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是为了规划和组织教学工作而制定的一份计划书,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如果你正在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参考下面的一些建议和经验。
山水画美术教案(实用17篇)篇一
第一课时。
课题:绘画的语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和认识中外不同的美术作品,了解绘画造型的语言和表现方法,培养初步的审美经验。
2.学会从造型的角度评述美术作品,获得初步的鉴赏能力。教学重点:
对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及造型艺术表现方法的了解。
教学难点:
运用艺术语言知识评述自己喜欢的中外绘画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问:达芬奇创作的'作品有哪些?
学生回答:
教师展示《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作品。
你如何理解这幅作品?
学生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解读一幅绘画作品。
二、讲新课。
出示两幅作品。
教师提问:抛开画面的内容,找这两幅绘画作品的共同之处。
教师总结:绘画创作都要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造型艺术手段,即线条、形状、明暗和色彩等造型要素进行表现。这些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及运用方式便成为作者进行艺术表现或与他人交流的艺术语言。
1.绘画的造型要素。
(1)线条造型要素:介绍几幅以线条为主的绘画作品,同学感受并评价这些作品给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线条既可以具体地描绘审美对象的生动形象,也可以表现主观的审美感受和思想感情。
(2)色彩造型要素:介绍色彩的四种分类:再现性色彩和表现性色彩的不同。了解印象派、立体派、表现派、抽象派画家及作品,如何用不同的色彩表达情感的。
(3)明暗造型要素:介绍几幅以明暗为主的绘画作品,同学感受并评价这些作品给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以明暗为主的绘画既可以具体地描绘审美对象的生动形象,也可以表现主观的审美感受和思想感情。
2.了解绘画的三种不同的表现方法。
(1)写实性绘画分别介绍画家及作品。
(2)表现性绘画分别介绍画家及作品。
(3)抽象性绘画分别介绍画家及作品。
3.欣赏优秀作品:
三、教师总结。
了解了绘画的造型因素,我们在分析欣赏绘画和创造绘画作品时就要运用这些造型因素。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情感。
山水画美术教案(实用17篇)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初步学习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2、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用笔、用墨、用色方法,能用生宣纸画出一副表现近、中景和远景的中国山水画。
3、通过学生的探究、表现和感悟,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学习简单的笔墨绘画技巧,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的近景、中景和远景。教学难点:
墨色的浓淡、虚实的变化,笔墨水分的控制,空间的表现。
教学准备:
中国画颜料、生宣纸、毛笔、调色盘、墨汁、画毡或报纸。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搜集中国山水画中有近景、中景、远景的作品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二、引入新课。
展示有近景、中景和远景的一副色彩照片和一副中国山水画。问题:
说说两古作品有什么不同?欣赏比较后回答问题。彩照再现了生活中的景色。中国山水画用中国人传统的工具和材料——生宣纸、毛笔、墨、水、色表现了生活中的景色,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欣赏评述、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小组合作学习。
三、授新课。
欣赏教材中画家的作品,并进一步深入分析和研究。对画家沈周和齐白石做简单介绍后,布置学生欣赏《吴中山水图》和《柳桥独步》。分组讨论问题:
(1)这两古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沈周的作品描绘的是冬天的景色,齐白石的作品表现的是春天。
相同点:
两幅作品都是中国山水画,都有近景、中景、远景,都画有树、山、桥、房屋和人。
不同点:
沈周的作品是水墨表现,齐白石的作品是用墨表现后又着色。沈周作品用淡墨画水和天空,齐白石作品的水和天空是留白处理。沈周作品除近景有树,中景也有树,房屋也有7间之多,齐白石作品中景没有画树,房屋只有1间。沈周的作品有点苔,齐白石作品没有。
(2)这两副作品中哪些地方是中锋表现的?哪些地方用的是侧锋?两幅作品中的树、房、桥、船、及沈周作品的远山都是用中锋表现的。山石的擦染及齐白石的近景土坡,远山,染墨、色用侧锋表现。
(3)这两副作品你喜欢哪一副?说说喜欢的理由。
喜欢沈周作品的古朴典雅,喜欢齐白石作品的生动鲜活。
(4)作品中描绘的景色在你生活中是否见到过?
说说自己旅游时见到过的美景。
布置学生分组讨论后,选代表总结发言。
五、继续在实践中创新,绘中景:
(1)强调在浓墨中加水。
(2)强调水分多少与画面的效果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3)强调笔上水分要少,才会控制自如。
(4)布置学生选择与近景不同的内容和墨色画中景。
(5)把重墨再加一倍至两倍的清水调成淡墨,画远山或其他的景色。
六、学生创作。
七、展示作品:组织学生展示交流。
八、小结。
教学反思:
在本课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墨色的浓淡和毛笔的干湿是学生难于掌握的。要让学生了解近实远虚、近浓远淡,再分析墨汁的成分中有骨胶,浓墨时不洇,稀释后要特别控制水分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由于班级的孩子比较多,中国画所需的工具又很多,生宣纸又不能太小,因此,桌子显得不够大。学生作画时显得非常局促。对于个别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参考教材中的作品或学生作业临摹、组合。教师也要多加强示范。
山水画美术教案(实用17篇)篇三
在对意境和形式美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上,运用山水画基础知识进行创作。
如何在选择素材和创作中,融入自己对意境和形式美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二次备课。
提前向学生布置作业:结合自己对意境和形式美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搜集有关山水画图片资料,进行创作构思。教师出示预习提纲搜集各种山水画图片资料,根据教师所列提纲提前预习,并做好笔记增强学生对山水画的认识和了解,收集合适的图片素材进行构思。
激趣导入展示预习成果。
1.复习上节课内容(意境和形式美),然后教师出示图片并提出问题。
a.这几幅山水画的构图运用了哪种构图方法。
b.分析一下这几幅画,画家在笔墨处理和构图上有什么特点,作品带给我们怎样的意境。
自主学习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和思考题。
a.让学生自读课文文字和欣赏图片。
b.“山水画”的基础知识:
“三远法”
制作步骤。
如何处理画面空间。
如何与自己的创作构思有机地结合运用。
1.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2.对于疑难问题,由教师点拨、讲解和演示。
a.“三远法”。“高远”、“平远”、“深远”是古代山水画的三种构图方法,简称“三远”。
(教师结合图片作简要讲解)。
c.画在画面的空间处理上,在空白、虚实关系以及色彩等方面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以上问题由教师讲解并做演示,
利用色彩调节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意境学生回答所学知识。
巩固学生综合理解和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技巧的能力。
了解了画“山水画”的过程和方法完成一幅有独特意境的山水画。
指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山水画创作,并且能创作出体现自己对传统绘画意境和形式美感的作品。
让学生谈学习本课内容的收获与体会,教师给予归纳、,并出示下节课预习提纲和准备材料。
山水画美术教案(实用17篇)篇四
一、教学目的:
1、能够初步领会中国传统绘画借助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情感的特点。
2、能够学习水墨表现松树或者柏树的基本画法和技巧。
3、能够运用画树的基本程式技巧尝试水墨国画小品的表现。
二、教学重点:
1、能够初步领会中国传统绘画借助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情感的特点。
2、能够学习水墨表现松树或者柏树的基本画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画树的基本程式技巧尝试水墨国画小品的表现。
四、教学用具:
中国画范图、中国画用具。
五、学生用具:
中国画用具。
六、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工具的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潘天寿《松石图》。
1、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品特定造型特点及画面情境,教学中对比加入另一幅风格差异明显的.松石图,宜简洁。
教师设问:对比一下,两幅作品的画面在意境上给你什么明显不同的感觉?
