣的,班长先说说好么?
(学生鼓掌)。
班长:我心目中的房子应该建在水上的。
师:很奇妙的想法,为什么呢?
班长:因为我比较喜欢在水边的生活,我可以下水游永,钓鱼,我觉得那样的生活很适合我。
师:嗯,班长向往那种清悠的生活。其他同学呢?想好了吗?
(学生开始活跃起来,师开始巡视)。
师:qc同学一直在盯着我笑,是不是有话要说。。。
(全体生笑)。
生:我心目中的房子应该是建在空中的。
(全体大笑)。
生:因为我比较喜欢站在高空往下看的感觉,然后我可以和云朵作伴,还有,上面的空气一定很新鲜的。
生:我喜欢在大海边生活。每天面对大海,我的心情就很好。
师:像海子那样,有颗空灵的心,每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对不?(生点头)。
师:jl举手了,你的想法是?
生:我喜欢山村里的生活,因为我这个人喜欢清静,喜欢一个人独处,喜欢和大自然作伴。
师:jl同学喜欢远离尘嚣脱离世俗的那种生活。
师:有没有世俗一点的,比如向往热闹的城市,繁华的摩天大楼,有没有啊?
生:没有(几乎异口同声)。
师:啊?为什么呀?我就喜欢那种生活呀,是不是温州的房价太高了的原因啊?
(全体笑)。
屏显:我的空中楼阁。
生:(有的找画,有的说自己没画)。
师:我记得叫你们画画的时候,有学生就叫起来说自己画得不好。没关系,我们不是美术课,我叫你们画画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寓乐趣于学习中,你画画的过程就是你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过程,这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还有些学生画过之后说,自己笔中的画远远不是心目中的那幅画,如果那样的话,我觉得你对课文已经进入深层阅读了,至少你心中有感觉了,知道文章描绘的画面很美。那么,现在,我不叫你们用嘴巴阅读,用什么呢?用耳朵阅读。
生:耳朵?
师:能理解么?用耳朵怎么阅读?
生:哦,就是通感对不?
(生笑)。
(视频播放完毕)。
师:好,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你心目中的那幅画面吗?
生:我特别喜欢视频里那座房子,我觉得那就是我心目中的画面,这画面真的太美了。
生:我心目中的画面和它差远了。
师:为什么?
生:我的想象力不够丰富的,没有视频里这么美的,或者我对文章阅读的不够深入吧。我想我比较喜欢这样的生活的,不过不是现在,是以后,老了的时候。
生:我心目中的房子跟它还是有点距离的,房子的风格不是很相同。
师:能说说吧?
生:讲不来,反正就是不同。
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概括其内容,并给小屋起个名字,说说小屋的特点。
我先举个例子,比如说,我很喜欢文章的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在这里,作者非常传神的将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一点,我觉得这里的小屋是俏皮的,活泼的,可爱的,灵动的,我给小屋取个名字叫:山之屋。给小屋取名字的时候,我对大家有个要求,必须要以什么之屋的形式命名。
(学生浏览,思考,几分钟后)。
师:大家想好了吗?哪位同学先说说呀。想好了就先说说,这个问题应该不是很难对不?你只用说说你喜欢的,说说你所想的。
生:我喜欢十到十二自然段,因为这里写到云和霞,还有那一句,我最喜欢: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我就特别喜欢那种空气。而我的房子是要建在空中的,所以我要给小屋取个名字叫。。。叫。。。叫空之屋。(全体笑)。
师:空之屋?能不能用那个“香”字,叫香之屋呢?
生:不好,哦,对了,空中还有云和霞,就叫云之屋或霞之屋吧。
(全体鼓掌)。
师:多好听的名字呀,多浪漫的小屋呀,这个名字好。
生:我喜欢十五自然段,这里作者写到小屋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像个空中楼阁,我觉得这里的小屋很美,朦胧美,我取名为夜之屋。
师:好的,夜之屋。
生:我也喜欢十五自然段,但我想取名为梦之屋。
师:梦之屋,多有遐想的名字呀,其他同学呢?
生:我喜欢写小屋和树的关系那几段,作者说小屋像小鸟一样,我觉得小屋有动感,我取名为。。。取名为。。。树之屋。
师:好的,讲得很好。
我把大家刚才讲和归纳一下好吗?
包围在小屋四周的有无花的碧树,有五彩的花,有哪些花呀?
生回答。
师:还有灿烂的云和多彩的霞,有山外青山,有绿野阡陌。我们又看到明丽如洗光滑如缎的清晨里小屋,暮霭沉沉满月清辉里的小屋,还有灯影重重下如烟似梦的`小屋。在这里,作者仿佛是以小屋为焦点,为我们拍摄出一幅又一幅的画面,那个他这个拍角角度是单一的吗?有没有顺序的?大家互相讨论一下,说说角度问题,然后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生讨论(几分钟后)。
师:好,我们一起来说一下好吗?我们先从视觉角度来说,有哪些呢?
生:有近看、远观、左顾、右盼、仰视、俯瞰。
生:(小声)还有里面看看,外面看看。
师:这位同学观察很仔细,他说里面看看,外面看看,也就是有屋外对小屋的描写,也有屋内对屋外的捕捉,好,大家找出相应的句子。
(各找出相应句子)。
师:这是空间角度,还有没有其他角度?
生:有,有白天和黑夜嘛。
师:对,还有时间上的变化,有白天所见,有夜晚所观。
(师生各找出相应句子并朗读)。
生:文字。
生:语言。
屏显:品味语言。
师:如何品味语言呢?讲荷塘月色的时候好像提到了一点对不?