(1)分析一下,为什么两幅作品会给你这种感受上较大的差异呢?
(2)你觉得作品中的特定造型与画面的特定意境有什么内在联系吗?(教师及时总结学生的看法,引出中国传统绘画以独特的笔墨技巧表现对象,传达不同精神寓意的特点。)。
2、学生自己欣赏作品。
展现两幅松树为主的画面,注意作品技法风格与画面意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3、教师为学生示范一幅松树图的画法,步骤和技法要领。
4、学生自己尝试练习,临摹范画局部。
5、教师及时总结学生在试画过程中的普遍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具体方法及要点。
6、学生正式对一幅自己喜欢的松树范画进行临摹练习。教师出示三张不同风格不同技巧难度的临摹作品,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临摹。教师应及时根据班级练习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进行辅导中的动态提示与补充。
7、部分学生优秀作业展示与教学小结。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工具的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先由学生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画由两棵松树组合的画面,在复习上节课教学内容的同时,引出新课的教学内容。
2、教师出示两张示范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作品中树木组合的特点和规律。(注意结合示意图来强化学生对树木组合基本特点的把握,同时提示学生养成良好的构图步骤习惯。)。
3、出示山石的示范作品,让学生初步了解山石的基本用笔、用墨与结构要点,了解山石组合大小、聚散等变化特点。
4、学生尝试以松、石为主体,创作水墨画。
教师出示几张适于初学者直接借鉴的松石小品范画。教师及时根据班级练习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进行辅导中的动态提示与补充。
5、部分学生优秀作业展示与教学小结。教学评议可采用师评、自评、互评结合的方式进行。
山水画美术教案(实用17篇)篇五
班级:
学号:0941046。
指导老师:李臣英。
课题:中国山水画练习。
课时:一课时。
课型:单一课。
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教材分析:通过对树、山石、水和云画法德分别讲解,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中国的笔墨功夫,了解中国画用笔用墨技巧的丰富变化,了解山水画在当代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加强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打好山水画造型基础,不断提高笔墨技法的表现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讲解山水画学习的步骤和程序,指导学生临摹,后写生在创作三个重点步骤开展学习真正掌握山水画学习的方法。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有所了解有所认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动的如何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特点,对树、山石、
水和云的画法有基本的认识和掌握。
教学难点:树的力度和云的缭绕。
教学方法:1、教法:讲解、示范、互动。
2、学法:欣赏、练习、互动。
教具准备:教材、范画、电脑课件。
学具准备:笔、墨、纸、课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引入新课:
三、今天我们学习的课题是中国山水画练习(演示课题:中国山水画练习),通过对中国山水画的欣赏了解和练习,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山水画有个基本的认识。
四、讲授新课:
学习任何一种艺术都有一个基本功的训练问题,中国山水画的基本功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如笔墨技法,画理画论,造型能力,构图法则,透视原理,色彩规律,练习创作,生活积累以及艺术修养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基本功的训练范围。但是从山水画的特点来看,基本功作为一种手段,首要问题还是造型能力的培养和笔墨表现力的掌握,这两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造型是通过笔墨来实现的,笔墨离开了造型就没有了意义,充其量只是笔墨游戏而已,打好了山水造型基础,不断提高笔墨技法的表现力,到大自然中去领略绘画源于生活的道理。
一、树的画法:
树是山水画的主要成分,所以先从画树讲起。
1、请同学们欣赏课本第24页元代倪瓒的《六君子图》,此画以枯而见润。
的简练笔墨,营造了湖光山色荒寒空寂的意境,借用简净而清淡的画面,既反映元代文人失意落寞的心态,又淋漓尽致的体现了画家崇尚平淡天真的审美意境。
1、25页的赵—的《江行初雪图》,这幅是卷画,江边渔人作活的情景,江天寒雪纷飞,渔家之艰辛,描述殆尽,岸上旅客攒行长村雪堤,人驴面目略具苦寒艰辛之色,通幅淡墨渍染绢地,再洒白色粉末为雪,寒林枯木皆中锋圆笔,树干以干笔皴染,大似后人皴出,自具阴阳相背。
树的技法讲解、演示:
(1)树干:在自然界中,不同类型的的树木,它们的枝、干、叶的生长形态各不相同,首先,请同学们观察研究树木的形态特征。
树的画法可分为“鹿角式”和“蟹爪式”。
(演示文字:鹿角式、蟹爪式)。
然后再以教材为参考,向同学们讲解画树干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要点和难点。
(2)教师示范树干的画法:
教师示范时,要具体分解开每个步骤的具体内容,要求学生边看演示边归纳,整个演示过程中,教师要用熟练而准确的笔墨技巧,把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演示这一环节上来,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强烈的刺激他们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作画热情。