生:从修辞入手。
师:对,修辞入手也是一种方法。很多同学品味语言无法下手,我下面推荐几种方法。
屏显:画面美:形、态、姿、色、远、近、高、低、动、静、日、夜。
善用修辞:形丽姿美。
化用名句:意味深长。
巧用文言:简洁凝练。
对偶句的整齐美、排比句的流畅美、长短句的错落美。
师:我们学诗歌的时候,讲过意象,有些意象的画面就很美,比如,再别康桥中。。。
生:金柳、水草、彩虹、夕阳、星辉。。。
生:比喻,拟人,还有通感。。。
师:这是从句子角度来分析的,还有化用名句,巧用文言。巧用文言方面有很多,有化用古诗词句的,有直接引用的,或者巧妙的选取古诗词中传统的意象,这点我们在诗歌里学过,有这么一位高手诗人的,是。。。
生:。。。
师: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
生:郑愁予。东风,柳絮,江南,这些意象很美。
师:对,这些都是从句子的角度入手,还有是从句式的角度入手的,比如说,对偶句往往给我们整齐美感,借用闻一多三美诗歌理论来说是。。。
生:建筑美。
屏显:化用古诗词。
师:同学们根据屏幕上显出的古诗词,在文中找出句子,看看哪句是化用屏幕上划线句的,并且比比看。
屏显:王观《卜算子》王维《汉江临眺》李白《望天门山》温庭筠《菩萨蛮》的内容。
这一版块完成很顺利。
师:好,到这里为止,我们好像从来没提到过作者对不?学到这里,你对作者的印象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的课本还有参考书之类上面,从来没有提到作家的性别,大家觉得,这么一篇美文是出自女性作家之手呢?还是男性作家之手。
生:男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学案上用的是“他”。
生:应该是女的吧,男的会写出这样的文章。、
师:作者的性别曾经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引起过争议,而且网络上也从来没有她的照片,后来经过考证,这是位女性作家。(背景音乐响起)作家李乐薇,江苏人,后来到台湾从事文学工作,以散文见长。她不愧为写作高手,用她那优美动人的语言,明丽清婉的文笔给我们带来了这么一篇如诗如画的美文。这美文尤如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茶,淡淡的,恬恬的,却又是让人如此的回味无穷,我想,如果没有高深的文学功底的人,没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的人,没有如诗如画般的心灵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那么,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体味作者美好的情感,愿我们都能拥有如诗如画的心灵吧。让美充满诗的心灵,让诗的心灵充满美。
下课铃响。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六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学生沉默)。
师:嗯,我记得我们的班长好像对建筑学很感兴趣的,班长先说说好么?
(学生鼓掌)。
班长:我心目中的房子应该建在水上的。
师:很奇妙的想法,为什么呢?
班长:因为我比较喜欢在水边的生活,我可以下水游永,钓鱼,我觉得那样的生活很适合我。
师:嗯,班长向往那种清悠的生活。其他同学呢?想好了吗?
(学生开始活跃起来,师开始巡视)。
师:qc同学一直在盯着我笑,是不是有话要说。。。
(全体生笑)。
生:我心目中的房子应该是建在空中的。
(全体大笑)。
生:因为我比较喜欢站在高空往下看的感觉,然后我可以和云朵作伴,还有,上面的空气一定很新鲜的。
生:我喜欢在大海边生活。每天面对大海,我的心情就很好。
师:像海子那样,有颗空灵的心,每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对不?(生点头)。
师:jl举手了,你的想法是?
生:我喜欢山村里的生活,因为我这个人喜欢清静,喜欢一个人独处,喜欢和大自然作伴。
师:jl同学喜欢远离尘嚣脱离世俗的那种生活。
师:有没有世俗一点的,比如向往热闹的城市,繁华的摩天大楼,有没有啊?
生:没有(几乎异口同声)。
师:啊?为什么呀?我就喜欢那种生活呀,是不是温州的房价太高了的原因啊?
(全体笑)。
屏显:我的空中楼阁。
生:(有的找画,有的说自己没画)。
师:我记得叫你们画画的时候,有学生就叫起来说自己画得不好。没关系,我们不是美术课,我叫你们画画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寓乐趣于学习中,你画画的过程就是你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过程,这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还有些学生画过之后说,自己笔中的画远远不是心目中的那幅画,如果那样的话,我觉得你对课文已经进入深层阅读了,至少你心中有感觉了,知道文章描绘的`画面很美。那么,现在,我不叫你们用嘴巴阅读,用什么呢?用耳朵阅读。
生:耳朵?
师:能理解么?用耳朵怎么阅读?
生:哦,就是通感对不?
(生笑)。
(视频播放完毕)。
师:好,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你心目中的那幅画面吗?
生:我特别喜欢视频里那座房子,我觉得那就是我心目中的画面,这画面真的太美了。
生:我心目中的画面和它差远了。
师:为什么?
生:我的想象力不够丰富的,没有视频里这么美的,或者我对文章阅读的不够深入吧。我想我比较喜欢这样的生活的,不过不是现在,是以后,老了的时候。
生:我心目中的房子跟它还是有点距离的,房子的风格不是很相同。
师:能说说吧?
生:讲不来,反正就是不同。
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概括其内容,并给小屋起个名字,说说小屋的特点。
我先举个例子,比如说,我很喜欢文章的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在这里,作者非常传神的将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一点,我觉得这里的小屋是俏皮的,活泼的,可爱的,灵动的,我给小屋取个名字叫:山之屋。给小屋取名字的时候,我对大家有个要求,必须要以什么之屋的形式命名。
(学生浏览,思考,几分钟后)。
师:大家想好了吗?哪位同学先说说呀。想好了就先说说,这个问题应该不是很难对不?你只用说说你喜欢的,说说你所想的。
生:我喜欢十到十二自然段,因为这里写到云和霞,还有那一句,我最喜欢: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我就特别喜欢那种空气。而我的房子是要建在空中的,所以我要给小屋取个名字叫。。。叫。。。叫空之屋。(全体笑)。
师:空之屋?能不能用那个“香”字,叫香之屋呢?
生:不好,哦,对了,空中还有云和霞,就叫云之屋或霞之屋吧。
(全体鼓掌)。
师:多好听的名字呀,多浪漫的小屋呀,这个名字好。
生:我喜欢十五自然段,这里作者写到小屋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像个空中楼阁,我觉得这里的小屋很美,朦胧美,我取名为夜之屋。
师:好的,夜之屋。
生:我也喜欢十五自然段,但我想取名为梦之屋。
师:梦之屋,多有遐想的名字呀,其他同学呢?
生:我喜欢写小屋和树的关系那几段,作者说小屋像小鸟一样,我觉得小屋有动感,我取名为。。。取名为。。。树之屋。
师:好的,讲得很好。
我把大家刚才讲和归纳一下好吗?
包围在小屋四周的有无花的碧树,有五彩的花,有哪些花呀?
生回答。
师:还有灿烂的云和多彩的霞,有山外青山,有绿野阡陌。我们又看到明丽如洗光滑如缎的清晨里小屋,暮霭沉沉满月清辉里的小屋,还有灯影重重下如烟似梦的小屋。在这里,作者仿佛是以小屋为焦点,为我们拍摄出一幅又一幅的画面,那个他这个拍角角度是单一的吗?有没有顺序的?大家互相讨论一下,说说角度问题,然后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生讨论(几分钟后)。
师:好,我们一起来说一下好吗?我们先从视觉角度来说,有哪些呢?
生:有近看、远观、左顾、右盼、仰视、俯瞰。
生:(小声)还有里面看看,外面看看。
师:这位同学观察很仔细,他说里面看看,外面看看,也就是有屋外对小屋的描写,也有屋内对屋外的捕捉,好,大家找出相应的句子。
(各找出相应句子)。
师:这是空间角度,还有没有其他角度?
生:有,有白天和黑夜嘛。
师:对,还有时间上的变化,有白天所见,有夜晚所观。
(师生各找出相应句子并朗读)。
生:文字。
生:语言。
屏显:品味语言。
师:如何品味语言呢?讲荷塘月色的时候好像提到了一点对不?
生:从修辞入手。
师:对,修辞入手也是一种方法。很多同学品味语言无法下手,我下面推荐几种方法。
屏显:画面美:形、态、姿、色、远、近、高、低、动、静、日、夜。
善用修辞:形丽姿美。
化用名句:意味深长。
巧用文言:简洁凝练。
对偶句的整齐美、排比句的流畅美、长短句的错落美。
师:我们学诗歌的时候,讲过意象,有些意象的画面就很美,比如,再别康桥中。。。
生:金柳、水草、彩虹、夕阳、星辉。。。
生:比喻,拟人,还有通感。。。
师:这是从句子角度来分析的,还有化用名句,巧用文言。巧用文言方面有很多,有化用古诗词句的,有直接引用的,或者巧妙的选取古诗词中传统的意象,这点我们在诗歌里学过,有这么一位高手诗人的,是。。。
生:。。。
师: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
生:郑愁予。东风,柳絮,江南,这些意象很美。
师:对,这些都是从句子的角度入手,还有是从句式的角度入手的,比如说,对偶句往往给我们整齐美感,借用闻一多三美诗歌理论来说是。。。
生:建筑美。
屏显:化用古诗词。
师:同学们根据屏幕上显出的古诗词,在文中找出句子,看看哪句是化用屏幕上划线句的,并且比比看。
屏显:王观《卜算子》王维《汉江临眺》李白《望天门山》温庭筠《菩萨蛮》的内容。
这一版块完成很顺利。
师:好,到这里为止,我们好像从来没提到过作者对不?学到这里,你对作者的印象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的课本还有参考书之类上面,从来没有提到作家的性别,大家觉得,这么一篇美文是出自女性作家之手呢?还是男性作家之手。
生:男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学案上用的是“他”。
生:应该是女的吧,男的会写出这样的文章。、
师:作者的性别曾经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引起过争议,而且网络上也从来没有她的照片,后来经过考证,这是位女性作家。(背景音乐响起)作家李乐薇,江苏人,后来到台湾从事文学工作,以散文见长。她不愧为写作高手,用她那优美动人的语言,明丽清婉的文笔给我们带来了这么一篇如诗如画的美文。这美文尤如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茶,淡淡的,恬恬的,却又是让人如此的回味无穷,我想,如果没有高深的文学功底的人,没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的人,没有如诗如画般的心灵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那么,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体味作者美好的情感,愿我们都能拥有如诗如画的心灵吧。让美充满诗的心灵,让诗的心灵充满美。
下课铃响。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七
散文家周国平先生说过:“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北宋大文豪苏轼,早年因为家庭环境影响,立下了治世经邦的出世思想,他参加科举考试,追求功名。然而在遭遇了“乌台诗案”之后,他被贬谪到黄州,开始了对自身的反省。他发现以前自己最大的毛病便是才华外露,想用诗文来轰动社会。而官场,也不过是一个把是非曲直忠奸善恶染成一色的大酱缸,他不屑与其同流合污。他极其诚恳地自我剖析,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渐渐回归了安宁祥和的状态,道出一句:“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这是一种安静的丰富,又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他们傲视世间的虚名浮利,保有灵魂的高洁,尽享人世间的种种作文快乐。
同是现代人,林清玄却品出了不同的滋味——清欢,“清欢来自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它对生活无求,不讲求物质的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味。”在路边看石头,在林间听鸟鸣,品味一壶清茶,欣赏一轮皓月,这些都能在他心中泛起美的波纹,荡开圈圈涟漪。这也是一种丰富的安静,一种内在的淡定,无关乎物质,只追求心灵的愉悦。
维克多·雨果如此描述了人心灵的面积:“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而当我们也拥有了内在精神的丰腴,我们的心灵也会像这般的宽广阔朗。
庄子把对人生境界的修炼总结为两个字:心斋,也即对心魂的斋戒。要笔直地面对自己,反躬内省,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一丝一毫异己的成分。于是有一天,我们懂得了史铁生此话的意义:“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此时,我们便拥有丰富的安静了,也正如王国维所认为的人生最高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八
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教学方法。
采取自读质疑、小组讨论和全班共同研究的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林语堂先生30年代曾感慨地说:“今天我们所有的哲学都是一种远离人生的哲学,它差不多已经自认没有教导我们人生意义和生活智慧的意旨。”假如林语堂先生看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哲学/lw/论文《人生的境界》,他会不会这样说呢?我想,他绝对再也发不出这样的感慨吧。(学生初读哲学/lw/论文,一般会为哲学的深奥玄妙而望而生畏。这样导入,可以使学生了解哲学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激发阅读兴趣,消除畏难心理)。
二、简介作者(略,并让学生看插图)。
三、阅读课文,回答思考练习一。
四、研读课文。
1、整体把握。
(1)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文章论述哲学的任务。(还可以继续这样发问:文章为什么不以“哲学的任务”为题,而以“人生的境界”为题呢?明确:前者比较抽象玄妙,后者比较具体形象,和人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更能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这种任务的具体内容,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哲学要使人觉解道德原理,从而达到道德境界。哲学要使人了解宇宙,从而达到天地境界。
(3)说到人生境界,作者划分出四种,这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
自然境界,是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
功利境界,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
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
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宇宙同一。
(4)请用自己的话说上四境界的内涵(略)。
2、关于四境界。
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吗冰河入梦来。”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切恶乎待哉?