要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花枯燥为有趣的方法,向学生逐一剖析如何识别纸性,如何用笔,笔含水含墨含色,用什么样的笔法表现树干的挺拔有力,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逐步领略中国画作画的一般要领和法则,领悟工具材料的性能及基础技法的运用,树立起学好中国画的信心。
(3)树叶的画法:
树叶的种类:单叶、夹叶(演示文字:单叶、夹叶)。
教师演示范画,让学生了解单叶和夹叶的区别及它们各自的画法。
(4)教师示范树的画法:
(例:松树的画法、柳树的画法)树干——树叶——染色。
二山石的画法:
山水画家有句老话叫“石分三面”,说山石是立体的。
画山石的步骤:勾——皴——染——点。
皴法:披麻皴,斧劈皴,两点皴,荷叶皴。
(演示文字:勾——皴——染——点。
皴法:披麻皴、斧劈皴,两点皴,荷叶皴)。
这四个阶段在具体运用时,不是机械的进行,每染一次,原来的轮廓线被冲淡了,这时需用较浓一些的墨再勾,皴一次,重复勾皴时,不是完全按照原来的轮廓线来描,而是有重点的勾,皴。
三水和云的画法:山无水不秀,景无云不深。
1、水的画法:
江河湖海、流泉瀑布由于面积和流速的不同,形成千变万化的形态,表现方法也各不一样。
海水波涛汹涌,面机广大,采用线勾波纹而后渍染。
湖水,河水除勾波纹表现涟漪外还可以用只渲染不勾线,或者用空白来表现平静的水。
流泉瀑布形态变化多,一般采用画石托水的办法表现,把两边的山石认真刻画,用以衬托流水的形态和虚实,必要时用线勾出水流的动态,重视水石的关系。
云雾画法:
1、画云雾一般采用勾染和烘托的方法。
(演示文字:勾染、烘托)。
勾染:用淡墨或淡色勾出云的形态,然后淡淡渲染。
烘托:处理四周景物的隐显虚实及边缘。
教师示范云雾的画法。
五、课堂临摹:
提出作业要求,指导学生作业练习:
展示范画,让同学们以书或范画为参考进行临摹。
然后再临摹的基础上再进行创作。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国山水画的组成有了一个基本认识,能较好的临摹及初步创作这些山水画的组成部分,这节课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作业也完成的比较好。
板书设计。
中国山水画练习。
树干:鹿角式、蟹爪式。
树叶:单叶、夹叶。
勾—皴—染—点。
皴法:披麻皴、斧劈皴、
两点皴、
荷叶皴。
云雾:勾染、烘托。
山水画美术教案(实用17篇)篇六
1、知识和技能目标:
加强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打好山水画造型基础,不断提高笔墨技法的表现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讲解山水画学习的步骤和程序,指导学生临摹,后写生在创作三个重点步骤开展学习真正掌握山水画学习的方法。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有所了解有所认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动的如何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特点,对树、山石、水和云的画法有基本的认识和掌握。
树的力度和云的缭绕。
1、教法:讲解、示范、互动。
2、学法:欣赏、练习、互动。
教材、范画、电脑课件。
笔、墨、纸、课本。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引入新课:
三、今天我们学习的课题是中国山水画练习,通过对中国山水画的欣赏了解和练习,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山水画有个基本的认识。
四、讲授新课:
学习任何一种艺术都有一个基本功的训练问题,中国山水画的基本功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如笔墨技法,画理画论,造型能力,构图法则,透视原理,色彩规律,练习创作,生活积累以及艺术修养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基本功的训练范围。但是从山水画的特点来看,基本功作为一种手段,首要问题还是造型能力的培养和笔墨表现力的掌握,这两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造型是通过笔墨来实现的,笔墨离开了造型就没有了意义,充其量只是笔墨游戏而已,打好了山水造型基础,不断提高笔墨技法的表现力,到大自然中去领略绘画源于生活的道理。
一、树的画法:
树是山水画的主要成分,所以先从画树讲起。
1、请同学们欣赏课本第24页元代倪瓒的《六君子图》,此画以枯而见润的简练笔墨,营造了湖光山色荒寒空寂的意境,借用简净而清淡的画面,既反映元代文人失意落寞的心态,又淋漓尽致的体现了画家崇尚平淡天真的审美意境。
1、25页的赵—的《江行初雪图》,这幅是卷画,江边渔人作活的情景,江天寒雪纷飞,渔家之艰辛,描述殆尽,岸上旅客攒行长村雪堤,人驴面目略具苦寒艰辛之色,通幅淡墨渍染绢地,再洒白色的粉为雪,寒林枯木皆中锋圆笔,树干以干笔皴染,大似后人皴出,自具阴阳相背。
树的技法讲解、演示:
(1)树干:在自然界中,不同类型的的树木,它们的枝、干、叶的生长形态各不相同,首先,请同学们观察研究树木的形态特征。
树的画法可分为“鹿角式”和“蟹爪式”。
(演示文字:鹿角式、蟹爪式)。
然后再以教材为参考,向同学们讲解画树干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要点和难点。
(2)教师示范树干的'画法:
教师示范时,要具体分解开每个步骤的具体内容,要求学生边看演示边归纳,整个演示过程中,教师要用熟练而准确的笔墨技巧,把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演示这一环节上来,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强烈的刺激他们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作画热情。
要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花枯燥为有趣的方法,向学生逐一剖析如何识别纸性,如何用笔,笔含水含墨含色,用什么样的笔法表现树干的挺拔有力,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逐步领略中国画作画的一般要领和法则,领悟工具材料的性能及基础技法的运用,树立起学好中国画的信心。