(这题意在加深学生对四境界内涵的理解)。
明确:a句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岁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是道德境界。d句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3、质疑讨论。
主要有:
明确:注意“知识”前面的定语,说的是“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关于实际的知识,而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宇宙观的理论形式,它的任务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而不在于增加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实际的知识。
明确:看有关的句子可以理解“觉解”的意思。上一句说“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倒数第二段中说:“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觉”者,悟也,就是觉悟,明白。觉解,就是觉悟,了解。
说对于他有没有意义,说的是,主观上不认识,觉解不到某种意义,就是处在“无明状态”,那么事情对于他来说,就没有某种意义了。
(3)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明确:后面一句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明确:文章说,功利境界中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这句话也意味着还有一类人是不道德的。只有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为才能真正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只知道功利意义,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损人利己、损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
明确:所谓“了解社会的存在”,是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的,那就是了解社会的整体利益,了解他人的利益,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意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自己也应该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明确:这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儒家义利观的影响。义与利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体主义是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义,归根结底,就是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相互关系的原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而这种服从,是在两种利益发生矛盾时的要求。在两种利益一致的情况下,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也是义。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正其义”就绝对不能“谋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导致人格分裂。还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说得合情合理:“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明确:说“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这就是,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既包括人类社会这个整体,又比人类社会大得多。即使只说地球吧,社会整体之外,还有自然界,而地球在宇宙之中,又只是一个小小的整体。从“天地境界”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宇宙的利益”,包括社会利益而又不限于社会利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宇宙之中,除了社会利益之外,确实还有自然界的利益,宇宙的利益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8)“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明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哲学教育的人,就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所谓“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就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所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就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9)“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何谓“超道德价值”?
明确: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的行为不仅于社会有利,而且于宇宙有利。他的精神境界最高,他生活于最高的人生境界,取得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样的价值比道德价值又高出一个层次,是“超道德价值”。
明确:注意下文:“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这种道德原理,则是哲学的一部分。并不是把伦理学说成哲学,只是说道德原理也是哲学。
(11)什么是人与宇宙同一?为什么说在人与宇宙的同一中,他也就超越。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九
一、教学目标:
1、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努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2、大概了解中国哲学的一些特点,如它既是人世的也是出世的,它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3、体会学者散文思路明晰、内涵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平实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
2、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3、独立思考、质疑课文,对自己的见解能够做到自圆其说、持之有据。
三、教学方法:
1、学生默读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2、教师设计思考题和训练题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其对课文的理解,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3、讨论交流,开拓思路。
4、教师以漫谈式的讲解提升学生的认识,使之确有所得。
四、教学设计:
(一)理念。
课文的题目为“人生的境界”,这对于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三学生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但文章的内容比较深奥,语言又平实,所以学生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在学术概念上兜圈子,那样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方能激发兴趣、搞活教学。
至于课文内容,有些应该吸收消化,用来丰富和充实自己;若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有些似有可商榷之处;有些比较深奥的,大致了解即可,不必深究。要求学生全面地透彻地理解课文,既无必要,也难以做到。
不可脱离课文,也不可拘泥于课文,可以把思考和讨论延伸到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上去。
(二)步骤。
1、学生默读朗读。
2、归纳提要。
(1)请找出全文的主旨句。
(2)请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
(3)请说明全文的结构特点。
这三个问题相互关联,可以放在一起考虑。
文章的标题是“人生的境界”,其实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并非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如果循着它去找主旨句和段落结构,就会走人误区。
本文主要是讲中国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首段的第二句便是主旨句。
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讲人生的四种境界。
第八自然段至第十一自然段具体阐述中国哲学是如何帮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
第十二自然段指出中国哲学既人世又出世的特点,它对未来的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文为“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4)请再找出第二至第七自然段中的关键句。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找出此关键句,不仅是对阅读能力的训练,也为下面教学活动的展开作了铺垫。
(三)重点解读。
觉解。它在文中共出现了十三次。
请依旧下面两个语句对“觉解”—词作出自己的解释。
“觉解”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
2、“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
请联系生活实际解读文中的这句话。
示范:
(1)一名儿童趴在地上现看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家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
(2)一名房产商在建造一楼群时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记住是我把原来的一块荒地变成了一群高楼。”另一名房产商也在建造一楼群,他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为一块荒地变成了一处景现而感到高兴。”
显然,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则是在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在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属于道德境界。
第一个房产商是功利境界,而第二个则是道德境界,尽管他们的语言表达仅有细微的差别。
3、“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请结合自己的成长体验谈谈对此话的理解。
今天的青少年正处在精神贬值、道德滑坡的社会环境之中,这决非理想的成长环境。在一个充满功利刺激和诱惑的社会中,人的自然属性会受到刺激而充分显露,而要做到富有精神的追求就比较困难了。在过去“突出政治”的年代,精神曾被抬到吓人的高度,虚幻为海市蜃楼,这是一个极端,而现在又走向了另一极端。让学生谈成长体验,就是要使其明白在生活中不可随波逐流,而是要有汲取人类一切宝贵精神财富的博大襟怀,并用它们来养育自己、充实自己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4、“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这是课文中的精彩之笔。请用辩证的观点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引出一点为人处事的哲理。
(1)示范:
《荀子》中有一句话:“涂之人可以为禹。”(路上随便哪一个都可以成为像禹那样的圣人。)。
课文中的这段话就是对这一哲学思想的演绎。
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追求崇高要从平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开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于日常细节之中。一个没有权势和财富的人可以是圣人,而一个居高位者或巨富者也可能是一渺小之人。
是追求内心的“觉解”,还是注重外在的“表演”?这也是需要我们认真思索的。在今天这个注重包装的时代,很容易作秀于外在形式而忽略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2)小结:
通过对一个词语和三处文句的解读,我们也许可以认识到人生境界的获得,需要对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有一个升华。当一个人有了哲学的觉解之后,他才可能对所做的事情赋以不凡的意义。
(四)发散训练。
1、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的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这样的志士仁人,请列出一些这样的人物,同时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示范: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
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诸葛亮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谭嗣同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们的人生境界已如一道道风景,或雄奇,或峭拔,或清逸,或壮美,或险峻……。
2、请按照例句的句式续写一句。
例句: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述,留一部经典巨著给后人,这种身陷逆境却有所作为的举动,是一种奋发的人生境界。
示范:
焦裕禄带领群众,治沙治贫,为一方百姓谋利造福,这种身居要职却视人民为父母的行为,是一种壮丽的人生境界。
查文红只身离家,义务支教,让一群乡村孩子沐浴春风化雨,这种身处贫寒却施爱于他人的做法,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五)研究质疑。
1、“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平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这几句话在文中的第六自然段,是对“天地境界”的阐述,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引导他们质疑询问,而且最好通过自己的研究去解决疑难。
提示:要读懂这段话,关键在于对“宇宙”一词的理解。
在现今学生的语言系统之中,“宇宙”一词的意思是指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而文中“宇宙”并非此义,不是一个自然科学的概念,而是一个人文的概念,即天地万物的总称。古人把四方上下称为“宇”,把古往今来称为“宙”。这样来看,课文也就不难理解了。具有“天地境界”的人的眼光与胸襟超越了现实社会,是跨越时空的,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皆包藏于其心中。他目光如炬、胸藏风云、纵横捭阖、总揽古今、文理兼融、博学睿智、情怀旷达、人性完善、悲天悯人、思济天下。如是,则可抵达人生的最高境界而成为所谓“天民一圣人”。
2、如果说上面的质疑是为了准确深入地理解课文,那么下面的质疑则带有“商榷”的性质。
文中说:“……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文中又说:“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十
在上次我们以生命的质量为话题的作文中,孙晓蓉同学写道:生命历程不只是平淡岁月的流淌过程,不只是四季花草的枯荣过程,不只是人间沧桑的变化过程,而是内在情感丰富的过程,内在品德完善的过程,内在灵魂铸就的过程。
人的生命质量是由人的素质决定的。素质高低决定人生境界的高低。什么是人生境界,是什么造成人生境界的高低,我们该如何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1、探讨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提高质疑思辨的能力。
2、培养理清思路、揣摩语言的能力。
3、理解本文短小精悍、深入浅出的特点。
4、学习读书心得的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1、整体阅读,把握结构及重点内容,通过分析、归纳、概括,重点把握四种境界的内涵。
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句子,深入探讨作者的观点,通过质疑、讨论,解决难点、疑点。
冯友兰:哲学家、哲学史家。他的主要成就是三史六书。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简编》;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道》《新原人》《新知言》。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柏拉图: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斯多德的老师。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是:哲学家应为政治家。著有《理想国》。
阅读释疑解惑:
冯友兰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境界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本文的说理特点和语言特色是怎样的?
提示:《人生的境界》是一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化随笔。引证分析是其主要手段,全文有两处间接引用、三处直接引用,从引用的内容看,有引自自己文章的《新原人》,有引自中国古代文献的,有引自古希腊哲人的。这些引用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增强了说理的力量,简约而恰到好处。
从语言看严谨而浅显,讨论哲学却没有令人生畏的哲学概念,议论人生却不是空洞的说教,娓娓道来,如诉家常。
提示:一个人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即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3、文章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是按怎样的思路展开阐述的?
提示:本文从人生境界的角度去论述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二至七段说明人生的四种境界;八至十段,具体阐述中国哲学是如何帮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末段指出中国哲学的特点及未来的哲学的作用。
4、重点句子研讨: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
请联系生活实际解读文中的这句话。
示范:一名儿童趴在地上现看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家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
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则是在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在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属于道德境界。
“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了不同的意义。”
这是课文中精彩之笔。请从中引出一点为人处事的哲理。
示范:《孟子》中有“人人可以为尧舜”,冯友兰先生的这句话可以说就是对这一哲学思想的演绎。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追求崇高要从平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开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于日常细节之中。雷锋是一个士兵,并不妨碍他是一个道德境界的人,《五人墓碑记》中所记载的五人,虽然是普通民众,但也无妨他们流芳千古。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这几句话在文章当中的第六段,是对“天地境界”的阐述,具体应作如何理解?
一般人认为,一个人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就已经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了。但是冯友兰却不这么看,他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还不是一个理想的人,还有比道德境界更高的境界。在此种境界中的人不仅能尽人伦人职,而且能尽天伦天职。他深悟人之所以为人之理,尽人之性,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道德境界中的人,以人性的自觉行人道,而天地境界中的人,是以天理的自觉行天道;这样,天地境界的人便有了更广大的胸怀与更高尚的气节,真正可以“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真正成为“天之骄子”。
课文拓展延伸:
1、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的仁人志士,请列出你所知道的人物,同时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示范: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们的人生境界已如一道道风景,或雄奇,或峭拔,或清逸,或壮美,或险峻。
2、请按照例句的句式续写一句。
有一种人生,铁骨铮铮;有一种人格,鬼神共鉴;有一种精神,自强不息。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述,留一部经典巨著给后人,这种身陷逆境却有所作为的举动,是一种奋发的人生境界。
示范:有一种人生,月白风清;有一种人格,桃李无言;有一种精神,平凡而伟大。雷锋位居平凡,乐于助人,献一生春风温暖给人间,这种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行为,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课内精题巧练:
一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高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1、“是人现在就是的人”的意思是什么?
2、“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应怎样理解?
3、“它们之所以如此”中的“如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二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2、分析“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一句话的含义。
课外拓展探究:
快乐的死亡。
陆文夫。
作家有三种死法。一曰自然的死,二曰痛苦的死,三日快乐的死。
自然的死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一种普遍的死亡形式,没有特色,可以咯而不议。快乐的死和痛苦的死不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人还活着,作品已经或几乎是没有了!
作家没有了作品,可以看作是个人艺术生命的死亡、职业的停顿。其中有些人是因为年事已高,力不从心。这不是艺术的死亡,而是艺术的离休,他自己无可自责,社会也会尊重他在艺术上曾经作出的贡献。
痛苦的死亡却不然,即当一个作家的体力和脑力还能胜任创作的时候,作品已经没有了,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种苦难和折磨包括自我折磨所造成。折磨毁了他的才华,苦难消沉了意志,作为人来说他还活着,作为作家来说却正在或已经死去。这种死亡他自己感到很痛苦,别人看了心里也很难受。
快乐的死亡却很快乐,不仅他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来也很快乐。昨天看见他大会上做报告,下面掌声如雷;今天又看见他参加宴会,为这为那地频频举杯。昨天看见他在高朋中大发议论,语惊四座;今天又看见他在那些开不完的座谈会上重复昨天的意见。昨天看见他在北京的街头;今天又看见他飞到了广州……只是看不到或很少看到他的作品发表在哪里。
我不害怕自然的死亡,因为害怕也没用,人人不可避免。我也不太害怕痛苦的死,因为那时代已经过去。我最害怕的就是那快乐的死,毫无痛苦,十分热闹,甚至还有点轰轰烈烈。自己很难控制,即很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因为我觉得喝酒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少喝一点可以舒筋活血,据说对心血管也是有帮助的。作家不能当隐士,适当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可是怎么才能不酗酒,不作酒鬼,这有益的定量究竟是多少呢?怕只怕三杯下肚,豪情大发,嘟嘟嘟,来个瓶底朝天,而且一顿喝不上便情绪不高,颇有怨言,甚至会到处去找酒喝。呜呼,快乐地死去!