(3)树叶的画法:
树叶的种类:单叶、夹叶(演示文字:单叶、夹叶)。
教师演示范画,让学生了解单叶和夹叶的区别及它们各自的画法。
(4)教师示范树的画法:
(例:松树的画法、柳树的画法)树干——树叶——染色。
二山石的画法:
山水画家有句老话叫“石分三面”,说山石是立体的。
画山石的步骤:勾——皴——染——点。
皴法:披麻皴,斧劈皴,两点皴,荷叶皴。
(演示文字:勾——皴——染——点。
皴法:披麻皴、斧劈皴,两点皴,荷叶皴)。
这四个阶段在具体运用时,不是机械的进行,每染一次,原来的轮廓线被冲淡了,这时需用较浓一些的墨再勾,皴一次,重复勾皴时,不是完全按照原来的轮廓线来描,而是有重点的勾,皴。
三水和云的画法:山无水不秀,景无云不深。
1、水的画法:
江河湖海、流泉瀑布由于面积和流速的不同,形成千变万化的形态,表现方法也各不一样。
海水波涛汹涌,面机广大,采用线勾波纹而后渍染。
湖水,河水除勾波纹表现涟漪外还可以用只渲染不勾线,或者用空白来表现平静的水流泉瀑布形态变化多,一般采用画石托水的办法表现,把两边的山石认真刻画,用以衬托流水的形态和虚实,必要时用线勾出水流的动态,重视水石的关系。
云雾画法:
1、画云雾一般采用勾染和烘托的方法。
(演示文字:勾染、烘托)。
勾染:用淡墨或淡色勾出云的形态,然后淡淡渲染。
烘托:处理四周景物的隐显虚实及边缘。
教师示范云雾的画法。
五、课堂临摹:
提出作业要求,指导学生作业练习:
展示范画,让同学们以书或范画为参考进行临摹。
然后再临摹的基础上再进行创作。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国山水画的组成有了一个基本认识,能较好的临摹及初步创作这些山水画的组成部分,这节课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作业也完成的比较好。
山水画美术教案(实用17篇)篇七
1、知识与技能:理解中国花鸟画“借物寓意”的造型理念,学会用中国画写意的方法表现生活中花卉蔬果的情趣,在体验写意画的笔墨情趣的同时抒发自己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和评述、观察和比较,教师进行示范,学生实践练习,并评价总结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完成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中国画家“借物寓意”的思想感情,体会中国写意花鸟画的艺术魅力,使学生的审美能力随之而得到提高,崇高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2、教学难点:感受中国画家“借物寓意”的思想感情,体会中国写意花鸟画的艺术魅力,使学生的审美能力随之而得到提高。
(一)引入。
出示齐白石作品《祖国万岁》。
1955年国庆的时候,齐白石老人以真挚的情感画了这幅《祖国万岁》,笔墨简略但高度形似,色彩夺目,水分饱满,有强烈的感染力。
问:画面上画的这株植物同学们认识吗?
问:画面画的是一株生机勃勃的万年青象征着欣欣向荣的新中国,希望祖国能像这株植物一样万年长青。“祖国万岁”四个篆书大字点明主题,表达了老人强烈的爱国之心。
今天,进入新课“借物寓意”。
(二)新课讲授。
中国画的“借物寓意”是指画家借助表现值物本身的属性,来寓意自己的精神追求和气节。它并不是硬加到作品上,而是要善于抓住动植物与人的某种思想情感的联系,加以艺术的夸张,在表现自然、歌颂生命的同时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给人以丰富的启迪与联想。
出示《蔬果图》(吴让之清代)我们看画面画的是什么?上方题:“士大夫不可一日无此味”。柿子和白菜是生活中很常见的蔬果,氮化镓就是借它们来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和气节的。
活动一:
赏析与评述。
你认为画家是怎样运用蔬果的形象和笔墨表现情感和寓意的?柿子寓意“事事”,白菜寓意“清白”,题款可了解作者通过蔬果来表达一种士大夫应具有的“安贫乐道”的清廉品质和精神。作品中运用勾勒和没骨技法,设色轻松淡雅,行笔灵巧,体现了一种清新雅致的君子情怀。
表露画家淡泊名利,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活动二:
观察与比较。
将画家作品与实物照片比较,说说在造型上有什么区别,其特点是什么?
教师总结:全画虽只用淡墨,却能将梅花的姿态表现的清新悦目,画家并没有画出整个梅树和所有的花朵。而是只将最能表达意境的一枝梅花进行特写式描绘,使枝干和花朵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也就是说作者在画梅花时候,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把生活中的形象进行了提炼,得出了画中艺术形象。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画面体现了中国画的一种特殊的构图形式,空白的运用,给人一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教师示范。
中国画还追求笔墨情趣,正所谓“有笔有墨谓之画”。中国画的绘画技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被历代文人墨客誉为“花君子”。出示朱耷的《荷花水鸟图》笔墨精练,含蓄蕴藉,自成一格,取枯枝败叶,孤影怪石,表现他心中那种高傲、冷漠和仇视现实的精神状态。
齐白石的《荷花》此作是齐白石90岁时所作,笔墨简约,意蕴丰厚,是典型的“红花墨叶”风格。绿叶用墨浓中有淡、实中带虚,层次丰富,黑色和绿色相互映照。两叶之间,用胭脂红涂出荷花。花苞在田田荷叶之间,有一种“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感觉画中的荷叶以厚重的块面绘出,塘底的涟漪以细劲的线条绘出。下半部的横向线条起伏变化,给人一种微风吹动、水波荡漾的感觉。
教师示范写意荷花的基本画法,边示范边讲解。
“法无定法”同样是画荷花,不同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意境和情感。想必同学们也想描绘生活中的花卉蔬果来表达情感,一定也是各有千秋。那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国画的“借物寓意”吧!