一九八五年四月五日。
1、简要概括作者对三种死亡所持的态度。
2、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本文“快乐的死亡”是单对作家而言的吗?对其他的人有什么启迪作用?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一事一议,短小精悍。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作家的三种死法,然后层层剥开,逐一论去,并重点剖析快乐的死亡,显得条理分明。
b、作者认为,作家没有了作品就是艺术生命的死亡,“艺术的死亡”是可悲可叹的,而“艺术的离休”则是可贺可敬的。这是实事求是的看法。
c、第五段“快乐的死亡却很快乐,不仅他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来也很快乐。”巧妙地运用了反语,极具讽刺意味,引人警醒,发人深思。
d、作者以“呜呼,快乐地死去!”煞尾,呼应题目“快乐的死亡”,既起到点题的作用,又表现出“死”的动态过程和必然结果,富有深意。
e、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体现出一种质朴无华的文风,简练直白,干脆利落,富于变化。美中不足的是仅以作家为例,不免有一定的局限性。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十一
有人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第三重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第一重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可以是咿呀学语的孩童,也可以是情絮初发的少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一个人在他或她情窦初开的年纪,对爱情的纯洁是那么的坚信不移。说爱就是爱,说恨就是恨,爱憎分明。
随着年龄渐长,经事渐多,这个世界的复杂就显在眼前。社会上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圣洁爱情屡遭践踏,社会伦理常刚不在。进人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到了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山不是原先的巍峨了;看水也叹息,水也不是那么清澈了。借古讽今,指桑骂槐。愤世嫉俗油然而生。原本纯洁的心灵遭受玷污。用被污染的心灵来看世界,就像一副被玷污的眼镜看事物,一切都是污浊不堪的。这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周围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此时的人没有精神上的目标,一切行为以私利出发。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功利熏心,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什么道德,什么人伦常刚,皆抛在脑后。唯私利是生活的准绳。
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若人没有精神支柱,整日为物质财富而拼命,拼命后又花天酒地,醉生梦死。何苦之有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愤世嫉俗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理想,也谈不上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正确认识了这个世界,认识了人生。认识到人不是生存在一个无菌真空的环境。这个社会与自然界一样有鸟语花香,也有猛兽毒草。人生事事不能随意遂心,完美仅仅是个词语定义。人这个时候便会放下心态,接受原本所不能接受的事实。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仍然巍峨雄壮,只是偶尔会有山洪爆发,碎石坠落;看水又是水了,只是偶尔风起浪涌,泥沙涣起。
少年时,对人生,理想和爱情充满着美好的想象。埋头读书,认真考试。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国人刚从_的禁锢中解放,对国家的未来和自身的前途充满着满好的憧憬。此时的男女老少的心态也象少年初识社会,一切都是美好的。那时的老师才是真正的灵魂工程师,全心全意为学生,不计报酬加班加点。当时的社会在这些莘莘学子眼里是公平的,公正的。有多好的成绩,就能上什么样的学校。即使落榜,也不会怨天尤人。正如圣人所言的“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的精神。情感上也是如此,清纯若水,完美至上。想必也是正统教育的结果。
人生情感亦不过如此。最早的朋友就是最终的朋友。少时的伙伴,志趣相同也罢,臭气相投也罢,无关利益的友谊是最长久的。成年人的脑子里有着利益驱动的下意识,成年后的交友容易带上利益置换意图。这些朋友也不过是人生中利益相助的朋友,不是情感与思想相扶的朋友。对于情感,也渐渐懂得没有完美的世界,也没有完美的人。人生在世,五谷杂粮,七情六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要做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不能苛刻别人,也不能苛刻自己。苛刻别人,伤自己。苛刻自己,伤父母。爱你的人,只会希望你快乐,而不是希望你成为圣贤。
人生不能事事如意,必须接受一个真实而有瑕疵的世界,何况缺陷在某种情景中能够体现着特有的美。但有一点要强调,缺陷美是那种外表缺陷而内涵美的美。快乐就是你能接受缺陷,并在有缺陷的环境中自在生活。自在生活的含义是保持内心的真善美,适应有缺陷的社会,快乐地生活。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十二
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教学方法:
采取自读质疑、小组讨论和全班共同研究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林语堂先生30年代曾感慨地说:“今天我们所有的哲学都是一种远离人生的哲学,它差不多已经自认没有教导我们人生意义和生活智慧的意旨。”假如林语堂先生看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论文,他会不会这样说呢?我想,他绝对再也发不出这样的感慨吧。(学生初读哲学论文,一般会为哲学的深奥玄妙而望而生畏。这样导入 ,可以使学生了解哲学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激发阅读兴趣,消除畏难心理)。
二、简介作者(略,并让学生看插图)。
三、阅读课文。
思考练习一。
四、研读课文。
1、整体把握。
(1)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文章论述哲学的任务。(还可以继续这样发问:文章为什么不以“哲学的任务”为题,而以为题呢?明确:前者比较抽象玄妙,后者比较具体形象,和人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更能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略)。
(3)说到人生境界,作者划分出四种,这是根据什么划分的?(略)。
(4)请用自己的话说上四境界的内涵(略)。
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吗冰河入梦来。”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切恶乎待哉?
(这题意在加深学生对四境界内涵的理解)。
明确:a句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岁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是道德境界。d句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3、 质疑讨论。
主要有:
(3)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8)“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11)什么是人与宇宙同一?为什么说在人与宇宙的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五、小结。
本文阐述了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道理深且广,但是语言深入浅出,平易流畅。没有冷僻的字眼,没有难懂的术语,如话家常,真正是大学者的语言。
六、作业 布置(略)。
板书设计 (见教师用书)。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十三
论坛帖:。
铁皮鼓。
授课时间:八月三日中午十点至十点四十分班级:高三十三班。
上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冯先生的《人生的境界》,这是一篇哲学论文,或者说哲学随笔。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哲学。
生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生:有!
师:对,大家还记不记得欧阳峰?