活动三:
体验与练习。
课堂临摹荷花,教师讲解步骤。
一、用大笔在清水中湿润后蘸中墨,侧峰画出荷叶的前展部分。
二、按照荷叶的结构,依次以向心聚拢的笔法,由外向内运笔,画出荷叶的后部分。
三、画侧面的荷叶。
四、画叶梗,花蕾和花朵。
五、画水草和浮萍。
六、落款。
(四)评价总结。
请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谈谈再作画实践中的收获和体会,并对自己的作品作出评价。请同。
学们发表见解后,教师点评。
小结:
通过同学们的体验可以看出,大家对中国花鸟画“借物寓意”的绘画理念已经有了理解和掌握,而在造型上,中国画重视神思而不拘泥于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似与不似之间”,以便更好的抒情、言志,同时体现画家自己的艺术个性。希望同学们以后除了能用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感外,也能用画笔表达胸中逸气。
(五)课后拓展。
请课下查阅清代画家朱耷的资料,以便更深层次的理解中国花鸟画的“借物寓意”!
山水画美术教案(实用17篇)篇八
课型:单一课。
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教材分析:通过对树、山石、水和云画法德分别讲解,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中国的笔墨功夫,了解中国画用笔用墨技巧的丰富变化,了解山水画在当代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加强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打好山水画造型基础,不断提高笔墨技法的表现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讲解山水画学习的步骤和程序,指导学生临摹,后写生在创作三个重点步骤开展学习真正掌握山水画学习的方法。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有所了解有所认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动的如何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特点,对树、山石、
水和云的画法有基本的认识和掌握。
教学难点:树的力度和云的缭绕。
教学方法:
1、教法:讲解、示范、互动。
2、学法:欣赏、练习、互动。
教具准备:教材、范画、电脑课件。
学具准备:笔、墨、纸、课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引入新课:
三、今天我们学习的课题是中国山水画练习(演示课题:中国山水画练习),通过对中国山水画的欣赏了解和练习,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山水画有个基本的认识。
四、讲授新课:
学习任何一种艺术都有一个基本功的训练问题,中国山水画的基本功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如笔墨技法,画理画论,造型能力,构图法则,透视原理,色彩规律,练习创作,生活积累以及艺术修养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基本功的训练范围。但是从山水画的特点来看,基本功作为一种手段,首要问题还是造型能力的培养和笔墨表现力的掌握,这两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造型是通过笔墨来实现的,笔墨离开了造型就没有了意义,充其量只是笔墨游戏而已,打好了山水造型基础,不断提高笔墨技法的表现力,到大自然中去领略绘画源于生活的道理。
一、树的画法:
树是山水画的主要成分,所以先从画树讲起。
1、请同学们欣赏课本第24页元代倪瓒的《六君子图》,此画以枯而见润。
的简练笔墨,营造了湖光山色荒寒空寂的意境,借用简净而清淡的画面,既反映元代文人失意落寞的心态,又淋漓尽致的体现了画家崇尚平淡天真的审美意境。
1、25页的赵—的《江行初雪图》,这幅是卷画,江边渔人作活的情景,江天寒雪纷飞,渔家之艰辛,描述殆尽,岸上旅客攒行长村雪堤,人驴面目略具苦寒艰辛之色,通幅淡墨渍染绢地,再洒白色的粉为雪,寒林枯木皆中锋圆笔,树干以干笔皴染,大似后人皴出,自具阴阳相背。
树的技法讲解、演示:
(1)树干:在自然界中,不同类型的的树木,它们的枝、干、叶的生长形态各不相同,首先,请同学们观察研究树木的形态特征。
树的画法可分为“鹿角式”和“蟹爪式”。
(演示文字:鹿角式、蟹爪式)。
然后再以教材为参考,向同学们讲解画树干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要点和难点。
(2)教师示范树干的画法:
教师示范时,要具体分解开每个步骤的具体内容,要求学生边看演示边归纳,整个演示过程中,教师要用熟练而准确的笔墨技巧,把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演示这一环节上来,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强烈的刺激他们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作画热情。
要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花枯燥为有趣的方法,向学生逐一剖析如何识别纸性,如何用笔,笔含水含墨含色,用什么样的笔法表现树干的挺拔有力,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逐步领略中国画作画的一般要领和法则,领悟工具材料的性能及基础技法的运用,树立起学好中国画的信心。
(3)树叶的画法:
树叶的种类:单叶、夹叶(演示文字:单叶、夹叶)。
教师演示范画,让学生了解单叶和夹叶的区别及它们各自的画法。
(4)教师示范树的画法:
(例:松树的画法、柳树的画法)树干——树叶——染色。
二山石的画法:
山水画家有句老话叫“石分三面”,说山石是立体的。
画山石的步骤:勾——皴——染——点。
皴法:披麻皴,斧劈皴,两点皴,荷叶皴。
(演示文字:勾——皴——染——点。
皴法:披麻皴、斧劈皴,两点皴,荷叶皴)。
这四个阶段在具体运用时,不是机械的进行,每染一次,原来的轮廓线被冲淡了,这时需用较浓一些的墨再勾,皴一次,重复勾皴时,不是完全按照原来的轮廓线来描,而是有重点的勾,皴。
三水和云的画法:山无水不秀,景无云不深。
1、水的画法:
江河湖海、流泉瀑布由于面积和流速的不同,形成千变万化的形态,表现方法也各不一样。
海水波涛汹涌,面机广大,采用线勾波纹而后渍染。
湖水,河水除勾波纹表现涟漪外还可以用只渲染不勾线,或者用空白来表现平静的水。
流泉瀑布形态变化多,一般采用画石托水的办法表现,把两边的山石认真刻画,用以衬托流水的形态和虚实,必要时用线勾出水流的动态,重视水石的关系。
云雾画法:
1、画云雾一般采用勾染和烘托的方法。
(演示文字:勾染、烘托)。
勾染:用淡墨或淡色勾出云的形态,然后淡淡渲染。
烘托:处理四周景物的隐显虚实及边缘。
教师示范云雾的画法。
五、课堂临摹:
提出作业要求,指导学生作业练习:
展示范画,让同学们以书或范画为参考进行临摹。
然后再临摹的基础上再进行创作。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国山水画的组成有了一个基本认识,能较好的临摹及初步创作这些山水画的组成部分,这节课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作业也完成的比较好。
山水画美术教案(实用17篇)篇九
1、知识目标:让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能进行简单的欣赏。
2、技能目标:让学生尝试着山水画的画法,掌握一定的笔墨技巧。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中国山水画的能力。