生:(笑)记得。
师:欧阳老前辈一辈子想当武林盟主,在华山论剑是出出风头,可最终疯了。他在华山问了几个问题:“我是谁?”“欧阳峰是谁?”“我在哪里?”“我为什么会在这里?”大家注意,欧阳老前辈问的这些问题,都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欧阳峰终于成了哲学家。
(众大笑)。
师:大家不要笑,我是谁,我为什么会在此处,这些都是关于人的基本思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关于人的思考,我们称之为价值观。当然,说欧阳峰是哲学家是开玩笑,但人们常称哲学家为疯子却是常情。
师:大家再看,我眼前有张桌子对不对?
生:对!
生:看到了。
师:如果我们连一张桌子的存在都不能肯定,那么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是存在的吗?是真实存在的呢还是只是我们的错觉?如果是错觉,那么什么是真实的?如果是真实的,那么这个真实的世界从何而来?大家看,我们生存的世界就是这么经不起追问,而哲学就是要进行这种追问,关于世界的这种思考,我们称之为世界观。(又举了两个例子:飞矢不动,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
师:现在让我们小结一下。
生:箭。
师:对像射箭一样又快又准确地了解和判断事物,就是知,有智慧的人比一般人知道得快,多,准。而哲学是求根本的学问,大多数人只注意花和果,枝和叶,实际上,一棵树长成什么样子,是它的树根和树干决定的。我们了解了世界的本质,人是怎么一回事情,才能够主动地去安排自己的人生。
师:我们要学习《人生的境界》,看到题目疑问就来了:什么叫境界?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
生:眼耳鼻舌身。
生:(摇头)不知道。
师:色、声、香、味、触、法被称为六尘。六尘基本上概括了我们所见到的外部世界。同学们,这就是所说的花花世界啊,在勾引着我们。(众笑)当六尘作用于六根,在每一个人身上都产生种种感受,并作出不同的反应,佛学上把这种意识活动之中的主观感受称为境界。
大家从武侠小说中可以看到众多的流派,什么禅宗啊,秘宗啊之类。中国的禅宗认为成佛需要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阶段。寻禅不得,举目所见无非客观对象。第二种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似已悟道而实未悟道的阶段。水正流、花正开,只有静下心来谛听凝视才可以感觉到,观者正可以藉此境以悟心。第三种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描写悟到了瞬间即是永恒,刹那成终古的心态。喻示时空被勘破,禅者于刹那间顿悟。
境界这个词后来不断地与各个学科,各个领域联姻。比如清代王国维也曾经说过,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类似的这种境界在佛教里面表述得很多,再比如禅宗开创者慧能一则著名公案:“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生:(笑)不知道。
师:我讲一个笑话给大家听。从前有两个和尚要过一条河,有一个女子也想过河,水大,过不去。老和尚就背起这个女子过河。到了河对岸放下这个女子,两个和尚继续赶路。走了好一阵,小和尚终于忍不住问老和尚:“师父,你不是说出家人不近女色吗?你为什么要背女子过河?”老和尚回答:“我把她背下河就放下了,可你到现在还放不下。”(众大笑)。
师:明白了吗?
生:有些明白了。
师:老和尚虽然背女子过河,但心中无色,色即是空。而小和尚虽然没有背,但背上是空,心中有色。这两个人的境界是不一样的。(众笑)我想起了以前演过的一个电影《少林寺》,里面有一个和尚爱喝酒,经常念叨着,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他的境界可能比那里谨遵戒令的和尚要高,因为戒令毕竟是有形的东西。
师:好了,明白了境界是怎么一回事情,现在请大家打开书,最多用五分钟时间看完课文。
(学生看书)。
生二: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境界。
师:境界?艺术境界还是其他境界?
生二:(说得很长,从略)。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基本上表达出了冯先生的意思。我再问同学们,课文中提到哲学任务的共有几处?(有同学想翻书)请不要打开课本。
生:(纷纷摇头)。
生:记住了。
师:好,我再请一个同学回答另一个问题:冯友兰所说的四个境界分别是什么?
生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生三:(逐一解说,说得非常好)。
师:请问这位同学叫什么名字?
生三:
生四:按觉解程度来划分的。
师:说得很好。能不能具体解释一下什么叫觉解?
生四:(表达不太流畅,但说出了大意)。
生:没有。
师:那由什么来决定?
生:觉解程度。
生:(笑)有道理!
师:有什么道理,不明摆着强词夺理嘛?
生:他们觉解的程度不同。
师:对,我们现在做一个小结。《人生的境界》主要是讲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途径是靠觉解,因觉解不同,人生的境界各不相同,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境界。
这节课就讲到这个地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来讲《人生的境界》,下课!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十四
一、学生阅读课文。
二、师生谈感悟(学生先讲,启发:通过事例谈)。
本人说说仔细品味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探究人生境界的4个等级,我想到下面的文字。这个故事在讲《山民》里好象说过: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还有一段故事:
下面是:
大无大有周恩来(道德境界)。
周恩来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公私之分古来有之,但真正的大公无私自共产党始。1998年是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也是划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是这个宣言公开提出要消灭私有制,要求每个党员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梁衡说,150年来,实践《宣言》精神,将公私关系处理得彻底、完美,达到如此绝妙境界者,周恩来是第一人。因为即使如马恩列也没有像他这样长期处于手握党权、政权的诱惑和身处各种矛盾的煎熬之中。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遥想《逍遥游》(天地境界)。
仰望茫茫宇宙,遥想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手待哉?„„板书(略)。
三、亮点探究。
1.“人之战”和“蚁之战”的区别是什么?探究学习:冯先生认为,有觉解才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才是人生最特殊最显著的性质。人只有觉解到了“觉解”这种人的本性,人生才真正有意义。道德也必须以觉解为前提,凡可称为道德的行为,必同时也是有觉解的行为。无觉解的行为,虽亦可合于道德,但严格地说,并不是道德的行为。蚂蚁打仗时,每个蚂蚁都各为其群,奋不顾身。从表面上看,与军人为国打仗,奋不顾身似无区别。但人打仗是很危险的,在这种前提下他仍能奋不顾身,其行为是道德行为。蚂蚁打仗时奋不顾身只是一种本能,它对于打仗及其危险并无觉解,所以严格地说,其行为并不是道德行为。
2.若把曹丕和曹植相比,谁的成就大,谁的境界高?探究学习:我们不能把一个人的境界与一个人的成就等同起来。境界的高低,以觉解的多少为标准。成就的大小,在艺术上有艺术的标准,在事功上有事功的标准,我们不能认为一个人有很高的境界,就一定有很大的事功。其成就的大小,不能以境界的高低为标准。3.关羽的人生境界是道德境界吗?探究学习: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合乎道德的行为是为了求自己的利。功利主义者(如那位的士司机)以为道德不过如此,这是对于道德没有完全的了解。功利境界中的人做道德的事,只是合乎道德的行为。他们的境界是功利境界,而不是道德境界。4.怎样理解道德境界?探究学习:“我”有自私义和主宰义。就“我”之自私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无“我”;就“我”之主宰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真正有“我”,亦即有“真我”。这就是说,道德境界也就是无“小我”之境,或曰有“大我”之境。道德境界中的人以社会为“我”,所以他们不自私,不利己。他们为社会做事,为社会谋利时没有任何个人目的。他们的行为被“真我”所主宰,所以其行为虽无个人目的,但却有觉解,他们的行为是出于“真我”自觉选择的行为。