1、学生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和想象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观赏作品时体会作品的内涵。
2、学生在审美和造型方面有一定的能力,思维上有一定的逻辑性,有利于在作品欣赏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并通过自我实践感受山水画。
一节课(40分钟)
1、教学内容:
(1)通过作品展示激发学生兴趣。
(2)通过现实的景物与图片对比分析,感悟山水画家的内心思想。(3)通过不同画家的画面,学会画家的绘画技巧。
2、重点:如何分析山水画的构图、笔墨技巧、体会意境
3 难点:如何进行山石、树的画法。
山水画作品
一、导入:
先欣赏屏幕的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
1、中国画介绍
2、中国画的分类
3、中国画的发展
二、了解山水画
三、欣赏山水画
1、《江山如此多娇》《万山红遍》《富春山居图》《千里江山图》
观赏屏幕上的山水画图片,对画家简单的介绍,体会画家感情。
四、学画山水画
(一)、山石画法步骤
介绍山石绘画是中国画的基础,必须掌握山石画的基本绘画过程:勾、皴、擦、染、点。
(二)、树的画法步骤:
介绍树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画好山水画要学会画树。(1)树木的结构:
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也千差万别,但每株树都是由枝、干、根、叶构成,
它们的生长规律是:主干粗、枝干细,枝干越分越细。(2)树干、树枝的画法:
画树的顺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
作画步骤:
以一棵树为例,边画边讲解。
画枝干,一要注意穿插关系,树枝交叉的最小单位是三根枝条,这三条枝构成的状态以不等边三角形最美。落笔时,从主枝上生出小枝,小枝上又生出小枝,层层生发开去自可收到“齐而不齐,乱而不乱”的效果。二要掌握疏密关系,有收有放,才有风致。
用墨要前枝浓,后枝淡,适当地把空间距离拉开。(3)画树叶
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点染法和双沟法。点叶。
点叶从树端点起,注意疏密、浓淡及树冠的造型。画完后,还可在后面添加丛树和远树。
五、学生作品欣赏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六、作业要求
临摹一棵树或多棵树。
要求线条流畅,墨色有浓淡变化,以体现前后关系。
教学策略: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充分地进行图画展示来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好奇心,通过集作品、山石、树的图片和现场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画山石、画树的技巧。
本课通过讲解,达到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其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并体会树的塑造。考虑到中国山水画并不是一下就能学会,所以教师在上课时不能着急,对于学生意象思维的开发重在培养,过度的干涉、强迫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轻松的课堂会让学生的学习更具主动性,通过作品图片引导,老师示范会更容易接受。教学中,要求教师必须有耐心和较强的专业技能。
山水画美术教案(实用17篇)篇十
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
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依照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趋向及因此而产生的艺术手法而创作。
中国画的“画分三科”,人物、花鸟、山水,表面上是以题材分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一种观念和思想。所谓“画分三科”,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人物画所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山水画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是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和谐相处。三者之合构成了宇宙的整体,相得益彰。透过画面的气氛,体验画面的情调:是深沉或是豪放,是乐观或是悲伤。再还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结合作者的身世、创作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等进行分析。 这是由艺术升华的哲学思考,是艺术之为艺术的真谛所在。
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山水画(俗称风景画、风光画或彩墨画),是专门的.艺术学科,历史悠久。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许道宁、燕文贵、宋迪、王诜、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达到高峰。自唐代以来,每一时期,都有著名画家,专尚从事山水画的创作。尽管他们的身世、素养、学派、方法等不同;但是,都能够用过笔墨、色彩、技巧,灵活经营,认真描绘,使自然风光之美,欣然跃于纸上,其脉相同,雄伟壮观,气韵清逸。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山、水、石、树、房、屋、楼台、舟车、桥梁、风、雨、阴、晴,雪、日、云、雾及春、夏、秋、冬气候特征等。
在政治、经济(特别是商业、文化发达的上海、北京(含天津)、广州等中心城市,汇聚了一大批画家,即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画家群,如任颐、虚谷、吴昌硕、黄宾虹、刘海粟、潘天寿、朱瞻、张大千、傅抱石、钱松喦、陆俨少等人;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画家群,如齐白石、陈师曾、金城、陈半丁、王雪涛、李苦禅、蒋兆和、李可染等;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画家群,如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何香凝、赵少昂、关山月、黄君璧等人。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更迭,上述地区的画家亦有流动,如抗日战争时许多画家来到西南地区,1949年后又有许多画家如张大千、黄君璧、赵少昂等人移居国外和港台地区。今全国大多数省市成立了画院,在3个中心之外,又出现了许多新的中心 ,画家队伍空前扩大。
1、画的作者介绍和时代背景。
2、画面的意象、色彩、意境。
3、表达的主题思想。
4、以及绘画技法。
《江山如此多娇》这幅中国画;随后将本人曾经在太行山写生回来创作的作品《观景》谈一我在画画时的感受,这样有利于中国画的理解。1、画的作者介绍和时代背景。画面的意象、色彩、意境。表达的主题思想。以及绘画技法,鉴赏中国画的各个角度。
20xx年市教育局美术教研活动去河南学习考察,几个老师去顺便去太行山写生到画成国画的一过程。讲给学生听:用实物太行山的照片谈谈太行的险峻和当时的心情,思想创意。用陆满松的国画《观景》来讲解创作过程:国画讲究笔墨,这幅作品主体物中间的大山和近山,所以用了干画法,远景和云用了湿画法,人不能画的太大否则表现不出太行山的气魄。国画讲究意境,淡雅、空灵、劲遒,透出别样的清新和淡泊,一幅好的国画欣赏一首优美的诗篇,就是在享受一首动听的歌!那让我们好好的品味国画神韵吧!
卢治浩同学在广东省书画比赛获特等奖的山水画作品,让他点评自己的获奖作品,谈谈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感受。
请回家后在报纸或杂志找一幅中国画,分析与理解你对中国画的认识。
山水画美术教案(实用17篇)篇十一
大多数学生能快乐地体会掌握笔墨画的趣味变化,并有进一步了解中国画的意愿,少数学生能体会水墨画的意境,这部分学生通常是语文学习成绩较好的。
画家亨利曾说,绘画就是拉根线条去散步。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绘画和玩的关系。教学《学画山水画》第一课时,我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水墨之间尽情玩耍中,感受水墨线条的浓淡干湿和曲直粗细的变化,感受水墨线条的丰富性和动态美。学生用水墨的点线表现人物、动植物和场景,表现实在的事物和想象的事物,表现愉快的事和烦恼的事。无论学生的水墨尝试是什么样的效果,他们都觉得自己是非常优秀的,体验是成功的,在玩中找到了墨趣,玩出了水墨涂抹的喜悦,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上中国山水画一课时,也可以制作古诗词与画相结合的课件,供学生学习欣赏,同时也可以带领他们欣赏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观。在许多自然风光中,留下了历代诗人名人的词句,为这些自然景色增添了不少的人文色彩。在向学生介绍这些自然风光的同时,给他们介绍历代学者文人写下的诗篇,使学生从景色中领略文学描写之美,并为我们祖国有秀美的自然景色而感到自豪。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了作品的画意又理解了诗词的含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本课教学内容可归结为欣赏。评述和造型。表现两个学习领域,为此我安排两课时完成,此为第一课时。
选取教材内中国元四家之一倪瓒的《渔庄秋霁图》和教材之外英国著名风景画家康斯泰勃的《干草车》进行欣赏、对比、评价。希望通过分析找出各自特点,以此深刻主题,使学生了解追求意境是中国画重要特征之一,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意境。
初中学生对作品欣赏的能力和对作品的评价能力都很薄弱,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我们美术课程欣赏。评述领域特别强调的。课堂上学生对于著名的美术作品有一种看热闹的感觉,麻木、无动于衷,优秀的美术作品无法给他们以心灵的触动,这使得我们美术教师的任务更显艰巨。
好在大多数同学有极大的兴趣极高的热情,教师娓娓道来能够吸引他们,今后的教学中还是重在引导吧!
中国画已有了上千年的历史,山水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凝聚着中国人丰富的智慧与情感,体现了独特的东方审美情趣。
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本课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墨色的浓淡和毛笔的干湿是学生难于掌握的。在练习中,允许学生临摹与创作相结合,在巡视时,更注意用笔与用墨的指导,让学生的画面也能水墨淋漓。学生基本都能在课堂上完成练习,作业效果较好。
回望整节课,如果在示范阶段能将中锋与侧锋单独提出来复习一下,学生在作业时,就会特别注意到这个问题,画面效果会更理想。而且在评价的时候应该把问题留给学生,不要只是师评。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将进一步改进。
山水画美术教案(实用17篇)篇十二
这篇教程教的朋友们用ps绘制水墨山水画,教程也算是一个ps中国风的教程吧,难度不大。主要是笔刷的设置和使用。转发过来希望对学习ps鼠绘的朋友有所帮助。先来看看效果图:
具体的绘制步骤如下:
新建文件/用粗边圆形钢笔在天空的地方,分步分浓淡涂抹出云层:
用喷枪喷出大体的山形:
进一步描出山的轮廓:
制作自己需要的笔刷:
用自己制作的笔刷描出山石和树木:
用粗边圆形钢笔涂抹出远处的山体,掌握好远近浓淡,
用减淡工具弱化远山,产生云雾的感觉:
新建图层(忘记告诉了,每一步都最好新建图层,以便观察和修改。)/描绘近处的人家以及林木,刻画好细部:
为了体现人家与其背景的层次感,我们对人家这一图层进行复制/反像,并把这一图层拖放到人家图层的下面,然后错位,产生浮雕感,突出人家户:
整体观察,局部调整,细部刻画,提款,盖印(ps制作的)。ok大功告成:
山水画美术教案(实用17篇)篇十三
画家亨利曾说,绘画就是拉根线条去散步。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绘画和玩的关系。教学《学画山水画》第一课时,我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水墨之间尽情玩耍中,感受水墨线条的浓淡干湿和曲直粗细的变化,感受水墨线条的丰富性和动态美。学生用水墨的点线表现人物、动植物和场景,表现实在的事物和想象的事物,表现愉快的事和烦恼的事。无论学生的水墨尝试是什么样的效果,他们都觉得自己是非常优秀的,体验是成功的,在玩中找到了墨趣,玩出了水墨涂抹的喜悦,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上中国山水画一课时,也可以制作古诗词与画相结合的课件,供学生学习欣赏,同时也可以带领他们欣赏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观。在许多自然风光中,留下了历代诗人名人的词句,为这些自然景色增添了不少的人文色彩。在向学生介绍这些自然风光的同时,给他们介绍历代学者文人写下的诗篇,使学生从景色中领略文学描写之美,并为我们祖国有秀美的自然景色而感到自豪。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了作品的画意又理解了诗词的含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山水画美术教案(实用17篇)篇十四
本课教学内容可归结为欣赏。评述和造型。表现两个学习领域,为此我安排两课时完成,此为第一课时。
选取教材内中国元四家之一倪瓒的《渔庄秋霁图》和教材之外英国著名风景画家康斯泰勃的《干草车》进行欣赏、对比、评价。希望通过分析找出各自特点,以此深刻主题,使学生了解追求意境是中国画重要特征之一,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意境。
初中学生对作品欣赏的能力和对作品的评价能力都很薄弱,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我们美术课程欣赏。评述领域特别强调的。课堂上学生对于著名的美术作品有一种看热闹的感觉,麻木、无动于衷,优秀的美术作品无法给他们以心灵的触动,这使得我们美术教师的任务更显艰巨。
好在大多数同学有极大的兴趣极高的热情,教师娓娓道来能够吸引他们,今后的教学中还是重在引导吧!