5.《庄子》之“游”和冯先生之“游”有什么区别?探究学习:“游心”说来源于《庄子》。《庄子》所谓“游”即游动、飞翔之意,如鱼游于水,鸟翔于天,都叫做“游”。《庄子·逍遥游》中讲了4种“游”:一是蜩与学鸠之游,“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二是大鹏之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三是列御寇之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四是神人之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庄子看来,前三种游都不是理想的游,因为它们都需“有待”。“有待”就是有条件限制,有条件限制的游不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样的游才是最好的游呢?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真正的自由是无条件的,这当然是一种“心游”“神游”,是一颗无牵累的心在宇宙间的自由自在的遨游。冯先生常说,他所谓天地境界就是“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就是庄子式的心游、神游。不过,庄子的心游是游于“无何有之乡”,游于混沌的宇宙;冯先生的心游是游于理世界,游于大全。所以庄子的游是“无心而顺有”,冯先生的游是“顺理以应事”。“顺理应事”是即世间而出世间的精神自由,是即道德而超道德的精神自由。“无心顺有”是离世间的自由,是超道德的自由。
作业: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四、选题设计。
1.三种境界的区别是什么?(1)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3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向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追求);“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顿悟)。(2)中国的禅宗认为成佛需经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阶段。
第二种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似已悟道而实未悟的阶段。
第三种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写悟道了瞬间即永恒,刹那成终古的心态。(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
(3)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超越人世的渴望,)。研究方法:比较法。参读书目:社1986年版。
(2)王国维《人间词话》。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五、课堂讨论:练习一、二。
六、课后完成:练习三。
附:范文——《“裁剪”的完美是一种境界》“裁剪”的完美是一种境界。
在查阅资料时看到几家大报都刊登了文字说明及署名完全相同,而画面却有很大差异的三张新华社传真照片。其文字说明内容为:某地一双黑天鹅孵化11只幼鸟。
这三张照片是同一记者拍摄的照片稿。按新闻概念来讲,“传真照片”是为了“先声夺人”,除此之外,还取决于新闻本身的“硬度”和照片画面的质量。常读报纸尤其是揣思报纸照片会有这样的感觉,“质量”不仅是照片虚实和大小,它更应该是准确的信息和画面语言的表达。从照片原稿上看,有两点不具优势,或者说不是一张好照片。首先,它是软新闻,极容易被当天的重要新闻所冲击,不容易被读者发现;其次,由于拍摄场地条件所限或镜头把握不当,因为看上去画面前景杂乱(有钢丝网状的围栏),原本有的优美之处也就陷入寻常之中了。但某家大报的编辑们对原照片动了“手脚”,试验性地剪裁取舍,突出了小黑天鹅的羽毛和小天鹅与父母的关系,并配以标题《天伦之乐》。这张“超常”照片画面变“虚”,但被孵化的小黑天鹅的白羽毛却特别醒目,这反而让读者更清楚地看到它们与“爸爸妈妈”的鲜明对比。的确令人拍案叫绝。要想取得成功,常常要作出一种超常的“犯规”。按常理说,只要照片达到一定的水准之后,关于照片的“好”与“不好”是难以量化的,因为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标准。当然,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讲,这样的剪裁试验不可能经常发生,也许还会有更完美的剪裁或者说可以“修正”得更完美,而“裁剪”的完美却是一种境界!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十五
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分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十六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摘自他的作品《人间词话》,他从古人描写儿女私情的诗句中提炼出“悬思——苦索——顿悟”,用以表现治学三境界,把诗句由爱情领域推绎到治学领域,赋予其深刻的内涵。
《人间词话》。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出自北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原意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王国维却将此句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
此一境界,乃对人生的迷茫,孤独而不知前路几何。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出自北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原词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无悔,王国维却用它表达对事业、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达到成功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
此一境界,乃在奋斗的道路上,即使困难重重,也要继续追逐,无怨无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出自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原词是表明作者感情路上的曲折和峰回路转,王国维却指在经过多次周折和多年磨练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能明察秋毫,豁然领悟,达到最后的成功。
此一境界,表明立志追逐的在足够积累后,量变成为质变,不经意间已追逐到了。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十七
散文家周国平先生说过:“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北宋大文豪苏轼,早年因为家庭环境影响,立下了治世经邦的出世思想,他参加科举考试,追求功名。然而在遭遇了“乌台诗案”之后,他被贬谪到黄州,开始了对自身的反省。他发现以前自己最大的毛病便是才华外露,想用诗文来轰动社会。而官场,也不过是一个把是非曲直忠奸善恶染成一色的大酱缸,他不屑与其同流合污。他极其诚恳地自我剖析,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渐渐回归了安宁祥和的状态,道出一句:“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这是一种安静的丰富,又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他们傲视世间的虚名浮利,保有灵魂的高洁,尽享人世间的种种快乐。
同是现代人,林清玄却品出了不同的滋味——清欢,“清欢来自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它对生活无求,不讲求物质的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味。”在路边看石头,在林间听鸟鸣,品味一壶清茶,欣赏一轮皓月,这些都能在他心中泛起美的波纹,荡开圈圈涟漪。这也是一种丰富的安静,一种内在的淡定,无关乎物质,只追求心灵的愉悦。
维克多·雨果如此描述了人心灵的面积:“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而当我们也拥有了内在精神的丰腴,我们的心灵也会像这般的宽广阔朗。
庄子把对人生境界的修炼总结为两个字:心斋,也即对心魂的斋戒。要笔直地面对自己,反躬内省,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一丝一毫异己的成分。于是有一天,我们懂得了史铁生此话的意义:“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此时,我们便拥有丰富的安静了,也正如王国维所认为的人生最高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