山水画美术教案(实用17篇)篇十五
今年上半年,出乎人们意料,经受非典冲击的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高速增长,gdp增长了8.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了31.1%,是1994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2.9%,为1996年以来的.最高值;进出口同比增长39%,比上年同期加快26.7个百分点.这些数据使人们看到中国经济旺盛的生命力.舆论普遍认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开始.但同时,一种认为中国经济开始出现过热的声音也悄然升起,中国经济是否真正过热?如何看待这次过热之争?本刊结合经济学者和权威部门提供的信息将有关问题进行综述,希望有助于读者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和未来走向.
作者:王均文胡正梁作者单位:刊名:山东经济战略研究英文刊名:shandongeconomicstrategyresearch年,卷(期):2003“”(9)分类号:关键词:
山水画美术教案(实用17篇)篇十六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能进行简单的欣赏。
2、技能目标:让学生尝试着山水画的画法,掌握一定的笔墨技巧。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中国山水画的能力。
三、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和想象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观赏作品时体会作品的内涵。
2、学生在审美和造型方面有一定的能力,思维上有一定的逻辑性,有利于在作品欣赏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并通过自我实践感受山水画。
四、教学时间。
一节课(40分钟)。
五、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1、教学内容:
(1)通过作品展示激发学生兴趣。
(2)通过现实的景物与图片对比分析,感悟山水画家的内心思想。(3)通过不同画家的画面,学会画家的绘画技巧。
2、重点:如何分析山水画的构图、笔墨技巧、体会意境。
3难点:如何进行山石、树的画法。
六、教学学具。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欣赏屏幕的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
1、《江山如此多娇》《万山红遍》《富春山居图》《千里江山图》。
观赏屏幕上的山水画图片,对画家简单的介绍,体会画家感情。
(一)、山石画法步骤。
介绍山石绘画是中国画的基础,必须掌握山石画的基本绘画过程:勾、皴、擦、染、点。
(二)、树的画法步骤:
介绍树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画好山水画要学会画树。(1)树木的结构:
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也千差万别,但每株树都是由枝、干、根、叶构成,
它们的生长规律是:主干粗、枝干细,枝干越分越细。(2)树干、树枝的画法:
画树的顺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
作画步骤:
以一棵树为例,边画边讲解。
画枝干,一要注意穿插关系,树枝交叉的最小单位是三根枝条,这三条枝构成的状态以不等边三角形最美。落笔时,从主枝上生出小枝,小枝上又生出小枝,层层生发开去自可收到“齐而不齐,乱而不乱”的效果。二要掌握疏密关系,有收有放,才有风致。
用墨要前枝浓,后枝淡,适当地把空间距离拉开。(3)画树叶。
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点染法和双沟法。点叶。
点叶从树端点起,注意疏密、浓淡及树冠的造型。画完后,还可在后面添加丛树和远树。
五、学生作品欣赏。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六、作业要求。
临摹一棵树或多棵树。
要求线条流畅,墨色有浓淡变化,以体现前后关系。
八、教学策略及设计思路。
教学策略: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充分地进行图画展示来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好奇心,通过集作品、山石、树的图片和现场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画山石、画树的技巧。
九、教学总结反思:
本课通过讲解,达到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其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并体会树的塑造。考虑到中国山水画并不是一下就能学会,所以教师在上课时不能着急,对于学生意象思维的开发重在培养,过度的干涉、强迫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轻松的课堂会让学生的学习更具主动性,通过作品图片引导,老师示范会更容易接受。教学中,要求教师必须有耐心和较强的专业技能。
山水画美术教案(实用17篇)篇十七
学会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能感受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初步掌握山石、树木的画法,学习画山水画的方法步骤。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欣赏、讨论等途径,学习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发情感、表现意境的,通过动手实践,学习和体验山水画的基础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传统绘画的魅力,乐于学习与传承传统绘画,从而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体会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学习用艺术和自然愉悦心灵、丰富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学习山水画勾、皴、擦、染、点的表现技法。学画一幅简单的山水画的小品。
【难点】。
使所画山水画小品能体现笔墨和情趣。
三、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高山流水》引导学生思考:这段音乐你想到了什么?呈现了什么画面?从而引出课题。
环节二:作品赏析,直观感知。
1.教师展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引导学生赏析并提问:看到这幅作品想到什么?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沁园春长沙》,给人以雄壮豪迈壮阔的景观。2.继续提问画面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是怎么描绘的?传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画面描绘了万千山峰的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画面物象经营布局具形式感,笔墨韵味也得到加强,既有严谨的刻意经营,又不失情感的'自然流露。此画以墨作底,红为主调,强调“遍”字。以朱砂色铺陈整个画面,可谓大胆创新之举,使画面滋润明亮富有层次变化,传达出作者对这里的喜爱之情。体现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环节三:比较欣赏,形式分析。
1.教师展示《富春山居图》,你能从这件作品中感受到什么?又能想到什么?学生观察回答。教师总结:《富春山居图》着重把握山水的整体风貌,有过多细微描绘物象表面。而《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幅作品讲究经营布局,注重笔墨韵味,使画面滋润明亮富有层次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中运用绘画布局和笔法创新来营造空灵隐遁的意境。
环节四:示范讲解,学生创作。
1.教师出示黄山照片与张家界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山石与树木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回答。教师总结:由于地质条件的不同,山石形态也有所不同。其中黄山的纹理是长线短线结合,张家界的山石方正,纹理是横折线。
2.教师示范山石的步骤。
山石:勾形状-皴结构-擦质感-点苔。
3.教师提出作业要求:尝试联系用中国画工具画一组山石;注意体现体积与质感;而后选择一首古诗,根据诗词描绘一幅中国山水画。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环节五:实践展评,小结作业。
1.师生进行作品的展示与评价,主要从作品的构思、笔墨以及意境等方面进行评价。
2.师生总结课堂主要内容,并布置作业:把山水画装裱起来,挂在墙上,让更多的人来欣赏作品,也请更多的人来感受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